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

美国有“996”吗?
美国有“996”吗?

中国经营报|2019年04月10日  14:06
记者调查:“996”多内部通知 实施较隐蔽
记者调查:“996”多内部通知 实施较隐蔽

新京报|2019年04月11日  18:34
摆脱996 在硅谷流行了50年的“冥想术”有用吗?
摆脱996 在硅谷流行了50年的“冥想术”有用吗?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0日  16:08

最新新闻

996职场生存手册:工作耗时与任务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996职场生存手册:工作耗时与任务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996”职场生存手册 是不是只有变得更快,把更多的工作挤进24小时的时间内,在更零碎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才能跟上职场变化的步伐?答案是否定的。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与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最近中国的程序员们反对“996”(也就是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加班文化,提出了“996.ICU”的口号,隐含的意思是,加班久了,就可能因为过劳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 医院的ICU还真能给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职场提个醒。ICU里的重症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和各种检测仪器,这些仪器会不断发出报错或者警告信息。问题是,有些报错只是小问题,有些警告却性命攸关,但是大多数报错警报却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护士很容易疲于奔命,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忽略重要的警报信息。 ICU里护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被各种信息频繁打扰的环境中身处久了,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方面因为疲于奔命而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却因为被过度打扰而注意力涣散,分不清楚轻重缓急。可以用ICU比喻数字时代的职场,每个人都看似很忙,其实效率并不高,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比之前更大。 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时代,研究者最大的担心是工作的异化。福特引进了流水线之后,汽车流水线上的工作被分解成为几十个简单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整齐划一。每个工人不断从事重复的劳动,成为标准流程中可以被替代的螺丝钉。生产效率提升了,人却成了机器的“奴隶”。 数字经济的时代,变成了一个7×24小时连轴转的时代,一个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人们恨不得手机不用拿在手上,而是能跟大脑直接连接。老板凌晨一点发一条微信,很多下属会争取在五分钟之内回复。很多人希望一天能多出一两个小时,这样就可以多做些做不完的新工作。 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便捷,职场节奏不断加快,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促生了越来越多吸引我们眼球却分散我们注意力的新工具和新娱乐方式。其结果是,工作与休闲的边界变得模糊,工具和娱乐的界限也日益不清楚。我们被便捷的连接所驱使,被无所不在的眼球经济所迷惑,时间碎片化成了大问题。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一种非常坏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忙忙碌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觉得时间飞逝,成就却一般。如此一来,更加剧了我们的焦虑。 是不是只有变得更快,把更多的工作挤进24小时的时间内,在更零碎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才能跟上职场变化的步伐?答案是否定的。 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与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不能划等号。相反,面对职场的快节奏和科技的快速迭代,我们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构建注意力相对更集中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如何去规划我们的时间。只有夺回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权,才能不被外界的各种要求推着走。我们得拒绝时间的碎片化,才能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出整块的时间,专注地做事,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好的时间管理 西谚有云:时间和注意力最好是大笔大笔地去使用,如果换成了零碎,就不值钱了。数字时代的各种工具,比如社交媒体,恰恰在不断打碎我们的时间,用日益频繁的打扰分散每个人的注意力。 有着全尺寸键盘的黑莓手机,开启了24小时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那时,职场高管和咨询专家都黑莓不离手,随时随地处理邮件,但那只局限于职场中很少的一部分人。 智能手机可以说把24乘以7的工作文化普及了,而社交媒体的连接比邮件更要来得高频。每个人都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因为便捷的连接而感觉工作高效,因为不断可以讨论和处理问题而觉得工作时间被填得满满的。 在数字时代,想用碎片化的时间把24小时填满很容易做到。第一时间回复老板、回复同事、回复各种各样群聊里面的问题,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是这样的时间过去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做些什么。 好的时间管理,首先要从即时连接中解脱出来,为自己找到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尽量减少群聊,不要总是期待即时回复。你能多快联系别人,与别人需要多快回复你没有关系。在只有电话和电邮的时代,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即时回复,留给职场人安排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的空间比较大。而现在,因为有了即时回复的可能性,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都期待任何@你的信息能得到立刻回复。这不仅人为地盲目加快了工作节奏,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负担,也在不断打碎别人和自己的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分轻重缓急的做法也让很多回复缺乏深思熟虑。很多问题,尤其是重要的复杂的问题,所需要的并不是及时的回复,或者果断的执行,而是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经过思考的回答。工作中,只有极少数问题需要立刻处理,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等,也应该等。 从即时沟通回归到邮件那样的非即时沟通,可以自主去确定一个每天回复的时间点,而不是在收到任何信息之后马上去冲动地回复。这种冲动是在数字时代我们收到各种提醒(打扰)信息的常见反应,也是为什么平均每个人一天之内要点亮手机50多次的原因。因为我们习惯于在碎片时间中去查各种信息和资讯,以为那是把时间填满最有效率的方式,总是担心会漏掉什么重要信息。而克服这种冲动是时间管理的窍门,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去处理微信,简短回复,可以大大降低时间碎片化的成本。需要铭记的是,很多事情都可以等,任何问题都有轻重缓急,不要让即时回复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义务。 其次,要学会任务管理,为工作做减法。 好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每个人工作中的任务管理。剔除五件要做的事情,可以把剩下的两三件做得更好,因为你会有更多大块的时间处理每一件工作,也可以更专注地去对待每一项任务。需要问自己的是,到底每天有没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花大块的时间来专注对待,这样就不会总是被别人推着向前走。 数字时代的早期,很多人推崇多任务管理(Multi-tasking),认为可以同时处理越多任务的人越牛。他们忘记的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转换工作状态也需要时间转换思维。如果把上班的时间划分为15分钟的小碎片,用于处理各种不同的工作,很可能忙了很多事,却没有真正做成重要的事。真正好的工作状态是把自己负责的一两项任务管理好。 如何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工作文化 在现实中,人们希望更有计划去管理自己的时间,能积累几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却可能身不由己。所以构建好的工作环境,也绝不是独善其身这么简单,需要去推动构建一种尊重别人工作时间的工作文化。 开放办公的理念很流行,在很多创业公司,不仅打通了工位和工位之间的隔间,甚至有些公司干脆不设固定工位,理由是很多人在出差或者移动办公,工位根本不需要一比一地配备。开放办公背后有一套创新理论,认为开放的办公室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制造碰撞交流的机会,鼓励更多跨界交流。现实却是,开放的办公室可以让老板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塞下更多的人。开放办公的嘈杂,让无法专注的人只能戴上消噪耳机给自己找来一丝宁静。 其实,很多处于做事状态的人都需要安静的状态,避免打扰。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首先就要鼓励更多人进入专注的状态,尽量减少给别人带来打扰。 构建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可以从学会开会开始。 打扰别人一定要有充足理由,而开会是占用时间最多的一种工作方式。十个人开一小时的会,耗费的就是十小时的人工。很多大公司已经开始从耗费人工的角度来分析哪些会是必要的,哪些人参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盲目地经常开会,而且是开大会,所带来的时间浪费惊人。 一些研究者还发现,在不懂珍惜别人时间的公司,开会还遵循一种二八定律:80%的人在会上不发言,80%的会开到最后仍然是由领导做决定。这样算下来,八成的会都不值得开。一本新书《工作不需要发狂》(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就提出,最好的会就是三个人开,大多数超过三个人的会都在浪费时间。理由很简单,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开会有更多机会带来不同的视角,讨论会有明确的抓手,事后对开会的内容不会扯皮,不会出现沟通失真的问题。 组织开会也很有学问。一种方法是开会之前由组织者给每个人准备一份阅读材料,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就很推崇这种做法。他要求每次开会之前,发起人一定要写一份备忘录,而且不能超过6页。所有参加开会的人,在开会之前都要花时间把备忘录读完然后再讨论。目的就是希望讨论能有的放矢,参与者在阅读备忘录的过程中也能梳理自己的思路。 我在美国读研究所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是曾经担任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的谢苏珊教授。她给我们的作业无他,就是一篇简报,限定最多2页,字数在500字以内,目的就是训练如何精炼地把论据和观点写清楚。按照她的说法,国务卿是没有时间阅读超过两页纸的报告的,简报写好是为了未来写清楚备忘录,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其实这是在帮助领导,也是帮助其他参会的人节约时间。 在开会时让更多人畅所欲言也很重要,安排发言的次序因此就很有讲究。有的公司会特别强调,领导最后发言,就是要避免出现80%的人开会不说话的问题。有时候领导先说话,持有不同观点的下属就会选择不发言明哲保身。 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也可以从创建办公室安静的环境着手。已经有管理者提出,办公室应该像图书馆,创建安静的不打扰别人的工作氛围。为了避免干扰,可以在办公室中间设立一些小工作间,以便那些需要打电话的人使用。即使无法马上在办公室推行安静的文化,也可以尝试一下每月有一天确定办公室为图书馆日。 更有意思的建议是向大学学习,让专家型的人才或者科研人员每周开放一次“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大学里的教授每周会有一个下午开放出来,方便学生问问题或者请教论文。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也把这种方法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了避免对专家型人才的打扰,同时又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选择让专家在每周固定的一个下午,打开办公室大门,任何人都可以进来交谈,问问题,答疑解惑。这样,同事可以在固定时间集中问题咨询专家,而专家可以在其他的工作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一些高管也在实践中践行“办公室时间”这个概念,尤其是他们发现社交媒体交流多了,打电话的时间反而少了,而相对于社交媒体的沟通,打电话其实交流更充分。有一位硅谷的高管就干脆告诉所有同事和朋友,工作日晚上5点半之后的一个小时是他的虚拟办公室时间,欢迎在这段时间打电话给他——因为那正好是他开车回家堵在路上的时间,打电话交流可以让他把垃圾时间变废为宝。 调整心态 应对节奏日益加快的职场,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做减法,减少工作的事项,能专注于做好一两件重要的事。放慢脚步,不再纠结于即时回复,找回自己支配时间的控制权,就是以静制动的做法。但要真正做到这些,需要调整心态。 之所以职场中崇尚快,看重多,背后其实是因为FOMO的心态。FOMO就是英文词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意思是担心被落下了,担心比不上邻家的老王,总想赶上这样那样不同的班车。 股市涨了,就开始后悔,为什么没在2500点的时候杀进去。2017年末2018年初的时候,比特币红得发紫,很多人说两万美金指日可待,不少对虚拟货币毫无认知、对去中心化区块链也并无了解的人也迫不及待杀入进去,因为赚快钱的心态驱动,也因为看到别人赚钱自己眼馋。这些背后都是FOMO的心态在作祟。 快,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一定要比别人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做得更快、更先一步,总觉得慢了就会被落下了,会失去好机会。但是,当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为了跟别人去对比,为了不被落下,这样的选择很可能是错的,因为没有谁能踏准每一个步点。赶不上车,很正常,因为还有下一班。 相应的,如果想让自己慢下来,想学会做减法,需要拥抱JOMO的心态。JOMO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缩写,不要小看更换一个字母,两者心态大不同。JOMO就是并不担心自己赶不上,反而因为被落下来而开心。这是一种是更平和的心态,不会为了比拼而比拼,更关注自己擅长的那一亩三分地。与匆忙地追寻各种机会相比,后者更愿意专注于自己喜欢、自己在意的事情。 数字时代的职场生存指南,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这三点: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职场文化,以及对自己心态的管理。归根结底,保持平和的心态,拥有安静的环境,在工作中学会做减法,才能有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好工作。 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太习惯低头赶路,现在是时候时不时抬头看天了。慢是新的快,少才是真正的多。这背后也代表了一种改变,从埋头做事,到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需要去花费时间的。这其实是大事不糊涂的取舍观,也是数字时代应对碎片化所带来的焦虑的最好解药。   [详情]

经济观察报 | 2019年04月19日 20:17
英媒:“996”?延长工时不等于更高利润
英媒:“996”?延长工时不等于更高利润

  参考消息网4月18日报道 英媒称,在针对“996”工作制的声讨中,中国的技术公司员工称,他们的老板们丧失了宝贵的提高生产率的机会,提高生产率本来可以通过减少每周上班天数和缩短工作时长来实现。 英国《卫报》网站4月15日报道称,经济学家会倾向于认同这些员工在社交媒体上作出的抱怨:即每天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是不明智的。延长工作时间并不必然意味着更高的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甚至可能会为今后的严重问题埋下祸根。 报道称,除了有关公平性的问题,过于漫长的工作时间会增加员工因疲劳和精力透支而犯错的可能性。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要求缩短工时的运动,运动参与者声称缩短工时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经济增长也可因此受益。 据报道,在英国,影子财政大臣约翰·麦克唐奈对每周4天的工作制感兴趣,而某些公司已经在考虑缩短上班时间。 报道认为,员工过度工作可能会产生商业成本。在英国,这是人们患病的主要原因,造成了1/4的病假。苹果产品的制造商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自杀事件,已经导致该公司在其工厂里安装用来接住跳楼员工的防护网。 报道称,历史上就有缩短工作时间可以提高生产率的例子。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曾对自己工厂里的汽车工人实行每周5天、40小时的工作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利润。凯洛格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曾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将事故减少了41%。 英国工会曾发起争取每周休息两天以及限制加班时间的运动,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上世纪30年代曾预言,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经济产出,到2030年技术进步将使工人每周仅需工作15小时。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工作时间已逐渐缩短,但这一趋势已开始停滞。 据报道,英国“自主权”智库发表了一份倡导缩短每周工作时间的报告。该智库联合创始人威尔·斯特朗说,中国的这些问题出现在技术行业并不令人意外。美国企业也在宣扬延长工作时间的文化。城市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存在类似的问题。 斯特朗说:“这是将企业家精神和加班加点工作当作同一回事的叙事的一部分。有时老板会用‘我就是这样过来的’之类话语来诱骗工人为其卖命。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对工人竭泽而渔在企业经营中是行不通的。” 资料图片。(新华社)[详情]

参考消息 | 2019年04月18日 18:14
如何摆脱996工作制?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给出答案
如何摆脱996工作制?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给出答案

  这几天开播的春季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由于赶上中国社会对于“996”(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的广泛讨论,和在主题上的密切相关性,迅速在中国引起了关注。 《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我要准时下班》中的女主人公东山结衣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旅行公司工作,在无休止的工作、加班,以及前辈的催促、责骂中身心俱疲。每月加班超过10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她神情恍惚,从楼梯上滚落险些丧命。此后,东山下定决心从公司辞职,以准时下班为条件寻找新的工作。在面试了100家公司后,终于入职如今的网络制作公司,过上了每日高效完成工作,下班后尽情享受悠闲时光,每年用完所有带薪休假的幸福生活。然而日本根深蒂固的拼命工作、认为加班理所当然的企业文化仍旧强有力地发挥着作用,在东山与同事之间,老一辈职场人与90后职场新人之间造成了重重的矛盾冲突。《我要准时下班》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尽管《我要准时下班》刚刚播出一集,但剧中“比起升职,还是朝九晚六吃小笼包比较幸福了”“不要做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要学会享受生活,认识不同的人,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积累类似的经验,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不为公司存在,而是公司为我们存在”等等金句已然深深触动了中国年轻观众的心,一脸满足地在准点下班后喝着半价啤酒的东山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无独有偶,同样是今年的春季日剧《昨日的美食》中的主人公笕史朗同样不求人前显贵,但求每晚六点准时下班,买好食材回家给自己与爱人做一顿精致晚餐。还有此前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逃避可耻却有用》《黑色皮革手册》等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对过度严苛的职场压迫进行了批判,对一味强调拼命工作的企业文化提出了质疑。 《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与此同时,那种拼命工作、日日加班的优质精英男性形象也仍旧是日剧中常见的人物类型。比如2019年冬季日剧《初恋那天所读的故事》中颇受好评的男二号八云雅志,他就是一个东大毕业的职场精英。加班是他生活的常态,拼命工作时的认真努力,加上总能够出色完成工作的能力与魄力是他令观众喜爱的关键特质。 对比东山与八云,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对于八云而言,工作是他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工作固然辛苦,却也能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就感。除了日本特有的企业家族主义、对公司的忠诚与报恩逻辑外,这种个人实现也是将拼命工作和加班视为理所当然的职场信念的重要底层逻辑。但对于东山来说,自我实现却不在于工作而在于闲暇,是享受生活、拓宽眼界、珍惜与心爱的人的相处时光赋予人生以光华。 其实工作与闲暇历来是社会学、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共产主义的理想便是试图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矛盾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是出于兴趣而不是迫于生计进行工作,于是工作与闲暇就不再是对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得以实现。 《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理想毕竟只是理想,它值得我们向往和追寻,但哪怕是为了追寻理想,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说,无论是像八云一样努力工作、加班,在职场实现个人价值,还是像东山一样在完成自己职责的同时准时下班、享受生活,都纯属个人选择,无所谓是非对错。 但“996”不是。“996”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剥夺。 所谓“996”,是指每天九点上班,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这样的工作时长,再加上上下班通勤时间和必要的睡眠时间,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闲暇可言。 而“996”的问题之所以在今天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则是因为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让更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拿更少的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接受“996”工作制,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或者实现个人价值,而是为了不被裁员,不失去经济来源。 如果努力工作的人不仅越来越忙,而且越来越穷,那么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如果“996”真的能够改善经济状况,大家勤俭节约、疲于奔命就能拉动经济发展,那我们或许还能够用 “光明在前方”来自我安慰。但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早就告诉我们,裁员与低薪只会导致消费降级,而没有需求、没有市场,经济循环非但不会好转,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 □王玉玊(剧评人)[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4月18日 17:26
创业大佬“续命大法”:8万美元冷冻头 做红外线桑拿
创业大佬“续命大法”:8万美元冷冻头 做红外线桑拿

   近日,工作996生病ICU的讨论席卷舆论场。硅谷里的创业大佬们为了“续命”拼了!有人花8万美金冷冻自己的头想活到120岁;有人每周5到6天在零下123度低温空气舱内呆3分钟激发脑力;还有人连续修行十天,每天冥想十小时。[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4月18日 15:56
那些年 互联网员工将青春交付给了“996”
那些年 互联网员工将青春交付给了“99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秋 “对于‘996’工作制,其实部门并没有硬性要求,而我不排斥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年纪轻,有很多时间,渴望在业务上能多成长,但长期加班,却并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绩效,也会让我反思这是否值得。” 一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经常加班的员工陈白露对记者说,她工作的地点是北京著名的地标后厂村,这里云集了百度、新浪、网易、联想、滴滴等头部企业,据她描述,晚上九点至十点是这里的高峰期,在各个公司的门口有许多出租车排队等候乘客上车,而在十点以后,新浪和网易大厦的灯光要比百度的暗很多。 另一曾在被戏言“养老”的传统工作多年、非要跳到电商平台的员工王鹏对记者说,他现在的拼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事业,是为了等到了30岁、40岁以后,没法和其他人比年龄了,你可以凭资历争夺机会,这也就是平台赋予你的那种机遇。 在国内的互联网圈,尤其是创业类公司,像陈白露、王鹏一样经常加班的员工已经把“996”看作一件很常见、普遍的情况,也是一种默认的风气,甚至大家有时忙起来,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996”。而马云、刘强东近期的言论,将“996”这一工作制带到台面上,外界对于此事的关注及探讨声也一直在持续。 但这背后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结果,简单来讲,企业有权要求或者激励雇员更加努力的付出,同时劳动者也有权自由的选择企业。经济观察网近期采访了多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 从他们的视角呈现对“996”的真实体验。 心知肚明的“996” 上周,马云在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中,跟自家员工们交流了对“996”工作制的看法,他认为,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同时,被各类消息困扰的刘强东也在朋友圈发文称,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 但这些言论流出后,颇具争议,也将“996”这一大家心知肚明的制度暴露在阳光下,因为在众多辛苦的背后,是权衡利弊,大家能否得到该有的收获,是否能激励自己坚持不懈,这一过程及情绪解释起来是很复杂的。 王鹏告诉记者,他毕业就进入了一家传统公司,而且一做就是五年,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融洽,业务也很熟练,舒服的状态可以用“养老”一词来形容。但他在年近三十后突然想打破之前的工作习惯,几经辗转后选择跳槽到了电商类公司,他就是想打破之前习惯的工作环境,尝试更有新鲜感、更有挑战力的工作。 对于马云的“996”观点,王鹏说,与同事都会主动的去讨论,其实,大家在入职之前其实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价值观,也都默认了,“你说大家对知名的互联网平台工作都很忙这件事,谁的心里会没有这个概念?包括之前接触到的人,经常聊天,都多多少少会有所耳闻,都知道工作的节奏会很快很忙,我想进来这个公司,就代表了实际上我们是能接受的。” 王鹏现在的工作模式,已经过众多前辈们的手打磨成型了,而他需要做的是,做加法做创新,做自己的突破,这些需要他费心思。“虽然现在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工作,北京上海等地各处飞,感觉自己分身乏术了,但反过来想想哪些企业能给你那么多费用,让你不断的去试错,不断找到一个自己舒适的姿势?” 另一在互联网公司做销售已有多年的韩风,对于996这件事是麻木的,每天早上不到9点上班,晚上9点左右下班已成为常态。就算当天工作完成了,也要等到大领导走后才能离开。而且每个月底必定加班都要超过10点。“每天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开发新的业务和客户,和维护好原有的资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都是循循渐进的。其实也不是没有回报,从第二年开始自己的薪水就变高了,还买了自己的车。” 另一电商平台的员工对记者诉苦,自己最忙的时候,有一个半月都没有休息过,而每年到8月至11月这个时间段,可谓是“忙到炸裂”,关键是工作多,你工作做完了就好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可以选择朝九晚五,平台一般工资低的工作,但这种事情就是鱼和熊掌的问题。” 大家忍受住了“996”下的辛苦,在年轻的时候,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事业。“现在要多去拼搏,等你到了30岁、40岁以后,你就确实没法和其他人比年龄了,你是要凭资历争夺机会,也就是平台赋予你的那种机遇。”王鹏说,很多人在跳槽时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前期付出所得让你有资本去选择稍微轻松一些,收入更高的工作,而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也落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上。 “996”的反思 多位员工对记者表示, “996”的工作制并不算额外加班,工作是按绩效考核。公司一般会通过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这种默认的风气或者习惯。但很多人不理解,在互联网公司、创新企业996的“制度下”已经暗箱操作很多年了,为什么会有很多员工的怨怼反对996。 其实深层次原因,更多的是源自生活的压力,大家虽然不想每天这样长时间的工作,但由于公司处处存在着竞争,自身也需要晋升等,追赶着大家要不得不接受“996”,甚至更强度的工作。 但是也有一些被强制履行“996”工作制,但却无事可做的员工,最后选择离职。一位互联网公司策划人员表示,每天来公司就是干坐着,来没多久就不想干了。 在韩风看来,其实大部分的工作在白天就可以完成,晚上的时间对于业绩来说没什么帮助。但也不是毫无用处,晚上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陪客户聊聊天,脱离生活贴近生活去陪感情。但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还是离开了互联网公司,“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而且也有业绩的压力,个人生活时间少,还经常和老婆吵架。” 企业家也曾对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选择发表过言论,据报道有赞高管声称如果工作和家庭不好平衡,可以选择离婚。 而最好的情况是,当你接受了忙碌的工作时,你还得到了相应匹配的待遇和平台,可以帮助自身去成长。但陈白露在经过了几年“996”工作制度后,从她脸上、言语上的表现其负面情绪更多。 她对记者说,自己对“996”这个制度很熟悉,也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刚刚毕业的前两年,一直是处于这种频繁加班的状态中,经常会忙到很晚,但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十个月后,感觉身体状态明显变不好了,也会改变性格,而且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也阻碍了思想成长,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其他技能,每当对自己本身的工作迷茫时,发现自己却没有其他工作可选择。” 跳槽的时候,她都会潜意识找不太累的工作,但很奇怪的是,这样的工作习惯养成后也就习惯了,下一份工作即使没有绩效考核,自己还会想办法去拼搏。她现在在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但她还是会经常工作到晚上9-10点才下班,甚至最晚的时候会超过12点。但长期加班,却并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绩效,也会让她反思这是否值得。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白露、王鹏、韩风均为化名)[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4月18日 14:48
多名政协委员回应马云996:对员工提要求就是违法
多名政协委员回应马云996:对员工提要求就是违法

   委员专家回应马云996:自己谈可以,对员工提要求就是违法! 来源:人民政协报李木元 徐艳红   “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 “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近日,马云对阿里员工们发表“996” 论,而且近期还多次在个人微博上就此发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京东刘强东在朋友圈对马云观点做出回应,自称能做到8116+8,即早八点开始,工作到晚上十一点,一周工作六天,周日工作八小时。360周鸿祎也发表看法,直言朝9晚5是个人选择,一定发不了财。对此,委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云作为成功的创业者来谈996没有问题,但如果对员工和社会提要求就是违法! 996不能等同于奋斗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原主席盛明富表示,马云是个成功的创业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从成功者的奋斗经历谈996、倡导奋斗精神当然有资格,也无可厚非。但是奋斗精神的倡导一定要遵守法治规则。 盛明富进一步表示,这是一个奋斗的年代,我们需要倡导奋斗精神,但不能把个人成长中采取的一种工作方式或倡导的奋斗精神,当成对员工的硬性要求,更不能和法律规定混为一谈。“奋斗要和自身兴趣及事业相关联,比如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他们何止是996,甚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但他们是为了事业奉献,无利可图的。企业不一样,可以倡导奋斗精神,但不是制度,更不能逾越法律!”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滨生同样表示,每个行业和企业都有各自的生产特点和工作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的作业安排。只要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协商征得工会与劳动者同意,可以实行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和休息办法,但总体上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办事。要按照规定给加班工资,总的加班时间也应该限制,不能长期无报酬无休止地加班加点,否则就是在透支劳动者的生命。特别是在就业不稳定、雇佣难终身的情况下,那就是以大量底层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K(资本)的最大增殖和M(剩余价值)的最大实现,不仅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 “现行法律不仅规定,我国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的工作制,同时法律限制每天加班时长,也即每天加班一般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不能超过3小时,每月不能超过36小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建峰表示,“马云宣扬的996工作制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律关于加班时长限制的规则”。 “支持996工作制的观点其实是在以奋斗之名、市场之名论证一个违法行为本身的合理性,甚至挑战劳动法本身的正当性!” 沈建峰说,996工作制提醒我们依然需要一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启蒙。 警惕加班常态化 不少人表示,有些行业、有些业态、有些领域加班已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时都在46小时左右,其中男性在47小时左右,女性在45小时左右,几乎是全民加班。 沈建峰认为,996工作制突然备受关注,一方面是长期加班引发的情绪表达,另一方面,也是特定经济形势的反应。 盛明富特别指出,目前,相当一部分以农民工为主的低端制造业本身就在通过加班实现自己的利润。“这种情况下,再强调996,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又何谈社会和谐?” “不管经济形势如何、企业经营怎样,劳动法都是要遵守的,企业特别互联网企业是法律实施的主要场所和重要体现,否则依法治国从何谈起。社会精英们不能头脑膨胀,更应该做到自省自知自律,为全社会作出应有的表率!”李滨生强调。 △ 马云微博配图,折叠床 遭遇“996”,别忘了法律护身符 在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博士王辉看来,休息休假权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如遭遇“996”工作制的情况,员工不仅有权利予以拒绝,还要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 王辉提醒,要得到法律支持得到加班费等补偿,举证工作十分重要。实践中,员工要证明加班事实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加班系用人单位安排;2.是在标准工时之外延长时间;3.延长的时间里自己是在工作。因此,要满足上述条件,员工就需要有证据意识,平时注意搜集保存考勤表、加班通知单、交接班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 “当然,如果员工能够证明用人单位保存着员工加班的相关证据,即便用人单位不提供,也同样可以得到劳动,仲裁以及法院的支持。” 王辉表示。[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4月18日 10:45
996可能是另一种年龄歧视(附已曝光的996公司名单)
996可能是另一种年龄歧视(附已曝光的996公司名单)

