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荷:食品工业有足够文化自信 逆境挡不住走向成功

孟素荷:食品工业有足够文化自信 逆境挡不住走向成功
2019年06月25日 10:05 新浪财经

牛市来了?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峰论坛”于2019年6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出席并演讲。

  孟素荷将食品工业自主品牌成长道路的反思概括为“四大因素、三支主力、两道门槛、一条大道”,“中国食品工业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论顺境、逆境还是险境都挡不住我们坚定的走向成功”。

  以下为演讲摘编:

  孟素荷:今天是轻工百强的会,因为谈的问题可能跟大家不是特别相关,但是我愿意从食品行业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品牌是价值的载体,实际上在中国食品工业庞大的产业体系当中,品牌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培育,既是国家目标也是中国食品与消费市场对企业的呼唤,因为不论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需求,还是从食品工业自身的属性而言,中国食品工业既是培育中国自主品牌的优势领域,也是国际知名品牌参与竞争的海洋。

  就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中国食品工业2018到2019年处于转型与价值提升的关键节点,其中最重要的转型就是食品行业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竞争,从规模效益向健康品牌效益的升级,从单一的产品竞争向支撑这一产品竞争背后的企业研发实力的较量,价值健康和创新成为2019年乃至今后五年的一个关键词。

  我认为在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之下,中国食品工业由于其饮食文化的深厚根基及它属于民生工业的这一种属性,以内需为主的发展导向,因此成为中国传统食品工业体系当中对世界贸易变化具有强大抗压能力的支柱行业。

  食品工业的总量也许不会增加,但是食品工业的价值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的变化而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食品行业的自主发展、扩大内需具有这样一种实力和潜能,2018年40793家企业主营收入8.09万亿元,大于汽车工业,增速达到了5.33%,它的利润增速是10.79%,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速0.49个百分点,这说明食品工业供给侧改革逐步到位和价值提升的趋势,已经显现。

  2018年消费支出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已达到了76.2%,比2017年提高了18.6%,这意味着我国已从出口拉动型经济体转型,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经是内需拉动为主的结构,所以经济形势虽然异常的严峻和复杂,但是国内的消费市场成为了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底气,是一张王牌。

  实际上,是四大因素助推了中国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首先是收入水平的提高,1998年人均791美元的到2017年人均9805美元,人的需求、想吃什么是不一样的。35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外食品企业有了难得一遇的发展空间,也成了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沃土。

  第二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它提供了很广阔的空间。新动能,实际上食品工业这么多年总是在历经磨难不倒,主要原因是很多新的行业起来了,比如速冻行业是人均收入达到3千美元之后快速发展的,所以它从1992年20亿元到2018年的2940余亿元,达到了147倍的增长。

  另外当我们需要健康,像益生菌行业从2002年的日本养乐多、湖南太子奶两个企业进入到今天,已经从40亿元到800亿元,这些中国食品工业的新增经济板块实现了食品工业的增容、增量增值,推进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食品工业品牌竞争的三支主力。

  1、首先外企国际品牌的先导,最早导入品牌战略的是外企,进入了技术资金密集型、利润率较高的行业,比如饮料、啤酒、乳制品、西式糖果和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等行业,以整体优势、初期获得丰厚的回报。我曾经问过杜邦的老板,你们为什么不生产咸味的香精,他回答说,利润15%以下的,我们坚决不干。

  2、本土品牌成长、本土型企业的成长大多数选择市场尚有空白、门槛不高,当初利润率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像挂面、方便面食品、冷冻食品、调味品等等,历经多轮淘汰之后,一批优秀的自主品牌的企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差异化的优势,这一类的企业主要是民企,它们构成中国食品工业自主品牌的主体,而在和外企竞争当中,我们敢于迎头而上。像伊利、娃哈哈,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和水平。

