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如何“定制”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超大城市如何“定制”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023年02月08日 02:25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超大城市如何“定制”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薛泽林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基层社区治理的逻辑主线已经从之前的“有没有”向解决得“好不好”转变。作为以市民步行15分钟范围组织起来的生产生活空间,“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为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感知到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温度,更多地获得美好生活新体验和获得感的夯基之举。上海于2014年较早在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概念,并在此后的实践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相关的经验对于其他超大城市“量身定制”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极具参考意义。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三次迭代

第一阶段是从2016年开始,上海发布了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聚焦于点上的探索,从市民最熟悉的社区出发做一些微更新的探索,自下而上地调动社区居民来改善社区环境品质的自主意愿。主要内容包括“打造多样化的舒适住宅,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倡导低碳安全出行,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构建绿色开放、环境宜人的公共空间”。在三年的行动中,上海针对社区服务的短板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开展了“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四大行动计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国家“多规合一”改革创新内容,纳入与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框架,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针对街道空间品质和社区治理两大短板,聚焦规划空间统筹和资源政策供给,尤其是充分运用“城市体检”等空间信息化手段为社区“问诊把脉”,全面重点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等设施的配建水平和服务功能。经过三年的试点,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得到提升。

第三阶段从2021年开始,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闭幕式上,包括上海和成都在内的52个城市共同发布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提出了“三个转型”的目标,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型,回应新时代全体市民的诉求和期盼;以多元协作的社区治理转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以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新技术赋能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创新。”按照倡议,“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聚焦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区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未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作为一个总体性的工作平台,统筹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规划建设实施,着力塑造社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社区生活圈怎么建?需求是关键

一是规划先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重点是行动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下,根据每个社区的不同问题和需求,有序推进项目规划落地生根。在长宁区,基层政府充分发挥社区治理的引导者作用,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为目标,通过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充分融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群众的需求自然是群众最清楚,要持之以恒地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就必须不断根据居民的需求变化进行规划落地的更新和调整,社区公共服务的短板越来越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才会越来越高。

二是多元共治。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多元共治也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主要经验。在上海杨浦区的探索中,开放式规划、开放式参与、“居民们就是设计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共识。一方面,基层政府会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主动“走出去、沉下去”,并通过搭建参与平台,让基层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都能有序参与进来,让规划的编制、规划的落实成为探寻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另一方面,社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坚持“共治”的基本原则,由第三方社区规划师介入,从进社区找居民聊需求,到居民主动找设计团队为项目落地贡献创意;从请市场主体来助力,到企业商户主动参与进来并贡献资源,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对社区的认同也越来越深。

三是技术赋能。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让人民群众的需求画像更加精准,也让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资源供给更加“精准、及时、高效”。首先,数字技术可以依托大规划的系统信息数据,动态生成涉及社区公益性设施的建设情况,从而找到服务设施分布的空白和短板,为规划更新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动态的监测和及时的数据更新,在及时了解规划项目落地实施情况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调用周边可用资源,实现社区生活服务供给的动态均衡。最后,数字技术通过“一网统管”多渠道反馈端口、沉浸式虚拟场景体验等,不仅搭建起了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平台,也为更精准、更高效、更及时的城市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把握人群特征 提质社区服务

作为正在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繁荣离不开高品质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成都可以借鉴上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践经验,并抓住“一老一小、青年群体、城乡社区”这三个重点,打造出具有成都特色、多圈层嵌套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一是聚焦一老一小,构建“15分钟老幼服务圈”。针对养老难题,以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有效衔接与融合为目标,建设“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形成街道、社区两级供给网络;促进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针对幼托和育婴难题,大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按照“老师好、孩子好、环境好、服务好、口碑好、就近好”的“六好”标准建设社区幼儿园,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想方设法给幼儿创造有意义的活动和情境,做到学前教育的“善育”;按照“免费、就近、多层级、全覆盖、可线上”的原则,完善婴幼儿早期抚育、教养、指导服务体系,为每一位有需求的家长精准推送育婴指导。

二是聚焦青年群体,构建“15分钟青年服务圈”。一方面是着力解决青年人的就餐烦恼,大力实施早、午餐工程。以“便利店+早餐”“新零售+早餐”“流动餐车+早餐”“互联网平台+早餐”等方式,推动早餐更便捷,让城市的早晨充满温情;以“单位食堂共享”“园区食堂共建”“中央厨房统配”等方式,让青年群体的午餐有着落,品质有保障,价格更亲民,通过抓住青年人的“胃”留下青年人的“心”。另一方面是统筹布局青年之家等服务点位,提质综合服务能级。按照“一家一品”的服务模式要求,结合青年人线上操作习惯,打造青年“点菜”青年之家“接单”的服务模式,推进青年之家服务内容向“品牌化”“项目化”发展。在青年理论学习、青年沙龙、公益课堂、生活帮扶等服务的基础之上,根据需要增加就业指导、交友交流、休闲娱乐等功能,积极拓展服务青年的“新内容”,不断提升服务青年的“新高度”。

三是聚焦城乡社区,提质“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一方面是根据人口密度和使用频率,按照“城市化地区步行15分钟、远郊农村骑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各种民生服务”为标准,统筹完善各种民生服务设施,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着力响应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待。另一方面是以全体市民的获得感为最高衡量标准,聚焦于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总体愿景,按照城乡有别的原则,提供可负担、可持续的社区住房供应体系、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全龄友好的配套设施,保障社区公共卫生、韧性安全,依托智慧手段引领生活方式革新,为成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10 舜宇精工 831906 11
  • 02-09 真兰仪表 301303 26.8
  • 02-08 和泰机电 001225 46.81
  • 02-08 亚通精工 603190 29.09
  • 02-08 龙迅股份 688486 64.7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