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玲表示,统一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要树立资管业务监管的新理念。[详情]
屠光绍对国际资管行业提出了“五个更”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解读[详情]
盛松成表示,破除刚性兑付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而有契约保证收益的保险产品会更受稳健投资者青睐。[详情]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资管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妥善处理存量问题,探索差异化竞争优势,做好业务转型的准备工作。[详情]
郑杨表示,资管行业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详情]
充分借鉴公募行业发展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详情]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发表主题为“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的演讲。[详情]
王义军表示,在严监管的环境下,各类监管政策明确指明资产管理行业应该“脱虚向实”,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详情]
7月28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正式开幕,本届论坛围绕“新资管时代:改革与涅槃”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新规出台后的大资管发展。[详情]
薛宏立表示,资管新规以后,资管格局和未来发展都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在不确定性中也有确定性。[详情]
蔡涛表示,新形势下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能够把握新的机遇,是当前银行资管要解决的问题。[详情]
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几位嘉宾就银行理财转型与子公司畅想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详情]
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霍伟先生等几位嘉宾就大资管竞合新时代议题,展开圆桌讨论[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广东二十一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云飞在新资管主题论坛“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中致辞。[详情]
曾刚指出,未来购买力取决于公众的预期。[详情]
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几位嘉宾就险资的投资趋势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详情]
在圆桌讨论一环节结束后,几位嘉宾就FOF和MOM背景下的大类资产配置议题,展开圆桌讨论。[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编委会总编辑邓红辉在风口投资主题论坛“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机会在哪儿”中致辞。[详情]
李宏表示,金融科技依然还是要遵循所谓金融的逻辑,金融科技不仅强调流量和客户的体验,更多还是以金融为核心。[详情]
周宇航表示,从机遇角度来讲,行业更加公平,趋于合规、合法,趋于通过合规经营来产生相应的红利,更多依赖于数据科技的能力做支撑。[详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为了改变金融运行的特征,使其有智又有慧。[详情]
孙中东表示,要真正解决场景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就要往生活服务上,旅游服务上输出。[详情]
海尔云贷总经理汪传国表示,小贷行业是中国信贷行业的末梢神经。[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贾肖明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致辞。[详情]
对于非标投资,坚持从严规范,但为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允许公募资管产品适当投资非标,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对非标回表作出安排,非标转标的规则也在制定中。 对资管产品鼓励基础金融资产以市值计量,同时兼顾债券、非标等资产投资的现实情况,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产品以摊余成本计量。 明确金融机构自主有序制定整改计划,监管部门予以监督指导,不搞一刀切,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记者 孙忠 ○编辑 陈羽 “针对业界关注的资管业务监管,人民银行未来将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共振,推动资管新规平稳有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在28日举办的2018年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 陶玲说,今年以来,我国结构性去杠杆效果显现,金融运行整体稳健。人民银行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观察到几个现象,比如社会融资规模下滑、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资管新规执行存在不明确的地方等。 陶玲透露,经过慎重的研究分析后,人民银行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下滑和风险偏好有所下降,是结构性去杠杆出现效果的反映,是一系列监管政策综合发力的结果,也是资管新规起作用的体现。为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此有必要对资管新规的执行提出进一步要求,完善相应的政策安排,打消市场的顾虑和观望情绪。 此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对资管新规、银行理财细则、证券业私募资管产品的细则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密切沟通协调。7月20日,一行两会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等,在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和衔接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对各行业的监管要求。 陶玲表示,《通知》严格按照资管新规的原则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执行要求:一是为新产品发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澄清老产品投资范围,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二是明晰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引导资金投向中长期债券等资产,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三是明确表外资产回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和资本支持措施,以及过渡期结束后未到期存量资产的安排,消除金融机构顾虑;四是由金融机构自主有序整改,监管部门予以指导,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环境,监管更要慎思明辨、科学决策。”陶玲表示,未来将继续稳中求进,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推动资管新规平稳有序实施,并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坚守风险底线。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近年来的超高速发展,是以风险积累为代价的。资管新规防范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促进资管行业摒弃速度和规模情结,回归本源,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实践中,各类机构的资管业务模式、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差异,按照统一规则调整业务发展、产品结构及运作方式,必然要经历阵痛。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心,坚持补齐制度短板不动摇,坚持规范行业发展不动摇,坚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动摇。 二是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共振。制定和出台政策,要适应市场环境演变,密切关注市场苗头性、趋势性边际变化。在资管新规实施中,既要积极化解风险,也要给予金融机构转型时间和空间,做到宽严有度。例如,对于非标投资,坚持从严规范,但为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允许公募资管产品适当投资非标,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对非标回表作出安排,非标转标的规则也在制定中。再如,对资管产品鼓励基础金融资产以市值计量,同时兼顾债券、非标等资产投资的现实情况,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产品以摊余成本计量。另外,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出现的执行过急过紧或者观望的情形,明确金融机构自主有序制定整改计划,监管部门予以监督指导,不搞一刀切,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陶玲还表示,监管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实践没有止境,监管者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市场沟通,增加政策透明度,消除不确定性。[详情]
随着资管新规改革的推进,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正在成为理财转型的一个突破点。 广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陈芳在28日在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透露,公司已审议通过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的资产管理子公司。 面对资产管理新规以及过渡期的安排,整个银行理财正在加速转型。在2018年资产管理年会上,多家银行资管负责人均表示,理财转型势在必行。新产品设计方面,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寻求绝对收益的产品成为银行探索的重要改革方向。 银行理财加速转型 “现在银行面对的是三个产品形态:老产品、过渡期产品和新产品。老产品和过渡期的产品存续期就两年时间。现在银行要考虑的是新产品要怎么做。”华夏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表示。 7月20日,《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出台,就过渡期内有关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进行明确,以促进《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平稳实施。 苑志宏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细则落地,整个银行理财从经营理念、战略定位上都面临很大的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的银行理财多半是表外运作的模式,无论从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都是表内业务的延伸,更多的是以银行自身利益为中心来推动业务。未来,银行理财更多的要回归到本源——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在产品层面,未来肯定要打破刚性兑付,肯定要做净值化的产品。一方面银行在转型,但另一方面银行客户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认为,面对“资管新规”,商业银行一定要由信贷文化向投资文化转型,将来的定位是表内做信贷,表外做投资。同时,投资模式将由被动投资管理向主动投资管理转变,现有销售产品的模式也要向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资产管理业务范围非常大,并不是单一的向客户销售一个产品,而是要给客户提供产品收益的服务,可能更多的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大类资产配置寻求绝对收益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寻求更适合银行客户需求的绝对收益产品,成为不少银行探索的一个方向。 苑志宏表示,未来银行理财必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定会转型为全功能、全能化资管机构,也一定是全市场的配置,全产品的覆盖,全渠道的覆盖。银行未来整个产品线的布局或者转型一定要立足客户的需求,而银行理财的定位或者需求,首先是保值增值,有一个稳定的回报。 陈芳表示,银行资管转型关键是要提升投研能力,要着眼于宏观和中观,做好资产配置。银行在宏观和固收方面有传统的优势,在权益和量化方面将来更多的要在策略选择方面多下工夫,通过合作构建和强化组合资产。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要符合银行的需求,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尽可能的减少产品波动。 银行资管子公司成为焦点 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根据资管新规关于公司治理和风险隔离的相关要求,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不少银行透露,公司整个内部管理模式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转型。而截至目前,已有交行、招行等10家银行表示将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招商银行(港股03968)资管部副总经理魏青透露,银行发起设立资管子公司后,业务的准入和标准各方面与同类型的资管机构待遇相近,因此招行正在坚定不移的朝资管子公司的方向发展。例如,结构性存款已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 魏青说,长远看,未来资管子公司定位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周到的服务。招行在产品体系的建设上,专门成立产品设计管理委员会,来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未来更多的是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掘一些能带来超额收益的不一样的东西。[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圆桌讨论一环节结束后,浦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助理孙俊、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俊、深圳前海新富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李先林、上海富善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倪泾、前海钜阵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投资官龙舫、北京华澳融信国际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付怡、平安道远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执行官张存相、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亦潜等几位嘉宾就FOF和MOM背景下的大类资产配置议题,展开圆桌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马春园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马春园:现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感谢大家坚持到了现在,因为我们这个论坛也是开了很长时间,不过因为各位嘉宾分享的观点都是非常具有建设性,所以我觉得大家可能听的一点都不累。 这一次圆桌对话主题是FOF、MOM背景下的大类资产配置。7月20日资管新规执行通知以及理财细则下发之后,很多市场人士对FOF、MOM一个比较大的利好,意味着FOF、MOM,这个大时代即将开启。我们这个对话就是来讨论一下在这种背景下大类资产配置会面临哪些机会呢? 首先第一轮请各位嘉宾来做五分钟的演讲,对当前市场行情的看法以及资产配置的建议。或者也可以以更精炼的语言做一个关键词、关键句子的提炼,对市场更加鲜明的看法。孙总! 孙俊:谢谢主持人!感谢在座各位一天的聆听,我尽量用简短的时间表述一下我的观点以及我们对市场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大类资产配置这个词,对银行资管来说可能不再适用了。大类资产配置中间可能更适用于我们前一场保险资管。有两个因素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投资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持有资金久期大于资产久期的时候,才会产值配置的概念。第二个持有资产到期为目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类型的投资中间才存在配置的概念。 资管新规以后,之前,最大的区别,我们原来更多的是组合运作的模式,组合运作模式过程中间实际上你的资金是在滚动发行的,你不会存在资金到期的问题,也不会存在资金久期的问题。但是资管新规以后,通过单产品、单账户、单托管的运行模式,而且按照我们现在平均负债的久期或者资金的久期,客户能接受的,银行理财能接受的,大部分在一年以内。我们也知道一年期的资产获取比较好的收益水平是很困难的,再以配置的概念去做你的产品的投资运作,实际上不具备条件。 资管新规的背景下我们更多的会提出来我们针对于市场的情况,我们面向不同的客户推荐我们的投资策略,在这个投资策略下面,按照投资策略去运行,以获取在一个特定的持有期内获取一些稳定的或者有大概率的战胜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这么一个业绩表现,这是我们在资管新规下对整个投资运行模式中间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个,正好结合这一次主题谈一下对FOF、MOM这一块业务的看法和认知。 应该来说,我们这两年在FOF、MOM的投资中间都有一些经验的积累,当然也有很多的教训。但是在投资模式来说,我们觉得还是有它存续的必要性。但是在过程中间,或者说我们叫传统的简单说是委外的1.0版本、2.0版本,甚至到3.0版本。最早的时候,包括银行理财委托一些资金交给一些公募和私募运作的时候,并没有很清晰的策略,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互补,形成不了双方各自发挥的优势以及双方在运行过程中间和组合存续期过程中间相互协同的模式。 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包括今年上半年运行过程中,FOF、MOM运行过程中间,还是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或者看到了我们可能的空间。 也就是说从大F和小F,在整个投资组合中间扮演不同角色和发挥自己在不同领域中间的专业优势。比如说作为银行资管端对宏观、对资金面、对大的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有它天然的优势。作为我们小F,在细分领域中间,自下而上中间有它的优势。两方面优势结合在一起,我们觉得是1+N或者1+1大于2的逻辑。 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孙总!浦发银行作为领先的资管银行,对于FOF、MOM也是有一些比较好的心得、体会。我们请私募机构人士说一说,对当前市场行情的一些看法,我们有请从容投资的吕总! 吕俊:今天非常荣幸参加21世纪这个论坛。FOF、MOM并不是我们的专业,我们的专业是做宏观对冲基金,从容投资比较擅长的是宏观对冲基金,是做宏观资产配置来获取盈利,做股票、债券、商品。所以可能因为我们做宏观资产配置,被邀请来参加FOF、MOM的论坛。 我觉得做这个宏观资产配置,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是大类资产必须是严格(音)无关的,这样才能起到组合的效果。也就是尽可能降低每一个大类资产跟其他另一个大类资产的相关性。比如说建一个FOF和建一个股票FOF,这里面是有区别的。简单建一个股票FOF,可能是成长型、价值型这样切分开。你这个组合虽然在有一些时候有一定效果的,但更多的时候没有办法逃避中国股市起涨起跌的,中国股市特点就是这样的,涨的时候一起涨,跌的时候也会出现千股跌停的现象。那时候资产类别拉不开,就没有办法避开起涨起跌,所以只能增加不同的资产类别。现在银行、保险增加的资产类别基本上就是在股票、债券里面打转。他们讲大类资产配置,一个是权益、一个是债券。这个类别我认为还是太狭窄了一点,还是可以再扩大一点,把商品、外汇都引入进来,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组合。当然这中间村系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外汇由于投资方面种种限制,可能没有投的,但是商品是可以投的。 今年整个资产配置的形势,今年已经过半了,现在看来大类资产里面走势最强劲的是利率债,然后像螺纹钢这些大宗商品。疲弱的是股票。这个形势,至少确定性角度来讲,可能利率债的优势目前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因素: 第一个,信用风险发生以后,现在主管机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信用风险偏好的上升是逐步的过程。但是短期市场已经放了好几次存款准备金释放资金出来,所以短期这批资金还是有进行利率债配置需求的。 另外一个,跟大家交流比较多,大家谈得比较少的,外资机构,还有外国央行现在对于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是在迅速增加的。这一点我参加过很多讨论会,大家提得比较少。其实你们可以看托管数据,利率债里面,包括国债里面,大笔买入的一直是外国央行。行业内的猜测可能是俄罗斯、沙特这些国家的央行在增持人民币。为什么?全世界资产配置角度里面,从央行角度,作为外汇储备配置,最大的项目是美元,一家占了大概六七成左右;然后是欧元。其他国家,英镑占了5%,日元占了5%,人民币只占了1.8%、1.9%左右。比例上面来讲,人民币这个背后支撑的购买力完全可以跟美元相抗衡的。也是远远超过英镑和日元能够支撑的购买力。外国央行资产配置角度来讲肯定会增持人民币资产,哪怕不增持到跟美元、欧元一样,至少要达到5%到10%这个区间范围之内。包括MSCA也会把人民币的权重提高。这样外资进中国,对中国信用债市场肯定是两眼一抹黑的,只能走向利率债。特别是央行的角度,可能连金融债都搞不清楚,很简单,直接买国债就完了。我们看到外资购买国债是持续涌入的。甚至中国今年人民币最近几个月贬值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我看外国机构增持国债的速度并没有放慢,还是在增持。也就是说完成一个基本配置之后,这个基本配置至少是5%的这个基本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到持续这一块是有资金流入的。我觉得大类资产配置里面,利率债还是具有优势的。 大宗商品是分化走势,像螺纹钢、热卷,走得特别强,也是超过大家预期的。跟环保限产有关,也跟下游需求比较旺盛也有关系。 再一个是股票类的,股票类的我们也不是特别悲观,因为毕竟上半年影响股市的两个重大因素,当然最初大家也是没有想到这个贸易战的来势,三月份才成为大家的话题,没有想到贸易战的来势是特别凶猛的,心理预期上面对投资者的信心有一定影响,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一定影响。 另外是信用紧缩受到整体去杠杆的影响。 但整体来看整个市场,这两波的冲击,最主要的部分已经过去了,所以股市也不会过于悲观。整体我觉得整个形势还是有操作的空间,应该对后面还是保持信心吧。 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吕总!新富资本的李总,您的看法? 李先林:大家好!新富资本定位是综合型的资本管理集团,我们对现在市场机会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非金不良和金融不良,甚至现在一些互金平台出现问题以后,产生的一些投资机会,我们笼统称为“困境资产”(音)。这里面有很多优质的存量资产,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我们在这个领域配置了有几十个亿,有很多资产的回报率、项目的回报率、毛利率基本上超过100%,甚至200%。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平台爆雷,一些信用债出问题或者利率债出问题,有很多企业走向破产重整的诉求和阶段。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我个人觉得。 第二个,资本市场在贸易战、资管新规,等,很多板块,甚至个股的估值达到历史的底位,我们觉得现在可以开始布局一些板块跌幅很大的一些龙头股或者配置一些消费板块,新能源汽车,等。 第三个机会,指数。我们一直有做指数增强。 第四个,信贷市场,经过一波违约以后,在同样信用等级的交易对手,它的融资成本会比之前更高。这是第一个。同样的融资成本这个风险降低,因为有了一轮的洗牌,所以信贷市场我们觉得2018年下半年我们也比较看好。 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李总!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您对资产配置基本的建议。我们想问一下富善投资的倪总,富善投资做量化投资比较擅长,您建议是什么? 倪泾:谢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富善投资是专注于做量化基金的资产管理机构,我从我们自身的研究以及我们自己实践的方向跟大家交流两点: 第一点,刚刚吕俊总描述的,对于FOF、MOM来讲,低相关资产的配置,低相关性的稀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从海外的投资还是国内投资的实践来看,这都是非常重要的FOF、MOM配置的方式,考虑的很重要的一点。这里面有一类资产叫做CTA的资产,海内外的经验来看,与其他资产相关性很低的一类,包括股票、债券,包括各种中低频的策略,大的时间纬度来看,各类资产平均相关性是最低的,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往往表现出一些很强的负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面甚至被一些海外的MOM、FOF机构称之为灾难性的“阿尔法”的存在? 怎么解释呢?市场发生极端事件的时候,大类资产,债券、股票、黄金,比如说十年前,2008年的时候。从实践来看,CTA的基金对低相关性资产的诉求是非常值得配置的一类。 第二个,非常同意对于指数,特别指数增强类的配置需求。有两点原因解释为什么这类资产在目前当前的时点会变得已经有很高的配置价值。 说一下我们自己的研究:第一点,在A股市场大部分的指数或者说主流的指数,包括中证500这些指数,平均意义上面刻画市场的指数,平均下来,过去十年主动投资,以公募基金主动权益为例,中位数低于指数表现的,纯的指数ETF的表现的,说明这个数据,十年的数据来证明,指数ETF,指数本身就可以超越市场平均水平。这个逻辑其实也比较简单,大家想想,如果这个市场没有任何交易摩擦的存在、也没有任何印花税的存在,其实这个市场从长久看起来整个指数的表现就是市场平均水平的表现,就是由于很多的比如说佣金、交易摩擦的存在,从长期看来,指数一定能够跑赢整个市场平均水平的。第二点,被动的指数ETF是不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呢?可能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这样子,中国,大家研究一下大部分的指数,包括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大概代表市场不同风格的这类指数,主要方式,流通市值权重或者自由流通市值权重加权。一个股票流通市值越大,对指数涨幅的贡献越大,有别于海外一些非常长久的基金,包括比如说标普500。标普500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包括ROE,甚至主观因素,是否是行业代表性的公司。 海内外的差异导致什么情况呢?如果一个股票要达到一定的市值或者自由流通的市值,在很小的时候,这个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时候,不太可能被纳入这些很大的指数里面,但大到一定程度,被纳入这些指数的时候,自身其实已经越过了自己高速成长的阶段,才能够大到一定程度被纳入指数。 指数本身的编制有更好的方式来追踪。这是我刚刚一些数据和海内外经验的表明。 在此基础之上,这个时代我觉得可能已经到了一些,可能已经在迈入技术驱动的时代,包括金融数据的完备性远超几年前甚至两三年前都已经大幅超越。我们有机会能够攫取到更多的数据描绘整个市场、描述整个资本市场,甚至背后的一些公司级别的活动,这些数据。再加上近年以来,很多硬件发展的技术,使得我们处理大规模的数据、海量的数据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这种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于一些量化基金而言,在三千多家A股上市公司当中,攫取大概率的深度、广度,提高超越指数本身的收益率,可能变得比较稳定。由于数据技术不断地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做投资的人都有一个经验,大部分资产不要逆势的投资。我认为在当前市场情况下,数据技术与硬件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趋势。这种基础技术的趋势,再加上一些量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投资整个指数加强能够超越指数变得比较有大概率的发生。 总结一下,两点:第一,CTA是与生俱来的低相关性;第二,指数增强由于两点原因:1.本身是能够长期以来指数可以战胜市场的平均。2.指数增强的技术大幅度又可以跑赢指数。结论是大概率,CTA、指数增强在这个时点可以作为大家考虑的一个FOF、MOM配置的方向。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倪总的分享!下面请矩阵资本的龙总分享一下您对这个市场的看法。 龙舫:谢谢主持人!谢谢主办方21世纪经济报道,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 在回答主持人对于市场的看法之前,因为我们今天是FOF、MOM下的资产配置,先说一说FOF、MOM行业现在的情况,以及这几年的一些感触。因为矩阵资本是2015年创办的,专注于做FOF、MOM的一个私募管理公司。这几年陆陆续续发了一些产品。 这三年走下来,这个FOF行业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想跟大新分享一下,特别中小型的私募FOF。我最早从事FOF这个行业是十一年前,第一次管理FOF产品是八年前,算是中国最资深的这一批私募FOF从业者了。 这三年感触很深。如果形容现在私募FOF行业,现在公募也有FOF,今年开始监管部门批准了一批公募基金发行。 第一个关键词,活着。我记得2015年,矩阵资本的时候,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发行有私募FOF的公司,有产品在存续的大概有160家私募FOF公司。我们今年再来统计,三年过去了,90%的公司没有产品存续了,或者在这个行业里面消失了,或者转型了,大量的公司已经死掉了。这个数据很残酷。所以活着是现在私募FOF的第一要素,而不是讨论怎么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坚持。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已经90%的私募FOF公司死掉了,已经被淘汰了,可是这个市场上现在去统计这个数据依然有160家私募FOF公司,跟三年前的数字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大量新的FOF公司出现了,从去年开始,又成立了很多新的公司。也就是说这个行业是有希望的。我记得十年前我刚从事FOF行业,那个时候大部分第三方的FOF,三年前那批FOF大部分从第三方财富公司或者原来做配资业务转型过来的一批FOF。去年新冒出来的FOF公司是从产业资本转过来的,很多房地产公司、服装公司、电子公司的老板有大量的闲余资金。这个行业非常有希望,我见过太多的人在黎明前倒下的,有一句俗语“今天很残酷、明天更美好”,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等不到明天的美好。 第三个关键词,努力。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很多人说现在募资很困难。越困难,越要努力,越要跑客户,越要进行投研的活动,越要提升自己的投研水平,越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现在的努力是为将来的牛市做储备,牛市的时候会有一个大翻身。 第四个关键词,求变/变化。我从事FOF行业以来,十年前我们投资的FOF都是股票类的,印象中在2012年,当时做MOM,也是国内最早做MOM,也投的是股票型的,只是做了风格的对冲。但是现在不能再抱旧有的观念,我们资产的配置一定要多元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具出现了。求变非常重要。上一场论坛有提到,现在这么多P2P企业跑路,其实有大量的资金是需要有配置的地方,我们FOF能不能做产品的创新满足于他们这种类固定收益的需求,FOF能不能做这样的产品创新呢?其实是可以的。或者我们研究过,发现市场上面没有固定收益类的FOF。其实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类固定收益类的资产来满足那些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包括营销创新,过去我们做FOF行业,很多人主要的营销方向都是机构,主要是银行为代表的一些机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眼光放到一些超高净值或者刚才说的产业资本转型的资金上?包括我们的管理创新。 所以在这样一个比较艰难的环境下,行业需要创新,需要求变化,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也在寻找变化,我们也推出了一些替代银行理财产品的FOF,一些收益率就在六到八个点之间,以标准化的一些理财产品,债券类产品,其实就是在满足这一批风险意识很强,对收益要求不那么高的投资者的要求,这是求变。 FOF、MOM行业现在的现状,应该应对的变化和未来的希望。 接下来简单回答一下对市场的看法。您说的对市场的看法是只对股票市场的看法。其实咱们FOF,因为我们的配置是多资产的,我们不仅仅是股票、债券、商品、期权,都有配置。我们资产不仅仅局限于国内,通过一些工具配置到海外的资产。但具体到A股市场,对市场看法来说,今年上半年我们配的股票类资产是很少的。 具体要说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短期看情绪变化,大家的情绪怎么样?中期看的是资金流,资金流向、资金变化,有没有钱进来,机构的钱、个人的钱、国家的钱。长期看宏观经济,企业盈利面的改善能不能提升估值、提高价格、提高股价。中期、短期、长期,最大的变量是国家的政策。其实今年对A股市场影响最大的是国家的政策,因为政策会决定人情绪的变化,更加会决定资金流向的变化,货币宽松,钱就会来,有一部分资金一定会进入到股票市场。货币政策极大影响了资金的变化。所以最大的变量来自于政策。 我们整个的政策有一些微调的,必须要微调,就好像中国经济企业、金融企业是一个病人,病人是需要喝水的,如果把水龙头都关了,肯定要渴死的,水龙头小一点,不要全关,人才会有水喝。所以今年政策的调整,最近的调整是恰逢其时。 至于外在的影响,像中美贸易战会持续很长时间的,甚至一代人的时间。短期影响最大的是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下半年A股市场的变化。不管是大盘指数还是小盘指数,不管上证指数还是创业板指数。所以再坏也不会比今年上半年坏了,因为最坏的时候我们都已经经历过了。这是我对市场的看法。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龙总观点的分享!龙总给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关键词,比如说活着,相信在意资管新规发行之后,FOF机构不仅可以活着,而且可以到大展拳脚的时候。 下面有请华澳融信的付总分享一下观点。 付怡:我们国内基金行业从1998年第一家公司,我也非常有幸参与中间的11年,到今年正好二十年。对于FOF也好、MOM也好,我个人的观点,也不是现在追求市场的热点,我一直非常认可FOF、MOM,我认为不是一个产品,是一个交易结构,这个交易结构在我们国内原来单一策略更容易获得收益、获得市场认可。但是随着市场变化、经济变化,包括随着无风险高收益时代的正式终结,我认为FOF这种类型或者MOM这种类型大资产类配置的策略可能更适合未来的市场变化。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FOF、MOM有很多的投资策略,包括大资产的配置也是属于中间的一种,包括我们的指数投资也是如此。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个方面从它的源头、战略、战术类的。战略类的,我们认为应该做好宏观分析,无论选择指数还是选择股票、债券、商品、海外,还是货币资产类的,应该做一个一揽子的,有自己策略的组合。第二个市场是变化的,瞬息万变,可能涉及到战术上面,无论一个月、三个月,针对既定的战略的宏观配置做好战术上面的调整,这是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地方。 第三个,在国内而言,我们本身基金行业时间年限才二十年左右,而FOF类的,国家也是在今年正式有几家大型的公募基金公司正式发行了以FOF为正式主题的独角兽的基金。所以我认为第三点在几个方面也是需要未来注意的:第一个在FOF类真正人才的引进上面是需要不断完善的。第二个在我们每一家类型公司内控的管理机制上面,包括流程、内部策略需要完善的。第三个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面也是需要完善的。在海外大家知道比较成熟的模式,无论是耶鲁模式、巴克莱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有一些市场占到了80%。但是在我们国内大家可以看到不到5%的比例。而这种相对应的新兴事物的法律法规也是要完善的。第四个在投资者教育上面,单一策略、单一投资标的让客户和市场接受,也有可能短期内跑赢这个市场的大势,但是FOF、MOM,没有一个马上很明晰的标的让市场接受。包括刚性对付可能未来会被正式打破,而这种类型的配置是否能够真正赢得客户的认可,这也是需要不断教育的。第五个在科技金融以及智能金融这种新兴业态下对于我们固有的量化对冲也好、FOF类投资策略的冲击以及与时俱进的变化,可能也是需要注意的。 综上三点,目前市场,无论你是哪种投资策略,哪种投资交易结构,我认为投资就是一场马拉松,得审时度势,得顺应市场,顺应趋势,跑赢市场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无论采取哪种投资策略,只要跑赢了市场那就一定是对的。未来的市场下,我个人更认为FOF这种类型的投资策略、这种交易结构更适应未来这种瞬息变化的市场。 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付总精彩的观点呈现!下面有请平安道远的张总! 张存相:今天这个分论坛主要谈大类资产配置,从之前无论是主题演讲还是保险的嘉宾分享,非常契合资产配置这个主题。对于MOM、FOF,我们感觉实际上是一种组合管理的方式,任何一个投资追求的不外乎三个东西:第一个要么对于风险的管理做出贡献;第二个层面对于收益的获取 要做出贡献;第三个所有的投资人追求的,就是四个字“稳定持续”。 作为FOF、MOM组合管理的方式之一,能不能够做到?这个框架下面,组合管理既然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有三个基本的投资环节,跟我们主动的投资股票和债券是一样的: 第一个环节,资本市场的研究。涉及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资产配置。到底靠什么赚钱?哪一个资产上面赚钱?市场又是变化的,调整的依据的? 第二个环节,投资的标的。对于FOF、MOM来说,FOF买的是产品,MOM买的是人。 再回到刚刚讲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是选人、选产品。 第三个,市场不断变化的,前瞻性进行组合的动态管理、调仓。 下面回应主持人讲的,当前市场怎么看?资产配置怎么玩?资产配置我们觉得大类资产配置、基础资产只有四个:股票、债券、商品、外汇。过去几年,共同的特征、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我们感觉六个字:低收益、高波动。如果从演化的路径,单方向,大幅度,短时间。比如说刚刚过去的股票市场,很短的时间,20%的跌幅。这个时间的过程非常快,短时间、大幅度、单方向。这个过程当中做资产配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任何一个资产的运动有核心驱动因素。 从传统理论来讲,宏观经济的分析必不可少,但是作为一个资产来讲,价格的波动与货币宽松又密切相关。这两个问题是逃不掉的,无论做股票、债券还是资产配置,首先看看宏观经济,到目前为止,应该讲国内的投资者高度的一致预期认为宏观经济很差,马上要面临断崖式的下跌。但事实上一个悖论在哪?统计局的数据,还有叠加央行的数据,经济的韧性仍然很强,没有想象的那么差,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从周期角度来讲,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对于资产配置的指示作用、信用作用是极其强烈。如果排除经济基本面、宏观经济基本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基本面对于我们投资的作用、参考作用,阶段性显著弱化。 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货币。大家看得很清晰,英国开始加息,美国加了好几次了,还正在加的路上。如果要讨论货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视角看下来,凯恩斯货币政策的“绳子理论”非常容易来解释这个问题的。08年以来,不仅仅是中国,日本、欧洲、美国,都一样。现在到了什么时候?货币政策的绳子要往回拉了,货币政策的绳子是在收紧,收紧过程当中任何一个大概率来讲都要受到挤压。首先挤压的是估值,其次是基本价值。 讲到这对于当前市场的核心判断,两句话描述这个现状:1.形势极其复杂,这种复杂性超越了我们过往。2.预期极不稳定。这种情况下面怎么做资产配置?回归到基本的常识,既然形势如此复杂、预期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意味着过往我们积累的经验、分析问题的框架、做事情的做法,面临着极大的调整,大家觉得很痛苦、很难受。常识很重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要素。因为所有人都认知的东西才称之为常识。投资世界里面什么是常识?投资在风险和收益的刀尖上面跳舞,不小心劈成两半。 对于风险的定价是不是过度定价?对于收益的定价是不是过低定价?这个问题当前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对于股票市场,放开手脚选个股,但是选个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家常谈的安全边界,怎么来定义?如何刻画安全边界?哪些指标是可跟踪、可度量,而不是嘴上说说。 债券市场也是一样,债券市场的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利率这一块前面讲得比较多,不多谈了。 我就简单汇报到这,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张总!因为我们这一长人才济济,沈总等到了最后,请沈从从国际视野说一下对市场行情的看法。 沈亦潜:大家下午好!我们光大控股国内知道少一点,光大控股97年香港回归以后就在香港成立,是一个境外公司,在座的我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境外公司的代表,之前主持人也说希望谈谈关于海外市场的看法。 我从这个角度谈一下,大家谈资产配置,特别是海外市场,美国市场为代表,我们觉得主要的发达市场还是以美国为马首是瞻的,最主要的领头羊市场处于周期的什么阶段,从这个角度谈一谈。 其实最直观、最简单的一个看法,可能大家也经常听到有所谈论,现在美国市场处在的阶段,这个经济的复苏、扩张,已经是二战以来第二长。二战以来最长的是90年代。单从长度来说大家觉得已经到晚期了。看经济增长,有一个很快重要的,现在增长的状态和潜在的能力,潜力有多大差别?缺口的问题,产出的缺口,GDP数据昨天也看到,4.1。从产出缺口来说,几乎是零了。还有是失业,美国现在的就业应该是本世纪以来最低的失业率。失业申请是五十年来最低的。就业缺口也没有了。这几个角度来看,处于经济扩张的晚期了,如果没有到末期的话。 基本面里面有很多其他的指标又不是这样的,从整个需求,从整个经济GDP贡献里面,需求周期来看,你会发现房屋销售,新屋的动工,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像耐用品消费以及企业基本支出来看,相对偏于中期。从成本角度来看,这个大家也是讨论蛮多的,现在就业率处于基本上充足的状态,但问题是好像没有传导到薪资的压力,相应的没有传导到通胀。美国的通胀连续十年低于联储目标的。从成本角度来说,其实也并没有出现经济扩张晚期的迹象,薪资增长水平等等是比较慢的。杠杆,杠杆比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居民也是,经济危机到现在,美国在居民部门,早就已经走所谓的去杠杆的过程。 从信贷扩张的角度来说,不管看企业违约率、银行坏账率等等这些指标,还有银行对借贷标准高低的问题,基本上从过往这几次大的牛市或者经济扩张比较长的比较,并没有处于晚期,其实矛盾的地方蛮多的。 大家谈到海外市场的资产配置,不得不考虑美国的市场。全球股市也好、债市也好,还是看着美国市场来的。 大家说有一条试金石是什么呢?两年期国债和十年期国债的利率差,大家讨论利率曲线的时候,扁平化到一定程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接下来会不会发生经济衰退的一个指标,几乎历史上面屡试不爽。昨天新闻发布会之前,有一位就分析说这一点现在不见得准确。为什么?以往我们看历次经济扩张以后发生衰退,两年期、十年期国债的利差非常有指标意义,但是现在经过了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几乎所有的主要央行如此大规模的放水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之后,这样的指标有可能是失效的。这个其实蛮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我们公司做的比较多的市场领域是亚洲的信用债,特别高收益债的问题,今年基本上国内去杠杆叠加外部的风险因素等等,基本上跟中国相关的或者跟新兴市场相关的,接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点看什么呢?看贸易战的升级发展是什么样的。我看了一下,从4月中旬开始,普遍开始出现贸易冲突、升级到贸易战,跌得最厉害的三类资产是什么?中国的股票,跌将近10%,上证。人民币,汇率跌了7.5,把过去一年涨过来的都跌回去。然后是黄金。 讲讲我们对FOF、MOM粗浅的看法。我们光大控股做的二级市场基金,简单的谈一下我们观察到的海外FOF,跟国内处于不同阶段的差别。其实这个差别蛮大的,发展阶段来说,海外从08年开始,金融危机以后。我以前看这个数据看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数据库,以前一直有不同策略对冲基金发展的情况、业绩、资金流量,等等。这一次来发言,查了一下这个数据,最近两年数据没有了。 但同时我们觉得国内现在这个话题非常的热门,也有很多的机构在做,有相当的道理和意义的。因为相对来说,特别对于hedge fund,在咱们国家私募基金这一块普遍性,投资人的接受度还没有那么高,这样的阶段确实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来挑选基金。 我感觉并不是一个资产配置的问题,很多人谈到FOF,在FOF本身帮你做资产配置,但更多的是一个组合管理,更多的帮助投资人挑选好的基金经理以及控制投资hedge fund的风险。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沈总的分享!下面想针对每一位嘉宾、每一个机构不同的特点,我们有不同的对话提问。 先问一下孙总,银行这一块,因为银行资金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银行资金到底要投向哪里?特别在今年严监管的背景下,您觉得银行资金的投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特别在债券配置的策略上面又会有哪些变化呢? 孙俊:我简单的给大家汇报一下。资管新规以后,我们自己的感觉,银行风险偏好是明显下降的,因为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现在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一旦出现一些声誉风险,对银行打击是非常大的。资管新规以后,银行整体的风险偏好来说,肯定要趋严,风控,标的物的选择是趋严的。 第二个整个监管对银行资管布局来说,包括这一次细则呈现出来的一些状态,整体上面来说还是鼓励银行资管在货币类和中久期的债基类的布局,监管给予了摊余成本法的支持,看出清晰的监管导向。 第三个谈谈我们对今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的一些看法和预期,提三个问题:1.信用贷的走势真的跟利率债正相关吗?2.我们对自己说,下半年市场中间保持好的流动性还是非常重要的。3.给大家做一个提示,在利率品的投资和配置中间,小心久期。这是我三个小建议。 主持人马春园:吕总,您以宏观资产配置的观点,您觉得下半年市场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呢? 吕俊:现在稍微转向了一点,所以现在可能一部分投资者对于这个信用债产生了一些想法,觉得信用是不是可以配一点。但我们宏观基金不做信用,主要做利率的。但是这一块,并不是因为实体经济不好产生的信用风险,只是因为资管新规出来之后,包括整体去杠杆之后造成一些企业资金上面接续不上,造成的一些违约。所以有的企业,给它接上一口气,信用风险也就解除了。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来讲,可能也是有一定机会的。 但是我也很赞同,信用和利率并不是争夺资金此起彼伏的关系。利率债流入的资金来看,一方面是外资流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 股票跌多少总归有机会,股票永远是这样的,涨多了,当去年大家都说慢牛的时候,可能风险就慢慢来了。但是现在大家信心极度丧失的时候,机会慢慢就来了,我觉得还是谨慎乐观,到年底可能股票也是有机会的。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吕总!新富资本的李总,您觉得今年投资机会分布是怎样的情况?您觉得今年产品线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调整? 李先林:主持人的问题分为两个,第一个是机会。我们分为地产、证券、股权量化、大宗商品。 地产,刚刚表达过的,在金融不良对应的市场困境资产的机会,这里面涵盖了一线和准一线、二线。但是我觉得三四线城市应该是接近尾声或者是推行了那么长时间以后,应该没有太多机会。 股票,现在是陆续进场的机会,但是有多大的涨幅,我们不是特别看好。但是我觉得现在在定增市场也可以考虑布局,毕竟定增牺牲了很多流动性,比之前的定增流动性更差,但是这一波要涨得比较高,我觉得还是比较长蓄势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股票策略上面,还是偏谨慎,但是在布局。 量化对冲上面是商品、宏观对冲、指数增强,这一直有十几个亿的管理规模,净值没有很大幅的波动。在股权投资,我们一般还是以直投为主,投PE阶段、VC阶段的居多。大数据、教育的领域。 我们产品线从几个纬度:第一个净值型的,我们是1/3多一点。预期收益型的,大概占到2/3。期限,从期限结构来看,两年以内,半年起到两年之间的期限,我们在管理的规划上觉得比较适中。 至于FOF、MOM,我们觉得道路是曲折的,在中国现在这个环境上,前景是光明的。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李总!下一个问题提问一下倪总,您觉得今年量化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呢? 倪泾:像刚刚我描述的,第一个,两类资产分别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CTA类的资产,是趋向于灾难型阿尔法的资产,其他资产不太好的时候,它往往带来惊喜。大部分策略是市场波动有关的。所以目前看到比如说商品里面的螺纹、原油,上半年以来的波动显著开始放大。而经济学、金融学上面这样一种理论的证明,波动性有显著的聚集性,这种聚集性的存在使得这种波动性有可能会维持。目前看起来仍然没有消退的迹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波动性的高企,带来一些机会。 第二我认为从目前整个股票的估值来看,刚刚各位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目前估值水平来看都有各自的观点,我自己的看法是,目前从主流指数估值水平来看,已经来到了近十年以来5%的分位数以内。这个数据不能不说已经有一些显著的投资价值。当然,从短期一两个月来看这种择时是非常艰难的,只是估值角度来看,如果对中国有信心的,可以进入到一些聚集的区间。第二从指数增长的角度来看,一些市场头部的管理还是能够对主流的指数能够做到15以上的超额收益率,甚至好的年份有20以上。 试问一下,2800到2900的点位再跌15%到20%,大家会不会对这类资产感兴趣?一年期角度来看。如果答案是正面偏多的话,我的观点是指数增强类依然可以进入聚集的区间,都是持有很多数百只、上千只的股票,不具有踩雷的风险。这个角度来看,兼具分散、流动性这样的好的投资属性。 综上所述,认为进入聚集区间的判断。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下一个问题提问给矩阵资本的龙总、平安道远的张总。请问一下你们今年大类资产配置需要关注哪些指标?未来一到三年之内FOF、MOM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龙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资产配置关注的指标;第二个对未来FOF、MOM行业的看法。 首先第一个问题,回到主持人上一轮问题说市场行情,A股行情,首先我认为是熊市末期。过去有人说资产配置低相关性、无相关性,这个配一点,那个配一点,我认为这是错误的配置观念。正确的配置观念,对每一类资产比较长时间的运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是说短期判断正确,对于中长期的变化,有一个相对比较大概率的判断。 股票市场,认为是熊市末期。也就是说快速下跌的这种过程已经结束了,快速下跌20%的过程结束了。但是这种摸底的,走出熊市末期的,需要时间去消化。快速的已经结束了,缓慢的下跌其实是更伤人的。所以股票市场依然要保持谨慎,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结束熊市底部的状态。 今年如果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资产的配置决定了你策略的配置,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讲,今年主配两类方向:一类是套利策略。但是套利策略也有风险,今年我们配了大量的,其中有一个内外盘套利。内外盘套利过去是稳定盈利的,追求统计学上面均值的回归,但是今年的市场是变幻无常的,具有非常不确定性。过去非常稳健的,今年没有赚钱。我印象很深的,特朗普有一个讲话,这个讲话以后导致了外盘市场铝和镍价格的暴涨,国内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没有跟上,导致价差出现了过去统计学上面没有回归的现象,导致了亏损。 未来这种不确定性或者说这种变幻无常可能还会大量的存在,导致过去很多在量化投资中,很多我们过去用的数据或者方法会失效。我们追求的是在套利中更稳健的品种和相关的方法。 第二个我认为的机会是在于交易带来的机会。今年配置了很多的这种,交易更频繁或者高频。因为今年交易的波动具有非常快速。高频以秒或者以分钟来抓住瞬间的价格变动的机会。这是我们主流配置的一些方向。 当然作为FOF、MOM来说,我们这种配置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内市场。我们也通过了一些工具配置到了一些海外市场,包括一些大宗商品的市场。现在国内有这样一些通道和工具。 从FOF的角度来讲,现在国内的,因为我们做FOF,为什么说刚才海外的FOF也做不好了,我们统计比较,我们业绩没有跑出来,所以说行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配置过于单一。比如刚刚说的套利策略,也有可能今年市场波动,也有可能导致不赚钱,那么能不能找到多样化方法、多元的基金,这是决定你资产稳健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另外一个,你能不能够跟上趋势的变化,及时的调整配置的策略。 为什么过去很多的FOF、MOM没有办法调整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资金方给它一些压力,没有办法调整。这也是我们过去积累了很多血的教训,我们现在更追求资产的多元化、低相关性,而且我们做了一个最极端的,今年这种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市场环境下,最坏的情况下面,我们的FOF基金依然要保持一个相对低的回撤和比较稳定的收益,我们做了一些风控,提前的风控,这一点非常重要。 能不能做到多元资产化?能不能在你选的基金出现风险的时候有主动调整的权利?同时真正的把你的风控执行到位,这是一个成熟的FOF和MOM公司。当然也包括你的IT系统能不能跟上。 至于第二个问题,对于未来FOF、MOM行业怎么看,我已经说过一些了,对未来,我们这个行业,是看好的。如果短期,一年,我觉得会很困难。我刚刚说的有很多企业在未来一年中会被淘汰掉,因为赚不到钱,因为没有多元资产配置的能力,没有风控的能力,没有对未来资产研究的能力,肯定会被淘汰掉,或者没有募资的能力,这个很有可能会被淘汰掉。但是如果从三年角度来看我还是非常乐观的。资管新规,其实对FOF,对整个私募行业都会有比较大的冲击,但是长远来讲,打破刚兑,打破银行的保本保收益,其实对整个私募行业有极大的利好,都是净值型管理,这其实是利好的。 所以长期来讲,FOF、MOM行业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个行业占整个私募行业,应该在5%到10%之间,占的资金量,估计现在FOF、MOM行业加起来两三千亿吧,整个私募行业二级市场大概两到三万亿,我们不到10%。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有几倍的成长空间。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会有大量的FOF、MOM企业会被淘汰掉。特别那些一窝蜂,觉得这个市场成长空间很好,觉得很容易做。我对未来很看好,但是在这三年之内依然有90%的公司会被淘汰掉,真正活下来的是胜者为王。当然中国一定会出现,私募FOF,第三方FOF,我说的独立的第三方的FOF,也一定会出现百亿级、千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这种FOF、MOM的公司。因为行业一定会优胜劣汰,政策来说也是鼓励的。 我也跟监管、协会领导沟通,行业政策是鼓励,希望FOF能够成为最顶层的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它们来为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做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整个行业一定是蓬勃向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公司会死掉。 如果说总结的话,今天很残酷,今天晚上更残酷,但明天会更好,明天会美好,凤凰涅磐,相信未来。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请张总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张存相:我简单回应一下,一个是大类资产配置,第二是未来发展空间。 大类资产配置,大家做过资产配置很清楚,资产配置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所有的风险是怎么分配的;第二个,拿了这个风险以后需要获得的预期收益怎么安排;第三个,通过资产配置不同资产之间风险和相关性是如何管控的。怎么样才能有效解决?正常路径,常识告诉你,数据分析加上基本面分析的调整相结合。 这里面重要的输入项,无风险收益率是什么?既然讲到资产,现在用十年期国债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哪怕半年、一年的也可以,或者用AA+的信托产品,这就很难。不的风险收益率,意味着不同的资产,是不一样的。 当前来讲,宏观基本面对于当前资产,信号作用在阶段性显著弱化,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资产配置包括三个层面,时间序列来讲:长期叫做大类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一般三年以上。无风险收益率是定哪一个?做一个输入项:指数、能不能跟踪、刻画是不是比较精确,做量化的很清楚,选择一个指标,这个怎么获得,可跟踪、可测量吗?还有对宏观经济的跟踪,产能周期、库存周期的问题。 当前,更多资产的运动体现为情绪驱动的交易行为,无论是股市、债市、商品、外汇。通过无风险收益率,相关性。 MOM、FOF的发展,空间巨大、道路曲折。空间巨大体现三个方面,道路曲折体现四个方面。 空间巨大,中国经济,金融行业发展到现在金融分工的需要,完全类似于美国,资产管理机构多如牛毛,基金经理三十万个,老百姓不知道怎么选,首先金融分工的需要,通过MOM、FOF让真正有能力的基金经理专注于做投资,优化自己的投研体系和理念。第二个通过MOM、FOF在中国大资管的背景下,让很多资产管理机构在更大范围、更多形势、更大承接规模的情况下面服务他们的客户。其次,只有成熟的能力才会买,不成熟的要看一看。因此对于银行、保险、第三方专业做MOM、FOF机构来讲,可以实质性扩大资产的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包括产品的形式多样。第三个空间巨大,毕竟是专业机构对接专业的人,并不会大规模的出现追涨杀跌,某种意义来讲更有利与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市场的健康发展。 面临的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认知上面有很大误区。很多人认为资金可以搞得定,产品也好、基金经理也好,很熟,几十年的兄弟,这边有钱,那边有人。第二个很多人这边自己选股票、投股,那边做MOM,这边是认识的误区。很容易诞生监管的风险。当然目前来讲,大家可能没有发生到那个地步。第二个具体资源配置上面,各个公司配置平均到位,MOM、FOF不是真正的选股,有独特的运行要求。第三个具体投资过程当中,每家公司做MOM、FOF的时候,组合管理模式的时候,决策流程、交易流程、风控流程,面临冲突以后的解决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第四个面临很显著的,业绩记录,既然讲投资要看业绩记录,业绩记录很短,能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或者是不是真正体现足够的性价比,这也是让MOM、FOF受到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一个原因。 我就讲这么多!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张总!下一个问题提问给付总,作为一家投资的咨询公司,您觉得投资人除了寻找专业的财富管理专家之外,如果自己来筛选投资组合,需要依据的一些基本的判断方法是怎样的? 付怡:其实我们公司2012年就成立了,只是在细分市场专注领域上面,刚刚说了投资是马拉松,一年胜、两年胜、五年胜,不代表胜,应该胜十年、二十年。投资,无论哪种投资策略,无论今天聊的资管新规还是所谓的中美贸易战,甚至往前推十年,可能那个时候聊得更多的是次贷危机,再往前推十年聊的是亚洲金融风暴,97年第一次炒股,刚好遇到亚洲金融风暴,全盘皆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无论哪种投资策略,首先要表明我们的态度,首先应该清晰的认识什么是投资。为什么在我的阐述里面一直提到投资者教育这个板块。我觉得我没有枉自评论国家的政策,制定这个政策肯定是有原因的。包括所谓的统计局的数据是不是真的精确,包括国内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这些社会信用是不是真的真实,对于我们模型建设,包括对于我们投资的决策其实是有直接影响的,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我们今天主题是FOF、MOM,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去年定下今年其中一个交易结构的计划,就是FOF或者MOM形式的,今年四月份到现在,差不多三个多月时间,跟国内接近二十家最顶尖的阳光私募机构做长期的调研,了解什么呢?了解他们过往的投资风格、投资业绩以及对于现在、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在现阶段的市场以及未来市场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而这会跟我们自身对于未来三年、五年大势的判断去结合,最后定下。无论是FOF类型、MOM类型的基金,到底在国内选择那几家私募机构跟我们合作。以这个为例,我们所做的工作虽然可能提前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定下我们投资计划,花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在原有熟悉的,还是做了长达几个月的调研以及分析、谈判,我都认为这是非常幼稚的也是非常不成熟的,还需要再磨合。在我看来这只是简单的资产风险分散的策略。未来的角度,首先我们的定义可能是目标的波动率,无论是你目标时间还是目标资产的策略,这个首先看大势。在过去几年我做的比较多的是股权类投资,已经从二级市场单一策略投资朝股权类投资自上而下的方式投资逻辑转变,FOF这一块希望结合大势,定下目标波动率,无论是资产类的策略还是时间类的策略做调整,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刚才提到个人投资者应该采取哪一种组合,我还是建议一点,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们相信未来无论哪种类型的FOF,未来会面临社会化细分的变化。有的做指数的,有的可能做股票类的,有的做股权类投资的,所以会有很多细分领域。对于个人投资者还是对于专做一些财富管理类的机构,我是建议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要盲目自信自己投资的能力,更需要结合自己的投资逻辑去选择真正专业的机构,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把客户收益最大化。 这是我的建议。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付总!沈总,您对于海外资产配置的看法是怎样的? 沈亦潜:刚才稍微提到一点,如果说今年重点看海外市场怎么配,发达市场的股票还会有一些时间可以走,特别是美国的股票。相对来说,如果大家真的觉得接下来最大的风险点是贸易战走到什么程度、走到什么方向,如果说看看主要的资产跟所谓的全球贸易的增长的关系,新兴市场的股票这个相关度如果用敏感度β来表示,所有大类资产里面是最高的,意思是说如果贸易战发展到相当程度,全面升级,势必会导致全球贸易下降。 我觉得现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在一个相对自由贸易的假设上的。如果说挑起这样的,特别美国现在很多的举动,实施的话,对全球供应链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新兴市场相对来说,传统上面对贸易,特别是出口依存度比较高,可能风险资产方面,特别是股票的表现,今年上半年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整个,高收益这一类资产、债券在亚洲范围内,中资企业在海外发的债券,至少从价值上面来说,综上看,信用利差超过六百点,可能是五年里面低于平均水平,相比美国市场高收益这个也是非常大的,也是三四年里面最大的一个。这一点来看,估值水平会比较有吸引力。 其实贸易战导致的对大类资产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在货币方面,最近其实也看到了。大家觉得相对来说中国的股市受的冲击比较大,可能还叠加一些其他的内在因素,但是对于欧美股市来看,一边打贸易战,一边美股在涨,欧洲股票也在涨。从货币这一块来看,外汇大家现在担忧的,由于这个贸易战接下来有可能有一些相对竞争性贬值,货币里面有一些价值。特别是美元,所有的货币涨到底,升值、贬值,基本上跟美元来定价的。美国现在的情况,克鲁格曼讲经济学的教科书告诉大家在一个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如果说美国现在还会有减税这样的措施在,导致的结果,利息上升、汇率上升,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扩大。还补充了一句说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但美元似乎上升还不够。 大概是这样一些粗浅的看法!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沈总!还有很多问题想要问,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这一场对话! 其实今天这一场对话坚持到蛮晚。在座的嘉宾分享的观点也是非常的精彩,吸引了现场的观众坚持到最后。在座的各位嘉宾、各位观众,我们对话就结束了。[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江苏银行投行与资管总部总经理高增银先生、国泰君安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兵军先生、华润信托副总经理郭庆卫先生、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袁建军先生、普信资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陈灜淼女士、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霍伟先生等几位嘉宾就大资管竞合新时代议题,展开圆桌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杨晓宴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晓宴: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这场圆桌的主题是新资管的竞合时代。竞争与合作会有一些前提,比如说业态本身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还有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刚开始我们就请每一位嘉宾就自己的业态优势、劣势,特别是资管新规以后自己做的改变做一些阐述,首先有请高总。 高增银: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个机会做一个介绍。刚才主持人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资管业态里边商业银行的优劣势;第二个是应对资管新规的准备。商业银行在资管新规以后优劣势,上午各位领导的演讲,刚才商业银行资管部老总们的演讲都讲了很多。用上午浦发银行刘信义演讲的优势,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比如说网点跟渠道的优势,品牌信誉的优势,这么多年商业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产品稳定的回报给老百姓留下了稳健的形象。商业银行的品牌相对于其他机构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第三个也讲了综合化服务经营的优势,以江苏银行为例,以后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资产管理是在一个部门,投行本身在资产创作方面提供了很多优质资产,非标到债券,到ABS,以及优质的股权类项目。除了投行之外公司、零售都在给资管提供资产,零售提供资金募集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庞大客群的优势。 大家也都说了以江苏银行为例,我们人均资产管理规模差不多100亿左右,同等规模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在10个亿人民币,投研能力的不足也是我们下个阶段重点强化的。第二个不足就是系统的不足,商业银行里边有一个系统叫估值系统,大银行好一点,但是中小银行相对来说更完善一点。 当然还有一个劣势就是新的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还是需要培育的,我们理财经理的培训,投资者的教育,让我们买了十多年预期收益类的产品,有两年的过渡期,这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个,调节组织架构,资产管理部内部设了10个专业团队,资产管理的税收、权益、衍生品,到运营团队、风险团队等等,我们希望通过人员的专业、专注,整合既有的部门实力,同时加大外部的招聘,能够把资产管理的能力提升上来。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江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省属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江苏银行两次参加省委组织部跟省国资委举办的英美招聘,去伦敦、纽约、香港,储备了一些人才。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在今后投资方面是有帮助的。 产品方面,江苏银行资管的负债情况,我们理财余额截至6月底是4100多亿,非保本不到3000亿,余下的是保本的。我们的非保本理财里边来自于零售的占比达到了93.85%,接近94%。也就是说我们这几年的理财主要是给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的。在产品结构里边预期收益类产品的比重比较高,但是资管新规的要求预期收益类产品在过渡期以后要逐步的退出市场的舞台。在预期收益型的背景下我们的负债机构可能是全市场最健康的,但是实际上新规下优势没了,就变成劣势了。产品方面我们一方面加大新产品的报备。另外一方面加大已经正在发行的净值型产品的供给,希望通过净值型产品的供给能够给产品一些保障。 实际上系统方面最近一直在努力做这个事,我就汇报一个系统,实际上新规以后各个银行报备新产品,如果估值系统不完善,新产品是发不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系统的完备性也决定了产品推出的速度。我们经过努力,估值系统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首先是覆盖主要的交易场所,银行间、交易所,从标的来看存款、债券、股票、衍生品、非标我们的估值系统都能具备。另外也支持会计准则里边的各种估值工具。系统开发的完备为今后,甚至转型提供了帮助。 很多人士跟朋友也非常关心江苏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进展,我们在2016年2月份董事会就批准同意成立正式的子公司,我们也正在做这样的准备,一旦监管放开以后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第一批试点机构。 谢谢大家! 杨晓宴:谢谢高总,高总刚才的讲话里边透露出来很多机会。接下来有请刘总,您作为券商的代表,您觉得券商资管里边在这个“大蛋糕”里边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正在做什么样的转型? 刘兵军:各位朋友、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我接着高总讲的,我先讲我们的劣势或者新规对于券商资管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新规理论上来说对银行和券商资管影响最大,对我们的公募和保险应该是利好的。因为资管通道业务比重特别高,这块通道关闭以后国泰君安的资管规模在9000亿不到一点,现在还没有处理完的通道业务还有好几千亿。行业平均都要70%以上,这块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还好现在节奏对我们来说自主性安排可能会好一点。这也是监管部门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以后最终得出的结果。 我觉得资管的规模,特别是券商主动化的产品这一块本来占比不高,总体的规模要萎缩。我讲的资管不仅仅是国泰君安资管子公司,还包括大资管的概念,大资管条线下面除了国泰君安的资管公司以外还有我们的公募基金,包括还有私募,创新投公司,包括私募股权公司。整体商来说大资管条线下,在新规的引领下,总体上来说短期有所影响,有所阵痛,但是长期来说肯定是个利好。 这里边讲到券商涉及到的大资管下一步可能体现的优势。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成熟,刚才高总提了银行客户端这一块是独特的优势,其他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没法比拟。对我们来说对券商来说产品的优势可能还是比较明显的,一级,一级半,二级,衍生品等等,所有的产品都全覆盖。 产品投资能力总体来说主动投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假如说产品也像券商这样做到这个,包括接下来的资管子公司也做到这样的话,生存的空间会大大压缩。我觉得券商,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型券商因为跨市场,包括我们现在公司内部不仅大资管条线下这几个牌照都比较齐全,同时我们在这个范围下进一步扩大内部业务的协同。我们还成立了产业推进委员会,力求构建一个大的买方生态。 国泰君安产业研究院就是这样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成立的。我向各位汇报一下产业推进委员会所涵盖的,包括信用条线的业务,包括投行条线的业务,包括研究条线的职能。整个把公司内部相关条线的资源进行整合起来了,客户的资源,产品的资源充分的对接。因为大家都知道很多大的券商条线、分块相对割裂,协同性是比较差的。我个人认为在资管新规倒逼的情况下我们反而通过内部的改革,组织架构的调整,管理的优化,资源的整合,使我们主动管理的能力更强。这是产品业务和牌照方面的优势。 第二点我想讲讲区别于其他银行信托。客观的讲银行理财的客户,买信托产品的客户,相对来说这部分的客户都是风险稳健型一点的。风险要自己承担,打破刚性兑付,原来就是刚兑的情况下无风险收益率大幅度提升,风险承受低的买公募的货币基金,或者银行的存款。但是相对来说风险承受能力高一点的,主动管理性要求高一点的,这部分客户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扎实。同时人才这一块相对于信托和银行这方面产品设计风险设计的人才,包括下面的基金公司相对来说这方面人才还是比较全的。这一块券商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相比较于优劣势而言,我个人认为大家套牌套来套去干的一样的事情,接下来大家要体现各自的优势,而不是打混仗。我觉得下一步对于国泰君安这样大的券商来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深耕于目前的资管行业。 最后我再适当的提一下产业研究院为什么要深耕?以后新兴产业这一块也是重点关注的,资管公司FOF产品发行的很好,我觉得以后的FOF产品也将是券商资管重点所要耕耘,重点需要突破的。 谢谢! 杨晓宴:之前我接触很多券商的朋友,他们也在寻求很多同业合作的机会,依托于自己的经济和研究院的资源。就公募基金而言我有一个行业趋势性的问题想跟您比较一下,过去两年看到两个很明显的趋势,一个是货币基金发展比较快,占到公募基金金额的一半以上。从资金来源来看机构的资金占比不断地提升,我不知道您怎么判断未来几年这两个趋势还会否延续,您觉得公募基金未来最大的优势是在哪里?