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2021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北京市“两区”办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CCG第八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傅莎出席以“绿色发展新动能与中国市场新商机”为主题的论坛并演讲。
傅莎表示,从基金会的角度会发现,在“双碳”新形势之下,对于企业很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是比较优势。平常考虑的成本都是人力资本、资本的成本,包括原材料采购的成本。现在在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当中正在逐渐显现碳生产力,就是单位生产的产值或者单位增加值消耗的碳排放量,或者说用单位碳排放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值或者生产出来的增加值的概念,因为其实不管是欧盟的碳边境调节税关注产品的碳的绩效,还有国内做的“双控”的目标,或者碳达峰的目标,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未来分配到每个地区或者某个省市的增量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有限的增量,很多省市都会考虑这个增量会布局在哪儿,比如“十四五”能源总量目标下,能源总量的增量可能就是几百万吨,一个高耗能产业上去了,可能把这个阶段增量都用光了,“十四五”其他的产业怎么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耗能的产业现在已经在面临着或者延迟批复或者已经批复迟迟上不了工的状态。所以,碳生产力可能是企业后续在谋发展的时候,或者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指标,这是在传统一些成本之外的。
虽然欧盟的边境调节税对国内的产业影响非常有限,可能对钢、铝出口企业有一些影响,但是整体对中欧贸易的影响非常有限,其实会有一个比碳边境调节税更紧迫或者说更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企业自发的针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行为,比如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苹果,苹果已经提出来2030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要实现碳中和,微软从今年7月份也开始实施了一个新的采购的流程和工具,来推动它的供应商减少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排放。浙江昆山的电子企业,他们直接面临这样的要求,未来出口或者供应给这些企业的产品,要么有相应的买绿电,或者需要有相应的购买碳配额抵消碳排放,这对很多外向型企业或者供应链上的企业的影响是非常非常直接的,而且这些影响会来得更快,而不是说可能会等到有些国家上的政策,可能还需要等到10年、5年的过渡期,企业的这些政策是不需要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形势下,企业就需要提前考虑怎么办。一方面,需要考虑新的资金要投向哪些领域,这里面可能有大量的机会,像大家熟悉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此外其实还会有好多别的领域,因为这些产业都有材料、零部件的问题,甚至很多咨询服务业的问题,比如绿电从哪儿来、碳配额从哪儿来,包括企业的碳排放怎么核算,因为金融部门现在也对很多企业,甚至是人民银行也提出碳排放核算的需求,还有关注度不是那么多的,比如低排放的水泥、低排放的钢铁、可持续的农业,这里面其实都有大量的产业机会。
研究发现,如果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可能有至少40%以上的技术现在还没有商业化,这些其实都是企业可以去创新或者可以去提前部署的新的赛道的机会。一方面面临的挑战会比想象来得更快,但同时可能也会有很多的机会。
怎么抓住这个机会?傅莎表示,首先,企业自己要做,企业自己需要识别这些机会或者风险,做一个提前的部署,但同时可能也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里,目标和顶层设计会变得非常重要,要让企业知道国家打算怎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需要承担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相应比较明确的目标路线图和清晰的政策预期是企业非常非常关注的点。
其次,需要培育相应的市场,需要有相应的辅助市场。电力需要有相应的价格机制帮助市场培育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资金。碳市场可以改变资金的比较优势,比方说绿色金融这块,像人民银行在第二季度工作总结当中提出来说后续会涉及再贷款的机制,再贷款的资金可能会流向绿色低碳的领域,会有特殊的政策,这一块可能会对市场内相应的资金成本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样的政策可能也是企业会非常关注的。
最后,是需要能力建设。不管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企业意识到了会有这个需求,或者会有这个大方向,但是要怎么做可能并没有很明确的路径或者很明确的战略,所以这一块可能会有大量能力建设的需求,也需要培育出更多相关咨询服务业的支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李昂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