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作者: 周艾琳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10年来,低通胀、低利率、全球化浪潮使得全球处于“金发女孩经济”(低通胀、高增长)之下。然而,这一景象现已开始被高通胀、快速加息、供应链重构等替代,目前,全球央行、政策制定者、投资机构们都迎来了一场“范式转换”。
全球央行铁了心要以强势的紧缩政策阻击通胀。于是,美股今年上半年表现为1970年来最差,跌超两成。在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达9.1%、创40多年新高后,更有观点认为,美联储将在7月加息75~100个基点(BP)。尽管美联储是最大的主角,但面临经济下行风险还硬着头皮紧缩的绝不只有美联储。过去一周,新西兰联储加息50BP,加拿大央行加息100BP。本周利率聚光灯则将打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身上。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对记者表示,“下半年,市场需解决五个重大问题,分别是:经济衰退已成共识,金融市场是否已为此充分定价?我们的看法是‘否’;创十年新高的强势美元,是否会加剧全球经济衰退担忧?我们的看法是‘是’; 美国利率是否已见顶? 我们认为,短端收益率尚未见顶,但长端收益率已见顶;下半年中国经济能否恢复? 我们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从二季度的低谷中恢复,但反弹幅度或较为温和;通胀忧虑或经济下行风险是否驱动大宗商品价格?目前,我们看到短期内存在下行风险,但还需更明确迹象判断预期衰退的程度有多深、范围有多广。”
加息潮抗击“大通胀时代”
品浩(PIMCO)北美洲经济师卫艾婷(Tiffany Wilding)对记者表示,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和9月的议息会议上再次加息至少75BP。
近期更是有观点认为,100BP的加息幅度也并非不可能。不过,高盛美国经济学家最新表示,自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FOMC)以来,通胀预期数据明显走软。6月最终美国密歇根大学(UMich)报告将5~10年通胀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7月初步报告下调0.3个百分点至2.8%,“通胀预期的软化使我们预计美联储近期不会加快加息步伐,预计7月会议上加息75BP。”
美联储等发达国家央行在2022年已经激进加息数次,但对应国家的通胀水平并没有相应下降,甚至出现利率和通胀同时上升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认为,可能要到2023年,通胀才会实质性下降。
格奥尔基耶娃近期表示,全球利率会一直持续上升至2023年,届时全球价格指数开始对央行们的作为有所反应。近几个月来,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已经趋于稳定并开始下滑,但她也表示,这些商品价格下滑是对经济衰退前景作出的应对,而不一定是因为通胀已被抑制。
这也意味着,加息仍是央行们的首选,即使这将以经济衰退为代价。事实上,美国经济历史上的衰退不少都是因快速的货币紧缩导致。“央行们必须坚持下去,直到通胀预期明显稳定下来。”格奥尔基耶娃称。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极大干扰。2022年,俄乌冲突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混乱状态。其结果就是关键商品包括食品、化肥和能源等价格不断上涨。据世界银行称,今年3月至4月,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世界银行3月至4月的粮食商品价格指数比前两个月上涨了15%,比两年前高出80%以上。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佩里(Joe Perry)告诉记者,欧洲央行在上次会议上承诺下次会议加息25BP,本周有没有可能加息50BP?日本央行除了可能修改成长与通胀预测值外,本周可能按兵不动。
事实上,上述两大主要央行都面临极大挑战。欧元区5月的通胀率升至8.1%,央行必须采取行动,但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也不断加大。瑞银方面对记者表示,各界聚焦欧洲“断气”风险。市场关注俄罗斯在周四完成“北溪1号”管道维护后,会否对欧洲恢复天然气供应。俄方近期已利用能源流量来对外施压,如果情况持续,欧洲仍可避免实施天然气配给;但若俄方进一步限制供应,欧洲则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欧洲衰退的风险远高于美国。
日本央行更是看似陷入了“死循环”。在全球加息潮下,日本央行固守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上周美元对日元汇率一度升破138,为1998年9月以来首次。
此外,还有更多亚洲央行采取了行动。瑞银估计,下半年亚洲(中国以外)央行持续加息。韩国及新西兰央行本周已先后加息50BP。不计中国,亚洲国家通胀普遍居高不下,平均达到4%以上,其中,新兴市场通胀更接近5%。不仅能源价格高涨,食品和化肥价格也在攀升。另外,随着多国重启经济,服务业价格因供应瓶颈而上升,平均环比增幅达到7%。然而,随着美元及能源价格强势减弱,瑞银估计亚洲通胀在三季度见顶,年末前逐渐下行。
通胀“舒适区”下的中国加速稳经济
相比之下,中国仍处于通胀“舒适区”,并不存在政策收紧的压力。但挑战在于,稳经济的紧迫性与日俱增。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5%,PMI同比上涨6.1%,环比持平。
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栋对记者表示,“我们认为,猪周期的好转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推动中国整体CPI上涨。作为猪肉供应的领先指标,母猪库存从去年7月开始下降,因此,我们认为,猪肉价格将在今年下半年反弹。不过,与2019年下半年的超级上涨周期相比,我们预计此次猪肉价格的上涨将更为温和,因为2019年母猪和生猪库存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而这一次则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
考虑到疫情和地产市场对经济带来的挑战,如何稳经济仍是重点。信达宏观首席分析师解运亮表示,6月专项债史诗级发行,单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额逼近1.4万亿元。1~6月累计发行3.4万亿元,进度达到了93%,约66%投向了基建领域。
他表示,中国下半年的重磅增量政策大体可以分为增发建设国债、增发特别国债、增加今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使用明年专项债额度共四种猜想,“最后一项猜想的可能性最大。”解运亮称,原因在于,监管部门要求地方申报今年第三批专项债项目,项目需要额度匹配,而今年剩余额度已然不多;从两年跨期视角看,提前使用明年额度比起单纯增加今年额度要更加有利于呵护地方政府高居的债务率。若真的使用明年专项债额度,预计9、10月份大概率会成为下半年的发债高峰。
资金流向哪里
鉴于全球进入“大通胀时代”,大型机构的配置也有所调整。
全球主权基金的投资期限较长,其策略的调整往往被视为一种前瞻性的变化。景顺大中华、东南亚及韩国区行政总裁潘新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得出三大最新结论——通胀促使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削减固定收益持仓,私募市场受青睐;由于俄乌冲突打击市场信心,主权基金预期将增加北美及亚太区配置,减少欧洲配置;美元仍是主要的全球储备货币,但人民币配置持续上升。
高盛此前也提及,“后现代周期”正在开启,通胀风险将大于通缩,且伴随着经济区域化、劳动力、商品价格上升。同时,政府也会变得“更大、更积极”。在此期间,由于较高的利率将导致估值对收益的贡献减小,股市的总体回报率将下降。因而,另类资产自然更受关注。
此外,鉴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6月国际资金明显回流中国股市。潘新江也提及,多年以来各大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占比一直在稳步下降,从2016年的65.4%降至2021年的58.8%。各国央行意识到,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或将持续增加。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从2016年的1.1%上升至2021年底的2.8%,且大多数(63%)央行目前均已配置人民币。
地缘政治风险和疫情扰动导致2~5月资金大幅净流出中国市场,但潘新江对记者称,市场波动过后,增持趋势仍将持续,受到影响的可能是增配的速度,而非增配的趋势。
责任编辑:周唯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