特别想问一下您觉得货币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的产品是什么样的关系? 袁建军: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说的货币基金的情况,因为货币基金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牌照业务,它有点像刚兑,本身又是流动性的产品。过去几年货币基金在公募基金市场占比份额大幅度上升,我感觉接下来增长步伐会放缓,主要就是因为刚刚公布的《理财新规的征求意见稿》里边提到要把理财的认购门槛从5万降到1万。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有类似于短周期,锁定几天,跟货币基金的定位非常雷同。它把门槛放低以后,对货币基金的影响肯定很快就会发生。我觉得这是非常现实的现状。 我个人认为公募基金货币基金业务规模增长速度会放缓,我觉得这是个必然的趋势。 第二个您提到的管理机构资金增长比较多。我觉得资管新规落地以后趋势肯定会强化的,因为资管新规的本质就是打破刚兑,本身提供刚兑资产会大幅度减少,有钱的机构到哪去找资产?只有跟长期做高波动性标准化产品的二级管理机构合作。虽然短期波动大,长期收益好啊。合作的空间和未来的趋势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明确的,各种各样的金融牌照,只有公募基金最苦,长期奋斗在波动性最大的资本市场,其他的都玩刚兑或者类刚兑的资产类别,老百姓喜闻乐见,规模增长迅猛,但是标准化资产投资,由于波动性大营销难度大,规模增长乏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由于我们坚持做回归初心的业务,所以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标准化产品的投资管理能力。二十年大部分的时间是长期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批投研能力比较强,价值投资理念,风控能力比较强,长期业绩比较好,有阶段性的优势,这就是公募基金的优势。公募基金曾经在最苦的地方干了很多年,形成了管理好这类资产的能力。 公募基金优势、劣势非常鲜明,优势是资产端,劣势就是负债端,前面所有的领导都说了公募基金人均规模大,那个规模都是委托来的,公募基金负债端是劣势。 我觉得公募基金还有一个劣势,品牌建设上或者投资者教育上,早上董事长讲的偏股型的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16%,这个业绩很优秀了,不是一般的优秀,但是偏股基金的规模下滑了11%,最近的规模不到2万亿。长期业绩很好,现在的规模基本上就是利润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建设的问题,公募基金没有形成公募基金长期能挣钱的良好品牌效应,没有深入人心,我们没有对它形成强大的辐射。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品牌有没有建立?市场越低迷越应该认购,所有的都是顺势的,市场越低迷越没人买,持续营销也没人申购。国外一个基金恨不得几千亿的规模,中国人均管理规模逐年下降。 最后一点,怎么来调整,怎么应对这个困局和现状。公募基金在产品的设计上着力,刚才领导也讲了客户买了十几年的理财,一夜之间转过来买这个产品还有点难,央行发一个文件,所有人脑筋全换了,你愿意提供净值型的产品,老百姓认不认还是一个问题呢。 资产管理机构怎么应对这个困局?我们也在积极调整。第一,我们要尽量提供绝对回报型产品,这也是一个方向,比如说股债结合,第一点虽然长期收益率会下来,但是我们也要照顾到客户转型,我们顺应客户的需求。第二点大力发行定开产品,发行的规律,公募基金的持有人经常不赚钱,因为持有的期限太多,只要持有两年、三年,持有一年赚钱的概率只有1/3不到,但是持有满三年赚钱的概率可能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市场是高波动性,但是中国的公募基金提供的公募产品,包括股票、债券的产品长期是不赚钱的,所以一定要看得足够远,市场恐慌的时候要敢于买。我们也要顺应客户的心理。 杨晓宴:感谢袁总。后面讲到要发一些绝对回报型的产品,定开的产品我就听出了一些竞争的意味,好多银行都要集中力量发这类的产品。接下来有请来自信托的代表郭总,刚才几位提到了通道方面,比如说券商资管通道占比比较高,信托占比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资管新规”和细则大环境的变化之下,您觉得信托这个行业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郭庆卫:因为会议进展到现在前四排的大咖们走得比较多,后面有很多参会的同志还在继续,希望聆听大家的想法。因为我到信托行业只有五年的从业经验,感谢主持人,感谢南方财经,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和浦发银行。 我们今天在讲涅磐重生,也不断地听到大家说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守,始终难守。回归本源的课题对于大多数的资产管理来说不太好回归,因为大家来路都不明,发展路径也不一样,回归本源回归到哪里去?刚才银行不断地讲为了表内的存款业务,另外银行有五年的中央银行工作经验,16年银行商业银行经验。我跟在座的薛总也一样知道银行理财的前世今生是怎么来的。来历不明,再回归本源回到哪去。 现在比较好的,行业内现在都觉得资产管理行业上位法是缺失的,希望《信托法》能够成为整个资产管理的的上位法。因为《信托法》的架构下,原来信托公司是作为唯一经营信托业务的经营机构,我们按照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监管的原则确立,后来才在《基金法》的架构下成立公募的基金公司。现在我们通过反对经营压抑,成立了大量的资产管理机构和子公司。我很高兴地看到“资管新规”下发了,但是“资管新规”管了所有列到里边的全行业,但是恰恰管不了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所以我们说“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回归本源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大家来路不一样。这次整顿是第7轮整顿,银监会成立以后也没有批准新的机构,是通过对原有的信托公司准许信托开业,从原来的50多家一直恢复到68。刚才你也讲通道业务,其实现在银行反映得更快一些,主动把自己的规模压到全行业第二了。实际上没有银行更快捷一些,新规下发之后大家都说比较高兴的是靴子落地了,如果我们穿新靴,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我觉得行业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对比国外,中国的信托行业和资管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管新规”发布的时候,到底是管谁的?我们参加“金融50人论坛”的时候央行的领导明确提出来这个是管金融监管机构的,需要对于同类的资管产品能够统一监管原则,尤其在市场准入和产品准入上能够公平对待,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一块如果能够公平对待以后大家的比较竞争优势才能够发挥出来。 我觉得在现有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不是具有长处,我们是具有短处的,因为我们在产品上,衍生品交易、股指期货上,细则发了,但是监管的一半动作还没有到位,还没有给我们放开。原来证监会和保监会下发了资管行业参与公募基金的市场准入办法,实际上对于服务外包有准入的条件,放开了资管的子公司,对保险机构已经放开了,下一步对银行理财和信托机构也应该放开。 私募基金也有私募基金外包服务的指引,通过私募基金协会下发,现在主要针对的是券商。华润信托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有36年持续经营的背景,也在我们公司架构内衍生出来的国信证券,最早推出了阳光私募的证券业务的品种。所以好多私募机构都希望服务外包的资格,对于华润信托这样的信托机构能够放开。但是我们也跟基金业协会的领导沟通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跨部门监管,我也希望你们能够进入。 改革在路上,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自己去杠杆、压规模动作比较大。今天在座的所有银行都在清理老产品,基本上每个月压掉300亿的规模。我觉得在新规出台之后监管要到位一些。原来为什么出乱象?立法这一块是缺失的,监管是缺位的,从业人员是失信的,所以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失控。我觉得新规下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最大的效能。 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我们今天讨论银行理财和子公司,对于五大行以及国开这样性质的,还有11家股份制银行,以及江苏、南京、杭州这样的上市银行成立一些资产管理子公司是有所必要的,因为体量规模效应能够体现出来。但是我觉得对于全国4500多家银行机构,每家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没必要。要知道此前清理的3000多家投资公司就是原来银行办的、财政办的、人民银行办的,起码2000多家都是金融系统自己建的。从原来路径来说没有必要每家机构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在这个情况下信托公司怎么样服务呢?对大银行来说我们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大银行减负,对于中小银行我们希望为中小银行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为他们赋能。 对于华润信托来说,我们现在1万亿的规模当中,证券信托业务是接近5000亿,资产证券化业务接近3700亿。原来传统的非标业务和主动管理业务只有2000多亿。所以在净值化管理上有相对的优势。我们也有自己公募的基金,我们也有创业投资基金子公司。我们在很早也建立了房地产基金的模式,我们的旗下也有沃尔玛投资等等。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资源禀赋的,我们希望新的监管能够公平对待,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能够为各家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杨晓宴:谢谢郭总。接下来有请普信的陈总,陈总是来自第三方,前面金融机构是自己来做投资的,你们是不是本身更多的是提供咨询服务,当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投资组合推荐的功能。我想请问的是资管新规对财富管理行业有没有造成一些影响,您怎么判断财富管理行业格局的变化呢? 陈灜淼:谢谢。我感觉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应该在万变当中建立自己的不变,财富管理机构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非常困难。这次“资管新规”有四条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没有变过:第一条提高主动管理的能力,我认为目前在中国做得好的财富管理机构都会带有自己主动管理的能力,有自己获取资产的能力。 这里分两点:一、我们的投研能力。各位老大哥比较大而全,我们会针对我们有能力获取资产的行业进行深入,比如说医疗、不良资产,我们的投研是比较专的,这一行已经五年、十年了。可能某些公司已经拜访了十几次。 二、获取资产的能力。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把市场上所有最好的资产都做全了,做到最棒了。今年和明年,我们比较擅长两种,一种是不良资产,因为我们已经做了相当的时间,也有成功的案例。另外一种是股权,可能我们看的不是独角兽,我们看的是独角兽前面一点,人民币10个亿估值或者以上的。我们感觉这两块是目前我们会去资管新规下再去提升的。 财富管理提出的第二条是提高资产配置的能力,这一条也是财富管理机构要有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我们自己不擅长的我们会和外部的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但是不会去做代销这样的事情,更多的是提供非常中立的咨询。 第三点提高渠道的募集能力,其实这一点最终回到了在客户眼里财富管理机构的价值,如果有银行,有信托,有资管,有券商这么靠谱的品牌,那么强的背书,财富管理机构为什么会做资产配置的选择呢?一定是在于客户在这里真的赚到了钱,所以财富管理机构不变的主题就是绝对收益能力,也就是跨一个市场周期的,不管今年是资金从严还是之前的4万亿资金放开,一定有生产跨周期的资产能力,比如说医疗和教育是跟民生相关的,在我们看来就是跨周期的。最后一条其实就是我们对客户进行教育的能力,这是我们一直持之以恒做的东西。 所以我总结两条:第一,做好本职工作,合法合规,而且一定要以赚取绝对收益为第一前提,投资就是为了收益来的,当中包括了风控。第二,客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有不同的改变,客户已经被教育的越来越懂了。在这个情况之下对于我们来说除了附加服务以外真正的价值一定是让客户不断地赚钱,客户带客户才能够提高募集的能力。我觉得任何的资管新规对于我们这样的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永远是好消息。 杨晓宴:您如果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代表做一个组合的话,您怎么样分析他们的优劣势,怎么一起来做这个组合,来做这个推荐? 陈灜淼:我觉得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信托都是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银行是老大哥。我自己本身也是券商出身,券商对于二级市场的,包括投资方面走得非常前面的。银行我觉得是非常牢靠、稳固的,浦发银行在上海人心目当中非常的稳固。水一直载着所有金融行业的各位,券商在我看来是权益类投资的老大哥,包括证券研究所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棒的。 公募基金跟股市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了非常多不同资产配置,我觉得它是综合的投资的各个类型,也有很多公募基金做得非常棒。汇添富之前医疗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我觉得信托在过去十年当中,从一个比较小的规模迅速生长到一个大的规模,是蓬勃生长的行业,我觉得信托在非标债权方面,有些信托有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您要说是劣势的话应该看不同的监管出的细则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进行一些变动。但是因为船大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当规模变大的时候任何的改变不太平和的话会带来一些不当的事宜。 杨晓宴:前面提到了关于通道业务的方面,其实我们的竞争合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纠纷,甚至是一些法律纠纷,所以我们就请了中伦律师事务所的霍伟律师,想跟您请教一下资管新规的环境下金融同业合作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法律问题,您对此对金融机构的建议是什么? 霍伟:谢谢主持人。我注意到我是整个大会演讲嘉宾当中唯一的一位律师,而且是打官司的律师。感谢主办方,我坐在这儿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对于“资管新规”以及违约潮之下有什么建议,以及如何应对违约潮?我自己总结了几个小想法:第一个新思维,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管环境更加的趋严,我们的资管大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肯定首先第一个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以前赚快钱时代,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做的很多业务是不是现在不能做了,以前可以做的方式现在是不是需要调整了。对于已经存量的一些产品我们是不是要做其他的调整,我的建议是不是考虑现在的违约,提前去端口前移,要改改合同,甚至于要提前终止。这是新思维。 第二个是新尺度。有一句话,革命的堡垒最容易被内部攻破。我们的资管业务不管有没有新规都要把防控放在第一位。现在的监管政策很明显,就是要提高风险防控的水平。我们要把风险防控提到更高的层面上。大家如果稍微关心一下证监会的案件,北京市一中院关于新泰电器出法律意见,他们告证监会是一个行政处罚,证监会罚了律师事务所一大笔钱,说它在净化值调查当中违法违规,没有查出来应该查出来的东西。所以律师事务所很冤枉,该留的底稿都留了,法院的意见是说,以前我们可以说公司出了一个章,公司证明我们公司没有什么材料,就到此为止了。以前是可以的,现在法院认为不行。另外律师以会计师的意见出了一个意见,会计的信息律师不做核查,我们以会计事务所出具的财务意见为准,这一点也是法院不认可的。法院说净值调查现在的边界应该是看似比以前扩大,内涵和外延要更加的大。这对我们的净值调查也提出来新的要求,这也反映在我们做资管的风险防控上尺度应该是提高的。 不管是创新也好,是维稳也好,大家还是要有一点点想法,要关注交易的合法、合规性,将来会不会到法院那里受到挑战。我们要关注在法院那边的新动向,现在法院明显已经从早一两年开始鼓励创新,确认交易合同的合法性。大方向变了,话锋变了,现在转而要做穿透,配合资管新规做去杠杆。已经有多个案例表明法院也是一个态度,在判断合法性方面要剥去面纱。 另外更严重的是对于交易合法性,现在法院的态度不仅仅是违法违规才是交易无效,现在已经到了违反监管政策,证监会、银保监会他们出的一些政策还不是法,也不是规,只是部门规章而已,违反的案例也有。大家要根据现在的状况看看怎么样望风守成。 我们代理了很多责任方面的案件,大家做通道和去委托通道都要小心,通道业务也许在之前早一两年司法裁判不算什么,但是现在通道业务有被严格责任化的趋势。从政策层面来讲通道都有可能被认定仍然要承担受托人、管理人的职责。 形势方面,现在的力度也是很大的,原来不算是刑事处罚的对象算作了刑事处罚的对象,比如私募债发行当中对于虚假人数,原来我们的刑法从案例来讲是不管这一块的,现在纳入了。 大家看到“资管新规”也有移送司法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更多的是震慑作用。我敢跟大家说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移送司法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证监会、银保监移送司法量非常惊人。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里边高层次人才比以前多了,现在直接判三年,缓刑很少。再加上现在的金融防腐,形势方面大家也要多关注。 还有一个是“新理念”。我经常去看发生了违约之后仍然是诉讼,我们已经是三审制了,有一审、二审和再审,违约方通过诉讼的程序把很简单的案件搞到再审有的是,提程序意义有的是。强制型公正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也注意到大家的资管当中很多都是强制型公正。强制型公正又废时间,又花钱,算下来可不是一笔小钱,比很多的律师费贵很多。而且最要命的很多法院是不认可的,大家如果不信问一问上海的法院,有些法院就是不认,强制型公正我们没做过,这样的话他就是不认。 大家在金融领域是互联网+,我们在行权方面就是仲裁+,一裁中局不给违约方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行权方面很快,通过裁决的方式就拿到生效法律文书,尽快的行使我们的法律。 还有新格局。现在违约方违约,原来是融资方现在违约,很简单,很普通,第二类原来金融机构大家坐地分钱,反复嵌套,一块发一个产品的财,现在大家都说我是通道,我都没有章盖,章董事长带着出国了。金融机构之间打官司是最难打的官司,金融机构都愿意请最棒的律师,组最好的团队,仗打起来相当的艰难。 第三类是刚性兑付,投资者现在非常的精明,也非常有维权意识,他们集体或者单个维权,这类的争议是非常多的。 最后一个是监管之困,我们在行权的同时监管机构看着我们,三天两头请我们的董事长、总经理喝茶,茶不是那么好喝的。监管机构一般不请吃饭,喝茶已经是很艰苦的了,你能把茶顺顺当当喝出来,不收罚单我佩服你。这四类争议很可能在同一个违约当中同时出现,怎么样去应对需要我们的资管,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以及参与的各方很好的琢磨,想一想。 谢谢大家! 杨晓宴:谢谢。因为我们时间非常的有限,大家知道银行是全市场的大金主,我就想让高总说两条银行目前最迫切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是针对外部机构是不是有可能满足银行的? 高增银:资管新规以后,净值法计算收益是由净资产决定的。第一个需求就是各个类别的资管机构怎么样跟商业银行的资管形成能力的补充,因为商业银行,我相信现金类的,货币类的是强项。但是在权益类的,衍生品类的可能不足。 杨晓宴:第二条呢? 高增银:第二条是系统方面,理财监管的系统,要从母行隔离,像公募基金一样,商业银行既有的系统,销售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包括估值系统还有一些,但是我总觉得独立总公司都在建设过程当中。在系统的建设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杨晓宴:首先请刘总回应一下就可以。 刘兵军:所谓资产端的概念,这个是权益端。我们现在在讲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无非就是资金端和资产端。做资管一般总是资产带动资金,如果资产端做不好的话资金端是很难的。因为全国各地都是有分支机构的,我们的券商,包括我们的基金强项肯定在资产端。资产端当中的强项就在权益端,在衍生品端,这正好是跟我们银行产生了互补。 杨晓宴:有没有具体的合作形式,能够让在座的各位很清晰的瞄准商机,比如说代销、投固、投研等方面有一些合作?据我了解券商这边的分析团队新财富是很重要的指标,银行此前没有投票权,好像没有特别直接的合作,高总这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需求,您作为券商有没有直接的合作方式。 刘兵军:涉及到跟银行之间的合作,因为研究所这一块是个卖方研究,我们的产业研究院是买方研究,理论上是有所区分的。监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风险也是有所隔离的。我觉得直接的服务于银行这一块,即使银行子公司成立以后合作空间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券商基金这一块,提供资产权益的产品这一块,银行是离不开券商的。所以在产品的细分,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方面,有很多需要合作和细化的空间。 我刚才提到了现在涉及到券商FOF这一块,母基金这一块券商是发力的重点。虽然在资金这一块,银行监管目前阶段还有一点困难。后期LP基金的引入,包括产品跟银行产品的对接天然的应该有一个互补的功能。 杨晓宴:袁总是不是在系统方面回应一下高总的需求? 袁建军:我们已经跟高总合作了,但是不知道目前高总满不满意。 高增银:我们跟袁总在二级市场权益有些合作,目前情况还不错。 袁建军:公募基金跟银行、券商、保险在债券委托管理上合作的面现在力度是挺大的。我们汇添富现在是所有保险资产管理协会以外的全国第一大机构。我们公司银行合作的力度不亚于保险,合作的形式有几类产品:有纯权益的,有股债混合的,还有境外港股通的。接下来还有量化对冲,公募基金承接委托基金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合作的空间和能力是大有而为的,我们很有信心。 杨晓宴:郭总刚才已经提到了对于大行有一些服务,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具体的服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庆卫:很不谦虚的说正好江苏银行提出来两项我们都可以做到特色、差异化的服务。因为华润信托跟其他信托公司有所不一样,大多数信托公司采取的虽然是团队作业,但是它是什么业务机会来了就扑上去做什么业务。华润信托选择的是专业化经营,我们是按照资产证券化业务、财富管理这样的板块来推进的。刚才大家说的净值化管理产品我们有130人的团队专门服务于这个机构,全公司360人,包括营销的,风控合规的,包括信息科技,这还不包括20多人信息科技的外包服务团队。在这一块我们可以保证所有的股票类的产品基本上在银行第二天上班九点钟开业之前可以送达到托管机构的。我们在这一块同业当中有比较竞争的优势,而且我们在2008年、2015年异常的情况都能够保证银行基金不受损失。这也是我们后续能够跟银行深度合作的保证。 这一块需要长期系统的投入和人员的支撑,我们不断从研发、运营、风控,还有内部审批,还有产品运维以及信息披露,包括产品登记,跟监管部门的报送,包括交易系统的搭建、后台服务我们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跟银行对接。我们也希望在资产新规,银行理财细则落地以后能够跟相应的银行进行深入的交流。现在我们有产品,有服务,关键每个银行自己更需要什么,我们为它量体裁衣才更好一些。对于产品的提供部门,受托服务部门以及投资顾问,我们希望服务外包能够首批获得。 杨晓宴:最后一个问题是每位嘉宾想一个关健词或者一句话总结一下未来三年资管格局的判断。 霍伟:如果说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争议,我送大家两句话“程序重于实体,过程决定结果,打官司不是打关系,打的是技术”。 陈灜淼:对于财富管理机构来说只有一句话“做好业绩,做好投资,是为根本”。 郭庆卫:对我来说也是两句话,因为对标国际我们可以看到行业是赢者通吃的,现在全行业资产管理机构确实面临着阵痛,剩下来的才能为王,走得更远,希望大家依法合规。 另外一条是君子成人之美,我们希望在竞合的当中大家共同发展,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无服务不收费。我们应该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袁建军:“资管新规”改变了一二十年行业的生态,是一个大事,不亚于是一场革命。我们未来资管行业的变化肯定是转型和分化。但是转型、分化谁会受益?一定是主动管理能力强和营销能力强的资管机构将会脱颖而出。 刘兵军:刚才讲到回归本源,各个行业确实在这次新规下都要回归到本源。但是想想大家的本源业务原来是什么?前十年很多都在打擦边球,讲白了就是制度红利、套利,干的是同样的事。我觉得未来新规真正把大家打回原形,回归本源,对券商来说就是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取长补短,做好自己的资产端,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行业的头部企业。 高增银:我觉得“资管新规”预示着各个机构的产品都净值化以后,机构的边界会趋于模糊。下一步格局的演变,能生存下来的机构要么就是生存能力强的巨无霸,要么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机构。中小银行很难成为巨无霸,跟大行比网点的优势不是很明显,客户的优势也不明显,但是中小银行可以在特色定位方面做文章。 杨晓宴:精品为王。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也谢谢参会人士的支持,下次年会再见了。谢谢大家![详情]
海尔金控副总裁、海尔云贷总经理汪传国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海尔金控副总裁、海尔云贷总经理汪传国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小贷行业是中国信贷行业的末梢神经,我们始终都聚焦小微、服务实体的理念,以定制化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为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顽疾。 以下为演讲实录: 汪传国: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盛会,今天目前为止,听了很多资管行业大咖分享新环境下如何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我受益匪浅。我今天会从不同的行业角度分享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应对大环境下的挑战。我今天分享有关科技驱动下小微信贷模式的探索,在2014年国内经济形势对小贷行业非常不利的背景下,海尔云贷毅然别开思路,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风险驱动,打造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稳定快速增长。 小贷行业是中国信贷行业的末梢神经,我们海尔云贷始终都聚焦小微、服务实体的理念,以定制化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为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顽疾。我们就是做两件事情,一个是赋能实体经济,另外就是服务广大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我们也响应国家消费升级的号召,以教育、健康、汽车、家装等领域为切入点,为超过60万个人客户提供了消费金融服务,助力广大民众追求美好生活。 海尔云贷以平台价值为源点,实行平台化战略,形成了以创新的金融思维、扎实的产业发展洞察为基础的服务平台,链通产业、融入场景、吸引外部各类生态成员,在平台上实现多方用户从产业端到需求端价值的有效融通,与用户共同成长。 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的前提下,公司高度重视全流程风险管理,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营销策略、项目备案及立项,到客户准入核查、反欺诈分析、信审核查、授信审批、签约放款,再到贷后监控、担保管理、风险预警、催收等,逐步建立并不断迭代风险管理体系。 在业务模式上普惠金融作为海尔云贷业务板块之一,是公司扶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自业务开展以来一直坚定不移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具备了将线下的业务转换为线上的能力,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专业市场”的小微企业,实践纯线下、O2O和纯线上三种审批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场景金融的探索我们以汽车场景为例,公司的专业团队结合大数据宏观背景调研,洞悉民众的消费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如何实现为个人汽车用户提供便利的用车服务。我们以金融服务切入,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从销售到后面使用环节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通过科技“赋能+万链”的平台先后链接了汽车生态圈的汽车维修厂、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资源,逐步拉近与车商、用户的距离,使用户享受从购车、保险、保养、维修、用车出行等全方位用车服务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通过科技赋能实现4分钟全线上流程,6秒授信,0人工干预。 最后我想说,我们将始终以国计民生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持续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广大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为国家普惠金融战略添砖加瓦。我分享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详情]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薛宏立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薛宏立在新资管主题论坛“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中表示,资管新规以后,资管格局和未来发展都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在不确定性中也有确定性,一是中国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会改变;二是中国经济筑底平稳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需要习惯这样的市场环境。三是资管新规必然为规范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要经历不断地阵痛。四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开放中的诸多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共识。五是在变化过程中必定蕴含着潜在的机会,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机构将会脱颖而出。 以下为演讲全文: 薛宏立: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刚才听了几位老总对理财转型和资管转型的探讨深受启发。 作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门的负责人,我也时常在思考在新规的新资管元年,在商业银行拥抱资管变革的时代过程中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我个人理解3个字“确定性”,5个字“提供确定性”。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中美贸易摩擦从5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再到特朗普的叫嚣的5000亿美元,从谈判似乎和解,再到摩擦加剧,人民币汇率从6.4到6.8,十年债从年初的5到现在的4.1。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几周内。市场波动性明显在增加。 后续中美贸易摩擦演进,人民币汇率有没有破7的可能性,谁都没有把握。从全球来看三季度全球央行购买资产,投放流动性,将可能出现买无可买的情况。中国央行会不会充当这样的角色呢?如果我们充当这个角色有可能会导致资金的溢出,经济需要全球来买单。 从境内资产来看,如何使得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合理传导,因为目前企业融资的渠道,股市的定增,债券、资管同业和企业自身的资产流转,后面的5个渠道机会都被阻断了。合理传导成为现在货币政策的合理充裕,有效实施和解决融资缺口的关键。后续监管层将通过怎样的跨部门的组合拳来确保货币政策的合理传导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今天着重探讨的资管新规以后资管格局和未来发展又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将给市场的未来走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在不确定性中也有确定性,一是中国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会改变;二是中国经济筑底平稳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需要习惯这样的市场环境。三是资管新规必然为规范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要经历不断地阵痛。四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开放中的诸多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共识。五是在变化过程中必定蕴含着潜在的机会,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机构将会脱颖而出。如何在这些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如何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机会,如何在波动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成为我们重点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金融市场业务转型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浦发银行推出浦银避险的品牌,利用浦发银行在债券、外汇、贵金属、衍生产品等各领域的交易能力和优势,向客户提供开放、整合和贴心的金融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所谓的开放就是我们专注于服务客户需求,但是业务落地务必在稳。 一方面浦发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将以品牌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避险为需求,着力打造为客户避险保值、增值的生态圈,我们为客户敞开怀抱,只要有避险需求的客户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将着力提升全市场上下游全流程的服务能力,但并不强求客户全流程业务必须在浦发银行落地。我们乐意在某一领域单个产品上为客户提供服务,比如理财产品净值化后,资管机构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来加强对于理财产品净值最大的保护。比如我们在新的制造业中久期不超过定开1.5倍的要求,它是久期要求不是期限要求,可以通过我们的避险产品,刚才顾总说投了十年期债,可以通过定制化的产品锁定为6个月的期限。 我们将着力推进从提供产品向提供策略的转型,向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资讯,以专业交朋友。所谓整合就是专属服务一点接入,便捷好用,成本可控。一点接入客户可以通过一个产品经理定制一套解决方案,一是打造了一支金牌讲师队伍,有效提升总分行产品经理的能力,成为我们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触角。二是加强内部专业业务线的整合,将整合浦发银行的利率、汇率、贵金属、大宗商品等各业务线。通过一点介入我们将最大限度的改变,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专属服务,而通过这样的整合,通过市场业务线内部的安排实实在在的为客户降低成本,以整合做服务。 所谓贴心就是专业建议、及时陪伴,聚焦避险,兼顾收益。贴心源自放心,我们想始终坚持以避险为主,兼顾收益,帮助客户在不确定的市场中锁定确定性,行稳致远,保驾护航。这是浦银避险品牌与市场上大多数产品的最大区别。我们同时为客户提供实时资讯,策略建议等咨询服务,陪伴客户全过程,只要您需要我们就在您身边。只有客户走得更远,浦发银行才能走得更好。 希望给各位看一个视频,浦银避险,靠谱共赢。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泳先生、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小青、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严赟华、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初冬、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章俊、中互保(宁波)产业基金董事长李宝忠等几位嘉宾就险资的投资趋势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李致鸿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致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感谢刚刚曾主任带来的干货满满的演讲。下面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台上坐着的六位嘉宾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保险资金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今天在台上有国企、民企有各个投资风格代表的公司。我们为了让大家听得更解渴、更过瘾,每个人有五分钟的演讲时间。各位领导们可以坐着演讲也可以站着演讲,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关注、了解传递保险资金的信息。 于泳:我还是顺着刚刚曾刚教授讲的,他说是一个小问题,其实对保险资产管理来讲,对保险行业来讲,其实是大问题,其中货币政策、利率,实际上无论是保险产品的开发、销售、负债端、资产端,做投资的决策,货币政策是我们最最关心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汇率问题,现在看整个国际的资产管理机构,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趋势,一个是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的趋势;另外一个是更多的国际化,寻找海外更多的投资机会。对于险资,如果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汇率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刚刚曾刚老师的演讲,对我也是非常的有启发。 今天我们这个论坛讲的是险资投资的趋势,既然是一个趋势,我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所以我讲的可能宏观一点。 第一句话,在新时代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对于险资也提出了新的资产配置的思路。我想这主要考虑到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必然也会成长出一些龙头的、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对于保险资金来讲也提供了投资的机会。 第二,全面的金融的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一定会带来机会,一定会在国际的投资者增加中国资产的配置。另外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上面,也由过去单纯的货币政策为主,现在进行双支柱的。新时代的环境的变化,我觉得对于险资来讲应该说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中国人寿集团资金的管理,现在我们在发展第三方的业务,现在我们首先要提出来,还是要增强我们主动投资管理的能力,这里面包括我们资产配置的能力、风控的能力,也包括金融科技。 正好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非常突出,上午围绕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大家都在讲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其实我们总体认为对于保险资管行业来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于总!下面有请人保的王总。 王小青:大家下午好!今年以来整个资本市场确实很不平静,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国内经济在转型,资本市场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强监管、严规范,加上中美贸易争端,美元处于加息周期之中,四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对于我们面临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保险资金运用中间坚持的原则,用两句话八个字来说:“稳中有进”、“着眼长远”。 稳中有进,是中央工作的主基调,但是我觉得确实也比较适合我们保险资金运用。这个“稳”可以解读为重在防守,在这样一个时点守什么?我们在具体工作中间三个点上面做防守:1.守市场可能的系统性风险,通过资产配置、仓位控制,使得波动控制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是第一个守。2.第二个守,信用风险。虽然信用风险不能说多频发,确实让每个投资者心惊肉跳,我们对信用风险处在谨慎的防守态度。必须对信用风险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3.第三个守,管理工作中间特别要防范的,防范“精英主义”(音)的错误。影响市场四个因素,美元的加息,我们的强监管,93年到2000年也是强监管的年代,四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在目前市场结构和经济总量的背景下,事实上我们历史上面都没有碰到过。所以投资过程中间,经常会听到有一些同事会提到他已经过去怎么怎么样了,未来可能怎么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些假设、推论的时候,可能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背后的逻辑是怎么来的。我们认为第三个守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犯过去精英主义(音)的错误。 稳中求进的“进”,今年固定收益的市场,控制信用风险的前提下,整体上面、策略上面还是可以进的,优质的非标资产的收益率,相对于同期银行贷款的利率上浮度,所以非标资产,今年整个保险行业,从我个人观察来看处于相对捕捉和进攻的阶段。固定收益的证券在今年上半年大多数同行业处于进攻阶段。当然攻和防,态势是处于变化过程中。资本市场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间,有一些攻防也在进行转换。权益市场,上半年也许是防守的态度,但从我自己认为更多的状况,在跌的过程中间,有一些优质的公司可能也跌出了一些攻防转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理念,过去大家经常嘲笑炒股变成了股东,从我们的角度说,有一些二级市场的股票你愿意,做一个PE投资也愿意投的情况下面,有一些价值体现。所以我们认为稳中有进,从这样来理解。 第二句话“着眼长期”,这句话也可以分为两段:第一个是把握当期,保险资金每年都给委托人、保险公司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当期财务收益管理,包括机会的把握,把握这样的原则。 着眼周期,也是我们保险资金运用中间需要着力考虑的,这个周期包括两点:第一个是负债周期。随着保险业的转型,我们负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险负债的久期在快速的拉长。我们要适应保险本身周期的变化。同时保险资金运用中间还有一个跨周期的因素,保险资金运用区别于其他的资金运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跨周期、逆周期。从我们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固定收益的收益率也许还有一些增幅下行的空间,那对于2019年、2020年到期资金再配置,再投资的风险,需要着眼周期的角度做一些提前的安排,货币市场提供了这个空间,今年整个货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裕,为我们跨期的安排提供了角度。 所以我把我们的一些思考:稳中求进、着眼长远。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王总!人保资产是近年来实体经济重要的支持者,王总刚刚讲的时候说人保也好、保险资金也好是很少踩雷的信用风险,这个确实有很深刻的感受。作为记者报道的时候,可能有银行的记者,可能有其他领域的记者,我是跑保险领域的记者,经常会被问,我们保险资金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健的,风险防控还是比较到位的。 有请太保的严总! 严赟华:刚刚看到这个主题真的慌了一下,我们曾教授自嘲说自己被风口吹下来的受害者,但是我们也没有觉得我们几位保险资管的同事是追风者。因为保险资管本身一直秉持着服务主业,在这个行业当中寻找自己的锚。我想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变过,这个责任也不能变,而且这也是我们基本要遵循的最基础的一个底线。 但是大类资产也确实是保险资管在这些年当中对于资产管理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核心的基础的原则。但是我个人认为,大类资产配置不仅仅只是针对于保险资金有需求,只不过我们在对于负债的禀赋、对前端业务的需求,之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保险资金,相对来说久期更长,对于风险偿付能力要求更高。在这样一种特性下,我们再去做投资,其实本身是顶着很大压力的。但是正因为在责任和压力的前提下面,反倒是让我们总结出来了如何面对大类资产的配置,如何选择你应有的投资方式。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在资管新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我们今天主题是改革与涅磐,涅磐就要重生,重生一定会更加美好。但是你首先要找到资管行业本身怎样去寻锚。寻锚,不仅我们的产品要有锚,我们的投资人心里面更要有锚。在我们产品各归各位时候,作为每一个投资人,无论大小、无论机构还是个人,我们自己对负债或者资产投资的周期、收益、风险,甚至于落实到你个人的目标,有没有一个相关比较清楚的认定。我想之前可能有一些混沌的状态,也确实让很多的老百姓在这上面吃了亏,但是我想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随着大家寻锚过程当中更加的清晰,我们对自己所投资的风险、流动性、收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去谈论我们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回到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资金面对的主业还是服务好保险行业。保险行业说穿了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兜底。我们随着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保险行业,这两年持续地发展,大家也了解到今年顺延养老的出台,形成了居民在养老上面的第三支柱。长远来看,中国居民金融产品的持有结构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也会慢慢的传导到所有的金融机构,最终对我们资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可能服务的资金、服务的人群会更加的增加,但是增加这种情况下面,我们本身负债端的要求应该不会变化。所以我们总结太保资管在这十多年的发展当中: 第一我们秉持的是稳健的投资策略。让我们能够执行这样一个稳健的投资策略,要有一个稳定的投资团队,我们的团队相对来说在行业当中非常的稳定。第三我们有一个稳固的风控体系。这种情况下面,我们面对的投资决策,再看大类资产配置,更加注重收益率合理,但低风险。所以我们在配置当中固收的产品,比例很高,我们一直认为会把权益的投资作为增厚我们投资收益的一个工具。这个我想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投资人,但是一定适用于跟我们的资金性质、需求相匹配的其他的投资人。我们还是要去寻锚。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严总!刚刚跟我们讲了太保坚守底线,服务主业和不忘初心。刚刚也提到了顺延养老的问题,初总是我们的长江养老保险的负责人,对于养老金的投资有非常多的关注,有很多自己睿智的见解。初总是保险资产管理业巾帼不让须眉,下面有请初总跟我们做一些分享! 初冬:谢谢主办方,也谢谢严总、于总、王总精彩的演讲,特别是严总来自我们同一集团保险体系,也给我们做了很多的宣传。我们是养老保险公司,可能跟前几位大咖还是有点不同,我们基本上专注养老金管理主业,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所谓三支柱:1.第一支柱大家领的社保以及退休以后领的养老金。2.第二支柱开展差不多十年历史的企业年金,等。3.第三支柱从去年开始慢慢的被国家也好、社会也好,得到更广泛重视,是个人这一块。特别在上海、福建、苏州工业园顺延养老保险的试点,其实也表明整个中国的养老和压力也是特别巨大。前一阵在东北也出现了养老金延付,包括全国来看,养老这一块也加大了全国统筹的力度,其实也都表明养老这个产业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家庭的压力都是慢慢会越来越多的显现。 长江养老作为这个领域深根十多年历史的公司,特别关注到这一块的需求,立足于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争取做行业健康发展的引领者。 从具体投资来看,我们跟前面几位领导说的略微有点不同,我们的客户,像年金,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相对来说更偏低一些,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绝对收益基础上的相对回报,这对我们投资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有资产配置的意识,同时要对下行风险以及提前的判断,也要有前瞻。这一块,我们在面临客户的竞争或者说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时候,其实面临更多的投资条件上面的约束。而且我们在投资上面也不能投资像保险普遍能投的实业、股权、房地产等,我们目前来说也没有涉及这一块的投资,所以基本上投资就是包括非标、包括股票、债券这一块的投资为主。所以在风险约束更多,投资者的回报,对长期、短期有要求的情况下面。一方面来自于集团,太保资管给我们很多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加强了研究还有对各个大类资产、类属之间相对收益的比较和下行风险的测算。 所以今年我觉得整体我们表现还是不错,比如说从权益上面的配置,从最初的银行保险转到了消费,以及包括固收上面,包括整个的操作还是比较好的把握了形式。今年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像顺延这个产品,我们目前成立一个多月的时间,绝对回报有1.5%左右,这个成绩在整个行业中也还是比较领先。从整个资管新规来看,养老保险公司受的影响是最小的,一方面原来的通道,这种产品比较小,受的冲击小。还有整个养老从国家和监管部门都非常支持和扶持的产业,资管新规中对养老金产品没有纳入资管新规的领域,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加大这种发展的力度,为整个养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初总的分享!我们知道养老金相对其他保险资金而言投资更谨慎。初总也提到了长江养老投资的理念、风控的措施。 下面有请国华人寿的章总,国华人寿这些年在整个保险领域发展非常快的一家保险公司。有请! 章俊: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各位前辈和领导分享一下我们对市场的一些看法或者观点,在这里我主要分享关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对于现在经济整体的,我认为跟我们以前的理解有一点不一致的地方。延续了刚刚王小青王总的判断,现在的经济跟过去,不管从发展方向还是逻辑上面,都有重大的变化。我认为主要的变化,我们中国的GDP现在在全球已经第二位了,在过去三十年中我们主动的融入这个全球产业链的过程,并且也受到了全球产业链的欢迎。第一点值得欣慰的,中国的竞争力已经可以让我们站到世界竞争的舞台上,这是对我们比较有利的一面。但是对我们不利的一面,已经在舞台上面的强者希望把我们踢下去的。所以在这个环境下面我们就能看到现在国内外跟我们以前理解的经济形势有很大差异的地方。 比如说比较直观看到的,美国在加息,我们在不断地去杠杆,这就是显著的差异。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对国内造成重大的挑战,不管对监管层还是对现有的投资机构来说。比较典型的,美国加息的过程中,未来我们经济怎么走、走向什么方向,这个时候国内实时的提出降低风险杠杆、降低金融过程中资金的流转问题。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中有一个数据是值得看的,美国GDP增速和M2的增速几乎保持同步,美国一直发展了三十年还是健康的经济体。但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发展过程当中我们M2的增长一直是GDP增长的两倍,所以导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问题是经济总量在大幅发展,但是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偏离很高,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面临国内去杠杆的政策,我认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这是比较有利的。如果在未来竞争进一步激烈的环境中,国内企业还是维持在高杠杆率水平的话,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加重大的风险。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适当的提前的逐步去杠杆比市场化去杠杆可能面临的风险、未来的风险会下降。这是我对经济跟以前的增长保持不一致、有变化的角度。 第二个我想分享的,对于现阶段资产配置的角度上面来说我们可以做什么。实际上在今年,可以做什么分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现在我们能做什么、一个是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现在能做什么?从我们或者我个人对资产判断来说,现阶段固定收益类资产吸引力还是非常强。 当时我们有的时候也在讨论,那个时候整个市场对债券类资产保持比较大的顾虑,当时我们有另外一个逻辑,如果中国经济未来能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个经济体能够保持健康成长的状态,那么我们无风险利率承担不了进一步上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现阶段主要的投资机会还是在固定收益类的资产上面。因为权益类资产去杠杆这个背景下面,所有的实体经济可能大家都会面临一个大家看到的现象就是龙头效应。我们认为权益类资产还需要进行观望一阵子。但是在这个方面有两个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宏观面我们经常看到不好的消息,比如说不管从哪个货币还是哪个角度来说。但微观面对我们来说,企业的盈利在不断上升的,所以今年资本市场能看到,虽然指数的跌幅还是不小,但是企业,龙头企业的盈利还是比较稳定增长的。未来从中长期来说,当估值,也就是说今年主要是估值水平在下降,因为我们货币在收缩。当估值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盈利增长能够支持估值水平下降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市场的长期机会就会到来。 第三个问题分享的,未来我们投资机会在哪里?我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类资产,对于我们未来来说都具有长期价值。说到未来,尤其说到保险资金投资,大家就会想什么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我的个人理解我们要赚时间的钱,包括债券也是,十年期、二十年期、三十年期。优质股权赚也是时间的钱。未来在中国经济体中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债券类是比较明确的。优质股权类,尤其有护城河的高ROE的资产,抵御未来变化和风险的,包括经济风险变化的一类资产。高ROE核心的上市公司意味着有优秀的管理层,优秀的管理层领导的公司是有能力面对未来一些变化的。我们判断在未来不管是保险资金还是养老资金发展过程当中,优质股权的长期价值是非常符合我们收益率需求和久期特征的,因为是无限久期,但实际上又有流动性的资产。 这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三点。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章总!听了五位嘉宾的演讲我是蛮诧异的。领导们一上来干货满满,是非常有价值的市场投资策略的信息。 下面有请中互保产业基金董事长李总为我们分享,中互保是我们国家第一支专门投资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基金,落地在宁波。有请李总! 李宝忠: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今天这个论坛非常好,从今天早上听到现在,很认真,包括接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早上,包括下午嘉宾的发言给我的启发都是非常大的。尤其今天下午的论坛叫“风口投资主题论坛”,听起来是比较务实的,但是我们第一场恰恰参加的人员都是以保险公司资管高管为主,所以我们主持人刚刚听到了五位保险公司资管老总表达的内容,都讲干货,但是干货里面又没有特别具体的东西。 我认为我们风口投资,到底风口在哪里?我认为风口在中国的互联网保险创新创业企业的股权投资。先给大家一个我个人的答案,尤其这个答案在今天这个场子特别有效,因为保险公司的主业是两个业务:卖保单、搞投资。我们可能今天,包括我们21世纪主持了很多资管论坛,始终把银行排在前面,但我个人认为全球资管的皇冠上面的明珠只有保险,唯有保险资管,从融资到投资、退出、返还,全流程是闭环的。怎么样把产生设计出来卖出去,保费收了,投出去,投了以后,把收益收回来,付给保单持有人或者受益人,完成这么一个闭环。这个闭环,用户体验越来越好,买的人越来越多,滚的越来越大。 从国外来看,美国银行的总规模和保险总规模是相等的。在日本,银行总规模和保险公司总规模是1:0.8的关系。所以说随着我们在座保险资管人,业绩做得越来越好以后,整个保险业务双轮驱动,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慢慢滚动,会越来越大。我相信我们很快的保险总资产能够赶上银行的总资产。这个增长有十倍以上的增长,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保险资管特别需要风口。 我觉得我们要谈保险的投资趋势,从这个趋势开始谈。 我们中互保产业基金正因为看到这里面的契机,在今年3月12日在宁波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保险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基金规模是20个亿。主要的出资人,很遗憾,在座的五位都不是我们出资人,但是我希望也相信今后会有机会,也许你们自己会去投,我们也可以参与,也可以参与我们二期、三期。 管理人主要是我们市场化的管理团队。 今天这个会场,坐在这里,假如我们保险公司,今天这个主题就是险资的投资趋势,我可能是这里面的另类。从这个角度给自己公司做一个简单的广告。 我们投资方向主要是五个,五个投资方向全部是一个主题,互联网保险创新创业企业的股权。 第一类,互联网保险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不是保险公司,也不是中介机构,是平台。现在我们有形资产的交易平台,天猫也好、京东也好,大家可能都在用。但无形资产的交易,股票交易所有,但这是标准化的证券。像保险类的产品业务的交易,我相信今后会有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绝对不可能是哪一个公司,肯定是第三方的,所以我希望寻找这个。我们跟踪了两百家这样的平台。 第二类,互联网保险的科技公司,专注于科技,这个科技专注于赋能保险业务各个环节,我们跟踪了两百家左右的保险科技公司。 第三类,有互联网特性的保险中介机构。持牌的,我们寻找有互联网特性的那些中介机构的。 第四类,互联网保险公司。 第五类,我们非常愿意发起和参与互联网保险或者保险行业当中的媒体、培训、教育这样的研究机构,这样的业态我们非常希望参与。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参与保险的新兴行业的生态圈的每一类企业项目的跟踪,我们希望每一类细分市场当中的龙头企业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目标企业和投资市场。我特别的推崇这个,尤其今天,我想给我们在座的各位,尤其台上几位保险资管的高管们提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保险资管去投资互联网保险创新企业的股权,是一石双鸟,推动保险双轮驱动的一个战略,而不是一个投资。因为我们的保险首先把保单卖出去,然后募集资金做投资,回来做下一轮的滚动。只要投资把我们整个国家保险业的创新,尤其保险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起来以后,就能够更好地推动我们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通过它的成功,又促进了我们保险资管投资业务的大幅盈利。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题目。 我抛出了我个人的观点,供各位参考。 考虑到我们主持人要回答保险投资趋势,不知道是不是需要回答这个?因为每个论坛有一个主题,我有这么几个,也是我刚才坐在这里总结出来的。这个主题我无法准备,但是我有这方面的经验。 今天早上启发非常多的,中投公司屠光绍总经理以及早上有一个太保的女的副总裁发言提到的几个观点,我认为能够代表我们今天下午这场论坛当中应该有的部分观点或者部分参考观点。 第一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保险资管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第二个,我们保险投资,关注的投资久期会越来越长。为什么越来越长?刚刚几位老总也讲了,越来越关注长线投资,越来越关注企业的被投资项目长期投资价值,越来越关注我们保险资金来源越来越长的久期,所以保险资管投资越来长。第三个,保险资管投资会越来越智能,因为今天早上屠光绍老总讲到了国际资管当中其中一个趋势就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其实我们在座很多保险公司的资管已经开始应用了,我们资管投资会越来越智能,这个也印证了屠总讲的一句话,公开市场的投资会越来越走向被动交易、被动管理,也就是说被动管理产品的占比在提高。第四个,我们保险资产管理会越来越实。我们的投资越来越结合实体经济。我们一直讲金融行业,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脱实向虚,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的那么一个阶段。另外一个角度,又会回来,是波段的问题。同时国家新的监管政策、严格监管政策也包括新的资管规则的出台,必然会进一步引导我们保险资管也会顺应这个形式。跑到国外看,很多大的酒店、大企业的厂房,很多高速公路,你看下面都挂了一个小标牌,某某保险公司。什么意思?固定资产,长期基础设施是保险公司的,是保险公司投的。所以保险公司今后会越来越实。 还有一个,保险公司资管,另类投资会越不另类。为什么叫越不另类?另类投资原来觉得是小东西,但其实我们现在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每一个资管公司,另类的比例高了,当年另类的收益率高了,如果碰到每年的黑天鹅事件,另类比例高了以后,后果很严重。当我们对另类资产的管理团队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专业化能力提高,我们可能会在另类的占比提高,同时这个另类的占比提高又回到刚才第一个主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李总!应该说给我们讲了一些互联网保险方面投资关键的点。其实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做互联网风险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刚刚李总还说,我们几位领导讲的干货满满,但是不够具体,下面进入到我们交互的对话环节,非常具体的内容呈现给大家。 第一个问题关于资管新规之后打破刚兑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非常关心、关注,也是多年来市场探讨的话题。打破刚兑我们一直说非常想打破,但是又很难。投资者的教育以及各方面市场环境影响比较多。在座的各位领导是怎么样看待预期收益型产品打破刚兑的趋势?我们怎么更好的做这样的产品,引导市场的预期? 于泳:打破刚兑是资管新规最核心的目标,我第一反映,对保险产品、对保险端、保险业务,有比较好的促进。 对于资产端,打破刚兑之后,原来这种产品的同质化应该说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有更多的差异化的。 王小青:打破刚兑,如果有能力达到那样的预期收益,做了那样一个承诺的收益,我个人的理解,愿意承担那样的风险,其实应该是可以做的。但是不能做的一件事情是,你明明做的是一个承诺收益,明明做的是类存款的业务,但是不跟你的资本金、偿付能力挂钩。如果把这个梳理清楚了,我觉得应该是允许这样一件事情发生的。 第二打破刚兑以后,确实对于我们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固定收益市场的风险定价,在这样一个背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定价,现阶段正处于打破刚兑的磨合阶段,所以我们整体上面的策略还是不以下沉信用风险为代价。 严赟华:本身金融就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的组合,刚兑的前提就是忽略了风险,打破刚兑本身这件事情是让整个金融市场回归本来秩序的过程。但是市场也存在担心,大家也知道我们不是在一张白纸上面绘制我们资管新规,在已经创设了大量产品之后,是一个现实的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既好又好的做好这个事情,为明天逐渐的形成这样一种过渡的措施,这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考验。 落实到保险资管来说,之前我们还是以主动型管理产品为主,并没有涉及到很多刚兑的产品。我们也希望这个行业有序的发展。 初冬:我其实觉得这对资管行业是一个大的利好,因为我们有时候过去出去或者拜访客户或者怎么样的时候,他就会说你给我承诺一个回报多少,我说真承诺不了。他说我买一个理财都能告诉我做到多少。打破了之后,对整个做真正的资管来说都是利好,因为原来客户比较的基准,银行理财或者其他的理财收益,而不是公布的央行给定的定价。我觉得这对整个资管行业竞争环境的好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风险定价的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过去基本上滥债、好债都有人买。整个这一块就变成你的风险定价能力在行业中,专业得不到体现。今年越来越多的P2P或者有一些不大专业的或者机构碰上信用违约、踩雷,有大环境的问题,但是自身的信用管理能力也是风险定价的能力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第三个,对于我们从业者个人而言,你的专业能力,在全市场的评价,可能有回报吧。过去你觉得你很有本事,其实整个的行业,如果专门买滥债,也不怕出问题,其实你的专业能力也是得不到定价。所以现在整个的,银行成立资管公司,以及保险和券商、基金,都进入大的资管竞争之后,个人的专业能力也会在竞争当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章俊:我也无处考据,揣摩一下为什么有刚兑产品。我理解,最早我们拥有这一类的刚兑产品可能是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而设计的。有一些资产在金融机构看来认为是风险可控的,但是普通居民并不一定了解或者不一定接受,没有这个信息优势也没有专业判断能力,可能出现了这类产品。 在过去发展过程当中,当这类产品出现以后,像国外衍生品一样,设计者设计的时候,初衷为了增加风险分层或者增加信息的流动性、透明度,企业运行过程当中发现这个产品是有利可图的,可以赚到逆差,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操作或者扩大规模,一直到最近这几年大家发现刚兑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风险越来越不可控,进入操作环节不是所有的产品设计方对这个风险都有清醒的认识或者在市场上面的竞争压力导致了不管我认识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个产品都只能装进这个产品里面做这个事情,赚这个理查,风险就产生了。 产品设计的初衷和实际运行的情况出现背离的时候,我们认为打破或者破除这个风险是势在必行。如果不破除,按照经济规律,最终也是要发生的。在大爆发之前是不是有能力缓解这个东西。今年看到,刚兑打破过程当中,风险释放过程中总是会有痛苦的,今年对我们来说最痛苦的是信用风险体系完全混乱了,今年我们看到信用逆差进一步扩大,利率债涨的时候,信用债还在跌。 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如果将来打破了以后,像国外很厉害的或者很流行的垃圾债等等在国内才会真正有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不但能看到风险分层、风险定价,还能有组织构建不同的风险组合,包括风险损失率、风险损失的程度,来判断我们这个组合是不是能获得我们预期的收益。我的理解,刚兑现在打破应该是必然的趋势。这个过程现在可能是属于比较痛苦的过程,但是未来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比较好的事情。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章总!过程必定是痛苦的,但这个结果可能是凤凰涅磐的过程和结果。 李总,我问一个单独的问题,您刚刚也谈到了互联网保险的平台也好、科技公司也好、中介机构也好,我们选择项目的时候主要看什么?因为互联网其实泡沫比较大,这一点对于产业基金怎么选好项目、用好基金是比较关注的。 李宝忠:其实我还是特别想回答你刚才的问题。刚刚想到的,刚兑和互联网保险平台,这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我觉得金融机构发的产品能不能刚性兑付的问题是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我记得还在银行工作,很多年前,这个问题就有讨论,但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讲、做,但始终没有解决好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不适合在这个场合讲。 谁有权决定是否可刚兑,由谁决定决策机制?这个思考角度有很好的答案。比如说国家决定刚兑某一个大项目,谁来决定?我的基本答案,假如花的是国库的钱、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投票。刚兑,国家刚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投票,这是一个思考角度。假如说某某银行出这个问题了,某某银行可能存管、托管、代销的,但是有人闹了,银行刚不刚兑?取决于什么?谁来定能不能刚兑?如果刚兑,股东投票。或者第三方某一个慈善机构,那批人太可怜了,慈善机构愿意帮你。可以吗?没有什么不可以。 所以我觉得还是机制问题。再往下讲从另外一个结论角度了。卖的时候,本身是营销员错误的引导、虚假表述,那我觉得刚兑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假如不是这样,那我觉得,如果让银行董事会股东表决,一般来说不会同意的。这个事情,行长签不了这个字。这是主持人的第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为什么我们中互保基金专门投这个行业?我们怎么去选择哪个好、哪个不好? 第一个答案,中国今后最大的互联网保险平台绝不可能是现在某一个保险公司自己办的。刚才主持人跟几位保险公司老总讲的话,我决定他们再重新思考。而是你们可以去投可能能投出这么一个大的平台来。第一个结论,第三方,绝不是某一个一股独大哪一个保险公司控股控制的。我们希望寻找到真正的懂得保险运营规则的、有互联网基因深入的,有那么一个团队做这么一个事,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够链接到更多的保险公司,能够展示出更多的保险产品,能够让更多的其他互联网平台和我们流量入口能够链接进来,能够为广大的C端所接受。当然第一步能够为广大的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营销员接受的,必须具备这个特点。这样的平台,刚起来的时候,现在是银保监会,定是不是P2P销售,但其实保险的创新是搞不了P2P销售和资金挪用的。所以我认为我们FinTech从保险开始,中国会发展得非常好。 所以我认为我们投的方向有很大增长的爆发性可能性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要素链接起来,非常好。 比如说全世界最好的销售汽车的第三方平台是英国的一个第三方平台,只卖互联网的汽车保险。结果现实是什么?英国销售的汽车车险70%是平台上面走的,但是它不卖保险,只链接保险公司。英国所有卖车险的保险公司都在它上面挂着。英国所有的有车辆的客户想去投保的都上它的网站去比价,觉得谁的价格合适、服务自己满意的,就从它那里买。我们希望寻找到这么一个平台。 当然这和监管环境有关的,我们目前的监管环境涉及到费率的监管,也包括费用监管。找到这么一个主体平台还有综合环境是否成熟的问题,我们愿意去等待这个时期的到来。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我们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信用风险的,刚刚几位领导也提到了信用风险。我们说保险资金在投资上面是相对稳健的,但是难免也会踩雷。保险资金应该怎么样看待信用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当中不是说没有机会了,我们怎么样在信用风险当中寻找自己的投资机会? 于泳:从保险资产整个配置里面,信用风险总体控制是很好的。刚刚讲银河港(音),虽然是险资的资产计划,但是增信是比较强,后来问题很快得到有效解决。 确实,像刚刚讲的,对我们也是提了一个醒。首先在信用风险研究的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可能过往这种模式还是要有所转变。第二个是信用风险定价的能力,这是需要再提升。我想以后对于险资的固定收益,风险的定价能力将会成为核心竞争力。信用风险的管理上面,也要增加金融科技的元素,这个系统很重要。完全靠人工,能力还是有限的。之前已经开发了信评系统,现在进一步的在升级、完善。 王小青:刚才讲信用风险,谈了不少了。补充三点:第一个,保险资管各家同行都对信用风险非常重视,也是根据监管的要求,在07年开始就开始经历自己内部信用评级团队,无论是标准化还是非标的产品,都是严格的进行风险控制,应该讲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 第二个,任何一种投资,你享受了它的收益,就应该承担它的风险。整个行业对信用风险的文化有一个共同认知的过程。我们享受了风险溢价,背后就应该意识到你多拿的这个BP信用溢价背后一定有可能按照某一种概率会发生某一种违约的可能的损失。 第三个,在严监管,资金政策的情况下面,可能会有一些企业本身还不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点,一个铜板,一天的头寸可能把一个优秀的企业搞垮甚至让它变成清算的状况。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捕捉能力,真正优秀的企业在发生困难的时候,刚才李总也提到了保险资金如何跟实结合,真正优秀的企业,辨别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当它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去识别它、帮助它渡过这样的难关。 严赟华:其实这个问题和我们刚才谈的打破刚兑的问题是一体两面。第二个想表达的意思,要根据自己的风险耐受度去寻找合理的产品配置,以控制你的信用风险。第三个,建立这样一种能力本身自己要靠基本功练出来的,路遥知马力,实践当中能不能真正的做到、寻找到和你的风险匹配度相适配的产品,我想本身也是考验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 作为保险的资管机构,我想锻炼的就是这样一种识别能力。非常同意刚才前两位嘉宾的观点,我们赚的风险溢价就在考量我们自己的识别能力。 就这个问题多说一两句,去年也在陆家嘴这边参加一个债券年会论坛,谈到中国的债券,去年的话题是中国债券如何走向世界,面向世界市场,我们最大的问题还在评级。如何建立起来一更加真实、有效的评级机构、评级机制,这也是对于今后这个市场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 初冬:我自己觉得信用风险这个事迟早都会出现,中国整个的比例或者占比其实跟世界比,并不高。也是因为我们债券发行的管理体制多少有监管、审批、把关这些方面在背后做支持,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在债券市场上面融到资,这是大的背景。 其次,要正确的看待。首先正确看待,第一要有世界观,要积极一些。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整个中国政府对整个经济的把控能力也好或者说影响能力也好都是非常强的,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的概率非常低。 具体到我们如何发现投资机会,避免风险?我自己觉得多关注在整个经济链中的位置,你是上游还是中游、下游,你跟对手方或者占用别人资源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你是资源占用方还是你的钱被别人占用?这对你整个信用风险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要关注你资产的变现能力和真实杠杆能力、现金流这些,有这样一个世界观基础加上具体的分析,其实能够识别出一定的机会,甄别出风险。 第三个强调一下,现在金融科技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上面的应用很大一块可以跟信用风险结合,这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还是会有蛛丝马迹告诉你哪些公司会出文戏。 章俊:信用风险,我觉得还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当下来看我们现在处于信用危机当中。信用危机当中大家能看得到,今年信用产品的发行会非常的困难,不管属于什么环境当中,因为整个市场,包括投资机构感觉到市场的严寒和风险,我们在整个决策机制和控制方面就会非常的谨慎,导致这个市场现在比较困难了。但是有危就有机。我觉得现在对于信用产品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几乎,也就是说当市场给了一个好的价格的时候,对它进行甄别。 第二个,在甄别过程中,要真实的甄别出这个市场风险才能够获得这部分的超额收益。认为两点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大家平时关心的信用风险的市场风险,这个企业现在所处的阶段,包括为什么会有这个风险。有时候看到信用风险发生的企业,一个直观结果,为什么出风险?有融资能力,说白了能够借到很多钱,借着借着,最后就发生风险了。借不到,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反倒风险并不是特别的显著。对于未来,信用风险市场判断来说,带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这个行业、行业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什么会碰到现阶段的风险,由于经营的问题还是治理结构的问题还是产品生命周期就是这样,会对我们能力提出进一步的挑战。第二个,信用风险产品投资的道德风险控制上面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市场混乱的时候用什么内部决策机制识别,并且获得收益,就很重要。这个市场,有的领导也说超过10%还是12%以上的,基本上是不打算还钱的。识别机制也非常重要。 谢谢! 李宝忠: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老总讲的关于信用风险的看法。作为保险资管来说,信用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既包括自身能力、团队的建设,也渴望市场上面有好的、优质的金融评级公司。 作为我们投资机构来说,我们更多的需要关注我们可能的、潜在的投资目标、投资对象,这在我们资管领域、经济领域里面都是非常关键的。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我们后面还有很多问题,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希望每位领导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您对未来保险资管行业发展的期待,会不会成为皇冠上的明珠? 于泳: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论坛,我的感受,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保险占的比重非常的高,我是坚定信心、充满信心。谢谢! 王小青:在路上。 严赟华:促经济、惠民生,随着保险这一金融工具在整个民生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行业的担当也要体现出来。 初冬:借用潘总还有我们集团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章俊:我们应该能在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获得比较好的长期收益。 李宝忠:十分渴望我们的保险资管公司能够更开放一些,除了自己做以外,更多的能够和社会上面的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既做GP,也做LP。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从李总今天的发言能够感受到前面五位嘉宾是保险资管公司的内敛风格,李总风格代表了互联网保险新兴的机构的风格。我们时间过得很快,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干货。往往在论坛对话要结束的过程当中其实嘉宾或者是现场观众走得比较多了,但是今天依然各位在这坚守着,认真听我们今天的对话,我们很感谢在座各位观众,也感谢在座的六位嘉宾。谢谢各位![详情]
