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海底捞七大看点:CSO称估值合理 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海底捞七大看点:CSO称估值合理 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新浪港股|2018年09月26日  10:27
海底捞一度涨近10% 张勇、舒萍夫妇身家高达568亿元
海底捞一度涨近10% 张勇、舒萍夫妇身家高达568亿元

新浪港股|2018年09月26日  10:04
海底捞今日港股上市 获大幅超额认购
海底捞今日港股上市 获大幅超额认购

证券时报|2018年09月26日  03:08
海底捞今日上市 港交所史上门槛最高新股到来
海底捞今日上市 港交所史上门槛最高新股到来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09月26日  07:24
海底捞申购每手1.78万港元 刷新港股打新门槛
海底捞申购每手1.78万港元 刷新港股打新门槛

证券时报网|2018年09月25日  20:13
海底捞明日挂牌 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高8.2%
海底捞明日挂牌 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高8.2%

新浪港股|2018年09月25日  07:53
海底捞公开发售超购5.56倍 预期9月26日上市
海底捞公开发售超购5.56倍 预期9月26日上市

智通财经网|2018年09月24日  07:00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 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 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证券日报|2018年09月20日  02:20
海底捞IPO定价区间为14.8-17.8港元 9月26日港股上市
海底捞IPO定价区间为14.8-17.8港元 9月26日港股上市

新浪港股|2018年09月18日  08:21
海底捞明日开始招股 每手入场费高达1.8万元史上最贵
海底捞明日开始招股 每手入场费高达1.8万元史上最贵

新浪港股|2018年09月11日  07:28
传海底捞超购逾4倍 冻资超过30亿
传海底捞超购逾4倍 冻资超过30亿

新浪港股|2018年09月18日  09:11
最贵老鼠震摄餐饮股:呷哺市值蒸发15亿 海底捞胆寒
最贵老鼠震摄餐饮股:呷哺市值蒸发15亿 海底捞胆寒

中国经济网|2018年09月18日  06:55
海底捞港股上市已通过聆讯 快速开店撑起营收高增长
海底捞港股上市已通过聆讯 快速开店撑起营收高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09月04日  00:23
海底捞提聆讯后资料集 拥有餐厅数量比招股书多42家
海底捞提聆讯后资料集 拥有餐厅数量比招股书多42家

新京报|2018年09月03日  21:39
海底捞上市市值比肩百胜中国 背后管家招行大赚利是
海底捞上市市值比肩百胜中国 背后管家招行大赚利是

  海底捞上市首日市值比肩百胜中国  背后管家招行大赚利是 这位火锅一哥将IPO定价在14.8—17.8港元招股区间的上限,上市首日其盘中市值一度摸高1000亿港元,超过百胜中国,并相当于9个呷哺呷哺,张勇的门店高速扩张战略对其高市值的影响十分明显,但其盈利效率已至天花板的现状并未改变 《投资时报》研究员  王汉林 作为十年以来香港市场第一个大型餐饮消费服务IPO公司,海底捞(6862.HK)自发布招股信息以来即颇受市场热捧。 海底捞今日(9月26日)开盘价为18.8港元/股,较17.8港元/股发行价上浮5.6%。盘中一度较发行价涨幅超10%,摸高至19.6港元/股,市值也相应接近1037亿港元。随后该股走势回落,并一度险些破发。截至发稿,该公司市值已回落至950亿港元。 据公司公告称,海底捞于9月12日正式招股,每手1000股,最低入场费达到17979.37港元,进场门槛为港股新股最高,拟筹资9.63亿美元,于9月26日正式挂牌上市。由于上市前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大举超额认购,国内最大的连锁火锅巨头海底捞已将其香港IPO定价在17.8港元,为14.8—17.8港元招股区间上限。该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发售股份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股份3820.8万股,国际发售股份3.86亿股,其筹资目标总额9.63亿美元。 至招股结束,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占总发行的9%)已经被超买逾4倍,共约1.3万份申请,而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股更是获得20倍的超额认购。 与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其他巨头企业相比,海底捞也毫不逊色。 2018年7月9日上市的小米集团(1810.HK)最高发售价每股22港元,以每手200股计算,入场费上限约4400港元。小米IPO公开配售超额认购约8.5倍。国际部分也获得轻微超额认购,超额认购1.1倍。 9月13日截止招股的美团点评(03690.HK),据悉冻资约26亿元,若以公开集资额17.29亿元计,相当于超额认购约0.5倍。 此前,海底捞曾透露,已从5家基石投资者手中获得3.75亿美元,占到IPO发行规模的40%,分析称高于常规水平。其中,高瓴资本和景林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承诺投资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亚洲和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将共同持有价值8000万美元的股份,Snow Lake和Ward Ferry将分别投资8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 据悉,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挪威央行、瑞银、富达和野村等著名机构都参与了海底捞的此次认购。若海底捞成功实现9.63亿美元的融资目标,将使其成为今年香港第5大IPO,仅次于中国铁塔(0788.HK)、小米、美团点评和平安好医生(1833.HK)。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这是相当罕见的表现。 张勇夫妇身家再升 以17.8港元的价格计算,海底捞的市值将一举达到约120亿美元。而张勇夫妇共持有海底捞约20.9亿股,按照公司市值来看,张勇夫妇仅凭本次上市将至少再增加47.66亿美元(约合324.09亿元人民币),而总身家则可能突破550亿人民币。 不要忘了张勇旗下产业可不止一家海底捞。Wind数据显示,就在海底捞上市同一日,张勇旗下为海底捞提供火锅底料的上市公司颐海国际(1579.HK)以19.32港元/股高开,不过随后股价回落,最低触及17.8港元/股,总市值达192.6亿港元。 2016年12月,用友与海底捞集团旗下的上海海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简称海悦投资)发起成立红火台餐饮云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饮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餐饮服务,张勇担任副董事长。海悦投资也是安徽讯飞至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持有41.3%的股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另外的51.7%,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科大讯飞的全资子公司。 另外,海底捞也是云锋基金的大股东之一。在海底捞底料公司颐海国际冲刺IPO时,马云旗下的云峰基金占股6%。 同时,张勇在教育、娱乐方面也有涉足,分别成立了成都海途教育、简阳市悦海游乐等全资子公司,在商业地产领域,简阳市海底捞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项目也已进入全面装修阶段。 诸多资本助力下,海底捞业绩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该公司总营收为106.7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36%,并实现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期的9.78亿元增长22%。以招股价上限17.8元计算,市盈率达到79倍。 据花旗银行统计,目前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百胜中国等九间国际连锁餐饮品牌,2019年预测市盈率平均值为27倍,其中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在华经营权的百胜中国估值22.4倍;包括呷哺呷哺(0520.HK)、大家乐集团(0341.HK)等大中华区餐饮品牌2019年预测市盈率平均值为14.9倍,其中同为连锁火锅品牌的呷哺呷哺估值为17.7倍。 花旗银行分析师此前表示,海底捞的高速增长主要靠今年分店大幅增加70%带动,但激进的扩张计划将削弱公司的同店销售表现,而且公司并无“海底捞”的商标拥有权,因此估值应比全球连锁餐饮同业有折让才算合理。 而保荐人之一的招银国际给海底捞的估值高达1000亿元,与百胜中国彼时市值接近。而Wind数据显示,截至发稿,百盛中国市值为134亿美元(约合92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甫一上市,海底捞已然超越前者。 据悉,招商银行(600036.SH)为海底捞多年来唯一一家主要往来银行。近3年时间里,海底捞的负债增加了18亿元,从披露的往来银行信息来看,这18亿元中的大部分应该是招商银行的贷款。同时有消息称,海底捞的企业现金管理、贷款、员工工资发放、高管们的私人银行、IPO业务等方面已被招商银行全面承包,而通过担任海底捞的IPO联席保荐人,招商银行可以大幅降低其贷款风险,同时,吸收大笔存款以及零售客户也在意料之中。 扩张过猛提升空间小 按照招股价上限计算,海底捞最多将募集75.65亿港元。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此次IPO集资金额的60%将用于未来5年开设约390家新餐厅的扩张计划,每家新开餐厅的资本开支约为800万元至1000万元。 近年来,海底捞不断加大在内地及海外市场的餐厅网络扩张。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在中国内地共有316家餐厅,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餐厅数量分别为78、153、85家,同时在境外拥有25家餐厅,分别位于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地,海外营运收益贡献占比已达到7.5%。 2015年初至今,海底捞在全球的餐厅数量已由112家飙升至362家。公司表示,计划今年整体新增180—220家餐厅,并在未来数年维持这一增速,其中15—25家位于海外。 海底捞的扩张趋势在近几年愈发明显,其在2017年底拥有门店273家,目前拥有363家,今年已经新开了90家,目标是今年还要继续新开110家,预计在18年底达到473家。有业内分析人士称,海底捞的高速扩张是为了获得市场对其未来成长性的一直看好以得到更高的估值,毕竟对于这家传统餐饮企业而言,开新店几乎是唯一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的方式。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去年开设98家新餐厅,翻台率平均为每天4.6次,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快开店速度,新增71家餐厅,截至6月底翻台率下跌至平均4.2次。但公司表示,去年新开的97家餐厅及今年上半年新增的63家餐厅已达到初步月度收支平衡。 但从其现有餐厅以及整体的翻台率来看,海底捞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都维持在5.0左右,可见这几乎是海底捞翻台率的天花板,因为营业时间和顾客用餐时间等方面限制,其翻台率难以继续提升。 此外,从海底捞的招股书可以看出,海底捞的新店仍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这也难免面临门店间互相竞争的情况,导致效率下降。 有分析人士称,如果海底捞在2018年已经接近了长期的开店天花板,那么它未来的盈利天花板也就隐隐可见了,不久海底捞就会成为收入和利润增速长期接近于通胀的企业。 同时,由于高速扩张,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也大幅上升。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2016年的17.9%显着提升至2017年的73%,不过该比率在2018年上半年回落至50.7%。截至今年7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为18.92亿元。[详情]

投资时报 | 2018年09月26日 15:31
海底捞上市市值逼近百胜中国 但有人"捞一把就走"
海底捞上市市值逼近百胜中国 但有人

  1994年,四川简阳,23岁的小伙张勇准备和朋友施永宏开一家火锅店。当时,张勇和女友舒萍(现在已是张勇的太太),施永宏和他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太太李海燕,四人凑了8000元,做了四张火锅桌。 万事具备,只欠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勇为此非常苦恼。 这天,舒萍在和朋友打麻将,张勇坐在旁边,还在为名字愁眉苦脸。这时,舒萍和牌了,而且是个“海底捞”——也就是牌桌上最后一张牌和,要加番。她很高兴,转过头说:还不如直接叫个海底捞。 当时的张勇和舒萍一定想不到,因为他们,“海底捞”三个字从四川的麻将桌,走上了火锅餐桌,从小小的简阳走向全国,走向海外,今天(9月26日),正式登陆香港市场,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 有分析认为,海底捞选择在盈利水平最高、扩张速度最快时上市,给予市场极高的增长预期,估值已经接近乐观预期下的天花板。 未来海底捞的扩展之路,还会这么平坦吗? 对于海底捞(06862,HK)这只股票,是捞一把就走,还是长期持有呢? 股价上蹿下跳,捞一把就走? 9月24日,海底捞公告,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售价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 这意味着,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买一手的费用)高达1.78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56万元)。成为港股史上迄今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虽然市场认为海底捞的新股定价过高,但今天早盘,投资者还是“捞”了一把。开盘时,海底捞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随后继续大涨,上午9:40前后,海底捞股价报19.64港元/股,涨幅超过10%,市值也冲破千亿港元(1040亿港元),和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连锁餐饮的百胜中国(133亿美元市场)相当。 全球发售股票后, 张勇和舒萍将共同持有已发行总股本的57.67%,如果按1000亿港元计算,张勇和舒萍的身家将达到了57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06亿元)。 但是,9:40分之后,海底捞股价急转直下,30分钟内,股价从最高点跌至17.86港元,随后才逐渐企稳,截至午间收盘,涨幅只有2.81%,市值为94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31亿元)。 海底捞今早的股价走势,确实反映了估值过高的隐忧。 按17.8港元的IPO定价,公司估值高达943.4亿港元,对应2017年11.94亿元净利润,市盈率高达69.5倍。对比中信证券、国金证券给出的盈利预测可见,海底捞的发行估值几乎透支。 此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高的估值,对海底捞而言并非好事,将来必然会伴随着市场对其严苛的‘审判’,而且必须时刻要证明自己的估值是合理的,否则将会受到市场严厉的‘惩罚’。” 海底捞未来还能跑多快 海底捞此次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60%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至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 20%用作开发新技术,主要用于开发提升客户体验,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 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的债务; 另外5%将用作营运资金,以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筹到钱的海底捞,未来的扩张之路还会像此前的24年那么平坦吗? 从招股书可见,最近几年,海底捞开店速度加快,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7年末的273家,到了今年9月初,又增加到了363家。海底捞估计,今年之内,要新开180至220家餐厅。 大举扩张为海底捞带来的是营收的快速增加。2017年,海底捞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过去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9%。今年上半年,增长率更是提高到了54.4%。 对于一个餐馆来说,业绩增长的好不好,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就是客人的消费。2018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平均每位顾客在海底捞消费96.6元。其中,一线城市人均消费106.0元,这些数字较去年同期都在增加。 除了客人的消费之外,还要看翻台率。翻台率越高,就餐人数就越多,既能提高单店销售额,又能摊薄各类固定成本,提高单店利润。 根据海底捞的公告,公司整体翻台率在2018上半年大量新店开设的背景下,由2017年的5降至4.9,更为严峻的是,2018上半年新开门店的翻台率已经由2016年的4.8降至4.2。 高速扩张还给海底捞带来了巨额流动负债,2015年~2017年三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18.32亿元。资产负债率也大幅上升。去年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由2016年的17.9%飙升至73%,这一比率今年上半年回落至50.7%。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张勇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餐饮企业,任何一家门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会成为整个集团的“黑天鹅”。 去年8月,以服务成名的海底捞在后厨安全上失守。北京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被曝多次发现老鼠爬窜、餐具清洗不到位等问题,北京市食药监局要求海底捞北京各门店一个月内实现后厨可视化。 如今,海底捞已经上市,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在它的股价上反映出来,而且未来的门店越来越多,这也是以“逆天的”服务文明的海底捞未来将面临的考验。 从创业之初,海底捞就不是靠味道取胜。张勇曾说,“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这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 而关于海底捞“变态”服务的开端,2011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有过描述: “开办火锅店初期,一天,当地相熟的干部下乡回来,到店里吃火锅。张勇发现他鞋很脏,便安排一个伙计给他擦了擦。这个小小举动让客人很感动,从此,海底捞便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 一位住在海底捞楼上的大姐,吃火锅时夸海底捞的一种辣酱好吃。第二天张勇把一瓶辣酱送到她家里,并告诉她以后要吃海底捞随时送来”。 这样的服务,也让海底捞逐渐在简阳做出了名气,也招揽了不少回头客。 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海底捞在员工管理和培训上可谓下血本。去年,海底捞的近三成收入用在员工成本上,达到31亿元,而排除董事薪酬等其他因素,员工平均年薪约6万元,在同行中领先。 编辑 | 王嘉琦[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09月26日 14:07
海底捞今日香港敲锣 迅速“涮出”近千亿市值
海底捞今日香港敲锣 迅速“涮出”近千亿市值

  火锅界的扛把子——海底捞来了!感觉这些年吃过的火锅排过的队,终于没有白费。 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作为港股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海底捞今日上市高开5.6%,随后一路高歌猛进,一度涨逾10%,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港交所史上门槛最高新股到来 此次海底捞登陆港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公告显示,海底捞香港公开发售获5.56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方面也是获大幅超额认购。此外,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港元涨1.46港元,涨8.2%。每手1000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赚1460港元。 海底捞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本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2.69亿港元。其中,约60%用于为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约20%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用与偿还贷款融资,约5%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其营收总额106.37亿元,利润11.94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5%,年客流量更是达到1亿人次。目前海底捞共有363家餐厅,去年底这一数字是273间。海底捞的提速开店扩张推动了业绩的高速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收入达到73.43亿元,增长54.4%。 海底捞从4张桌子起家,到现在拥有300多家直营门店,服务是其最大卖点之一。 知乎上专门有一个话题是“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浏览次数超过4700万次。很多顾客分享了自己在海底捞享受到的贴心服务。 图片来源:知乎上网友分享的图片 一位刚领完结婚证去海底捞吃饭庆祝的小情侣,被服务员意外看到了结婚证,立刻为其准备了一个水果拼盘,并配上“marry  you”的音乐,让两位新人十分感动。为顾客过生日,准备果盘放生日歌,在海底捞更是家常便饭。 未来或将问鼎中国餐饮第一 海底捞招股说明书中介绍,中国餐饮服务市场近年来稳步快速增长,总收入由2013年的26368亿元增至2017年的3964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 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沙利文分析 中国餐饮服务市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中式餐饮、西式餐饮和其他餐饮,中式餐饮是最大的组成部分,2017年市场份额为80.5%,而在所有中式菜品中,火锅占有最大市场份额,按2017年收入计算,其市场份额为13.7%。 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沙利文分析 申万宏源分析,火锅门店可复制性强,门店拓展速度快,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过去三年店面数量翻倍增加,同时,火锅每桌平均消费额逐年稳步升高,近五年提价20%,行业量价齐升,远超行业其他玩家。 根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报告,按照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同时,公司也是中国及全球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2016年至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海底捞用不到肯德基3%的门店数,创造了肯德基25%的营收。申万宏源预计,当海底捞开店达1000家,收入规模将超过肯德基成为中国第一餐饮。 中国前十家餐饮企业一览表(截至2017年底) 资料来源:Euromonitor,大众点评,申万宏源研究 火锅产业链潜力巨大 申万宏源介绍,火锅行业整体市场空间在5000亿元左右,除去火锅餐饮后产业链还有1250亿元的市场空间。 以海底捞产业链为例,海底捞产业链上的业务始于火锅,而不止于火锅,目前已全面扩展至其他餐饮领域且影响力巨大,龙头优势孕育出一批优质企业。 火锅产业链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国饭店业协会,申万宏源研究 海底捞及其关联公司股权结构图 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申万宏源研究 在火锅调味品方面,申万宏源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成长空间巨大,2B端需求爆发来源于连锁餐厅的不断增长与食品安全趋严的双重推动,2C端需求爆发是由于复合调味料相比于一般调味料,能够在零基础下,更易烹饪出美味,切合年轻人需求。 海底捞集团底料业务2016年分拆上市,近五年业绩增长飞速,其立足底料业务,进军中式复合调味料,中长期可对标海天味业,将成为调味品下一个巨头。 中式复合调味料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申万宏源研究 在供应链方面,海底捞的关联公司蜀海供应链深耕餐饮供应链万亿市场,拥有遍布全国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食品加工中心、底料加工厂、蔬菜种植基地、羊肉加工厂等基地。 甚至装修和培训等方面,海底捞也有布局。微海咨询成立于2015年底,由原来海底捞人力资源部招聘中心、员工培训中心孵化而来,对全国中小规模餐饮企业、连锁经营服务业提供招聘、培训及咨询服务。蜀韵东方则是专注连锁企业营建管理服务的企业,深耕餐饮装修。 根据海底捞的餐饮市场占比测算,2017年连锁餐饮培训市场空间为30亿元,餐饮培训市场空间为326亿元,未来五年保持3%左右的增速。 未来五年的餐饮培训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Euromonitor,海底捞招股说明书,申万宏源研究[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8年09月26日 11:25
全球"最贵火锅"上市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你学不会?
全球

