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

视频直播

日程安排

  • 10月15日下午

  • 14:00–14:30

    致辞演讲
    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14:30-15:15

    主旨演讲
    周振华  NIFD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
    蔡真 NIFD、SHIFD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室副主任
    关萍 点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15:15-15:30

    茶歇

    15:30–17:30

    主旨演讲
    计葵生 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左学金  NIFD理事、上海市政府参事
    高华声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
    邵  宇  SHIFD理事、NIFD特聘高级研究员、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黄金老 SHIFD副理事长、江苏苏宁银行董事长
    邱  明  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
    连  平  NIFD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最新新闻

李晓林:金融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 营造良好经济生态
李晓林:金融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 营造良好经济生态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出席并发表演讲。 从金融保险产业园成功的条件方面,李晓林表示,一是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很多事情其实到最后难以协调,还是定位不够清晰。所以,它的政策不聚焦,一些发展的纲领性的东西也经常调整。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既有的优势。刚才有人谈到人力教育。三是政府提供支持和鼓励。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环境、法制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等,良好的生态或者金融政策生态是不可替代的。五是完善的基础设施。 以下是演讲实录: 李晓林:时间关系,前面几位专家的演讲,我也很同意。我把我本来想讲的东西,找了几个点,跟各位汇报一下想法。因为当年保险产业园区刚设立的时候,跟园区和一些机构我们做过讨论,它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它发展的也不错,只不过现在针对它的发展还有一点想法,在这儿供各位参考。 产业集群本来是指在特定区域、在特别的领域聚集着的一些机构。像我们这个是保险机构,还有供应商等等,以及与之匹配的制度和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的协会等等。这种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身处其中的企业,由于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外部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它能够降低发展成本,形成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它这个区域是有竞争力的。但保险产业集聚区不仅如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集聚,这些机构可以跨公司合作,结成联盟,开展一些业务结构的合作。 保险对社会服务首要做的是风险治理,治理风险是改变这个世界那些风险相关要素的结构,实际上是分组,在组内分摊风险,当然还有一些制约的机制。当保险机构集聚起来的时候,它会有诸多的效应。前面各位说到的它也有,但是还有一个,它可以跨公司合作,在业务结构上,比如卫星的风险,一个公司组织的这些被保险人去分散风险的时候力量不够,需要通过再保把全世界的业务联系起来。 当产业集聚的时候,在集聚区内就有一些更高级的合作方式。一个是集聚可以结成联盟,在业务结构上合作。一个是部分产业园还有实验园区的功能,还可以有一些在政策上能够突破的试点行为,有一些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拥有一些窗口指导的商业行为,可以在园区突破试行,可以跟监管部门保持更密切的沟通。甚至有一些服务领域可以采取更严厉的特色监管,更坚决的打击不良行为的特色的园区、特色做法。突破一些政策,不光是放松,有的时候可以更严厉。某一些业务在这样环境下容易发展。 保险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在行业内自言自语,而是涉及到各行各业通过一个保险把它连起来。所以保险集聚区也可以是某一个领域的保险服务集聚地,比如健康保险有独到的特点,比如航运保险。这个时候的集聚有另一个维度,就是保险产业某一方面的服务,它跟这个产业链条上各个方面的要素联系起来。一方面它能够发挥保险的职能,有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有了保险,在某些方面做了深入合作以后,不是把砖瓦木石变成了更好的砖瓦木石,而是要把砖瓦木石变成房子。它在这个方面发力。这样金融保险服务业相关的风险管理服务,就在银行和保险集聚区里有了集聚主题。比如农业高科技生产,通过现代的各种技术,智慧农业在发展的时候银行要给它贷款的时候,不确定性保险给它做了适当的管理。哪怕就是以贷款为目的,防范信用风险的设计也变得不同了。这样砖瓦木石变成房子了,它的价值提升了。 更理想化的是园区可以做一个小型的保险社会,关于保险社会相关的理论我在有些场合也有一些汇报,今天由于时间关系不多说了,就是用保险配置这个环境相关的涉险资源,让它高效,减少交易次数,降低交易成本等等,有诸多的职能。 保险产业园的发展跟保险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业务的跨度很大,且深入融入各行各业,这是保险的特点,跟其他的还不同。比如一个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它就能融入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所以它是深入融入的。保险业的发展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必然是分不开的。 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保险业的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制约因素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不确定性事物、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化。特别是随机理想与博弈现实的冲突逐步进入高潮,且不确定性事物管理,也就是风险管理,恰恰是保险的主业。现代经济社会中保险的职能就是风险管理、家庭创造和资源配置,事实上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保险业服务复杂性市场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保险业的发展跟经济社会发展自然是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保险产业集聚,甚至银行保险产业的集聚,要自然与保险业在上述的几大职能的道路上蓬勃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已有的金融保险产业园区,无论是国内外,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许多问题。国内更是,存在国际化程度低,金融保险业跟配套产业之间的完善,区域发展空间承载率还有待提升、服务管理机制教委单一等等问题。制度不健全,人力方面的支持还有待提升。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典型的金融保险产业园它们成功的条件,刚才有专家谈到伦敦的金融城,时间关系我们不说细节,它得益于一是注重园区的功能营造。二是建设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三是扩大业务对外开放程度。四是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像美国的格林威治,它得益于一个是联邦政府的支持,二是地理区域的优势,它受到纽约的一些辐射效应。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机构。四是多元包容的文化。这个问题在我们未来国际化的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五是优惠政策。典型园区的成功我们总结了五个方面的要素,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只说说题目。 一是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很多事情其实到最后难以协调,还是定位不够清晰。所以,它的政策不聚焦,一些发展的纲领性的东西也经常调整。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既有的优势。刚才有人谈到人力教育。三是政府提供支持和鼓励。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环境、法制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等,良好的生态或者金融政策生态是不可替代的。五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吸引力其实是很重要的,它包括区域的生态、交通的可达性、人文关怀、配套业态、多样性等等。从发展战略角度有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产业需要明确战略产业结构,需要有智库、研究院,需要优化具体的跟风险相关的结构,区域需要有全球的视野,国内需要有全局性的视野。还有怎么对接全程的服务和服务产品。园区的产品有金融保险业的产品,还有我们为这些产业服务的时候有哪些产品。最后是园区的职能需要明确。在为金融保险业做服务的时候,营销能够给他提供什么优势,研发能够提供什么支持,还有人力资源,让他更有核心竞争力。时间关系,说的不够系统,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7日 17:30
宗良:金融产业园需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作用
宗良:金融产业园需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作用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3.680, -0.01, -0.27%)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出席并发表演讲。 谈到金融产业园发展,宗良表示,一是依托高校资源。我们可以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宝贵的高校和研究所的资源。二是政府指导、政策扶持下发展。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政策,要求市场主体更多的进来,当然也要多多赚钱,不赚钱的事是做不长久的。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得有产业、得有企业,从硅谷就能感受到企业很多,中间的机制也比较特殊。四是关于机制,没有机制搞不定的。 以下是演讲实录: 宗良:非常荣幸跟大家做一个交流,特别感谢邢社长和高秘书长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好的机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如何把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的中国之路融合起来。讲这两个问题主要分四个角度。 国际金融中心,从2014—2018年可以看到整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美国和中国的几个中心都是比较特殊的,一般都有好几个。像美国的华盛顿、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纽约当然是在里面的。中国肯定有香港、上海、北京、深圳,还有其他的地方。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往往是在全球比较有特色的,在全球比较有特色就必须重视发展,千万不能像香港一样折腾。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国际金融中心全世界都有不同的类型,每一个地方都有特色。比如中国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把原来属于英格兰银行的一个大楼给买过来了。人家说能不能再卖出去,不行,买过来就是买过来了,但是只有抓住时机才能买过来,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伦敦金融城非常特殊,在区域很小的面积内,那么集约化,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伦敦金融城,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外汇债券等等各个方面都稳居世界第一。 除了伦敦就是纽约,纽约当年有双子星座,特别特殊,但是也是不能折腾。在世界上折腾的太多了,就会导致相关事情的发生。所以给纽约曼哈顿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该说既是给曼哈顿带来的灾难,也是给美国带来的灾难。我们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再说说东京和法兰克福,间接金融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为北京发展金融中心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迪拜,刚才有一位专家特别提到阿布扎比和迪拜,二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曾经去过阿布扎比,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都可以缺,但是就是不缺钱。这两个地方非常特殊,但是也给其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在那个地方有钱全世界都来用,咱们能够造出平台来也是很好的。 启示:一是定位要明确。二是前后得分离,多中心发展。重点说一下后面三个方面。一是要有特色。任何地方的发展必须重视特色,看看你有没有特色。比如卢森堡、爱丁堡。重点是一定要搞出特色来,搞不出特色没戏。 二是产业集群。北京的银行保险产业园一定要跟北京的金融中心发展相得益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凡是国际上在说金融中心的时候,都把北京包括进来了,统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做评比的时候都把北京放进来了。就像习大大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行了。 怎么干?金融产业区、金融中心区、金融商务区合在了一块,还要有相关的内容,比如金融信息、金融人才。尤其是北京人才朝外走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吸收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机。 三是圈层分级发展。大伦敦有一拨金融中心,伦敦、爱丁堡、都柏林,不是一个,而是有几个。大纽约里面也不是一个,纽约、新泽西、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华盛顿。中国比如香港和上海,起码也可以做个芝加哥、旧金山,就看谁能抓得好、抓得住。咱们国家有人也做过一些统计,把几个都合在一块了,把中国、美国、英国合在一起来说,关键是看谁做得好。 国际知名产业园重点只说一个,美国的硅谷。加利福尼亚大都会里的市区,是当年建筑工业和计算机的王国。今天斯坦福能够在当今那么牛,实际上是在50年代的时候,由于面积太大,33平方公里,在33平方公里挖出一小块,直接用于办公司,才成就了今天斯坦福大学成为顶级名校。工程师的占比、增长速度、研发费用和硅谷的经费允许失败的创新、平等竞争、产品面向世界市场,这是硅谷的成功之处。 数数我们国家的产业园建设。必须得承认,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园区风景优美。每年办一次活动,至少让各类专家都来说一说就是非常好的事。高端,打造21世纪的精品之作。绿色,一看周边环境就不错。精致,园区坚持自主开放、自主持有,坚持品类与品位相融合的概念。 从未来的发展来讲,尽管我是从银行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名字是不是可以考虑改一改,就是金融产业园。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比中,在北京的评比里,金融科技是非常靠前的,咱们未来是不是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的更快一点。刚才我看到一个资料,关于与小微企业的合作,一个平台如果能做好,将来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哪一个地方?浙江的湖州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今天可以拿过来用,因为他们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做了大量好的工作。 我同意刚才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领导提的观点,北京有的东西不好做,但是通过国际金融合作的方式做什么东西,这个是可以走出一条新路的。所以,我觉得要把这几件事情做好。 深圳干的是不错的,中美摩擦居然搞得美国动举国之力跟中国南山区粤海街道的那样企业干起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因为一个地方只有有了创新之路才会有未来。 最后我想说几点关于金融产业园发展的思考。一是依托高校资源。我们可以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宝贵的高校和研究所的资源。北大、清华、人大、北京理工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向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共同发展一样。二是政府指导、政策扶持下发展。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政策,要求市场主体更多的进来,当然也要多多赚钱,不赚钱的事是做不长久的。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得有产业、得有企业,从硅谷就能感受到企业很多,中间的机制也比较特殊。四是关于机制,没有既是搞不定的。什么叫机制?概括一下,最简单的。1、人拼命。有那么多的科技人员都是拼命干的。2、钱好用。本来有了点科研经费,结果现在的体制让大家想用经费报销却报销不了,想给下面激励机制也办不到。所以钱得好用,给人家的经费得能用。3、转化易。斯坦福有一个小的咖啡厅,那么多人往那儿一坐就能碰撞出很多新的想法,把新的想法从理论变成现实,所以机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就简单讲这么多,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7日 17:20
封建强:保险业正实现业务流程全智能模式升级
封建强:保险业正实现业务流程全智能模式升级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封建强出席并发表演讲。 封建强表示,利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保险业务流程中的人机协同环节升级为全智能模式,这是现在保险业干的热火朝天的一件事情。他介绍到,“20年前,我进入保险行业的时候,公司里信息技术部很小,叫电脑部,人不多。现在在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里面,信息技术人员都在快速增长。有的甚至已经占到公司总员工数量的40%到50%,这个速度还在加速。“ 但他认为,保险的智慧化能不能走到无人驾驶的状态,也就是说,大数据智能能不能对人类的保险智慧进行充分的解构和重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持续发展、持续验证的,现在还存在不确定性。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封建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一次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并且也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推进合作共创转型智慧保险。 主要内容是四个方面,一是转型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转型的目标,三是转型的路径,四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实践。 一、转型的本质:解构域重构 抽象的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保险服务看成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为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所以,功能结构和要素就刻画了保险服务的特点与演变发展的规律。组合保险服务的要素是涵盖非常广泛的,细想一下,一个保险产品、一个保险服务涵盖了很多方面,有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的是保险公司通过市场直接购买过来的,有的是保险公司自己生产的,通过自己专有的知识和体系生产的。由于人们对便捷、高效、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与保障的追求,这就是转型的一个外生的动力。 金融的发展,刚才有嘉宾讲到,就是为了给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这种要求是一个外生的要求,对整个组合或者其他要素具有根本性影响的一些新技术、新制度,这些新的要素的产生就为这个转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旧结构的解体,新结构的形成,就是这个转型的核心。所以,我理解转型的本质就是解构与重构。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广泛的实时的数字化的社会连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和彻底的解构保险服务,解构保险价值链,解构保险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要素和可能。这些新的要素也会采用一些新的组合方式来提高组合效率,改进组合功能。 当然纵向的来看这个问题,结构是一个非常朴实的概念。保险服务是一个组合结构构成,保险服务的要素也是一个组合结构。保险服务本身又是组合更高社会层次产品的要素。所以,这些组合结构的调整是经常的,但是只有当对大大小小的组合结构都有关键性影响的新要素产生的时候,转型才会发生。所以,转型不是个局部问题,是一个全局的问题,具有全局性的特征。 由于转型是一个全局的问题,所以它是一个持续的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转型的能力非常关键,什么是转型的能力?科技能力是转型能力中的核心,但是组织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变革能力非常关键。科技能力实际上是推动转型的新要素,但是转型的本身是需要对组织、对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所以,转型它的内涵远远不止科技能力。转型是行业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过程,解构与重构保险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将重塑整个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的竞争格局。总体来看,资源和客户将进一步集中。 二、转型的目标:人类社会进入智慧时代 转型的目标非常清晰,刚才讲到转型是一个全局问题。总体来看,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智慧时代。从人类科技变革的趋势来看,对人的解构和重构引领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在围绕着什么样的方向在走,它就是在解构,对人在进行解构,对自然结构在进行解构,解构完以后,又用人的力量去重构这个结构。所以,解构与重构人的智慧是这个时代科技创新的核心主题。这个时代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围绕着对人的智慧的解构展开的。创造持续领先的人工智能,并运用人工智能整合传统产能,推动从人机系统向智能系统转变,是转型的逻辑主线。所有行业的转型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在展开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在每个行业都是一个人机协调的系统,但是它的发展方向都是向智能系统转变。其实我们见的最多的就是智能网联汽车,也就是无人驾驶汽车。汽车产生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人的运动功能的一种解构与重构。它重构了人的运动功能,但是它只重构了运动功能的一部分,没有完全重构,因为运动不仅仅是机械运动,运动的过程还有大量的选择和决策。所以,当它没有智慧的时候,汽车不能够代替人的运动,要人和汽车组成一个人机系统。随着我们对人的运动智能的解构,我们有可能构成一个无人的运动系统。 保险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业正在迈向智慧时代。利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保险业务流程中的人机协同环节升级为全智能模式,这是现在保险业干的热火朝天的一件事情。从企业的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剖析。我们把企业的运营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专家。他们在发展保险公司的运营系统,还有一部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发展起来的运营系统,也就是信息系统。第三部分,配合这些信息系统的资源。 从我的经验和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现在保险公司里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数量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高。20年前,我进入保险行业的时候,公司里信息技术部很小,叫电脑部,人不多。现在在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里面,信息技术人员都在快速增长。有的甚至已经占到公司总员工数量的40%到50%,这个速度还在加速。它本身就在推动着组织企业结构的变革。但是保险的智慧化能不能走到无人驾驶的状态,也就是说,大数据智能能不能对人类的保险智慧进行充分的解构和重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持续发展、持续验证的,现在还存在不确定性。 我也看了很多国际上的报道,在研究哪些行业人工智能将为人类产生多大的替代,因为人工智能也是分型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它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保险产品能否实现基于产品大数据和客户个人画像的实时定制。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保险产品,这个可不可以实现。第二,金硕(音)能不能被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第三,信任能否被大数据解构。 大家可能没有考虑信任这个问题,信任在保险营销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学习台湾的经验,大量发展个人营销员,形成了保险公司现在的人员架构格局,就是因为我们基于对新人的利用。但是信任能不能被大数据解构,信任也是信息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所以,保险营销能否完全被智慧化,如果信任能够被充分解构,那么保险营销有可能实现完全智慧化。所以发展智慧核保、智慧运营还面临那些问题。尽管我们的认知和推动技术发展很快,各种各样的数据我们都能够进行解析,也能够利用更多的算法,尤其是神经网络的发展,可以对它进行分析和识别。但是从实际来看,还是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大数据智能是否存在极限。因为我们现在对人脑的解析还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各个国家都在推动脑科学的研究。我们现在是用大数据来解析人工智能,不是通过大脑的解析来重构人的智能。 总体来讲保险业在逐步的走向智能化。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要整合扩展和汇集数据。这是发展智慧保险的基础,同时要用开放合作和共享的模式来推动智慧保险的发展。 三、转型的路径:连接、数据和智慧 站在保险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转型有三个核心的继续问题,一个是连接,一个是数据,一个是智慧。但是从总体来看,我觉得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定位。我觉得转型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不是某一个封闭空间里面的结构重新调整,而是在一个全局范围内,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重新调整。所以它不仅仅是在保险也范围内进行调整,它可能还要在跨行业之间进行调整。所以这是一个很全局的问题。作为一个公司本身也是,你到底在面向未来的转型中怎么定位。在走向智慧保险时代的时候,你追求什么。所以应该合理定位、整体规划。 第二个问题,发展面向未来的报信智慧科技。三个方面,连接、数据和智慧。从连接来讲,要着力于构建基础的生态,要消除企业方面的竖井,要拓展连接的途径和方式。从数据的角度来讲,要扩展数据,要加快对数据的整理,要汇聚数据,构建大数据平台。没有数据就没有智能,因为我们现在的智能是基于数据的。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开放的架构,要有开放的智慧发展的基础架构。要通过自主创新或者合作的方式发展保险智慧科技,不断迭代完善。 除了技术本身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快组织调整、制度创新和文化变革。因为这三个内容,正是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我们讲的解构就是要对它进行解构,它是人和物之间结合的结构。在这个路径中有三个问题我觉得很关键,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连接和推动业务线上化,实现企业与客户、与外部合作机构之间的数字化连接,同等重要。我的观察是现在大家对业务的线上化非常关注,但是我们的企业还是一个层级模型,还是一张竖井。所以,企业内部也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的连接。 二是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同等重要。我们现在对结构化数据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非结构化数据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所以我觉得要非常关注非结构化数据。 三是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的变革同等重要。因为转型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四、我们的实践 我们的目的是致力于发展智慧保险。成立三年先以来,我们在连接、数据、智慧这些关键节点上正在逐步布局。比如我们构建了汽配的服务生态圈。我们以爱保科技为平台,强化了车险的在线销售和车主服务。我们以支付为切入点,打造了统一的客户智能账户体系。我们也积极推进了智慧保险体系的建设,包括智能营销、智能理赔、智能服务和智能风控。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们的理解是在通往智慧保险的道路上,需要广泛的合作,共创共享和共赢。智慧保险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时代主题,自主创新非常重要,但是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对推动智慧保险业非常关键。因为智慧保险是与传统保险体系的融合与优化,促进跨界合作能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真正要实现对人类智能充分的解构和重构,需要我们准确理解人类的行为,精确的提供保险服务,这样数据越大,资源越丰富,能力就越强。 我觉得产业园区是促进合作推动共创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适应产业创新转型的制度、文化环境与基础平台,吸引和集聚相关的企业,形成良好的生态。招商引资,很多时候我们非常注重提供一些现实的经济利益,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对于创新型的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要跟他们构建一个新的制度环境,更好的制度环境,支持创新的制度环境。尤其是通过把这些企业集聚了以后,能够推动人才继续和资源的合作共享,推动面向创新的组织创新。我觉得在通往智慧保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组织的创新。这样我们能够助力我们的智慧化转型。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7日 17:07
林华:科技企业如果做金融服务 一定要持牌
林华:科技企业如果做金融服务 一定要持牌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兴业银行独立董事林华出席并发表演讲。 林华表示,金融来自于贸易,贸易要产生支付媒介货币,货币要来支付、储备跟投资。金融是横轴从来没有变过,科技是纵轴。金融业是现金流量大,利润高,但是PE倍数非常多,银行业的PE就5倍。科技业务现金流量多,金融业赚钱容易一点,科技公司很难赚到钱。 他认为,金融持牌机构科技升级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整个监管希望持牌机构做更多的科技服务,提供科技升级。对科技企业如果要做金融服务,一定要持牌。 以下是演讲实录: 林华:我也是南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今天是南开的百年校庆。今天下午我向各位领导报告一下我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人民银行总行,包括北京市政府最近都在推金融科技,特别是央行对金融科技非常重视。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思考和经验,把金融科技做了一个小的总结。因为我对会计比较熟悉,所以我把金融科技通过会计报表的角度做了一些思考和分享。 我画了一张图。金融科技的发展基本是在重塑金融机构,特别是重塑银行、保险跟证券,但主要是银行。金融科技的1.0,我认为是在重构负债端,也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右端,通过互联网获取长尾的客户。很大的一个特征是把存款搞成理财,提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在2016年做的比较多。2.0是重构资产负债表的左端,就是重构资产端,更多的是跟金融机构去抢贷款的市场。前几年做的最火的金融科技公司,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每一个贷款科目都有1000家公司在创业,会降低整个银行资产的回报率。 报表右边被重构一下,左边被重构完以后就是底层,主要是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重塑整个金融机构的底层。报表左边、右边都被做完了,所以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做to B的业务,主要做支付、清算、结算。4.0是监管科技,最近我出了一本书叫《监管科技》,主要是做完了这些以后,怎么去监管是很大的问题。从监管的角度,表内是很监管的,表外最难监管。下一次如果出现金融风险主要表外风险,表内风险相对容易监督。 讲一讲金融科技的1.0阶段,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过互联网高效获取客户的能力,低成本的获取客户的机会,归集长尾的客户的资金做理财的投资。一个特征是把银行B2C的存款变成B2B2C的存款。零售的存款是成本很低的,但是协议存款成本就上去了,最主要的一个代表就是余额宝。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通过互联网把银行账户的存款用来购买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来对接资产端。这种创新出了很多风险,最突出的就是B2B,引发了严厉的监管。目前整个资金通过监管,负债端的钱基本回流到整个银行表面了。本来储户的钱是存在银行的,但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搞成B2B2C的机构搞成了理财,这是对负债端重塑的过程。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认识,2015年我就跟一个朋友聊过,应该搞成负债端集中,资产端要分散。因为资产端集中,负债端分散,在我国分散的资产成本高,个人理财8%,机构买5%。所以,这种P2P机构没有理财表,容易产生风险。应该反过来,负债端要集中,资产端要分散。负债端集中,机构的负债成本低,并且稳定,分散的资产搞普惠。金融科技2.0主要在报表的左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做风控跟客源获取,跟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做资产端的争夺,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逐渐向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转变,比如蚂蚁的花呗借呗,百度的有钱花。这种做法基本上是通过报表左边是技术驱动下比传统的银行,具备更强的放贷能力跟资产获取能力,把资产打包完做成证券化,再卖给银行。 原来的银行有很多的贷款业务,很少的债券。有一些技术驱动的银行或者类信贷企业,他们的科技能力比银行要强,他们去放贷款 ,放完贷款以后打包卖债券,再卖给银行。你会发现重构后的资产负债结构,贷款资产减少,债券投资增多。同样一个业务,如果是放贷款,可以拿到1000个BP的利差。美国次贷危机给很多投行拉储蓄,因为贷款是稳定的,把银行贷款资产做成债券,降低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核心是资产获取的能力。一个老板问我怎么样搞银行,我跟他说新时代有新经济,新经济会产生新资产,新资产需要通过新科技去获取,新科技的获得需要新股东,因为新时代有新经济,新经济有新资产,新资产的获取目前需要有新的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投入首次开发成本高,在此使用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所以,如果你没有很牛的股东帮你在报表左边拿资产你是干不大的。包括包商银行的情况出来之后,小银行去拉存款的能力是很大的。所以,小银行一定要靠资产、靠科技驱动,大银行是靠银行存款的。 曾经有个人把五个星拿到之后就单做小银行,搞了半天没找到股东,银行也没开成。我跟他说银行没开成是好事情,没有新科技,资产拿不到,就没有办法跟大机构竞争,因为小银行靠报表左边取胜,大银行靠右边。 报表左右边被搞完以后就搞底层,底层主要是区块链跟人工智能。银行有三类业务,叫存贷汇。我认为区块链会对中间业务收入跟机构的底层逻辑会产生深远影响。关于区块链我做了一个总结,八个字,区块连首先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来构建一个生态,底层是计算。 最后聊一聊监管科技。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业监管需要相应提高。我个人认为,特别是银行业,表内监管依靠资本对冲监控风险,表外监管需要透明化、可视化。早期风险边界透明,容易量化,处置也容易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是由表外影子银行引起的风险,最难监管的是表外的影子银行,透明度不够,存在交叉传感,产品不容易定价,规模大,如果完全遏制,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按照表外的监管经验,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当时他们写了一个法案,曾经要求把所有资产证券化产品,表外的产品现金流分配跟交易结构通过payth语言写出来但是其用来书写规则存在很大的风险。表外的监管应该通过计算机语言把所有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和规则用代码写出来,提高监管透明度,资管产品文件非常复杂,参与方都依赖其他方的勤勉尽责。我经常跟他们说券商靠会计师来看文件,会计师靠律师,律师靠评级,最终很多人都没看,因为一本都这么厚。数字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怎么给它做成数字化的监管是很大的挑战。 我认为表外的资管监管有两个核心要素。把基础资产通过结构化数据来描述,负债端的现金流有两个要素,严格界定于账户体系以及现金流在账户中的流转,通过计算机写出来。把法律文件跟代码一一对应,其实就像结婚倒香槟一样,摆放的技术就是计算机的语言规则。以后学生不会计算机,没有工作,因为法律文件跟代码之间的一致性你要给法律意见,数字化是个大趋势,全球化是个大趋势。我们的资管百万亿级,文件也是成山成海的,一旦出风险,大家都跑不了,因为表内有资本金没有问题,在表外如果大家全跑了,什么叫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机构全跑光了,剩下财政部和央行,就是风险。所以怎么管好是很大的问题。包括估值、定价、透明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把法律文件抽出来搞成结构化的语言,写成代码。我觉得未来的会计师跟律师一定要写code,要对代码进行审核。 关于金融科技我最后做几个小的总结。金融科技跟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比较分散,是为金融企业服务的科技,借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区块链、物联网实现金融的跨时空配置,科技金融是为金融企业提供的科技服务。但不管怎么说,金融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促进科技的进步,核心的目标。关于金融科技这两个词我做个小的汇报。 金融来自于贸易,贸易要产生支付媒介货币,货币要来支付、储备跟投资。金融是横轴从来没有变过,科技是纵轴。金融业是现金流量大,利润高,但是PE倍数非常多,银行业的PE就5倍。科技业务现金流量多,金融业赚钱容易一点,科技公司很难赚到钱。 金融持牌机构科技升级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我个人觉得目前整个监管希望持牌机构做更多的科技服务,提供科技升级。对科技企业如果要做金融服务,一定要持牌。 总而言之,目前1.0、2.0都被干完了,3.0开始干to B的大业务,其实不好赚钱,难度很大。最后是要监管。我说完了,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7日 16:39
傅诚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
傅诚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傅诚刚出席并发表演讲。 傅诚刚表示,中国银行保险业,甚至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我们已经有最大开放态势的情况下,未来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可能来到这儿拿到了一定的牌照,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这是从微观的层面,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的受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北京作为金融监管中心,不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联合起来在这里做一些事情。 以下是演讲实录: 傅诚刚: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服务监管局的代表傅诚刚。我今天想谈的是金融科技与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今年是中阿建交35周年,也是中国70周年大庆。三周前,阿联酋的王储访问了中国,和中国习主席共同见证了若干个重要领域的合作。这其实也是习主席访问阿联酋一周年的一个时间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在中阿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推动了大量的两国间的双边的投融资的合作。我们想从自己的角度,来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期待着通过我们的一些展示,能够和大家保持未来合作上的互动。 不知道大家对阿联酋有多少的理解。首先阿联酋是中东、是波斯湾这个地区最为重要的,全球一共有22个阿拉伯国家,其中中东占据了石油一半以上,中国的进口一半以上来自于中东,1/3来自于海合会。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特点,产油、开放、国际化。同时所有的国家都坚定不移地在过去10年里推行一个政策就是去油化,他们基本上是围绕金融服务业打造他们的新经济生态。大家熟知的有迪拜,其实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是关键的新兴的金融中心。能源工业给这些中东国家,特别是阿联酋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财富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融资和投资的再配置,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所有国家,成为阿联酋过去20年来坚定不移的一个压力和一个使命。阿联酋是由7个酋长国构成,阿布扎比迪拜是其中最大的酋长国,阿布扎比也是阿联酋的首都所在地,就像北京一样,石油储量在全球9%。阿布扎比首都一家贡献的阿联酋GDP的82%,和北京相比,它的人口和面积占到全阿联酋境内的2/3,和北京相比,阿联酋的GDP和北京一样,人口是北京的1/10面积是北京的1/16,但是它的人均GDP达到了10万美元。它在全球的HDR指数上,联合国人类发展综合指数上始终排名前三。 毫无疑问,他的一个非常富有的发达国家,但是始终是在新兴市场分类里。他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把它的GDP80%石油为主降到52%到51%以服务业为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四个领域分别是金融、航空物流,包括房地产以及制药科技发展和旅游。过程中,金融始终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全球可投资的财富达到了几万亿美元。两个主权财富基金,合计可管理的财富2万亿美元以上。各种私人财富、家族办公室里的财富,排名前十的家族财富办公室平均能够达到4000万美元。他自己在过去的10年里非常关键的几个战略,首先他要确保能源经济不落,宜继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再更新和国际合作,继续保持能源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二是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对全球最具高增长潜力的领域进行配置。比如和英特尔齐名的CPU厂商,比如软银,他成立了一个愿景基金。他们配置的九个领域从科技、电信、生物医药、航空基础设施、新能源无所不包,他就追求一点,高增长。他们和中国成立的中阿共同基金,第一年就投了10亿美金,配置了中国大量高增长的项目。主权财富基金的配置是他关键的领域。三是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政府机构,他通过深化金融生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包括海合会六个最富有的国家,60%以上的财富都是配置在全球的发达市场,欧洲、美国,他现在要往东看。他有一个思路,未来全球几万亿、十几万亿美元的资产和资金,希望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金融生态,没有一个深化的金融市场,怎么办?他要用国际金融中心来打造这么一个市场,来进行资产的重新配置,把希望为全球提供融资的服务不再发生在发达市场,希望发生在中东,发生在阿联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往东看,为什么?中东不可能容纳他如此大的产业生态。这么多钱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往哪里投,二是谁能管,这都不是他能解决的。往西还是要依靠成熟市场,往东是寻求东方的投资机会。所以过去的5年里,他们加大了对亚洲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投资力度。四是利用当地地缘政治开放的优势,因为他正好地处中东,左右四个小时的时差里六个小时的飞行距离之内,能覆盖全球80%的市场和人口。名副其实的就是中东,因为近东是欧洲,远东是我们。五是加强跟中国的合作。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本质上大家可以理解成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他是一个采取特殊经济制度的经济自由区,优先发展金融业。甚至抛弃了本土原来的伊斯兰法律体系,直接采用英美普通法。外资可以100%控股,没有资本利得税,跟70多个国家签订完全的双向免税协定,利润可以汇入汇出,高管没有上弦。 一个国际中心容纳的人口从10万到百万不等,我们国际金融中心从业人员是10万,香港的中环也就是50到100仅此而已。3万亿美元、4万亿美元的财富,如果80%在这里被这些人管理,每年增长6%,远远超出这些人的税收,这些人在这里都是最高的消费。金融是人的行业,他通过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来打造新的金融服务业的生态。他有一个2030年远景计划,在迪拜基础上推出了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本质上就像我们这个园区一样,像金融街一样,甚至像前海、香港一样,实际上就是一个物理的岛,在这个岛上有特殊的制度,就像曼哈顿金融城。过去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全球资产财富管理机构几乎前20的都在这里。中东是一个财富中心,但是它不是一个财富管理中心。这个中心类似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其实弥补了这个空白,中国从自贸区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北京、上海、深圳,包括海南,都在通过自己不同政策的新的调整,来完成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布局。过程中,他优先发展财富管理,财富管理里又以私人银行为主。他也把保险业作为很关键的环节。这个地区的一个特点是阿联酋人口比较少,中东地区人口基数大,增长也很快,但是保险基本上都是被外国公司把控着,本土并不发达,但是他把自保的业务发展的很好。 我们大量国有企业往外走,好多集团内的自保业务其实是需求很大的,因为它也是避险风控的重要工具。比如他的最大开发银行艾迪哈德(音)金融公司,阿布扎比石油公司所有的自保牌照都在金融自贸区里,发展的很好。他用不到三年时间打造成中东北非金融科技管理公司,因为所有进入到这个区域里面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一个选择,你是继续做传统,还是用创新的东西做。创新的近处有英国,远处有我们这边,他在居中的位置怎么给本地区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成为他未来生存下去的关键。有人说中东是新钱,但是他也是老钱。在管理这些财富的时候采取了很创新的手段,比如全球第一家数字银行并不在英国,也并不在香港,而是由我们金融中心管理局颁发给他的,是基于区块链的贸易金融银行。已经悄悄运行了两年,最近甚至拿到了稀土的牌照。 入驻的所有银行,包括所有金融机构,在这个地区都在努力建设金融科技。因为我们金融监管当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就是沙箱监管。意图把外来的金融机构,在做他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尝试的时候,直接跟本地的银行、主权基金、央行,甚至各种产业链上不同的机构利益相关者整合在一起。但是这个平台是由政府打造的,是免费提供给他们的。这个平台本身的打造是我们采用了一个中国特别领先的金融企业的方案,他从创新上进行监管,他希望某种意义上能够推动产业本身自己的创新。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国际高峰论坛,既然是国际高峰论坛,我们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国银行保险业,甚至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我们已经有最大开放态势的情况下,未来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可能来到这儿拿到了一定的牌照,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这是从微观的层面,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的受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北京作为金融监管中心,不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联合起来在这里做一些事情。 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全球的拓展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后续融资的问题,都是大体量的投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70多个经济体里,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的监管制度,有巨量的不确定性。第一,怎么投资。第二,怎么管理风险。有没有可能把类似的常态性的机制在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建立起来,打造一个联盟,持续的推广中国最好的以区域为代表推广中国最具增长性的区域,以及这个区域里面的企业。今天我们有两位专家提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中东这边国际金融中心就在阿联酋,有两个,阿布扎比、迪拜。阿布扎比和迪拜的区别是阿布扎比财富非常集中,迪拜加上六个酋长国GDP只占百分之十几。这个地区真正财富的动力和投资的动力是来自于阿布扎比。在这个地区我们怎么利用好中东的国际金融中心,好的项目,不管是短期的、长期的,商业的还是政府的,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有没有在这个地区找到一种长期的融资模式,我叫做“一带一路”中东北非的投融资模式。 我们经济走出去,产能走出去,产融在海外结合,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它会产生一个好的后果,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官方的说法是人民币的使用。人民币在香港离岸中心,在伦敦的离岸中心发展的很好,在中东怎么发展?我们在中东进口1/3的石油,往22个阿拉伯国家的国际贸易,60%是通过阿联酋转口。 中东连接非洲和亚太,在这个地区这么大的贸易量和投资量,中国的国企和民企在主导着这股往外走的洪流。特别是中阿现在已经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在金融往来的基础上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化,你的投资有没有可能考虑使用人民币。当然这个地区最关键是大宗货品交易,石油的交易有没有可能人民币,有没有可能人民币计价、人民币交易。人民币国际化赋能是金融机构拓宽北非、中东发展的关键。 反过来看北京、看中国,甚至石景山区特别好的银保园区,很像我们那边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深层机制上做思考,然后再通过不同类型的企业看他能够做什么,然后逐步实现。“一带一路”中东北非地区投融资机制既需要政府,也需要企业不同层面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如此。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在跟中国推一带一路国际金融所,这个地区有投资者,也有投资企业,但是没有国际化的交易所。之前国际化的交易所并不成功,有没有可能借助中国的流动性,借助中国广阔的投资市场,甚至有可能资本市场互联机制下双方流动性的打通,实现在这儿做一个“一带一路”国际交易所,为我们希望在这个地区进行融资、进行投资的企业寻找他融资和退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长远来看,我们能不能进入大宗商品领域,把人民币国际化的元素吸纳进来。 未来我们特别希望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推动阿联酋—中东、北非的企业进入中国、进入首都,比如进入石景山区的银保产业园。我们也希望阿布扎比能够整合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欧洲有伦敦、法兰克福、苏黎士,亚太这边已经有香港、新加坡、日本了。全球8—10个国际金融中心之间能不能持续联动,持续的向资本市场推动中国最好的可投资地区的最具潜力的投资标的,以及这些企业有没有可能在市场上发行成本最低、最高效的金融产品,形成海外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产融的结合。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是阿联酋,也是中东北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中国的监管机构。我们的主管机关是人民银行。我们在过去2年时间里,跟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机构一直在保持着合作,特别是在北京市金融局的支持下,我们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我们也特别希望未来能跟大家一起携手,共同通过具体的项目落地,通过具体投资的落地,通过具体融资的实现,海外的拓展,来实现中阿两国之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的提升,争取达成更多的成果,争取在中东这个地方有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源源不断为中国的海外经济发展和投融资提供这么一个场所和营商环境。同时也希望借我们的平台,把石景山、北京、中国更多企业好的东西推广到中东,推广到阿联酋去。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7日 16:29
高华声: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让全世界机构参与
