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巡礼·浙江篇丨三个账单看“小康成色”

三农巡礼·浙江篇丨三个账单看“小康成色”
2021年05月13日 15:22 农民日报

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如今,居民收入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小,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已成为浙江全面小康的亮丽成色。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上有老、下有小,还得照看20多亩的大棚,可52岁的张美花现在全身是劲,收土豆、种青菜,一茬接一茬,井然有序。忙时,体弱多病的丈夫帮点轻活,再有两年,儿子大学毕业,担子又能减轻不少。采访时,张美花正在机埠打水,今年准备再贷点款,备上喷滴灌后,便可省力不少。

浙江省长兴县太湖街道果蔬产业帮扶基地“爱心微农场”迎来丰收。图为党员志愿者正在和低收入农户一起采收丰收的玉米、甜瓜。 吴拯 摄浙江省长兴县太湖街道果蔬产业帮扶基地“爱心微农场”迎来丰收。图为党员志愿者正在和低收入农户一起采收丰收的玉米、甜瓜。 吴拯 摄

在浙江省长兴县,像张美花这样的低收入家庭,如今一个个都加快走上富裕道路,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三年间,依托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该县低收入农户年收入翻了一倍多。放眼全省,去年底,浙江消除了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现象,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4365元。张美花一家的变化,可谓浙江全面小康的生动缩影。

农民收入账:政府搭台,百姓创富

下了建德市的高铁站,仿佛进入了一个“草莓王国”。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杨村桥镇便开始种草莓,不光本地种,还往外拓基地、传技术。赵建明便是“万人大军”中的一员,起初以10亩草莓起家,现在光带动农户就有15家,“徒子徒孙”们也都成了大户。

立夏后,草莓季算是正式落下帷幕。今年,杨村桥镇草莓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达到2.3亿元,亩均收益5.5万元,同比增长了28%。浙江素来藏富于民,除了发达的民营经济,解决大量劳动力,让农民有稳定的务工收入以外,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自主创业。8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是老板。

为何浙江人善当老板?踏实肯干、敢闯敢拼自是当然,另外还离不开政府周到的服务。以建德草莓为例:先说人,早早开展技能培训,使得“草莓师傅”遍天下;再言从新品种、新技术到新模式,主体无需东跑西问,地头便触手可及;加上持之以恒的品牌打造、传播营销,让“建德草莓”声名鹊起,农民轻松闯市场。眼下,数字经济风起云涌,当地又抓住风口,建设“草莓产业数字驾驶舱”,帮助莓农数字化产销。

寻访各地,此等案例还有不少。小小一只缙云烧饼,单价才5块钱,可短短几年,年产值从4亿元飙升到22亿元,全国经营摊点达7000多家;家政市场上,“常山阿姨”堪称金字招牌,月入6000元到1.2万元不等,累计带动农民增收9亿元以上;毫不起眼的小吃,光嵊州的从业人员就有8万人之多,门店3万余家,年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因此,仔细剖析浙江农民的“钱袋子”,这几年,内涵不断升级变化。作为大头的务工收入,不再是过去的“死工资”,新时代工匠、金蓝领、农播等层出不穷,农民工走向高素质、技术型;能人带动、合作创业,尤其是青年和乡贤的回归,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经营性收入持续飘红;最后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势头同样强劲,公益岗位兜底一批,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先富带后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更重视“分好蛋糕”。去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踏上5万元台阶,其中农村居民收入首破3万元大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冠居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聚焦区域发展,差距同样在不断缩小。这几年,通过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之路,浙江山区26县各项主要指标都跑出了“加速度”,其中有18个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底,浙江实现了“县县通高速”、11个县通高铁、19个县通铁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十分抢眼。

集体经济账:“造血功能”注入持续动力

杭州市萧山区的浦阳镇地处南片山区,过去尽管农民收入也不低,村集体经济却并不富足,尤其是经营性收入不高。如何为各村注入“造血功能”?浦阳的路径是:集中联建项目,优化资源配置。

记者看到,位于江南村的片区农贸市场已开门迎客,总投资2670万元,资金由10个村统筹,既提升了市场品味,又增加了150万元的年固定收益,还可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另一个项目同样联村抱团,以2400万元合资购下一处厂房,对外出租年收益140万元。两者一加,去年全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一下比2017年提高了近两倍。