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要真正解决场景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就要往生活服务上,旅游服务上输出,这才是真正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全文: 孙中东:各位嘉宾,下午好!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银行数字化路径和多重赋能,跟今天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银行从业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银行数字化当中工作,这是全球通用的语言,我们可能叫互联网+,叫互联网银行,叫金融科技。全球通用的语言就是数字化,银行如何做到数字化?能满足我们智能所有的相关需求是我今天分享的主要部分。 我分享大概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一套方法论和路径体系,这一套方法论,我们银行应该怎么做,最后再分享一下我最新的一些观点,就是多重赋能。这整个体系基本上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还很不成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看互联网如火如荼,银行好像还不是太能够跟的上,银行应该向互联网学什么?很多人可能都在学技术,学开源体系,学去IOE。其实互联网不会改变银行的本质,改变的是银行金融风控模式和服务模式。我觉得刚才汪总分享慢慢的干货,其实就是用技术和手段来做到银行在服务模式上的革新和变革。这个就是一个方法论体系,也就是我们看互联网的公司在展业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工具,比如说我们看facebook、微信、推特,所有基于互联网公司不是基于网点,怎么样展业,他们都做开放平台体系。 国家的互联网+也是讲连接,银行是什么?银行简单来说是三大工业,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息中介,这些中介其实跟网点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银行完全是可以数字化运营,可以不依赖于网点。我在业界提出1+1+N的建设模式,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1+1+N模式是什么?这张图希望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看银行传统的展业,第一个银行一定要有金融产品,有金融产品,有我们的组合服务,所以第一个1实际上就是银行要想建好必须具备的能够,但是互联网来了,我们必须打造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有跟互联网能够对接的各种可能性,所以我们中间这个平台实际上比较复杂,实际上多场景跟个人客户、企业客户都要连接的平台,在全生命周期里面都要连接上去,再看那个加号银行打造开放平台体系。大家关注一下整个银行开放平台在2012年提出来的,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已经非常认可这个标准,欧洲、美洲都已经制定相应的标准。最近的银行也推出API的概念,银行不通过网点展业,通过什么来展业?就是学习互联网,通过开放平台来展业,连接所有互联网上的创新模式和互联网上的一些场景。 数字化要量化的,一个银行是不是数字化银行?是不是金融科技的银行?是不是互联网银行是有标准的,前面七个标准是全球所有的银行通用的标准,也就是说银行在没有互联网和有互联网之前都要做到七个能力。这个所有银行这么多年,科技人员,整个银行管理层都是在持续要求,我们打造这个能力。另外这边14个能力实际上是为了应对整个互联网来了以后,银行业应该做能够解决互联网化的问题。 所以这21个能力的打造,实际上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展开,这些能力实际上如果打造好,你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数字化银行,你如果是数字化银行,你赋能对于你来说是高效的,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先打造好,再接受外面金融科技的赋能,所以大家看,现在市场上经常说这个银行做金融科技,这个银行做区块链,那个银行做AI,实际上你对他的银行认知,你觉得他是非常高科技的银行吗?也不见得,就是因为他整个体系并没有了解是不是真正做到全面的数字化。 我们来看,这个核心能力是怎么建设的。我稍微展开一点这些能力,我们看一个银行,这三大牌照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比如说渠道,银行有各种渠道,渠道层面,我们希望这些渠道做到什么,银行有网点和网银,大家看这些渠道的时候,是不是每个银行都有一致性体验?比如说你打电话给写,我要去你们行换笔外汇,你到网点以后,你交上自己身份证的时候,会员能知道你刚才打电话是想换一笔外汇吗?我觉得未必能够做得到。银行在所有渠道层面上,能不能做到一点接入全程协同,这是非常高的挑战,很多银行做不到。但是客户的体验,互联网越来越注重客户体验和感受的时候,一个银行的渠道都完成不了这么多的情况下,实际上你的路还是比较远。具体后面这些点怎么做到?我就不展开。 我们看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小米最近说他要跟客户交朋友,银行是不是真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个能力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银行说我要以客户为中心,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了吗?我觉得大家可能都有感受,我也不深说了,实际上我们在整个打造数字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洞察这个客户,能不能了解这个客户?我们在整个银行能力布局上面,是不是把客户做深入的分析和我们整个对他的管理,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看整个银行的体系,其实有产品银行卖基金,卖证券,卖所有的保险,银行有自己的汇票、信贷、理财,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布局?你的布局决定你以后迭代的效率,你的架构决定你的效率,所以你的架构做的好不好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现在在业界基本上说要核心这么来做,这个话解释起来都是比较复杂,但是核心意思都是说,我们核心系统,你要来做,多种外部系统来摆布,每个系统最后通过总线连接。财务系统是绝对我们银行整个报送,成员自己的利润跟整个行业来做沟通的体系,这个体系做到会非常灵活高效。我们看银行管理在哪些层面?其实后端的管理非常复杂,我们从银行来看,我们有利润价值的管理,有客户关系管理,这些管理我们怎么有透明度,我们全行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我们每个都能拿到自己的数据,这些数据怎么支持银行经营和发展。我们看银行运营标准是什么?我们讲标准化,应该银行业务特别复杂,所以从运营角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怎么做到工厂化、标准化所有的产品。 下面介绍一下银行21个能力,实际上希望我们跟互联网做一个连接,比如说基于自建合作植入场景提供银行服务和产品能力,我们把我们的产品植入到京东金融来做,实际上我们有些大银行可能自建,小银行我就建议不要自建,我们跟场景来合作。第二条产业链条,我们在线上做供应链的金融,包括一些技术,我也不展开。实际上说我们这些对于银行业都是比较新的,不是银行原来的数字化能力,这14个能力,银行其实都在路上,今天上午主会场也讲到,现在银行在金融服务里面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银行应该自己首先能够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就是服务好互联网化的变革。所有的企业个人、消费都在互联网上,银行如果在互联网上服务不好,实际上你自己的作用就是一个缺失。所以我们看现在这些能力,现在银行做的怎么样,这个我评估是有一定依据的,实际上在传统银行七个能力方面,商业银行股份制做的还是不错的,做了20几年、30几年,但是在互联网能力方面,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是所有银行都在努力做的。 如果说我们银行把这些能力不断完善过程里面,我们看怎么赋能?所以现在这个赋能词比较热,我自己总结是三重赋能,一个是给银行赋能,使我非常强大,但是目的是要输出出去,为产业、生态、场景服务。最后一个赋能就是真的能够做到生态之间的互相赋能,所以这里可能现在认识比较清晰就是自我赋能,我们在所谓的ABCDT层面对银行做加强,就是用新技术手段不断来支持我的赋能领域。我刚才说如果你自己的21个能力没有仔细研究,也没有一个规划,当然不是说全做好就是赋能,但是你自己没有规划好,如果做这些东西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益处。 银行基本上是一个金融行业,跟互联网现在接轨的过程当中,必须把自己的真正金融能力和金融对接能力打造出来才好做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实际上研究比较充分,我简单说一下,大说据可以做画像,因为这个画像随着大数据出现,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画像更加丰富,因为银行一直讲客群的定位和分类服务,以前只有银行分析,现在有更多社交信息,互联网关注信息、言论和观点,其实我都科技收集到,这样的话,我会让客户越来越具体和例题。我们可能用大数据来做精准营销,用这些人工智能的技术,一些算法来做,我们可以来用来做反欺诈,对于所有互联网最大风险是欺诈环节,怎么来识别客户?尤其对于客户身份真实性的核查,这是我们做的七层互联网机制,使得最后能漏出来,所有网络通过的时候,我们希望是一个好的,真实的客户。 人工智能下一个专题可能有,我们招行的专家也在,所以他们会讲,我们也不太讲了,这一块对于资管领域比较大,我们未来对于人工智能手段来做投资顾问和人工理财服务。这一块大家都知道,刷脸对于人身体各种特征的识别,这个主要是符合于人身份的识别,知道最终是你,其实里面有大量的算法,刷脸其实里面有更多算法的训练,使得他更加精准,包括我们现在讲大数据,或者叫智能风控,我们怎么通过有监督机器学习和无监督机器学习两种手段,有机器学习就是说我们还是有不良的数据,有坏的案例和样本,这样才能做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但是实际上,真正跟互联网操作过程当中,有坏样本的非常少,大部分是无监督的机器学习,他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怀疑,所以刚才汪总分享的时候也提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怎么把风控的能力不断提升,这部分很重要。 移动互联我还是要重点分享一下,大家为什么现在不提移动互联技术,可能觉得移动互联已经做的很久,每家银行都有手机APP,实际上做的很远远不够。实际上有两个方向进一步尝试,一个是用H5来做手机银行,这个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我们社交网络里面传播,不是说H5做一个宣传,而是做整个服务的提供,这部分是上海华润银行做的非常好的尝试,他们做一个纯H5的手机银行,在朋友圈可以分享。另外就是SDK,往后走对于移动端的特别解决方案就是SDK,所有的APP都可以在加上SDK以后得到金融的服务,这是非常大的场景和愿景,我希望更多的银行能加入这里面,一起来共同努力,把这个银行服务,能够真正跟场景结合起来,也就是更多的服务实体经济。区块链很清楚,实际上我觉得它跟银行的供应链有天生的一些契合点,我不是太认为他很快就能够有很大的作用在银行,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尝试起来,多去看一看这些技术体系,有很多东西可以解决我们银行的痛点问题。比如说票据场景的问题,还有融资便利性问题,来做补充。 第二部分我们怎么把21个能力打造出来,再加上ABCDT赋能以后,我们强大的银行金融科技体系怎么进一步输出,输出哪里?实际上中国有一个统计数字,去年一共是1700万个APP,所有行业都是基于移动端的展业,但是我觉得大部分APP活跃度是很低的,或者有一些个人的尝试。但是无论融合,每一个APP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企业或者是个人,大部分都需要金融的服务,但是大家在金融APP后面看不到银行,可能看到支付的东西,但是银行全部缺位,所以这部分是非常大的蓝海市场,我们能不能打造一个基于全牌照的金融服务体系,植入到APP里面。 我们原来说做手机银行,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的想法,但是手机跟银行,手机APP确实可以做进否服务,但是跟场景无关的服务。所以说怎么把银行能够跟场景结合起来?手机银行做不到,必须要做新的技术模式,就是我们的数字化要再提升。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银行服务开到APP里面?使得每一个APP都能感受到银行存在,不一定是赋能银行,每个APP里面,其实得到金融服务,谁是最主要的提供者?是银行。为什么在APP里看不见银行? 所以这个事情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整个同业的思考,移动端转型,所有的行业都在转型的时候,为什么银行缺位?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我们要进一步输出,通过我们刚才的基础能力建设,银行打造一个纯数字的银行以后,我们输出到所有的场景里面,我们可能有融资功能,支付功能,投资功能,产业链功能,结合下面所有的新技术体系把这一套东西向最右端输出,我们在尝试。我觉得输出到京东金融不算是真正的输出,因为没有解决,只是一个金融的产品提供,我们真正解决场景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就要往生活服务上,旅游服务上输,这才是真正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如果大家都想银行业在上面,各种机构也在上面,我们大家互相赋能,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让人产生遐想的一个生态概念。我们在场景端,入驻机构端,我们采用这样一些新的技术,让我们大家互相赋能,真正做到消费产业,B端、C端机构,整个链条打通,互相赋能,就是产业是和消费行业最值得尊重的真正服务老百姓和小微的。所以我们的金融服务也在里面,把整个循环做起来,打通起来,这确实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来做这件事。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建设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童文涛先生、兴业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顾卫平先生、广发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陈芳女士、招商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魏青女士、华夏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先生等几位嘉宾就银行理财转型与子公司畅想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再斌:一年一度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每年碰到“8”基本上都有大事,今年的资本年碰到了“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新规”出台的时候大家对资管下一步的转型和发展,在座的各位都有很多期待。 到底资管下午应该怎么做?各位都是资管的大佬,每个人用3—5分钟的时间,题目也是资管未来的转型和畅想。大家先基于前几年转型发展的经验,对未来资管发展基于新规下大家做一个畅想。 童文涛: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的情况特别的复杂,我们的心情从年初到现在几起几伏,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起伏。作为资管人体会的更深,因为我们是被监管的对象。 现在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落地了,都很清晰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我们要转型。我们原来做的东西很多是不在正道上了,所以要转到正道上。怎么转型?一个是指导意见,第二个是理财的实施细则。同时又附加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非常好。 我们怎么转型?这两个指导意见就是我们的目标,通俗的说其实就叫做“回归理财本质,支持实体经济”。我觉得就是这两句话。我们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卖者有责,买者自负,更通俗的一点就是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管理。原来有空转、杠杆、套利和泡沫,特别是没有到实体经济上,空转和套利就违背了理财的本质,这跟实体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所有的资金运作和配置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外空转和套利我觉得就是最大的骗局。 两个管理办法,然后是一个通知。早晨局长讲得很清晰,我们今年以来所有的研讨会说得非常多,其实在这两个制度办法的后面跟着一个说明。这个说明很核心的就是两个词: 一是“实体经济”,非标有所放开,至少2020年非标在原有存量的规模下可以继续做。二是估值。估值是个核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非常核心的问题,也是任何一次会议上反映最大的问题。非标8—10万亿,我们从4月27号开始全部停止发放,不能错配,我们募不到一年以上的产品。我们这个机构一个月放三四百亿,两个月就是六七百亿,现在两个月只放了10个亿。大家玩理财的都差不多。体现在表外,体现在社融,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再说债券,信用债是十几万亿,理财是十几万亿,大家觉得信用债风险很大,不投了,马上资金链就断了。信用债目前一旦改成市值化后果不是我能想象的。 所以说适当的进行调整我们能够把资管新规真正落地,继续推进,特别是在过渡期能够怎么样有序转型。二十几万亿的资产确实要有序转型,要有序的推进,有序的过渡,不能够一刀切。早上监管部门讲得很清楚,会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保护我们有序、安全转型,不单单是理财的事,是整个实体经济的事,短期内回不去的,理想化了,一定是有序推进转型的事。这边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宏观经济的有序推进和经济周期相一致,咱们的调整就是跟经济周期相一致。一定要支持实体经济,最后要落到实体经济,买信用债,做非标都是投资实体经济,如果货币只是流动性的工具,没有实体经济就一定没有理财,否则就是骗局。我们也想发一年期到三年期的理财,基本上发不动,投资者教育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工作。 第四,整个转型过程中风险防控的压力很大,包括存量风险资产,以及新的风险资产。等等这些都是在转型过程中推动的。我们一定会按照两个规定的要求,制度的办法去推动,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大家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道路是不会变化的,方向是不会变的。 杨再斌:主要观点还是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如果不支持实体经济的话理财回归本源也会存在很大风险。可能机构投资者会通过行为的选择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变化。 下面我们请兴业银行的顾总来说一下。 顾卫平:刚才童总讲的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半年多来更多的是迷茫。这个迷茫并不是说对资管行业未来发展的迷茫,主要是因为新规出来以后具体的细则没有出来,就怕现在做的事情回过头来看又不合规,又成为压力和包袱。6月份市场理财规模降了1万亿,引起高度关注。大家都知道每个月社融的总量也就是不到2万亿,影响很大。目前我觉得要处理好,还是要冷静的面对新规,尽管新规出来以后我们的逻辑和模式不存在了,目前面临很多困难,包括老产品、老资产的整改。大家在这个行业里边按照过去的模式脱离了资管的本源。 与其在这个时候大家那么悲观,倒不如说新规真正的开启了大资管的新时代。投研、风控、市场销售很多方面的能力,银行的理财要跟上去。但是银行理财有很多优势,银行理财里边70%以上的理财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我也看了一下公募基金的产品,公募基金不到12万。如果这样的结构再看看投资人的时候主要是以机构投资人为主。银行理财当中客户的资源优势是很明显的。中国市场的机会,增长的逻辑还在,关键是面对这样的新规,按照回归本源的角度,我们从过去银行表外存贷款经营的思路真正转向资管轨道上来,真正能够在投研、产品的设计等等很多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尤其在投研方面。 投资当中过去银行理财资产配置好像比较多元的,但是投资的角度主要是以配置为主。银行过去在资产的配置,尤其是固生类资产配置偏重于信用风险,我们比较忽视利率风险的管理。现在要求理财产品按照净值化管理的时候,这对我们的挑战是比较大的。 我觉得我们要迎头赶上,过去市场的波动对我们影响很小。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是类资产的产品,各个产品投资组合都是雷同的,今后转型以后我觉得在产品的设计方面确实要根据我们的客户进行一定的细分,从中高级客户、普通客户,从偏收益、偏流动性等等方面。 最近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有的是偏收益,有的是偏流动性的。很显然如果偏流动性的话,每天赎回的限制看得很重,因为有了这样的要求对收益可以适当降低。有的是偏收益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把客户的需求进一步细分,在源头上对产品进行导流。所以我觉得产品的设计、研发上面除了公募基金学习以外还是要针对银行庞大的客户群体作出一些有特色的产品。 总体上我感觉银行理财新规出来以后对我们有一个转型的震荡期,未来逻辑没有变,未来还是充满光明的。 杨再斌:顾总我总结一下先是迷茫,二是转型,第三个是期待,特别是投研能力和产品设计上面提出更高的挑战。 下面我们请广发银行的陈芳总谈谈她对资本转型的想法。 陈芳:实际上未来两到三年我们面对的老产品的顺利过渡,另外是新产品的拓展。我现在对童总和顾总刚才的发言一个补充,我们可以看一下五六月份的社融,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同比多减了4200亿,6月份多减了5000亿。我们可以看到6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定向降准,2000亿的投小微。还有央行对于一级交易商对于额外的MLF,用于信贷投放和信用债的投放。包括7月20号的理财细则以及资管新规的补充通知,我们都会看到去杠杆的方式和节奏正在作出调整。到底7月份的社融怎么样?我个人觉得还要观望。在座的各位我们的非标有的会受到限额的限制,过去有一个8号文,4%和35%比例的限制。对于老产品的非标,期限错配方面我们需要再进一步的落实。所以7月份的社融方面需要审慎观望。这是关于老产品方面。 对于新产品方面,新产品仍然是一个弱非标加上净值化的方向。我以前会说去非标,现在会说弱非标,未来的产品我们的非标一定是类信托的,不错配发行的,一年的资产,一年的产品,三年的资产,三年的产品。实际上非标的特点就是金额大,期限长,即使像建行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大的网点和客户的优势,能够募集到的期限匹配的非标也是非常有限的。 净值化方面意味着我们所投的资产,新产品除了非标这种期限错配的要求,我们未来一定是以标准化的资产投资为主。再加上核算的要求,流动性肯定显著增强。补充通知里边采用摊于成本法,这也是比较实际的,我们首先看一下货基资产配置,40%配到存款,30%配到存单,20%正回购,10%左右是债券的配置,10%的短融、超短融我们可以直接的流向实体经济。 对于银行理财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公平化的对待我觉得迈出了一步。实际上所有资管的品种在新规之后一定有所萎缩,货基增长了接近5000个亿。 我们再看一下摊于成本法,我们认为按照ALFS摊于成本的净值也是计量的净值。最近大家知道中融新大的债券,很小的成交量就从100块钱打到20块钱。我不是说对这些基本面出现问题的一定会在信用利差方面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体现了市场的力量,这是非常对的。实际上我们应该平衡好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有些是一些流动性的风险。如果我们完全采用市场对市场,市场的波动肯定会显著加大。所以我觉得至少在监管政策的微调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利于市场做一些有序、稳定的变化。这是老的新产品的交接。 两年半的过度时间内,就像开车以往转弯的时候速度一定要降下来,而不是让它飞出去。我觉得这一点经过这两个月政策上会有一些调整。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继续展望未来,我一直在想我们自己将来的定位是什么?可以用6个字形容“比较竞争优势”。我们到底是做β类的机构,还是做α类的机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再细分的组合。 资管的核心实际上是定价,将来谁的定价更准确谁就更具有竞争力。倒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定价出现了偏差,我们就会丧失竞争力。实际上这个错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对β的定价过高,我们就会牺牲客户的利益。这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的错误就是我们对α的定价过低,所有的α一定要有一个壁垒,要有一个保障,如果定价过低,无论是资产还是客户α的保护就会逐渐的丧失。 我觉得未来我们在新的产品方面就是要做好定价,通过定价把我们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这就是未来大家需要一起探索的。谢谢! 杨再斌:谢谢。下面我们请招商银行的魏总给大家分享一下。 魏青:首先感谢有这个机会参加本次论坛。前面三位老总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今天论坛的主题是资管转型和子公司的畅想,我就想来讲讲“畅想”。我个人其实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任何时候如果说不能做的事情我就不会想,我就想现在能做点什么。 这半年来都觉得非常的累,整天脑袋里边想该怎么做,累法就跟去年、年前业务大发展的时候累法是不一样的。老产品能不能对接新资产,各个组合在那里去想,7月20号央行执行的通知也回答了过去存在的一些困惑。我自己对执行通知的理解,我觉得整个转型期间,过渡期之内监管层面、政府层面给了我们充分的转型过程。转型阶段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过去要转型的老东西怎么样能够顺利的完成,同时要为新规之后业务发展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招商银行在方向上坚定不移的朝资管子公司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是等监管层面子公司管理办法落地以后,我们能够申请拿到子公司的牌照。从子公司的角度我觉得方向上面跟银行的理财有很多优势,我们现在看到银行理财管理办法有些地方还是比较严格的。如果说我们成立了银行的子公司以后业务的准入,业务的标准各方面就跟同类型的资管机构是一样的待遇了。所以在这个方向上从子公司的角度是坚定不移的方向。 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在做一些转型过度的准备了,比如说最简单的新规以后结构化存款和保本理财就不再归到银行理财规模里边了。这一块我们已经在内部安排了,结构性存款已经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从规模的角度上来说大概有6000亿,已经开始转型了。 再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未来的子公司定位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周到的服务。对客户来说最直接的就是你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在产品体系的建设上,专门成立产品设计管理委员会,我们经常也在想产品体系怎么构建,比如说我们觉得银行的客群按现在的分类分公募和私募,而且公募的起点从5万到了1万,其实更多的要想大众化普惠性的理财产品该怎么设计,在这个阶段才能给客户稳定的回报。在这个过程当中产品的体系跟投资能力紧密相关,这是我们要做的硬功课。 所以在投研一体化的研究上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布局了,比如说我们成立了几十个人投研一体化做研究债券的小组。我们这个小组每天都在开会,重点是在看什么样的债券值得投。这都是在为未来专业能力的打造在做准备。 我自己觉得在给客户提供回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客户讲清楚我投资的理念是什么,我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我一直想的一句话,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解释的业绩归因比投资回报本身还要重要。因为我本人也负责权益投资,在做权益投资的时候,大家买股票,有时候是跟市场波动相关的,你要跟客户讲清楚α的来源是什么,α的来源又分很多种。 如果说我们的客户看到了一个收益百分之十几,或者市场不好的时候亏了百分之几,他能够明白亏的怎么来的,他能够理解你,可能在任何时候就可以把钱放心的交给你管。就涉及到我们通过这些专业能力以及投资理念的营造还是为了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专业品牌的形象。 还有就是风险文化的建立,现在风险管理文化如果未来要朝子公司方向发展,要补的功课很多,挑战很大。我们对比国外先进资管机构,我们差距确实不小,我们是在国内资管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也有自己的特色,也有所处的环境影响。未来我们要在风险的前中后台,整个流程上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文化,包括我们的监控各方面要打通,要一致性,不能够一个业务讲一个业务。我们去考察其他机构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个业务条线的,不管是哪个部门看风险的,他跟我们做交流的时候始终离不开整个公司的风险文化,每个人说的都是我们这个公司,我们的风险管理大概就是五大方面。每个人都如此,我就觉得风险文化的一致性,和在这个公司里边深入骨髓的东西也是保障业务健康发展的。 最后,IT的建设,除了所有的业务,所有的管理能够上系统,未来更多的是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能够发掘一些信号,找到一些带来不一样的α的东西。这个国外的一些机构已经做得非常前沿了,我们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我们过去也看了一些卫星云图的信号,真的能够发现在公开数据之前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总而言之,在目前大的背景下转型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我们朝子公司方向努力也是不断地往前推进的。这次整个年会主题是改革和涅磐,我也相信中国的资管行业很有智慧,也很有激情,我们在这样大的环境之下也有能力在未来的几年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资管水平。谢谢! 杨再斌:魏青总对未来资管做了几点畅想:第一,加强能力建设;第二,风控文化转型;第三,系统的建设。 下面我们请华夏银行的苑总跟大家分享一下。 苑志宏: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从“427”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包括720央行的通知,以及两个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我们作为从业人员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思考的比较多,交流的也非常多。 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对照着新规,对照着之后的细则,整个银行理财转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个人理解有几方面:包括经营理念上的,从经营理念、战略定位上面临很大的转型。过去银行理财客观的讲,或者我们作为从业人员来讲就是表外银行运作的模式,资金池运作的模式,无论从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都是表面业务的延伸。作为行里边的一块业务更多的是以银行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发展和推动这个业务。 未来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更多的就回归到本源,本源就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所有业务的开展是要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上。这是一个大的转型。这个转型不是一句话能够完成的,或者不是写在纸面上都能完成的。 第二个是组织架构。资管新规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银行资管业务未来都要通过子公司的平台来开展的。一个组织架构的变化对于全行业务的管理,包括我们这块业务跟其他业务的协同、配合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个是产品层面。过去我们知道银行理财做的都是隐性类的产品,未来肯定要打破刚性兑付,肯定要做净值化的产品。一方面我们自己在转,另一方面我们的客户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包括我们的投研,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有时候觉得也汗颜,五六十个人,如果放到公募基金公司后面要加一个零。如果在这个人员配置下我谈我的投研有多强,这个就不客观了。 后面在整个业务转型,过去主要是做一些债,做一些非标,后续交易类的把握和权益类的投资都是整个银行理财的短版,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包括刚才几位老总提到的IT支撑,过去IT整个系统是围绕着资金池运作IT的搭建,未来至少第一个目标要达到像公募基金一样覆盖全业务流程系统化,要上线,从IT到投研,到风控,到运营估值整个全流程系统化。 上系统之后我们现在要利用金融科技成熟的成果,推动智能化的发展。这也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我觉得未来银行理财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这些新规的落地只是把大幕拉开了,我个人理解过程还是需要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付出艰辛的努力完成的。 今天时间所限,我再多讲一句转型里边我个人的思考,银行理财产品未来的转型方向。之前427出来之后我们明确了银行从过去刚性兑付类的产品,预期收益类的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要搞净值化。720出来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情况又复杂了,我们现在做的业务有原来的老池子产品,有过渡期的产品。过渡期的产品现金类产品、定开类的产品在过渡期可以用,但是过渡期之后也没明确,大概率应该是一刀切,会走净值化的道路。 还有就是新产品,不管是投什么样的资产一定是类公募基金化了。现在面对的是三个产品形态:老产品、过渡期产品和新产品,情况更复杂了。我个人理解老产品和过渡期的产品是保现在吃饭的,可能就是两年左右的时间。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考虑做什么样的产品,新的定位,在监管的厚爱下基本上保住了,原来我们觉得这块压力会很大,现在基本上我觉得稍微能够松一口气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马上要考虑的是新产品要怎么做? 我个人的几个观点,第一:一定体量以上的产品,包括浦发银行这样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一定转型到全功能、全能化资管机构。刚才提到一定是全市场的配置,全产品的覆盖,全渠道的覆盖。因为小而美的东西对于这么大体量的银行来说意义不是很大,我们更追求的是大而强的东西。 第二,我觉得未来“资管新规”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的优势一定要树立起来。我一直认为无论是资管新规还是金融去杠杆、去泡沫也好,实际上就是金融领域的去产能。大家都知道产业领域结构化的去产能或者结构化供给侧的改革核心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对需求端如何的满足或者需求端的了解。 所以我个人理解银行未来整个产品线的布局或者转型一定要立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这么多年以来对银行理财的定位或者需求,首先是保值、增值,有一个稳定的回报。过去我们是通过制度红利(说好听的)和监管套利(不好听)来实现收益的稳定性。我觉得银行理财未来大的方向还是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而不是追求相对,可能会跟基金公司有更大的差异,基金公司是追求相对收益的,银行理财更多的是追求绝对收益的。实现绝对收益不是原来制度的红利或者监管的保护,更多的是策略上的一种选择。我们更多的要发挥自身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通过多元化的配置来提升收益风险,包括我们采用运作的模式。还有非标的优势,非标不能妖魔化,非标是银行传统的优势,也是一个强项,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怎么给他设计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合规的开展类似的一些产品。 我们一直在考虑真正的结构性的理财产品,跟我们现在说的一些结构性存款的产品完全不一样。下可保底,上可通过策略,真正结构性的产品未来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主要方向。 这是个人理解,我觉得很不全面,请大家指正。谢谢! 杨再斌:即使没有资管新政,商业银行的资管也已经到了转型的时候,按照原来那条老路也很难走下去了。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基本的融资结构是债务性的融资结构。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要从满足客户的角度,要用原有的模式做下去迟早也会面临瓶颈。 下一步我认为资管业务在资管新政上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几个方向是比较明确的,“资管新规”的转型里边商业银行一定由信贷文化向投资文化的转型,包括将来也转成资管子公司,将来的定位是表内做信贷,表外做投资。刚才顾总也提到了商业银行体系内信贷文化对投资文化的约束,理财本来就是一个投资。 第二个趋势比较明显的应该由被动的投资管理向主动的投资管理转变。刚才大家也提到了很多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方面确实是资管面临很大的缺陷,因为他能够利用原有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渠道、机制、风控的优势。如果说真正的转型做资管运作的模式就在借助于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的模式进行要求,包括未来基金化运作的趋势会更加的明显。 第三个趋势由现有销售产品的模式向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资产管理业务范围非常多,而不是单一的向客户销售一个产品,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收益的服务,可能更多的是全生命周期真正的服务,这方面资管将来能够提供的服务可能是真正回归的话,将来的服务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资管新规下面,我们能够找到适合更好平台或者更好模式新的业务机会。 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很多风险的问题,包括童总刚才也提到了资管新规下面由于社融的下降将来会对实体经济包括存量资产带来很多风险压力。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各位大佬在加杠杆的环境下面我们如何平衡资产风险控制,以及因为资管新规下要求我们一定要支持实体经济,同时我们要发展,肯定重新回到“资管新规”?中国是债务性融资为主,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都放在商业银行,由于社融的下降导致很多企业拿不到钱,再发行也受到很多的约束,甚至发不出来。这些问题我不知道各位大佬有什么思考? 童文涛:我谈谈个人的想法,加杠杆是挺有意思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调控频率现在越来越快了,从原来的五六年干到三五年,频率由一端走向另外一端的频率正在不断加快,2016年之前我们都在加杠杆,那个杠杆可能是在座加上去的,现在我们又得把它降下来,这个变化太快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运行,我们的宏观调控可能是出了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条线管理,包括我们的监管走向联合监管。但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记忆犹新,2016年我们还在加杠杆,其实很多是我们加上去的,监管太松了。监管部门都有护犊子的心理,那时候企业债比国债利率还低。其实很多在体外空转,大家都非常有钱,为什么大家非常有钱?为什么那时候就没有讲到应该要调控,大家都在资金盛宴、资本盛宴,没人说这个事。 现在降杠杆,比谁降得凶,比谁出台的政策更严,去年以来,私募完就是信托,信托完就是理财。理财如果再全面控制,我觉得咱们的实体经济,咱们的经济运营可能就hold不住了。我们现在有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种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智囊,今后在调控上应该会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我们都是屁股指挥脑袋的部门,我们肯定都是考核的部门,我们肯定都是围绕着指挥棒在走的。 杠杆降到今天这一步我觉得方向变了,现在叫稳杠杆,调结构,因为出风险大家都不买。今天没人买了怎么办?债发不出去了,直接就断掉了。跟银行贷款还可以商量,在资本市场上大家不买你的债券,你发不出去了。资金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扛的过去,肯定扛不过去。所以说杠杆加也好,去也好,其实都跟咱们整个经济的宏观运营是紧密相关的。加多了有风险,去快了也有风险。所以说杠杆和风险是天平的两端,需要很高超的平衡艺术。我希望再往下走经济运行能够更加完美,不管是加杠杆还是去杠杆。 顾卫平:刚才主持人杨总说的,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可以感觉到金融市场的乱象,也可能违背了风险。感觉到“资管新规”一出来以后对社融总量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里边我们就要考虑作为一个新规来说,作为一个规则来说怎么样来平衡化,平衡风险与服务实体的关系。 目前的细则出来以后我感觉到有些方面还是有点迷茫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扣除结构性的存款和保本理财,理财产品也就是21万亿到22万亿。它的投资组合当中大概16%左右非标,债券应该有45%左右。但是如果说按照转型以后,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久期大概是3个月,各家银行都发行了“T+0”高频的产品。如果说市场上高频的产品比例达到15%—20%的话,因为过去银行理财只有标和非标的概念,如果说T+0的产品有15%,20万亿的话大概有3万多亿。如果这部分钱按照新规和我们过去的模式肯定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这3万多亿能不能进入实体经济,直接进不去,间接可以。再来看一看主流的产品,3个月、6个月开放性的产品,新的规则出来开放周期6个月以上的可以在过渡期里边引用成本。但是资产的平均久期不能超过开放中期的1.5倍。 这样的产品,这样的规模能进入实体经济吗?我看也比较难,据我分析下来,我们不考虑非标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债券发行平均久期是3—5年,超短融资是少量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当然你是开放式产品,我们的理财最终还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回归资管的本源,真正的回归还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去。但是我们的办法跟我们的初心,实际出来的效果未必能达到。 杨再斌:还在征求意见。 顾卫平:流动性管理有几种方式,可以说开放式产品里边保持多少比例的流动性资产,流动形资产可以定义。流动形资产是指期限一年的国债和证券基金国债,三年期的没有流动性。我们银行理财原来做配置,我听做交易的人来说持有国债跟持有现金是一样的。大家想一想一个银行理财的规模那么大的时候,流动形资产定义成一年以内的,大家肯定在这个市场里边很活跃,拼命在这个市场里边打转。 今年上半年债券是牛市,由于风险偏好降低了,今年上半年看上去债券很活跃,但是要钱的没有。如果说现在这样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用这样一种思路去管理的话,我感觉我们资管的产品,所投资的要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所以需要调整一种思维,确定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比如说我们要把客户的资金,把短期的资金领向长期,因为我们也发现一个客户买我们的理财产品,三个月一直买,买了十几次都是买三个月,实际上资金是长期的。我们也要切切实实从客户的购买行为里边把这些资金运用好。 杨再斌:就这个问题两位大佬已经提出了真知灼见,下面换一个话题,我们从陈芳开始。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资管机构的转型,包括鼓励商业银行设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子公司。资管公司可能是商业银行开展资管业务主要的组织架构形式,但是目前来看商业银行除了设立资管公司以外,可能有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甚至保险公司等等,建行有一些投行业务,甚至有一个券商,如果设立子公司以后子公司的定位是什么?以及子公司设立以后怎么避免彼此业务之间的冲突? 陈芳:跟大家汇报一下因为广发银行是非上市的银行,所以我们有些信息没有公告,实际上行内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经审批通过了,成立资管子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50亿。这是一个大的情况。可能和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包括国有大行的老大哥相比,我们在非银金融机构牌照方面的获取是比较滞后的,可以说没有牌照,2006年有公司治理方面特殊的情况。因为2006年到2016年特殊的治理结构,我们在牌照方面是比较单一的,关键是将来银行资管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资管公司之间将来是什么样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我觉得还是优势互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我们叫它配置与投资的双支柱。大家都知道投资收益80%是来自于配置,要有对于政策和市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才有竞争力。 所以我觉得转型关键是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投研能力,要着眼于宏观和中观,做好资产配置。 银行的特点我们在宏观和固收方面有一个传统的优势,在权益和量化方面将来更多的在策略选择方面多下工夫,通过合作构建和强化我们量产的资产。我觉得我们将来的产品还是要符合银行的需求,就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这个产品的波动。 其实这一点做起来蛮难的,尤其未来是以标准化的资产为主,标准化的投资为主,非标配置的需求本身也是起到配置的作用。我相信随着过渡期往下走,有些监管政策也会适时的作出调整,国外不管是年金、主权基金、养老金,它的另类投资会占20—30%的比例,甚至更高,就是起到平滑波动的作用。但是现在因为对于新产品不得错配的要求,这方面看看未来是否有突破。 确实银行对于宏观趋势的把握和配置方面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在量化配置方面,我们在跟机构沟通了之后我们是把征信的策略提高到90%,股票多投只有10%,上半年的绝对收益做到4%。对于下半年自己去投股票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策略的选择,下半年我们会觉得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包括社融的表现,包括中美的贸易战是长期的博弈,美国对中国是战略的遏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包括美联储的加息,包括油价的上涨。 其实我们对风险市场是一个相对弱的看法,我觉得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会把它叫做战术上的防御、战略上的配置。对于我们这一类的机构资金来说,主要应该去配哪样的权益或者类权益。这方面是一个长期需要摸索的过程,因为相对于保险这种资金时间比较长,非常能扛,而银行理财的资金是短的。这个时候权益的策略选择上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未来与券商、公募基金等有良性的互动,希望中国的市场更加有效,而不是现在以散户为主,弱盈利的市场。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杨再斌:招商银行在公司的设立方面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我们希望魏青总能够分享一下真正的干货。怎么解决和其他子公司定位的冲突问题,比如说经营上有什么方式解决彼此的冲突或者协作问题? 魏青:要讲到具体的可能现在还没有那么细,但是我觉得招商银行从上到下决策的机制不会出现我成立了子公司反而内部协调更弱。因为招商银行为什么坚定不移的要做这个子公司?其实也是看好财富管理非常大的空间,同时招行过去在零售、系统上面的优势也是比较强的。子公司作为一个资管机构最核心的就是两块:一块是产品够不够好;另一块是产品有没有人买。渠道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产品是另外一个因素。 我们对招行的渠道还是很有信心的,不管是成立子公司还是不成立子公司这个优势一直存在。而且成立子公司以后如果在产品上面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结构,我们的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讲到产品这方面,我觉得银行的理财跟其它的基金、信托是有差异的,过去在经营模式上面都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所以客户群很大。如果说银行理财全部转型,都要归于净值化的时候,这一部分的客群会干什么,这一块客群不可能回到银行做存款,一定有自己投资需求。这是双边都在转的过程,作为投资人来说要慢慢的去看一些净值型的产品,我未来的净值型产品要做成什么样的,是不是跟现在股票都一样的,如果都是净值型产品,但是规模有多大。 我们也在想一件事情,大部分投资人的诉求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这个长期稳定的回报做投资来说一定达到是挺难的,但是这不失为一种追求的目标。我们现在在慢慢研究大类资产配置,因为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可以通过属性的区别和模型的配置达到最终效果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模型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了,我们可以把风险收益比作一个限定,我的风险不要太高,我的收益也不要太高。风险收益的模型之下固收配多少,非标配多少,股票配多少,甚至还有一些别的商品或者衍生结构。我们现在也在研究,先做大类资产风险属性的分析,我们再做模型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出来。 我自己理解未来银行理财的客户大部分诉求就是相对稳定的回报。 杨再斌:苑志宏总你呢? 苑志宏: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华夏银行相对好一点,我们非常积极的在推进资管子公司的设立,在4月份的时候董事会、股东大会都已经通过了这个决议,我们也是在争取监管开闸之后能够成为第一批金融子公司,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做好做大。 就这样我觉得未来子公司跟现在部门运作还是会有很大差异的,因为过去跟分行或者其他业务条线相比,资管这一块跟他们的交集主要是两块:一块是非标的投资;还有一块是资金端、负债端,主要是通过零售条线来推进理财产品销售的。 未来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这两块都有一些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非标这一块,现在子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实现风险的隔离,未来怎么去依托这些分行营销,风控,后续管理,从主体上已经分开了,从法律关系上已经分开了,这样的话操作起来会跟原来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第二,理财产品的销售,过去是银行的部门,未来对于个人的条线,财富管理是全市场,代销信托、基金各种财富管理的产品。也许未来华夏银行会代销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 我觉得未来对于我们来说第一协调好这种关系还是非常必要的,立足于银行自身理财产品的特点,如果不发挥好银行自身母体的资源和天然的禀赋,真的是很难起来。如果我们未来有了基金或者信托,银行理财要作出自己的特色,自己差异化竞争的东西,如果都是大路货,跟其他的信托做得差不多,基金做得差不多,对于整个资产子公司、理财子公司未来的运作会是很大的冲击。 但是如果作出自己的特点,刚才提到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在非标投资方面能够作出自己的特点,理财产品优于其他的产品,我觉得大家的忧虑就可能会打消。 我个人理解尤其在销售渠道上,对于华夏银行这么一个银行感触最深。我个人觉得未来子公司的运作第一立足于本行,又不能限于本行。第二个是内线作战加上外线作战,我们看的不应该是自己本行的客户。客观来讲对于个人条线,有很多银行关注更多的是储蓄存款,客观的讲短期之内在理财和储蓄存款之间的摆布有一定的替代性。原来就是围绕银行怎么更多的拿到存款,更多的拿到终收这个角度,拿到客户为中心,很多人不会把钱放到银行,更多的是做财富管理,围绕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表内、表外产品配置都会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如果子公司成立之后要外线作战,如果光看银行存量蛋糕怎么分也分不开,你多了他就少了,一定会很难受。我觉得还是要跳出这个到外线去作战,因为整个市场太大了,未来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增速在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也在启动代销,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我们要充分的作大这个蛋糕,跳出原来自己的小蛋糕,要到市场上去挖掘。 杨再斌:时间关系已经到了快结束的时间,各位大佬有很多言之不尽的地方。最后大家都很期待,我们很难用很短的时间把未来资管转型的东西说得很清楚。最终每个用一句话判断未来资管业务转型或者趋势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回归本源,能力为先。最终回归资管本源,最终也回归到真正投资的能力,投研、科技开发等等能力,我认为将来三年以后的结果就是回归本源,能力为先。 每个人专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童文涛:我的关键还是回归理财的本源,支持实体经济。 顾卫平:回归本源,走自己的特色。 陈芳:刚才也说了如果用动宾结构就是“构建比较竞争优势”。 魏青:专业、专注、客户体验。 苑志宏:以客户为中心,靠专业吃饭。 杨再斌:各位大佬观点很多,如果总结起来大家都提到专业,包括怎么构建比较竞争优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谢台上各位[详情]
陆金所控股首席产品执行官李宏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陆金所控股首席产品执行官李宏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金融科技依然还是要遵循所谓金融的逻辑,金融科技不仅强调流量和客户的体验,更多还是以金融为核心。风险管理,这一点不能改变。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是核心所在。怎么样让科技跟金融的结合,能够更加普惠,更加专业,更加开放?我们看到在过去很多理财,这种所谓的理财服务多半是服务于机构,服务于高净值的个人。最近几年,通过科技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很多普通投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 李宏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金融与科技结合趋势不可逆。第二,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行业。第三,财富管理将从货架服务转向组合策略的智能化服务。 以下为演讲全文: 李宏:非常感谢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主题是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陆金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实践和尝试,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更多还是个人的观点。今天讲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所谓趋势不可逆,就是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第二点是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行业,第三个是讲财富管理怎么样从货架服务变成组合策略的服务转型。 讲到不可逆,我们说到金融科技实际上是科技与金融中的一个运用,本质和科技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实际上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讲到制造业运用已经是非常多,在金融领域里面,所谓的金融效率和包含性是使金融能够更好为科技服务,科技对金融的改造也一直在进行,比如我们讲ATM取代银行柜台的营业员,当年在美国有一张照片就是UBS一个交易所。原来几乎是一个足球场这么大,后来过了几年以后,这个人数就完全减少了,变成是空空如也,所以看到这个科技在取代很多人的交易。 金融科技依然还是要遵循所谓金融的逻辑,这个跟店商优点不一样,金融科技不仅强调流量和客户的体验,更多还是以金融为核心,就是风险管理,这一点不能改变。就是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是他的一个核心所在。怎么样起到科技跟金融的结合,使得能够更加普惠,更加专业,更加开放,我们看到在过去很多理财,我们提到这种所谓的理财服务多半是服务于机构,服务于高净值的个人,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政府服务成本非常高,最近几年,通过科技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很多普通投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 这些就是从成本降低,还有突破人才的限制上面,我们也能够看到有大量的存在巨大空间。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过去可能是依赖于某一个人,现在可能会是一个机器人回答很多专业性的问题,这个机器人也能够解决很多所谓适当性的销售,我们不会担心有一些过度销售,或者不恰当的销售,这样我们对于每一个客户刻划上面,通过AI技术能够真正实现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风险偏好不一样,我能够推送不同风险的产品给他们,更加开放,因为当这个客户层面在下降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进来,为他们进行服务,这种竞争本身也是能够促进生态的发展。 在过去这几年,这些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有很多投资机会,在中国、美国和印度基本上是引领全球的市场,有很多投资,监管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为了适应这种金融科技的发展,这一点在最近,就是在国内发生一些事件当中我们也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功课和很大成长空间。这一点关于陆金所也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也希望能够为东南亚客户提供这种所谓普惠的服务,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这种监管环境,实际上非常严,陆金所能够通过这种完全依靠科技的力量在手机上面实现KYC,满足监管的要求,这一点也是很大的突破。 其实这个难度在于我们讲金融是传统的行业,科技又是非常新,科技更多是怎么样通过手机很小的空间能够把产品信息推送给个人,同时又能满足监管的要求,这里面挑战其实不管在技术上面,还是在风控上面都非常大。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工作,这里面就是对于传统的财富管理跟所谓的数字财富管理行业的区别,不管是价值定位、客户、产生、服务和渠道上面,我们都能看到这两者的区别。比如价值定位上面,传统的财富管理更多是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通过经验来主导资产配置的服务,这一点根据个人的要求可能会非常高。在数字财富方面,更多是通过数据和技术驱动端对端的过程,从左边如果看是一个资产端,右边是一个资金或者是投资人,中间我们需要做到一个很好的匹配,很好的推荐,不管是一个资产配置的建议,还是一个产品的推荐,这一点要求非常高。 还有在客户上面,两种类型可能也不太一样,传统的行业可以继续在高净值需要很多个性化服务的难以用技术来解决的,需要有所谓温度的服务,这方面的客户会比较适合,但是在数字财富方面,我们这个是广大的一些中层或者中产阶级,或者是广大普通的客户,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技术获得更好的服务。所以两者客户群体不一样,我觉得未来如果是科技能够解决高净值个人、机构这样的方案,我相信这个前提就会更加大,而且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可行的。 产品上面,我们现在推的大部分还是一些简单易懂、信息透明的产品,刚才讲到这么小的手机屏幕,你需要推动这么多信息比这么多的产品,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在点对点的以人为主的服务上面,你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比如说另类的资产,特别适合一种个人的销售,未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慢慢将这个复杂性通过这个技术能够往前推。服务上面,我们讲到数字财富,其实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域提供服务,当然传统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渠道上面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移动端这种载体,视频、机器人来做这个服务。传统还是以网点来为主,未来在机器人服务上面,我们认为机器人或者是AI解决不完全是降低运营成本的事情,这种价值,但同时还是一个能够将复杂的产品,或者复杂的组合,能够设计出来,同时也是对这个客户,就是所谓的KYC那边能够有更加细致的划分,这一点我们觉得是未来AI很重要的应用。 第二点讲到所谓的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行业,首先在资产端,我们刚才讲从左边,我们看到这是资产,右边可能是资金,中间是平台。我们怎么样通过科技手段,将这左右两端能够更好的联系起来,其中有一点就是讲到既然金融的本质是风控,我们就将风控能够尽量的前移,推到资产这边,当这个资产其实也是很复杂的概念,我们讲到在平安里面,他认为有一个模型,就是底层有很多数据有可能导致这个资产价格变化。这些数据的源头,可能讲一个股票,有可能是公司业绩,有可能是上下游的效率等等产生,所以你一直要把这个数据推到最起始一段,当这个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通过这个中间科技,不断是大数据、区块链、AI,能够实现上一层针对于客户,能够获得最好的风险投资收益。这一点我们要将这种风控或者将数量化的方法能够把所有的链条中的环节打通,区块链是一个很典型的应用方式。 左边就是对于这个资产,对于这个产品的深度了解,就是所谓的KYP,这个P产品更多就是风险收益的特征,右边是客户,我们也通过AI的方式,对它进行画像,现在的困难是你可以给客户打很多标签,不管是年龄、性别、收入等等,打很多标签。但是这种标签怎么样能够通过一个模型反映出它真正的风险承受力,风险的偏好,或者是一个风险的容量,这一点是在很多,至少在学术上面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刚才我看到杨主任讲的所谓三层还是蛮有启发,最高端是在学术层面,中间可能是一些应用,底层可能是一些数据的获取,陆金所更着重实践,在最底层和中间层,我们都觉得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在理论上面,我们现在看现在理论总体还是比较落后于实践。 中间这个平台,我们讲到系统建设,怎么将投资者适当应进行管理,怎么将何氏凤仙产生推荐给合适风险偏好的个人。这个科技应用现在已经应用比较多,这一点在陆金所将近1400人有1000人做IT,不管是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是大数据团队都相当强。我们的应用是在讲几个纬度,就是客户画像和分析,所谓的对客户的理财进行规划,进行配置,还有进行交易组合管理,这方面,我们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上面都有比较多的应用。特别是KYC对于客户的画像,在这个反诈骗上面,我们做了很多功课。主要的优势我们将很多其他地方能够获取的数据,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共享,这里面做深度的挖掘,刻划出客户的风险偏好。 产品的分析和组合上面,在智能投顾的应用我们投入很大的精力,智能投顾可以是相对简单给客户提供一个方案,或者是一个比较复杂,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客户甚至在不同的阶段,他的风险偏好变化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当这个客户不接受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进行合适的诊断,并且跟他做一个互动,提醒他做这样的调整,这里面都有很多科技的手段在运用。 这个我举一个例子,一个是KYC的做法,传统的做法不管是什么财富管理公司,更多还是依赖于问卷的方式来刻划客户,问卷往往得到的回答不是这么准确,可能是很不准确。我们做法是根据他的所谓主观描述结合行为,就是客户的行为,他真真正正的风险承受能力,两个纬度进行刻划。未来我们可能在更多的纬度来做这样的画像,当然是从风险承受能力本身就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纬度,它有可能有若干个因子组成,不管是现在净资产还是现在的收入水平,他的家庭和教育,他的职业等等,如果我们将这种所谓的因子能够进行量化的话,我觉得对于个人投资人描述就会变得更加准确。风险偏好上面,可能是自己的一些所谓的工作,更多是由他的性格特征所决定的。 另外一个纬度,有可能是流动性的纬度,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个人,可能在未来两年三年有一些负债的需求,比如说买房子、子女教育等等,这些都希望通过AI的方式进行量化。量化之后,当你这个画像比较准确,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风险参数,这样的话,你可以用合适的模型对他进行优化,优化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有合适的产品进行匹配。在这里面,我还是有蛮大的空间需要来做,大部分的人做法可能在AI大数据跟所谓金融的结合上面,现在还是有一个蛮大的区别,这个如何来做?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将这两个团队,两个相对或者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专业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讲到从货架到组合转型,这个里面传统的做法或者是过去的做法更多是罗列所有的产品在平台上面,但是困难的是第一你的客户有时候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选,如果你给列出很多,像是一个货架简单的超市的话,他在选择上面是困难的。我们的做法是着重几个方面,第一是所谓的产品筛选能力,我需要将市面上这么多金融产品,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筛选,将所谓好的产品,适合不同类型投资人的产品放在平台上面,而不是简单列出所有公募基金,所有的私募基金。 第二个能力,我们需要构建的就是所谓的产品设计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市场上的产品不见得都这么完全,我怎么能够根据投资人的偏好、需求,所谓最适合他,就是根据他长期战略资产配置的需求,在这个时间点最适合他的产品,设计出来提供给他,这就是我们的设计能力,需要来做的。这个设计很简单,就是你现在举个例子,你现在这么多非标,或者是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我能不能找出一种有点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样,因为这种就是所谓完全扭曲的无风险利率产品,有没有产品能够使他做到一定本金的保护,同时往上行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是能够有一定的收益,在牺牲一点所谓流动性前提下,能做出一个一年期、一年半的产品,如果能够设计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市场上还是有结构化的产品。 我们能够基于自己对于市场的判断,为客户来设计初步统的优化产品,我相信对于这个客户非常有价值。第三点就是组合能力,因为对于任何的投资人,他其实最关键是他所谓的资产配置,我相信今天的主题资管很重要的核心就是资产配置,不是说一个机构投资人需要做,而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来做的事情。这个配置理念,其实就是风险管理的理念,你不能指望通过配置来赚很高的收益,但是我可以通过配置来降低我的风险,实现一个比较合理的收益。这个所谓的收益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战胜通胀,我希望我的理财目的不是让我瞬间发财,而是能够在长期打赢通胀,而不需要把这个钱,假如我把钱全部放在银行里面,从长期来讲,它是一个亏损的投资方案。 所以我们讲到配置的重要性,这个就是作为陆金所这样的平台公司,需要为客户带来很重要的价值,这个就是在未来我们会不断来做。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经常举例子,因为我是做金融出身,这个横轴是风险,纵轴是收益,可能每一个投资人,基于自己在市场获取产品的能力,可能是在坐标里面的某一个点,作为一个财富管理公司,我希望能够建立一条曲线,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人需要。问题就是假如陆金所跟我的竞争对手体现差异的话,我的能力在哪里,我的能力希望我这条曲线是高于其他人的曲线,甚至比普通的市场曲线更高一点,这个差别怎么样产生,这个关键点在哪里?第一就是我能够获取或者设计出比较特殊的一些产品,这种产品不是在这个市场上能够随便买得到,这是第一点。 所以我的这个组合里面的资产选择就会多很多,另外如果我这种比较优化的方式,能够建立好的组合,使得他的同一个风险下面,收益能够更高一些,这个就是往上走。还有通过我的KYC技术,将所有的投资人在我的平台上,平台之外的投资人,能够很清晰的划分出来,他们真实的风险偏好在哪里?你不能依据现在买的什么产品来定义风险偏好,如果你现在看这个产品,所有人都买保收益的产品,这个保收益自然就在同一个点上,这个自然是错的。真实的偏好来自于他的行为,来自于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你把这个搞清楚,这些投资人其实在横轴上是能够展开,基于不同的风险点,我就能够配置不同的好产品。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竞争,更多是在能力上的竞争,能力更多表现在能不能往上移,能不能达到最优的配置方案,这一点就是讲到简单的货架卖东西卖组合,而这个组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可能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组合,这些就是很多功课,很多金融方面的功课来做,未来金融科技能不能改变这种理论,现在常用的理论,可能会改变,但是我想本质上至少现在还是需要遵循。 我大概就讲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帮助,但是我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多交流,不管是会后或者是未来希望多多探讨,谢谢大家。[详情]
