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自由散漫的“90后”袁隆平,当初一意孤行立志学农
经历过饥饿,也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据湖南日报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这位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90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知名度,这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国人,乃至地球人的饭碗。由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所掀起的一次新的绿色革命,被公认为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2000年,以他的名字为品牌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甚至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毛”一意孤行立志学农
祖籍江西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二,因此小名“二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袁隆平随父母曾居住北京、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成长环境基本上都在大城市。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一些复杂原理的理解。由于他什么事都爱提问,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问号先生”。正是由于袁隆平从小养成了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这为他以后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有着一股坚强的意志,这使其在以后的艰苦工作和曲折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最终摘取绿色王国中最灿烂的明珠。
在袁隆平19岁时,父母希望成绩优异的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但倔强的“二毛”一意孤行,执意报考重庆相辉农学院农学系(解放后并入西南农学院)。
之所以选择学农,袁隆平解释称,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当时,在汉口扶轮小学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了一个园艺场,各式各样的花像毛毯一样铺在地上。
这让他想起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边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接一杯……袁隆平称,“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袁隆平父亲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老家德安县当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的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教书。父亲不理解他为何要学农,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母亲则劝他,学农很辛苦,将来要当农民。但是,年少的袁隆平不以为然。
袁隆平22岁时,也就是1952年,他的人生原本还有两次完全不同的选择。这一年,他报名参加飞行员考试,从重庆西南农学院8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通过36个体检项目后,被选为空军预备班的一员。但在入空校报到的前一天接到通知,不用去了。同一年,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凭借高中就拿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游泳技术,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参加西南联省游泳锦标赛。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得了第四名的袁隆平,就此错过成为游泳运动员的机会。他将这次失利归咎于成都的小吃太多太好吃,以至于吃撑了影响了发挥。
1952年,作为农学院学生的袁隆平第一次深入农村,住在农民家里,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累又脏又穷。袁隆平曾直言不讳,如果小学老师带他们去的不是园艺场,那么他可能不会立志学农了。不过,也正是看到当年农村的真实场景,袁隆平更坚定了学农的信念。
55年前《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发表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在重庆长大的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
经历过饥饿,也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传承了孟德尔的科学,应用了现代遗传学。西南农学院的管相恒教授在1950年代初期鼓励、帮助袁隆平课外自学孟德尔-摩尔根创立和发展的遗传学,使袁隆平不是像大多数同期中国学生一样隔绝于现代遗传学。
根据国内学者饶毅撰写的文章《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1956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初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始做研究。1958年,他重拾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用其指导育种。1960年,他开始研究水稻。1961~1962年,在水稻的研究过程中,他以自己获得的数据体会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正确性。
1962年,袁隆平到北京请教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鲍文奎教授,后者于1940年代博士毕业于摩尔根创立的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鲍文奎不仅指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为正确和米丘林-李森科为谬误,而且帮助袁隆平在农科院的图书馆看文献,了解国外研究进展有助于袁隆平的研究。
袁隆平从前人的科学积累中得知杂交优势,得知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成功,得知水稻不育现象,得知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对杂交水稻的尝试。于是,他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这是国际上从1917年有人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以来一直没有研究成功的课题。
在袁隆平从大田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转育成第一代雄性不育系材料之后,1966年2月28日,也就是55年前,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文章不仅保护了特殊时期的袁隆平,也成为后续杂交水稻研究的理论起点。
1967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和他发表的论文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他被调到湖南省农业学院工作。
饶毅称,袁隆平1964年开始找雄性不育系,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对先前文献有继承、有突破,长期艰苦努力后,到1974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广。这时距他开始科研已经十八年、找杂交水稻逾十年。
国际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斯瓦米纳森称赞,杂交水稻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该所乌马里博士则说,长沙是各国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圣地。如果你没有见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么,你的科研旅途才刚刚起步。
对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尊称,也有将近40年的时间。据《湖南日报》报道,1983年初,湖南日报科教部原主任谭毅挺在安江农校采访袁隆平,听闻在1982年度国际水稻所召开的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时任所长斯瓦米纳森用“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来介绍袁隆平。
于是,谭毅挺当即决定沿用这一说法,在全国首次用“杂交水稻之父”来尊称袁隆平。
开创“三系杂交水稻”的先河
