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体人群“求医问药”需求如何解?怎样促进带病体保险创新?这篇报告这样说

2024-06-28 18:15:50 作者:林羽 收藏本文
A- A+

  当前,我国带病体人口数量已达4亿,但传统商业保险往往只保健康体,不保带病体,那么,具有庞大基数的带病体人群与带病体健康险市场基本空白的矛盾该如何解?

  6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公共健康与风险管理联合实验室”与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共同发布《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带病体保险的经营更依赖带病体的风控手段,涌现出三类承保形式:一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状态的健康险,此为接近国外带病体市场发展后期的产品;二是以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为代表的“提前上车”逻辑;三是为疾病进展、复发提供保障的慢病险/复发险。

  但是,带病体保险目前为止仍面临诸如“保短期不保长期”、理赔金额不满足带病体人群保障需求、健康管理融合不深等问题,行业标杆产品还未出现,商业模式也未成型。

  我国带病体保险具有三类承保形式,

  两种筹资模式

  什么是带病体保险?《报告》指出,从字面上来看是指为病患人群提供保障的保险,此概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健康保险产品为管控风险,通常仅允许具有风险一致性的健康个体投保,广大带病群体被健康保险排除在外。

  镁信健康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龚巧表示:“通过大规模的互联网调研发现,民众对于带病体保险的需求强烈,并表现出明确的投保意愿。此外,带病体人群对于医疗、医药相关的专业服务需求也尤为明确。”

  《报告》指出,从国外带病体保险发展现状看,其经营为“强政策支持型”,并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其类型分为保障限制的带病体保险和不区分既往病史承保的带病体保险,通过降低投保要求或采取措施对带病人群带来的风险进行控制。

  与国外相比,国内带病体保险的经营则更依赖于带病体的风控手段,涌现出三类承保形式:

  一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状态的健康险,具有“半强制”的产品属性,也包括早年出现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均通过团体形式形成不同风险程度人群之间的共济来分散风险;

  二是以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为代表的“提前上车”逻辑,客户通过持续投保,以便在患病时仍可以按未出险入群一样的价格享受保险保障,风险主要依靠健康人群的运营留存和费率调整来控制;

  三是当前行业探索较多的为疾病进展、复发、转移提供短期保障的慢病险/复发险,保司通过承保告知、理赔除外约束等一系列基于产品本身的规则进行风控。

  此外,《报告》从五大方面对我国目前带病体保险的要素进行了总结。第一,不同带病体保险具有差异化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充分理解其内涵是业务经营的重要前提,基于更加广义的理解,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也属于带病体保险;

  第二,不同保障形式的带病体保险在承保原理和机制上存在差异,按保障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承保人群仅包含带病体的产品,以及承保人群中混合了健康体与带病体的产品;

  第三,带病体保险的保障形式决定了相应的风险特征和经营方式,按筹资方式可以总结为“自筹资”和“共济”两种模式。

图:带病体保险两种保障模式的要点对比图:带病体保险两种保障模式的要点对比

  第四,带病体保险是医药产业快速积聚流量的重要手段,产业融合是创新盈利模式的重要思维;第五,体系化的监管政策和强力高效的融资机制是带病体保险发展的重要支撑。

  暂未出现标杆产品,

  面临供需不匹配等挑战

  带病体人群有何种需求?《报告》基于在北京、浙江和宁夏三地线下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2000+份样本的调查结果发现,带病体人群的健康需求旺盛,为健康需求付费的意愿较强,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不同收入群体的保障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保费;富裕人群则对商保需求较低;小康家庭是商业健康险的主要需求群体。

  另外,带病体保险产品供给不足,大多数民众在尝试投保时遇到过“投保无门”“保障内容不足”等问题,优化空间较大。

  《报告》指出,通过对带病体保险发展历程的回顾及研究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带病体保险发展的支持鼓励,带病体人群提升健康保障水平下的巨大潜力需求,保险公司在带病体保险的努力探索尝试。

  但是,《报告》也认为,目前为止仍面临诸如“保短期不保长期”、理赔金额不满足带病体人群保障需求、健康管理融合不深等问题,行业标杆产品还未出现,商业模式也未成型。

  政策端方面,政策指导及落地支撑相对有限;保司端方面,面临多重制约,产品实践经营能力不足;客户端方面,预期存在差异,潜在客户投保动力缺失;产业端方面,与健康管理融合不深,医、药、险协同不强,难以为带病体保险提供更多的风控管理手段。

  龚巧表示:“健康险市场虽已触及覆盖瓶颈,但大量带病体和老年群体仍未被纳入保障范围,带病体保险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带病体保险产品创新,尤其是狭义的单病及既往症可保产品,已进入保险与产业融合创新的深水区,需要集合行业的力量共同探索。”

  《报告》认为,推动带病体保险的创新及发展,不仅仅是保险行业对自身发展的商业追求,也是在普惠、养老两篇大文章上的积极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认清带病体保险与传统健康险

  发展规律的差异

  那么,具有庞大基数的带病体人群与带病体健康险市场基本空白的矛盾该如何解?《报告》从“理论研究、行业经营、产业融合、政策支撑”四个层面给予建议。

  从理论研究看,产学联合加强研究,使带病体保险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一方面,理论研究应该聚焦带病体保险各方的需求;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机制是带病体保险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

  从行业经营看,认清带病体保险与传统健康险发展规律的差异,针对不同模式带病体保险在筹资和风控上实施差异化管理。

  其中,对于“自筹资模式”的带病体保险,理想模式会演化为“对健康程度分层的百万医疗险”并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在百万医疗险承保健康体的范围上进一步扩展,不以单独的带病体保险存在,扩展范围存在明确承保边界,并具备明显的保障杠杆;二是承保客群在承保时就有明确的风险等级细分以及差异化的定价,保险公司从客户主动健康告知、可获取的医疗行为/诊疗数据来判断承保个体的风险类别;三是为特定客群提供高价值健康管理服务,一方面提高或维持带病体客群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帮助保险公司控制远期理赔风险,支持保险产品从“保健康”到“促健康”。

  对于“共济模式”的带病体保险,保险公司最应担心的是业务结构风险,因此应在销售环节加强管理,尽可能提前识别待承保群体的风险分布,或通过合理的承保模式提前锁定承保群体;在产品设计上,不应忽略健康体客群的保障感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相对高频且风险可控的保障责任或健康服务,吸引健康体留存,维持续保时业务结构的稳定,推进带病体保险的长期可持续经营。

  从产业融合看,发挥平台作用,形成行业合力,通过加强资源合作、数据合作、支付模式创新以及服务融合,构建医养康宁的产业融合生态圈。

  从政策支撑看,加强筹资机制、运营层面的针对性政策支撑,助力带病体保险健康有序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文章关键词:

作者

林羽

林羽

金融原创方向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