对于非标投资,坚持从严规范,但为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允许公募资管产品适当投资非标,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对非标回表作出安排,非标转标的规则也在制定中。 对资管产品鼓励基础金融资产以市值计量,同时兼顾债券、非标等资产投资的现实情况,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产品以摊余成本计量。 明确金融机构自主有序制定整改计划,监管部门予以监督指导,不搞一刀切,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记者 孙忠 ○编辑 陈羽 “针对业界关注的资管业务监管,人民银行未来将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共振,推动资管新规平稳有序实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在28日举办的2018年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 陶玲说,今年以来,我国结构性去杠杆效果显现,金融运行整体稳健。人民银行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观察到几个现象,比如社会融资规模下滑、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资管新规执行存在不明确的地方等。 陶玲透露,经过慎重的研究分析后,人民银行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下滑和风险偏好有所下降,是结构性去杠杆出现效果的反映,是一系列监管政策综合发力的结果,也是资管新规起作用的体现。为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此有必要对资管新规的执行提出进一步要求,完善相应的政策安排,打消市场的顾虑和观望情绪。 此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对资管新规、银行理财细则、证券业私募资管产品的细则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密切沟通协调。7月20日,一行两会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等,在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和衔接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对各行业的监管要求。 陶玲表示,《通知》严格按照资管新规的原则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执行要求:一是为新产品发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澄清老产品投资范围,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二是明晰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引导资金投向中长期债券等资产,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三是明确表外资产回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和资本支持措施,以及过渡期结束后未到期存量资产的安排,消除金融机构顾虑;四是由金融机构自主有序整改,监管部门予以指导,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环境,监管更要慎思明辨、科学决策。”陶玲表示,未来将继续稳中求进,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推动资管新规平稳有序实施,并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坚守风险底线。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近年来的超高速发展,是以风险积累为代价的。资管新规防范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促进资管行业摒弃速度和规模情结,回归本源,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实践中,各类机构的资管业务模式、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差异,按照统一规则调整业务发展、产品结构及运作方式,必然要经历阵痛。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心,坚持补齐制度短板不动摇,坚持规范行业发展不动摇,坚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动摇。 二是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共振。制定和出台政策,要适应市场环境演变,密切关注市场苗头性、趋势性边际变化。在资管新规实施中,既要积极化解风险,也要给予金融机构转型时间和空间,做到宽严有度。例如,对于非标投资,坚持从严规范,但为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允许公募资管产品适当投资非标,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对非标回表作出安排,非标转标的规则也在制定中。再如,对资管产品鼓励基础金融资产以市值计量,同时兼顾债券、非标等资产投资的现实情况,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产品以摊余成本计量。另外,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出现的执行过急过紧或者观望的情形,明确金融机构自主有序制定整改计划,监管部门予以监督指导,不搞一刀切,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陶玲还表示,监管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实践没有止境,监管者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市场沟通,增加政策透明度,消除不确定性。[详情]
随着资管新规改革的推进,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正在成为理财转型的一个突破点。 广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陈芳在28日在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透露,公司已审议通过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的资产管理子公司。 面对资产管理新规以及过渡期的安排,整个银行理财正在加速转型。在2018年资产管理年会上,多家银行资管负责人均表示,理财转型势在必行。新产品设计方面,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寻求绝对收益的产品成为银行探索的重要改革方向。 银行理财加速转型 “现在银行面对的是三个产品形态:老产品、过渡期产品和新产品。老产品和过渡期的产品存续期就两年时间。现在银行要考虑的是新产品要怎么做。”华夏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表示。 7月20日,《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出台,就过渡期内有关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进行明确,以促进《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平稳实施。 苑志宏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细则落地,整个银行理财从经营理念、战略定位上都面临很大的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的银行理财多半是表外运作的模式,无论从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都是表内业务的延伸,更多的是以银行自身利益为中心来推动业务。未来,银行理财更多的要回归到本源——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在产品层面,未来肯定要打破刚性兑付,肯定要做净值化的产品。一方面银行在转型,但另一方面银行客户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认为,面对“资管新规”,商业银行一定要由信贷文化向投资文化转型,将来的定位是表内做信贷,表外做投资。同时,投资模式将由被动投资管理向主动投资管理转变,现有销售产品的模式也要向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资产管理业务范围非常大,并不是单一的向客户销售一个产品,而是要给客户提供产品收益的服务,可能更多的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大类资产配置寻求绝对收益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寻求更适合银行客户需求的绝对收益产品,成为不少银行探索的一个方向。 苑志宏表示,未来银行理财必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定会转型为全功能、全能化资管机构,也一定是全市场的配置,全产品的覆盖,全渠道的覆盖。银行未来整个产品线的布局或者转型一定要立足客户的需求,而银行理财的定位或者需求,首先是保值增值,有一个稳定的回报。 陈芳表示,银行资管转型关键是要提升投研能力,要着眼于宏观和中观,做好资产配置。银行在宏观和固收方面有传统的优势,在权益和量化方面将来更多的要在策略选择方面多下工夫,通过合作构建和强化组合资产。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要符合银行的需求,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尽可能的减少产品波动。 银行资管子公司成为焦点 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根据资管新规关于公司治理和风险隔离的相关要求,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不少银行透露,公司整个内部管理模式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转型。而截至目前,已有交行、招行等10家银行表示将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招商银行(港股03968)资管部副总经理魏青透露,银行发起设立资管子公司后,业务的准入和标准各方面与同类型的资管机构待遇相近,因此招行正在坚定不移的朝资管子公司的方向发展。例如,结构性存款已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 魏青说,长远看,未来资管子公司定位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周到的服务。招行在产品体系的建设上,专门成立产品设计管理委员会,来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未来更多的是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掘一些能带来超额收益的不一样的东西。[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圆桌讨论一环节结束后,浦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助理孙俊、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俊、深圳前海新富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李先林、上海富善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倪泾、前海钜阵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投资官龙舫、北京华澳融信国际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付怡、平安道远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执行官张存相、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亦潜等几位嘉宾就FOF和MOM背景下的大类资产配置议题,展开圆桌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马春园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马春园:现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感谢大家坚持到了现在,因为我们这个论坛也是开了很长时间,不过因为各位嘉宾分享的观点都是非常具有建设性,所以我觉得大家可能听的一点都不累。 这一次圆桌对话主题是FOF、MOM背景下的大类资产配置。7月20日资管新规执行通知以及理财细则下发之后,很多市场人士对FOF、MOM一个比较大的利好,意味着FOF、MOM,这个大时代即将开启。我们这个对话就是来讨论一下在这种背景下大类资产配置会面临哪些机会呢? 首先第一轮请各位嘉宾来做五分钟的演讲,对当前市场行情的看法以及资产配置的建议。或者也可以以更精炼的语言做一个关键词、关键句子的提炼,对市场更加鲜明的看法。孙总! 孙俊:谢谢主持人!感谢在座各位一天的聆听,我尽量用简短的时间表述一下我的观点以及我们对市场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大类资产配置这个词,对银行资管来说可能不再适用了。大类资产配置中间可能更适用于我们前一场保险资管。有两个因素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投资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持有资金久期大于资产久期的时候,才会产值配置的概念。第二个持有资产到期为目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类型的投资中间才存在配置的概念。 资管新规以后,之前,最大的区别,我们原来更多的是组合运作的模式,组合运作模式过程中间实际上你的资金是在滚动发行的,你不会存在资金到期的问题,也不会存在资金久期的问题。但是资管新规以后,通过单产品、单账户、单托管的运行模式,而且按照我们现在平均负债的久期或者资金的久期,客户能接受的,银行理财能接受的,大部分在一年以内。我们也知道一年期的资产获取比较好的收益水平是很困难的,再以配置的概念去做你的产品的投资运作,实际上不具备条件。 资管新规的背景下我们更多的会提出来我们针对于市场的情况,我们面向不同的客户推荐我们的投资策略,在这个投资策略下面,按照投资策略去运行,以获取在一个特定的持有期内获取一些稳定的或者有大概率的战胜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这么一个业绩表现,这是我们在资管新规下对整个投资运行模式中间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个,正好结合这一次主题谈一下对FOF、MOM这一块业务的看法和认知。 应该来说,我们这两年在FOF、MOM的投资中间都有一些经验的积累,当然也有很多的教训。但是在投资模式来说,我们觉得还是有它存续的必要性。但是在过程中间,或者说我们叫传统的简单说是委外的1.0版本、2.0版本,甚至到3.0版本。最早的时候,包括银行理财委托一些资金交给一些公募和私募运作的时候,并没有很清晰的策略,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互补,形成不了双方各自发挥的优势以及双方在运行过程中间和组合存续期过程中间相互协同的模式。 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包括今年上半年运行过程中,FOF、MOM运行过程中间,还是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或者看到了我们可能的空间。 也就是说从大F和小F,在整个投资组合中间扮演不同角色和发挥自己在不同领域中间的专业优势。比如说作为银行资管端对宏观、对资金面、对大的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有它天然的优势。作为我们小F,在细分领域中间,自下而上中间有它的优势。两方面优势结合在一起,我们觉得是1+N或者1+1大于2的逻辑。 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孙总!浦发银行作为领先的资管银行,对于FOF、MOM也是有一些比较好的心得、体会。我们请私募机构人士说一说,对当前市场行情的一些看法,我们有请从容投资的吕总! 吕俊:今天非常荣幸参加21世纪这个论坛。FOF、MOM并不是我们的专业,我们的专业是做宏观对冲基金,从容投资比较擅长的是宏观对冲基金,是做宏观资产配置来获取盈利,做股票、债券、商品。所以可能因为我们做宏观资产配置,被邀请来参加FOF、MOM的论坛。 我觉得做这个宏观资产配置,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是大类资产必须是严格(音)无关的,这样才能起到组合的效果。也就是尽可能降低每一个大类资产跟其他另一个大类资产的相关性。比如说建一个FOF和建一个股票FOF,这里面是有区别的。简单建一个股票FOF,可能是成长型、价值型这样切分开。你这个组合虽然在有一些时候有一定效果的,但更多的时候没有办法逃避中国股市起涨起跌的,中国股市特点就是这样的,涨的时候一起涨,跌的时候也会出现千股跌停的现象。那时候资产类别拉不开,就没有办法避开起涨起跌,所以只能增加不同的资产类别。现在银行、保险增加的资产类别基本上就是在股票、债券里面打转。他们讲大类资产配置,一个是权益、一个是债券。这个类别我认为还是太狭窄了一点,还是可以再扩大一点,把商品、外汇都引入进来,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组合。当然这中间村系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外汇由于投资方面种种限制,可能没有投的,但是商品是可以投的。 今年整个资产配置的形势,今年已经过半了,现在看来大类资产里面走势最强劲的是利率债,然后像螺纹钢这些大宗商品。疲弱的是股票。这个形势,至少确定性角度来讲,可能利率债的优势目前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因素: 第一个,信用风险发生以后,现在主管机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信用风险偏好的上升是逐步的过程。但是短期市场已经放了好几次存款准备金释放资金出来,所以短期这批资金还是有进行利率债配置需求的。 另外一个,跟大家交流比较多,大家谈得比较少的,外资机构,还有外国央行现在对于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是在迅速增加的。这一点我参加过很多讨论会,大家提得比较少。其实你们可以看托管数据,利率债里面,包括国债里面,大笔买入的一直是外国央行。行业内的猜测可能是俄罗斯、沙特这些国家的央行在增持人民币。为什么?全世界资产配置角度里面,从央行角度,作为外汇储备配置,最大的项目是美元,一家占了大概六七成左右;然后是欧元。其他国家,英镑占了5%,日元占了5%,人民币只占了1.8%、1.9%左右。比例上面来讲,人民币这个背后支撑的购买力完全可以跟美元相抗衡的。也是远远超过英镑和日元能够支撑的购买力。外国央行资产配置角度来讲肯定会增持人民币资产,哪怕不增持到跟美元、欧元一样,至少要达到5%到10%这个区间范围之内。包括MSCA也会把人民币的权重提高。这样外资进中国,对中国信用债市场肯定是两眼一抹黑的,只能走向利率债。特别是央行的角度,可能连金融债都搞不清楚,很简单,直接买国债就完了。我们看到外资购买国债是持续涌入的。甚至中国今年人民币最近几个月贬值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我看外国机构增持国债的速度并没有放慢,还是在增持。也就是说完成一个基本配置之后,这个基本配置至少是5%的这个基本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到持续这一块是有资金流入的。我觉得大类资产配置里面,利率债还是具有优势的。 大宗商品是分化走势,像螺纹钢、热卷,走得特别强,也是超过大家预期的。跟环保限产有关,也跟下游需求比较旺盛也有关系。 再一个是股票类的,股票类的我们也不是特别悲观,因为毕竟上半年影响股市的两个重大因素,当然最初大家也是没有想到这个贸易战的来势,三月份才成为大家的话题,没有想到贸易战的来势是特别凶猛的,心理预期上面对投资者的信心有一定影响,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一定影响。 另外是信用紧缩受到整体去杠杆的影响。 但整体来看整个市场,这两波的冲击,最主要的部分已经过去了,所以股市也不会过于悲观。整体我觉得整个形势还是有操作的空间,应该对后面还是保持信心吧。 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吕总!新富资本的李总,您的看法? 李先林:大家好!新富资本定位是综合型的资本管理集团,我们对现在市场机会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非金不良和金融不良,甚至现在一些互金平台出现问题以后,产生的一些投资机会,我们笼统称为“困境资产”(音)。这里面有很多优质的存量资产,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我们在这个领域配置了有几十个亿,有很多资产的回报率、项目的回报率、毛利率基本上超过100%,甚至200%。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平台爆雷,一些信用债出问题或者利率债出问题,有很多企业走向破产重整的诉求和阶段。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我个人觉得。 第二个,资本市场在贸易战、资管新规,等,很多板块,甚至个股的估值达到历史的底位,我们觉得现在可以开始布局一些板块跌幅很大的一些龙头股或者配置一些消费板块,新能源汽车,等。 第三个机会,指数。我们一直有做指数增强。 第四个,信贷市场,经过一波违约以后,在同样信用等级的交易对手,它的融资成本会比之前更高。这是第一个。同样的融资成本这个风险降低,因为有了一轮的洗牌,所以信贷市场我们觉得2018年下半年我们也比较看好。 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李总!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您对资产配置基本的建议。我们想问一下富善投资的倪总,富善投资做量化投资比较擅长,您建议是什么? 倪泾:谢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富善投资是专注于做量化基金的资产管理机构,我从我们自身的研究以及我们自己实践的方向跟大家交流两点: 第一点,刚刚吕俊总描述的,对于FOF、MOM来讲,低相关资产的配置,低相关性的稀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从海外的投资还是国内投资的实践来看,这都是非常重要的FOF、MOM配置的方式,考虑的很重要的一点。这里面有一类资产叫做CTA的资产,海内外的经验来看,与其他资产相关性很低的一类,包括股票、债券,包括各种中低频的策略,大的时间纬度来看,各类资产平均相关性是最低的,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往往表现出一些很强的负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面甚至被一些海外的MOM、FOF机构称之为灾难性的“阿尔法”的存在? 怎么解释呢?市场发生极端事件的时候,大类资产,债券、股票、黄金,比如说十年前,2008年的时候。从实践来看,CTA的基金对低相关性资产的诉求是非常值得配置的一类。 第二个,非常同意对于指数,特别指数增强类的配置需求。有两点原因解释为什么这类资产在目前当前的时点会变得已经有很高的配置价值。 说一下我们自己的研究:第一点,在A股市场大部分的指数或者说主流的指数,包括中证500这些指数,平均意义上面刻画市场的指数,平均下来,过去十年主动投资,以公募基金主动权益为例,中位数低于指数表现的,纯的指数ETF的表现的,说明这个数据,十年的数据来证明,指数ETF,指数本身就可以超越市场平均水平。这个逻辑其实也比较简单,大家想想,如果这个市场没有任何交易摩擦的存在、也没有任何印花税的存在,其实这个市场从长久看起来整个指数的表现就是市场平均水平的表现,就是由于很多的比如说佣金、交易摩擦的存在,从长期看来,指数一定能够跑赢整个市场平均水平的。第二点,被动的指数ETF是不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呢?可能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这样子,中国,大家研究一下大部分的指数,包括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大概代表市场不同风格的这类指数,主要方式,流通市值权重或者自由流通市值权重加权。一个股票流通市值越大,对指数涨幅的贡献越大,有别于海外一些非常长久的基金,包括比如说标普500。标普500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包括ROE,甚至主观因素,是否是行业代表性的公司。 海内外的差异导致什么情况呢?如果一个股票要达到一定的市值或者自由流通的市值,在很小的时候,这个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时候,不太可能被纳入这些很大的指数里面,但大到一定程度,被纳入这些指数的时候,自身其实已经越过了自己高速成长的阶段,才能够大到一定程度被纳入指数。 指数本身的编制有更好的方式来追踪。这是我刚刚一些数据和海内外经验的表明。 在此基础之上,这个时代我觉得可能已经到了一些,可能已经在迈入技术驱动的时代,包括金融数据的完备性远超几年前甚至两三年前都已经大幅超越。我们有机会能够攫取到更多的数据描绘整个市场、描述整个资本市场,甚至背后的一些公司级别的活动,这些数据。再加上近年以来,很多硬件发展的技术,使得我们处理大规模的数据、海量的数据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这种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于一些量化基金而言,在三千多家A股上市公司当中,攫取大概率的深度、广度,提高超越指数本身的收益率,可能变得比较稳定。由于数据技术不断地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做投资的人都有一个经验,大部分资产不要逆势的投资。我认为在当前市场情况下,数据技术与硬件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趋势。这种基础技术的趋势,再加上一些量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投资整个指数加强能够超越指数变得比较有大概率的发生。 总结一下,两点:第一,CTA是与生俱来的低相关性;第二,指数增强由于两点原因:1.本身是能够长期以来指数可以战胜市场的平均。2.指数增强的技术大幅度又可以跑赢指数。结论是大概率,CTA、指数增强在这个时点可以作为大家考虑的一个FOF、MOM配置的方向。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倪总的分享!下面请矩阵资本的龙总分享一下您对这个市场的看法。 龙舫:谢谢主持人!谢谢主办方21世纪经济报道,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 在回答主持人对于市场的看法之前,因为我们今天是FOF、MOM下的资产配置,先说一说FOF、MOM行业现在的情况,以及这几年的一些感触。因为矩阵资本是2015年创办的,专注于做FOF、MOM的一个私募管理公司。这几年陆陆续续发了一些产品。 这三年走下来,这个FOF行业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想跟大新分享一下,特别中小型的私募FOF。我最早从事FOF这个行业是十一年前,第一次管理FOF产品是八年前,算是中国最资深的这一批私募FOF从业者了。 这三年感触很深。如果形容现在私募FOF行业,现在公募也有FOF,今年开始监管部门批准了一批公募基金发行。 第一个关键词,活着。我记得2015年,矩阵资本的时候,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发行有私募FOF的公司,有产品在存续的大概有160家私募FOF公司。我们今年再来统计,三年过去了,90%的公司没有产品存续了,或者在这个行业里面消失了,或者转型了,大量的公司已经死掉了。这个数据很残酷。所以活着是现在私募FOF的第一要素,而不是讨论怎么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坚持。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已经90%的私募FOF公司死掉了,已经被淘汰了,可是这个市场上现在去统计这个数据依然有160家私募FOF公司,跟三年前的数字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大量新的FOF公司出现了,从去年开始,又成立了很多新的公司。也就是说这个行业是有希望的。我记得十年前我刚从事FOF行业,那个时候大部分第三方的FOF,三年前那批FOF大部分从第三方财富公司或者原来做配资业务转型过来的一批FOF。去年新冒出来的FOF公司是从产业资本转过来的,很多房地产公司、服装公司、电子公司的老板有大量的闲余资金。这个行业非常有希望,我见过太多的人在黎明前倒下的,有一句俗语“今天很残酷、明天更美好”,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等不到明天的美好。 第三个关键词,努力。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很多人说现在募资很困难。越困难,越要努力,越要跑客户,越要进行投研的活动,越要提升自己的投研水平,越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现在的努力是为将来的牛市做储备,牛市的时候会有一个大翻身。 第四个关键词,求变/变化。我从事FOF行业以来,十年前我们投资的FOF都是股票类的,印象中在2012年,当时做MOM,也是国内最早做MOM,也投的是股票型的,只是做了风格的对冲。但是现在不能再抱旧有的观念,我们资产的配置一定要多元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具出现了。求变非常重要。上一场论坛有提到,现在这么多P2P企业跑路,其实有大量的资金是需要有配置的地方,我们FOF能不能做产品的创新满足于他们这种类固定收益的需求,FOF能不能做这样的产品创新呢?其实是可以的。或者我们研究过,发现市场上面没有固定收益类的FOF。其实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类固定收益类的资产来满足那些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包括营销创新,过去我们做FOF行业,很多人主要的营销方向都是机构,主要是银行为代表的一些机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眼光放到一些超高净值或者刚才说的产业资本转型的资金上?包括我们的管理创新。 所以在这样一个比较艰难的环境下,行业需要创新,需要求变化,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也在寻找变化,我们也推出了一些替代银行理财产品的FOF,一些收益率就在六到八个点之间,以标准化的一些理财产品,债券类产品,其实就是在满足这一批风险意识很强,对收益要求不那么高的投资者的要求,这是求变。 FOF、MOM行业现在的现状,应该应对的变化和未来的希望。 接下来简单回答一下对市场的看法。您说的对市场的看法是只对股票市场的看法。其实咱们FOF,因为我们的配置是多资产的,我们不仅仅是股票、债券、商品、期权,都有配置。我们资产不仅仅局限于国内,通过一些工具配置到海外的资产。但具体到A股市场,对市场看法来说,今年上半年我们配的股票类资产是很少的。 具体要说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短期看情绪变化,大家的情绪怎么样?中期看的是资金流,资金流向、资金变化,有没有钱进来,机构的钱、个人的钱、国家的钱。长期看宏观经济,企业盈利面的改善能不能提升估值、提高价格、提高股价。中期、短期、长期,最大的变量是国家的政策。其实今年对A股市场影响最大的是国家的政策,因为政策会决定人情绪的变化,更加会决定资金流向的变化,货币宽松,钱就会来,有一部分资金一定会进入到股票市场。货币政策极大影响了资金的变化。所以最大的变量来自于政策。 我们整个的政策有一些微调的,必须要微调,就好像中国经济企业、金融企业是一个病人,病人是需要喝水的,如果把水龙头都关了,肯定要渴死的,水龙头小一点,不要全关,人才会有水喝。所以今年政策的调整,最近的调整是恰逢其时。 至于外在的影响,像中美贸易战会持续很长时间的,甚至一代人的时间。短期影响最大的是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下半年A股市场的变化。不管是大盘指数还是小盘指数,不管上证指数还是创业板指数。所以再坏也不会比今年上半年坏了,因为最坏的时候我们都已经经历过了。这是我对市场的看法。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龙总观点的分享!龙总给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关键词,比如说活着,相信在意资管新规发行之后,FOF机构不仅可以活着,而且可以到大展拳脚的时候。 下面有请华澳融信的付总分享一下观点。 付怡:我们国内基金行业从1998年第一家公司,我也非常有幸参与中间的11年,到今年正好二十年。对于FOF也好、MOM也好,我个人的观点,也不是现在追求市场的热点,我一直非常认可FOF、MOM,我认为不是一个产品,是一个交易结构,这个交易结构在我们国内原来单一策略更容易获得收益、获得市场认可。但是随着市场变化、经济变化,包括随着无风险高收益时代的正式终结,我认为FOF这种类型或者MOM这种类型大资产类配置的策略可能更适合未来的市场变化。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FOF、MOM有很多的投资策略,包括大资产的配置也是属于中间的一种,包括我们的指数投资也是如此。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个方面从它的源头、战略、战术类的。战略类的,我们认为应该做好宏观分析,无论选择指数还是选择股票、债券、商品、海外,还是货币资产类的,应该做一个一揽子的,有自己策略的组合。第二个市场是变化的,瞬息万变,可能涉及到战术上面,无论一个月、三个月,针对既定的战略的宏观配置做好战术上面的调整,这是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地方。 第三个,在国内而言,我们本身基金行业时间年限才二十年左右,而FOF类的,国家也是在今年正式有几家大型的公募基金公司正式发行了以FOF为正式主题的独角兽的基金。所以我认为第三点在几个方面也是需要未来注意的:第一个在FOF类真正人才的引进上面是需要不断完善的。第二个在我们每一家类型公司内控的管理机制上面,包括流程、内部策略需要完善的。第三个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面也是需要完善的。在海外大家知道比较成熟的模式,无论是耶鲁模式、巴克莱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有一些市场占到了80%。但是在我们国内大家可以看到不到5%的比例。而这种相对应的新兴事物的法律法规也是要完善的。第四个在投资者教育上面,单一策略、单一投资标的让客户和市场接受,也有可能短期内跑赢这个市场的大势,但是FOF、MOM,没有一个马上很明晰的标的让市场接受。包括刚性对付可能未来会被正式打破,而这种类型的配置是否能够真正赢得客户的认可,这也是需要不断教育的。第五个在科技金融以及智能金融这种新兴业态下对于我们固有的量化对冲也好、FOF类投资策略的冲击以及与时俱进的变化,可能也是需要注意的。 综上三点,目前市场,无论你是哪种投资策略,哪种投资交易结构,我认为投资就是一场马拉松,得审时度势,得顺应市场,顺应趋势,跑赢市场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无论采取哪种投资策略,只要跑赢了市场那就一定是对的。未来的市场下,我个人更认为FOF这种类型的投资策略、这种交易结构更适应未来这种瞬息变化的市场。 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付总精彩的观点呈现!下面有请平安道远的张总! 张存相:今天这个分论坛主要谈大类资产配置,从之前无论是主题演讲还是保险的嘉宾分享,非常契合资产配置这个主题。对于MOM、FOF,我们感觉实际上是一种组合管理的方式,任何一个投资追求的不外乎三个东西:第一个要么对于风险的管理做出贡献;第二个层面对于收益的获取 要做出贡献;第三个所有的投资人追求的,就是四个字“稳定持续”。 作为FOF、MOM组合管理的方式之一,能不能够做到?这个框架下面,组合管理既然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有三个基本的投资环节,跟我们主动的投资股票和债券是一样的: 第一个环节,资本市场的研究。涉及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资产配置。到底靠什么赚钱?哪一个资产上面赚钱?市场又是变化的,调整的依据的? 第二个环节,投资的标的。对于FOF、MOM来说,FOF买的是产品,MOM买的是人。 再回到刚刚讲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是选人、选产品。 第三个,市场不断变化的,前瞻性进行组合的动态管理、调仓。 下面回应主持人讲的,当前市场怎么看?资产配置怎么玩?资产配置我们觉得大类资产配置、基础资产只有四个:股票、债券、商品、外汇。过去几年,共同的特征、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我们感觉六个字:低收益、高波动。如果从演化的路径,单方向,大幅度,短时间。比如说刚刚过去的股票市场,很短的时间,20%的跌幅。这个时间的过程非常快,短时间、大幅度、单方向。这个过程当中做资产配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任何一个资产的运动有核心驱动因素。 从传统理论来讲,宏观经济的分析必不可少,但是作为一个资产来讲,价格的波动与货币宽松又密切相关。这两个问题是逃不掉的,无论做股票、债券还是资产配置,首先看看宏观经济,到目前为止,应该讲国内的投资者高度的一致预期认为宏观经济很差,马上要面临断崖式的下跌。但事实上一个悖论在哪?统计局的数据,还有叠加央行的数据,经济的韧性仍然很强,没有想象的那么差,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从周期角度来讲,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对于资产配置的指示作用、信用作用是极其强烈。如果排除经济基本面、宏观经济基本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基本面对于我们投资的作用、参考作用,阶段性显著弱化。 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货币。大家看得很清晰,英国开始加息,美国加了好几次了,还正在加的路上。如果要讨论货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视角看下来,凯恩斯货币政策的“绳子理论”非常容易来解释这个问题的。08年以来,不仅仅是中国,日本、欧洲、美国,都一样。现在到了什么时候?货币政策的绳子要往回拉了,货币政策的绳子是在收紧,收紧过程当中任何一个大概率来讲都要受到挤压。首先挤压的是估值,其次是基本价值。 讲到这对于当前市场的核心判断,两句话描述这个现状:1.形势极其复杂,这种复杂性超越了我们过往。2.预期极不稳定。这种情况下面怎么做资产配置?回归到基本的常识,既然形势如此复杂、预期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意味着过往我们积累的经验、分析问题的框架、做事情的做法,面临着极大的调整,大家觉得很痛苦、很难受。常识很重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要素。因为所有人都认知的东西才称之为常识。投资世界里面什么是常识?投资在风险和收益的刀尖上面跳舞,不小心劈成两半。 对于风险的定价是不是过度定价?对于收益的定价是不是过低定价?这个问题当前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对于股票市场,放开手脚选个股,但是选个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家常谈的安全边界,怎么来定义?如何刻画安全边界?哪些指标是可跟踪、可度量,而不是嘴上说说。 债券市场也是一样,债券市场的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利率这一块前面讲得比较多,不多谈了。 我就简单汇报到这,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张总!因为我们这一长人才济济,沈总等到了最后,请沈从从国际视野说一下对市场行情的看法。 沈亦潜:大家下午好!我们光大控股国内知道少一点,光大控股97年香港回归以后就在香港成立,是一个境外公司,在座的我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境外公司的代表,之前主持人也说希望谈谈关于海外市场的看法。 我从这个角度谈一下,大家谈资产配置,特别是海外市场,美国市场为代表,我们觉得主要的发达市场还是以美国为马首是瞻的,最主要的领头羊市场处于周期的什么阶段,从这个角度谈一谈。 其实最直观、最简单的一个看法,可能大家也经常听到有所谈论,现在美国市场处在的阶段,这个经济的复苏、扩张,已经是二战以来第二长。二战以来最长的是90年代。单从长度来说大家觉得已经到晚期了。看经济增长,有一个很快重要的,现在增长的状态和潜在的能力,潜力有多大差别?缺口的问题,产出的缺口,GDP数据昨天也看到,4.1。从产出缺口来说,几乎是零了。还有是失业,美国现在的就业应该是本世纪以来最低的失业率。失业申请是五十年来最低的。就业缺口也没有了。这几个角度来看,处于经济扩张的晚期了,如果没有到末期的话。 基本面里面有很多其他的指标又不是这样的,从整个需求,从整个经济GDP贡献里面,需求周期来看,你会发现房屋销售,新屋的动工,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像耐用品消费以及企业基本支出来看,相对偏于中期。从成本角度来看,这个大家也是讨论蛮多的,现在就业率处于基本上充足的状态,但问题是好像没有传导到薪资的压力,相应的没有传导到通胀。美国的通胀连续十年低于联储目标的。从成本角度来说,其实也并没有出现经济扩张晚期的迹象,薪资增长水平等等是比较慢的。杠杆,杠杆比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居民也是,经济危机到现在,美国在居民部门,早就已经走所谓的去杠杆的过程。 从信贷扩张的角度来说,不管看企业违约率、银行坏账率等等这些指标,还有银行对借贷标准高低的问题,基本上从过往这几次大的牛市或者经济扩张比较长的比较,并没有处于晚期,其实矛盾的地方蛮多的。 大家谈到海外市场的资产配置,不得不考虑美国的市场。全球股市也好、债市也好,还是看着美国市场来的。 大家说有一条试金石是什么呢?两年期国债和十年期国债的利率差,大家讨论利率曲线的时候,扁平化到一定程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接下来会不会发生经济衰退的一个指标,几乎历史上面屡试不爽。昨天新闻发布会之前,有一位就分析说这一点现在不见得准确。为什么?以往我们看历次经济扩张以后发生衰退,两年期、十年期国债的利差非常有指标意义,但是现在经过了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几乎所有的主要央行如此大规模的放水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之后,这样的指标有可能是失效的。这个其实蛮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我们公司做的比较多的市场领域是亚洲的信用债,特别高收益债的问题,今年基本上国内去杠杆叠加外部的风险因素等等,基本上跟中国相关的或者跟新兴市场相关的,接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点看什么呢?看贸易战的升级发展是什么样的。我看了一下,从4月中旬开始,普遍开始出现贸易冲突、升级到贸易战,跌得最厉害的三类资产是什么?中国的股票,跌将近10%,上证。人民币,汇率跌了7.5,把过去一年涨过来的都跌回去。然后是黄金。 讲讲我们对FOF、MOM粗浅的看法。我们光大控股做的二级市场基金,简单的谈一下我们观察到的海外FOF,跟国内处于不同阶段的差别。其实这个差别蛮大的,发展阶段来说,海外从08年开始,金融危机以后。我以前看这个数据看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数据库,以前一直有不同策略对冲基金发展的情况、业绩、资金流量,等等。这一次来发言,查了一下这个数据,最近两年数据没有了。 但同时我们觉得国内现在这个话题非常的热门,也有很多的机构在做,有相当的道理和意义的。因为相对来说,特别对于hedge fund,在咱们国家私募基金这一块普遍性,投资人的接受度还没有那么高,这样的阶段确实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来挑选基金。 我感觉并不是一个资产配置的问题,很多人谈到FOF,在FOF本身帮你做资产配置,但更多的是一个组合管理,更多的帮助投资人挑选好的基金经理以及控制投资hedge fund的风险。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沈总的分享!下面想针对每一位嘉宾、每一个机构不同的特点,我们有不同的对话提问。 先问一下孙总,银行这一块,因为银行资金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银行资金到底要投向哪里?特别在今年严监管的背景下,您觉得银行资金的投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特别在债券配置的策略上面又会有哪些变化呢? 孙俊:我简单的给大家汇报一下。资管新规以后,我们自己的感觉,银行风险偏好是明显下降的,因为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现在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一旦出现一些声誉风险,对银行打击是非常大的。资管新规以后,银行整体的风险偏好来说,肯定要趋严,风控,标的物的选择是趋严的。 第二个整个监管对银行资管布局来说,包括这一次细则呈现出来的一些状态,整体上面来说还是鼓励银行资管在货币类和中久期的债基类的布局,监管给予了摊余成本法的支持,看出清晰的监管导向。 第三个谈谈我们对今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的一些看法和预期,提三个问题:1.信用贷的走势真的跟利率债正相关吗?2.我们对自己说,下半年市场中间保持好的流动性还是非常重要的。3.给大家做一个提示,在利率品的投资和配置中间,小心久期。这是我三个小建议。 主持人马春园:吕总,您以宏观资产配置的观点,您觉得下半年市场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呢? 吕俊:现在稍微转向了一点,所以现在可能一部分投资者对于这个信用债产生了一些想法,觉得信用是不是可以配一点。但我们宏观基金不做信用,主要做利率的。但是这一块,并不是因为实体经济不好产生的信用风险,只是因为资管新规出来之后,包括整体去杠杆之后造成一些企业资金上面接续不上,造成的一些违约。所以有的企业,给它接上一口气,信用风险也就解除了。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来讲,可能也是有一定机会的。 但是我也很赞同,信用和利率并不是争夺资金此起彼伏的关系。利率债流入的资金来看,一方面是外资流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 股票跌多少总归有机会,股票永远是这样的,涨多了,当去年大家都说慢牛的时候,可能风险就慢慢来了。但是现在大家信心极度丧失的时候,机会慢慢就来了,我觉得还是谨慎乐观,到年底可能股票也是有机会的。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吕总!新富资本的李总,您觉得今年投资机会分布是怎样的情况?您觉得今年产品线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调整? 李先林:主持人的问题分为两个,第一个是机会。我们分为地产、证券、股权量化、大宗商品。 地产,刚刚表达过的,在金融不良对应的市场困境资产的机会,这里面涵盖了一线和准一线、二线。但是我觉得三四线城市应该是接近尾声或者是推行了那么长时间以后,应该没有太多机会。 股票,现在是陆续进场的机会,但是有多大的涨幅,我们不是特别看好。但是我觉得现在在定增市场也可以考虑布局,毕竟定增牺牲了很多流动性,比之前的定增流动性更差,但是这一波要涨得比较高,我觉得还是比较长蓄势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股票策略上面,还是偏谨慎,但是在布局。 量化对冲上面是商品、宏观对冲、指数增强,这一直有十几个亿的管理规模,净值没有很大幅的波动。在股权投资,我们一般还是以直投为主,投PE阶段、VC阶段的居多。大数据、教育的领域。 我们产品线从几个纬度:第一个净值型的,我们是1/3多一点。预期收益型的,大概占到2/3。期限,从期限结构来看,两年以内,半年起到两年之间的期限,我们在管理的规划上觉得比较适中。 至于FOF、MOM,我们觉得道路是曲折的,在中国现在这个环境上,前景是光明的。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李总!下一个问题提问一下倪总,您觉得今年量化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呢? 倪泾:像刚刚我描述的,第一个,两类资产分别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CTA类的资产,是趋向于灾难型阿尔法的资产,其他资产不太好的时候,它往往带来惊喜。大部分策略是市场波动有关的。所以目前看到比如说商品里面的螺纹、原油,上半年以来的波动显著开始放大。而经济学、金融学上面这样一种理论的证明,波动性有显著的聚集性,这种聚集性的存在使得这种波动性有可能会维持。目前看起来仍然没有消退的迹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波动性的高企,带来一些机会。 第二我认为从目前整个股票的估值来看,刚刚各位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目前估值水平来看都有各自的观点,我自己的看法是,目前从主流指数估值水平来看,已经来到了近十年以来5%的分位数以内。这个数据不能不说已经有一些显著的投资价值。当然,从短期一两个月来看这种择时是非常艰难的,只是估值角度来看,如果对中国有信心的,可以进入到一些聚集的区间。第二从指数增长的角度来看,一些市场头部的管理还是能够对主流的指数能够做到15以上的超额收益率,甚至好的年份有20以上。 试问一下,2800到2900的点位再跌15%到20%,大家会不会对这类资产感兴趣?一年期角度来看。如果答案是正面偏多的话,我的观点是指数增强类依然可以进入聚集的区间,都是持有很多数百只、上千只的股票,不具有踩雷的风险。这个角度来看,兼具分散、流动性这样的好的投资属性。 综上所述,认为进入聚集区间的判断。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下一个问题提问给矩阵资本的龙总、平安道远的张总。请问一下你们今年大类资产配置需要关注哪些指标?未来一到三年之内FOF、MOM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龙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资产配置关注的指标;第二个对未来FOF、MOM行业的看法。 首先第一个问题,回到主持人上一轮问题说市场行情,A股行情,首先我认为是熊市末期。过去有人说资产配置低相关性、无相关性,这个配一点,那个配一点,我认为这是错误的配置观念。正确的配置观念,对每一类资产比较长时间的运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是说短期判断正确,对于中长期的变化,有一个相对比较大概率的判断。 股票市场,认为是熊市末期。也就是说快速下跌的这种过程已经结束了,快速下跌20%的过程结束了。但是这种摸底的,走出熊市末期的,需要时间去消化。快速的已经结束了,缓慢的下跌其实是更伤人的。所以股票市场依然要保持谨慎,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结束熊市底部的状态。 今年如果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资产的配置决定了你策略的配置,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讲,今年主配两类方向:一类是套利策略。但是套利策略也有风险,今年我们配了大量的,其中有一个内外盘套利。内外盘套利过去是稳定盈利的,追求统计学上面均值的回归,但是今年的市场是变幻无常的,具有非常不确定性。过去非常稳健的,今年没有赚钱。我印象很深的,特朗普有一个讲话,这个讲话以后导致了外盘市场铝和镍价格的暴涨,国内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没有跟上,导致价差出现了过去统计学上面没有回归的现象,导致了亏损。 未来这种不确定性或者说这种变幻无常可能还会大量的存在,导致过去很多在量化投资中,很多我们过去用的数据或者方法会失效。我们追求的是在套利中更稳健的品种和相关的方法。 第二个我认为的机会是在于交易带来的机会。今年配置了很多的这种,交易更频繁或者高频。因为今年交易的波动具有非常快速。高频以秒或者以分钟来抓住瞬间的价格变动的机会。这是我们主流配置的一些方向。 当然作为FOF、MOM来说,我们这种配置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内市场。我们也通过了一些工具配置到了一些海外市场,包括一些大宗商品的市场。现在国内有这样一些通道和工具。 从FOF的角度来讲,现在国内的,因为我们做FOF,为什么说刚才海外的FOF也做不好了,我们统计比较,我们业绩没有跑出来,所以说行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配置过于单一。比如刚刚说的套利策略,也有可能今年市场波动,也有可能导致不赚钱,那么能不能找到多样化方法、多元的基金,这是决定你资产稳健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另外一个,你能不能够跟上趋势的变化,及时的调整配置的策略。 为什么过去很多的FOF、MOM没有办法调整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资金方给它一些压力,没有办法调整。这也是我们过去积累了很多血的教训,我们现在更追求资产的多元化、低相关性,而且我们做了一个最极端的,今年这种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市场环境下,最坏的情况下面,我们的FOF基金依然要保持一个相对低的回撤和比较稳定的收益,我们做了一些风控,提前的风控,这一点非常重要。 能不能做到多元资产化?能不能在你选的基金出现风险的时候有主动调整的权利?同时真正的把你的风控执行到位,这是一个成熟的FOF和MOM公司。当然也包括你的IT系统能不能跟上。 至于第二个问题,对于未来FOF、MOM行业怎么看,我已经说过一些了,对未来,我们这个行业,是看好的。如果短期,一年,我觉得会很困难。我刚刚说的有很多企业在未来一年中会被淘汰掉,因为赚不到钱,因为没有多元资产配置的能力,没有风控的能力,没有对未来资产研究的能力,肯定会被淘汰掉,或者没有募资的能力,这个很有可能会被淘汰掉。但是如果从三年角度来看我还是非常乐观的。资管新规,其实对FOF,对整个私募行业都会有比较大的冲击,但是长远来讲,打破刚兑,打破银行的保本保收益,其实对整个私募行业有极大的利好,都是净值型管理,这其实是利好的。 所以长期来讲,FOF、MOM行业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个行业占整个私募行业,应该在5%到10%之间,占的资金量,估计现在FOF、MOM行业加起来两三千亿吧,整个私募行业二级市场大概两到三万亿,我们不到10%。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有几倍的成长空间。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会有大量的FOF、MOM企业会被淘汰掉。特别那些一窝蜂,觉得这个市场成长空间很好,觉得很容易做。我对未来很看好,但是在这三年之内依然有90%的公司会被淘汰掉,真正活下来的是胜者为王。当然中国一定会出现,私募FOF,第三方FOF,我说的独立的第三方的FOF,也一定会出现百亿级、千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这种FOF、MOM的公司。因为行业一定会优胜劣汰,政策来说也是鼓励的。 我也跟监管、协会领导沟通,行业政策是鼓励,希望FOF能够成为最顶层的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它们来为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做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整个行业一定是蓬勃向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公司会死掉。 如果说总结的话,今天很残酷,今天晚上更残酷,但明天会更好,明天会美好,凤凰涅磐,相信未来。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请张总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张存相:我简单回应一下,一个是大类资产配置,第二是未来发展空间。 大类资产配置,大家做过资产配置很清楚,资产配置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所有的风险是怎么分配的;第二个,拿了这个风险以后需要获得的预期收益怎么安排;第三个,通过资产配置不同资产之间风险和相关性是如何管控的。怎么样才能有效解决?正常路径,常识告诉你,数据分析加上基本面分析的调整相结合。 这里面重要的输入项,无风险收益率是什么?既然讲到资产,现在用十年期国债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哪怕半年、一年的也可以,或者用AA+的信托产品,这就很难。不的风险收益率,意味着不同的资产,是不一样的。 当前来讲,宏观基本面对于当前资产,信号作用在阶段性显著弱化,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资产配置包括三个层面,时间序列来讲:长期叫做大类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一般三年以上。无风险收益率是定哪一个?做一个输入项:指数、能不能跟踪、刻画是不是比较精确,做量化的很清楚,选择一个指标,这个怎么获得,可跟踪、可测量吗?还有对宏观经济的跟踪,产能周期、库存周期的问题。 当前,更多资产的运动体现为情绪驱动的交易行为,无论是股市、债市、商品、外汇。通过无风险收益率,相关性。 MOM、FOF的发展,空间巨大、道路曲折。空间巨大体现三个方面,道路曲折体现四个方面。 空间巨大,中国经济,金融行业发展到现在金融分工的需要,完全类似于美国,资产管理机构多如牛毛,基金经理三十万个,老百姓不知道怎么选,首先金融分工的需要,通过MOM、FOF让真正有能力的基金经理专注于做投资,优化自己的投研体系和理念。第二个通过MOM、FOF在中国大资管的背景下,让很多资产管理机构在更大范围、更多形势、更大承接规模的情况下面服务他们的客户。其次,只有成熟的能力才会买,不成熟的要看一看。因此对于银行、保险、第三方专业做MOM、FOF机构来讲,可以实质性扩大资产的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包括产品的形式多样。第三个空间巨大,毕竟是专业机构对接专业的人,并不会大规模的出现追涨杀跌,某种意义来讲更有利与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市场的健康发展。 面临的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认知上面有很大误区。很多人认为资金可以搞得定,产品也好、基金经理也好,很熟,几十年的兄弟,这边有钱,那边有人。第二个很多人这边自己选股票、投股,那边做MOM,这边是认识的误区。很容易诞生监管的风险。当然目前来讲,大家可能没有发生到那个地步。第二个具体资源配置上面,各个公司配置平均到位,MOM、FOF不是真正的选股,有独特的运行要求。第三个具体投资过程当中,每家公司做MOM、FOF的时候,组合管理模式的时候,决策流程、交易流程、风控流程,面临冲突以后的解决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第四个面临很显著的,业绩记录,既然讲投资要看业绩记录,业绩记录很短,能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或者是不是真正体现足够的性价比,这也是让MOM、FOF受到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一个原因。 我就讲这么多!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张总!下一个问题提问给付总,作为一家投资的咨询公司,您觉得投资人除了寻找专业的财富管理专家之外,如果自己来筛选投资组合,需要依据的一些基本的判断方法是怎样的? 付怡:其实我们公司2012年就成立了,只是在细分市场专注领域上面,刚刚说了投资是马拉松,一年胜、两年胜、五年胜,不代表胜,应该胜十年、二十年。投资,无论哪种投资策略,无论今天聊的资管新规还是所谓的中美贸易战,甚至往前推十年,可能那个时候聊得更多的是次贷危机,再往前推十年聊的是亚洲金融风暴,97年第一次炒股,刚好遇到亚洲金融风暴,全盘皆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无论哪种投资策略,首先要表明我们的态度,首先应该清晰的认识什么是投资。为什么在我的阐述里面一直提到投资者教育这个板块。我觉得我没有枉自评论国家的政策,制定这个政策肯定是有原因的。包括所谓的统计局的数据是不是真的精确,包括国内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这些社会信用是不是真的真实,对于我们模型建设,包括对于我们投资的决策其实是有直接影响的,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我们今天主题是FOF、MOM,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去年定下今年其中一个交易结构的计划,就是FOF或者MOM形式的,今年四月份到现在,差不多三个多月时间,跟国内接近二十家最顶尖的阳光私募机构做长期的调研,了解什么呢?了解他们过往的投资风格、投资业绩以及对于现在、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在现阶段的市场以及未来市场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而这会跟我们自身对于未来三年、五年大势的判断去结合,最后定下。无论是FOF类型、MOM类型的基金,到底在国内选择那几家私募机构跟我们合作。以这个为例,我们所做的工作虽然可能提前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定下我们投资计划,花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在原有熟悉的,还是做了长达几个月的调研以及分析、谈判,我都认为这是非常幼稚的也是非常不成熟的,还需要再磨合。在我看来这只是简单的资产风险分散的策略。未来的角度,首先我们的定义可能是目标的波动率,无论是你目标时间还是目标资产的策略,这个首先看大势。在过去几年我做的比较多的是股权类投资,已经从二级市场单一策略投资朝股权类投资自上而下的方式投资逻辑转变,FOF这一块希望结合大势,定下目标波动率,无论是资产类的策略还是时间类的策略做调整,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刚才提到个人投资者应该采取哪一种组合,我还是建议一点,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们相信未来无论哪种类型的FOF,未来会面临社会化细分的变化。有的做指数的,有的可能做股票类的,有的做股权类投资的,所以会有很多细分领域。对于个人投资者还是对于专做一些财富管理类的机构,我是建议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要盲目自信自己投资的能力,更需要结合自己的投资逻辑去选择真正专业的机构,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把客户收益最大化。 这是我的建议。谢谢!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付总!沈总,您对于海外资产配置的看法是怎样的? 沈亦潜:刚才稍微提到一点,如果说今年重点看海外市场怎么配,发达市场的股票还会有一些时间可以走,特别是美国的股票。相对来说,如果大家真的觉得接下来最大的风险点是贸易战走到什么程度、走到什么方向,如果说看看主要的资产跟所谓的全球贸易的增长的关系,新兴市场的股票这个相关度如果用敏感度β来表示,所有大类资产里面是最高的,意思是说如果贸易战发展到相当程度,全面升级,势必会导致全球贸易下降。 我觉得现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在一个相对自由贸易的假设上的。如果说挑起这样的,特别美国现在很多的举动,实施的话,对全球供应链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新兴市场相对来说,传统上面对贸易,特别是出口依存度比较高,可能风险资产方面,特别是股票的表现,今年上半年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整个,高收益这一类资产、债券在亚洲范围内,中资企业在海外发的债券,至少从价值上面来说,综上看,信用利差超过六百点,可能是五年里面低于平均水平,相比美国市场高收益这个也是非常大的,也是三四年里面最大的一个。这一点来看,估值水平会比较有吸引力。 其实贸易战导致的对大类资产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在货币方面,最近其实也看到了。大家觉得相对来说中国的股市受的冲击比较大,可能还叠加一些其他的内在因素,但是对于欧美股市来看,一边打贸易战,一边美股在涨,欧洲股票也在涨。从货币这一块来看,外汇大家现在担忧的,由于这个贸易战接下来有可能有一些相对竞争性贬值,货币里面有一些价值。特别是美元,所有的货币涨到底,升值、贬值,基本上跟美元来定价的。美国现在的情况,克鲁格曼讲经济学的教科书告诉大家在一个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如果说美国现在还会有减税这样的措施在,导致的结果,利息上升、汇率上升,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扩大。还补充了一句说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但美元似乎上升还不够。 大概是这样一些粗浅的看法! 主持人马春园:谢谢沈总!还有很多问题想要问,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这一场对话! 其实今天这一场对话坚持到蛮晚。在座的嘉宾分享的观点也是非常的精彩,吸引了现场的观众坚持到最后。在座的各位嘉宾、各位观众,我们对话就结束了。[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江苏银行投行与资管总部总经理高增银先生、国泰君安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兵军先生、华润信托副总经理郭庆卫先生、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袁建军先生、普信资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陈灜淼女士、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霍伟先生等几位嘉宾就大资管竞合新时代议题,展开圆桌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杨晓宴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晓宴: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这场圆桌的主题是新资管的竞合时代。竞争与合作会有一些前提,比如说业态本身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还有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刚开始我们就请每一位嘉宾就自己的业态优势、劣势,特别是资管新规以后自己做的改变做一些阐述,首先有请高总。 高增银: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个机会做一个介绍。刚才主持人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资管业态里边商业银行的优劣势;第二个是应对资管新规的准备。商业银行在资管新规以后优劣势,上午各位领导的演讲,刚才商业银行资管部老总们的演讲都讲了很多。用上午浦发银行刘信义演讲的优势,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比如说网点跟渠道的优势,品牌信誉的优势,这么多年商业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产品稳定的回报给老百姓留下了稳健的形象。商业银行的品牌相对于其他机构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第三个也讲了综合化服务经营的优势,以江苏银行为例,以后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资产管理是在一个部门,投行本身在资产创作方面提供了很多优质资产,非标到债券,到ABS,以及优质的股权类项目。除了投行之外公司、零售都在给资管提供资产,零售提供资金募集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庞大客群的优势。 大家也都说了以江苏银行为例,我们人均资产管理规模差不多100亿左右,同等规模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在10个亿人民币,投研能力的不足也是我们下个阶段重点强化的。第二个不足就是系统的不足,商业银行里边有一个系统叫估值系统,大银行好一点,但是中小银行相对来说更完善一点。 当然还有一个劣势就是新的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还是需要培育的,我们理财经理的培训,投资者的教育,让我们买了十多年预期收益类的产品,有两年的过渡期,这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个,调节组织架构,资产管理部内部设了10个专业团队,资产管理的税收、权益、衍生品,到运营团队、风险团队等等,我们希望通过人员的专业、专注,整合既有的部门实力,同时加大外部的招聘,能够把资产管理的能力提升上来。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江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省属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江苏银行两次参加省委组织部跟省国资委举办的英美招聘,去伦敦、纽约、香港,储备了一些人才。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在今后投资方面是有帮助的。 产品方面,江苏银行资管的负债情况,我们理财余额截至6月底是4100多亿,非保本不到3000亿,余下的是保本的。我们的非保本理财里边来自于零售的占比达到了93.85%,接近94%。也就是说我们这几年的理财主要是给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的。在产品结构里边预期收益类产品的比重比较高,但是资管新规的要求预期收益类产品在过渡期以后要逐步的退出市场的舞台。在预期收益型的背景下我们的负债机构可能是全市场最健康的,但是实际上新规下优势没了,就变成劣势了。产品方面我们一方面加大新产品的报备。另外一方面加大已经正在发行的净值型产品的供给,希望通过净值型产品的供给能够给产品一些保障。 实际上系统方面最近一直在努力做这个事,我就汇报一个系统,实际上新规以后各个银行报备新产品,如果估值系统不完善,新产品是发不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系统的完备性也决定了产品推出的速度。我们经过努力,估值系统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首先是覆盖主要的交易场所,银行间、交易所,从标的来看存款、债券、股票、衍生品、非标我们的估值系统都能具备。另外也支持会计准则里边的各种估值工具。系统开发的完备为今后,甚至转型提供了帮助。 很多人士跟朋友也非常关心江苏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进展,我们在2016年2月份董事会就批准同意成立正式的子公司,我们也正在做这样的准备,一旦监管放开以后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第一批试点机构。 谢谢大家! 杨晓宴:谢谢高总,高总刚才的讲话里边透露出来很多机会。接下来有请刘总,您作为券商的代表,您觉得券商资管里边在这个“大蛋糕”里边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正在做什么样的转型? 刘兵军:各位朋友、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我接着高总讲的,我先讲我们的劣势或者新规对于券商资管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新规理论上来说对银行和券商资管影响最大,对我们的公募和保险应该是利好的。因为资管通道业务比重特别高,这块通道关闭以后国泰君安的资管规模在9000亿不到一点,现在还没有处理完的通道业务还有好几千亿。行业平均都要70%以上,这块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还好现在节奏对我们来说自主性安排可能会好一点。这也是监管部门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以后最终得出的结果。 我觉得资管的规模,特别是券商主动化的产品这一块本来占比不高,总体的规模要萎缩。我讲的资管不仅仅是国泰君安资管子公司,还包括大资管的概念,大资管条线下面除了国泰君安的资管公司以外还有我们的公募基金,包括还有私募,创新投公司,包括私募股权公司。整体商来说大资管条线下,在新规的引领下,总体上来说短期有所影响,有所阵痛,但是长期来说肯定是个利好。 这里边讲到券商涉及到的大资管下一步可能体现的优势。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成熟,刚才高总提了银行客户端这一块是独特的优势,其他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没法比拟。对我们来说对券商来说产品的优势可能还是比较明显的,一级,一级半,二级,衍生品等等,所有的产品都全覆盖。 产品投资能力总体来说主动投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假如说产品也像券商这样做到这个,包括接下来的资管子公司也做到这样的话,生存的空间会大大压缩。我觉得券商,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型券商因为跨市场,包括我们现在公司内部不仅大资管条线下这几个牌照都比较齐全,同时我们在这个范围下进一步扩大内部业务的协同。我们还成立了产业推进委员会,力求构建一个大的买方生态。 国泰君安产业研究院就是这样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成立的。我向各位汇报一下产业推进委员会所涵盖的,包括信用条线的业务,包括投行条线的业务,包括研究条线的职能。整个把公司内部相关条线的资源进行整合起来了,客户的资源,产品的资源充分的对接。因为大家都知道很多大的券商条线、分块相对割裂,协同性是比较差的。我个人认为在资管新规倒逼的情况下我们反而通过内部的改革,组织架构的调整,管理的优化,资源的整合,使我们主动管理的能力更强。这是产品业务和牌照方面的优势。 第二点我想讲讲区别于其他银行信托。客观的讲银行理财的客户,买信托产品的客户,相对来说这部分的客户都是风险稳健型一点的。风险要自己承担,打破刚性兑付,原来就是刚兑的情况下无风险收益率大幅度提升,风险承受低的买公募的货币基金,或者银行的存款。但是相对来说风险承受能力高一点的,主动管理性要求高一点的,这部分客户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扎实。同时人才这一块相对于信托和银行这方面产品设计风险设计的人才,包括下面的基金公司相对来说这方面人才还是比较全的。这一块券商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相比较于优劣势而言,我个人认为大家套牌套来套去干的一样的事情,接下来大家要体现各自的优势,而不是打混仗。我觉得下一步对于国泰君安这样大的券商来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深耕于目前的资管行业。 最后我再适当的提一下产业研究院为什么要深耕?以后新兴产业这一块也是重点关注的,资管公司FOF产品发行的很好,我觉得以后的FOF产品也将是券商资管重点所要耕耘,重点需要突破的。 谢谢! 杨晓宴:之前我接触很多券商的朋友,他们也在寻求很多同业合作的机会,依托于自己的经济和研究院的资源。就公募基金而言我有一个行业趋势性的问题想跟您比较一下,过去两年看到两个很明显的趋势,一个是货币基金发展比较快,占到公募基金金额的一半以上。从资金来源来看机构的资金占比不断地提升,我不知道您怎么判断未来几年这两个趋势还会否延续,您觉得公募基金未来最大的优势是在哪里?特别想问一下您觉得货币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的产品是什么样的关系? 袁建军: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说的货币基金的情况,因为货币基金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牌照业务,它有点像刚兑,本身又是流动性的产品。过去几年货币基金在公募基金市场占比份额大幅度上升,我感觉接下来增长步伐会放缓,主要就是因为刚刚公布的《理财新规的征求意见稿》里边提到要把理财的认购门槛从5万降到1万。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有类似于短周期,锁定几天,跟货币基金的定位非常雷同。它把门槛放低以后,对货币基金的影响肯定很快就会发生。我觉得这是非常现实的现状。 我个人认为公募基金货币基金业务规模增长速度会放缓,我觉得这是个必然的趋势。 第二个您提到的管理机构资金增长比较多。我觉得资管新规落地以后趋势肯定会强化的,因为资管新规的本质就是打破刚兑,本身提供刚兑资产会大幅度减少,有钱的机构到哪去找资产?只有跟长期做高波动性标准化产品的二级管理机构合作。虽然短期波动大,长期收益好啊。合作的空间和未来的趋势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明确的,各种各样的金融牌照,只有公募基金最苦,长期奋斗在波动性最大的资本市场,其他的都玩刚兑或者类刚兑的资产类别,老百姓喜闻乐见,规模增长迅猛,但是标准化资产投资,由于波动性大营销难度大,规模增长乏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由于我们坚持做回归初心的业务,所以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标准化产品的投资管理能力。二十年大部分的时间是长期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批投研能力比较强,价值投资理念,风控能力比较强,长期业绩比较好,有阶段性的优势,这就是公募基金的优势。公募基金曾经在最苦的地方干了很多年,形成了管理好这类资产的能力。 公募基金优势、劣势非常鲜明,优势是资产端,劣势就是负债端,前面所有的领导都说了公募基金人均规模大,那个规模都是委托来的,公募基金负债端是劣势。 我觉得公募基金还有一个劣势,品牌建设上或者投资者教育上,早上董事长讲的偏股型的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16%,这个业绩很优秀了,不是一般的优秀,但是偏股基金的规模下滑了11%,最近的规模不到2万亿。长期业绩很好,现在的规模基本上就是利润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建设的问题,公募基金没有形成公募基金长期能挣钱的良好品牌效应,没有深入人心,我们没有对它形成强大的辐射。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品牌有没有建立?市场越低迷越应该认购,所有的都是顺势的,市场越低迷越没人买,持续营销也没人申购。国外一个基金恨不得几千亿的规模,中国人均管理规模逐年下降。 最后一点,怎么来调整,怎么应对这个困局和现状。公募基金在产品的设计上着力,刚才领导也讲了客户买了十几年的理财,一夜之间转过来买这个产品还有点难,央行发一个文件,所有人脑筋全换了,你愿意提供净值型的产品,老百姓认不认还是一个问题呢。 资产管理机构怎么应对这个困局?我们也在积极调整。第一,我们要尽量提供绝对回报型产品,这也是一个方向,比如说股债结合,第一点虽然长期收益率会下来,但是我们也要照顾到客户转型,我们顺应客户的需求。第二点大力发行定开产品,发行的规律,公募基金的持有人经常不赚钱,因为持有的期限太多,只要持有两年、三年,持有一年赚钱的概率只有1/3不到,但是持有满三年赚钱的概率可能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市场是高波动性,但是中国的公募基金提供的公募产品,包括股票、债券的产品长期是不赚钱的,所以一定要看得足够远,市场恐慌的时候要敢于买。我们也要顺应客户的心理。 杨晓宴:感谢袁总。后面讲到要发一些绝对回报型的产品,定开的产品我就听出了一些竞争的意味,好多银行都要集中力量发这类的产品。接下来有请来自信托的代表郭总,刚才几位提到了通道方面,比如说券商资管通道占比比较高,信托占比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资管新规”和细则大环境的变化之下,您觉得信托这个行业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郭庆卫:因为会议进展到现在前四排的大咖们走得比较多,后面有很多参会的同志还在继续,希望聆听大家的想法。