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央行调整逆周期因子之后。1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大幅下调239个基点 ,调弱幅度创去年9月12日来最大。[详情]
人民银行在回复邮件中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详情]
东北证券李勇/刘辰涵认为,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味着此前逆周期系数已完成任务,当属情理之中。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是本次系数调整重要原因,未来短期内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暂缓。[详情]
外汇专家韩会师强调,逆周期因子的变化并不代表着监管者想让人民币贬值,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对政策的理解而做出的反应并不代表政策本身的含义。[详情]
中金报告称,汇率政策微调显示当局有信心让市场更多决定人民币汇率。“逆周期系数”公式调整可能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扰动,但影响偏向于短期,不会改变中长期人民币升值的趋势。[详情]
这一次央行对逆周期因子可能的窗口指导,发生在市场开始担忧人民币“过度升值”的背景下。由于美元在圣诞节前后快速下跌,加之人民币做多热情上升,跨年前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逼近去年9月时创下的高点。[详情]
人民币中间价 “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 19日晚间,中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就逆周期因子调整答记者问时表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银行均已对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使其报价模型中“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另外,此次各报价行只是将本行的“逆周期因子 ”调至中性,“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并未改变。 同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进一步表示,未来若外汇市场情绪再出现明显的顺周期波动,人民币汇率脱离经济基本面,各报价行仍可能会根据形势变化对“逆周期系数”进行动态调整。 2018年过去的14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已达1200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人民币也一度受到这一消息影响有所走弱,不过这一汇率调整并未持续太长时间。1月19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4169,较上一交易日的中间价6.4401上调了232点,并升至2015年12月9日来最高。与此同时,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升至25个半月新高,盘中也短暂升破6.39元关口。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预期趋于分化,企业结汇意愿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此前外汇市场上存在的顺周期贬值预期已大幅收敛。在此背景下,各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使“逆周期因子”回归中性。这一调整完全符合外汇市场自律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行中间价报价的基准性和有效性。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与内部向好和美元走弱有关。王春英称,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供需更加平衡,内生增长动力增强,这都会继续支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展望2018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总体稳定,依然是当前大框架下运行,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 推荐阅读: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就逆周期因子调整答记者问 扒一扒人民币汇率“逆周期因子”是个什么鬼? 逆周期因子引发人民币汇率大波动 不得不说的“因子” 逆周期因子再度生变 或出于人民币“过度升值”担忧 专题: 央行调整逆周期因子 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几何 [详情]
近日,市场传闻央行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个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从近一段时间外汇市场的运行变化看,当前市场预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暂停逆周期因子调节确实较为适宜。[详情]
人民币连续升值的步伐已经戛然而止! 昨天(1月10日), 人民币中间价大幅调贬239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连续两天,人民币快速贬值了0.5%,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回到了6.52附近。 此前爆出,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这一消息引发人民币汇率大幅回落。央行也就“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整”一事进行了回应。不过,关注证券时报的朋友,应该看到早在1月3日证券时报头版就刊发署名评论“不要让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呼吁人民币不能再升值了。 文章见报后,评论如潮。以此论之,可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6.50关口之重要!恢复贬值方向的正常弹性,更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每一次 “逆周期因子”的变化,都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调整。 如果这轮贬值行情成真,会不会重蹈前一波2015年汇改贬值流失1万亿美元外储的覆辙呢?显然不会,因为现在资本项目管控早已经不是当年。在对外投资的真实性考核要求下,外汇的流出规模已然完全可控。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人民币贬值姿态,更容易为中美贸易谈判赢得主动。 什么是逆周期调节因子 根据人民币交易商协会公布的人民币报价的最新中间价公式: 新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我们再来看看,央行的最新回应,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怎么理解这句话?央行的意思是逆周期因子是各个报价银行自己设定的。但是,对于媒体曝出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参数进行调整,并不回应。 央行去年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的,“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但央行在中间价的设定中仍然有裁量空间:央行对14家报价行的报价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每日的中间价,而相应的权重,市场不得而知。报价商会根据最终公布的中间价来“自主”调整其逆周期系数,从而逆周期因子的设定中仍有央行干预之手的影子。 显然,央行出手干预参数很重要,如果参数是零,当然也就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如果参数很大,那么逆周期因子的威力就很巨大。 去年5月份,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调节后,人民币持续贬值走势和市场主体贬值预期显著扭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5月初6.9左右出发,升值加速。自2017年5月26日至9月9日,人民币兑美元在岸和离岸汇率累计升值了近4000基点。人民币汇率指数也止跌回升。至年底兑美元已位于6.5左右。按官方口径计算,兑美元全年市场汇率升值6.72%,中间价升值6.16%。 逆周期因子就是不让市场看底牌 引入逆周期因子的历程,是花费了1万亿美元代价换来的结果。 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由39932亿美元下降至29982亿美元,缩水了25%。两年半的时间里,外汇储备减少了1万亿美元。 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 为了保住人民币汇率,央行消耗了大量“弹药”。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IMF的所有资源一共是6600亿,亚洲金融危机所有国家所动用外汇储备是3500亿。 在外汇市场中,央行本来是一个庄家,外汇市场有多头和空头,两边博弈,庄家收钱。现在的干预政策使得央行成为外汇市场唯一的多头,整个市场都是空头。冒着外汇损失风险跟市场斗来斗去,也是不明智的做法,“没有必要在敌人还距离很远的时候消耗过多的弹药,当兵临城下时,反而会弹尽粮绝。” 2015年,为了让人民币更快加入SDR,央行在“8·11汇改”初期一度放弃了汇率中间价管理,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前一日收盘价“贴合”,相当于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然而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外汇储备急速下降。 在外储急降压力下,2016年起央行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模式。做市商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报价时,参考目标变成了“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然而顺周期情绪仍在左右汇率市场。2017年前5个月,美元在国际市场贬值形势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却很缓慢,升值幅度在2%-3%。而人民币汇率指数依然下跌,从最高值95.25跌至92.26。 最终,央行在5月26日引入逆周期因子,以对冲市场情绪而放大的单边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将变为“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 汇率之忧,不在于汇率本身 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短期内不是问题,至于贬值多少,仍然可以在严格控制范围之内。毕竟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所弱化,汇率走向自由浮动仍然遥远,外汇管制趋向严格,都使得汇率管控更加容易。 从2017年逆周期因子之后,人民币汇率上涨,到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上下,海外投资收缩明显都能窥见一二。汇率和资本管控不是问题。但是中长期看,“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汇率之忧,在于中国的资产价格,而不在于汇率本身。有资产泡沫的担忧,就会加大资金流出的压力。 从贸易情况来看,美国今年有望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而中国可能继续屈居第二。 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则会抑制出口的增加。统计数据上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领先于出口增速6~10个月。如果这个关系继续成立,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下滑的可能性很大,而2017年经济增长超预期背后主要是外需支撑,一旦出口放缓,势必会挤压国内经济增速。 从资产价格看,汇率和资产价格两者本身就是个跷跷板,汇率有压力,最不应该的就是刺激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上来了,会给汇率带来更大的压力。 国内居民财富近乎80%集中在房地。楼市价格在经过2016年和2017年暴涨之后,资金出逃的动力更足。本来一套房只能换50万美金,现在能换100万,这就直接导致外汇相对人民币规模减少一半。而且楼市不仅是蓄水池,还会派生更多的货币。由此看,外汇管制力度在中长期时间内都难以放松。[详情]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逆周期系数”调整传闻扰动下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出现波动。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207,较前一日下滑239个基点,创下2018年开年以来中间价最低值。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不能因短期中间价走势而草下结论,“逆周期系数”调整并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并引发贬值预期,未来汇率将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双向波动有望加大。截至记者发稿,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报6.5150,较中间价回升57个基点。 9日有媒体报道,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随后央行回应,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因素,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从去年人民币走势看,市场普遍认为,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的“逆周期因子”有效打破了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已基本纠正了去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足的问题,也带动一篮子汇率回到与中国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目前外汇市场顺周期性已明显减弱,“逆周期因子”任务已阶段性完成。 汇丰银行高级外汇策略师王菊说,汇丰内部模型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元和一篮子货币目前的走势下,无论调整还是不调整“逆周期因子”,其实对人民币中间价定价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根据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测算,目前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各行确实已经调整了“逆周期因子”。他认为,“逆周期因子”设置的初衷是阻止市场失灵,并不改变外汇市场的方向,“所以我不觉得,因为这个‘因子’调整,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或者升值”。 “逆周期系数调整不代表汇率政策变化。”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告诉记者,无论是引入还是调整“逆周期因子”,均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只是适当过滤了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促进市场行为更加理性。从这一点来看,调整因子一方面说明央行认为当前外汇市场不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市场预期较为健康。 “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变回了原有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每天影响报价的大因素仅剩下两个:市场供需情况和篮子货币走势。 从篮子货币走势看,谢亚轩预计,未来两个季度,人民币走弱的可能性更大。现在美元具备由弱转强的可能性,一方面,市场对于欧央行货币政策退出宽松预期很强,已经充分体现在欧元汇率上,未来只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低估了美国经济基本面回升力度,因此未来两个季度美元比现在强的概率更高。 从市场供需影响看,贸易差额对于外汇收支供求有较强影响。谢亚轩说,从历年结售汇数据看,一季度外贸企业进口原材料,对外付汇的需求旺盛一点。 基于这两点因素,谢亚轩预计,人民币汇率今年会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若美元指数今年盘桓在90至100区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约在6.45至6.95之间浮动。李慧勇判断,今年美元指数大概率围绕92震荡,相应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在6.3至6.6。 王菊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在6.5至6.6,“逆周期因子”调整后,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特征会越来越明显。李慧勇也认为,“逆周期因子”调整有利于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弹性。 谢亚轩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自我进化的功能,未来时机成熟,只需要淡化篮子货币影响,那么最终会形成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汇率。“所以,我不认为未来需要对形成机制作大的变革。”谢亚轩称。[详情]
