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媒体滚动
机床是我国的“工业母机”,机床的加工技术决定着我国高端装备的制造水平。连日来,在由市总工会主办的劳模工匠沈阳行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齐聚沈阳,展开难题攻关和技术协作。
9月23日下午,在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B2.1车间里,洋溢着“紧张”的气氛。因为在这里,即将上演一场关于车床技术难关的“巅峰讨论”。在车间一角,记者见到了全国劳动模范、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高级技师、切削工徐宝军,他正带领以其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摩拳擦掌”地等待和全国的同行切磋技艺。
下午2时10分,来自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栗生锐、辽宁华兴机电有限公司的蒋楠、鞍钢集团本钢北重公司的李连才、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的王尚典、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韩利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李征六位“重量级”嘉宾依次下车,这些大国工匠的到来令现场的技术工人激动不已。
徐宝军开门见山:“南方一家客户最近发来求助,希望我们协助用车床完成一根长径比较长的细长轴工件加工,一般车床加工的长轴工件长径比多数是在20倍左右,我们最多完成过1:60的细长轴加工,而眼前客户这根工件长径比达到1:80,这对我们的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极高要求。”
“能看下图纸吗?”李连才问。徐宝军回答说:“客户加工的工件涉密,因此并没有提供具体加工图纸,只是告知加工表面无振纹,长度1:80倍,表面粗糙度越高越好。”
王尚典提出:“选择更换多种刀具尝试呢?”徐宝军介绍,在此之前,徐宝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已经尝试多种刀具、多种组合结构,但始终无法按照用户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栗生锐见状则建议,“不妨试试行业内的平衡切削加工模式。”徐宝军回答说,此前,他们曾经尝试了常规的动态加工方式、带支撑的动态加工方式以及支撑跟随加工方式,但是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程度和精度始终无法达标。
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徐宝军的笔记本上记了满满几页,他说:“感谢工会搭建这个平台,一下子请来了行业内这么多的技术大咖。他们的到来,为眼下我们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打开了思路,拓展了方法。”
韩利萍说:“在沈阳机床,我们感受到了‘机床之乡’对工匠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在这里,我们搞机床的不但可以面对面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沈阳工匠精神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工匠人才可以一步步从普通人成长起来,并以此为榜样,在技能报国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