  而且国企在中国的发展比较多的集中于基础原料和涉及粮食安全的领域,初期市场特征不足、近十年有比较出色的表现。

  3、港台企业方面,从1991年到2008年,总计1400家台资食品企业进入中国大陆,总投资额为26.7亿美金,平均不到一千万每一家企业,他们熟悉国情、人情、行情,对中华饮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同和理解,在大水养大鱼的良好环境中抢占了初期发展的先机。进入2018年,台资中小食品企业在大陆的市场竞争当中被大量的淘汰。但是统一、康师傅、旺旺、大成等优质企业已经在大陆生根,龙凤则被三全收购,而香港的美心、李锦记与内地企业竞争当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三支主力的发展当中,前25年是国际品牌、港台食品企业发展的舒适区,是本土自主品牌的成长期。其中最有质量的成长来自于“三聚氰氨”这一磨刀石的反复打磨,它消肿化淤成就了中国本土食品企业对产业分布的构建及品牌意识的觉醒。第一产业链、第二有效品牌危机的管理,中国食品安全的水平也由此在30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不到10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40年、50年才达到的水平。

  尽管还要跨越万水千山,但中国大陆食品的自主品牌企业,已经从整体上进入到与国际和港台企业品牌逐渐并行的重要阶段,而且越是深具传统饮食文化优势的行业,这一优势越明显。大家可以看到在1995年的时候,台企占到了80%,但是到2018年的时候台企仅占3%,而民企已成了主体。而支撑这一转变的力量是企业持续加大的科研投入,也许从总量上来说,他们永远无法达到美的这样的水平,但是就他们本身的比例来说是甚至有的高于3.4%甚至3.5%。而且我看到百强企业当中共有29个食品企业,其中11个是酒企。在科技企业当中我们有17个食品企业,所以食品科技的整体投入偏低。

  同时中国食品自主品牌的创新,其实存在于大量的民企和大量的中型企业,像1989年我国一次性从日本进口了86条挂面生产线来装备挂面企业,但是2018年,基本由国产化的设备替代,这就是中国食品工业的志气和成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食品工业最重要的是坚守我们的饮食文化自信。

  三、未来发展必须跨越两道门槛,我觉得健康转型和品牌风险。

  1、首先现在环境在变,一棵树不可能永远向上生长,它不可能太瘦太高的时候抗御风险的能力就低,根不可能向下延伸,快速发展30年之后,整个工业食品要面临成长空间变小、规模效应弱化,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降低的天花板。

  首先就中国食品工业的整体发展而言,从2008年开始增速下跌,2018年虽然有一点回复,但是30年来的最低值。2017年和2018年可以看到食品工业的产值增长低于利润增长,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我们不一定追求我市场占有率,关键是从追求市场的产值到以利润为王,这是企业家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 价格战也失去往日的威力,尼尔森的报告显示饮料、食品、家庭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整个这一种快销、促销的敏感度下降。因此从一味的纵向主干型的发展转变为向侧翼枝干型的多元化延伸,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利润,每一个企业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需要跨越两道门槛,就是我刚才谈到的健康转型和品牌的风险管理。

  2、食品行业的健康转型是大的趋势、企业应该顺势而为,这是2018到2022年的亚洲食品的三大趋势,植物源食品,我们今年到美国参加年会就是植物源的食品,而动物源的食品是在降低。

  所以创新不像以前那样,红包装变成黄包装、大瓶变成小瓶,创新不是从马车到更好的马,而是从马车到汽车的颠覆性的创新。

  在中国食品工业的健康转型中,企业创新是市场之手的推动,还有一个政府之手在推动的健康转型,这个健康转型对食品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难度很大的门槛。政府导向方面,未来也许要做营养标签,你的产品饮料你卖的很好,糖度高就标红的,没有糖度就标绿的,老百姓就去买那个绿的。而且还有营养宣言、三减、减油、减盐、减糖。但是从科技的角度来讲三减的问题对政府而言不要急于做,因为最优选择不是最佳选择,而且重大政策出台需要听取行业的意见后实施。

  对企业而言,食品安全是基础、营养与健康是我们终极目标,也许我们把三减的过程延伸,但是企业一定要尽早做三减,实施对自身产品质量价格的影响及应对的推延,就是说当这情况特别快发生的时候我怎么办?我有战略上的布局,尽早行动。