解读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传闻逻辑: 人民币汇率短期回调“迷踪” 人民币近期快速上涨之势受阻,令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的市场传闻持续发酵。 1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较上一个交易日大跌239个基点。不过,盘中境内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CNY)开始触底反弹,截至1月9日19时,CNY徘徊在6.5139,高于当天中间价。 “外汇市场夸大了逆周期因子被暂停市场传闻的影响力。”1月11日,汇丰银行高级外汇策略师王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汇丰银行剥离逆周期因子的汇率模型与加入逆周期因子的汇率模型显示,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幅度与方向基本一致,表明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力”已大幅削减。因此即便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市场传闻属实,也不会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构成实质性的冲击。 在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看来,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回调,一方面是美元指数从91.8反弹至92.4,拖累人民币汇率回调。另一方面是中美利差开始呈现收窄迹象,令国际投机资本有机可乘沽空人民币获利。 “不过,这不会改变2018年人民币汇率趋于双向波动的大格局。”王菊指出,尤其是债券通与A股纳入MISC新兴市场指数,正吸引越来越多境外资金配置国内金融市场,令今年中国金融市场能吸引约1000亿美元海外资金,足以有效抵御美联储鹰派加息与特朗普税改政策落地所带来的资本流出与人民币汇率下跌压力。 在王菊看来,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中枢区间将保持在6.5-6.6之间,“若央行真的暂停逆周期因子,某种程度显示了央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有信心,所以才会取消这项汇率调控措施。” 影响力“忽略不计”? 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回调,更像是市场投资情绪波动所致。 “不少企业与投资机构听到市场传闻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以为相关部门又采取措施遏制人民币涨幅,纷纷转而沽空人民币。”1月11日,一家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不过,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的拉动效应,仅仅在去年5-9月份发挥作用,从去年四季度起,央行相关部门已经逐步退出借逆周期因子“干预”中间价形成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去年9月底美元指数触及92.4区间,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52-6.53之间,如今美元指数重回这个区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触及6.51-6.52区间,显示逆周期因子在过去4个月没有大幅抬高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从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十九大期间宣布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化汇市干预至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始终呈现市场化定价的迹象。”他分析说。 王菊认为,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更像是央行为有效遏制人民币贬值压力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随着去年三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解除单边大幅贬值的市场预期并趋向双向波动,央行已没有必要采取逆周期因子“人为”抬高人民币中间价。 “因此,即便央行如市场传闻般暂停逆周期因子,外汇市场不会因此感到意外。”王菊强调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这则市场传闻仍然激发部分投资机构与企业的沽空人民币热情。原因是他们的远期外汇掉期交易即将到期,执行价普遍在6.5-6.55之间。因此他们需要借机压低人民币汇率,尽可能减少掉期交易的套保损失风险。此外,部分对美联储加息政策相当敏感的短期投机资本也会趁着近日美联储官员暗示今年加息4次,伺机沽空人民币获取短期收益。不过,这些资本规模太小,不足以撼动人民币双向波动大趋势。 中美利差收窄迹象隐现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回调期间,部分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押注中美利差收窄。 截至1月10日19时,受近日美联储官员暗示年内加息4次的影响,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577%,盘中一度刷新2017年3月以来最高点2.593%。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持续在3.93%附近波动,令中美利差收窄至136个基点,较12月份下滑了约20个基点。 这触发不少国际投资机构重回沽空人民币阵营。毕竟,过去数年中美利差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即中美利差走高,人民币汇率上涨动力较强,反之人民币汇率则承受一定下跌压力。 不过,相比去年同期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中美利差收窄大手笔沽空人民币,此次他们显得小心翼翼。具体表现在,他们选择每周拆借人民币头寸用于沽空,一旦人民币汇率反弹或离岸市场人民币拆借利率上升,便不再续借,直接离场。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表示,这反映出全球主流投资机构对美元的态度。即便美联储今年有可能加息4次,考虑到其他国家央行开始跟随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鹰派加息的利好效应正被大幅抵消,加之美国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制约了美元升值空间,因此2018年美元仍将保持沉闷走势。 在Marc Chandler看来,这令这些国际投资机构意识到,利用中美利差收窄押注人民币汇率下跌的胜算并不高,“当前整个外汇市场敢押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投资机构,几乎看不到了。”[详情]
逆周期因子变局:汇改时间窗口再现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央行对此作出简短回应。回应看似没有正面答复“逆周期系数”是否作出了调整,但从后续市场的表现看,如不少分析人士所言,此时传出逆周期因子被调整的消息,是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信号——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引发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显著走强,出现了一波凌厉的涨势。这与2017年9月时的情况颇为相似,当时美元指数多日横盘震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节节上涨,在岸收盘价最高达到6.46,这触发了一些抑制汇率过快升值的举措出台。一是根据机构的模型估算,逆周期因子首次启动对升值的校正操作;二是外汇风险准备金从20%调整为零。 不过,尽管近日逆周期因子的调整与去年9月所处的背景颇为相似,但从更深层次看,上一次是逆周期因子单纯发挥了校正过快升值的作用,而这一次,若真如报道所言,将逆周期因子参数暂时调整为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那这一操作不仅起到了抑制人民币汇率非理性过快上涨的作用,更意味着逆周期因子完成阶段性任务并寻求淡出。 逆周期因子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基本面,可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更为现实的意义是,2017年初至5月,美元持续疲软,美元指数下跌幅度已超4%,而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却不足1%。也就是说,前期美元疲软时,人民币并没有相应地升值到位。这就是所称的“羊群效应“,强大的贬值预期惯性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未合理升值。这时就需要靠外部力量的介入来引导市场情绪。也因此,有不少声音认为逆周期因子的推出降低了汇率的弹性和市场透明度。 但校正市场的非理性预期也是个暂时的任务,当其完成历史使命时就应考虑退出,而当前不失为逆周期因子暂时淡出的好时机。从跨境资金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表现看,目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已充分释放。同时,国内经济运行形势良好,监管合力效果增强;国外经济持续复苏,且在欧日央行也开始逐步回归货币正常化的情况下,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美元指数仍将偏弱运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微升的态势不会轻易被改变。因此,趁着当下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大的时间窗口,增加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培养市场对汇率双向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推进人民币市场化改革步伐的重要一步。 不应忽略的是,人民币汇改除了要改进汇率调控,优化中间价报价机制以扩大汇率波幅外,一个同样重要的改革突破口,就是对外汇市场的改革。这包括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改革汇率形成体系;放松交易限制和丰富交易产品,以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增加汇率管理工具等。[详情]
张瑜:逆周期因子调整 人民币中间价弹性将加大 张瑜 最近一段时期,市场传闻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即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机制中其余参数未作调整。 对此,人民银行9日回应表示,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这一消息对现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而言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增量信息,对未来人民币汇率有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了解清楚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什么。 2017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了逆周期因子,这背后主要体现出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此前旧的中间价公式为: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而新的中间价公式为: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虽然完整的公式不完全清楚,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逆周期因子中的一个因子——即“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过滤”。上一交易日日盘波幅是“收盘-开盘”,一开盘的中间价是央行公布的,那么言下之意波幅的过滤主要是针对收盘价,这其实非常符合逆周期因子的推出背景。 但是根据知情人士的观点,目前只是说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动进行过滤,这应该只是逆周期因子公式中诸多因子的一个,并非是不再进行所有的逆周期调节,这一点非常重要。 2017年3~5月,也就是逆周期因子推出前的两个月,这期间呈现的外汇市场场景是“美元跌+中间价平+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跌”,所反映的情况是盘间交易惯性过强,造成人民币汇率很难升上去。 为了便于理解这种盘间交易惯性,我们可以先看看当时市场上的美元指数:3月开始美元先是跌破100,随即在3月底跌破当时的年内低点99,5月20日左右最低时,美元一度跌到特朗普上台前96左右的指数水平。 当美元屡创新低走弱时,交易层面应当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从而致使人民币应该升值,但实际情况却相反,当美元屡创新低后,触发了市场抄底的情绪,美元越跌越买,并造成美元指数走弱,但人民币汇率依然走低的状况,这就是为盘间交易惯性。 这种惯性体现在具体交易数据上,就是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有明显的贬值方向,甚至大过外盘美元走弱的升值贡献。按照现有公式,将会使得第二日中间价有继续贬值的动能,从而形成贬值惯性,交易盘有更强的持美元敞口过夜的动能。而逆周期因子的出台,正是为了应对此种状况,事实证明既很及时,也很正确。 逆周期因子第一个层次的本质,是将过去的波动过滤以更清晰化、机制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实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公布之初(201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间价形成机制是各个报价行形成报价,央行去掉最高和最低取平均公布,但是由于各报价行价格并不相互知晓,且各报价行风险偏好、结售汇情况与敞口具有差异性,央行最终是进行一定的波动过滤再公布的。 如果我们将中间价形成机制的价格(完全依据外盘保证一篮子指数稳定+收盘价)称为所谓的公式理论价格,那么和公布的官方中间价差值就是央行的过滤幅度,当然这个方法并不能精确到每个基点,但是对于日度外盘波动较大和市场异动的时候,可以跟踪到比较明显的波动过滤。 从这个本质上讲,逆周期因子其实就是过去的波动过滤,只不过更加机制化,也更清晰化,都是为了对抗市场异动所进行的逆周期调节而已,报价行按照央行给的逆周期因子公式,也与央行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沟通模式。 逆周期因子第二个层次的本质,是在外盘变动之下,它决定了中间价与CFETS“两条腿”的分压比例。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超越中间价定价机制,从整个汇率体系的两条腿框架来看,“CFETS变动+中间价变动=外盘变动”这个联动公式的意思是,只要全球汇率市场三角套汇不存在套利,那么这个公式是恒等的,也就意味着如果外盘变动,那么这个变动就是内盘两个因素的变动一定相对应,可以单腿承受,也可以双腿承受。 说得更简单就是,如果美元贬值,人民币中间价不升值,那么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指数一定是贬值的(2017年3~5月就是这样);如果人民币升值到位了,那么一篮子指数是可以稳定的;当然也可以升值一部分、一篮子指数贬值一部分来共同分担。 那么这个分担比例和变动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就是由中间价形成机制来确定的了。这个机制决定了这两条腿的承压分摊比例。我们目前机制重心是“维持一篮子稳定”,那么也就意味着中间价是主要的承压腿,外盘变动那么中间价跟着动即可。如果中间价动得不够,那么CFETS一定是有反应的,因此逆周期因子通过影响中间价变动从而影响了两条腿的分压,这就是其第二层次的本质。 那么如果去掉逆周期因子,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目前人民币经过2017年年中的一波升值,贬值预期已经基本得到了修正,在美元大势已去的背景下,央行对于市场和人民币也更有信心了。 其次,很可能代表央行未来一段时间不会进行比较频繁的波动过滤了。经过2015年“8·11”新汇改以来两年多的机制磨合,大行对于市场异常波动已经有了自发的应对经验,那么意味着汇率价格更加清洁,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机制化,向真正的清洁双向波动越来越近。 最后,本身逆周期因子的出台,就是基于市场短期交易惯性而出台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在市场比较稳健的情况下,暂时退出或者弱化其中某个因子也是合理的。 除了汇率形成机制以外,市场最关心的还是对人民币汇率本身会产生什么影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CFETS的位置可能是比较合意的位置。从2016年5月~2017年3月之间,CFETS 一直稳定在94~95的区间内;2017年3月~5月,由于人民币中间价升得不够,因此CFETS跟随美元下行到92.5~94的区间。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出台,人民币出现修复性升值后,可以看到CFETS重新回到了94~95的区间。一个可能的猜测是,目前CFETS指数的位置是央行认为比较合理的位置,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已经阶段性完成,因此可以弱化或短暂搁置。 其次,如果理解了这个机制本身就会清楚,这个调整本身并不代表央行“要”人民币中间价怎么样,既不是要升,也不是要贬,还在如此解读的机构和媒体,基本还是用几年前的汇率分析语境来套用不一样的当下。 根据上文讲的两条腿分压逻辑,如果维持一篮子稳定,那么这枚硬币的反面就隐含着中间价要根据外盘来承担所有的变动,其实中间价是弹性加大的,这个调整并不包含方向性,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更加双向波动。 再次,也是笔者的心里话,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代,更为弹性的机制不会造成预期积压,因此过去20年那种连续几年的单边趋势几乎很难重复,强烈建议任何个人不要盲目炒汇,很难赚钱,再说直白一点,汇率不是个人玩的品种,市场杠杆率与机构参与率都是最高的。也强烈建议机构一定要认真面对汇率波动风险,因为汇率波动可能会超出预期。 最后,其实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式实行以来,汇价基本是按照机制和外盘一定程度被动生成的,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有原则有底线,基本没有改变过单日汇率走向,只是波动幅度的管理,并且大多数都是在盘间交易惯性较强的背景下触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详情]
韩会师:央行可能再一次被市场误会了 来源:会师话市微信公众号 周二,关于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模型中“逆周期因子”发生调整的新闻引爆了朋友圈,至今热度不散。 先是彭博报道称,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然后是央行在回复上证报记者邮件时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叨逼叨这么长的两段文字,其实核心就两句话:彭博认为是央行下令暂停了逆周期因子发挥作用,央行说不是我干的。 虽然就是如此简单的两句话,但市场反应可不小,周二美元对人民币大幅度走强,当天从6.50下方反弹至6.52上方。很多朋友询问,这是不是央行再次吹响了鼓励人民币贬值的号角。 笔者本来没打算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一是因为最近单位工作实在太多,有些分身乏术;二是因为笔者没觉得这是件大事,因为笔者真的不认为存在央行暗示人民币应该贬值的可能性;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笔者比较懒。 但最后,笔者还是决定写点东西,因为部分市场舆论对这件事情的解读可能有些方向性的偏差,这可能误导投资者。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逆周期因子因何而生。大家回顾一下2017年5月逆周期推出时的官媒解读就应该能想起,逆周期因子的诞生背景是: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导致美元指数升值时,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美元指数贬值时,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有时甚至继续贬值。 在上述严峻局面下,逆周期因子肩负的使命是打击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防止羊群效应扩散导致贬值预期和贬值结果的不断循环强化。简单讲,逆周期因子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在美元贬值的时候,人民币要对美元升值,纠正人民币“易贬难升”的市场惯性思维。 当然,如果在美元升值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也是升值,逆周期因子也照样可以发挥抑制人民币升值的作用。但这个能力是制度本身赋予的,并不是当初催生逆周期因子的原动力。 但到了2018年,情况已经明显变化。其实在2017年四季度局面就已经比较清晰了:人民币的单边贬值预期已经消退,虽然不能说升值预期占上风,但至少结售汇市场基本恢复平衡,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也逐渐成型,人民币CFETS指数比较平稳。通俗地讲就是:美元强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弱;美元弱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走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总体汇率水平是稳定的。 当市场情绪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其实就基本完成了,这时令其暂时退出舞台是十分正常的选择,谈不上太多的政策暗示。 可能马上就有朋友会提出疑问,如果不是央行看到人民币升值太猛害怕了,为什么在周二(1月9日)突然爆出这么一条新闻呢?而且是在人民币周一升穿6.50整数位置的背景下,这是不是有些太巧合了呢? 这就要大家仔细看一下逆周期因子被调整的消息是如何来的。不是央行爆出来的消息,而是彭博较早报道的。如果是央行主动向市场释放信号,肯定不会首先借助外国媒体。所以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彭博记者通过采访商业银行交易员等外汇投资核心岗位人员得到的,央行本身并没想声张这件事。 再仔细看彭博的报道原文,“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请注意“近期”两个字。这意味着即使真是央行做出的决策,也不是1月9日当天做出的,而且可能彭博的记者也不是很确定究竟是什么日子做出的决定。一般而言,当行文使用“近期”或者“近日”这种表达方式时,一周之内发生的事情都是可以的。在1月8日之前,1月2、4、5三个交易日,人民币的收盘价都在6.50以下,而且1月5日6.4851的收盘价比比1月8日的6.4956还要强势,所以,我们很难得出6.50被升穿诱发央行干预冲动的结论,因为如果要干预,根本不用等到1月9日。 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假设是央行决定停止逆周期因子,彭博从报价行的外汇从业人员那里得到消息,经过一番确认后在1月9日发出消息,这就意味着报价行是早就知道逆周期因子要被暂停使用了。 但在1月9日之前,人民币的强势行情是一直延续的。这起码意味着报价行的自营交易员们并没有因为逆周期因子暂时退出舞台而激发起强烈的做空人民币的热情,或者至少他们并没有从央行那里感觉到央行希望做空人民币的暗示。 现在再看1月9日的市场波动就比较清晰了。在彭博报道逆周期因子被央行暂停功能之后,虽然央行进行了否认,但多数投资者倾向于相信彭博,并将之理解为央行对人民币的升值势头感到担忧,进而认为人民币已经触顶,这刺激了市场的购汇热情,进而导致人民币走弱。 在此过程中,本来并不认为央行有意打压人民币的银行自营盘,特别是报价行(基本为大银行)也很可能加入做空人民币的阵营,因为市场势头一旦形成,政策调整本身的含义就已经不重要了,多数人怎么想才重要,而银行自营盘的加入会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这和2015年8.11汇改之后的市场波动是一个道理。当时央行主要是想调整一下汇率形成机制,并且一次性释放一下贬值压力,但市场却理解成了央行无力抵挡资本外流,结果导致市场恐慌情绪如爆炸冲击波一般瞬间席卷神州大地。 总结一下: 是否是央行主动将逆周期因子暂时移出舞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已经相信了是央行的主动行为 即使是央行的主动行为,其本身的政策含义可能只是让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回归常态,变得更加透明,主动引导人民币贬值的含义并不明显 投资者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将突出被媒体爆出的政策变化理解为央行释放贬值暗示可以理解,但这种理解本身可能并非政策本意 在“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定价大原则未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后市走势更主要的还是要观察外围市场美元的变化,如果美元指数不能持续反弹,投资者是否要持续跟风做空人民币要三思而行。 祝各位老朋友好运![详情]
