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神兽甪端“祖籍”在西辽河流域

传说中的神兽甪端“祖籍”在西辽河流域
2023年04月26日 06:35 媒体滚动

转自:辽宁日报

正在大连博物馆展出的甪端。 本报记者 郭 平 摄 正在大连博物馆展出的甪端。 本报记者 郭 平 摄
史学家认为,甪端的原型是生活在非洲中部的动物狓。(资料图)

甪端示意图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日前,沈阳故宫博物院精心策划的“金玉满堂——沈阳故宫的奢华典藏”在大连博物馆展出。一对甪(lù)端吸引了大量游客。研究表明,甪端是神化的独角瑞兽,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甪字由角字演化而来,至少在汉代便已经出现,到明代被正式收录到汉语字典中。

1

一对独特的香薰炉引起游客好奇

目前,“金玉满堂——沈阳故宫的奢华典藏”展览正在大连博物馆展出。

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主任付博是这一展览的策展人,她告诉记者:“‘金玉满堂’展览是2019年策划的,这次到大连展出已经是出展的第四站。”

“金玉满堂”一词最早出自《老子》,后来演化为人们对幸福、富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祈盼。而金器与玉器展品因为其自身价值高、外形光彩照人,尤其受游客关注。

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用品,除了极其奢华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金玉满堂”展赴大连展出,共推出了68件(组)金器、玉器、珐琅器、漆器、玻璃器等。备受游客关注并引起好奇的是一对清代铜鎏金甪端,它们原本是宫廷用的香薰炉,其外形采用的独角瑞兽——甪端,则是从元代开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当然,今天人们更多地为其精美的形象所吸引,甚至常常成为展览海报的“主角”,大连博物馆的“金玉满堂”海报便是用它的形象设计的。

付博告诉记者,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甪端为一对,铜质鎏金,高42厘米,腹宽25厘米,呈直立昂首狮兽样貌。

细看这对甪端,其头顶长有一弯角,长鬃披肩,怒目圆睁,张嘴露齿。兽身饰龙鳞纹,上嵌浅绿色宝石,兽足为龙爪状,前后腿足之上饰有火焰、云纹。

文物保护工作者细心查看文物,在兽颈下发现一个楷书年款“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间是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年款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对铜鎏金甪端造型精美的时代因素。

据介绍,这对甪端不仅是陈设器,还是实用器——它们是清宫中常见的各种香薰炉中的一款。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甪端颈下装有长柄合页,如将兽首盖向前翻开,可以在器身内胆中装入香料。点燃香料后,香气从甪端口中缓缓而出,殿堂之内随即萦绕起沁人心脾的“祥瑞之烟”,既可以清新空气,还能营造出一种烟雾缭绕的神秘氛围。

综观这对清代铜鎏金甪端,肚圆丰满,昂首号叫,造型憨态可掬,确实会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来长时间欣赏。

2

古籍中对甪端的记载较多

到沈阳故宫参观,在其主要建筑如大政殿、崇政殿、迪光殿等清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中,殿中的宝座两旁都装饰着一对甪端。这种独角瑞兽与龙、凤、仙鹤等一起成为清代皇宫的重要装饰,反映了清代统治者对这种独角瑞兽的重视和喜爱。

完成于乾隆年间的《清宫兽谱》将甪端名列其间。

当然,同我国其他古代神兽一样,甪端的出现也来自神话传说。在苏州市有一个古镇名为甪直,有着“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誉,这里的标志雕塑便是一尊高大的石雕甪端,与之相应的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个神话传说:秦始皇非常喜欢异禽怪兽,他命人在京城附近修建了一座集天下奇禽异兽之大成的禽兽园。在一次驾临禽兽园时,秦始皇命园官培育世上独一无二的怪兽。园官忙碌了几年,惊奇地发现有一头硕大的野牛生下了一对独角怪兽。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秦始皇大喜,赐名“甪端”。后来甪端不愿看到秦始皇滥杀无辜,于某日腾空而去。它们巡行到当时的甫里古镇时,发现此处水波浩渺,灵气弥漫,便留住于此,甫里镇由此改名为甪直镇。

