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不使用‘数字人民币’,就会违反防疫规定!”这一类话术你近期有没有听到过?如果遇到了可千万别慌张。注意了,这是一个披着“数字人民币”伪装的新骗局。
已有受害者被骗4万元
10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几日,包括江苏、沈阳、广西等多地网警发布紧急提醒,近期有不少诈骗分子套路翻新,蹭上“数字人民币+疫情”热点,“贼喊捉贼、威逼利诱”,已有不少市民上当受骗。
例如,其中就有一市民接到自称是“异地疾控中心”的电话,对方称该市民是新冠疫情密接人员,随后以“协助调查”为由帮该市民转接到某市公安局,并称与“警方”核实。
之后,一名自称是“某市公安局的民警”跟该市民联系,获取相应信息后,对方声称,该市民名下的账户涉嫌一起违法案件,如果不是本人就需要核验。随后对方给了该市民两个QQ号添加,并诱导该市民上报自己的银行卡卡号,以便“核查案情”。
接着,该“民警”告知该市民的身份信息被冒用,需要通过账户验证进行嫌疑排除,如何“排除”?对方进一步称需要下载“数字人民币”App,于是,该市民按对方要求下载了“数字人民币”App,使用自己的手机号和银行卡号注册了之后,又按照对方要求把自己支付宝里的钱提现到建行卡里。同时,还要求该市民退出自己的微信、手机定位、短信提示。
不久,对方报了一个账号给该市民,让其通过自己的“数字人民币”App转账给这个账户8次,每次5000元,共计4万元。直到后续该市民问对方办理情况以及对方的警号信息时,对方答不上来,该市民才意识到遭遇到了诈骗并报警。根据警方披露,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这一诈骗手段充分结合了当下形势,借助疫情、数字人民币等最新热点,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迷惑性,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警惕性。消费者接到此类电话需要核实对方身份,包括但不限于观察对方来电号码、请对方提供相应证明,以及挂掉电话后重新拨打官方电话再次核实等。
数字人民币“四假”套路需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诈骗方式外,还有多个类似骗局同样需要警惕,多地警方就披露了“数字人民币”四假套路。
一是假活动,号称“存1万体验数字人民币” 。套路主要是骗子发送“数字人民币预约登记”的短信,并附带一个网址链接,点开网址后系统提示需要存入1万元方可体验数字人民币,这个时候如果被骗人根据页面提示转入资金,片刻后资金就会被转走。
二是假流调,号称用数字人民币“核查”资金。骗子谎称是某市防疫人员来电,并称“疫情流调发现某某违反防疫规定,涉嫌故意隐瞒风险区行程,已被通缉”,要求通过“资金核查”的方式核验身份信息。以添加微信好友的方式,让被骗人安装木马软件,将银行账户中的数万元兑换为数字人民币,后将数字人民币转账至不法分子掌握的其他钱包中。
三是假公安,以开通数字钱包为由共享屏幕。骗子自称是市某管理局来电,能报出被骗人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和银行卡号等信息,获取被骗人信任,并声称被骗人某名下的手机号码曾发布违规信息,需要配合调查,并转接“某市公安局”,声称被骗人涉嫌诈骗活动,需要其提供财力证明,并要求进行手机屏幕共享。期间,要求被骗人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将数万元银行存款充入数字人民币钱包,而骗子则在屏幕共享过程中,窃取被骗人交易密码等信息后,立即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将资金转走。
四是假网站,称可以投资获利,有炒作空间。骗子推荐“央行数字币”交易网站,称“央行数字币”价格实时波动,用户可以线上交易“央行数字币”获利。利用数字人民币热点和部分民众贪利心态,设计虚假交易网站并伪造“利好行情”以骗取资金,被骗人充值后则永远无法提现。
警方提醒,真正的防疫人员绝对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转账或进行所谓的“资金核查”;凡是自称公检法并要求转账的都涉及诈骗。另外,消费者在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时需留意,不要进入来源不明的“活动链接”或“活动页面”,不要在来源不明的页面中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
另对后续此类诈骗治理,苏筱芮建议多管齐下,一方面,在防疫手段上,需要加大向群众科普防疫电话的辨别方式及具体流程;另一方面,在数字人民币使用上,既需要进一步普及数字人民币的基本常识与使用流程,也可以考虑在数字人民币App上设置反诈等相关提示,提升人民群众的警惕意识;此外也要加大对此类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责任编辑:张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