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微:新发展格局下对需求侧管理的几点认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微:新发展格局下对需求侧管理的几点认识
2021年02月05日 16:04 新浪财经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2021年1月23日下午,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会于线上召开,主题为“需求侧管理与新发展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是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健康发展,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运行空间,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21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重点任务,突出强调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是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明确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核心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从新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把扩大内需上升为一项长期战略,这与以往把扩大内需作为短期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着本质区别。长期以来,扩大内需主要是应对经济下行过程中所谓需求不足问题的短期政策。而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既是针对短期的现实需要、加快疫情后经济恢复的政策要求,更加重要的是着眼于促进长期稳定发展,以有效促进、释放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我们国家未来迈向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因为从目前新阶段来看,扩大内需或者说培育强大的国内需求,一方面是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明确的市场导向和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形成国内大循环,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需求推动供给、供给引领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强大的国内需求也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引力场,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强大的国内需求应该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关键资源和关键支撑。

  二、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出现新趋势,对国民经济支撑的作用越来越强并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自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持续扩大,消费率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目前已经从2010年的不足50%,上升到目前超过6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支撑经济增长的消费可能跟过去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数量扩张有比较大的区别。个人认为在新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目前消费领域出现的消费需求新趋势,应当成为加强需求侧管理、着力扩大、促进和释放需求的着力点。新的消费需求趋势,主要有提质、扩容、创新、分化和重塑等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从提质来看,在传统的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从有向好的巨大转变趋势。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已经得到基本满足,新的需求则更多是提升品质、品位,追求更高的消费档次。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是非常充分,特别是近年来跨境电商、海淘、出国购物等,反映出老百姓对全球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以天猫国际平台为例,截至 2020年6月底,已引进89 个国家、6000个类目、近30000个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八成以上是首次入华。更重要的是,提质消费也极大地促进国内的供给的创新。近年来在国内各大网购平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商品的成长以及大量创新产品的涌现,形成了物美价廉的新国货消费潮流,带动了以低端产品为主的供给体系加快调整升级,为提质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支撑。

  从扩容来讲,消费的重心从过去的以商品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消费为主,服务消费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近几年有所提升,目前已经达到47%。而且服务消费的内容已不是传统的基本生活服务,更多的是以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自身素质与发展能力等为目的的享受型、发展型的服务消费,如教育、医疗、娱乐、健康、体育、旅游休闲等等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也由此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在GDP中占比的迅猛提升。

  从创新来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持续演进,出现了一系列由新技术推动的新型消费,包括新产品、新消费模式、新消费领域等。特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出现的线上购物方式、移动支付方式和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模式等,出现了一系列线上消费,而且在这次疫情中又得到了更加集中的体现和快速的发展。2020年我国网购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近25%,比2019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此外,依托绿色和新能源技术推动了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和节能产品、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居产品等大量涌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原创技术领域在国际上还难以全面领先,但由于我国有14亿消费者的庞大市场规模,有巨大的应用需求和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反而会比国际上要快,有利于形成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市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服务业态发展,由此也使得中国的消费领域成为现在全球创新创业的巨大沃土,培养出了很多新经济领域的全球知名独角兽企业。

  从分化来看,中国现在的消费已经告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集中式、排浪式、单一热点的消费模式,消费市场正在出现快速分化的新趋势。这种分化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也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地域等方面的差别有关,由此形成了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市场。这种分化未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中等收入人群,目前在人口中占比是1/3左右,但是对我们现在消费的贡献是超过40%的,是消费的主力军;再有就是现在的90后、00后,还包括一部分80后,这个部分我们认为是消费的生力军,虽然消费总量占比不及中等收入人群,但是他们对新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接受得最快,恰恰是中国创新消费最先的接受者和引领者,所以他们对未来中国消费的增长作用是更大的,是消费的生力军。当然还有老龄化快速发展形成的“银发群体”也很重要,据有关国际机构对全球未来15年分年龄段消费增量的预测,中国未来对全球消费增量的贡献超过30%,其中,中国60—75岁老龄化人口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量很大的一部分,对全球消费增量的贡献是6.7%,占中国全部人口对全球消费增量贡献的五分之一。所以,我们觉得群体的分化可能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在消费政策制定过程中,不是像过去一刀切的方式,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群和不同消费的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需求促进政策。

