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志刚
“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从‘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建成,实现核电零的突破;到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福清核电站等世界核电主流堆型核电站建设;再到我国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闪耀全球。”近日,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核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宝智,在上海市“新征程 新奋斗”典型人物宣传暨中国核建品牌媒体推广活动上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专访。
扎根核工业 一干30余年
1991年,大学刚毕业的陈宝智,入职中国核建旗下成员单位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不久后,他作为一名施工队技术员参与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工程建设。
该项目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干燥,沙尘暴频发,夏季最高温度超过50摄氏度。在这里,陈宝智扎下根、安下心,学习、实践核电建造技术,一待就是4年。
回国后,陈宝智来到秦山核电,参与秦山三期核电建设,在项目部担任质保部经理。回顾在秦山三期的经历,他说:“我国核电建设经历了跟跑、并跑、领跑三个阶段,当时还是在跟跑阶段。”
“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言谈之中,作为核电建设老兵的陈宝智,展示出大国核电建设者特有的自信和自豪。
安全与创新 铸就核建魂
作为中国核建的掌舵者,如何保持核电建造领域的领先优势,是陈宝智不得不思考的课题。
深思熟虑后,他带领公司打出了一套守正创新的“组合拳”:组织安全织网行动、统筹核电市场布局、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每一名核建人的入职第一课和日常必修课。”陈宝智说。
记者走进上海中核科创园中国核建总部,看到电梯间、走廊乃至工位、电脑屏保,安全文化元素随处可见。由此可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核建刻进骨子里的一种文化。
创新则是刻在中国核建骨子里的另一个基因。“我们已经掌握了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CNP、M310、CPR、EPR等各种堆型、各种规格系列的核电建造能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建造管理模式和经验,可同时承担40台机组的建造任务。”技术员出身的陈宝智,谈及中国核建的建造技术如数家珍。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中国核建始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中国核建始终把立业树人、选贤任能作为关系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任务来抓。”陈宝智说,“我们在做好重点项目、核电工程的同时,要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中国核建已经形成了“青蓝”“青藤”“青苗”的“三青”人才培养体系。近2年,更是培育出1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名全国技术能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4人。
迈上新征程 扬帆再出发
“中国核建搬迁至上海不是偶然,‘初心’由来已久。”对于迁至上海,陈宝智如此回答。
2015年,原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上海市政府、青浦区政府分别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打造上海中核科创园项目,对产业导入和培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安排。2018年,国家作出“两核”重组重大部署。2021年3月17日,重组后的新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在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总部经济建设、打造能源科研和产业高地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2021年11月29日,中国核建总部从北京整体搬迁至上海,开启新征程。
作为一家从北京战略转移入驻上海的总部企业,陈宝智创新性提出了“融入、融合、融创”上海的发展理念,推动企业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实际上,中国核建和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1974年,为建设上海石化总厂,中国核建下属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从四川奔赴上海,先后参与了上海石化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承建了上海洋山港20万立方米的LNG低温罐储运工程,并由此立足上海、深耕上海、服务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建旗下企业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深度参与了上海市工业和民用工程建设,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扩建工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量相当于82个西湖。又如嘉闵高架、世博会澳大利亚馆、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八研究所总部研发中心、711研究所张江试验设计综合楼、中国电科集团三十二研究所科研生产基地,以及重型燃气轮机试验能力条件建设项目……
陈宝智满怀深情地说:“杯中的水、灶头的热、头上的灯、脚下的路、通畅的桥、温暖的家……中国核建早已融入上海市民日用而不觉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
“核工业正处在‘两弹一艇’以来最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相信在上海这个初心之地、光荣之城,中国核建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谈到未来,陈宝智满怀信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