  来源:中国基金报 泰勒 继港交所之前点了一份最贵的外卖“美团”之后,今天又点了一份火锅。 没错,就是那家会为你美甲、送你零食,还总担心你一个人吃火锅太悲惨的海底捞,刚刚上市了,史上最贵的火锅价值一千亿!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今天开盘的情况。 海底捞市值冲击千亿 海底捞火锅将其股票上市发行价定在17.80港元,为目标区间的高端。 今日开盘,海底捞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随后继续大涨,上午9:40前后,海底捞股价报19.58港元/股,冲破千亿港元市值。 目前,海底捞的最新市值超1000亿港元,是同为香港上市连锁火锅呷哺呷哺(123亿市值)的8倍多。 资料显示,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创办,目前张勇夫妇已入籍新加坡,两人合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2.70%权益。 按上涨10%计算,持有海底捞62.7%股份的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身价650亿港元(约合570亿元人民币)。 海底捞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及首席运营官杨利娟敲锣。 一张图看懂海底捞IPO 港股史上最贵的新股 散户、豪门机构放不下筷子 看下海底捞在IPO认购方面的表现。 9月24日,海底捞公布了IPO全球配售认购结果,全球发售合计4.2亿股,其中国际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6亿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1%。 基石投资者方面,阵容非常强大都是豪门机构,高瓴资本与景林投资分别认购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与亚洲对冲基金Snow Lake Capital分别认购8000万美元,另一家亚洲对冲基金公司Ward Ferry认购3500万美元。 摩根士丹利资产管理是全球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高瓴和景林是中国最顶尖的长线基金,Snow Lake和Ward Ferry是亚洲近期参与IPO最活跃的对冲基金。 超强的基石阵容,让其成为2018年最受机构热捧的IPO。 海底捞此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这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礼制药的1.6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为止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中签一手可赚吃14顿海底捞 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20.8万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超额认购约5.56倍,参与人数1.3万人,一手中签率为60.01%。认购兩手稳稳获得一手。 海底捞的股价涨势,在上市前夕的暗盘交易中就已现端倪。 由于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并已涨了不少。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0港元涨1.46港元,涨8.20%。 而据耀才交易场,海底捞暗盘价曾报19.6元,比招股价17.8元高10.1%,按一手1000股计,每手账面赚1800元。 据招股文件,海底捞的最新顾客人均消费106元人民币,按照今天早盘19.58港元/股表现,投资者获利还不错,够吃顿14顿海底捞。 海底捞有多赚钱? 全球已有363家海底捞,上半年收入73.43亿 海底捞的招股书告诉我们它的赚钱能力: (1)你的每100元消费,海底捞的股东赚走大概14元(这个没扣利息和所得税),食材成本大概40元左右,员工薪酬分摊大概29元左右,房租及装修折旧、水电分摊大概12元左右,行政、差旅、管理分摊大概5元左右;   (2)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天要接待1400名客户,这些客户带来的收入流水在10-13万元之间(人均消费70-100元),一个店一年收入4000万元左右;   (3)如果按照14.5%的息税前净利率计算,那么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年利润600万左右;   (4)截止2017年底,海底捞拥有273家店,这些店的营收加总在一起是110个亿,利润加总在一起是16个亿(没扣利息和所得税);   (5)呷哺呷哺一个店一年的收入是485万,海底捞单店收入是它的8倍。 由上面一组运营数据看,海底捞几乎创造了中式餐饮的经营效率奇迹:在维持令人羡慕的营业利润率的同时,创造出极高的单店收入能力,两者相乘,利润规模无敌。海底捞“封神”毫不为过。 再来看看几组好看的数据。 根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报告,按照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目前海底捞共有363家餐厅,收入截止今年上半年达到73.43亿元,增长54.4%。 从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是106.37亿,日单店1500人就餐,是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其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 毛利率方面,2015年-2017年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的经营毛利率分别为20.4%、25.5%、21.3%。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都有铺设餐厅网络,其中二线城市成为海底捞的助力。 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拥有餐厅数量为78家、153家、85家,收入分别为18亿元、34.68亿元和14.01亿元。相当于二线城市运营的门店的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不过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最高,达到106元,二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为94.2元,三线及以下城市达到91.8元。在餐饮业最核心的指标之一翻台率上,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分别为4.9、5.1、4.6。 不仅资本市场火,在抖音也火 除了今天在资本市场上火了一把之外,年初海底捞也被彻底“抖”火了。也是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去吃海底捞居然变成了去海底捞做菜,各种“网红吃法”应运而生,DIY调料、自制锅底、DIY涮菜等等,应有尽有。并且,在抖音app上参与海底捞话题挑战的视频,已经超过12亿次播放。 不少网友去海底捞煮海鲜粥.......大家都在里面弄面筋,拌饭,还要煮粥! 这种场面在一般的餐厅早就被人轰出去了,而大家敢在海底捞这样为所欲为,全因为它好到有点“变态”的服务。 8000元四张桌子白手起家 董事长张勇:最怕海底捞垮掉 据“8号楼工作室”报道,2018年,海底捞24岁,算起来,它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 简阳是张勇的老家,也是四川省农业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经济并不发达。张勇的家庭也不富裕,童年时恰逢物资匮乏期,他印象最深的回忆几乎都与之相关。 少年时期的张勇,并不爱读书,初中毕业之后在父母的要求下进了简阳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不过在技校,他结识了人生的好朋友,也是他后来的创业伙伴——施永宏。 1988年,张勇毕业后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正在激烈涌动,不少人辞去铁饭碗“下海”,幸运者们则成了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看到别人发财,张勇也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满足每个月93.5元的工资,寻找做生意的机会,他倒腾过违法的“博彩机”,结果钱被人骗去了,生意不疾而终。之后倒卖过汽油,也失败了。 两次赚快钱失败的经历,让张勇意识到,“我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没有背景,还不认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别怕辛苦,别怕伺候别人。”于是在工作之余,张勇开始做起了麻辣烫的生意。 两年之后,1994年3月20日,张勇跟女友舒萍,以及施永宏及其女友李海燕,四个人凑齐8000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开起了火锅店——海底捞的第一家店。 四个人都不是做餐饮出身,海底捞的口味自然也没有什么竞争力。 张勇承认,海底捞从创立之初,就不是靠味道取胜的,“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这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 “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为了留住客人,张勇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都一一满足。客人用餐时,他站在一边;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他豪爽地送人几罐。 张勇发现,“你花钱,我给你提供好的产品、好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合理的价格。我做的就是基本的,这样做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对于工作状态,张勇说“早上开会,中午开会,晚上开会,基本上除了睡觉,都在工作。”不在公司的日子里,他也不敢放松,既要把控大方向,也要时刻盯细节,“店多了,一个顾客滑倒了也是我的责任。” 张勇始终保持着清醒,严格限制每年新开的店不超过基数的30%。他说,餐饮是一个碎片化行业,无论做得多好,新开一个火锅店,客人试了觉得好,立马就跑了。他毫不忌讳地说,现在他最害怕的还是海底捞垮掉,最担心的是人们不再吃海底捞,“为了讨好你们,我都累死了。” 大家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对此张勇回应说:海底捞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值得学,我们一年销售额也不大,对社会贡献也不多,学它干嘛?但是为什么连这个都学不会,我觉得是管理者掩耳盗铃,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故意不看,当然学不会。我们要冷静看待一些东西,不能因为大家都说好,就把好的一面夸大。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多人闭着眼睛,你说:把眼睛睁开吧,他就不睁开。 海底捞那些变态的服务 说到海底捞,这家来自四川的火锅店,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服务很“变态”! 网友们聊起自己在海底捞就餐的经历,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了: 而在知乎网“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有几个高票的回答。 海底捞为什么你学不会 1、服务员权力大 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这是其企业文化的一大核心。海底捞的授权到了什么程度?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是免单也不是免一两个菜品。 2、待遇 海底捞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区,虽然挤一点,但是档次是高的。房间还有电脑,有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饭也不在店里,是由阿姨做菜。 这种待遇,如何不让员工心存感激? 3、考核 作为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比如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额、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都不考核。 董事长张勇说,我不想因为考核利润导致给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卫生间的拖把没毛了还继续用。 那么他们考核什么?考核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 4、尊重每一个想法 现在被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这样的一个个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服务生。并且,这一个个点子,就如此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 4、“嫁妆”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 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海底捞成功因服务好?你想错了 申银万国在8月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海底捞成功因为服务好是典型的幸存者偏误,背后核心是集团强大的全产业链布局与开放生态。 1)底料环节:颐海国际不仅确保海底捞底料的长期更新且稳定,且第三方业务发展迅猛,18H1整体净利润增长170%主要由第三方业务贡献。   2)食材环节:扎鲁特旗为海底捞专门提供优质牛羊肉,蜀海供应链已衍生至为七天便利店、九毛九、麻省理工等热门餐饮与便利店提供食材全案总包,有望成为中国Sysco。   3)管理环节:微海咨询深耕餐饮培训赛道,将海底捞大学转变为招聘+培训+咨询一体的管理培训企业。   4)技术环节:蜀韵东方深耕餐饮装修,红火台专注餐饮SaaS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及施永宏控股7家公司间接控制8家有代表性的产业上下游公司,完成了对火锅全产业链7大环节的布局。包括其:调味品、食材、供应链、技术等等,加之海底捞的特色服务以及火锅在餐饮领域中的优势,光火锅相关产业链上的拓展延伸一年就能给海底捞带来不小的收益。 好了基金君去吃海底捞了 “[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09月26日 11:15
餐饮界航母海底捞上市 刷新港股打新门槛市值超千亿
餐饮界航母海底捞上市 刷新港股打新门槛市值超千亿

  本周港交所又将迎来两家大型企业上市,一家是号称餐饮界“航空母舰”的海底捞,另一家则是被称为“新经济金融服务第一机构”的华兴资本。 根据海底捞9月24日公布的配售结果,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行价每股17.8港元,每手1000股,申购一手需1.78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申购一手1.78万港元,海底捞成为港股门槛最高新股▲▲▲ 9月24日,海底捞公布了IPO全球配售认购结果,全球发售合计42453万股,其中国际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6亿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1%;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20.8万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超额认购约5.56倍,参与人数1.3万人,,一手中签率为60.01%。 海底捞此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一通证券行政总裁宓光辉表示,这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礼制药的1.6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为止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富途牛牛数据显示,海底捞昨日(注:港交所昨日开市,今日休市)暗盘开盘报18港元,收盘报19.26港元,较招股价涨8.2%,以此计算每手可赚1460港元。 以下为海底捞配售结果: 千亿港元、市盈率76倍,海底捞贵吗?▲▲▲ 根据富途牛牛提供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暗盘收盘,其市盈率(静态)已达到76.43倍,海底捞总股本为53亿股,以17.8港元计算,总市值约943.4亿港元。如以昨日暗盘交易数据计算,海底捞总市值已逾1000亿港元,而同行呷哺呷哺截至目前总市值为123亿港元,市盈率23倍。 海底捞VS呷哺呷哺:谁的财务数据更亮眼?▲▲▲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合计餐厅数量为341家,较去年同期净增68%;呷哺呷哺餐厅数量780家,较去年同期净增6%。 在接待顾客总量上,2017年海底捞合计接待用餐顾客1.1亿人次,同比增长32%,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7131万人次,同比增长49%。呷哺呷哺2017年顾客人次7214万,同比增长25%,2018年上半年36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从接待顾客总量上,海底捞远高于呷哺呷哺。 (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书、呷哺呷哺历年财报、海通证券研究所) 从两家收入来看,2015年-2017年,海底捞收入从57.6亿元增长至10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4%至73.4亿元;同期呷哺呷哺3年复合增长率为23%,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4%至21.4亿元,海底捞的收入增速高于呷哺呷哺。 但从经营利润率指标来看,呷哺呷哺2017年度及2018上半年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分别为23.7%、20.8%,高于海底捞的22.3%、19.9%,且海底捞从2017年-2018年上半年餐厅经营层面利润率开始下降。 国泰君安分析师刘越南认为,由于海底捞会在今年大量开店,预计海底捞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有大幅增长,考虑到可比公司的2019年平均PE18.3倍,海底捞作为行业龙头,且预计未来三年业绩复合增速为52%,理应享受更高估值,上市后市值约在人民币800亿元左右,折合港币910亿左右,也就是说海底捞估值并不算贵。 募资73亿港元,5家基石投资者认购29.4亿港元▲▲▲ 根据海底捞全球配售结果公告显示,此次全球发售募资净额约为73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作下列用途: 1、 约60%(43.6亿港元)用于为2018年至2020年的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按估计资本开支每家餐厅约人民币800万元至人民币1000万元计算,金额将涵盖公司在中国开设约420家新餐厅的开支。 2、 约20%(14.5亿港元)将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其中约8%(5.8亿港元)将用于食品安全有关的项目,例如智能厨房技术,及约12%(8.7亿港元)将用于提升客户体验的项目,包括虚拟现实及沉浸式就餐技术及定制化口味技术。 3、 约15%(10.9亿港元)将部分用于偿还来自招商银行(香港)分行8.5亿元的贷款融资,以及花旗银行(中国)北京分行的信贷融资4000万美元,该贷款融资为期1年。 4、 约5%(3.64亿港元)将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此外,根据发售价每股17.8港元计算,5家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65亿股,合计认购资金达29.4亿港元。这5家基石投资者分别为高领基金、Greenwoods、MSAL及MSIM Inc、Snow Lake Funds、WF Asian Smaller Companies Fund Limited,认购数分别为3968.3万股、3968.3万股、3527.4万股、3527.4万股、1543.2万股。 海底捞天花板危机▲▲▲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2017年拥有门店273家,截至2018年6月30日已经增至341间,并进一步增至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的362间,今年以来已经新开了90家门店,目标是今年还要继续新开110间。 根据海底捞募资用途来看,未来仍然将加大扩店速度,但同时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开店密度过于集中,门店之间竞争就更激烈,对现有餐厅的客单价和翻台率都有影响。 从翻台率角度分析,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三线以下城市,翻台率截至2018年上半年到了5这个高水平后就很难继续增长,受限于营业时间和顾客用餐时间,这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 此外,迅速扩张后,管理系统未必能有效应对,包括食品安全及质量一致性不达标,餐厅店长人才库储备不全,供应链管理困难。 而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一节中,宏观经济变化,导致消费水平下降,或公司成本提升的风险,也会对公司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详情]

证券时报网 | 2018年09月25日 20:11
海底捞明日港股上市 每人一手收益快赶上郑州银行
海底捞明日港股上市 每人一手收益快赶上郑州银行

  来源:e公司官微 火锅一直是中餐界的典型代表,而提到火锅品牌,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海底捞。确实,这家川式火锅店以口感和特色服务走红全中国,先是以独具特色的海底捞服务成为火锅界的网红,现在它又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借此走上世界火锅品牌的快车道。 图片源于海底捞官网 据海底捞9月24日公告,海底捞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售价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预期2018年9月26日上市。 由于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并已涨了不少。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0港元涨1.46港元,涨8.20%。每手1000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赚1460港元。而近日郑州银行A股上市,截至目前,中签投资者每手仅赚约1430元人民币。 获国际大幅超额认购 公告显示,香港公开发售获适度超额认购。海底捞已合共接获1.31亿股公开申请,认购共2.12亿股,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初步可供认购香港发售股份总数的5.56倍。香港公开发售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3820.8万股,占总股份的约9.00%(假设并无行使超额配股权)。 国际发售方面更是获大幅超额认购。分配给国际发售承配人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3.86亿股,可最多超额发行6367.9万额外股份,相当于全球发售初步提呈发售的股份的15%。 目前,基石投资者高瓴基金和Greenwoods均已认购3968.3万股股份、MSAL及MSIM Inc.、Snow LakeFunds均已认购3527.4万股股份、WF Asian Smaller Companies Fund Limited已认购1543.2万股股份,合共相当于全球发售后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约3.12%;及全球发售的发售股份数目约38.95%(假设并无行使超额配股权)。 公告称,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2.69亿港元。其中,约60.0%用于为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约20.0%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0%用与偿还贷款融资;约5.0%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全球已有362家海底捞 上半年收入73.43亿 有数据披露,火锅是中式餐饮中的第一大品类,市场份额达13.7%。2017年火锅行业的收入达到4362亿元。且这个行业处于高增长态势,2017年-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0.2%,市场规模可达到7077亿元。真想不到热腾腾的汤底,居然蕴含着几千亿的大生意。 而海底捞这是这笔大生意中的龙头。根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报告,按照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目前海底捞共有363家餐厅,收入截止今年上半年达到73.43亿元,增长54.4%。 从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是106.37亿,日单店1500人就餐,是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其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 毛利率方面,2015年-2017年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的经营毛利率分别为20.4%、25.5%、21.3%。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都有铺设餐厅网络,其中二线城市成为海底捞的助力。 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拥有餐厅数量为78家、153家、85家,收入分别为18亿元、34.68亿元和14.01亿元。相当于二线城市运营的门店的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不过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最高,达到106元,二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为94.2元,三线及以下城市达到91.8元。在餐饮业最核心的指标之一翻台率上,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分别为4.9、5.1、4.6。 从招股书上看,开设新店成为海底捞扩张的重要方式。2018年海底捞估计开设180-220家新的餐厅。 收入构成方面,海底捞的主要收入来自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及销售调味料及食材,虽然海底捞这几年在大力推广外卖服务,但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017年所占比例达到97.6%。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此前已有多个主体登陆资本市场。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的独立子公司——颐海国际早于2016年7月1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并且在香港股价表现不俗。 据其最新披露的半年报,颐海国际上半年实现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59.1%。除税前溢利1.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0.4%。颐海国际最新市值达到202亿港元,9月24日收盘的股价为19.32港元/股,较之上市之初的3.3港元的发行价上涨了5倍多。 同样,2017年4月18日挂牌新三板的优鼎优(871375.OC)也与海底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海底捞创始人之一施永宏及妻子投资的一家专门做冒菜的餐饮公司。 不管是做火锅底料的颐海,还是做冒菜的优鼎优,海底捞正在把自己整个火锅产业链分拆独立出来。 不过,即便是火锅界的龙头, 2017年海底捞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的比例仅有2.2%,足以见火锅行业非常分散。此前已有呷哺呷哺等台式小火锅餐饮品牌上市。 有行业人士表示,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影响餐饮行业的关键因素。此前海底捞就因为媒体报道在安全问题方面存在问题而一度遭遇了舆论危机。登陆资本市场后,海底捞能否经历市场考验?能否继续如同其提供的服务一样,达到“人类离不开海底捞”的惊艳效果?[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09月25日 10:46
中式餐饮品牌海底捞26日港股上市 暗盘大涨近9%
中式餐饮品牌海底捞26日港股上市 暗盘大涨近9%

  新浪港股讯 海底捞暗盘小幅高开后,涨幅不断扩大。据辉立数据,现报19.38港元,较发行价17.80港元涨8.88%。每手净赚1580港元。 海底捞是全球领先的中式餐饮品牌,目前共拥有379家餐厅,主打火锅慢餐。去年实现收入106.4亿元、归母净利10.3亿元,稳居中式餐饮企业第一。2018年海底捞计划新开店180-220家,将带动公司进入一轮加速增长周期。 海底捞(06862)发布公告,发行4.24亿股,每股发售股份的发售价定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预期9月26日上市。 根据香港公开发售初步提呈的香港发售股份获适度超额认购。公司合共接获13081份有效申请,认购合共2.13亿股香港发售股份,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初步可供认购香港发售股份总数3820.8万股的约5.56倍。 海底捞在其招股书中提及,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7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详情]

新浪港股 | 2018年09月24日 16:34
海底捞获1.3万人认购 一手中签率60%
新浪港股 | 2018年09月24日 09:34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 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 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股机构配售比超过20倍 ■本报记者 陈 炜  在历经5月份递交招股书、9月初完成路演后,海底捞的上市进程,已经走到了最后节点。 最新消息显示,日前,海底捞正式公布IPO价格,定价17.8港元/股,处于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区间高端。若不出意外,其将于本月26日登陆港交所。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定价反映出的是市场投资者对海底捞的预期看好。同时他提及,加之海底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业界也有声音认为,快速扩张中的海底捞,正同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忠诚度下降的外界挑战,以及自身在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上的考验。 海底捞上市定价17.8港元 记者从港交所方面了解到,在9月3日通过聆讯后,海底捞于9月12日正式披露全球发售公告,据此公告显示,公司将发行4.25亿股,其中91%为国际发售,9%为公开发售。预计每股发行价在14.8港元-17.8港元区间内。 安信国际证券分析师李云怡表示,按照该招股定价计算,其发行后总市值将在784.4-943.4亿港元区间内,对应公司2017年全面摊薄PE为57.1倍-68.7倍。估值处于同业较高水平。 而据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公司的最终IPO定价已确定为17.8港元,处于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区间高端。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此番海底捞公开发售,市场反馈良好。截至9月17日其招股结束,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4倍超额认购,约1.3万份申请;机构方面包括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资、挪威央行、UBS全球资产管理、富达研究管理、野村证券等均参与其中,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事实上,在9月10日正式路演前,就曾有消息称,海底捞已确认5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景林、Ward Ferry、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及雪湖资本等,共认购3.75亿美元,约占IPO发行规模的40%。 对此,朱丹蓬向记者表示,该价位“比此前的预期要高一点”,但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受到国内餐饮行业的红利推动,符合当下的行业现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的海底捞,本身受到产业端及消费端的青睐与追捧,在此背景下,传导到资本端也是合理的。 海底捞在其招股书中提及,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7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 海底捞首席发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开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用途包括4个方面,其中,60%将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20%将用作开发新技术,包括提升客户体验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债务;剩余5%将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二线城市成主力 从招股书来看,海底捞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106.37亿元,增速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区划分来看,一线城市的收入贡献度正逐步下滑,相较之下,二、三线城市营收增速明显,二线城市越发成为其主战场。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在二线城市运营的120家门店贡献52.3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近一半。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由2016年的29家增至2017年的69家,收入由7.3亿元增至15.18亿元,同比增幅最大。 事实上,在业界看来,海底捞提高门店密度的计划正不断推进,其开店意愿较为迫切。 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在2018年开设180家-220家新门店,公司方面表示,“已布局的一、二线城市仍具有增加餐厅密度的巨大潜力”,并将同步探索“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的火锅餐饮业务机遇”。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底捞动作频繁的背后,或是出于对国内火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考量。 朱丹蓬也在采访中提及,作为国内火锅市场的代表品牌,海底捞的扩张,一方面,对于其本身、及中国传统美食的国际化都大有助益;但另一方面,其背后必然也存在着风险。 “目前来看,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峻。火锅行业,包括呷哺呷哺、小龙坎、海底捞等多个品牌都先后中招”,朱丹蓬认为,其中的根源仍在于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而“海底捞扩张速度越快,其面临的隐患就越大”。[详情]

证券日报 | 2018年09月20日 02:20
传海底捞超购逾4倍 冻资超过30亿
新浪港股 | 2018年09月18日 09:11
海底捞上市市值比肩百胜中国 背后管家招行大赚利是
海底捞上市市值比肩百胜中国 背后管家招行大赚利是