   反对996,到底在反对什么? “工作996,生病ICU”——一群程序员在全球最大代码共享社区GitHub发起“996.ICU”项目,并在域名后添加了这样一句注解。登陆这个域名可以看到一份996公司名单,发起人倡议公司人更新这份名单并提供证据,为反996付出行动。从3月27日项目发起至今,名单上已有123家公司。 4月12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公开谈论996,称“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此番言论把针对996现象的讨论推向高潮。在996.ICU的名单上,阿里巴巴排在第三位,马云的发言很快作为阿里实行996的证据被提交。 除了更新“黑名单”,996.ICU也建立了955公司白名单,以让更多人逃离996,加入955行列。同时还分别提供劳动仲裁与劳动诉讼攻略手册、向相关部门公开信息、鼓励介绍海外工作、查询常见职业病的功能社区,并编写了反996许可证,阻止违反劳动法的公司使用许可证下的软件或代码。 996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个工作强度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少见。事实上,996作为一种互联网行业的“潜规则”,在过去不短的一段时间内被公司和员工默许着。程序员的高收入和工作的高强度犹如天平的两端,曾经达成了平衡。 现在,这个平衡被打破了,这说明天平至少有一端发生了变化——要么是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要么是加班现象更严重了。糟糕的是,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了。 2018年,根据美世咨询、中智、科锐等多家机构的薪酬报告,互联网行业薪酬增速放缓到10%以内。从2018年年度到2019年初这段时间,不少互联网企业开始裁员,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在职员工的工作压力。 “公司对人的要求更高了,以前做到60分就有奖金,现在要做到80分甚至100分。”戴宁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戴宁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他所在的公司并没有强制员工996,规定上班时间在9点45分至18点45分之间,但实际上,他每周的工作时长将近80个小时。 作为员工,戴宁并不反对996,“既然来到深圳打拼,就不会选择安逸。”加班很多时候是他的个人选择。作为这家创业公司的管理层,戴宁明白如果不996,公司将很难赶上市场步伐,自己也很难得到足够在深圳立足的收入。 在996的反对声中,其实也不乏像戴宁这样在工作岗位拼命的人,如今他们反对的,不是加班本身,不是努力上进,而是被剥夺了对工作和生活的选择权,是一旦不支持996就要站在上进的对立面,是公司把自愿当成理所当然的剥削...... 关于996的讨论依然在持续,剥开层层讨伐声,我们听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在反对996的背后,公司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反对996,公司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公司对《劳动法》的漠视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如果一家公司强制996,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劳动法》第36条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正因为法律不允许,996工作制从未被写进任何一家公司的劳动合同,如今却在不少公司内被强制执行,这是让很多公司人所无法接受的。 一旦996变成一种行业共识,公司人将面临的,不再是进不进这家996的公司,而是要失去整个行业,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超越了法律,并对公司人施以无形的压力,使得从业者不得不遵循新的规则,很难再有选择的权利。 当自愿被当成理所当然 早在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前几年,从业者的工作强度并不比现在少,但当时或出于对创业的热情,或处于对“改变未来”的理想情怀,公司人并没有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对声。这种被自主动机所激发的工作热情不需要制度,甚至不需要高薪,它本质上是员工的个人选择。 而如今在996的反对声中,你或许能听到,大部分公司人反对的不是加班本身,而是企业把个人努力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当996被鼓吹成奋斗者的标志,不愿意996者被冠以懒惰求安逸的标签时,一切就变了味。 强行实行996工作制的公司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员工的个人动机被压缩,雇佣双方就只剩下一纸契约。企业看似延长了工时,但被动超时工作的公司人要如何激励,是否有利于企业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这是996公司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合理的薪酬机制 钱,的确是公司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很多人在讨伐996的问题时提到了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也有人说得很直白:反对996,还是因为钱没给到位。 实际上,程序员已经是毋庸置疑的高薪人员。能有这样的高薪,和过去几年优秀程序员的稀缺有关,行业快速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用人的需求,而有能力的程序员供不应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领域,程序员不再稀缺,公司开始重新评估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加之如今不少公司都在降低人力成本,高薪泡沫已是过去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默认996,意味着从业者将失去一笔不少的加班费。根据《劳动法》第44条规定,工作日加班工资至少应为正常工资的150%,双休日加班工资至少应为正常工资的200%,法定节假日则3倍于日常工资。但实际上,许多公司并没有为超出8小时以外的工作时间支付工资,而是以其他形式的福利替代。比如戴宁的公司没有加班费,但每天晚上7点半会有免费晚餐,如果在9点半以后下班,可以报销打车费。 这种模糊的操作让不少公司人觉得劳无所获,也是很多程序员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值得这么拼命的原因,一旦薪酬涨幅趋于平缓,工时又被普遍延长,对应的平均时薪下降,最终损失的依然是公司人的利益。 强制996造成的无效加班 在996的反对声中,很多人反对的并不是加班这件事,而是在公司强制执行996之后产生的无效加班,是对工作精力和热情的极大消耗。 戴宁发现有些员工到了下班时间即使完成工作也不走,“只要有一个员工加班,其他人就不走,就像玩游戏挂机一样。”戴宁将这种情况称为攀比式加班。心理学中的踮脚效应可以加以解释——一个人踮起脚尖,后面的人也得踮起脚才能看到前面。踮脚效应的结果往往是大家一起受累。 这种现象在大公司也无法避免。“有些加班是真的忙,有些加班是不必要的。”腾讯游戏前员工郑迁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大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繁杂的沟通流程、没完没了的会议往往会占据大量时间。从行业角度看,996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公司以更低的人力成本应对市场环境,但长期来看,如果只是一味延长工时,而不从提高行业效率着手,公司同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996可能是另一种年龄歧视 互联网行业的“年龄歧视”是很多从业者的又一个焦虑点,这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互联网的收入模式决定了它必须要“快”,只有快,才能实现快速迭代,提升用户体验,形成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这些都决定了公司希望程序员能更高密度高强度地工作,这个时候年龄就是一个坎。 上了年纪的程序员,一方面很难再有拼尽全力的体力和精力,同时他们还要顾及家庭。如果996一旦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默认规则,对于中年程序员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未来留给他们的路是什么?跟年轻人拼体力和学习速度?很难有胜算。去做管理?现实是并没有那么多的管理岗。 但这并不只是中年程序员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每个年轻人的未来。很多人反对996,其实反对的正是这种工作制度下可能形成的职业周期的缩短——一旦无法996,就将面临淘汰。 讨论996,本身是一种进步。就像8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抗争才被写进法律,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有代价的。 996能被拿出来讨论,至少说明有一部分人意识到在契约关系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支持或反对996是个人选择,而我们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如果这次关于996的讨论真的能推动一些劳动制度的改革和迭代,能够影响哪怕一家公司因此开始重视员工的权利,那它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不仅仅是程序员们的胜利。 (应采访对象要求,戴宁、郑迁为化名) 郑晶敏 [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4月18日 08:54
在北上广 赚多少钱才可以早点睡?
在北上广 赚多少钱才可以早点睡?

  在北上广,赚多少钱才可以早点睡? 来源:毕老师说  作者:惜朝 世界睡眠日当天,一组最新公布的睡眠数据让人大吃一惊: 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60%的90后睡眠不足; 6成以上的青少年睡眠不足8小时; …… 面对灯火通明的北上广: 学者们“何不食肉糜”,感叹这个城市有活力,有理想; 打工族“有苦却难言”,只有他们才知道现实有多残酷。 不是愿意通宵,只是不敢早睡; 不是坚守岗位,只是职责难辞; 不是活力饱满,而是人生多艰。 01 北上广的深夜,职场人难入眠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同样,也不相信早睡。 在北京工作的俊杰深有体会,从最初的海淀区,到国贸,再到现在的中关村。 他走遍了北京最繁荣的地方,也尝遍了繁荣背后的苦楚。 俊杰是美工,当初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进入这个行业,却一再被劝退: 领导喜怒无常,经常挑刺又说不清要求; 同事无心恋战,跳槽与辞职间徘徊不定; 公司不讲人情,项目一结束就直接炒人。 一次下班时,俊杰已经交了第四稿,主管看了一眼就一顿痛骂,说logo怎么做那么大? 可中午时明明强调要做小一点! 再者,之前没说什么时候要,突然就要定稿,给项目组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加班。 职场中几乎没人能摆脱加班。 做广告的要赶文案,做新媒体的要赶文章,做IT的要赶设计,做电商的要赶业务…… 北上广无法早睡,因为还没有早睡的底气!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北上广人下班时间平均线,卡在晚上21:00以后。 夜已深,小县城里的灯一一熄灭了,而大城市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 晚上22:00,人们终于意识到很晚了,才陆续离开公司,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宿舍。 在这份滴滴出行大数据中,北上广深在晚上22:00-23:00出现又一个出行小高峰,有人早已进入黑甜乡,还有人仍在奔波劳碌。 没有人愿意加班,没有人愿意熬夜。 只是,你不加班就赶不上进度,你不熬夜就做不完工作,你任性就会被淘汰。 “北上广不相信早睡”的背后,是无奈的年轻人向生活投降。 02 多少欲壑难填,死于无疾而终 某医疗机构发布了一组数据,发现哪里的职场竞争越激烈,哪里人的睡眠就越少。 在四线城市工作的人可以睡8.1个小时,一线城市的人只能睡7.8个小时。 做传统行业的能睡7个小时,搞互联网的就只能睡6个小时。 阿奇在上海陆家嘴工作,他怀疑自己得了“熬夜综合症”: 白天特别疲惫,注意力很难集中,一打瞌睡就睡着了; 晚上特别精神,躺上床却没睡意,只能爬起来去工作。 正因为精神状态不好,他几乎天天都要加班,才能做完当天的事情。 回到宿舍后还会想,一整天时间就这么没了,不如熬夜做自己的事情。 正因为生物钟完全颠倒,阿奇屡屡吃亏。 先是被人事主管发现了上班打瞌睡,扣了一个月工资; 之后赶工的图纸又被主管痛批,只能撕碎重来; 别人一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他要花上两三天; …… 事实证明,不管赚了多少钱,北上广人都不可能早睡。 欲望越强,摔得越惨。 每个人都想赚大钱,升职加薪,被领导重用。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 你没能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不管之后多努力,都会大打折扣。 就好比生产一支笔,机器几秒钟就做好了,人工可能要花一整天。 当前者已经赚回制作成本时,人工打造的笔有可能因为太粗糙而被退货。 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就有巨大差异。欲壑难填,结果无疾而终。 不懂精简,只顾死拼,你只会越混越差。 03 钱是赚不完的,健康却耗到头 心理学家尤素福·西巴伊说:欲望是磨难的根源,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免不了遭受灾难。 现在,越来越多媒体喜欢拿职场人的性生活来炒作: · 北上广没有性生活 · 职场人性生活大曝光:做不动了 · 职场性生活大调查,你拖后腿了吗 · 后厂村没姑娘,中关村没性生活 …… 职场人或许对‘性’不感兴趣了,但对‘钱’的兴趣从未消减半分。 在广州珠江新城工作的玲姐是公司一把手,可以说,只要她出手,没有单子是签不下来的。 一单接一单的业务让玲姐赚得盆满钵满,但不消停的飞行与应酬,让玲姐开始觉得筋疲力尽。 年底体检时,医生说她的乳房里有个瘤子,要尽早切除,最好修养一段时间。 一周后,玲姐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 她已经下定决心手术,也不想再过“飞来飞去”的日子,先给自己放了个长假,然后再重新找份安稳的工作。 前半生为公司而活,后半生请你好好为自己而活。 还记得那个猝死的36岁二胎爸爸吗? 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是年迈老母亲的儿子,也是其妻子的丈夫。 他是华为的员工,为了赚更多的钱,选择了常驻国外,最后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而猝死。 人生最残酷的是,你为家庭拼搏至死,那个家却因为你的死亡,垮了。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一个幸福的家也就没了,哪怕你有再大的理想,再多的欲望,都等于0。 钱是赚不完的,健康却会耗到头。 04 没事就早点睡,有空才多赚钱 知乎有一个问题:在北上广奋斗,要赚多少钱才能早睡? 有人说“10万”,有人说“100万”,有人却认为“不可能的”。 确实,早睡是不可能的。 拼命赚钱的人,不愿意早睡。 有心早睡的人,不愿意拿命博钱。 好的人生,应该是既有能力挣钱,也有能力花钱。 《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一线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60%的人处于过劳状态。更可怕的是,随着亚健康的蔓延,各种重大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在提前。原来50-80岁才可能患上的癌症,已经提早到35-55岁。 《奇葩说》辩手邱晨自爆患了甲状腺癌和淋巴结转移,要没完没了地跑医院,做检查,动手术。 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脖颈上有一道疤时,她还能笑着回答:“我这是换了一颗头呢!” 哪怕再乐观,邱晨却再不敢轻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她减少了工作量,放低了心理负担,开始健身,调理身体。 没事就早点睡,有空才多赚钱。你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在北上广奋斗的人,十之八九都会焦虑,可是再焦虑又能怎样,焦虑不能帮你赚钱,也不能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救”方法,叫做“自我转移”,即是把投射在让你难受的事物上的心理焦点,转移到让你愉悦的事物上。 降低欲望 很多欲望只是我们的幻想,如天降横财,取代老板等等,这些虚妄的欲望只会浪费时间,掏空我们的心灵。 杜绝幻想,脚踏实地做实事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你的追求务必符合你的现实。 敢于断舍离 整理房间,整理心情,舍弃不需要的东西,时刻保持空间和心灵的整洁。 正如当下所流行的极简主义,当你实现了生活的极简,摆脱了冗余的事情,才能最大程度地投入到赚钱中。 提高生活质量 知足者常乐,想要获得幸福感,就要先降低自己的欲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时候,我们的愉悦感不是来自于工作,而是来自于生活。 当工作伤害了你,你要学会用生活治愈自己。[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4月18日 07:17
上海地铁站内年轻男子昏厥 长时间“996”加班害死人
上海地铁站内年轻男子昏厥 长时间“996”加班害死人

  上海地铁站内年轻男子昏厥 长时间“996”加班害死人 4月17日,上海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突发险情,一位市民在上楼时忽然晕倒,情况危急。男乘客神情痛苦,整个人倒在楼梯口干呕、脸色发白。男乘客告诉赶赴现场的民警,自己有心脏病史,并称“要不行了”。民警立即与车站启动预案,启用AED设备现场待命,并迅速拨打120。至120救护车到场时,该乘客生命体征正常。经了解,该乘客系长时间加班熬夜,又未吃早饭,在上楼时突发低血糖,所幸经救治,无性命危险。  [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4月17日 22:49
996.ICU项目早期参与者:如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示威
996.ICU项目早期参与者:如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示威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4月16日,这是GitHub上一个名叫“996.ICU”项目进入公众视野的第22天,当日下午记者在北京东城区一家酒店专访了该项目早期参与者,也是项目核心内容——“反对996”许可证(Anti-996 License)的起草者,他们是上海极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阎晗和法律顾问顾紫翚,这也是一对90后创业夫妻。 据阎晗称自己和太太在3月31日起草并随后发布了一份反对996的开源软件许可证,由此将项目的关注度推向一个高峰,这项许可证以求表达这样一个含义:告诉已被列入996名单的公司,如果还继续这样的制度,那就再也不要用这些好的开源软件了。 从“996.ICU”项目成立,到以马云、刘强东为代表多位互联网知名企业家发声,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发酵,关于996的争议已经从互联网公司蔓延到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一批寻求法律援助的参与者。 对于996加班制,阎晗称,“我们反对的不是996的工作方式,而是不认同现在很多大公司对于程序员的管理方式”,而谈到起草反996开源许可证的目的,他称,“相比诉诸法律,我们更希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示威,帮助程序员群体形成一种长期的、无声的威慑力。 访谈: 经济观察网:为什么要做一个反996的许可证? 阎晗:在许可证推出的前夕,3月29日,参与者们在GitHub上争论了一天,之前的几天,从强调《劳动法》,公布996公司的白名单和黑名单,以及撰写求职指南,这些方法对于大公司影响有限,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只有制定行业标准以及社区性的规范,才能构成对外的影响力。所以在31日我和太太说了这个事情,她有足够的法律背景去起草协议,当天我和我太太两人用了一个晚上将许可证做出来。 经济观察网:那为什么会选择制作开源软件许可证的方式? 阎晗:一开始是想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软件许可证来起草,基于开源的全球历史背景,和程序员之间的文化,这样的方式可以更旗帜鲜明地表达程序员群体的主张,而这种反抗方式应该是程序员独有的。参与者们相信只要程序员看到几乎都会明白,它背后指向一个共同的意义就是,通过开源软件的力量,告诉这些名单上的公司,如果还继续“996”,那就再也不要用这些好的开源软件了。 经济观察网:你做这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阎晗:以996工作制为主,我不认同现在很多大公司对于程序员的管理方式,而且也不认为单纯走法律援助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大公司是强势方。另外一方面,我自己是上海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我并不支持对员工执行996。 经济观察网:也就是说,你自己并不生活在一些公司安排的996工作制中? 阎晗:是的,但是其实我和我太太每天都忙到996甚至更高的程度,因为我们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我们反对的不是加班的工作方式,而是不遵守劳动法,而且目前部分大公司对于程序员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经济观察网:能具体谈谈吗? 阎晗:我的公司以及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是程序员,这个群体看起来一直是工作很光鲜、很精英,但他们的加班手段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多人被管理者以先期承诺的期权、股权作为加班报酬,然后在离职和上市的时候克扣股份/期权,这也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些以项目制工作的人,节奏主要受管理者节奏把控的影响,当管理者盲目扩张项目,再盲目取消,即便努力加班最终也因为业绩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 经济观察网: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才爆发出来呢? 阎晗:我认为是这一两年间互联网经济环境有变。很多问题一直存在,包括雇佣关系、管理制度,但是在有资本驱动的时候被掩盖住了,现在泡沫吹破才反应了一个真实的面目。 经济观察网:许可证发布给这个项目带来很大关注度,也给你们带来什么影响了吗? 阎晗:这个许可证出来后,一些外国媒体来公开采访我和我太太,我们一开始还满担心的,而且我的公司还在寻求新一轮融资,但想到这是一件合法合规的事情,既然是对的,我们想没必要躲躲藏藏。 经济观察网:你认识GitHub上996.ICU的发起者吗? 阎晗:我和他的联络仅限于GitHub和聊天软件,他在一个程序员之间比较流行的社交软件Slack上建了关于996的沟通群,他的账号不经常在线,发言不多,偶尔会在群里说两句话,例如叫大家不要争执等等。 经济观察网:你怎么看待这个发起人在整个过程当中的作用? 阎晗:他的作用相当于为大家做了一个目录,设定了大致的目标,其他参与者可以用程序员协作的方式将内容填充到项目中。 经济观察网:目前的发展态势是否还在你当初的预期? 阎晗:其实无论起草许可证还是后来其他参与者做文化衫等,我们两个最初就是觉得好玩儿。可是目前来看,风向由争取劳动者权益,变成了集体性地反对大公司996制度,群体中也有了各种其他诉求的人加入。 经济观察网:你希望事态的结果是怎样的? 阎晗:其实我们两个是希望以一种很温和的方式示威,帮助程序员群体形成一种长期的、无声的威慑力,并不是只是诉求法律援助、相关部门介入等等。例如,员工们默默地给自己办公室的电脑贴上996的LOGO,以此向老板表达自己,结合软件许可证,这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力量。[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9年04月17日 19:01
996职场生存手册:工作耗时与任务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996职场生存手册:工作耗时与任务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996”职场生存手册 是不是只有变得更快,把更多的工作挤进24小时的时间内,在更零碎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才能跟上职场变化的步伐?答案是否定的。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与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不能划等号。 最近中国的程序员们反对“996”(也就是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加班文化,提出了“996.ICU”的口号,隐含的意思是,加班久了,就可能因为过劳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 医院的ICU还真能给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职场提个醒。ICU里的重症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和各种检测仪器,这些仪器会不断发出报错或者警告信息。问题是,有些报错只是小问题,有些警告却性命攸关,但是大多数报错警报却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护士很容易疲于奔命,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忽略重要的警报信息。 ICU里护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被各种信息频繁打扰的环境中身处久了,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方面因为疲于奔命而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却因为被过度打扰而注意力涣散,分不清楚轻重缓急。可以用ICU比喻数字时代的职场,每个人都看似很忙,其实效率并不高,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比之前更大。 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时代,研究者最大的担心是工作的异化。福特引进了流水线之后,汽车流水线上的工作被分解成为几十个简单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整齐划一。每个工人不断从事重复的劳动,成为标准流程中可以被替代的螺丝钉。生产效率提升了,人却成了机器的“奴隶”。 数字经济的时代,变成了一个7×24小时连轴转的时代,一个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人们恨不得手机不用拿在手上,而是能跟大脑直接连接。老板凌晨一点发一条微信,很多下属会争取在五分钟之内回复。很多人希望一天能多出一两个小时,这样就可以多做些做不完的新工作。 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便捷,职场节奏不断加快,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促生了越来越多吸引我们眼球却分散我们注意力的新工具和新娱乐方式。其结果是,工作与休闲的边界变得模糊,工具和娱乐的界限也日益不清楚。我们被便捷的连接所驱使,被无所不在的眼球经济所迷惑,时间碎片化成了大问题。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一种非常坏的结果: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忙忙碌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觉得时间飞逝,成就却一般。如此一来,更加剧了我们的焦虑。 是不是只有变得更快,把更多的工作挤进24小时的时间内,在更零碎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才能跟上职场变化的步伐?答案是否定的。 在工作上耗费的时间与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不能划等号。相反,面对职场的快节奏和科技的快速迭代,我们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构建注意力相对更集中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如何去规划我们的时间。只有夺回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权,才能不被外界的各种要求推着走。我们得拒绝时间的碎片化,才能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出整块的时间,专注地做事,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好的时间管理 西谚有云:时间和注意力最好是大笔大笔地去使用,如果换成了零碎,就不值钱了。数字时代的各种工具,比如社交媒体,恰恰在不断打碎我们的时间,用日益频繁的打扰分散每个人的注意力。 有着全尺寸键盘的黑莓手机,开启了24小时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那时,职场高管和咨询专家都黑莓不离手,随时随地处理邮件,但那只局限于职场中很少的一部分人。 智能手机可以说把24乘以7的工作文化普及了,而社交媒体的连接比邮件更要来得高频。每个人都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因为便捷的连接而感觉工作高效,因为不断可以讨论和处理问题而觉得工作时间被填得满满的。 在数字时代,想用碎片化的时间把24小时填满很容易做到。第一时间回复老板、回复同事、回复各种各样群聊里面的问题,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是这样的时间过去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做些什么。 好的时间管理,首先要从即时连接中解脱出来,为自己找到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尽量减少群聊,不要总是期待即时回复。你能多快联系别人,与别人需要多快回复你没有关系。在只有电话和电邮的时代,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即时回复,留给职场人安排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的空间比较大。而现在,因为有了即时回复的可能性,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都期待任何@你的信息能得到立刻回复。这不仅人为地盲目加快了工作节奏,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负担,也在不断打碎别人和自己的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分轻重缓急的做法也让很多回复缺乏深思熟虑。很多问题,尤其是重要的复杂的问题,所需要的并不是及时的回复,或者果断的执行,而是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经过思考的回答。工作中,只有极少数问题需要立刻处理,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等,也应该等。 从即时沟通回归到邮件那样的非即时沟通,可以自主去确定一个每天回复的时间点,而不是在收到任何信息之后马上去冲动地回复。这种冲动是在数字时代我们收到各种提醒(打扰)信息的常见反应,也是为什么平均每个人一天之内要点亮手机50多次的原因。因为我们习惯于在碎片时间中去查各种信息和资讯,以为那是把时间填满最有效率的方式,总是担心会漏掉什么重要信息。而克服这种冲动是时间管理的窍门,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去处理微信,简短回复,可以大大降低时间碎片化的成本。需要铭记的是,很多事情都可以等,任何问题都有轻重缓急,不要让即时回复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义务。 其次,要学会任务管理,为工作做减法。 好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每个人工作中的任务管理。剔除五件要做的事情,可以把剩下的两三件做得更好,因为你会有更多大块的时间处理每一件工作,也可以更专注地去对待每一项任务。需要问自己的是,到底每天有没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花大块的时间来专注对待,这样就不会总是被别人推着向前走。 数字时代的早期,很多人推崇多任务管理(Multi-tasking),认为可以同时处理越多任务的人越牛。他们忘记的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转换工作状态也需要时间转换思维。如果把上班的时间划分为15分钟的小碎片,用于处理各种不同的工作,很可能忙了很多事,却没有真正做成重要的事。真正好的工作状态是把自己负责的一两项任务管理好。 如何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工作文化 在现实中,人们希望更有计划去管理自己的时间,能积累几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却可能身不由己。所以构建好的工作环境,也绝不是独善其身这么简单,需要去推动构建一种尊重别人工作时间的工作文化。 开放办公的理念很流行,在很多创业公司,不仅打通了工位和工位之间的隔间,甚至有些公司干脆不设固定工位,理由是很多人在出差或者移动办公,工位根本不需要一比一地配备。开放办公背后有一套创新理论,认为开放的办公室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制造碰撞交流的机会,鼓励更多跨界交流。现实却是,开放的办公室可以让老板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塞下更多的人。开放办公的嘈杂,让无法专注的人只能戴上消噪耳机给自己找来一丝宁静。 其实,很多处于做事状态的人都需要安静的状态,避免打扰。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首先就要鼓励更多人进入专注的状态,尽量减少给别人带来打扰。 构建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可以从学会开会开始。 打扰别人一定要有充足理由,而开会是占用时间最多的一种工作方式。十个人开一小时的会,耗费的就是十小时的人工。很多大公司已经开始从耗费人工的角度来分析哪些会是必要的,哪些人参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盲目地经常开会,而且是开大会,所带来的时间浪费惊人。 一些研究者还发现,在不懂珍惜别人时间的公司,开会还遵循一种二八定律:80%的人在会上不发言,80%的会开到最后仍然是由领导做决定。这样算下来,八成的会都不值得开。一本新书《工作不需要发狂》(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就提出,最好的会就是三个人开,大多数超过三个人的会都在浪费时间。理由很简单,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开会有更多机会带来不同的视角,讨论会有明确的抓手,事后对开会的内容不会扯皮,不会出现沟通失真的问题。 组织开会也很有学问。一种方法是开会之前由组织者给每个人准备一份阅读材料,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就很推崇这种做法。他要求每次开会之前,发起人一定要写一份备忘录,而且不能超过6页。所有参加开会的人,在开会之前都要花时间把备忘录读完然后再讨论。目的就是希望讨论能有的放矢,参与者在阅读备忘录的过程中也能梳理自己的思路。 我在美国读研究所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是曾经担任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的谢苏珊教授。她给我们的作业无他,就是一篇简报,限定最多2页,字数在500字以内,目的就是训练如何精炼地把论据和观点写清楚。按照她的说法,国务卿是没有时间阅读超过两页纸的报告的,简报写好是为了未来写清楚备忘录,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其实这是在帮助领导,也是帮助其他参会的人节约时间。 在开会时让更多人畅所欲言也很重要,安排发言的次序因此就很有讲究。有的公司会特别强调,领导最后发言,就是要避免出现80%的人开会不说话的问题。有时候领导先说话,持有不同观点的下属就会选择不发言明哲保身。 尊重别人时间的文化,也可以从创建办公室安静的环境着手。已经有管理者提出,办公室应该像图书馆,创建安静的不打扰别人的工作氛围。为了避免干扰,可以在办公室中间设立一些小工作间,以便那些需要打电话的人使用。即使无法马上在办公室推行安静的文化,也可以尝试一下每月有一天确定办公室为图书馆日。 更有意思的建议是向大学学习,让专家型的人才或者科研人员每周开放一次“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大学里的教授每周会有一个下午开放出来,方便学生问问题或者请教论文。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也把这种方法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了避免对专家型人才的打扰,同时又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选择让专家在每周固定的一个下午,打开办公室大门,任何人都可以进来交谈,问问题,答疑解惑。这样,同事可以在固定时间集中问题咨询专家,而专家可以在其他的工作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一些高管也在实践中践行“办公室时间”这个概念,尤其是他们发现社交媒体交流多了,打电话的时间反而少了,而相对于社交媒体的沟通,打电话其实交流更充分。有一位硅谷的高管就干脆告诉所有同事和朋友,工作日晚上5点半之后的一个小时是他的虚拟办公室时间,欢迎在这段时间打电话给他——因为那正好是他开车回家堵在路上的时间,打电话交流可以让他把垃圾时间变废为宝。 调整心态 应对节奏日益加快的职场,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做减法,减少工作的事项,能专注于做好一两件重要的事。放慢脚步,不再纠结于即时回复,找回自己支配时间的控制权,就是以静制动的做法。但要真正做到这些,需要调整心态。 之所以职场中崇尚快,看重多,背后其实是因为FOMO的心态。FOMO就是英文词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意思是担心被落下了,担心比不上邻家的老王,总想赶上这样那样不同的班车。 股市涨了,就开始后悔,为什么没在2500点的时候杀进去。2017年末2018年初的时候,比特币红得发紫,很多人说两万美金指日可待,不少对虚拟货币毫无认知、对去中心化区块链也并无了解的人也迫不及待杀入进去,因为赚快钱的心态驱动,也因为看到别人赚钱自己眼馋。这些背后都是FOMO的心态在作祟。 快,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一定要比别人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做得更快、更先一步,总觉得慢了就会被落下了,会失去好机会。但是,当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为了跟别人去对比,为了不被落下,这样的选择很可能是错的,因为没有谁能踏准每一个步点。赶不上车,很正常,因为还有下一班。 相应的,如果想让自己慢下来,想学会做减法,需要拥抱JOMO的心态。JOMO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缩写,不要小看更换一个字母,两者心态大不同。JOMO就是并不担心自己赶不上,反而因为被落下来而开心。这是一种是更平和的心态,不会为了比拼而比拼,更关注自己擅长的那一亩三分地。与匆忙地追寻各种机会相比,后者更愿意专注于自己喜欢、自己在意的事情。 数字时代的职场生存指南,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这三点: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形成尊重别人时间的职场文化,以及对自己心态的管理。归根结底,保持平和的心态,拥有安静的环境,在工作中学会做减法,才能有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好工作。 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太习惯低头赶路,现在是时候时不时抬头看天了。慢是新的快,少才是真正的多。这背后也代表了一种改变,从埋头做事,到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需要去花费时间的。这其实是大事不糊涂的取舍观,也是数字时代应对碎片化所带来的焦虑的最好解药。   [详情]

