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防城港发布
全国各地中小学已陆续开学,已经“玩疯”了的孩子们是否已经适应新学期?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叛逆”,怎么都不愿意去学校,心态也没调整过来。
PART1
积极向上的潇潇
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了?
八年前,潇潇刚上小学,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前列,学习积极主动,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的眼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
可到了初二,一切突然全变了。
潇潇常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作业也不完成,甚至缺席考试。
潇潇这样的变化让妈妈爸爸完全不知所措,为什么好好一个孩子会突然变成另外一个人呢?
潇潇的问题有可能出在“动机”上。
PART2
学习动机从哪里来?
要解释人的行为,关键是要找到行为的动机,学习当然也需要动机。
一说到学习动机,很多父母可能就会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因为生活太好才不想学习。他们只有吃吃苦才知道学习(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这话真有道理吗?
潇潇家庭条件不错,她不需要因为改善生活而产生学习动机。但为什么潇潇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根据现代动机心理学,人的动机还来自人的信念。
潇潇表示:“我从小感觉就是为了别人在学。”通过努力学习,她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别人开心。这就是潇潇小时候努力学习的动机。
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潇潇的想法开始有了变化,比起别人的认可,她更在乎自己所想。她找不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潇潇的表现和变化实际上是因为她没有将学习与自己的愿望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她没有建立学习的自我驱动力。
如果孩子没有自我驱动力,即使在短时间内由于其他因素能够好好学习,也无法持续下去。当学习遇到困难、环境改变、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等外部因素影响时,学习动力就会突然中断。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潇潇失去了在学习上的自驱力?
PART3
自驱力≠态度问题
自驱力不一定是态度问题,那么人的态度是怎么来的呢?
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取决于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和对这件事的掌控感。比如学习,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有自信,而且能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价值,并且认为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那么这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就是积极的,就能产生自驱力;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这个人都无法产生自驱力,反映出来就是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那么,潇潇在学习自驱力建立上缺少了什么,应该如何帮助她:
•潇潇从小并没有真正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大家只关心她的成绩,因此她也只在乎成绩。
对策:多关注她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而目标会在根本上影响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和动力。
•妈妈爸爸和潇潇谈学习的意义,让潇潇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入重点高中和大学,除此之外再无意义。
对策:帮助她将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愿望联系起来,愿望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实现,从而产生学习的自驱力。
•妈妈爸爸没有关注潇潇有什么理想,比如,想成为一位医生或老师,通过理想能让她理解努力学习的意义。
对策:家长要明白,理想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缺失理想的孩子必然会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出现问题。
•潇潇没有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在学习中妈妈一直陪伴左右,一旦学习遇上困难,妈妈都能帮忙解决,以至于妈妈不在时,潇潇就没有能力应对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她对学习失去了自信。
对策:培养孩子面对、解决困难的能力,让孩子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潇潇的时间从小都被学习填满了,即使是假期 也是在各个补习班中学习,这让长大后的潇潇,发觉自己为学习牺牲太多。
对策:让孩子知道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成长任务,学习、玩耍、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都是重要的成长任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解孩子长久以来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所以家长们该做的,是一开始就尽可能避开前面说的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坑”。
科普中国
编辑:苏凤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