  海底捞上市首日市值比肩百胜中国  背后管家招行大赚利是 这位火锅一哥将IPO定价在14.8—17.8港元招股区间的上限,上市首日其盘中市值一度摸高1000亿港元,超过百胜中国,并相当于9个呷哺呷哺,张勇的门店高速扩张战略对其高市值的影响十分明显,但其盈利效率已至天花板的现状并未改变 《投资时报》研究员  王汉林 作为十年以来香港市场第一个大型餐饮消费服务IPO公司,海底捞(6862.HK)自发布招股信息以来即颇受市场热捧。 海底捞今日(9月26日)开盘价为18.8港元/股,较17.8港元/股发行价上浮5.6%。盘中一度较发行价涨幅超10%,摸高至19.6港元/股,市值也相应接近1037亿港元。随后该股走势回落,并一度险些破发。截至发稿,该公司市值已回落至950亿港元。 据公司公告称,海底捞于9月12日正式招股,每手1000股,最低入场费达到17979.37港元,进场门槛为港股新股最高,拟筹资9.63亿美元,于9月26日正式挂牌上市。由于上市前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大举超额认购,国内最大的连锁火锅巨头海底捞已将其香港IPO定价在17.8港元,为14.8—17.8港元招股区间上限。该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发售股份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股份3820.8万股,国际发售股份3.86亿股,其筹资目标总额9.63亿美元。 至招股结束,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占总发行的9%)已经被超买逾4倍,共约1.3万份申请,而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股更是获得20倍的超额认购。 与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其他巨头企业相比,海底捞也毫不逊色。 2018年7月9日上市的小米集团(1810.HK)最高发售价每股22港元,以每手200股计算,入场费上限约4400港元。小米IPO公开配售超额认购约8.5倍。国际部分也获得轻微超额认购,超额认购1.1倍。 9月13日截止招股的美团点评(03690.HK),据悉冻资约26亿元,若以公开集资额17.29亿元计,相当于超额认购约0.5倍。 此前,海底捞曾透露,已从5家基石投资者手中获得3.75亿美元,占到IPO发行规模的40%,分析称高于常规水平。其中,高瓴资本和景林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承诺投资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亚洲和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将共同持有价值8000万美元的股份,Snow Lake和Ward Ferry将分别投资8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 据悉,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挪威央行、瑞银、富达和野村等著名机构都参与了海底捞的此次认购。若海底捞成功实现9.63亿美元的融资目标,将使其成为今年香港第5大IPO,仅次于中国铁塔(0788.HK)、小米、美团点评和平安好医生(1833.HK)。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这是相当罕见的表现。 张勇夫妇身家再升 以17.8港元的价格计算,海底捞的市值将一举达到约120亿美元。而张勇夫妇共持有海底捞约20.9亿股,按照公司市值来看,张勇夫妇仅凭本次上市将至少再增加47.66亿美元(约合324.09亿元人民币),而总身家则可能突破550亿人民币。 不要忘了张勇旗下产业可不止一家海底捞。Wind数据显示,就在海底捞上市同一日,张勇旗下为海底捞提供火锅底料的上市公司颐海国际(1579.HK)以19.32港元/股高开,不过随后股价回落,最低触及17.8港元/股,总市值达192.6亿港元。 2016年12月,用友与海底捞集团旗下的上海海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简称海悦投资)发起成立红火台餐饮云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饮企业信息化与互联网餐饮服务,张勇担任副董事长。海悦投资也是安徽讯飞至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持有41.3%的股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另外的51.7%,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科大讯飞的全资子公司。 另外,海底捞也是云锋基金的大股东之一。在海底捞底料公司颐海国际冲刺IPO时,马云旗下的云峰基金占股6%。 同时,张勇在教育、娱乐方面也有涉足,分别成立了成都海途教育、简阳市悦海游乐等全资子公司,在商业地产领域,简阳市海底捞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项目也已进入全面装修阶段。 诸多资本助力下,海底捞业绩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该公司总营收为106.7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36%,并实现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期的9.78亿元增长22%。以招股价上限17.8元计算,市盈率达到79倍。 据花旗银行统计,目前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百胜中国等九间国际连锁餐饮品牌,2019年预测市盈率平均值为27倍,其中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在华经营权的百胜中国估值22.4倍;包括呷哺呷哺(0520.HK)、大家乐集团(0341.HK)等大中华区餐饮品牌2019年预测市盈率平均值为14.9倍,其中同为连锁火锅品牌的呷哺呷哺估值为17.7倍。 花旗银行分析师此前表示,海底捞的高速增长主要靠今年分店大幅增加70%带动,但激进的扩张计划将削弱公司的同店销售表现,而且公司并无“海底捞”的商标拥有权,因此估值应比全球连锁餐饮同业有折让才算合理。 而保荐人之一的招银国际给海底捞的估值高达1000亿元,与百胜中国彼时市值接近。而Wind数据显示,截至发稿,百盛中国市值为134亿美元(约合92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甫一上市,海底捞已然超越前者。 据悉,招商银行(600036.SH)为海底捞多年来唯一一家主要往来银行。近3年时间里,海底捞的负债增加了18亿元,从披露的往来银行信息来看,这18亿元中的大部分应该是招商银行的贷款。同时有消息称,海底捞的企业现金管理、贷款、员工工资发放、高管们的私人银行、IPO业务等方面已被招商银行全面承包,而通过担任海底捞的IPO联席保荐人,招商银行可以大幅降低其贷款风险,同时,吸收大笔存款以及零售客户也在意料之中。 扩张过猛提升空间小 按照招股价上限计算,海底捞最多将募集75.65亿港元。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此次IPO集资金额的60%将用于未来5年开设约390家新餐厅的扩张计划,每家新开餐厅的资本开支约为800万元至1000万元。 近年来,海底捞不断加大在内地及海外市场的餐厅网络扩张。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在中国内地共有316家餐厅,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餐厅数量分别为78、153、85家,同时在境外拥有25家餐厅,分别位于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地,海外营运收益贡献占比已达到7.5%。 2015年初至今,海底捞在全球的餐厅数量已由112家飙升至362家。公司表示,计划今年整体新增180—220家餐厅,并在未来数年维持这一增速,其中15—25家位于海外。 海底捞的扩张趋势在近几年愈发明显,其在2017年底拥有门店273家,目前拥有363家,今年已经新开了90家,目标是今年还要继续新开110家,预计在18年底达到473家。有业内分析人士称,海底捞的高速扩张是为了获得市场对其未来成长性的一直看好以得到更高的估值,毕竟对于这家传统餐饮企业而言,开新店几乎是唯一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的方式。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去年开设98家新餐厅,翻台率平均为每天4.6次,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快开店速度,新增71家餐厅,截至6月底翻台率下跌至平均4.2次。但公司表示,去年新开的97家餐厅及今年上半年新增的63家餐厅已达到初步月度收支平衡。 但从其现有餐厅以及整体的翻台率来看,海底捞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都维持在5.0左右,可见这几乎是海底捞翻台率的天花板,因为营业时间和顾客用餐时间等方面限制,其翻台率难以继续提升。 此外,从海底捞的招股书可以看出,海底捞的新店仍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这也难免面临门店间互相竞争的情况,导致效率下降。 有分析人士称,如果海底捞在2018年已经接近了长期的开店天花板,那么它未来的盈利天花板也就隐隐可见了,不久海底捞就会成为收入和利润增速长期接近于通胀的企业。 同时,由于高速扩张,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也大幅上升。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2016年的17.9%显着提升至2017年的73%,不过该比率在2018年上半年回落至50.7%。截至今年7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为18.92亿元。[详情]

海底捞上市市值逼近百胜中国 但有人"捞一把就走"
海底捞上市市值逼近百胜中国 但有人

  1994年,四川简阳,23岁的小伙张勇准备和朋友施永宏开一家火锅店。当时,张勇和女友舒萍(现在已是张勇的太太),施永宏和他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太太李海燕,四人凑了8000元,做了四张火锅桌。 万事具备,只欠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勇为此非常苦恼。 这天,舒萍在和朋友打麻将,张勇坐在旁边,还在为名字愁眉苦脸。这时,舒萍和牌了,而且是个“海底捞”——也就是牌桌上最后一张牌和,要加番。她很高兴,转过头说:还不如直接叫个海底捞。 当时的张勇和舒萍一定想不到,因为他们,“海底捞”三个字从四川的麻将桌,走上了火锅餐桌,从小小的简阳走向全国,走向海外,今天(9月26日),正式登陆香港市场,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 有分析认为,海底捞选择在盈利水平最高、扩张速度最快时上市,给予市场极高的增长预期,估值已经接近乐观预期下的天花板。 未来海底捞的扩展之路,还会这么平坦吗? 对于海底捞(06862,HK)这只股票,是捞一把就走,还是长期持有呢? 股价上蹿下跳,捞一把就走? 9月24日,海底捞公告,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售价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 这意味着,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买一手的费用)高达1.78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56万元)。成为港股史上迄今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虽然市场认为海底捞的新股定价过高,但今天早盘,投资者还是“捞”了一把。开盘时,海底捞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随后继续大涨,上午9:40前后,海底捞股价报19.64港元/股,涨幅超过10%,市值也冲破千亿港元(1040亿港元),和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连锁餐饮的百胜中国(133亿美元市场)相当。 全球发售股票后, 张勇和舒萍将共同持有已发行总股本的57.67%,如果按1000亿港元计算,张勇和舒萍的身家将达到了57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06亿元)。 但是,9:40分之后,海底捞股价急转直下,30分钟内,股价从最高点跌至17.86港元,随后才逐渐企稳,截至午间收盘,涨幅只有2.81%,市值为94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31亿元)。 海底捞今早的股价走势,确实反映了估值过高的隐忧。 按17.8港元的IPO定价,公司估值高达943.4亿港元,对应2017年11.94亿元净利润,市盈率高达69.5倍。对比中信证券、国金证券给出的盈利预测可见,海底捞的发行估值几乎透支。 此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高的估值,对海底捞而言并非好事,将来必然会伴随着市场对其严苛的‘审判’,而且必须时刻要证明自己的估值是合理的,否则将会受到市场严厉的‘惩罚’。” 海底捞未来还能跑多快 海底捞此次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60%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至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 20%用作开发新技术,主要用于开发提升客户体验,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 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的债务; 另外5%将用作营运资金,以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筹到钱的海底捞,未来的扩张之路还会像此前的24年那么平坦吗? 从招股书可见,最近几年,海底捞开店速度加快,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7年末的273家,到了今年9月初,又增加到了363家。海底捞估计,今年之内,要新开180至220家餐厅。 大举扩张为海底捞带来的是营收的快速增加。2017年,海底捞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过去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9%。今年上半年,增长率更是提高到了54.4%。 对于一个餐馆来说,业绩增长的好不好,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就是客人的消费。2018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平均每位顾客在海底捞消费96.6元。其中,一线城市人均消费106.0元,这些数字较去年同期都在增加。 除了客人的消费之外,还要看翻台率。翻台率越高,就餐人数就越多,既能提高单店销售额,又能摊薄各类固定成本,提高单店利润。 根据海底捞的公告,公司整体翻台率在2018上半年大量新店开设的背景下,由2017年的5降至4.9,更为严峻的是,2018上半年新开门店的翻台率已经由2016年的4.8降至4.2。 高速扩张还给海底捞带来了巨额流动负债,2015年~2017年三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18.32亿元。资产负债率也大幅上升。去年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由2016年的17.9%飙升至73%,这一比率今年上半年回落至50.7%。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张勇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餐饮企业,任何一家门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会成为整个集团的“黑天鹅”。 去年8月,以服务成名的海底捞在后厨安全上失守。北京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被曝多次发现老鼠爬窜、餐具清洗不到位等问题,北京市食药监局要求海底捞北京各门店一个月内实现后厨可视化。 如今,海底捞已经上市,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在它的股价上反映出来,而且未来的门店越来越多,这也是以“逆天的”服务文明的海底捞未来将面临的考验。 从创业之初,海底捞就不是靠味道取胜。张勇曾说,“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这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 而关于海底捞“变态”服务的开端,2011年的《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有过描述: “开办火锅店初期,一天,当地相熟的干部下乡回来,到店里吃火锅。张勇发现他鞋很脏,便安排一个伙计给他擦了擦。这个小小举动让客人很感动,从此,海底捞便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 一位住在海底捞楼上的大姐,吃火锅时夸海底捞的一种辣酱好吃。第二天张勇把一瓶辣酱送到她家里,并告诉她以后要吃海底捞随时送来”。 这样的服务,也让海底捞逐渐在简阳做出了名气,也招揽了不少回头客。 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海底捞在员工管理和培训上可谓下血本。去年,海底捞的近三成收入用在员工成本上,达到31亿元,而排除董事薪酬等其他因素,员工平均年薪约6万元,在同行中领先。 编辑 | 王嘉琦[详情]

海底捞今日香港敲锣 迅速“涮出”近千亿市值
海底捞今日香港敲锣 迅速“涮出”近千亿市值

  火锅界的扛把子——海底捞来了!感觉这些年吃过的火锅排过的队,终于没有白费。 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作为港股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海底捞今日上市高开5.6%,随后一路高歌猛进,一度涨逾10%,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港交所史上门槛最高新股到来 此次海底捞登陆港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公告显示,海底捞香港公开发售获5.56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方面也是获大幅超额认购。此外,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港元涨1.46港元,涨8.2%。每手1000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赚1460港元。 海底捞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本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2.69亿港元。其中,约60%用于为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约20%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用与偿还贷款融资,约5%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其营收总额106.37亿元,利润11.94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5%,年客流量更是达到1亿人次。目前海底捞共有363家餐厅,去年底这一数字是273间。海底捞的提速开店扩张推动了业绩的高速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收入达到73.43亿元,增长54.4%。 海底捞从4张桌子起家,到现在拥有300多家直营门店,服务是其最大卖点之一。 知乎上专门有一个话题是“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浏览次数超过4700万次。很多顾客分享了自己在海底捞享受到的贴心服务。 图片来源:知乎上网友分享的图片 一位刚领完结婚证去海底捞吃饭庆祝的小情侣,被服务员意外看到了结婚证,立刻为其准备了一个水果拼盘,并配上“marry  you”的音乐,让两位新人十分感动。为顾客过生日,准备果盘放生日歌,在海底捞更是家常便饭。 未来或将问鼎中国餐饮第一 海底捞招股说明书中介绍,中国餐饮服务市场近年来稳步快速增长,总收入由2013年的26368亿元增至2017年的3964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 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沙利文分析 中国餐饮服务市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中式餐饮、西式餐饮和其他餐饮,中式餐饮是最大的组成部分,2017年市场份额为80.5%,而在所有中式菜品中,火锅占有最大市场份额,按2017年收入计算,其市场份额为13.7%。 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沙利文分析 申万宏源分析,火锅门店可复制性强,门店拓展速度快,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过去三年店面数量翻倍增加,同时,火锅每桌平均消费额逐年稳步升高,近五年提价20%,行业量价齐升,远超行业其他玩家。 根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报告,按照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同时,公司也是中国及全球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2016年至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海底捞用不到肯德基3%的门店数,创造了肯德基25%的营收。申万宏源预计,当海底捞开店达1000家,收入规模将超过肯德基成为中国第一餐饮。 中国前十家餐饮企业一览表(截至2017年底) 资料来源:Euromonitor,大众点评,申万宏源研究 火锅产业链潜力巨大 申万宏源介绍,火锅行业整体市场空间在5000亿元左右,除去火锅餐饮后产业链还有1250亿元的市场空间。 以海底捞产业链为例,海底捞产业链上的业务始于火锅,而不止于火锅,目前已全面扩展至其他餐饮领域且影响力巨大,龙头优势孕育出一批优质企业。 火锅产业链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国饭店业协会,申万宏源研究 海底捞及其关联公司股权结构图 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申万宏源研究 在火锅调味品方面,申万宏源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成长空间巨大,2B端需求爆发来源于连锁餐厅的不断增长与食品安全趋严的双重推动,2C端需求爆发是由于复合调味料相比于一般调味料,能够在零基础下,更易烹饪出美味,切合年轻人需求。 海底捞集团底料业务2016年分拆上市,近五年业绩增长飞速,其立足底料业务,进军中式复合调味料,中长期可对标海天味业,将成为调味品下一个巨头。 中式复合调味料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申万宏源研究 在供应链方面,海底捞的关联公司蜀海供应链深耕餐饮供应链万亿市场,拥有遍布全国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食品加工中心、底料加工厂、蔬菜种植基地、羊肉加工厂等基地。 甚至装修和培训等方面,海底捞也有布局。微海咨询成立于2015年底,由原来海底捞人力资源部招聘中心、员工培训中心孵化而来,对全国中小规模餐饮企业、连锁经营服务业提供招聘、培训及咨询服务。蜀韵东方则是专注连锁企业营建管理服务的企业,深耕餐饮装修。 根据海底捞的餐饮市场占比测算,2017年连锁餐饮培训市场空间为30亿元,餐饮培训市场空间为326亿元,未来五年保持3%左右的增速。 未来五年的餐饮培训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Euromonitor,海底捞招股说明书,申万宏源研究[详情]

全球"最贵火锅"上市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你学不会?
全球

  来源:中国基金报 泰勒 继港交所之前点了一份最贵的外卖“美团”之后,今天又点了一份火锅。 没错,就是那家会为你美甲、送你零食,还总担心你一个人吃火锅太悲惨的海底捞,刚刚上市了,史上最贵的火锅价值一千亿!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今天开盘的情况。 海底捞市值冲击千亿 海底捞火锅将其股票上市发行价定在17.80港元,为目标区间的高端。 今日开盘,海底捞报18.8港元,较发行价大涨5.6%,随后继续大涨,上午9:40前后,海底捞股价报19.58港元/股,冲破千亿港元市值。 目前,海底捞的最新市值超1000亿港元,是同为香港上市连锁火锅呷哺呷哺(123亿市值)的8倍多。 资料显示,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创办,目前张勇夫妇已入籍新加坡,两人合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2.70%权益。 按上涨10%计算,持有海底捞62.7%股份的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身价650亿港元(约合570亿元人民币)。 海底捞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及首席运营官杨利娟敲锣。 一张图看懂海底捞IPO 港股史上最贵的新股 散户、豪门机构放不下筷子 看下海底捞在IPO认购方面的表现。 9月24日,海底捞公布了IPO全球配售认购结果,全球发售合计4.2亿股,其中国际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6亿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1%。 基石投资者方面,阵容非常强大都是豪门机构,高瓴资本与景林投资分别认购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与亚洲对冲基金Snow Lake Capital分别认购8000万美元,另一家亚洲对冲基金公司Ward Ferry认购3500万美元。 摩根士丹利资产管理是全球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高瓴和景林是中国最顶尖的长线基金,Snow Lake和Ward Ferry是亚洲近期参与IPO最活跃的对冲基金。 超强的基石阵容,让其成为2018年最受机构热捧的IPO。 海底捞此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这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礼制药的1.6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为止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中签一手可赚吃14顿海底捞 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20.8万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超额认购约5.56倍,参与人数1.3万人,一手中签率为60.01%。认购兩手稳稳获得一手。 海底捞的股价涨势,在上市前夕的暗盘交易中就已现端倪。 由于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并已涨了不少。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0港元涨1.46港元,涨8.20%。 而据耀才交易场,海底捞暗盘价曾报19.6元,比招股价17.8元高10.1%,按一手1000股计,每手账面赚1800元。 据招股文件,海底捞的最新顾客人均消费106元人民币,按照今天早盘19.58港元/股表现,投资者获利还不错,够吃顿14顿海底捞。 海底捞有多赚钱? 全球已有363家海底捞,上半年收入73.43亿 海底捞的招股书告诉我们它的赚钱能力: (1)你的每100元消费,海底捞的股东赚走大概14元(这个没扣利息和所得税),食材成本大概40元左右,员工薪酬分摊大概29元左右,房租及装修折旧、水电分摊大概12元左右,行政、差旅、管理分摊大概5元左右;   (2)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天要接待1400名客户,这些客户带来的收入流水在10-13万元之间(人均消费70-100元),一个店一年收入4000万元左右;   (3)如果按照14.5%的息税前净利率计算,那么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年利润600万左右;   (4)截止2017年底,海底捞拥有273家店,这些店的营收加总在一起是110个亿,利润加总在一起是16个亿(没扣利息和所得税);   (5)呷哺呷哺一个店一年的收入是485万,海底捞单店收入是它的8倍。 由上面一组运营数据看,海底捞几乎创造了中式餐饮的经营效率奇迹:在维持令人羡慕的营业利润率的同时,创造出极高的单店收入能力,两者相乘,利润规模无敌。海底捞“封神”毫不为过。 再来看看几组好看的数据。 根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报告,按照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目前海底捞共有363家餐厅,收入截止今年上半年达到73.43亿元,增长54.4%。 从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是106.37亿,日单店1500人就餐,是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其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 毛利率方面,2015年-2017年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的经营毛利率分别为20.4%、25.5%、21.3%。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都有铺设餐厅网络,其中二线城市成为海底捞的助力。 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拥有餐厅数量为78家、153家、85家,收入分别为18亿元、34.68亿元和14.01亿元。相当于二线城市运营的门店的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不过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最高,达到106元,二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为94.2元,三线及以下城市达到91.8元。在餐饮业最核心的指标之一翻台率上,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分别为4.9、5.1、4.6。 不仅资本市场火,在抖音也火 除了今天在资本市场上火了一把之外,年初海底捞也被彻底“抖”火了。也是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去吃海底捞居然变成了去海底捞做菜,各种“网红吃法”应运而生,DIY调料、自制锅底、DIY涮菜等等,应有尽有。并且,在抖音app上参与海底捞话题挑战的视频,已经超过12亿次播放。 不少网友去海底捞煮海鲜粥.......大家都在里面弄面筋,拌饭,还要煮粥! 这种场面在一般的餐厅早就被人轰出去了,而大家敢在海底捞这样为所欲为,全因为它好到有点“变态”的服务。 8000元四张桌子白手起家 董事长张勇:最怕海底捞垮掉 据“8号楼工作室”报道,2018年,海底捞24岁,算起来,它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 简阳是张勇的老家,也是四川省农业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经济并不发达。张勇的家庭也不富裕,童年时恰逢物资匮乏期,他印象最深的回忆几乎都与之相关。 少年时期的张勇,并不爱读书,初中毕业之后在父母的要求下进了简阳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不过在技校,他结识了人生的好朋友,也是他后来的创业伙伴——施永宏。 1988年,张勇毕业后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正在激烈涌动,不少人辞去铁饭碗“下海”,幸运者们则成了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看到别人发财,张勇也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满足每个月93.5元的工资,寻找做生意的机会,他倒腾过违法的“博彩机”,结果钱被人骗去了,生意不疾而终。之后倒卖过汽油,也失败了。 两次赚快钱失败的经历,让张勇意识到,“我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没有背景,还不认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别怕辛苦,别怕伺候别人。”于是在工作之余,张勇开始做起了麻辣烫的生意。 两年之后,1994年3月20日,张勇跟女友舒萍,以及施永宏及其女友李海燕,四个人凑齐8000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开起了火锅店——海底捞的第一家店。 四个人都不是做餐饮出身,海底捞的口味自然也没有什么竞争力。 张勇承认,海底捞从创立之初,就不是靠味道取胜的,“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这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 “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为了留住客人,张勇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都一一满足。客人用餐时,他站在一边;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他豪爽地送人几罐。 张勇发现,“你花钱,我给你提供好的产品、好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合理的价格。我做的就是基本的,这样做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对于工作状态,张勇说“早上开会,中午开会,晚上开会,基本上除了睡觉,都在工作。”不在公司的日子里,他也不敢放松,既要把控大方向,也要时刻盯细节,“店多了,一个顾客滑倒了也是我的责任。” 张勇始终保持着清醒,严格限制每年新开的店不超过基数的30%。他说,餐饮是一个碎片化行业,无论做得多好,新开一个火锅店,客人试了觉得好,立马就跑了。他毫不忌讳地说,现在他最害怕的还是海底捞垮掉,最担心的是人们不再吃海底捞,“为了讨好你们,我都累死了。” 大家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对此张勇回应说:海底捞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值得学,我们一年销售额也不大,对社会贡献也不多,学它干嘛?但是为什么连这个都学不会,我觉得是管理者掩耳盗铃,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故意不看,当然学不会。我们要冷静看待一些东西,不能因为大家都说好,就把好的一面夸大。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多人闭着眼睛,你说:把眼睛睁开吧,他就不睁开。 海底捞那些变态的服务 说到海底捞,这家来自四川的火锅店,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服务很“变态”! 网友们聊起自己在海底捞就餐的经历,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了: 而在知乎网“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有几个高票的回答。 海底捞为什么你学不会 1、服务员权力大 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这是其企业文化的一大核心。海底捞的授权到了什么程度?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是免单也不是免一两个菜品。 2、待遇 海底捞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区,虽然挤一点,但是档次是高的。房间还有电脑,有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饭也不在店里,是由阿姨做菜。 这种待遇,如何不让员工心存感激? 3、考核 作为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比如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额、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都不考核。 董事长张勇说,我不想因为考核利润导致给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卫生间的拖把没毛了还继续用。 那么他们考核什么?考核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 4、尊重每一个想法 现在被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这样的一个个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服务生。并且,这一个个点子,就如此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 4、“嫁妆”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 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海底捞成功因服务好?你想错了 申银万国在8月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海底捞成功因为服务好是典型的幸存者偏误,背后核心是集团强大的全产业链布局与开放生态。 1)底料环节:颐海国际不仅确保海底捞底料的长期更新且稳定,且第三方业务发展迅猛,18H1整体净利润增长170%主要由第三方业务贡献。   2)食材环节:扎鲁特旗为海底捞专门提供优质牛羊肉,蜀海供应链已衍生至为七天便利店、九毛九、麻省理工等热门餐饮与便利店提供食材全案总包,有望成为中国Sysco。   3)管理环节:微海咨询深耕餐饮培训赛道,将海底捞大学转变为招聘+培训+咨询一体的管理培训企业。   4)技术环节:蜀韵东方深耕餐饮装修,红火台专注餐饮SaaS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及施永宏控股7家公司间接控制8家有代表性的产业上下游公司,完成了对火锅全产业链7大环节的布局。包括其:调味品、食材、供应链、技术等等,加之海底捞的特色服务以及火锅在餐饮领域中的优势,光火锅相关产业链上的拓展延伸一年就能给海底捞带来不小的收益。 好了基金君去吃海底捞了 “[详情]