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一直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面临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之初,稻、麦新品种选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一穗传”方法,育种学称为系统选育法或纯系育种法。这是自花授粉作物常用的育种方法。
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具备了开展大规模协作攻关,集中力量进行稻、麦杂交育种的科研条件。稻、麦良种的选育从前期的偶然性、随机性的“一穗传”选育进入到依据育种目标进行杂交选育的新阶段。
杂交育种是指对作物的不同品种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交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世界各国的主要作物品种大都是采用此法育成。杂种优势是指杂交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繁殖力、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雌雄双亲的现象;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产量和品质,是 20 世纪农业科学的重大创举。
刊发于2019年第9期《中国科学院院刊》的文章《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的选育(1960—2000年)》称,袁隆平开创了“三系杂交水稻”的先河,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前述文章作者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朱冠楠称,水稻是纯粹的自花授粉植物,当它的谷粒颖壳开花时,已经在壳内完成了授粉过程。通常情况下,如果需要进行少量谷粒的水稻杂交,就必须在颖壳开花前进行人工去雄,阻断颖内授粉。但是在大田生产的场合,实际上不可能进行人工去雄的田间操作。这时候,选择一种自身就是雄性不育(或称花粉败育)的水稻植株,就是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
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全世界的育种学家都在苦苦寻找自然界“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非常幸运的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 1970 年在海南省的一个野生稻群体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他以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使这次偶然发现变成了改写水稻栽培史的大事件。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始终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探索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攻关模式,有效解决了不同时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成立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几十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生产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有力促进了杂交水稻研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三系”配套,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飞跃。
从 1976 年起,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向全国推广。“南优 2 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汕优 63”在 1986 年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品种,此后 16 年连续稳居首位。
2001 年,以袁隆平为首席专家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选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颁奖词说:利用中国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经过连续回交及广泛测交筛选,于 1973 年完成“三系”配套,并配制出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等优势杂交组合。1976~1980 年,全国累计播种面积 2.5 亿多亩,增产粮食 130 多亿千克,增产效果显著。
自由散漫的“90后”
“90后”的袁隆平,总是葆有年轻的心态,这为真正的90后年轻人所喜欢。
在秘书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袁隆平称,因为自己这种凭兴趣和爱好的性情,到毕业时,大学同学们给了他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合起来就是自由散漫。
他说,“哈!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这样。我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
在袁隆平的爱好中,游泳是很重要的一个。他喜欢游泳,有一个特殊的原因。1938年,袁隆平一家7人从湖北汉口动身,乘坐一只小木船,逆水而上,由水路至湖南。到达湖南桃源县时,有一天,8岁的袁隆平与四弟袁隆德在船上玩,不小心被推下河中,险些被淹死,幸亏一位老船工将他救上船。从此,袁隆平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以后也像老船工那样,能遇难救人。
到了夏天,他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河学游泳。第一个暑假,他学会了狗爬式、蛙泳等容易掌握的基本姿势。第二年,他不满足于现状,向难度 大的自由泳攀登。尽管有同伴劝阻,但袁隆平却说,要能在水中遇难救人,关键在于速度,只有自由式速度快,再难也要攻下它。经过刻苦努力,袁隆平终于掌握了自由泳的要领,成为一名游泳高手。
除了游泳,他还喜欢打台球;还喜欢音乐,小提琴拉得很好。在他70多岁时,他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我有着50岁人的身体和30岁的心态,和你们一样有着20岁的肌肉。
根据《倾城之恋:“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情深如海──袁隆平之妻邓哲细说其婚恋故事》,1999年9月9日,袁隆平的夫人邓哲讲述她的婚恋故事。
她提到,生活上不拘细节的袁隆平,最初在安江农校单身多年。1960年,袁隆平初恋女友与出身好的男教师结婚,这让他黯然神伤,在房间中拉着一首又一首哀伤的曲子。
1964年,袁隆平与邓哲结婚。新婚三天后,邓哲就陪着丈夫搞科研。要研究杂交水稻,就要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邓哲自述,水稻吐穗扬花的季节,烈日炙烤的稻田里烫如烙铁,他们不顾毒蛇和蚊虫的叮咬,也不顾叶齿在手臂上划出的道道血痕,在一望无际的稻浪里苦苦寻觅。足足找了两年,几乎踏遍了安江所有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双亲离世时,忙于工作的袁隆平均不在身旁,均是夫人邓哲帮助料理。后来,他为两位老人去世,都没能在身边送终而难过地落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孝的儿子。邓哲安慰他把杂交水稻搞成功了,让全国人民都受益,二老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自豪,也会理解的。
邓哲称,由于袁隆平在野外工作,长期劳累,患有严重的胃病和习惯性肠炎。他的病很奇特,胃病一发作,就要吃糯米把耙之类的东西,习惯性肠炎一腹泄,就要吃杨梅罐头。所以,自己总是准备着这些食物,以备急用。他出国时,也总是要为其带上几瓶中国的杨梅罐头。
1993年4月14日, 袁隆平获“菲因斯特世界饥饿奖”,这是由美国民间组织设立的,其目的是奖励为全世界战胜饥饿、预防饥饿作出了聋越贡献和努力的人。
袁隆平在大会上作报告称,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是曲折而幸运的。从《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雄性不孕性》论文开始,到“野败”的发现、三系配套、全国性协同攻关选育出一系列强优组合、“千军万马”下海南制种,短短数年达到杂交水稻普及,……等等,一连串动人心弦的故事,为杂交水稻的快速发展推波助澜。
他说,30年过去了,从1976年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来,全国已累计种植24亿亩,单产由每亩280公斤提高到440公斤,就种植面积而言已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一半,而其产量已占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10%,产量占水稻总产的20%。因此,中国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责任编辑:杨亚龙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