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并非源自介子推?

寒食节并非源自介子推?
2023年04月06日 15:00 北京晚报

  ▌林屋公子

  每年的四月五日是传统节日清明节。而在唐宋及以前,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远比清明更为热闹,甚至可以说,寒食节就是清明节的前身。

  寒食节的起源,一般被认为与春秋时期的贤臣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却退隐山林。晋文公下令烧山,想逼迫介子推出门,不料介子推坚决不从,最终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有了吃冷食的习俗,由此产生了寒食节。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宋李唐绘《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寒食节面点 北晚新视觉供图寒食节面点 北晚新视觉供图

  吃冷食习俗的演变

  正如说到端午节就要说屈原,说到寒食节就离不开介子推(又称介之推)。

  东汉桓谭在《新论》中说,东汉的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一带,民众在隆冬有五天禁火和热食的风俗,即使有或轻或重的疾病,也都不能犯这个忌讳,那是因为介子推的缘故。蔡邕在《琴操》中也说,因为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的腿肚子,给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吃。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介子推却没有得到赏赐。他非常怨恨,作下《龙蛇之歌》鸣不平,隐居不出。重耳得知,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他却抱着树木被烧死。重耳非常感慨,下令五月五日禁火。

  东汉时期,寒食的风俗还一度非常盛行。《后汉书》说,周举曾担任并州刺史,下辖的太原郡民因为介子推被烧死的缘故,每到介子推去世的那个冬月,一整个月都不进行火食,甚至导致不少老幼病死。周举不得不给介子推庙上祭文,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寒食的风气才渐渐下去。而到曹操当政的时候,寒食又已经到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的前一两天。在乱世中,寒食的风俗自然不能推广,曹操为此专门下达《禁绝火令》。

  尽管官方屡屡对寒食强力禁止,但挡不住寒食风靡全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便有疾风劲雨,此时便是寒食。这几天禁火三天,大家喝麦芽糖熬制的大麦粥,并且有斗鸡、雕鸡蛋、撞鸡蛋、打球和秋千等习俗。这表明,寒食的日期在全国大致固定了下来,即从寒冷的隆冬转入了温暖的春季,而且时间也缩短为一日或三日。但离奇的是,南方似乎不太认可介子推与寒食的关系,他们认为大风雨天需要禁火,所以才有寒食。

  到了隋唐大一统时代,不但不禁止寒食,反而大为提倡。这一方面是寒食民俗自身已经发展得比较文明了,不会有饿死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国家已经大一统,皇帝需要提倡介子推这种礼让精神。寒食也被正式确立为全国性的节日,《唐会要》就记录皇帝“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唐人谢观更《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也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三辰而纤霭不生”。从寒食当天开始禁旧火,到清明当天复生新火。

  到宋朝寒食节仍然流行,苏东坡就有诗歌《寒食雨》二首和书法《寒食帖》。但从宋朝之后,寒食节也逐渐衰落下去,而与此同时,清明节却从一个单纯的农事节气而上升为一个大节日。寒食节本来就只比清明早一两天,自然容易被清明节所替代。寒食最重要的习俗吃冷食,在后世也流传为了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另外,古人在寒食节还有祭祀、踏青等重要习俗,而这些习俗本身是受到三月三上巳节的影响,但后来都被清明节所吸收。

  介子推没有被烧死?

  尽管后世往往认为寒食节来源于介子推,但历史真相却极可能是:介子推并未被烧死。

  我们先看公认记录春秋历史最客观翔实的史料《左传》。《左传》说,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赏赐当年跟随自己逃亡的人,介子推没有要求官禄,文公也没有赐给他。介子推不满于那些领取赏赐的臣子,说:“当年献公的儿子有九位,今天在世的只有公子,之前在位的惠公、怀公又为国内外抛弃,既然上天不要灭亡晋国,不是公子即位又是谁来呢?这不是上天要立公子为君吗,随从之臣们居然贪天之功为己有!”他认为很难与这些人相处了。

  介子推的母亲劝他去找文公求取封赏,介子推不听,他说:“明知道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大了,而且我既然口出怨言,就不能再吃公子的俸禄。”他母亲认为,让文公知道一下也是可以的。而介子推却回答说:“说话是身体的文饰而已,既然身体要躲藏起来,哪里还需要文饰呢?这也是想要显露啊!”于是,他母亲同意和他一起隐居,母子一直到去世。晋文公派人找他没有找到,就下令把绵上的田封给他,用来记录自己的过失、表彰好人。