高华声: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让全世界机构参与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高华声出席并发表演讲。 高华声表示,上海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一流中心,中国不应该一个人战斗,这不应该是中国一家事情,应该是全世界主流商业金融机构广泛利益诉求,大家都希望你能成为金融中心,大家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这个情况下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更可能。“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国际市场上为国际资本服务,为国际机构提供舞台,服务受益的不仅仅中国机构,也是全世界机构,这才是国际金融中心”。 以下是演讲实录: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曾主任做下半场主持人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这个论坛上主持人就是基础设施,我在论坛上位置刚好左边是上半场主持人,右边是下半场主持人,所以我得到双倍基础设施支持,感觉非常荣幸。 我今天演讲核心观点,我们今天议程是讲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出席嘉宾是中国机构包括复旦大学,既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国际市场上为国际资本服务,为国际机构提供舞台,服务受益的不仅仅中国机构,也是全世界机构,这才是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参加论坛讨论的,献计献策只有中国机构,显然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事业,应该成为国际金融业共同推动的事业,如果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金融中心,而不是中国国内金融中心。 整个演讲主要观点两句话,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是中国单方面诉求和努力。此时此刻仅仅靠中国一方努力和诉求使上海成为一流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力量不够。应该通过某种利益捆绑形式,使得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事情符合其他金融市场利益。这样我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国际舞台新盟主,这是其他玩家都认可都有这个诉求,我们才有更好机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具体而言,目前按照GFCI排名,这个排名一共出了26期,大概10年前到现在。前4名排名从来没有变过,只有这四家,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没有第五个城市冲入前四名。一线中心岿然不动,二线中心怎么样?我自己定义是第5-10名,中心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一共有16个城市至少出现过一次在5-10名区间。出现最多是东京,上海是出现过10次,迪拜1次,总共来说16个城市都出现过。这导致二线金融中心争夺非常惨烈,随时可能被挤下去。 二线中心换手率日趋激烈,换手率是什么?这里面有5个柱状图,横坐标分别代表最早期排名近几期排名。纵坐标是每期被替代中心个数。比如1-5期意味着每一期当中6-10名区间有一个中心被拉下来,一个新城市进去取代以前某一个中心。最近五期数字变成2.2,意味着6-10名区间每一期结果中有2个中心被拉下来,新的2个中心替上去。波动越来越明显,趋势越来越明显。二线中心如何跨入一线中心,一线中心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撼动过这四个中心历史地位。 推出我整个主题演讲核心观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上海以股票交易所一个基础设施为例,列举现在各大顶级金融中心当中股票交易当中非本国公司比例做举例子。右边新加坡上市一百家当中有38家不是本国企业,伦敦、纽约分别是20左右,国际顶级金融中心,里面上市公司80个是美国本土,20是全球公司,伦敦差不多。上海非本土是0,印度、日本都有一两个非本土企业,导致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受益只有中国企业,这里面与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纽伦港坡是一个人在战斗吗?伦交所是顶级受益方还有卡塔尔、美国。港交所第一大政府是香港政府,第二大股东是美国JP摩根,这些例子说明以交易所要素市场为例,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线交易所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通过某种利益捆绑一群人为他服务,他的崛起满足自己的利益也满足其他人利益。你要成为一线中心必然切割别人的蛋糕,用持股形式,成为一线金融中心,很多人利益可以通过你来实现,在武林盟主地位就可以容易得到确认。 交易所最近做了很多联姻,纽交所收购欧交所,实现了一个欧洲板块拓展,伦交所收购意大利交易所,16年伦交所与德交所没有达成协议,港交所收购伦交所也没有成功。我们现在金融机构当中重要设备是从美国和境外购买,这里面有风险,确实是有风险,防范风险手段之一是保持距离,第二是拥抱更加紧密。我第一次和郑主任见面,我也担心他会不会给我一刀,防范风险方法一方面是保持距离,一方面是紧紧拥抱。 结语如果上海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一流中心,中国不应该一个人战斗,这不应该是中国一家事情,应该是全世界主流商业金融机构广泛利益诉求,大家都希望你能成为金融中心,大家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这个情况下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更可能。更多利益方才使得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事情是集体利益诉求,而不是一家利益诉求。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7:35
左学金:可制定自贸区配套条例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
左学金:可制定自贸区配套条例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上海市政府参事左学金出席并发表演讲。 左学金表示,为了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法律上可以做到一个安排,全国人大制定自贸区条例,或者法律。叫做自贸区30条或者是20条,40条都没有关系,这个条例或者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具体的创新活动内容,规定的是自贸区创新活动目标和主要原则,所有符合这些目标原则的创新活动,在自贸区范围内都是允许的。 他进一步解释道,只要符合这样的目标和原则,就可以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都可以做。我们在自贸区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是体现了普通法系一些特点,但是自贸区试点成功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贸区试点所取得的经验修订法律,向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所以全国范围内这种做法活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也没有冲突,只要是实践成功推广就要修订法律。 以下是发言实录: 各位专家谈了关于金融基础设施很好的意见,非常专业的意见,特别有的是这个行业做了很久研究或者是管理工作。我本人是学习经济,谈的比较宏观。 今天我们讨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基础设施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过去总的来说我们考虑技术上操作东西比较多,但是对于基础设施关注不够,关女士谈到这方面有一些事实。我感觉与技术相比金融基础设施也是非常重要。 金融基础设施涉及内容很多,但是其中非常重要是法律的基础设施,今天谈法律还不多,我有一点想法。宏观经济和金融体制开放程度,这个也是金融基础设施相关重要因素,今天重点谈两个比较宏观问题,也是比较粗浅。第一法律制度问题,第二对内对外开放问题。 首先金融基础设施涉及法律体系问题,十多年前有一个香港律师叫梁伯伟,他说目前国际上大家公认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东京没有提。法律制度上属于普通法系,普通法系后来了解叫法很多,判例法、海洋法、英美法。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当时主要的金融中心,都属于普通法系而不是大陆法系。当时一个解释,他对金融问题有比较多思考,国际金融中心要做很多金融创新,特别是纽约金融创新非常多,有的时候也会闯祸,但是金融创新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人利用金融创新来钻空子,谋求不正当利益,这个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这种利益可能及其巨大,对于这种情况大陆法系主要是依赖于成文法,难以干预或者是问罪。因为我们判案依据法律,法官不能创造任何条文。一般成文法变化都是滞后于创新活动,法律不可能走在创新上面。创新早期至少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但是普通法系相对比较灵活,普通法系主要是判例法,判例法特别是最高法院法官审判过程当中,他提出来或者是依据一些原则,其他法官可以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案,不正当谋求利益只要有这个原则存在,你金融交易当中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交易,就可以进行判决。所以这样就不依赖先制定成文法律来制止这种行为,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及时预防和制止不正当行为。这样就可以使金融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而不是造成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从证明来说我们很多金融创新活动,如果有突破,突破现有法律,我们在现在大陆法系也比较难,因为缺少法律依据,在普通法系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一点。 如果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可能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将普通法系合理要素,融入到我国现行大陆法系当中,实际上这两个法系也不是绝对截然不一样,比如说普通法系也有很多成文法,当然数量比较少,有一些成文法。但是司法实践当中成文法和法点作用比较小,和判例相比。大陆法现在我们有的判决当中也会援引一些案例,这两个法系也有一定程度上趋同趋势,我们要考虑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是不是考虑要把普通法系要素,合理要素融入到我们的大陆法系当中,我们的法律体系当中来。 我联想到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问题,上海自贸区是在自贸区创办之前,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三个法律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有决定。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除了这三个法律以外,自贸区制度创新活动,金融创新活动,都必须服从其他法律,除了三个法律暂停以外,审批的以外。这里面就带来一个悖论,如果完全受限于现有法律框架就很难突破创新,何况现在很多活动要经过国务院各个部委同意。反过来如果进行真正制度创新,必然突破现在有关法律制度束缚,所以这是很大悖论。 我们自贸区做了很多改革,真正突破性改革相对来说比较少,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自贸区并没有授予它,如果改革需要,创新需要,我们可以突破现有法律体系,我们没有,所以我个人看法为了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法律上可以做到一个安排,全国人大制定自贸区条例,或者法律。叫做自贸区30条或者是20条,40条都没有关系,这个条例或者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具体的创新活动内容,规定的是自贸区创新活动目标和主要原则,所有符合这些目标原则的创新活动,在自贸区范围内都是允许的。如果这样只要符合这样的目标和原则,就可以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都可以做。如果这样我们在自贸区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是体现了普通法系一些特点,但是自贸区试点成功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贸区试点所取得的经验修订法律,向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所以全国范围内这种做法活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也没有冲突,只要是实践成功推广就要修订法律。 我感觉金融创新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考虑现有法律体系怎么来适应的问题,这是我一个非常原则的考虑。 第二,关于开放问题。开放问题我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说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目前有一个变量就是中美的争端,现在第一阶段有一个好消息,第一阶段基本达成协议,但是今后怎么样可能还有一定不确定性。开放的问题对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因为国际金融中心一定要和比较高程度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较高程度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对这一点,对开放非常明确,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代表,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选择,和平发展合作环境和对外开放经济体系,也是金融基础设施。 有一个好消息第一阶段达成初步协议,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好消息,但是今后我感觉中美双方都要努力管控两国之间分歧,或者是争论,使他们不影响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选择基本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设想未来发展,我们希望看到什么前景,一种是中国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合作供应,另外一种是认定中美经济一定会脱钩,美国一定会遏制中国崛起,甚至中美必有一战。从我们国家和人类的未来考虑,从我们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未来考虑,我们要努力实现第一种前景。这样才能为我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利大环境,可以为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开放,提供一个有利大环境。反之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都会面临很大困难。改革开放具有内在联系,改革进入深水区情况下,单一的改革促开放,开放促改革都难以取得突破,对内对外开放需要协调同步进行。需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使国内外企业可以同步竞争。[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7:24
李芸:互联网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价值
李芸:互联网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价值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陆金所副总经理李芸出席并发表演讲。 李芸表示,传统金融业有以下痛点,二高一不高。服务成本高,门槛高,效率可能不高,互联网人工智能介入赋能金融服务之后,出现很多变化,首先金融业线下到线上,产品线做了非常大扩大。规模造就了好事情,规模让客户服务门槛从几万到几千甚至更低,行业有普惠性价值。 以下是演讲实录: 感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给陆金所机会让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跟大家分享,感谢在座贵宾。陆金所成立于2001年是上海科技金融发展见证这和实践者。从陆金所全名开始,上海陆家嘴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希望立足于上海,能够深耕金融行业,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心。 1.0金融线上化。2.0平台化,3.0扩大到生态圈生态化和国际化。4.0智能财富管理。 金融和科技共融共生,两者相互依靠,金融和科技未来可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上产生更多合作,金融科技可以借助线上流量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优势,为传统金融注入一些赋能,具体实现应该分四个方向。普惠性高、适应性强、降本增效、支援实体。 传统金融业有以下痛点,二高一不高。服务成本高,门槛高,效率可能不高,互联网人工智能介入赋能金融服务之后,出现很多变化,首先金融业线下到线上,产品线做了非常大扩大。规模造就了好事情,规模让客户服务门槛从几万到几千甚至更低,行业有普惠性价值。科技赋能金融,陆金所希望提供一个简单安全有效投资理财,为客户和社会带来价值。 陆金所全方位线上服务,不受时间不受地区限制,实现(英文),接着不断优化和简化,客户旅程,主张经营客群,经营客户体验,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提供服务给客人,让客人满意,满意之后让客人喜欢,希望客户能够推荐,能够变成品牌非常重要的推荐品牌大使。这期间整个流程里面,全流程中必须做买点,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主动发觉客人可能碰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服务,希望能够达到客人零痛点,无断点客户旅程。 产品部分,因为产品比较丰富,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满足客群不同需求,大众到合格投资人,所有交易、客户需求都能够通过线上满足。为了做这个事情也是希望能够实现资金流动,支持实体经济。 陆金所靠一千名员工,我们服务超过400个城市,4300万注册用户,客户开户到投资只需要5分钟,最近一年开户人数有超过一半客人是来自二到五线城市,希望能够普惠价值。 适当性和安全性,大数据智慧分析可以精确用户画像,产品适当匹配,提供客户完整清晰产品说明和信息揭露。以免导致任何不必要销售误导,信息透明可查,我们希望可以帮助产品追溯监控。高标准智能机器人服务,除了避免交易中断点,也希望让客人安心推动监管科技运用与发展,赋能客户咨询,保护,金融监管执行。客户普遍存在几个痛点,比如投资者理财专业知识不足,产品信息不对称,不完整,客户可能对自我风险承担能力认知偏差,理财适当性匹配问题变得更加重要。陆金所有自己发展KYC4.0,运用核心技术,透过数百个标签以及机器人学习,对客户财务和消费行为偏好持有的产品和适当性持有的产品进行了很多比对,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提供客人,不是只有个人化,还是需要动态化,专业化,更重要是提供适合客人的产品智慧匹配。如果KYC系统帮助客人做匹配,还有一个是KYP,系统及时提示风险,客人选择产品和风险承担能力承受能力有错配,必须适当把这个提示给客人,以确保客户交易适当。 KYC实现超过3万一笔产品与投资匹配,同时累计240万笔交易,共计3850万亿交易做了适当提示和阻挡。 降本增效,一站式服务,全面线上化科技代替简单重复性高交易,释放人力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透过基数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协助风控安全审核。平台因为是金融科技赋能,平台有超过十大类一百多以上子分类超过五千个产品运营可以在平台上完成。放眼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于各个行业,银行、保险、证券业带来很多影响。如果知道怎么用是很大机会点。 科技赋能拓展业务是一个机会点,可以打破地理、时间限制,打通客群,连接产品线,通过线上综合平台,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全方位产品管理,延伸业务范围。做到全区域、全客群、全服务。 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增加服务能力,提升专业。通过AI可以把简单重复性高的服务用人工智能取代,释放人力,将人力投入可以产生更多专业服务部分提供给客人。深入了解KYC,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可以用客户喜欢方法,客户习惯界面提供客人适合产品和服务。 科技赋能让客人体验更贴心,有温度的服务。陆金所前面谈到除了KYC、KYP,我们有另外一件事情KYI,目的是希望融入经济行为学理论设计,希望更深层次了解客户对金融偏好需求,为客户生命全周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KYI注重加入行为数据模块,通常透过积累和分析用户,在平台端五大行为,包括长期行为,短期行为,产品偏好,服务偏好,使用习惯,融合所有经济行为之后,能够在客户投前投中,不同阶段整个旅程里面布了超过十万个神经触点,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布点金融平台,希望客户进来开始,整个旅程里面提供客户完整的服务。 金融科技是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但是本职仍然是金融业,坚实DNA是我们的能力,通过风险管理、AI智慧,大数据,云计算,ABCDE,AI、BI、云计算、大数据、执行力,金融科技不仅仅是技术驱动结果,更是坚守金融本质和规律体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7:16
蔡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
蔡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NIFD、SHIFD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出席并发表演讲。 蔡真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市场性。要成为中心不是有标准化产品很难做大规模很难提高效率。第二机构聚集场所,只有聚集才会有更好分工或者是产生更好想法。第三是科技创新。上海金融市场规模情况较好。但从机构、财富的聚集度和风投情况来看,上海在国内均落后于冰晶,此外,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 以下是演讲实录: 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也给我机会解读排名,这个话题有一点跑题了,但是实际上一个金融中心指数也是金融基础设施,比如说GFCI指数,还有道琼斯指数,上海黄浦区还有指数,大家可能最关注还是GFCI指数。 今天主题是给大家做一个解读,上海金融中心指数为什么排第五。为什么这样一个主观指数能够有这么大权威性,也是揭示了为什么上海排名第五是令人信服的。我们也回到现实客观情况,主观是存在于脑袋当中想像,还需要一些客观情况,回到现实找找上海有什么差距,也会对上海怎么做金融中心提出建议。 我们要考察GFCI评价流程,左边是评价主观调查问卷,右边很多客观评价工具因子,工具变量,这些实际上都是起辅助作用。两套系统合在一块进行支持向量积学习,支持向量积通过学习会对评价不充分城市进行评比,修正原来主观评价指数。 问卷调查怎么样保证客观,第26期主观调查问卷上海指数包括伦敦、纽约排名,是3400位评估人决定。怎么保证权威?是通过在线问答,一定是有声誉机构和实体。保证有延续性,过去24个月所有主观评价,有权重关系越近越高。还有一些是被剔除,反馈者回答对金融中心,如果少于三个他认为不合格,备选200个城市,你评价超过100个,他也认为不合格。评价少于3个说明你对全球金融中心没有很深认识。如果超过一半可能作为评价体系来说会认为你的脑袋有一点混乱,对于100个排序可能会太多之后会出错。还有一个信息,反馈者如果填写调查问卷不说明自己所在城市,也是被剔除的,因为可能你对自己所在城市进行过高评估。 右边是工具变量和SVM方法,工具变量130多个,客观也不客观。有一些找营商环境指数,还有一些CPI腐败观察指数,透明国际,以前英国还做过,这个是有双重明显标准,他们做均值的时候,非洲明显是低于北欧地区,是整个样本都有偏差和双重标准。这个我长期做数据方面研究,这个还系比较清楚,所以完全客观,至少做到第三方。 支持向量积怎么做这个事情?养老基金经理对于爱丁堡和慕尼黑进行评估,但是不了解这个苏黎士,但是有爱丁堡、苏黎士、慕尼黑其他相关客观数据,比如知道这三个城市GDP,但是他们有一定相关性,比如给出爱丁堡是10,慕尼黑给8,GDP是10万亿、8万亿,我知道苏黎士5万亿,相应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给分,给以后就是主观为主,给一个新的不太知道的进行评估。每一个人金融个数不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对评估不充分的进行调整,得到一个数据。 这个评价结果,最右边有评价数,评价人,一共三千人,对纽约评价1314人,得到评估均值还有标准差,其实考验这个表评下来,基本上最后调整过的数值是很接近,细看里面有一些猫腻事情。有一个重要事情,如果一个金融中心很有声誉,一定是调查问卷当中是被很多人众所周知的。上海有多少人评估?纽约有1000多人,上海是被很多人知道的。 主观评价指数为什么会客观?有一本书人类简史,人类为什么能够大发展,是因为能够讲共同故事,共同故事背后有一个共同逻辑,我们评价并不需要太多逻辑,而是对各个城市有一些共同认识,如果大家都认可,就可能是一个权威的,符合大家都认可指数。这个指数经过这么多年评判,为什么客观,抓住一个事情,主要城市之间,纽约、东京、伦敦,我们很清楚知道纽约和伦敦是第一。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关系,不可能深圳超过上海,这么多年下来就一个特点,波动会很小,因为大家认识以及客观事实改变,也是慢慢变化的。 这一期前五名中心得分情况就是纵轴,下面时间轴是每一期情况,第一第二名很稳定,说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货币体系结构一直是没有改变。上海有一些变化,第五期上来,第十一期突然下去,其他情况也是很稳定。他们评价怎么保证,背后机制是什么,是对数评估机制,这个月权重一,往前一个月,现在是10月份,9月份评估结果也在分数里面,权重会下降,然后进行加权,往后退权重小,这些信息累加起来很稳定。对于金融中心还有GDP指标,他们都是慢变量,没有太大变动又有延续性,背后机制就会保证时间上一致性。 这个方法是因为很多人看不懂,看懂就会发现GFCI还是很坦诚,他会告诉你我的方法有什么缺陷。第一个缺陷不排除有强大国际评估人集团操纵GFCI指数,他告诉你有这个,一定会让受访对象在各个区域和行业广泛分布。第二不同行业怎么有代表,评估人来自于银行业,怎么对保险业评估说服力很充分,就尽量让行业足够多。关于工具变量问题,你做很多工具变量,甚至有伦敦租金指数情况,伦敦租金指数越低,竞争力有越高,或者是反过来,我们说不清楚因果关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几个对策,一个是尽可能展示评估人地区分布,整个报告给你充分一些信息,图上有很多信息,各个横着图反应是评估来自于什么地区,绿色是24%评估人权重来自于西欧,评估标准与最终评估结果是往左偏少,中间线是把伦敦评估自己金融中心分去掉,中间纵轴是整个结果。伦敦如果把自己去掉,它的评估是往右边移,伦敦如果评自己很低,外面人评他高,他加自己因素是852,自己剔掉是高的,说明伦敦人很谦卑。看看香港什么情况,香港是左边,大家评估结果香港是很高,把香港剔掉他自己评估是在右边,这个背后反应一些情况。 这个图是评估地区情况,看起来很像资本流动图,实际上反应某一个评估人。评估人地区分布是越来越广,越广有一个评估维度。 行业组织分布比较均匀,行业基本是银行业为主,其他分布比较均匀,大中小组织都有,尤其是小机构金融科技机构比较小,他们比较均匀基本15-20,这样比较客观。 工具变量与金融中心没有任何关系,是列出来所有经过回归之后R的情况。背后是什么,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本身竞争力很强,是很好金融中心,其他各方面都会好,让他越来越多就降低敏感性。这几个维度解决这个问题,就使得主观评价相对客观。 上海评估为什么可信,评估人数是最多,实际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被全球人越来越多了解,从样本来说除了纽约就是上海。标准差统计后面,后面越来越少,标准差相对来说大,标准差上海是排名倒数第二低,大家看法一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很好,这个结果甚至是比香港还好。 这么多主观评价,来自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连接节点,可以做出很多花样,你的节点很多就是全球金融中心,如果节点相对来说跨大区就是国际化。各个行业都对城市评估很高,会归几类,上海属于全球金融中心。 还有报告当中体现的,这个评估是很稳定的,横轴是随着工具变量增加,评估方差会不会变,越往左越好,上海是在左边,深圳靠外面一点,分三个区。不稳定就是动态金融中心,还有一些属于不可预测的金融中心。 真正国际金融中心是什么?这是评估结果,还是要讲现实事情。我个人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市场性。要成为中心不是有标准化产品很难做大规模很难提高效率。第二机构聚集场所,只有聚集才会有更好分工或者是产生更好想法。 上海金融市场规模还可以,股票市值来说,市值指标参考性也是值得探讨。2018年3.9万亿美元,这个指标超过伦敦,没有超过东京。债券存量是银行间市场,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12万亿美元到2018年,这个指标超过日本,单个国家相比是世界第二,从区域来讲比欧元区低一些。机构和财富聚集度不够,就简单这次做了一些分析,从福布斯两千家分布来看,两千家当中非金融机构挑出来,金融机构挑出来,这个图是金融机构情况,上面是分布图我们是世界老二从属于来讲,第一是美国金融机构,第二是中国。分城市看上海不太乐观,我们是因为政策原因,体制原因,北京是第一,上海和中国香港持平。 富豪住什么地方,上海不受富豪欢迎,这是全球情况。大陆也是老二,但是要看富豪来讲,这是19年数据,8月份做这个课题的时候上海净资产总值是比台北高一点。 影响一些科技创新是风投,风投全世界美国第一,其次是中国,但是风投大部分是在北京,上海第二。 这些情况反应国内城市来看上海不是很乐观,股票市场国际化程度,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上市公司上海之前想推CDR,也是碰到一些情况,这是反应上市公司情况,反应国际化上海是零。 发的海外债情况都不在一个数量级。市场国际化程度高不高取决于货币国际化程度。三个部分一个是主观指数,这个指数符合大家想像,上海这两年努力和对外的声誉和名气见到一定效果,也是令人信服,但是回到客观事实,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其次是抓住一些重点来做,提高机构聚集程度。这是我后面说的对策,战略上不应该在意指数是主观为主的指数,但是战术上要重视,因为良好声誉会带来资本进入和机构聚集,这样的情况。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6:03
连平: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
连平: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出席并发表演讲。 连平表示,上海金融中心整体上缺乏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能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此过程中,数字经济的发展颇有助益。 他认为,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大数据将成为最关键生产资料,成为竞争力根本来源。人工智能可以释放出很强大生产力,解放脑力和体力提高生产力,云计算、区块链去中心化机制将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进而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本使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最终降本增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今天这个论坛,我发言的题目“数字经济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想讨论关于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之间重要关系或者是相互影响。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题目是跑题了,没有按照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方向来进行讨论。我翻阅了一下什么原因会跑题,原来是会议最初的时候定这个里面有数字经济,我就按照这个做了准备。好在刚才李扬理事长说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与金融科技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我还是按照这个来讨论,讲一下我的看法。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金融中心建设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因为它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定是有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有大量金融机构所构成的大量金融活动交易等等。基础设施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巨大规模,频繁交易的中心来说,基础设施当然是十分重要。这个完全不同于其他非金融中心城市,不需要有非常强有力的,非常系统,高质量的平台。它的重要性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 当今条件下,我赞同李扬理事长观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初步建成,从中国现有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中心已经初步建立。毫无疑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自然也是往前走,没有相应的一定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有金融中心存在。只是这个中间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在未来还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初步完成了建设的目标之后,接下来向新高度要迈进,要进一步发展,对于金融基础设施这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毫无疑问是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觉得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话题,还是十分的有意义。刚才主持人和李扬理事长谈到金融基础设施认识,我今天并没有针对这个来做准备,但是我觉得这个讨论确实是很有启发。怎么来准确的或者是比较合理界定金融基础设施,这一点其实也是非常重要,是什么都往里面放,还是和金融市场发展,是不是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基础设施等等,这都需要很好展开进行探讨。 目前我们国家数字经济有一个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加上实体经济,它的融合可以称之为数字经济。其中三个主要构造部分,数字技术创新,这是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数字化知识与信息,是数字经济生产要素。现代信息网络,是数字经济载体。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府治理模式都会带来新的推进。数字经济目前来看有三个重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 我们国家数字经济量质齐升,总量占GDP比重达到34.8%,18年数字经济民意增长达到20%,高于同期GDP增速11.2个百分点,未来GDP当中比重毫无疑问会继续上升。 结构来看,数字产业化规模在GDP当中比重达到7.1,主要是信息有关产业。产业数字化规模快速上升,现在达到27,在未来比重上升会非常明显。 对于区域来讲,长三角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从目前占比重来说在GDP当中仅次于珠三角,但是增速是最快的。 数字经济目前发展也遇到一系列挑战,主要是四个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举步维艰、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困难、数字化转型风险正在初步显现、市场发展次序尚待规范。 第二部分,数字经济发展怎么有助于金融中心建设。我们目前遇到很多挑战也有很多不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个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是最关键的内容,否则到底是国内金融中心还是国际金融中心,资本流动,开放程度,货币兑换程度等等一系列,还有汇率机制,国际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这是对于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上海金融中心整体上缺乏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能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要涉及是有关人才和制度建设。风险防范能力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对于金融中心建设来说,我们认为首先是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市场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大数据将成为最关键生产资料,成为竞争力根本来源。人工智能可以释放出很强大生产力,解放脑力和体力提高生产力,云计算、区块链去中心化机制将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所以数字技术发展对于降低成本是非常明显,对于提高效率效应也是非常明显。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本使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最终降本增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有一系列内在特质,比如开放共享,全球化配置,超越时空物理界限等等。 数字贸易是对外开放重要动力,包括国际化,外向型数字经济主要载体。数字贸易有助于改变世界贸易格局,传统渠道逐步打通,交易体系逐步形成,供给不断优化,需求十分强劲。全球50%服务贸易已经实现数字化,超过12%货物贸易已经实现数字化。 数字贸易有助于催生离在岸,本外币一体化金融业务支持,促进跨境投融资发展,吸引国际机构聚集。这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更为突出,至关重要。 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这方面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更好配置资源。 数字经济是有助于风险防控方面进行更好推动,首先是提出更高这方面要求。包括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监控能力提升,风险处置能力提升。 第三方面,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在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政策建议,谈几点想法。 第一,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健全数据交易法律法规,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加快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数据市场化指导意见,明确数据监管通用规则,注重数据价值挖掘和利用。完善数据市场交易机制,强化数据保护与管理。 第二,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底层技术研发力度要加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方面支撑,强化监管科技突破,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金融中心发挥大型银行市场系统骨干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间大型骨干型金融机构,大的商业银行,应该不仅仅是金融中心参与者,应该是金融系统中间不可或缺骨干组成部分,有助于市场平稳运行,同时有助于很好控制相关一系列风险。这方面还需要大的金融机构,发展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这些方面要素来推动自身的扩展和完善。大力推进组织架构优化升级,深度参与市场建设发展。积极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创新。 第四,更好运用数字经济手段和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这当中首先是强调本币优先,防范币种错配风险。防范币种错配对于外汇市场产生冲击,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未来如何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在市场不断扩大开放过程当中,进一步加以针对性完善。加强国际宏观经济协调,减少意外冲击。这在未来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情况下,是越来越重要。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大的前提下面,如何能够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它的成果,能够让这些成果更好在金融中心建设中间加以运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从前面所讲到的,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来说,其实金融产业是各种产业中间数字化需求最大的部门之一。我们知道金融事实上大量活动就是数据,就是符号,包括货币等等。真正具体物质化金融东西,可能未来是越来越看不到。更多就是信号,就是数据,就是符号。所以这里数字经济在这个中间发挥作用,它的空间非常大,而且也是非常迫切和需要。 我认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间,应该张开双臂来拥抱数字经济。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5:28
周振华:需从制度、技术等6方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周振华:需从制度、技术等6方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出席并发表演讲。 周振华表示,国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是完全不一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在更加全球分布式金融体系基础上,需要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 他进一步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需要从六方面进行建设,分别为制度化、技术、社会、市场组织、空间、文化。 以下是演讲实录: 各位下午好,今天论坛题目主持人介绍了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含义。我从国际金融中心它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来谈。我最近研究全球城市过程当中,发现国际上面一些一流全球城市,往往都是从原来国内金融中心,逐步演化成国际一流金融中心,这个当中给我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国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是完全不一样。 首先一个问题,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国内金融中心从全球范围历史来看,有几个特点,往往是国内制造业经济和大规模消费需求所塑造,承担国内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融资功能。第二,受到严格国家保护,在基本封闭国家金融体系世界里,每一个国家金融体系都在为其经济复制大部分相同的必要功能。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合作,往往涉及两个国家所执行的同一套业务,譬如清算、结算。第三,高度监管银行系统,国家商业银行是其主要资本来源。第四,基于国家全球业务中心组成的重复所有关键职能和专门市场的全球金融体系,虽然是全球金融体系,但是这个金融体系是每一个国家全球业务中心组成的重复的,所有关键职能和专门市场体系。第五,国内金融中心往往是多中心扩张形态,除了有主要金融中心之外。譬如纽约、东京,还有次要金融中心比如芝加哥、大阪,以及区域金融中心,意大利曾经有11个金融中心在国内。在德国曾经有7个金融中心。所以国内金融中心态势下面,往往是多中心态势。但是当这些金融中心走向国际金融中心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并不是国内大规模生产和消费需求所塑造,而是由经营部门全球化和越来越多经济部门金融化所塑造。越来越履行着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出流通的通道门户功能。这种门户功能是他们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主要机制。这些金融中心都是概括财富和全球市场之间纽带,是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机会之间纽带,结果是投资来源和目的地都在增加。 第二,放松管制,消除严格国家保护。 第三,越来越多证券化金融创新为主导,取得国家商业银行成为主要资本来源。由此新型全球金融公司和交易所参与进来,成为全球经济战略组织者。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特点是金融机构和市场多样化,而且各种专门金融市场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额。 第四,国际金融中心它是建立在更加全球分布式金融体系基础上。这是一个贯穿所有国家嵌入式金融体系,也是将国家联结在更大全球金融体系之中。这对于提高领先国际金融中心重要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所以这些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领先一流的中心,也是制定许多必须被参与者采纳标准和规则的中心。 第五,它与国内金融中心多中心化趋势不一样是相反,业务全球金融化,但是金融管理控制功能越来越集中化。最后集中到现在最多20个金融中心,少是5个,囊括全球金融活动绝大部分比例。90年代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现在是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五大金融中心覆盖了世界金融活动和流量的很大一部分。国内金融中心演化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金融业务范围扩展,而是功能转换,以他们失去国家拥有的功能为代价,也不是简单实行国际会计财务标准,而是实行金融体系和金融组织变革,也不是为了资本流入流出进行的产品创新,而是构建资本流进流出的门户通道。因此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比如新加坡金融中心后期发展起来就一直把全球化实践和倡议放在首位。香港本质上拥有支撑强劲全球金融活动需要的全球化基础设施。东京不是很开放,但是最近政策调整也清楚显示,如果希望真正崛起为金融强国,就必须发展这类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 这是我首先把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要做一个本质上区分。 其次再谈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金融基础设施是什么。所以这里讲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刚才主持人和理事长他们是从金融活动基础设施角度定义,我是从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可能更宽泛一点。 第一,制度化基础设施。两个方面统一的内容,一个是放松管制,一个是风险控制。放松管制是全球化基本要素,对于伦敦、纽约两个地位毫不动摇地位来说,金融全球化提交交易复杂性,放松管制促进很多新的投机性越来越强金融工具发明,这个增强了金融中心实力,他们具备产生权威创新能力,也最能应对当今金融体系复杂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松管制这种制度化基础设施功能,也是一定程度上面使他们免受其他金融中心无法轻易接受的冲击。随着各国放松对经济管制可以看到,整个全球网络当中金融中心数量是在增加,包括巴西、印度部分放松金融管制以后,孟买、圣保罗加入的全球金融网络。他们业务量和价值会大幅度增长。全球化结果在许多国家和市场金融公司正面临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最终是要对中心业务进行一些微调,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进入全球市场门户,同时也是金融危机传递的门户,资本的流入流出一样迅速,曾经被认为是国家资本现在也可以轻易加入资本外逃队伍,风险控制是基础化基础设施之一,当今时代也是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高层人员水平,而不仅仅是技术条件。比如电子监控等等。 第二,技术基础设施。讲电子网络方面,电子网络方面数量和范围上都不断增长,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他们也不太可能消除对金融中心需求,相反这些电子网络正加强对这些金融中心网络化连接,不同层次交易所之间建立战略和功能联盟,这些联盟会演变成跨界并购,电子交易也是导致一个全新模式,任何一个市场都可以在其他市场和经济公司屏幕上进行操作。但是电子交易不会消除对金融中心需求,因为这些金融中心结合开展复杂业务和服务全球公司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和人才。 第三,社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社交网络,日益明显事实,最大限度利用新信息技术就需要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的复杂组合。这些技术能够为先进服务公司带来大部分价值都在于外部性。这意味着外资和人力资源要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互通优势,建立起社交网络能力。在国际化交易事件当中,信息两种形式,一个是数据,得益于数字革命,这类信息获取是全球性的,还有一种信息类型类似于解释评估判断混合,这类信息需要协商一系列数据和对其他数据一系列解释,产生一个高阶数据。第二类信息需要复杂要素组合,这需要借助于全球互联互通社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领先优势。原则来讲可以任何地方复制技术基础设施,但是不一定能够拥有社交网络基础设施。 第四,市场组织基础设施。国际金融中心有一个非常大需求,经常需要有巨大资源供给能力,所以这个当中往往会导致企业快速并购,导致不同国家金融所之间战略联盟。电子网络兼并,网络连接许多交易所,现在各种各样交易所通过网络战略联盟合并是越来越多。 第五,空间基础设施。高密度的金融,国际金融中心专业化生产一定是发生在主要城市金融区,这个金融区导致高密度、复杂的,知识的相互交织,开展此类活动风险复杂性和投机性,增加面对面接触的重要性。 这里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多伦多金融区曾经一度搬到郊区,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空间上面有一个金融区基础设施。 第六,文化基础设施。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明显特征是企业精英非国际化。对于这些全球参与者以及客户来说国家归属感和身份变得越来越弱,因此美国和欧洲主要投资银行都在伦敦设立专门办事处,来处理全球业务各个方面。 现在国际问题在这些领域表现非常突出,全球金融产品可以在各国市场上获得,各国投资者也可以在全球市场上运作,所以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当中就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新的亚文化,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里精英非国际化,其中衡量一个标准是在那里有众多国际学校,把它作为衡量这些孩子父母文化特征一个重要指标。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5:13
李扬:金融科技发展不要重蹈互联网金融覆辙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4:48
李晓林:金融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 营造良好经济生态
李晓林:金融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 营造良好经济生态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出席并发表演讲。 从金融保险产业园成功的条件方面,李晓林表示,一是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很多事情其实到最后难以协调,还是定位不够清晰。所以,它的政策不聚焦,一些发展的纲领性的东西也经常调整。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既有的优势。刚才有人谈到人力教育。三是政府提供支持和鼓励。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环境、法制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等,良好的生态或者金融政策生态是不可替代的。五是完善的基础设施。 以下是演讲实录: 李晓林:时间关系,前面几位专家的演讲,我也很同意。我把我本来想讲的东西,找了几个点,跟各位汇报一下想法。因为当年保险产业园区刚设立的时候,跟园区和一些机构我们做过讨论,它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它发展的也不错,只不过现在针对它的发展还有一点想法,在这儿供各位参考。 产业集群本来是指在特定区域、在特别的领域聚集着的一些机构。像我们这个是保险机构,还有供应商等等,以及与之匹配的制度和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的协会等等。这种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身处其中的企业,由于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外部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它能够降低发展成本,形成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它这个区域是有竞争力的。但保险产业集聚区不仅如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集聚,这些机构可以跨公司合作,结成联盟,开展一些业务结构的合作。 保险对社会服务首要做的是风险治理,治理风险是改变这个世界那些风险相关要素的结构,实际上是分组,在组内分摊风险,当然还有一些制约的机制。当保险机构集聚起来的时候,它会有诸多的效应。前面各位说到的它也有,但是还有一个,它可以跨公司合作,在业务结构上,比如卫星的风险,一个公司组织的这些被保险人去分散风险的时候力量不够,需要通过再保把全世界的业务联系起来。 当产业集聚的时候,在集聚区内就有一些更高级的合作方式。一个是集聚可以结成联盟,在业务结构上合作。一个是部分产业园还有实验园区的功能,还可以有一些在政策上能够突破的试点行为,有一些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拥有一些窗口指导的商业行为,可以在园区突破试行,可以跟监管部门保持更密切的沟通。甚至有一些服务领域可以采取更严厉的特色监管,更坚决的打击不良行为的特色的园区、特色做法。突破一些政策,不光是放松,有的时候可以更严厉。某一些业务在这样环境下容易发展。 保险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在行业内自言自语,而是涉及到各行各业通过一个保险把它连起来。所以保险集聚区也可以是某一个领域的保险服务集聚地,比如健康保险有独到的特点,比如航运保险。这个时候的集聚有另一个维度,就是保险产业某一方面的服务,它跟这个产业链条上各个方面的要素联系起来。一方面它能够发挥保险的职能,有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有了保险,在某些方面做了深入合作以后,不是把砖瓦木石变成了更好的砖瓦木石,而是要把砖瓦木石变成房子。它在这个方面发力。这样金融保险服务业相关的风险管理服务,就在银行和保险集聚区里有了集聚主题。比如农业高科技生产,通过现代的各种技术,智慧农业在发展的时候银行要给它贷款的时候,不确定性保险给它做了适当的管理。哪怕就是以贷款为目的,防范信用风险的设计也变得不同了。这样砖瓦木石变成房子了,它的价值提升了。 更理想化的是园区可以做一个小型的保险社会,关于保险社会相关的理论我在有些场合也有一些汇报,今天由于时间关系不多说了,就是用保险配置这个环境相关的涉险资源,让它高效,减少交易次数,降低交易成本等等,有诸多的职能。 保险产业园的发展跟保险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业务的跨度很大,且深入融入各行各业,这是保险的特点,跟其他的还不同。比如一个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它就能融入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所以它是深入融入的。保险业的发展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必然是分不开的。 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保险业的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制约因素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不确定性事物、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化。特别是随机理想与博弈现实的冲突逐步进入高潮,且不确定性事物管理,也就是风险管理,恰恰是保险的主业。现代经济社会中保险的职能就是风险管理、家庭创造和资源配置,事实上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保险业服务复杂性市场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保险业的发展跟经济社会发展自然是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保险产业集聚,甚至银行保险产业的集聚,要自然与保险业在上述的几大职能的道路上蓬勃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已有的金融保险产业园区,无论是国内外,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许多问题。国内更是,存在国际化程度低,金融保险业跟配套产业之间的完善,区域发展空间承载率还有待提升、服务管理机制教委单一等等问题。制度不健全,人力方面的支持还有待提升。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典型的金融保险产业园它们成功的条件,刚才有专家谈到伦敦的金融城,时间关系我们不说细节,它得益于一是注重园区的功能营造。二是建设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三是扩大业务对外开放程度。四是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像美国的格林威治,它得益于一个是联邦政府的支持,二是地理区域的优势,它受到纽约的一些辐射效应。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机构。四是多元包容的文化。这个问题在我们未来国际化的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五是优惠政策。典型园区的成功我们总结了五个方面的要素,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只说说题目。 一是园区发展定位要清晰。很多事情其实到最后难以协调,还是定位不够清晰。所以,它的政策不聚焦,一些发展的纲领性的东西也经常调整。二是充分利用城市既有的优势。刚才有人谈到人力教育。三是政府提供支持和鼓励。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环境、法制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等,良好的生态或者金融政策生态是不可替代的。五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吸引力其实是很重要的,它包括区域的生态、交通的可达性、人文关怀、配套业态、多样性等等。从发展战略角度有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产业需要明确战略产业结构,需要有智库、研究院,需要优化具体的跟风险相关的结构,区域需要有全球的视野,国内需要有全局性的视野。还有怎么对接全程的服务和服务产品。园区的产品有金融保险业的产品,还有我们为这些产业服务的时候有哪些产品。最后是园区的职能需要明确。在为金融保险业做服务的时候,营销能够给他提供什么优势,研发能够提供什么支持,还有人力资源,让他更有核心竞争力。时间关系,说的不够系统,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详情]

