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7月14日电(柴燕菲 郭其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杭州高新区可谓“优等生”。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区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动能,2021年跻身“两千亿+”俱乐部,GDP达2022.6亿元,增长11.3%。
在高新区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500多座办公楼宇,境内外上市公司64家,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典型的园区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成了高新区电量主要消费区域。在该区年最高负荷超100万千瓦、年用电量40亿度中,上述商用建筑入驻企业用电占比超70%,年排放二氧化碳约318万吨。
如何抓好商用建筑这个用电大户进一步节能减碳,一度成为这个“优等生”的困惑。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2019年,杭州高新区启动楼宇园区轻量化数智化改造,通过“1个试点+1本帐”算出了节能减碳主攻方向。
“‘1个试点’就是我们在人工智能产业园完成了首个试点节能改造,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不影响员工正常办公的前提下,年平均节能率达20%以上,负荷调控能力超30%。”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介绍。
据了解,该试点项目由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滨江供电分公司与杭州倍联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首创“云网结合、系统集成、策略共生、多端联动、全息感知”的绿色智慧低碳楼宇轻量级改造解决方案,通过“一区一策、多区孪生、分类分策”构筑城市级、区域级低碳建筑群,实现“环境全感知、分析全实时、策略全智能、控制全自动、效果全反馈”。
“这一试点对于市场侧而言,主要解决了成本和效率兼顾的问题;对入驻的企业而言,解决了节能减碳与减本增效的路径问题;对于政府侧而言,主要解决了主攻方向不明、能源消耗数据不全、责任不清、减碳挖潜难的问题。”杭州高新区发改局负责人说。
其解释,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园用能物联网数据体系重建,采用轻量化数智化改造的方式,投资小(每万平方米约15万~20万元)、工期短(两个月工期)、性价比高(一年内收回投资),且“用能互联网+云平台”的改造对入驻企业的正常工作干涉影响小。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终端和平台,远期接入该区8万多家企业的能源数据,有助于政府部门精确开展能耗双控、碳排放交易、能源计量监督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这种轻量级的低碳节能改造项目,正在杭州高新区越来越多企业和楼宇推广应用。
如去年11月,华数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对某一层楼的VRV中央空调设备进行能耗监控和节能改造。通过部署感知和控制设备,引入IOT平台的智能化场景管理与联动,实现空调设备的统一接入和智能化管理。
从效果来看,今年1—3月,该平台无人关闭类策略执行294次,智能调控2624次,空调使用节能策略后低温寒潮期间测算节省40%,长期使用综合测算节省30%。
杭州高新区这一试点也算出了节能降碳的“三本账”。即算出高新区、老城区节能减碳“主攻方向”的“节能账”,算出电力挖潜保供“新锚点”账,算出产业发展与节能共赢的“新模式”账。
“如在节能的主攻方向上,产业园区商业建筑节能是大头,如按已试点的节能率为17%计算,全区全年就可压减用电量4.28亿度,占全区全年用电量10%以上。”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滨江供电分公司总经理李红表示。
杭州高新区由此找到了节能减碳的模式——办公楼宇电网物联网数字化、轻量化改造。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办公楼宇的绿色低碳是主城区、老城区、高新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和重点。浙江省能源业联合会教授级高工张扬分析称,中国作为工业大国,一直致力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但在主城区、老城区中,绿色楼宇、绿色园区的节能模式,在欧美国家已经先行。
杭州高新区创建绿色低碳办公楼宇,对主城区、老城区、经开区、高新区而言,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探索,“用能物联网+云平台”的模式,是提升办公楼宇能效的模式,将成为节能降碳的新路径和新工具。
着眼未来,王理生表示,杭州高新区将借势数字化改革,打造一个节能降碳数智管理平台,包含全景展示、能源监测、精细管控、数智双碳、创新场景、项目管控等应用场景。同时加快推动商业与公共建筑能源物联网的轻量级数智化改造工作,将节能改造后的项目全部接入上述数智平台,从基本属性、用能属性、效率及贡献等方面构建多维数据指标体系。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认为,在主城区、老城区、经开区、高新区推进商业办公楼宇用电、用气、用水的物联网与智控平台的数据体系重建,组建共同参与投资建设、业务管理与利益分享的共同体,推进商业建筑节能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整体智治的体制机制重塑,是实施浙江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部署的实际行动。
“实践证明这个统筹‘用能物联网+云平台’数据体系的建设与运营,数字化的监管及联合治理体系与体制的创新,是切合实际的,是非常有效的。”毛光烈说。(完)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