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刚大学毕业的陈宝智进入核建,至今已32年。
从“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建成、实现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福清核电站等世界核电主流堆型核电站建设,再到我国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闪耀全球,陈宝智见证并参与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一路走来,倍感荣幸和自豪”。
2021年11月29日,作为中国核电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建”)的总部正式从北京迁址上海。
如今已是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核建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陈宝智,认为这是一次全新征程。在他看来,上海联动长三角及沿海核电厂,是核电产业技术集聚区,长期以来形成了最为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有利于中国核建进一步夯实核电主业。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有助于中国核建优先采用上海制造的相关装备,为核电工程“工期更短、造价更低、质量更优”做出贡献。
从异国他乡起步
1991年,大学刚毕业的陈宝智入职中国核建旗下成员单位——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不久便主动投身国家战略需要,奔赴巴基斯坦,参与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工程建设,担任一线施工队技术员。该项目位于柴尔沙漠边缘,气候干燥,沙尘暴频发,夏季最高温超过50摄氏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陈宝智在摸爬滚打中学习、实践核电建造技术,一干就是四年。
回国后,陈宝智来到中国核电建设的“摇篮”秦山核电,参与秦山三期核电建设,在项目部担任质保部经理。上海市的用电绝大部分都来自秦山核电站。陈宝智表示,我国核电建设经历了跟跑、并跑、领跑三个阶段,当时还是在跟跑阶段,跟加拿大人学技术,边学习边消化吸收,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核电建造技术体系。“从‘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建成、实现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福清核电站等世界核电主流堆型核电站建设,再到我国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闪耀全球。一路走来,倍感荣幸和自豪。”
2020年11月27日00时41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和世界上“首堆必拖”的魔咒,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2021年,已经在核工业领域奋斗了30年的陈宝智出任中国核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保持核电建造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让这支“国家队”保持并提升世界一流水准,是陈宝智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深思熟虑后,他带领公司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安全织网行动、统筹核电市场布局、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
“我们已经掌握了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快中子堆、CNP、M310、CPR、EPR、VVER、AP1000、CAP1400等各种堆型、各种规格系列的核电建造能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建造管理模式和经验,可同时承担40台核电机组建造任务。”技术员出身的陈宝智对中国核电建造技术如数家珍。他表示,中国核建参与了国内所有已建和在建的核电站建设,目前已累计建设核电机组达83台(其中,60台已投产运营,在建23台)。
由京入沪战略转移
站在上海中核科创园的窗前向东望去,不远处的进博会主场馆“四叶草”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直线距离只有1.6公里。
2015年,原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与上海市政府、青浦区政府分别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打造上海中核科创园项目,对产业导入和培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安排。
2018年,国家作出“两核”重组重大部署,重组后的新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在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总部经济建设、打造能源科研和产业高地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2021年11月29日,中国核建总部从北京整体搬迁至上海青浦,迈上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作为从北京战略转移入驻上海的总部企业负责人,陈宝智创新性提出了“融入、融合、融创”上海的发展理念,推动企业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在他看来,上海联动长三角及沿海核电厂,是核电产业技术集聚区,长期以来形成了最为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有利于中国核建进一步夯实核电主业。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可以充分整合在长三角经济带的现有存量资源,有助于中国核建优先采用上海制造的相关装备,为核电工程“造价更低、工期更短、质量更优”做出贡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核电重大项目的总承包、总集成,打造带动上海装备“走出去”的示范基地。
陈宝智感慨道,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其实在迁址上海之前,中国核建旗下单位就参与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建设。早在1974年,中核五公司从四川的崇山峻岭奔赴上海金山,先后参与了上海石化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承建了上海洋山港20万立方米的LNG低温罐储运工程,极大增强了洋山港LNG储气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核华兴深度参与了上海市工业和民用工程建设,其中,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扩建工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量达11亿吨,相当于82个西湖。其它如嘉闵高架、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中核集团上海总部、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八研究所总部研发中心、中国电科集团三十二研究所科研生产基地等建设项目,遍及金山、松江、青浦、虹口、嘉定、闵行、浦东、黄浦等区。
“杯中的水、灶头的热、头上的灯、脚下的路、通畅的桥、温暖的家……中国核建早已融入上海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宝智说道。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陈宝智认为,上海良好的引才留才环境等,也是吸引中国核建来沪扎根的因素之一,将为中国核建的未来发展提供新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中最年轻的“90后”代表师延财就来自中国核建,其“从放羊娃到全国人大代表”的逆袭成才故事火遍全国:16年前,师延财还是青海山头上的“放羊娃”;16年后,他成长为中国核建中核检修有限公司焊接首席技能专家、焊接班班长,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师延财是中国核建20万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是当下中国核建在核电工程建设和检维修领域众多高技能人才的缩影,其个人经历本身是‘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生动诠释。师延财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极大鼓舞了我们产业工人队伍的士气。”陈宝智说,在中国核建,像师延财一样的“大国工匠”还有很多,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技术能手未晓朋,全国劳动模范陈小兵,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罗开峰,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彭存利,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魏海涛……
中国核建始终把立业树人、选贤任能作为关系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已经形成了“青蓝”“青藤”“青苗”的“三青”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培育出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4人、全国技术能手30人。陈宝智说,师延财作为师父,已经手把手带出了近50名徒弟。“在制度机制层面,中国核建出台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指导意见》,从基层贯彻落实来看,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多管齐下提高产业工人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通过‘师带徒’的形式来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效。”
在内部培养的同时,中国核建还借助中核集团等资源,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合作关系,加快建设核电建造战略人才力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