  最后,从市场重塑来看,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深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实际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加速中国消费市场的重构,一些大型城市群本身就会成为体量巨大的大型消费市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有望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并有望出现全球顶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根据我们市场所的研究,目前全球排名前140个最大型的零售消费城市中,中国现在已经有20个城市进入。这140个城市占全球人口的大约13%,但是对全球零售消费的贡献超过30%,北京、上海在这140个城市里已经进入前十位,而且增速又比较快,也是最具消费品牌吸引力的城市,所以未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顶级消费城市。换句话说,中国现在由于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形成,我们的中高端消费可能会进一步向中心市场集中,然后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更低线中小城市,其消费市场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向便利消费、品质消费和本地特色消费转变,中高端的消费则更多向中心城市集中积聚。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布局会有非常大的调整和变化,未来也会影响着很多企业的布局、流通体系的布局以及消费基础设施的布局。

  上述这些我国消费方面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趋势,正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的需求基础,也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投资需求增长,提供更加明确的市场导向和发展动力。

  三、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就是要多用改革的办法来促进和释放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我们要想让消费或者说需求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进一步扩大、释放消费需求和促进消费增长,还是需要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

  首先,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稳步提升消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次,从供给端来讲,目前中国供给结构的调整还是相对滞后。虽然我国有丰富的供给体系,但其主要是针对传统的低端、排浪集中式的消费形成的,还有部分供给是针对全球的低端供给形成的,这些供给与我们老百姓不断升级、变化、创新的消费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第三,中国消费市场环境还是不够完善。例如消费者保护制度,注重商品消费的权益保护,对金融、医疗、教育方面更加专业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是缺乏的。同时在政府职能设置上,缺乏消费者保护的主管或牵头部门,目前更多的是依靠消费者保护协会。此外,在消费的基础设施上我们仍然有比较多的短板。

  第四,新消费领域面临的体制机制约束更为复杂。比如服务消费,现在是我们最重要的需求方向,但是在供给管理制度方面,即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方面恐怕限制是最多的,对外开放也是相对滞后的。特别是老百姓最为迫切的服务需求,如养老、医疗、教育,主要还是由政府或者事业单位供给,缺乏社会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的参与,特别是非营利性服务企业的发展,老百姓服务消费的选择空间较少,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应该说都是不高的,也造成大量消费的流失,如大量的海外留学、就医等。

  从对需求侧管理的认识来讲,目前各国实践中专门的需求侧管理政策实践不多,如OECD国家曾经在2000年前后专门制定了推动创新的需求侧政策,主要目的是要通过需求侧政策集中推动需求的形成和释放,以鼓励供给一方不断地追逐需求和满足需求,减少供给创造和形成的障碍,然后通过政策的刺激和支持来形成新的市场或者对市场进行重构。从各国促进消费的政策来看,各国的主要政策实践主要是围绕着收入分配、社会政策、公共服务,包括现在的绿色低碳的使用,还有一些社会治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比如像技术标准的改变,也是对需求调整很大的影响政策,它不光是涉及到老百姓的使用问题,也会涉及到整个产业链上相关的投资、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供求之间相互的互动,它能够创造出很多新的需求或者说实现需求的升级。所以促进消费扩大和释放的政策手段或者工具还是相当多的。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当前注重需求侧管理可能更加需要结合我国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更多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为需求扩大和长期稳定释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换句话说,就是多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现在需求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从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消费者保护,消费金融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例如,消费金融是促进消费有序合理释放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消费者,特别是青年消费群体根据自身阶段性需求和良好收入预期而形成的合理消费,而且消费金融的发达恰恰说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良好预期的形成。目前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在金融产品、市场结构等方面还比较单一,消费金融改革和创新的空间较大。再有就是关于培养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问题,不仅仅是收入提高的问题,还涉及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所得税综合改革及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等方面,需要系统改革和综合施策。此外,需求侧管理还需要处理好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如在公共服务方面,一方面需要更好地发挥多元化社会主体的作用,引入竞争,提高服务效率,满足老百姓对服务消费的新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方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翔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9 奥雅设计 300949 54.23
  • 02-09 冠中生态 300948 --
  • 02-09 海泰新光 688677 --
  • 02-08 生益电子 688183 12.42
  • 02-05 王力安防 605268 10.3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