餐饮界航母海底捞上市 刷新港股打新门槛市值超千亿
餐饮界航母海底捞上市 刷新港股打新门槛市值超千亿

  本周港交所又将迎来两家大型企业上市,一家是号称餐饮界“航空母舰”的海底捞,另一家则是被称为“新经济金融服务第一机构”的华兴资本。 根据海底捞9月24日公布的配售结果,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行价每股17.8港元,每手1000股,申购一手需1.78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申购一手1.78万港元,海底捞成为港股门槛最高新股▲▲▲ 9月24日,海底捞公布了IPO全球配售认购结果,全球发售合计42453万股,其中国际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6亿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1%;香港公开发售的最终认购股份数为3820.8万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的9%,超额认购约5.56倍,参与人数1.3万人,,一手中签率为60.01%。 海底捞此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一通证券行政总裁宓光辉表示,这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礼制药的1.6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为止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富途牛牛数据显示,海底捞昨日(注:港交所昨日开市,今日休市)暗盘开盘报18港元,收盘报19.26港元,较招股价涨8.2%,以此计算每手可赚1460港元。 以下为海底捞配售结果: 千亿港元、市盈率76倍,海底捞贵吗?▲▲▲ 根据富途牛牛提供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暗盘收盘,其市盈率(静态)已达到76.43倍,海底捞总股本为53亿股,以17.8港元计算,总市值约943.4亿港元。如以昨日暗盘交易数据计算,海底捞总市值已逾1000亿港元,而同行呷哺呷哺截至目前总市值为123亿港元,市盈率23倍。 海底捞VS呷哺呷哺:谁的财务数据更亮眼?▲▲▲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合计餐厅数量为341家,较去年同期净增68%;呷哺呷哺餐厅数量780家,较去年同期净增6%。 在接待顾客总量上,2017年海底捞合计接待用餐顾客1.1亿人次,同比增长32%,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7131万人次,同比增长49%。呷哺呷哺2017年顾客人次7214万,同比增长25%,2018年上半年36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从接待顾客总量上,海底捞远高于呷哺呷哺。 (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书、呷哺呷哺历年财报、海通证券研究所) 从两家收入来看,2015年-2017年,海底捞收入从57.6亿元增长至10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4%至73.4亿元;同期呷哺呷哺3年复合增长率为23%,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4%至21.4亿元,海底捞的收入增速高于呷哺呷哺。 但从经营利润率指标来看,呷哺呷哺2017年度及2018上半年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分别为23.7%、20.8%,高于海底捞的22.3%、19.9%,且海底捞从2017年-2018年上半年餐厅经营层面利润率开始下降。 国泰君安分析师刘越南认为,由于海底捞会在今年大量开店,预计海底捞公司收入和净利润有大幅增长,考虑到可比公司的2019年平均PE18.3倍,海底捞作为行业龙头,且预计未来三年业绩复合增速为52%,理应享受更高估值,上市后市值约在人民币800亿元左右,折合港币910亿左右,也就是说海底捞估值并不算贵。 募资73亿港元,5家基石投资者认购29.4亿港元▲▲▲ 根据海底捞全球配售结果公告显示,此次全球发售募资净额约为73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作下列用途: 1、 约60%(43.6亿港元)用于为2018年至2020年的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按估计资本开支每家餐厅约人民币800万元至人民币1000万元计算,金额将涵盖公司在中国开设约420家新餐厅的开支。 2、 约20%(14.5亿港元)将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其中约8%(5.8亿港元)将用于食品安全有关的项目,例如智能厨房技术,及约12%(8.7亿港元)将用于提升客户体验的项目,包括虚拟现实及沉浸式就餐技术及定制化口味技术。 3、 约15%(10.9亿港元)将部分用于偿还来自招商银行(香港)分行8.5亿元的贷款融资,以及花旗银行(中国)北京分行的信贷融资4000万美元,该贷款融资为期1年。 4、 约5%(3.64亿港元)将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此外,根据发售价每股17.8港元计算,5家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65亿股,合计认购资金达29.4亿港元。这5家基石投资者分别为高领基金、Greenwoods、MSAL及MSIM Inc、Snow Lake Funds、WF Asian Smaller Companies Fund Limited,认购数分别为3968.3万股、3968.3万股、3527.4万股、3527.4万股、1543.2万股。 海底捞天花板危机▲▲▲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2017年拥有门店273家,截至2018年6月30日已经增至341间,并进一步增至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的362间,今年以来已经新开了90家门店,目标是今年还要继续新开110间。 根据海底捞募资用途来看,未来仍然将加大扩店速度,但同时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开店密度过于集中,门店之间竞争就更激烈,对现有餐厅的客单价和翻台率都有影响。 从翻台率角度分析,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三线以下城市,翻台率截至2018年上半年到了5这个高水平后就很难继续增长,受限于营业时间和顾客用餐时间,这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 此外,迅速扩张后,管理系统未必能有效应对,包括食品安全及质量一致性不达标,餐厅店长人才库储备不全,供应链管理困难。 而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一节中,宏观经济变化,导致消费水平下降,或公司成本提升的风险,也会对公司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详情]

海底捞明日港股上市 每人一手收益快赶上郑州银行
海底捞明日港股上市 每人一手收益快赶上郑州银行

  来源:e公司官微 火锅一直是中餐界的典型代表,而提到火锅品牌,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海底捞。确实,这家川式火锅店以口感和特色服务走红全中国,先是以独具特色的海底捞服务成为火锅界的网红,现在它又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借此走上世界火锅品牌的快车道。 图片源于海底捞官网 据海底捞9月24日公告,海底捞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售价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预期2018年9月26日上市。 由于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捞的暗盘市场在9月24日已开始交易并已涨了不少。据辉立交易场资料显示,暗盘收报19.26元,较招股价17.80港元涨1.46港元,涨8.20%。每手1000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赚1460港元。而近日郑州银行A股上市,截至目前,中签投资者每手仅赚约1430元人民币。 获国际大幅超额认购 公告显示,香港公开发售获适度超额认购。海底捞已合共接获1.31亿股公开申请,认购共2.12亿股,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初步可供认购香港发售股份总数的5.56倍。香港公开发售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3820.8万股,占总股份的约9.00%(假设并无行使超额配股权)。 国际发售方面更是获大幅超额认购。分配给国际发售承配人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3.86亿股,可最多超额发行6367.9万额外股份,相当于全球发售初步提呈发售的股份的15%。 目前,基石投资者高瓴基金和Greenwoods均已认购3968.3万股股份、MSAL及MSIM Inc.、Snow LakeFunds均已认购3527.4万股股份、WF Asian Smaller Companies Fund Limited已认购1543.2万股股份,合共相当于全球发售后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约3.12%;及全球发售的发售股份数目约38.95%(假设并无行使超额配股权)。 公告称,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2.69亿港元。其中,约60.0%用于为部分扩充计划提供资金;约20.0%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0%用与偿还贷款融资;约5.0%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全球已有362家海底捞 上半年收入73.43亿 有数据披露,火锅是中式餐饮中的第一大品类,市场份额达13.7%。2017年火锅行业的收入达到4362亿元。且这个行业处于高增长态势,2017年-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0.2%,市场规模可达到7077亿元。真想不到热腾腾的汤底,居然蕴含着几千亿的大生意。 而海底捞这是这笔大生意中的龙头。根据第三方机构沙利文报告,按照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目前海底捞共有363家餐厅,收入截止今年上半年达到73.43亿元,增长54.4%。 从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是106.37亿,日单店1500人就餐,是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其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 毛利率方面,2015年-2017年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的经营毛利率分别为20.4%、25.5%、21.3%。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都有铺设餐厅网络,其中二线城市成为海底捞的助力。 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在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拥有餐厅数量为78家、153家、85家,收入分别为18亿元、34.68亿元和14.01亿元。相当于二线城市运营的门店的贡献了近一半的营收。不过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最高,达到106元,二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为94.2元,三线及以下城市达到91.8元。在餐饮业最核心的指标之一翻台率上,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分别为4.9、5.1、4.6。 从招股书上看,开设新店成为海底捞扩张的重要方式。2018年海底捞估计开设180-220家新的餐厅。 收入构成方面,海底捞的主要收入来自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及销售调味料及食材,虽然海底捞这几年在大力推广外卖服务,但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017年所占比例达到97.6%。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此前已有多个主体登陆资本市场。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的独立子公司——颐海国际早于2016年7月1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并且在香港股价表现不俗。 据其最新披露的半年报,颐海国际上半年实现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59.1%。除税前溢利1.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0.4%。颐海国际最新市值达到202亿港元,9月24日收盘的股价为19.32港元/股,较之上市之初的3.3港元的发行价上涨了5倍多。 同样,2017年4月18日挂牌新三板的优鼎优(871375.OC)也与海底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海底捞创始人之一施永宏及妻子投资的一家专门做冒菜的餐饮公司。 不管是做火锅底料的颐海,还是做冒菜的优鼎优,海底捞正在把自己整个火锅产业链分拆独立出来。 不过,即便是火锅界的龙头, 2017年海底捞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的比例仅有2.2%,足以见火锅行业非常分散。此前已有呷哺呷哺等台式小火锅餐饮品牌上市。 有行业人士表示,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影响餐饮行业的关键因素。此前海底捞就因为媒体报道在安全问题方面存在问题而一度遭遇了舆论危机。登陆资本市场后,海底捞能否经历市场考验?能否继续如同其提供的服务一样,达到“人类离不开海底捞”的惊艳效果?[详情]

中式餐饮品牌海底捞26日港股上市 暗盘大涨近9%
中式餐饮品牌海底捞26日港股上市 暗盘大涨近9%

  新浪港股讯 海底捞暗盘小幅高开后,涨幅不断扩大。据辉立数据,现报19.38港元,较发行价17.80港元涨8.88%。每手净赚1580港元。 海底捞是全球领先的中式餐饮品牌,目前共拥有379家餐厅,主打火锅慢餐。去年实现收入106.4亿元、归母净利10.3亿元,稳居中式餐饮企业第一。2018年海底捞计划新开店180-220家,将带动公司进入一轮加速增长周期。 海底捞(06862)发布公告,发行4.24亿股,每股发售股份的发售价定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预期9月26日上市。 根据香港公开发售初步提呈的香港发售股份获适度超额认购。公司合共接获13081份有效申请,认购合共2.13亿股香港发售股份,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初步可供认购香港发售股份总数3820.8万股的约5.56倍。 海底捞在其招股书中提及,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7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详情]

海底捞获1.3万人认购 一手中签率60%
海底捞获1.3万人认购 一手中签率60%

  新浪港股讯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内地连锁火锅店海底捞(新上市编号:06862)公布招股结果,公开发售部分超购4.5倍,获1.3万人认购,当中约6,800人抽一手1,000股,一手中签率60%,认购两手稳获一手。 海底捞招股未获头锤飞,大飞最多认购600万股,涉资约1.1亿元。国际发售部分录得大幅超额认购。 海底捞以17.8元定价,为招股价14.8元至17.8元的上限,集资净额约72.7亿元。股份将于周三(26日)挂牌。[详情]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 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 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股机构配售比超过20倍 ■本报记者 陈 炜  在历经5月份递交招股书、9月初完成路演后,海底捞的上市进程,已经走到了最后节点。 最新消息显示,日前,海底捞正式公布IPO价格,定价17.8港元/股,处于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区间高端。若不出意外,其将于本月26日登陆港交所。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定价反映出的是市场投资者对海底捞的预期看好。同时他提及,加之海底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业界也有声音认为,快速扩张中的海底捞,正同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忠诚度下降的外界挑战,以及自身在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上的考验。 海底捞上市定价17.8港元 记者从港交所方面了解到,在9月3日通过聆讯后,海底捞于9月12日正式披露全球发售公告,据此公告显示,公司将发行4.25亿股,其中91%为国际发售,9%为公开发售。预计每股发行价在14.8港元-17.8港元区间内。 安信国际证券分析师李云怡表示,按照该招股定价计算,其发行后总市值将在784.4-943.4亿港元区间内,对应公司2017年全面摊薄PE为57.1倍-68.7倍。估值处于同业较高水平。 而据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公司的最终IPO定价已确定为17.8港元,处于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区间高端。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此番海底捞公开发售,市场反馈良好。截至9月17日其招股结束,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4倍超额认购,约1.3万份申请;机构方面包括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资、挪威央行、UBS全球资产管理、富达研究管理、野村证券等均参与其中,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事实上,在9月10日正式路演前,就曾有消息称,海底捞已确认5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景林、Ward Ferry、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及雪湖资本等,共认购3.75亿美元,约占IPO发行规模的40%。 对此,朱丹蓬向记者表示,该价位“比此前的预期要高一点”,但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受到国内餐饮行业的红利推动,符合当下的行业现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的海底捞,本身受到产业端及消费端的青睐与追捧,在此背景下,传导到资本端也是合理的。 海底捞在其招股书中提及,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7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 海底捞首席发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开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用途包括4个方面,其中,60%将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20%将用作开发新技术,包括提升客户体验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债务;剩余5%将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二线城市成主力 从招股书来看,海底捞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106.37亿元,增速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区划分来看,一线城市的收入贡献度正逐步下滑,相较之下,二、三线城市营收增速明显,二线城市越发成为其主战场。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在二线城市运营的120家门店贡献52.3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近一半。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由2016年的29家增至2017年的69家,收入由7.3亿元增至15.18亿元,同比增幅最大。 事实上,在业界看来,海底捞提高门店密度的计划正不断推进,其开店意愿较为迫切。 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在2018年开设180家-220家新门店,公司方面表示,“已布局的一、二线城市仍具有增加餐厅密度的巨大潜力”,并将同步探索“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的火锅餐饮业务机遇”。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底捞动作频繁的背后,或是出于对国内火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考量。 朱丹蓬也在采访中提及,作为国内火锅市场的代表品牌,海底捞的扩张,一方面,对于其本身、及中国传统美食的国际化都大有助益;但另一方面,其背后必然也存在着风险。 “目前来看,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峻。火锅行业,包括呷哺呷哺、小龙坎、海底捞等多个品牌都先后中招”,朱丹蓬认为,其中的根源仍在于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而“海底捞扩张速度越快,其面临的隐患就越大”。[详情]

传海底捞超购逾4倍 冻资超过30亿
传海底捞超购逾4倍 冻资超过30亿

  根据香港本地媒体报道,昨日截止招股的海底捞(06862),获得1.3万人入票,超额认购逾4倍。如果以公开募6.8亿元计算,相当于冻结资金逾30亿元。[详情]

海底捞定价为每股17.8港元 机构配售超20倍超额认购
海底捞定价为每股17.8港元 机构配售超20倍超额认购

  海底捞确定最终发行价,定价为每股17.8港元,机构配售超20倍超额认购。机构认购十分踊跃,参与者包括: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资、挪威央行、UBS全球资产管理、富达研究管理、野村证券等全球著名长线基金。海底捞将于9月26日上市。 来源 | IPO早知道 编辑 | C叔 排版 | C叔 众所周知,海底捞是全球领先、快速增长的中式餐饮品牌,主打中高端火锅品类,成为极致服务体验与就餐体验代名词。 公司餐厅门店全部自营,目前在全球运营362家门店,中国内地门店331家,另外31家分布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2018年上半年整体翻台率为4.9次/天,同一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6.4%。 在全公司致力追求提供完美的就餐体验的文化之下,海底捞的服务体验独树一帜。对于火锅行业而言,消费者像半个大厨,食材都是半成品,消费者根据喜好调配蘸料,煮熟食材搭配食用,其口味差异很难突出,唯有服务更能显示差异性。而消费者在海底捞就餐过程中,便能感受到服务员发自内心的高度而真诚的关注。个性化、舒适的就餐乐趣体验,这成为了海底捞的标志,并被追随与模仿。 一直以来,海底捞都以极致服务为品牌特色,注重消费者各环节就餐体验。 公司门店装修设计以红色为主,烘托氛围, 红红火火 ,部分门店搭配原木色、浅绿色装饰,体现简约时尚风格,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偏好。大多数海底捞餐厅在就餐等位区配备免费桌游、水果、小吃、茶或其他饮料,并提供免费美甲、擦鞋服务;消费者就座后,服务员特别留意客人个别需要,如发放围裙与手机套、为长发消费者提供发带、为配戴眼镜消费者提供眼镜布等。 每桌配置 1~2 名服务人员,及时满足消费者就餐过程中各种需求。公司提供单锅、鸳鸯、四宫格锅底组合,提供 20 余种蘸料,调料台免费提供凉菜、水果、汤羹、粥品等,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安装地面通风系统消除火锅气味,改善餐厅环境,提升就餐体验。 “师徒制”文化,裂变增长 海底捞采用的管理理念非常独特,在这种理念之下,海底捞实现了优质的规模化增长: 公司针对餐饮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特点,提出 “ 连住利益,锁住管理 ” 管理理念,解决规模化、标准化、食品安全等痛点,有效满足消费者、员工需求。连住利益,是指公司将员工与公司利益高度统一,充分激发由下至上的增长活力;锁住管理,是指总部统一控制系统性风险,为门店提供核心资源与可选服务,确保战略方向并控制经营风险。 海底捞一直以来,就鼓励员工在消费者就餐体验的每个环节,为其提供周到、贴心的个性化服务。虽然消费者满意度并无通用标准,但公司还是给予店长、服务员大量的自主权,激励员工提供令消费者倍感温暖及得到真诚关注的服务,确保满足每名消费者独特的要求。同时公司对各餐厅进行严格绩效评估,将消费者满意度作为评估标准的最重要因素。在海底捞就餐的参与者中,有约 99.3% 感到满意,有 98.2% 会再次消费。 海底捞提倡“用双手改变命运”、“与人为善”的企业文化,尊重员工并赋予其权力。公司为门店员工设置公平、清晰晋升通道,并且实行 “ 计件工资 ” 制度,让员工个人薪酬与劳动数量、质量直接挂钩,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晋升店长后参与门店业绩提成。公司号召店长关怀员工,形成员工间、员工与门店间、员工与海底捞间的情感纽带,加强凝聚力。 根据 Frost & Sullivan 调查,公司员工在中国所有中式餐饮企业中享有业内领先薪酬,并在其他方面照顾员工,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如为员工子女提供教育补助、探访员工父母。 此外,海底捞还推出店长“师徒制”,助推自下而上发展战略,实现裂变式增长。公司师徒制要求师傅为新加入徒弟提供一周入职培训,并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定期提供指导及支持。 店长不仅对所管理门店享有业绩提成,还能在其徒弟、徒孙管理门店中获得更高比例业绩提成,店长个人收入与其徒弟、徒孙管理门店是否成功直接相关。因此店长不仅具有充分的动力管理好其门店,并尽可能多地培养出能力、品行都合格的徒弟店长,带领指导他们开拓新门店,公司员工约 4 年晋升为店长。 师傅收入为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或其管理餐厅利润的0.4%+其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2.8%~3.1%(根据徒弟餐厅位置确定)+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最终收入由两者中较高者决定。 翻滚吧,火锅业 根据美团点评的数据,全国火锅店铺数2016年保持增长,但2017年转向下跌,细分行业增速低于大盘增速。重点城市竞争激烈,近两年门店数都呈下降趋势,而其中,中高价位的门店数增加,而中低价位的门店数减少。 行业淘汰中体现消费升级,而海底捞作为中高价位的品牌,享受了这一趋势的红利,根据招股书,过去三年业务增长迅速。从投资逻辑来说,行业第一通常会享受高溢价。 中国中式餐饮市场高度分散,在2017年,前5大经营者仅占总市场份额的0.7%。从收入、年客流量、增长率等关键绩效指标看,海底捞在主要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一。在全球的中餐市场,也占据领先地位。 下图列举了中国5大火锅餐饮集团的经营数据。火锅市场和中式餐饮市场一样也高度分散,前5大经营者仅占市场份额5.5%,海底捞在整个火锅市场的市场份额为2.2%,排名第一。 火锅行业普遍是加盟形态,而海底捞是全直营,这体现了海底捞卓越的组织力。近3年内在火锅企业20强内的川渝火锅品牌中,仅海底捞和巴奴为纯直营形态。火锅行业加盟较难掌控食材和服务品质的一致性。根据九个重点城市的大众点评火锅品类门店数据分析,加盟模式的评分普遍偏低。海底捞在门店数领先的同时,总体评分也是最高的(平均高达9.0)。 不使用“绿鞋机制”的真男人? 本次IPO,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决定不使用“绿鞋机制”,主承销商高盛和招银国际也基本接受了这个方案。 “绿鞋机制”是IPO发行中的一种护盘方式(就是上市公司会任命某一个主承销商为后市商,而后市商会在公司股价跌破IPO发行价后,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人为创造买盘,护盘拉高股价,并再将这些股票以IPO的价格卖给上市公司进行套利)。 几乎所有的IPO都会使用“绿鞋机制”,以保障后市的稳定,包括小米、美团点评等。张勇决定不使用,代表了海底捞和主承销商对于本次IPO极大的信心。有分析解读张勇此举是非常男人的做法,这也给了市场一剂“强心针”。 但其实张勇也不会让海底捞IPO“裸奔”,或者完全交由市场决定。为了对参与IPO的各方负责,张勇采用的是自己的“护盘方法”,也就是筹集和成立自己的基金进行护盘和后市稳定。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张勇本人及其亲朋好友,说明他有很强大的背后支持。 而另一种分析则认为,张勇不使用“绿鞋机制”,是特别担心股权被更大的稀释。因为“绿鞋机制”的触发会带来“超额配售”。 “如果破发(股票发行上市当日就跌破发行价),投行可以从市场上买15%的股票来稳定股价。但如果没有破发,公司可能需要多发15%股票,相当于多稀释创始团队的股份了。而且多15%,融资额更大,投行会从公司赚更多佣金。”有业内人士这样解释。 海底捞的招股书显示,张勇和妻子舒萍目前在海底捞直接持股比例为33.5%。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张勇想严格控制稀释比例,因此本次IPO的发行规模非常有限,大约为总股本的10%。[详情]

