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拍照很傻?热门展览上演人机抢位:看展览该用眼睛看,还是手机看?

在博物馆拍照很傻?热门展览上演人机抢位:看展览该用眼睛看,还是手机看?
2023年02月03日 06:09 东方网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人气旺盛。然而市民王女士前往参观时却发现,自己好不容易等到正对油画的位置,周围却伸出好些手机来拍照,根本无法欣赏到近在咫尺的油画的完整画面,甚至有人对欣赏画作的参观者说“不拍照就让让位置”。

博物馆展览该不该禁止拍照?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一句“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曾将这一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却一直没有“完美答案”。

记者走访多位参观者和文博爱好者发现,不少人并不反对在博物馆内拍照,但希望参观者之间彼此体谅,遵守观展秩序和礼仪。

刚站到画前,眼前伸来了手机

春节假期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王女士特意挑选工作日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人气依然旺盛。进馆之后,她直奔心仪的托马斯·劳伦斯《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前面已有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等了十几分钟后,她终于站到这幅画的正前方。这时后面的观众竟从她的肩膀和头顶举起手机拍照,并希望她“蹲低一点”,身边的观众也将手机斜至她的身前,遮挡了她的视线。

无独有偶,不久前参观画展的外企职员林琳等待后终于站到了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火》的前面,然而身边有人见她没有掏出手机拍照便问到:“你拍吗?不拍可以让下位置吗?”这让她十分生气:为什么来看画的人要让位给拍照的人?

尺寸巨大的《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距离太近会感觉上部反光

“很多近距离拍照的人已经影响到看展览的品质了。”林琳在社交媒体上还刷到,有人抱怨展厅中设置的座位影响了参观者流动,“但世界很多著名美术馆也设座位,让参观者可以坐着静静欣赏画作。这次座椅的位置对着莫奈的《鸢尾花》,是一幅尺寸较大的画,本来也需要这样的距离来欣赏。”她表示,此次展览上托马斯·庚斯博罗《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乔瓦尼·巴蒂斯塔·莫罗尼的《女子肖像》(红衣女士)及安东尼·凡·代克的《约翰·斯图亚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等都是大尺寸的油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观看,但不少拍照的人挤到警示线边缘,难以欣赏画作,“距离太近画面上部甚至在反光。”

看展览重在“看”

在广告公司任职摄影师15年的曹先生,如今观看展览几乎从不拿手机或相机拍照。“印刷品从色彩到尺寸都跟真迹有差别,只有站在真迹面前才能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在他看来,无论是欣赏文物、艺术品真迹,还是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记下当时的感受,“拿着手机拍照却不静心感受,这是本末倒置。既然愿意买票看展览,说明我们已经过了‘到此一游’‘打卡纪念’的阶段,至少在凑齐九宫格发朋友圈的同时,还能有别的真切感受。”

王女士也认为,只有到博物馆欣赏真迹,才能发现那些藏在画中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到莫奈的画,就从观影烂漫中感受到画家罹患眼疾时那种挣扎的生命力。这次展出的《鸢尾花》,只有看到大尺寸的原作时才会注意到边缘空白之处。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剧场里看剧,这种感受是无可替代的。”

仅仅看印刷品容易忽视《鸢尾花》的左侧和下部边缘“未完成

“用眼睛而不是手机”不仅是不少参观者的共识,也有专业人士支持。2016年,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在央视节目《开讲啦》语惊四座:“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据他介绍,2014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第一天就有人因拍照挡住后面的人,后面的人一推导致手机差点砸到画上,第二天就禁止拍照。事实上很多文物的高清图片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可以免费下载,观展时拍照费劲质量还不好。“走进博物馆,应该多花时间去感受文物,感受文化与历史,而不要总惦记着拍照。”

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心理学家琳达·汉高曾在2014年发表论文,记录其进行的一场实验,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参观博物馆,其中一组参观,另一组则要拍摄照片。第二天对参观细节进行测验,参观组细节问题正确率是64%,拍照组是55%,其余测试项目拍照组也都要差一些。她将之称为“照相损伤效应”。