  可见,《左传》只说介子推隐居至死,并没有说是如何死的,更没有说被火烧死。但史料还是留下来了空白,这就给后世文献发挥的空间。于是,战国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些传奇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庄子·盗跖》所说,介子推非常忠心,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给文公吃,文公之后却背叛了他,介子推非常愤怒离去,抱着树木而被烧死。其实,《左传》只是说重耳流亡时,经过卫国五鹿一度断粮,向当地“野人”要饭,并没有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的段子。

  但是,这种戏剧性的桥段却特别容易传播。善于讲寓言故事的《韩非子》,也提到了介子推割肉侍君的典故。《吕氏春秋》虽然没有说介子推割肉和被烧死,但却说介子推在隐居前写了一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后来文公下令,国内百姓有人找到他的,赏赐上卿和百万亩田地,有人见到一位农民,问介子推何在,农民回答不知道就走了。其实他就是介子推。

  进入西汉,介子推的故事仍在变化。《韩诗外传》巧妙地把介子推割股侍君的事迹,插入到《左传》记录的重耳流亡期间,有人偷走财物导致缺粮的史料中;然后说晋文公未封赏介子推,介子推赋诗表示不满,晋文公马上认错。但介子推却认为,有道之士不会讨要职位,廉洁之士不会争夺财物,既然没有被国君注意到,那就不能再立于朝中,于是他也就去了介山隐居。这个故事赋予了介子推更多儒家礼让气质,但实际上不符合《左传》不辞而别的说法。

  《史记·晋世家》也讲了介子推隐居的故事,还说了介子推在离开前留下诗在宫前,之后隐居在绵上山中,后来绵上山也被称为介山。今天晋中介休县有介山、运城万荣县也有孤山,两者后世都有介山的说法。但实际上《左传》只说文公把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并未说他具体的去向。不过,到了刘向《新序》中,又说文公寻找介子推不得,认为焚山能够逼他出来,介子推却不出而被烧死。这样一来,又将介子推被烧死明确归于文公之手了。

  寒食或源自上古风俗

  有部分学者认为,寒食节古已有之,并非起源于纪念介子推。

  一种说法认为寒食来源于上古禁火的风俗。此说起源于隋人杜公瞻,他在注《荆楚岁时记》中,引《周礼·秋官》中的“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并注“为季春将出火也”。唐人李贤注《后汉书·周举传》更是明确指出,禁火原因是因为龙星春天在东方出现,龙心为大火,先民害怕火气太旺盛,所以禁用民间之火。所谓龙星,就是东方苍龙七宿;龙心,就是七宿中心宿的主星心宿二。因为在夜空明亮似火,所以被古人称为“大火星”,成为重要的天文星座。

  尽管今人都知道,天上的“火”与地上的火并不存在联系。但在古人的认识中,两者是能互相影响的。历史学者庞朴赞同“禁火说”,但他认为,禁火是为了在大火星出现时改用新火。他还指出,《汉仪注》提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别火”“主治改火之事”,因为《太初历》重视冬至,所以从西汉中期开始,改火被移到了冬天。而在禁火至改火的期间,就只能寒食。但后来因周举等人的禁止,寒食由冬季移到五月初五,因为与端午冲突,最后才移回清明前。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来源于上古改火的风俗,即改换新木,重新取火。此说起源于唐人李涪,他在《刊误》中引《论语》“钻燧改火”的说法,并提到《周礼·夏官》中的“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也就是说四季都有改火的习俗,只不过后来简化为春季。历史学者裘锡圭也赞同此说,但指出四季改火来自战国阴阳五行观念,他认为改火确实存在于春季、夏至和冬至,但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火种烧太久容易引发人体疾病,不利于农作物成长,所以才出现了每年改火和寒食的习俗。

  可见,不管是“禁火说”还是“改火说”,都认为存在禁火与改火的先后,而寒食就在此期间内。至于介子推与寒食节的关系,庞朴指出,是太原人首先将禁火与寒食习俗,与纪念乡贤介子推联系起来;裘锡圭也指出,改火中有把人作为植物神灵烧死祭祀的习俗,寒食也是对死者的哀悼,而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的剧情,正与烧死人牲的过程相似,所以寒食才会被附会上纪念介子推。总之,关于寒食节的真正起源,还存在较大的争议,这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介子推 清明节 东汉 晋文公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6 恒尚节能 603137 15.9
  • 04-06 索辰科技 688507 245.56
  • 04-06 迪尔化工 831304 3.98
  • 04-06 森泰股份 301429 28.75
  • 04-06 光大同创 301387 58.3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