海底捞IPO定价区间为14.8-17.8港元 9月26日港股上市
海底捞IPO定价区间为14.8-17.8港元 9月26日港股上市

  今日摘要 据“独角兽早知道”独家消息源,海底捞昨日结束路演,今日将确定定价及最终配售结果,9月26日在香港挂牌上市。据悉,海底捞香港IPO定价区间为14.8-17.8港元,每手1000股,拟筹集9.63亿美元。 来源:独角兽早知道 作者 | N姐 独角兽早知道(ID:iponews)了解到,五家基石投资者中,高瓴和景林分别承诺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和雪湖资本分别8000万美元;Ward Ferry为3500万美元。按2017年营收计算,海底捞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据悉,海底捞在更新的招股书中表示,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73.43亿元,比上年同期的47.56亿元增长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 24年行业深耕 海底捞于1994年在四川简阳成立,开设首家餐厅;1999年在西安开设省外首家分店;2004年和2006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首家分店,并在成立10年内探索出以服务为核心的特色经营方式;2010年布局自营火锅外卖“Hi捞送”,是国内首个开设外卖服务的餐饮品牌,新业务为公司每年新增收入近亿;2012年布局海外市场,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分店,并逐步渗透韩国、日本、美国等地;2014年全球门店突破100家,2017年当年客流量突破1亿人次;截至2018年6月底,门店数量达341家。 根据招股书最新披露数据,公司拥有5.33万名员工,其中5.08万名位于中国内地,0.25万名位于中国内地以外地区。 海底捞采用独特管理理念,实现优质的规模化增长。针对餐饮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特点,提出“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管理理念,解决规模化、标准化、食品安全等痛点,有效满足消费者、员工需求。 连住利益:公司将员工与公司利益高度统一,充分激发由下至上的增长活力。 锁住管理:总部统一控制系统性风险,为门店提供核心资源与可选服务,确保战略方向并控制经营风险。 公司对各餐厅进行严格绩效评估,将消费者满意度作为评估标准的最重要因素。根据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调查,在海底捞就餐的参与者中有约99.3%感到满意,有98.2%会再次消费。 海底捞为门店员工设置公平、清晰晋升通道,并且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让员工个人薪酬与劳动数量、质量直接挂钩,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晋升店长后参与门店业绩提成。 公司号召店长关怀员工,形成员工间、员工与门店间、员工与海底捞间的情感纽带,加强凝聚力。根据Frost & Sullivan调查,公司员工在中国所有中式餐饮企业中享有业内领先薪酬,并在其他方面照顾员工,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如为员工子女提供教育补助、探访员工父母。 公司推出店长“师徒制”,助推自下而上发展战略,实现裂变式增长。公司师徒制要求师傅为新加入徒弟提供一周入职培训,并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定期提供指导及支持。 店长不仅对所管理门店享有业绩提成,还能在其徒弟、徒孙管理门店中获得更高比例业绩提成,店长个人收入与其徒弟、徒孙管理门店是否成功直接相关。 因此店长不仅具有充分的动力管理好其门店,并尽可能多地培养出能力、品行都合格的徒弟店长,带领指导他们开拓新门店,公司员工约4年晋升为店长。 师傅收入为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或其管理餐厅利润的0.4%+其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2.8%~3.1%(根据徒弟餐厅位置确定)+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最终收入由两者中较高者决定。 目前海底捞站稳一、二线城市,着力布局三线城市门店,高翻台率与客单价提升盈利能力,快速收回投资。公司最开始异地扩张,主要在北京、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开设门店,目前仍处于高速扩张阶段,扩张计划转向对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 公司门店由2015年146家快速增长至2017年273家,其中2017年公司新增店面98家,其中三线城市新增40家,下沉趋势明显;公司门店整体翻台率由2015年4.0次/天增至2018年上半年4.9次/天,其中新店可实现翻台率4.2次/天,并在1~3个月内达到首月盈亏平衡,6~13个月内收回投资。 海底捞定位中高端火锅市场,截至2018年6月底,整体客单价达100.3元。 公司深度布局火锅产业链,基于自有供应链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拉升盈利空间。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涵盖底料生产、食材加工、物流运输、店铺设计与装修、人力咨询等领域,在生产、采购、仓储物流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 公司通过掌握食材源头与配送全流程,把控食品安全,灵活满足下游需求;自有供应链体系充分支撑公司扩张;规模化集中采购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市场向好,自营连锁 海底捞申报港交所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门店扩张与新技术研发。 公司拟将募集资金60%用于门店扩张,计划在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增加餐厅密度,巩固市场地位,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制定增长策略,扩大对临近地区覆盖范围,并增加餐厅在国外华人聚集区的覆盖密度,推进餐厅本土化。 公司拟将20%资金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如智能厨房技术、虚拟现实、沉浸式就餐技术、定制化口味技术等,持续提升食品安全与用户就餐体验。 公司管理层介绍(部分): 国内餐饮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国内餐饮服务市场稳步快速增长,主要受国内城镇化率提高及消费升级趋势带动,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餐饮服务市场总收入由2013年2.6万亿增长至2017年4万亿,年复合年增长率10.7%,未来5年中国餐饮服务市场将以9.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2年预计总收入达6.3万亿。 餐饮市场高度分散,自营连锁店大有可为。国内餐饮公司按经营模式可分为独立运营、加盟连锁、自营连锁,由于食材供应、仓储物流、食品安全、地域差异等限制,餐饮市场高度分散,独立运营是主要餐饮经营模式。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牌声誉、食品安全、食物与服务质量,自营连锁模式发展空间可观。Frost & Sullivan预计未来5年,自营连锁将以11.4%年复合增长率超过独立运营、加盟连锁餐厅的增长。 火锅领跑中式餐饮,为最受欢迎品类。 中国餐饮服务市场包括中式、西式及其他餐饮,中式餐饮是最大组成部分,2017年市场份额为80.5%。中式餐饮可进一步分为中式正餐厅(如火锅、川菜、粤菜)以及中式快餐餐厅(有限餐桌服务或不提供餐桌服务)及其他(如中式烧烤及街头食品)。 所有中式菜品中,火锅占据最大市场份额,2017年市场份额为13.7%。[详情]

传海底捞香港IPO公开发售部分获约4倍超额认购
传海底捞香港IPO公开发售部分获约4倍超额认购

  市场消息透露,昨日截止招股的海底捞(06862)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4倍超额认购,约1.3万份申请。 消息称,海底捞国际配售反应热烈,因而劝告机构投资者取消订单限价,以免最终未能获分配股份。 海底捞于昨日结束为期一周的全球路演,预计将于今日定价,26日主板上市,募集资金大约在80亿港元左右。该公司此次赴港IPO,每手1000股,入场费约1.8万港元,被称为港股史上入场费最贵的新股。[详情]

海底捞宣布9月26日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海底捞宣布9月26日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新华社香港9月11日电(记者李滨彬)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海底捞)11日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起在香港公开发售,并计划于9月2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 海底捞发售价范围在每股14.80港元至17.80港元,股份代号为6862.HK,将以每手1000股为单位在联交所主板进行买卖。 海底捞全球发售将于9月12日上午9时开始,预计于9月17日中午12时结束,预期9月26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据海底捞估算,以发售价为每股16.30港元计算,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66.52亿港元。 据了解,海底捞是快速增长的中式餐饮品牌,主打火锅品类,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2%。由于门店的迅速扩张,海底捞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4%。截至2018年9月3日,海底捞运营及拥有的餐厅数量达363家,除中国内地的332家餐厅外,还有31家位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的餐厅。 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记者会上表示,2018年海底捞将开设180至220家新餐厅,其中15至20家在海外。 周兆呈介绍,海底捞今年底会推出智慧餐厅,将提升后厨处理加工食材的人工智能以及自动化水平,提升新技术的应用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详情]

海底捞二三线城市加速开店 说好的“消费降级”呢?
海底捞二三线城市加速开店 说好的“消费降级”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吃着榨菜方便面、喝着二锅头、骑着共享单车逛街,这是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流行的自嘲。 不过,这样一番“消费降级”的图景,似乎并不太符合现实情况。比如,一向以“变态逆天”的服务和不便宜的价格著称的海底捞火锅,在全国各大城市还在加快扩张的步伐,生意依然兴隆。 9月3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海底捞已通过上市聆讯,同时更新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比上年同期(47.56亿元)增长54.4%。 业绩的高速增长,与海底捞正提速开店扩张有关。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海底捞全国门店数量由去年底的273间增至362间,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门店,且大多数新增门店集中二三线城市。 此外,海底捞同店(经营一年以上)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6.4%,较往年14.1%、14.0%的增幅有所下降。 二三线城市成业绩增长主动力 海底捞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更新的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2017年公司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2015年营收为57.56亿元。 图片来源:Facebook (图文无关) 海底捞的收入主要来自火锅餐厅经营,2018年上半年,餐厅经营占其营收比重97.4%。据沙利文报告,按去年营收计算,海底捞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 海底捞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二三线城市餐厅经营收入的大幅增加。数据显示,其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收入为18亿元,去年同期为14.27亿元;来自二线城市的收入为34.67亿元,去年同期23.396亿元;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为14亿元,去年同期6.36亿元。 二线城市的翻台率同样拉高海底捞翻台率整体水平。根据沙利文报告,海底捞的翻台率在中国主要中餐品牌中较高。今年上半年其在二线城市的翻台率最高,达到5.1,而整体翻台率为4.9。2015年~2017年,其翻台率分别为4.0次/天、4.5次/天、5.0次/天。 海底捞在外卖业务、销售调味品及食材产品两类业务上也有一定增长。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实现营收1.33亿元,去年同期9773万元;销售调味品及食材产品业务营收为5725万元,去年同期1165.1万元。 目前新增门店已接近去年全年 海底捞近两年正快速扩张,且计划开店数量较前几年明显提升。 海底捞新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全国门店数量由去年底的273间增至362间,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门店,其中63家已达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而去年海底捞共开了98家新店,其中的97家已达致初步月度收支平衡。这意味着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新开的169家门店中有9家处于亏损状态。截至目前,今年内海底捞已开设95家新餐厅,接近去年全年开店数。 海底捞开设的新店也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对比去年同期,上半年其在一线城市新增门店21家;在二线城市新增58家;在三线城市新增46家。但同店(经营一年以上)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6.4%,较往年14.1%、14.0%的增幅有所下降,且主要受二三线城市拖累。 图片来源:Facebook (图文无关) 新店的翻台率则较往年有所下滑,新开餐厅上半年的翻台率仅4.2,而2015年~2017年,新店的翻台率分别为4.8、4.6、4.8。对此,海底捞表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餐厅于2018年第二季度开业,并处于启动上升周期。 随着门店数量增加,海底捞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管理难度也会加大。继去年“老鼠门”后,此前有消费者举报称在其门店就餐时吃出蟑螂。今年6月和7月其自查公告也显示,海底捞门店共计查出27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 海底捞则在新招股书中称,其在规范供应链及餐厅的食品质量及安全标准,在食品质量控制方面投入超过500名指定员工。 记者 | 谢振宇 实习记者 | 李诗韵  编辑 | 郑直 实习编辑 |徐斐[详情]

海底捞昨日下午通过聆讯 总估值100亿美金
海底捞昨日下午通过聆讯 总估值100亿美金

  来源:独角兽早知道 据“独角兽早知道”独家消息源,海底捞已于昨日(8月30日)下午通过港交所聆讯,拟融资规模10亿美金,公司总估值100亿美金。下周一(9月3日)开始PDIE,将于9月7日定价,9月下旬正式挂牌上市。 独角兽早知道了解到,除早前媒体报道的最有可能在海底捞战略配售轮的角逐中胜出的贝莱德、中投和高瓴资本外,参与颐海国际投资的云锋,基本明确会出现在名单里。 海底捞还没上市,创始人张勇已经敲过锣 此前被传冲刺IPO多年的海底捞,在今年5月17日终于在上市之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在这份港股招股书上,我们也得以更多地了解到海底捞的经营数据:2016年营收为78.08亿元,盈利9.78亿元,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盈利11.94亿元。 海底捞招股书数据 据悉,当前火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成红海市场。作为国内另一家知名火锅连锁品牌,2014年呷哺呷哺率先登陆港股,在这一年,海底捞一直对上市的克制态度,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虽然海底捞上市在即,但创始人张勇其实已经有了敲锣的经验。2016年7月,海底捞全资子公司、火锅料供应商颐海国际成功在港上市。海底捞控股股东张勇夫妇持有颐海35.59%的股份,为颐海国际实际控制人,在2013年至2017年,颐海国际超过50%的营收均来自海底捞及其关联公司。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 为了顺利赴港上市,海底捞在去年大幅扩张,据悉,2017年新开近百家店,其计划2018年开设180-220家新餐厅,并且海底捞在国际化扩张路线上也在不断拓展。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海底捞本身经营层面表现不错,2017年每位顾客在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为97.7元,翻台率达到5次/天,均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高速增长,不可撼动的业界霸主 前段时间,潮汕牛肉火锅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能撼动海底捞地位的存在,但如同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榴莲鸡、椰子鸡火锅、酸菜鱼火锅以及最近兴起的毛肚火锅等更具特色的火锅一样,这些企业仅仅是昙花一现,海底捞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 海底捞虽然在菜品上的创新稍逊一筹,但是消费者喜好变幻莫测,海底捞这类标准菜品抗风险能力大。同时,由于产品标准化、易复制,可以快速规模化运行,百胜集团下的必胜客、肯德基都是基于此获得大幅成功的,因此海底捞的可以像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这样迅速扩张。 2015年,海底捞还只拥有112家门店,截至2017年末,门店数量达到了 273家。 传统的火锅店在2016年就面临着关闭潮的问题,重庆、北京、成都等火锅店大量集中的城市开店存量明显出现了大幅的下降,2017年火锅门店占比下降了0.8%,门店数量减少了63357家,同比数量减少17.6%,市场新进入的玩家基本存活率不高。 这意味着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无法养活这数量庞大的火锅店,而行业也出现了存量博弈的迹象,每家火锅企业在相互争夺对方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火锅行业的“老大”,海底捞目前占据着竞争优势,保持着高速扩张的态势,踩着一家家火锅店上升的海底捞发展空间广阔,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海底捞更像是笑面杀手,优质的服务、高水准的菜品及环境都成为了一把把匕首,深深地刺入了火锅市场中。 目前海底捞的品牌价值还尚未被挖掘全面,它的品牌影响可以进一步扩大。根据招股书数据,在门店扩张的情况下,海底捞近三年单个门店顾客量、人均消费量均处于增长水平,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 而最为重要的指标——翻台率,海底捞2017年达到5,即它的每一张桌子平均每天都在服务5桌客人,而我国火锅企业的翻台率主要在3—5之间,定位为快餐火锅的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仅为3.3,海底捞的翻台率水平处于火锅行业较高水平。海底捞的对消费者吸引能力整体处于上升状态,海底捞经营火爆,去海底捞的吃火锅的人应该都体验过排队的焦虑。 其实目前与同行业相比,海底捞的门店数量还是较低,仅为德庄火锅店数量的三分之一,为魏蜀吴、小龙坎的二分之一。同时,与魏蜀吴、德庄火锅、小龙坎等通过加盟来赚取高额的加盟费用不同,海底捞所有门店均采用直营模式,这加大了对门店的食品、服务的直接管控力度,提高顾客满意度,这也是海底捞在门店数低于同行业但获得较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因此,海底捞在火锅市场中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令人更加期待其在上市之后对火锅市场可以带来的改变与冲击。 火锅——餐饮的重头戏 2017年,海底捞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备受消费者喜爱。除了海底捞品牌的实力以外,火爆的火锅市场也成为海底捞成功的关键之一。 据了解,目前火锅已壮大至仅次于本帮菜的第二大受欢迎菜系。近年来,我国火锅的种类日趋多样化,大家越来越喜欢吃火锅,对火锅的需求日益旺盛,火锅行业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火锅餐饮市场总收入由2014年3167亿元增长至2017年436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3%。火锅餐饮因受益于其受欢迎程度及其可扩张性与高度标准化的独特业务模式,预期在2020年收入增加至5843亿元。 虽然餐饮行业大而散,但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效率、成本等方面,连锁企业在这方面拥有较大竞争优势,未来资源肯定会向连锁头部集中,像海底捞这样的连锁餐饮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将不断提升。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餐饮门店总数为41.3万家,连锁门店总数为2.6家,占比仅为6.2%。海底捞门店数为165家,占连锁门店比例为0.64%。 在国内火锅市场快速扩张的情况下,作为火锅行业巨头的海底捞被“吃”到上市也不足为奇。随着越来越多的火锅品牌进入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海底捞上市在即,实力不容置疑,相信在9月上市后,海底捞会给火锅行业带来与众不同的变化,再一次改变中国火锅业的格局。[详情]

海底捞确认明日通过聆讯 9月27日港交所上市
海底捞确认明日通过聆讯 9月27日港交所上市

  根据“IPO早知道”独家消息源,海底捞已经收到港交所的书面通知,确认明日通过聆讯。根据最新的上市时间表,海底捞将于9月3日启动分析师路演,9月11日确认基石投资者名单,9月12日启动全球路演,9月20日完成IPO定价,9月27日正式登陆港交所。海底捞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7~10亿美元,市值90~120亿美元。目前,中投、贝莱德、富达、高瓴和中国人寿有望成为基石投资者,均表示愿意接受该价格区间。海底捞已经成为2018年最受机构投资欢迎的IPO。 来源 | IPO早知道 编辑 | C叔 排版 | C叔 此前,IPO早知道独家报道过美团点评、比特大陆 、腾讯音乐多家内地企业赴港IPO相关内容。如今,服务“超级变态”的“火锅界之王”——海底捞也即将赴港上市。 餐饮界的“航空母舰” 海底捞已不仅仅是一家火锅店,而是中国餐饮界的一艘“航空母舰”。 海底捞有多个关联公司,包括颐海集团、蜀海集团等,分别负责仓储物流及食材供应等。 △ 海底捞产业布局 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的独立子公司——颐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早于2016年7月1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并且在香港股价表现不俗。 从挂牌起算,2016年登陆港交所,营收接近17亿元人民币(+50%),2017年纯利2.6亿元人民币(+40%)。 △ 颐海国际(HK.1579) 颐海股价至今也大涨了6倍有余,市值超190亿港元,堪比去年牛市港股中的内房。即便是港股今天步入熊市,其股价的支撑力度也相当厚实。 同样,2017年4月18日挂牌新三板的优鼎优(871375.OC)也与海底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海底捞2014年成立的一家专门做冒菜的餐饮公司。 不管是做火锅底料的颐海,还是做冒菜的U鼎,海底捞正在把自己整个火锅产业链分拆独立出来,从而在餐饮行业诞生了一大批独角兽。 从营收情况来看,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是106.37亿元,日均1500人就餐,是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其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净利润增速为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可以看出海底捞仍在快速发展阶段。 海底捞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都在国内中式餐饮市场排名第一,三年稳坐餐饮头把交椅。 2017年海底捞在中国火锅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但由于市场高度分散,比例仅有2.2%。 收入构成方面,主要收入来自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及销售调味料及食材,虽然海底捞这几年在大力推广外卖服务,但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017年所占比例达到97.6%。 △ 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 2018年海底捞预计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门店。 从门店的区域分布上来看,二线城市是海底捞的主要战场。 2017年海底捞一线城市门店数量为65家,营业收入为29.59亿元;二线城市门店数量为120家,营收收入为52.3亿元;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为69家,营收收入为15.18亿元。 从诸多方面来看,海底捞上市前景应该非常可期。 △ 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 海底捞在不同城市的布局和经营情况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 关于海底捞,有一个著名的段子,“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讲的就是顾客在海底捞所享受的各种“超值”服务。因为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这种“服务至上”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 网上有各种真实的例子,除了等位时的免费水果、饮料、零食,免费美甲、擦皮鞋,以及用餐时无微不至周到的服务,海底捞还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 “只打了一个喷嚏,服务员就吩咐厨房做了碗姜汤送来”、“如果有小孩,服务员还会帮忙喂食,甚至准备婴儿床“、“孕妇会得到海底捞的服务员特意赠送的泡菜”、“如果某位顾客特别喜欢店内的免费食物,服务员也会单独打包一份让其带走”…… 这也是海底捞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甚至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就参观学习了海底捞,还总结道,“向海底捞致敬,它真的教会我了很多”。海底捞教会雷军的肯定不是怎么做火锅,而是一种服务文化。 当然,服务也只是海底捞成功的一部分。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海底捞没有被复制或模仿?”如果只有服务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它的餐饮品牌都可以竞相模仿取得成功,然而现在看来并没有相似的案例。黄铁鹰老师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来探究海底捞成功的“秘诀”。 因为海底捞做到的不仅是让顾客感到舒心,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乐于这么做,并积极主动的去做。张勇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只有当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真正快乐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后再透过他们去传递海底捞的价值理念。” 海底捞为员工租住的房子全部是正式住宅小区的两、三居室,且都会配备空调;还有专人负责保洁、为员工拆洗床单;公寓还配备了上网电脑;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每个月会给大堂经理、店长以上干部、优秀员工的父母寄几百元钱… 所以有人说,“把人当人看,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员工都把海底捞当作家了,还能不积极工作吗? 正如黄铁鹰曾经这样写道,“海底捞员工与富士康员工来自同一群体,主体是80后或90后,在农村长大、家境不好、读书不多、见识不广、背井离乡、受人歧视、心理自卑。而且相比富士康的环境,在海底捞工作的待遇更低、地位更低、劳动强度更大。可海底捞就是做到了,员工没有跳楼,还能主动、愉悦地为客人服务。” 而且随着快速发展,海底捞管理中甚至去掉了硬性的KPI指标,转而采用柔性指标。海底捞对每个店长只有两项考核指标:一是顾客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据国信证券分析,美日韩等国餐饮业的发展历程均表明,当一国的人均GDP处于5000-10000美元时,该国餐饮业将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速(一般高于同期GDP增速)。1970年,当美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自此美国餐饮业迎来了长达二十年的高速发展期。 而中国自2011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海底捞无疑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赛道。[详情]

