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俏彬:促进双循环的核心是内需 内需的关键是收入

冯俏彬:促进双循环的核心是内需 内需的关键是收入
2020年10月25日 16:16 新浪财经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10月25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光华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0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十四五”期间经济转型升级及教育体制改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出席并发表演讲。

冯俏彬冯俏彬

  冯俏彬表示,们看得清楚未来朝什么方向努力。例如:双循环主要的着力在什么地方?我个人看来,主要途径还是要增强供需之间的适配性。当然,永远都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可能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一样,而且里面的内涵可能也各不一样。

  冯俏彬认为,我们现在在新阶段促进双循环的主要途径,实际上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在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下提高之间的适配性。这当中我个人认为也可以有一些想法,例如:促进双循环的核心是在内需。内需关键是在收入,收入就是涉及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专家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一个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不管是对于经济增长还是社会稳定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以下为演讲摘录:

  今天下午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好新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今年的热词,在“双循环”当中、大家更多关注“以内循环为主”这个前半句。学术上讨论比较多的,是另外一个热词叫“内卷化”。“内卷化”比较学术,一些普通老百姓可能就更直接一点,说以内循环为主,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要闭关锁国或者要搞封闭经济了?这样的说法非常多。我的发言是试图就这个问题,来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总体上来讲,“双循环”的提出,有它强烈的时代背景。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从经济角度上来讲,还是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我们说1978年-2010年中国的经济是高速增长的阶段,这个“高速增长阶段”积攒下来的巨量财富是今天讨论“双循环”的基础。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期。经济学研究表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很多东亚国家在他们的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的时候都经历了一个速度下降的时期。中国在习惯了3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也符合规律地转向了中高速增长的平台期。这个时候“速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而要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今年7月30号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大家比较一致性的认识是: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这提示我们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在国内外环境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走向创新引领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的、甚至没有选择的选择。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对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加强理解的问题、而是要后来的工作当中、研究当中和实际当中,要把它进一步的落到实处。

  我曾经总结过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在这个表的左半部分是现在的增长模式,红色部分是未来要发展的模式。换句话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创新驱动为主、消费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服务业占比会超过工业部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生机勃勃,还有收入分配更加兼容,发展成果惠及更大多数人。这是我们几年前对于高质量发展总结出来的几个特征,未来就要想办法把这样的一些基本特征转化为一种现实。这是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未来的趋势有一个总体把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主要是研究宏观经济,前不久我们的研究人员曾经出过一个报告:题目是“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研判”,其中提了几个主题词:一个是“三大时代背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百年发展目标转阶。二是“五大力量”将推动整个形势和各方面的变化:新冠疫情,数字化及边界冲突与重构,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在这样五大力量的推动之下,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整个演变会更加复杂、更加多元也更加变化、而且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三是“十大趋势”,研究报告总结出未来十大趋势、与经济问题直接相关的就是“未来的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走势”。下面我主要围绕这方面谈谈意见。

  有一种看法:疫情之后,全球经济有可能进入长期衰退。有人说是“L”形、也有说“W”形,反正各路人马都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不管什么“形”,其基本特征都是“三高一低”: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和高负债。这张图是一些国际机构对2020年全球国际增速整个的预测,看起来都不是太乐观,另一张图上显示的是对各个国家在2020年经济走势的预测,大家可以看到,惟有中国在主要经济体当中可能实现2%左右的增长。与低增长相伴随,世界经济将出现“高负债”,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就是未来国债会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石,换句话说,今后一个时期将主要依靠政府通过发债的方式支持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有数据表明现在全球的债务率已经非常高,这张图表上说的今明两年全球宏观债务率可能会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高点,全球政府部门的债务率也已经上升到了接近100%的水平,这个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研究报告当中和大家分享的数据。总体上来看,疫情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也改变了中国经济。以后的人们谈起2020年,全就像我们讲“二战前、二战后”一样,以后会说“新冠前”与“新冠后”。

  我认为,对双循环的理解,还是要基于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判断。宏观经济非常复杂,我们大致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今天的这个会议“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会议、新供给研究院一贯是主张“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特别注重供给侧。从供从的角度来讲,看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时候的主要观察要素情况。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三个传统要素之外,科技创新、制度、数据在我国经济增长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进一步地,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说:虽然劳动力数量在下降,但是人力资本的质量在提升。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一波人力资本提升的受益者,包括:大学的入学率、人才质量、国际竞争力,这方面和今天会议主题也是密切相关的。这得益于多年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未来在人力资本提升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创造条件。因为靠劳动力数量增长和劳动力红利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很难指望这个。从储蓄率、资本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储蓄率去年大概是45.7%,高居世界各国之首。换句话说,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本现在总体上来讲,应该说是不缺钱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指标。例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R&D投入强度。当然发表论文的数量虽多、申请的专利虽多,但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R&D的投资强度已经达到2.2%。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在数字经济应该是居于世界前列,这也将成为未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抓手,而且也将会改变我们全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从中受到巨大的影响。从制度的条件上面来说,整体来讲,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从发展市场经济当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所以当然也会坚定不移的沿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再结合中国长达数千年以来的“治理智慧”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的体制机制,有望形成市场友好型的总体制度环境。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上讲。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以劳动力的数量作为巨大的优势。与之相比,当下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这一巨大的新的“比较优势”就是中国的超大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我们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中国“超大市场”的吸引力,而且这一超级大市场不仅应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同时要成为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发动机。我们通常用5组数字来形容这一“超大市场”有多大。14亿人口、近9亿劳动力、4亿中等收入群体,1.7亿人才资源,1亿多个市场主体。所以,中国“超大市场”形成的比较优势现在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提出新发展格局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

  但从需求侧来看中国经济,我们面临的问题比供给侧的问题一点儿都不少,某种程度上可能还多一些。例如:现在的外需在疫情冲击下受到了影响,内需始终还不是那么强劲,从消费、从居民的这一级来看,消费可持续性和能力的确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把这些问题基本分析清楚了以后,我们就能看清楚未来朝什么方向努力。例如:双循环主要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在我个人看来,主要途径还是要增强供需之间的适配性。当然,经济问题永远都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一样,主要方面的内涵可能也各不一样。现在在新阶段促进双循环的主要途径,是对供给和需求之间在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下提高进一步提高两者之间的适配性。一是促进双循环的核心是在内需。内需的关键是收入,收入就是涉及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一些专家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不管是对于经济增长还是社会稳定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二是千方百计的扩大内需市场,除了关照中高端人群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其实还有庞大的消费的“长尾”部分,就是收入稍微偏低人群基本生活需求。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存在着高中低各类需求。三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五是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七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例如要素市场化改革。在5月份的时候,中央出了一个《关于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意见》,大家可以多关注。另外体制机制方面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要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干部晋升体制等等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后一条就是坚定不移的扩大世界开放。中国发展到今天,不管是谁、已经很难再想像重新回到把自己的封闭起来发展的场景当中。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在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相互促进,就有望在这样一种格局下形成。总之一句话,这是基于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比较优势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邓健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8 金富科技 003018 8.93
  • 10-28 豪森股份 688529 20.2
  • 10-28 五洲特纸 605007 10.09
  • 10-27 科翔股份 300903 13.06
  • 10-27 日月明 300906 26.4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