对于甪端的文献记载,最早是在《汉书》中。湖南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刘益明对此做过专题研究,并发表了《装饰艺术中的瑞兽“角端”形象探研》(注,这里“角”读甪音)。

据介绍,《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收录了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其中写道:“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河,其兽则麒麟、甪端……”这段话讲的是天子游猎到了北方见到的景象和各种动物。从赋中所述的这些动物来看,甪端当时生活在北方。

由于《汉书》中关于甪端的记载过于简略,后世史家纷纷注释。东汉古汉语训诂学者张揖认为,甪端似牛,其角可以为弓。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认为,甪端似猪,角在鼻上,中作弓。这两段话是说,张揖认为甪端像牛,它的角可以做弓。而郭璞认为:甪端像猪,角长在鼻子上,中段可以做弓。而隋唐时期训诂学家颜师古力挺郭璞,认为他说得对。

对于甪端生活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两种生活区域:甪端,外形很像猪,角可以做弓,出自胡休国(指鲜卑族生活地区,生活在西辽河流域)。也有一种外形像牛的,一般生活在西辽河上游。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汉代,甪端似乎是一种普通的动物,产地也很多。

此后,南朝著名史学家裴骃编著的《史记集解》引用了郭璞注释,而且他还记有:“李陵曾以此弓十张遗苏武也。”说的是西汉时期李广之孙骑都尉李陵曾用甪端做成十张弓,送给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奉命出使匈奴的苏武。唐朝史书的记载,与汉代的差不多。从这样的记载中,人们还无法将甪端与神通广大的瑞兽联系起来。

转折发生在南北朝时期。长于收集志怪故事的《宋书》记载:“甪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由此,在文献记载中,甪端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的神兽,而且只有当明君在位时,它才前来报送四方的消息。

当然,让甪端进一步声名远扬的是元太祖成吉思汗。

3

用“甪端现身”劝成吉思汗收兵

成吉思汗在短短十几年中,率领大军不断前进,进行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奠定了元王朝成为地域辽阔帝国的基业。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当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连续取得胜利之时,却突然收兵,是因为“甪端现身”。

已故暨南大学教授王颋(tǐng)曾经对这段历史进行过专门考证研究,多种历史文献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这个故事。

《元史》记载:“太祖十九年甲申,是岁,帝至东印度国,甪端见,班师。”

《元史·耶律楚材传》中有详细记载:“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做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这段话讲的是,成吉思汗的侍卫见有一个独角兽,外形很像鹿却长着马尾,皮毛是绿色的,能讲人语。它对侍卫讲:“你家主公应当早些回家。”成吉思汗听说了,就问耶律楚材这是怎么回事。耶律楚材回答说:“这是吉祥的动物,名叫甪端。”他引用史书及传说中对甪端的描述,告诉成吉思汗,这是上天降下的吉兆,告诉您全天下的人都是您的子民,应该顺应天意,停下征战来安定民心。于是,成吉思汗即日班师。

王颋先生考证,《元史》中的这则记载,准确出处可能来自《耶律楚材神道碑》。

然而,毕竟是蒙古大军因为遇到甪端而班师,这事神乎其神,虽然当年亲历此事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其影响相当深远,因而元代不少作者都记述了此事。如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在他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中详细记录了此事。其中有:“皇帝驻师西印度,忽有大兽,其高数十丈,一角如犀牛。然能做人语云:‘此非帝世界,宜速还。’”这一记载可以看出,甪端的形象传播到了陶宗仪那里,又高大了很多。

另外,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宋濂在所著的《宋文宪集》中,有如下记载:“……师次铁门关之下,厥有神物……人语曰:‘王师宜早还。’”

然而,人们研究史料,却没有找到那个真正见到独角兽的人留下的文字。

王颋先生注意到,作为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在游历四方时也喜欢记述一些见闻。他曾经编写完成《西游录》,详细记述了在随军西征时所见到的风土人情,但这部书中却没有甪端的记述。

引发史学家兴趣的反而是历史记载中有很多耶律楚材为其君主刻意寻找承受“天命”的“祥符”事例。由此,后人明白了,耶律楚材将西征蒙古大军遇到的独角兽说成是甪端,顺势劝说成吉思汗班师,这反映了他的聪明才智。

