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李云泽、易会满重磅发声来了!事关房贷利率、地方债、注册制等……

2023-11-08 18:22:10 作者:林羽 收藏本文
A- A+

  11月8日,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管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等出席此次年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年会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金融风险、地方债、外资机构市场准入要求、注册制等热点话题,释放重磅政策信号。

  指导银行调整存量房贷利率,

  居民家庭每年节省支出约1700亿

  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潘功胜表示,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年5%的预期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与此同时,他还表示,我国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统筹运用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潘功胜指出,8月,我国推出房地产金融“政策包”,调降首付比、房贷利率下限,完善二套房认定标准;指导商业银行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居民家庭每年节省支出约1700亿元,惠及约5000万户家庭、1.5亿人。

  他表示,目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持。

  谈及下一阶段,潘功胜指出,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具体来看,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是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三是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每年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0多万亿元。”同时,他还强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此三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高风险中小行数量较峰值下降一半,

  房地产市场正进行重大转型

  针对各方关注的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潘功胜给予一一回应。

  关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潘功胜表示,我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都非常小。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经较峰值下降一半。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

  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问题,他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周期繁荣,正在进行重大转型并寻找新的均衡点。住房需求的中枢水平、住房市场交易结构以及业务模式都正在进行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潘功胜表示:“房地产市场转型带来了一定挑战,同时也蕴含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新市民规模较大,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潜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

  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3%,其中约80%为个人住房贷款。潘功胜强调,一直以来,在中国,我们实行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潘功胜表示,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

  银行业稳健发展势头不会变,

  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市场准入要求

  金融开放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谈及近年银行保险领域相关举措,李云泽表示:“我们进一步推出50多项开放举措,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目前,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分支机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水平在其评估的50个国家中提升最快。事实证明,中国金融业开放是积极主动的开放,是稳健有序的开放,是互利共赢的开放。

  从银行业发展情况看,李云泽表示,中国银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稳健增长。过去三年,银行业信贷规模年均增速11.2%,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英国《银行家》杂志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综合实力排名中,中资银行有140家上榜,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均处于全球较好水平。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势头也不会改变。

  从保险业发展情况看,他指出,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过去三年,中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4个百分点,但人均保费只有全球平均的七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疫情过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速推进,大病保险覆盖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人数超过2亿人,健康险、家庭财产险、巨灾保险等潜力巨大。

  李云泽表示:“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形势变化,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有序引导人身险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将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红利’。”

  从资管行业发展情况看,他表示,资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银行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超过1亿人,较2019年末增长3倍。过去三年,行业管理资产年均增长6.2%,远高于全球约2.5%的平均增速。未来随着广大居民收入持续提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中国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此外,他还指出,将加快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市场准入要求,持续增强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努力营造审慎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注册制改革绝不是放松监管,

  加快培育境内“聪明资金”

  易会满指出,守牢风险底线,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振投资者信心,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一是要突出重典治本,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的协作,持续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制度机制,推动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加大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重拳打击,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中介机构严厉惩戒,绝不姑息。强化全流程监管执法,严禁“无照驾驶”,严查“有照违章”。

  二是突出改革开路。注册制改革绝不是放松监管,而是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事实证明,改革落地后监管更加严格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透明度的提升。这种提升来自于审核注册全过程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来自于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促使企业充分披露信息、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来自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全面加强特别是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将坚持注册制基本架构不动摇,并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动态评估优化定价、减持、再融资等制度安排。同时,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各项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内“聪明资金”,推动行业机构强筋壮骨,切实提升专业投资能力和市场引领力,走好自己的路。

  三是突出能力提升。大力推进监管转型,强化监管责任落实和问责力度,切实提高履职水平。对量化高频交易加强跟踪研判,完善监管举措。加强监管科技建设,强化跨部门信息共享,加强市场资金杠杆水平和企业债务风险的综合监测,努力做到对各种违法行为和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四是突出合力发挥。加强部际联动、央地协作,依法将各类证券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把私募基金等领域准入关,严厉打击“伪私募”,清理整顿金交所、“伪金交所”,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文章关键词:

作者

林羽

林羽

金融原创方向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