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陈鹏丽 郑雨航
“去北京对我而言很重要。”10月下旬,德国总理朔尔茨谈及出访中国时就说过。在那之后,他还在德国媒体发文表示:“即使世界形势变化,德国仍将中国视为德国和欧洲重要的经贸伙伴。”
带着这样的心愿,朔尔茨访华的飞机上,还载着12家德国重点企业的掌门人。这些企业中,有6家位列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访华天团”阵容豪华,外界形容朔尔茨“把德国最大的品牌带到中国”。
实际上,有约100家德国企业或个人申请随行,最终,横跨制造、化工、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的12家德企巨头脱颖而出,由这些企业的掌门人组成随行商业代表团。
12家德企中,医药生物企业占了四分之一,分别是默克集团、拜耳集团、拜恩泰科;汽车、化工领域各占两席,包括国内消费者熟知的汽车品牌宝马、大众,以及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瓦克化学。此外,金融领域的代表是德意志银行,能源企业的Geo Clima Design、制造巨头西门子、食品行业的喜宝集团,以及著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也得到访华飞机的坐席。
上述12家各行业的巨头中,7家已是“百年老店”,其中默克集团创立至今已超300年。此外,也有诸如生物技术公司拜恩泰科等新兴公司的身影。从市值上看,西门子和大众市值均超过800亿美元。
一国总理与各行业巨头掌舵人访华,在当下意义重大。过去多年,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有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对华出口也为德国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
毫无疑问,中德合作,符合全球第二大、第四大经济体的各自需求。过去几年,“总裁团们”在中国一次又一次进行了各自的海外最大投资。访华期间,关于飞机的采购、疫苗的使用也已有了实质合作。分析也称,此次来访的总裁们会与中国公司进行商业磋商。
中国连续47年的欧洲最大贸易伙伴
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横跨半个世纪的情谊,成就了中国与德国之间的紧密经贸合作关系。
“德国总理访华”是双方紧密关系的见证之一。朔尔茨的前任,有“铁娘子”之称的默克尔,在担任德国总理的16年内12次访华,是访华次数最多、对中国最了解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
如今,就任不满一年的朔尔茨,这位默克尔政府中的老将,也踏上了首次访华行程。出发前的11月2日,朔尔茨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刊登署名文章,题为《我的中国之行涉及这些方面》。文章表示,“距离我的前任上次访华已经过去了三年。在这三年里,欧洲、东亚,当然还有德中关系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世界也在这三年里发生了深刻改变”。不过,朔尔茨强调,虽然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中国仍是德国与欧洲重要的经济与贸易伙伴。
“德国总理来访,表明中欧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依然是相当牢固的。由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差异,中欧与中德经济本来就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相互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这是令德国政商精英不能忽视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忻华教授表示,能源危机导致欧洲内部滞胀严重,制造业成本高企,处境艰难,不得不对外寻找可以转移制造业资本的场所,而中国恰好是能吸收德国这种资本转移的较好的投资目的地。此次朔尔茨访华,必然能够推动中德经贸合作关系得到大幅度提升,双边贸易额和德国对华投资额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贸易数据是双方紧密关系最好的注解。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2021年,中德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2453亿欧元,中国连续第6年保持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具体而言,2021年,中国是德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出口额增长8.1%至1036亿欧元;以及第一大进口国,进口额增长20.8%至1417亿欧元。[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头条记者,面对不少争议声,朔尔茨仍然坚持到访中国,不仅传达了德国要坚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并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态度。而从经济上来说,意义更大。
“我认为,这次访华对中德经贸关系的维系,甚至一定程度上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至少双边看到了继续维护经济正常合作的希望,对双边经济的走稳和发展有积极意义。”丁纯说,德国是欧洲的领头羊,中德经贸占中欧贸易的1/3,这次双方领导人会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双边通过这次访问,更加明确各自的想法,求同存异,对维系中德、中欧关系有积极作用。
回顾1972年建交至今,两国经贸等务实合作更是硕果累累,中德双边贸易额从不到3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351亿美元。如今,每分钟双边贸易价值近50万欧元,一天的贸易额就达两国建交之初全年的2倍多,德国已连续47年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同时,目前,有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生产经营。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对华出口为德国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在华德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经贸合作为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不断造福两国人民。[2]
丁纯在此前的文章中就分析,尽管德国政府和一些企业联合会一再警告德国经济对中国“过于依赖”的风险,但根据德国《商报》报道,2021年,德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不降反升,占欧盟在华投资的46%。疫情期间,逆势上扬的中欧班列则是中欧经贸密切合作、互利共赢的最为生动的写照。
到中国,化工巨头实现“最大投资”
“直接对话,现在变得更加重要。”这话刚落,11月初,朔尔茨便登上了飞向中国的专机,同行的还有12家德企巨头掌门人。
12人中,薄睦乐在今年9月初刚来过中国,他是巴斯夫的首席执行官,世界化工巨头的掌舵人。9月,他在广东湛江见证了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
