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面临“变局”

消费金融行业面临“变局”
2022年06月30日 09:04 法治周末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法治周末》记者王京仔《法治周末》记者王京仔

  近日,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因与个别互联网公司联合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不符合监管要求等3项违法违规事实,被中国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处以200万元罚款,并对3名员工给予警告。

  与此同时,晋商消费金融因未按规定公布投诉流程等被山西银保监局通报点名;外贸信托消费金融部业务触线,因提供个人不良信息且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等被央行营业管理部罚款407.1万元;海尔消费金融被媒体指疑似向大学生发放教育分期贷款;小米金融消费也被曝陷入“用户被贷款”风波。

  一方面是消费金融行业被指“乱象丛生”,另一方面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消金机构)近期频频融资扩张。在广阔市场前景与强监管趋势下,消费金融行业竞争面临“变局”。

  互金贷款被指利率过高

  517日,杨昭(化名)在某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上申请了12期共计14000元的贷款,第三方金融机构放款后,该笔贷款的借款记录显示其平均每期还款1406.45元,除本金以外,每期息费和融担费(办理融资担保贷款时需要支出一定的服务费、交易费等)分别为72.64元、167.15元,年化利率约20.6%

  然而,一个月后,杨昭第一期还款时,发现其应还金额为1406.46元,其中息费131.83元、融担费为167.16元,若按这一还款标准,意味着该笔贷款的年化利率达到约25.6%,“已经超过民间借贷24%利率的法律保护上限”。

  事实上,像杨昭一样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或消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过高的并非个例。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投诉入口】上”,《法治周末》记者发现,消费者对多家消金机构和平台都有相关投诉,多位消费者提供的借款记录或借据显示,这些贷款的年化利率都在24%36%之间,最高的单笔贷款综合年化利率(单利)达36%

  尽管金融机构贷款不等同于民间借贷,但在去年7月底,根据媒体报道,多地监管部门发窗口指导,要求辖下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并设置了过渡期进行调整。其中部分地区监管部门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清理利率超标存量贷款。

  彼时,业内人士认为,窗口指导所指利率为综合利率,即利息、逾期罚金等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都计算在内不超过24%。此后,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对产品年化利率压降到24%以内。

  平台一键信息授权惹质疑

  除利率过高以外,暴力催收、征信无故新增贷款记录等都是“黑猫投诉”上用户投诉消金机构的重点问题。

  根据《北京商报》的报道,因为助贷或联合贷平台通过“一揽子协议”,让用户将信息一键授权至平台合作的多家金融机构,导致一些消费者在小米消费金融上“没有申请过贷款,征信报告上却莫名新增贷款记录”。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了数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发现,一键信息授权或过度收集信息的问题也非个例。这些网贷平台上,从注册、授信额度到申请贷款都要经过多轮协议授权,在其中一个平台上,“激活额度”就需将用户人脸信息授权平台合作的第三方担保公司,而申请贷款则需将个人信息一键授权至合作的近20家合作金融机构及6家担保公司。

  2020717日施行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对互联网贷款的授信额度、风控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了监管。

  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如果需要从合作机构获取借款人风险数据,应通过适当方式确认合作机构的数据来源合法合规、真实有效,对外提供数据不违反法律法规要求,并已获得信息主体本人的明确授权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在数据分享方面,需要信息主体对每一个用途都明示同意,不能只取得信息主体的一个模糊授权,然后把该主体的信息用于之前没有明示过的用途当中;在数据交易方面,也是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

  今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明确指出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比如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办法》从实施之日起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并要求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制定过渡期内的互联网贷款整改计划。无论是贷款利率还是信息授权,相关过渡期都临近结束,留给这些受“质疑”消金机构的时间不多了。

  多家银行、消金机构扩张布局

  尽管在强监管之下,一些消金机构或平台将被“淘汰”,但面对消金领域广阔的市场前景,多家消金机构、银行都加快布局、扩张,竞争格局面临“变局”。

  艾瑞咨询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放款规模达到20.2万亿元,余额规模达到5.8万亿元。同月,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内外兼修,奏响消费金融新乐章》指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仍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5年年底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8万亿元人民币。

  在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看来,未来5年将是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关键转型期。银行、持牌消金、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纷纷入局,将在利润压降、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重塑市场格局。

  消费金融牌照备受青睐,银行纷纷布局。今年3月,南京银行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消金)其他股东持有的合计41%的股权,投资金额合计约3.88亿元,收购完成后,南京银行持有苏宁消金股权比例由15%增加至56%,获得苏宁消金控股权。同年5月,宁波银行耗资10.91亿元拿下华融消费金融(以下简称华融消金)70%股权,溢价50%,正式成为华融消金第一大股东。此外,兰州银行、湖州银行等多家银行都计划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或消费金融牌照。

  除银行外,今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ABS(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股东增资等方式融资,以支撑业务扩张。

  624日,马上消费金融2022年第一期银团贷款顺利筹组,总金额为6.8亿元。这是马上消费金融自20216月之后完成的第三期银团贷款、首笔俱乐部银团贷款,截至目前,提款金额合计15.85亿元。

  今年2月,小米消费金融成功募集6.8亿元银团贷款;3月,平安消费金融自成立以来的首单银团贷款正式落地,最终募集资金6.75亿元;4月,锦程消费金融亦官宣完成首单银团贷款的募集,融资金额达6.3亿元。5月底,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完成首单银团贷款募集,募集金额3亿元。622日,海尔消费金融成功募集5.1亿元的银团贷款。

  “一方面能够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强化其品牌亦有加成作用,夯实资本;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展业、规模空间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期密集融资是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实现稳步扩张的一个缩影,体现出消金公司积极践行合规,也反映出消金行业整体持续向好的态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吴剑 SF031

贷款 利率 消金机构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6 中科蓝讯 688332 --
  • 07-05 劲旅环境 001230 --
  • 07-04 派特尔 836871 5.6
  • 07-04 华盛锂电 688353 --
  • 07-01 天新药业 603235 36.8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