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金融科技创新探索:访聚量集团董事长邵平

5G时代金融科技创新探索:访聚量集团董事长邵平
2019年09月25日 15:40 新浪财经综合

  原标题:5G时代金融科技创新探索——访聚量集团董事长、平安银行原行长邵平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记者:孙芙蓉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的专访。您从一位银行家成功转型做了物联网金融。本期我们的话题是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最近央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下称《规划》),首先请您谈谈对《规划》的评价。

  邵平:金融科技成为最近几年的高频词汇。过去几年,在C端消费金融方面,金融科技(或称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因为尚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监管机构、市场和媒体对金融科技一词的概念和内涵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此次央行出台《规划》,是监管机构首次为金融科技“正名”,这是我国金融科技在完成了近五年的探索之后形成的首份科学、全面的顶层规划。它标志着国家发展金融科技的坚定决心,我相信,全新定义的金融科技未来将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这份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高屋建瓴,但同时也很接地气。一言以蔽之,这份《规划》将有力保障我国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并为监管机构开展对金融科技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具体来说,我认为这份方案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四个明确”和“两大趋势”。

  “四个明确”,一是明确目标,《规划》明确了金融科技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帮助普惠金融落地,最终推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二是明确价值,《规划》高度肯定了金融科技的价值,指出金融科技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明确路径,《规划》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实施路径,即技术、金融和场景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四是明确监管要求,指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也必须是高科技的、全链条的、深层次的,特别强调要不断提升“技术手段”来监管“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两大趋势”,一是《规划》揭示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将向赋能共赢发展;随着金融严监管时代的到来,在上半场出现的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彼此间的零和竞争格局将被改变,非金融科技公司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将逐步受到诸多约束,同时金融机构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速度将越来越力不从心,金融科技公司的专业价值逐渐凸显;站在双方共同利益的角度来考量,未来双方将更趋于彼此赋能和合作共赢。二是揭示了金融科技下半场将从发力C端业务向发力B端业务转型。下半场将是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时代。随着阿里、腾讯等超级平台的出现,消费互联网已是一片红海;而产业互联网体量巨大,需求和痛点繁多,目前还没有超级“巨无霸”出现,仍是一片蓝海。

  记者:在金融科技下半场拉开大幕之际,您认为哪些教训需要吸取,下半场会有怎样截然不同的新局面?

  邵平:金融科技创新的道路曲折,但非常值得。放眼全球,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议题。欧盟、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纷纷出台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和行动指南。国际知名咨询服务机构安永自2015年起每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显示,近三年来中国始终处在金融科技创新力榜单的榜首。尽管金融科技上半场我们历经曲折,但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把金融科技的下半场称为5G时代的金融科技,最突出的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我认为,触发上下半场交替的根本原因是,以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科技革命成果在最近两三年成熟了,具备了落地的条件。正是由于这些科技革新的力量,开启了金融科技的下半场。

  我认为,金融科技上半场在三个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科技含量的局限性,比如,我刚才所说的智慧科技在上半场还没有成熟,由于技术限制了许多创新的可能性;二是服务对象的局限性,上半场金融科技服务的是消费互联网中的C端用户,解决的问题仅仅局限在产业链中的消费环节,生产、流通环节还存在诸多痛点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社会价值的局限性,《规划》明确了金融科技的目标和价值是“降本增效”,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狂欢只解决了增效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降成本的问题。以P2P为代表的一些金融科技服务表面上确实解决了部分企业和个人融资的便利性,但本质上并没有降低融资成本,后期更是被部分不规范的机构利用,从事着民间集资乱放高利贷、高息揽储和庞氏骗局的非法勾当。

  在更高科技起点上的金融科技下半场,我认为会体现出两个层面的特征:一个是“覆盖更全”,另一个是“融合更深”。所谓“覆盖更全”,是指相较于上半场在消费领域的局部创新,下半场金融科技服务将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整个经济活动的全链条;所谓“融合更深”,是指除上半场表现抢眼的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外,下半场将有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投行、证券、基金、保险)和科技公司融合,共同参与到金融科技创新中来。要充分发挥这两个特征,就是说,相应地要在两个方面做得更好。

  一是要“尊重融合”。金融机构要“放下架子”,科技公司要“放慢脚步”,实体企业要“放下戒心”。一方面,金融机构要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日新月异的速度,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主动寻求和科技公司的合作,不能再走忽视创新或者坐等创新找上门的老路,比如目前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在进行积极布局,成效显著;另一方面,科技公司要高度认识到金融行业的严肃性,尊重金融自身的常识、规律和基因,不要忽视风险,借着技术的便利性盲目冒进。双方要互相学习,尊重融合。此外,对传统行业企业而言,金融科技一定是个全新的新鲜事物,对此要有一个放下戒心、逐步接受的过程。传统企业要充分相信金融科技带来的长期价值,克服短期阵痛和局部利益得失,积极接纳金融科技的创新服务。

  二是要构建“生态思维”,5G时代下万物互联将带来百万亿级的链接数,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金融需求将是若干个消费互联网的体量。金融科技下半场将具有体量大、需求复杂、专业性强的特征,可以预见,像上半场那样以某个公司为代表的“超级平台”“赢家通吃”现象不可能再出现。我认为,金融科技的下半场,将由打造超级公司转向构建生态。这么庞大而专业的金融需求,必然要由若干个提供专业服务的“生态”去服务、去满足。可以说,金融科技的下半场,必须改变思维,从做公司向做生态转变。

  记者:您认为5G时代下金融科技下半场的打法是构建“生态”,那么,这样的“生态”如何组成,相比单一公司,其优势在哪里呢?