宗良:金融产业园需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作用
宗良:金融产业园需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作用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3.680, -0.01, -0.27%)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出席并发表演讲。 谈到金融产业园发展,宗良表示,一是依托高校资源。我们可以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宝贵的高校和研究所的资源。二是政府指导、政策扶持下发展。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政策,要求市场主体更多的进来,当然也要多多赚钱,不赚钱的事是做不长久的。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得有产业、得有企业,从硅谷就能感受到企业很多,中间的机制也比较特殊。四是关于机制,没有机制搞不定的。 以下是演讲实录: 宗良:非常荣幸跟大家做一个交流,特别感谢邢社长和高秘书长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好的机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如何把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的中国之路融合起来。讲这两个问题主要分四个角度。 国际金融中心,从2014—2018年可以看到整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美国和中国的几个中心都是比较特殊的,一般都有好几个。像美国的华盛顿、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纽约当然是在里面的。中国肯定有香港、上海、北京、深圳,还有其他的地方。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往往是在全球比较有特色的,在全球比较有特色就必须重视发展,千万不能像香港一样折腾。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国际金融中心全世界都有不同的类型,每一个地方都有特色。比如中国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把原来属于英格兰银行的一个大楼给买过来了。人家说能不能再卖出去,不行,买过来就是买过来了,但是只有抓住时机才能买过来,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伦敦金融城非常特殊,在区域很小的面积内,那么集约化,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伦敦金融城,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外汇债券等等各个方面都稳居世界第一。 除了伦敦就是纽约,纽约当年有双子星座,特别特殊,但是也是不能折腾。在世界上折腾的太多了,就会导致相关事情的发生。所以给纽约曼哈顿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该说既是给曼哈顿带来的灾难,也是给美国带来的灾难。我们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再说说东京和法兰克福,间接金融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为北京发展金融中心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迪拜,刚才有一位专家特别提到阿布扎比和迪拜,二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曾经去过阿布扎比,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都可以缺,但是就是不缺钱。这两个地方非常特殊,但是也给其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在那个地方有钱全世界都来用,咱们能够造出平台来也是很好的。 启示:一是定位要明确。二是前后得分离,多中心发展。重点说一下后面三个方面。一是要有特色。任何地方的发展必须重视特色,看看你有没有特色。比如卢森堡、爱丁堡。重点是一定要搞出特色来,搞不出特色没戏。 二是产业集群。北京的银行保险产业园一定要跟北京的金融中心发展相得益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凡是国际上在说金融中心的时候,都把北京包括进来了,统计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做评比的时候都把北京放进来了。就像习大大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行了。 怎么干?金融产业区、金融中心区、金融商务区合在了一块,还要有相关的内容,比如金融信息、金融人才。尤其是北京人才朝外走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吸收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机。 三是圈层分级发展。大伦敦有一拨金融中心,伦敦、爱丁堡、都柏林,不是一个,而是有几个。大纽约里面也不是一个,纽约、新泽西、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华盛顿。中国比如香港和上海,起码也可以做个芝加哥、旧金山,就看谁能抓得好、抓得住。咱们国家有人也做过一些统计,把几个都合在一块了,把中国、美国、英国合在一起来说,关键是看谁做得好。 国际知名产业园重点只说一个,美国的硅谷。加利福尼亚大都会里的市区,是当年建筑工业和计算机的王国。今天斯坦福能够在当今那么牛,实际上是在50年代的时候,由于面积太大,33平方公里,在33平方公里挖出一小块,直接用于办公司,才成就了今天斯坦福大学成为顶级名校。工程师的占比、增长速度、研发费用和硅谷的经费允许失败的创新、平等竞争、产品面向世界市场,这是硅谷的成功之处。 数数我们国家的产业园建设。必须得承认,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园区风景优美。每年办一次活动,至少让各类专家都来说一说就是非常好的事。高端,打造21世纪的精品之作。绿色,一看周边环境就不错。精致,园区坚持自主开放、自主持有,坚持品类与品位相融合的概念。 从未来的发展来讲,尽管我是从银行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名字是不是可以考虑改一改,就是金融产业园。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比中,在北京的评比里,金融科技是非常靠前的,咱们未来是不是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的更快一点。刚才我看到一个资料,关于与小微企业的合作,一个平台如果能做好,将来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哪一个地方?浙江的湖州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今天可以拿过来用,因为他们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做了大量好的工作。 我同意刚才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领导提的观点,北京有的东西不好做,但是通过国际金融合作的方式做什么东西,这个是可以走出一条新路的。所以,我觉得要把这几件事情做好。 深圳干的是不错的,中美摩擦居然搞得美国动举国之力跟中国南山区粤海街道的那样企业干起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因为一个地方只有有了创新之路才会有未来。 最后我想说几点关于金融产业园发展的思考。一是依托高校资源。我们可以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宝贵的高校和研究所的资源。北大、清华、人大、北京理工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向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共同发展一样。二是政府指导、政策扶持下发展。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政策,要求市场主体更多的进来,当然也要多多赚钱,不赚钱的事是做不长久的。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园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得有产业、得有企业,从硅谷就能感受到企业很多,中间的机制也比较特殊。四是关于机制,没有既是搞不定的。什么叫机制?概括一下,最简单的。1、人拼命。有那么多的科技人员都是拼命干的。2、钱好用。本来有了点科研经费,结果现在的体制让大家想用经费报销却报销不了,想给下面激励机制也办不到。所以钱得好用,给人家的经费得能用。3、转化易。斯坦福有一个小的咖啡厅,那么多人往那儿一坐就能碰撞出很多新的想法,把新的想法从理论变成现实,所以机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就简单讲这么多,谢谢大家![详情]

