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2020年度人物 | 人人需要张文宏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医生要有与大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更需要有讲真话的勇气。”
张文宏 1969年生于浙江瑞安,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1993年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摄影/殷立勤
获奖理由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医生也被称为先生,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和教书一样被尊重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具有高于常人的智识和品德。当新冠疫情袭来,大众被未知的恐惧包围,张文宏的走红几乎是一种必然——他有真本事,敢讲真话。数十年的钻研让他“出圈”,又不只是昙花一现,他是经得起围观和打量的。但他对做网红不感兴趣,工作重心始终在专业领域、公益事业。以专业精神行利他之事,这或许张文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所有人都在等张文宏。
为了凑他的时间,摄影师下午六点就在酒店的电梯口布好了景,就等张老师在会议间隙三下五除二拍几张。摄像师也在他入住的房间调好灯光、架起机器,万事俱备。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张文宏还在开会。报告的主题是《新冠肺炎宿主免疫应答与诊治的探索应用》。等在门口的“门外汉”每个字都看得懂,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2021年第四届感染病与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一天半会期,大大小小16场会议。张文宏是大会执行主席之一,当仁不让的东道主,既要做主持又要做报告,从早忙到晚。
好不容易等他在会场跟与会者合影、话叙完毕,背起双肩包回房间,所有人都感觉曙光在前。出了电梯,面对架在那里的“长枪短炮”,张文宏却像机警的猎物般绕开了,他不动声色说了一句:“先到房间拍视频。”
进了房间才明白他的用意。线上,一群医生等着他为一位病危的新冠病人会诊。连线、询问用药情况、查看化验结果,两部手机来回切换,将近40分钟的线上会诊张文宏始终极其耐心、细致,好像这不是开了一天会议之后的额外工作,而是阳光明媚的早上八点第一次接诊。
夜里十点,窗外的夜上海车水马龙。他对着一屋子人欠欠身说,“开始吧!”
宏与红
张文宏的红是从2020年1月30日开始的,“把党员换上去”的一分多钟的视频在网上刷屏。
距离2020年12月在云南随访蓝农基金会耐药结核病项目整整一个月,《中国慈善家》在上海、他的主场再次见到这位网红医生。还是一样的服装,还是一样的忙碌。新冠疫情进入第二年,张文宏热度不减。
与其说走红,毋宁说“出圈”。他在圈子里早就成名成家,同时也是医院内有名的红人:每年华山医院各科室主任年终总结会,张文宏的发言总是最让人期待的环节之一。
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感染科副主任邵凌云说,“那些视频走红,社会上都疯转,我还有些想不通,‘张爸’他平常就是这样的呀!”他的同事虞胜镭说:“千万别神化‘张爸’,他就是一个科室主任,不会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多少了不起的作用。他也就是比较真实,没有架子。这次能够火起来,大概主要就是因为大家听官话听腻了。”
张文宏的忙却是一如既往的。这位原本通常早上四五点起床、六点到医院的科室主任在成名之后更有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忙——需要他的人太多。
病人需要他。在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办公室里有这样一面锦旗,“我只是你们职业生涯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却是我的人生转折”。张文宏一直保留着它,时不时看一看。
科室需要他。2020年大红之后,张文宏工作量暴增,但只要在上海,他总是争取隔天回一趟感染病房。每次回去,将最新消息带给同事,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后续工作。只要有时间,他还会坚持查房,为的也是给团队鼓劲加油。
上海市的疫情防控需要他。2020年1月24日,除夕。上海市政府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
“17年前SARS的时候,我做上海专家咨询组组长,想不到17年后的今天,我的学生替代我来做组长了。他很有能力,他会做得比我更好。”当天下午的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会议上,张文宏的老师翁心华教授这样说。
2020年12月,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蓝农公益基金成立,张文宏积极参与,并在云南为结核病患者义诊。摄影/刘冉阳
那个辞旧迎新的夜晚,张文宏写下《除夕夜逆向而行:壮举下的“阳谋”》一文。他以专业经验预测:控制武汉新冠病毒感染的主体战役应该在一个月内结束,两个月内进入尾声。那一刻的“迎新”,实际上迎接新冠的挑战——以年为单位。
