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方根
一田秧苗青又青,半天有雨半天晴。
早出晚归庄稼人,吃苦耐劳是本性。
——巴渝原生态“薅秧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在我出生和成长的川东一带农村,在栽秧后不久就要进行一次秧田的除草劳作,俗称“薅秧”。“薅秧”的动作极为简单机械,或用手拔,或用脚踩。为“薅”除劳累的疲乏、“薅”快劳务的进度、“薅”乐劳来的趣味,人们一边薅秧、一边唱歌,也就有了“薅秧歌”。
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薅秧歌”,内容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下来的“薅秧歌”中多以情歌为主。而也正是因为地域特色,最终也衍生出了以吟咏风土为主要特色的竹枝词。
薅秧歌,原是《竹枝词》的源头
“秧苗青来秧苗壮,今年的苗架长势旺。去草除杂莫懈怠,高产才有新希望。”
“一田秧苗青又青,半天有雨半天晴。早出晚归庄稼人,吃苦耐劳是本性。田间管理不歇气,一年之计在于勤。薅出幸福新生活,又遇大年好光景。”
近日下乡采风,再次听到这久违的“薅秧歌”。
传唱者叫陈元本,家住重庆万州龙滩村,现年66岁,手掌上布满老茧,一副乐呵呵的模样,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种田的“老把式”、快乐的“老农人”。
从老陈所唱的“薅秧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八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首完整的歌谣。歌谣语言朴实,句式整齐,合辙押韵,诙谐幽默。往往是看见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事说理,完全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有感而发。
据考证,唐代诗豪刘禹锡独创的诗体《竹枝词》,也是源于巴渝大地传唱的“薅秧歌”。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1979年版《辞海》,在其《竹部》之《竹枝》辞条中,有这样一段话:“竹枝,即《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但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后的心情,盛行于世。”
多种公开资料和研究也证实,竹枝词,又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原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唱时,以鼓、笛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婉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据以创作新词。由此可见,“薅秧歌”与《竹枝词》,一脉相承。
哟嚯嘿!薅秧赛歌别有情趣
农业大集体生产时期,“薅秧歌”赛“秧歌”,特别有情趣。
老陈深情地回忆起这样的劳动场景:一个生产队的男女社员分成几支队伍,齐刷刷地列队秧田坎。随着生产队长哨子一声令下,大伙儿如鸭子戏水般扑向田里,争先恐后地薅秧……
为了给自己的队伍加油鼓劲,一支队伍唱:“哟,太阳照啊,春光好啊,催人忙啊,薅秧草啊……”
再一支队伍接着唱:“嚯,秧鸡咕咕叫,给您把话捎,薅好秧苗苗,收成年年好……”
另一支队伍不甘示弱唱:“嘿,手脚不得空(唛),薅秧热心肠(唛),不要马虎眼(唛),满田稻花香(唛)……”
这一哟一嚯一嘿的“薅秧歌”,声腔粗犷豪放、旋律简洁明快、音色浑厚有力,把重庆人火辣外向、耿直豪爽、吃苦耐劳的鲜明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薅秧歌,其实也有风情万种
“薅秧歌”内容以“素”为主,包括反映时令或气象常识、表述奇闻乐见、颂扬好人好事、劝诫积德行善、赞美时代发展进步等方面。
也不乏“荤”的情感,用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与爱慕——
“大田薅秧行对行,薅来薅去无心肠。既要低头扯稗子,又想抬头望娇娘……”
“大哥大哥莫打望,妹懂你的花花肠。心猿意马会出错,留下稗子扯了秧……”
男方继续对唱:“薅秧薅秧薅着秧,遇对秧鸡来歇凉。一只紧跟一只跑,情妹跟倒少年郎……”以薅秧时经常遇见的秧鸡为题材,触景生情。
如果女方有意,会以秧鸡这种水稻田中栖息、形状稍似鸡的沼泽鸟类作比拟,进一步借题发挥,附和唱:“秧鸡秧鸡出没双,患难之际共翱翔。愿与哥哥同屋住,朝夕相处情意长……”
反之,如果女方对男方无意,同样会以秧鸡为载体,巧妙拒绝:“秧鸡秧鸡你知趣,妹还太小无爱意。世间好女多的是,任由哥哥去选娶……”
薅秧歌,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薅秧歌”在歌唱过程中,一般由一人领唱,多人跟唱,没有固定歌词,没有现成曲谱,主要靠民间一代一代口授。老陈能唱的薅秧歌,得传于其父亲陈海章。陈海章在生前,是方圆百里的文化名人,不仅会敲锣打鼓、舞狮子、划彩船等文娱表演,而且能歌善歌、谱曲作调。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田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彻底改变了集体的统一务农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的阔步推进,有了除草剂等先进材料,稻田里的稗子等杂草已经不需要人工费力费事地下田去拔掉了。为此,“薅秧”这种田间劳作方式,也就渐渐地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与“薅秧”息息相关的“薅秧歌”,也随之“走出田坎”,慢慢地从人们的耳畔消失。
“这传统的、民间的、非遗的、有代表性的东西,决不能失传。”直到今天,老陈仍把唱“薅秧歌”,作为自己的保留志趣。时不时地,他还邀请自己的两位同胞哥哥来家里,吼上几嗓子“薅秧歌”。大哥陈元根今年80岁,二哥陈元维71岁,同样受父亲耳濡目染、能唱会唱“薅秧歌”。如今,陈氏三兄弟唱歌的地点虽然已不在田里,但那一声声朴实响亮的“薅秧歌”响彻在绿色山村,鸡犬桑麻中也洋溢着欢快的气息。
(作者系万州区作家协会会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