封建强:保险业正实现业务流程全智能模式升级
封建强:保险业正实现业务流程全智能模式升级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封建强出席并发表演讲。 封建强表示,利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保险业务流程中的人机协同环节升级为全智能模式,这是现在保险业干的热火朝天的一件事情。他介绍到,“20年前,我进入保险行业的时候,公司里信息技术部很小,叫电脑部,人不多。现在在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里面,信息技术人员都在快速增长。有的甚至已经占到公司总员工数量的40%到50%,这个速度还在加速。“ 但他认为,保险的智慧化能不能走到无人驾驶的状态,也就是说,大数据智能能不能对人类的保险智慧进行充分的解构和重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持续发展、持续验证的,现在还存在不确定性。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封建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一次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并且也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推进合作共创转型智慧保险。 主要内容是四个方面,一是转型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转型的目标,三是转型的路径,四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实践。 一、转型的本质:解构域重构 抽象的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保险服务看成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为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所以,功能结构和要素就刻画了保险服务的特点与演变发展的规律。组合保险服务的要素是涵盖非常广泛的,细想一下,一个保险产品、一个保险服务涵盖了很多方面,有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的是保险公司通过市场直接购买过来的,有的是保险公司自己生产的,通过自己专有的知识和体系生产的。由于人们对便捷、高效、个性化的风险管理与保障的追求,这就是转型的一个外生的动力。 金融的发展,刚才有嘉宾讲到,就是为了给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这种要求是一个外生的要求,对整个组合或者其他要素具有根本性影响的一些新技术、新制度,这些新的要素的产生就为这个转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旧结构的解体,新结构的形成,就是这个转型的核心。所以,我理解转型的本质就是解构与重构。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广泛的实时的数字化的社会连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和彻底的解构保险服务,解构保险价值链,解构保险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要素和可能。这些新的要素也会采用一些新的组合方式来提高组合效率,改进组合功能。 当然纵向的来看这个问题,结构是一个非常朴实的概念。保险服务是一个组合结构构成,保险服务的要素也是一个组合结构。保险服务本身又是组合更高社会层次产品的要素。所以,这些组合结构的调整是经常的,但是只有当对大大小小的组合结构都有关键性影响的新要素产生的时候,转型才会发生。所以,转型不是个局部问题,是一个全局的问题,具有全局性的特征。 由于转型是一个全局的问题,所以它是一个持续的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转型的能力非常关键,什么是转型的能力?科技能力是转型能力中的核心,但是组织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变革能力非常关键。科技能力实际上是推动转型的新要素,但是转型的本身是需要对组织、对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所以,转型它的内涵远远不止科技能力。转型是行业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过程,解构与重构保险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将重塑整个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的竞争格局。总体来看,资源和客户将进一步集中。 二、转型的目标:人类社会进入智慧时代 转型的目标非常清晰,刚才讲到转型是一个全局问题。总体来看,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智慧时代。从人类科技变革的趋势来看,对人的解构和重构引领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在围绕着什么样的方向在走,它就是在解构,对人在进行解构,对自然结构在进行解构,解构完以后,又用人的力量去重构这个结构。所以,解构与重构人的智慧是这个时代科技创新的核心主题。这个时代所有的科技创新都是围绕着对人的智慧的解构展开的。创造持续领先的人工智能,并运用人工智能整合传统产能,推动从人机系统向智能系统转变,是转型的逻辑主线。所有行业的转型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在展开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在每个行业都是一个人机协调的系统,但是它的发展方向都是向智能系统转变。其实我们见的最多的就是智能网联汽车,也就是无人驾驶汽车。汽车产生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人的运动功能的一种解构与重构。它重构了人的运动功能,但是它只重构了运动功能的一部分,没有完全重构,因为运动不仅仅是机械运动,运动的过程还有大量的选择和决策。所以,当它没有智慧的时候,汽车不能够代替人的运动,要人和汽车组成一个人机系统。随着我们对人的运动智能的解构,我们有可能构成一个无人的运动系统。 保险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业正在迈向智慧时代。利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保险业务流程中的人机协同环节升级为全智能模式,这是现在保险业干的热火朝天的一件事情。从企业的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剖析。我们把企业的运营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专家。他们在发展保险公司的运营系统,还有一部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发展起来的运营系统,也就是信息系统。第三部分,配合这些信息系统的资源。 从我的经验和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现在保险公司里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数量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高。20年前,我进入保险行业的时候,公司里信息技术部很小,叫电脑部,人不多。现在在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里面,信息技术人员都在快速增长。有的甚至已经占到公司总员工数量的40%到50%,这个速度还在加速。它本身就在推动着组织企业结构的变革。但是保险的智慧化能不能走到无人驾驶的状态,也就是说,大数据智能能不能对人类的保险智慧进行充分的解构和重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持续发展、持续验证的,现在还存在不确定性。 我也看了很多国际上的报道,在研究哪些行业人工智能将为人类产生多大的替代,因为人工智能也是分型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它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保险产品能否实现基于产品大数据和客户个人画像的实时定制。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保险产品,这个可不可以实现。第二,金硕(音)能不能被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第三,信任能否被大数据解构。 大家可能没有考虑信任这个问题,信任在保险营销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学习台湾的经验,大量发展个人营销员,形成了保险公司现在的人员架构格局,就是因为我们基于对新人的利用。但是信任能不能被大数据解构,信任也是信息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所以,保险营销能否完全被智慧化,如果信任能够被充分解构,那么保险营销有可能实现完全智慧化。所以发展智慧核保、智慧运营还面临那些问题。尽管我们的认知和推动技术发展很快,各种各样的数据我们都能够进行解析,也能够利用更多的算法,尤其是神经网络的发展,可以对它进行分析和识别。但是从实际来看,还是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大数据智能是否存在极限。因为我们现在对人脑的解析还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各个国家都在推动脑科学的研究。我们现在是用大数据来解析人工智能,不是通过大脑的解析来重构人的智能。 总体来讲保险业在逐步的走向智能化。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要整合扩展和汇集数据。这是发展智慧保险的基础,同时要用开放合作和共享的模式来推动智慧保险的发展。 三、转型的路径:连接、数据和智慧 站在保险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转型有三个核心的继续问题,一个是连接,一个是数据,一个是智慧。但是从总体来看,我觉得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定位。我觉得转型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不是某一个封闭空间里面的结构重新调整,而是在一个全局范围内,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重新调整。所以它不仅仅是在保险也范围内进行调整,它可能还要在跨行业之间进行调整。所以这是一个很全局的问题。作为一个公司本身也是,你到底在面向未来的转型中怎么定位。在走向智慧保险时代的时候,你追求什么。所以应该合理定位、整体规划。 第二个问题,发展面向未来的报信智慧科技。三个方面,连接、数据和智慧。从连接来讲,要着力于构建基础的生态,要消除企业方面的竖井,要拓展连接的途径和方式。从数据的角度来讲,要扩展数据,要加快对数据的整理,要汇聚数据,构建大数据平台。没有数据就没有智能,因为我们现在的智能是基于数据的。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开放的架构,要有开放的智慧发展的基础架构。要通过自主创新或者合作的方式发展保险智慧科技,不断迭代完善。 除了技术本身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快组织调整、制度创新和文化变革。因为这三个内容,正是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我们讲的解构就是要对它进行解构,它是人和物之间结合的结构。在这个路径中有三个问题我觉得很关键,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连接和推动业务线上化,实现企业与客户、与外部合作机构之间的数字化连接,同等重要。我的观察是现在大家对业务的线上化非常关注,但是我们的企业还是一个层级模型,还是一张竖井。所以,企业内部也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的连接。 二是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同等重要。我们现在对结构化数据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非结构化数据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所以我觉得要非常关注非结构化数据。 三是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的变革同等重要。因为转型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四、我们的实践 我们的目的是致力于发展智慧保险。成立三年先以来,我们在连接、数据、智慧这些关键节点上正在逐步布局。比如我们构建了汽配的服务生态圈。我们以爱保科技为平台,强化了车险的在线销售和车主服务。我们以支付为切入点,打造了统一的客户智能账户体系。我们也积极推进了智慧保险体系的建设,包括智能营销、智能理赔、智能服务和智能风控。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们的理解是在通往智慧保险的道路上,需要广泛的合作,共创共享和共赢。智慧保险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时代主题,自主创新非常重要,但是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对推动智慧保险业非常关键。因为智慧保险是与传统保险体系的融合与优化,促进跨界合作能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真正要实现对人类智能充分的解构和重构,需要我们准确理解人类的行为,精确的提供保险服务,这样数据越大,资源越丰富,能力就越强。 我觉得产业园区是促进合作推动共创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适应产业创新转型的制度、文化环境与基础平台,吸引和集聚相关的企业,形成良好的生态。招商引资,很多时候我们非常注重提供一些现实的经济利益,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对于创新型的企业来讲,更重要的是要跟他们构建一个新的制度环境,更好的制度环境,支持创新的制度环境。尤其是通过把这些企业集聚了以后,能够推动人才继续和资源的合作共享,推动面向创新的组织创新。我觉得在通往智慧保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组织的创新。这样我们能够助力我们的智慧化转型。谢谢大家![详情]