因为我到信托行业只有五年的从业经验,感谢主持人,感谢南方财经,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和浦发银行。 我们今天在讲涅磐重生,也不断地听到大家说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守,始终难守。回归本源的课题对于大多数的资产管理来说不太好回归,因为大家来路都不明,发展路径也不一样,回归本源回归到哪里去?刚才银行不断地讲为了表内的存款业务,另外银行有五年的中央银行工作经验,16年银行商业银行经验。我跟在座的薛总也一样知道银行理财的前世今生是怎么来的。来历不明,再回归本源回到哪去。 现在比较好的,行业内现在都觉得资产管理行业上位法是缺失的,希望《信托法》能够成为整个资产管理的的上位法。因为《信托法》的架构下,原来信托公司是作为唯一经营信托业务的经营机构,我们按照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监管的原则确立,后来才在《基金法》的架构下成立公募的基金公司。现在我们通过反对经营压抑,成立了大量的资产管理机构和子公司。我很高兴地看到“资管新规”下发了,但是“资管新规”管了所有列到里边的全行业,但是恰恰管不了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所以我们说“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回归本源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大家来路不一样。这次整顿是第7轮整顿,银监会成立以后也没有批准新的机构,是通过对原有的信托公司准许信托开业,从原来的50多家一直恢复到68。刚才你也讲通道业务,其实现在银行反映得更快一些,主动把自己的规模压到全行业第二了。实际上没有银行更快捷一些,新规下发之后大家都说比较高兴的是靴子落地了,如果我们穿新靴,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我觉得行业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对比国外,中国的信托行业和资管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管新规”发布的时候,到底是管谁的?我们参加“金融50人论坛”的时候央行的领导明确提出来这个是管金融监管机构的,需要对于同类的资管产品能够统一监管原则,尤其在市场准入和产品准入上能够公平对待,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一块如果能够公平对待以后大家的比较竞争优势才能够发挥出来。 我觉得在现有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不是具有长处,我们是具有短处的,因为我们在产品上,衍生品交易、股指期货上,细则发了,但是监管的一半动作还没有到位,还没有给我们放开。原来证监会和保监会下发了资管行业参与公募基金的市场准入办法,实际上对于服务外包有准入的条件,放开了资管的子公司,对保险机构已经放开了,下一步对银行理财和信托机构也应该放开。 私募基金也有私募基金外包服务的指引,通过私募基金协会下发,现在主要针对的是券商。华润信托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有36年持续经营的背景,也在我们公司架构内衍生出来的国信证券,最早推出了阳光私募的证券业务的品种。所以好多私募机构都希望服务外包的资格,对于华润信托这样的信托机构能够放开。但是我们也跟基金业协会的领导沟通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跨部门监管,我也希望你们能够进入。 改革在路上,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自己去杠杆、压规模动作比较大。今天在座的所有银行都在清理老产品,基本上每个月压掉300亿的规模。我觉得在新规出台之后监管要到位一些。原来为什么出乱象?立法这一块是缺失的,监管是缺位的,从业人员是失信的,所以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失控。我觉得新规下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最大的效能。 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我们今天讨论银行理财和子公司,对于五大行以及国开这样性质的,还有11家股份制银行,以及江苏、南京、杭州这样的上市银行成立一些资产管理子公司是有所必要的,因为体量规模效应能够体现出来。但是我觉得对于全国4500多家银行机构,每家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没必要。要知道此前清理的3000多家投资公司就是原来银行办的、财政办的、人民银行办的,起码2000多家都是金融系统自己建的。从原来路径来说没有必要每家机构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在这个情况下信托公司怎么样服务呢?对大银行来说我们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大银行减负,对于中小银行我们希望为中小银行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为他们赋能。 对于华润信托来说,我们现在1万亿的规模当中,证券信托业务是接近5000亿,资产证券化业务接近3700亿。原来传统的非标业务和主动管理业务只有2000多亿。所以在净值化管理上有相对的优势。我们也有自己公募的基金,我们也有创业投资基金子公司。我们在很早也建立了房地产基金的模式,我们的旗下也有沃尔玛投资等等。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资源禀赋的,我们希望新的监管能够公平对待,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能够为各家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杨晓宴:谢谢郭总。接下来有请普信的陈总,陈总是来自第三方,前面金融机构是自己来做投资的,你们是不是本身更多的是提供咨询服务,当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投资组合推荐的功能。我想请问的是资管新规对财富管理行业有没有造成一些影响,您怎么判断财富管理行业格局的变化呢? 陈灜淼:谢谢。我感觉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应该在万变当中建立自己的不变,财富管理机构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非常困难。这次“资管新规”有四条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没有变过:第一条提高主动管理的能力,我认为目前在中国做得好的财富管理机构都会带有自己主动管理的能力,有自己获取资产的能力。 这里分两点:一、我们的投研能力。各位老大哥比较大而全,我们会针对我们有能力获取资产的行业进行深入,比如说医疗、不良资产,我们的投研是比较专的,这一行已经五年、十年了。可能某些公司已经拜访了十几次。 二、获取资产的能力。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把市场上所有最好的资产都做全了,做到最棒了。今年和明年,我们比较擅长两种,一种是不良资产,因为我们已经做了相当的时间,也有成功的案例。另外一种是股权,可能我们看的不是独角兽,我们看的是独角兽前面一点,人民币10个亿估值或者以上的。我们感觉这两块是目前我们会去资管新规下再去提升的。 财富管理提出的第二条是提高资产配置的能力,这一条也是财富管理机构要有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我们自己不擅长的我们会和外部的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但是不会去做代销这样的事情,更多的是提供非常中立的咨询。 第三点提高渠道的募集能力,其实这一点最终回到了在客户眼里财富管理机构的价值,如果有银行,有信托,有资管,有券商这么靠谱的品牌,那么强的背书,财富管理机构为什么会做资产配置的选择呢?一定是在于客户在这里真的赚到了钱,所以财富管理机构不变的主题就是绝对收益能力,也就是跨一个市场周期的,不管今年是资金从严还是之前的4万亿资金放开,一定有生产跨周期的资产能力,比如说医疗和教育是跟民生相关的,在我们看来就是跨周期的。最后一条其实就是我们对客户进行教育的能力,这是我们一直持之以恒做的东西。 所以我总结两条:第一,做好本职工作,合法合规,而且一定要以赚取绝对收益为第一前提,投资就是为了收益来的,当中包括了风控。第二,客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有不同的改变,客户已经被教育的越来越懂了。在这个情况之下对于我们来说除了附加服务以外真正的价值一定是让客户不断地赚钱,客户带客户才能够提高募集的能力。我觉得任何的资管新规对于我们这样的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永远是好消息。 杨晓宴:您如果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代表做一个组合的话,您怎么样分析他们的优劣势,怎么一起来做这个组合,来做这个推荐? 陈灜淼:我觉得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信托都是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银行是老大哥。我自己本身也是券商出身,券商对于二级市场的,包括投资方面走得非常前面的。银行我觉得是非常牢靠、稳固的,浦发银行在上海人心目当中非常的稳固。水一直载着所有金融行业的各位,券商在我看来是权益类投资的老大哥,包括证券研究所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棒的。 公募基金跟股市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了非常多不同资产配置,我觉得它是综合的投资的各个类型,也有很多公募基金做得非常棒。汇添富之前医疗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我觉得信托在过去十年当中,从一个比较小的规模迅速生长到一个大的规模,是蓬勃生长的行业,我觉得信托在非标债权方面,有些信托有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您要说是劣势的话应该看不同的监管出的细则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进行一些变动。但是因为船大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当规模变大的时候任何的改变不太平和的话会带来一些不当的事宜。 杨晓宴:前面提到了关于通道业务的方面,其实我们的竞争合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纠纷,甚至是一些法律纠纷,所以我们就请了中伦律师事务所的霍伟律师,想跟您请教一下资管新规的环境下金融同业合作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法律问题,您对此对金融机构的建议是什么? 霍伟:谢谢主持人。我注意到我是整个大会演讲嘉宾当中唯一的一位律师,而且是打官司的律师。感谢主办方,我坐在这儿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对于“资管新规”以及违约潮之下有什么建议,以及如何应对违约潮?我自己总结了几个小想法:第一个新思维,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管环境更加的趋严,我们的资管大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肯定首先第一个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以前赚快钱时代,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做的很多业务是不是现在不能做了,以前可以做的方式现在是不是需要调整了。对于已经存量的一些产品我们是不是要做其他的调整,我的建议是不是考虑现在的违约,提前去端口前移,要改改合同,甚至于要提前终止。这是新思维。 第二个是新尺度。有一句话,革命的堡垒最容易被内部攻破。我们的资管业务不管有没有新规都要把防控放在第一位。现在的监管政策很明显,就是要提高风险防控的水平。我们要把风险防控提到更高的层面上。大家如果稍微关心一下证监会的案件,北京市一中院关于新泰电器出法律意见,他们告证监会是一个行政处罚,证监会罚了律师事务所一大笔钱,说它在净化值调查当中违法违规,没有查出来应该查出来的东西。所以律师事务所很冤枉,该留的底稿都留了,法院的意见是说,以前我们可以说公司出了一个章,公司证明我们公司没有什么材料,就到此为止了。以前是可以的,现在法院认为不行。另外律师以会计师的意见出了一个意见,会计的信息律师不做核查,我们以会计事务所出具的财务意见为准,这一点也是法院不认可的。法院说净值调查现在的边界应该是看似比以前扩大,内涵和外延要更加的大。这对我们的净值调查也提出来新的要求,这也反映在我们做资管的风险防控上尺度应该是提高的。 不管是创新也好,是维稳也好,大家还是要有一点点想法,要关注交易的合法、合规性,将来会不会到法院那里受到挑战。我们要关注在法院那边的新动向,现在法院明显已经从早一两年开始鼓励创新,确认交易合同的合法性。大方向变了,话锋变了,现在转而要做穿透,配合资管新规做去杠杆。已经有多个案例表明法院也是一个态度,在判断合法性方面要剥去面纱。 另外更严重的是对于交易合法性,现在法院的态度不仅仅是违法违规才是交易无效,现在已经到了违反监管政策,证监会、银保监会他们出的一些政策还不是法,也不是规,只是部门规章而已,违反的案例也有。大家要根据现在的状况看看怎么样望风守成。 我们代理了很多责任方面的案件,大家做通道和去委托通道都要小心,通道业务也许在之前早一两年司法裁判不算什么,但是现在通道业务有被严格责任化的趋势。从政策层面来讲通道都有可能被认定仍然要承担受托人、管理人的职责。 形势方面,现在的力度也是很大的,原来不算是刑事处罚的对象算作了刑事处罚的对象,比如私募债发行当中对于虚假人数,原来我们的刑法从案例来讲是不管这一块的,现在纳入了。 大家看到“资管新规”也有移送司法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更多的是震慑作用。我敢跟大家说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移送司法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证监会、银保监移送司法量非常惊人。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里边高层次人才比以前多了,现在直接判三年,缓刑很少。再加上现在的金融防腐,形势方面大家也要多关注。 还有一个是“新理念”。我经常去看发生了违约之后仍然是诉讼,我们已经是三审制了,有一审、二审和再审,违约方通过诉讼的程序把很简单的案件搞到再审有的是,提程序意义有的是。强制型公正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也注意到大家的资管当中很多都是强制型公正。强制型公正又废时间,又花钱,算下来可不是一笔小钱,比很多的律师费贵很多。而且最要命的很多法院是不认可的,大家如果不信问一问上海的法院,有些法院就是不认,强制型公正我们没做过,这样的话他就是不认。 大家在金融领域是互联网+,我们在行权方面就是仲裁+,一裁中局不给违约方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行权方面很快,通过裁决的方式就拿到生效法律文书,尽快的行使我们的法律。 还有新格局。现在违约方违约,原来是融资方现在违约,很简单,很普通,第二类原来金融机构大家坐地分钱,反复嵌套,一块发一个产品的财,现在大家都说我是通道,我都没有章盖,章董事长带着出国了。金融机构之间打官司是最难打的官司,金融机构都愿意请最棒的律师,组最好的团队,仗打起来相当的艰难。 第三类是刚性兑付,投资者现在非常的精明,也非常有维权意识,他们集体或者单个维权,这类的争议是非常多的。 最后一个是监管之困,我们在行权的同时监管机构看着我们,三天两头请我们的董事长、总经理喝茶,茶不是那么好喝的。监管机构一般不请吃饭,喝茶已经是很艰苦的了,你能把茶顺顺当当喝出来,不收罚单我佩服你。这四类争议很可能在同一个违约当中同时出现,怎么样去应对需要我们的资管,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以及参与的各方很好的琢磨,想一想。 谢谢大家! 杨晓宴:谢谢。因为我们时间非常的有限,大家知道银行是全市场的大金主,我就想让高总说两条银行目前最迫切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是针对外部机构是不是有可能满足银行的? 高增银:资管新规以后,净值法计算收益是由净资产决定的。第一个需求就是各个类别的资管机构怎么样跟商业银行的资管形成能力的补充,因为商业银行,我相信现金类的,货币类的是强项。但是在权益类的,衍生品类的可能不足。 杨晓宴:第二条呢? 高增银:第二条是系统方面,理财监管的系统,要从母行隔离,像公募基金一样,商业银行既有的系统,销售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包括估值系统还有一些,但是我总觉得独立总公司都在建设过程当中。在系统的建设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杨晓宴:首先请刘总回应一下就可以。 刘兵军:所谓资产端的概念,这个是权益端。我们现在在讲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无非就是资金端和资产端。做资管一般总是资产带动资金,如果资产端做不好的话资金端是很难的。因为全国各地都是有分支机构的,我们的券商,包括我们的基金强项肯定在资产端。资产端当中的强项就在权益端,在衍生品端,这正好是跟我们银行产生了互补。 杨晓宴:有没有具体的合作形式,能够让在座的各位很清晰的瞄准商机,比如说代销、投固、投研等方面有一些合作?据我了解券商这边的分析团队新财富是很重要的指标,银行此前没有投票权,好像没有特别直接的合作,高总这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需求,您作为券商有没有直接的合作方式。 刘兵军:涉及到跟银行之间的合作,因为研究所这一块是个卖方研究,我们的产业研究院是买方研究,理论上是有所区分的。监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风险也是有所隔离的。我觉得直接的服务于银行这一块,即使银行子公司成立以后合作空间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券商基金这一块,提供资产权益的产品这一块,银行是离不开券商的。所以在产品的细分,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方面,有很多需要合作和细化的空间。 我刚才提到了现在涉及到券商FOF这一块,母基金这一块券商是发力的重点。虽然在资金这一块,银行监管目前阶段还有一点困难。后期LP基金的引入,包括产品跟银行产品的对接天然的应该有一个互补的功能。 杨晓宴:袁总是不是在系统方面回应一下高总的需求? 袁建军:我们已经跟高总合作了,但是不知道目前高总满不满意。 高增银:我们跟袁总在二级市场权益有些合作,目前情况还不错。 袁建军:公募基金跟银行、券商、保险在债券委托管理上合作的面现在力度是挺大的。我们汇添富现在是所有保险资产管理协会以外的全国第一大机构。我们公司银行合作的力度不亚于保险,合作的形式有几类产品:有纯权益的,有股债混合的,还有境外港股通的。接下来还有量化对冲,公募基金承接委托基金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合作的空间和能力是大有而为的,我们很有信心。 杨晓宴:郭总刚才已经提到了对于大行有一些服务,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具体的服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庆卫:很不谦虚的说正好江苏银行提出来两项我们都可以做到特色、差异化的服务。因为华润信托跟其他信托公司有所不一样,大多数信托公司采取的虽然是团队作业,但是它是什么业务机会来了就扑上去做什么业务。华润信托选择的是专业化经营,我们是按照资产证券化业务、财富管理这样的板块来推进的。刚才大家说的净值化管理产品我们有130人的团队专门服务于这个机构,全公司360人,包括营销的,风控合规的,包括信息科技,这还不包括20多人信息科技的外包服务团队。在这一块我们可以保证所有的股票类的产品基本上在银行第二天上班九点钟开业之前可以送达到托管机构的。我们在这一块同业当中有比较竞争的优势,而且我们在2008年、2015年异常的情况都能够保证银行基金不受损失。这也是我们后续能够跟银行深度合作的保证。 这一块需要长期系统的投入和人员的支撑,我们不断从研发、运营、风控,还有内部审批,还有产品运维以及信息披露,包括产品登记,跟监管部门的报送,包括交易系统的搭建、后台服务我们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跟银行对接。我们也希望在资产新规,银行理财细则落地以后能够跟相应的银行进行深入的交流。现在我们有产品,有服务,关键每个银行自己更需要什么,我们为它量体裁衣才更好一些。对于产品的提供部门,受托服务部门以及投资顾问,我们希望服务外包能够首批获得。 杨晓宴:最后一个问题是每位嘉宾想一个关健词或者一句话总结一下未来三年资管格局的判断。 霍伟:如果说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争议,我送大家两句话“程序重于实体,过程决定结果,打官司不是打关系,打的是技术”。 陈灜淼:对于财富管理机构来说只有一句话“做好业绩,做好投资,是为根本”。 郭庆卫:对我来说也是两句话,因为对标国际我们可以看到行业是赢者通吃的,现在全行业资产管理机构确实面临着阵痛,剩下来的才能为王,走得更远,希望大家依法合规。 另外一条是君子成人之美,我们希望在竞合的当中大家共同发展,君子爱才取之有道,无服务不收费。我们应该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袁建军:“资管新规”改变了一二十年行业的生态,是一个大事,不亚于是一场革命。我们未来资管行业的变化肯定是转型和分化。但是转型、分化谁会受益?一定是主动管理能力强和营销能力强的资管机构将会脱颖而出。 刘兵军:刚才讲到回归本源,各个行业确实在这次新规下都要回归到本源。但是想想大家的本源业务原来是什么?前十年很多都在打擦边球,讲白了就是制度红利、套利,干的是同样的事。我觉得未来新规真正把大家打回原形,回归本源,对券商来说就是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取长补短,做好自己的资产端,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行业的头部企业。 高增银:我觉得“资管新规”预示着各个机构的产品都净值化以后,机构的边界会趋于模糊。下一步格局的演变,能生存下来的机构要么就是生存能力强的巨无霸,要么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机构。中小银行很难成为巨无霸,跟大行比网点的优势不是很明显,客户的优势也不明显,但是中小银行可以在特色定位方面做文章。 杨晓宴:精品为王。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也谢谢参会人士的支持,下次年会再见了。谢谢大家![详情]
海尔金控副总裁、海尔云贷总经理汪传国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海尔金控副总裁、海尔云贷总经理汪传国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小贷行业是中国信贷行业的末梢神经,我们始终都聚焦小微、服务实体的理念,以定制化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为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顽疾。 以下为演讲实录: 汪传国: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盛会,今天目前为止,听了很多资管行业大咖分享新环境下如何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我受益匪浅。我今天会从不同的行业角度分享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应对大环境下的挑战。我今天分享有关科技驱动下小微信贷模式的探索,在2014年国内经济形势对小贷行业非常不利的背景下,海尔云贷毅然别开思路,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风险驱动,打造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稳定快速增长。 小贷行业是中国信贷行业的末梢神经,我们海尔云贷始终都聚焦小微、服务实体的理念,以定制化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为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顽疾。我们就是做两件事情,一个是赋能实体经济,另外就是服务广大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我们也响应国家消费升级的号召,以教育、健康、汽车、家装等领域为切入点,为超过60万个人客户提供了消费金融服务,助力广大民众追求美好生活。 海尔云贷以平台价值为源点,实行平台化战略,形成了以创新的金融思维、扎实的产业发展洞察为基础的服务平台,链通产业、融入场景、吸引外部各类生态成员,在平台上实现多方用户从产业端到需求端价值的有效融通,与用户共同成长。 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的前提下,公司高度重视全流程风险管理,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营销策略、项目备案及立项,到客户准入核查、反欺诈分析、信审核查、授信审批、签约放款,再到贷后监控、担保管理、风险预警、催收等,逐步建立并不断迭代风险管理体系。 在业务模式上普惠金融作为海尔云贷业务板块之一,是公司扶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自业务开展以来一直坚定不移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水平,具备了将线下的业务转换为线上的能力,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专业市场”的小微企业,实践纯线下、O2O和纯线上三种审批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场景金融的探索我们以汽车场景为例,公司的专业团队结合大数据宏观背景调研,洞悉民众的消费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如何实现为个人汽车用户提供便利的用车服务。我们以金融服务切入,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从销售到后面使用环节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通过科技“赋能+万链”的平台先后链接了汽车生态圈的汽车维修厂、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资源,逐步拉近与车商、用户的距离,使用户享受从购车、保险、保养、维修、用车出行等全方位用车服务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通过科技赋能实现4分钟全线上流程,6秒授信,0人工干预。 最后我想说,我们将始终以国计民生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持续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广大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为国家普惠金融战略添砖加瓦。我分享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详情]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薛宏立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薛宏立在新资管主题论坛“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中表示,资管新规以后,资管格局和未来发展都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在不确定性中也有确定性,一是中国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会改变;二是中国经济筑底平稳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需要习惯这样的市场环境。三是资管新规必然为规范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要经历不断地阵痛。四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开放中的诸多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共识。五是在变化过程中必定蕴含着潜在的机会,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机构将会脱颖而出。 以下为演讲全文: 薛宏立: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刚才听了几位老总对理财转型和资管转型的探讨深受启发。 作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门的负责人,我也时常在思考在新规的新资管元年,在商业银行拥抱资管变革的时代过程中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我个人理解3个字“确定性”,5个字“提供确定性”。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中美贸易摩擦从5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再到特朗普的叫嚣的5000亿美元,从谈判似乎和解,再到摩擦加剧,人民币汇率从6.4到6.8,十年债从年初的5到现在的4.1。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几周内。市场波动性明显在增加。 后续中美贸易摩擦演进,人民币汇率有没有破7的可能性,谁都没有把握。从全球来看三季度全球央行购买资产,投放流动性,将可能出现买无可买的情况。中国央行会不会充当这样的角色呢?如果我们充当这个角色有可能会导致资金的溢出,经济需要全球来买单。 从境内资产来看,如何使得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合理传导,因为目前企业融资的渠道,股市的定增,债券、资管同业和企业自身的资产流转,后面的5个渠道机会都被阻断了。合理传导成为现在货币政策的合理充裕,有效实施和解决融资缺口的关键。后续监管层将通过怎样的跨部门的组合拳来确保货币政策的合理传导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今天着重探讨的资管新规以后资管格局和未来发展又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将给市场的未来走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在不确定性中也有确定性,一是中国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会改变;二是中国经济筑底平稳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需要习惯这样的市场环境。三是资管新规必然为规范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也要经历不断地阵痛。四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开放中的诸多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共识。五是在变化过程中必定蕴含着潜在的机会,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机构将会脱颖而出。如何在这些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如何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机会,如何在波动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成为我们重点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金融市场业务转型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浦发银行推出浦银避险的品牌,利用浦发银行在债券、外汇、贵金属、衍生产品等各领域的交易能力和优势,向客户提供开放、整合和贴心的金融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所谓的开放就是我们专注于服务客户需求,但是业务落地务必在稳。 一方面浦发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将以品牌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避险为需求,着力打造为客户避险保值、增值的生态圈,我们为客户敞开怀抱,只要有避险需求的客户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将着力提升全市场上下游全流程的服务能力,但并不强求客户全流程业务必须在浦发银行落地。我们乐意在某一领域单个产品上为客户提供服务,比如理财产品净值化后,资管机构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来加强对于理财产品净值最大的保护。比如我们在新的制造业中久期不超过定开1.5倍的要求,它是久期要求不是期限要求,可以通过我们的避险产品,刚才顾总说投了十年期债,可以通过定制化的产品锁定为6个月的期限。 我们将着力推进从提供产品向提供策略的转型,向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资讯,以专业交朋友。所谓整合就是专属服务一点接入,便捷好用,成本可控。一点接入客户可以通过一个产品经理定制一套解决方案,一是打造了一支金牌讲师队伍,有效提升总分行产品经理的能力,成为我们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触角。二是加强内部专业业务线的整合,将整合浦发银行的利率、汇率、贵金属、大宗商品等各业务线。通过一点介入我们将最大限度的改变,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专属服务,而通过这样的整合,通过市场业务线内部的安排实实在在的为客户降低成本,以整合做服务。 所谓贴心就是专业建议、及时陪伴,聚焦避险,兼顾收益。贴心源自放心,我们想始终坚持以避险为主,兼顾收益,帮助客户在不确定的市场中锁定确定性,行稳致远,保驾护航。这是浦银避险品牌与市场上大多数产品的最大区别。我们同时为客户提供实时资讯,策略建议等咨询服务,陪伴客户全过程,只要您需要我们就在您身边。只有客户走得更远,浦发银行才能走得更好。 希望给各位看一个视频,浦银避险,靠谱共赢。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泳先生、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小青、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严赟华、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初冬、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章俊、中互保(宁波)产业基金董事长李宝忠等几位嘉宾就险资的投资趋势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李致鸿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致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感谢刚刚曾主任带来的干货满满的演讲。下面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台上坐着的六位嘉宾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保险资金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今天在台上有国企、民企有各个投资风格代表的公司。我们为了让大家听得更解渴、更过瘾,每个人有五分钟的演讲时间。各位领导们可以坐着演讲也可以站着演讲,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关注、了解传递保险资金的信息。 于泳:我还是顺着刚刚曾刚教授讲的,他说是一个小问题,其实对保险资产管理来讲,对保险行业来讲,其实是大问题,其中货币政策、利率,实际上无论是保险产品的开发、销售、负债端、资产端,做投资的决策,货币政策是我们最最关心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汇率问题,现在看整个国际的资产管理机构,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趋势,一个是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的趋势;另外一个是更多的国际化,寻找海外更多的投资机会。对于险资,如果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汇率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刚刚曾刚老师的演讲,对我也是非常的有启发。 今天我们这个论坛讲的是险资投资的趋势,既然是一个趋势,我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所以我讲的可能宏观一点。 第一句话,在新时代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对于险资也提出了新的资产配置的思路。我想这主要考虑到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必然也会成长出一些龙头的、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对于保险资金来讲也提供了投资的机会。 第二,全面的金融的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一定会带来机会,一定会在国际的投资者增加中国资产的配置。另外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上面,也由过去单纯的货币政策为主,现在进行双支柱的。新时代的环境的变化,我觉得对于险资来讲应该说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中国人寿集团资金的管理,现在我们在发展第三方的业务,现在我们首先要提出来,还是要增强我们主动投资管理的能力,这里面包括我们资产配置的能力、风控的能力,也包括金融科技。 正好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非常突出,上午围绕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大家都在讲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其实我们总体认为对于保险资管行业来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于总!下面有请人保的王总。 王小青:大家下午好!今年以来整个资本市场确实很不平静,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国内经济在转型,资本市场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强监管、严规范,加上中美贸易争端,美元处于加息周期之中,四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对于我们面临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保险资金运用中间坚持的原则,用两句话八个字来说:“稳中有进”、“着眼长远”。 稳中有进,是中央工作的主基调,但是我觉得确实也比较适合我们保险资金运用。这个“稳”可以解读为重在防守,在这样一个时点守什么?我们在具体工作中间三个点上面做防守:1.守市场可能的系统性风险,通过资产配置、仓位控制,使得波动控制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是第一个守。2.第二个守,信用风险。虽然信用风险不能说多频发,确实让每个投资者心惊肉跳,我们对信用风险处在谨慎的防守态度。必须对信用风险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3.第三个守,管理工作中间特别要防范的,防范“精英主义”(音)的错误。影响市场四个因素,美元的加息,我们的强监管,93年到2000年也是强监管的年代,四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在目前市场结构和经济总量的背景下,事实上我们历史上面都没有碰到过。所以投资过程中间,经常会听到有一些同事会提到他已经过去怎么怎么样了,未来可能怎么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些假设、推论的时候,可能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背后的逻辑是怎么来的。我们认为第三个守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犯过去精英主义(音)的错误。 稳中求进的“进”,今年固定收益的市场,控制信用风险的前提下,整体上面、策略上面还是可以进的,优质的非标资产的收益率,相对于同期银行贷款的利率上浮度,所以非标资产,今年整个保险行业,从我个人观察来看处于相对捕捉和进攻的阶段。固定收益的证券在今年上半年大多数同行业处于进攻阶段。当然攻和防,态势是处于变化过程中。资本市场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间,有一些攻防也在进行转换。权益市场,上半年也许是防守的态度,但从我自己认为更多的状况,在跌的过程中间,有一些优质的公司可能也跌出了一些攻防转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理念,过去大家经常嘲笑炒股变成了股东,从我们的角度说,有一些二级市场的股票你愿意,做一个PE投资也愿意投的情况下面,有一些价值体现。所以我们认为稳中有进,从这样来理解。 第二句话“着眼长期”,这句话也可以分为两段:第一个是把握当期,保险资金每年都给委托人、保险公司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当期财务收益管理,包括机会的把握,把握这样的原则。 着眼周期,也是我们保险资金运用中间需要着力考虑的,这个周期包括两点:第一个是负债周期。随着保险业的转型,我们负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险负债的久期在快速的拉长。我们要适应保险本身周期的变化。同时保险资金运用中间还有一个跨周期的因素,保险资金运用区别于其他的资金运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跨周期、逆周期。从我们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固定收益的收益率也许还有一些增幅下行的空间,那对于2019年、2020年到期资金再配置,再投资的风险,需要着眼周期的角度做一些提前的安排,货币市场提供了这个空间,今年整个货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裕,为我们跨期的安排提供了角度。 所以我把我们的一些思考:稳中求进、着眼长远。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王总!人保资产是近年来实体经济重要的支持者,王总刚刚讲的时候说人保也好、保险资金也好是很少踩雷的信用风险,这个确实有很深刻的感受。作为记者报道的时候,可能有银行的记者,可能有其他领域的记者,我是跑保险领域的记者,经常会被问,我们保险资金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健的,风险防控还是比较到位的。 有请太保的严总! 严赟华:刚刚看到这个主题真的慌了一下,我们曾教授自嘲说自己被风口吹下来的受害者,但是我们也没有觉得我们几位保险资管的同事是追风者。因为保险资管本身一直秉持着服务主业,在这个行业当中寻找自己的锚。我想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变过,这个责任也不能变,而且这也是我们基本要遵循的最基础的一个底线。 但是大类资产也确实是保险资管在这些年当中对于资产管理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核心的基础的原则。但是我个人认为,大类资产配置不仅仅只是针对于保险资金有需求,只不过我们在对于负债的禀赋、对前端业务的需求,之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保险资金,相对来说久期更长,对于风险偿付能力要求更高。在这样一种特性下,我们再去做投资,其实本身是顶着很大压力的。但是正因为在责任和压力的前提下面,反倒是让我们总结出来了如何面对大类资产的配置,如何选择你应有的投资方式。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在资管新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我们今天主题是改革与涅磐,涅磐就要重生,重生一定会更加美好。但是你首先要找到资管行业本身怎样去寻锚。寻锚,不仅我们的产品要有锚,我们的投资人心里面更要有锚。在我们产品各归各位时候,作为每一个投资人,无论大小、无论机构还是个人,我们自己对负债或者资产投资的周期、收益、风险,甚至于落实到你个人的目标,有没有一个相关比较清楚的认定。我想之前可能有一些混沌的状态,也确实让很多的老百姓在这上面吃了亏,但是我想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随着大家寻锚过程当中更加的清晰,我们对自己所投资的风险、流动性、收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去谈论我们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回到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资金面对的主业还是服务好保险行业。保险行业说穿了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兜底。我们随着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保险行业,这两年持续地发展,大家也了解到今年顺延养老的出台,形成了居民在养老上面的第三支柱。长远来看,中国居民金融产品的持有结构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也会慢慢的传导到所有的金融机构,最终对我们资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可能服务的资金、服务的人群会更加的增加,但是增加这种情况下面,我们本身负债端的要求应该不会变化。所以我们总结太保资管在这十多年的发展当中: 第一我们秉持的是稳健的投资策略。让我们能够执行这样一个稳健的投资策略,要有一个稳定的投资团队,我们的团队相对来说在行业当中非常的稳定。第三我们有一个稳固的风控体系。这种情况下面,我们面对的投资决策,再看大类资产配置,更加注重收益率合理,但低风险。所以我们在配置当中固收的产品,比例很高,我们一直认为会把权益的投资作为增厚我们投资收益的一个工具。这个我想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投资人,但是一定适用于跟我们的资金性质、需求相匹配的其他的投资人。我们还是要去寻锚。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严总!刚刚跟我们讲了太保坚守底线,服务主业和不忘初心。刚刚也提到了顺延养老的问题,初总是我们的长江养老保险的负责人,对于养老金的投资有非常多的关注,有很多自己睿智的见解。初总是保险资产管理业巾帼不让须眉,下面有请初总跟我们做一些分享! 初冬:谢谢主办方,也谢谢严总、于总、王总精彩的演讲,特别是严总来自我们同一集团保险体系,也给我们做了很多的宣传。我们是养老保险公司,可能跟前几位大咖还是有点不同,我们基本上专注养老金管理主业,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所谓三支柱:1.第一支柱大家领的社保以及退休以后领的养老金。2.第二支柱开展差不多十年历史的企业年金,等。3.第三支柱从去年开始慢慢的被国家也好、社会也好,得到更广泛重视,是个人这一块。特别在上海、福建、苏州工业园顺延养老保险的试点,其实也表明整个中国的养老和压力也是特别巨大。前一阵在东北也出现了养老金延付,包括全国来看,养老这一块也加大了全国统筹的力度,其实也都表明养老这个产业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家庭的压力都是慢慢会越来越多的显现。 长江养老作为这个领域深根十多年历史的公司,特别关注到这一块的需求,立足于服务养老保障三支柱,争取做行业健康发展的引领者。 从具体投资来看,我们跟前面几位领导说的略微有点不同,我们的客户,像年金,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相对来说更偏低一些,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绝对收益基础上的相对回报,这对我们投资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有资产配置的意识,同时要对下行风险以及提前的判断,也要有前瞻。这一块,我们在面临客户的竞争或者说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时候,其实面临更多的投资条件上面的约束。而且我们在投资上面也不能投资像保险普遍能投的实业、股权、房地产等,我们目前来说也没有涉及这一块的投资,所以基本上投资就是包括非标、包括股票、债券这一块的投资为主。所以在风险约束更多,投资者的回报,对长期、短期有要求的情况下面。一方面来自于集团,太保资管给我们很多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加强了研究还有对各个大类资产、类属之间相对收益的比较和下行风险的测算。 所以今年我觉得整体我们表现还是不错,比如说从权益上面的配置,从最初的银行保险转到了消费,以及包括固收上面,包括整个的操作还是比较好的把握了形式。今年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像顺延这个产品,我们目前成立一个多月的时间,绝对回报有1.5%左右,这个成绩在整个行业中也还是比较领先。从整个资管新规来看,养老保险公司受的影响是最小的,一方面原来的通道,这种产品比较小,受的冲击小。还有整个养老从国家和监管部门都非常支持和扶持的产业,资管新规中对养老金产品没有纳入资管新规的领域,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加大这种发展的力度,为整个养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初总的分享!我们知道养老金相对其他保险资金而言投资更谨慎。初总也提到了长江养老投资的理念、风控的措施。 下面有请国华人寿的章总,国华人寿这些年在整个保险领域发展非常快的一家保险公司。有请! 章俊: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各位前辈和领导分享一下我们对市场的一些看法或者观点,在这里我主要分享关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对于现在经济整体的,我认为跟我们以前的理解有一点不一致的地方。延续了刚刚王小青王总的判断,现在的经济跟过去,不管从发展方向还是逻辑上面,都有重大的变化。我认为主要的变化,我们中国的GDP现在在全球已经第二位了,在过去三十年中我们主动的融入这个全球产业链的过程,并且也受到了全球产业链的欢迎。第一点值得欣慰的,中国的竞争力已经可以让我们站到世界竞争的舞台上,这是对我们比较有利的一面。但是对我们不利的一面,已经在舞台上面的强者希望把我们踢下去的。所以在这个环境下面我们就能看到现在国内外跟我们以前理解的经济形势有很大差异的地方。 比如说比较直观看到的,美国在加息,我们在不断地去杠杆,这就是显著的差异。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对国内造成重大的挑战,不管对监管层还是对现有的投资机构来说。比较典型的,美国加息的过程中,未来我们经济怎么走、走向什么方向,这个时候国内实时的提出降低风险杠杆、降低金融过程中资金的流转问题。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中有一个数据是值得看的,美国GDP增速和M2的增速几乎保持同步,美国一直发展了三十年还是健康的经济体。但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发展过程当中我们M2的增长一直是GDP增长的两倍,所以导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问题是经济总量在大幅发展,但是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偏离很高,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面临国内去杠杆的政策,我认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这是比较有利的。如果在未来竞争进一步激烈的环境中,国内企业还是维持在高杠杆率水平的话,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加重大的风险。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适当的提前的逐步去杠杆比市场化去杠杆可能面临的风险、未来的风险会下降。这是我对经济跟以前的增长保持不一致、有变化的角度。 第二个我想分享的,对于现阶段资产配置的角度上面来说我们可以做什么。实际上在今年,可以做什么分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现在我们能做什么、一个是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现在能做什么?从我们或者我个人对资产判断来说,现阶段固定收益类资产吸引力还是非常强。 当时我们有的时候也在讨论,那个时候整个市场对债券类资产保持比较大的顾虑,当时我们有另外一个逻辑,如果中国经济未来能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个经济体能够保持健康成长的状态,那么我们无风险利率承担不了进一步上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现阶段主要的投资机会还是在固定收益类的资产上面。因为权益类资产去杠杆这个背景下面,所有的实体经济可能大家都会面临一个大家看到的现象就是龙头效应。我们认为权益类资产还需要进行观望一阵子。但是在这个方面有两个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宏观面我们经常看到不好的消息,比如说不管从哪个货币还是哪个角度来说。但微观面对我们来说,企业的盈利在不断上升的,所以今年资本市场能看到,虽然指数的跌幅还是不小,但是企业,龙头企业的盈利还是比较稳定增长的。未来从中长期来说,当估值,也就是说今年主要是估值水平在下降,因为我们货币在收缩。当估值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盈利增长能够支持估值水平下降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市场的长期机会就会到来。 第三个问题分享的,未来我们投资机会在哪里?我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类资产,对于我们未来来说都具有长期价值。说到未来,尤其说到保险资金投资,大家就会想什么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我的个人理解我们要赚时间的钱,包括债券也是,十年期、二十年期、三十年期。优质股权赚也是时间的钱。未来在中国经济体中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债券类是比较明确的。优质股权类,尤其有护城河的高ROE的资产,抵御未来变化和风险的,包括经济风险变化的一类资产。高ROE核心的上市公司意味着有优秀的管理层,优秀的管理层领导的公司是有能力面对未来一些变化的。我们判断在未来不管是保险资金还是养老资金发展过程当中,优质股权的长期价值是非常符合我们收益率需求和久期特征的,因为是无限久期,但实际上又有流动性的资产。 这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三点。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章总!听了五位嘉宾的演讲我是蛮诧异的。领导们一上来干货满满,是非常有价值的市场投资策略的信息。 下面有请中互保产业基金董事长李总为我们分享,中互保是我们国家第一支专门投资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基金,落地在宁波。有请李总! 李宝忠: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今天这个论坛非常好,从今天早上听到现在,很认真,包括接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早上,包括下午嘉宾的发言给我的启发都是非常大的。尤其今天下午的论坛叫“风口投资主题论坛”,听起来是比较务实的,但是我们第一场恰恰参加的人员都是以保险公司资管高管为主,所以我们主持人刚刚听到了五位保险公司资管老总表达的内容,都讲干货,但是干货里面又没有特别具体的东西。 我认为我们风口投资,到底风口在哪里?我认为风口在中国的互联网保险创新创业企业的股权投资。先给大家一个我个人的答案,尤其这个答案在今天这个场子特别有效,因为保险公司的主业是两个业务:卖保单、搞投资。我们可能今天,包括我们21世纪主持了很多资管论坛,始终把银行排在前面,但我个人认为全球资管的皇冠上面的明珠只有保险,唯有保险资管,从融资到投资、退出、返还,全流程是闭环的。怎么样把产生设计出来卖出去,保费收了,投出去,投了以后,把收益收回来,付给保单持有人或者受益人,完成这么一个闭环。这个闭环,用户体验越来越好,买的人越来越多,滚的越来越大。 从国外来看,美国银行的总规模和保险总规模是相等的。在日本,银行总规模和保险公司总规模是1:0.8的关系。所以说随着我们在座保险资管人,业绩做得越来越好以后,整个保险业务双轮驱动,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慢慢滚动,会越来越大。我相信我们很快的保险总资产能够赶上银行的总资产。这个增长有十倍以上的增长,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保险资管特别需要风口。 我觉得我们要谈保险的投资趋势,从这个趋势开始谈。 我们中互保产业基金正因为看到这里面的契机,在今年3月12日在宁波注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保险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基金规模是20个亿。主要的出资人,很遗憾,在座的五位都不是我们出资人,但是我希望也相信今后会有机会,也许你们自己会去投,我们也可以参与,也可以参与我们二期、三期。 管理人主要是我们市场化的管理团队。 今天这个会场,坐在这里,假如我们保险公司,今天这个主题就是险资的投资趋势,我可能是这里面的另类。从这个角度给自己公司做一个简单的广告。 我们投资方向主要是五个,五个投资方向全部是一个主题,互联网保险创新创业企业的股权。 第一类,互联网保险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不是保险公司,也不是中介机构,是平台。现在我们有形资产的交易平台,天猫也好、京东也好,大家可能都在用。但无形资产的交易,股票交易所有,但这是标准化的证券。像保险类的产品业务的交易,我相信今后会有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绝对不可能是哪一个公司,肯定是第三方的,所以我希望寻找这个。我们跟踪了两百家这样的平台。 第二类,互联网保险的科技公司,专注于科技,这个科技专注于赋能保险业务各个环节,我们跟踪了两百家左右的保险科技公司。 第三类,有互联网特性的保险中介机构。持牌的,我们寻找有互联网特性的那些中介机构的。 第四类,互联网保险公司。 第五类,我们非常愿意发起和参与互联网保险或者保险行业当中的媒体、培训、教育这样的研究机构,这样的业态我们非常希望参与。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参与保险的新兴行业的生态圈的每一类企业项目的跟踪,我们希望每一类细分市场当中的龙头企业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目标企业和投资市场。我特别的推崇这个,尤其今天,我想给我们在座的各位,尤其台上几位保险资管的高管们提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保险资管去投资互联网保险创新企业的股权,是一石双鸟,推动保险双轮驱动的一个战略,而不是一个投资。因为我们的保险首先把保单卖出去,然后募集资金做投资,回来做下一轮的滚动。只要投资把我们整个国家保险业的创新,尤其保险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起来以后,就能够更好地推动我们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通过它的成功,又促进了我们保险资管投资业务的大幅盈利。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题目。 我抛出了我个人的观点,供各位参考。 考虑到我们主持人要回答保险投资趋势,不知道是不是需要回答这个?因为每个论坛有一个主题,我有这么几个,也是我刚才坐在这里总结出来的。这个主题我无法准备,但是我有这方面的经验。 今天早上启发非常多的,中投公司屠光绍总经理以及早上有一个太保的女的副总裁发言提到的几个观点,我认为能够代表我们今天下午这场论坛当中应该有的部分观点或者部分参考观点。 第一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保险资管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第二个,我们保险投资,关注的投资久期会越来越长。为什么越来越长?刚刚几位老总也讲了,越来越关注长线投资,越来越关注企业的被投资项目长期投资价值,越来越关注我们保险资金来源越来越长的久期,所以保险资管投资越来长。第三个,保险资管投资会越来越智能,因为今天早上屠光绍老总讲到了国际资管当中其中一个趋势就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其实我们在座很多保险公司的资管已经开始应用了,我们资管投资会越来越智能,这个也印证了屠总讲的一句话,公开市场的投资会越来越走向被动交易、被动管理,也就是说被动管理产品的占比在提高。第四个,我们保险资产管理会越来越实。我们的投资越来越结合实体经济。我们一直讲金融行业,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脱实向虚,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的那么一个阶段。另外一个角度,又会回来,是波段的问题。同时国家新的监管政策、严格监管政策也包括新的资管规则的出台,必然会进一步引导我们保险资管也会顺应这个形式。跑到国外看,很多大的酒店、大企业的厂房,很多高速公路,你看下面都挂了一个小标牌,某某保险公司。什么意思?固定资产,长期基础设施是保险公司的,是保险公司投的。所以保险公司今后会越来越实。 还有一个,保险公司资管,另类投资会越不另类。为什么叫越不另类?另类投资原来觉得是小东西,但其实我们现在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每一个资管公司,另类的比例高了,当年另类的收益率高了,如果碰到每年的黑天鹅事件,另类比例高了以后,后果很严重。当我们对另类资产的管理团队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专业化能力提高,我们可能会在另类的占比提高,同时这个另类的占比提高又回到刚才第一个主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李总!应该说给我们讲了一些互联网保险方面投资关键的点。其实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做互联网风险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刚刚李总还说,我们几位领导讲的干货满满,但是不够具体,下面进入到我们交互的对话环节,非常具体的内容呈现给大家。 第一个问题关于资管新规之后打破刚兑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非常关心、关注,也是多年来市场探讨的话题。打破刚兑我们一直说非常想打破,但是又很难。投资者的教育以及各方面市场环境影响比较多。在座的各位领导是怎么样看待预期收益型产品打破刚兑的趋势?我们怎么更好的做这样的产品,引导市场的预期? 于泳:打破刚兑是资管新规最核心的目标,我第一反映,对保险产品、对保险端、保险业务,有比较好的促进。 对于资产端,打破刚兑之后,原来这种产品的同质化应该说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有更多的差异化的。 王小青:打破刚兑,如果有能力达到那样的预期收益,做了那样一个承诺的收益,我个人的理解,愿意承担那样的风险,其实应该是可以做的。但是不能做的一件事情是,你明明做的是一个承诺收益,明明做的是类存款的业务,但是不跟你的资本金、偿付能力挂钩。如果把这个梳理清楚了,我觉得应该是允许这样一件事情发生的。 第二打破刚兑以后,确实对于我们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固定收益市场的风险定价,在这样一个背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样一个定价,现阶段正处于打破刚兑的磨合阶段,所以我们整体上面的策略还是不以下沉信用风险为代价。 严赟华:本身金融就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的组合,刚兑的前提就是忽略了风险,打破刚兑本身这件事情是让整个金融市场回归本来秩序的过程。但是市场也存在担心,大家也知道我们不是在一张白纸上面绘制我们资管新规,在已经创设了大量产品之后,是一个现实的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既好又好的做好这个事情,为明天逐渐的形成这样一种过渡的措施,这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考验。 落实到保险资管来说,之前我们还是以主动型管理产品为主,并没有涉及到很多刚兑的产品。我们也希望这个行业有序的发展。 初冬:我其实觉得这对资管行业是一个大的利好,因为我们有时候过去出去或者拜访客户或者怎么样的时候,他就会说你给我承诺一个回报多少,我说真承诺不了。他说我买一个理财都能告诉我做到多少。打破了之后,对整个做真正的资管来说都是利好,因为原来客户比较的基准,银行理财或者其他的理财收益,而不是公布的央行给定的定价。我觉得这对整个资管行业竞争环境的好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风险定价的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过去基本上滥债、好债都有人买。整个这一块就变成你的风险定价能力在行业中,专业得不到体现。今年越来越多的P2P或者有一些不大专业的或者机构碰上信用违约、踩雷,有大环境的问题,但是自身的信用管理能力也是风险定价的能力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第三个,对于我们从业者个人而言,你的专业能力,在全市场的评价,可能有回报吧。过去你觉得你很有本事,其实整个的行业,如果专门买滥债,也不怕出问题,其实你的专业能力也是得不到定价。所以现在整个的,银行成立资管公司,以及保险和券商、基金,都进入大的资管竞争之后,个人的专业能力也会在竞争当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章俊:我也无处考据,揣摩一下为什么有刚兑产品。我理解,最早我们拥有这一类的刚兑产品可能是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而设计的。有一些资产在金融机构看来认为是风险可控的,但是普通居民并不一定了解或者不一定接受,没有这个信息优势也没有专业判断能力,可能出现了这类产品。 在过去发展过程当中,当这类产品出现以后,像国外衍生品一样,设计者设计的时候,初衷为了增加风险分层或者增加信息的流动性、透明度,企业运行过程当中发现这个产品是有利可图的,可以赚到逆差,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操作或者扩大规模,一直到最近这几年大家发现刚兑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风险越来越不可控,进入操作环节不是所有的产品设计方对这个风险都有清醒的认识或者在市场上面的竞争压力导致了不管我认识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个产品都只能装进这个产品里面做这个事情,赚这个理查,风险就产生了。 产品设计的初衷和实际运行的情况出现背离的时候,我们认为打破或者破除这个风险是势在必行。如果不破除,按照经济规律,最终也是要发生的。在大爆发之前是不是有能力缓解这个东西。今年看到,刚兑打破过程当中,风险释放过程中总是会有痛苦的,今年对我们来说最痛苦的是信用风险体系完全混乱了,今年我们看到信用逆差进一步扩大,利率债涨的时候,信用债还在跌。 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如果将来打破了以后,像国外很厉害的或者很流行的垃圾债等等在国内才会真正有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不但能看到风险分层、风险定价,还能有组织构建不同的风险组合,包括风险损失率、风险损失的程度,来判断我们这个组合是不是能获得我们预期的收益。我的理解,刚兑现在打破应该是必然的趋势。这个过程现在可能是属于比较痛苦的过程,但是未来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比较好的事情。 主持人李致鸿:谢谢章总!过程必定是痛苦的,但这个结果可能是凤凰涅磐的过程和结果。 李总,我问一个单独的问题,您刚刚也谈到了互联网保险的平台也好、科技公司也好、中介机构也好,我们选择项目的时候主要看什么?因为互联网其实泡沫比较大,这一点对于产业基金怎么选好项目、用好基金是比较关注的。 李宝忠:其实我还是特别想回答你刚才的问题。刚刚想到的,刚兑和互联网保险平台,这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我觉得金融机构发的产品能不能刚性兑付的问题是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我记得还在银行工作,很多年前,这个问题就有讨论,但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讲、做,但始终没有解决好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不适合在这个场合讲。 谁有权决定是否可刚兑,由谁决定决策机制?这个思考角度有很好的答案。比如说国家决定刚兑某一个大项目,谁来决定?我的基本答案,假如花的是国库的钱、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投票。刚兑,国家刚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投票,这是一个思考角度。假如说某某银行出这个问题了,某某银行可能存管、托管、代销的,但是有人闹了,银行刚不刚兑?取决于什么?谁来定能不能刚兑?如果刚兑,股东投票。或者第三方某一个慈善机构,那批人太可怜了,慈善机构愿意帮你。可以吗?没有什么不可以。 所以我觉得还是机制问题。再往下讲从另外一个结论角度了。卖的时候,本身是营销员错误的引导、虚假表述,那我觉得刚兑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假如不是这样,那我觉得,如果让银行董事会股东表决,一般来说不会同意的。这个事情,行长签不了这个字。这是主持人的第一个题目。 第二个题目为什么我们中互保基金专门投这个行业?我们怎么去选择哪个好、哪个不好? 第一个答案,中国今后最大的互联网保险平台绝不可能是现在某一个保险公司自己办的。刚才主持人跟几位保险公司老总讲的话,我决定他们再重新思考。而是你们可以去投可能能投出这么一个大的平台来。第一个结论,第三方,绝不是某一个一股独大哪一个保险公司控股控制的。我们希望寻找到真正的懂得保险运营规则的、有互联网基因深入的,有那么一个团队做这么一个事,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够链接到更多的保险公司,能够展示出更多的保险产品,能够让更多的其他互联网平台和我们流量入口能够链接进来,能够为广大的C端所接受。当然第一步能够为广大的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营销员接受的,必须具备这个特点。这样的平台,刚起来的时候,现在是银保监会,定是不是P2P销售,但其实保险的创新是搞不了P2P销售和资金挪用的。所以我认为我们FinTech从保险开始,中国会发展得非常好。 所以我认为我们投的方向有很大增长的爆发性可能性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要素链接起来,非常好。 比如说全世界最好的销售汽车的第三方平台是英国的一个第三方平台,只卖互联网的汽车保险。结果现实是什么?英国销售的汽车车险70%是平台上面走的,但是它不卖保险,只链接保险公司。英国所有卖车险的保险公司都在它上面挂着。英国所有的有车辆的客户想去投保的都上它的网站去比价,觉得谁的价格合适、服务自己满意的,就从它那里买。我们希望寻找到这么一个平台。 当然这和监管环境有关的,我们目前的监管环境涉及到费率的监管,也包括费用监管。找到这么一个主体平台还有综合环境是否成熟的问题,我们愿意去等待这个时期的到来。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我们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信用风险的,刚刚几位领导也提到了信用风险。我们说保险资金在投资上面是相对稳健的,但是难免也会踩雷。保险资金应该怎么样看待信用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当中不是说没有机会了,我们怎么样在信用风险当中寻找自己的投资机会? 于泳:从保险资产整个配置里面,信用风险总体控制是很好的。刚刚讲银河港(音),虽然是险资的资产计划,但是增信是比较强,后来问题很快得到有效解决。 确实,像刚刚讲的,对我们也是提了一个醒。首先在信用风险研究的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可能过往这种模式还是要有所转变。第二个是信用风险定价的能力,这是需要再提升。我想以后对于险资的固定收益,风险的定价能力将会成为核心竞争力。信用风险的管理上面,也要增加金融科技的元素,这个系统很重要。完全靠人工,能力还是有限的。之前已经开发了信评系统,现在进一步的在升级、完善。 王小青:刚才讲信用风险,谈了不少了。补充三点:第一个,保险资管各家同行都对信用风险非常重视,也是根据监管的要求,在07年开始就开始经历自己内部信用评级团队,无论是标准化还是非标的产品,都是严格的进行风险控制,应该讲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 第二个,任何一种投资,你享受了它的收益,就应该承担它的风险。整个行业对信用风险的文化有一个共同认知的过程。我们享受了风险溢价,背后就应该意识到你多拿的这个BP信用溢价背后一定有可能按照某一种概率会发生某一种违约的可能的损失。 第三个,在严监管,资金政策的情况下面,可能会有一些企业本身还不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点,一个铜板,一天的头寸可能把一个优秀的企业搞垮甚至让它变成清算的状况。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捕捉能力,真正优秀的企业在发生困难的时候,刚才李总也提到了保险资金如何跟实结合,真正优秀的企业,辨别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当它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去识别它、帮助它渡过这样的难关。 严赟华:其实这个问题和我们刚才谈的打破刚兑的问题是一体两面。第二个想表达的意思,要根据自己的风险耐受度去寻找合理的产品配置,以控制你的信用风险。第三个,建立这样一种能力本身自己要靠基本功练出来的,路遥知马力,实践当中能不能真正的做到、寻找到和你的风险匹配度相适配的产品,我想本身也是考验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 作为保险的资管机构,我想锻炼的就是这样一种识别能力。非常同意刚才前两位嘉宾的观点,我们赚的风险溢价就在考量我们自己的识别能力。 就这个问题多说一两句,去年也在陆家嘴这边参加一个债券年会论坛,谈到中国的债券,去年的话题是中国债券如何走向世界,面向世界市场,我们最大的问题还在评级。如何建立起来一更加真实、有效的评级机构、评级机制,这也是对于今后这个市场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 初冬:我自己觉得信用风险这个事迟早都会出现,中国整个的比例或者占比其实跟世界比,并不高。也是因为我们债券发行的管理体制多少有监管、审批、把关这些方面在背后做支持,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在债券市场上面融到资,这是大的背景。 其次,要正确的看待。首先正确看待,第一要有世界观,要积极一些。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整个中国政府对整个经济的把控能力也好或者说影响能力也好都是非常强的,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的概率非常低。 具体到我们如何发现投资机会,避免风险?我自己觉得多关注在整个经济链中的位置,你是上游还是中游、下游,你跟对手方或者占用别人资源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你是资源占用方还是你的钱被别人占用?这对你整个信用风险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要关注你资产的变现能力和真实杠杆能力、现金流这些,有这样一个世界观基础加上具体的分析,其实能够识别出一定的机会,甄别出风险。 第三个强调一下,现在金融科技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上面的应用很大一块可以跟信用风险结合,这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还是会有蛛丝马迹告诉你哪些公司会出文戏。 章俊:信用风险,我觉得还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当下来看我们现在处于信用危机当中。信用危机当中大家能看得到,今年信用产品的发行会非常的困难,不管属于什么环境当中,因为整个市场,包括投资机构感觉到市场的严寒和风险,我们在整个决策机制和控制方面就会非常的谨慎,导致这个市场现在比较困难了。但是有危就有机。我觉得现在对于信用产品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几乎,也就是说当市场给了一个好的价格的时候,对它进行甄别。 第二个,在甄别过程中,要真实的甄别出这个市场风险才能够获得这部分的超额收益。认为两点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大家平时关心的信用风险的市场风险,这个企业现在所处的阶段,包括为什么会有这个风险。有时候看到信用风险发生的企业,一个直观结果,为什么出风险?有融资能力,说白了能够借到很多钱,借着借着,最后就发生风险了。借不到,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反倒风险并不是特别的显著。对于未来,信用风险市场判断来说,带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这个行业、行业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什么会碰到现阶段的风险,由于经营的问题还是治理结构的问题还是产品生命周期就是这样,会对我们能力提出进一步的挑战。第二个,信用风险产品投资的道德风险控制上面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市场混乱的时候用什么内部决策机制识别,并且获得收益,就很重要。这个市场,有的领导也说超过10%还是12%以上的,基本上是不打算还钱的。识别机制也非常重要。 谢谢! 李宝忠: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老总讲的关于信用风险的看法。作为保险资管来说,信用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既包括自身能力、团队的建设,也渴望市场上面有好的、优质的金融评级公司。 作为我们投资机构来说,我们更多的需要关注我们可能的、潜在的投资目标、投资对象,这在我们资管领域、经济领域里面都是非常关键的。 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我们后面还有很多问题,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希望每位领导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您对未来保险资管行业发展的期待,会不会成为皇冠上的明珠? 于泳: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论坛,我的感受,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保险占的比重非常的高,我是坚定信心、充满信心。谢谢! 王小青:在路上。 严赟华:促经济、惠民生,随着保险这一金融工具在整个民生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行业的担当也要体现出来。 初冬:借用潘总还有我们集团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章俊:我们应该能在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获得比较好的长期收益。 李宝忠:十分渴望我们的保险资管公司能够更开放一些,除了自己做以外,更多的能够和社会上面的专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既做GP,也做LP。谢谢! 主持人李致鸿:从李总今天的发言能够感受到前面五位嘉宾是保险资管公司的内敛风格,李总风格代表了互联网保险新兴的机构的风格。我们时间过得很快,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干货。往往在论坛对话要结束的过程当中其实嘉宾或者是现场观众走得比较多了,但是今天依然各位在这坚守着,认真听我们今天的对话,我们很感谢在座各位观众,也感谢在座的六位嘉宾。谢谢各位![详情]