据了解,薄睦乐于1988年加入巴斯夫,2018年起担任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技术官,也是在这一年,薄睦乐陪同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因此,如今也是他第二次争取到了随总理到访中国的机会。
巴斯夫是最近投资中国的最大的德国企业之一,该公司计划至2030年在中国投资100亿欧元。今年9月,巴斯夫在湛江建设的“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投产,这也是巴斯夫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海外投资,预计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薄睦乐表示,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预计将扩大至50%。“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石化市场之一,也是巴斯夫在全球重要的战略市场。”[3]
巴斯夫也是此番随访团中在华销售额最高的企业之一。根据巴斯夫发布的2021年年报,该公司2021年全球销售额约786亿欧元,面向大中华区客户的销售额约为120亿欧元。中国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场。
另一家化工巨头瓦克化学,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由亚历山大·瓦克于1914年创立。该公司由瓦克家族控制,并在欧洲、亚洲和美洲拥有超过25个生产基地。产品范围包括硅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可再分散乳胶粉等聚合物产品、化工材料、多晶硅和半导体行业的晶圆。
瓦克化学在中国经营时间已有20多年。2021财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创下新高,达到17.9亿欧元,相比2020年增幅高达75%。瓦克化学集团在官方新闻稿中表示,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归功于公司强大的产品组合完美契合中国加速向低碳发展趋势,以及多数产品售价的攀升。
瓦克化学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江苏南京、张家港,广东顺德以及山东。其中,位于南京的世界级聚合物综合生产基地,投资约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4.2亿元)。瓦克化学与道康宁在张家港共同建有世界级有机硅综合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有机硅生产基地之一。2021年10月,瓦克化学曾斥资9亿元人民币收购山东有机硅上游材料生产商。
拜恩泰科是随访团中为数不多的新兴德企,这家总部位于德国美因茨的生物技术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开发针对患者特定疾病治疗方法的活性免疫疗法,曾跟美国辉瑞联合开发治疗新冠的RNA疫苗。自2019年10月10日起,拜恩泰科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新成立的北美总部已作为美国存托股票(ADS)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公开交易,股票代码为BNTX。其在IPO中获得的总收益为1.5亿美元。
拜恩泰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乌尔·萨欣位列访华团名单中,萨欣也是德国肿瘤学家和免疫学家。2001年,在美因茨大学任职期间,萨欣开始创业,于2001年和2008年与他的合伙人兼配偶Özlem Türeci共同创立了两家制药公司。其中,第二家公司便是拜恩泰科。
另外,作为访华团中唯一的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是最风靡中国市场的国外运动品牌之一。自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阿迪达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直线增长,获得不少消费者认可。
不过,自2018年以来,阿迪的销量增速开始放缓。2020年,其营收同比下跌16.2%,2021年销售额再度下降。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卡斯柏·罗斯德(Kasper Rorsted)在今年8月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阿迪达斯第二季度大中华区收入下跌35%,除了受新冠疫情影响外,阿迪达斯自身也“犯了错误”。
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也直接导致在2018、2019和2020三年都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的阿迪达斯今年没能入围。
到中国,传统车企投资新技术
过去,传统汽车厂商们在中国建厂,看中的是国内的制造力以及市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德两国在汽车领域有超强的产业合作基础。他回忆,中国与德国在汽车上的合作最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启,当时上海汽车公司与德国大众合作,让大众汽车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企业。这几年,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发展一直表现很强。目前,德系汽车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份额占比最大,占到80%左右。
如今,中国以“造车新势力”的新形象迅速崛起,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为世界汽车巨头的投资新标的。
在此次访华团中,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和宝马集团董事长奥利弗·齐普策便引人关注。前者同时是大众和保时捷的首席执行官,后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宝马公司度过,二人背后的两家车企均在加码投资中国造车新技术。
大众集团近日宣布,计划投资约24亿欧元,使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中国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并控股,以加快集团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进程,这也是大众40年来在中国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