林华:科技企业如果做金融服务 一定要持牌
林华:科技企业如果做金融服务 一定要持牌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兴业银行独立董事林华出席并发表演讲。 林华表示,金融来自于贸易,贸易要产生支付媒介货币,货币要来支付、储备跟投资。金融是横轴从来没有变过,科技是纵轴。金融业是现金流量大,利润高,但是PE倍数非常多,银行业的PE就5倍。科技业务现金流量多,金融业赚钱容易一点,科技公司很难赚到钱。 他认为,金融持牌机构科技升级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整个监管希望持牌机构做更多的科技服务,提供科技升级。对科技企业如果要做金融服务,一定要持牌。 以下是演讲实录: 林华:我也是南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今天是南开的百年校庆。今天下午我向各位领导报告一下我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人民银行总行,包括北京市政府最近都在推金融科技,特别是央行对金融科技非常重视。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思考和经验,把金融科技做了一个小的总结。因为我对会计比较熟悉,所以我把金融科技通过会计报表的角度做了一些思考和分享。 我画了一张图。金融科技的发展基本是在重塑金融机构,特别是重塑银行、保险跟证券,但主要是银行。金融科技的1.0,我认为是在重构负债端,也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右端,通过互联网获取长尾的客户。很大的一个特征是把存款搞成理财,提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在2016年做的比较多。2.0是重构资产负债表的左端,就是重构资产端,更多的是跟金融机构去抢贷款的市场。前几年做的最火的金融科技公司,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每一个贷款科目都有1000家公司在创业,会降低整个银行资产的回报率。 报表右边被重构一下,左边被重构完以后就是底层,主要是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重塑整个金融机构的底层。报表左边、右边都被做完了,所以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做to B的业务,主要做支付、清算、结算。4.0是监管科技,最近我出了一本书叫《监管科技》,主要是做完了这些以后,怎么去监管是很大的问题。从监管的角度,表内是很监管的,表外最难监管。下一次如果出现金融风险主要表外风险,表内风险相对容易监督。 讲一讲金融科技的1.0阶段,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过互联网高效获取客户的能力,低成本的获取客户的机会,归集长尾的客户的资金做理财的投资。一个特征是把银行B2C的存款变成B2B2C的存款。零售的存款是成本很低的,但是协议存款成本就上去了,最主要的一个代表就是余额宝。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通过互联网把银行账户的存款用来购买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来对接资产端。这种创新出了很多风险,最突出的就是B2B,引发了严厉的监管。目前整个资金通过监管,负债端的钱基本回流到整个银行表面了。本来储户的钱是存在银行的,但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搞成B2B2C的机构搞成了理财,这是对负债端重塑的过程。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认识,2015年我就跟一个朋友聊过,应该搞成负债端集中,资产端要分散。因为资产端集中,负债端分散,在我国分散的资产成本高,个人理财8%,机构买5%。所以,这种P2P机构没有理财表,容易产生风险。应该反过来,负债端要集中,资产端要分散。负债端集中,机构的负债成本低,并且稳定,分散的资产搞普惠。金融科技2.0主要在报表的左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做风控跟客源获取,跟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做资产端的争夺,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逐渐向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转变,比如蚂蚁的花呗借呗,百度的有钱花。这种做法基本上是通过报表左边是技术驱动下比传统的银行,具备更强的放贷能力跟资产获取能力,把资产打包完做成证券化,再卖给银行。 原来的银行有很多的贷款业务,很少的债券。有一些技术驱动的银行或者类信贷企业,他们的科技能力比银行要强,他们去放贷款 ,放完贷款以后打包卖债券,再卖给银行。你会发现重构后的资产负债结构,贷款资产减少,债券投资增多。同样一个业务,如果是放贷款,可以拿到1000个BP的利差。美国次贷危机给很多投行拉储蓄,因为贷款是稳定的,把银行贷款资产做成债券,降低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核心是资产获取的能力。一个老板问我怎么样搞银行,我跟他说新时代有新经济,新经济会产生新资产,新资产需要通过新科技去获取,新科技的获得需要新股东,因为新时代有新经济,新经济有新资产,新资产的获取目前需要有新的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投入首次开发成本高,在此使用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所以,如果你没有很牛的股东帮你在报表左边拿资产你是干不大的。包括包商银行的情况出来之后,小银行去拉存款的能力是很大的。所以,小银行一定要靠资产、靠科技驱动,大银行是靠银行存款的。 曾经有个人把五个星拿到之后就单做小银行,搞了半天没找到股东,银行也没开成。我跟他说银行没开成是好事情,没有新科技,资产拿不到,就没有办法跟大机构竞争,因为小银行靠报表左边取胜,大银行靠右边。 报表左右边被搞完以后就搞底层,底层主要是区块链跟人工智能。银行有三类业务,叫存贷汇。我认为区块链会对中间业务收入跟机构的底层逻辑会产生深远影响。关于区块链我做了一个总结,八个字,区块连首先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来构建一个生态,底层是计算。 最后聊一聊监管科技。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业监管需要相应提高。我个人认为,特别是银行业,表内监管依靠资本对冲监控风险,表外监管需要透明化、可视化。早期风险边界透明,容易量化,处置也容易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是由表外影子银行引起的风险,最难监管的是表外的影子银行,透明度不够,存在交叉传感,产品不容易定价,规模大,如果完全遏制,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按照表外的监管经验,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当时他们写了一个法案,曾经要求把所有资产证券化产品,表外的产品现金流分配跟交易结构通过payth语言写出来但是其用来书写规则存在很大的风险。表外的监管应该通过计算机语言把所有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和规则用代码写出来,提高监管透明度,资管产品文件非常复杂,参与方都依赖其他方的勤勉尽责。我经常跟他们说券商靠会计师来看文件,会计师靠律师,律师靠评级,最终很多人都没看,因为一本都这么厚。数字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怎么给它做成数字化的监管是很大的挑战。 我认为表外的资管监管有两个核心要素。把基础资产通过结构化数据来描述,负债端的现金流有两个要素,严格界定于账户体系以及现金流在账户中的流转,通过计算机写出来。把法律文件跟代码一一对应,其实就像结婚倒香槟一样,摆放的技术就是计算机的语言规则。以后学生不会计算机,没有工作,因为法律文件跟代码之间的一致性你要给法律意见,数字化是个大趋势,全球化是个大趋势。我们的资管百万亿级,文件也是成山成海的,一旦出风险,大家都跑不了,因为表内有资本金没有问题,在表外如果大家全跑了,什么叫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机构全跑光了,剩下财政部和央行,就是风险。所以怎么管好是很大的问题。包括估值、定价、透明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把法律文件抽出来搞成结构化的语言,写成代码。我觉得未来的会计师跟律师一定要写code,要对代码进行审核。 关于金融科技我最后做几个小的总结。金融科技跟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比较分散,是为金融企业服务的科技,借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区块链、物联网实现金融的跨时空配置,科技金融是为金融企业提供的科技服务。但不管怎么说,金融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促进科技的进步,核心的目标。关于金融科技这两个词我做个小的汇报。 金融来自于贸易,贸易要产生支付媒介货币,货币要来支付、储备跟投资。金融是横轴从来没有变过,科技是纵轴。金融业是现金流量大,利润高,但是PE倍数非常多,银行业的PE就5倍。科技业务现金流量多,金融业赚钱容易一点,科技公司很难赚到钱。 金融持牌机构科技升级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我个人觉得目前整个监管希望持牌机构做更多的科技服务,提供科技升级。对科技企业如果要做金融服务,一定要持牌。 总而言之,目前1.0、2.0都被干完了,3.0开始干to B的大业务,其实不好赚钱,难度很大。最后是要监管。我说完了,谢谢各位![详情]