英媒:“996”?延长工时不等于更高利润
英媒:“996”?延长工时不等于更高利润

  参考消息网4月18日报道 英媒称,在针对“996”工作制的声讨中,中国的技术公司员工称,他们的老板们丧失了宝贵的提高生产率的机会,提高生产率本来可以通过减少每周上班天数和缩短工作时长来实现。 英国《卫报》网站4月15日报道称,经济学家会倾向于认同这些员工在社交媒体上作出的抱怨:即每天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是不明智的。延长工作时间并不必然意味着更高的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甚至可能会为今后的严重问题埋下祸根。 报道称,除了有关公平性的问题,过于漫长的工作时间会增加员工因疲劳和精力透支而犯错的可能性。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要求缩短工时的运动,运动参与者声称缩短工时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经济增长也可因此受益。 据报道,在英国,影子财政大臣约翰·麦克唐奈对每周4天的工作制感兴趣,而某些公司已经在考虑缩短上班时间。 报道认为,员工过度工作可能会产生商业成本。在英国,这是人们患病的主要原因,造成了1/4的病假。苹果产品的制造商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自杀事件,已经导致该公司在其工厂里安装用来接住跳楼员工的防护网。 报道称,历史上就有缩短工作时间可以提高生产率的例子。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曾对自己工厂里的汽车工人实行每周5天、40小时的工作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利润。凯洛格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曾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将事故减少了41%。 英国工会曾发起争取每周休息两天以及限制加班时间的运动,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上世纪30年代曾预言,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经济产出,到2030年技术进步将使工人每周仅需工作15小时。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工作时间已逐渐缩短,但这一趋势已开始停滞。 据报道,英国“自主权”智库发表了一份倡导缩短每周工作时间的报告。该智库联合创始人威尔·斯特朗说,中国的这些问题出现在技术行业并不令人意外。美国企业也在宣扬延长工作时间的文化。城市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存在类似的问题。 斯特朗说:“这是将企业家精神和加班加点工作当作同一回事的叙事的一部分。有时老板会用‘我就是这样过来的’之类话语来诱骗工人为其卖命。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对工人竭泽而渔在企业经营中是行不通的。” 资料图片。(新华社)[详情]

如何摆脱996工作制?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给出答案
如何摆脱996工作制?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给出答案

  这几天开播的春季日剧《我要准时下班》,由于赶上中国社会对于“996”(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的广泛讨论,和在主题上的密切相关性,迅速在中国引起了关注。 《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我要准时下班》中的女主人公东山结衣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旅行公司工作,在无休止的工作、加班,以及前辈的催促、责骂中身心俱疲。每月加班超过10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她神情恍惚,从楼梯上滚落险些丧命。此后,东山下定决心从公司辞职,以准时下班为条件寻找新的工作。在面试了100家公司后,终于入职如今的网络制作公司,过上了每日高效完成工作,下班后尽情享受悠闲时光,每年用完所有带薪休假的幸福生活。然而日本根深蒂固的拼命工作、认为加班理所当然的企业文化仍旧强有力地发挥着作用,在东山与同事之间,老一辈职场人与90后职场新人之间造成了重重的矛盾冲突。《我要准时下班》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尽管《我要准时下班》刚刚播出一集,但剧中“比起升职,还是朝九晚六吃小笼包比较幸福了”“不要做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要学会享受生活,认识不同的人,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积累类似的经验,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不为公司存在,而是公司为我们存在”等等金句已然深深触动了中国年轻观众的心,一脸满足地在准点下班后喝着半价啤酒的东山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无独有偶,同样是今年的春季日剧《昨日的美食》中的主人公笕史朗同样不求人前显贵,但求每晚六点准时下班,买好食材回家给自己与爱人做一顿精致晚餐。还有此前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逃避可耻却有用》《黑色皮革手册》等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对过度严苛的职场压迫进行了批判,对一味强调拼命工作的企业文化提出了质疑。 《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与此同时,那种拼命工作、日日加班的优质精英男性形象也仍旧是日剧中常见的人物类型。比如2019年冬季日剧《初恋那天所读的故事》中颇受好评的男二号八云雅志,他就是一个东大毕业的职场精英。加班是他生活的常态,拼命工作时的认真努力,加上总能够出色完成工作的能力与魄力是他令观众喜爱的关键特质。 对比东山与八云,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对于八云而言,工作是他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工作固然辛苦,却也能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就感。除了日本特有的企业家族主义、对公司的忠诚与报恩逻辑外,这种个人实现也是将拼命工作和加班视为理所当然的职场信念的重要底层逻辑。但对于东山来说,自我实现却不在于工作而在于闲暇,是享受生活、拓宽眼界、珍惜与心爱的人的相处时光赋予人生以光华。 其实工作与闲暇历来是社会学、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共产主义的理想便是试图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矛盾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是出于兴趣而不是迫于生计进行工作,于是工作与闲暇就不再是对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便得以实现。 《我要准时下班》剧照。 理想毕竟只是理想,它值得我们向往和追寻,但哪怕是为了追寻理想,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 我们当然可以说,无论是像八云一样努力工作、加班,在职场实现个人价值,还是像东山一样在完成自己职责的同时准时下班、享受生活,都纯属个人选择,无所谓是非对错。 但“996”不是。“996”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剥夺。 所谓“996”,是指每天九点上班,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这样的工作时长,再加上上下班通勤时间和必要的睡眠时间,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闲暇可言。 而“996”的问题之所以在今天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则是因为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让更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拿更少的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接受“996”工作制,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或者实现个人价值,而是为了不被裁员,不失去经济来源。 如果努力工作的人不仅越来越忙,而且越来越穷,那么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如果“996”真的能够改善经济状况,大家勤俭节约、疲于奔命就能拉动经济发展,那我们或许还能够用 “光明在前方”来自我安慰。但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早就告诉我们,裁员与低薪只会导致消费降级,而没有需求、没有市场,经济循环非但不会好转,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 □王玉玊(剧评人)[详情]

创业大佬“续命大法”:8万美元冷冻头 做红外线桑拿
创业大佬“续命大法”:8万美元冷冻头 做红外线桑拿

   近日,工作996生病ICU的讨论席卷舆论场。硅谷里的创业大佬们为了“续命”拼了!有人花8万美金冷冻自己的头想活到120岁;有人每周5到6天在零下123度低温空气舱内呆3分钟激发脑力;还有人连续修行十天,每天冥想十小时。[详情]

那些年 互联网员工将青春交付给了“996”
那些年 互联网员工将青春交付给了“99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秋 “对于‘996’工作制,其实部门并没有硬性要求,而我不排斥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年纪轻,有很多时间,渴望在业务上能多成长,但长期加班,却并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绩效,也会让我反思这是否值得。” 一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经常加班的员工陈白露对记者说,她工作的地点是北京著名的地标后厂村,这里云集了百度、新浪、网易、联想、滴滴等头部企业,据她描述,晚上九点至十点是这里的高峰期,在各个公司的门口有许多出租车排队等候乘客上车,而在十点以后,新浪和网易大厦的灯光要比百度的暗很多。 另一曾在被戏言“养老”的传统工作多年、非要跳到电商平台的员工王鹏对记者说,他现在的拼搏,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事业,是为了等到了30岁、40岁以后,没法和其他人比年龄了,你可以凭资历争夺机会,这也就是平台赋予你的那种机遇。 在国内的互联网圈,尤其是创业类公司,像陈白露、王鹏一样经常加班的员工已经把“996”看作一件很常见、普遍的情况,也是一种默认的风气,甚至大家有时忙起来,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996”。而马云、刘强东近期的言论,将“996”这一工作制带到台面上,外界对于此事的关注及探讨声也一直在持续。 但这背后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结果,简单来讲,企业有权要求或者激励雇员更加努力的付出,同时劳动者也有权自由的选择企业。经济观察网近期采访了多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 从他们的视角呈现对“996”的真实体验。 心知肚明的“996” 上周,马云在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中,跟自家员工们交流了对“996”工作制的看法,他认为,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同时,被各类消息困扰的刘强东也在朋友圈发文称,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 但这些言论流出后,颇具争议,也将“996”这一大家心知肚明的制度暴露在阳光下,因为在众多辛苦的背后,是权衡利弊,大家能否得到该有的收获,是否能激励自己坚持不懈,这一过程及情绪解释起来是很复杂的。 王鹏告诉记者,他毕业就进入了一家传统公司,而且一做就是五年,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融洽,业务也很熟练,舒服的状态可以用“养老”一词来形容。但他在年近三十后突然想打破之前的工作习惯,几经辗转后选择跳槽到了电商类公司,他就是想打破之前习惯的工作环境,尝试更有新鲜感、更有挑战力的工作。 对于马云的“996”观点,王鹏说,与同事都会主动的去讨论,其实,大家在入职之前其实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价值观,也都默认了,“你说大家对知名的互联网平台工作都很忙这件事,谁的心里会没有这个概念?包括之前接触到的人,经常聊天,都多多少少会有所耳闻,都知道工作的节奏会很快很忙,我想进来这个公司,就代表了实际上我们是能接受的。” 王鹏现在的工作模式,已经过众多前辈们的手打磨成型了,而他需要做的是,做加法做创新,做自己的突破,这些需要他费心思。“虽然现在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工作,北京上海等地各处飞,感觉自己分身乏术了,但反过来想想哪些企业能给你那么多费用,让你不断的去试错,不断找到一个自己舒适的姿势?” 另一在互联网公司做销售已有多年的韩风,对于996这件事是麻木的,每天早上不到9点上班,晚上9点左右下班已成为常态。就算当天工作完成了,也要等到大领导走后才能离开。而且每个月底必定加班都要超过10点。“每天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开发新的业务和客户,和维护好原有的资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都是循循渐进的。其实也不是没有回报,从第二年开始自己的薪水就变高了,还买了自己的车。” 另一电商平台的员工对记者诉苦,自己最忙的时候,有一个半月都没有休息过,而每年到8月至11月这个时间段,可谓是“忙到炸裂”,关键是工作多,你工作做完了就好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可以选择朝九晚五,平台一般工资低的工作,但这种事情就是鱼和熊掌的问题。” 大家忍受住了“996”下的辛苦,在年轻的时候,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事业。“现在要多去拼搏,等你到了30岁、40岁以后,你就确实没法和其他人比年龄了,你是要凭资历争夺机会,也就是平台赋予你的那种机遇。”王鹏说,很多人在跳槽时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前期付出所得让你有资本去选择稍微轻松一些,收入更高的工作,而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也落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上。 “996”的反思 多位员工对记者表示, “996”的工作制并不算额外加班,工作是按绩效考核。公司一般会通过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这种默认的风气或者习惯。但很多人不理解,在互联网公司、创新企业996的“制度下”已经暗箱操作很多年了,为什么会有很多员工的怨怼反对996。 其实深层次原因,更多的是源自生活的压力,大家虽然不想每天这样长时间的工作,但由于公司处处存在着竞争,自身也需要晋升等,追赶着大家要不得不接受“996”,甚至更强度的工作。 但是也有一些被强制履行“996”工作制,但却无事可做的员工,最后选择离职。一位互联网公司策划人员表示,每天来公司就是干坐着,来没多久就不想干了。 在韩风看来,其实大部分的工作在白天就可以完成,晚上的时间对于业绩来说没什么帮助。但也不是毫无用处,晚上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陪客户聊聊天,脱离生活贴近生活去陪感情。但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还是离开了互联网公司,“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而且也有业绩的压力,个人生活时间少,还经常和老婆吵架。” 企业家也曾对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选择发表过言论,据报道有赞高管声称如果工作和家庭不好平衡,可以选择离婚。 而最好的情况是,当你接受了忙碌的工作时,你还得到了相应匹配的待遇和平台,可以帮助自身去成长。但陈白露在经过了几年“996”工作制度后,从她脸上、言语上的表现其负面情绪更多。 她对记者说,自己对“996”这个制度很熟悉,也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刚刚毕业的前两年,一直是处于这种频繁加班的状态中,经常会忙到很晚,但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十个月后,感觉身体状态明显变不好了,也会改变性格,而且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也阻碍了思想成长,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其他技能,每当对自己本身的工作迷茫时,发现自己却没有其他工作可选择。” 跳槽的时候,她都会潜意识找不太累的工作,但很奇怪的是,这样的工作习惯养成后也就习惯了,下一份工作即使没有绩效考核,自己还会想办法去拼搏。她现在在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但她还是会经常工作到晚上9-10点才下班,甚至最晚的时候会超过12点。但长期加班,却并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绩效,也会让她反思这是否值得。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白露、王鹏、韩风均为化名)[详情]

多名政协委员回应马云996:对员工提要求就是违法
多名政协委员回应马云996:对员工提要求就是违法

   委员专家回应马云996:自己谈可以,对员工提要求就是违法! 来源:人民政协报李木元 徐艳红   “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 “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近日,马云对阿里员工们发表“996” 论,而且近期还多次在个人微博上就此发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京东刘强东在朋友圈对马云观点做出回应,自称能做到8116+8,即早八点开始,工作到晚上十一点,一周工作六天,周日工作八小时。360周鸿祎也发表看法,直言朝9晚5是个人选择,一定发不了财。对此,委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云作为成功的创业者来谈996没有问题,但如果对员工和社会提要求就是违法! 996不能等同于奋斗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原主席盛明富表示,马云是个成功的创业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从成功者的奋斗经历谈996、倡导奋斗精神当然有资格,也无可厚非。但是奋斗精神的倡导一定要遵守法治规则。 盛明富进一步表示,这是一个奋斗的年代,我们需要倡导奋斗精神,但不能把个人成长中采取的一种工作方式或倡导的奋斗精神,当成对员工的硬性要求,更不能和法律规定混为一谈。“奋斗要和自身兴趣及事业相关联,比如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他们何止是996,甚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但他们是为了事业奉献,无利可图的。企业不一样,可以倡导奋斗精神,但不是制度,更不能逾越法律!”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滨生同样表示,每个行业和企业都有各自的生产特点和工作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的作业安排。只要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协商征得工会与劳动者同意,可以实行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和休息办法,但总体上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办事。要按照规定给加班工资,总的加班时间也应该限制,不能长期无报酬无休止地加班加点,否则就是在透支劳动者的生命。特别是在就业不稳定、雇佣难终身的情况下,那就是以大量底层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K(资本)的最大增殖和M(剩余价值)的最大实现,不仅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 “现行法律不仅规定,我国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的工作制,同时法律限制每天加班时长,也即每天加班一般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不能超过3小时,每月不能超过36小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建峰表示,“马云宣扬的996工作制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律关于加班时长限制的规则”。 “支持996工作制的观点其实是在以奋斗之名、市场之名论证一个违法行为本身的合理性,甚至挑战劳动法本身的正当性!” 沈建峰说,996工作制提醒我们依然需要一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启蒙。 警惕加班常态化 不少人表示,有些行业、有些业态、有些领域加班已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时都在46小时左右,其中男性在47小时左右,女性在45小时左右,几乎是全民加班。 沈建峰认为,996工作制突然备受关注,一方面是长期加班引发的情绪表达,另一方面,也是特定经济形势的反应。 盛明富特别指出,目前,相当一部分以农民工为主的低端制造业本身就在通过加班实现自己的利润。“这种情况下,再强调996,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又何谈社会和谐?” “不管经济形势如何、企业经营怎样,劳动法都是要遵守的,企业特别互联网企业是法律实施的主要场所和重要体现,否则依法治国从何谈起。社会精英们不能头脑膨胀,更应该做到自省自知自律,为全社会作出应有的表率!”李滨生强调。 △ 马云微博配图,折叠床 遭遇“996”,别忘了法律护身符 在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博士王辉看来,休息休假权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如遭遇“996”工作制的情况,员工不仅有权利予以拒绝,还要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 王辉提醒,要得到法律支持得到加班费等补偿,举证工作十分重要。实践中,员工要证明加班事实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加班系用人单位安排;2.是在标准工时之外延长时间;3.延长的时间里自己是在工作。因此,要满足上述条件,员工就需要有证据意识,平时注意搜集保存考勤表、加班通知单、交接班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 “当然,如果员工能够证明用人单位保存着员工加班的相关证据,即便用人单位不提供,也同样可以得到劳动,仲裁以及法院的支持。” 王辉表示。[详情]

996可能是另一种年龄歧视(附已曝光的996公司名单)
996可能是另一种年龄歧视(附已曝光的996公司名单)

   反对996,到底在反对什么? “工作996,生病ICU”——一群程序员在全球最大代码共享社区GitHub发起“996.ICU”项目,并在域名后添加了这样一句注解。登陆这个域名可以看到一份996公司名单,发起人倡议公司人更新这份名单并提供证据,为反996付出行动。从3月27日项目发起至今,名单上已有123家公司。 4月12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公开谈论996,称“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此番言论把针对996现象的讨论推向高潮。在996.ICU的名单上,阿里巴巴排在第三位,马云的发言很快作为阿里实行996的证据被提交。 除了更新“黑名单”,996.ICU也建立了955公司白名单,以让更多人逃离996,加入955行列。同时还分别提供劳动仲裁与劳动诉讼攻略手册、向相关部门公开信息、鼓励介绍海外工作、查询常见职业病的功能社区,并编写了反996许可证,阻止违反劳动法的公司使用许可证下的软件或代码。 996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个工作强度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少见。事实上,996作为一种互联网行业的“潜规则”,在过去不短的一段时间内被公司和员工默许着。程序员的高收入和工作的高强度犹如天平的两端,曾经达成了平衡。 现在,这个平衡被打破了,这说明天平至少有一端发生了变化——要么是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要么是加班现象更严重了。糟糕的是,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了。 2018年,根据美世咨询、中智、科锐等多家机构的薪酬报告,互联网行业薪酬增速放缓到10%以内。从2018年年度到2019年初这段时间,不少互联网企业开始裁员,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在职员工的工作压力。 “公司对人的要求更高了,以前做到60分就有奖金,现在要做到80分甚至100分。”戴宁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戴宁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他所在的公司并没有强制员工996,规定上班时间在9点45分至18点45分之间,但实际上,他每周的工作时长将近80个小时。 作为员工,戴宁并不反对996,“既然来到深圳打拼,就不会选择安逸。”加班很多时候是他的个人选择。作为这家创业公司的管理层,戴宁明白如果不996,公司将很难赶上市场步伐,自己也很难得到足够在深圳立足的收入。 在996的反对声中,其实也不乏像戴宁这样在工作岗位拼命的人,如今他们反对的,不是加班本身,不是努力上进,而是被剥夺了对工作和生活的选择权,是一旦不支持996就要站在上进的对立面,是公司把自愿当成理所当然的剥削...... 关于996的讨论依然在持续,剥开层层讨伐声,我们听到了一些理性的声音。在反对996的背后,公司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反对996,公司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公司对《劳动法》的漠视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如果一家公司强制996,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劳动法》第36条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正因为法律不允许,996工作制从未被写进任何一家公司的劳动合同,如今却在不少公司内被强制执行,这是让很多公司人所无法接受的。 一旦996变成一种行业共识,公司人将面临的,不再是进不进这家996的公司,而是要失去整个行业,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超越了法律,并对公司人施以无形的压力,使得从业者不得不遵循新的规则,很难再有选择的权利。 当自愿被当成理所当然 早在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前几年,从业者的工作强度并不比现在少,但当时或出于对创业的热情,或处于对“改变未来”的理想情怀,公司人并没有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对声。这种被自主动机所激发的工作热情不需要制度,甚至不需要高薪,它本质上是员工的个人选择。 而如今在996的反对声中,你或许能听到,大部分公司人反对的不是加班本身,而是企业把个人努力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当996被鼓吹成奋斗者的标志,不愿意996者被冠以懒惰求安逸的标签时,一切就变了味。 强行实行996工作制的公司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员工的个人动机被压缩,雇佣双方就只剩下一纸契约。企业看似延长了工时,但被动超时工作的公司人要如何激励,是否有利于企业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这是996公司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合理的薪酬机制 钱,的确是公司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很多人在讨伐996的问题时提到了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也有人说得很直白:反对996,还是因为钱没给到位。 实际上,程序员已经是毋庸置疑的高薪人员。能有这样的高薪,和过去几年优秀程序员的稀缺有关,行业快速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用人的需求,而有能力的程序员供不应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领域,程序员不再稀缺,公司开始重新评估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加之如今不少公司都在降低人力成本,高薪泡沫已是过去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默认996,意味着从业者将失去一笔不少的加班费。根据《劳动法》第44条规定,工作日加班工资至少应为正常工资的150%,双休日加班工资至少应为正常工资的200%,法定节假日则3倍于日常工资。但实际上,许多公司并没有为超出8小时以外的工作时间支付工资,而是以其他形式的福利替代。比如戴宁的公司没有加班费,但每天晚上7点半会有免费晚餐,如果在9点半以后下班,可以报销打车费。 这种模糊的操作让不少公司人觉得劳无所获,也是很多程序员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值得这么拼命的原因,一旦薪酬涨幅趋于平缓,工时又被普遍延长,对应的平均时薪下降,最终损失的依然是公司人的利益。 强制996造成的无效加班 在996的反对声中,很多人反对的并不是加班这件事,而是在公司强制执行996之后产生的无效加班,是对工作精力和热情的极大消耗。 戴宁发现有些员工到了下班时间即使完成工作也不走,“只要有一个员工加班,其他人就不走,就像玩游戏挂机一样。”戴宁将这种情况称为攀比式加班。心理学中的踮脚效应可以加以解释——一个人踮起脚尖,后面的人也得踮起脚才能看到前面。踮脚效应的结果往往是大家一起受累。 这种现象在大公司也无法避免。“有些加班是真的忙,有些加班是不必要的。”腾讯游戏前员工郑迁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大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繁杂的沟通流程、没完没了的会议往往会占据大量时间。从行业角度看,996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公司以更低的人力成本应对市场环境,但长期来看,如果只是一味延长工时,而不从提高行业效率着手,公司同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996可能是另一种年龄歧视 互联网行业的“年龄歧视”是很多从业者的又一个焦虑点,这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互联网的收入模式决定了它必须要“快”,只有快,才能实现快速迭代,提升用户体验,形成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这些都决定了公司希望程序员能更高密度高强度地工作,这个时候年龄就是一个坎。 上了年纪的程序员,一方面很难再有拼尽全力的体力和精力,同时他们还要顾及家庭。如果996一旦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默认规则,对于中年程序员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未来留给他们的路是什么?跟年轻人拼体力和学习速度?很难有胜算。去做管理?现实是并没有那么多的管理岗。 但这并不只是中年程序员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每个年轻人的未来。很多人反对996,其实反对的正是这种工作制度下可能形成的职业周期的缩短——一旦无法996,就将面临淘汰。 讨论996,本身是一种进步。就像8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抗争才被写进法律,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有代价的。 996能被拿出来讨论,至少说明有一部分人意识到在契约关系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支持或反对996是个人选择,而我们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如果这次关于996的讨论真的能推动一些劳动制度的改革和迭代,能够影响哪怕一家公司因此开始重视员工的权利,那它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不仅仅是程序员们的胜利。 (应采访对象要求,戴宁、郑迁为化名) 郑晶敏 [详情]

在北上广 赚多少钱才可以早点睡?
在北上广 赚多少钱才可以早点睡?