宝马集团也透露,将再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扩建其在沈阳的高压电池生产中心,扩大在中国的电池项目投入。据悉,该中心是宝马集团全球第三家以及德国之外第一家完整的动力电池中心。10月15日,英国《泰晤士报》也报道称,宝马集团将于明年结束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并将在明年年底前把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援引报道,宝马集团董事、首席财务官彼得(Nicolas Peter)表示,宝马坚持扩大对华合作,正努力建立中德伙伴关系,合作将促进全球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数字化方面。他还宣布,将与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开展合作。彼得预计2022年宝马纯电动汽车销量将达24.5万辆,市场渗透率将首次达到10%,明年将突破40万辆。
“欧洲在机械产品上做得优秀,精密制造有优势。但中国在智能化设计、电动化技术方面有独特优势,这是欧洲车企目前不具备的。”崔东树认为,整体来看,中德在汽车行业上已经进入超深度合作,未来会开启全面合作。
近年来,不少德企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环球网援引纽约荣鼎集团的一项研究显示,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宝马和巴斯夫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共占欧洲对华投资总额的1/3。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1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到中国,合作领域不断涌现
回顾过去,忻华介绍,中德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领域,也就是重化工业领域,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具体来说,化工、汽车制造、机械等行业,双边合作基础良好,“这样的行业,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目前受到能源危机的压力较大,因而中国对德国的吸引力较大”。
忻华还介绍,德国企业在中国已有大量投资和多年广泛合作,中国同时也是德国在欧洲域外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国,双方既往的合作已形成深厚的积累,未来双边的投资与贸易合作会进一步增强。
实际上,朔尔茨此次访华,也创下多个“首次”。因此,有分析也认为,朔尔茨访华是中德关系、中欧关系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这次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对于稳定中德,乃至中欧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分析称,朔尔茨是2020年疫情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和西方国家领导人,他在行前克服了比较大的内外部政治压力,朔尔茨在行前也数次撰文阐述他对中德关系的理解。
实际上,延续德国务实外交的朔尔茨,在访华期间已有实际合作落地。
“中国航材”微信公众号消息显示,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材”)与空客公司在北京签署了140架空客飞机的批量采购协议,其中包括132架A320系列飞机、8架A350飞机,总价值约170亿美元。
此外,朔尔茨在两国总理联合记者会上也宣布,由拜恩泰科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将可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接种。朔尔茨说,这只是“第一步”,他期待未来拜恩泰科疫苗的在华受惠者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大。
“这次访华充分体现了朔尔茨总理所领导的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这次国家领导人的线下会晤释放了积极的政治信号,有利于增信释疑,增强中德双边关系发展当中稳健、务实、合作的基调。”伍慧萍表示,总的来说,这是加强双边务实合作的良好契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实属不易。
丁纯则表示,除了传统合作已经比较深的领域外,双方新的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汽车行业,双边在新能源车、智能汽车、汽车电池上的合作已经很明确。此外,在医药、数字、绿色等领域,中德也有很多合作的潜在机遇。如果双边关系能维持积极向上势头,双边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互利共赢,中德关系的“底色”
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底色”和主流。中国驻德国大使吴垦表示,一方面,包括中德两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加快疫后经济复苏、建设更美好世界有着共同期盼。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世界局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风,鼓吹脱钩和阵营对立的非理性冲动正在抬头。面对全球性挑战,合作是当务之急,也是唯一出路。
伍慧萍表示,从中国来说,党的二十大也释放出了很多积极信号,包括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更希望通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改革开放来回应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德之间的经贸基础依旧牢固,同时也是双边关系非常重要的稳定因素。
伍慧萍表示,目前,德国国内的一些声音希望把中德经贸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德国政府也正在制定新的中国战略,调整对华经贸政策,中德经贸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还将上升。
在伍慧萍看来,立足新的发展格局,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水平改革开放系列政策持续对德国等欧洲国家释放政策利好,实现经贸双赢。另一方面,德国在发展对华关系时,也需要降低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倾向,实现双边互赢。
“中方欢迎包括德企在内的外国企业赴华兴业,乐见德方保持欧洲对华经济合作领头羊的优势地位。当前,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比改革开放之初,甚至比10年前,都有更大进步。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机遇。”吴垦建议,一是客观看待竞争。中德合作如此紧密,有些竞争矛盾并不奇怪,不能因为害怕竞争,就排斥合作;二是理性看待经济依赖。依赖不是单行道,出于政治动机或通过政治施压人为推动脱钩断链,只会带来更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三是共同承担维护全球化和开放合作的企业责任,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领域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吴泽鹏 陈鹏丽 郑雨航
责任编辑:李墨轩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