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一栋建筑似鼎如尊,上悬一个艺术化篆书“史”字,这里是中国历史研究院。而本月刚刚开馆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就坐落在此。
推开展厅铸有《千里江山图》纹样的大门,一条“历史大道”在眼前展开。百万年的人类史、万余年的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沿着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间点和历史事件向前,每一步都走过了历史沧桑。6000余件展品均为考古一线出土的实物真品和馆藏的珍贵古籍文献资料。
观展·亮点
4000年前的汉字
我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通过观察星宿的变化规律、鸟兽足迹等形制,创制了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书、楷书,汉字为中国留住了历史的记忆。甲骨文已经是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要寻找汉字的起源,还要继续向前寻觅。
步入“文明起源”展厅,一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器身上刻有刻画符号。约4800年前,古人在制作这件陶器时,在上面绘制了太阳、月亮和山的图案。结合全国其他遗址的考古发现,类似的符号共出现了20余个,分布地域范围很广。
这组符号究竟有何深意?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旦”字,也有学者提出是“炅”字,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枚族徽。但不管具体给出怎样的解读,有一点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刻画符号有着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时间再走过数百年,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残破的陶壶。在壶的正面鼓腹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用朱砂书写的字符,其中一个字,与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酷似,与现在简体汉字“文”相比,其字形、结构也完全一致。经过考证,这个用朱砂书写的醒目汉字就是“文”!它不仅表明了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更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连续发展的特征。不过,这件朱书扁陶壶上的另一个字符是何含义,是“邑”还是“尧”,抑或是两个字符,至今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文物上的字符。
7000多岁的陶人面像
“埏埴以为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人类利用火,第一次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条件,是我国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厅中,“陶”元素十分丰富。一件陶制的“小玩意”很有趣——至今已有7000余年的陶人面像。它有着单眼皮和高而挺的鼻梁,眉毛和胡子是由黑色颜料绘制而成,头发则用绳纹表示,面部表情温和、神态安详。
被编入历史书上的器物近在眼前,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上,绘制了我国最早带有鳞片的龙。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龙,口中衔着谷物,浮现在4300多年前的彩绘陶盘中,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民族龙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相辉映。在这件陶盘附近,还展示着一批从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就有我国最早的一组礼乐器组合,包括了石鼓、石磬等。
观展·解码
展陈设计“考古”特色明显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各个时期的文物文献,集中呈现我国社会形态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
在展陈设计上,该馆的“考古”特色明显。在展览序厅的“历史大道”两侧,展示着出土于安阳殷墟的两驾商代马车,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考古工作者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将它们从遗址移到博物馆,并在实验室展开了长期的考古研究工作。
“考古学的田野发掘都是在野外现场,受到天气、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开展精细的发掘。整体的套箱搬迁,就是考古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介绍,要开展更为精细的工作,就需要考古工作者将其带回实验室环境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发掘工作更加细致、精准。
在展示思路上,该馆展品主要以遗址、遗迹、墓葬为单元进行集中展示。“比如对殷墟遗址的展示,我们在布展时既遵循了历史发展脉络,也考虑到了考古学文化的思路。”巩文说,这样的集团化展示,辅以展陈的文字、地图等信息,能更清晰地表达整个遗址的特点,为观众传递整体化的概念。
数字化展示让文物“动”起来
轻点展柜玻璃,大口陶尊上日、月、山的图案便“跳”到了玻璃上,如果觉得它不够清晰,还可以用手指操作将其拖拽、放大。距今约4800年前的笔触,与现代的光电效果交叠重合,这是穿越时空的震撼。通过3D数据建模,小小的陶人面像可以在智慧屏上放大展示,文物的每一处形状、色彩都可以仔细端详。
在石器时代展品区域,穿插模拟打制石器的互动视频;在甲骨陈列附近,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体验商人占卜的过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外含有车辙、骆驼脚印等的道路模拟场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中国考古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服务于考古学研究。在诸多文物展品中间,展览也穿插了一些独特设计,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手铲、测量工具、无人机等设施设备得以展示。为了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该馆还特意布置出一片“动手区”,观众可以在展示盒中,亲手触摸数千年前的陶器残片,感受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状态。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了解文物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巩文说,目前,展厅中展示的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的考古工作还在持续进行,后续博物馆还将为观众带来最新的发掘成果。
观展·提示
●地点:中国考古博物馆
●展期:长期设展 每周二对历史、考古、文博及相关单位团体开放,周三至周日对社会公众开放,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 需提前3日在中国历史研究网或中国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