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熠瑶
“一路风尘凯旋归,赶紧用凉水洗洗,洗去这满脸的泪,洗去这一身的泥。望望天,看看地,认认路,再从容将脚步迈起……山歌剧繁荣,注定要‘长征’,脚下的路,可是二万五千里。”
这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山歌剧团在2020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凭借《白鹭村》《春闹》两剧,摘得了两个剧目一等奖后,一级编剧、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撰写的《告山歌剧人书》中的一段话。他既肯定了梅县山歌剧人的付出,又提醒山歌剧人任重道远,要脚踏实地。
在客家山歌剧的传承和发展中,林文祥被称为“火炬手”。20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客家戏剧创作中,为客家戏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初,受戏剧低潮的影响,梅州戏剧市场全面萎缩,人才队伍青黄不接。2002年,他的代表作山歌剧《等郎妹》横空出世,在第8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囊括了剧目和所有单项大奖,有效地扩大了山歌剧剧种的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激活了山歌剧市场,推动了专业剧团的团队建设。因此,《等郎妹》被业内誉为“山歌剧的里程碑”。
《等郎妹》是林文祥与他的恩师、一级编剧罗锐曾一起撰写的作品。在罗锐曾眼中,林文祥悟性好、记忆力强,还特别勤奋。他说,林文祥一直大量阅读戏剧作品,有些唱词,原作者都忘了,他还能背出来。给他提的修改意见,他不止能改,还能举一反三,改了还要工工整整地重新抄写。
罗锐曾回忆,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作《等郎妹》的时候,还没有电脑,林文祥一笔一画地改了20多稿,而且每一稿都面貌一新,工作量非常大。进入新世纪,林文祥也保持着这份激情和干劲,每一两年就能拿出一部大戏。“所以说,林文祥是一位很有灵气、很有天分、很勤奋的编剧。”
林文祥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离开了土壤,就会缺氧,生命力就会受限制。我创作的根基是客家文化,离开梅州可能就会走下坡路了。”所幸的是,“一分付出,一分回报”。他创作的《合家福》等10部编剧作品先后参加了几届广东省艺术节,其中6部作品获得剧目和编剧一等奖,多部作品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艺奖”。《等郎妹》获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编剧奖,《桃花雨》获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琼剧《圆梦》获海南省“文华大奖”,并获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剧本扶持。
2009年,林文祥接任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后,对客家戏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作为梅州戏剧创作的领军人,他呕心沥血,为梅州培养的创作团队已崭露头角。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林文祥提出了“打破框框网漏,不拘一格纳才”的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在他的精心栽培和引导下,梅州文艺走出了“半路出家”投身戏剧艺术的编剧廖惠玲、导演李建生和作曲家陈的明,被誉为梅州戏剧“三驾马车”。学生邱晓玲和陈双媚等一批青年编创人才也在茁壮成长。
10年前,他便开始着力扶持各县剧团,先后为梅县山歌剧团创作了《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三部戏,并历经4年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廖惠玲创作了《春闹》。在他的带领下,该团4次冲进广东省艺术节,两次获得剧目一等奖,成长为广东省内最优秀的县级剧团。同时,他还带领团队为五华县采茶剧团创排采茶戏《红土百姓》,指导学生邱晓玲、陈双媚先后为各县团创作了山歌剧《墙》《糊涂案》和提线木偶戏《李惠堂》等作品。
客家戏剧事业“全面开花”是林文祥的终极理想。因为只有“全面开花”,才有更大的力量来培植戏剧市场。
近年来,林文祥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省内外其他客家地区,为龙川山歌剧团创作了山歌剧《娘· 酒》、指导编剧李满为乐昌花鼓创作了《守》、指导学生陈双媚为贺州山歌剧团创作了《大炮养鸡》等作品,“全面开花”初见成效。
同时,为了拓展创作思维,走出创作新路径,他还与其他剧种和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先后参与广东潮剧的《松柏长青》、海南省琼剧院的《圆梦》《红旗不倒》以及《白马泉涌》等作品创作。
在林文祥的心底,其实一直有一个梦想:舍得一身剐,也要让山歌剧绽放光彩。作为山歌剧传承发展的“火炬手”,他甘愿做坚守山歌剧阵地的“苦行僧”,即使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山歌剧的未来。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