海底捞赴港上市绕不过那道坎 食品安全仍是关键问题
海底捞赴港上市绕不过那道坎 食品安全仍是关键问题

  上市虽然会为海底捞带来融资优势,但也会让其面对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这对于曾经因为食品问题负面缠身的海底捞而言,必须时刻紧绷“神经”。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郝若希 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目前,在A股和H股上市的国内餐饮企业共有9家,其中被消费者熟知的有全聚德、味千(中国)和呷哺呷哺等。 然而,“纵观整个餐饮行业,不管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香港,餐饮企业挂牌数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着盈利下降及转型困局的状况。”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 那么,在此背景下,海底捞上市的底气从何而来?上市路上又会存在哪些风险? 曲线上市路 根据海底捞的招股书,此次上市主体系为开曼群岛注册的有限公司,其经营体系由该开曼公司、57家附属公司及合共368家分公司组成。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共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62.7%的权益。 在海底捞决定上市之前,已经有两家相关联企业先后试水资本市场。从海底捞拆分出的颐海集团已于2016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其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股人也是张勇夫妇二人;2017年,海底捞旗下冒菜品牌“U鼎冒菜”在新三板上市。 “从实体到供应链,海底捞打造了一个餐饮帝国,对于海底捞的上市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从招股书可以看到,提供仓库仓储服务及供应食材的蜀海集团、供应海底捞定制产品及即食火锅产品的颐海集团、提供装修材料及翻新服务的蜀韵东方等关联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的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1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相比之下,早已在港股上市的呷哺呷哺2017年实现营收36.63亿元,净利润4.2亿元,这两项数据都是海底捞的三分之一。 法治周末记者联系海底捞欲了解上市进程等问题时,对方表示,目前不便接受采访,均以招股书为准。 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陈穆丽指出,若海底捞成功上市,企业需要对投资者及股民负责,财务报表的“亮眼”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在获取“亮眼”的财务报表的同时,保持企业较高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是摆在海底捞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迅速扩张致负债规模上升 海底捞表示,此次IPO募集资金的60%部分拟用于扩充计划,20%拟用于研发和实施新技术,15%拟用于还贷,5%作为一般营运资金使用。 根据招股书,海底捞全球的门店数量由2015年年初的112家增加到了2017年的273家,并将2018年的开店计划提升到180至220家,且计划在海外和中国三线城市开辟新市场。 海底捞表示,新门店缺乏充足的客源、缺少符合新市场质量标准的供应商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此新门店业绩未必理想,甚至可能亏损,直接影响现有的经营业绩。 朱丹蓬也认为,就目前而言,海底捞没有淡旺季之分,业绩相对稳定。但从产业角度来看,门店越多,对管理体系、质量内控体系和供应链等的要求就越高。 同时,门店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巨额的流动负债。2015年至2017年,海底捞的流动负债净额分别是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了14.42亿元。据悉,海底捞每投资一间新门店需要800至1000万元。 海底捞认为,为扩充其餐厅网络,其资本开支预计会继续增长,因而必须保证足够的现金流量以抵御财务风险。“高速扩张下,海底捞需要优化资金链,这也是海底捞上市的主要原因。”朱丹蓬分析。 受新开门店数目的影响,员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截至招股书发布,海底捞员工达5万多人,排除董事薪酬等其他因素,员工平均年薪6万元。从成本上看,员工成本一直是海底捞继食材成本之后的第二大成本开支。2017年,食材成本占营收的比重为40.5%,而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重为29.3%。 门店迅速扩张、员工成本翻倍增长、物业租金和相关开支都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净利润。海底捞在近三年的净利润增速有明显下降,2016年,海底捞较2015年的营收增速为35.63%,净利润增速为138.18%;2017年,营收增速为36.23%,净利润增速仅为22.09%。 食品安全仍是关键问题 根据港交所发布的《香港交易所登载有关从事餐饮业务的申请人在上市文件中的披露的指引信》中关于食品安全质量监控及投诉等方面的要求,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披露了几起食品安全事故。 其中之一是“825老鼠门”事件。国内众媒体曾于2017年8月25日报道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存在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等问题。 事后,海底捞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两家涉事门店停业整改,全面彻查,聘请第三方公司对屋顶、下水道等卫生死角排查鼠患;组织所有门店立即排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等。 尽管如此,海底捞官网中每月公布的食品安全检查处理公告仍有10余项,例如,上海某门店厚百叶长毛、发臭,已变质;宜昌某门店芝麻酱过期;香港一门店洗杯消毒机有大量黄色污垢;北京某门店调料缸未二次消毒,直接装顾客食用的产品等问题。 正如招股书中提到的,质量控制体系任何重大失误或缺陷,以及顾客重大责任索赔或投诉,或涉及产品、服务的负面宣传,都会对海底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海底捞也意识到,新开的门店、新增的员工,都将成为海底捞服务与管理的新挑战。负责食品安全、制定策略的总部无法保证在业务规模增长之时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所有门店,同时,让所有员工遵守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也会更困难。 然而,“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生存发展的至关因素,若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品牌信任危机,势必会威胁海底捞整个品牌的生存发展。香港IPO监管部门必然会在食品安全方面审核更严,要求海底捞在食品安全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陈穆丽说。 宋清辉也持有相同观点,上市虽然会为海底捞带来融资优势,但也会让其面对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这对于曾经因为食品问题负面缠身的海底捞而言,必须时刻紧绷“神经”,不能有丝毫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详情]

海底捞“不差钱”,为何现在要上市?
海底捞“不差钱”,为何现在要上市?

  来源:北京晨报 服务“逆天”的海底捞要上市了,在“火锅界一哥”上市消息传了五六年后,海底捞这个餐饮业巨无霸终于要登陆资本市场。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说明书显示,海底捞近3年收入持续上涨,由2015年的约57.57亿元增至2017年的超过106.37亿元。 一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对餐饮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不待见,由于餐饮行业标准化低、财务难以透明等原因,A股的餐饮企业IPO之路并不顺畅。自2009年以来,仅有广州酒家一家餐饮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这可能也是海底捞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重要原因。参照已经在港交所上市的呷哺呷哺的30倍PE来估算,海底捞的估值有望达到358亿元。 “不差钱”的海底捞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上市?业内人士指出,门店的快速扩张是海底捞保持高增长的法宝,而上市募集资金将帮助海底捞加速扩张。而在二线城市贡献了一半收入以后,海底捞将押宝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将成为海底捞新的掘金场。 2015年海底捞的门店数是112家,2017年末门店数量达到了273家,截至目前,海底捞共有餐厅320家。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海底捞分别开设了36家、32家和98家新餐厅,2018年开店计划提升到180家至220家,这也意味着海底捞在今年的门店数量将逼近500家。 海底捞高增长之下,危机也同样潜伏着。计划在海外和中国三线城市开辟新市场的海底捞表示,除了成本和风险外,不能保证这些市场对餐厅有充足需求,因此新餐厅业绩未必理想。在长达30页的风险因素罗列中,海底捞认为风险主要存在于食品安全、餐厅店长人才库和供应链管理三方面。 其中食品安全的把控将考验快速扩张的海底捞。2017年8月,海底捞位于北京的两家餐厅被发现有卫生问题。视频显示厨房有老鼠、洗碗机粘着油性的食物残渣,且一名工人正用汤勺修理下水道堵塞,随后海底捞发表道歉声明平稳度过了最大的危机。对于今年门店数量将逼近500家的海底捞而言,来自食品安全的考验将更为严峻。 海底捞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火锅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火锅市场份额为13.7%,占据中国中式餐饮市场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居所有餐饮种类之首,而未来火锅业态仍被持续看好。 海底捞若将成功上市,其创始人张勇夫妇将跻身百亿身家俱乐部。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持有海底捞62.7%的股份,根据海底捞的估值来计算,张勇夫妇的身家将超过221亿元,这对用8000元起家的张勇夫妇而言,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励志故事。 ●陈琼[详情]

海底捞年入百亿呷哺年入30亿 为什么火锅市场这么火
海底捞年入百亿呷哺年入30亿 为什么火锅市场这么火

   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影,叫做火锅英雄。 电影故事发生在火锅之都重庆,三个从初中就“厮混”在一起的好兄弟合伙开着一家火锅店,名为“老同学洞子火锅”所经历的故事,最后故事以喜剧结尾,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一把火锅的麻辣生活。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几位年轻人,依靠着麻辣的火锅改变命运,成为火锅这个赛道上的王者。 1994年,技校毕业的张勇与朋友凑齐了8000元,在老家简阳开起了海底捞。 而24年后的2018年,即将IPO已经是一家实现年营收入过百亿,净利润超10亿的餐饮业巨无霸,一个底层年轻人的命运就此被改变。 就在张勇在简阳开店4年之后,1998年,另外一位珠宝商人贺光启成立了另外一家在港股上市的连锁火锅巨头呷哺呷哺,相信对于很多热爱一人食的年轻人而言,没有几个人没有吃过这家火锅。 正是靠着包括燃猫和新消费内参粉丝吃货们持续不停地努力,终于把海底捞们送上了资本市场的快车道。 今天新消费内参将通过本篇文章,系统为大家阐述: 1、火锅是如何成为一门好生意的? 2、海底捞、呷哺呷哺、巴奴们的成功逻辑是什么? 3、在火锅这条大赛道中,还有哪些能够跑出来的大生意?       火锅为什么能造就巨无霸餐饮连锁公司? 在今天的本篇文章中,燃猫重点讲商业和投资逻辑,不讲故事。 关于海底捞的故事、巴奴进京之后的火爆和排队,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我们首先来解决一个问题,餐饮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我是一个手握着大把钞票的投资人,我应不应该投资餐饮行业? 先看正方的观点,在正方观点思考中餐饮是百业之王,市场规模巨大,民以食为天,理应出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中国一定会出现自己的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连锁餐饮巨头。所以一波又一波投资机构前赴后继不断投资了乡村基等快餐连锁品牌,也有机构下注区域连锁品牌,不过最后的投入回报比难言成功,很快资本就进入到冰河期了。 再来看反方观点,反方认为餐饮业只是一个生意,没办法规模化、护城河不高,竞争太过惨烈,而且行业太过于分散的特性,总之是不利于投资的。 尤其是中餐市场,更是无法投资,因其长期难以标准化,使得异地扩张迟迟难以实现。尤其是很多餐饮企业财务不规范更是为走进资本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确实因受困于这些难题,一直以来餐饮的投资就是一个观点分歧严重的行业。 餐饮业为什么难投资,本质在于餐饮行业是一个集食品行业、零售行业、服务业属性于一身的行业,具有多层属性,在这个多层属性环节之下餐饮业暴露出难以壮大的几个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长期困扰整个中国餐饮行业: 1、中国地域差异性大,菜系丰富、食品种类丰富导致的异地扩张困境。中国的南北方菜系差异极大,比如北方更喜食的饺子这样得食品会无法扩张到南方区域,而像西贝西北菜这样的菜系扩张到南方可能都需要经历顾客的接纳和融合性的特点,这也就天然决定了在餐饮投资上一定要去追求广谱性。 2、服务标准化难以实现,行业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的长期不充足导致服务水准的不一致性。 由于不像麦当劳这样可以实现标准化食材的操作,过度对单一大厨的依赖决定了优秀的厨师长期就是餐饮市场的稀缺的人力资源,这会造就一个结果,大厨在,餐厅兴;大厨走,餐厅败。往往一两个大厨对餐厅的成败形成重要的影响。 理解了这几个弊端,如果我们还要继续投资餐饮这个赛道,那么我们会天然投向餐饮里能够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赛道,所以这么来看火锅和小吃快餐这两个赛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餐饮这个赛道不是不能投,而是你要选餐饮中,合适的赛道来投,下面燃猫来一一分析餐饮中的几个细分大赛道做对比,看看什么赛道值得投资。 根据大众点评的对北京市餐饮的分类,我们可以把餐饮细分为几个大的品类: 川湘菜为代表的中式餐饮。这类餐饮的品牌的代表以望湘园和麻辣诱惑为代表,核心菜系是川湘菜为主,这类菜系广谱性强,一天最重要的时间段是中午和晚上,价格相对平价。但对厨师要求高,基本很难实现标准化的中央厨房的生产,主要是依靠对优秀厨师的锁定,由于缺乏像火锅这样的社交元素,这两年并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交效应,没能诞生各种所谓的网红店。 西餐菜系。随着改革开放兴起来的西餐菜系以日料、法餐这几类高端菜系为代表,这些菜系同样高度依赖厨师,且由于多以晚餐时间段、高客单价为代表,以及品类广谱性具有很大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规模化连锁,虽然也出现过祖母的厨房、王品牛排等品牌和成都的北海道日本料理等连锁品牌,但大多只能形成区域扩张。 火锅和小吃。由于火锅是一个市场广谱性足够大,食材多自助,基本不需要厨师,服务业多半可以自助化的行业,因此餐饮是所有赛道中公认可以形成规模化连锁的行业,小吃和卤味麻辣小龙虾这些细分产业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性。 上面简单的对餐饮赛道进行了细分之后,下面燃猫用一张表格来对比这几个品类的优先投资顺序: 通过上面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晰得出火锅为什么值得投资的原因: 火锅天然是一个具备让用户上瘾属性的产品。我们这里的火锅重点是指川味火锅,由于四川火锅重油、重麻、重辣,而辣是一种天然可以上瘾的味觉体验,相比于甜味的上瘾,火锅的成瘾性更强。那些吃了一顿又吃一顿的,你可能其实已经不小心患上了火锅上瘾综合征,这让用户消费频率会较高。 火锅的社交属性无可匹敌。最近一直有人在问燃猫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茶产品的火爆,如何看待小龙虾产品的火爆。我认为跟火锅一样,这些产品天然都具备强社交属性,在所有产品元素里,社交属性是第一性属性。 火锅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在所有的餐饮产品中间,火锅是一个完全只需要底料+新鲜自助食材的产品,中间可以完全不需要厨师,可以做到全程自助化服务,是唯一不依赖厨师烹饪能力的一种餐饮业态。 火锅随着整个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迁移,已经完全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谱性。对于食用火锅这件事几乎不用再跟用户教育,几乎可以做到人人都有清晰地认知。 这四层属性决定了,火锅天然是一门非常靠谱的好生意,再加上在一门大赛道之上,最终能产生海底捞、呷哺呷哺这样的巨头型大公司也就不奇怪了。 海底捞、呷哺呷哺、巴奴们的成功逻辑是什么?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燃猫想来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是海底捞,为什么是呷哺呷哺? 火锅大赛道这个领域肯定会出大公司,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假设在海底捞没诞生之前预判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类型公司呢?燃猫认为很难,毕竟大家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天才,具备非凡的洞察和预见性的人才,在历史的天空里九牛一毛。如果有,非凡洞见性的人一定是天才。 所以当行业里最终跑出了海底捞和呷哺呷哺这样的标杆企业的时候,大家肯定一定要总结这些公司为什么能成功。 比如关于海底捞你为什么学不会,大家核心觉得海底捞的成功路径就是服务好,但反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你们所有人都知道服务好这件事,为什么你们天天去学习海底捞还是学不会海底捞的服务呢?所以,在总结一个案例的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会忽略两个大的因素,那就是时间和人的重要性,毕竟在投资里有一句话,叫做timing就是一切。 海底捞诞生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在海底捞诞生的时候,所有的餐饮还根本谈不上服务二字,大家可能在竞争格局和着力点上还放在口味这件事上,而海底捞已经开始给来吃饭的顾客免费擦皮鞋,涂指甲油了。 而产生这个重要关键决策的因素,是创始人自我的知觉意识。一般的生意人思维大概就是东西好吃,卖出去赚钱就好,但是在很多文章描述中张勇的厚道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创始人自身的发心不是想要让吃饭的顾客满意,而是想赚钱,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海底捞的这套服务逻辑的。 所以,在这个事后看起来对的决策上,有时候甚至都不是所谓商业的知觉,而是创始人自身的愿力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也有可能有同样愿力的创始人在其他行业这么做,但是不好意思选错了一个错的行业,这样的服务实践的探索也就无疾而终了。 这也就是很多老板即使学到了海底捞这点皮毛依然成不了海底捞的原因,因为你的道的发心在一开始就错了。 这才是燃猫总结的海底捞成功总结的第一条要素,在关键时间上创始人的愿力决定了后期的发展格局。 如果燃猫总结的海底捞成功要素的第一条还太玄乎,海底捞成功的要素第二条要素就是合理的裂变模型。 对于所有开餐饮的人而言,把店开成全国连锁都是人生的终极梦想,就像燃猫的梦想也是把新消费内参品牌影响力做到全国人尽皆知一样。 燃猫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100个跟燃猫一样能写的人,而海底捞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培养出100个甚至1000个合格的店长。 这件事看起来及其容易,然而很多餐饮店都失败了,甚至梦想着依靠软件的管理能相对弱化店长的作用,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海底捞又从最朴素的中国古老智慧中找到了新的答案,那就是依靠师徒制,依靠传帮带,并且通过利益分配机制,让每个店长具有强大动力去培养跟他一样能力的店长。 正是用着这套有意思的裂变机制,海底捞成功培养出了很多能力一致的店长,而驱动力背后就是设计出了一套激励师傅带出优秀徒弟的机制。 这是海底捞人力资源体系成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样的例子俯首皆是,燃猫不太想在啰嗦的来写了。 要再写下去,海底捞成功的秘诀还有太多太多,总结起来比较简单,在高端的市场里依靠一个服务好的模型获得了高的溢价并成功建立了品牌。 所以,从海底捞成功的事后诸葛亮里,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市场里一般会出现一个高端品牌依靠服务获得高溢价的故事,而幸运的是海底捞获得了这一张指标。 另外一个品牌呷哺呷哺的成功则是走了另外一条路线,如果说海底捞的成功依靠的高溢价、高服务水准,强品牌的思路,那么呷哺呷哺成功则是一条灰姑娘的成功路径。 如果你的行业里已经有了一个服务非常好的火锅品牌,请问这个时候你切入市场的方式会是什么? 是续集做更好的服务?那么你会天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更好的服务?如何定义更好的服务,你有什么把握能找到更好的服务? 我想肯定经历了非常深沉而复杂的思考之后,作为呷哺呷哺的创始人的直觉是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彻底的不要走服务属性,而是回归到吃火锅这件事上。 所以呷哺呷哺是一个低服务(起码不会有海底捞式风格的服务),甚至门脸都不用太大,只要可以能容纳一个人的空间和座位就好,并且简化社交属性的火锅连锁品牌,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极简主义让它具备了极速规模化扩张的可能性。 这种小单品+小店的模型让呷哺呷哺可以极速开店,而由于不需要社交属性,吃完就走的模型让这个模型坪效和翻台率这几个指标都会变得非常高,可以说是把快餐的属性与火锅形成了完美的结合,我们可以把呷哺呷哺模型叫做火锅届的麦当劳模型,而海底捞则是火锅界星巴克模型。 这两种终极成功上市的两种模型,分别代表了商业中的品牌价值最大化与效率最大化的方向。 走品牌最大化的模型一定是高端的,强服务的,强品牌美誉度属性的。 走效率最大化的模型一定是平价的,少服务的,弱化品牌美誉度,只需要追求长久处于平均线以上就好。 反过来思考这两个模型,如果海底捞开始走完全标准化,不追求服务的个性化,那么海底捞是支撑不起高溢价的。 而火锅届的麦当劳如果走重服务路线,这样的商业模型同样也不会成立,因为它的价格支撑不起它的服务。 所以贵的必然是重服务,强服务,因为服务的价值是无法量化感知的。 所以平价的必然是少服务的,弱服务的,如何提升效率,优化单产才是根本的。 所以快餐店你是不太能指望有服务的,也不会期待东西好吃,只需要解决有的问题就好了。 而类似于巴奴这样的新的火锅品牌则是走的另外一条路,那则属于燃猫需要另外需要说的一个案例了。 不知道通过这两种商业模型的分析,大家是否真正建立了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呢? 火锅未来演化趋势:茶+火锅会成为新风口吗? 在今天这篇文章的最后,依然想来跟大家展望一些新趋势,火锅这种业态会往哪个方向去演变呢? 火锅市场的大投资逻辑不存在问题,现在大家可能思考的是火锅的业态会怎么变化呢,在这里燃猫给出几个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火锅餐厅到底可以跟谁合体?火锅会跟茶一起结合吗?火锅这样的社交属性产品应该可以开出很多店中店业态的,呷哺呷哺旗下的新品牌凑凑已经在尝试将茶元素和火锅元素之间进行深度的结合了。一杯茶,一顿火锅,好像是一种绝配。而在成都,很早之前把足浴店开在火锅店旁就是一种趋势了,火锅店+书店或者吃完火锅去健身会成为一种有趣的潮流吗? 创新的椰子鸡火锅、去年燃猫写过的潮汕牛肉火锅会卷土重来出现连锁大品牌吗?这也是燃猫比较好奇的问题,这些品类也因标准化高和创新的吃法而广受赞誉。 融入新派装修风格的火锅店会火吗?凑凑装修元素就很新派,之前武汉的战锅策这样的火锅品牌就很有新派装修的风格与感受。最近的电影主题火锅餐厅也开始流行起来。 成都这样的火锅之乡今年还会出小龙坎这样的排队网红新品牌么?火锅市场瞬息万变,什么时候会爆出新的红品牌,是一个不可确定的事情。 总之,从燃猫的视角而言,我认为火锅这个大市场存在着大量存量和增量创新的机会,这条赛道不会只诞生一两家上市公司的,肯定还有新的火锅品牌会出现,我会持续思考和观察这个产业。[详情]

