怎样摆脱狂犬病恐惧症

怎样摆脱狂犬病恐惧症
2023年10月26日 15:31 媒体滚动

转自:健康报官方微博

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是对狂犬病过分恐惧的心理疾病。恐狂症患者通常对狂犬病有着歪曲的认知,并由此产生极度的恐惧和焦虑。恐狂症常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病程可长达数年,对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恐狂症患者通常会有以下主要表现:怀疑自己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错误地把心理恐惧引起的一些神经症状认定为狂犬病症状;害怕自己或亲人患有狂犬病,一听到狂犬病的相关信息或想到自己可能患有狂犬病,就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回避与猫、狗接触,担心被抓伤、咬伤,看到动物就联想到狂犬病;采取过度的保护措施,如反复检查,频繁接种疫苗等;即使知道自己过度担忧,也无法控制。恐狂症的形成通常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了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生理因素可能使恐狂症患者相对于常人具有先天易感性。例如,在基因上,恐狂症患者可能携带增强有关焦虑特质的基因;在大脑回路上,可能存在恐惧回路活动的增强。

认知方面,恐狂症患者对狂犬病有着歪曲的认知,例如,认为被动物抓伤就一定会患上狂犬病等;对未来缺乏控制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患有狂犬病,需要反复检查以确保自己安全;一旦出现身体不适或与狂犬病类似的躯体症状,就将其灾难化,怀疑自己患上了狂犬病,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而焦虑往往又会增强身体信号的反应强度,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恐狂症患者身上往往具有很多与焦虑症患者类似的心理特质,如敏感脆弱、追求完美、谨小慎微等,这些心理特质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等有关。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狂犬病的恐惧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或家庭成员患有恐狂症,孩子可能更容易患有恐狂症。媒体的夸大报道可能会误导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过度暴露关于狗和狂犬病的负面信息,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应对建议

恐狂症患者应科学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减少不必要的恐惧,改变自己对于狂犬病的不恰当认知。

当因为恐狂症出现心理问题时,患者可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缓解紧张和焦虑;不要对号入座、一有身体不适就将其认定为狂犬病症状,应将精力集中在学习、工作或感兴趣的事情上;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困扰和恐惧,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狂犬病 恐惧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2 中邮科技 688648 --
  • 10-30 联域股份 001326 --
  • 10-27 麦加芯彩 603062 58.08
  • 10-27 前进科技 873679 13.99
  • 10-25 立方控股 833030 7.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