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险企“资产”“保费”双重承压

中小险企“资产”“保费”双重承压
2021年10月16日 02:04 贝果财经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中小险企“资产”“保费”双重承压

  本报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总的业务增速放缓,几家头部险企明显感受到新单业务下降的压力,保险行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攻坚期。”监管部门人士发言背后,寒意早已入侵寿险业。

  可资佐证的是,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保险行业今年前8月保费收入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3025亿元,同比下降0.67%,降幅相较前7月扩大0.34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8103 亿元,同比下降1.57%。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在67家寿险公司(不包含上市险企以及养老险公司、被接管险企,下同)中,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的中小险企占比达到三成,有5家中小险企甚至负增长超过50%。此前,本报记者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报告统计还发现,截至今年3月末,已有19家中小险企投资资产遭遇信用违约事件,资产减值准备共计204亿元。

  对于当下中小险企而言,如何提高保险专业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一道较为棘手的必答题。

  “两端”承压

  本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小险企保费收入数据发现,在67家寿险公司中,已经有超过20家险企保费收入增速出现负增长,其中君龙人寿、海保人寿等5家险企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超过50%。

  不过,也有个别险企重拾趸交产品“万能险”,使得保费规模获得超高速增长。比如,中诚信国际关于“20吉祥人寿”跟踪评级信息公告显示,2021年以来,财信吉祥人寿加大万能险、分红险产品销售力度,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69亿元,相当于 2020年全年的197.04%;实现规模保费78.57亿元,相当于2020 年全年规模保费的171%,其中,万能险为公司最主要险种,占比超过50%。

  对于中小险企保费收入增长承压的原因,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主要由于过去寿险公司支柱业务之一的重疾险已经遭遇天花板,即重疾险的保费规模已触及上限。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重疾险的未来》提及,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有数千万张新重疾保单签发,重疾险总保费在2016~2018年间年增长高达40%以上。重疾险的总保费收入也由2016年的人民币1528 亿元增至2020年的人民币4904亿元。不过,重疾险总保费增速在2019年降至28%并在2020年进一步降至19%。对此估算,2020年重疾险新单保费已出现负增长。换句话说,重疾险产品进入市场带来的红利已基本兑现。

  信达证券研报分析显示,当前重疾险保单数量已达到2亿~3亿件,覆盖重疾需求人群约为 3亿~4亿人,重疾险保单未来增长空间有限。重疾险面临着代理人红利时代结束以及保单数已接近饱和,使得新单开发变得困难,竞争逐渐从“增员获客”向“存量经营”转变。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原总裁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保障保险保费越来越小额化,很难持续支撑寿险业未来增长。2021年初重疾新规的出台,保险代理人说服较多客户在重疾新规落地前购买了重疾险,导致客户需求提前消耗。从现有重疾险保单数量(有效保单在2.2亿单以上)来看,这些有重疾险需求的人口基本已经被覆盖了。”

  除了保费端收入增长承压以外,投资端也不容乐观。

  多家信用评级机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部分中小险企所持部分非标投资资产的信用质量发生大幅下调,相关资产质量下降及减值风险需持续关注。

  本报记者此前统计信用评级机构发布的保险公司2021年跟踪评级报告发现,在已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24家险企中,截至今年3月末,已有19家中小险企投资资产遭遇信用违约事件,资产减值准备共计204亿元。

  例如,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下调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人寿”)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并在幸福人寿2021年跟踪信用评级报告中表明,截至2020年末,幸福人寿债券投资中违约资产的账面余额为2.22亿元;信托计划涉及违约的账面余额为24.02亿元,计提减值13.21亿元;不动产债权计划投资账面余额为1.01亿元,计提减值0.81亿元,考虑到公司债券投资规模较大以及当前信用事件频发的市场背景,需关注未来公司固收类资产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情况。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在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人寿”)2021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中表示,截至今年3月末,长城人寿投资资产中涉及逾期或违约的项目投资金额合计27.99亿元,已计提减值17.53亿元,账面余额为10.46亿元。中诚信国际认为,长城人寿投资资产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和信用风险加剧的环境下,部分固收类项目出现逾期或违约,且涉及金额较大,风险项目计提的减值也对投资收益形成一定侵蚀。

  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1》表明,2020年,债券市场违约规模大幅增加,违约主体中的国企占比明显提升,地方国企频频出现信用风险事件,超出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大,叠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攀升,保险公司持仓债券及非标产品的信用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随着债券、非标等金融产品违约,外部信用风险向保险资金运用传导的风险加大,保险行业信用风险管控难度将持续增加。

  内驱力何来?