人民币中间价 “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 19日晚间,中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就逆周期因子调整答记者问时表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银行均已对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使其报价模型中“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另外,此次各报价行只是将本行的“逆周期因子 ”调至中性,“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并未改变。 同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进一步表示,未来若外汇市场情绪再出现明显的顺周期波动,人民币汇率脱离经济基本面,各报价行仍可能会根据形势变化对“逆周期系数”进行动态调整。 2018年过去的14个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已达1200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人民币也一度受到这一消息影响有所走弱,不过这一汇率调整并未持续太长时间。1月19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4169,较上一交易日的中间价6.4401上调了232点,并升至2015年12月9日来最高。与此同时,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升至25个半月新高,盘中也短暂升破6.39元关口。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预期趋于分化,企业结汇意愿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此前外汇市场上存在的顺周期贬值预期已大幅收敛。在此背景下,各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使“逆周期因子”回归中性。这一调整完全符合外汇市场自律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行中间价报价的基准性和有效性。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与内部向好和美元走弱有关。王春英称,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供需更加平衡,内生增长动力增强,这都会继续支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展望2018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总体稳定,依然是当前大框架下运行,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 推荐阅读: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就逆周期因子调整答记者问 扒一扒人民币汇率“逆周期因子”是个什么鬼? 逆周期因子引发人民币汇率大波动 不得不说的“因子” 逆周期因子再度生变 或出于人民币“过度升值”担忧 专题: 央行调整逆周期因子 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几何 [详情]
近日,市场传闻央行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个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从近一段时间外汇市场的运行变化看,当前市场预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暂停逆周期因子调节确实较为适宜。[详情]
人民币连续升值的步伐已经戛然而止! 昨天(1月10日), 人民币中间价大幅调贬239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连续两天,人民币快速贬值了0.5%,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回到了6.52附近。 此前爆出,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这一消息引发人民币汇率大幅回落。央行也就“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整”一事进行了回应。不过,关注证券时报的朋友,应该看到早在1月3日证券时报头版就刊发署名评论“不要让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呼吁人民币不能再升值了。 文章见报后,评论如潮。以此论之,可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6.50关口之重要!恢复贬值方向的正常弹性,更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每一次 “逆周期因子”的变化,都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调整。 如果这轮贬值行情成真,会不会重蹈前一波2015年汇改贬值流失1万亿美元外储的覆辙呢?显然不会,因为现在资本项目管控早已经不是当年。在对外投资的真实性考核要求下,外汇的流出规模已然完全可控。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人民币贬值姿态,更容易为中美贸易谈判赢得主动。 什么是逆周期调节因子 根据人民币交易商协会公布的人民币报价的最新中间价公式: 新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我们再来看看,央行的最新回应,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怎么理解这句话?央行的意思是逆周期因子是各个报价银行自己设定的。但是,对于媒体曝出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参数进行调整,并不回应。 央行去年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的,“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但央行在中间价的设定中仍然有裁量空间:央行对14家报价行的报价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每日的中间价,而相应的权重,市场不得而知。报价商会根据最终公布的中间价来“自主”调整其逆周期系数,从而逆周期因子的设定中仍有央行干预之手的影子。 显然,央行出手干预参数很重要,如果参数是零,当然也就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如果参数很大,那么逆周期因子的威力就很巨大。 去年5月份,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调节后,人民币持续贬值走势和市场主体贬值预期显著扭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5月初6.9左右出发,升值加速。自2017年5月26日至9月9日,人民币兑美元在岸和离岸汇率累计升值了近4000基点。人民币汇率指数也止跌回升。至年底兑美元已位于6.5左右。按官方口径计算,兑美元全年市场汇率升值6.72%,中间价升值6.16%。 逆周期因子就是不让市场看底牌 引入逆周期因子的历程,是花费了1万亿美元代价换来的结果。 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由39932亿美元下降至29982亿美元,缩水了25%。两年半的时间里,外汇储备减少了1万亿美元。 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 为了保住人民币汇率,央行消耗了大量“弹药”。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IMF的所有资源一共是6600亿,亚洲金融危机所有国家所动用外汇储备是3500亿。 在外汇市场中,央行本来是一个庄家,外汇市场有多头和空头,两边博弈,庄家收钱。现在的干预政策使得央行成为外汇市场唯一的多头,整个市场都是空头。冒着外汇损失风险跟市场斗来斗去,也是不明智的做法,“没有必要在敌人还距离很远的时候消耗过多的弹药,当兵临城下时,反而会弹尽粮绝。” 2015年,为了让人民币更快加入SDR,央行在“8·11汇改”初期一度放弃了汇率中间价管理,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前一日收盘价“贴合”,相当于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然而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外汇储备急速下降。 在外储急降压力下,2016年起央行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模式。做市商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报价时,参考目标变成了“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然而顺周期情绪仍在左右汇率市场。2017年前5个月,美元在国际市场贬值形势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却很缓慢,升值幅度在2%-3%。而人民币汇率指数依然下跌,从最高值95.25跌至92.26。 最终,央行在5月26日引入逆周期因子,以对冲市场情绪而放大的单边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将变为“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 汇率之忧,不在于汇率本身 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短期内不是问题,至于贬值多少,仍然可以在严格控制范围之内。毕竟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所弱化,汇率走向自由浮动仍然遥远,外汇管制趋向严格,都使得汇率管控更加容易。 从2017年逆周期因子之后,人民币汇率上涨,到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上下,海外投资收缩明显都能窥见一二。汇率和资本管控不是问题。但是中长期看,“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汇率之忧,在于中国的资产价格,而不在于汇率本身。有资产泡沫的担忧,就会加大资金流出的压力。 从贸易情况来看,美国今年有望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而中国可能继续屈居第二。 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则会抑制出口的增加。统计数据上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领先于出口增速6~10个月。如果这个关系继续成立,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下滑的可能性很大,而2017年经济增长超预期背后主要是外需支撑,一旦出口放缓,势必会挤压国内经济增速。 从资产价格看,汇率和资产价格两者本身就是个跷跷板,汇率有压力,最不应该的就是刺激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上来了,会给汇率带来更大的压力。 国内居民财富近乎80%集中在房地。楼市价格在经过2016年和2017年暴涨之后,资金出逃的动力更足。本来一套房只能换50万美金,现在能换100万,这就直接导致外汇相对人民币规模减少一半。而且楼市不仅是蓄水池,还会派生更多的货币。由此看,外汇管制力度在中长期时间内都难以放松。[详情]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逆周期系数”调整传闻扰动下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出现波动。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207,较前一日下滑239个基点,创下2018年开年以来中间价最低值。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不能因短期中间价走势而草下结论,“逆周期系数”调整并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并引发贬值预期,未来汇率将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双向波动有望加大。截至记者发稿,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报6.5150,较中间价回升57个基点。 9日有媒体报道,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随后央行回应,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因素,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从去年人民币走势看,市场普遍认为,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的“逆周期因子”有效打破了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已基本纠正了去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足的问题,也带动一篮子汇率回到与中国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目前外汇市场顺周期性已明显减弱,“逆周期因子”任务已阶段性完成。 汇丰银行高级外汇策略师王菊说,汇丰内部模型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元和一篮子货币目前的走势下,无论调整还是不调整“逆周期因子”,其实对人民币中间价定价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根据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测算,目前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各行确实已经调整了“逆周期因子”。他认为,“逆周期因子”设置的初衷是阻止市场失灵,并不改变外汇市场的方向,“所以我不觉得,因为这个‘因子’调整,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或者升值”。 “逆周期系数调整不代表汇率政策变化。”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告诉记者,无论是引入还是调整“逆周期因子”,均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只是适当过滤了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促进市场行为更加理性。从这一点来看,调整因子一方面说明央行认为当前外汇市场不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市场预期较为健康。 “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变回了原有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每天影响报价的大因素仅剩下两个:市场供需情况和篮子货币走势。 从篮子货币走势看,谢亚轩预计,未来两个季度,人民币走弱的可能性更大。现在美元具备由弱转强的可能性,一方面,市场对于欧央行货币政策退出宽松预期很强,已经充分体现在欧元汇率上,未来只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低估了美国经济基本面回升力度,因此未来两个季度美元比现在强的概率更高。 从市场供需影响看,贸易差额对于外汇收支供求有较强影响。谢亚轩说,从历年结售汇数据看,一季度外贸企业进口原材料,对外付汇的需求旺盛一点。 基于这两点因素,谢亚轩预计,人民币汇率今年会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若美元指数今年盘桓在90至100区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约在6.45至6.95之间浮动。李慧勇判断,今年美元指数大概率围绕92震荡,相应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在6.3至6.6。 王菊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均衡汇率在6.5至6.6,“逆周期因子”调整后,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特征会越来越明显。李慧勇也认为,“逆周期因子”调整有利于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弹性。 谢亚轩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自我进化的功能,未来时机成熟,只需要淡化篮子货币影响,那么最终会形成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汇率。“所以,我不认为未来需要对形成机制作大的变革。”谢亚轩称。[详情]
解读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传闻逻辑: 人民币汇率短期回调“迷踪” 人民币近期快速上涨之势受阻,令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的市场传闻持续发酵。 1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较上一个交易日大跌239个基点。不过,盘中境内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CNY)开始触底反弹,截至1月9日19时,CNY徘徊在6.5139,高于当天中间价。 “外汇市场夸大了逆周期因子被暂停市场传闻的影响力。”1月11日,汇丰银行高级外汇策略师王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汇丰银行剥离逆周期因子的汇率模型与加入逆周期因子的汇率模型显示,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幅度与方向基本一致,表明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力”已大幅削减。因此即便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市场传闻属实,也不会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构成实质性的冲击。 在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看来,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回调,一方面是美元指数从91.8反弹至92.4,拖累人民币汇率回调。另一方面是中美利差开始呈现收窄迹象,令国际投机资本有机可乘沽空人民币获利。 “不过,这不会改变2018年人民币汇率趋于双向波动的大格局。”王菊指出,尤其是债券通与A股纳入MISC新兴市场指数,正吸引越来越多境外资金配置国内金融市场,令今年中国金融市场能吸引约1000亿美元海外资金,足以有效抵御美联储鹰派加息与特朗普税改政策落地所带来的资本流出与人民币汇率下跌压力。 在王菊看来,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中枢区间将保持在6.5-6.6之间,“若央行真的暂停逆周期因子,某种程度显示了央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有信心,所以才会取消这项汇率调控措施。” 影响力“忽略不计”? 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回调,更像是市场投资情绪波动所致。 “不少企业与投资机构听到市场传闻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以为相关部门又采取措施遏制人民币涨幅,纷纷转而沽空人民币。”1月11日,一家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不过,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的拉动效应,仅仅在去年5-9月份发挥作用,从去年四季度起,央行相关部门已经逐步退出借逆周期因子“干预”中间价形成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去年9月底美元指数触及92.4区间,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52-6.53之间,如今美元指数重回这个区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触及6.51-6.52区间,显示逆周期因子在过去4个月没有大幅抬高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从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十九大期间宣布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化汇市干预至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始终呈现市场化定价的迹象。”