与浦阳镇的物业经济不同,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卖的是生态经济。地处半山腰的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曾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几年前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收储和招商,村集体以1.5亩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建设和运营4幢民宿,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此外,借助旅游集散中心、民宿接待中心、会议活动中心等,村里还能每年入账约50万元。旧时荒僻的小山村,如今已是生机勃勃。

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畬族镇车门畲族村为提高种茶效益,村里172户茶农、2000多亩茶园成立茶叶合作社。图为社员们正在开心分红。 张建成 摄

浙江谈物质富裕,不光追求农民收入,更关注集体账目,并且紧紧盯牢经营性收入,目的就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在长兴县太湖街道霞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煜斌看来,经营性收入至关重要,其等同于内生动力,有了稳定收入之后,村干部才有施展空间,干事方能水到渠成。

眼下在霞城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复垦项目的最终收尾。据了解,这41亩的荒废鱼塘改造成良田之后,6月份就能种上水稻,一下可为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另外种水稻还能每年进账3万元,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整出了美丽田园。

为了做强做大集体经济,浙江各地使出百般武艺。杭州的临安区引进“乡村运营师”,对村落按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与之临近的余杭区招揽职业经理人,破题“美丽经济”的转化文章;嘉兴的平湖市探索“飞地抱团”,资源挪位、价值翻倍;还有绍兴的上虞区激活闲置农房,引进工商资本,开民宿、搞文创,同样风生水起。截至目前,全省30个“消薄飞地”对2500多个村已返利2亿元以上,为“消薄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省安吉县一大学生农创客正在采收黄瓜。夏鹏飞摄

因为有了经营的理念,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再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客流和商机,各地将把美丽经济发展与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有机结合,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和配套服务等产业。根据计划,到明年底,全省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的行政村将实现全覆盖,届时,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还将达到四成以上。

精神文明账:从“口袋富裕”到“脑袋富有”

临近傍晚,记者走进常山县新昌乡的达塘村,支部书记陈重良却迎面来了句“早上好”。不必诧异,这是达塘村的“精神IP”。还别说,三个字在这里真是做出文章来:“早上好”的主题民宿,“早上好”的支部书记研学基地,还有无处不在的“早上好”家文化。

陈重良18岁就外出闯荡,建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谁能想到,当初他回村前,是何般一团糟:集体经济近乎“剃光头”,家家一口露天粪坑,垃圾遍地走、蚊蝇满天飞。短短三年,达塘摇身一变,成了全县“明星村”,“早上好”功不可没。

陈重良解释道,这其实代表着一股精气神——天天早起、事事争先、人人追梦、年年攀升。几年间,曾经的废弃水泥厂成了主题酒店,散乱闲置的荒田成了茭白基地,整个村则如同一座学院,各地村书记闻讯赶来听课。去年,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百万元。

可陈重良觉得还不够,口袋富是要紧,但脑袋更得“富”。为了营造和谐乡风,村里定期评选“最美家庭”“达塘好人”,给予获奖者无上光荣。另外,村里还有个“家事评理堂”,群众有矛盾,打开天窗说亮话,有理无理大家评。过去的“上访村”人心涣散,如今却拧成一股绳,说起达塘,百姓个个满脸自豪。

从达塘村出发,记者发现,除了两本看得见的经济账簿之外,浙江乡村还有本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洋溢着的“幸福账”“文明账”。浙江美在乡村、美在山水,更美在民风与内涵:700多万农户家中挂有家训,成为一种经典传承;夜幕降临时,大家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春节期间,“我们的村晚”全面开花,农民竞相秀文化。

为了丰富农村公共文化,让农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梦有所圆,从2013年开始,浙江持续大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17804座礼堂,500人以上行政村的覆盖率已超过90%,到明年底将实现全覆盖。

如今,这些礼堂不仅仅是村民活动场所,更是教育教化的阵地网络,还是大门敞开的文化客厅,乡风乡愁在此展示,礼仪礼节在此传承,家德家风在此弘扬,文化文艺在此勃发。据了解,接下来,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浙江还将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加快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让精神生活更丰富多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浙江省 农民 三农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4 爱慕股份 603511 20.99
  • 05-13 奇德新材 300995 14.72
  • 05-13 九丰能源 605090 34.57
  • 05-13 玉马遮阳 300993 12.1
  • 05-13 泰福泵业 300992 9.3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