  同时品牌危机的管理,对企业而言危机就像税收一样不可避免,目前的环境下,自媒体、媒体的关注点别看的百强,越是百强媒体越感兴趣,品牌是一把双刃剑,在成就价值的同时,也具备局部快速株连整体的这样一个传染性的特征,一个局部的问题会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因此对增强品牌风险防范的忧患意识,建立主动的品牌危机管理模式,构建危机防控的防火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三流的企业要配方、二流的企业要专利,一流的企业要标准。优秀的企业应该研究和关注产业政策的走向,配合标准制修订部门积极推进标准法规的制修订这是大事。

  四、我想谈的一条大道,用科技创新拥抱健康食品产业的转型。食品作为营养的载体,在国家健康中国导向引导之下,食品工业已经进入这样一个转型的期,年轻的中国食品工业,将在这一轮的新的机遇挑战中各领风骚创造辉煌,而光鲜背后的支撑力则在于长期的科研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今天想重点说一下科技与企业的有效结合是一条坚实的大道。

  首先中国食品科技界拥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国家对食品的投入虽然比对汽车投入小得多,但是它也进行了不少,这是我们124个食品企业参与到国家项目的科研当中。7大专项围绕着整个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现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也很好。

  企业的坚守与创新,首先就食品来说,要传承经典,经典的老产品是企业品牌的成名之作,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符号,切不要轻易的放弃,不要狗熊掰棒子,老是在创新,我们前一些天和小米开了一个会,就是把很多食品的一些产品推荐给小米有品,小米的总裁介绍说,网络食品要求什么呢?高品质、要颜值、高性价比。它不光是是不是实实在在的产品。

  同时创新是品牌企业长久发展之路,不论大小企业均如此,大家也看到三全,它的年销售额要远远高于安井,但是它的利润率比安井还要低,因为三全更多的是传统产品,它今年有在加速,实际上食品是需要对应新的需求,所以你只有差异化的生产才会给你自己带来利润、你如果硬碰硬去跟大企业对接对打谁都没好下场。

  同时健康食品需要用夯实科学的基石,江中是制药现在搞了一个健康集团,它的猴菇米稀很多人吃过有效果,为什么?因为有大量的科研投入。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一定企业从头做起,需要工艺装备的提升、标准法规的跟进,中国食品行业又是一个脆弱的个体,当危机到来孤立无援,没有人愿意敢说话,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得科技界的有效支撑。

  这是我们乳酸菌行业的研究。它形成对行业有效的科技支撑,我们从它开始那一年起持续的每年都对它的功能、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发布。由企业发布、科学家发布、国外专家发布形成了这产业良好的这样一个舆情的环境。

  消费者教育的合作这是日本的养乐多,它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年它就找到我们要进行消费者教育,我跟他们一起参加了消费者教育后觉得有必要,所以就持续的一次一次做下来,它的成长也源于大家对这乳酸菌正确的认知。

  法规和标准的参与,有时企业参加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中国食品学会从2010年开始到2019年9个国家标准的制订,年年参与捍卫这行业的良好环境,在一个行业的背后有这么大腕碰到问题替你说话不一样,但是你要让专家熟悉这行业了解行业需要对接。

  如果说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发现,那么企业的创新应用就是1到100的无限发展。科技与产业的结盟,将使面临重大转型的中国食品行业和企业夯实科学的基石、走更远的路。使拥有强大实力和积累的中国食品技在为企业和行业破解中国食品工业重大科研问题的同时,形成与产业的有效对接,让科技转化为价值。以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为代表的中国食品科技界正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中。这是我们与众多的企业开展的战略合作部分。

  四大因素、三支主力、两道门槛、一条大道,是我对中国食品工业自主品牌成长道路的反思和回顾,也是我对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健康成长的期待。中国食品工业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论顺境、逆境还是险境都挡不住我们坚定的走向成功。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2 天准科技 688003 --
  • 07-02 睿创微纳 688002 --
  • 06-27 苏州银行 002966 --
  • 06-27 华兴源创 688001 --
  • 06-25 中信出版 300788 14.8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