他分析说。 王菊认为,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更像是央行为有效遏制人民币贬值压力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随着去年三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解除单边大幅贬值的市场预期并趋向双向波动,央行已没有必要采取逆周期因子“人为”抬高人民币中间价。 “因此,即便央行如市场传闻般暂停逆周期因子,外汇市场不会因此感到意外。”王菊强调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这则市场传闻仍然激发部分投资机构与企业的沽空人民币热情。原因是他们的远期外汇掉期交易即将到期,执行价普遍在6.5-6.55之间。因此他们需要借机压低人民币汇率,尽可能减少掉期交易的套保损失风险。此外,部分对美联储加息政策相当敏感的短期投机资本也会趁着近日美联储官员暗示今年加息4次,伺机沽空人民币获取短期收益。不过,这些资本规模太小,不足以撼动人民币双向波动大趋势。 中美利差收窄迹象隐现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回调期间,部分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押注中美利差收窄。 截至1月10日19时,受近日美联储官员暗示年内加息4次的影响,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577%,盘中一度刷新2017年3月以来最高点2.593%。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持续在3.93%附近波动,令中美利差收窄至136个基点,较12月份下滑了约20个基点。 这触发不少国际投资机构重回沽空人民币阵营。毕竟,过去数年中美利差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即中美利差走高,人民币汇率上涨动力较强,反之人民币汇率则承受一定下跌压力。 不过,相比去年同期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中美利差收窄大手笔沽空人民币,此次他们显得小心翼翼。具体表现在,他们选择每周拆借人民币头寸用于沽空,一旦人民币汇率反弹或离岸市场人民币拆借利率上升,便不再续借,直接离场。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表示,这反映出全球主流投资机构对美元的态度。即便美联储今年有可能加息4次,考虑到其他国家央行开始跟随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鹰派加息的利好效应正被大幅抵消,加之美国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制约了美元升值空间,因此2018年美元仍将保持沉闷走势。 在Marc Chandler看来,这令这些国际投资机构意识到,利用中美利差收窄押注人民币汇率下跌的胜算并不高,“当前整个外汇市场敢押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投资机构,几乎看不到了。”[详情]
解读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传闻逻辑: 人民币汇率短期回调“迷踪”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导读 在王菊看来,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中枢区间将保持在6.5-6.6之间。“若央行真的暂停逆周期因子,某种程度显示了央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有信心,所以才会取消这项汇率调控措施。” 人民币近期快速上涨之势受阻,令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的市场传闻持续发酵。 1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较上一个交易日大跌239个基点。不过,盘中境内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CNY)开始触底反弹,截至1月9日19时,CNY徘徊在6.5139,高于当天中间价。 “外汇市场夸大了逆周期因子被暂停市场传闻的影响力。”1月11日,汇丰银行高级外汇策略师王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汇丰银行剥离逆周期因子的汇率模型与加入逆周期因子的汇率模型显示,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幅度与方向基本一致,表明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力”已大幅削减。因此即便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市场传闻属实,也不会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构成实质性的冲击。 在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外汇策略主管Marc Chandler看来,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回调,一方面是美元指数从91.8反弹至92.4,拖累人民币汇率回调。另一方面是中美利差开始呈现收窄迹象,令国际投机资本有机可乘沽空人民币获利。 “不过,这不会改变2018年人民币汇率趋于双向波动的大格局。”王菊指出,尤其是债券通与A股纳入MISC新兴市场指数,正吸引越来越多境外资金配置国内金融市场,令今年中国金融市场能吸引约1000亿美元海外资金,足以有效抵御美联储鹰派加息与特朗普税改政策落地所带来的资本流出与人民币汇率下跌压力。 在王菊看来,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中枢区间将保持在6.5-6.6之间,“若央行真的暂停逆周期因子,某种程度显示了央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有信心,所以才会取消这项汇率调控措施。” 影响力“忽略不计”? 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回调,更像是市场投资情绪波动所致。 “不少企业与投资机构听到市场传闻央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以为相关部门又采取措施遏制人民币涨幅,纷纷转而沽空人民币。”1月11日,一家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不过,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的拉动效应,仅仅在去年5-9月份发挥作用,从去年四季度起,央行相关部门已经逐步退出借逆周期因子“干预”中间价形成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去年9月底美元指数触及92.4区间,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徘徊在6.52-6.53之间,如今美元指数重回这个区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触及6.51-6.52区间,显示逆周期因子在过去4个月没有大幅抬高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从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十九大期间宣布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化汇市干预至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始终呈现市场化定价的迹象。”他分析说。 王菊认为,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更像是央行为有效遏制人民币贬值压力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随着去年三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解除单边大幅贬值的市场预期并趋向双向波动,央行已没有必要采取逆周期因子“人为”抬高人民币中间价。 “因此,即便央行如市场传闻般暂停逆周期因子,外汇市场不会因此感到意外。”王菊强调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这则市场传闻仍然激发部分投资机构与企业的沽空人民币热情。原因是他们的远期外汇掉期交易即将到期,执行价普遍在6.5-6.55之间。因此他们需要借机压低人民币汇率,尽可能减少掉期交易的套保损失风险。此外,部分对美联储加息政策相当敏感的短期投机资本也会趁着近日美联储官员暗示今年加息4次,伺机沽空人民币获取短期收益。不过,这些资本规模太小,不足以撼动人民币双向波动大趋势。 中美利差收窄迹象隐现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天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回调期间,部分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押注中美利差收窄。 截至1月10日19时,受近日美联储官员暗示年内加息4次的影响,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577%,盘中一度刷新2017年3月以来最高点2.593%。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持续在3.93%附近波动,令中美利差收窄至136个基点,较12月份下滑了约20个基点。 这触发不少国际投资机构重回沽空人民币阵营。毕竟,过去数年中美利差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即中美利差走高,人民币汇率上涨动力较强,反之人民币汇率则承受一定下跌压力。 不过,相比去年同期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中美利差收窄大手笔沽空人民币,此次他们显得小心翼翼。具体表现在,他们选择每周拆借人民币头寸用于沽空,一旦人民币汇率反弹或离岸市场人民币拆借利率上升,便不再续借,直接离场。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表示,这反映出全球主流投资机构对美元的态度。即便美联储今年有可能加息4次,考虑到其他国家央行开始跟随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鹰派加息的利好效应正被大幅抵消,加之美国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制约了美元升值空间,因此2018年美元仍将保持沉闷走势。 在Marc Chandler看来,这令这些国际投资机构意识到,利用中美利差收窄押注人民币汇率下跌的胜算并不高,“当前整个外汇市场敢押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投资机构,几乎看不到了。”[详情]
逆周期因子变局:汇改时间窗口再现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央行对此作出简短回应。回应看似没有正面答复“逆周期系数”是否作出了调整,但从后续市场的表现看,如不少分析人士所言,此时传出逆周期因子被调整的消息,是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信号——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引发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显著走强,出现了一波凌厉的涨势。这与2017年9月时的情况颇为相似,当时美元指数多日横盘震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节节上涨,在岸收盘价最高达到6.46,这触发了一些抑制汇率过快升值的举措出台。一是根据机构的模型估算,逆周期因子首次启动对升值的校正操作;二是外汇风险准备金从20%调整为零。 不过,尽管近日逆周期因子的调整与去年9月所处的背景颇为相似,但从更深层次看,上一次是逆周期因子单纯发挥了校正过快升值的作用,而这一次,若真如报道所言,将逆周期因子参数暂时调整为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那这一操作不仅起到了抑制人民币汇率非理性过快上涨的作用,更意味着逆周期因子完成阶段性任务并寻求淡出。 逆周期因子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基本面,可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更为现实的意义是,2017年初至5月,美元持续疲软,美元指数下跌幅度已超4%,而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却不足1%。也就是说,前期美元疲软时,人民币并没有相应地升值到位。这就是所称的“羊群效应“,强大的贬值预期惯性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未合理升值。这时就需要靠外部力量的介入来引导市场情绪。也因此,有不少声音认为逆周期因子的推出降低了汇率的弹性和市场透明度。 但校正市场的非理性预期也是个暂时的任务,当其完成历史使命时就应考虑退出,而当前不失为逆周期因子暂时淡出的好时机。从跨境资金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表现看,目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已充分释放。同时,国内经济运行形势良好,监管合力效果增强;国外经济持续复苏,且在欧日央行也开始逐步回归货币正常化的情况下,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美元指数仍将偏弱运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微升的态势不会轻易被改变。因此,趁着当下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大的时间窗口,增加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培养市场对汇率双向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推进人民币市场化改革步伐的重要一步。 不应忽略的是,人民币汇改除了要改进汇率调控,优化中间价报价机制以扩大汇率波幅外,一个同样重要的改革突破口,就是对外汇市场的改革。这包括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改革汇率形成体系;放松交易限制和丰富交易产品,以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增加汇率管理工具等。[详情]
张瑜:逆周期因子调整 人民币中间价弹性将加大 张瑜 最近一段时期,市场传闻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即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机制中其余参数未作调整。 对此,人民银行9日回应表示,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这一消息对现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而言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增量信息,对未来人民币汇率有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了解清楚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什么。 2017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了逆周期因子,这背后主要体现出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此前旧的中间价公式为: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而新的中间价公式为: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虽然完整的公式不完全清楚,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逆周期因子中的一个因子——即“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过滤”。上一交易日日盘波幅是“收盘-开盘”,一开盘的中间价是央行公布的,那么言下之意波幅的过滤主要是针对收盘价,这其实非常符合逆周期因子的推出背景。 但是根据知情人士的观点,目前只是说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动进行过滤,这应该只是逆周期因子公式中诸多因子的一个,并非是不再进行所有的逆周期调节,这一点非常重要。 2017年3~5月,也就是逆周期因子推出前的两个月,这期间呈现的外汇市场场景是“美元跌+中间价平+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跌”,所反映的情况是盘间交易惯性过强,造成人民币汇率很难升上去。 为了便于理解这种盘间交易惯性,我们可以先看看当时市场上的美元指数:3月开始美元先是跌破100,随即在3月底跌破当时的年内低点99,5月20日左右最低时,美元一度跌到特朗普上台前96左右的指数水平。 当美元屡创新低走弱时,交易层面应当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从而致使人民币应该升值,但实际情况却相反,当美元屡创新低后,触发了市场抄底的情绪,美元越跌越买,并造成美元指数走弱,但人民币汇率依然走低的状况,这就是为盘间交易惯性。 这种惯性体现在具体交易数据上,就是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有明显的贬值方向,甚至大过外盘美元走弱的升值贡献。按照现有公式,将会使得第二日中间价有继续贬值的动能,从而形成贬值惯性,交易盘有更强的持美元敞口过夜的动能。而逆周期因子的出台,正是为了应对此种状况,事实证明既很及时,也很正确。 逆周期因子第一个层次的本质,是将过去的波动过滤以更清晰化、机制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实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公布之初(201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间价形成机制是各个报价行形成报价,央行去掉最高和最低取平均公布,但是由于各报价行价格并不相互知晓,且各报价行风险偏好、结售汇情况与敞口具有差异性,央行最终是进行一定的波动过滤再公布的。 如果我们将中间价形成机制的价格(完全依据外盘保证一篮子指数稳定+收盘价)称为所谓的公式理论价格,那么和公布的官方中间价差值就是央行的过滤幅度,当然这个方法并不能精确到每个基点,但是对于日度外盘波动较大和市场异动的时候,可以跟踪到比较明显的波动过滤。 从这个本质上讲,逆周期因子其实就是过去的波动过滤,只不过更加机制化,也更清晰化,都是为了对抗市场异动所进行的逆周期调节而已,报价行按照央行给的逆周期因子公式,也与央行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沟通模式。 逆周期因子第二个层次的本质,是在外盘变动之下,它决定了中间价与CFETS“两条腿”的分压比例。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超越中间价定价机制,从整个汇率体系的两条腿框架来看,“CFETS变动+中间价变动=外盘变动”这个联动公式的意思是,只要全球汇率市场三角套汇不存在套利,那么这个公式是恒等的,也就意味着如果外盘变动,那么这个变动就是内盘两个因素的变动一定相对应,可以单腿承受,也可以双腿承受。 说得更简单就是,如果美元贬值,人民币中间价不升值,那么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指数一定是贬值的(2017年3~5月就是这样);如果人民币升值到位了,那么一篮子指数是可以稳定的;当然也可以升值一部分、一篮子指数贬值一部分来共同分担。 那么这个分担比例和变动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就是由中间价形成机制来确定的了。这个机制决定了这两条腿的承压分摊比例。我们目前机制重心是“维持一篮子稳定”,那么也就意味着中间价是主要的承压腿,外盘变动那么中间价跟着动即可。如果中间价动得不够,那么CFETS一定是有反应的,因此逆周期因子通过影响中间价变动从而影响了两条腿的分压,这就是其第二层次的本质。 那么如果去掉逆周期因子,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目前人民币经过2017年年中的一波升值,贬值预期已经基本得到了修正,在美元大势已去的背景下,央行对于市场和人民币也更有信心了。 其次,很可能代表央行未来一段时间不会进行比较频繁的波动过滤了。经过2015年“8·11”新汇改以来两年多的机制磨合,大行对于市场异常波动已经有了自发的应对经验,那么意味着汇率价格更加清洁,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机制化,向真正的清洁双向波动越来越近。 最后,本身逆周期因子的出台,就是基于市场短期交易惯性而出台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在市场比较稳健的情况下,暂时退出或者弱化其中某个因子也是合理的。 除了汇率形成机制以外,市场最关心的还是对人民币汇率本身会产生什么影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CFETS的位置可能是比较合意的位置。从2016年5月~2017年3月之间,CFETS 一直稳定在94~95的区间内;2017年3月~5月,由于人民币中间价升得不够,因此CFETS跟随美元下行到92.5~94的区间。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出台,人民币出现修复性升值后,可以看到CFETS重新回到了94~95的区间。一个可能的猜测是,目前CFETS指数的位置是央行认为比较合理的位置,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已经阶段性完成,因此可以弱化或短暂搁置。 其次,如果理解了这个机制本身就会清楚,这个调整本身并不代表央行“要”人民币中间价怎么样,既不是要升,也不是要贬,还在如此解读的机构和媒体,基本还是用几年前的汇率分析语境来套用不一样的当下。 根据上文讲的两条腿分压逻辑,如果维持一篮子稳定,那么这枚硬币的反面就隐含着中间价要根据外盘来承担所有的变动,其实中间价是弹性加大的,这个调整并不包含方向性,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更加双向波动。 再次,也是笔者的心里话,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代,更为弹性的机制不会造成预期积压,因此过去20年那种连续几年的单边趋势几乎很难重复,强烈建议任何个人不要盲目炒汇,很难赚钱,再说直白一点,汇率不是个人玩的品种,市场杠杆率与机构参与率都是最高的。也强烈建议机构一定要认真面对汇率波动风险,因为汇率波动可能会超出预期。 最后,其实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式实行以来,汇价基本是按照机制和外盘一定程度被动生成的,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有原则有底线,基本没有改变过单日汇率走向,只是波动幅度的管理,并且大多数都是在盘间交易惯性较强的背景下触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详情]
