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胡同二字,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狭小、幽深,但金融街地区的辟才胡同却是一条宽敞的长街,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校林立,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宝地。去年年初这条胡同还入选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本期让我们一同看看这条百年胡同背后的传奇故事。
01
从劈柴胡同到“开辟人才”胡同
辟才胡同原有“大石佛寺”,故旧名“大石佛寺胡同”。大石佛寺是元代的一家皇家寺院,供奉着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睿宗(托雷)的御容。明清时期,由于邻近为皇宫储存、加工木材的大木厂,这里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劈柴集市,故得此名。还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个张姓人住在这里,一家老小都靠劈柴为生。张氏的大儿子经营的劈柴厂生意兴隆,还带动了周边劈柴市场的火爆,使得越来越多人靠劈柴发家致富。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劈柴胡同”。所以比起“辟(pì)才胡同”,许多老北京人习惯称呼它为“劈(pǐ)柴胡同”。而正式改名为“辟才胡同”,已经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事了。
辟才胡同与繁华的西单北大街相连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教育家臧佑宸在胡同内开办“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为了扩大影响,他编了一首校歌,歌词是:“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苍苍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处?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开辟人才,人才开辟,胡同著其名。”臧佑宸取了“劈材”二字的谐音,有“开辟人才”之意,后来胡同更名为“辟才胡同”。
这所学校比较注重音乐、体育、美工等教育,专门聘请了体育和音乐老师,学校还成立了音乐队,定期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同时还举办运动会和手工艺品展览会。在“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的带动下,京城的各个小学都争相仿效,北京学校的风气随之大变。
辛亥革命后,“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因故停办,但它开了北京新式小学教育之先河。此后,“辟才”之名未废,一百多年来,辟才胡同不曾辜负这个名字。赫赫有名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简称女附中,今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便坐落此处。
02
胡同中的“名校”基因
1917年女附中建校,1931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女附中也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虽然学校历经沧桑,人事多变,却始终有名师来此执教。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便在女附中担任语文老师多年。胡絜青在北京生活的四五年间要同时抚养几个孩子,还要侍养老人,加上日本人的残暴统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让她充分体会到了亡国的滋味和苦楚。几年后老舍与妻子久别重逢,询问妻子关于北平的一切,包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北平市民的反应,以及亲友和熟人们的一切情况。受胡絜青经历的启发,老舍动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四世同堂》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
女附中老校门沿袭至今
1968年,师大女附中结束50多年的女校历史,开始招收男生。1978年,师大女附中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百年来,无论是争取男女平等、传播妇女解放的声音,还是抗战救亡、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抑或和平年代建设祖国的精英中,都涌现出不少从实验中学走出的莘莘学子。
辟才胡同一带,除了有传奇的实验中学外,还有一所百年老校。它就是位于辟才胡同北边,坐落于宏庙胡同里的宏庙小学。宏庙小学始建于1883年,距今已经有135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它的前身是八旗子弟的官学,名为“镶蓝旗官学”。1914年曾改名“北京师范附属小学校”(北师附小),1958年才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至今,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此执教,文艺理论家冯牧、艺术家于是之都是从这儿毕业的。解放后,宏庙小学是全国首批建立少先队的学校。在当时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耀。值得一提的是,连小学的名字,都是中央领导人陈云题写的。
宏庙小学历史悠久
宏庙小学的匾额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宏庙小学就发展起了相当丰富的课外活动。航模、无线电、生物小组如雨后春笋,合唱、舞蹈、篮球、体操小组也多姿多彩。1974年,科技小组以10元为本钱研究出了幻灯片。到了1980年,校办企业宏庙小学幻灯制片厂竟一举成为了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机械化生产幻灯片的专业厂,现在说起来,都觉得神奇。
03
沧桑老胡同名人辈出
辟才胡同内不仅名校林立,而且名人辈出。据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张岱年回忆:
“当时父亲任众议院议员,住在西城辟才胡同南半壁街16号。父亲在北京住了几十年,始终未买房子,仅租房居住。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属于中下等类,每月租钱银圆30元。到这年秋天,由大兄申府安排,叫二兄和我到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插班学习。二兄上高小三年级,我上高小一年级。初入学时赶不上,家里又为我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很快就赶上了。三年之后,小学毕业,毕业考试名列第四。当时北师附小的主任是张铎民(安国)先生,毕业后还有联系,但几年以后他就去世了(北师附小在解放后改称宏庙小学)。”
此外,胡同曾居住过文坛才女石评梅,她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暂的一位,27岁即芳华早逝,她与高君宇的爱情曾是京城的一段佳话。
教育部正门开在辟才胡同
如今的辟才胡同已变成金融街片区的通衢大道,传统的四合院也被高低错落的居民区取代。只有在西口的跨车胡同13号,还保留着一座四合院。这个貌不惊人的四合院,便是举世闻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位于雨儿胡同,相比于“旧居”,齐白石在此“故居”居住时间更久)。他在这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创作出无数精品。
1903年,齐白石第一次来到北平,曾在法源寺、西四等地住过,直到1926年才买下跨车胡同的小院。北平沦陷后,日伪统治时期,他辞去教职,并在院门口贴了“画不卖给官家”的字条,一时传为美谈。史料显示,齐白石对辟才胡同的居所情有独钟,在雨儿胡同仅住了半年,就搬回了辟才胡同,还在院内自书“白石画屋”,晚年的大部分创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一直住到1957年老人千古。这个小院里没有奇花异草,只有丝瓜、南瓜、牵牛花等平常草木,白石老人却以这些为素材,创作出《丝瓜蚂蚱》《牵牛花》等佳作。在辟才胡同的改造工程中,经过多方呼吁,这处传奇的小院得以保存下来。
内容来源:北京西城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