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要真正解决场景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就要往生活服务上,旅游服务上输出,这才是真正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全文: 孙中东:各位嘉宾,下午好!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银行数字化路径和多重赋能,跟今天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银行从业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银行数字化当中工作,这是全球通用的语言,我们可能叫互联网+,叫互联网银行,叫金融科技。全球通用的语言就是数字化,银行如何做到数字化?能满足我们智能所有的相关需求是我今天分享的主要部分。 我分享大概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一套方法论和路径体系,这一套方法论,我们银行应该怎么做,最后再分享一下我最新的一些观点,就是多重赋能。这整个体系基本上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还很不成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看互联网如火如荼,银行好像还不是太能够跟的上,银行应该向互联网学什么?很多人可能都在学技术,学开源体系,学去IOE。其实互联网不会改变银行的本质,改变的是银行金融风控模式和服务模式。我觉得刚才汪总分享慢慢的干货,其实就是用技术和手段来做到银行在服务模式上的革新和变革。这个就是一个方法论体系,也就是我们看互联网的公司在展业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工具,比如说我们看facebook、微信、推特,所有基于互联网公司不是基于网点,怎么样展业,他们都做开放平台体系。 国家的互联网+也是讲连接,银行是什么?银行简单来说是三大工业,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息中介,这些中介其实跟网点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银行完全是可以数字化运营,可以不依赖于网点。我在业界提出1+1+N的建设模式,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1+1+N模式是什么?这张图希望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看银行传统的展业,第一个银行一定要有金融产品,有金融产品,有我们的组合服务,所以第一个1实际上就是银行要想建好必须具备的能够,但是互联网来了,我们必须打造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有跟互联网能够对接的各种可能性,所以我们中间这个平台实际上比较复杂,实际上多场景跟个人客户、企业客户都要连接的平台,在全生命周期里面都要连接上去,再看那个加号银行打造开放平台体系。大家关注一下整个银行开放平台在2012年提出来的,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已经非常认可这个标准,欧洲、美洲都已经制定相应的标准。最近的银行也推出API的概念,银行不通过网点展业,通过什么来展业?就是学习互联网,通过开放平台来展业,连接所有互联网上的创新模式和互联网上的一些场景。 数字化要量化的,一个银行是不是数字化银行?是不是金融科技的银行?是不是互联网银行是有标准的,前面七个标准是全球所有的银行通用的标准,也就是说银行在没有互联网和有互联网之前都要做到七个能力。这个所有银行这么多年,科技人员,整个银行管理层都是在持续要求,我们打造这个能力。另外这边14个能力实际上是为了应对整个互联网来了以后,银行业应该做能够解决互联网化的问题。 所以这21个能力的打造,实际上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展开,这些能力实际上如果打造好,你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数字化银行,你如果是数字化银行,你赋能对于你来说是高效的,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先打造好,再接受外面金融科技的赋能,所以大家看,现在市场上经常说这个银行做金融科技,这个银行做区块链,那个银行做AI,实际上你对他的银行认知,你觉得他是非常高科技的银行吗?也不见得,就是因为他整个体系并没有了解是不是真正做到全面的数字化。 我们来看,这个核心能力是怎么建设的。我稍微展开一点这些能力,我们看一个银行,这三大牌照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比如说渠道,银行有各种渠道,渠道层面,我们希望这些渠道做到什么,银行有网点和网银,大家看这些渠道的时候,是不是每个银行都有一致性体验?比如说你打电话给写,我要去你们行换笔外汇,你到网点以后,你交上自己身份证的时候,会员能知道你刚才打电话是想换一笔外汇吗?我觉得未必能够做得到。银行在所有渠道层面上,能不能做到一点接入全程协同,这是非常高的挑战,很多银行做不到。但是客户的体验,互联网越来越注重客户体验和感受的时候,一个银行的渠道都完成不了这么多的情况下,实际上你的路还是比较远。具体后面这些点怎么做到?我就不展开。 我们看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小米最近说他要跟客户交朋友,银行是不是真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个能力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银行说我要以客户为中心,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了吗?我觉得大家可能都有感受,我也不深说了,实际上我们在整个打造数字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洞察这个客户,能不能了解这个客户?我们在整个银行能力布局上面,是不是把客户做深入的分析和我们整个对他的管理,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看整个银行的体系,其实有产品银行卖基金,卖证券,卖所有的保险,银行有自己的汇票、信贷、理财,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布局?你的布局决定你以后迭代的效率,你的架构决定你的效率,所以你的架构做的好不好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现在在业界基本上说要核心这么来做,这个话解释起来都是比较复杂,但是核心意思都是说,我们核心系统,你要来做,多种外部系统来摆布,每个系统最后通过总线连接。财务系统是绝对我们银行整个报送,成员自己的利润跟整个行业来做沟通的体系,这个体系做到会非常灵活高效。我们看银行管理在哪些层面?其实后端的管理非常复杂,我们从银行来看,我们有利润价值的管理,有客户关系管理,这些管理我们怎么有透明度,我们全行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我们每个都能拿到自己的数据,这些数据怎么支持银行经营和发展。我们看银行运营标准是什么?我们讲标准化,应该银行业务特别复杂,所以从运营角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怎么做到工厂化、标准化所有的产品。 下面介绍一下银行21个能力,实际上希望我们跟互联网做一个连接,比如说基于自建合作植入场景提供银行服务和产品能力,我们把我们的产品植入到京东金融来做,实际上我们有些大银行可能自建,小银行我就建议不要自建,我们跟场景来合作。第二条产业链条,我们在线上做供应链的金融,包括一些技术,我也不展开。实际上说我们这些对于银行业都是比较新的,不是银行原来的数字化能力,这14个能力,银行其实都在路上,今天上午主会场也讲到,现在银行在金融服务里面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银行应该自己首先能够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就是服务好互联网化的变革。所有的企业个人、消费都在互联网上,银行如果在互联网上服务不好,实际上你自己的作用就是一个缺失。所以我们看现在这些能力,现在银行做的怎么样,这个我评估是有一定依据的,实际上在传统银行七个能力方面,商业银行股份制做的还是不错的,做了20几年、30几年,但是在互联网能力方面,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是所有银行都在努力做的。 如果说我们银行把这些能力不断完善过程里面,我们看怎么赋能?所以现在这个赋能词比较热,我自己总结是三重赋能,一个是给银行赋能,使我非常强大,但是目的是要输出出去,为产业、生态、场景服务。最后一个赋能就是真的能够做到生态之间的互相赋能,所以这里可能现在认识比较清晰就是自我赋能,我们在所谓的ABCDT层面对银行做加强,就是用新技术手段不断来支持我的赋能领域。我刚才说如果你自己的21个能力没有仔细研究,也没有一个规划,当然不是说全做好就是赋能,但是你自己没有规划好,如果做这些东西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益处。 银行基本上是一个金融行业,跟互联网现在接轨的过程当中,必须把自己的真正金融能力和金融对接能力打造出来才好做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实际上研究比较充分,我简单说一下,大说据可以做画像,因为这个画像随着大数据出现,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画像更加丰富,因为银行一直讲客群的定位和分类服务,以前只有银行分析,现在有更多社交信息,互联网关注信息、言论和观点,其实我都科技收集到,这样的话,我会让客户越来越具体和例题。我们可能用大数据来做精准营销,用这些人工智能的技术,一些算法来做,我们可以来用来做反欺诈,对于所有互联网最大风险是欺诈环节,怎么来识别客户?尤其对于客户身份真实性的核查,这是我们做的七层互联网机制,使得最后能漏出来,所有网络通过的时候,我们希望是一个好的,真实的客户。 人工智能下一个专题可能有,我们招行的专家也在,所以他们会讲,我们也不太讲了,这一块对于资管领域比较大,我们未来对于人工智能手段来做投资顾问和人工理财服务。这一块大家都知道,刷脸对于人身体各种特征的识别,这个主要是符合于人身份的识别,知道最终是你,其实里面有大量的算法,刷脸其实里面有更多算法的训练,使得他更加精准,包括我们现在讲大数据,或者叫智能风控,我们怎么通过有监督机器学习和无监督机器学习两种手段,有机器学习就是说我们还是有不良的数据,有坏的案例和样本,这样才能做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但是实际上,真正跟互联网操作过程当中,有坏样本的非常少,大部分是无监督的机器学习,他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怀疑,所以刚才汪总分享的时候也提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怎么把风控的能力不断提升,这部分很重要。 移动互联我还是要重点分享一下,大家为什么现在不提移动互联技术,可能觉得移动互联已经做的很久,每家银行都有手机APP,实际上做的很远远不够。实际上有两个方向进一步尝试,一个是用H5来做手机银行,这个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我们社交网络里面传播,不是说H5做一个宣传,而是做整个服务的提供,这部分是上海华润银行做的非常好的尝试,他们做一个纯H5的手机银行,在朋友圈可以分享。另外就是SDK,往后走对于移动端的特别解决方案就是SDK,所有的APP都可以在加上SDK以后得到金融的服务,这是非常大的场景和愿景,我希望更多的银行能加入这里面,一起来共同努力,把这个银行服务,能够真正跟场景结合起来,也就是更多的服务实体经济。区块链很清楚,实际上我觉得它跟银行的供应链有天生的一些契合点,我不是太认为他很快就能够有很大的作用在银行,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尝试起来,多去看一看这些技术体系,有很多东西可以解决我们银行的痛点问题。比如说票据场景的问题,还有融资便利性问题,来做补充。 第二部分我们怎么把21个能力打造出来,再加上ABCDT赋能以后,我们强大的银行金融科技体系怎么进一步输出,输出哪里?实际上中国有一个统计数字,去年一共是1700万个APP,所有行业都是基于移动端的展业,但是我觉得大部分APP活跃度是很低的,或者有一些个人的尝试。但是无论融合,每一个APP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企业或者是个人,大部分都需要金融的服务,但是大家在金融APP后面看不到银行,可能看到支付的东西,但是银行全部缺位,所以这部分是非常大的蓝海市场,我们能不能打造一个基于全牌照的金融服务体系,植入到APP里面。 我们原来说做手机银行,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的想法,但是手机跟银行,手机APP确实可以做进否服务,但是跟场景无关的服务。所以说怎么把银行能够跟场景结合起来?手机银行做不到,必须要做新的技术模式,就是我们的数字化要再提升。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银行服务开到APP里面?使得每一个APP都能感受到银行存在,不一定是赋能银行,每个APP里面,其实得到金融服务,谁是最主要的提供者?是银行。为什么在APP里看不见银行? 所以这个事情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整个同业的思考,移动端转型,所有的行业都在转型的时候,为什么银行缺位?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我们要进一步输出,通过我们刚才的基础能力建设,银行打造一个纯数字的银行以后,我们输出到所有的场景里面,我们可能有融资功能,支付功能,投资功能,产业链功能,结合下面所有的新技术体系把这一套东西向最右端输出,我们在尝试。我觉得输出到京东金融不算是真正的输出,因为没有解决,只是一个金融的产品提供,我们真正解决场景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就要往生活服务上,旅游服务上输,这才是真正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如果大家都想银行业在上面,各种机构也在上面,我们大家互相赋能,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让人产生遐想的一个生态概念。我们在场景端,入驻机构端,我们采用这样一些新的技术,让我们大家互相赋能,真正做到消费产业,B端、C端机构,整个链条打通,互相赋能,就是产业是和消费行业最值得尊重的真正服务老百姓和小微的。所以我们的金融服务也在里面,把整个循环做起来,打通起来,这确实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来做这件事。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建设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童文涛先生、兴业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顾卫平先生、广发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陈芳女士、招商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魏青女士、华夏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先生等几位嘉宾就银行理财转型与子公司畅想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为讨论主持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再斌:一年一度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每年碰到“8”基本上都有大事,今年的资本年碰到了“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新规”出台的时候大家对资管下一步的转型和发展,在座的各位都有很多期待。 到底资管下午应该怎么做?各位都是资管的大佬,每个人用3—5分钟的时间,题目也是资管未来的转型和畅想。大家先基于前几年转型发展的经验,对未来资管发展基于新规下大家做一个畅想。 童文涛: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的情况特别的复杂,我们的心情从年初到现在几起几伏,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起伏。作为资管人体会的更深,因为我们是被监管的对象。 现在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落地了,都很清晰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我们要转型。我们原来做的东西很多是不在正道上了,所以要转到正道上。怎么转型?一个是指导意见,第二个是理财的实施细则。同时又附加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非常好。 我们怎么转型?这两个指导意见就是我们的目标,通俗的说其实就叫做“回归理财本质,支持实体经济”。我觉得就是这两句话。我们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卖者有责,买者自负,更通俗的一点就是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管理。原来有空转、杠杆、套利和泡沫,特别是没有到实体经济上,空转和套利就违背了理财的本质,这跟实体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所有的资金运作和配置脱离了实体经济,在外空转和套利我觉得就是最大的骗局。 两个管理办法,然后是一个通知。早晨局长讲得很清晰,我们今年以来所有的研讨会说得非常多,其实在这两个制度办法的后面跟着一个说明。这个说明很核心的就是两个词: 一是“实体经济”,非标有所放开,至少2020年非标在原有存量的规模下可以继续做。二是估值。估值是个核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非常核心的问题,也是任何一次会议上反映最大的问题。非标8—10万亿,我们从4月27号开始全部停止发放,不能错配,我们募不到一年以上的产品。我们这个机构一个月放三四百亿,两个月就是六七百亿,现在两个月只放了10个亿。大家玩理财的都差不多。体现在表外,体现在社融,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再说债券,信用债是十几万亿,理财是十几万亿,大家觉得信用债风险很大,不投了,马上资金链就断了。信用债目前一旦改成市值化后果不是我能想象的。 所以说适当的进行调整我们能够把资管新规真正落地,继续推进,特别是在过渡期能够怎么样有序转型。二十几万亿的资产确实要有序转型,要有序的推进,有序的过渡,不能够一刀切。早上监管部门讲得很清楚,会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保护我们有序、安全转型,不单单是理财的事,是整个实体经济的事,短期内回不去的,理想化了,一定是有序推进转型的事。这边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宏观经济的有序推进和经济周期相一致,咱们的调整就是跟经济周期相一致。一定要支持实体经济,最后要落到实体经济,买信用债,做非标都是投资实体经济,如果货币只是流动性的工具,没有实体经济就一定没有理财,否则就是骗局。我们也想发一年期到三年期的理财,基本上发不动,投资者教育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工作。 第四,整个转型过程中风险防控的压力很大,包括存量风险资产,以及新的风险资产。等等这些都是在转型过程中推动的。我们一定会按照两个规定的要求,制度的办法去推动,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大家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道路是不会变化的,方向是不会变的。 杨再斌:主要观点还是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如果不支持实体经济的话理财回归本源也会存在很大风险。可能机构投资者会通过行为的选择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变化。 下面我们请兴业银行的顾总来说一下。 顾卫平:刚才童总讲的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半年多来更多的是迷茫。这个迷茫并不是说对资管行业未来发展的迷茫,主要是因为新规出来以后具体的细则没有出来,就怕现在做的事情回过头来看又不合规,又成为压力和包袱。6月份市场理财规模降了1万亿,引起高度关注。大家都知道每个月社融的总量也就是不到2万亿,影响很大。目前我觉得要处理好,还是要冷静的面对新规,尽管新规出来以后我们的逻辑和模式不存在了,目前面临很多困难,包括老产品、老资产的整改。大家在这个行业里边按照过去的模式脱离了资管的本源。 与其在这个时候大家那么悲观,倒不如说新规真正的开启了大资管的新时代。投研、风控、市场销售很多方面的能力,银行的理财要跟上去。但是银行理财有很多优势,银行理财里边70%以上的理财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我也看了一下公募基金的产品,公募基金不到12万。如果这样的结构再看看投资人的时候主要是以机构投资人为主。银行理财当中客户的资源优势是很明显的。中国市场的机会,增长的逻辑还在,关键是面对这样的新规,按照回归本源的角度,我们从过去银行表外存贷款经营的思路真正转向资管轨道上来,真正能够在投研、产品的设计等等很多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尤其在投研方面。 投资当中过去银行理财资产配置好像比较多元的,但是投资的角度主要是以配置为主。银行过去在资产的配置,尤其是固生类资产配置偏重于信用风险,我们比较忽视利率风险的管理。现在要求理财产品按照净值化管理的时候,这对我们的挑战是比较大的。 我觉得我们要迎头赶上,过去市场的波动对我们影响很小。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是类资产的产品,各个产品投资组合都是雷同的,今后转型以后我觉得在产品的设计方面确实要根据我们的客户进行一定的细分,从中高级客户、普通客户,从偏收益、偏流动性等等方面。 最近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有的是偏收益,有的是偏流动性的。很显然如果偏流动性的话,每天赎回的限制看得很重,因为有了这样的要求对收益可以适当降低。有的是偏收益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把客户的需求进一步细分,在源头上对产品进行导流。所以我觉得产品的设计、研发上面除了公募基金学习以外还是要针对银行庞大的客户群体作出一些有特色的产品。 总体上我感觉银行理财新规出来以后对我们有一个转型的震荡期,未来逻辑没有变,未来还是充满光明的。 杨再斌:顾总我总结一下先是迷茫,二是转型,第三个是期待,特别是投研能力和产品设计上面提出更高的挑战。 下面我们请广发银行的陈芳总谈谈她对资本转型的想法。 陈芳:实际上未来两到三年我们面对的老产品的顺利过渡,另外是新产品的拓展。我现在对童总和顾总刚才的发言一个补充,我们可以看一下五六月份的社融,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同比多减了4200亿,6月份多减了5000亿。我们可以看到6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定向降准,2000亿的投小微。还有央行对于一级交易商对于额外的MLF,用于信贷投放和信用债的投放。包括7月20号的理财细则以及资管新规的补充通知,我们都会看到去杠杆的方式和节奏正在作出调整。到底7月份的社融怎么样?我个人觉得还要观望。在座的各位我们的非标有的会受到限额的限制,过去有一个8号文,4%和35%比例的限制。对于老产品的非标,期限错配方面我们需要再进一步的落实。所以7月份的社融方面需要审慎观望。这是关于老产品方面。 对于新产品方面,新产品仍然是一个弱非标加上净值化的方向。我以前会说去非标,现在会说弱非标,未来的产品我们的非标一定是类信托的,不错配发行的,一年的资产,一年的产品,三年的资产,三年的产品。实际上非标的特点就是金额大,期限长,即使像建行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大的网点和客户的优势,能够募集到的期限匹配的非标也是非常有限的。 净值化方面意味着我们所投的资产,新产品除了非标这种期限错配的要求,我们未来一定是以标准化的资产投资为主。再加上核算的要求,流动性肯定显著增强。补充通知里边采用摊于成本法,这也是比较实际的,我们首先看一下货基资产配置,40%配到存款,30%配到存单,20%正回购,10%左右是债券的配置,10%的短融、超短融我们可以直接的流向实体经济。 对于银行理财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公平化的对待我觉得迈出了一步。实际上所有资管的品种在新规之后一定有所萎缩,货基增长了接近5000个亿。 我们再看一下摊于成本法,我们认为按照ALFS摊于成本的净值也是计量的净值。最近大家知道中融新大的债券,很小的成交量就从100块钱打到20块钱。我不是说对这些基本面出现问题的一定会在信用利差方面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体现了市场的力量,这是非常对的。实际上我们应该平衡好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有些是一些流动性的风险。如果我们完全采用市场对市场,市场的波动肯定会显著加大。所以我觉得至少在监管政策的微调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利于市场做一些有序、稳定的变化。这是老的新产品的交接。 两年半的过度时间内,就像开车以往转弯的时候速度一定要降下来,而不是让它飞出去。我觉得这一点经过这两个月政策上会有一些调整。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继续展望未来,我一直在想我们自己将来的定位是什么?可以用6个字形容“比较竞争优势”。我们到底是做β类的机构,还是做α类的机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再细分的组合。 资管的核心实际上是定价,将来谁的定价更准确谁就更具有竞争力。倒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定价出现了偏差,我们就会丧失竞争力。实际上这个错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对β的定价过高,我们就会牺牲客户的利益。这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的错误就是我们对α的定价过低,所有的α一定要有一个壁垒,要有一个保障,如果定价过低,无论是资产还是客户α的保护就会逐渐的丧失。 我觉得未来我们在新的产品方面就是要做好定价,通过定价把我们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这就是未来大家需要一起探索的。谢谢! 杨再斌:谢谢。下面我们请招商银行的魏总给大家分享一下。 魏青:首先感谢有这个机会参加本次论坛。前面三位老总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今天论坛的主题是资管转型和子公司的畅想,我就想来讲讲“畅想”。我个人其实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任何时候如果说不能做的事情我就不会想,我就想现在能做点什么。 这半年来都觉得非常的累,整天脑袋里边想该怎么做,累法就跟去年、年前业务大发展的时候累法是不一样的。老产品能不能对接新资产,各个组合在那里去想,7月20号央行执行的通知也回答了过去存在的一些困惑。我自己对执行通知的理解,我觉得整个转型期间,过渡期之内监管层面、政府层面给了我们充分的转型过程。转型阶段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过去要转型的老东西怎么样能够顺利的完成,同时要为新规之后业务发展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招商银行在方向上坚定不移的朝资管子公司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是等监管层面子公司管理办法落地以后,我们能够申请拿到子公司的牌照。从子公司的角度我觉得方向上面跟银行的理财有很多优势,我们现在看到银行理财管理办法有些地方还是比较严格的。如果说我们成立了银行的子公司以后业务的准入,业务的标准各方面就跟同类型的资管机构是一样的待遇了。所以在这个方向上从子公司的角度是坚定不移的方向。 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在做一些转型过度的准备了,比如说最简单的新规以后结构化存款和保本理财就不再归到银行理财规模里边了。这一块我们已经在内部安排了,结构性存款已经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从规模的角度上来说大概有6000亿,已经开始转型了。 再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未来的子公司定位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周到的服务。对客户来说最直接的就是你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在产品体系的建设上,专门成立产品设计管理委员会,我们经常也在想产品体系怎么构建,比如说我们觉得银行的客群按现在的分类分公募和私募,而且公募的起点从5万到了1万,其实更多的要想大众化普惠性的理财产品该怎么设计,在这个阶段才能给客户稳定的回报。在这个过程当中产品的体系跟投资能力紧密相关,这是我们要做的硬功课。 所以在投研一体化的研究上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布局了,比如说我们成立了几十个人投研一体化做研究债券的小组。我们这个小组每天都在开会,重点是在看什么样的债券值得投。这都是在为未来专业能力的打造在做准备。 我自己觉得在给客户提供回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客户讲清楚我投资的理念是什么,我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我一直想的一句话,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解释的业绩归因比投资回报本身还要重要。因为我本人也负责权益投资,在做权益投资的时候,大家买股票,有时候是跟市场波动相关的,你要跟客户讲清楚α的来源是什么,α的来源又分很多种。 如果说我们的客户看到了一个收益百分之十几,或者市场不好的时候亏了百分之几,他能够明白亏的怎么来的,他能够理解你,可能在任何时候就可以把钱放心的交给你管。就涉及到我们通过这些专业能力以及投资理念的营造还是为了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专业品牌的形象。 还有就是风险文化的建立,现在风险管理文化如果未来要朝子公司方向发展,要补的功课很多,挑战很大。我们对比国外先进资管机构,我们差距确实不小,我们是在国内资管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也有自己的特色,也有所处的环境影响。未来我们要在风险的前中后台,整个流程上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文化,包括我们的监控各方面要打通,要一致性,不能够一个业务讲一个业务。我们去考察其他机构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个业务条线的,不管是哪个部门看风险的,他跟我们做交流的时候始终离不开整个公司的风险文化,每个人说的都是我们这个公司,我们的风险管理大概就是五大方面。每个人都如此,我就觉得风险文化的一致性,和在这个公司里边深入骨髓的东西也是保障业务健康发展的。 最后,IT的建设,除了所有的业务,所有的管理能够上系统,未来更多的是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能够发掘一些信号,找到一些带来不一样的α的东西。这个国外的一些机构已经做得非常前沿了,我们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我们过去也看了一些卫星云图的信号,真的能够发现在公开数据之前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总而言之,在目前大的背景下转型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我们朝子公司方向努力也是不断地往前推进的。这次整个年会主题是改革和涅磐,我也相信中国的资管行业很有智慧,也很有激情,我们在这样大的环境之下也有能力在未来的几年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资管水平。谢谢! 杨再斌:魏青总对未来资管做了几点畅想:第一,加强能力建设;第二,风控文化转型;第三,系统的建设。 下面我们请华夏银行的苑总跟大家分享一下。 苑志宏: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从“427”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包括720央行的通知,以及两个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我们作为从业人员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思考的比较多,交流的也非常多。 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对照着新规,对照着之后的细则,整个银行理财转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个人理解有几方面:包括经营理念上的,从经营理念、战略定位上面临很大的转型。过去银行理财客观的讲,或者我们作为从业人员来讲就是表外银行运作的模式,资金池运作的模式,无论从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都是表面业务的延伸。作为行里边的一块业务更多的是以银行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发展和推动这个业务。 未来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更多的就回归到本源,本源就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所有业务的开展是要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上。这是一个大的转型。这个转型不是一句话能够完成的,或者不是写在纸面上都能完成的。 第二个是组织架构。资管新规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银行资管业务未来都要通过子公司的平台来开展的。一个组织架构的变化对于全行业务的管理,包括我们这块业务跟其他业务的协同、配合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个是产品层面。过去我们知道银行理财做的都是隐性类的产品,未来肯定要打破刚性兑付,肯定要做净值化的产品。一方面我们自己在转,另一方面我们的客户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包括我们的投研,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有时候觉得也汗颜,五六十个人,如果放到公募基金公司后面要加一个零。如果在这个人员配置下我谈我的投研有多强,这个就不客观了。 后面在整个业务转型,过去主要是做一些债,做一些非标,后续交易类的把握和权益类的投资都是整个银行理财的短版,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包括刚才几位老总提到的IT支撑,过去IT整个系统是围绕着资金池运作IT的搭建,未来至少第一个目标要达到像公募基金一样覆盖全业务流程系统化,要上线,从IT到投研,到风控,到运营估值整个全流程系统化。 上系统之后我们现在要利用金融科技成熟的成果,推动智能化的发展。这也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我觉得未来银行理财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这些新规的落地只是把大幕拉开了,我个人理解过程还是需要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付出艰辛的努力完成的。 今天时间所限,我再多讲一句转型里边我个人的思考,银行理财产品未来的转型方向。之前427出来之后我们明确了银行从过去刚性兑付类的产品,预期收益类的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要搞净值化。720出来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情况又复杂了,我们现在做的业务有原来的老池子产品,有过渡期的产品。过渡期的产品现金类产品、定开类的产品在过渡期可以用,但是过渡期之后也没明确,大概率应该是一刀切,会走净值化的道路。 还有就是新产品,不管是投什么样的资产一定是类公募基金化了。现在面对的是三个产品形态:老产品、过渡期产品和新产品,情况更复杂了。我个人理解老产品和过渡期的产品是保现在吃饭的,可能就是两年左右的时间。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考虑做什么样的产品,新的定位,在监管的厚爱下基本上保住了,原来我们觉得这块压力会很大,现在基本上我觉得稍微能够松一口气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马上要考虑的是新产品要怎么做? 我个人的几个观点,第一:一定体量以上的产品,包括浦发银行这样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一定转型到全功能、全能化资管机构。刚才提到一定是全市场的配置,全产品的覆盖,全渠道的覆盖。因为小而美的东西对于这么大体量的银行来说意义不是很大,我们更追求的是大而强的东西。 第二,我觉得未来“资管新规”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的优势一定要树立起来。我一直认为无论是资管新规还是金融去杠杆、去泡沫也好,实际上就是金融领域的去产能。大家都知道产业领域结构化的去产能或者结构化供给侧的改革核心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对需求端如何的满足或者需求端的了解。 所以我个人理解银行未来整个产品线的布局或者转型一定要立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这么多年以来对银行理财的定位或者需求,首先是保值、增值,有一个稳定的回报。过去我们是通过制度红利(说好听的)和监管套利(不好听)来实现收益的稳定性。我觉得银行理财未来大的方向还是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而不是追求相对,可能会跟基金公司有更大的差异,基金公司是追求相对收益的,银行理财更多的是追求绝对收益的。实现绝对收益不是原来制度的红利或者监管的保护,更多的是策略上的一种选择。我们更多的要发挥自身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通过多元化的配置来提升收益风险,包括我们采用运作的模式。还有非标的优势,非标不能妖魔化,非标是银行传统的优势,也是一个强项,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怎么给他设计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合规的开展类似的一些产品。 我们一直在考虑真正的结构性的理财产品,跟我们现在说的一些结构性存款的产品完全不一样。下可保底,上可通过策略,真正结构性的产品未来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主要方向。 这是个人理解,我觉得很不全面,请大家指正。谢谢! 杨再斌:即使没有资管新政,商业银行的资管也已经到了转型的时候,按照原来那条老路也很难走下去了。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基本的融资结构是债务性的融资结构。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要从满足客户的角度,要用原有的模式做下去迟早也会面临瓶颈。 下一步我认为资管业务在资管新政上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几个方向是比较明确的,“资管新规”的转型里边商业银行一定由信贷文化向投资文化的转型,包括将来也转成资管子公司,将来的定位是表内做信贷,表外做投资。刚才顾总也提到了商业银行体系内信贷文化对投资文化的约束,理财本来就是一个投资。 第二个趋势比较明显的应该由被动的投资管理向主动的投资管理转变。刚才大家也提到了很多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方面确实是资管面临很大的缺陷,因为他能够利用原有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渠道、机制、风控的优势。如果说真正的转型做资管运作的模式就在借助于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的模式进行要求,包括未来基金化运作的趋势会更加的明显。 第三个趋势由现有销售产品的模式向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资产管理业务范围非常多,而不是单一的向客户销售一个产品,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收益的服务,可能更多的是全生命周期真正的服务,这方面资管将来能够提供的服务可能是真正回归的话,将来的服务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资管新规下面,我们能够找到适合更好平台或者更好模式新的业务机会。 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很多风险的问题,包括童总刚才也提到了资管新规下面由于社融的下降将来会对实体经济包括存量资产带来很多风险压力。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各位大佬在加杠杆的环境下面我们如何平衡资产风险控制,以及因为资管新规下要求我们一定要支持实体经济,同时我们要发展,肯定重新回到“资管新规”?中国是债务性融资为主,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都放在商业银行,由于社融的下降导致很多企业拿不到钱,再发行也受到很多的约束,甚至发不出来。这些问题我不知道各位大佬有什么思考? 童文涛:我谈谈个人的想法,加杠杆是挺有意思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调控频率现在越来越快了,从原来的五六年干到三五年,频率由一端走向另外一端的频率正在不断加快,2016年之前我们都在加杠杆,那个杠杆可能是在座加上去的,现在我们又得把它降下来,这个变化太快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运行,我们的宏观调控可能是出了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条线管理,包括我们的监管走向联合监管。但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记忆犹新,2016年我们还在加杠杆,其实很多是我们加上去的,监管太松了。监管部门都有护犊子的心理,那时候企业债比国债利率还低。其实很多在体外空转,大家都非常有钱,为什么大家非常有钱?为什么那时候就没有讲到应该要调控,大家都在资金盛宴、资本盛宴,没人说这个事。 现在降杠杆,比谁降得凶,比谁出台的政策更严,去年以来,私募完就是信托,信托完就是理财。理财如果再全面控制,我觉得咱们的实体经济,咱们的经济运营可能就hold不住了。我们现在有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种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智囊,今后在调控上应该会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我们都是屁股指挥脑袋的部门,我们肯定都是考核的部门,我们肯定都是围绕着指挥棒在走的。 杠杆降到今天这一步我觉得方向变了,现在叫稳杠杆,调结构,因为出风险大家都不买。今天没人买了怎么办?债发不出去了,直接就断掉了。跟银行贷款还可以商量,在资本市场上大家不买你的债券,你发不出去了。资金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扛的过去,肯定扛不过去。所以说杠杆加也好,去也好,其实都跟咱们整个经济的宏观运营是紧密相关的。加多了有风险,去快了也有风险。所以说杠杆和风险是天平的两端,需要很高超的平衡艺术。我希望再往下走经济运行能够更加完美,不管是加杠杆还是去杠杆。 顾卫平:刚才主持人杨总说的,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可以感觉到金融市场的乱象,也可能违背了风险。感觉到“资管新规”一出来以后对社融总量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里边我们就要考虑作为一个新规来说,作为一个规则来说怎么样来平衡化,平衡风险与服务实体的关系。 目前的细则出来以后我感觉到有些方面还是有点迷茫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扣除结构性的存款和保本理财,理财产品也就是21万亿到22万亿。它的投资组合当中大概16%左右非标,债券应该有45%左右。但是如果说按照转型以后,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久期大概是3个月,各家银行都发行了“T+0”高频的产品。如果说市场上高频的产品比例达到15%—20%的话,因为过去银行理财只有标和非标的概念,如果说T+0的产品有15%,20万亿的话大概有3万多亿。如果这部分钱按照新规和我们过去的模式肯定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这3万多亿能不能进入实体经济,直接进不去,间接可以。再来看一看主流的产品,3个月、6个月开放性的产品,新的规则出来开放周期6个月以上的可以在过渡期里边引用成本。但是资产的平均久期不能超过开放中期的1.5倍。 这样的产品,这样的规模能进入实体经济吗?我看也比较难,据我分析下来,我们不考虑非标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债券发行平均久期是3—5年,超短融资是少量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当然你是开放式产品,我们的理财最终还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回归资管的本源,真正的回归还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去。但是我们的办法跟我们的初心,实际出来的效果未必能达到。 杨再斌:还在征求意见。 顾卫平:流动性管理有几种方式,可以说开放式产品里边保持多少比例的流动性资产,流动形资产可以定义。流动形资产是指期限一年的国债和证券基金国债,三年期的没有流动性。我们银行理财原来做配置,我听做交易的人来说持有国债跟持有现金是一样的。大家想一想一个银行理财的规模那么大的时候,流动形资产定义成一年以内的,大家肯定在这个市场里边很活跃,拼命在这个市场里边打转。 今年上半年债券是牛市,由于风险偏好降低了,今年上半年看上去债券很活跃,但是要钱的没有。如果说现在这样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用这样一种思路去管理的话,我感觉我们资管的产品,所投资的要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所以需要调整一种思维,确定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比如说我们要把客户的资金,把短期的资金领向长期,因为我们也发现一个客户买我们的理财产品,三个月一直买,买了十几次都是买三个月,实际上资金是长期的。我们也要切切实实从客户的购买行为里边把这些资金运用好。 杨再斌:就这个问题两位大佬已经提出了真知灼见,下面换一个话题,我们从陈芳开始。现在大家都在谈论资管机构的转型,包括鼓励商业银行设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子公司。资管公司可能是商业银行开展资管业务主要的组织架构形式,但是目前来看商业银行除了设立资管公司以外,可能有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甚至保险公司等等,建行有一些投行业务,甚至有一个券商,如果设立子公司以后子公司的定位是什么?以及子公司设立以后怎么避免彼此业务之间的冲突? 陈芳:跟大家汇报一下因为广发银行是非上市的银行,所以我们有些信息没有公告,实际上行内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经审批通过了,成立资管子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50亿。这是一个大的情况。可能和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包括国有大行的老大哥相比,我们在非银金融机构牌照方面的获取是比较滞后的,可以说没有牌照,2006年有公司治理方面特殊的情况。因为2006年到2016年特殊的治理结构,我们在牌照方面是比较单一的,关键是将来银行资管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资管公司之间将来是什么样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我觉得还是优势互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我们叫它配置与投资的双支柱。大家都知道投资收益80%是来自于配置,要有对于政策和市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才有竞争力。 所以我觉得转型关键是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投研能力,要着眼于宏观和中观,做好资产配置。 银行的特点我们在宏观和固收方面有一个传统的优势,在权益和量化方面将来更多的在策略选择方面多下工夫,通过合作构建和强化我们量产的资产。我觉得我们将来的产品还是要符合银行的需求,就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这个产品的波动。 其实这一点做起来蛮难的,尤其未来是以标准化的资产为主,标准化的投资为主,非标配置的需求本身也是起到配置的作用。我相信随着过渡期往下走,有些监管政策也会适时的作出调整,国外不管是年金、主权基金、养老金,它的另类投资会占20—30%的比例,甚至更高,就是起到平滑波动的作用。但是现在因为对于新产品不得错配的要求,这方面看看未来是否有突破。 确实银行对于宏观趋势的把握和配置方面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在量化配置方面,我们在跟机构沟通了之后我们是把征信的策略提高到90%,股票多投只有10%,上半年的绝对收益做到4%。对于下半年自己去投股票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策略的选择,下半年我们会觉得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包括社融的表现,包括中美的贸易战是长期的博弈,美国对中国是战略的遏制,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包括美联储的加息,包括油价的上涨。 其实我们对风险市场是一个相对弱的看法,我觉得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会把它叫做战术上的防御、战略上的配置。对于我们这一类的机构资金来说,主要应该去配哪样的权益或者类权益。这方面是一个长期需要摸索的过程,因为相对于保险这种资金时间比较长,非常能扛,而银行理财的资金是短的。这个时候权益的策略选择上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未来与券商、公募基金等有良性的互动,希望中国的市场更加有效,而不是现在以散户为主,弱盈利的市场。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杨再斌:招商银行在公司的设立方面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我们希望魏青总能够分享一下真正的干货。怎么解决和其他子公司定位的冲突问题,比如说经营上有什么方式解决彼此的冲突或者协作问题? 魏青:要讲到具体的可能现在还没有那么细,但是我觉得招商银行从上到下决策的机制不会出现我成立了子公司反而内部协调更弱。因为招商银行为什么坚定不移的要做这个子公司?其实也是看好财富管理非常大的空间,同时招行过去在零售、系统上面的优势也是比较强的。子公司作为一个资管机构最核心的就是两块:一块是产品够不够好;另一块是产品有没有人买。渠道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产品是另外一个因素。 我们对招行的渠道还是很有信心的,不管是成立子公司还是不成立子公司这个优势一直存在。而且成立子公司以后如果在产品上面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结构,我们的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讲到产品这方面,我觉得银行的理财跟其它的基金、信托是有差异的,过去在经营模式上面都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所以客户群很大。如果说银行理财全部转型,都要归于净值化的时候,这一部分的客群会干什么,这一块客群不可能回到银行做存款,一定有自己投资需求。这是双边都在转的过程,作为投资人来说要慢慢的去看一些净值型的产品,我未来的净值型产品要做成什么样的,是不是跟现在股票都一样的,如果都是净值型产品,但是规模有多大。 我们也在想一件事情,大部分投资人的诉求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这个长期稳定的回报做投资来说一定达到是挺难的,但是这不失为一种追求的目标。我们现在在慢慢研究大类资产配置,因为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可以通过属性的区别和模型的配置达到最终效果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模型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了,我们可以把风险收益比作一个限定,我的风险不要太高,我的收益也不要太高。风险收益的模型之下固收配多少,非标配多少,股票配多少,甚至还有一些别的商品或者衍生结构。我们现在也在研究,先做大类资产风险属性的分析,我们再做模型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出来。 我自己理解未来银行理财的客户大部分诉求就是相对稳定的回报。 杨再斌:苑志宏总你呢? 苑志宏: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华夏银行相对好一点,我们非常积极的在推进资管子公司的设立,在4月份的时候董事会、股东大会都已经通过了这个决议,我们也是在争取监管开闸之后能够成为第一批金融子公司,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做好做大。 就这样我觉得未来子公司跟现在部门运作还是会有很大差异的,因为过去跟分行或者其他业务条线相比,资管这一块跟他们的交集主要是两块:一块是非标的投资;还有一块是资金端、负债端,主要是通过零售条线来推进理财产品销售的。 未来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这两块都有一些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非标这一块,现在子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实现风险的隔离,未来怎么去依托这些分行营销,风控,后续管理,从主体上已经分开了,从法律关系上已经分开了,这样的话操作起来会跟原来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第二,理财产品的销售,过去是银行的部门,未来对于个人的条线,财富管理是全市场,代销信托、基金各种财富管理的产品。也许未来华夏银行会代销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 我觉得未来对于我们来说第一协调好这种关系还是非常必要的,立足于银行自身理财产品的特点,如果不发挥好银行自身母体的资源和天然的禀赋,真的是很难起来。如果我们未来有了基金或者信托,银行理财要作出自己的特色,自己差异化竞争的东西,如果都是大路货,跟其他的信托做得差不多,基金做得差不多,对于整个资产子公司、理财子公司未来的运作会是很大的冲击。 但是如果作出自己的特点,刚才提到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在非标投资方面能够作出自己的特点,理财产品优于其他的产品,我觉得大家的忧虑就可能会打消。 我个人理解尤其在销售渠道上,对于华夏银行这么一个银行感触最深。我个人觉得未来子公司的运作第一立足于本行,又不能限于本行。第二个是内线作战加上外线作战,我们看的不应该是自己本行的客户。客观来讲对于个人条线,有很多银行关注更多的是储蓄存款,客观的讲短期之内在理财和储蓄存款之间的摆布有一定的替代性。原来就是围绕银行怎么更多的拿到存款,更多的拿到终收这个角度,拿到客户为中心,很多人不会把钱放到银行,更多的是做财富管理,围绕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表内、表外产品配置都会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如果子公司成立之后要外线作战,如果光看银行存量蛋糕怎么分也分不开,你多了他就少了,一定会很难受。我觉得还是要跳出这个到外线去作战,因为整个市场太大了,未来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增速在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也在启动代销,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我们要充分的作大这个蛋糕,跳出原来自己的小蛋糕,要到市场上去挖掘。 杨再斌:时间关系已经到了快结束的时间,各位大佬有很多言之不尽的地方。最后大家都很期待,我们很难用很短的时间把未来资管转型的东西说得很清楚。最终每个用一句话判断未来资管业务转型或者趋势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回归本源,能力为先。最终回归资管本源,最终也回归到真正投资的能力,投研、科技开发等等能力,我认为将来三年以后的结果就是回归本源,能力为先。 每个人专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童文涛:我的关键还是回归理财的本源,支持实体经济。 顾卫平:回归本源,走自己的特色。 陈芳:刚才也说了如果用动宾结构就是“构建比较竞争优势”。 魏青:专业、专注、客户体验。 苑志宏:以客户为中心,靠专业吃饭。 杨再斌:各位大佬观点很多,如果总结起来大家都提到专业,包括怎么构建比较竞争优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谢台上各位[详情]
陆金所控股首席产品执行官李宏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陆金所控股首席产品执行官李宏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金融科技依然还是要遵循所谓金融的逻辑,金融科技不仅强调流量和客户的体验,更多还是以金融为核心。风险管理,这一点不能改变。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是核心所在。怎么样让科技跟金融的结合,能够更加普惠,更加专业,更加开放?我们看到在过去很多理财,这种所谓的理财服务多半是服务于机构,服务于高净值的个人。最近几年,通过科技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很多普通投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 李宏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金融与科技结合趋势不可逆。第二,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行业。第三,财富管理将从货架服务转向组合策略的智能化服务。 以下为演讲全文: 李宏:非常感谢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主题是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陆金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实践和尝试,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更多还是个人的观点。今天讲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所谓趋势不可逆,就是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第二点是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行业,第三个是讲财富管理怎么样从货架服务变成组合策略的服务转型。 讲到不可逆,我们说到金融科技实际上是科技与金融中的一个运用,本质和科技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实际上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讲到制造业运用已经是非常多,在金融领域里面,所谓的金融效率和包含性是使金融能够更好为科技服务,科技对金融的改造也一直在进行,比如我们讲ATM取代银行柜台的营业员,当年在美国有一张照片就是UBS一个交易所。原来几乎是一个足球场这么大,后来过了几年以后,这个人数就完全减少了,变成是空空如也,所以看到这个科技在取代很多人的交易。 金融科技依然还是要遵循所谓金融的逻辑,这个跟店商优点不一样,金融科技不仅强调流量和客户的体验,更多还是以金融为核心,就是风险管理,这一点不能改变。就是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是他的一个核心所在。怎么样起到科技跟金融的结合,使得能够更加普惠,更加专业,更加开放,我们看到在过去很多理财,我们提到这种所谓的理财服务多半是服务于机构,服务于高净值的个人,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政府服务成本非常高,最近几年,通过科技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很多普通投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 这些就是从成本降低,还有突破人才的限制上面,我们也能够看到有大量的存在巨大空间。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过去可能是依赖于某一个人,现在可能会是一个机器人回答很多专业性的问题,这个机器人也能够解决很多所谓适当性的销售,我们不会担心有一些过度销售,或者不恰当的销售,这样我们对于每一个客户刻划上面,通过AI技术能够真正实现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风险偏好不一样,我能够推送不同风险的产品给他们,更加开放,因为当这个客户层面在下降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进来,为他们进行服务,这种竞争本身也是能够促进生态的发展。 在过去这几年,这些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有很多投资机会,在中国、美国和印度基本上是引领全球的市场,有很多投资,监管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为了适应这种金融科技的发展,这一点在最近,就是在国内发生一些事件当中我们也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功课和很大成长空间。这一点关于陆金所也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也希望能够为东南亚客户提供这种所谓普惠的服务,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这种监管环境,实际上非常严,陆金所能够通过这种完全依靠科技的力量在手机上面实现KYC,满足监管的要求,这一点也是很大的突破。 其实这个难度在于我们讲金融是传统的行业,科技又是非常新,科技更多是怎么样通过手机很小的空间能够把产品信息推送给个人,同时又能满足监管的要求,这里面挑战其实不管在技术上面,还是在风控上面都非常大。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工作,这里面就是对于传统的财富管理跟所谓的数字财富管理行业的区别,不管是价值定位、客户、产生、服务和渠道上面,我们都能看到这两者的区别。比如价值定位上面,传统的财富管理更多是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通过经验来主导资产配置的服务,这一点根据个人的要求可能会非常高。在数字财富方面,更多是通过数据和技术驱动端对端的过程,从左边如果看是一个资产端,右边是一个资金或者是投资人,中间我们需要做到一个很好的匹配,很好的推荐,不管是一个资产配置的建议,还是一个产品的推荐,这一点要求非常高。 还有在客户上面,两种类型可能也不太一样,传统的行业可以继续在高净值需要很多个性化服务的难以用技术来解决的,需要有所谓温度的服务,这方面的客户会比较适合,但是在数字财富方面,我们这个是广大的一些中层或者中产阶级,或者是广大普通的客户,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技术获得更好的服务。所以两者客户群体不一样,我觉得未来如果是科技能够解决高净值个人、机构这样的方案,我相信这个前提就会更加大,而且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可行的。 产品上面,我们现在推的大部分还是一些简单易懂、信息透明的产品,刚才讲到这么小的手机屏幕,你需要推动这么多信息比这么多的产品,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在点对点的以人为主的服务上面,你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比如说另类的资产,特别适合一种个人的销售,未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慢慢将这个复杂性通过这个技术能够往前推。服务上面,我们讲到数字财富,其实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域提供服务,当然传统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渠道上面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移动端这种载体,视频、机器人来做这个服务。传统还是以网点来为主,未来在机器人服务上面,我们认为机器人或者是AI解决不完全是降低运营成本的事情,这种价值,但同时还是一个能够将复杂的产品,或者复杂的组合,能够设计出来,同时也是对这个客户,就是所谓的KYC那边能够有更加细致的划分,这一点我们觉得是未来AI很重要的应用。 第二点讲到所谓的科技赋能,财富管理行业,首先在资产端,我们刚才讲从左边,我们看到这是资产,右边可能是资金,中间是平台。我们怎么样通过科技手段,将这左右两端能够更好的联系起来,其中有一点就是讲到既然金融的本质是风控,我们就将风控能够尽量的前移,推到资产这边,当这个资产其实也是很复杂的概念,我们讲到在平安里面,他认为有一个模型,就是底层有很多数据有可能导致这个资产价格变化。这些数据的源头,可能讲一个股票,有可能是公司业绩,有可能是上下游的效率等等产生,所以你一直要把这个数据推到最起始一段,当这个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通过这个中间科技,不断是大数据、区块链、AI,能够实现上一层针对于客户,能够获得最好的风险投资收益。这一点我们要将这种风控或者将数量化的方法能够把所有的链条中的环节打通,区块链是一个很典型的应用方式。 左边就是对于这个资产,对于这个产品的深度了解,就是所谓的KYP,这个P产品更多就是风险收益的特征,右边是客户,我们也通过AI的方式,对它进行画像,现在的困难是你可以给客户打很多标签,不管是年龄、性别、收入等等,打很多标签。但是这种标签怎么样能够通过一个模型反映出它真正的风险承受力,风险的偏好,或者是一个风险的容量,这一点是在很多,至少在学术上面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刚才我看到杨主任讲的所谓三层还是蛮有启发,最高端是在学术层面,中间可能是一些应用,底层可能是一些数据的获取,陆金所更着重实践,在最底层和中间层,我们都觉得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在理论上面,我们现在看现在理论总体还是比较落后于实践。 中间这个平台,我们讲到系统建设,怎么将投资者适当应进行管理,怎么将何氏凤仙产生推荐给合适风险偏好的个人。这个科技应用现在已经应用比较多,这一点在陆金所将近1400人有1000人做IT,不管是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是大数据团队都相当强。我们的应用是在讲几个纬度,就是客户画像和分析,所谓的对客户的理财进行规划,进行配置,还有进行交易组合管理,这方面,我们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上面都有比较多的应用。特别是KYC对于客户的画像,在这个反诈骗上面,我们做了很多功课。主要的优势我们将很多其他地方能够获取的数据,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共享,这里面做深度的挖掘,刻划出客户的风险偏好。 产品的分析和组合上面,在智能投顾的应用我们投入很大的精力,智能投顾可以是相对简单给客户提供一个方案,或者是一个比较复杂,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客户甚至在不同的阶段,他的风险偏好变化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当这个客户不接受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进行合适的诊断,并且跟他做一个互动,提醒他做这样的调整,这里面都有很多科技的手段在运用。 这个我举一个例子,一个是KYC的做法,传统的做法不管是什么财富管理公司,更多还是依赖于问卷的方式来刻划客户,问卷往往得到的回答不是这么准确,可能是很不准确。我们做法是根据他的所谓主观描述结合行为,就是客户的行为,他真真正正的风险承受能力,两个纬度进行刻划。未来我们可能在更多的纬度来做这样的画像,当然是从风险承受能力本身就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纬度,它有可能有若干个因子组成,不管是现在净资产还是现在的收入水平,他的家庭和教育,他的职业等等,如果我们将这种所谓的因子能够进行量化的话,我觉得对于个人投资人描述就会变得更加准确。风险偏好上面,可能是自己的一些所谓的工作,更多是由他的性格特征所决定的。 另外一个纬度,有可能是流动性的纬度,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个人,可能在未来两年三年有一些负债的需求,比如说买房子、子女教育等等,这些都希望通过AI的方式进行量化。量化之后,当你这个画像比较准确,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风险参数,这样的话,你可以用合适的模型对他进行优化,优化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有合适的产品进行匹配。在这里面,我还是有蛮大的空间需要来做,大部分的人做法可能在AI大数据跟所谓金融的结合上面,现在还是有一个蛮大的区别,这个如何来做?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将这两个团队,两个相对或者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专业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讲到从货架到组合转型,这个里面传统的做法或者是过去的做法更多是罗列所有的产品在平台上面,但是困难的是第一你的客户有时候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选,如果你给列出很多,像是一个货架简单的超市的话,他在选择上面是困难的。我们的做法是着重几个方面,第一是所谓的产品筛选能力,我需要将市面上这么多金融产品,国内国外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筛选,将所谓好的产品,适合不同类型投资人的产品放在平台上面,而不是简单列出所有公募基金,所有的私募基金。 第二个能力,我们需要构建的就是所谓的产品设计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市场上的产品不见得都这么完全,我怎么能够根据投资人的偏好、需求,所谓最适合他,就是根据他长期战略资产配置的需求,在这个时间点最适合他的产品,设计出来提供给他,这就是我们的设计能力,需要来做的。这个设计很简单,就是你现在举个例子,你现在这么多非标,或者是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我能不能找出一种有点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样,因为这种就是所谓完全扭曲的无风险利率产品,有没有产品能够使他做到一定本金的保护,同时往上行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是能够有一定的收益,在牺牲一点所谓流动性前提下,能做出一个一年期、一年半的产品,如果能够设计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市场上还是有结构化的产品。 我们能够基于自己对于市场的判断,为客户来设计初步统的优化产品,我相信对于这个客户非常有价值。第三点就是组合能力,因为对于任何的投资人,他其实最关键是他所谓的资产配置,我相信今天的主题资管很重要的核心就是资产配置,不是说一个机构投资人需要做,而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来做的事情。这个配置理念,其实就是风险管理的理念,你不能指望通过配置来赚很高的收益,但是我可以通过配置来降低我的风险,实现一个比较合理的收益。这个所谓的收益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战胜通胀,我希望我的理财目的不是让我瞬间发财,而是能够在长期打赢通胀,而不需要把这个钱,假如我把钱全部放在银行里面,从长期来讲,它是一个亏损的投资方案。 所以我们讲到配置的重要性,这个就是作为陆金所这样的平台公司,需要为客户带来很重要的价值,这个就是在未来我们会不断来做。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经常举例子,因为我是做金融出身,这个横轴是风险,纵轴是收益,可能每一个投资人,基于自己在市场获取产品的能力,可能是在坐标里面的某一个点,作为一个财富管理公司,我希望能够建立一条曲线,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人需要。问题就是假如陆金所跟我的竞争对手体现差异的话,我的能力在哪里,我的能力希望我这条曲线是高于其他人的曲线,甚至比普通的市场曲线更高一点,这个差别怎么样产生,这个关键点在哪里?第一就是我能够获取或者设计出比较特殊的一些产品,这种产品不是在这个市场上能够随便买得到,这是第一点。 所以我的这个组合里面的资产选择就会多很多,另外如果我这种比较优化的方式,能够建立好的组合,使得他的同一个风险下面,收益能够更高一些,这个就是往上走。还有通过我的KYC技术,将所有的投资人在我的平台上,平台之外的投资人,能够很清晰的划分出来,他们真实的风险偏好在哪里?你不能依据现在买的什么产品来定义风险偏好,如果你现在看这个产品,所有人都买保收益的产品,这个保收益自然就在同一个点上,这个自然是错的。真实的偏好来自于他的行为,来自于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你把这个搞清楚,这些投资人其实在横轴上是能够展开,基于不同的风险点,我就能够配置不同的好产品。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竞争,更多是在能力上的竞争,能力更多表现在能不能往上移,能不能达到最优的配置方案,这一点就是讲到简单的货架卖东西卖组合,而这个组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可能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组合,这些就是很多功课,很多金融方面的功课来做,未来金融科技能不能改变这种理论,现在常用的理论,可能会改变,但是我想本质上至少现在还是需要遵循。 我大概就讲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帮助,但是我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多交流,不管是会后或者是未来希望多多探讨,谢谢大家。[详情]