韩会师:央行可能再一次被市场误会了 来源:会师话市微信公众号 周二,关于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模型中“逆周期因子”发生调整的新闻引爆了朋友圈,至今热度不散。 先是彭博报道称,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然后是央行在回复上证报记者邮件时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叨逼叨这么长的两段文字,其实核心就两句话:彭博认为是央行下令暂停了逆周期因子发挥作用,央行说不是我干的。 虽然就是如此简单的两句话,但市场反应可不小,周二美元对人民币大幅度走强,当天从6.50下方反弹至6.52上方。很多朋友询问,这是不是央行再次吹响了鼓励人民币贬值的号角。 笔者本来没打算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一是因为最近单位工作实在太多,有些分身乏术;二是因为笔者没觉得这是件大事,因为笔者真的不认为存在央行暗示人民币应该贬值的可能性;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笔者比较懒。 但最后,笔者还是决定写点东西,因为部分市场舆论对这件事情的解读可能有些方向性的偏差,这可能误导投资者。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逆周期因子因何而生。大家回顾一下2017年5月逆周期推出时的官媒解读就应该能想起,逆周期因子的诞生背景是: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导致美元指数升值时,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美元指数贬值时,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有时甚至继续贬值。 在上述严峻局面下,逆周期因子肩负的使命是打击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防止羊群效应扩散导致贬值预期和贬值结果的不断循环强化。简单讲,逆周期因子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在美元贬值的时候,人民币要对美元升值,纠正人民币“易贬难升”的市场惯性思维。 当然,如果在美元升值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也是升值,逆周期因子也照样可以发挥抑制人民币升值的作用。但这个能力是制度本身赋予的,并不是当初催生逆周期因子的原动力。 但到了2018年,情况已经明显变化。其实在2017年四季度局面就已经比较清晰了:人民币的单边贬值预期已经消退,虽然不能说升值预期占上风,但至少结售汇市场基本恢复平衡,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也逐渐成型,人民币CFETS指数比较平稳。通俗地讲就是:美元强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弱;美元弱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走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总体汇率水平是稳定的。 当市场情绪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其实就基本完成了,这时令其暂时退出舞台是十分正常的选择,谈不上太多的政策暗示。 可能马上就有朋友会提出疑问,如果不是央行看到人民币升值太猛害怕了,为什么在周二(1月9日)突然爆出这么一条新闻呢?而且是在人民币周一升穿6.50整数位置的背景下,这是不是有些太巧合了呢? 这就要大家仔细看一下逆周期因子被调整的消息是如何来的。不是央行爆出来的消息,而是彭博较早报道的。如果是央行主动向市场释放信号,肯定不会首先借助外国媒体。所以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彭博记者通过采访商业银行交易员等外汇投资核心岗位人员得到的,央行本身并没想声张这件事。 再仔细看彭博的报道原文,“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请注意“近期”两个字。这意味着即使真是央行做出的决策,也不是1月9日当天做出的,而且可能彭博的记者也不是很确定究竟是什么日子做出的决定。一般而言,当行文使用“近期”或者“近日”这种表达方式时,一周之内发生的事情都是可以的。在1月8日之前,1月2、4、5三个交易日,人民币的收盘价都在6.50以下,而且1月5日6.4851的收盘价比比1月8日的6.4956还要强势,所以,我们很难得出6.50被升穿诱发央行干预冲动的结论,因为如果要干预,根本不用等到1月9日。 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假设是央行决定停止逆周期因子,彭博从报价行的外汇从业人员那里得到消息,经过一番确认后在1月9日发出消息,这就意味着报价行是早就知道逆周期因子要被暂停使用了。 但在1月9日之前,人民币的强势行情是一直延续的。这起码意味着报价行的自营交易员们并没有因为逆周期因子暂时退出舞台而激发起强烈的做空人民币的热情,或者至少他们并没有从央行那里感觉到央行希望做空人民币的暗示。 现在再看1月9日的市场波动就比较清晰了。在彭博报道逆周期因子被央行暂停功能之后,虽然央行进行了否认,但多数投资者倾向于相信彭博,并将之理解为央行对人民币的升值势头感到担忧,进而认为人民币已经触顶,这刺激了市场的购汇热情,进而导致人民币走弱。 在此过程中,本来并不认为央行有意打压人民币的银行自营盘,特别是报价行(基本为大银行)也很可能加入做空人民币的阵营,因为市场势头一旦形成,政策调整本身的含义就已经不重要了,多数人怎么想才重要,而银行自营盘的加入会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这和2015年8.11汇改之后的市场波动是一个道理。当时央行主要是想调整一下汇率形成机制,并且一次性释放一下贬值压力,但市场却理解成了央行无力抵挡资本外流,结果导致市场恐慌情绪如爆炸冲击波一般瞬间席卷神州大地。 总结一下: 是否是央行主动将逆周期因子暂时移出舞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已经相信了是央行的主动行为 即使是央行的主动行为,其本身的政策含义可能只是让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回归常态,变得更加透明,主动引导人民币贬值的含义并不明显 投资者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背景下,将突出被媒体爆出的政策变化理解为央行释放贬值暗示可以理解,但这种理解本身可能并非政策本意 在“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定价大原则未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后市走势更主要的还是要观察外围市场美元的变化,如果美元指数不能持续反弹,投资者是否要持续跟风做空人民币要三思而行。 祝各位老朋友好运![详情]
人民币中间价跌239个基点 市场关注逆周期因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夏宾)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在2018年伊始就围绕6.5一线画出了一段小波浪线。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先是一波“跨年”连涨,在1月3日升破6.5,随后4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6.5上下小幅波动。 10日,中国官方大幅下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239个基点,报6.5207,再次跌破6.5。 外汇市场上,在岸、离岸人民币在前一交易日就已走低,前者日内跌近300个基点,后者一度跌超350个基点。 有报道指,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认为,如果官方调整逆周期因子,主要原因或是最近人民币汇率较稳定,自2017年12月中旬以来处于升值阶段,已基本反映基本面变化,不需要太多干预,需要更加发挥市场供求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官方若执行逆周期因子的调整只会对市场短期影响,不会改变2018年全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全年来看,预计人民币升值2.5%左右,但不同阶段和时点会有所波动。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太平洋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肖立晟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官方若暂停逆周期因子,其初衷应是减少干预,让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增加波动率,“但是目前释放的信号还不是特别清晰。”(完)[详情]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人民币周三(1月10日)中间价连续第2天走低,报6.5207,较周二中间价6.4968,走低239点子或0.37%,跌幅为去年9月12日来最大;周三中间价与周二下午4时半收市6.5207持平;比周二晚上11时半夜盘收市6.5285,升78点子。 人民币兑一美元即期汇率(CNY)周三低开153点子,报6.5360,人民币兑美元周三在岸价低见6.5346,最新在6.521水平徘徊;至于离岸价(CNH)周三低见6.5453,最新在6.529水平徘徊。 (美元/离岸人民币15分钟图 来源:FX168财经网) 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价重拾信心,人民银行最新表示,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行是否调整逆周期系数基于基本面等因素,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显示人民银行让市场更多决定汇率走向。 《彭博》周二(1月9日)曾报道表示,人民银行近期通知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等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市场解读此举为容许人民币贬值,消息导致离岸人民币及在岸人民币周二曾急跌逾400点子,跌破多个关口。 人民银行去年5月末在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引进“逆周期因子”,指出这有效抑制外汇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增强中国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因素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当时被视为扭转人民币汇价弱势的措施,主要“任务”是引导人民币升值。 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反映人民银行有信心人民币不会大幅向下,放宽过去的管控使得汇率更具弹性,也显示内地对人民币市场化改革的决心,相信年内人民币兑美元会略为走弱,但不会大幅下挫。 有交易员认为,美元缺乏持续反弹的驱动因素,市场料人民币中期仍有一定升值空间,但人民银行建议调整计算中间价的“逆周期因子”,某程度或为打压人民币升值预期。 (来源:FX168财经网)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周三最新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调整加入逆周期因子机制,有利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指出目前人民币相对稳定,是时候让市场有更大角色决定人民币汇价,强调当局期望令汇率有更大弹性和波动,并且认为在去杠杆和控制金融风险之下,利率市场化应该是今年的首要任务。 光大银行香港分行金融市场部资金业务副主管颜剑文指出,去年上半年美元转弱,但人民币却未有相应走强,因此人民银行于去年5月引进“逆周期因子”,以发挥引导汇率预期的作用,市场视之为支持人民币汇价的措施,事实上下去年半年人民币即转势回升,全年累涨逾6%,但颜剑文相信,人民银行始终希望人币走势以平稳为主,料调整相关机制之后,人民币跌幅不致太大,而调整“逆周期因子”机制的做法,或反映人民银行对今年人民币走势存很大信心,指目前是放松管理人民币汇率的合适时机。 星展香港高级经济师兼高级副总裁周洪礼表示,“逆周期因子”是一定程度干预,对于内地开放资本市场,去改革汇率市场有一定制肘,人民银行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人民币汇价明显趋强,2017年升值近7%,加上中国外汇储备连升11个月,推测人民银行或认为效果非常理想,“逆周期因子”可功成身退,是正面发展,短期对于人民币来说是负面,但中长期来说,汇率如何走都会回到经济基本面,认为兑美元于6.55是平衡水平。 瑞穗银行亚洲外汇策略师张建泰表示,美元弱势使得人民币开始有升值情绪出现,甚至之前有官媒提出,人民币有升值风险,对经济不利,呼吁人民银行释放讯号,因此调整“逆周期因子”机制,意味人民银行可能容许人民币,比较跟随环球外汇走势波动,所以即意味着可能容许,更多双向波动的情况出现,相信短期人民币可能继续有向下压力,预料人民币会跌至6.6兑一美元水平。 信银国际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主管廖群表示,外界对“逆周期因子”的印象是人民银行的调控措施,人民银行目前按情况放松,将使人币汇率更具弹性,反映人民银行改革的决心;随着美国未来加息,美元或会转强,预料人币首季或会跌至6.55。 永隆银行司库萧启洪认为,人民银行调整计算中间价的“逆周期因子”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多于实际,显示人民银行不再担心人民币走弱,可由市场自行决定人民币汇价,加上美元周二上升,故相信人民币周二明显波动较大机会是由于市场借势获利回吐;由于美国加息对美汇有支持,人民币可能受压,但料内地亦不容许人民币过于疲弱,所以估计将于6.6水平区间波动。 上商财资业务处研究部主管林俊泓指出,人民银行调整“逆周期因子”机制可以把干预淡化,使得市场增加信心,吸引资金流入,未来人民币走向取决于美元走势,料首季兑美元或报6.6。 渣打香港(02888)财富管理投资策略部主管梁振辉预计,料今年美元整体呈温和偏弱,人民币仍有温和升值空间,预计今年年末人民币见6.45水平。 富邦银行(香港)投资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国光则更乐观,预期内地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拟推“人民币计价期油合约”,有利人民币汇价,预测人民币今年内可高见6.3。 事实上,人民银行自去年下半年起,已逐步放松早前为防贬值及走资而推出的多项措施,如9月就放宽远期购汇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周也发出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通知,至近日再调整“逆周期因子”机制,皆反映人民银行在人币汇率已趋稳定、走资可控的情况下,逐步回复市场化步伐。 据了解,逆周期因子是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用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校对:巴飞特[详情]
【中金:“逆周期系数”调整不会改变中长期人民币升值趋势 维持年底人民币汇率6.28预测不变】 中金报告称,汇率政策微调显示当局有信心让市场更多决定人民币汇率。“逆周期系数”公式调整可能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扰动,但影响偏向于短期,不会改变中长期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好转,国内货币政策退出宽松,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都将继续上行。基本面改善将进一步支持人民币汇率在2018年走强。维持今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28的预测不变。政策微调也反映政策当局对于资本开放更有信心,2018年资本账户有望重启开放节奏。[详情]
逆周期因子再度生变? 来源:微信公众号莫尼塔宏观研究 作者:钟正生 张璐 1月9日下午彭博消息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消息爆出后,离岸、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双大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53关口,日内累计跌超35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5207,为逾一周新低。傍晚,人民银行对上证报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我们对此点评如下: 1、“逆周期因子”本就不是日常性地“显山露水”。 根据我们构建的简易中间价模型,央行在去年5月中旬引入“逆周期因子”以来,主要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过于集中时,才会展现出帮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或至少不过快贬值)的作用,只有2017年9月8日-11日这一次例外(图表1)。 其背景是,2017年8月以来,美元指数横盘震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却出现了一波凌厉升值,在岸收盘价最高达到6.4617,这触发了央行对人民币过快升值的高调抑制措施。除了首次启用对升值的逆周期调整外,还宣布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征收比例从20%降低为零,由此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深V型”回调。 除了这一次以外,“逆周期因子”还在另外5个短时段内发挥了帮助人民币升值或较少贬值的作用,而在多数时间中,加入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模型与未加入该因子的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并无明显差别。特别是2017年11月以来,伴随美元的趋势性走弱,“逆周期因子”已有2个多月没有展现其效力了。 2、央行 “窗口指导”,或出于人民币“过度升值”担忧。 由于包含着政策意图转变的强烈信号,有关“逆周期因子”的每一次变化,都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调整(图表2)。因人民币在美元走弱时未能有效升值,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被引入,触发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超过4000点的快速升值;因人民币在美元小幅偏弱时凌厉升值,2017年9月逆周期因子对升值做出调整,引发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深V型”回调。 而这一次央行对逆周期因子可能的窗口指导,发生在市场开始担忧人民币“过度升值”的背景下。由于美元在圣诞节前后快速下跌,加之人民币做多热情上升,跨年前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逼近去年9月时创下的高点。上周市场关于人民币是否过度升值的讨论开始明显增多:如证券时报在头版刊发评论文章提到,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不仅打击了中国对外贸易,而且还刺激了外汇市场的投机交易。在此背景下,央行再度出面引导市场预期,并不意外。 在我们看来,央行傍晚时的表态与媒体报道并不冲突,因而不能排除政策态度生变的可能。从我们对逆周期因子进行拆解的情况来看,确如央行去年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的,“‘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但央行在中间价的设定中仍然有其裁量空间:央行对14家报价行的报价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每日的中间价,而相应的权重市场不得而知。报价商会根据最终公布的中间价来“自主”调整其逆周期系数,从而逆周期因子的设定中仍有央行干预之手的影子。 3、当前是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时间窗口”。 这种“时间窗口”体现在:当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已充分缓释,同时,在欧日经济保持良好复苏态势、欧日央行开始寻求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情况下,2018年美元指数或将维持偏弱格局,因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偏强的态势不会轻易被扭转。 而如我们此前强调的,本轮人民币汇率升值,并非完全摆脱了央行干预,而是央行转为依靠“逆周期因子”来对外汇供求施加影响,且更别忘了背后“严格资本管制”的强大后盾。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对人民币资产信心的切实增强、人民币的实质国际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在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大的“时间窗口”,逐渐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培养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承受和应对能力,就是一个良好契机,这也是逆周期因子可能寻求淡出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2018年人民币汇率在总体偏强的基础上,双向波动或将明显增强。同时,需要警惕中美贸易博弈局势变化引发央行政策态度的转变。在近期美国贸易逆差创新高的情况下,特朗普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倾向很容易被催化,上周蚂蚁金服收购速汇金国际失败,正是中美博弈关系收紧的一种映射。倘若中美贸易摩擦激化,人民币对美元转而走弱也未尝不是一个可能的政治经济选项。[详情]