  在北上广,赚多少钱才可以早点睡? 来源:毕老师说  作者:惜朝 世界睡眠日当天,一组最新公布的睡眠数据让人大吃一惊: 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60%的90后睡眠不足; 6成以上的青少年睡眠不足8小时; …… 面对灯火通明的北上广: 学者们“何不食肉糜”,感叹这个城市有活力,有理想; 打工族“有苦却难言”,只有他们才知道现实有多残酷。 不是愿意通宵,只是不敢早睡; 不是坚守岗位,只是职责难辞; 不是活力饱满,而是人生多艰。 01 北上广的深夜,职场人难入眠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同样,也不相信早睡。 在北京工作的俊杰深有体会,从最初的海淀区,到国贸,再到现在的中关村。 他走遍了北京最繁荣的地方,也尝遍了繁荣背后的苦楚。 俊杰是美工,当初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进入这个行业,却一再被劝退: 领导喜怒无常,经常挑刺又说不清要求; 同事无心恋战,跳槽与辞职间徘徊不定; 公司不讲人情,项目一结束就直接炒人。 一次下班时,俊杰已经交了第四稿,主管看了一眼就一顿痛骂,说logo怎么做那么大? 可中午时明明强调要做小一点! 再者,之前没说什么时候要,突然就要定稿,给项目组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加班。 职场中几乎没人能摆脱加班。 做广告的要赶文案,做新媒体的要赶文章,做IT的要赶设计,做电商的要赶业务…… 北上广无法早睡,因为还没有早睡的底气!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北上广人下班时间平均线,卡在晚上21:00以后。 夜已深,小县城里的灯一一熄灭了,而大城市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 晚上22:00,人们终于意识到很晚了,才陆续离开公司,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宿舍。 在这份滴滴出行大数据中,北上广深在晚上22:00-23:00出现又一个出行小高峰,有人早已进入黑甜乡,还有人仍在奔波劳碌。 没有人愿意加班,没有人愿意熬夜。 只是,你不加班就赶不上进度,你不熬夜就做不完工作,你任性就会被淘汰。 “北上广不相信早睡”的背后,是无奈的年轻人向生活投降。 02 多少欲壑难填,死于无疾而终 某医疗机构发布了一组数据,发现哪里的职场竞争越激烈,哪里人的睡眠就越少。 在四线城市工作的人可以睡8.1个小时,一线城市的人只能睡7.8个小时。 做传统行业的能睡7个小时,搞互联网的就只能睡6个小时。 阿奇在上海陆家嘴工作,他怀疑自己得了“熬夜综合症”: 白天特别疲惫,注意力很难集中,一打瞌睡就睡着了; 晚上特别精神,躺上床却没睡意,只能爬起来去工作。 正因为精神状态不好,他几乎天天都要加班,才能做完当天的事情。 回到宿舍后还会想,一整天时间就这么没了,不如熬夜做自己的事情。 正因为生物钟完全颠倒,阿奇屡屡吃亏。 先是被人事主管发现了上班打瞌睡,扣了一个月工资; 之后赶工的图纸又被主管痛批,只能撕碎重来; 别人一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他要花上两三天; …… 事实证明,不管赚了多少钱,北上广人都不可能早睡。 欲望越强,摔得越惨。 每个人都想赚大钱,升职加薪,被领导重用。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 你没能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不管之后多努力,都会大打折扣。 就好比生产一支笔,机器几秒钟就做好了,人工可能要花一整天。 当前者已经赚回制作成本时,人工打造的笔有可能因为太粗糙而被退货。 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就有巨大差异。欲壑难填,结果无疾而终。 不懂精简,只顾死拼,你只会越混越差。 03 钱是赚不完的,健康却耗到头 心理学家尤素福·西巴伊说:欲望是磨难的根源,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免不了遭受灾难。 现在,越来越多媒体喜欢拿职场人的性生活来炒作: · 北上广没有性生活 · 职场人性生活大曝光:做不动了 · 职场性生活大调查,你拖后腿了吗 · 后厂村没姑娘,中关村没性生活 …… 职场人或许对‘性’不感兴趣了,但对‘钱’的兴趣从未消减半分。 在广州珠江新城工作的玲姐是公司一把手,可以说,只要她出手,没有单子是签不下来的。 一单接一单的业务让玲姐赚得盆满钵满,但不消停的飞行与应酬,让玲姐开始觉得筋疲力尽。 年底体检时,医生说她的乳房里有个瘤子,要尽早切除,最好修养一段时间。 一周后,玲姐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 她已经下定决心手术,也不想再过“飞来飞去”的日子,先给自己放了个长假,然后再重新找份安稳的工作。 前半生为公司而活,后半生请你好好为自己而活。 还记得那个猝死的36岁二胎爸爸吗? 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是年迈老母亲的儿子,也是其妻子的丈夫。 他是华为的员工,为了赚更多的钱,选择了常驻国外,最后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而猝死。 人生最残酷的是,你为家庭拼搏至死,那个家却因为你的死亡,垮了。 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一个幸福的家也就没了,哪怕你有再大的理想,再多的欲望,都等于0。 钱是赚不完的,健康却会耗到头。 04 没事就早点睡,有空才多赚钱 知乎有一个问题:在北上广奋斗,要赚多少钱才能早睡? 有人说“10万”,有人说“100万”,有人却认为“不可能的”。 确实,早睡是不可能的。 拼命赚钱的人,不愿意早睡。 有心早睡的人,不愿意拿命博钱。 好的人生,应该是既有能力挣钱,也有能力花钱。 《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一线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60%的人处于过劳状态。更可怕的是,随着亚健康的蔓延,各种重大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在提前。原来50-80岁才可能患上的癌症,已经提早到35-55岁。 《奇葩说》辩手邱晨自爆患了甲状腺癌和淋巴结转移,要没完没了地跑医院,做检查,动手术。 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脖颈上有一道疤时,她还能笑着回答:“我这是换了一颗头呢!” 哪怕再乐观,邱晨却再不敢轻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她减少了工作量,放低了心理负担,开始健身,调理身体。 没事就早点睡,有空才多赚钱。你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在北上广奋斗的人,十之八九都会焦虑,可是再焦虑又能怎样,焦虑不能帮你赚钱,也不能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救”方法,叫做“自我转移”,即是把投射在让你难受的事物上的心理焦点,转移到让你愉悦的事物上。 降低欲望 很多欲望只是我们的幻想,如天降横财,取代老板等等,这些虚妄的欲望只会浪费时间,掏空我们的心灵。 杜绝幻想,脚踏实地做实事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你的追求务必符合你的现实。 敢于断舍离 整理房间,整理心情,舍弃不需要的东西,时刻保持空间和心灵的整洁。 正如当下所流行的极简主义,当你实现了生活的极简,摆脱了冗余的事情,才能最大程度地投入到赚钱中。 提高生活质量 知足者常乐,想要获得幸福感,就要先降低自己的欲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时候,我们的愉悦感不是来自于工作,而是来自于生活。 当工作伤害了你,你要学会用生活治愈自己。[详情]

上海地铁站内年轻男子昏厥 长时间“996”加班害死人
上海地铁站内年轻男子昏厥 长时间“996”加班害死人

  上海地铁站内年轻男子昏厥 长时间“996”加班害死人 4月17日,上海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突发险情,一位市民在上楼时忽然晕倒,情况危急。男乘客神情痛苦,整个人倒在楼梯口干呕、脸色发白。男乘客告诉赶赴现场的民警,自己有心脏病史,并称“要不行了”。民警立即与车站启动预案,启用AED设备现场待命,并迅速拨打120。至120救护车到场时,该乘客生命体征正常。经了解,该乘客系长时间加班熬夜,又未吃早饭,在上楼时突发低血糖,所幸经救治,无性命危险。  [详情]

996.ICU项目早期参与者:如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示威
996.ICU项目早期参与者:如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示威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4月16日,这是GitHub上一个名叫“996.ICU”项目进入公众视野的第22天,当日下午记者在北京东城区一家酒店专访了该项目早期参与者,也是项目核心内容——“反对996”许可证(Anti-996 License)的起草者,他们是上海极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阎晗和法律顾问顾紫翚,这也是一对90后创业夫妻。 据阎晗称自己和太太在3月31日起草并随后发布了一份反对996的开源软件许可证,由此将项目的关注度推向一个高峰,这项许可证以求表达这样一个含义:告诉已被列入996名单的公司,如果还继续这样的制度,那就再也不要用这些好的开源软件了。 从“996.ICU”项目成立,到以马云、刘强东为代表多位互联网知名企业家发声,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发酵,关于996的争议已经从互联网公司蔓延到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一批寻求法律援助的参与者。 对于996加班制,阎晗称,“我们反对的不是996的工作方式,而是不认同现在很多大公司对于程序员的管理方式”,而谈到起草反996开源许可证的目的,他称,“相比诉诸法律,我们更希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示威,帮助程序员群体形成一种长期的、无声的威慑力。 访谈: 经济观察网:为什么要做一个反996的许可证? 阎晗:在许可证推出的前夕,3月29日,参与者们在GitHub上争论了一天,之前的几天,从强调《劳动法》,公布996公司的白名单和黑名单,以及撰写求职指南,这些方法对于大公司影响有限,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只有制定行业标准以及社区性的规范,才能构成对外的影响力。所以在31日我和太太说了这个事情,她有足够的法律背景去起草协议,当天我和我太太两人用了一个晚上将许可证做出来。 经济观察网:那为什么会选择制作开源软件许可证的方式? 阎晗:一开始是想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软件许可证来起草,基于开源的全球历史背景,和程序员之间的文化,这样的方式可以更旗帜鲜明地表达程序员群体的主张,而这种反抗方式应该是程序员独有的。参与者们相信只要程序员看到几乎都会明白,它背后指向一个共同的意义就是,通过开源软件的力量,告诉这些名单上的公司,如果还继续“996”,那就再也不要用这些好的开源软件了。 经济观察网:你做这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阎晗:以996工作制为主,我不认同现在很多大公司对于程序员的管理方式,而且也不认为单纯走法律援助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大公司是强势方。另外一方面,我自己是上海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我并不支持对员工执行996。 经济观察网:也就是说,你自己并不生活在一些公司安排的996工作制中? 阎晗:是的,但是其实我和我太太每天都忙到996甚至更高的程度,因为我们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我们反对的不是加班的工作方式,而是不遵守劳动法,而且目前部分大公司对于程序员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经济观察网:能具体谈谈吗? 阎晗:我的公司以及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是程序员,这个群体看起来一直是工作很光鲜、很精英,但他们的加班手段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多人被管理者以先期承诺的期权、股权作为加班报酬,然后在离职和上市的时候克扣股份/期权,这也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些以项目制工作的人,节奏主要受管理者节奏把控的影响,当管理者盲目扩张项目,再盲目取消,即便努力加班最终也因为业绩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 经济观察网: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才爆发出来呢? 阎晗:我认为是这一两年间互联网经济环境有变。很多问题一直存在,包括雇佣关系、管理制度,但是在有资本驱动的时候被掩盖住了,现在泡沫吹破才反应了一个真实的面目。 经济观察网:许可证发布给这个项目带来很大关注度,也给你们带来什么影响了吗? 阎晗:这个许可证出来后,一些外国媒体来公开采访我和我太太,我们一开始还满担心的,而且我的公司还在寻求新一轮融资,但想到这是一件合法合规的事情,既然是对的,我们想没必要躲躲藏藏。 经济观察网:你认识GitHub上996.ICU的发起者吗? 阎晗:我和他的联络仅限于GitHub和聊天软件,他在一个程序员之间比较流行的社交软件Slack上建了关于996的沟通群,他的账号不经常在线,发言不多,偶尔会在群里说两句话,例如叫大家不要争执等等。 经济观察网:你怎么看待这个发起人在整个过程当中的作用? 阎晗:他的作用相当于为大家做了一个目录,设定了大致的目标,其他参与者可以用程序员协作的方式将内容填充到项目中。 经济观察网:目前的发展态势是否还在你当初的预期? 阎晗:其实无论起草许可证还是后来其他参与者做文化衫等,我们两个最初就是觉得好玩儿。可是目前来看,风向由争取劳动者权益,变成了集体性地反对大公司996制度,群体中也有了各种其他诉求的人加入。 经济观察网:你希望事态的结果是怎样的? 阎晗:其实我们两个是希望以一种很温和的方式示威,帮助程序员群体形成一种长期的、无声的威慑力,并不是只是诉求法律援助、相关部门介入等等。例如,员工们默默地给自己办公室的电脑贴上996的LOGO,以此向老板表达自己,结合软件许可证,这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力量。[详情]

996戳痛了谁?北上广成讨论最热烈地区 过劳成高频词
996戳痛了谁?北上广成讨论最热烈地区 过劳成高频词

  大数据告诉你,996戳中了谁又戳痛了谁? 思客 “工作996,生病ICU”,一句原本程序员之间的自嘲,在最近一个月却突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先来看看近一个月“996工作制”在网络上的热度走势。 “996工作制”引发社会关注 ▲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工作996,生病ICU。”“996工作制”讨论热度的爆发,源于程序员3月27日发起的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受众可以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公司加班情况,京东、华为、阿里等均榜上有名。而马云、刘强东等人的相继发声,令“996工作制”讨论达到峰值,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民争议。尽管随后马云又表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但相关话题仍保持较高热度。 北上广成996讨论最热烈地区 大数据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成为讨论“996工作制”最热烈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互联网企业发达,生活成本高、节奏快,加班已成为常态。 ▲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对于“996工作制”,网民的态度不尽相同: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数据显示,有不少网民反对“996工作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此次话题传播中,“996工作制”“过劳”“健康”成为高频词,但“奋斗”“拼搏”“自愿”也拥有较高的热度,网民“纠结”情绪可见一斑。 ▲“996工作制”话题词云图(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关于“996工作制”,争议在哪里? “996工作制”=高薪+奋斗+个人成长? “如果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如果给我那么高的薪水,我也愿意996”……将高薪、奋斗、个人成长与“996工作制”相等同,可能是本轮讨论中较大的争议。 支持者称, 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要成功,要奋斗,除了智力、资源等条件外,还要拼时间,只要是自愿,就应该支持。 反对者则认为, “996也可能没有任何补贴调休”“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这样的状态下,员工哪怕拿着高薪,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996工作制”是企业面临压力的无奈之举? “大家不满996,但是否也应考虑企业的压力?”也引发一定讨论。 部分网民认为, 目前一些企业各种压力较大,竞争对手都实行“996工作制”,自身也不得不这样做。 也有观点认为,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积极性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996工作制”的讨论,正可以成为反思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劳动法要如何落地? 超过劳动法规定时长的加班,是当下职场的常见行为。大量公司虽然没有将“996工作制”作为一项口头通知下发给员工,但长期让员工以“996”形式工作似乎已是约定俗成。基于自身前途、公司文化、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等考虑,大多员工要么留下,要么辞职走人,很少有人诉诸法律工具。 “996工作制”话题反映的深层次问题 压力是加班之“源”。 “996工作制”之所以引起全社会关注,是因为它是许多人正在经历的真实场景。 一方面,对个人来说,高房价、高成本的生活让不少年轻人自觉放弃休闲时间,将精力投身于工作。 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下,将“996工作制”常态化,以此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成为重要选项。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一个行业起步和发展阶段可以靠咬牙拼搏,但靠牺牲员工正常生活与休息时间的发展难以持续。 要奋斗吃苦,也要权益保障。 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企业应当支付报酬。 年轻人吃点苦有助于成长,但自身合法权益应得到保障。企业应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 ▲上海陆家嘴的夜景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生产效率与员工获得感兼得应成为企业思考的命题。 一边是创业者崇尚的“拼搏与奋斗”,一边是员工对劳动权益的合理维护。“996工作制”话题在当下应有其更深远的思考:随着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员工幸福感与企业发展如何实现共存? 当前,中国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下半场,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因此,在未来,如何更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获得感,应成为企业思考的命题。 我们期待,拼搏奋斗、快乐劳动、幸福生活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美好图景。 要奋斗!也要权益![详情]

媒体人的996:24小时待命 工作即是生活
媒体人的996:24小时待命 工作即是生活

  地产人的996:“加班”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来源:90度地产  四朵金花  这场最初由程序员发起的抵制加班活动,正蔓延到其他行业,演变成为全民话题。 其中,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抱怨尤其多。某地产大V的评论很有代表性:“刚刚给一个地产朋友解释了什么是996。他问这么好的福利啥时房企也执行啊? ” 去年以来,行业换挡,市场降温,房企缩编,每一个消息都压迫着地产人紧张的神经。在大小房企不约而同推行“高周转”的现状下,无数地产人投身其中,用时间追赶业绩,以黑夜置换白日,“加班”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90度地产采访了8位地产相关从业者,探寻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 投资部:996算什么,我们是36524 “996算什么,我们是36524。”小Z一声苦笑。 小Z供职于一家鼎鼎有名的房企,这家房企以近两年在土地和收并购上的频频出手而著称,恰好,小Z所在的正是这一企业的关键部门—投资发展部。 自入职起,小Z的生活里便再也没有“生活”。前段时间,公司收购一家年初股价遭遇暴跌的房企项目引起广泛关注。而这背后,是小Z所在部门及法务部于周五凌晨五点与对方公司签订合同,并于当周周日下午完成其他附属合同签署的苦逼经历。 实际上,在这种令外界匪夷所思的时间点上工作并不稀奇。小Z所在的公司,加班是一种文化,工作日晚8点下班,都会收到领导的“关怀”:“为什么走这么早?工作都完成了吗?” 对小Z来说,早晨必须九点前打上卡,否则视为迟到,下班时间也是没有最晚,只有更晚,不分昼夜赶一份土地报告早已是家常便饭。 设计院:工作保住了 我也单身了 自打一毕业,木木就加入了一家设计院,早就对设计院变态加班有所耳闻的木木起初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但工作步入正轨后,木木还是被现实当头一棒。 通常,木木要同时赶三四份设计方案,涵盖住宅、工业、商业等多种业态,日常加班到九十点,而当deadline逼近时,通宵赶工周末加班也是常有的事。 令木木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连续通宵了近两周后,整个人彻底病倒,高烧持续不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辗转几家医院,卧床休息了近一个月才得以恢复。 忙碌的工作也给木木的生活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陪女朋友,对女朋友疏于关照,前段时间,相处了3年多的女友提出了分手。 工程岗:惨不忍睹 连轴转还要被罚款 小P就职于某大型房企项目工程部,他所在的城市是湖北省某三线小城。 受企业高周转目标影响,小P的工作堪称高速连轴转。小P所在的工程部人员变动非常大,人数最多时能达到20人左右,最少时则只有6个人负责20多万方的项目,一人身兼数职,但不管部门人员多少,小P工作日也是八九点从施工现场回到办公室,开始在线上走各项事务流程,九十点下班是常有的事。 在小P公司,“走流程”这事没有想象得简单,甚至可以说“压力山大”,流程要逐一经过项目、城市、区域、集团的审批才算完事,期间任何一个环节未通过都面临被打回的结果,同一流程被打回两次则会扣流程发起人的分数,而这将直接影响小P每月到手工资。 在项目上,小P经历了他从业5年来最“黑暗”的时光。受前期取证等因素影响,项目工程节点滞后,为了抢时间,小P和他的同事在工地上苦干了2个月,为了抢工期,酷暑难耐的7月份,小P和同事们不得不直接在工地上赤膊上阵,干起了场地清理,运送施工垃圾的工作,尽管如此,那几个月,工程岗的同事们还是因为“延误工期”而遭到公司罚款。 策划岗:我们的工作是7×24 对于策划工作,小梦将其形容为“保姆”,即什么工作都要做,从对外推广策略到案场物料准备,从销售策略到活动策划,还包括文案撰写,一个不落。 小梦做了4年策划工作,她最大感受是累。上周,公司举办了一场发布会,最近两周,小梦都是凌晨两点才回家,然后第二天赶到广告公司,盯内容,出创意,写PPT和主持词。活动结束后,小梦终于松了口气。 “我们不是996工作制,我们是7×24。”小梦不禁感叹。不仅如此,累的同时,策划还面临着高压,很多策划的工作要和销售业绩挂钩。 “每一个动作能否带来购房者来电和来访,这是我们考核的指标。”小梦表示自己压力很大。 在小梦看来,虽然地产行业的工资普遍高些,但策划是高强度工作,所以是青春饭,不可能作为长期工作来做,否则,身体肯定扛不住。 销售岗:开年至今只休了3天 房地产行业销售看起来是一个特别挣钱的行业,但张力不这么认为。他在北京做了8年销售,一个感受是销售行业有二八法则,也就是说80%的钱都被20%的人赚去了。 “能否赚钱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人脉资源、和领导的关系。”张力说,如果晚上下班别人都走了,你还要坚持,这时候来客户了,那就是你的机会。 2019年春节上班至今,张力只休息了3天。“我们没有996,我们是887,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一周工作七天。” 当下北京新房很难成交,就算努力,成交也并不容易。销售每周电话约访必须达到五组,成交一组,没有成交就要扣钱。这是张力所在的销售团队的规定。“底薪4000元左右,扣除租金和生活开销,加上罚款,很多销售每月都亏钱。” 对于未来,张力表示只能继续做下去,他学历不高,除了销售工作,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工作。 中介:业绩不达标就会降级降薪 晚9点,小c坐在自家门店略微拥挤的格子位上,忙着给有买房意向的客户作推荐。其实他本可以正常下班,但小c会时常在脑中不断搜索着是否有其他潜在客户可挖掘。因为,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成交,意味着就要接受领导的“批评”,之前更惨的时候,微薄的底薪都被扣掉了,有了业绩之后才给补上。 但此刻小c还没有很大的压力,年后他正好成交了两个“小单”,获得了不错的提成。小c说,他很畏惧闲下来,闲着就代表没客户,没客户就没成交。 有时候,小c会和同事在门口抽烟,歇息一会儿,似乎此时此刻才能抚平自己的焦虑。小c说,有时候想想隔壁家规模很大的中介,拧紧的神经才会轻松一些,因为他们面临着更多的考核,并且是级别制,业绩不达标就会降级降薪。 物业岗:随时待命还要两头受气 “我只能说,白天晚上两班倒,超负荷的工作量都是小事儿,最让人难受的是一件事儿做下来,到最后里外不是人。”说起自己的物业岗,大辛一肚子委屈。 在大辛看来,很多时候业主反映的一些问题,物业不是不管,而是管不了。 “就拿流浪狗这件事来说,不少业主反映小区有流浪狗,我们也组织过行动,但是很快就被业主阻止了。有些业主觉得流浪狗很可怜,把剩饭剩菜喂狗,长时间下来那些流浪狗就知道在这里饿不死,就会在这里长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不管怎么劝说都没有用。但是有些人却觉得流浪狗不安全,会影响小区环境,搞得我们里外不是人。” 物业管理的都是小事儿,但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最难理清对错。对于大辛来说,他只能寄希望于业主和物业人员能有更多的换位思考。相亲相爱不太可能,相互理解就知足了。 媒体人:24小时stand by 工作即是生活 小静是一家房地产财经媒体撰稿人,晚10点,小静迈着疲累的步子走进自家小区楼下的沙县小吃门店,同时还在电话中指导着新手编辑的原创稿件。 此时此刻,有铁勺与铁锅碰撞的声音,有炒饭的香味,她抬头看到半夜依旧精神十足在炒菜的外乡老板,想到这个城市有那么多顽强且富有生机面对生活的人,觉得都不容易。 媒体的职业属性,代表的不是996,而是打起24小时stand by的精神状态,生活即是工作,工作即是生活。作为一名媒体人,需要做的就是对突发新闻的“随时待命”。 小静甚至体验过在春运的火车上写稿。小静回忆,此前某城限购的行业大新闻,当晚她与同事就立即赶到现场报道,她的同事们,也整晚未归在公司赶制一系列快讯、专题、原创等内容。 小静说,媒体人颈椎都不好,与工作压力大也有关系。但她认为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值得! 90度总结: 一路问下来,地产行业的比惨大会并不能得出“我比你惨”或者“你比我惨”的结果,如果以工作强度来看,大家都很“惨”!但工作强度与收获永远成正比。付出得越多,回报就越丰厚。 即使工作强度超标,金融、房地产与互联网仍是毕业生向往的高薪职业。通俗讲,你觉得“亚历山大”的工作,后面自有一大堆人抢着要。 在一条讨论阿里巴巴“996”是否合理的微博下面一条留言说明了一切,“我愿意加入阿里巴巴去享受这份别的地方体验不到的 996,愿意去借助这个平台让自己尽快成长,并为组织奉献出一份力量!然而没机会进阿里巴巴……”   [详情]

