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俞陶然
今天,“舌尖上的寄生虫”科普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幕,为中小学生观众带来了“开学第一课”。上海科技馆近日整合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三馆的科普资源,联合多所合作学校及馆研合作单位,共同推出“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探索中体验科学世界的奇妙,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和2021年分别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和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疫情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由于寄生虫病发病人数显著减少,公众和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认识不足。此外,由于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为普及寄生虫病防治科学知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了“舌尖上的寄生虫”科普展。展览采用权威科普、卡通人物、益智游戏、专家互动等形式,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入手,以“寄生虫的大千世界”“肉里来的寄生虫”“菜里来的寄生虫”“虫虫大作战”4个板块,向观众普及食源性寄生虫的分类和分布等知识,引导市民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大家好,我叫姜片吸虫,因为我长得像姜片。我的囊蚴喜欢寄居在茭白、荸荠、菱角、藕等水生植物上,大家生食或未经煮熟的这些食物时,就会被感染,导致腹痛、腹泻、肠梗阻、营养不良等。”记者看到,展板上通俗的文字和卡通图画,吸引了不少孩子驻足观看。展览提醒他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制品(如猪、牛、鱼、河虾、蟹、蛙等),不吃野生动物;尽量不吃生的蔬菜和瓜果,如生吃,需要彻底洗净、削皮。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馆还举办了“守护自然——开学第一课”主题周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于黎研究员和吴宏教授围绕黔金丝猴的起源演化等问题,为中小学生做了科普讲座。主题周系列活动期间,以树木为主题的课程《城市树木医生实习计划》、馆本课程《自然之窗——动植物的家园》、环境教育课程《塑料的人体之旅》《夜空中最亮的星》等4门原创新课程将首次亮相。为助力上海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馆方还推出了包含70门课程的“330课堂”,每周四15∶30为中小学生提供开放科学课程定制服务,让孩子们在场馆里参与观察记录、动手实验和游戏扮演。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今天推出的“科创第一课”邀请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与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收藏研究室主任杜志茂,围绕“日‘新’说——如何迎接一颗活跃的太阳”的主题,介绍天上的羲和卫星和地面的羲和太阳塔,讲述科学家如何研究太阳活动,解答同学们关于太阳的疑问,并邀请大家一起参与太阳观测。
未来,上海科技馆将继续携手中小学、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持续深化科普教育活动,以更加多元化、创新性的方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