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发行价敲定17.8港元/股机构配售比超过20倍
■本报记者 陈 炜
在历经5月份递交招股书、9月初完成路演后,海底捞的上市进程,已经走到了最后节点。
最新消息显示,日前,海底捞正式公布IPO价格,定价17.8港元/股,处于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区间高端。若不出意外,其将于本月26日登陆港交所。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定价反映出的是市场投资者对海底捞的预期看好。同时他提及,加之海底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业界也有声音认为,快速扩张中的海底捞,正同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忠诚度下降的外界挑战,以及自身在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上的考验。
海底捞上市定价17.8港元
记者从港交所方面了解到,在9月3日通过聆讯后,海底捞于9月12日正式披露全球发售公告,据此公告显示,公司将发行4.25亿股,其中91%为国际发售,9%为公开发售。预计每股发行价在14.8港元-17.8港元区间内。
安信国际证券分析师李云怡表示,按照该招股定价计算,其发行后总市值将在784.4-943.4亿港元区间内,对应公司2017年全面摊薄PE为57.1倍-68.7倍。估值处于同业较高水平。
而据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公司的最终IPO定价已确定为17.8港元,处于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区间高端。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此番海底捞公开发售,市场反馈良好。截至9月17日其招股结束,海底捞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4倍超额认购,约1.3万份申请;机构方面包括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资、挪威央行、UBS全球资产管理、富达研究管理、野村证券等均参与其中,机构配售比例超20倍。
事实上,在9月10日正式路演前,就曾有消息称,海底捞已确认5家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景林、Ward Ferry、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及雪湖资本等,共认购3.75亿美元,约占IPO发行规模的40%。
对此,朱丹蓬向记者表示,该价位“比此前的预期要高一点”,但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受到国内餐饮行业的红利推动,符合当下的行业现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的海底捞,本身受到产业端及消费端的青睐与追捧,在此背景下,传导到资本端也是合理的。
海底捞在其招股书中提及,据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17年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率为36.2%。
海底捞首席发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开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用途包括4个方面,其中,60%将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20%将用作开发新技术,包括提升客户体验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债务;剩余5%将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二线城市成主力
从招股书来看,海底捞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106.37亿元,增速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区划分来看,一线城市的收入贡献度正逐步下滑,相较之下,二、三线城市营收增速明显,二线城市越发成为其主战场。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在二线城市运营的120家门店贡献52.3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近一半。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由2016年的29家增至2017年的69家,收入由7.3亿元增至15.18亿元,同比增幅最大。
事实上,在业界看来,海底捞提高门店密度的计划正不断推进,其开店意愿较为迫切。
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在2018年开设180家-220家新门店,公司方面表示,“已布局的一、二线城市仍具有增加餐厅密度的巨大潜力”,并将同步探索“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的火锅餐饮业务机遇”。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底捞动作频繁的背后,或是出于对国内火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考量。
朱丹蓬也在采访中提及,作为国内火锅市场的代表品牌,海底捞的扩张,一方面,对于其本身、及中国传统美食的国际化都大有助益;但另一方面,其背后必然也存在着风险。
“目前来看,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峻。火锅行业,包括呷哺呷哺、小龙坎、海底捞等多个品牌都先后中招”,朱丹蓬认为,其中的根源仍在于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而“海底捞扩张速度越快,其面临的隐患就越大”。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