要接受996吗?多数职场人答案为“要么拼要么滚”
要接受996吗?多数职场人答案为“要么拼要么滚”

  原标题:要接受996吗?多数职场人答案为“要么拼,要么滚” “996.ICU”以始料未及的速度火了。 3月26日,一位名为996icu的用户在GitHub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意为“工作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生病ICU(重症监护室)”。发起者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在此更新实行“996”制度公司的名单并上传证据,而对于那些上了“黑名单”的公司,将不让其使用参与项目的用户上传的开源代码和软件,以此抗议996的加班制度。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这个活动迅速得到了大量用户的回应,很短时间就获得了超过18万人的“加星”(类似点赞),几乎成为GitHub上加星速度最快的项目,而被爆出执行996甚至执行更“残忍”加班制度(比如9106和007,即早9点上班晚10点下班一周6天和一周七天24小时待命)的公司名单,也很快接近了100家。 随后,关于996加班的话题也迅速“出圈”,不止程序员,也不止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牵涉其中,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大吐苦水。面对“要不要接受996?”这个灵魂拷问,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其实并没有选择,要么拼,要么滚。 百家企业陷“996风波” 国内知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几乎无一幸免于这场“996风波”:华为、阿里、蚂蚁金服、京东、百度、腾讯、小米、58同城、苏宁、途家网、有赞、拼多多、大疆、用友、网易、便利蜂……看到中国程序员们如此艰辛,也有很多外国程序员前来“应援”。 但很快,“996.ICU”项目的相关页面就被几大主流国产浏览器屏蔽了,显示为“出错”“恶意网站”“访问被非法劫持”……这也引得网友们感叹:程序员们昨天为反996项目加星,今天就要加班把抗议页面屏蔽掉。项目发起者也很快就关闭了“留言”(issues)功能,尽管在很短时间内,留言就超过了1万条。 996为何会一下子成为爆点刷屏?自称“码农”的程序员王翔(化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可能积怨已深最近又愈演愈烈吧。”在接受采访前,王翔反复叮嘱记者,一定不要透露自己的身份和公司。“我们部门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优化’了,已经裁掉了差不多15%,据说要减员30%,我还是打算继续干下去的,现在不是换工作的好时机。”王翔说。 王翔就职于一家一线互联网公司的研发部门,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人员,王翔可是曾经的香饽饽,他是被高薪挖到现在这家公司的。但是,从去年开始经济大环境不好加上公司业绩下滑,裁员在所难免。“公司在压缩成本是肯定的,但活儿还是要干,所以加班也就越来越夸张,一个人干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的活儿,但只需要付一个半人的工资,这样是最划算的。”他说。 根据滴滴出行此前发布的全国加班大数据报告显示,加班程度Top5的行业分布是互联网、金融市场、文化传媒、房地产和教育行业;北京高居全国加班时长榜首,传说中的后厂村(中关村软件园,聚集了200多家IT互联网公司)是全国加班最严重的区域;北京工作日下班最晚的公司Top 5是京东、腾讯、58同城、奇虎360和滴滴自己,这些公司的平均下班时间都在22:00以后,京东甚至到了23:00以后。 李师傅是常年在京东总部趴活的网约车司机,他对京东的加班也颇有微词。“以前是加班到9点可以打车报销,后来变成9点半,4月份开始要10点了。我也只能跟着晚回家。”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来自日本的研发主管,日本主管上班第一天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是有名的工作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这位日本主管辞职了,临走留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自愿”加班潜规则 “如果用人单位明文规定996工作制那肯定是涉嫌违法的。”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浩律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许浩律师介绍,根据我国《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我国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996工作制意味着每周的工作时间达到了72小时,远超过了劳动法的上限。而且按照《劳动法》关于加班费的规定,996工作制下应该拿到当前工资的2倍以上。但现实是,根本不可能。 创业公司工作人员,睡着了也保持接电话的姿势(《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王翔表示,除了法定假日(周六日不算)加班会有加班费,每日的“超长待机”和周末加班从来就没有过加班费,因为是我“自愿”的。计算加班费前提是“公司安排的加班”,这也是法律意义上的加班,而员工自愿加班不属于法律意义上加班,因此也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没有一家公司会‘傻’到硬性规定加班,都是让员工‘自愿’加班。”许浩说。据记者了解,加班时长在很多公司都是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指标。领导也一般都是口头鼓励或者暗示加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虽然《劳动法》中也有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有权拒绝。可以向劳动执法部门举报,也可以提起劳动仲裁。但是,许浩律师也表示,劳动仲裁的现实可操作性很差,几乎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提法”,除非是不想在这个企业继续工作下去,要点儿赔偿走人,否则只能忍了。 但王翔说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加班被“道德绑架”:不加班就没有拼搏精神,不符合公司的价值观。不少公司甚至将996写在了招聘广告中,认为这是引以为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有创业精神、有狼性、有战斗力的表现。 王翔认为,大多数人对加班的反感原因并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要加班,而是很多时候是为了加班而加班,磨洋工为了给领导看。当加班时长成为公司评判员工的量化标准,甚至成为裁员的红线,加班也难免会变味儿。 Grace在一家外资五百强公司做HR工作多年,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外企一般很少有加班文化。其实,程序员们在GitHub上列出“996黑名单”的同时,也开出了一份不加班的白名单,其中九成都是外企。 Grace认为一家要求996的公司,意味着这家公司在管理“体力劳动者”。虽然程序员表面上看上去是智力劳动,但其实,很多中国科技公司做的还是科技产业中“搬砖头”的工种,大量的底层程序员所做的也并非是创造性工作,因此,还是需要拼汗水、拼体力、拼时间。 996身后的隐忧 晚上10:54的西二旗昌平线(《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从千亿市值的互联网巨头,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微创业公司,996根本就不是新闻而是常态。此前也有新闻爆出,多家科技公司都有过员工因为长期加班过劳猝死的案例。因为在医学上,很难证明“过劳死”与工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在中国的法律框架内,没有“过劳死”一说,也算不上“工伤”,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赔偿。 而且加班的阴影不仅仅笼罩在互联网行业中,金融、地产、文化、传媒、服务行业……甚至被认为很清闲的基层公务员,都在承受着加班之苦。“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一曲《感觉身体被掏空》能够一夜爆红也是有原因的。 “程序员至少还是拿着五六十万的年薪在抱怨加班,我们呢?”就职于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李睿(化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整日出入高档酒店并时常与明星为伴的朋友圈羡煞旁人,但背后的艰辛外人很难知道。 “over work(超时工作)当然希望over pay(超额薪水)。因为996付出的健康和生活代价,有没有换来一个合理的回报是这件事的关键。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在老板认为的工资够多了和你认为的工资够多了之间。”李睿说。 李睿说,虽然她和程序员的世界完全不同,但她能理解他们的焦虑:我们都在吃青春饭,我们的行业和公司都不可能养老。中年人才是职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房子车子要供,有孩子父母要养,身体也开始亮红灯,工资想要高点,就很容易被公司裁掉换上便宜的年轻人。谈work life balance是需要资格的。 但是,让李睿和程序员们绝望的是拼命工作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创业公司上市后,连前台都财富自由的故事早就没有了。”她说。 给全世界留下“勤劳拼搏”印象的日本也是曾经的加班大国,晚上九十点钟才是东京地铁最为拥挤的时间。但是,社会学者李春玲与旅日作家萨苏的研究分析显示:从社会学看,996在日本是很失败的,曾经拼命工作赚钱的“过劳日本”和今天的“低欲望日本”密切相关。 年轻人被父辈“吓坏了”。看到父辈那么拼命却老来如此,他们索性选择低欲望,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子。“努力也看不到希望,还不如索性开心地玩。”这是很多日本年轻人的想法。 996或许对于个别企业是最佳选择,但是不是全社会的最优选择很难讲。但对于此,职场人其实普遍并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详情]

证券时报:“996”热议表面上热闹 实际根本不算辩论
证券时报:“996”热议表面上热闹 实际根本不算辩论

   【缘木求鱼】 双方各说各的理,表面上热闹,实际根本算不得辩论,也绝不会争出个什么确切的东西来。 木木 “996”,闹得正欢。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将临之际,这个话题能被“炒”得如此热闹,还真是有点儿意思。 “996”,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能说出一堆大道理。既然是大道理,双方相互反驳起来,难度就都不小。 比如,马云说能“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是意义纯粹的为了美好生活的个人奋斗,不乐意或者享受不了这种“福气”的,完全可以甩手不干啊;而刘强东说,自己还是“8116+8”呢,言外之意,手下的兄弟们“996”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这么说,对方辩手反驳起来还真是比较难下嘴。当然,对方辩手说《劳动法》,说依法治国,说源于美国、工人斗争争来的8小时工作制,马老师、刘大哥质疑起来,估计多少也会有点底气不足。双方各说各的理,表面上热闹,实际根本算不得辩论,也绝不会争出个什么确切的东西来。 “996”是个早已有之的旧事物,早不争,晚不辩,偏偏在此时“一石激起千重浪”,肯定有原因,不能单纯地以“巧合”敷衍过去,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自有道理。 以前的日子就不说了吧,在1949年至今的七十年间,中国人拼了老命地干,“996”、“8107”、还有更厉害的“6127”,这才用七十年的时间,干完了人家两三百年干过的活儿。可以说,“996”式的日子,对中国人而言,绝对是常态;埋头苦干,毫无怨言,对中国人而言,也绝对是常态。 沐风栉雨苦干七十年,中国人是不是就可以直直腰、松口气?恐怕还不行,因为前面还有个美国在飞跑。那么,等到追上美国、超过美国的那一天之后,是不是就能歇一歇?估计还是不行,因为后面肯定会有一帮人追。把追赶者甩得远远的,是不是就可以躺在路边眯一会儿?应该还是不可以,因为还有许多马老师、刘大哥劲头儿十足地往前跑…… 其实,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教训过“倦于学”、“愿有所息”的子贡,“生无所息!”随后的中国人,于是就按照夫子的指示一路干了下来。如果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相信中国人还会这么一直干下去。放眼全世界,中国人的勤劳、吃苦能力,如果自认是“第二”,估计就没人好意思夸自己是“第一”;这种能力,或者说习惯,大约已经蚀刻进中国人的基因里。 因此,对中国人而言,吃苦、受累,长时间吃苦、受累,甚至一生吃苦、受累,也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情。在这方面,著名且足以表率的古今人物实在太多;大约也正是因为这种人实在太多的缘故,这种任劳任怨的性格特质,才能成为中国人民族性里最重要的一个标志物。现在,“996”,这种对中国人而言,原本再寻常不过、简直属“毛毛雨”量级的事情,居然也能被热“炒”到多日难凉的地步,即使在本能支配下寻思,大约也应该知道,肯定有一些不太寻常的因素产生了。 至于是什么不太寻常的因素,这还真有点儿不好说。硬要说,大约也只能循着“正常逻辑”的方面说一说。正常的逻辑是什么逻辑呢?就是别管是“几几几”,总要图点儿什么,崇高理想也好,一张大饼也罢,总归是要有点儿什么才好。 比如啊,马老师的弟子们,每天“996”地拼命干,别管一年还是十年、二十年,如果也能如马老师,为了改善生活,随便就能跑到香港半山上买座大宅院,估计就什么问题都没有。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马老师的弟子们,没目标、没大饼,每天还要“996”,那就实在有点儿自轻自贱了,还是赶紧拍屁股走人的好。如此看来,只要讲点“逻辑”,天底下大约就没什么事能争执得起来。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详情]

“996”加班文化惊动外媒 外国网友也加入声讨大军
“996”加班文化惊动外媒 外国网友也加入声讨大军

   近日,一名中国程序员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起的“996.ICU”项目引发了一阵舆论海啸。 该项目意在炮轰互联网工作人员“上班996,住院ICU”的现象。 许多参与讨论的业界大佬也被卷入舆论风波,其中就包括了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而中国互联网大咖这波关于“996”的讨论也引起了不少外媒的关注。 (Via Reuters) 4月11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交流时表达了自己对“996”的看法:“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这番言论一出,激起众多反对声音,同时把对“996工作制”的讨论推向了高潮。随后,马云又在周五和周日发表微博长文进一步阐释他对加班文化的看法,从而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和批评。 而中国的加班文化和中国互联网大佬的个人观点也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Jack Ma, founder of e-commerce giant Alibaba, has spoken out on social media in recent days in support of the Chinese work practice known as "996." The number refers to working from 9 am to 9 pm six days a week and is said to be common among the country's big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start-ups. 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支持被称作“996”的中国加班文化。“996”这三个数字代表从早上9点开始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的加班现象。据说,这种加班现象在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和创业公司非常普遍。 "If we find things we like, 996 is not a problem," Ma said in a blog post Sunday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site Weibo. "If you don't like [your work], every minute is torture," he added. “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马云周日在中国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说道。“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 Ma's comments prompted criticism from Chinese social media users. 马云的这番评论引来了中国网民的批评。 ▲Jack Ma endorses China's controversial 12 hours a day, 6 days a week work culture (via CNN) 不仅仅是马云,身处裁员传闻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表达了他个人对加班文化的赞成态度。 (Via 华尔街见闻) Mr Liu, who started the company that would become JD.com in 1998, recently wrote about his attitude to work, saying he used to set his alarm to wake him up every two hours to make sure he could offer his customers a full, 24-hour, service. 在1998年创立了京东公司的刘强东,最近写到他关于工作的态度时说,他曾经把他的闹钟设置为每两个小时响一次,把他叫醒 ,确保他能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 He wrote: "JD in the last four, five years has not made any eliminations, so the number of staff has expanded rapidly, the number of people giving orders has grown and grown, while those who are working have fallen. 他写道:“京东在过去4、5年间没有淘汰过员工,因此员工数量迅速庞大起来,发布命令的人越来越多,而执行命令的人却在减少。 "Instead, the number of slackers has rapidly grown! If this carries on, JD will have no hope! And the company will only be heartlessly kicked out of the market! Slackers are not my brothers!" “不过,懒惰的员工的数量在迅速增长!假如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京东就没有希望。公司也会被无情地踢出市场。懒惰的人不是我兄弟!” ▲Jack Ma defends the 'blessing' of a 12-hour working day(via BBC) 对于大佬们捍卫加班文化的态度,国外的网友是怎么看的呢? 在Reddit上,不少网友对马云的言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era--vulgaris In other words, indentured servitude. Anything over 10 hours a day or 8 hours a day + a long commute, and you're effectively living at work. 换个说法,这就是契约奴役。任何每天10小时以上或每天8小时加长距离上下班的情况都意味着你生活在工作中。 No free time except on the weekends, and even then you're spending one of those days off doing all the myriad work at home that you couldn't do during the week because you basically wake up, work, and go back to bed. 除了周末,没有自由时间,即使那样,你还要在周末花一整天时间来做你工作日无法完成的堆积成山的工作,因为基本上你的工作日就是醒了就工作,一直做到睡觉。 @tw11n 12hr work day, sure, and 3 day workweeks. Otherwise, Jack Ma seems disoriented and might need help. 工作日每天工作12小时,当然可以,但周末要休息3天。不然,马云就是病了,这病得治。 @EvilPhd666 This is how you burn people out. 这就是他们把人累垮累病的方式。 There are certain industries and job natures that can allow 12 hour days, but they are usually highly technical in nature, pay damn decent, and they rotate between 3 and 4 day work weeks. That means they respect time for rest and has a generous work/life balance. 当然确实有些行业和工作的性质要求一天工作12小时,但它们通常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且报酬也很不错,而且周末会轮流休息3、4天。那意味着公司尊重休息时间,也尊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Jack Ma is killing his workforce. I suppose no one ever gets that rich without gross exploitation. 马云是在杀害他的员工。我猜想不靠严重的剥削,没有人能变得那么有钱。 此前Global Times视频小分队就针对“996”加班问题采访过来自不同国家的歪果仁,他们对加班表达了不同的态度,有人认可,有人反对。 日本也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国家。采访中有个日本受访者表示,在日本,加班是常态。 ▲“很多日本人要等老板回家才能下班,工作时间会是早上8:30到晚上11:00,赶最后一班地铁” 但在Japan Times对于马云的这番表态的报道下,有网友留言并不认可他的做法。 @Procyon This is the best news since Jeff Bezos' divorce and here is how to become a billionaire:labor exploitation. 这是继贝索斯离婚后最好的新闻,告诉你怎样成为亿万富翁:劳动剥削。 @Magus Someone leading their own up start-up could work 72 hours a week, sure. 一个领导他自己创建的创业公司的人可以一周工作72小时,那是当然的。 But an employee? 但对于雇员? That's over 128 hours of overtime a month, much higher than the Japanese sky-high ceiling of 100 hours a month. 那可是一个月加班超过128小时,比日本一个月加班100小时的天花板还要高得多。 不过,根据Asia Times的报道,马云曾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到他自己其实也为太努力工作而忽视对家庭的付出而后悔。 As for Ma himself, he told reporters in a 2017 interview that he regretted working so hard and being unable to devote enough time to his family. “If I could live again, I would absolutely not have a life like this,” he said. 至于马云自己,他曾在2017年的采访中告诉记者,他后悔工作太努力,无法为他的家庭付出足够的时间。“假如我可以重新活一次,我一定不会再过这样的生活,”他说道。 ▲Jack Ma backtracks on ‘996’ working hours (via Asia Times) 不过,高科技企业的加班文化也不是中国 特有的。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曾坦言他曾一周工作达到120小时。 (Via AP Images) Long workdays in the high tech sector are not unique to China. Tesla co-founder Elon Musk has previously said he worked up to 120 hours per week when the electric vehicle maker struggled with production delays. 高科技行业的加班现象并非中国特有。特斯拉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此前曾说,在他的电动汽车公司因生产延误而挣扎的时候,他每周工作时间达到120小时。 "There are way easier places to work, but nobody ever changed the world on 40 hours a week," he posted on social media site Twitter in November last year. “有许多工作轻松的地方,但没有人可以用每周工作40小来改变这个世界,”他去年11月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帖说。 ▲Jack Ma endorses China's controversial 12 hours a day, 6 days a week work culture (via CNN) 你怎么看公司的加班文化?你会为了提高自己而加班吗?欢迎留言并分享你的观点! 整合:Du Qiongfang 原文:CNN, BBC, Reddit, Asia Times 图/题图:Reuters, AP Images, 华尔街见闻 采访:Du Qiongfang 监制:Xi Xi   (本文来自于环球网)[详情]

各大互联网公司夜未央一览:莫道加班晚 更有晚行人
各大互联网公司夜未央一览:莫道加班晚 更有晚行人

   城市之 “光”莫道加班晚,更有晚行人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 | 北京摄影 卓别林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曾描绘机械工人如上着发条般日复一日拼命工作的场景。 时空转换,却似曾相识。 晚上9点,对于在北京工作的人,或许才刚刚处理完一天的各种需求,终于可以开始安静地去完成早晨定下的工作计划。 从上周开始,一批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建立了996.ICU项目,向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等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企业制度发起抗议。 业内人士分析,996工作制隐性存在多年,此时集中爆发,或与互联网红利消失有关,“不是对996不满,而是对收益不满”。 夜未央,城市之光,照亮了梦想,照清了生活。 19:08 大望路 21:15 百度科技园 21:16 希格玛大厦(腾讯办公地点) 21:20 新浪总部大厦 21:22 CBD 21:34 中国卫星通信大厦(今日头条办公地点) 2019年第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详情]

刘强东马云祸从口出 996争议凸显社会阶层对立
刘强东马云祸从口出 996争议凸显社会阶层对立

  刘强东马云祸从口出 “996”争议凸显中国社会阶层对立 来源:政知事 中国电商巨头刘强东和马云再次站上了舆论头条的位置。 马云重新定义了“加班”,刘强东则重新定义了“兄弟”。但是却与普通大众的世俗价值观严重对立。  在中国谈到电商和互联网,离不开马云和刘强东。这两位分别代表了阿里巴巴集团和京东集团。两家公司都深刻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和广大消费者的生活。  但是对待提倡加班的“996工作制”,企业家视角与普通工薪阶层的看法总是有着惊人的差距和不可弥合的鸿沟。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认为,公司的成功是兄弟们拼出来的。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则一直宣称,18罗汉的团队精神带来了阿里巴巴的成功。 但是恰恰是在“兄弟”和“团队”问题上,两位企业家成为了众矢之的。  舆论一边倒的风潮的背后,是两位60后、70后企业家赖以创造了巨大成功的拼搏精神已经不适应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和90后。 换句话说,榨干奋斗者在90后身上已经不管用了。 90后对生活和工作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艰苦的70后和奋斗的80后。 他们在互联网信息红利中成长起来,生活环境相对更加优越,资讯的便捷和丰富塑造了更加独立饱满的个人价值观。 正因如此,马云和刘强东的996言论,70后默默承受,80后选择忍耐,90后则选择不care。 有命赚钱没命花,年轻一代对生活的本质看得更加透彻。  纵观国际社会,美国、日本激励90后大多采用怀柔的沟通和迎合方式,像过去榨汁机一样的制度安排以及鸡血一样的激励已经不管用了。 中国公司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红利和智力红利,注定要走上西方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常态,靠技术前沿、创新引领行业,靠工作质量而不是时间取胜。 很多企业依然通过舆论、制度等继续激发奋斗者热情,但客观上高强度的竞争已经让人被榨干了,进一步的高压政策维系的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忠诚。 另一个层面,中国商业环境饱和竞争后已经出现了稳定格局,白手起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固化。 大众对企业家的态度也出现了拐点。但是企业家还感觉不到,他们还理所应当的觉得社会应该对自己的成功给与尊重,但忽视了正在孕育的这种阶层对立情绪。 企业家和年轻人价值观缺少一致性正在导致激烈冲突。[详情]