拍照也可以是“思考”过程

不过一些网友发现,陈履生的个人微博也不时发出在博物馆展览上拍摄展品的照片和小视频。今年1月15日,他就在微博发出了9张展出的朱拓汉代君子九思文字砖题跋作品的照片,指出其中2件作品跋文对原文释读文字不同,批评“现在很多写字的(名义上的书法家)在糟蹋碑拓”,有网友戏称“陈老师也忍不住要在博物馆拍照”。

“作为文博爱好者,我想拍的照片不仅是‘打卡’,更多是记录我观察的细节和视角。”在上海博物馆展厅里,记者遇到从苏州赶来的秦先生,学习设计的他专门拍摄肖像画中人物的衣服和饰品细节。“油画中看起来精美的蕾丝,其实近看笔触笔法是有讲究的,这样的细节我自己不拍,不一定能找到相关资料。对艺术品拍照,也可以是一个欣赏思考的过程。”

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画展中“9个屋顶”,引导参观者关注细节

在微博上拥有近390万粉丝的文物摄影爱好者“动脉影”2月1日也参观了上海博物馆这场展览。这位擅长从独特角度拍摄文物艺术品的博主发布了一组“怼脸照”,不仅将镜头对准数张肖像画的脸部,还拍摄了月亮、花朵、手部等细节。其中一张梵高《长草地与蝴蝶》的照片获得了近2000个赞,照片聚焦画中蝴蝶,画家笔力回旋,蓝白两色颜料堆叠缠绕,犹如浮雕。有网友感叹,不是这样的照片,恐怕难以注意到如此细节。

琳达·汉高的第二次实验加入了第三组:拍摄展品细节组。这一组的测试结果比拍摄展品全貌那一组得分更高,意味着当拍照者聚焦于某个特定细节时,拍照对记忆效果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减轻。

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无法再向拍照说不,但“用眼看”还是“用手机看”争议却更大。

201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做出决定,允许参观者对馆内大部分展品拍照,但不能开闪光灯、使用三脚架和自拍杆。同样对拍照采取开放态度的还有泰特美术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等。消息传出时,曾有媒体批评这项措施“迎合了匆匆过客,背叛了所有渴望凝望和沉思的观众。”

据旅居欧洲十余年的黄女士介绍,欧洲博物馆、艺术馆开放拍照是“斗争”而来。例如法国奥赛美术馆曾对“拍照”严防死守,有参观者认为这是馆方为了多销售周边产品指定的政策,还有人留言“不如在每件作品下设个收钱箱,放一欧元看几秒”。2015年,奥赛美术馆开放拍照。

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是参观者争相拍摄、合影的对象

不过,目前仍有不少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不允许拍照。2015年荷兰国家博物馆还曾发起一项活动,邀请参观者放下手机和相机,用画笔记录自己看到的艺术品。

记者昨天在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也看到,尽管不少参观者频频举起手机拍照,但现场秩序良好。据现场参观者介绍,他们大多提前一周甚至更久就已预约好参观时间,“做好了排队准备”。在多幅作品前,参观者们会排起松散的队形,一组离开后另一组再上前。记者看到,当有人举起手机拍照时,不少参观者会适当让出身位。参观者袁女士说,“虽然展厅内没有明确要求作品前还要排队,但经常看展的人之间会有默契。”社交媒体上,也有人撰写攻略时呼吁如果只是阅读艺术品介绍,可站在侧面,以体谅拍照者。

小红书上有网友发文号召“保持善意”

“许多展览上确实还有不少参观者是来打卡发社交媒体的。”据业内人士介绍,无论进入博物馆的目的何在,只要遵守规定、维护公德就应该允许,“先要让大家愿意进入博物馆,才是引导他们如何进一步参观和利用好博物馆。”

袁女士也表示,这场展览如此热门,也说明上海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消费能力。“希望越来越多的好展览能引进上海。当看展览变成生活中的常事,我们观看展览也许会更从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艺术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7 扬州金泉 603307 31.04
  • 02-07 一致魔芋 839273 11.38
  • 02-07 坤泰股份 001260 --
  • 02-06 利尔达 832149 5
  • 02-06 中润光学 688307 23.8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