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碳账户首次互认 解锁绿色金融新场景

金融业碳账户首次互认 解锁绿色金融新场景
2023年10月25日 04:58 中证报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薛瑾

  10月24日,中国银联宣布,近日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开展合作,打通中国银联“低碳计划”与“中信碳账户”服务,首次实现金融行业碳账户的互通、互认。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国银联和中信银行方面了解到,目前,“低碳计划”已累计为近200万用户提供服务,“中信碳账户”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700万。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碳账户的打通,不仅便于用户一体化管理不同银行的碳账户,也为行业建立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提供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支撑。

  实现互通互认

  中国银联方面介绍,用户打开中国银联旗下云闪付App,通过“低碳计划”小程序进入“银行碳账户”入口,完成中信银行碳账户授权绑定,即可一键访问及查看银行碳账户信息。中国银联还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生态合作,联合商业银行进一步丰富银行碳账户的内容,拓展应用场景。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中信银行是最早推出个人碳账户的商业银行之一,其用户已初具规模。中信银行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中信碳账户”目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00万,积累碳减排量超过5900吨。

  整体而言,碳账户的运作方式是将用户节能减碳行为量化,转化为碳减排积分,并挂钩相应权益兑换等,鼓励用户低碳生活,例如用户在公交地铁、单车出行、步行、线上点餐、线上还款转账等绿色场景中打卡减碳活动,即可累积相应的绿色能量及碳减排量,并兑换绿色权益。

  提高用户参与度

  业内人士表示,碳账户让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让绿色消费行为数字化、可视化、资产化、价值化。近两年,在“双碳”战略引领下,越来越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平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引导更多用户参与到绿色消费中。

  不过,整体来看,由于个人碳账户服务的同质化,缺乏社交优势的金融机构碳账户对用户的吸引力稍显不足,活跃度还有所欠缺。“虽然我开通了个人碳账户,但我平时对银行App使用频率不高,碳账户入口就更不经常访问了。但因为经常登录蚂蚁森林收集绿色能量,所以支付宝的碳账户我几乎天天使用。”上海一位开通碳账户的用户刘女士直言。

  “同一个用户在多个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平台上都有着类似的个人碳账户。碳减排形成的积分散落在各个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通、互认、互换,用户在每个平台零星存在的碳积分,实质上处于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从而降低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建立个人碳账户数据的互通、互认、互换机制,对于提升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很有必要。

  对于此次互通、互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为客户统一管理碳账户、绿色权益变现等提供了便利。这类似于银联支付刺激支付结算业务快速发展一样,有助于行业碳账户业务发展。”

  完善相关标准

  虽然参与者越来越多,但业内人士认为,碳账户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定的瓶颈,包括核算标准的统一,提升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测算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等。

  周茂华表示,如何建立统一标准、对个人日常各项活动减碳进行核算,如何将其合理转换为个人碳账户积分,如何将积分与银行金融服务等行业活动进行商业化对接等,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由于个人日常活动数据离散,收集难度大等因素,未来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标准、技术,科学准确进行个人碳减排的核算;同时,需要优化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市场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优惠政策等,提升人们参与积极性。”周茂华说。

  此外,业内人士还表示,未来,碳账户可与数字人民币融合,进一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2 中邮科技 688648 --
  • 10-30 联域股份 001326 --
  • 10-27 麦加芯彩 603062 --
  • 10-25 立方控股 833030 7.69
  • 10-25 百通能源 001376 4.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