傅诚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
傅诚刚: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消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转型与创新——踏上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傅诚刚出席并发表演讲。 傅诚刚表示,中国银行保险业,甚至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我们已经有最大开放态势的情况下,未来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可能来到这儿拿到了一定的牌照,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这是从微观的层面,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的受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北京作为金融监管中心,不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联合起来在这里做一些事情。 以下是演讲实录: 傅诚刚: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服务监管局的代表傅诚刚。我今天想谈的是金融科技与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今年是中阿建交35周年,也是中国70周年大庆。三周前,阿联酋的王储访问了中国,和中国习主席共同见证了若干个重要领域的合作。这其实也是习主席访问阿联酋一周年的一个时间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在中阿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推动了大量的两国间的双边的投融资的合作。我们想从自己的角度,来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期待着通过我们的一些展示,能够和大家保持未来合作上的互动。 不知道大家对阿联酋有多少的理解。首先阿联酋是中东、是波斯湾这个地区最为重要的,全球一共有22个阿拉伯国家,其中中东占据了石油一半以上,中国的进口一半以上来自于中东,1/3来自于海合会。这些国家都有一个特点,产油、开放、国际化。同时所有的国家都坚定不移地在过去10年里推行一个政策就是去油化,他们基本上是围绕金融服务业打造他们的新经济生态。大家熟知的有迪拜,其实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是关键的新兴的金融中心。能源工业给这些中东国家,特别是阿联酋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财富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融资和投资的再配置,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所有国家,成为阿联酋过去20年来坚定不移的一个压力和一个使命。阿联酋是由7个酋长国构成,阿布扎比迪拜是其中最大的酋长国,阿布扎比也是阿联酋的首都所在地,就像北京一样,石油储量在全球9%。阿布扎比首都一家贡献的阿联酋GDP的82%,和北京相比,它的人口和面积占到全阿联酋境内的2/3,和北京相比,阿联酋的GDP和北京一样,人口是北京的1/10面积是北京的1/16,但是它的人均GDP达到了10万美元。它在全球的HDR指数上,联合国人类发展综合指数上始终排名前三。 毫无疑问,他的一个非常富有的发达国家,但是始终是在新兴市场分类里。他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把它的GDP80%石油为主降到52%到51%以服务业为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四个领域分别是金融、航空物流,包括房地产以及制药科技发展和旅游。过程中,金融始终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全球可投资的财富达到了几万亿美元。两个主权财富基金,合计可管理的财富2万亿美元以上。各种私人财富、家族办公室里的财富,排名前十的家族财富办公室平均能够达到4000万美元。他自己在过去的10年里非常关键的几个战略,首先他要确保能源经济不落,宜继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再更新和国际合作,继续保持能源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二是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对全球最具高增长潜力的领域进行配置。比如和英特尔齐名的CPU厂商,比如软银,他成立了一个愿景基金。他们配置的九个领域从科技、电信、生物医药、航空基础设施、新能源无所不包,他就追求一点,高增长。他们和中国成立的中阿共同基金,第一年就投了10亿美金,配置了中国大量高增长的项目。主权财富基金的配置是他关键的领域。三是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政府机构,他通过深化金融生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包括海合会六个最富有的国家,60%以上的财富都是配置在全球的发达市场,欧洲、美国,他现在要往东看。他有一个思路,未来全球几万亿、十几万亿美元的资产和资金,希望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金融生态,没有一个深化的金融市场,怎么办?他要用国际金融中心来打造这么一个市场,来进行资产的重新配置,把希望为全球提供融资的服务不再发生在发达市场,希望发生在中东,发生在阿联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往东看,为什么?中东不可能容纳他如此大的产业生态。这么多钱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往哪里投,二是谁能管,这都不是他能解决的。往西还是要依靠成熟市场,往东是寻求东方的投资机会。所以过去的5年里,他们加大了对亚洲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投资力度。四是利用当地地缘政治开放的优势,因为他正好地处中东,左右四个小时的时差里六个小时的飞行距离之内,能覆盖全球80%的市场和人口。名副其实的就是中东,因为近东是欧洲,远东是我们。五是加强跟中国的合作。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本质上大家可以理解成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他是一个采取特殊经济制度的经济自由区,优先发展金融业。甚至抛弃了本土原来的伊斯兰法律体系,直接采用英美普通法。外资可以100%控股,没有资本利得税,跟70多个国家签订完全的双向免税协定,利润可以汇入汇出,高管没有上弦。 一个国际中心容纳的人口从10万到百万不等,我们国际金融中心从业人员是10万,香港的中环也就是50到100仅此而已。3万亿美元、4万亿美元的财富,如果80%在这里被这些人管理,每年增长6%,远远超出这些人的税收,这些人在这里都是最高的消费。金融是人的行业,他通过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来打造新的金融服务业的生态。他有一个2030年远景计划,在迪拜基础上推出了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本质上就像我们这个园区一样,像金融街一样,甚至像前海、香港一样,实际上就是一个物理的岛,在这个岛上有特殊的制度,就像曼哈顿金融城。过去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全球资产财富管理机构几乎前20的都在这里。中东是一个财富中心,但是它不是一个财富管理中心。这个中心类似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其实弥补了这个空白,中国从自贸区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北京、上海、深圳,包括海南,都在通过自己不同政策的新的调整,来完成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布局。过程中,他优先发展财富管理,财富管理里又以私人银行为主。他也把保险业作为很关键的环节。这个地区的一个特点是阿联酋人口比较少,中东地区人口基数大,增长也很快,但是保险基本上都是被外国公司把控着,本土并不发达,但是他把自保的业务发展的很好。 我们大量国有企业往外走,好多集团内的自保业务其实是需求很大的,因为它也是避险风控的重要工具。比如他的最大开发银行艾迪哈德(音)金融公司,阿布扎比石油公司所有的自保牌照都在金融自贸区里,发展的很好。他用不到三年时间打造成中东北非金融科技管理公司,因为所有进入到这个区域里面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一个选择,你是继续做传统,还是用创新的东西做。创新的近处有英国,远处有我们这边,他在居中的位置怎么给本地区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成为他未来生存下去的关键。有人说中东是新钱,但是他也是老钱。在管理这些财富的时候采取了很创新的手段,比如全球第一家数字银行并不在英国,也并不在香港,而是由我们金融中心管理局颁发给他的,是基于区块链的贸易金融银行。已经悄悄运行了两年,最近甚至拿到了稀土的牌照。 入驻的所有银行,包括所有金融机构,在这个地区都在努力建设金融科技。因为我们金融监管当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就是沙箱监管。意图把外来的金融机构,在做他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尝试的时候,直接跟本地的银行、主权基金、央行,甚至各种产业链上不同的机构利益相关者整合在一起。但是这个平台是由政府打造的,是免费提供给他们的。这个平台本身的打造是我们采用了一个中国特别领先的金融企业的方案,他从创新上进行监管,他希望某种意义上能够推动产业本身自己的创新。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国际高峰论坛,既然是国际高峰论坛,我们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国银行保险业,甚至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我们已经有最大开放态势的情况下,未来的关键是国际合作的深度。可能来到这儿拿到了一定的牌照,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这是从微观的层面,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的受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北京作为金融监管中心,不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联合起来在这里做一些事情。 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全球的拓展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后续融资的问题,都是大体量的投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70多个经济体里,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的监管制度,有巨量的不确定性。第一,怎么投资。第二,怎么管理风险。有没有可能把类似的常态性的机制在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建立起来,打造一个联盟,持续的推广中国最好的以区域为代表推广中国最具增长性的区域,以及这个区域里面的企业。今天我们有两位专家提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中东这边国际金融中心就在阿联酋,有两个,阿布扎比、迪拜。阿布扎比和迪拜的区别是阿布扎比财富非常集中,迪拜加上六个酋长国GDP只占百分之十几。这个地区真正财富的动力和投资的动力是来自于阿布扎比。在这个地区我们怎么利用好中东的国际金融中心,好的项目,不管是短期的、长期的,商业的还是政府的,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有没有在这个地区找到一种长期的融资模式,我叫做“一带一路”中东北非的投融资模式。 我们经济走出去,产能走出去,产融在海外结合,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它会产生一个好的后果,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官方的说法是人民币的使用。人民币在香港离岸中心,在伦敦的离岸中心发展的很好,在中东怎么发展?我们在中东进口1/3的石油,往22个阿拉伯国家的国际贸易,60%是通过阿联酋转口。 中东连接非洲和亚太,在这个地区这么大的贸易量和投资量,中国的国企和民企在主导着这股往外走的洪流。特别是中阿现在已经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在金融往来的基础上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化,你的投资有没有可能考虑使用人民币。当然这个地区最关键是大宗货品交易,石油的交易有没有可能人民币,有没有可能人民币计价、人民币交易。人民币国际化赋能是金融机构拓宽北非、中东发展的关键。 反过来看北京、看中国,甚至石景山区特别好的银保园区,很像我们那边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深层机制上做思考,然后再通过不同类型的企业看他能够做什么,然后逐步实现。“一带一路”中东北非地区投融资机制既需要政府,也需要企业不同层面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如此。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在跟中国推一带一路国际金融所,这个地区有投资者,也有投资企业,但是没有国际化的交易所。之前国际化的交易所并不成功,有没有可能借助中国的流动性,借助中国广阔的投资市场,甚至有可能资本市场互联机制下双方流动性的打通,实现在这儿做一个“一带一路”国际交易所,为我们希望在这个地区进行融资、进行投资的企业寻找他融资和退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长远来看,我们能不能进入大宗商品领域,把人民币国际化的元素吸纳进来。 未来我们特别希望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推动阿联酋—中东、北非的企业进入中国、进入首都,比如进入石景山区的银保产业园。我们也希望阿布扎比能够整合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欧洲有伦敦、法兰克福、苏黎士,亚太这边已经有香港、新加坡、日本了。全球8—10个国际金融中心之间能不能持续联动,持续的向资本市场推动中国最好的可投资地区的最具潜力的投资标的,以及这些企业有没有可能在市场上发行成本最低、最高效的金融产品,形成海外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产融的结合。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是阿联酋,也是中东北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中国的监管机构。我们的主管机关是人民银行。我们在过去2年时间里,跟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机构一直在保持着合作,特别是在北京市金融局的支持下,我们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我们也特别希望未来能跟大家一起携手,共同通过具体的项目落地,通过具体投资的落地,通过具体融资的实现,海外的拓展,来实现中阿两国之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的提升,争取达成更多的成果,争取在中东这个地方有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源源不断为中国的海外经济发展和投融资提供这么一个场所和营商环境。同时也希望借我们的平台,把石景山、北京、中国更多企业好的东西推广到中东,推广到阿联酋去。谢谢大家![详情]