X公司中层:要员工对公司有感情 但公司对员工没感情
X公司中层:要员工对公司有感情 但公司对员工没感情

  996背后,那些真实的人们和真实的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以不同的形式执行高强度工作模式,而身处不同位置的员工,对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记者 | 韦杭 在国内互联网圈,“996”工作制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近日终于被摆到了台面上。马云、刘强东先后表态,《人民日报》发文评论,使这个现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当我们在公共话语空间内讨论996时,往往忽视了这一伞概念下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以不同的形式执行高强度工作模式,而身处不同位置的员工,对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界面新闻采访了三位不同层级的互联网从业者,探寻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 “独角兽”公司基层:“我觉得我熬不到拿期权了” 进入Y公司前,吴莉从没听说过996。她大学读的不是计算机专业,同学大都去了外企,她却向往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行业,而Y公司是这个领域最抢眼的几家“独角兽”之一,开出的薪资比所在城市应届生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另外还有期权。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人人都在谈论上市,仿佛敲钟就是明天的事,这让吴莉格外兴奋,谁不想刚毕业就拿到一大笔钱呢? 面试过程中,HR提了一句:我们公司节奏比较快,你没问题吧?吴莉说没问题。都说互联网创业公司压力大,但她专业成绩优秀,又年轻,她相信自己能应付。 入职第一天,她没被分配到具体任务,办完手续就没什么事了。下午6点,她准备下班回家,同事一脸奇怪地看着她:你不知道公司9点下班吗? 她愣了一下,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像是要下班的样子。她只好又干坐了三个小时。 这是她此后近一年内下班最早的一天。 吴莉的劳动合同上没有写明上下班时间,但公司内部有不成文的规定,早上9点到岗,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事实上,到了晚上9点,办公区仍然是满的,从刚入职的新人,到各个层级的团队负责人,所有人都留在自己的工位上,等着胆大的先走。 有几次吴莉手头工作不多,9点就走了,很快上级就找她谈话:你最近是不是走得太早了? “说是996,其实根本不止。我们团队大概9点半以后,研发10点能走就很开心了。”她说。 为了防止员工摸鱼,公司还实行了一套评估工作饱和度的机制,称为“资源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员工每天做了哪些事都要在系统中登记,一天12小时的工作时间,饱和度要在90%以上。公司有句口号,“一周工作时间不到120小时,就是工作不饱和”。 对于技术、运营等业务部门来说,工作时间甚至无法按小时计算,只要上面给了任务,就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曾有团队因为老板在会上随口提出的一个需求,连续熬了一周,每天凌晨4点离开公司,早晨9点再回来打卡。 吴莉经常在夜里10点以后接到上司派来的零碎活儿,比如整理文档、分析数据,大多数任务和她的岗位工作毫无关系。有一次她正要下班,隔壁团队主管叫住她,用15分钟给她介绍了他们团队手头的项目,然后让她“帮忙”做其中一部分工作。 “我根本不明白那个项目是做什么的,从来没接触过。”她反复说,“我完全不会啊。” 除了工作量巨大,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也出乎她意料。任务排期经常撞车,有时某个项目马上就要交付,产品部门还没做完,运营又得想办法延期,人人焦头烂额。“产品已经整夜整夜的加班了,实在是做不过来。”吴莉有同学在外企工作,听对方说,他们每一个项目组都配有一个专门的产品经理,她羡慕得不行:“还是人员配置的问题。” 其实公司一直在招人,吴莉入职时大约有1000人,如今已经扩张到2000人。比吴莉早来半年的同事告诉她,他入职时公司只有400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公司规模翻了5倍。 招了这么多人,工作效率却没有提升,加班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吴莉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公司业务增长速度快,另一部分原因是外界渐渐都知道这家公司压力大,有经验的从业者不愿意来,招来的都是应届生,工作效率很低。“我们公司加班都出了名了,知乎搜‘在Y公司工作是怎样的体验’,全是匿名骂公司的。” Y公司招聘标准很高,只招985、211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但进了公司,他们就成了一颗颗螺丝钉,被随意拧在某个位置上,快速地磨损。“有些研发部门的老员工确实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学到东西,有成长。但我们做的全是碎片化的事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有什么热情?” 在这种高强度工作环境下,公司人员流动率非常高,许多人来了几个月就走了。内部人开玩笑,说在Y公司呆到半年以上,就算老员工。 管理层对这种现象似乎并不在意,走了一批,就再招一批,人力部门永远在面试。有人上午还在工作,下午就被劝退,新招进来的人直接坐进前任留下的工位。 尤其让吴莉不舒服的,是新员工的薪资水平普遍比老员工高。公司规定,员工间不许交流薪资,但总有混得熟的同事悄悄打听,吴莉私下得知,自己的薪资比同部门干了一两年的同事高,新来的人又比她高。“每年只有20%的老员工能加薪,今年我就没有加。” 她理解公司这样做的原因:人工智能是眼下最热的风口,少数几家独角兽竞争激烈,为了和对手抢人,必须开出更高的工资。但她不理解为什么公司不能少招一些新人,对老员工好一点。“人员流动太快,前面的人项目没写完就走了,后面的人就会非常麻烦,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整个公司给她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冷酷。她入职至今从没有参加过团队建设,同事一起吃个饭也是匆匆忙忙,吃完立刻回公司工作。办公室的气氛总是很紧张,所有人都像绷着一根弦,随时会断裂。有一天,坐她附近工位的女同事被上司骂了几句,突然崩溃大哭,第二天就辞职了。 “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是这样,好像都认为这是应该的。”她说。公司里的人几乎都是名校出身,从小就被告知,拼命努力才能有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如今她得到了好工作,却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她想要的。她已经目睹多位同事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职,胃病、颈椎病、心脏病,有人一体检完就提交了辞职报告。 她自己上班一年,没有一天在凌晨1点前睡过,到后面开始频频发烧,状态最差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是飘的”。每天早上她都不想睁开眼,想不到任何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她连体检都没时间去做。 吴莉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努力能换来多少期权。入职时,公司承诺半年后和她签期权协议,但一年过去了,她连协议长什么样都没看到,更不知道协议会给她开出什么条件。“我觉得我肯定熬不到了。”她说。 明星公司中层:“公司要求员工对公司有感情,但公司对员工根本没有任何感情” “我给X公司加班不是为了钱。”采访过程中,王薇反复强调这一点。 王薇进入X公司前已在传统行业工作了5年,收入不错且十分稳定,只要她愿意,可以一直做下去。她选择跳槽,部分原因是X公司描绘的报酬让她看到了财务自由的希望,但更多是冲着明星创业公司的光环,这几年“互联网+”的概念炒得火热,她期望新工作会给她带来成长。 进入X公司的第一年,王薇几乎是以热恋的心态来工作。X公司正处于最朝气蓬勃的阶段,团队规模不大但战斗力极强,业务每天都在增长。创始人M还不到35岁,有着金光闪闪的背景和一张帅气的脸,成天像个大男孩一样在公司里蹦蹦跳跳,工作特别拼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早上还能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公司。他骂员工骂得很凶,反而被视为直率不做作的标志,“没有人不喜欢他。”这种扁平、年轻的感觉,是王薇在之前的单位没有体验过的。 有这样一个老大,团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加班文化,虽然没有明确的打卡制度,但员工自发“996”,甚至超过“996”。公司规定,晚上10点以后下班打车可以报销,王薇每个月都能整理出20多张发票,有些发票时间甚至在零点以后。 那段时间,她几乎从不感到疲惫。“整个团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那时候公司实行大小周,大家单休的时候就拼命工作,双休就拼命玩,周五晚上飞去滑雪,周日夜里最后一班飞机赶回来上班。其他公司的人都说,X公司的人到双周周末就疯了,其实我们平时工作量非常大。” 然而,最初的兴奋感过去后,王薇发现她对这家公司的作用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大。虽然她处于中层的位置,手下有团队,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多少话语权,仅仅是一个执行环节而已。很多时候,她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完成的项目只是用来 “试错”,注定不会有结果。 M总说创业公司需要不断试错,但王薇的感受是,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尊重。“让你做十件事,只有一件能做成,那九件事不断积累,慢慢就把热情磨掉了。” 另一方面,她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一样积极。有些员工表面热情,实际上活干得不多,该拿的奖励却一点也没少拿。还有一些人来得比她还早,经历了从零到一的最艰苦的阶段,给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钱却比她还少。“薪资结构非常不平衡,不是按劳分配,而是看你能开多大的口,你谈判能力有多强。从公司的角度来说,预算能省则省,毕竟省下来的钱就是老板的钱。”她总结了一句话:能者不一定多得,但“太tm多劳了”。 王薇开始怀疑公司推崇的“鸡血”精神只是一种洗脑,而真正让她心态发生改变的,是她目睹的一场人事洗牌。 和她同期进入公司的另一位中层带着团队拼了半年多,做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项目,大幅拓展公司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但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他的直属上级却极力打压这位中层。事情闹到CEO那里,向来强调结果导向的M这次却只丢下了一句话:“向上管理也是员工职责的一部分。”那位中层愤而辞职,两手空空地离开了X公司。 这件事让王薇的心彻底冷了,“亲眼看到了什么叫鸟尽弓藏。” 她发现,互联网创业公司远不像宣传的那样人性化,就连创始团队成员也不过是机器上的零件,一旦找到更方便实惠的替代品,就会被抛弃。“员工和公司相互成就,是说给员工听的,公司要求员工对公司有感情,但公司对员工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她说,“如果纯粹只是利益关系,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干?他们给我的钱根本不值得我付出这么多。” 她入职时没有仔细研究过期权条款,考虑离职时拿出来一算,发现自己还要熬半年才能开始行权,最终能拿到的数字也远远够不上财务自由。“我算了这笔帐,就决定不要期权了,就当拿这笔钱买个健康。”她原本身体素质非常好,最近一次体检,竟查出了心脏早搏。 王薇离职前,公司刚开始正式推行996制度,而员工们的态度和两年前已经完全不同,连最拼的新人也学会了早上先到公司打卡,然后去健身房游两小时泳,再悠悠闲闲回去工作。“晚上大家吃完饭,逛逛街,7点回办公室写写邮件,把6点能做完的事情拖到9点,9点一到就一哄而散。”她说,“真的挺可笑的。” 办离职手续那天,她想跟M聊一聊,过去经常凌晨三点还拖着她谈愿景的M却说没时间。她最后也没能见到M。 王薇又回到了传统行业。“互联网公司的价值观太糟糕了,我不能接受。” 行业巨头中层:“过两年还会不会有公司要你,给你这个薪水?” 得知996.ICU项目时,赵晨的第一反应是不解。“我了解到的情况可能和网上不太一样,我周围几乎没有人抱怨,大家都是主动加班。” 赵晨在搜索引擎巨头B公司工作,做人工智能业务。他所在的小组不到10个人,基本都是资深工程师,年纪在30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了家。公司没有从制度上要求996,但每天所有人都会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才下班,周六乃至周日也经常来公司加班。 有一位同事,房子买在北京东五环外,而公司在北京西北角,上下班太远,干脆在公司附近租了间房,每周住四五天,周末回家,“像长期出差一样”。他的孩子今年刚满两岁。 “同事彼此之间有竞争的压力,”赵晨说,“可能领导没让你加班,甚至没给你派活,但晋升的机会就那么多,如果你出不了成绩,别人上去了,你谁都怪不了,连领导都怪不了。” 赵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每天早上9点半上班,晚上6点下班,全公司准时走得干干净净。他待了一年多就辞职了,因为看出“公司快不行了”。那家公司如今已退出了中国市场。 “互联网大潮进入后半场,他们什么风口都没赶上,人工智能、区块链都没做起来。当时很多同事都看出趋势,跳槽去了本土互联网公司。”他说,“中国公司拼技术原创可能拼不过人家,但拼体力还能拼得过。” 离开外企后,他自己创过业,在创业公司干过,又从创业公司跳到B公司,三四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已经习以为常。 他认为国内互联网圈的加班风气与整个行业的浮躁氛围有关,移动社交、O2O、人工智能,大家总在马不停蹄地追赶一个又一个风口,造成了巨大的工作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风口总比没有好,毕竟站在风口上才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 赵晨目前刚实现“车厘子自由”,离财务自由尚有距离。他的创业经历没能让他一夜暴富,还赔了一部分进去,好在他及时放弃当老板的梦想,回头重新做打工仔,总算存下一点钱,加上家里的赞助,在2016年贷款买了房。 他已经不再信任创业公司的期权,对公司也没有什么特殊感情,只想维持一份稳定的收入,能支撑家里的房贷。B公司的薪资水平不低,但他仍然有强烈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驱使他保持高强度工作。 “互联网行业更新快,尤其是这两年,互联网红利、人口红利都消失了,有人说人工智能也有泡沫,随时都会出现变数。”他说,“不能光考虑现在公司的待遇,还要考虑自己的价值。万一这个公司黄了,你上其他公司,人家还能不能给你这么多钱?” 赵晨读书时,专业方向并不是人工智能,毕业后边工作边自学,硬是挤进了这一行,现在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博士论文。“有人说我加班是被公司洗了脑,我觉得不是,我是为我自己做事。”他把现在的工作看作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由于人工智能是B公司的战略重点,各种资源都向他所在部门倾斜,而且有大量的数据可供实验。 赵晨从小爱好小提琴,这两年渐渐放弃了。因为长时间对着电脑,他的颈椎也出了问题。但他反复强调,必须有所取舍。 “人的本能都是什么都想要,又想要眼前的物质,又想要诗和远方,哪有那么好的事?我觉得还是尽早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的东西就彻底断绝。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没什么可惜的。”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说实话,我还挺喜欢我原来那点小技能的,但没有办法。” 不久前,他父母从东北老家到北京玩,他乘星期天带他们去公司参观,遇见同事带着媳妇在公司加班,俩人一块儿吃盒饭,他父母才相信他工作真的很忙。“老人会有些不理解,催着生孩子什么的,我就跟他们说我工作成就很大,同事都认可我,再熬两年可以去小公司当个高管,等等,这样的话都跟他们说过,”他说,“给他们一个念想。” 赵晨希望有一天能把父母接到北京生活,但他现在的房子太小,一家人住不下。“再熬五年吧。”他说。 *为保护采访对象,吴莉、王薇、赵晨为化名,涉及内容全部为采访对象真实经历。[详情]

向远之:不要让996蔓延成为社会的“恶法”
向远之:不要让996蔓延成为社会的“恶法”

  向远之:不要让996成为社会“恶法” 近日,关于996的话题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甚至引发马云四天三谈996,公开支持996。 讨论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先对经济环境做一个了解。当前,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到了平稳发展期,首先,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十分之高,而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又在降低;其次,新的行业热点正在孕育当中。而且,整个中国经济正在结构转换过程当中,高经济增长率已经成为过去,互联网行业发展不可能背离整个经济大环境。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企业不是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挖掘蓝海市场,而是一味强调996,将压力转嫁到员工身上,本质上是压低员工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竭泽而渔,在降低员工价值的同时,使得员工没有时间来自我提高和照顾家庭,本质上是一种不负社会责任的体现。而且,996也并不能够完全提升员工的效率和能力,反倒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员工出现懈怠和工作能力下降的情况。 马云说得没有错,企业需要提倡奋斗精神,但不能够硬性规定996的制度。而且企业的奋斗也需要和人性取得平衡。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越来越强调人本管理,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更应该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员工活力,帮助员工平衡个人生活的工作路上进行深入探索,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三赢,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不止于此,监管部门应该强化劳动法的执行,要密切注意互联网产业等新经济产业的劳动情况,并且与企业进行沟通,如果有违法的事件出现,必须进行相应惩罚。同时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调研和签订自律公约,避免企业在劳动时间上的恶性竞争。 从宏观而言,要帮助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努力发掘新的行业蓝海,摆脱陷入竞相压榨劳动力成本的怪圈,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蓝海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将是大有可为。 而对于员工而言,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能力,需要自我完善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同时社会要提供丰富多元的培训机制和知识传播机制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多方面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让996蔓延成为社会的“恶法”。[详情]

新京报:996工作制 蜜糖还是“毒药”?
新京报:996工作制 蜜糖还是“毒药”?

  996工作制 蜜糖还是“毒药”? 4月15日晚8点多,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办公楼内灯火通明。新京报记者 梁馨 摄 早上9点到岗,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就是所谓的996工作制。近日,996工作制火了,有程序员在世界级的代码仓库Github上建立项目,表达对996工作制的不满。短短几天内,该项目获得大量程序员的关注和支持。 随后,互联网巨头纷纷对996工作制作出反应,一时间,996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马云先发声表示,996是福报。后再次针对996发表观点称,关键不是对不对,而是思考自己的选择。而刘强东则在朋友圈发文章称,“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而当当创始人李国庆则挑起了反对996的大旗,他认为,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一边是反对声占多数的员工,一边是大谈责任、事业的老板们,关于996,你怎么看?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互联网公司人力(HR)、法务,法律人士,人力资源专家,以及百度、阿里、京东等企业员工,共同讨论关于996的话题。 话题1 996是否普遍存在? 张朝阳(搜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搜狐现在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搜狐历史上太好人文化,我们要把它抛弃了,现在搜狐要求员工尽职尽责地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种本分。 互联网竞争特别激烈,这种本分职责对你的时间和投入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倒没有对时间上做这样的要求,我们依然保持着周末大家休息,偶尔周末也会开会。我还是基本上赞同让大家好好地工作。 互联网公司HR:在大公司中,是否996要看不同的岗位和职务,甚至是具体的项目。 虽然没有几家公司明确规定必须996,但有的公司“加班文化”很严重。比如某知名内容分发公司的大小周政策,上六天班的那周有“福利”,就是这一周的星期三可以不用加班,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家公司的加班多严重。但这也是这家公司员工薪酬普遍高于互联网行业正常薪酬的百分之三四十的原因。 很多互联网公司用福利“诱惑”你加班,比如加班餐和班车制度。腾讯、美团和京东等很多公司晚上9点后可以报销车费,也提供免费的晚餐。这就是市场情况了。还有一些互联网的创业公司,由于在初创期,很多部门说007都不过分。 头条系某员工:我们是弹性工作制,比如早上9点上班,下午5点就可以走了;上午11点上班,下午7点就可以走了。但是都到下午5点了,你肯定想等一等,在公司吃个免费的晚饭;而下午7点下班的,多数也想等一等,晚上9点再走,这就可以打车报销了,而且加班两个小时以上,还可以申请加班费。 至于外界盛传的大小周,这也是大部分员工自愿选择的,如果来加班,也会获得加班费。而且为了缓解员工必要的加班情况,头条一直在扩招。 某车联网创业公司负责人:虽然没有要求员工996,但是在必要的时间,还是希望员工能够接受加班以及有创业精神和准备。每天早九晚五肯定不适合我们公司。公司给员工股票,对于只求稳定的人只给工资就可以了,只有当成创业的员工才给股票。 施海鹰(猎头公司CGL相关负责人):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在做创新方向时需要快速地推进,所以加班会普遍存在,很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是996,甚至超过996,但这并不是一个潜规则。 话题2 996的效率和回报如何? 某手机厂商负责人:作为团队负责人,谁都希望员工能够996甚至拼命工作,业绩才有保障,但除非核心团队,大部分人很难做到996。 某芯片公司副总裁:如果想要高薪,就要对得起高薪,如果不在乎,可以选择稳定但相对低薪的工作,这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不过,他认为马云的讲话影响力不只是局限在互联网行业,会逐步影响到其他行业。 阿里某程序员:做“码农”几乎没有一天是不用加班的,996已经是最基础的情况。坦白讲,我不认同996,但是我认为做有意义的事和有成长的事超过996也未尝不可。我们之所以选择加班,无非是项目所需和时间紧任务重,像双十一大促这样的重要时间点,但996式的加班常态化并不可取。 京东员工(甲):目前上班都有间接的磨洋工心态,一直等到晚上9点下班,必须耗到995嘛,上班期间也啥都不敢做,担心做错了事被开,所以大家都在相互推事,一直推到九点,这样的工作非常没有意义。 京东员工(乙):我对996持开放态度。前年以管培生入职京东,在京东工作这些年晚上9点以后下班是家常便饭,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工作没办法在8小时内完成,另一方面是领导下班时间晚,自己不会比领导更早下班。 百度某员工:我所在的部门没有强制996,我个人的上下班时间一般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半。有时候,遇到一些紧急的情况,也会留下来加班。但是,对于马云所说的996是福报,我不认可这个观点,这是在道德绑架。 如果公司真要实行996,那就必须与KPI挂钩。现在很多公司的996都是在磨洋工。如果改成了996,KPI翻倍,工资也应该翻倍。如果改了996,KPI没变化,那只能说明这人能力有问题。别人早九晚五能干完的活,他为什么非要加班才能完成? 如果有一天公司真的强制996了,我也可能会接受,毕竟现在工作不好找,跳槽也比较难。 某女装电商员工:虽然电商运营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周末和节假日加班,但是出于业务压力等原因,员工被迫接受996的工作节奏。因为业绩压力,领导给我们打完鸡血强制要求大家不论时间地点秒回工作消息,真的接受不了。 虽然长期来看不利于员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展,但是短期内我依然不会考虑更换工作,因为换工作的成本比接受996要高。 话题3 合法性漩涡中的996工作制 某互联网公司HR:996是一个自我驱动,但不应该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公司文化。比如,如果员工不愿意996,就被说成价值观有问题,不努力。这种绑架行为并不好,抹杀了多元存在的价值观,这让企业的包容性显得狭隘。996这种机制对企业和员工而言,无法断定好坏,因为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大型互联网公司法务总监:严格来讲,996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因为上班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长。然而从企业层面而言,经过修订工资结构或与员工签署自愿加班的协议则能够一定程度上免除企业的法律风险。 目前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薪酬结构大都是“打包的”,即工资结构中没有明确基本工资和加班工资,这也是导致996工作制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引导员工结果导向是最重要的,除了明确工资结构并履行提前告知的义务,企业应引导员工去自愿完成而非强制。 目前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人力成本又非常高,因此996工作制的存在有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三个人的996就能节省一个人的人力成本,如果是人数众多的大公司,这个数字将是巨大的。 周掌柜(商业战略专家、专栏作家):通过解放人激发创造性的生产力才能创造增量的竞争力,中国企业一味强调进攻性容易与世界为敌,即使自由市场竞争最残酷的美国,无论制度还是公司治理给予人的尊重也是比较充分的。“榨干员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回归平常人的生活和逻辑是每一位时代大佬必须面对的真问题,管理科学需要被再次唤醒——本质上工作时间不是竞争力之源,领导力是基于使命,企业和年轻人需要新的企业文化契约。 刘嘉丽(四川开山律师事务所律师):多数情况下,虽然企业没有书面落实强制996制度,但是实践中却造成了996,而996的制度本身就是违反劳动法的,即使员工接受了,只要员工愿意,保存好工作记录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向劳动仲裁委提起诉讼。 对于企业来说,996这样的工作制度自然是乐于接受的,因为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营收;对于员工来说,996的工作制度是在剥夺员工的时间及剩余价值。 目前对996的控诉并非是其本身,而是没有对应的收入。如果你想用十年的996甚至是007实现财务自由、职业自由以及时间相对自由,只要你觉得是值得的,那么趁年轻就好好奋斗拼搏;如果你想安稳地过一生那么955也没错,路是自己走的,只要不后悔都是对的。 蔡舒恒(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互联网公司老板们似乎都希望员工自愿996,但这种期待是不太合理的。员工是有自己的私生活的,996的工作安排基本上磨灭了私人生活。 工时长不等于效率高,也不等于更加勤奋。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广泛存在的996背后,是结果导向的“责任制”工作模式,责任制的安排需要保证员工能够得到相应的薪水,少数创业家会把收入公平地分给员工,这也是目前争议广泛存在的根源。员工对自己有规范,雇佣员工时应该有应有的信任。 施海鹰:996本身的好坏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企业一般都是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根据工作量给出合理的报酬且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 站在人力角度,公司要通过内部合理化的流程以及相应的培训,令运转更高效,而不要因为内部流程的复杂性,造成内耗或者内部时间浪费,把工作变成强制性加班才能实现。[详情]

996成热点 罗素爱因斯坦等智者如何理解工作?
996成热点 罗素爱因斯坦等智者如何理解工作?

  原标题:我们理解错了工作,反倒说工作欺骗了我们 近来,“996”一跃成为热点话题。所谓“996”,是指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折射出不少企业加班常态。如何看待工作、奋斗与休息,就此引发广泛讨论。众说纷纭,在打开“996”话题之前,不妨回到原点,听智者谈工作。 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是谁也剥夺不了的幸福。 在我看来,即使是单调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要好。首先,工作作为一种解除烦闷的手段而被人们称道的。大多数有报酬的工作和部分无报酬的工作所具有的第二个好处是:它给人获取成功和展露雄心的机会。 在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一个人所获得的成就感是谁也剥夺不了的幸福。 在今日的知识界中,不幸的原因之一是,许多人,找不到独立运用自己的才能的机会,为生计所迫。 这样的工作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满足,且当他勉为其难地从事这种工作时,变得如此玩世不恭,以至于他从任何事物中都不能再获得完全的满足。我不能指责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因为舍此他们便会挨饿。不过我还是认为,只要有可能从事一项能满足一个人建设性本能冲动的工作,而无冻馁之忧,那么他最好还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做这种劳动。没有了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而对自己的工作引以为耻的人是没有自尊可言的。 出自《论工作》作者/〔英〕罗素 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就要落后。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怠慢,以至完全走不动。 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办法。 我们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着挨,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并没有做出什么名色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我们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 出自《谈休息》作者/朱光潜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必须坚信我们有不必工作的时候。 呈现在工作中、使工作变得有意义的希望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这种希望由三部分组成:希望休息,希望生产,希望工作本身的快乐。 我把希望休息列在首位是因为这是我们最简单、最正常的希望。无论在一些工作中会有什么快乐,也一定会有某种痛苦。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坚信我们有不必工作的时候,而且当休息到来时,我们还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享受它。此外,还要像动物般休息,也就是说不能被忧虑打扰,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享受休息。 出自《有效工作与无效劳动 》作者/〔英〕威廉·莫里斯 对工作的惟一诉求若是挣钱,那就十分可悲了。 现在我们明白快乐工作与不快乐工作的界限在哪里了: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作为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的工作是快乐的。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还必须为谋生而工作。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藉此养活自己。  择业时考虑薪酬不足怪,我的担心是,许多人也许只有这一类外在标准,没有任何内心要求,对工作的惟一诉求是挣钱,挣钱越多就越是好工作,对于作为自我实现的工作毫无概念,那就十分可悲了。 事实上,工作的快乐与学习的快乐是一脉相承、性质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满足、发现和创造的喜悦、智力的运用和得胜、心灵能力的生长等。一个学生倘若在学校的学习中从未体会过这些快乐,在走出学校之后,他怎么可能向工作要求这些快乐呢? 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说到底,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属于那些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灵魂的优秀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只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求优秀,只求成功,求得的至多是谋生的成功罢了。 出自《快乐工作的能力》作者/周国平 工作,也为他人而活。 不用做过深的思考,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是为其他人而活着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欢乐与安康与我们自身的幸福息息相关;其次是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同情的纽带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联系在一起。 我每天都会无数次意识到,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上,这些人有的尚健在,有的已故去。对于我已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一切,我必须竭尽全力做出相应的回报。 出自《我的世界观》 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插图/俄罗斯插画家Dmitry Narozhny 《工作》 (节选)作者/〔黎〕纪伯伦 译者/李家真 出自《先知·沙与沫·流浪者》 听闻此言,一名农夫开口说道,请给我们讲讲工作。 于是他答道: 你们须当工作,方可跟上大地的脚步,跟上大地灵魂的脚步。 无所事事,便会成为疏离四季的异客,便会退出生命的队列。生命的队列盛大庄严,怀着自豪的谦恭,浩浩荡荡走向无穷。 工作之时,你便是一支长笛,时日的低语从你心间流过,变成旋律。 万物都在齐声歌吟,你们之中,可会有人情愿,充当喑哑无声的芦杆? 你们总是听人说,工作等于霉运,劳动便是不幸。而我告诉你们,工作之时,你们是在依照各自分担的使命,协力完成大地最高远的梦想,这份使命,在梦想初生之时,便已派给你们。劳作不息,其实是热爱生命,借劳作来热爱生命,便可体悟生命本真。 若是你苦痛不堪,将人生称作磨难,将生计称作写在额上的诅咒,那我要告诉你,只有你额上的汗滴,才能洗去写在那里的东西。 你们曾听人言,生命只是黑暗,心生厌倦的你们,附和了厌世者的意见。而我告诉你们,生命确然黑暗,除非有所追求,追求皆属盲目,除非拥有知识,知识皆属徒然,除非工作不殆,工作皆属空虚,除非心中有爱。 如何才是,怀着热爱工作? 是从心里抽出丝线来纺织布帛,一如布帛会是你亲人的穿着。 是用满怀的深情建造房屋,一如房屋会是你亲人的居所。 是温柔地播种,欢欣地收获,一如果实会是你亲人的食物。 是将你心灵的气息,注入你的每一件制作,心中知晓,所有那些蒙福的逝者,都站在你的周遭,观看你的工作。 工作是爱的表征。 倘若你不能怀着热爱工作,工作之时只有厌憎,倒不如撇下工作去闲坐,向乐于工作的人讨要施舍。 要知道,倘若你漠不关心地烤制面饼,你的面饼必然又苦又涩,只能缓解一半的饥饿。 倘若你怨恨榨葡萄的工作,你的怨恨必然堆积凝结,化成酒中的毒液。 倘若你歌喉有如天使,但却对歌唱全无热爱,你只会蒙蔽人们的耳朵,致使他们无法倾听,白昼与黑夜的声音。[详情]

新华社刊文:奋斗应当提倡 但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
新华社刊文:奋斗应当提倡 但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

   推荐阅读:       新华社半月谈:996与奋斗无关 与利益有关 马云陷舆论风波:真正996和被剥削没关系!网友炸锅 互联网大佬“舌战”996:马云刘强东周鸿祎 你站谁? 逃离996:我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 也不要拼命 新华社: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 最近,关于一些企业实行的“996工作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所谓“996工作制”是指员工每天早9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这样算下来,“996工作制”的周工作时间最低也达到了72小时。 根据我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奋斗精神。这一点,全社会有着高度共识。亿万中国人民正用忙碌的身影、辛勤的汗水践行着这种共识。我们崇尚的奋斗,是让劳动者实现有尊严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奋斗,是基于人们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的奋斗。如果不能切实保障员工利益,如果无视员工意愿和身心健康,甚至让员工辛辛苦苦连个加班费都拿不到,一些企业强制推行的“996工作制”就是在透支健康、透支未来,这恰恰是对奋斗者的伤害,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误读。 善待劳动者,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对奋斗者的最好致敬,对奋斗精神的最好弘扬。[详情]

新华社刊文:奋斗应当提倡 但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
新华社刊文:奋斗应当提倡 但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