新浪外汇讯 1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07,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大幅下调239个基点 ,调弱幅度创去年9月12日来最大。 隔夜市场,美元指数持续反弹,刷新逾10日高位至92.64。截至北京时间07:30美指报92.5483。 昨日下午,外汇市场爆出一则大消息,有媒体称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晚间,央行回应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 受消息影响,昨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双双大跌,在岸人民币接连跌破6.50、6.51、6.52和6.53四个整数关口,最低贬值到6.5307,16时30分收盘报6.5207;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跌幅更为猛烈,累计跌逾400点,同样接连跌穿上述四个关口,最低贬值至6.5381,创去年9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东北证券李勇/刘辰涵认为,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味着此前逆周期系数已完成任务,当属情理之中。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是本次系数调整重要原因,未来短期内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暂缓。 外汇专家韩会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各家报价行将逆周期因子系数调整为0就可以使中间价不再受其影响。令逆周期因子暂停对中间价发挥作用,使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更为透明。韩会师强调,逆周期因子的变化并不代表着监管者想让人民币贬值,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对政策的理解而做出的反应并不代表政策本身的含义。 申万宏源报告引述有关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整的报道称,央行如期释放信号,此时调整逆周期因子系数更主要在于避免人民币短期过快升值。逆周期因子的任务已阶段性完成;逆周期系数调整不代表汇率政策变化。一方面说明央行认为当前外汇市场不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市场预期也较为健康;央行并非完全放弃逆周期因子,更不代表央行有意引导人民币贬值。预计今年美元指数大概率围绕92震荡,相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在6.3-6.6。 扫码汇率小程序,行情一手掌握[详情]
【申万宏源: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在避免人民币短期过快升值 不代表汇率政策变化】 申万宏源报告引述有关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整的报道称,央行如期释放信号,此时调整逆周期因子系数更主要在于避免人民币短期过快升值。逆周期因子的任务已阶段性完成;逆周期系数调整不代表汇率政策变化。一方面说明央行认为当前外汇市场不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市场预期也较为健康;央行并非完全放弃逆周期因子,更不代表央行有意引导人民币贬值。预计今年美元指数大概率围绕92震荡,相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在6.3-6.6。[详情]
央行调整“逆周期因子”顺理成章 冉学东 1月9日,人民币汇率离岸和在岸两个市场都出现了大跌,离岸跌幅更大超过350点,晚间在岸市场继续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下跌达0.46%,到6.53070。 这主要是当日市场传言,央行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 此后,央行对国内媒体的回应是: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去年8月份央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逆周期因子是这样介绍的:以中国工商银行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相关经验,建议将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这一建议得到了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的赞同,并于2017年5月末由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宣布正式实施。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从以上表述看,逆周期系数本来就是各报价行自行设定自行调整的,似乎没有变化,但是9日人民币汇率一反近日连续上涨的趋势,出现幅度相对比较大的下跌,说明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首先,从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稳定,尤其是去年推出逆周期因子之后,加上美元弱势,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而近期有些上涨过快,人民币去年全年的上涨已经接近7%,外汇储备已经连续上涨达11个月。 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强,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人民币升值过快也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近期人民币升值过快,很明显不利于中国的出口,这方面已经有学者提出建议:人民币应该适度贬值,以保护出口。 从宏观面来看,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幅度较大,房地产交易和投资水平持续低位,供给侧改革导致的大型企业利润改善的趋势已经边际收窄,在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形势下,中国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以改善出口,并保持和全球资本市场的顺畅的资源配置,人民币必然不能因为逆周期因子而再次固定下来,或者单边升值。 有媒体近日在头版刊发文章指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加速推进。文章指出,2018年对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中美元指数的走势是其中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人民币有望继续走强。2017年美元下跌推升了人民币汇率,此前估算,2017年人民币全年涨幅超过6.7%,足以抹平2016年的跌幅。文章援引多位分析师观点称,未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仍是大方向,预计将进一步推进。通过利率调整来影响汇率等间接干预方式将被逐渐采用。 笔者认为,至少报价行近期可能误解了央行的意图,在逆周期测算因子系数的测算中,可能还停留在人民币需要升值的惯性思维中。按照货币当局的理解,目前人民币已经单边升值的预期过强,近期报价行的作为显然有悖于央行推出逆周期因子的初衷。 我们再复习一下,央行为什么要推出逆周期因子:根据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逆周期因子设立的意义有三:一是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二是有助于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三是完善后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保持了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 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显然不能很好的反应宏观经济基本面,容易超调,在预期上形成“羊群效应”,人民币升值偏离宏观经济水平太多,也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详情]
来源:兴业研究 1月9日,央行就媒体称“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整”一事回应,美元相对人民币日内显著走强。 此次调整与我们预判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在2018年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相一致,汇率预期相对均衡且常态化干预已经退出的基础上,降低逆周期影响可谓水到渠成。此外,恢复贬值方向正常弹性,增加汇率波动,有助于避免套息交易再度转正的情况下重蹈2014年之前单边行情。 汇改窗口期下,市场化供求影响占比趋势性上升,人民币全年波动区间如期扩大。正如我们此前提示的人民币短线超涨,此次调整将助力近期美元兑人民币阶段性上行。但在基本面变化之前,仍维持全年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的判断。此外,直接干预逐渐退位,2018年需密切关注利差与汇率的联动关系。 [详情]
央行:报价行自行设定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系数”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9日有媒体报道,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一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对此,央行在回复上证报记者邮件时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去年5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组织各美元报价行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在原有“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具体而言,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一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 至于“逆周期因子”的透明度,央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介绍,“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 受上述消息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昨日午盘后出现调整。截至记者发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5241,较当日中间价下跌273个基点。[详情]
1月9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 参数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对此,1月9日晚间,央行方面回应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1月9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称,“逆周期因子”本质上是一个公式,可能包含多个系数和因子,如“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动”应该就是其中一个因子。“本次调整没有任何方向性暗示,也不会带来方向性作用。因为原逆周期因子加入时也是双向管,并不是单侧调节。若是单侧调节去掉了汇率就会有变化,但原来本来就是双向调节的,去掉之后波动性变大了,说白了,就是跟着市场走。” 招商证券分析师闫玲也认为,趋势上看,人民币汇率未来还是会双向波动,而非单边升值或者贬值。当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之后,这些因子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转向浮动汇率制度。 逆周期因子参数调整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当年12月11日, 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加大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初步形成了“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2017年2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将中间价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时段由报价前24小时,调整为前一日收盘后到报价前的15小时,避免了美元汇率日间变化在次日中间价中重复反映。 不过,最受市场关注的还是2017年5月26日引入逆周期因子。彼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称,此次以工商银行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相关经验,建议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当时引入逆周期因子是因为当时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有些担忧,没有反映出美元走弱,非美货币应该走强的趋势,受非理性预期的惯性驱使。”闫玲认为。此后央行在《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从运行情况看,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新机制有效抑制了外汇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不过在使用了半年多以后,逆周期因子面临变动。近期报价行对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招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万钊1月9日称,2017年5月,监管当局认为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已稳健复苏,但是出于惯性,资本还在持续流出,因此引入逆周期因子。而现暂停“逆周期调节因子”可以理解成,监管当局认为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已充分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需另外干预。 汇率弹性或增强 “随着市场逐渐趋于理性,汇率的波动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逆周期因子就会暂时退出运用。现在中间价机制靠前日收盘价 + 过滤系数 X一篮子隔夜变动可比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闫玲称。 前述不愿具名分析师分析认为,如果理解了“逆周期因子”机制本身,就会清楚本次调整并不代表央行“要”人民币中间价既不是“要”升,也不是“要”贬,如一定要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双向波动。 “2017年5月人民币的确是偏贬方向,所以推出逆周期因子,看到5~8月份人民币涨了3个月。但去年底我们看到个别日期人民币升得不够,所以逆周期因子应是两边调节。” 前述不愿具名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他认为,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代,更为弹性的机制不会造成预期积压,因此过去二十年那种连续几年的单边趋势几乎很难重复,不建议任何个人盲目炒汇,机构要认真面对汇率波动风险。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对市场有信心, 人民币逆周期因子暂时隐身 记者 徐燕燕 1月9日午后,市场有传闻,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对此,人民银行1月9日晚间回复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各家报价行将逆周期因子系数调整为0就可以使中间价不再受其影响。令逆周期因子暂停对中间价发挥作用,使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更为透明。 2017年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中国确实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加入逆周期因子目的是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逆周期因子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当时美元贬值,人民币却不升值,为了防止羊群效应的扩散,单边贬值预期持续自我强化,因此推出了逆周期因子。”他称,而目前市场情绪已经稳定,逆周期因子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已经消失,可以暂时退出。 逆周期因子推出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出现反弹,从6.86连续升值,2017年内最高达到6.4345,全年累计升值幅度超过6%。 与此同时,跨境资金和国际收支的情况也日渐趋稳。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17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4万亿美元,连续第11个月回升。2017年全年来看,外汇储备规模自1月降至29982亿美元后稳步回升,年末较年初上升1294亿美元,升幅为4.3%。2017年第四季度,银行结售汇也开始出现顺差。 1月9日下午市场传闻出现后,离岸人民币开始出现贬值,一度跌破6.52。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也出现贬值,截至19:4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至6.5249,较当日开盘下跌0.46%。 韩会师强调,逆周期因子的变化并不代表着监管者想让人民币贬值,市场投资者根据自身对政策的理解而做出的反应并不代表政策本身的含义。[详情]
9日,有消息称,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央行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详情]