  邵平:《规划》中提到的坚持技术、金融和场景(产业)的结合,实际上就是生态的最基本要素集合。我以聚量集团在最近两年里搭建的“物联网+金融”生态举一个例子。

  技术,是这个生态中最基础的部分。服务B端企业和服务C端消费者完全不同,C端消费者受到低价、便利、优惠等营销手段的影响而作出消费决策,对科技的要求并不高;B端企业则更趋于严谨决策,如果不能提供极有深度和刚需的技术服务,不能真正通过技术赋能产生升级的效果,就无法打动垂直细分的B端企业。

  金融,我认为在“生态”中,金融服务应该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做。科技公司应尽量减少越俎代庖,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秀基因,让金融科技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产业,被服务的企业也是“生态”中重要的一环。物联网金融生态里,企业被动坐等服务是不行的,要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让先进的技术能有发挥效用。我们的经验是,只有实体企业充分了解金融科技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主动配合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才能让小生态发挥最大的功效。

  可以看到,“生态”中每一个参与方都在做自己最专业的事情,彼此融合赋能发挥乘数效应,这绝非一家公司在一个封闭环境里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的,这是金融科技下半场的特点。

  记者:如此的金融科技小生态具体能够解决企业哪些痛点?聚量集团搭建的小生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邵平:聚量集团搭建的是一个“物联网+金融”的小生态。过去两年,聚量集团通过与全球较为领先的基金合作,构建了全球最安全的物联网云平台、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的通信模组生产能力,并且充分整合“云”+“端”优势,形成了140多项细分领域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国内物联网龙头品牌企业。这是小生态里积累的技术优势。

  有了技术基础,我们开始确定服务对象。我们的生态聚焦于服务工业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实体企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增加值超过欧盟和美国之和,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和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获得的金融服务并不充分。金融科技生态的介入,能够有效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智慧化程度,激发产业全新活力。金融科技生态如果能够服务好产业链企业,有效引导金融资本脱虚向实,流向确有需要的实体企业,是一件利国利民、意义重大的好事。

  聚量集团金融科技方案聚焦于解决制造业企业在金融方面的核心痛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资金周转效率慢、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比如,我们调研发现,企业应收账款账期长、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是困扰我国制造业企业多年的一个问题。最近工信部发布《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也旨在缓解上述痛点。公开数据显示,在传统制造业和贸易企业,95%的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周转效率低、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底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4.3万亿元,占企业流动资产比重平均超过25%,有些细分行业平均占比甚至超过50%,这个比例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严重制约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活力。传统金融模式下,受制于企业主体信用模式的限制,应收账款问题解决得不充分不彻底。而聚量集团打造的小生态就聚焦把这个巨大痛点解决好。

  简单来讲,通过这个小生态,一是企业可以提前拿到应收货款现金流,二是通过金融手段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三是能解决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主体信用的问题,从而降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门槛。这些问题依靠传统金融手段比较困难,而“物联网+金融”能够做得到。

  聚量集团用智慧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数据平台——易融星空平台。我们在业内首次提出Tech+的方案思维,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帮助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Tech+第一个具体落地的产品就是TABS,即Tech+ABS,是对传统ABS产品的智慧升级,聚焦于解决制造业、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融资难的痛点。

  记者:您认为物联网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近年来频出的传统供应链融资服务中虚假交易和虚假融资的乱象,帮助优化供应链金融环境吗?

  邵平:银保监会今年发布的第155号文《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总结起来就是,积极鼓励通过引入技术手段,提升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能力。聚量集团的TABS是目前业内首个可以落地的全面符合监管要求的ABS升级版模式,这是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很好实践。

  2018年我国发行ABS规模超过1.9万亿元,其中企业ABS规模为9476亿元,而其中真正以ABS手段服务于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解决制造业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问题的占比不到千亿规模。这背后的原因是,传统制造业供应链流程复杂,风控要求高,缺乏技术作为支撑的传统ABS模式很难快速切入。相较于传统ABS,TABS的亮点:一是通过区块链+电子合同技术,确保企业应收账款合同的真实性;二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第三方数据平台交叉验证,确保交易过程的真实可信;三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标的物进行多维度全程监控;四是搭建集中运营、集中监控和及时处置的统一运营平台,实现风险的实时预警和处理。

  业内通常将传统ABS业务通过纸质合同盖章的方式确权称之为“硬确权”;那么以技术手段多维度确认交易真实性、实时监控交易风险性、实时预警交易风险的确权可以称之为“软确权”。但近些年来频繁“爆雷”的案例告诉我们,“硬确权”有时候不一定硬,而“软确权”恰恰就是解决了“硬确权不硬”的痛点。“硬确权”还是依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进行背书,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要获得这样的确权非常难,确权的真实性也非常难验证。而“软确权”因为通过技术手段全面监控资产包的具体情况,所有数据、信息都清晰可见、无从造假和篡改,并对标的物具有实时监控和处置权,实实在在降低了具体交易的风险,实际上完全可以摆脱过度依赖主体信用融资的传统模式,逐步过渡为注重交易信用的全新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传统金融模式中融入物联网等技术可有效管控风险。在各个产业中全面推广“技术+金融”的模式,最终将有效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对金融机构而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降低风险成本,可以为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领域中的不断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潘翘楚

物联网 5G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09 八方股份 603489 --
  • 10-09 交建股份 603815 5.14
  • 10-08 佳禾智能 300793 --
  • 09-25 晶丰明源 688368 56.68
  • 09-25 科博达 603786 26.8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