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作家余华在《余华自传》里这样写:“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他说:“无论我在哪里写作,都会把故事放在嘉兴,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在家乡出生和成长的经历弥足珍贵。余华曾在嘉兴市文联工作,在嘉兴、海盐生活了30年左右。今天,余华被邀请回到嘉兴,参加2023首届嘉兴人大会。一起回乡的还有1000余位乡贤、禾商和海内外朋友。
作家余华是嘉兴海盐人。
嘉兴人大会是回家,不过“回家”不只是叙旧,更是为城市建设开渠引流,让海内外嘉兴人的智慧顺着大会通道“回家”,继而生根发芽,直到开花结果。嘉兴人大会是对传统乡贤制度的创新升级,搭建了规范有序的交流平台,大家不走过场、不说套话,为嘉兴发展多想好办法,多出“金点子”。
2023年,时值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由省直接领导,实行市管县体制。这40年,嘉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983年,嘉兴GDP总量仅23.27亿元,2022年GDP接近7000亿,达6739.45亿元。
城市的每一次大发展、大跨越总是凝聚着包括乡贤人才的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人才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数据为证,20年间,嘉兴人才资源总量增长110万人,近三年新引进就业大学生均超过10 万人,跻身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全国第21位。
站在时代发展潮头,嘉兴正向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快步迈进,在这个节骨眼上,更需要汇聚多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托举城市的更好未来。
俯瞰如今的嘉兴。
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昨天下午,三场恳谈会率先预热。
一头白发的朱荣林早早走进会议室,他是第一个到场的乡贤嘉宾。他是是秀洲区王店镇人,1964年离开家乡赴上海求学,现为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还担任了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口头发言的时间有限,我还准备了一份3000多字的书面材料,主要围绕增强嘉兴的区域竞争力,提出深度接轨上海、减少‘虹吸效应’、差异化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家乡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朱荣林说。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雪华认为,嘉兴的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嘉兴科创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很多校地合作共建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好各类平台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协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真正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恳谈会现场。
“我小时候在平湖念书,后来到了北京。只要家乡需要,我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保根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谈了看法,他主要研究方向为磁性物理与材料、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涉及磁动力有关的应用领域。如何围绕稀土问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那就是要不断创新,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层面影响力。”沈保根说。
“我要和嘉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我的老家平湖,这里有航空航天产业,我可以用我的所学,帮助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王立表示,创新需要三个要素:人才、教育和科研。他也将积极为嘉兴引进人才,提供强大的科研力量,为创新之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殷杰特地从英国赶回嘉兴,他在英国从事教育机构的运营管理工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如何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助力嘉兴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他正在和南湖区进行对接沟通,希望合作建立嘉兴地区第一个雅思考试中心。
嘉兴40年发展日新月异。
嘉兴优势、嘉兴机遇被更多人“看见”并获得不遗余力的推介,更多的高质量合作也如“顺水行舟”般“水到渠成”。
大会现场还举办了签约仪式,共有38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涉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此次重大项目的集中签约,是近年来嘉兴市聚力聚焦招大引强,全力拓内资稳外资的集中体现,为嘉兴加速迈向“智造创新强市”注入了强劲动力。借着2023首届嘉兴人大会召开的契机,嘉兴也向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展现了嘉兴这片土地的经济活力,让更多企业拥抱嘉兴这片热土。
栏目主编: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苏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