原标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6.53,背后有何玄机? 1月9日午后,人民币汇率短线急跌! 其中,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午后一度跌破6.53关口,随后止跌回升,截至18:10,报6.5300元,日内跌33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5207,为逾一周收盘新低,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跌251点,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跌223点。 ▲ 1月9日在岸人民币走势图 来源:www.investing.com ▲ 1月9日离岸人民币走势图 来源:www.investing.com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一个月内,人民币汇率首次迎来“急跌”。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13日至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升值1419个基点。 人民币走势为何突然急转“掉头”直下?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元指数没有显著变化情况下,人民币的暴跌很可能是受央行政策消息面的影响。 1月9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表示,形成机制其他参数未进行调整,央行未在通知中说明此次调整原因。 随后,彭博社报道称,中国央行答复有关人民币逆周期系数调整的问题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资料显示,中国官方去年5月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主要为了适度对冲市场情绪,避免人民币汇率单边波造成所谓的“羊群效应”。 对于人民币今日午后的“急跌”,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一方面,近期人民币升值过快,这次的“急跌”表明人民币汇率在技术上需要修复;另一方面,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在本周一已经开始往上走,因此,美元反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2018年人民币走势会如何呢? 央行参事盛松成在1月6日于上海举办的2018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短期因素消退,人民币汇率或将回调,预计在6.6附近波动,但是也不会大幅度波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预计,2018年人民币汇率将较为稳定,全年可能在[6.3,6.7]区间波动,波幅可能小于2017年。 而谭雅玲认为,今年人民币走势将会是“前升后跌”。“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破‘7’的可能很大”。 (国际金融报记者 陈圣洁)[详情]
来源:人民币交易与研究公众号 1月9日,离岸、在岸人民币大幅走跌。午后,市场有传闻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受此消息影响,离岸人民币汇率重挫。 市场永远想知道央行的底牌,此时逆周期因子暂停,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底牌也就成了明牌:不想再升了!!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当日跌破6.53关口,日内累计跌超350点。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16:30收盘价报6.5207,较上一交易日跌251个基点,创逾3个月最大跌幅。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贬136个基点,报6.4968,调降幅度创2017年11月6日以来最大。 人民币在收盘前跌势加速,跌破6.52关口,分析认为与美元指数走强直接相关,此外还与中间价逆周期因子暂停的消息相关。 周一美元指数涨0.34%,报92.3351,刷新逾一周新高。周二,受助于欧元回落以及美国加息的预期,美元指数继续走高。 接连升值的人民币近期备受关注,今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受此消息影响,人民币汇率重挫。 随后央行就有关人民币逆周期系数调整的问题答复称, 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从本质上讲,逆周期因子是过去的波动过滤,只不过更加机制化更清晰化,都是为了对抗市场异动所进行的逆周期调节,报价行按照央行给的逆周期因子公式,也与央行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沟通模式。 那么去掉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有什么影响呢?民生宏观认为,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代,更为弹性的机制不会造成预期积压,因此过去二十年那种连续几年的单边趋势几乎很难重复。 民生宏观提醒,强烈不建议任何个人盲目炒汇,很难赚钱,再说直白一点,汇率不是个人玩的品种,市场杠杆率与机构参与率都是最高的!强烈建议机构要认真面对汇率波动风险,汇率的波动只会超过你的预期! 国际汇市方面,美国加息的预期给美元提供了支撑。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加息3次,2019年加息2次。旧金山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在上周六曾表示,鉴于经济将受益于减税,美联储应在今年3次上调利率。克利夫兰联储备主席洛雷塔·梅斯特表示,她预计今年将有四次加息,这要归功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低失业率。 此外,欧元升势乏力顺带也拖累人民币中间价。投资者对欧元的近期涨势获利了结,对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今年开始逆转的预期推动欧元在最近几周走强。欧元兑美元下滑0.52%,至1.1967美元,创逾一周新低。上周四欧元触及近四个月高位1.2089美元。 今日早间,《中国证券报》头版刊发文章指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文章指出,2018年对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中美元指数的走势是其中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人民币有望继续走强。在提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时,文章援引多位分析师观点称,未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仍是大方向,预计将进一步推进。通过利率调整来影响汇率等间接干预方式将被逐渐采用。 对于2018年人民币走势,渣打银行预期今年人民币不会大幅升值,呈温和升幅,今年年末或见6.45水平。 申万宏源表示,展望2018年,国际市场方面,欧元区经济2018年增长幅度和力度或边际强于美国,而美联储加息路径仍面临下修风险,从而使得美元指数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国内方面,资管统一监管等宏观审慎政策边际上加大企业国内融资难度,2017年企业融资方向已转为流入,通过贸易和资本项目进行资金转移流出的难度仍然很大,2018年国际收支仍将持续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2018年人民币相对美元仍有2%-3%的升值空间。 [详情]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 李延霞、刘铮)针对有关央行通知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的市场传言,人民银行9日回应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人民银行表示,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2017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详情]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李延霞、刘铮)针对有关央行通知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的市场传言,人民银行9日回应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 人民银行表示,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2017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详情]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李延霞、刘铮)针对有关央行通知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的市场传言,人民银行9日回应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人民银行表示,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2017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调136个基点 人民币“升不停” 在新变局与金融安全间谨慎前行[详情]
环球外汇1月9日讯--周二(1月9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人民银行在回复上证报记者邮件时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去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简单来说,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是既不让人民币过度贬值,也不让人民币过度升值。编辑:履霜顶一下[详情]
周二(1月9日),彭博发布最新评论称:曾经点燃去年人民币兑美元近7%大升值行情的“逆周期因子”,最近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已暂时退场。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央行近日通知至少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知情人士不愿具名,因未获授权公开置评。中国央行晚些时候通过电邮回复彭博称,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彭博率先报道上述消息后,境内外人民币贬幅扩大并创日内新低,周二北京时间17:11,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走弱0.37%至6.5225;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走弱0.45%至6.5263.中国官方去年5月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主动引导汇率升值,以体现中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 境内外人民币跌势扩大 此前中间价按照即期收盘价+参考一篮子的机制确定,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多数时间都在中间价的贬值方向运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网当时称,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顺周期性,易受非理性预期惯性驱使,放大单边市场预期。引入逆周期因子调节后,人民币持续贬值走势和市场主体贬值预期显著扭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5月初6.9左右出发,走出多轮震荡升值行情,至年底兑美元已位于6.5左右。按官方口径计算,兑美元全年市场汇率升值6.72%,中间价升值6.16%。 知情人士称,参数调节后,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知情人士并称,形成机制其他参数未进行调整,央行未在通知中说明此次调整原因。去年,彭博率先报道了中间价纳入逆周期因子。“人民币的波动性将会放大,”瑞穗银行资深外汇策略师张建泰在采访中表示,之前贬值预期消退主要靠逆周期因子,随着汇率预期不断稳定,当局有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性及灵活性的倾向,暂停逆周期因子意味着央行将允许人民币跟随美元指数的变动。 新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继续走升,一度升至6.4832的逾一年半最强水平。此前接受彭博中间价预测调查的交易员普遍表示,近期中间价水平与未使用逆周期因子的模型预测值接近,显示官方并未动用逆周期因子助推或延缓人民币走强。逆周期因子被暂时停用后,意味着人民币中间价将回到参考即期收盘价和一篮子货币调节的轨道。 去年,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大幅走强,但主要非美货币欧元、日元、英镑等兑美元也出现显著升值,反应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去年底位于94.85,较2016年末大体持平,略涨0.02%.“2017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月初援引中国货币网特约评论员称,当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详情]
【东北固收李勇团队】逆周期因子系数调整快评: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或暂缓(李勇/刘辰涵) 事件:1月9日,有媒体称央行通知中间价报价行调整逆周期因子,调整后的逆周期因子影响为0。晚间,央行对上证报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点评: 逆周期因子调整意味着此前逆周期系数已完成任务,当属情理之中。逆周期因子设立之时,其背景是外汇市场存在顺周期性,人民币无视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贬值压力较大,外汇储备也存在一定压力。17年以来,外储已11连增,人民币资本项目大额流出势头基本缓解,人民币币值稳定升值,此前的逆周期系数已基本完成任务。 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是本次系数调整重要原因,未来短期内人民币过快升值势头暂缓。自12月19日至1月8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180点,涨幅近1.8%,同期离岸人民币累计升值约1130点,涨幅1.7%,远高于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欧元、英镑的升值幅度。本次逆周期系数调整点位与9月11日央行调降外汇准备金率20%至0%基本一致,均在6.50,我们认为这也是央行短期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但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央行的汇率管理预期应会与国内经济基本面保持一致。 逆周期系数是调整而非取消,保留未来调整空间,且方向可上可下。根据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逆周期因子设立的意义有三:一是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二是有助于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三是完善后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保持了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从目前逆周期因子运行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在预期内运行,逆周期因子制度理应保持。我们认为央行对汇率的控制有足够信心,无论未来人民币过快升值还是贬值,逆周期因子都会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央行外汇调控目的。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逆周期系数影响为0可能是常态。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认为,经济企稳局面下,央行理应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让汇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详情]
逆周期因子的深度思考 南山旺财 来源:一瑜中的 彭博新闻:据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即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机制中其余参数未做调整。 目前官方网站尚未有相关文件发布,本文仅根据此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如果是真的,那么对现行中间价形成机制而言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增量信息,对人民币汇率有什么影响;如果是假的,那么纯粹是个人想象下的思考,偶尔活动活动大脑。 1. 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2015年5月,交易商协会宣布将在中间价公式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这背后主要体现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央行将公式给到报价行。 旧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 新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增量信息:但是如果彭博此条新闻为真,从知情人士仅有的几句信息来看,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了逆周期因子中的一个因子,即——“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过滤”。上交易日日盘波幅是什么呢?波幅是“收盘-开盘”,一开盘的中间价是央行公布的,那么言下之意波幅的过滤主要是针对收盘价,这其实非常符合逆周期因子推出背景。 但是从知情人士的观点来看只是说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动进行过滤(从出台背景和我的跟踪估算来看,这一个因子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子),这应该只是逆周期因子公式中诸多因子的一个,并非是不再进行所有的逆周期调节,这一点非常重要。 2. 逆周期因子的背景? 2017年3月-5月,也就是逆周期因子推出前的三个月,这期间呈现的外汇市场场景是“美元跌(-3.7%)+中间价平()+CFETS跌”。市场曾一度有传言是央行调控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其实真实的情况是盘间交易惯性过强造成人民币升不上去。 盘间交易惯性的理解:3月开始美元先是跌破100,随即三月底跌破当时的年内低点99,5月20日左右最低时美元一度跌倒了2016年特朗普上台前的96左右的价格。当美元屡创新低走弱时,交易层面应当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从而人民币应该升值,但实际情况却相反,当美元屡创新低后触发了市场抄底的情绪,美元越跌越买从而造成了美元指数走弱但人民币依然贬值的状况,此为盘间交易惯性。这种惯性体现在具体交易数据上就是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有明显的贬值方向,甚至大过外盘美元走弱的升值贡献。按照现有公式,将会使得第二日中间价有继续贬值的动能,从而形成贬值惯性,交易盘有更强的持美元敞口过夜的动能。逆周期因子的出台正是为了应对此种状况,事实证明也很及时也很正确。 3. 逆周期因子的本质? 第一个层次的本质:是将过去的波动过滤以更清晰化、机制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实在中间价形成机制公布之初(2016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间价形成机制是各个报价行形成报价,央行去掉最高和最低取平均公布,但是由于各报价行价格并不相互知晓,且各报价行风险偏好、结售汇情况与敞口具有差异性,央行最终是进行一定的波动过滤再公布的。如果我们将中间价形成机制的价格(完全依据外盘保证一篮子指数稳定+收盘价)称为所谓的公式理论价格,那么和公布的官方中间价的差值就是央行的过滤幅度,当然这个方法并不能精确到每个pip,但是对于日度外盘波动较大和市场异动的时候,可以跟踪到比较明显的波动过滤。因此,其实从这个本质上讲,逆周期因子其实就是过去的波动过滤,只不过更加机制化更清晰化,都是为了对抗市场异动所进行的逆周期调节而已,报价行按照央行给的逆周期因子公式,也与央行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沟通模式。 第二个层次的本质:外盘变动下,逆周期因子决定的是中间价与CFETS两条腿的分压比例。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超越中间价定价机制,从整个汇率体系的两条腿框架来看。CFETS变动+中间价变动=外盘变动这个联动公式的意思是,只要全球汇率市场三角套汇不存在套利,那么这个公式是恒等的,也就意味着如果外盘变动,那么这个变动就是内盘两个因素的变动一定要对对应,可以单腿承受,也可以双腿承受。说的更简单就是,如果美元贬值,人民币中间价不升值,那么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指数一定是贬值的(今年3-5月就是这样);如果人民币升值到位了,那么一篮子指数是可以稳定的;当然也可以升值一部分,一篮子指数贬值一部分来共同分担。 那么这个分担比例和变动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就是中间价形成机制来确定的了,这个机制其实就决定了这两条腿的承压分摊比例。我们目前机制重心是“维持一篮子稳定”,那么也就意味着中间价是主要的承压腿,外盘变动那么中间价就跟着动即可,中间价动的不够,那么CFETS一定是有反应的,因此逆周期因子通过影响中间价变动从而影响了两条腿的分压,这是其第二层次的本质。 4. 那么如果去掉逆周期因子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意味着什么? 如果按照新闻所说,调整是去掉逆周期因子(按照新闻中知情人士的说法只是逆周期因子的一个因子停止逆周期过滤),那么也就意味着中间价公式重新回到接近: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进一步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目前人民币经过2017年年中的这波升值,贬值预期已经基本得到了修正,在美元大势已去的背景下,央行对于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更有信心了(学好语文很重要);其次,很可能代表央行未来一段时间不会进行比较频繁的波动过滤了,也没这个必要了,经过811以来两年的机制磨合,大行对于市场异常波动已经有了自发的应对经验,那么意味着汇率价格更加清洁,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机制化,向真正的清洁双向波动越来越近;最后,本身逆周期因子的出台就是基于市场短期交易惯性而出台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在市场比较稳健的情况下,暂时退出或者弱化其中某个因子也是合理的。 5. 对人民币汇率有什么影响? 首先,目前CFETS的位置可能是比较合意的位置。我们看到2016年5月中间价机制确定到2017年3月之间,CFETS一定稳定在94-95的区间内;2017年3月-5月,由于中间价升的不够,因此CFETS跟随美元贬到92.5-94的区间;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出台,人民币出现修复性升值后,可以看到CFETS重新回到了94-95的区间。那么可能的一个猜测是,目前CFETS指数的位置是央行认为比较合理的位置,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已经阶段性完成,因此可以弱化或短暂搁置。 其次,如果理解了这个机制本身,就会清楚,这个调整本身并不代表着央行“要”人民币中间价怎么样,既不是“要”升,也不是“要”贬,还在如此解读的机构和媒体基本还是用几年前的汇率分析语境来套用不一样的当下。根据上文讲的两条腿分压逻辑,如果维持一篮子稳定,那么这枚硬币的反面就隐含着的中间价要根据外盘来承担所有的变动,其实中间价是弹性加大的,这个调整并不包含方向性,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更加双向波动。 最后,也是笔者的心里话,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代,更为弹性的机制不会造成预期积压,因此过去二十年那种连续几年的单边趋势几乎很难重复,强烈不建议任何个人盲目炒汇,很难赚钱,再说直白一点,汇率不是个人玩的品种,市场杠杆率与机构参与率都是最高的!强烈建议机构要认真面对汇率波动风险,汇率的波动只会超过你的预期! 最最后,其实从2016年5月机制正式实行以来,汇率价格基本是按照机制和外盘一定程度被动生成的,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有原则有底线,基本没有改变过单日汇率走向,只是波动幅度的管理,并且大多数都是在盘间交易惯性较强的背景下触发。 [详情]