海底捞拟赴港上市 年收入106亿人均工资6.24万
海底捞拟赴港上市 年收入106亿人均工资6.24万

  年收入破106亿,人均工资6.24万!海底捞终于被你吃到要上市了! 港股上市真的火了! 5月17日晚间,既小米之后,知名餐饮企业海底捞也向联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欲登陆港交所主板。 “服务界”标杆企业海底捞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江湖上也一直乐此不疲地流传着海底捞服务的传说,不过,今天IPO日报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海底捞。 海底捞于1994年成立于四川简阳,1999年走出四川,2004年进驻北京,2006年进驻上海,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分店,此后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陆续开设分店,截至2017年底,海底捞累计开设近300家门店。 这家发家于四川的企业,其创始人目前却并不完全是中国人。3名创始人分别为Zhang Yong(张勇,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Shu Ping(Zhang Yong的配偶,舒萍,非执行董事)以及施永宏(执行董事),Zhang Yong和Shu Ping夫妇现已为新加坡籍。另外,海底捞董事会由八名董事组成,包括四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除此之外,港股上市的海底捞也不是一家内地企业。由招银国际和高盛联合保荐的海底捞采取的是红筹模式,上市主体系于开曼群岛注册的有限公司——HAIDILAO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下称:开曼公司),其经营体系由该开曼公司、57家附属公司及合共368家分公司組成。 那么目前海底捞的经营状况到底怎样?我们先看看佛系的海底捞员工到底有什么特别? 三成收入归员工 人均工资6.24万 数据来源:招股书 •一线员工97.74%。截至招股书发布时,海底捞共有员工50299人,其中一线的餐厅员工(含配送人员)为49162人,占比高达97.74%。 •员工满意度近8成。海底捞称根据第三方调查,75.9%的受调查员工认同职业发展机会及79.4%的受调查员工对人才池晋升制度表示满意。 数据来源:招股书 •人均工资6.24万。从招股书不难看出,海底捞在2015-2017年付出的员工成本稳定在营业收入的26%-30%之间,历年总额分别为15.72亿元、20.44亿元、31.2亿元,照此测算,2017年海底捞人均工资约为6.24万元。 •员工待遇与福利。在招股书中,海底捞坦承并未为部分员工缴纳全部社会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供款。海底捞主要把“锅”甩在了三个地方:一是大量的劳动力和相对较高的流动性;二是缺乏经验的人力资源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并无完全理解;三是许多员工不愿缴纳。 据招股书,海底捞已对2015-2017年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欠缴金额分別作出补缴2360万元、3620万元及2820万元。 会员数1390万 曾经主营餐饮、名噪一时的湘鄂情,后转为云网科技 “披星戴帽”,与之相比,海底捞专注主业。 数据来源:招股书 海底捞的餐饮板块细分为餐厅经营、外卖服务、销售调味料及食材三部分。餐厅经营每年营业收入占比均在97%以上,外卖服务每年占比约2%左右,销售调味料及食材,每年占比在0.5%以下。 •年赚约12亿元。2015年-2017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总额分别约为57.57亿元、78.08亿元以及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营收的绝对主力——餐厅经营上来。 数据来源:招股书 •会员数等于百分之一中国人口。2015-2017年,海底捞餐厅每年分别共有约6300万名、8110万名及1.07亿名顾客。海底捞设有会员制度,截至2017年12月末,海底捞拥有逾1390万名会员。根据第三方调查,68.3%曾在海底捞就餐过的参与调查者至少每月在海底捞用餐一次,而98.2%曾在海底捞就餐过的参与调查者表示愿意再次就餐。 故此,财报中显示营业收入需扣除会员积分计划的影响。 •三线城市店年收入平均2200万元。以2017年为例,《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海底捞273家店铺中,按照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120家二线城市店、69家三线及以下城市店、65家一线城市店以及19家海外店,其分别贡献收入则为52.31亿元、15.18亿元、29.6亿元、7.03亿元,照此计算的店均年收入额则分别为4359万元、2200万元、4554万元以及3842万元。 这样看来,你所见到的海底捞店年收入轻松超过千万元,一线城市的店面两年即有望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按照店均营业额计算,海底捞店面赚钱能力排位依次是一线、二线、海外、三线及以下。 具体到客单价,则上述排名会发生部分改变。 数据来源:招股书 •海外店面人均消费最高。从2017年的顾客人均消费来看,从高到低分别为海外每人179.6元、一线每人98.3元、三线及以下每人94.5元以及二线每人92.6元。 2017年的翻桌率排位也各不相同,从高到低分别为二线一天5.2次、海外一天5次、一线一天4.8次、三线及以下一天4.7次。 从主要财务比率来看,海底捞的平均股本回报率和平均资本回报率一方维持在相对高位,另一方面则呈现整体增长的向好态势。2017年,海底捞的平均股本回报率和平均资本回报率分别达到110.4%的峰值和36.8%的次高值。 不过从流动比率和速动率来看,一方面连年不足1,表明海底捞的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即海底捞的营运资本为负,说明其资本营运策略相对比较激进,另一方面,呈现连年下滑的趋势,与其迅速扩张开店的布局互为表里。 最后记者观察到,海底捞本次的IPO,募资额的60%部分拟用于扩充计划,20%拟用于研发和实施新技术,15%拟用于还贷,5%作为一般营运资金使用。 [详情]

海底捞也要赴港IPO 业内称急速扩张后管理成最大挑战
海底捞也要赴港IPO 业内称急速扩张后管理成最大挑战

  “不差钱”的海底捞也要赴港IPO 业内称急速扩张后管理成最大挑战 本报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一再否认IPO的海底捞最终还是忍不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这是海底捞去年完成底料业务港股上市后又一股市新动作。 5月17日晚间,5月17日晚,海底捞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海底捞国际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材料,宣布已聘请招商国际及高盛为联席保荐人,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业务扩张。 此前一直坚称不差钱的海底捞似乎开始变换态度,随着扩张布局的一步步加大,最终也不得不迈出了借IPO扩张的步子,海底捞到底想布一个怎样的局? 突然IPO背后 在去年海底捞完成底料业务港股上市尝到甜头后,一向矜持的海底捞餐饮主业也选择冲刺港股。 根据海底捞招股显示,海底捞2017年营收106.37亿元,最近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9%;2017年净利润11.94亿元,最近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5%。 其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整体翻台率由2015年的每天4.0次,平稳增加至2016年的每天4.5次以及2017年的每天5.0次。 据记者了解,若此次海底捞上市成功,将成为继呷哺呷哺和颐海国际赴港上市后,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内地火锅企业。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末,公司餐厅数量为273家,最新统计数据已增至320家,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海底捞的收入构成非常简单:2015年至2017年,餐厅经营带来的收入均超过97%。2017年,海底捞97.6%的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1%来自外卖业务,另有0.3%的收入来自销售调味料及食材。 对于为何海底捞会选择在这个时期上市,其主要是原因是持续的扩张所至。 招股说明显示,此次海底捞预计上市募资金的60%用于开店扩张计划。海底捞近两年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门店数在3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 招股书预计,2018年海底捞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这同时会带来巨额流动负债,所以到资本市场融资可能是海底捞上市的主要原因。 按照海底捞此前的发展规划计算,每在中国开设一家新餐厅,资本开支约为800万-1000万元,也就是说,到2018年若开设220家新餐厅,则需要约17.6亿元到22亿元。 其实此前,快速扩张的海底捞一直坚持“不差钱”的说法,而且今年初,海底捞官方的说法去而有些松口。 此前,海底捞董事长助理叶鹏曾表示,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适时机。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持续扩张中的海底捞一方面是看到上市好融资的发展思路,而另一方面海底捞也是想借助融资潮而进一步对餐饮市场进行再度圈地,其重要原因是看到了关联公司陆续上市后借机快速发展的思路。 资料显示,与海底捞相关联的两家企业已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在港上市,2017年海底捞旗下冒菜品牌优鼎优(U鼎冒菜)登陆新三板。 5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就以上事情致电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IPO的事情正如媒体所报道,不过对于更详细的细节已公告为准。 未来挑战仍不小 “按照海底捞IPO之后的扩张思路发现,就算此次成功上市,在火锅行业白热化竞争现状下,海底捞的流动资金及管理能力或会遭遇很大的挑战。”未来的发展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根据资料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整个餐饮行业中,火锅餐厅的收入从2013年的2813亿人民币增加至2017年的4362亿,复合年增长率为11.6%。预计2017-2020年将持续按照10.2%的速度增长,是中式快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面对火锅行业白热化的竞争现状,海底捞如何才能保持在竞争持续胜出,这无疑是快速扩张中的海底捞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此前呷哺呷哺等强势品牌已经上市,竞争对手持续加码在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无疑对快速扩张的海底捞形成直面竞争。”另有业内销售人士对记者分析称。 其外,持续加码的产业链也会给快速扩张中的海底捞流动资金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据记者了解,餐饮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虽然大笔的投入,但回笼资金相对比较缓慢,这也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有超强的把控能力。 按照海底捞对其过往盈亏平衡及回报期的统计,海底捞的大部分餐厅在一到三个月内可以达到首月盈亏平衡,而在2015年及2016年,大多数餐厅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实现现金投资回报。 招股说明书还显示,2015年到2017年,海底捞资本开支总额分别为4.01亿元、4.28亿元及15.18亿元,主要为开设餐厅的资本支出,随着开店数量的增加,这一资本开支规模将继续增加。 “面对外部竞争加剧,内部资金调配需求增大,海底捞管理承压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上述人士对记者分析说,而且这种短时间内快速开店的计划,也让海底捞对企业的管理再度承压。 2017年4月,在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检查中,海底捞被发现存在粗加工间存放草花饰品,冰箱内生熟食未分开存放,冻库标签标识不清等问题;此番招股书中也披露,2018年2月,公司在新加坡的一家餐厅因徒手处理食物及销售不洁食品合计被暂停营业两周。 面对上市后的急速扩张中的多种风险,野心勃勃上市融资疾速的海底捞做好准备了?对此,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详情]

海底捞递交赴港上市申请 连锁规模化、标准化待考验
海底捞递交赴港上市申请 连锁规模化、标准化待考验

  海底捞递交赴港上市申请 连锁规模化、标准化面临考验 在去年因卫生问题而遭遇严重的公关危机后,海底捞的营业收入和开店速度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 (资料图) 《财经》记者 冒诗阳 马霖/文 余乐/编辑 5月17日晚,火锅连锁企业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海底捞的营业收入在去年已突破百亿大关。一旦海底捞在香港IPO成功,该公司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餐饮类上市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海底捞的后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曾一度将该公司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从招股书提供的数字来看,海底捞的开店速度和营收增幅并未受到该次事件的明显影响。 海底捞此前已将火锅底料业务在港交所分拆上市,公司名称为颐海国际(01579.HK)。5月18日早盘期间,受海底捞提交上市申请消息的刺激,颐海国际一度上涨逾10.8%。 海底捞于1994年创立于四川简阳,创始人为张勇、舒萍夫妇和施永宏、李海燕夫妇,主营川式火锅。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的股份仍几乎完全掌握在这两对夫妇的手中。进入21世纪后,海底捞逐渐进入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并以独特的服务理念和“街舞甩面”等新花样树立起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招股书首次向外界披露了这家中式餐饮龙头企业的业绩状况。据统计,2017年全年海底捞营业收入106.4亿元,净利润约为11.9亿元。在2015到2017年的三年中,海底捞的店面数量从112家增长至2017年底的273家,与此相应的是,海底捞在这三年中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35.9%,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70.5%。 相比于海底捞,A股餐饮企业龙头之一的全聚德2017年营收为18.6亿元,仅为海底捞的不到五分之一,而全聚德2亿元的净利润,仅为海底捞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一旦海底捞在香港IPO成功,该公司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餐饮类上市企业。 海底捞近几年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招股书显示,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餐饮企业到2014年才开到100家店,用了20年的时间。但是到2018年5月,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320家,四年时间即新开了220家店,其中仅2017年就新开店97家,同比增长55.1%。招股书还显示,海底捞今年计划再新开180-220家门店。。 海底捞显然希望通过融资助力“快跑”,在不断增长的餐饮市场跑马圈地。据统计,2017年中国餐饮市场容量为3.96万亿元,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火锅市场前五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有5.5%,市场集中度较低。 因此,通过大范围的新增店面,海底捞希望快速完成“渠道下沉”。根据招股书内容,海底捞近几年在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和收入的增幅都明显高于一线城市。截止2017年底,海底捞在一线城市的店面数量为65家,二线城市店面数量为120家,此外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店面数量有69家,在二三线城市仍有较大的空间。 而根据招股书公布的数据,海底捞在二线城市单店的日销售额为15.6万元,甚至已经高于一线城市的15.4万元。相比之下,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单店销售额为11万元,仍在培育期。 快速的扩张无疑增加了经营上的不确定性。餐饮行业顾问王冬明向《财经》表示,上市之后,海底捞的资金量会大幅增加,但其餐饮经营风险也会相应转嫁给资本市场。“海底捞如果经营不善,亏得钱是股票补啊,”他说。 当然,海底捞能从四川简阳的一个小火锅店发展成年收入超百亿的大型餐饮集团,其在业内的竞争力也可见一斑。众美联集团副总裁曹丽云认为,海底捞的最大优势是企业文化、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化和对人才资源的保障。 海底捞向来以独特的管理模式著称,并成为餐饮业界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招股书中明确阐述了其“师徒家族式“的开店模式,即”地域相近的若干门店(通常以存在师徒关系的门店为主)形成一个家族,并以有能力的店长(通常是组织内其他门店的师傅)……店主不仅可以对本店享有业绩提成,还能在其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更高比例业绩提成“。 但是,在店面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海底捞传统的的管理方式,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能力是否能跟上,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2017年8月25日,《法制晚报》记者暗访发现,海底捞某北京店面的后厨卫生安全状况堪忧,餐具与洁具同池混洗,洗碗机油污堆积,甚至出现老鼠爬进食品柜、工作人员用餐具掏下水道的现象。这则报道在当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公众对其卫生状况的担忧。虽然海底捞迅速道歉,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监管的措施,但随着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也会加大。 “连锁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环节越来越多,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多。”在不久前的餐饮企业峰会上,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向《财经》记者坦言,“我们每天焦虑的是,如何保证任何一个环节不要出错。” 为此,海底捞进行了包括组织瘦身在内的多项架构调整,包括将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部门划出单独成立公司,以增强企业直接对运营部门及业务部门的管控等等。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主任李维华表示,上市除了有助于海底捞知名度提升和市场扩大,也会强迫性地给公司带来一些约束和规范。 但即便如此,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业务仍在“成长期”的情况下,海底捞能否“一招鲜”吃遍全国仍是疑问,且面对规模化、标准化问题都尚待完善的连锁餐饮业务,海底捞能否在品质上经得起持续考验,都将是外界和监管者考虑的重点。 [详情]

饮食股IPO受捧 海底捞:上市后无法保证派息
饮食股IPO受捧 海底捞:上市后无法保证派息

  新浪港股讯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受过往名牌饮食新股表现带动下,叙福楼集团(新上市编号:01978)。招股第3日公开发售超额认购逾531倍而下只广受关注的名牌饮食股,为在内地以服务周到闻名的连锁火锅店海底捞。 参阅初步招股文件发现,原来海底捞在上市前大派股息,而上市后却无法保证派息,这对于打算长线投资的朋友,不得不注意这等因素。 海底捞的派息政策,上市前后好比天与地海底捞在上市前大派股息,于2015年派息2700万元(人民币‧下同),派息比率仅10%;但去到2016年派息比率大幅提升至138%,豪派股息10.14亿元,比该年的股东应占溢利7.352亿元还要多; 2017年派7.518亿元,派息比率73%;再于今年5月宣派股息5.982亿元。 那么,上市后的派息政策如何呢?答案是无法保证。海底捞初步招股文件表示,董事预期,日后可能不时派付总金额为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约20%的股息,无法保证将能按董事会的任何计划所载数额宣派或分派任何股息,甚至根本不能宣派或分派任何股息。 投资者可能会参考公司过去的派息政策来预测未来派息情况,但在海底捞未必派上用场,因为海底捞初步招股文件表示,我们日后股息宣派未必反映我们的过往股息宣派。 最后,海底捞大股东在这3,4年(2015年至2018年5月)一共收到多少股息呢?海底捞由张勇及舒萍夫妇创办,他们持股62.7%,即共收到约15分亿元股息。 [详情]

负债剧增现金流堪忧 十问十答全面透析海底捞上市
负债剧增现金流堪忧 十问十答全面透析海底捞上市

  来源:微信公众号 新浪券商基金  作者:金石 一直“被上市”的海底捞这次终于要登陆了资本市场,5月17日晚间,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海底捞上市业绩如何?估值如何?股权结构怎样?市场份额怎样,对餐饮市场影响几何?本文将一网打尽海底捞赴港上市各种信息。 1、海底捞是谁? 海底捞品牌创立于1994年,是全球领先、快速增长的中式餐饮品牌,主打火锅品类。海底捞于2015年7月在开门群岛注册,海底捞的历史追溯至1994年,当时在四川以“海底捞”品牌开设首家火锅餐厅,创始人为张勇、张勇配偶舒萍和施永宏。 2016年7月13日,从海底捞拆分出来的火锅底料、调味品业务——颐海国际在香港上市,这也是海底捞旗下业务第一个实现上市的板块。2017年4月18日,由海底捞内部孵化的子品牌U鼎冒菜在新三板正式挂牌。 而海底捞目前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它们,除了主力业务火锅之外,海底捞正将自己的多个业务、多个板块分拆(例如底料业务、供应链业务、人力资源业务、培训业务等),谋求分拆,乃至于独立上市,从一家火锅起家、名震江湖的公司,正变成一个多业务、多板块相继分拆上市的餐饮商业帝国。 2、市场份额如何? 海底捞招股书称,根据沙利文报告,按2017年计算,海底捞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也是中国及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中式餐饮品牌,2016年至2017年收入增长率36.2%,拥有及运营餐厅数量从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7年末的320家,包括中国内地296家餐厅及24家位于台湾、香港及海外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的餐厅。 3、业务增长如何?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 在2017年,平均每位顾客在海底捞消费94.6元,而且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六成顾客每月去一次,中国内地的每家餐厅平均每天有1478人次造访。 决定餐饮企业营收的重要指标就是开店数量和翻台率。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开店速度加快,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7年末的320家,包括中国内地的296家餐厅以及24家位于海外的餐厅。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 整体翻台率由2015年的每天4.0次增加至2016年的每天4.5次以及2017七年的每天5.0次,高于中国主要中餐品牌。 4、海底捞业绩如何? 海底捞收入方面,从2015年的57.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0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9%,年度利润从2015年的4.1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1.9亿元,复合增长率70.5%。 具体来看海底捞业务构成,餐厅的经营贡献是收入的大头,占据营业总收入97.6%,外卖业务和销售调味料包作为补充,其中,外卖业务增长较快,由2015年占比1.3%到2017年占比2.1%,营收由7400万增至2.19亿元。 5、是否不差钱?资金流存隐忧 公司流动负债巨额增加,由2015年的6040万增至2017年的11.56亿,在公司负债巨额增加的同时,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更是不断降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堪忧! 公司现金流量更是不断走低,经营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不断降低,投资活动净额亏损不断加大。公司2016年现金为2.9亿,但2017年则是负的6020万,账上现金流大幅短缺,令人堪忧! 海底捞近两年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门店数在3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招股书预计,2018年海底捞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这同时会带来巨额流动负债,所以到资本市场融资可能是海底捞上市的主要原因。 6、关联公司哪些,受益个股有谁? 招股书还披露了海底捞旗下独立公司的营收数据。其中,2017年度提供仓库仓储服务及物流、食材供应的蜀海集团营收为26.04亿元;提供装修材料、装修项目管理业务的蜀韵东方营收为12.9亿元;主要供应海底捞火锅底料和定制产品的怡海国际营收达9亿元;以人力资源管理及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微海咨询营收为3600万元。 海底捞的底料供应商港股上市公司颐海国际将最为受益。A股也有多家公司向海底捞供货:安井食品:在火锅料制品行业市占率持续提升,与呷哺呷哺、海底捞等多家餐饮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国联水产:2017年餐饮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0%,客户有呷哺呷哺、外婆家、海底捞等;雪榕生物:日前与海底捞对外投资平台海悦投资签约,双方有意在食用菌领域结成战略伙伴。 7、股权架构如何,实控人是谁? 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创办,目前张勇夫妇已入籍新加坡,两人合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7.5%权益。目前,张勇舒萍夫妇身家为50亿元,位列胡润富豪榜825名。 据界面统计资料显示:静远投资是海底捞第一大股东,持股50%;张勇直接持股25.5%,舒萍直接投资8%,施永宏直接持股8%,李海燕直接持股8%,海底捞6名高管持股0.5%。 简阳市静远投资,2009年成立,法定代表人张勇,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农业、贸易、房地产投资及相关业务咨询、培训服务等。其中,张勇出资2080万,持股52%;舒萍、施永宏、李海燕分别出资640万,占股16%。这种股权架构一直持有到现在。 因此,张勇通过静远投资间接持有海底捞26%的权益,合计持股海底捞51.5%的股权份额;舒萍间接持股8%的权益,合计持有海底捞16%的权益。因此,张勇舒萍夫妇合计持有67.5%的公司份额。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合计持有31%的股权,剩下的0.5%由海底捞6名高管持有。 8、公司估值多少合适,张勇夫妇身家剧增 根据同在港股市场的呷哺呷哺火锅连锁店31.12倍市盈率估算,海底捞2017年净利为11.9亿,按此估算,海底捞市值可达370亿元。目前,张勇舒萍夫妇身家为50亿元,位列胡润富豪榜825名。如果按照张勇夫妇两人合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7.5%权益计算,海底捞若成功上市,张勇夫妇身家则高达近250亿元,身家几乎是原来的5倍。 9、员工平均薪酬6.2万行业领先 2017年,公司员工成本共计31.197亿元,且职工薪酬占到公司应收的29.7%。按海底捞5.03万员工计,平均员工薪酬为6.2万元在同行中领先。 海底捞近两年一直在迅速扩张,店面数量由2015年底的146家增加至2017年底的273家,海底捞招股书显示,其每家餐厅通常配备约100至150名员工,员工流失率较低。 就总体而言,海底捞一共拥有5.03万名员工,其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是数量高达4.92万名的餐厅员工。 10、公司存在哪些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公司现金流堪忧,负债剧增,公司在招股书中也详细披露了此前数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并坦言食品安全是未来迅速扩张过程中的面临的挑战。 去年8月25日,北京一家报纸报道,发现海底捞位于北京的两家餐厅的经营有卫生问题。视频显示厨房有老鼠、洗碗机黏着油性的食物残渣且一名工人正用汤勺修理下水道堵塞。同日,海底捞发表道歉声明。 此外,当前火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达白热化程度。不同类火锅相继兴起,争相分食市场份额。海底捞作为传统川锅品牌,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亟须在服务之外发展更多被消费者认可的新竞争力。[详情]

