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2022年中国通胀压力几何
作者:谭小芬 张洺豪
2021年我国通胀水平整体处于上行,但CPI和PPI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PPI上行并未驱动CPI同步上行,PPI-CPI剪刀差持续扩张。一方面,PPI由于受全球经济复苏、供应链中断以及大宗商品供给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快速上升,2021年12月PPI同比增速10.3%;另一方面,CPI由于相比较于2020年同期基数较高,国内终端需求较为温和,2021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为1.5%,表明上游成本上升没有伴随着终端需求提升,造成CPI和PPI剪刀差持续拉大。
预计2022年二者剪刀将出现收敛,PPI将较快下行,CPI整体温和上行。
2021年CPI整体较为温和
2021年我国PPI呈现出大幅上涨之势,1月份PPI同比由负转正,之后出现加速上升,5月份至7月份涨幅保持平稳,8月份涨幅继续扩大,12月份有所回落。PPI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与通胀预期增强,以及部分大宗商品供给短缺,加之各地减排导致的国内煤炭、钢铁价格上涨。
第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国内PPI。供给冲击是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而疫情反复、地缘冲突等风险因素导致的港口拥堵和集装箱短缺问题,降低了全球供应链效率。2021年初由于海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贬值和经济复苏,加上海外疫情冲击造成全球供应链断裂,推升了PPI。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部分产业产量下降,其中大宗商品、原材料、芯片受影响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各国在应对疫情时所采取的不同程度的封锁措施对国际运力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港口货物积压。国际大宗商品的供给下降,同时由于疫苗接种比率的提高,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上升,供求缺口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自去年3月份以来,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航运运价也先升后降,构成了影响供给端的重要因素,带动PPI的大幅上行。
第二,各地减排导致的国内钢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煤炭产量下降、进口限制、全球煤价飙升以及非化石燃料能源表现不佳等因素造成了煤炭短缺和煤价上升。2021年在国内能耗政策以及进口不足的影响下,煤炭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以煤炭为主导的国内大宗商品成为推动PPI上行的主要动能。之后国内双控政策开始调整,执行政策更加合理、保供稳价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基建、地产投资等弱于预期,导致PPI环比和同比增速均趋于下行。
尽管PPI出现飙升,但是由于上游投入品在最终消费品生产商购买的材料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同时私人消费仍然相对疲弱,所以PPI上升向CPI的传导较为缓慢,2021年CPI整体较为温和。
首先,猪肉价格回落拖累CPI指数。在生猪供给增加的背景下,2021年猪肉价格呈现出同比增速下行,猪肉价格由年初每斤30.45元跌落到最低15.01元,之后出现了小幅回升。猪肉价格下跌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猪肉供给的增加。一方面前期扩大产能效果陆续显现,国家增加猪肉供给措施落地;另一方面猪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提高,生猪供应量短期增加。食品在中国CPI篮子中占比高达30%,而猪肉在食品篮子中所占的比重接近10%,猪肉价格增速的波动对CPI增速有很大影响。
其次,由于消费复苏持续滞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2021年下半年明显放缓,使国内CPI通胀压力保持在低位。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我国非食品项中,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衣着及生活用品及服务等项目增长率全部低于疫情前,从而导致服务类CPI一直在低位徘徊。需求端恢复较弱,核心CPI始终处于1%以下水平。
影响通胀的长短期因素
从短期来看,影响通胀的因素包括:一是疫情的反复可能会对今年的通胀情况产生影响。虽然目前来看疫情状况整体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状况依旧严峻。一旦疫情出现反复,可能对通货膨胀的走势产生影响。二是全球原油供给能否如期增加还是未知数。从供给侧来看,虽然OPEC+和美国等宣布将逐步恢复原油供给,但2022年的冷冬可能导致原油供给增速缓慢。而从原油的需求侧来看,2022年经济的向好会导致对原油的需求上涨,因此油价大幅回落的概率也不大。
从长期视角来看,也存在一些推升通胀的因素。第一,能源结构改变带来的通胀压力。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促进能源电力系统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低碳燃料转化以及应用负排放技术是基本路径。而实现发展的新范式将会进一步抬升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和减排的成本将进入企业的预算约束中。此外,“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面对减排要求,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无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导方向。国际能源署认为低碳排放技术的实现将比基于化石燃料的技术需要更多的金属,例如铜、镍、锂和钴等。而这些金属的短期供给弹性较低,这些金属需求的上升会推动金属价格的上升,进而推动生产成本的上升。
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会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进而推动通胀的上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人口现状目前呈现出四个特征,分别是总量上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低生育率程度增加以及生育率和育龄人口下降。在人口总量方面,我国人口总量较高但是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比17.95%;15~59岁人口占比63.35%;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15~59岁的人口比重下降6.79%,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可以看出,作为全球制造业劳动力的提供者,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退。劳动力供给减少会导致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而由于劳工议价能力的增强,会推动工资水平的上涨,进而通胀水平会相应调整。
今年通胀大概率回落
展望2022年,通货膨胀大概率出现回落,CPI和PPI剪刀差会出现收敛。
1.2022年PPI预计出现回落。
根据OPEC+成员国会议,原油将逐步增产,原油供给将增加。美国新钻井数出现明显回升,在高油价的刺激下美国原油产量也将逐步复苏。大宗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而且在高基数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增速将出现快速回落的趋势。由于全球供应链环环相扣,整个链条依赖于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目前全球经济主要的问题在于,缺疫苗、缺原料、缺货柜、缺工人和缺芯片,既涉及生产环节,也涉及运输环节。这也意味着突破供应链瓶颈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供应链问题已经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迹象,2022年大概率能逐步得到缓解和修复,大宗商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
从国内工业品的供给来看,2021年10月19日和11月2日,韩正副总理先后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网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多渠道增加电煤和天然气供给,要尽快把煤电企业发电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保供稳价”政策的落实,大宗商品涨价得到控制。去年10月以来,煤炭产量大幅增加,扭转了煤炭市场严重短缺的局面。而由于下游需求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损失,可能未来难以维持疫情后恢复期的高增长水平,供需矛盾将得到缓和。此外,油价在2021年上半年上涨幅度高达44%,形成了一个高基数。在高基数的水平下,增速大概率会出现回落。因此预测2022年PPI将会出现较快的下行。
2.2022年CPI预计总体上升,但上涨幅度不大。
根据农业部数据,能繁母猪数量从去年7月份开始环比减少,这意味着未来猪肉供给将减少,猪价有望触底反升,猪价的上行将成为CPI上行的最大推动。此外,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多个消费品公司进行了提价,且提价商品大多集中在食品类,如海天味业、恰恰食品等,这也将成为推动CPI上行的一大因素。
从需求端来看,结合目前疫情发展的情况,今年暴发大规模疫情的概率不大,疫情形势将好于去年,消费需求能得到改善,有助于CPI的上行。此外,国家政策稳增长基调下,2022年有望提升经济增速以及服务业需求,居民收入增速水平保持稳定,有利于消费的复苏。
不过,CPI大概率不会出现大幅上行的情况,总体仍将温和。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一轮猪周期猪价很难像去年那样发生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较为充足,整体供需情况仍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谭小芬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洺豪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汇率市场变化、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防范”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