京东金融副总裁、财富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周宇航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京东金融副总裁、财富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周宇航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表示,从机遇角度来讲,行业更加公平,趋于合规、合法,趋于通过合规经营来产生相应的红利,更多依赖于数据科技的能力做支撑。不过,我们现在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同质性会比较大,产品可能趋向于标准化,换言之,中间不可能存在太多的利润空间,这个行业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平台。 以下为演讲全文: 周宇航: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们也是对金融科技在资管、财富领域非常粗浅的认识。京东金融定位是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所以我们今天想说一下咱们大会的主题,就是从博弈到融合,但是从我们理解来讲,我们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属于是一种融合作用,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博弈。因为我们从诞生的第一天,我们就把我们的定位定成和我们的金融机构是一种利益的共同体,所以说我们是致力于用一种科技的手段,用一些数据的能力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业务的增长和收入的提升。 这里面说一下我对于金融科技的自己思考,我们认为金融科技没有那么神秘和复杂,实际上无非就是用科技手段和数据能力来帮助用户满足他的需要,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或者解决他的一些痛点。所以说我们不认为这一块有多神秘,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学习金融机构的一些业务全流程,从中间找到一些痛点,找到一些真正的需求点。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找到,仅仅想我如何用一种手段颠覆?我们认为这叫捣乱,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 当然我们说也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说会一点人脸识别,会一点区块链这些东西,我们就认为那叫金融科技,那仅仅只是一些工具,我们怎么样能够把诸多的科技手段和工具放到我们的业务流程当中,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为金融机构带来实实在在价值的东西?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金融科技。所以从我们来讲,向金融机构开放我们的客户,还有业务、数据能力,我们想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金融机构的赋能,同时也是我们的开放态度。 这张图实际上是在财富管理1.0时代,我们的一些反思,这些其实在过去都说的比较多,最近也都是声讨的对象。比方说最近时不时爆雷的P2P,包括前段时间万能险,包括非标业务,包括金交所方式来进行拆标的行为。我们认为过去很多互联网金融干的都是这一类事情,某中意义来讲,确实在面上实现了一种普惠的金融。但是事实上,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之后,因为他缺乏了很多金融尝试,和金融基本原理的铺垫,其实最后时间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类的东西。 所以我们也做一些反思和总结,就是我们认为过去可能大家经常一直研讨,后来又被一地鸡毛踩在脚下的,其实是两类事情,一类是胆大妄为的行为。另外实际上是一种本质上用特殊的政策实现套利行为。我们认为这些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持续的,这也是刚才所说的这条曲线,始终不断在波动。我们如何找到长期持续发展的业务途径,真正可以去和我们的金融行业相融合,符合监管的规定,进行一些长期的不断迭代往上升的业务途径。所以说这一点,我们也认为与金融科技相结合的财富2.0,其实我们在现在的阶段,无论是监管、资管新政,我们认为它存在着不少的机遇,也有挑战。 从机遇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行业更加公平,趋于合规、合法,我们趋于通过这种合规的经营来产生相应的红利,我们更多的依赖于数据科技的能力来做相应的支撑。而我们通过获得用户的信任,通过有效连接金融机构和用户,实现用户体验的提升,这些实际上认为都是我们在现阶段可以去抓住的诸多机遇。不过我们现在也面临很多挑战,这里面的挑战在于,我们发现未来保机性?,不存在太大的差别,可能产生的同质性会变得加大。产品也认为可能更多应该趋向于标准化产品,换言之,中间不可能存在太多的利润空间,这个行业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平台。这些可能都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所以说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是致力于提出为金融机构提供综合化的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换言之,我们要提出专注于科技,以我们的诸多能力来服务于金融,开创一个真正开放和融合的市场,通过服务实现双方的共赢,这是我们在新阶段底下,我们的一种基本态度。这里面我们也就提出来,我们的这么一块模型,就是说在本质利用底层多维度,海量动态的数据资源,我们来通过这上面,我们实现诸多称之为金融科技的一些工具,比方说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深度学习、区块链、云计算等等。围绕这一块,我们做出诸多的风险模型,用户洞察的模型,企业增信的模型,智能投顾的模型,并且把这些模型,真正用到我们的实际业务线当中,实现一种所谓的智能财富管理,智能金融。这是我们的一种基础思路,本质就是数据加AI,为驱动力的一种科技能力。 这里是一些数据的基本能力,就是面对累计服务4亿用户,3万种以上的用户标签,每天800TB以上的数据增量,这些可能都是一些基础的能力。我们也考虑一种,主要以这些能力做出一种帐户型的输出,通过我们连接金融的帐户,把通过这种金融帐户的连接,来把帐户和多种服务连接起来,这是我们现在致力于做的事情。我们认为帐户本质上是自然人,或者自然的企业,他在这种基于数据的影射。换言之,把这种帐户可能不太等同于法律上的银行帐户,更多的是对通过数据化的影射,本质上对主体产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这里面是一种AI的输出,我们通过一种智能销售、智能投顾等等诸多智能工具的对外。 下面用一个基本的事例来表达一下,我们如何来建立这种对于金融机构的服务。在我们看来,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家销售渠道,其实我们把很多,仅仅在销售层面来讲,我们会把销售分成若干种环节。我们认为其实销售无非就是人和场的连接,我们打造出一些新的场,或者打造出若干的场,实现人和货,我们把用户和金融产品,通过这种基于金融科技的场连接进行相应的连接。在这里面,我们认为从销售环节来讲,无非就是首先深刻洞察用户有什么需要,进行用户的一些画像,找到用户真正的需要,我们针对用户的需要来做出满足用户需要的解决方案,这可以是若干家金融机构共同产品所打造出来的综合化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为某一家金融机构量体裁衣做出来的用户解决方案。 我们把这些解决方案基于线上线下无界金融的触达方式进行信息上的触达,最终我们通过一些用户的促成手段实现用户交易,这种交易有可能在线上,也有可能在线下跨平台。这样的话,我们其实就把原来的单纯意义上的保险公司依靠于代理人做的线下销售,或者说网销,以来于互联网做的线上销售,包括电话销售人员依靠于电话为主体的电话销售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化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话,我们也就模拟了我们传统金融销售行为过程当中的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这一套解决方案,我们一方面在之前,我们是在京东金融自身的财富平台来做尝试,我们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当然还需要不断的优化迭代。另一方面,这一套思路,我们现在也向多家金融机构进行输出,这里面为什么我们说要直接把这一整套解决方案来对金融机构输出?因为我们认为,刚才讲的未来可能在一种资产、资管新政情况下,可能我们的路很多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原有销售层面上的优势,比方说基金行业。 因为可能银行理财,可能和基金相对未来会有趋同,也可能基金行业在银行紧紧依靠于银行的代销,可能就会变得有一定的困难,或者可能说没有以前那种销售的那么顺畅。因为他具有一些同质化的产品竞争问题,因为银行理财本身和基金也是同质化,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帮助基金行业建立起自己的销售能力,你可以自己去组建你的销售团队,或者是你自己形成你的电话销售能力等等,我们京东金融来把我们的诸多能力,我们把它赋能给予到这种合作的公司上面,帮助迅速把这种能力做强,建立起来。这一块可能就是我们的一些简单思考。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想中间肯定也有很多困难,比方说不同的金融机构,因为原来这种经验,或者经营习惯还需要变化和调整,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和金融机构和合作伙伴,可以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讨,我们可以真正打造出一些量体裁衣式的综合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出来,这些可能是一个例子。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今后我们也欢迎诸多金融合作伙伴可以和我们在若干方面,在解决本行业所存在的若干不同痛点方面,可以和我们展开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可以一起在金融和金融科技整合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更加针对性的,更加具化的探讨,这样我们也用实际的工作来真正去为这个行业发展来添砖加瓦,谢谢大家。[详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指出,发展金融科技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实现智慧金融,智慧二字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智表达的是你作为一般大众都应该具有的智力层次,而慧是在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升,体现出有所不同的水平。所以我们强调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为了改变金融运行的特征,使其有智又有慧,几个主题词是高效、安全、智能、普惠。 以下为演讲全文: 杨涛: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参与本次资管年会的分论坛。今天大的主题是资产管理,分论坛更多谈的是新技术如何对资产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等下有各位业界嘉宾可能从应用层面有更多的分享,我一开始从研究者的角度线做一下抛砖引玉。当我们讨论新技术如何应用到资产管理领域的时候,首先要对技术和金融相叠加,这样引发出的金融科技是什么样的概念,什么样的边界,有哪些趋势和研究重点,需要在我们脑海当中有一点更清晰的认识。 所以我的题目是金融科技主力金融的框架。对于金融科技这些年关注越来越高,但是当前处于金融科技重要发展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过去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变得被很多人摒弃。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似乎变得越来越热,这样的窗口期,我们需要考虑避免重倒互联网金融当中的覆辙,我们需要对于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共识。所以我引用FSB的话,表示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从供给层面主要驱动力就是新技术加上监管,这两大因素,形成供给驱动动力。需求层面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这个可能是来自于C端,也可能是来自于B端。比如说中国金融消费者,面对的特殊场景就是移动端的场景在全球来看,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快速增长。也使得所有的商业模式最终面对C端消费者的交互界面只能往移动端转,这是基本的逻辑。 与此同时,发展金融科技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实现智慧金融,智慧二字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智表达的是你作为一般大众都应该具有的智力层次,而慧是在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升,体现出与普通公众有所不同的智力水平,所以我们强调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为了改变金融运行的特征,使得更有智又有慧,几个主题词是高效、安全、智能、普惠。 有一本书叫《这次不一样》,总结历史上800年主要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危机背后逐渐能够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矛盾和问题,当我们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感受它能够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需要敬畏其中有一些东西可能是一直不变的。比如说从早期利用人工手段来处理金融业务,到后来出现电商化,出现电报、电话,到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里面似乎有共性的东西没有变,金融规律与内在的特征。与此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大家都希望这次金融创新的浪潮不会产生巨大的风险,但是危机每一次都会如影随形出现。这是我们讨论金融科技必须对这样深刻的问题有更清醒的理解。 下面我想介绍一个近期研究金融科技主要依托的关注理论框架,这是依托刚刚出版的金融科技运行报告,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当我们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究竟你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关注的是几方面的问题,如果你能把几方面的问题理清了,对于未来金融科技如何应用到各个领域可能有更加精准的理解。首先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要形成基础跟共识,首先需要对技术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切的令人眼花心乱的技术当中,我们需要应用于金融特点的可能性有一点清醒的梳理和认识,比如我们把当前最关注的技术重点分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跟安全技术。 谈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能是更底层的,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因为大数据相辅相成离不开,因为人工智能三要素就是数据信息、算法和算力,谈到分布式技术的时候,大家更想区块链,实际上云计算已经在整个行业系统内开始进行成熟的应用。所以几方面的技术特征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互的联系性,我们讨论技术本身的时候,需要看到保持一个开放前瞻性的思路。因为这个时代的前沿技术在未来不一定是前沿技术,现在大家谈到的量子技术、增强现实,有些似乎只停留在令人脑洞大开的地步,量子技术有些企业已经在金融传递的应用层面出现某些产品。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对于技术本身有一点深刻的认识,这些技术未来应用到金融领域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标准化,进一步予以甄别。 我们以区块链,因为大家关注比较多,简单举一个例子,当然在分布式技术发展当中是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因为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在整个分布式技术发展历程当中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也是有可能的。整个分布式技术发展过程,有可能区块链只是其中一个阶段性探索,讨论技术,归纳来看,就是说我们需要一方面重视技术,另一方面,要理解它自身在金融应用过程当中,也可能有自己的瑕疵和不足。 了解了技术研究视角,另外研究视角就是行业视角,虽然技术打破了原有的金融边界,但是我们仍然从主流金融体系角度来看,技术对他有哪些影响。去年以来,全球一个现象,过去我们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更关注类金融组织,新兴的金融组织,大家突然发现主流的金融机构,资源优势和资源禀赋很突出。一但大象转身之后,创新能力仍然在全球值得高度重视,无论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等主流的金融业仍然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主题和载体。 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的一点,当我们说主流金融体系的科技变革的时候,过去大家经常关注的是类银行类中介,实际上技术在资本市场的运用,在直接金融当中的运用,远远早于间接金融体系,这样一个图,资本市场变革当中,实际上主要的产品交易早就有机器人所主导,不仅是股市,其他的汇率、利率、能源、贵金属、能源产品其实早就是机器人主导,某种意义上金融科技已经在资本市场当中,全球来看,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可以予以关注的一个趋势和点。 除了这种视角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跳出来这种主流金融机构体系主体的角度,而从业务拓展的角度来看有哪些进一步的创新,这里面也参考了委员会做的分类方法,把金融科技活动分为支付结算类,纯贷款与资本筹集类,投资管理类跟市场设施类,当然这四中业务功能既包含主流金融机构,又包含新兴的类金融组织。而我们可关注的这样一个视野就跳出主流金融机构,看看这些类金融组织,准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组织里面,利用金融技术创新做业务拓展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所以我觉得未来可能会对于这些新的模式,从业务的功能有一些更清晰的梳理,因为现有的一些分类在互联网时代是很混乱的,大家一看互联网金融的十部委意见,里面有产品、模式、组织,实际上角度是很混乱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理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风险,风险需要研究带来哪些风险,很多人不重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不解决会对未来发展路径有重要影响,因为每一种创新都需要回答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风险,否则难以绕过未来监管的关注。比如像货币市场基金叠加支付之后,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监管层就认为对于系统重要性产生一定的风险冲击,所以这样一些问题都是值得回答。 与此同时,新技术还可以有效应用到风险管理当中,新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于监管,利用于机构的合规设计,所有这些本身就构成了技术加金融的一个重要研究板块。这个跟刚才我谈的几个方面,我认为是并行的,而且在未来这些年,技术如何服务于,从宏观到行业,到微观的风险管理跟安全,本身就会形成一个重大的蓝海。我个人认为这里面也会出现新的独角兽,这是一个理解的视角,当然我们认识风险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从技术视角,有时候是宏观视角,有时候是微观视角,我们要跳出过去拍脑袋的思路,更有效精准的来判断你是不是有风险。 最后一个视角是如何在全球进行比较,这也是重中之重,因为有时候,你经常会发现,不断在全球进行对标,有时候你对标对的所想象的海外市场,实际上跟现状完全不一样,有时候你的标的自身还在不断演变过程当中。我们对标美国的信息中介,但是这个是一个类证券的信息中介,这个做的是结构化产品的设计,不是一个类银行的信息中介,更不是一个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中介。 所以当我们保持信息中介对标美国,与此同时,又按照类银行,类金融机构监管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扭曲和矛盾。与此同时,我们看中国的金融科技,在全球比较火热的时候,你要看到它是一个应用场景加资本,热钱资本逐力来推动的市场,底层技术的创新还有所不足,也是我们当前看金融科技的时候,必须更理性的进行全球对标。金融科技的影响,我几个层面简单来展望一下,大家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个最高的境界是影响理论跟应用前沿,因为你无论是做业务和市场各种各样的交易,最底层的实际上是理论支撑,就像我们整个资本市场依托定价模型,如果说未来技术对于底层理论产生影响,这个冲击是深远的。比如说数字货币,真正的价值你要在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里找。比如说近期有一些神经金融学家,过去金融学在微观上要进行实验,其实是很难的,但是现在有种种的手段,可以判断个人的行为,比如神经金融学家就用核磁共振等等医学手段观察人的大脑,看人在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搞投资活动,风险和评估的时候,脑电波有什么特征。有人总结出来有意思的特征,精神病做投资比较好,因为他异于常人。 长远来看,技术真正的影响其实是底层,一旦有重大的突破,未来会对整个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技术有助于改变功能落地的程度,肯定会带来深刻影响。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风险跟问题。一般境界就是这样一些技术的引入,它能够作为改善金融服务的实用手段,可以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在这个渠道获客、身份、深别、投顾、客服、风控能够带来改善,同时风险又是可控的。所以当大家看到金融科技的时候,我觉得未来展望就是这三大视野。任何金融科技创新都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你在这些层面都难以切入,而只是一些所谓制度套利的话,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不长远的,这是一个判断。 最后总结一下,当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我们认为既要避免金融发展的覆辙,又要抓住历史机遇,我个人总结十个层面,十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理论研究和共识要达成一致,否则我们讨论金融科技,讨论智能投顾,讨论互联网金融,讨论这些概念的时候,仍然会出现鸡同鸭讲,不知道我们讨论的是什么。第二个是法律法规层面。第三个是监管底线与政策边界,如果我们看待欧美,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从监管底线,从监管一致性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家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经常走极端,要么就是空白,要么出了问题之后,就过度依赖窗口指导,行政性指导一刀切,亚存量等等。第四个是数据信息问题,因为大数据时代,金融科技时代,一切创新底层金融生产要素就是数据,我们现在面临重要的窗口,另一方面还要如何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提高信息有效使用。 第五个是底层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前段时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讨论技术问题,因为财经委员会本质上讨论财经问题,为什么讨论技术问题?一个是中兴事件之后,大家对于国内自主创新技术能力程度。另外技术本身对于财经和金融能够带来深刻的影响,政策层慢慢认识到这一点,对此高度重视,因为过去金融创新更多是需求引导创新,这种创新要在全球进行复制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需求场景是不一样的。如果底层技术供给有重大突破,这才是全球应用。第六个就是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对接,能否真正服务实体和弥补短板,服务实体不一样,起码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比如说前几年很明显有些人想用区块链技术叠加某些市场,当你市场本身就是有问题,你叠加新技术,这种创新本身就站不住角,所以起码要自圆其说。另外一个是标准化建设与指引,包括技术方面、场景方面,我们现在金融科技创新五花八门,说的好是属于热火朝天,说不好是一地鸡毛,无论是技术技术自己推动,金融机构自己推动,还是对接,我觉得在技术和业务层面是要推动标准化建设与指引。 还有就是金融市场、信息、信用等关键基础设施,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还有就是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这个看起来又是重中之重。因为近期,我们国内的热点就是轮动,无论是监管还是公众都应接不暇,最近一个就是私募,把他的光芒都把P2P掩盖了,因为首次过去门槛比较高的小众事件,变成大众的群体性事件,这些背后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变得非常重要。既要面对风险识别能力不够的人,也需要另外具有中国特色的,还有一部分恶意金融消费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就是金融科技的人才,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视金融科技,希望理性的引导金融科技,政策和规划落到什么地方?最终就是落到企业、项目跟人,项目相对来说好说,怎么样来辨别金融科技的创新企业有时候是有难度的,比如说区块链企业,最后落到人更是比较难的,怎么样来判断什么是金融科技的专业人才,比如说区块链早期的时候,这个领域从事的人还比较少,后来据说全国都有1000万区块链的讲师,究竟哪些是专业人才,实际上大量的泡沫,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跨界中高端人才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实际上还是非常具有信心的,但是我们处于一个窗口期的起点,需要避免这个互联网金融的覆辙,背后比较理性的逻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以上做一点粗浅的发言,希望各位批评,谢谢大家。[详情]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风口投资主题论坛“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机会在哪儿”中表示,一个货币未来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什么?未来购买力。未来购买力取决于公众的预期。从原来有实物支撑的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时代,整个运行轨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为什么会发现信用货币体系下面的通胀会变得越来越多,货币环境波动非常多,但是极端的波动少了。 以下为演讲全文: 曾刚: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但是也很惶恐,原来主办方的题目是之前确定好的叫“十年投资的机会”,而且我看了一下是风口投资的主题。昨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让我讲可能不太合适,昨天下午收盘的时候看了一下我股市账户,目前收益率水平是负的61.13%,最低的时候还不止,我不小心踩雷了。作为这样一个投资业绩给大家讲风口投资有点不太合适,我从风口掉下来的那个。但是要和主题相契合,昨天晚上琢磨了一下给大家讲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但这个可能会对大家的投资有一些帮助,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些比较重大的基础性的变化。 货币金融学里面非常基础的一个东西,货币的价值。大家知道你去做投资,所有的资产价格和货币价值有很大关系的,但货币的价值在不同的货币体系下面是不太一样的,我也不展开讲,这是非常漫长的演进的过程,但是会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从早期的金本位到后来的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信用本位。早年自己就是商品、有内在价值,外在的交易价值取决于内在价值。后来逐渐的,使用中的货币和内在价值,开始逐渐的脱钩。今天我们还在买黄金,但黄金不是货币了,作为一个储值资产是可以的,但本身不构成对货币本身价值的保证。但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货币进入到了无锚的时代,没有内在价值。一个货币未来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什么?未来购买力。未来购买力取决于公众的预期。从原来有实物支撑的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时代,整个运行轨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为什么会发现信用货币体系下面的通胀会变得越来越多,货币环境的波动,极端的波动少了,但是波动会非常的多。所以大家有兴趣研究过去一百年货币政策史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变化,不停地在货币本位变化过程当中寻找怎么样把这个货币锚定,让货币环境更加的稳定。 信用货币体系下,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一般情况下面,美元拿在手里面,没有黄金兑付义务的,但是价值取决于我们对它的信任,所以说我们现在中央银行的操作,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样稳定公众的预期。让大家的心理稳定,未来的价值是稳定的,来给一个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提供未来的支撑。但是只有大国的央行才是可信的,即便美国的央行也不是这么可信的。大家也都知道,不然也不会有沃尔克这样的英雄。需要一个非常慢的构建信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很多小国很长时间没有办法建立起来,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锚定美元,给自己的货币提供内在的支撑。像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一个货币发行制度,把自己的货币发行和美元挂钩,间接的给自己提供内在价值支撑。 我用这个过程很简单的讲这么一个过程,让大家理解,有助于理解我们中国货币制度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变化,这是非常基础的东西。 中国货币制度某种意义来讲实际上有一点挂钩美元的意思,内在的锚。为什么这样讲呢?90年代开始,94年汇率改革之后,我们开始有强制结售汇制度,人民币汇率开始盯住美元,尽管我们中间也会调整它的价格,但实际上在很长时间是比较稳定的。这种情况下面,会发现因为所有的超额的外汇储备都会转化成你的基础货币,因为都会卖给央行,央行这边会把它交给银行,形成银行体系、金融体系新增的流动性,基于这个流动性再去创造更多的货币。所以这个货币制度,通过汇率的体系、汇率的制度,某种意义来讲把人民币的供给和美元的数量,央行的储备,挂起钩来的。这个意义来讲,人民币某种意义上面是锚定美元的,当然我们不承认是完全,还是有一定调整空间。当然会发现美元数量的变化、储备数量的变化对整个中国的经济或者整个货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从94年形成这样一个体制之后,这样一个体制形成,一旦外储备增加,我们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货币供给就会增加,整个社会信用创造能力就会增加,这个机制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会看到现在这种波动的幅度是在扩大的,但是波动幅度之外仍然有着很强的管控。 后来有一些变化,放宽它的波动幅度,对直接影响的范围减少,但实际上还是有系统性的影响。到今天为止我们这样一个锚定美元的制度还是在客观上面产生着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一旦。意味着很大程度上面我们中国的货币政策或者货币的供给受到了我们储备变动的影响。这个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一定程度上面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某种意义来讲经济变动如果和美国不同步,储备变动或者资本流动会对我的经济造成干扰,今天我们特别能感受到这一点,美联储加息,我这边去杠杆,很难受。但这是原来锚定所付出的代价。但是也有好处,货币本身提供了边界约束,某种意义讲,货币供给是不会超过你的储备太多的。这种情况下面不太会形成过于多的货币的供给,当然我们会看到在94年这个制度形成之后,中国的恶性通胀的概率和次数明显的减少,现在物价变动,中国很少有经过非常长时间高速发展中国家没有产生非常严重通胀的国家,某种意义讲和锚定美元的制度有很大关系的,客观上面形成货币供给的约束。这是关于制度情况。 接下来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过去的时间汇率的变动和储备变动的情况,汇率变动是非常稳定的,不是每天在调整的,是非常稳定的变化。最近几年随着我们汇率改革的发展,慢慢这种波动的范围开始扩大,但这个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储备在不断地增长,然后下降。 我们可以看到外汇储备的变动和基础货币的变动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个相关性,刚才讲到会带来我们的问题,一旦我们国内的经济变动和储备变动的需求不太一样情况的时候,对国内货币政策形成干扰,会形成一些对冲的操作。我们可以看到当央行几乎对冲的时候,这个基础货币变动和外汇占款之间的变动就会出现裂口。观察到两次比较大的变动,这个时候我们内部货币的变动和美元储备的变动,这个锚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短期的分化,这个分化是我们内部去对冲形成的。之前的对冲通过央行票据的发行,03年之后,通过央行票据的发行对冲过多流入的热钱,降低我们基础货币的投放。第二次对冲是去年开始的,大量的对冲,储备在减少了,按道理来讲流动性也应该减少的时候,但是央行并没有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投放,当然流动性的投放不是通过降准完成的,而是通过大量各种各样的新的流动性工具。对冲是短期的,不可能是长期的,因为对冲除非你改变你基础的制度,不然的话对冲有效性在短期是有效的,长期是无效的。 我们看到做了两次央行对冲操作,第一次在03年之后对冲操作,通过央行票据的发行,后来开始转为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多余的流动性抽走,避免储备增加过多对我的影响,但这种操作也是不可持续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第二个外汇占款下降时期,2017年以后,大家看到很明显的,央行通过其他的方式向市场体动流动性补充由于外汇占款增速下降导致流动性的缺口,因为这个时候储备的增长已经赶不上基础货币增长的需要了,这个时候人民币供给和储备锚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拉越大,需要新的流动性投放的手段,考虑用新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看到整个货币信贷的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趋于平稳,和美元挂钩的情况下面。 CPI的变化可以明显的看到,94年之后中国整个CPI的波动开始变得比较平稳,意味着货币增长的速度或者投放和实体经济实际上开始挂起钩来,受到美元储备的约束。货币投放和基础货币供给,如果保持一致,意味着不会偏离太多。客观上面形成了好的约束。但是在这之前货币供给是没有客观规则,所以会发现整个环境,价格变动趋于平稳。 最后简单讲一下现在的情况。我们现在考虑的,过去十几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供给的增长或者减少在很大程度上面都是和外汇储备的变动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刚才讲到的汇率制度和结售汇制度决定的,这个制度有好处的,让我们整个物价走平,货币控制变得非常的平稳,相对比较平稳的,过去十几年当中货币政策总体来讲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有好处的。 但坏处是什么?会让你丧失一定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好像今天美联储加息,资本外流的情况下面,我想稳经济,这二者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坚持这样下去,可能没有办法维持现在汇率的稳定或者资本项目资金自由的流动。 经济持续要增长的,对货币需求也会持续的增长,我们不考虑对冲经济下行需要的宽松政策,趋势上面,一直锚定美元需要你的储备要持续的增长,但这个在当下的环境是不太可能的,且不说现在正在发生的贸易冲突。未来要想持续储备的增长,可能性是没有的,在当下情况下面。意味着需要探讨新的货币投放的途径,从长期来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被动需要脱锚的,没有那么多美元储备支撑你的发展。 第二个稳增长的需要,现在经济周期不同步,我们现在还有稳增长的需要,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如此。这个时候要主动的减少它的干扰。这是第二个需要脱锚。 第三个这个脱锚是需要手段保证的,刚刚讲两边不同步,脱锚的情况下面形成对汇率的压力以及资本流动的压力,这一块可能需要管制的强化进行限制。长期看,如果放得更长远,短期刚刚讲了,这么一个纠结的不可能三角。长期看,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看美联储也是一样,货币失去了外在的锚,以前挂钩黄金,脱钩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重新寻找价值中枢的时候,花了很长的时间,直到沃尔克用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箫条,重新建立起了对货币政策稳定预期以及之后政策不断地完善,到今天,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预期,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我们现在考虑的两个问题可能有影响的:第一个,脱锚以后货币供给机制是怎样的?现在没有想清楚,美国那边货币供给机制是美联储不断地买国债形成的。在中国现在没有这么多国债可以买,央行以什么方式提供?债务方式提供,各种流动性便利,但这对整个市场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是短期的。这意味着未来要讨论的,未来央行需要寻找可持续的,能够替代这个外汇占款基础货币供给持续增加的路径,这一块可以去探讨未来是什么工具会占据主导。第二个,怎么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维持这个价格的稳定而不出现人民币货币投放过度的问题。刚刚讲美国寻找锚的过程当中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滞胀,认识这个问题之后开始回归到长期寻找的过程。我们未来的过程,当货币供给的发行失去了背后的支撑,自己可以自由决定的情况下面,多还是少,以什么样的节奏去满足市场的需要,我觉得这一块也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因为我们刚刚讲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关于央行独立性、可信度等等研究非常多,都是针对这个因素来的,怎么样对央行进行约束,然后形成可靠的、可信的货币供给的体系。 我们现在来看,这一块在我们未来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一块我们在此之前是没有靠自己的信誉,未来这必然也是一个挑战。所以如果看国外在货币寻锚的过程当中,经历的这些过程,我们认为未来这种波动或者不确定性实际上是比较大。当然我们讲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现在的手段也很多,可探讨的方向也很多。但从目前来看,短期到长期来看,这样一个基础货币的发行制度的变化,必然会对我们整个内在的价值和外在价值都会形成持续的影响,到底会是怎么样?我们只能去观察。具体该做什么?我想待会儿上场的嘉宾对这方面比我更有发言权,科技给大家更好的启发,我只是讲一个很基础的小问题,供大家去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编委会总编辑邓红辉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编委会总编辑邓红辉在风口投资主题论坛“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机会在哪儿”中致辞。 以下为致辞全文: 邓红辉: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百忙之中前来参加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共同探讨新规后的资管业变局以及投资的新风向。我谨代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21世纪经济报道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高度重视对资管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报道。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揭牌成立了21世纪亚洲资管30人论坛,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更广泛、更多元的决策的依据,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增进整个社会对资管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各个市场参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就政策与监管措施等议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助力于资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家知道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合为一家,资管新规从征求意见到最终落地,为资管机构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八天前各个部门又推出了相关的操作细则,机构的转型过渡有了一个转型,整个大资管的规范和变革由此真正的启航。百万亿资管规模,二十万亿非保本的资金,重新规范之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变化。 总的来说宏观环境和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对于资产管理而言,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落到如何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当前资管变革市场变化的大背景下,本场分论坛即将围绕保险资金的投资趋势和FOF、MOM背景下的大类资产的配置,这两个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在座诸位以及各界市场人士带来有益的启迪,助力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发掘和把握新的机会。 我们期待着通过各位行业精英的交流跟互动,探讨与碰撞,迸发出激动人心的思想的火花,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充满智慧的洞见。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到场的嘉宾,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详情]
浦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蔡涛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浦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蔡涛在新资管主题论坛“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中表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能够把握新的机遇,找准转型的方向,抓紧补强自身的短版,进一步深挖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取得先发优势,是当前银行资管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蔡涛还指出,在转型过程中银行应树立几个观念: 一是真正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客户需求作为驱动产品转型的起点,找准细分和超细分的市场,锁定银行资管的目标客户群体,更好地研究客户需求,贴紧差异化需求设计产品。 二是树立大产品的理念。改变目前同质化的产品现状,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丰富核心产品体系,构建不同形态、不同类别、不同投资组合的多产品系列。另一方面更需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树立大产品的设计理念,大产品指的是在核心产品的基础上加载更多的附加功能和增值服务,形成核心产品加附加功能,加增值服务一整套的产品价值体系。 以下为演讲全文: 蔡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容幸有机会与大家共同参加一年一度的资管盛会,并相互交流。今年是浦发银行作为联合主办方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合作举办的第五次年会。合作五年来年会已经成为大家就资管业务发展分享观点、碰撞智慧、展望合作的大平台。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大家的共同参与,也预祝这个平台越办越好。 2018年注定是中国资管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一年,随着资管新规的政策颁布,一行两会资管细则同步出台,中国大资管市场全面进入新时代,各类资管机构将步入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行业格局发生较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类资管机构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特点,整合交叉重叠业务,实现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这些对银行资管机构来说更加紧迫。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能够把握新的机遇,找准转型的方向,抓紧补强自身的短版,进一步深挖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取得先发优势,是当前银行资管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银行资管机构要抓紧补短版,一是补投研短版,对于投资、投研、交易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产品净值化管理也对精细化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公募基金和其他市场化的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在投研方面差距明显,需要尽快建立符合银行资管特点的投研体系,补齐投研短版,以投研引领,实现业务的转型和蜕变。 二是补产品短版。传统的利差收益模式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显著特点,同质化,具有显著的信贷风险特征,以价格竞争为主,可以预测未来行业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竞争优势很大程度在于丰富的产品体系。 为此银行资管需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新规和细则的要求加快新产品体系的布局,形成全市场配置,全渠道覆盖,全产品形态完整的产品体系。通过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占领市场先机。 三是补管理短版。多年来银行资管的高速发展更多体现在规模效应上,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方法相对单一,这种模式无法满足新规下业务发展的要求。市场化投资占比的提高,以及产品净值化的要求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包括尽快完善与业务转型相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大的系统支持和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撑,以及适应业务发展资产管理模式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是补人才短版。如果说此前银行资管的竞争主要依靠资源优势,那么未来银行资管的竞争最主要体现在能力上,包括投资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分销能力等,这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可以说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与公募基金等市场化的资管机构相比,银行资管的专业化人才依然是稀缺的,需要加大市场化人才引进力度,并且建立市场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其次是深挖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细分客群需求,并且对特定类型客户制定针对性的销售策略,使银行资管业务有效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的黏性。 二是深挖渠道优势。资管产品设计的再好也绕不开分销的问题,银行资管需要充分利用银行天然的渠道优势,不仅需要利用银行自身各分支机构,也要充分利用各类合作金融机构的代销系统,拓展销售渠道。在销售中需要利用大数据支持,采用高级分析工具和数字化工具,提升销售的精准化程度,实现精准营销。 三是深挖协同优势。协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内部各业务条线、板块和部门之间的协同,通过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发挥子公司的优势,拓展业务边界,扩大客户资源网络。 四是深挖非标优势。非标投资是银行资管的传统优势和强项,也是银行资管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满足融资者多样化融资需求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创造了较高的收益。资管新规的细则进一步明确了非标投资的政策要求,有利于银行资管通过适当的非标投资继续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银行资管下一步应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非标投资的发展路径,保持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独特的优势,其中最关键的前提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中长期稳定资金。 最后转型过程中建议树立几个观念:一是真正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客户需求作为驱动产品转型的起点,找准细分和超细分的市场,锁定银行资管的目标客户群体,更好地研究客户需求,贴紧差异化需求设计产品。 二是树立大产品的理念。改变目前同质化的产品现状,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丰富核心产品体系,构建不同形态、不同类别、不同投资组合的多产品系列。另一方面更需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树立大产品的设计理念,大产品指的是在核心产品的基础上加载更多的附加功能和增值服务,形成核心产品加附加功能,加增值服务一整套的产品价值体系。附加功能可以包括产品的转让、交易、支付等功能,增值服务则是在产品的基础上加载诸如消费服务、慈善公益、财富传承、财产保障等服务内涵。三是树立真正的投资理念,当前银行资管类信贷资产占比高,管理方式完全没有脱离传统的信贷模式和信贷思维,在未来标准化配置管理到真正投资管理的转变,在投资理念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由持有向交易的转变。同时更需要在风险控制上实现由传统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向市场化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挖掘和发挥银行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 总之,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资管业务的转型既是顺应客户环境变化的应对之举,又是业务健康、长远发展的内生需求。我们需要主动挖掘适应探索资管行业的新机遇,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路径。我们坚信未来资管行业一定会大有所为,成熟的资管市场给各类机构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需要各类机构的共同支持和合作。 最后,再次预祝下午的圆桌论坛更精彩。谢谢大家![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广东二十一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云飞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广东二十一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云飞在新资管主题论坛“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中致辞。 杨云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新资管主题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老朋友和新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重视资管行业的发展,今天上午我们还正式揭牌成立了21世纪亚洲资管30人论坛,资管30人论坛是21世纪最新的论坛智库品牌,也是我们积极响应中央加强智库建设的意见。 21世纪资管30人论坛专业化水平高、研究实力强,也拥有突出的传播能力,它的成立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更广泛、更多元的决策依据,增加公共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和参与度,增加整个社会对资管行业的理解与支持。也增强各市场参与主体参与到政策制定与监管沟通之间的新桥梁。 我们也希望能够助力资管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每年的年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都会精选当下最热门的话题邀请资管行业的精英共同探讨、交流并且展望,今天一定会为各位带来启发和思考。 我们谈了很多年的资管转型,但是毫无疑问中国资管业的全面规划与转型是始于2018年。今年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4月27日央行、“两会”和外管局联合下发金融机构资管管理意见,7月20号一行两会出台了细则。大资管新规落地。 全面规范资管业的时代来临,影子银行时代已经落幕,资管业的未来图景清晰而明确,就是全面进入净值化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银行资管无疑受到巨大的挑战,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的模式可能被颠覆。至2020年,算下来只有两年半的过渡期内,银行需要全面构建和升级自己的投研、运营、风控、销售和系统能力,在市场的风浪中形成新老产品的过度。银行究竟如何转型不仅仅关系到银行理财本身,同样将影响到整个资管市场,乃至整个社会融资结构。 今天下午的论坛议程当中第一场演讲与对话就是关于银行理财转型与未来的畅想。我们邀请到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资管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碰撞银行资管转型之路和未来之道。除了银行资管,包括券商、信托、基金、保险,乃至第三方投资管理和投资顾问机构也将面临竞争和合作格局。如何重塑影响力、竞争力,并通过怎样的合作机制互相弥补短版,实现共赢,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法律问题需要我们关注?这是第二场演讲和对话将聚焦的内容。我们也邀请到了来自不同业态的机构、嘉宾,共同探讨与交流,希望给市场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的启发。 今年年会的大主题是“新资管时代,改革与涅磐”,行业发生巨变的时候《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观察者和制定者,更希望为行业发展搭建交流、共赢的平台,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助力。5月21号《21世纪经济报道》启动了战略升级改版,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经济趋势的洞察者,大力推进智库化的产业跟进深入报道。我们将和中国的金融机构一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启航。 每一次论坛都是思想的盛宴,在此我谨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诚挚的邀请诸位嘉宾共同出谋划策,畅所欲言。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贾肖明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贾肖明在智慧金融主题论坛“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中致辞。 以下是致辞全文: 贾肖明: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中国智慧金融的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21世纪经济报道》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部分,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迅猛成长,在全球都处于领跑地位。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碰撞,带动传统金融服务业发生深刻变革,门槛更低、服务更优、效率更高,我们正处在智慧金融蓬勃发展的美好时代。 我们也非常痛心地看到,P2P行业爆发的风险案例给投资者带来了惨痛的损失。我认为规范监管是行业的正本清源之举,可以说大浪淘沙之后,金融科技必将迎来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金融业在历史上已经历过多次技术革新,每次技术革新带来的都是全新的发展局面。当前的金融科技浪潮尚处于初期阶段,技术创新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渠道、提高经营效率,但无法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突发性。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金融科技奖如何改变金融业务模式?智慧金融时代,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会带来什么样的产业机遇?该如何防范风险?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从博弈到融合:智慧金融发展新趋势”,作为致力于营造“关心助力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良好舆论氛围的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一直以来,高度关注机构、行业层面的发展动向,更注重发展和揭示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背后的制度性因素,以期推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和顶层设计,助力行业发展。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许多业内的重量级嘉宾,我非常期待本次论坛,能成为关注科技金融、从事科技金融行业和监督科技金融行业朋友们的舞台,期待诸位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开幕,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发表主题为“共同打造现代资产管理业,携手拥抱新资管时代”的演讲。 他表示,目前资管新规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六个方面的趋势:一是监管机制的审慎协同,把金融体系构建出“一行两会”的新监管格局;二是客户理念日趋成熟,为资管行业带来增量的资金;三是技术资产不断完善,为资管行业发展优化土壤;四是养老金逐步入市,为资管行业注入长期资金;五是对外开放加速推进,提升资管行业的竞争力;六是技术影响持续深化,推动资管行业变革。 李文还指出,新资管时代,公募基金行业应该和整个资管行业一起充分借鉴公募行业发展二十年的经验教训,回归本源,从公司治理、团队、管理、文化四个方面持续的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 以下为演讲全文: 李文:尊敬的刘信义行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容幸受邀参加“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此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和浦发银行为大家奉献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盛会。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会议的协办方汇添富基金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感谢! “资管新规”拉开了新资管时代的大幕,正如本次年会的主题新资管时代改革与涅磐,汇添富基金一直希望能与在座各位领导和嘉宾一起携手,共同开启大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共同打造现代资产管理业,携手拥抱新资管时代”。 在4月份“资管新规”落地三个月之后,一行两会发布了一系列的细则,目前行业对配套细则的讨论如火如荼。正如前面陶局长所讲的我们在充分理解“资管新规”的基础上,更应该从“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和初衷出发,不忘初心,把握规律,以积极的心态,以专业的精神拥抱新资管时代的发展趋势。 刚才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资管新规”的趋势,带来的影响。我从中受益良多,我个人认为目前“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带来了六个方面的趋势: 首先,监管机制的审慎协同,推动资管行业规范发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把金融体系构建出“一行两会”的新监管格局。“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出台有利于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消除监管的套利空间。关于产品净值化,打破刚性兑付等规定,对于实现资管产品的风险定价,明确资管机构的主体责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资管行业步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客户的理念日趋成熟,为资管行业带来增量的资金。根据第三方发布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6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了165万亿人民币,2017年底预计应该在188亿人民币左右。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量金额是非常大的。同时客户对专业机构的依赖度也在不断提升,从2009年的36%,发展到2017年的63%。另外我们也看到监管层在“陆家嘴论坛”上对声誉风险问题进行大声的疾呼,对投资者进行了投资理念的教育。我们相信随着整个投资者的理念日益成熟,真正具备专业能力,以客户为导向的资管机构将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将为整个资管行业迎来源源不断地增量资金,迎来长期的资金,也迎来理性的资金。 第三,整个技术资产不断完善,为资管行业发展优化土壤。 1,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深刻、深层次的变化,A股市场的进出有序局面初步形成,股票的发行、退市等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昨天晚上发布了关于股市退出机制的文件。 2,上市公司的质量正在持续的提升,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证监会前期修订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治理准则。通过不断地完善信息披露,持续的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质量。 3,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正在持续完善,监管机构正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的持续发展,推动和引导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发展。这些措施都在为我们打造一个高质量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现资本市场和资管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养老金逐步入市,为资管行业注入长期资金。国际经验表明,养老金与资管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以美国为例,美国IRA、DC养老金计划和公募基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2017年底美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7万亿美元,养老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47.24%,而在养老金资产中,DC计划将占59%、IRAs将近47%的资产投资于公募基金。在我国的社保基金、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正在逐步入市,大家密切关注的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制度建设在各界的推动下,从理论逐步走向市场。今年4月份五部委发布了关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办法,已经在上海等多个地方开始进行保险产品的试点,明年的5月份银行和基金产品将逐步纳入投资的范围。 相信随着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长期资金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进入资产管理业,推动整个资产管理的长期发展。中国证监会也在积极推动养老目标基金的上市,汇添富和行业多个公司都上报了养老目标基金,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通过养老目标基金实现个人的养老。 第五,对外开放加速推进,提升资管行业的竞争力。过去几年我国在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上不断取得突破,前面的领导和嘉宾也谈到了沪深港通的推出,放宽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等等。相信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会推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国际化,相信我们的中资的资管机构和外资的竞争中能够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整个资管行业的竞争力。 我昨天晚上很晚才从欧洲回来,到欧洲拜访了很大的资产管理机构,整个欧洲的资产管理业对投资中国市场的兴趣逐步加大,和三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们这些机构的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很多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国际资产的比重占到70%—80%,国内的资产管理业还在国内,没有走出国外。我相信浦发银行、泰保这些机构都可能成为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机构。 六,技术影响持续深化,推动资管行业变革。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也正在和金融深度的融合。这是新时代富裕资管行业的新特征,也是一个新机遇。尽管目前出现了不少互联网的乱象,资管行业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效益,围绕客户服务,在投资研究和客户服务、风险管理重塑业务流程,优化行业的生态。 面对以上六大趋势,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员应该怎么做呢?我个人也分享一些体会。大家知道今年是公募基金行业成立二十周年,也是新资管时代的元年,回顾二十周年公募基金行业取得了一些成绩,正如在上上周公募基金行业在深圳召开了一次论坛,论坛的主题叫“反思和启示”,在这个会上大家对二十年进行了总结。大家都认为公募基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制度最健全、运作最规范、信托关系履行最彻底的资产管理业务形态,是投资者权益保护最为充分的大众理财行业。当然在取得这些显著成绩的同时公募基金发展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着诸多的教训。 面对新资管时代我们认为公募基金行业应该和整个资管行业一起充分借鉴公募行业发展二十年的经验教训,回归本源,从公司治理、团队、管理、文化四个方面持续的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 (一)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公司治理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会深刻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和文化。我们要遵从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 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规范独董会、董事会、监事会,确定长期的经营理念,全力支持公司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尊重人力资本价值,资管行业要大力推进合伙之,员工参股,事业部制登记制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员工、股东和客户利益的绑定。 三是要建立基于长期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因为资管行业的特点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资本市场的运作不是从1月1号到12月31号,它是持续运行的,并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就不能像其他的行业一样采取短期考核的机制。否则会出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会出现不顾风险,从规模、利润损害客户和公司长期利益的现象。在基金行业我们对基金经理的考核都是五年,有的公司达到八年的长期考核,而公司对于董事会、股东会的考核也是非常长期的,而且特别注重非量化指标的考核。 (二)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资管行业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打造一个优秀的资产管理行业需要优秀的团队。公募基金发展二十年,截止到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人员达到1.9万人,整个人才出现学历非常高,整体素质比较高的一种特点。硕士及以上的学历接近94%,但是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个行业人才流动率非常大,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只有3、4年,低于5年的占比达到80%,海外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都在十年以上。我前两天在一个欧洲的资产管理机构几个基金经理没有一个基金经理服务年限低于20年的。 进入资管行业以后整个行业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行业发展空间巨大,需求也大。在这里建议整个行业要树立起正确、长期的人才观,抛弃短期浮躁的明星文化,强调团队文化,加大对人才的自主培养,通过完善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机制和良好的文化传承打造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资管团队。汇添富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团队的自我培养机制,每年我们进行校园招聘,目前几个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是公司从高校招聘以后经过多年自主培养成长起来的,现在每年校园招聘大概40—50人,现在收到的简历每年接近2万份。 (三)完善现代管理体系,以公募基金为例,形成独立托管、每日估值、组合投资、公平交易、信息披露等运作机制。公募基金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构建了严密的合规风控体系。这些制度设计确保了公平、公开的行业透明性。行业自成立以来稳健经营,没有发生系统性风险,“资管新规”的出台体现了监管层对公募基金制度充分的认可。未来资管行业也应当高度重视合规风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现代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同时资管行业也要高度重视科技的投入,前面屠总也分享了资管行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趋势。这里有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到从2013年到2016年整个海外资产管理业在科技上的投入有了很大比例的提升。刚才屠总提到的“贝莱德”一万多名员工中1/3是技术人员,大家所熟悉的维林顿(音)等等大型国际资产管理机构IT和科技人员都在31%左右。国内目前这部分人员比例远远低于他们。高盛前CEO更提出高盛是一个科技公司,所以高盛这两年在整个组织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变。相比国际同业我们在资管行业在科技上的投入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通过技术降低我们的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外部的服务水平。 (四)打造行业特色的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根基。资管行业有其内在的文化基金,以公募基金为例,秉持的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念。我们和很多国际交流,他们在文化方面都非常重视,在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都把正直、诚信、客户利益至上、强调团队精神等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资产管理业需要在新资管时代对资管行业的属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行业的价值观要进一步的形成共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地完善。汇添富这13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致力于成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坚持一切从长期出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客户第一,正直、激情、团队感恩。我们汇添富每日三问,今天我幽默了吗?今天我分享了吗?今天我做最后1%的努力了吗,通过持续文化的建设对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良性的支持。 大家知道公募基金20周年做了很多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看到公募基金行业取得了很多成绩,包括投资业界方面,在过去二十年公募基金为客户创造了良好的收益,年化收益率达到16.5%,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7.2%。但是公募基金出现了的现象就是好的业绩没有带来好的回报,基金持有人缺乏获得感。所以站在新资管时代的起点,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资管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面临众多的挑战,尤其在客户信用的积累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所以我认为资管行业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合作共赢,共同提升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的公信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坚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行业本质提升,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资产管理要求。这是资管行业存在的商业价值,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资管人的责任和使命。 资管各行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优势,比如说银行理财拥有最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公募基金与券商资管拥有较强的专业投资能力,保险资管更具备客户基础的能力。资管行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探索同业合作的2.0、3.0版本,从投资研究、产品研究、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客户服务、投资者宣传教育全流程拓展广度和深度。比如说基础资产投资能力和大类资产投资能力,实现投固式营销服务方面,在推动养老金顶层设计和业务创新方面,在跨境投融资业务和全球资产配置方面,在中后台业务的外包方面,在科技金融探索布局等方面都具备巨大的合作空间。 当前在资管新规及配套设施发布和实施的初期,尤其应该携手加强对投资者教育的宣传,宣传好资管新规及其细则,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 (三),脚踏实地,坚信长期。资管行业需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ESG投资的理念,需要有长期理性的资金投入,需要有长期创造价值的资产,需要有长期客户导向的销售服务模式,需要基于长期的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等。只有共同建设一个长期的资管生态圈才能推动整个资管行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汇添富基金经过13年的发展,从上海到全国,从亚太到欧美,目前已成为一家投资业绩优异、企业文化突出、品牌影响力较强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清醒知道我们离浦发银行等在座一批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跟国际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更是差距巨大。我们希望与大家同心携手,做最好的自己,共同打造现代资产管理业,成为全国资管行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努力让资管行业打造为上海金融服务的重要品牌和特色名片。最后再次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和浦发银行为大家主办的年会,我相信即将揭牌的21世纪亚洲资管30人论坛揭牌仪式,和即将发布《2018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将会吹响中国资管时代扬帆启航的旗号。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见证,共筑辉煌。 谢谢大家![详情]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发表主题为“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的演讲。[详情]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屠光绍对国际资管行业提出了“五个更”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解读,包括近年来国际上资管行业在监管标准方面更加严格,资产配置结构中长期投资、被动管理和另类投资更受重视,资产管理方式上科技的渗透更为充分,资产管理全球布局上中国的市场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理念上ESG更受广泛的认同。 第一,近年来国际上资管行业在监管标准方面都更加严格。 比如道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推出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英国有2012年的《金融服务法案》,欧盟地区今年1月也推出了《欧盟的金融市场指令(第2版)》。中国也是全球的一部分,最近推出了资产新规。 其中,屠光绍特别提出,欧盟地区今年1月份推出金融市场指令第二版有两个地特别值得关注:1、在此之前研究报告作为卖方服务的一部分是免费提供的,但是现在开始收费。2、大幅度提高了市场透明度。第二版明确提出了要打击“暗池交易”,切实加强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第二,资产配置的结构上长期投资、被动管理和另类投资更受重视。围绕价值创造、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策略有的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长期投资占比在提升。一般私募基金的期限是5-7年,长一点8-10年。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国际大的私募基金出现了更长的期限配置,可能二十年、三十年。而且现在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长期限的产品。这对投资机构如何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如何设定投资基准,投资的纪律性如何保证,投后的管理怎么与之适应等问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趋势,公开市场越来越多的转向被动管理。特别是国际的市场,资金分配从主动管理产品流入被动管理产品。比如,1975年“先锋基金”来国内不少次,公司成立初期目标就是通过被动管理来为投资人提供成本更低的策略。目前先锋基金全球管理5万亿资产管理中只有1.5万亿是主动管理。七八十年代,以至于九十年代主动管理是主流,但是“先锋基金”的迅速发展,资产的规模迅速的膨胀、扩张,这种被动管理也引起了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三个趋势,资产配置方面,另类投资不再另类。金融危机之后利率下行,导致公开市场的收益不断走低,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另类资产。比如说直接投资、对冲基金、房地产等等另类资产采取了更为主动的管理方式。我们也看到过去五年中资产管理机构资金新增的投资几乎一半都流入了另类资产。另外值得一体的是全球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各类的养老金加大另类投资的配置,也成为明显的趋势。而且将来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资产管理方式上科技的渗透更为充分。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科技的渗透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第一,数据分析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第二,成本控制得到优化;第三,风险管理更加有效;第四,参与主体将愈加丰富资产管理行业有些边界开始模糊;第五,区块链技术不断迭代,未来将在贸易会计和资产服务方面出现许多具体的应用场景。 第四,资产管理全球布局上中国的市场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期随着中国刚刚宣布了一系列开放的措施,其中包括金融领域的开放,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最近有一些国际的巨头纷纷取得了私募基金管理的资格。有的取得资格的同时已经开始发行境内的私募产品,最近的一家发行公开市场的产品税费大幅度降低,对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很大的震动。税费大幅度降低,将来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中国的投资走出去,中国的资产管理走出去也是大势所趋。 第五,资产管理和投资理念上ESG更受广泛的认同。 所谓ESG:“E”是环境,“S”是社会,“G”是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课题,追求长期价值增长,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责任和投资理念在资产管理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2016年全球在投资中纳入到了ESG因素的资产总量是22.89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总量的26%。欧洲、美国和加拿大在ESG资产总量的前三位,总计占到全球ESG总量90%以上。 1990年全球最早的ESG指数在美国发布,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发展国际主要的指数公司都推出了ESG指数及衍生投资产品。中国的A股已经加入到了MSCA,大家也知道MSCA发布了ESG系列指数,发布了社会责任指数,标普道琼斯也发布了类似可发展的指数,主流的共同基金在全球来看也纷纷发行ESG的主题基金。也就是说ESG在资产管理方面,在全球的投资方面是一个大趋势和潮流,中国资管行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详情]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开幕,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发表主题为“从资管新规看未来我国金融发展方向”的演讲。 盛松成认为,资管新规长期实行,对保险业非常有利。他表示,破除刚性兑付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而有契约保证收益的保险产品会更受稳健投资者青睐。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而保险投资以债券和银行存款为主,更符合稳健投资的要求。规范资金池的规定对银行、信托和非标业务冲击较大,而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收入,现金流长期而稳定,不存在滚动发行隐患。规范期限错配复核保险资金与长期投资的天然匹配性。[详情]
