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陕西日报
近年来,陕西这个传统装备制造大省,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机遇,从优化产业生态、打通关键环节、加速科技创新、凸显政策支撑等方面精准发力,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变,不断提升装备制造的水平和竞争力。
2022年,陕西工业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7位。
镜头一 见证工厂数字化转型
2月27日8时,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厂,数字工程师韩利上班后换好工装,步入车间。8时30分,各条生产线上,智能机器人纷纷“起舞”。“随着生产线运行稳定性的提高,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机器人一点都不会感到‘疲倦’。”韩利说。
高智新工厂是法士特数字化转型的新阵地。它是法士特自主规划设计、实施的智能工厂,于2020年7月开工建设,2022年初开始投入生产。
与记者交谈间,一辆辆运送物料的自动导引运输车迎面驶来。“变速器零部件加工车间实现了从毛坯上料到生产、线外检测、不良品处理、成品下线等流程的全自动化。”韩利说。
今年春节后,随着法士特S、AMT智能化变速器订单的增加,高智新工厂抓紧提升产能。韩利的主要工作是流程优化和调试,“就是进一步打通厂区之间的协作。”她说。
韩利见证了高智新工厂的诞生。
回忆建厂的过程,韩利感慨万千:“当时完全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模板,整体设备部署、连接,甚至生产线布局,都是从零做起。”建厂前,韩利主要是做齿轮工艺相关的工作。从设计一个齿轮到规划一间工厂,跨度非常大。
“在普通工厂里,工人把指令输入机器,再从机器里取出成品进行检验,需要人和机器共同合作。而在高智新工厂,唱主角的是机器。机器执行指令,完成自检、修复甚至追溯等工作,是一种颠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创新。”韩利说。
“从最初设想到最后交付,虽然用了一年多时间,但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韩利说,“我们前期规划了26项智能场景,现在数据闭环、设备智能维保、人员轨迹定位分析、空压机和空调自动控制等场景都已经实现。”
依靠法士特自己的能力建设智能工厂,费用几乎省了一半,产生了200个专利,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工程师。“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关键设备国产化。”韩利说。
眼下,秦川机床生产的22台高效磨齿机、38台测量仪支撑起一条高水平数字化齿轮生产线,首次实现国产磨齿机及测量装备批量在智能工厂的应用。
目前,在这里,全新的七大智能场景应用构建起自动化、稳定化、柔性化工艺系统,实现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生产效率提高7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14%,人均产值提高5倍多。
前不久,法士特入选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名单。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陕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庆安集团等3户企业被工信部评为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铁宝桥等8户企业入选2022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法士特等24户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生产线)。
镜头二 把塔机操控室“请”到地面
2月28日,在西安市高陵区陕煤集团所属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建机股份)工业园塔机发运广场,身高50米的塔机伸出长长的动臂,来来回回吊运材料。“春节后,我们公司早早开工,塔机发运也变得更加忙碌。”塔机驾驶员周先春说。
与普通工地不同的是,塔机驾驶员没有坐在驾驶室,而是坐在房间里对塔机进行遥控操作。
“以前在塔机上一待就是半天,连水都不敢喝,就怕上厕所。而且坐在几十米高空,尤其对我们这些女塔机驾驶员来说,心理压力特别大。”周先春说,“自从塔机用上了远程智能化操作系统,我上班再也不用爬高了。”
陕建机股份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租赁服务商,拥有含塔机设备在内共两万余台租赁设备。
“对企业而言,智能化塔机不仅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能降低施工成本。”陕建机股份工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门新延说,“如今,国内工程项目的设备租赁服务集中度不断提高,智能化设备谁用得早、谁用得快、谁用得好,谁就占有优势。”