高华声: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让全世界机构参与
高华声: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让全世界机构参与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高华声出席并发表演讲。 高华声表示,上海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一流中心,中国不应该一个人战斗,这不应该是中国一家事情,应该是全世界主流商业金融机构广泛利益诉求,大家都希望你能成为金融中心,大家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这个情况下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更可能。“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国际市场上为国际资本服务,为国际机构提供舞台,服务受益的不仅仅中国机构,也是全世界机构,这才是国际金融中心”。 以下是演讲实录: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曾主任做下半场主持人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这个论坛上主持人就是基础设施,我在论坛上位置刚好左边是上半场主持人,右边是下半场主持人,所以我得到双倍基础设施支持,感觉非常荣幸。 我今天演讲核心观点,我们今天议程是讲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出席嘉宾是中国机构包括复旦大学,既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国际市场上为国际资本服务,为国际机构提供舞台,服务受益的不仅仅中国机构,也是全世界机构,这才是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参加论坛讨论的,献计献策只有中国机构,显然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事业,应该成为国际金融业共同推动的事业,如果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金融中心,而不是中国国内金融中心。 整个演讲主要观点两句话,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是中国单方面诉求和努力。此时此刻仅仅靠中国一方努力和诉求使上海成为一流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力量不够。应该通过某种利益捆绑形式,使得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事情符合其他金融市场利益。这样我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国际舞台新盟主,这是其他玩家都认可都有这个诉求,我们才有更好机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具体而言,目前按照GFCI排名,这个排名一共出了26期,大概10年前到现在。前4名排名从来没有变过,只有这四家,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没有第五个城市冲入前四名。一线中心岿然不动,二线中心怎么样?我自己定义是第5-10名,中心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一共有16个城市至少出现过一次在5-10名区间。出现最多是东京,上海是出现过10次,迪拜1次,总共来说16个城市都出现过。这导致二线金融中心争夺非常惨烈,随时可能被挤下去。 二线中心换手率日趋激烈,换手率是什么?这里面有5个柱状图,横坐标分别代表最早期排名近几期排名。纵坐标是每期被替代中心个数。比如1-5期意味着每一期当中6-10名区间有一个中心被拉下来,一个新城市进去取代以前某一个中心。最近五期数字变成2.2,意味着6-10名区间每一期结果中有2个中心被拉下来,新的2个中心替上去。波动越来越明显,趋势越来越明显。二线中心如何跨入一线中心,一线中心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撼动过这四个中心历史地位。 推出我整个主题演讲核心观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上海以股票交易所一个基础设施为例,列举现在各大顶级金融中心当中股票交易当中非本国公司比例做举例子。右边新加坡上市一百家当中有38家不是本国企业,伦敦、纽约分别是20左右,国际顶级金融中心,里面上市公司80个是美国本土,20是全球公司,伦敦差不多。上海非本土是0,印度、日本都有一两个非本土企业,导致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受益只有中国企业,这里面与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纽伦港坡是一个人在战斗吗?伦交所是顶级受益方还有卡塔尔、美国。港交所第一大政府是香港政府,第二大股东是美国JP摩根,这些例子说明以交易所要素市场为例,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线交易所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通过某种利益捆绑一群人为他服务,他的崛起满足自己的利益也满足其他人利益。你要成为一线中心必然切割别人的蛋糕,用持股形式,成为一线金融中心,很多人利益可以通过你来实现,在武林盟主地位就可以容易得到确认。 交易所最近做了很多联姻,纽交所收购欧交所,实现了一个欧洲板块拓展,伦交所收购意大利交易所,16年伦交所与德交所没有达成协议,港交所收购伦交所也没有成功。我们现在金融机构当中重要设备是从美国和境外购买,这里面有风险,确实是有风险,防范风险手段之一是保持距离,第二是拥抱更加紧密。我第一次和郑主任见面,我也担心他会不会给我一刀,防范风险方法一方面是保持距离,一方面是紧紧拥抱。 结语如果上海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一流中心,中国不应该一个人战斗,这不应该是中国一家事情,应该是全世界主流商业金融机构广泛利益诉求,大家都希望你能成为金融中心,大家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这个情况下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更可能。更多利益方才使得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事情是集体利益诉求,而不是一家利益诉求。谢谢大家。[详情]

左学金:可制定自贸区配套条例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
左学金:可制定自贸区配套条例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上海市政府参事左学金出席并发表演讲。 左学金表示,为了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法律上可以做到一个安排,全国人大制定自贸区条例,或者法律。叫做自贸区30条或者是20条,40条都没有关系,这个条例或者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具体的创新活动内容,规定的是自贸区创新活动目标和主要原则,所有符合这些目标原则的创新活动,在自贸区范围内都是允许的。 他进一步解释道,只要符合这样的目标和原则,就可以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都可以做。我们在自贸区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是体现了普通法系一些特点,但是自贸区试点成功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贸区试点所取得的经验修订法律,向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所以全国范围内这种做法活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也没有冲突,只要是实践成功推广就要修订法律。 以下是发言实录: 各位专家谈了关于金融基础设施很好的意见,非常专业的意见,特别有的是这个行业做了很久研究或者是管理工作。我本人是学习经济,谈的比较宏观。 今天我们讨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基础设施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过去总的来说我们考虑技术上操作东西比较多,但是对于基础设施关注不够,关女士谈到这方面有一些事实。我感觉与技术相比金融基础设施也是非常重要。 金融基础设施涉及内容很多,但是其中非常重要是法律的基础设施,今天谈法律还不多,我有一点想法。宏观经济和金融体制开放程度,这个也是金融基础设施相关重要因素,今天重点谈两个比较宏观问题,也是比较粗浅。第一法律制度问题,第二对内对外开放问题。 首先金融基础设施涉及法律体系问题,十多年前有一个香港律师叫梁伯伟,他说目前国际上大家公认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东京没有提。法律制度上属于普通法系,普通法系后来了解叫法很多,判例法、海洋法、英美法。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当时主要的金融中心,都属于普通法系而不是大陆法系。当时一个解释,他对金融问题有比较多思考,国际金融中心要做很多金融创新,特别是纽约金融创新非常多,有的时候也会闯祸,但是金融创新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人利用金融创新来钻空子,谋求不正当利益,这个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这种利益可能及其巨大,对于这种情况大陆法系主要是依赖于成文法,难以干预或者是问罪。因为我们判案依据法律,法官不能创造任何条文。一般成文法变化都是滞后于创新活动,法律不可能走在创新上面。创新早期至少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但是普通法系相对比较灵活,普通法系主要是判例法,判例法特别是最高法院法官审判过程当中,他提出来或者是依据一些原则,其他法官可以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案,不正当谋求利益只要有这个原则存在,你金融交易当中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交易,就可以进行判决。所以这样就不依赖先制定成文法律来制止这种行为,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及时预防和制止不正当行为。这样就可以使金融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而不是造成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从证明来说我们很多金融创新活动,如果有突破,突破现有法律,我们在现在大陆法系也比较难,因为缺少法律依据,在普通法系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一点。 如果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可能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将普通法系合理要素,融入到我国现行大陆法系当中,实际上这两个法系也不是绝对截然不一样,比如说普通法系也有很多成文法,当然数量比较少,有一些成文法。但是司法实践当中成文法和法点作用比较小,和判例相比。大陆法现在我们有的判决当中也会援引一些案例,这两个法系也有一定程度上趋同趋势,我们要考虑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是不是考虑要把普通法系要素,合理要素融入到我们的大陆法系当中,我们的法律体系当中来。 我联想到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问题,上海自贸区是在自贸区创办之前,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三个法律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有决定。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除了这三个法律以外,自贸区制度创新活动,金融创新活动,都必须服从其他法律,除了三个法律暂停以外,审批的以外。这里面就带来一个悖论,如果完全受限于现有法律框架就很难突破创新,何况现在很多活动要经过国务院各个部委同意。反过来如果进行真正制度创新,必然突破现在有关法律制度束缚,所以这是很大悖论。 我们自贸区做了很多改革,真正突破性改革相对来说比较少,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自贸区并没有授予它,如果改革需要,创新需要,我们可以突破现有法律体系,我们没有,所以我个人看法为了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法律上可以做到一个安排,全国人大制定自贸区条例,或者法律。叫做自贸区30条或者是20条,40条都没有关系,这个条例或者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具体的创新活动内容,规定的是自贸区创新活动目标和主要原则,所有符合这些目标原则的创新活动,在自贸区范围内都是允许的。如果这样只要符合这样的目标和原则,就可以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都可以做。如果这样我们在自贸区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是体现了普通法系一些特点,但是自贸区试点成功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贸区试点所取得的经验修订法律,向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所以全国范围内这种做法活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也没有冲突,只要是实践成功推广就要修订法律。 我感觉金融创新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考虑现有法律体系怎么来适应的问题,这是我一个非常原则的考虑。 第二,关于开放问题。开放问题我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说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目前有一个变量就是中美的争端,现在第一阶段有一个好消息,第一阶段基本达成协议,但是今后怎么样可能还有一定不确定性。开放的问题对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因为国际金融中心一定要和比较高程度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较高程度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对这一点,对开放非常明确,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代表,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选择,和平发展合作环境和对外开放经济体系,也是金融基础设施。 有一个好消息第一阶段达成初步协议,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好消息,但是今后我感觉中美双方都要努力管控两国之间分歧,或者是争论,使他们不影响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选择基本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设想未来发展,我们希望看到什么前景,一种是中国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合作供应,另外一种是认定中美经济一定会脱钩,美国一定会遏制中国崛起,甚至中美必有一战。从我们国家和人类的未来考虑,从我们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未来考虑,我们要努力实现第一种前景。这样才能为我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利大环境,可以为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开放,提供一个有利大环境。反之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都会面临很大困难。改革开放具有内在联系,改革进入深水区情况下,单一的改革促开放,开放促改革都难以取得突破,对内对外开放需要协调同步进行。需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使国内外企业可以同步竞争。[详情]

李芸:互联网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价值
李芸:互联网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价值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陆金所副总经理李芸出席并发表演讲。 李芸表示,传统金融业有以下痛点,二高一不高。服务成本高,门槛高,效率可能不高,互联网人工智能介入赋能金融服务之后,出现很多变化,首先金融业线下到线上,产品线做了非常大扩大。规模造就了好事情,规模让客户服务门槛从几万到几千甚至更低,行业有普惠性价值。 以下是演讲实录: 感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给陆金所机会让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跟大家分享,感谢在座贵宾。陆金所成立于2001年是上海科技金融发展见证这和实践者。从陆金所全名开始,上海陆家嘴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希望立足于上海,能够深耕金融行业,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心。 1.0金融线上化。2.0平台化,3.0扩大到生态圈生态化和国际化。4.0智能财富管理。 金融和科技共融共生,两者相互依靠,金融和科技未来可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上产生更多合作,金融科技可以借助线上流量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优势,为传统金融注入一些赋能,具体实现应该分四个方向。普惠性高、适应性强、降本增效、支援实体。 传统金融业有以下痛点,二高一不高。服务成本高,门槛高,效率可能不高,互联网人工智能介入赋能金融服务之后,出现很多变化,首先金融业线下到线上,产品线做了非常大扩大。规模造就了好事情,规模让客户服务门槛从几万到几千甚至更低,行业有普惠性价值。科技赋能金融,陆金所希望提供一个简单安全有效投资理财,为客户和社会带来价值。 陆金所全方位线上服务,不受时间不受地区限制,实现(英文),接着不断优化和简化,客户旅程,主张经营客群,经营客户体验,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提供服务给客人,让客人满意,满意之后让客人喜欢,希望客户能够推荐,能够变成品牌非常重要的推荐品牌大使。这期间整个流程里面,全流程中必须做买点,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主动发觉客人可能碰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服务,希望能够达到客人零痛点,无断点客户旅程。 产品部分,因为产品比较丰富,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满足客群不同需求,大众到合格投资人,所有交易、客户需求都能够通过线上满足。为了做这个事情也是希望能够实现资金流动,支持实体经济。 陆金所靠一千名员工,我们服务超过400个城市,4300万注册用户,客户开户到投资只需要5分钟,最近一年开户人数有超过一半客人是来自二到五线城市,希望能够普惠价值。 适当性和安全性,大数据智慧分析可以精确用户画像,产品适当匹配,提供客户完整清晰产品说明和信息揭露。以免导致任何不必要销售误导,信息透明可查,我们希望可以帮助产品追溯监控。高标准智能机器人服务,除了避免交易中断点,也希望让客人安心推动监管科技运用与发展,赋能客户咨询,保护,金融监管执行。客户普遍存在几个痛点,比如投资者理财专业知识不足,产品信息不对称,不完整,客户可能对自我风险承担能力认知偏差,理财适当性匹配问题变得更加重要。陆金所有自己发展KYC4.0,运用核心技术,透过数百个标签以及机器人学习,对客户财务和消费行为偏好持有的产品和适当性持有的产品进行了很多比对,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提供客人,不是只有个人化,还是需要动态化,专业化,更重要是提供适合客人的产品智慧匹配。如果KYC系统帮助客人做匹配,还有一个是KYP,系统及时提示风险,客人选择产品和风险承担能力承受能力有错配,必须适当把这个提示给客人,以确保客户交易适当。 KYC实现超过3万一笔产品与投资匹配,同时累计240万笔交易,共计3850万亿交易做了适当提示和阻挡。 降本增效,一站式服务,全面线上化科技代替简单重复性高交易,释放人力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透过基数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协助风控安全审核。平台因为是金融科技赋能,平台有超过十大类一百多以上子分类超过五千个产品运营可以在平台上完成。放眼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于各个行业,银行、保险、证券业带来很多影响。如果知道怎么用是很大机会点。 科技赋能拓展业务是一个机会点,可以打破地理、时间限制,打通客群,连接产品线,通过线上综合平台,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全方位产品管理,延伸业务范围。做到全区域、全客群、全服务。 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增加服务能力,提升专业。通过AI可以把简单重复性高的服务用人工智能取代,释放人力,将人力投入可以产生更多专业服务部分提供给客人。深入了解KYC,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可以用客户喜欢方法,客户习惯界面提供客人适合产品和服务。 科技赋能让客人体验更贴心,有温度的服务。陆金所前面谈到除了KYC、KYP,我们有另外一件事情KYI,目的是希望融入经济行为学理论设计,希望更深层次了解客户对金融偏好需求,为客户生命全周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KYI注重加入行为数据模块,通常透过积累和分析用户,在平台端五大行为,包括长期行为,短期行为,产品偏好,服务偏好,使用习惯,融合所有经济行为之后,能够在客户投前投中,不同阶段整个旅程里面布了超过十万个神经触点,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布点金融平台,希望客户进来开始,整个旅程里面提供客户完整的服务。 金融科技是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但是本职仍然是金融业,坚实DNA是我们的能力,通过风险管理、AI智慧,大数据,云计算,ABCDE,AI、BI、云计算、大数据、执行力,金融科技不仅仅是技术驱动结果,更是坚守金融本质和规律体现。[详情]