一年之后,2021年1月24日00:13,忙于疫情防控缺席上海市“两会”开幕式的人大代表张文宏发了一条近千字的微博。“每日继续维持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查房。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城市在照样呼吸,略带着一丝紧张。”他同时断言:新冠病毒已经成为地球上的常驻病毒,我们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不仅是中国医学界和社会民众需要张文宏,国际社会也需要他。
作为最早与新冠病毒交手的顶尖专家,他时常要与国际同行展开交流,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疫情抗击经验,成为活跃在线上的“民间大使”。同时还要应各方需求,与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视频连线,深入浅出普及疫情防范知识,在线上遥送一颗“定心丸”。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曾专门致信张文宏表示谢意,“您的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基于专业知识又‘接地气’的解说,对于大家全面认识问题、做好有效防范、避免不必要恐慌,都极其有益、十分及时”。此后,张文宏也以传统手书、邮寄方式给崔大使回信,并相约疫情过后找一间小酒馆把酒言欢。跨越大洋的鸿雁传书,成为疫情期间的一段佳话。
2021年1月29日,为帮助海外侨胞和留学人员提高防疫抗疫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平稳度过安心安全的新春佳节,上海海外联谊会、市侨办等单位举办防疫专家与海外华侨华人视频连线,张文宏再次应邀向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生介绍疫情防治情况。
红与专
对于走红,张文宏有些避之不及,他不希望外界对他过多关注,对他的“金句”过度解读。“我就是个医生,感染病学科专家医生,因为新冠肺炎,因为这个病毒,我无法隐身于幕后,无法袖手旁观,我需要站到前台来,说一些话来让大家听明白。”
但他尊重自己的专业,相信真话的分量。“有些话,领导讲不一定有用,不一定有人要听,领导也不可能像我这样动不动就出来讲。我来讲,人家要听,听得近。这一点,我是自信的。这是我的专业。”
2010年,张文宏全票当选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主任”谦虚地表示,很多跟他差不多或者能力更强的人都出国或下海了,给了他一个锻炼的机会。过去十年,他的科室连续九年荣登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感染与传染专科)排行榜榜首。
华山医院感染科还有多个第一。与CDC合作完成上海申报的第一株新冠肺炎病毒测序;在确诊新冠的第一时间,依托自己的实验室建立起整个检测系统;整理完成中国第一本专业的新冠病毒专著《2019灌装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
从专业到普及,还是华山医院感染科始终走在行业前列。这一点从就诊数量上也有所反映:该科室年门诊量超过14万人次,年接受转诊患者逾2000人次。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兼急诊科主任陈明泉说,华山感染科的基调深沉:不推脱、有担当,自由内生力量。“我们不管其他因素,只想把自己的本事练好,只求手上的病人健康。”
张文宏的学生都知道张老师心中还有一个第一,就是“病人永远是第一位”。
2020年2月8日,元宵节,华山医院派出214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张文宏第一时间报名,但身为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他被留在上海。经过70多天的艰苦奋战,援鄂战士结束隔离重返科室。张文宏眼含热泪迎接战友归来,他的学生孙峰也是其中之一。
在孙峰眼中,张文宏就是感染科那个给大家兜底的人。“疫情来了,大家都说国家在给老百姓兜底。其实,我觉得,在我们科室也总有一个兜底的人,那就是张老师。”
2020年4月17日,由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率领的273名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和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率领的17名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人员回到医院。图/人民视觉
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驰援武汉的第三纵队成员,孙峰带着张老师的嘱托奋战前线。“学科使命,责无旁贷”成为他经历“武汉战疫”后的最大感悟,也是薪火相传的华山精神。
对于得意门生的走红,张文宏的老师翁心华教授说,无论满分是几分,他都给张文宏满分。“我们华山感染科的传统就是讲真话,做真实的医生。医生要有与大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更需要有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不是哗众取宠说大话,而是要基于专业主义与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刚刚毕业工作两年的李杨博士说。
作为张文宏的女弟子,这位年轻的住院医师也见证了老师们忘我的工作状态。“在上海市公共做卫生临床中心工作期间,我看到所有老师们为每一个新冠患者的治愈都复出艰苦努力。不管深夜几点,所有专家们都随时集合,讨论病人病情,那些专业‘大佬’开玩笑说——他们仿佛又年轻了一次,又变回了住院医师,那些病人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都记得清清楚楚。”