逆周期因子调整消息搅动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53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来源:澎湃新闻 帮助人民币汇率在去年5月开启升势的逆周期因子要调整?受此消息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月9日在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双双大幅贬值。 在以6.5025开盘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15时30分左右大幅走低,接连跌破6.50、6.51、6.52和6.53四个整数关口,最低贬值到6.5307,16时30分收盘报6.5207。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跌幅更为猛烈。 几乎在同一时间,离岸人民币累计跌逾400点,同样接连跌穿上述四个关口,最低贬值至6.5381。 引发人民币汇率大跌的,则是彭博一则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因子或暂时退场的消息。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央行近日通知至少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首次出现在公众市场是在去年5月26日,当时外汇交易中心在原有的“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化”基础上,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其中,逆周期因子的模型参数由各报价银行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自行设定。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市场倾向于认为,这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汇率市场更好地反映经济基本面,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央行维护汇率稳定的态度。 不过随后,央行在回复上海证券报时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目前,在去年引入逆周期因子后,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为“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在央行看来,新机制更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的变化,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汇率预期平稳。 可见的是,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启了一波强劲升势,人民币对美元在今年9月初一度升值到6.4350。[详情]
逆周期因子调整消息搅动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53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来源:澎湃新闻 帮助人民币汇率在去年5月开启升势的逆周期因子要调整?受此消息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月9日在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双双大幅贬值。 在以6.5025开盘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15时30分左右大幅走低,接连跌破6.50、6.51、6.52和6.53四个整数关口,最低贬值到6.5307,16时30分收盘报6.5207。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跌幅更为猛烈。 几乎在同一时间,离岸人民币累计跌逾400点,同样接连跌穿上述四个关口,最低贬值至6.5381。 引发人民币汇率大跌的,则是彭博一则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因子或暂时退场的消息。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央行近日通知至少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首次出现在公众市场是在去年5月26日,当时外汇交易中心在原有的“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化”基础上,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其中,逆周期因子的模型参数由各报价银行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自行设定。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市场倾向于认为,这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汇率市场更好地反映经济基本面,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央行维护汇率稳定的态度。 不过随后,央行在回复上海证券报时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目前,在去年引入逆周期因子后,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为“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在央行看来,新机制更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的变化,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汇率预期平稳。 可见的是,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启了一波强劲升势,人民币对美元在今年9月初一度升值到6.4350。[详情]
环球外汇1月9日讯--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二(1月9日)接近尾盘时大幅下挫,最终收跌逾250点,单日跌幅达到0.38%,为去年9月28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主因中国央行建议各报价行“可以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系数”。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继续扩大跌幅,跌破6.53关口,日内跌0.57%。交易员表示,目前看美元缺乏持续反弹的驱动因素,因此市场仍普遍认为人民币中期仍可能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但央行建议逆周期因子的系数进行调整可能一定程度打压人民币升值预期。受上述消息影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出现跳跌,并一度扩大跌幅至逾380点。“现在的大环境人民币不贬值了,所以做出了这样的调整。”一外资行交易员指出。交易员指出,现在报价行在进行中间价报价的时候仍是要考虑上日波动情况,而跟人民币单边贬值行情时期不同的是,现在的报价是更现实反映了上一日波动的情况。两位消息人士周二向路透透露,中国央行建议各报价行“可以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系数”,但不是强制性的,具体如何调整、调整多少则由各中间价报价行自行决定。中国央行周二在回应路透问询后指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全球汇市方面,日元周二触及五日高位,此前日本央行削减在市场操作中购买的长期公债规模,引燃对该央行在今年开始撤回大规模刺激政策的猜测。以下为今日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收盘价、中间价,以及离岸市场人民币的主要报价:编辑:履霜顶一下[详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丹丹)9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人民银行在回复上证报记者邮件时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去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详情]
新浪财经讯 1月9日午后市场有传闻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受到消息影响,离岸人民币汇率重挫,日内跌36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5207,为逾一周收盘新低,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跌251点。 随后彭博社报道称,中国央行答复有关人民币逆周期系数调整的问题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资料显示,中国中国官方去年5月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主要为了适度对冲市场情绪,避免人民币汇率单边波造成所谓的“羊群效应”。 新浪财经向金融机构证实,逆周期因子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公示,包含一些外生设定参数与因子,主要是在单纯的中间价和 CFETS一篮子货币的联动关系中增加一些调控因素,以增强央行的把控力,日间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也会考虑在内,可能会在边际上弱化收盘价格的影响,减少 未来可能发生的盘间交易惯性产生的扰动。 分析人士指出,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央行实际上基本上放弃了对人民币汇率 市场的干预,人民币汇率大体上维持着对CFETS一篮子货币的稳定。在由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连续波动等问题,因此央行为了平抑市场波动,从而引入了“逆周期因子”再次有节制有选择的对外汇市场进行约束。 央行干预是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吗? 2017年美元指数跌超10% 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 在引入逆周期因子调节后,叠加美元汇率持续疲软的影响下,人民币 持续贬值走势和市场主体贬值预期显著扭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17年5月初6.9左右出发,走出多轮震荡升值行情,至2017年年底兑美元已位于 6.5左右。人民币兑美元全年市场汇率升值6.72%,中间价升值6.16%。 一些银行的交易员对新浪财经表示,实际上逆周期因子只在2017年年中刚推出时比较显著,近期来人民币汇率走强主要是因为美元汇率走软的影响。虽然有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但是美国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的行为使得美元指数走势较为疲软。 同时欧元区的复苏超过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美元汇率的走势。近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水平与未使用逆周期因子的模型预测值接近。 取消逆周期因子人民币汇率会如何走? 市场人士认为,取消“逆周期因子”可能意味着人民币的波动性将会放大,也预示着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走势较有信心。而人民币外汇储备连续11个月上涨,也给了央行取消逆周期因子的信心。 逆周期因子被暂时停用后,意味着人民币中间价将回到参考即期收盘价和一篮子货币调节的轨道,由于逆周期因子并非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料人民币汇率在未来仍将保持稳定。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月初援引中国货币网特约评论员称“2017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当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详情]
中国央行答复有关人民币逆周期系数调整的问题,人民币中间价报价行根据多因素决定是否调整逆周期系数。[详情]
外汇交易中心:考虑在中间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2017年05月26日) 人民币纳入“逆周期因子”汇改走了回头路? 逆周期因子对推升人民币汇率“贡献”几何? 申万宏源:汇率加入“逆周期因子”可能是把双刃剑 逆周期因子决定了201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吗? 新浪外汇讯 1月9日下午,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52关口。离岸人民币过去20分钟内急跌约150点,最低至6.5237元;在岸人民币过去半小时也跌约100点,接近6.52关口。 此前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不愿具名知情人士对彭博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回顾:逆周期因子的加入和影响 2017年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中国确实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加入逆周期因子目的是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逆周期因子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恰在逆周期因子引入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开启了2017年的大涨之旅,从6.86附近一路升至2017年年内最高的6.4345,三个多月升值超过4000个基点。2017年全年按中间价计算的人民币累计升幅超6%,一改过去三年连跌走势,并创出九年来最大年度升幅。 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在2017年的精彩“逆袭”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5月引入的“逆周期因子”。实际上,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后,外界始终不乏质疑之声,质疑的焦点在于逆周期因子是否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走势,以及是否合理地引导了投资者的市场预期。[详情]
【彭博: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表示,形成机制其他参数未进行调整,央行未在通知中说明此次调整原因。 [详情]
据彭博新闻社周二报道,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知情人士称,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表示,形成机制其他参数未进行调整,央行未在通知中说明此次调整原因。[详情]
外媒: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 据彭博新闻社周二报道,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知情人士称,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表示,形成机制其他参数未进行调整,央行未在通知中说明此次调整原因。[详情]
外汇交易中心:考虑在中间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2017年05月26日) 人民币纳入“逆周期因子”汇改走了回头路? 逆周期因子对推升人民币汇率“贡献”几何? 申万宏源:汇率加入“逆周期因子”可能是把双刃剑 逆周期因子决定了201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吗? 新浪外汇讯 1月9日,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央行近期已通知中间价报价行暂停逆周期因子。 不愿具名知情人士对彭博称,中国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知情人士:参数调节后,各报价行不再对上交易日的日盘波幅进行逆周期过滤,该调整已于近日生效。 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表示,形成机制其他参数未进行调整,央行未在通知中说明此次调整原因。 知情人士不愿具名,因信息未公开。中国央行暂未立即回复彭博寻求置评的传真。 回顾:逆周期因子的加入和影响 2017年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中国确实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加入逆周期因子目的是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逆周期因子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恰在逆周期因子引入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开启了2017年的大涨之旅。从6.86附近一路升至2017年年内最高的6.4345,三个多月升值超过4000个基点。2017年全年按中间价计算的人民币累计升幅超6%,一改过去三年连跌走势,并创出九年来最大年度升幅。 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在2017年的精彩“逆袭”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5月引入的“逆周期因子”。实际上,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后,外界始终不乏质疑之声,质疑的焦点在于逆周期因子是否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走势,以及是否合理地引导了投资者的市场预期。[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