当然,这一故事也引起了后人的好奇,如果西征的蒙古大军确实遇到了一种独角兽,那么应该是哪种动物?目前,史学家们比较认同的是如今生活在非洲中部的珍稀动物奥卡狓(pí)。奥卡狓体大如骡,形似长颈鹿,雌兽身体略比雄兽大。雄兽的眼睛前面生有一对匕首状的小角,全身的毛呈美丽的茶褐色,最显著的特征是身体的后部和前后腿的上部,有紫色间白色的横纹,四个蹄的上部有一条宽的黑带。它们白天隐在林中,早晚巡行觅食,性情怯懦,感觉敏锐,不易接近,其体色与周围树干的颜色一致。据实地观察的人说,距离20步以外,就不容易发现它。

奥卡狓的形态,与《元史》中的甪端描述相吻合。由于雄兽两个角呈直线排列,正面看好似只有一个角,即“独角”。其身形能“隐在林中”,自然难免被“错看”作“绿色”。尽管如今这种动物仅生活在非洲中部的密林里,不过,史学家从有关文献记载中还是找到证据,证明它们曾经生活在中西亚地区。

4

甪与角、鹿的关系密切

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看不出“甪”与“角”的关系了:“甪,用于地名。”然而,无论是甪端的传说,还是在现存的文献当中,甪都与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明富专门对“甪”字的发展演化进行了考证。

人们已经无法确切知道“甪”字出现的准确年代。作为一个标准的汉字,甪字在明代被收录到了《字汇》当中,这是一部由明代有着“古代字典体例的开创者”声誉的梅膺祚编著的大字典,在《康熙字典》问世之前,《字汇》是我国古代唯一完备的大字典。其中记载:“甪,兽名……卢谷切。”标明了音与义。

但是,这部大字典无法解决历史文献中甪与角的混用问题,以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角字仍有四个读音,分别是jiǎo、jué、lù、gǔ,其中lù的读音注释为:“角里先生,汉时四皓名,又音觉。”

“汉时四皓”是秦末的四位博学者。《史记》记载:“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对于这位角里先生,唐代李匡乂编著的《集暇集》中指出:“汉四皓,其一号角里,角音禄。今多以觉音呼,乖也。是以《魏子》及孔氏《秘记》、荀氏《汉纪》,虑将来之误,直书禄里,可得而明也。”

这些史料表明,甪是由角的lù音演化而来。

不过,陈明富教授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深入研究了二者在意义上的关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角,古岳切……按旧音如毂,亦如鹿。”由此可见,角写作甪后,仍表兽义,也可特指鹿。也就是说不论角,还是甪,二者都与兽有关。此外,陈明富认为,关于甪直地名的有关传说,虽然无法从文献中进行严格考证,但是在我国古代,“鹿”字常用来比喻政权或执政者,如《史记》中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代辞赋家扬雄的《解嘲》中有:“往昔周网解结,蕈鹿争逸。”类似的表述有很多,说明了鹿在古人心中为一种吉祥的瑞兽。基于这样的心理,“甪”用作地名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此外,湖南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刘益明还把甪端同我国古代其他瑞兽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又有所发现。

从历史文献记载的传说故事当中,甪端的名气显然不如传说中的另一个瑞兽麒麟,也不像麒麟那样关乎国运,它只在“明君圣主在位”的时候才“奉书而至”。可见它是站在百姓的立场,而且有很好的判断力,不会给无道昏君送去任何书面或口头的报告。甪端的这种政治立场、态度和判别力,类似于孔子提倡的“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可见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个极为聪慧而又政治敏感的神兽,善于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判断君主的贤愚和正误。

在我国古代,甪端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物的信奉,更反映了人们期盼有一个形象寄托可以代表民间的心愿和期盼,期盼统治者能够更多听取来自四面八方百姓的声音,进而做到执政清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成吉思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04 慧智微 688512 --
  • 04-27 友车科技 688479 33.99
  • 04-27 曼恩斯特 301325 76.8
  • 04-26 万丰股份 603172 14.58
  • 04-26 中芯集成 688469 5.6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