解读海底捞IPO招股书:每天翻台五次 今年门店将翻番
解读海底捞IPO招股书:每天翻台五次 今年门店将翻番

  解读海底捞IPO招股书:每天翻台五次,今年门店将翻番 如果按同在港股市场的呷哺呷哺火锅连锁店30倍市盈率估算,海底捞市值可达358亿元,作为创始人及持有62.7%股份的控股股东张勇、舒萍夫妇,他们的财富市值将达225亿元。 赵晓娟许悦 一个月之前还在否认上市计划的海底捞,5月17日旋即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在不断刷新的上市传闻中,不缺钱的海底捞终于准备走向资本市场了。 界面新闻翻阅海底捞的招股书,分析对资本市场来说,海底捞的想象空间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营收持续高速增长 在招股书中,海底捞披露了其经营数据和增长率,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按35.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而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对比同样在港上市的呷哺,拥有738间呷哺呷哺餐厅和21家凑凑(呷哺旗下高端火锅品牌)餐厅的呷哺集团2015-2017年间的收入分别为24.25亿元、27.58亿、36.64亿元,增长幅度自10.1%上升至32.8%;但净利润由2015年的2.63亿元增长至4.32亿元,增长速度放缓至15.9%。 门店数量高速增长 相比之下,海底捞简直就是赚钱的马达,但还不够,此次海底捞预计上市募资金的60%用于开店扩张计划。海底捞近两年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门店数在3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招股书预计,2018年海底捞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这同时会带来巨额流动负债,所以到资本市场融资可能是海底捞上市的主要原因。 “学不会”的优质服务 在走向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海底捞其实拥有了包括供应链、持续创新等高成长性优势,这些优势会随着资本的加持继续被放大。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说的是海底捞的高质量服务优势。在海底捞发展初期,张勇的服务意识就先知先觉于其他餐厅。他早年间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为了留住客人,张勇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都一一满足。客人用餐时,他站在一边;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他就送人几罐。 在城镇化进程以及消费升级过程中,海底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正好迎合消费者对于食材和就餐环境氛围的需求。 海底捞曾委托沙利文在今年3-4月期间,对海底捞所在的15个城市的1800多顾客进行随机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海底捞在中式餐厅品牌中体验排名第一,这些体验包括服务态度、菜肴健康卫生等。回头客的指标则超出一般餐厅,该项调查中,98.2%的顾客表示愿意再次就餐。 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小肥羊在竞争中逐渐失利,行业分析多将原因归因于小肥羊未能洞察这一需求进而升级服务和品质。 如今,在一线城市,这种过于贴心的服务偶有被顾客贴上“过分打扰”的标签,但在海底捞迅速扩张的二三线城市,这类服务仍然是消费者选择海底捞的原因之一。 被高度把控的供应链 告诉扩张的企业除了兼具消费者端的体验,其背后稳定的供应链支持也非常关键,海底捞则是颐海国际和蜀海国际所代表的底料和食材供应链来加持。毕竟,火锅质量以及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在界面新闻此前整理的海底捞资本图谱中,负责海底捞底料供应的颐海国际已于2016年在港上市,为海底捞供应食材的蜀海最初依托于中央厨房而设,目前已经单独成立集团,同时作为食材B2B企业向其他餐厅提供原材料,在供应商谈判时也拥有相当话语权。 与此同时,这种供应链优势延展出来,在发展副线品牌时也有先天优势。同样是不需要厨师的冒菜品牌优鼎冒菜就是海底捞在快餐市场的尝试,目前,优鼎冒菜所属的优鼎优公司也已登录新三板。在未来,如果海底捞继续开发新的副线品牌,只需要同理复制即可。 最重要的是,火锅类餐饮本身所拥有的优势其他餐饮“学不会”。 餐饮连锁行业因受制于厨师而难以标准化,而无需厨师的火锅行业则正好规避掉这个风险,所以火锅行业往往能迅速冒出一批优秀的公司。 例如火锅类上市最早的企业是2008年在香港上市的小肥羊(2009年便被百胜餐饮收购至麾下),呷哺呷哺于2014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粤式火锅品牌辉哥火锅也在今年5月初被曝出意欲借壳上市,该品牌属于火锅企业的后起之秀,2004年才创立,如今旗下拥有高档品牌“辉哥”、大众品牌“小辉哥”以及川式火锅“洪员外”90多家门店。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整个餐饮行业中,火锅餐厅的收入从2013年的2813亿人民币增加至2017年的4362亿,复合年增长率为11.6%。预计2017-2020年将持续按照10.2%的速度增长,是中式快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而海底捞又是火锅餐饮中排名第一,2017年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 然而海底捞也存在许多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潜在风险。 高速扩张下如何保持管理 海底捞成立以来最大的公关危机,无疑是2017年8月北京劲松店被揭发后厨卫生环境堪忧,不仅有老鼠,员工还试图用汤勺清理下水道。很快海底捞发布了一份致歉声明,而被揭露问题的门店则在闭门改造4个月后重新开张。 由此暴露出来的隐忧是,海底捞能否在持续扩张下,保持它“学不会”的管理水平?招股书上显示海底捞去年开了273家新店,今年的数量还将更多,这也意味着员工人数也在高速增加中,海底捞的管理难度只会变得更大,质量控制的可变因素也会更多。 在招股书中,海底捞列出管理水平下降可能会带来的挑战包括:食物安全及质量一致性;餐厅店长人才库;供应链管理。 国内火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根据沙利文的报告,火锅店是中式餐饮市场集中度最高的种类。而其中,又以川式火锅所占比例最大。尽管拥挤,仍然有大量的新加入者进入这片红海,而过去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迭代,我们也发现火锅店获取知名度的方式方法已经与过去有了不同。比如成立于2013年的火锅品牌“大龙燚成都火锅”,除了通过加盟商在全国开设门店,同时也经电商出售自热小火锅、火锅底料等产品,在社交媒体里形成一定口碑。 在激烈的竞争中,海底捞还需要保持它开发新品和保持优秀服务水平的能力。海底捞在招股书上把“用餐体验下降,餐厅无法持续成功”列为风险之一,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因素为“无法开拓或引入受顾客欢迎的新服务和无法满足消费者口味和喜好的变化等。 火锅市场的容量能否装得下海底捞的门店增长 海底捞计划将于2018年新开453-493家店,而目前海底捞总共有320家店,其中296家在内地。招股书中并没有明确2018年新开的店将会在海内外如何分配,但我们假设同样为9成在国内,将开在国内的新店也将超过400家——即海底捞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将在2018年翻番。 如前所述,火锅市场已是红海,海底捞在投资新店后,新店达到盈亏平衡以及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可能会进一步变长。根据海底捞在招股书上提供的以往数据,一家餐厅一般在一到三个月内达到首月盈亏平衡,现金投资回收期一般为六到十三个月。[详情]

火锅一哥海底捞拟赴港上市 创始人夫妇财富有望倍增
火锅一哥海底捞拟赴港上市 创始人夫妇财富有望倍增

  火锅业巨头海底捞国际控股5月17日(周四)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高盛和招银国际为联系保荐人。 今年初,海底捞董事长助理叶鹏曾表示:“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适时机。”据每日经济新闻,作为海底捞创始人及控股股东,张勇、舒萍夫妇持有62.7%股份,据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张勇、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随着海底捞的上市,二人财富有望倍增: 根据同在港股市场的呷哺呷哺火锅连锁店30倍市盈率估算,海底捞市值可达358亿元;根据张勇、舒萍夫妇的持股比例,市值将达225亿元,将提升至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的第129位。 中信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姜娅、戴佳娴曾分析称,火锅的成瘾性和易标准化两大属性赋予行业“高盈利+强扩张+抗风险”三大能力。市场正由增量向存量竞争过渡,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掌握核心议价能力的品牌将突围。综上,首次给予火锅行业“强于大市”评级,同时推荐火锅产业链上调味料龙头颐海国际、料制品龙头安井食品及火锅餐饮龙头呷哺呷哺。[详情]

海底捞要上市:它的服务很"变态"
海底捞要上市:它的服务很

  海底捞要上市:营收超100亿净利12亿!它的服务很“变态”,董事长:你学不会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作者 江右、泰勒 资本市场也要满满的火锅味。 知名火锅餐饮企业海底捞今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了。 那么,我们也跟着来熟悉下一家火锅餐饮的经营情况,下次去海底捞吃火锅的时候,还可以跟人吹一吹,也是读过书的人。 海底捞开店史:去年开了100家现有320家 1994年在四川省简阳市开第一家火锅店,简阳市是四川省会成都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又学到了一个知识。 1999年,走出四川扩展到陕西省西安市。 。。。。又开到郑州、北京、上海等等。 2012年,走出国门开到新加坡。 。。。。美国、韩国等开店。 2014年,开设第100家分店。 。。。。 2018年,第300家火锅店。 最新情况,拥有和运营320家餐厅,中国内地296家,台湾、香港以及海外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24家。 我们再来看门店数量,2017年暴增了近100家,赶在上市前做大规模啊。 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占比高 2017年营业收入106.37亿元,净利润11.94亿元,比分布较2016年大增了36%、22%。2017年的净利润率为11.22%。 从成本来看,原材料和易耗品为43.13亿元,占比40.5%;员工成本31.2亿元,占到29.3%。值得注意的是,常被认为高租金的物业租金仅为4.15亿元,占比为3.9%。 行业地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吃起来也是博大精深,火锅属于中式餐饮中的一个分支。火锅又分三种,川式、粤式、蒙式,麻辣味的川式火锅占比64%,海底捞自然是川式的代表。广东的童鞋们经常吃的清淡的什么椰子鸡、粥底火锅当属粤式的了;以前很火爆的小肥羊,就是蒙式火锅了。 火锅市场有多大,2013年的行业总收入2813亿元,到2017年就达到4362亿元,复合增速11.6%。在分散的中餐市场,海底捞106亿元的收入,不只是在火锅行业的第一名,也是整个中式餐饮行业第一。 主要股东 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张勇和舒女士夫妇,包括旗下控制企业合计持股62.7%,不过在股东内容中,并未看到各个股东具体持股情况,但股东名单前四位为两队夫妻。 董事长张勇:最怕海底捞垮掉 2013年,张勇在某个论坛上曾讲起19年前的创业史,“连炒料都不会,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可想而知,味道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为了留住客人,张勇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都一一满足。客人用餐时,他站在一边;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他豪爽地送人几罐。 海底捞还为客人提供擦鞋服务 张勇发现,“你花钱,我给你提供好的产品、好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合理的价格。我做的就是基本的,这样做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对于工作状态,张勇说“早上开会,中午开会,晚上开会,基本上除了睡觉,都在工作。”不在公司的日子里,他也不敢放松,既要把控大方向,也要时刻盯细节,“店多了,一个顾客滑倒了也是我的责任。” 张勇始终保持着清醒,严格限制每年新开的店不超过基数的30%。他说,餐饮是一个碎片化行业,无论做得多好,新开一个火锅店,客人试了觉得好,立马就跑了。他毫不忌讳地说,现在他最害怕的还是海底捞垮掉,最担心的是人们不再吃海底捞,“为了讨好你们,我都累死了。” 大家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对此张勇回应说:海底捞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值得学,我们一年销售额也不大,对社会贡献也不多,学它干嘛?但是为什么连这个都学不会,我觉得是管理者掩耳盗铃,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故意不看,当然学不会。我们要冷静看待一些东西,不能因为大家都说好,就把好的一面夸大。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多人闭着眼睛,你说:把眼睛睁开吧,他就不睁开。 海底捞那些变态的服务 说到海底捞,这家来自四川的火锅店,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服务很“变态”! 网友们聊起自己在海底捞就餐的经历,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了: 而在知乎网“海底捞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服务细节?”有几个高票的回答。 海底捞为什么你学不会 1、服务员权力大 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这是其企业文化的一大核心。海底捞的授权到了什么程度?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是免单也不是免一两个菜品。 2、待遇 海底捞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区,虽然挤一点,但是档次是高的。房间还有电脑,有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饭也不在店里,是由阿姨做菜。 这种待遇,如何不让员工心存感激? 3、考核 作为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比如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额、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都不考核。 董事长张勇说,我不想因为考核利润导致给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卫生间的拖把没毛了还继续用。 那么他们考核什么?考核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 4、尊重每一个想法 现在被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这样的一个个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服务生。并且,这一个个点子,就如此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 4、“嫁妆”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 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海底捞的危机公关,你也学不会 海底捞不仅火锅做得火,危机公关也是非常牛。去年8月份出现恶劣卫生问题遭媒体曝光后,凭借一封致歉信成功扭转舆论,很多群众不仅原谅了海底捞,还为海底捞的处理措施点赞。危机公关值得很多人学习。 看看怎么回事。 先是媒体报道,看标题就知道多恐怖:恶心!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捞下水道,这么一个新闻报道一出,网上马上就炸开了锅。 海底捞一直被看做餐饮服务界的标杆,出了这种事,大家都以为海底捞这下完了。没想到海底捞马上出了一个致歉信,形势反转。 海底捞首先承认媒体报道属实,并没有像很多企业遭遇质疑时的回避闪躲。如下: 海底捞的致歉信: 1.承认错误; 2.表示心痛,公开道歉; 3.公布处理结果; 4.保证后续改正; 5.感谢媒体和社会各界。 道歉信一出,很多网友表示能够接受,坐等改观。这封道歉信,被公关界称为“教科书级别的道歉信”。不得不说,海底捞这波道歉信,情商很高。 一锅红油吃出近6千亿的市场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餐饮消费总额39644亿元,连续3年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而火锅已经成为餐饮业第一大品类,人们对火锅餐饮的喜爱,也让火锅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  《2017年度餐饮大数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餐饮门店有578万个,其中火锅餐饮网点合计数量有29.7万家,占餐饮门店总量的5.1%。此外,近两年,火锅餐饮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数据公司沙利文预计,到2020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可达5774亿元。 《2017年度餐饮大数据白皮书》数据还显示,在所有的火锅种类中,四川和广东的火锅网点数分布较多,食材类火锅在所有火锅类别中占比最多,为54.6%,在这一类别中:鱼火锅占比最多,烹饪类火锅中,串串香占比最多,地域类火锅中重庆火锅占比最多。[详情]

海底捞三成收入付5万员工 董事薪酬不到员工成本1/10
海底捞三成收入付5万员工 董事薪酬不到员工成本1/10

  每经记者 肖达明    每经编辑 宋思艰     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并披露了员工整体情况。 海底捞近两年一直在迅速扩张,店面数量由2015年底的146家增加至2017年底的273家,海底捞招股书显示,其每家餐厅通常配备约100至150名员工,员工流失率较低。 就总体而言,海底捞一共拥有5.03万名员工,其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是数量高达4.92万名的餐厅员工。 2017年3月、4月期间,海底捞委托了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对海底捞25个省份的74座城市的868名员工进行了数字问卷调查以了解员工的满意度。 根据这份调查,84.1%的员工参与者认为海底捞的扁平化管理架构激励了其工作;90.1%的员工参与者认同海底捞的企业文化;85.1%的员工参与者对海底捞的工作环境感到满意;82.9%的员工参与者对海底捞提供的员工福利待遇(包括住房津贴和年假)感到满意。 根据沙利文报告,海底捞认为自己的员工在所有中式餐饮企业中享有业内领先的薪酬。 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海底捞的员工成本由15.72亿元增长到31.1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从27.3%达到29.3%,比例的上升主要在于餐厅员工的薪资水平增长。海底捞的员工成本指的是薪金及津贴、员工福利、退休福利供款以及董事薪酬。2017年,薪金及其他津贴支出为25.92亿元,员工福利支出达3.7亿元,董事薪酬为297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表示在同等经验及服务年限中,其采购人员的薪酬是最高的,其目的在于“反回扣”,以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详情]

一年收入上百亿元 一文看懂海底捞是怎么做生意的
一年收入上百亿元 一文看懂海底捞是怎么做生意的

  对于一些吃货来说,他(她)不在吃火锅就在去吃火锅的路上。作为火锅的重要大本营,川渝一带可谓是火锅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没有哪家服气谁。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同样是起源于四川的海底捞,似乎成为了火锅界的霸主,在火锅的江湖排行榜上长期排名第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海底捞今日开始正式进军资本市场,准备到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而它的生意秘籍也就此揭开。一年收入超百亿元海底捞第一家店是1994年于四川省简阳开设,随后不断进行扩张,1999年开到西安、2002年开到郑州、2004年开到北京、2006年开到上海、2012年开到新加坡、2013开到了美国⋯⋯随着海底捞不断扩张,最新数据显示,其在全球已经开设了320家门店。由于门店数量不断增加,海底捞的收入也不断增长。2017年,该公司收入达到106.37亿元,净利润也达到了11.94亿元,其中餐厅经营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绝大部分。了解餐饮的人都知道,餐厅的翻台率是其能否赚钱的关键。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达到了5。说到餐饮,似乎“洋餐饮”容易形成巨头割据的状况,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而中式餐饮,似乎显得更加分散,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规模还是相对较小。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按照收入、客流量等数据,海底捞均在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一。数据显示,海底捞一年服务的客户超过了1亿人次。张勇、舒萍夫妇财富大增长作为海底捞的创始人及控股股东,目前张勇、舒萍夫妇持有海底捞62.7%股份。根据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张勇、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海底捞的上市,他们二人的财富有望倍增。根据同在港股市场的呷哺呷哺的火锅连锁店30倍市盈率估算,海底捞的市值可达到358亿元;而根据张勇、舒萍夫妇的持股比例,市值将达到225亿元,将提升至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的第129位。规模化增长是关键论火锅的味道,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是论规模,海底捞肯定有自己的一套。在2015年初,海底捞的门店数还只是112家,到了2017年底发展到了273家,目前已有320家。需要注意的是,海底捞的门店一般在1~3个月内实现首次盈亏平衡。2015年及2016年,大部分的海底捞门店在6~13个月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报。根据2017年的数据,海底捞原材料及易耗品的成分占收入的40.5%,员工成本占收入的29.3%,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占收入的3.9%。作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永远是企业最重要的底线。而在去年8月份,有媒体暗访北京海底捞劲松店4个月后,曝光其后厨存在“清理地面和墙壁的扫帚、抹布与餐具一同清洗”“洗碗机油污未清洁”“火锅漏勺用于掏下水道垃圾”等卫生问题。海底捞随后发出《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北京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称,经过内部调查后发现,媒体披露的后厨卫生问题属实,“向顾客朋友表示诚挚的歉意”,同时该公司已经布置海底捞所有门店进行整改。每日经济新闻[详情]

海底捞在港交所递送上市申请 2017年营收超106亿元
海底捞在港交所递送上市申请 2017年营收超106亿元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鑫)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据招股说明书,海底捞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按35.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由2015年的每天4.0次平稳增加至2016年的每天4.5次以及2017七年的每天5.0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达320家,包括中国内地的296家餐厅以及24家位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的餐厅。海底捞预期2017年至2022年中国餐饮服务市场继续以复合年增长率9.6%保持稳步快速增长,2022年总收入将达到62800亿元。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责任编辑:刘维佳(EK010)[详情]

海底捞赴港上市:去年净利11.94亿元 复合增长率为70%
海底捞赴港上市:去年净利11.94亿元 复合增长率为70%

  一直“被上市”的海底捞,这次终于要上市了…… 一直被上市的海底捞这次终于要登陆了资本市场。 5月17日晚间,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据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海底捞的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按35.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达320家,包括中国内地的296家餐厅以及24家位于海外的餐厅。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 海底捞预期2017年至2022年中国餐饮服务市场继续以复合年增长率9.6%保持稳步快速增长,2022年总收入将达到62800亿元。 关于海底捞的上市传言在坊间一直有。最早在2012年,因一则“海底捞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网络消息,便年年有海底捞“被上市”的消息出现。今年4月,又有媒体报道称海底捞有意在香港IPO,拟融资6-7亿美元。但海底捞公关部随后否认这条消息。 海底捞此前虽一直未能上市,但跟它相关联的两家企业先后登陆了资本市场: 2016年,海底捞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在香港上市。据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向颐海国际购买的火锅底料达9.1亿元。 2017年海底捞旗下冒菜品牌优鼎优(U鼎冒菜)登陆新三板。[详情]

张勇与海底捞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