   推荐阅读:       新华社半月谈:996与奋斗无关 与利益有关 马云陷舆论风波:真正996和被剥削没关系!网友炸锅 互联网大佬“舌战”996:马云刘强东周鸿祎 你站谁? 逃离996:我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 也不要拼命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 辛识平 最近,关于一些企业实行的“996工作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所谓“996工作制”是指员工每天早9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这样算下来,“996工作制”的周工作时间最低也达到了72小时。 根据我国劳动法,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奋斗精神。这一点,全社会有着高度共识。亿万中国人民正用忙碌的身影、辛勤的汗水践行着这种共识。我们崇尚的奋斗,是让劳动者实现有尊严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奋斗,是基于人们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的奋斗。如果不能切实保障员工利益,如果无视员工意愿和身心健康,甚至让员工辛辛苦苦连个加班费都拿不到,一些企业强制推行的“996工作制”就是在透支健康、透支未来,这恰恰是对奋斗者的伤害,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误读。 善待劳动者,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对奋斗者的最好致敬,对奋斗精神的最好弘扬。[详情]

“工作996 生病ICU”火到海外 外国网友也有话要说
“工作996 生病ICU”火到海外 外国网友也有话要说

  视界 | “工作996,生病ICU”火到海外 外国网友也有话要说 “工作996,生病ICU。” 这本是中国程序员编出的一条顺口溜,然而,这几天它不仅备受国人热议,外国网友也有话要说。 网页截图 当一名中国软件工程师吐槽周六还在上班的时候,远在印度的网友回复他:“兄弟,你不是一个人……” 这条针对中国部分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的吐槽,引发了多国网友的“接龙”—— “孟加拉国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相信我,‘996‘这事儿英国也有,大家只是不敢说出来。” 在不少人看来,“996”并非中国独有,但在这种工作氛围下的员工,几乎都对此“深恶痛绝”。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的创建者范罗苏姆也表态声援。他写道:“‘996‘工作制是不人道的!”想要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被上班”的上班族。 有外国网友引用不久前一篇广为转载的文章:《吹嘘你超长工作多少小时,其实是失败的象征》。 其中指出,不知从何时起,炫耀过度工作开始变得无处不在。然而,不论是传闻中苹果公司的高官们凌晨还在工作,还是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声称“每周工作40小时的人是无法改变世界的”,这些更多的只是无营养的“鸡汤”。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石英财经网) 报告引用研究表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生产率会急剧下降,一旦人们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后,其工作效率便会完全降低。 诚如一位网友所言:“工作的质量不是取决于你花了多少时间,而是工作中你所迸发的创造力。” 而当“996”固化成一种负担,它鼓励勤奋的初衷也会变味。 一位曾在知名中国企业工作过的外国网友这样回忆说:“一些员工之所以超时加班,只是为了让老板认为他们很勤奋。” 也有网友认为“996”工作制对健康非常不利:“这个工作时间至多撑两年,两年后,你的精神和体力都会慢慢枯竭,开始经常生病,工作效率降低,整个人郁郁寡欢。” 还有人提醒,不要忘了家庭因素对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性:“‘996‘或许能让人挣更多的钱,但是家庭生活呢?他们多久才能好好陪伴一下自己的孩子?” “对大多数人而言,钱只能排到第四、第五位,人生中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家庭、比如朋友……”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引用《人民日报》的评论称:“鼓励加班”的企业文化不仅无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能抑制和损害企业的创新能力。 “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对此,一位外国网友总结得也很到位:“让我举个正面的例子——将你的员工视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你才能真正成功。”[详情]

马云陷舆论风波:真正996和被剥削没关系!网友炸锅
马云陷舆论风波:真正996和被剥削没关系!网友炸锅

  马云卷入舆论风波:真正的996和被剥削没关系!网友炸开锅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近日,由于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企业大佬的发声,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又再度被点燃。 马云:不为996辩护,向奋斗者致敬 在4月11日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上,马云就网友热议的996工作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it is a huge blessing that we can work 996)。” “If you do not do 996 when you are young, when will you? Do you think never having to work 996 in your life is an honour to boast about?” he said. “If you don’t put out more time and energy than others, how can you achieve the success you want?”   马云说:“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马云在讲话中表示,“今天中国BAT(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x12以上。” Ma defended 996, saying such a schedule has helped Chinese tech giants like Alibaba and Tencent grow to become what they are today, drawing on his own experience of working long hours in the industry. He went on to call on his employees to dedicate themselves to the work ethic.  马云为996辩护,认为这种工作制度让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科技巨头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时以自己在这一行业加班加点的经历为佐证。他接着鼓励员工也以这种职业道德为标杆而奋斗。 他说: “If you join Alibaba, you should get ready to work 12 hours a day, otherwise why do you come to Alibaba? We do not need those who comfortably work 8 hours.” 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12个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我们不缺8小时上班很舒服的人。 这一番话引发网友激烈讨论,反对和批评声不绝于耳。 4月12日,马云通过新浪微博做出解释:“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阿里巴巴从来也都提倡,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但是年轻人自己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Any company should not, and cannot, force employees to keep a 996 work schedule,” Jack Ma wrote in a follow-up post on his own personal Weibo account on Friday. “Alibaba has always advocated, living your life with gusto and being happy at work. But young people, themselves, must understand that happiness is a struggle! Not defending 996, but do pay tribute to the fighters!”   gusto /‘gʌstəʊ/ :热情,兴致,精力 14日,马云再发微博,解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人们有没有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 他写道: “If you find a job you like, the 996 problem does not exist; if you‘re not passionate about it, every minute of going to work is a torment.” 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 “No one likes working at a company that forces you to do ‘996’. Not only is it inhumane, it‘s unhealthy and even more unsustainable for long periods – plus workers, relatives and the law do not approve of it. In the long term, even if you pay a higher salary, employees will all leave.” 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   inhumane /ɪnhjʊ‘meɪn/ :残忍的;不人道的 马云认为,“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 “Real 996 should be spending time learning, thinking and for self-improvement. The people who stick to 996 must have found their passion there, and their happiness besides from money.”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 然而在马云的帖文下,大多数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Some of the comments on Ma‘s post criticised him as out of touch, and for having little regard for his workers. “Only talk of working hard, but silent on wages – this is typical language used by people who exploit others,” read one comment. 马云帖文下的一些评论批评他太理想化,并没有为自己的员工着想。有人评论称:“只谈奋斗不谈回报,这是典型的剥削言论。” 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据财经网报道,4月12日,继马云在内部讲话中提到996以后,刘强东也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地板闹钟的故事》一文,疑似针对近来热议的996工作制表态。 Echoing Jack Ma, Richard Liu Qiangdong, founder and CEO of Chinese e-commerce giant JD.com, said on Friday that in his company “slackers are not my brothers.“ He added that JD would never force employees to adopt the ”996“ culture. 京东创始人和CEO刘强东12日发表的言论应和了马云的观点,他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他补充说,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6”。   slacker  /‘slækə/ :偷懒的人 刘强东在文中称,自己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每天都睡在办公室,整整四年,在这时间内作为京东的一号客服,为了保证24小时服务,把闹钟设定为2小时后响铃,从来没有连续睡眠两个小时以上。 刘强东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杀于江湖,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 该文还强调,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刘强东称虽然没法像创业初期那样拼命工作了,但是现在还是坚持“8116+8”,即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每年也会休一次长假。 律师:公司需设立标准量化工作 企业由大到强,葆有奋斗精神、敬畏法律底线、重申劳动权益,一个不能少。 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 第三十六条【国家工时制度】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四十一条 【工作时间延长限制】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劳动法》护体 依照法律,996作为一种工作制度可是严重违法。 上海市信本师事务所主任高兴发律师援引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称: The average leisure an average Chinese person enjoys is 2.27 hours a day compared with about 5 hou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27小时。相比而言,美国、德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大约为5小时,是中国人的两倍以上。 由于执行996工作制,程序员的休闲时间更少,这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更糟的是,很多程序员没有被支付加班工资。 高兴发律师称: “Despite being forced to work overtime without getting due remuneration, very few employees use the Labor Law to defend their rights, because it is not easy for them to seek legal redress for their grievances.” 尽管被强制加班且没有应有的加班费,只有极少数程序员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主要在于举证难、认定难、违法成本低。   remuneration /rɪ,mjunə‘reʃən/ 酬金;薪水 他认为,公司有必要设立标准将每天的工作量化(防止被布置过多的工作而不得不加班),同时也应加强劳动监管。 “In addition, internet companies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law, reduce the work schedule and pay workers their due for overtime work, and find better ways to increase their employers‘ productivity.” 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应该依照法律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支付其加班费,并优化管理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伟律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设计合理的激励和薪酬制度: “It‘s time high-tech and internet companies designed a reasonable salary system to motivate their employe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instead of forcing the workers to toil for long hours without adequate remuneration.”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设计合理的激励和薪酬制度,使得更多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个人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设计一套固化的加班制度,去迫使员工最大量度的产出。 正如高兴发律师所言,在任何情况下,劳动者的权利、利益和健康都不应受到损害。 记者:姚宇馨[详情]

新华社半月谈:996与奋斗无关 与利益有关
新华社半月谈:996与奋斗无关 与利益有关

   推荐阅读: 马云陷舆论风波:真正996和被剥削没关系!网友炸锅 互联网大佬“舌战”996:马云刘强东周鸿祎 你站谁? 逃离996:我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 也不要拼命 (原标题:996与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 文/王新亚 舆论场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未终结,甚至不时还“高潮迭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个明显违法的做法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问题上还纠缠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关联的利益,以至于996的辩护者们即使面对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都拒绝承认。 毋庸讳言,996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他们的辩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天然带有主角的明星光环,因此具有强大的迷惑性。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不996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996?为了未来,必须996!只能996! 为了“夯实”这个逻辑,“成功者”拿自己的“忘我工作”现身说法,搬出一大套高大上的说词和例证,连“两弹一星”都被拿来说事。他们甚至将合法的8小时工作制作为996的对立面污名化,凡是老老实实8小时上班的就是不努力,不奋斗,求安稳,“没有未来”,等等。这是一连串极具迷惑力的操作。只可惜这种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这个强行人为设定的公式“996=奋斗”并不存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推导自然只是错上加错。 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对于企业强制推行的996而言,如果没有制度落实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刚性,没有制度保障员工有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当员工缺乏长期合同的保障,随时都会被裁员,没有确定的回报来奖励责任感,甚至连加班费都拿不到,这时候奢谈奋斗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强推996是一柄双刃剑,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必然透支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不得不说,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毒鸡汤论调无异于对奋斗精神的解构,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消解,它一再被端出来,将对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主旋律构成干扰,有思想上造成混乱的危险。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更多涉及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奉劝有心推动996常态化的人们:请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实实拿利益说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混淆视听,而是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我们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奋斗精神,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敬业尽责的奋斗精神,把这些割裂开来,奋斗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详情]

互联网大佬“舌战”996:马云刘强东周鸿祎 你站谁?
互联网大佬“舌战”996:马云刘强东周鸿祎 你站谁?

  互联网大佬“舌战”996:马云、刘强东、周鸿祎、张朝阳、李国庆,你站谁? 作者:张超  “996(每天早上九点到岗,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个最初只是程序员抵制的加班制度,正在向各大互联网公司蔓延,逐渐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 反对派打出了“996.ICU(工作996, 生病ICU)”的口号,认为这种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员工健康;支持派则认为,只有付出才会有成功。 这个话题也引来了多家互联网公司大佬的加入,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996工作制”的看法,将事件推向高潮。 马云:不为996辩护,向奋斗者致敬 作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之一,阿里巴巴对“996工作制”的态度颇受外界关注。 4月12日,阿里巴巴通过官方微信号发布了题为《马云谈996》的文章,强调虽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但想要表达最真实的想法。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能够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既然选择了中国排名第一的公司(代指阿里),第一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马云表示,自己很幸运,没有后悔12x12,“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一天才有可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此番言论一经发出就收到了成千上万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表示:“现在是大家付出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才会那么厌恶996”;还有声音称:“有道理,但违法”。 4月14日,马云再谈996时,言辞就发生了一些转变,态度温和了许多,并强调“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 在其官方认证微博中,马云指出,“我们要听得进‘不中听’的话,更要有人敢于说‘不中听’的实话”,年轻人应该有机会听到真话。他表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在马云看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 刘强东:不强制996,但京东人必须拼搏 在对待“996工作制”上,京东可以算得上是行动大于言语,在大佬发声之前,公司就采取了行动。 3月初,有自称京东员工的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表示,京东未来将实行“995”工作制,且是“强行规定”;还有网友表示,京东时尚居家平台事业群甚至收到了“996”工作制的通知。 随后,京东方面向全天候科技证实了此事,称拼搏和激情是写在京东血液里的DNA,相信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同时强调“不会强制要求员工加班,但鼓励大家全情投入,高效产出”。 4月12日,京东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也提到了自己对“996工作制”的看法:“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是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我现在无法再像创业初期那样拼命工作了!但是以我的体质,做到8116+8(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每年也会休一次长假)完全没有问题!” “我享受拼搏的快感!我要找到一帮愿意为理想而一起拼的兄弟们!并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愈来愈好!”刘强东称:“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杀于江湖,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 此前,京东就被传出要坚决淘汰三类人,其中就包括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干(绩效)的人、性价比低的人。 周鸿祎:强制无意义,要从人性出发 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对待“996制度”的态度,与马云、刘强东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都认为不应该强制执行,而是要让员工形成自驱力。 “我对996这么理解,你不用去强制员工,强制肯定是没意义的。996一定是自愿的,就是从人性出发,让团队拿到股票,有创业的感觉,让他们自己进入996。”周鸿祎接受中证报采访时表示,996一定是自愿的,每个员工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创业者996是天经地义。 对于如何实现员工这一观念的转变,周鸿祎还向上述媒体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肯定不是靠说教,我现在不跟员工谈创业精神,这句话很虚伪。如何让员工真正进入创业状态?小公司给股票,大公司就靠内部孵化创新。” 周鸿祎透露,360内部孵化创业会真的把业务或团队拿给创业者,如果有能力者,公司甚至会支持其独立上市。 “996本身是很难能让人长期坚持的,所以需要让员工觉得在给自己干活,而不是觉得在给公司打工。”周鸿祎指出,“华为、阿里的东西学不来,只能膜拜。我们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从人性出发,让团队拿到股票,有创业的感觉,让他们自己进入996。” 张朝阳:每个人要在世界上生存,做好工作是本分 4月15日,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简单分享了自己对“996工作制”的看法。 据某媒体科技报道,张朝阳称,搜狐现在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要尽职尽责地工作,把工作当成非常重要的自己的一种本分,我们每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话,做好你的工作是本分,是一种职业精神。” 他还指出,“互联网竞争又特别激烈,这种本分职责要求对时间和投入要求是很高的”,不过,搜狐倒没有对时间上做这样的要求,依然保持着周末大家休息,偶尔周末也会开会。 从他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搜狐并没有时间上的“996工作制”要求,更多还是让员工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工作。 李国庆:坚决反对,优秀的企业是效率导向 在一众互联网大佬中,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可以算得上是最“不同寻常”的一个,他旗帜鲜明地发表了反对“996工作制”的声音,强调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 “一批老板倡导996,就是9点到公司,晚9点离开公司,6天工作。我坚决反对。”4月12日,李国庆通过微博发声,并就反对“996工作制”给出了六个理由: 1、每天不算路途,11小时工作时长,那恋爱、家庭、社交无暇,而这是生活的目的,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 2、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 3、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4、很多岗位,如程序员,长时间认真写8小时程序,回家基本到头就睡,和业务层面靠开会耗11小时完全不是一个工作强度。 5、当今公司办公环境经常是降低工作效率的,西方尝试十多年,每周在家办公一天,对文案,编辑很有效。不坐班,弹性工作时间都更适合一批工种,所以一批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一族出现,就是高产出的自由职业者。 6、当然我也坚决反对每周40小时工作,还那么多假期。 李国庆指出,他赞成撸起袖子加油干,但那是实干、巧干、苦干,而不是低效率的耗时间。[详情]

胡锡进:苹果诺基亚三星亚马逊看到996讨论乐开了花
胡锡进:苹果诺基亚三星亚马逊看到996讨论乐开了花

  新浪财经讯 4月15日消息,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今日下午发微博称,996的讨论不会很快过去,他表达了自己对996的两个认识角度,即“老板”的和员工的。他认为,996的讨论闹大了会虚弱公司竞争力,苹果、诺基亚、三星,亚马逊等公司看到这些讨论一定乐开了花。 以下为微博原文: 我既是环球时报全媒体负责人,又是雇员,所以我对996能有两个认识角度:“老板”的和员工的 996的讨论不会很快过去。中国通信和互联网的顶级公司在全球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拼出来的,包括它们的团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我有点担心996的事情闹大了,会在当下很重要的时刻削弱那些公司的竞争力。我相信苹果、诺基亚、三星,亚马逊等公司看到中国网上的这些讨论一定乐开了花。 然而事情该来的一定会来,每一个社会逐渐富裕起来之后,人们对超时工作的忍受力都会减退,对各种权利的主张都会强化。成功的公司需要正视这个大趋势,通过与时俱进的调整不断更新自己的竞争力。 我担心的是,如今信息产业的明星公司都是民营化的,它们的老板又都是极其勤奋的“拼命三郎”,他们对励志、拼搏都有坚定的价值认同,发自内心地鼓励年轻人将事业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也许他们中有的人会不理解当下一些年轻人希望事业与生活更加均衡的价值取向,会将后者对过度加班的反感或不情愿看成是没出息。 可以说,成功强化了优秀企业家的自信,也可能拉大他们与普通人人生观之间的距离。这可能导致他们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脱离群众”成为一种风险。 老胡既是个总编辑、企业法人,同时也是个打工者,这使得我有可能同时体会到企业老板和员工两种不同的难处。 我是环球时报里工作时间最长、劳动强度最高的人。我要对环球时报的工作负总责,工作时间远远超过996。我对已是全媒体的环球时报实现尽可能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强的责任感,这既出于我的职业热情和兴趣,也有一部分属于我的所谓“觉悟”吧。 如果报社的所有员工都有与我同等程度的职业热情、工作兴趣乃至“觉悟”,像我一样不计工作时间和报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那么报社的工作局面该有多好。然而我深知我不能这样要求大家。环球时报好与不好,我毫无疑问是第一利益攸关者,其他同事们因位置不同,利益攸关的程度也不同。报社管理层、老员工与年轻人对报社兴衰的承受力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本人无论怎样努力工作和付出,都是应该的,管理层也“比较应该”,但是对员工就需要尊重他们作为雇员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我个人很难有正常、完整的休息日,连续十几年没休过年假,但是员工们的休息日和年假尽量要保障。一旦因某种原因占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我们一是激励,鼓励大家把忙碌看成是新闻职业的骄傲,二是补偿,或者换休,或者给加班费。 就像前面说的,由于环球时报是国企,既是单位的领导者,又是一名雇员,所以我能清楚体会到保持一个单位的长期繁荣有多么不容易,非常需要所有员工尽职尽责,充分展现主人翁责任感;同时我又能够理解每一个员工都有合理的个人利益需要照顾。让大家都把报社的事业完全等同于他们“自己的事”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企业的员工都来自“五湖四海”,优秀的企业能够做到将公司目标与员工们个人利益和事业规划的契合度最大化。但是毕竟这种契合度只能是所有员工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它们之间不可能是等号。所以仅仅是励志的道德号召远远不够,将高管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作为榜样要求所有员工践行,号召大家做相同的付出,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或许是一些互联网企业传出对996不满的原因所在。发生了这些问题的企业必须承认这种原因的合理性,有针对性地化解问题,逐渐做出调整,而不仅仅是通过强化道德动员来冲淡相关的情绪。 说实话,我很期待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并且进而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的利益。问题的实质是,中国正在继续爬坡,而爬坡必然是吃力的。如何爬得更加稳健、有力,既需要意志,也要讲科学和智慧。[详情]

胡锡进三谈996:高管想怎么工作都行 员工却没有选择
胡锡进三谈996:高管想怎么工作都行 员工却没有选择

  胡锡进三谈996:高管有想怎么工作都行的选择权,但员工却没有 星期天中午,马云在微博上发长文,第三次对996现象做出回应。这两天,包括马云、刘强东在内的多名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负责人先后就996表态,使得相关讨论进一步升温。 老胡认为,有关996的争论实际引申出两条价值线索,一是应当鼓励为了成功而勇于拼搏的精神,二是社会各机构对劳动者法定休息权利的尊重问题。客观说,这两条线索有一些交集面,在讨论中,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意无意地混淆了。 我觉得马云和刘强东谈了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的确,每一个创业者肯定都有过比996更严酷的拼搏甚至挣扎,公司九死一生,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拿生命拼出来的。他们信奉这样的极限奋斗,事业成功强化了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客观说,中国这样向前奔跑中的大社会需要那些人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拼搏精神,也需要更多工作忘我、在超长时间的付出中乐此不疲的奋斗者。 但老胡坚定地认为,996不能成为职场的普遍号召,也不应成为管理层大力推动的价值取向。一个大公司的竞争力如果建立在员工们效仿领导者普遍搞996的基础上,是不应该的,也有违《劳动法》的基本精神。 老胡认为,公司负责人、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权利不同,义务也应有所区分。公司高管们怎样高强度地工作都可以,因为他们有真实的选择权。 而员工们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公司不应要求他们向公司奉献与负责人同等的忠诚和付出,因为他们同公司利益连结的紧密程度和得到的报酬,与负责人及高管都不同。如果公司要求他们像负责人一样“爱公司”,像高管一样为公司做出个人生活的牺牲,既不公平,也不切实际。 老胡认为,舆论场这一轮对996的批评有其积极意义,这也是中国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理解和追求。我相信《劳动法》和市场规律都将迫使一些公司做出改变,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会更重视休息和与家庭在一起的权利,不针对这个动向做调整的公司将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哪家公司能够越早顺应这一动向做调整,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公司的竞争力,它将更有可能在下一回合的拼杀中赢得主动。[详情]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教授:996应是员工与企业双向选择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教授:996应是员工与企业双向选择

  赵忠:“996”应是员工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和匹配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可能是单一的;在政策上,要切忌一刀切,给员工和企业留下选择的空间。 文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近日来,“996.ICU”快速由程序员在代码共享社区GitHub的吐槽演变成了引起各方热议的社会性话题。简而言之,996.ICU说的是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状态是朝9晚9每天12小时,一周6天,从而可能导致过劳引起的健康问题,甚至到了要进ICU(重症监护室)的程度。工作时间长不是程序员这一职业独有的现象。在科研领域,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导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新闻也不时传出。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在70小时左右,远高于国家规定的40小时周工作时间。 对“996.ICU”现象,本文主要讨论“996”部分。996现象在美国硅谷的初创公司、高科技公司也普遍存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公司的特点和外部竞争的压力。硅谷是全球风险投资的主要区域,初创公司具有高风险、高回报、员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特点。这些公司的首要目标是跑赢竞争对手以求生存和发展,它们面临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存活的机率和成长的路径等,都与成熟的、传统的公司大不一样,在管理上也还不规范、不成熟,也缺乏传统行业中成熟的工会组织。同时,选择进入初创公司的员工一般具有风险偏好程度较高、不太追求工作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工作生活平衡的特点。 与硅谷的初创公司相比,美国传统行业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一方面是雇主与劳动者博弈的结果,反映了工会的力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美国传统行业逐渐转化成了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随着资本(这里指实物资本,与下文的人力资本相对应)相对价格的降低、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提高,加上生产函数逐步偏向资本,在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时,采用更多的资本变得比雇佣更多的劳动者或者购买更多的劳动时间划得来。因此,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这也为8小时工作制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这类型的公司一般比较成熟,经营模式和市场环境较稳定;员工的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看重工作稳定性与工作生活平衡。 显然,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方(员工)和需求方(企业)不可能是同质的,在个人偏好、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单一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Sherwin Rosen在1974年开创性的研究中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特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如何匹配,形成多种均衡,以达到最优。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和企业根据各自的特征(主要是偏好与生产技术)通过员工与企业的选择与匹配,各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企业与员工,从而使员工的效用和企业的利润都达到最优水平。 因此,劳动力市场上的最优状态,即均衡状态,不是单一的一个点,而是由一系列的最优点构成的一条均衡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反应了员工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匹配形成的最优选择。初创公司与传统公司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它们也吸引了在风险偏好、劳动强度、工作稳定、工作与生活平衡等方面有不一样要求的员工,在均衡状态上就表现在工资水平、工作稳定性、工作时长和工作内容会存在差异。Sherwin Rosen的研究表明,在政策上,切忌一刀切,要让员工和企业有选择的空间,对“996”现象也是如此。 除初创公司的员工外,其它一些行业,例如法律、咨询、投资、科研等行业的员工通常工作时间也比较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些行业中,实物资本的重要性逐步让位给了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与员工是不可分割的。员工得到的回报中也包括了对教育与培训等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因此,这些行业的工作时间一般偏长,这与员工与人力资本合二为一的特点相关。 我国IT行业的企业文化多少受到美国硅谷同类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影响; IT行业也是人力资本至关重要的行业。同时,我国IT行业面临的是全球竞争性的市场,改变“996”状况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共识,不然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即改变“996”文化的企业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员工的利益。但是,提高对知识的回报、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使员工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提供定期体检等劳动保护措施、创造对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完善基本社会服务来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是应该而且可行的。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讨论都是在保证员工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这是红线。对于任何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和缺乏合理的劳动保护影响员工健康状况的情况,我都坚决反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健康而失去员工是个人、家庭、企业与社会的最大损失。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本文来自于界面)[详情]

人民日报微评:崇尚奋斗 绝不等于强制“996”
人民日报微评:崇尚奋斗 绝不等于强制“996”

  新浪财经讯 人民日报微评“996”工作制,996在法律层面打开后,已演变成价值观的争锋。工作不能只有一把标尺。个体乐在其中当工作狂,或无妨;制度挤压选择空间,不可取。将支持996等同于上进、反对996等同怠惰,是管中窥豹,抹杀的是人生的丰富性。比起延长工时,企业更应倡导高效而快乐地工作。崇尚奋斗,绝不等于强制996。   [详情]

