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变化,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风貌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
。4月23日,新华传媒旗下的名牌活动申学课堂“阅读与美育”推出第三期“一支笔、一本书、半世情——王学雷和他的《古笔》”,邀请大家跟随镜头,走进王学雷的书房,看他习字的日常,听他讲自己半个世纪研习书法、研究毛笔的故事。
《古笔》作者王学雷,苏州人氏。曾祖父是知名文献学家、章太炎的高足,祖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到了王学雷父母这一辈,皆在学校里教授理科,但王学雷的理科成绩却差强人意,他反而是追随了曾祖父和祖父的脚步,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小小年纪便手捧线装书读得入迷。
王学雷尤喜书法。自七八岁第一次拿起毛笔,到如今已届知命之年依然日日习字,王学雷笑称自己与书法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情深意笃,“算是被我的小学老师说准了。”原来,王学雷读小学时,有一次竟然用毛笔写作业,用的还是篆体。结果被老师训斥一通,“你不要读书了,去做书法家吧”。
如今,王学雷除了担任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任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和苏州市书协副主席。
《古笔》一书,通过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呈现宋代以前毛笔的形态和发展,由此探讨早期书法、绘画艺术发展及文化传播背后,工具所发挥的重要而又奇妙的作用。
在探讨这些学术话题的同时,《古笔》也回答了人们很多有趣的发问:“蒙恬造笔”究竟可不可信?“兔毫”和“狼毫”各自出现于什么时候,哪个更招古人爱?“汉居延笔”是怎样被发现,后来又经历了怎样坎坷的迁徙之路?王羲之、王献之用的毛笔,和今天的毛笔有什么不同?汉唐时代是如何把笔作为奢侈品来制作的?同为“毛笔”,东西方“毛笔”有何异同?字写得好坏,究竟怨得了笔吗?……
练习毛笔字,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件烦恼事,但在了解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言人”之一的毛笔的前世今生之后,这烦恼中也许也会生出些好奇和兴趣来。
在申学课堂上,王学雷告诉孩子们,“你可以不必像我一样热爱书法、钻研毛笔,但我希望今天的孩子们都能找到和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如果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和祖国的历史文化勾连,将会丰厚我们的生活,润泽我们的心灵。”
“阅读与美育”是新华传媒旗下的名牌活动申学课堂去年9月推出的全新栏目,邀请专业老师、艺术家一起,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书店、音乐厅、美术馆等不同场所,多方位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据悉,未来主办方还将引入线下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带领学生实地走进文化艺术场所,让更多学生了解美、学习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