  近日,北京人寿披露,为进一步提升公司资本实力,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支持业务稳健发展,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公司三年发展规划对资本金的需求,公司拟调整增加注册资本金。

  本报记者盘点发现,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富人寿”)、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人寿”)也在近段时间相继发布增资扩股计划,分别拟将注册资本金由18亿元拟增至26亿元、由15亿元增至19.25亿元、由40亿元增至为60亿元。

  对于增资扩股原因,国富人寿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优化公司的偿付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保障公司业务的健康快速成长。”

  业内人士表示,受宏观经济放缓、疫情反复以及保险代理人脱落率高等因素影响,寿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上市险企新单、新业务价值出现负增长,寿险公司普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再加上“偿二代二期工程”即将推出,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因此险企需要增加更多的资本金来提高公司偿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不过,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7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3.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其中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5.7%。而对比第一季度数据来看,上述三项指标均下降了三个百分点。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9月底,已有24家险企对外披露增资扩股计划,拟增资扩股总额超344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96亿元。在已披露增资扩股计划的险企中,其中有17家险企选择在原有股东范围内进行增资,拟增资总额约154亿元;7家险企拟引入战略投资者,计划募资资金范围在193亿元~233亿元。此外,今年已有16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发债规模合计526亿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573亿元。

  北京人寿方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金融行业尤其是人身保险行业,负债经营特征明显,业务发展需要充足资本金支持,以保障其具备充足的偿付能力,增加注册资本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是保险企业补充资本、提高偿付能力的两种常用方式。

  “远水难解近渴”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保险市场逐渐走向饱和、高质量转型进入深水区,保险公司的经营思路和未来战略方向也在发生转变,已经开始从单一行业拓展跨行业协同。

  对于增资后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目标,东吴人寿方面回应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在社会保障领域积累起来的优势,加强创新发展,围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深度布局,进一步放大在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的特色格局。特别是公司将加大在医养康养领域的投入,积极建设‘保险+健康+养老’客户生态圈,加快布局健康养老产业,促进与保险主业的协同发展,开辟价值成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同样,北京人寿也将布局健康、养老产业纳入了未来发展战略中。

  北京人寿方面对本报记者称,公司围绕“北京人寿、首善人生”的愿景目标和“北京人寿、身边亲人”的服务宗旨制定了《2021—2023年发展规划》,并将采取以保险业务为主、以康养产业为辅的发展路径,有效结合首都资源,实现战略协同和产业协同。

  “公司将充分依托战略合作单位的医养产业优势、金融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通过整合股东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战略合作落地,形成‘保险+养老+健康管理+药品服务’的全方位客户服务雏形,通过‘布点连线’的方式,积极实施‘保险+服务+科技’的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服务能力探索前进方向。”北京人寿方面进一步称。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已有10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超过8.4万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达到2340多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医疗、养老与保险行业高度契合,均是为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保险产品作为支付端,可以通过对接养老、医疗产业提供增值服务,来拉动保单销售。但是,医疗、健康、养老产业是重资产、重运营的行业,投入大、产出慢,对于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医疗资源资源整合能力、股东耐力、管理层能力的要求均非常高。其他不少中小险企也或多或少推行了与医药、养老等相结合的计划,但目前真正看到效果的案例很少。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郭振华亦对本报记者表示,“医疗+养老+保险”这一战略推行的困难之处在于,寿险经营的传统模式一直是重保险负债、重金融资产的传统金融企业运营模式,实施医疗、养老与保险相结合的战略,意味着寿险公司转向“金融企业+医疗养老实体”的经营模式,而要想经营好医疗、养老实体,将对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即便成功,也需要很长时间持续推进,甚至需要十年、二十年。而且,基于当下中小险企转型压力,上述模式又均是慢热型,很难马上成为带动寿险新业务大幅攀升的增长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9 争光股份 301092 --
  • 10-18 拓新药业 301089 19.11
  • 10-18 盛泰集团 605138 9.97
  • 10-18 深城交 301091 36.5
  • 10-18 瑞纳智能 301129 55.6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