中国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发表了题为《由知到行,推动资管新规平稳有序实施》的主旨发言。 陶玲表示,统一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要树立资管业务监管的新理念。其中,要强化监管协调。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防范风险和规范行业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对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实施新老划断,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与市场沟通,引导市场形成稳定预期。 陶玲说,自资管新规发布两个多月来,在资管新规和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着手整改和转型,行业泡沫被挤压,资管行业回归本源的趋势显现。其中,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严监管下的调整态势,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控制非标投资,停发保本理财产品,增发净值型产品,筹备设立资管子公司。信托公司通道业务下降,来自银行理财的资金减少,嵌套业务萎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他子公司的通道类资管计划也继续下降。 以下为演讲全文: 陶玲: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的邀请,今年再度来到资管年会。过去一年来,发生了太多可以载入历史的故事,对资管行业而言,也是挑战和突破不断袭来,而收获也是非常丰富的一年。去年此时,我们还在探讨资管行业的风险和乱象,传递监管的新理念和新设想;到了今年,我们已拿出了治理之策,出台了资管新规,开启了由知到行的转变。 身在央行,作为资管新规制定的参与者,感谢业界、学界和传媒在此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也感谢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甚至批评,这一切都汇集成为我们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动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不负使命。 2017年11月17日,资管新规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3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发布;7月20日,资管新规的执行通知公布,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的行业配套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回顾这一密集的政策研究、制定和出台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政策的逻辑和取向,也可以督促我们继续再接再厉,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序实施资管新规,有效维护金融稳定。以下,我从四个方面谈点个人认识。 一、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行为开始收敛 资管新规受命于影子银行风险愈演愈烈之际。从去年公开征求意见开始,各方面对资管新规出台的必要性、迫切性取得共识,普遍认为,资管新规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的消除监管套利空间,有利于严控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对于如何完善规则并积极稳妥实施,各方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采纳。例如,将过渡期从2019年中延长至2020年底。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后,社会反应积极正面,认为对于弥补监管短板、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也是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实践看,过去两个多月来,在资管新规和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着手整改和转型。其中,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严监管下的调整态势,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控制非标投资,停发保本理财产品,增发净值型产品,筹备设立资管子公司。信托公司通道业务下降,来自银行理财的资金减少,嵌套产品萎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他子公司的通道类资管计划也继续下降。总体而言,行业泡沫正在被挤压,资管行业回归本源的趋势显现 二、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今年以来,我国结构性去杠杆效果显现,金融运行整体稳健。但也必须看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较大,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我们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观察到以下几个现象。 一是社会融资规模下滑。2018年以来,在一系列严监管、去杠杆政策影响下,我国社会融资新增规模有所下滑。主要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存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少增较多,人民币贷款等表内融资虽有增加,但未能弥补相应的融资缺口。 二是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2018年上半年,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增多,主要是个别经营激进、高负债经营的民营企业风险暴露,导致市场情绪较为低落,长期信用债发行受到影响,一些利用影子银行获得融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出现紧张。 三是资管新规执行存在不明确的地方。一些金融机构反映,行业配套细则应当尽快出台,同时,对于过渡期安排、非标投资等也存在模糊认识,在执行中还出现了过急过紧苗头。 如何应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慎重的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下滑和风险偏好有所下降,是结构性去杠杆出现效果的反映,是一系列监管政策综合发力的结果,也是资管新规起作用的体现。为更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此有必要对资管新规的执行提出进一步要求,完善相应的政策安排,打消市场的顾虑和观望情绪。 三、适时回应市场关切,发布执行通知和行业配套细则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对资管新规、银行理财细则、证券业私募资管产品的细则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密切沟通协调,调研重点金融机构,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7月20日,一行两会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在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和衔接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各行业的监管要求。 其中,《通知》严格按照资管新规的原则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执行要求:一是为新产品发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澄清老产品投资范围,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二是明晰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引导资金投向中长期债券等资产,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三是明确表外资产回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和资本支持措施,以及过渡期结束后未到期存量资产的安排,消除金融机构顾虑;四是由金融机构自主有序整改,监管部门予以指导,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上述政策,《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知名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通知》遵循了资管新规的核心精神,没有突破资管新规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基本原则。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影响,充分考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对资管新规的一些细节进行明确,增加了可操作性,及时缓解市场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表外融资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将为实体经济创造健康的货币金融环境。 四、继续稳中求进,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推动资管新规平稳有序实施 坦率的说,加强资管业务监管,触及了一些既得利益:对一些金融机构而言,执行更高标准的监管要求,将面临业务规模规模缩减、盈利下降的阵痛。对企业而言,监管趋严将对产能过剩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限制领域的融资产生约束;对社会公众而言,打破刚性兑付将使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改变长期以来依靠银行信用获取收益而无需承担风险的行为惯性。这种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环境,更要求我们慎思明辨、科学决策。接下来,我们将把握以下基本点。 一是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坚守风险底线。必须认识到,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近年来的超高速的发展,是以风险积累为代价的。资管新规防范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促进资管行业摒弃速度和规模情结,回归本源,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实践中,各类机构的资管业务模式、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差异,按照统一规则调整业务发展、产品结构及运作方式,必然要经历这个阵痛。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坚定信心,坚持补齐制度短板不动摇,坚持规范行业发展不动摇,坚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动摇。 二是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共振。制定和出台政策,要适应市场环境演变,密切关注市场苗头性、趋势性边际变化。在资管新规实施中,我们把握既要积极化解风险,也要给予金融机构转型时间和空间,做到宽严有度。例如,对于非标投资,坚持从严规范,但为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允许公募资管产品适当投资非标,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对非标回表作出安排,非标转标的规则也在制定中。再如,对资管产品鼓励基础金融资产以市值计量,同时兼顾债券、非标等资产投资的现实情况,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产品以摊余成本计量。还比如,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出现的执行过急过紧或者观望的情形,明确金融机构自助有序制定整改计划,监管部门予以监督指导,不搞一刀切,不硬性提阶段性压降要求,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当然,即使如此,我们深知,监管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实践没有止境,监管者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市场沟通,增加政策透明度,消除不确定性。资管行业联通多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行业规范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不断认识规律,持续改进和完善监管,也需要金融机构鼎立配合、主动调整。从资管新规出台至今的全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府部门与市场的沟通始终十分重要,针对市场关注较高的问题,不能回避矛盾。我们将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深入分析市场行为和心理,一如既往的聆听市场声音,与市场人士、专家学者加强交流,尊重市场规律,切实回应市场关切,及时主动发声,加强政策解读和预期引导,消除政策的不确定性和误解误读。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金融机构要真正树立新发展理念,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直接融资功能,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如本次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主题所说——在改革中实现涅磐重生,更要迈向质的飞跃。 过去一年,我们由知到行,接下来要在行动中不断地提高认知,并且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期待明年再相聚的时候,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再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详情]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开幕,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发表“新形势下,银行资管的破局之路与未来展望”主题演讲。刘信义认为,银行资管的未来仍然是一片蓝海,前景光明。居民理财和机构配置需求是商业银行资管的刚性需求来源。而银行资管对于未来商业银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悉,近年来中国个人财富增长率每年都在10%左右,2017年已经超过100万亿元。 刘信义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资管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立足当前,正视当前面临的挑战,妥善处理存量问题;找准定位,探索差异化竞争优势,做好业务转型的准备工作。 以下为演讲全文: 刘信义:尊敬的屠光绍总经理、王义军董事长、郑杨主任、盛松成司长、陶玲局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参与我们这个年会。首先,我代表浦发银行,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众所周知,当前整个资管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点,探索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是所有从业者包括监管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银行业从规模上面讲,作为资管业的老大,受到的挑战也最大,转型的任务也最重,也非常期待今天各位领导和嘉宾能够给我们奉献上智慧的盛宴。 以下我想就银行资管在新形势下的破局路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大家做一些分享与探讨。 首先,我们认为银行资管的未来仍然是一片蓝海,前景光明。 尽管银行资管当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是只要客户的需求没有消失,行业未来仍然是可期。一方面财富效应进一步体现强化了居民和机构客户对于资管业务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资管业务轻资本,也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协同的特点决定了其未来仍然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 一是居民理财和机构配置需求是商业银行资管的刚性需求来源。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会导致居民理财需求的不断提升,出现存款向理财转移的过程,中国当前也正在经历着“存款搬家”的过程。近年来中国个人财富增长率每年都在10%左右,2017年已经超过100万亿元。未来个人财富规模将持续扩张,有利于“存款转理财”的趋势进一步的强化,为银行资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机构投资者会逐渐成为银行资管的核心客户。未来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类似于养老金、企业年金以及各类基金等专业机构也将不断成熟,对于稳定资产的配置需求也将持续上升,银行资管的产品将是主要目标。 二是银行资管对于未来商业银行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知道从投入和产出来看,银行的资管业务属于轻资本的业务,风险由客户承担,银行输出的主要是管理能力。在经营理念上推崇主动投资组合,改变了商业银行以往的资产持有模式,转而向交易资产模式转变。轻资本运行既节约了传统商业银行表内的风险资产,减少资本占用,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管理费的收入。从业务协同特点来看,资管业务的链条比较长,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体系特有的业务协同的效应。在资金端,我们可以强化与私人银行部门、财富管理部门的协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并加载财富管理等服务的内容;在资产端,可以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的能力,协同投资银行、公司金融和资产托管等部门,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投融资方案和服务。 其次,银行资管破局也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毫无疑问可以看到,当前监管环境和市场变化使得商业银行资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资管恰恰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解决我们目前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实现了业务的成功转型。概括起来讲也有三个小的方面: 一是立足当前,正视当前面临的挑战,妥善处理存量问题。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存量业务的消化和风险化解,资管新规明确了业务规范的具体标准和整改的期限。存量业务整改并不限于资管行业内,涉及到整个金融业甚至是宏观经济的健康和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满足客户的需求,化解风险和市场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整改的方案和路径选择方面,各类机构需要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地沟通。如果存量业务调整不够恰当,也有可能引发更多的风险暴露,违背了监管初衷,也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 二是放眼未来,做好业务转型的准备工作。资管业务主要通过提供产品,帮助客户配置资产、管理客户投资。客户是资管的核心资源,而抓住核心资源就需要我们在产品设计、资产的交易、风险控制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前,业务转型至少需要三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是净值化客户培育工作。资管业务要实现真正的回归本源,必须要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客户基础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次是能力的提升和储备,包括产品设计的能力、销售能力、投资研究的能力和交易能力、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等;最后是IT系统的建设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管理体系架构、运作模式、激励机制以及IT系统等等。 三是找准定位,探索差异化竞争优势。未来在统一监管框架之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不同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合作会体现出如何整合机构之间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把蛋糕作大,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银行资管需要解决好自身定位的问题,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关键所在。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资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根植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包括渠道优势、风控优势以及银行集团内的协同优势等等。需要解决的是把渠道的优势和风控的优势有效的体现在产品的设计、服务加载和资产的投资上,并充分利用集团的协同效应,拓展业务的机会。另一个方面是资管整合能力。我们可以将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有效整合起来,充分利用不同机构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可以发挥自身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在具体的投资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公募基金投资交易能力以及券商的研发能力,等等。从银行资管自身来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需要找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实现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竞争。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我们正在见证中国资管业由“大”向“新”的转变过程。我们相信,经历转型的阵痛之后,整个行业必将实现回归和升华。我们浦发银行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顺应监管的方向,落实监管的要求,做好资管业务的转型和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再次预祝本次年会圆满顺利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在演讲时表示,资管新规长期实行,对保险业非常有利。 盛松成表示,破除刚性兑付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而有契约保证收益的保险产品会更受稳健投资者青睐。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而保险投资以债券和银行存款为主,更符合稳健投资的要求。规范资金池的规定对银行、信托和非标业务冲击较大,而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收入,现金流长期而稳定,不存在滚动发行隐患。规范期限错配复核保险资金与长期投资的天然匹配性。[详情]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在演讲时表示,资管新规后,银行、信托、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规模出现下降。 她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严监管下的调整态势,压缩非标产品,保本理财产品也在调整,商业银行提高股东管理能力,筹建资产管理的提供公司等,这些都在路上。信托公司通道业务已经有所下降,来自银行理财的资金全面的减少,嵌套业务开始萎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子公司的资管计划也呈现了下降的态势。 陶玲表示,统一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要树立资管业务监管的新理念。其中,要强化监管协调。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防范风险和规范行业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对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实施新老划断,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与市场沟通,引导市场形成稳定预期。[详情]
上海金融办主任郑杨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开幕,上海金融办主任郑杨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资管行业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金融中心,要么是金融市场的中心,与资管中心的有机结合,要么就是两者必居其一。 郑杨表示。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开放、创新和金融发展环境方面的优势,为近年上海资管行业蓬勃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目前上海证券资管业务的总规模是16.6万亿元,占全国的1/3。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产的总规模约六万亿元,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郑杨强调说,当前中国资管行业发展成绩有目共睹,《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资管行业迎来了统一监管的新的时代,有挑战、也有机遇,但从长期而言,资管新规正式推动资管行业转型发展、涅磐重生的重要契机。 以下为演讲全文: 郑杨:尊敬的屠光绍总经理、盛松成参事、陶玲局长、王义军董事长、刘信义行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对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今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资管新规出台了,近期一行两会的资管新规细则也相继落地,业界围绕资管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以“新资管时代:改革与涅磐”为主题,可谓正逢其时、切中行业脉搏。 资管行业已经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金融中心,要么是金融市场的中心,与资管中心的有机结合,要么就是两者必居其一。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集聚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全国性的金融市场,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500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金融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400万亿元人民币,多种产品的交易量位居世界的前列。 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开放、创新和金融发展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为近年来上海资管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目前上海证券资管业务的总规模是16.6万亿元,占全国的1/3。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产的总规模约六万亿元,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同时上海也是外资资管机构在华的集聚地,近四十家国际知名的资管机构落户上海,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的试点。全球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国际知名资管机构,有十家资管机构已有九家落户。今年2月,全球56家资管机构、16家第三方服务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陆家嘴全球资管联合会,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在资管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 我国资管行业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我们资管行业迎来了统一监管的新的时代,有挑战、也有机遇,但从长期来看资管新规正式推动资管行业转型发展、涅磐重生的重要契机。上海将抓住机遇努力成为全国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积极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我们将大力吸引和培育优质的资产管理机构,集聚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和重要影响力的资管机构,积极争取更多的银行资管子公司落户上海,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的试点范围,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的试点,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健康发展。我们将积极助推上海资产管理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支持资管机构回归资产管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加强内部管理、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完善和再造业务流程,提高产品研发、投资运营、风控、销售等全方位的能力,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用专业、技术、业绩吸引投资者。 我们将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切实维护上海的金融稳定,以上海金融法院设立为契机,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进一步满足金融人才在落户、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吸引优秀的资管人才来沪发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与金融资产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服务体系,加快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资管机构在沪开展业务,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产品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相信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在座的各位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 最后再次预祝2018年资管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在上海身体健康、周末愉快!谢谢大家![详情]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义军 新浪财经讯 7月28日消息,“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今日在上海开幕,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义军在致辞时表示,资管新规的发布规格之高超乎预期,资产管理行业建立统一监管标准已成定局,从泛资管格局到回归本源的真资管,行业正在蓄势待发。 他表示,近期资管领域也形成一些变动性因素,资管新规正在落地,中国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正在产生的持续影响,这些较为重大的变动性因素,将会对未来资管领域的格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王义军认为,虽然有这些不确定性,但“脱虚向实”的大方向不会变,在严监管的环境下,各类监管政策明确指明资产管理行业应该“脱虚向实”,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同时,由于市场制度趋于完善,套利空间越发缩小,未来的资产管理行业必将回归资产管理本源——通过深入实体经济和产业,为其提供综合型金融服务,这是正本清源之举。 王义军表示,资管新规发布规格之高超乎预期,资产管理行业建立统一监管标准已成定局。从泛资管格局到回归本源的真资管,行业正在蓄势待发,这也是振奋人心、凝聚信心之举。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出席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我谨代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21世纪经济报道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的伟大历程中,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也从零起步,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九大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步稳发展,A股主动拥抱战略新兴产业;新三板分层和交易制度改革三箭齐发,我们观察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力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就有一个强大的资产管理行业,否则,我们发的股票、债券和ABS产品卖给谁?中国正在从一个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到资管主导的新型金融体系。 另一方面,近期资管领域也形成一些变动性因素,资管新规正在落地,中国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正在产生的持续影响,这些较为重大的变动性因素,将会对未来资管领域的格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性,需要各类主体应积极发挥作用,在政策、资源和市场信心之间,营造良性互动。 虽然有这些不确定性,但“脱虚向实”的大方向不会变,在严监管的环境下,各类监管政策明确指明资产管理行业应该“脱虚向实”,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同时,由于市场制度趋于完善,套利空间越发缩小,未来的资产管理行业必将回归资产管理本源——通过深入实体经济和产业,为其提供综合型金融服务,这是正本清源之举! 再看资管新规,发布规格之高超乎预期,资产管理行业建立统一监管标准已成定局。从泛资管格局到回归本源的真资管,行业正在蓄势待发,这也是振奋人心、凝聚信心之举! 今年,对21世纪经济报道也有特殊的意义,5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启动了战略升级改版,致力成为国际财经报道新引擎,全球经济趋势洞察者,大力推进智库化的产业经济深入报道。我们既关注单个机构、微观层面的问题,更注意从行业宏观、市场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风险点;既关注以前发生的问题,更注重揭示当前正在发生和累积的风险隐患;既揭示问题本身,更注重发现和揭示这些问题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我们积极推进研究型报道,推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和顶层设计。可以说21世纪经济报道始终以客观、冷静、专业的资态纪录了中国资管领域发展的整个历程。 同时,我们还将智库化的思路放在打造高规格的活动平台方面。我们在昨天举办了一场全球资管监管体系发展与经验的闭门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共同交流金融监管和市场匹配的问题,希望从欧美经验中获得启示和借鉴。今天的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我们将以“新资管时代:改革与涅槃”主题,聚焦新规出台后各类资管机构如何进行自我革新、竞争力如何再造、行业竞争与合作等话话题展开探讨。相信大家能从今天的思想交流的智慧火花中得到收获和启发。 最后,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再次谢谢各位的光临!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近期,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的发布,进一步改变了资产管理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舒适土壤,最明显的冲击便是“打破刚性兑付”所带来的市场环境剧变。就银行资管机构而言,今后各银行理财间的竞争不再仅限于收益水平,更需在客户需求挖掘、客户营销体验、产品线规划、大类资产配置、风险控制、交易对手筛选和管理、投研能力建设、IT系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根据客户需求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可行策略,进而打造差异化的银行理财发展之路。市场规模或将逐渐萎缩《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落地的3个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已经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根据普益标准统计,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的4月,银行分别发行理财产品9612款,环比减少1329款,5月份发行9861款,环比增加249款,但发行量仍低于3月份。从期限结构看,在资管新规对期限错配的要求下,银行原来通过期限错配套利的模式无以为继,理财产品期限逐步拉长。数据显示,6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内(含3个月)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为21.99%,环比下降2.45个百分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存量理财业务应该会呈现出逐渐萎缩的状态。”一位理财分析人士认为,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新增的业务必须按照新的标准来办。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项重要调整,7月20日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将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分析认为,投资门槛降低,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客户范围扩大,有利于增强资金募集能力,做大行业规模。华泰证券预计,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出台有助于新产品的加速推出,理财产品规模的下行势头也有望改善。同时,新产品的加速推出有助于改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客户需求呈现三大特征在资管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未来银行资管将不得不重视客户需求分析,并基于客户的不同需求,研发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理财产品。“针对理财客户需求的挖掘和分析是银行理财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普益标准副总经理付巍伟认为,一方面,资管行业竞争加剧迫使银行不得不重视客户需求分析;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经营模式从“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升级过程中,客户需求分析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流动性需求来看,在流动性需求愈发强烈的背景下,类货币基金产品或将成为市场主流。“基于产品形式和产品投资期限分析,发现理财客户流动性需求趋于上升。从流动性溢价的角度来看,短期限产品流动性溢价显著高于长期限产品流动性溢价,这表明为获得产品的高流动性,理财客户愿意放弃大部分收益诉求。”付巍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投资规模需求来看,当前,银行理财客户多倾向于选择低门槛产品,对于中、高门槛产品的需求相对维持低位。普益标准研究发现,比较低门槛产品和中等门槛产品平均收益,其收益差达18BP,表明银行资管机构需支付更高收益才能获取中高净值客户群体。进一步来讲,大型银行凭借综合服务能力优势促使中高净值产品规模增速明显高于中小银行,表明中高净值客户可能会更多地向声誉良好、投研能力优异的银行机构靠拢。从风险偏好需求来看,受资管新规影响,银行理财整体规模或将萎缩近两成,客户产品选择分化显著。“具体来看,在资管新规后,客户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市场份额占比近20%的一级风险产品(规模约为5.15万亿元)所对应的客户或将逐步退出理财市场,而二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经过教育和引导,会继续留在理财市场,但未来将更偏好于类货币基金型或其他相对低风险的产品。三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风险偏好适中,可较快的适应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四、五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高,资管新规后,理财资金投向范围扩大,适时推出主要投向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可进一步匹配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付巍伟介绍说。打造差异化理财发展之路理财专家认为,考虑到理财客户上述需求,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决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客户特点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可行策略,进而打造差异化的银行理财发展之路。对于理财发展程度低的银行,其发展重心可转移至类货币基金业务及代销业务,并重视资管人才培养。“针对类货币基金业务,此类银行应注重三方面的内容:投资标的选择、估值方法、申购赎回安排。针对代销业务,该类银行需着重打造两大能力:一为理财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二为理财产品筛选配置能力。”付巍伟分析称。对于理财发展程度适中的银行,除代销业务外,可逐步向主动管理转型。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该类银行应先注重中低风险、低门槛理财产品的研发,满足主流客户的理财需求。同时,为使客户逐步接受净值化产品,可通过不同的产品期限或收益结构进行引导,并对不同客群采取差异化策略,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对于理财发展程度较高的银行,需丰富产品池,构建差异化品牌效应。“可通过设计类货币基金的现金管理产品、类债券基金的净值化产品逐步实现净值化转型。后期,随着投资者对产品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相对熟悉,可逐步推出高风险、高波动的净值产品,将具有‘类存款’性质的理财产品与真正的资管产品区分开来。”付巍伟表示,特别是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而言,随着其高净值客户投资意愿的增强,可适当发行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将客户需求与产品进行整合,进而提供更有效的理财服务方案。[详情]
本报记者赵萌近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在同一日接连发布两项资管重磅文件,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的出台将给市场带来三方面利好——提高理财产品相对吸引力、缓解实体企业再融资压力、提振市场流动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度解读,例如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的出台是对去杠杆的“放松”。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强调,给予金融机构在过渡期内更加灵活的整改安排并不意味着监管基调的改变,而是充分考虑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之后,作出的一些“减压”安排,以稳定市场预期,为实体经济创造健康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给予了格外的关注。稳定市场预期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然而,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很大程度上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而存在,隐性担保、刚性兑付、期限错配等问题尤为突出。实际上,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在去通道、去嵌套、控制杠杆水平等基本原则上,与资管新规一脉相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银行机构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保证资管新规平稳落地,两个文件给予了金融机构在过渡期内整改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资管行业重塑方向的改变,银行机构更不应过度解读两个文件的“放松”含义,而因此放缓银行理财的转型步伐。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的发布,并不改变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执行的大方向,两个文件更多地体现为政策节奏上的微调,旨在明确资管新规执行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增强可操作性,稳定市场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平稳过渡,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今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出台以来,由于诸多操作细节尚未明确,部分银行机构出现了执行过急过紧或者观望等待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市场紧张情绪。“资管新规是对我国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整体重塑,无论是金融机构重新调整业务模式、开发新产品,还是进行投资者教育,都需要具有明确、可操作的方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的出台是为了避免对政策理解的误区和落实资管新规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而去杠杆的基调并未变化。为实体融资“减压”近期,社融增速持续下滑引发市场关注,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严监管和去杠杆的推进,资管新规的严格执行有可能加重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在信贷大幅扩张背景下,社融增速持续下滑,主要是因为表外融资无法完全转向表内。”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值得关注的是,此番《通知》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但应当符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的期限匹配、限额管理、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这充分考虑了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有利于抑制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下滑。”“实际上,资管新规对于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并未‘一刀切’禁止,此前金融机构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一度认为‘资管产品不可投资非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通知》的进一步明确,有助于市场消除理解歧义和疑虑,顺利开展业务,为实体融资“减压”,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非标到期后,银行受资本约束,表内贷款扩张难以弥补表外萎缩产生的缺口,为缓解对融资环境的负面影响,资管新规细则明确,在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资管新规落地后,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都能感受到,在新老划断的问题上,出现了老产品到期,而新产品由于不再享有刚性兑付,面临较大发行难度的问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坦言。不过,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并不是无条件的,须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续建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老产品的整体规模应当控制在《通知》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且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年底。兴业研究团队认为,资管新规细则特别提到优先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近期监管部门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口径相一致,有助于缓解这些弱信用资质主体的再融资压力,降低信用违约风险。特别关注两类风险通过梳理近期理财产品数据不难发现,实际上,自今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银行已开启理财合规转型,主要表现为,保本产品数量和占比下降明显,银行新发净值型产品显著增多。数据显示,2018年6月,银行新发净值型理财产品224只,环比增长57只。截至7月17日,存续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2860只,其中封闭式净值型720只,占比为25.17%;开放式净值型2140只,占比为74.83%。《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资管新规细则对流动性风险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一是明确开放式理财产品可以使用多元化流动性管理工具;二是要求开放式理财产品应持有不少于资产净值5%的高流动性资产。具体来看,《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综合运用设置赎回上限、延期办理巨额赎回申请、暂停接受赎回申请、收取短期赎回费等方式,作为压力情景下开放式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辅助措施”。兴业研究分析师何帆认为,这一规定明确开放式理财产品可以使用多元化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与公募基金管理中常见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基本一致。此外,相比2015年12月17日证监会发布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中对货币基金持有高流动性资产的要求,开放式理财产品所受的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比例限制更少。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关注流动性风险以外,《办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计提操作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计提操作风险资本”。“虽然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会导致商业银行产生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损失,但是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一部分,也可能产生相关操作风险,进而导致商业银行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也应该按照规定计提操作风险资本。”何帆表示。来源:金融时报原标题:央行主管报纸:资管新规细则不改变金融去杠杆大方向[详情]
华夏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 理财细则可缓解信用紧缩、融资难困局 本报记者 杨晓宴 北京报道 对话资管30人 央行资管执行通知和银行理财细则延续了资管新规的精神,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有助于银行理财在过渡期内平稳有序开展业务,扭转因业务骤停、规模快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 银行理财细则“千呼万唤始出来”。 7月20日,资管新规落地近三个月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随后银保监会还会发布银行资管子公司相关管理办法。 近日,华夏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苑志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公募产品可投非标,估值方法的进一步确认,公募产品销售门槛和渠道的调整和明确,以及过渡期机构自主安排整改计划,以上五点内容对银行理财的影响较大,且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增强市场信心有积极作用。 4月19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出资不超过5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苑志宏表示,目前,华夏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超过5000亿元。压降老产品的同时,正研发新产品,将逐步建立“公募产品多元化”、“私募产品深度定制化”的产品体系。 关于子公司发展未来,苑志宏在期待相关管理办法下发的同时表示,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是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在资产端,以私募产品为主要载体,资管子公司预计可大力发展各类债权融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业务,与公司部门、投行部门密切联动,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财务顾问和信息撮合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细则对银行资管五大影响 《21世纪》:目前银行理财现状如何?特别是央行发布《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和银保监会下发银行理财细则意见征求稿之后,银行理财面临哪些挑战? 苑志宏:资管新规下发后,银行理财正式进入了转型期。整体上看,银行现有资管业务模式与新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各家都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业务安排,在过渡期内完成存量资管业务的消化和整改,过渡期内会出现银行资管规模的进一步收缩。 未来,净值型转化、打破刚兑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必然趋势。总体来看,我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产品端方面,新规要求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要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仍是银行理财的主流品种,净值型产品也大部分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计量和估值,与新规要求不符。 二是投资端方面,新规对于非标资产的相关规定,将进一步压缩未来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非标类资产的久期或将缩短,标准化资产如债券、ABS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今后商业银行拼的是主动管理能力,应借助银行体系的客户优势、风控优势,再通过加强投研能力的投入和提升,提高整体实力。 三是销售端方面,随着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逐渐退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将逐步取代预期收益型产品,基础资产的风险将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这意味着银行需借助新规的契机,持续、深入的开展净值型产品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四是系统端方面,根据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模式将面临根本性转变,这意味着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系统不论是从销售端、投资端还是估值端,都急需优化和改造。 《21世纪》:此次央行资管执行通知和银行理财细则的意见征求稿中,对银行理财影响最大的内容是什么? 苑志宏:央行资管执行通知和银行理财细则延续了资管新规的精神,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有助于银行理财在过渡期内平稳有序开展业务,扭转因业务骤停、规模快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有积极作用。 第一,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除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资产和上市交易的股票,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且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这都有助于缓解银行理财在过渡期的转型压力,同时有利于缓解当前信用紧缩、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 第二,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持有的资产组合久期不长于封闭期的1.5倍,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且现金管理类产品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这都有利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平稳转型,防止银行理财规模断崖式下降。因为此前市场最担心的就是资管新规执行后,市值法的使用会导致银行理财规模的大幅萎缩。 第三,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5万下调至1万,极大的扩展了银行理财客户范围,理财资金的募集更加碎片化,缩小了与公募基金投资门槛的差距。未来,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将是货币基金的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第四,进一步规范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明确了银行理财产品可采取“直销+代销”模式进行销售,但代销机构必须是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机构不得代销银行理财产品。 第五,过渡期内由金融机构按照自主有序方式确定整改计划,过渡期后对于由于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资产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放宽了此前硬性的整改要求,给予了一定的空间,更具可操作性。 产品线转型和子公司畅想 《21世纪》:华夏银行目前在做哪些产品转型尝试? 苑志宏:新规出台后,我行一方面着手压缩老产品规模,一方面积极研发新产品。关于老产品,计划至2020年末,即资管新规明确的过渡期末,规模压缩为0。关于新产品,根据新规要求,将逐步建立“公募产品多元化”、“私募产品深度定制化”的产品体系,包括但不限于货币类、纯债类、专项资产类、固定收益+权益类、固定收益+衍生品类、股票类、商品及衍生品类、FOF及MOM类、混合类等类型的理财产品。 《21世纪》:银行资管部门在组织架构和银行内部分工合作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对子公司有何畅想? 苑志宏: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是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举措。资管子公司将与银行多个业务条线和部门在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资产托管、投资顾问等领域产生业务联动,有效发挥业务协同效应,提升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在银行负债端,理财产品是银行个人客户最主要的财富管理工具,与个人存款业务存在有效的协同效应,资管子公司成立后,将改变目前以低风险、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为主导的较为单调的业务布局,以更专业的管理能力,为个人客户提供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策略的、丰富的公募和私募产品。 另一方面,资管子公司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的现金管理工具,以及与其业务相匹配的资产管理工具和金融风险对冲手段。在同业客户理财方面,资管子公司独立的法人地位,将为与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合作和联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运营成熟后,资管子公司还可以积极申请社保、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QDII等业务资格,不断拓展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 在银行资产端,资管子公司以私募产品为主要载体,可以大力发展各类债权融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业务,与公司部门、投行部门密切联动,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财务顾问和信息撮合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资管新规相关配套细则上周末出台,除了允许公募银行理财可投非标,还解除了券商资管及私募的禁令,投资“非标”实行限额管理,只要不超过净资产35%。 此前,券商资管和私募一度被完全禁止投资委贷和信贷业务,市场预期“非标已死”。现在,业内人士认为“非标”暂时得以喘息,至少没那么快死了。 不过,流动性压力虽然得到了缓冲,但打破刚性兑付、去嵌套降杠杆的监管方向并没有改变,只是调整了执行力度和节奏。“存量可以有序过渡,但无论如何是不能再期限错配了,这是监管底线。”一位券商高管对记者表示。 投非标限额管理 日前,银保监会、证监会相继出台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这次对“非标”投资有一定程度的松绑,原本很紧张的流动性压力得到了缓冲。 过去一年,非标业务的规模收缩非常快,但非标业务并无法直接回归表内,银行资金吃紧无法消化,加上融资途径、非标条款、中间的交易结构等都难以在贷款中替换,造成市场压力较大。如今配套细则相对缓解了一下流动性压力,提到“公募资产管理产品除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上市交易的股票,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同时,此前对券商集合、定向资管计划和私募投资非标的禁令也解除了。一位上市券商资管董事总经理表示:“以前完全不让投非标,现在好歹松绑了一点,短期对券商集合是个好消息”。 不过,投非标需进行限额管理,参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则,规定同一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非标债权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资管计划净资产的35%。 这意味着,市场一度认为“非标已死”,目前看来非标业务的萎缩不可避免,但并没那么快死掉。 期限匹配是底线 事实上,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相关配套细则允许公募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私募产品等投资非标,但银行实际操作是有很大难度的。最重要的是,期限匹配是监管底线,不能打破。 其中,配套细则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也就是说非标期限要小于等于理财产品的期限,不允许建资金池、不准期限错配。 操作层面,可能会导致大部分开放式公募理财不能投非标,比如一个每季或每半年开放的封闭产品或每天开放的产品就投不了。 而券商资管和私募产品,证监会依然要求退出为其他机构、个人或者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非标”业务实际的放松力度并不是很大。 对于资金池的清理,前浙商证券副总裁李雪峰表示:“表象看起来是降规模,实质是要‘三降一升’去综合治理:即降低偏离、降低久期、降低规模、提升风险留存。负偏离不降,硬性降规模,一定会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值得注意。” 中泰证券固收首席齐晟则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规则对于“非标”的政策在需求端略有缓和,但受制于期限匹配、供给端继续严格监管等影响,“非标”恢复速度有待观察。[详情]
7月25日,兴业银行与兴业证券共同主办2018年度首场上市公司合作发展峰会。在会上,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业创新的驱动十分重要,通过资本市场,PE、VC、风投可以加快新科技、新技术的产业转型。同时,顾卫平也表示,私募股权机构如雨后春笋,但是钱多项目少,就造成了很多项目估值过高,资管新规以后,这种现象将改变。目前,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主要为并购融资、并购债券、与上市公司建立并购基金等。2016年4月份,监管部门发布银行业“投贷联动”试点政策,允许10家试点银行设立投资子公司、投资科创企业,从而为客户提供“信贷 股权投资”的综合金融服务。上海银监局数据,2017年末,辖内投贷联动项下贷款存量户数315家,增长率为72.13%;贷款余额合计60.9亿元,增长率为133.06%,银行与企业实现互惠共赢,风险与收益基本均衡。截至2017年末,北京银行业累计办理认股权贷款业务49.76亿元,占内外部投贷联动业务规模的接近一半,服务科创企业客户404户。顾卫平认为,投贷联动是商业银行拥抱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新兴产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是比较大的。如果银行的收益仅仅是在利息上的收益,风险和收益是不匹配的,而在投贷联动的过程中,投行机构选择企业的眼光和银行的资金可以进行有效协作。“对商业银行来说,通过投贷联动,也可以培育一大批的成长型的企业客户,使他们成为商业银行的基础客户,核心客户。一旦这个企业成长以后,银行跟他们合作的空间也会大大增加”,顾卫平说。事实上,兴业银行从2010年开始关注中小企业上市。2016年起,兴业银行将上市公司客群纳入重点客户服务体系,制定上市公司客户白名单,开辟绿色通道,支持上市公司客户发展。截至2018年6月30日,兴业银行已与近3000家A股及港股上市、拟上市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上市公司服务覆盖率超过60%,授信覆盖率超过30%。2017年全年,兴业银行累计为上市公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超3000亿元。此外,兴业银行累计为上市公司前四大股东及上市公司主体发行债券规模达到1.13万亿元,累计为上市公司主体提供表内外信贷资金支持8000亿元。[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