2020年,陕建机股份工程机械研究院成立专门团队,研发智能化塔机远程操作平台。
陕建机股份总工程师刘帝芳制定了一个“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塔机驾驶员从塔机上请下来;第二步,把塔机驾驶员请进办公室;第三步,请塔机驾驶员喝咖啡。
门新延笑呵呵地说:“简单说,三步走就是分别实现塔机自动化、一人多机化和无人化。”
门新延还记得,研发团队在第一次集体讨论时就发生了激烈争执。
“关于取景摄像头的视觉角度,有人提出架一个球形摄像头,进行变焦跟踪。有人提出在变幅小车上架摄像头进行垂直摄像跟踪。”门新延说,“经过工地调研和安全实用性评估,最后我们进行了两组试验,决定用小车垂直变焦摄像,彻底解决视野盲区问题。”
更令人高兴的是,就在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在西安市核心城区和重点区域,5G信号实现连片覆盖。
“我们在施工现场安装6个全景高清摄像头和1个可动态追踪吊钩所在位置的变焦摄像头,借助5G毫秒级的传输速度,能够将实时画面和数据传输到平台的曲面屏上,给操作者一种沉浸式的作业体验。”门新延说。
驾驶员们反映,平常开塔机,现场情况靠眼瞅,高度、距离凭经验估算,经常会出现误差。现在工作环境更舒适,关键是“耳聪目明”,心理压力小,更利于平稳操作。
“把塔机驾驶员请到地面已经实现了,目前我们正在做施工现场3D建模和最优路径规划,努力实现一人操控多机。”门新延说。
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去年陕西继续实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奖补政策,对411户制造业企业给予奖励,带动研发投入增量27.99亿元。
镜头三 “揭榜挂帅”破解疑难杂症
3月3日,在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所属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渭河公司)丝锥分厂,技术工人李颖辉正在车间检测新产品性能。李颖辉说:“现在职工创新的劲头很足,新产品层出不穷。”
2022年,渭河公司一款数控螺纹刀具一经推出,客户迅速被“圈粉”。“客户宁愿等货,也要先把货款打过来。”渭河公司副总经理李剑敏说,“几十年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景。”
这款刀具就是李颖辉团队研发的。
“2021年以前,我们的刀具一直沿用老国标,适用非数控机床,在数控机床普及的今天销售遇冷。”李剑敏说。
变化发生在改革之后。
“以前也搞研发,但干好干坏一个样,职工没有积极性。”李剑敏说,“2021年5月,渭河公司推出两项改革——重奖‘揭榜挂帅’、科研积分与工资挂钩,让研发人员能够直接受益。”
改革后,李颖辉团队第一个揭榜,题目是适用数控机床的“高性能螺旋槽丝锥”。
李颖辉说:“经过对市场上的30余种材料进行反复挑选、比对、测算,我们最终定下了高钒钢。”
紧接着他们又遇到了丝锥槽型这个难题。槽型决定丝锥的耐磨程度,李颖辉团队反复试验。
“白天想,晚上想。有一天半夜灵光一闪,李颖辉从床上爬起来,在火腿肠上刻槽子。”李剑敏说。
新刀具不但适用数控机床,而且适用高转速加工,客户使用后一致叫好。客户反馈,这款丝锥使用寿命比进口同类产品提高了1.2倍,售价却只是进口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突破技术“瓶颈”后,渭河公司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刀具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带领刀具产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订单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李剑敏说,渭河公司为李颖辉团队兑现了奖金。
研究生毕业的周改梅是第二个揭榜人。她是渭河公司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器技术能人,共揭了4个项目榜,其中一个项目在多项技能大赛中获奖。周改梅和李颖辉等3名科研人员被渭河公司评为首批“科技标兵”。
“改革规定,凡完成新品研发及工艺攻关任务,都可获得积分,积够60分,即可上调一级岗位工资。最近,周改梅的科研积分已经够60分,可以上调一级岗位工资了。”李剑敏说。
坚持在细分行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渭河公司获批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陕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
积极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陕西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户,单项冠军产品4个,居西部第一;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1户,隐形冠军培育库企业393户。(记者 郭军)
编辑:王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