医与益
张文宏说,“医生这个职业并不伟大,只不过是一群焦虑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些焦虑的事。”他也曾对媒体记者坦言自己的焦虑,“我就是要告诉你,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医生,还是一个很焦虑、专门看感染毛病的医生。传染病大爆发的时候,这个医生特别焦虑,哪能有空去做英雄。”
纵然内心万般焦虑,但大众前面依然云淡风轻。作为大上海的“定海神针”,这时候需要的是定力。
他在接受上海作家程晓莹采访时说,疫情初期他内心其实是很焦虑的,但又不好挂在脸上,因为市领导、同行、老百姓都在看着。“香港有个专家讲,这一次,他真的有点害怕了。我很理解这个专家的心情,疫情的严重性,我们都晓得。慌也正常。人类大祸临头,来得又是莫名其妙,一点吃不准,怎么开始的,怎么结束它。没有一个人将得清爽。哪能不慌。但慌归慌,不会手忙脚乱。你说是吧。”
张文宏的老家瑞安距离上海四五百公里,到上海求学、工作三十多年,他的口音混杂着上海话与温州方言。“你说是吧”是他的口头禅,语气中透着亲切。
1987年,本可以保送的张文宏选择了报考上海医科大学,1993年他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200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感染科在一般的综合医院并不太受重视。“年纪轻的人都走了,上海人也走了,留下来的都是乡下人。有能力另外创业或者出国的都走了,当时留下来的基本上就是老实巴交的,我也算是老实人。”
2003年,张文宏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一年35000美金的薪水,对方看重他是做过基础科学研究的临床医生。那一年,他有机会留在美国长期做基础研究。然而SARS来了,作为党支部书记的翁心华找张文宏谈心。
说不纠结是假的,“2003年,这笔钱真的蛮诱惑人的”。但是张文宏明白老师的苦心,他也有自己的私心——“说到底,我是想做医生的。SARS来了,我们不能说走就走,否则对于感染科医生来说,回想起来会一辈子遗憾。”
2020年8月,《张文宏说传染》一书出版,张文宏将版税用于公益事业。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对于从事了近30年的医生工作,张文宏说,这个职业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强大的专业本领,又要跟社会有广泛的沟通。“我不希望因为疫情一来,我们医生都像英雄一样,事实上我们医生最喜欢做的还是普普通通的,能够服务于大众,让我们的专业得以体现,同时能够获得一份应有的报酬。”
他喜欢临床,如同农民热爱着土地。“我们医生经常讲要做临床,什么叫临床?就是临近病床。”
会诊和查房在日常工作中占很大份额。同事说,如果答应去重症病房看病人,他多晚都会去,而且做足功课,对病人的病情、指标了然于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病情在心里“盘”。在他看来,做什么事情都得上心,何况还是性命交关的事。“你说是吧?”他习惯性地再次反问。
公与益
张文宏视公共卫生体系为国家安全基石之一,他说:“如果每个医院都有一批具有整体思维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感染科医生,国家就有了第一道防线。每次出现传染性疾病,在蔓延之前,就会被这些有专业素质的医生识别出来。如果做不好,我们国家就会一直处于风险之中。”
从传染病防治到整体公共卫生事业,他不仅奉献时间、精力,甚至心甘情愿舍弃一些个人利益。
2020年8月,张文宏受无锡市政府邀请加入太湖人才计划支持行列。无锡市给予张文宏团队1000万元项目支持经费,主要用于临床科研与技术创新等,其中10%用于团队成员补助。谁料,这一合作却被捕风捉影的自媒体说成“一套别墅+1200现金”奖励,一时引发新一轮围观。
实际上,早在合作之初,张文宏就公开发布微博,表示将人才计划中给予他个人的经费,全部捐赠给青年时期带领他进入这个领域的导师翁心华教授命名的青年基金。网络传言发酵后,张文宏再次转发了此前的微博和无锡方面的情况说明,并以“老新闻了”几个字做了无可奈何的回应。
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的“一健康基金”,用于支持病毒疫苗的研发,以及鼓励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要靠科学,‘一健康基金’就是做科学。我们的医护人员很可爱,但打仗不可能每次都肉搏,最终还是靠科技。公共卫生体系是靠大家的点滴努力堆起来的。”
2020年8月,《张文宏说传染》一书出版,张文宏将应得的版税全部用于购买该书,捐赠给医院、公共机构和中小学等单位。他说,“即使在后疫情时期,我也没有理由把公众对传染病的关注度转化为自己的收入,但我又非常希望更多人了解传染病知识,希望每个人都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出一份力,这对下一步的抗疫将起到积极作用。”
2021年新年伊始,张文宏又与知名科普漫画作者混子哥合作,推出《超级大脑在想啥?漫画病菌、人类与历史》一书,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扩大科普力度。
“做科普我是业余的,我觉得自己医生做得还不错。”他调侃说。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思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