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江西赣州古城三面环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形似龟背的地形和常年不涝的经历为赣州古城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传说赣州城底有一只神龟,每逢下雨便会将城市托起,在神龟的庇佑下,赣州得以远离水患。
赣州市福寿沟原理演示沙盘。 曾震摄
但传说终究是传说,赣州古城常年不涝的秘诀是福寿沟——这个由宋人打造的地下排水系统沿用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本报记者将带你走进福寿沟博物馆,揭开福寿沟的神秘面纱,同时,我们将共同领略今人如何汲取古人智慧,做好地下文章。
福寿绵延,老城区常年不涝
“福寿沟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得名,全长 12.6 公里。”在福寿沟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中,福寿沟的轮廓逐渐清晰。
赣州古城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位于章水、贡水交汇处,地势低洼。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给赣州古城带来了生机——交通便利,易守难攻,赣州古城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但水也带来了隐患——土制的城墙抵不住江水的浸蚀。洪水泛滥的季节,城墙裂缝、塌房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解决水患,北宋虔州知军刘彝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按照分区排水的原则完善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即我们现在看到的福寿沟。
福寿沟博物馆内有不少形似铜钱、大如井盖的装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是福寿篦子,类似于现代的滤水井盖。铜钱状的排水孔具有实用性,能防止树枝、石块以及日常生活垃圾进入福寿沟,使福寿沟排水通道不易被堵塞。
形似铜钱的福寿篦子。曾震摄
“作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说的是福寿沟的核心装置——水窗。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下水道的水力将水窗冲开,水排入江中。反之,水窗在水压作用下自动紧闭,以防江水倒灌。
水窗演示图。 曾震摄
通过福寿沟,城内三大池塘和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处理利用污水的功效。在福寿沟的智能调节下,赣州老城区至今仍无须“为水所困”。
福寿沟链接城内上百口大小水塘示意图。曾震摄
管道入地,新城区干净整洁
如果说福寿沟集合了古人地下排水防涝的智慧,那赣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则是现代人做好地下文章的集大成者。
近年来,赣州市紧紧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以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海绵城市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依托,把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举措。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将向城市输送水、电的各种管道以及通讯管线这些城市的“主动脉”集中在管廊内,利于维修和保护,被称为管线的“集体宿舍”。地下综合管廊位于赣州市蓉江新区核心区域地下8米处,全区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约38公里。目前,蓉江一路地下管廊已建成5公里并投入使用。
这一工程引入了机器人巡检系统光导照明系统,机器人能将管廊里的防水、防火、照明、管线外观等情况实时反馈给地上指挥室,工作人员可依此进一步研判。
同时,管廊的通风口和人员出入口全部隐匿于地下,能够实现道路景观与地下管廊的完美融合,避免道路反复开挖、空中“蜘蛛网”密布的情况,也避免了将来因增设、维修各类管线而引起道路二次开挖,由此降低道路的二次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隧道、高铁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协同设计一次建设,能够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赣州中心城区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控制系统。 曾震摄
古有福寿沟排水系统,是赣州古城的“城之命脉”;今有地下综合管廊,是赣州新区的“城之动脉”,双脉共振,为赣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