蔡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
蔡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NIFD、SHIFD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出席并发表演讲。 蔡真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市场性。要成为中心不是有标准化产品很难做大规模很难提高效率。第二机构聚集场所,只有聚集才会有更好分工或者是产生更好想法。第三是科技创新。上海金融市场规模情况较好。但从机构、财富的聚集度和风投情况来看,上海在国内均落后于冰晶,此外,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 以下是演讲实录: 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也给我机会解读排名,这个话题有一点跑题了,但是实际上一个金融中心指数也是金融基础设施,比如说GFCI指数,还有道琼斯指数,上海黄浦区还有指数,大家可能最关注还是GFCI指数。 今天主题是给大家做一个解读,上海金融中心指数为什么排第五。为什么这样一个主观指数能够有这么大权威性,也是揭示了为什么上海排名第五是令人信服的。我们也回到现实客观情况,主观是存在于脑袋当中想像,还需要一些客观情况,回到现实找找上海有什么差距,也会对上海怎么做金融中心提出建议。 我们要考察GFCI评价流程,左边是评价主观调查问卷,右边很多客观评价工具因子,工具变量,这些实际上都是起辅助作用。两套系统合在一块进行支持向量积学习,支持向量积通过学习会对评价不充分城市进行评比,修正原来主观评价指数。 问卷调查怎么样保证客观,第26期主观调查问卷上海指数包括伦敦、纽约排名,是3400位评估人决定。怎么保证权威?是通过在线问答,一定是有声誉机构和实体。保证有延续性,过去24个月所有主观评价,有权重关系越近越高。还有一些是被剔除,反馈者回答对金融中心,如果少于三个他认为不合格,备选200个城市,你评价超过100个,他也认为不合格。评价少于3个说明你对全球金融中心没有很深认识。如果超过一半可能作为评价体系来说会认为你的脑袋有一点混乱,对于100个排序可能会太多之后会出错。还有一个信息,反馈者如果填写调查问卷不说明自己所在城市,也是被剔除的,因为可能你对自己所在城市进行过高评估。 右边是工具变量和SVM方法,工具变量130多个,客观也不客观。有一些找营商环境指数,还有一些CPI腐败观察指数,透明国际,以前英国还做过,这个是有双重明显标准,他们做均值的时候,非洲明显是低于北欧地区,是整个样本都有偏差和双重标准。这个我长期做数据方面研究,这个还系比较清楚,所以完全客观,至少做到第三方。 支持向量积怎么做这个事情?养老基金经理对于爱丁堡和慕尼黑进行评估,但是不了解这个苏黎士,但是有爱丁堡、苏黎士、慕尼黑其他相关客观数据,比如知道这三个城市GDP,但是他们有一定相关性,比如给出爱丁堡是10,慕尼黑给8,GDP是10万亿、8万亿,我知道苏黎士5万亿,相应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给分,给以后就是主观为主,给一个新的不太知道的进行评估。每一个人金融个数不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对评估不充分的进行调整,得到一个数据。 这个评价结果,最右边有评价数,评价人,一共三千人,对纽约评价1314人,得到评估均值还有标准差,其实考验这个表评下来,基本上最后调整过的数值是很接近,细看里面有一些猫腻事情。有一个重要事情,如果一个金融中心很有声誉,一定是调查问卷当中是被很多人众所周知的。上海有多少人评估?纽约有1000多人,上海是被很多人知道的。 主观评价指数为什么会客观?有一本书人类简史,人类为什么能够大发展,是因为能够讲共同故事,共同故事背后有一个共同逻辑,我们评价并不需要太多逻辑,而是对各个城市有一些共同认识,如果大家都认可,就可能是一个权威的,符合大家都认可指数。这个指数经过这么多年评判,为什么客观,抓住一个事情,主要城市之间,纽约、东京、伦敦,我们很清楚知道纽约和伦敦是第一。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关系,不可能深圳超过上海,这么多年下来就一个特点,波动会很小,因为大家认识以及客观事实改变,也是慢慢变化的。 这一期前五名中心得分情况就是纵轴,下面时间轴是每一期情况,第一第二名很稳定,说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货币体系结构一直是没有改变。上海有一些变化,第五期上来,第十一期突然下去,其他情况也是很稳定。他们评价怎么保证,背后机制是什么,是对数评估机制,这个月权重一,往前一个月,现在是10月份,9月份评估结果也在分数里面,权重会下降,然后进行加权,往后退权重小,这些信息累加起来很稳定。对于金融中心还有GDP指标,他们都是慢变量,没有太大变动又有延续性,背后机制就会保证时间上一致性。 这个方法是因为很多人看不懂,看懂就会发现GFCI还是很坦诚,他会告诉你我的方法有什么缺陷。第一个缺陷不排除有强大国际评估人集团操纵GFCI指数,他告诉你有这个,一定会让受访对象在各个区域和行业广泛分布。第二不同行业怎么有代表,评估人来自于银行业,怎么对保险业评估说服力很充分,就尽量让行业足够多。关于工具变量问题,你做很多工具变量,甚至有伦敦租金指数情况,伦敦租金指数越低,竞争力有越高,或者是反过来,我们说不清楚因果关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几个对策,一个是尽可能展示评估人地区分布,整个报告给你充分一些信息,图上有很多信息,各个横着图反应是评估来自于什么地区,绿色是24%评估人权重来自于西欧,评估标准与最终评估结果是往左偏少,中间线是把伦敦评估自己金融中心分去掉,中间纵轴是整个结果。伦敦如果把自己去掉,它的评估是往右边移,伦敦如果评自己很低,外面人评他高,他加自己因素是852,自己剔掉是高的,说明伦敦人很谦卑。看看香港什么情况,香港是左边,大家评估结果香港是很高,把香港剔掉他自己评估是在右边,这个背后反应一些情况。 这个图是评估地区情况,看起来很像资本流动图,实际上反应某一个评估人。评估人地区分布是越来越广,越广有一个评估维度。 行业组织分布比较均匀,行业基本是银行业为主,其他分布比较均匀,大中小组织都有,尤其是小机构金融科技机构比较小,他们比较均匀基本15-20,这样比较客观。 工具变量与金融中心没有任何关系,是列出来所有经过回归之后R的情况。背后是什么,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本身竞争力很强,是很好金融中心,其他各方面都会好,让他越来越多就降低敏感性。这几个维度解决这个问题,就使得主观评价相对客观。 上海评估为什么可信,评估人数是最多,实际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被全球人越来越多了解,从样本来说除了纽约就是上海。标准差统计后面,后面越来越少,标准差相对来说大,标准差上海是排名倒数第二低,大家看法一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很好,这个结果甚至是比香港还好。 这么多主观评价,来自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连接节点,可以做出很多花样,你的节点很多就是全球金融中心,如果节点相对来说跨大区就是国际化。各个行业都对城市评估很高,会归几类,上海属于全球金融中心。 还有报告当中体现的,这个评估是很稳定的,横轴是随着工具变量增加,评估方差会不会变,越往左越好,上海是在左边,深圳靠外面一点,分三个区。不稳定就是动态金融中心,还有一些属于不可预测的金融中心。 真正国际金融中心是什么?这是评估结果,还是要讲现实事情。我个人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市场性。要成为中心不是有标准化产品很难做大规模很难提高效率。第二机构聚集场所,只有聚集才会有更好分工或者是产生更好想法。 上海金融市场规模还可以,股票市值来说,市值指标参考性也是值得探讨。2018年3.9万亿美元,这个指标超过伦敦,没有超过东京。债券存量是银行间市场,以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12万亿美元到2018年,这个指标超过日本,单个国家相比是世界第二,从区域来讲比欧元区低一些。机构和财富聚集度不够,就简单这次做了一些分析,从福布斯两千家分布来看,两千家当中非金融机构挑出来,金融机构挑出来,这个图是金融机构情况,上面是分布图我们是世界老二从属于来讲,第一是美国金融机构,第二是中国。分城市看上海不太乐观,我们是因为政策原因,体制原因,北京是第一,上海和中国香港持平。 富豪住什么地方,上海不受富豪欢迎,这是全球情况。大陆也是老二,但是要看富豪来讲,这是19年数据,8月份做这个课题的时候上海净资产总值是比台北高一点。 影响一些科技创新是风投,风投全世界美国第一,其次是中国,但是风投大部分是在北京,上海第二。 这些情况反应国内城市来看上海不是很乐观,股票市场国际化程度,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上市公司上海之前想推CDR,也是碰到一些情况,这是反应上市公司情况,反应国际化上海是零。 发的海外债情况都不在一个数量级。市场国际化程度高不高取决于货币国际化程度。三个部分一个是主观指数,这个指数符合大家想像,上海这两年努力和对外的声誉和名气见到一定效果,也是令人信服,但是回到客观事实,国际化程度是最大短板,其次是抓住一些重点来做,提高机构聚集程度。这是我后面说的对策,战略上不应该在意指数是主观为主的指数,但是战术上要重视,因为良好声誉会带来资本进入和机构聚集,这样的情况。谢谢大家。[详情]

连平: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
连平: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出席并发表演讲。 连平表示,上海金融中心整体上缺乏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能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此过程中,数字经济的发展颇有助益。 他认为,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大数据将成为最关键生产资料,成为竞争力根本来源。人工智能可以释放出很强大生产力,解放脑力和体力提高生产力,云计算、区块链去中心化机制将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进而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本使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最终降本增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参加今天这个论坛,我发言的题目“数字经济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想讨论关于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之间重要关系或者是相互影响。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题目是跑题了,没有按照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方向来进行讨论。我翻阅了一下什么原因会跑题,原来是会议最初的时候定这个里面有数字经济,我就按照这个做了准备。好在刚才李扬理事长说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与金融科技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我还是按照这个来讨论,讲一下我的看法。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金融中心建设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因为它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定是有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有大量金融机构所构成的大量金融活动交易等等。基础设施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巨大规模,频繁交易的中心来说,基础设施当然是十分重要。这个完全不同于其他非金融中心城市,不需要有非常强有力的,非常系统,高质量的平台。它的重要性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 当今条件下,我赞同李扬理事长观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初步建成,从中国现有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中心已经初步建立。毫无疑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自然也是往前走,没有相应的一定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有金融中心存在。只是这个中间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在未来还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初步完成了建设的目标之后,接下来向新高度要迈进,要进一步发展,对于金融基础设施这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毫无疑问是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觉得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话题,还是十分的有意义。刚才主持人和李扬理事长谈到金融基础设施认识,我今天并没有针对这个来做准备,但是我觉得这个讨论确实是很有启发。怎么来准确的或者是比较合理界定金融基础设施,这一点其实也是非常重要,是什么都往里面放,还是和金融市场发展,是不是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基础设施等等,这都需要很好展开进行探讨。 目前我们国家数字经济有一个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加上实体经济,它的融合可以称之为数字经济。其中三个主要构造部分,数字技术创新,这是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数字化知识与信息,是数字经济生产要素。现代信息网络,是数字经济载体。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对于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府治理模式都会带来新的推进。数字经济目前来看有三个重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 我们国家数字经济量质齐升,总量占GDP比重达到34.8%,18年数字经济民意增长达到20%,高于同期GDP增速11.2个百分点,未来GDP当中比重毫无疑问会继续上升。 结构来看,数字产业化规模在GDP当中比重达到7.1,主要是信息有关产业。产业数字化规模快速上升,现在达到27,在未来比重上升会非常明显。 对于区域来讲,长三角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从目前占比重来说在GDP当中仅次于珠三角,但是增速是最快的。 数字经济目前发展也遇到一系列挑战,主要是四个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举步维艰、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困难、数字化转型风险正在初步显现、市场发展次序尚待规范。 第二部分,数字经济发展怎么有助于金融中心建设。我们目前遇到很多挑战也有很多不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个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是最关键的内容,否则到底是国内金融中心还是国际金融中心,资本流动,开放程度,货币兑换程度等等一系列,还有汇率机制,国际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这是对于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上海金融中心整体上缺乏全球性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能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金融发展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要涉及是有关人才和制度建设。风险防范能力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 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对于金融中心建设来说,我们认为首先是有助于推动市场效率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市场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大数据将成为最关键生产资料,成为竞争力根本来源。人工智能可以释放出很强大生产力,解放脑力和体力提高生产力,云计算、区块链去中心化机制将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所以数字技术发展对于降低成本是非常明显,对于提高效率效应也是非常明显。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本使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最终降本增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有一系列内在特质,比如开放共享,全球化配置,超越时空物理界限等等。 数字贸易是对外开放重要动力,包括国际化,外向型数字经济主要载体。数字贸易有助于改变世界贸易格局,传统渠道逐步打通,交易体系逐步形成,供给不断优化,需求十分强劲。全球50%服务贸易已经实现数字化,超过12%货物贸易已经实现数字化。 数字贸易有助于催生离在岸,本外币一体化金融业务支持,促进跨境投融资发展,吸引国际机构聚集。这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更为突出,至关重要。 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这方面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更好配置资源。 数字经济是有助于风险防控方面进行更好推动,首先是提出更高这方面要求。包括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监控能力提升,风险处置能力提升。 第三方面,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在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政策建议,谈几点想法。 第一,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健全数据交易法律法规,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加快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数据市场化指导意见,明确数据监管通用规则,注重数据价值挖掘和利用。完善数据市场交易机制,强化数据保护与管理。 第二,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底层技术研发力度要加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方面支撑,强化监管科技突破,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金融中心发挥大型银行市场系统骨干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间大型骨干型金融机构,大的商业银行,应该不仅仅是金融中心参与者,应该是金融系统中间不可或缺骨干组成部分,有助于市场平稳运行,同时有助于很好控制相关一系列风险。这方面还需要大的金融机构,发展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这些方面要素来推动自身的扩展和完善。大力推进组织架构优化升级,深度参与市场建设发展。积极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创新。 第四,更好运用数字经济手段和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这当中首先是强调本币优先,防范币种错配风险。防范币种错配对于外汇市场产生冲击,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未来如何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在市场不断扩大开放过程当中,进一步加以针对性完善。加强国际宏观经济协调,减少意外冲击。这在未来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情况下,是越来越重要。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大的前提下面,如何能够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它的成果,能够让这些成果更好在金融中心建设中间加以运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从前面所讲到的,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来说,其实金融产业是各种产业中间数字化需求最大的部门之一。我们知道金融事实上大量活动就是数据,就是符号,包括货币等等。真正具体物质化金融东西,可能未来是越来越看不到。更多就是信号,就是数据,就是符号。所以这里数字经济在这个中间发挥作用,它的空间非常大,而且也是非常迫切和需要。 我认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间,应该张开双臂来拥抱数字经济。谢谢大家。[详情]

周振华:需从制度、技术等6方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周振华:需从制度、技术等6方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出席并发表演讲。 周振华表示,国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是完全不一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在更加全球分布式金融体系基础上,需要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 他进一步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需要从六方面进行建设,分别为制度化、技术、社会、市场组织、空间、文化。 以下是演讲实录: 各位下午好,今天论坛题目主持人介绍了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含义。我从国际金融中心它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来谈。我最近研究全球城市过程当中,发现国际上面一些一流全球城市,往往都是从原来国内金融中心,逐步演化成国际一流金融中心,这个当中给我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国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是完全不一样。 首先一个问题,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国内金融中心从全球范围历史来看,有几个特点,往往是国内制造业经济和大规模消费需求所塑造,承担国内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融资功能。第二,受到严格国家保护,在基本封闭国家金融体系世界里,每一个国家金融体系都在为其经济复制大部分相同的必要功能。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合作,往往涉及两个国家所执行的同一套业务,譬如清算、结算。第三,高度监管银行系统,国家商业银行是其主要资本来源。第四,基于国家全球业务中心组成的重复所有关键职能和专门市场的全球金融体系,虽然是全球金融体系,但是这个金融体系是每一个国家全球业务中心组成的重复的,所有关键职能和专门市场体系。第五,国内金融中心往往是多中心扩张形态,除了有主要金融中心之外。譬如纽约、东京,还有次要金融中心比如芝加哥、大阪,以及区域金融中心,意大利曾经有11个金融中心在国内。在德国曾经有7个金融中心。所以国内金融中心态势下面,往往是多中心态势。但是当这些金融中心走向国际金融中心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并不是国内大规模生产和消费需求所塑造,而是由经营部门全球化和越来越多经济部门金融化所塑造。越来越履行着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出流通的通道门户功能。这种门户功能是他们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主要机制。这些金融中心都是概括财富和全球市场之间纽带,是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机会之间纽带,结果是投资来源和目的地都在增加。 第二,放松管制,消除严格国家保护。 第三,越来越多证券化金融创新为主导,取得国家商业银行成为主要资本来源。由此新型全球金融公司和交易所参与进来,成为全球经济战略组织者。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特点是金融机构和市场多样化,而且各种专门金融市场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额。 第四,国际金融中心它是建立在更加全球分布式金融体系基础上。这是一个贯穿所有国家嵌入式金融体系,也是将国家联结在更大全球金融体系之中。这对于提高领先国际金融中心重要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所以这些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领先一流的中心,也是制定许多必须被参与者采纳标准和规则的中心。 第五,它与国内金融中心多中心化趋势不一样是相反,业务全球金融化,但是金融管理控制功能越来越集中化。最后集中到现在最多20个金融中心,少是5个,囊括全球金融活动绝大部分比例。90年代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现在是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五大金融中心覆盖了世界金融活动和流量的很大一部分。国内金融中心演化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金融业务范围扩展,而是功能转换,以他们失去国家拥有的功能为代价,也不是简单实行国际会计财务标准,而是实行金融体系和金融组织变革,也不是为了资本流入流出进行的产品创新,而是构建资本流进流出的门户通道。因此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比如新加坡金融中心后期发展起来就一直把全球化实践和倡议放在首位。香港本质上拥有支撑强劲全球金融活动需要的全球化基础设施。东京不是很开放,但是最近政策调整也清楚显示,如果希望真正崛起为金融强国,就必须发展这类全球化实践和基础设施。 这是我首先把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要做一个本质上区分。 其次再谈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金融基础设施是什么。所以这里讲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刚才主持人和理事长他们是从金融活动基础设施角度定义,我是从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可能更宽泛一点。 第一,制度化基础设施。两个方面统一的内容,一个是放松管制,一个是风险控制。放松管制是全球化基本要素,对于伦敦、纽约两个地位毫不动摇地位来说,金融全球化提交交易复杂性,放松管制促进很多新的投机性越来越强金融工具发明,这个增强了金融中心实力,他们具备产生权威创新能力,也最能应对当今金融体系复杂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松管制这种制度化基础设施功能,也是一定程度上面使他们免受其他金融中心无法轻易接受的冲击。随着各国放松对经济管制可以看到,整个全球网络当中金融中心数量是在增加,包括巴西、印度部分放松金融管制以后,孟买、圣保罗加入的全球金融网络。他们业务量和价值会大幅度增长。全球化结果在许多国家和市场金融公司正面临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最终是要对中心业务进行一些微调,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进入全球市场门户,同时也是金融危机传递的门户,资本的流入流出一样迅速,曾经被认为是国家资本现在也可以轻易加入资本外逃队伍,风险控制是基础化基础设施之一,当今时代也是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高层人员水平,而不仅仅是技术条件。比如电子监控等等。 第二,技术基础设施。讲电子网络方面,电子网络方面数量和范围上都不断增长,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他们也不太可能消除对金融中心需求,相反这些电子网络正加强对这些金融中心网络化连接,不同层次交易所之间建立战略和功能联盟,这些联盟会演变成跨界并购,电子交易也是导致一个全新模式,任何一个市场都可以在其他市场和经济公司屏幕上进行操作。但是电子交易不会消除对金融中心需求,因为这些金融中心结合开展复杂业务和服务全球公司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和人才。 第三,社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社交网络,日益明显事实,最大限度利用新信息技术就需要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的复杂组合。这些技术能够为先进服务公司带来大部分价值都在于外部性。这意味着外资和人力资源要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互通优势,建立起社交网络能力。在国际化交易事件当中,信息两种形式,一个是数据,得益于数字革命,这类信息获取是全球性的,还有一种信息类型类似于解释评估判断混合,这类信息需要协商一系列数据和对其他数据一系列解释,产生一个高阶数据。第二类信息需要复杂要素组合,这需要借助于全球互联互通社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领先优势。原则来讲可以任何地方复制技术基础设施,但是不一定能够拥有社交网络基础设施。 第四,市场组织基础设施。国际金融中心有一个非常大需求,经常需要有巨大资源供给能力,所以这个当中往往会导致企业快速并购,导致不同国家金融所之间战略联盟。电子网络兼并,网络连接许多交易所,现在各种各样交易所通过网络战略联盟合并是越来越多。 第五,空间基础设施。高密度的金融,国际金融中心专业化生产一定是发生在主要城市金融区,这个金融区导致高密度、复杂的,知识的相互交织,开展此类活动风险复杂性和投机性,增加面对面接触的重要性。 这里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多伦多金融区曾经一度搬到郊区,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空间上面有一个金融区基础设施。 第六,文化基础设施。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明显特征是企业精英非国际化。对于这些全球参与者以及客户来说国家归属感和身份变得越来越弱,因此美国和欧洲主要投资银行都在伦敦设立专门办事处,来处理全球业务各个方面。 现在国际问题在这些领域表现非常突出,全球金融产品可以在各国市场上获得,各国投资者也可以在全球市场上运作,所以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当中就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新的亚文化,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里精英非国际化,其中衡量一个标准是在那里有众多国际学校,把它作为衡量这些孩子父母文化特征一个重要指标。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详情]

李扬:金融科技发展不要重蹈互联网金融覆辙
李扬:金融科技发展不要重蹈互联网金融覆辙

  新浪财经讯 10月15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今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会议聚焦“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IFD理事长、SHIFD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NIFD副主任、SHIFD理事长殷剑峰等出席。 李扬指出,2014年中国第一个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搞两年就开始整顿,现在还没有整顿完毕,一个很好的金融科技活动,金融科技创造与推广在这里变成了造成风险因素,这怪我们不熟悉,怪我们没有搭建一个很好有效的平台来使得各方人士在这一块互相交流,把这个事情推行下去。 他认为,下一步要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不要重蹈互联网金融覆辙。此外,必须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业,必须用金融科技先发优势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挑战。“我们过去靠表,靠熟人社会,靠脸熟,现在是靠区块链新技术,互相不认识情况下,基于大数据建立新的信任基础”。[详情]

论坛信息

论坛时间:2019年10月15日下午
主办单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SH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
直播支持:新浪财经

微博推荐

更多

专题评论加载中...

微博/微信扫一扫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