压垮我的不是加班 而是通勤
压垮我的不是加班 而是通勤

  来源:商学院杂志 作者 | 吴子劲 设计师 | 郭晓静 通勤是上班族每个工作日都要经历的过程。它可以影响你以怎样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也可以影响你带着什么感受踏入家门。 通勤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一个人早上需要几点起来、晚上有多少私人时间。大多数人理想中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离家近”位列三大因素之一,通勤时间对工作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让人无奈的是,我们通常都堵在通勤的路上。 我们将近一半时间堵在通勤路上 在坐地铁也可以因为挤不上去而只能等下一班车的当下,路面交通的拥堵就更加常见了。无论是坐公交、打车还是开车,早晚高峰都只能龟速前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感觉城市越大,堵得越厉害。但数据告诉我们:不完全是。 北上广深意料之中地夺得2018年度通勤总时长的前4名。获得冠军的北京双程通勤总时长接近90分钟。 也就是说,一个住在北京的人从家到工作场所单程平均需要45分钟,不快进也足够看完一集电视剧。每周花在通勤上的时间超过7小时,一周看完一本书不是梦。 虽然通勤总时长的前4名毫无悬念,但只看拥堵时长的话,重庆挤进了前4,以双程通勤拥堵36分钟的成绩微微超越了深圳。看来重庆的“山路”确实为早晚高峰的各路司机带来了不少困扰。 在拥堵时长占比方面,北京以超过50%的成绩夺得第一,天津、郑州、东莞、杭州该比例都低于40%,是20城中拥堵时长占比较低的4个城市。 其余15个城市拥堵时长占比都处于40%-50%的区间,差距不大。 对于生活在这20个城市的两亿多人而言,每天上下班路上都有将近一半时间在堵车。 按城市分级进行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面的说法: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通勤拥堵时长占比约46.43%,明显高于15个新一线城市(40.58%)和样本包含的二三线城市(40.98%)。 在通勤总时长及拥堵的表现上,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暂时并未显示出太大差别。 堵在路上,人肯定是不开心的。除此之外,拥堵还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 堵在路上的时间也是钱 虽然现在智能手机能做的事情很多,但和电脑相比还是几乎毫无生产力可言,通勤路上处理工作于情于理也都不现实。 虽然“离家近”省下来的通勤时间可能也不一定会用于工作产出,但是堵车让人心烦,少堵一会确实可以让人心情好点,对一天的工作来说也不是坏事。 那么通勤路上的拥堵,会带来多少经济损失呢? 高德地图在《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以各城市人均薪酬作为桥梁,尝试将通勤路上的拥堵时间货币化,以此来估计堵在路上的时间值多少钱。 北京人均日拥堵损失24元,再次位居榜首。广州22元、深圳21元、上海19元紧随其后。 这4个超大城市由于人均薪酬水平和拥堵时长在全国都处于前列,日拥堵损失也顺理成章地名列前茅。 考虑到4城的常住人口数量,整个城市因拥堵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缓解拥堵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应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在其余交通健康指数相对靠后的16个城市,人均日拥堵损失平均值约为14.50元,明显低于4个超大城市。 除了薪酬水平与北上广深存在一定差距之外,相对健康的交通状况也让这些城市的日拥堵损失更低。 损失这么大,各地政府也都在试图治理拥堵。那么数年过去,我们城市的拥堵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呢? 高峰期拥堵是常态,改善并不容易 从2015 – 2018年的数据来看,主要城市高峰期的拥堵状况总体而言有所改善,但幅度不大。 北上广深高峰行程延时指数从2015年的1.918下降至2018年的1.893,常年处于接近2的水平。 也就是说,中午12点一段路开10分钟就可以走完,早晚高峰则需要将近20分钟。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高峰行程延时指数变化趋势类似,在2016年轻微上升后,至今持续下降,维持在接近1.7的水平,高峰延时情况明显优于北上广深。 三线及以下城市高峰行程延时指数则常年稳定在1.65附近,颇为稳定。 如此看来,高峰期拥堵对中国的主要城市而言是常态,而1.9和1.65的差距,起个大早辛劳赶车的上班族可能完全感受不到。 身不由己,只能吐槽 不用问都知道,大家对高峰期的交通状况不满意。 虽然有学者认为通勤时间长短对城市长期发展而言可以起动态调节的作用[1],上班久并不一定只有负面影响,但每天身在其中的你我对此确实是高兴不起来。 即使仅考虑使用公共交通的朋友,也有超过半数对城市交通状况持负面态度,拥堵是罪魁祸首。 而关于拥堵的成因,则众说纷纭。 尽管从常识出发,城市人越多应该会越堵。然而有研究表明,常住人口数量对拥堵的贡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人均通勤时间仅增加2.23–3.09分钟,对通勤体验影响微乎其微。 更多人认为城建路网密度不科学、高房价导致职住分离日趋严重(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市中心上班只买得起郊区的房)在更大程度上带来了大城市的拥堵,说多了都是泪。 上班很辛苦,望不到头的堵车只会让人累上加累。每天拼命挤公交为省钱,谁能想到每天因为拥堵造成的损失,足够自己坐十几趟公交车了。 但是看看打车的价钱,算了,还是继续挤公交和地铁吧。[详情]

周鸿祎:996一定是自愿的 但朝九晚五一定发不了财
周鸿祎:996一定是自愿的 但朝九晚五一定发不了财

  据雷帝网,当被问及996,周鸿祎表示:996一定是自愿的,我为什么在想996有时候会失效,是员工没动力,没目标了。我为什么赞同马总的言论,都是创业者,有人认为公司效率太低,干活不好。如果自己创业的人一定会996,如果没有创业的人也不要选择血汗工厂。我认为996是一种市场行为。 以下是其主要观点: 周鸿祎:我的观点,第一996一定是自愿的,他天天坐那儿打游戏,看手机你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为什么在想996有时候会失效,是员工没动力,没目标了。 员工也是这样,你要想朝九晚五也是个人选择,一定发不了财。我为什么赞同马总的言论,都是创业者,有人认为公司效率太低,干活不好。 互联网里变化多,如果是码砖、车螺丝,比较稳定的,一天8小时就够了。但大家做的是创造性活动,一个产品设计,一个界面设计,我花40分钟就可以设计出来,也可以花四天考虑,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你要怎么解释像雷总这么优秀的人,据说现在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钟下不了班。所以,如果自己创业的人一定会996,如果没有创业的人也不要选择血汗工厂。 劳动法没有规定一定要给人发股票,大家知道互联网公司员工都是靠拿股票挣的钱,我没听过都是拿工资挣的钱。我认为996是一种市场行为。[详情]

周鸿祎也来谈“996”:强制无意义 要从人性出发
周鸿祎也来谈“996”:强制无意义 要从人性出发

  4月14日下午,三六零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在媒体沟通会上谈到近期热议的“996工作制”问题时说,“我对996这么理解,你不用去强制员工,强制肯定是没意义的。996一定是自愿的,就是从人性出发,让团队拿到股票,有创业的感觉,让他们自己进入996。”(中证报)[详情]

激发公司活力:不靠996 靠什么?
激发公司活力:不靠996 靠什么?

   文丨《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原 编辑丨齐介仑 图片来源丨中企图库 最近一年来,许多大型公司都陆续传出了业务调整、组织变动,乃至裁员、收缩业务阵线的消息。重塑经营模式、找回创业活力、激活公司的内生力量已经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在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木兰汇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全球木兰论坛暨2019(第十一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三位创业近20年的女企业家在“木兰圆桌”环节与众多女企业家分享了她们如何应对变化、激活公司的心得。同时,众多嘉宾也踊跃地分享了自己在创业、管理过程中如何跨越周期、度过难关的经验。圆桌论坛的讨论干货满满。 要激活别人,先激活自己 主持人李姜元鸿是北京因果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她首先向嘉宾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激活公司看似是“术”的问题,更多是“道”的思考。 旺顺阁(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集团总裁、木兰汇理事张雅青创业已近20年,目前旺顺阁年接待客户300万~500万人,员工规模已达3000人。张雅青曾是一位下岗工人,她在1999年从5000元起家,到50岁仍有激情继续经营企业。她认为,想要激活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自己。 “国八条”出台后,旺顺阁的营业额一度受到了影响。2016年,张雅青觉得生活已有保障,便远赴加拿大陪伴家人。两个多月后,她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又决心回国继续工作。2017年年初,在张雅青的推动下,旺顺阁创立了合伙人制度。到2018年年底,旺顺阁在全国已开设25家门店,年营业额上升到了10亿元。 发展顺利的同时,张雅青发现了新问题。许多员工多年后升职成了领导或者店长,开始盘算如何从顾客的盘子里降低成本。张雅青的对策是,取消所有区域总监,让他们到最困难的店里去当店长管理3个月,效果不好就关闭这家店。 “我们把这称作大战100天,争创A级店。我是总教练,他们是教练,每个人要肩负好教练的职责,带好店长,带好下面的管理干部。这样,旺顺阁就扁平化了。经营企业要先激活自己,再激活团队,最后是激活顾客。” 张雅青。 张雅青的分享激发起了嘉宾的讨论热情。沱沱工社创始人董敏创业数次,前后已有26年。沱沱工社从几十人曾扩张到上千人,又收缩到几百人。她认为,治疗“大公司病”可以先找到三观最一致的人,将权力交给他们,慢慢就会看到组织被激活。 南京台亚百货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子涵是一位企业二代,她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说服自己的母亲让她接手家族企业。“上一代人经常不太愿意接受决策和管理的改变,还在用老办法管理千禧一代。” 华子涵的策略是,进入企业后,用一两年时间潜移默化地注入新的文化,淘汰一批无法适应新氛围的老臣。她尽量加入面试环节,并启用第三方机构推荐新人入职,以达到更新组织的目的。 零氪科技联合创始人杨文琳的公司刚刚进入第一个5年,主营业务是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018年,公司完成了D轮融资,估值10亿美元。当公司进入扩张期后,杨文琳发现,许多员工也开始随之“沉迷”。有的员工生病休息了5个月,杨文琳也不清楚情况。她认为,当下的经济周期对许多公司的发展是好事,会让管理者开始反思如何激活自己、团队、客户、市场。 杨文琳。 乐友孕婴童创始人兼CEO、木兰汇理事胡超的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母婴用品的全渠道零售商。她回想自己经历的数个周期,每个周期都历经了艰险。公司刚创立时,胡超认为自己做的是高科技生意,后来才发现大部分工作都是零售。“为孩子做些事”的使命一直支撑着她不断去拥抱变化。 2011年,乐友开始做自有品牌建设,许多人不看好她的选择。胡超则坚定认为,企业要重塑自己的经营模式,打破僵化的管理人员思维。 过去两年,当新零售崛起时,许多门店的员工不愿意将客户资料上传到网上。“新零售一边是用户思维,一边是企业的效率,中间是技术和数据驱动的‘人货场’的重构。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 直到胡超把这件事变成了“CEO工程”,让客户上网才开始向前发展。“开始,门店员工都是拿双提成的。为了把客户推向网络,企业要多付出一些成本,否则现有的势力就无法突破。” 另外,胡超发现,所有的高管都需要改变思路,重新“洗脑”。面对工作10年以上的大把“习惯势力”员工,“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找一堆不了解公司流程的90后,要么把愿意学习、跟进时代的老人带入‘洗脑’工程。”乐友因此办了许多培训班,还跟淘宝大学合作。 以前,员工容易各自为政,哪个商品毛利高、品牌支持多,就在门店里主推哪个商品。现在,公司需要更多去解决消费者的心智问题。乐友为此成立了客户体验中心,将过去割裂的销售商品部变成了产品中心。 “中国从传统零售到互联网消费、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智慧新零售,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大平台、渠道商、品牌商合作极为密切,渠道基于人群做出洞察,提供贴心的服务和深层的运营。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无界零售的时代,内部要打破藩篱;外部需要平台、品牌、渠道之间的无界沟通。” 胡超。 胡超的发言给许多嘉宾带来了启发。主持人李姜元鸿总结道:“协同比分享更有价值,连接比自己拥有更加重要。在数字时代,打通线上、线下只是第一阶段,未来如果可以打通整个生产链条的上下游,将全渠道做到共生共融,能够跟合作伙伴全系列地做到多维合作,这将是数字时代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机会。” 好领导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木兰汇常务理事杨美虹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多年,她认为跨国公司同样面临着激活自己的问题。2016年,宝马庆祝企业成立100周年,口号就是“下一个100年”。 当下,市场出现了大量自动驾驶、互联驾驶、纯电动、新能源等新兴业态,宝马也面临着许多机会与挑战。“宝马做发动机闻名,以后都是全自动驾驶时,发动机还重要吗?”为此,宝马经过3年的转型,实现了在发动机、纯电动、新能源、自动驾驶技术之间的技术转型与自由切换。“公司让自己不断保持年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杨美虹。 蓝港互动集团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集团CEO廖明香坦言,成立13年的蓝港正在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成功上市后,许多企业开始迷失自我。“有钱、有地位、有品牌后,上市公司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想干。我们也不例外,经历了3年‘作’的阶段。” 2018年4月,原蓝港互动董事长、CEO王峰离职,由廖明香接任。接手时,蓝港面临着“许多陷阱”。“公司现金流很好,但业务很多。”廖明香首先思考的是,自己要如何抵制诱惑,回到主营业务,划分出核心业务。接下来,她做的第二件事是,裁掉冗余的人员。“起着不好作用的‘革命老同志’一律干掉,不要跟我谈历史功劳。公司大量启用了85后员工,激活公司就是一定要让团队换血,永远保持活力。” 廖明香。 钻石小鸟(上海铂利德钻石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率先把“鼠标+水泥”的模式引入了网络奢侈品领域,现已在全国14个城市设立线下体验中心。联合总裁徐潇是与哥哥徐磊一起创业,从线上、线下,再到O2O融合,每个时代她都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新挑战。 但徐潇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人”。徐潇有了孩子后,她为了让公司顺利过渡,曾空降了5位副总,给公司文化带来了很大冲击。在动荡的变化中,徐潇反思:激活公司,真正要激活的到底是什么? “女性喜欢撸起袖子自己上阵,但做着做着你会发现,自己可能会变成公司的天花板。而真正的好领导应该把自己做成公司的地板,让团队在上面起舞。” 转型失败后,徐潇与徐磊重新分配了任务。过去,徐磊负责产品,徐潇负责管理。2018年开始,钻石小鸟做出调整,徐磊开始走向产品战略创新,徐潇负责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业务孵化工作。徐潇成立了“钻石小鸟”商学院,在内部培养出了未来可能担任CEO的人选,大家组成三角架构,各司所长。 “当你真正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和你的组织生命成长结为一体的时候,将带来巨大的内驱力。” 徐潇。 徐潇的发言让许多嘉宾深有感触。运动宝贝CEO陈芸回忆,2014年时,运动宝贝时任CEO曾经带着20多位中高管出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陈芸回国临危受命,招聘新的高管后,她首先对每位高管申明:希望他们都能成为项目负责人,乃至集团合伙人。 现在,运动宝贝在4年时间里分出了7个子品牌,从100多家店发展到四五百家中心。陈芸为公司设立了四层合伙人机制,并将项目进行分化,每一个项目在运行之初都是一个个部门,做得好可以进一步独立出来,层层进阶。公司则更多负责在顶端掌控价值观的一致性,使用阿里中台的方法,对公司进行模块化的管理。 李姜元鸿。 在各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后,主持人李姜元鸿总结道:“如何激活公司,今天我们听到最多的因素就是‘人’。我们都在不断地用各种方式给身边的人赋能,做一家企业不是简单地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其实也是在成就与我们同行的人。这是企业家这个称号最有成就感的地方,也是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更擅长的地方。” [详情]

马云:想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 也不可能成功
马云:想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 也不可能成功

  新浪财经讯 今日马云再次谈996工作制,他表示: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我想员工会自然选择离开那些毫无前途、希望,瞎折腾员工的996公司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几千万家。 以下是马云今日回应996工作制全文: 再谈996: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 前几天我在公司内部关于“996”的观点,引起热议,批评声也是源源不断,和我预期的一样。有人奉劝我不要卷入这样的“不正确”话题,不讨人喜欢,主动招骂,还展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是在自毁“形象”。 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回应,特别是骂帖,很多人很失望是因为从我嘴里说出这些“不正确”的话。我很理解这些看法,其实我完全可以说一些“正确的话”。但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这事有这么大的争议,我更加觉得有好好讨论一下的必要,理性社会的标志就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比结论更为重要……我们要听得进“不中听”的话,更要有人敢于说“不中听”的实话。我从来不怕被骂,所以关于这事我还是要再多啰嗦几句。 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我想员工会自然选择离开那些毫无前途、希望,瞎折腾员工的996公司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几千万家。 但是这世界确实有很多996,甚至007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大部分成功或有追求的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官员、政治家基本上都是996以上的。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毅力,而是因为他们超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他们为此付出超常的奋斗和努力,才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何止是996?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琢磨。他们为什么不去干点别的更轻松的?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愿意干这个,这事的意义超越了金钱利益,干别的再轻松都不乐意,干这个再苦再累都感觉快乐。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996,997,才让上世纪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才让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短短的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才会有“神五”“神六”,才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点”,把奋斗者全看成是为了欲望,利益和财富名誉追求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点。有一句话叫累觉不爱,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叫爱觉不累。 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我之前说了: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轻轻松松的工作方式,不愿意付出“超人努力”,也无可厚非,但你也体会不到奋斗带来的幸福和回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努力了,但依然没有回报,命运确实很折磨人。努力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 不过,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很钱,有的人生下来就很会读书,但是有一样是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最后,重申一遍阿里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周末愉快![详情]

马云:找工作如同找对象 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
马云:找工作如同找对象 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

  新浪财经讯 今日马云再次谈996工作制,他表示: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以下是马云今日回应996工作制全文: 再谈996: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 前几天我在公司内部关于“996”的观点,引起热议,批评声也是源源不断,和我预期的一样。有人奉劝我不要卷入这样的“不正确”话题,不讨人喜欢,主动招骂,还展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是在自毁“形象”。 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回应,特别是骂帖,很多人很失望是因为从我嘴里说出这些“不正确”的话。我很理解这些看法,其实我完全可以说一些“正确的话”。但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这事有这么大的争议,我更加觉得有好好讨论一下的必要,理性社会的标志就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比结论更为重要……我们要听得进“不中听”的话,更要有人敢于说“不中听”的实话。我从来不怕被骂,所以关于这事我还是要再多啰嗦几句。 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我想员工会自然选择离开那些毫无前途、希望,瞎折腾员工的996公司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几千万家。 但是这世界确实有很多996,甚至007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大部分成功或有追求的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官员、政治家基本上都是996以上的。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毅力,而是因为他们超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他们为此付出超常的奋斗和努力,才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何止是996?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琢磨。他们为什么不去干点别的更轻松的?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愿意干这个,这事的意义超越了金钱利益,干别的再轻松都不乐意,干这个再苦再累都感觉快乐。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996,997,才让上世纪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才让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短短的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才会有“神五”“神六”,才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点”,把奋斗者全看成是为了欲望,利益和财富名誉追求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点。有一句话叫累觉不爱,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叫爱觉不累。 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我之前说了: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轻轻松松的工作方式,不愿意付出“超人努力”,也无可厚非,但你也体会不到奋斗带来的幸福和回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努力了,但依然没有回报,命运确实很折磨人。努力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 不过,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很钱,有的人生下来就很会读书,但是有一样是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最后,重申一遍阿里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周末愉快![详情]

马云:真正的996不是简单加班 应该是用在自我提升上
马云:真正的996不是简单加班 应该是用在自我提升上

  新浪财经讯 今日马云再次谈996工作制,他表示: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996,马云表示: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以下是马云今日回应996工作制全文: 再谈996: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 前几天我在公司内部关于“996”的观点,引起热议,批评声也是源源不断,和我预期的一样。有人奉劝我不要卷入这样的“不正确”话题,不讨人喜欢,主动招骂,还展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是在自毁“形象”。 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回应,特别是骂帖,很多人很失望是因为从我嘴里说出这些“不正确”的话。我很理解这些看法,其实我完全可以说一些“正确的话”。但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这事有这么大的争议,我更加觉得有好好讨论一下的必要,理性社会的标志就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比结论更为重要……我们要听得进“不中听”的话,更要有人敢于说“不中听”的实话。我从来不怕被骂,所以关于这事我还是要再多啰嗦几句。 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我想员工会自然选择离开那些毫无前途、希望,瞎折腾员工的996公司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几千万家。 但是这世界确实有很多996,甚至007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大部分成功或有追求的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官员、政治家基本上都是996以上的。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毅力,而是因为他们超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他们为此付出超常的奋斗和努力,才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何止是996?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琢磨。他们为什么不去干点别的更轻松的?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愿意干这个,这事的意义超越了金钱利益,干别的再轻松都不乐意,干这个再苦再累都感觉快乐。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996,997,才让上世纪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才让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短短的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才会有“神五”“神六”,才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点”,把奋斗者全看成是为了欲望,利益和财富名誉追求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点。有一句话叫累觉不爱,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叫爱觉不累。 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我之前说了: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轻轻松松的工作方式,不愿意付出“超人努力”,也无可厚非,但你也体会不到奋斗带来的幸福和回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努力了,但依然没有回报,命运确实很折磨人。努力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 不过,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很钱,有的人生下来就很会读书,但是有一样是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最后,重申一遍阿里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周末愉快![详情]

马云:找到喜欢的事 就不存在996这个问题
马云:找到喜欢的事 就不存在996这个问题

  新浪财经讯 今日马云再次谈996工作制,他表示: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他表示: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以下是马云今日回应996工作制全文: 再谈996: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 前几天我在公司内部关于“996”的观点,引起热议,批评声也是源源不断,和我预期的一样。有人奉劝我不要卷入这样的“不正确”话题,不讨人喜欢,主动招骂,还展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是在自毁“形象”。 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回应,特别是骂帖,很多人很失望是因为从我嘴里说出这些“不正确”的话。我很理解这些看法,其实我完全可以说一些“正确的话”。但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这事有这么大的争议,我更加觉得有好好讨论一下的必要,理性社会的标志就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比结论更为重要……我们要听得进“不中听”的话,更要有人敢于说“不中听”的实话。我从来不怕被骂,所以关于这事我还是要再多啰嗦几句。 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我想员工会自然选择离开那些毫无前途、希望,瞎折腾员工的996公司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几千万家。 但是这世界确实有很多996,甚至007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大部分成功或有追求的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官员、政治家基本上都是996以上的。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毅力,而是因为他们超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他们为此付出超常的奋斗和努力,才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何止是996?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琢磨。他们为什么不去干点别的更轻松的?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愿意干这个,这事的意义超越了金钱利益,干别的再轻松都不乐意,干这个再苦再累都感觉快乐。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996,997,才让上世纪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才让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短短的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才会有“神五”“神六”,才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点”,把奋斗者全看成是为了欲望,利益和财富名誉追求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点。有一句话叫累觉不爱,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叫爱觉不累。 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我之前说了: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轻轻松松的工作方式,不愿意付出“超人努力”,也无可厚非,但你也体会不到奋斗带来的幸福和回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努力了,但依然没有回报,命运确实很折磨人。努力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 不过,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很钱,有的人生下来就很会读书,但是有一样是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最后,重申一遍阿里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周末愉快![详情]

劳动报:马云可以是工作狂但没权强迫员工变工作狂
劳动报:马云可以是工作狂但没权强迫员工变工作狂

   马云,你可以是“工作狂”,但没有权力强迫员工变成“工作狂” 视频|大佬谈996:马云996是福报 刘强东混日子不是兄弟 李国庆蠢材才拼时间 马云老师,用他的“机会说、成功论、使命感”,为“996”的加班制度和文化,寻找崇高的理由、美丽的外衣。 那些动听的演说,巧妙地回避了员工应有的权益、公司应遵守的法律底线;回避了劳动者定义与选择幸福生活的自由。 一、“996”算什么,我希望你们“12×12” 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忘我的工作紧密相连。在他的世界里,996加班远远不够: “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12以上。” 确实,我被马云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我相信,没有这种精神,不会有阿里巴巴今天的成功。 然而,理性的马云似乎忘记了,阿里巴巴的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只是一种劳动雇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作为一家现代的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劳资双方的责权利,都应该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 你作为雇主,可以为企业而“拼命”,作为员工,却没有义务因工作而“舍身”。你不能用雇主“拼命的工作状态”,严苛员工。 作为员工,我可以忘我工作,但这不代表我可以放弃法定权益。而对加班时间的限定则是基本的劳动权益。 曾经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老板对员工说,“你跟我谈五险一金,你就是没有追求。” 然而,精神归精神,权益归权益。既要有奉献精神,也要有契约精神。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马云老师应该明白,这“一码归一码”的道理。 要知道,你可以是“工作狂”,但是你没有任何权力强迫任何一名员工变成“工作狂”。 任何形式的强迫加班,都是对员工基本劳动权益的严重侵害,都触犯了法律底线。 二、每一种加班文化,都有一个“崇高的理由” “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12个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 马云这句话,证明了一点:在阿里巴巴,长时间加班是“必须的”,“硬性的”。否则你来干啥? 我猜想,阿里巴巴的律师们不会傻到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留下严重违反劳动法的文字。马云也不允许。任何一家BAT公司都不会允许。于是,让员工“自愿加班”,就成了很多成功的公司必定要打造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马云,说了同一种崇高的加班理由。机会说、成功论、使命感,就是最常用的套路。 01 你不要把强迫的加班,说成是“恩赐”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 你强加给我的工作时间,别说成是“恩赐”给我的机会和福气。 我承认,在阿里巴巴工作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福气。也许它付得起最高的工资,凝聚了最优秀的人才,提供了最好的事业平台。 但是,请别忘记,拥有这些“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的员工,同样是阿里的机会和福气。我们贡献了创新的思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舍弃了天伦之乐。 马云也承认,阿里巴巴不是马云一个人干出来的。公司与员工,是唇齿相依、彼此成全。不是企业单向的恩赐。 一个强迫员工加班的公司,也许是一个商业成功的公司,但决不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即使它现在已经是中国第一。 02 我渴望成功,但不是“不计代价”的成功 “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一种成功都必须付出代价。 我是渴望成功,但成功不能“不计代价”。 它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不能以放弃权益为代价、不能以失去时间自由为代价,不能以牺牲家庭幸福为代价。 “996”加班,“12×12”工作,是一种不计代价的成功。你愿意,是你的自由,你的人生。但不要把这样的成功“塞给员工”。 因为我就是12×24工作,也不会成为马云。加班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03 不强迫员工加班,应成为马云的“使命” 马云的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商业领袖。他孜孜以求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资源,我们带着巨大的使命,希望在未来能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不付出可以吗?不可以。” 如他所说,创造了就业,创造了税收、创造了个人成长。 我们为社会的进步做了贡献,我们让阿里的每个人成长,我们创造了无数的就业。 但我要提醒他,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让员工无节制加班,应是他最基本的使命。哪怕以崇高的名义加班。 三、成功的人生未必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成功 “我最希望考虑的,是你在阿里待十年,我们怎么样把你变成一个不同的人。” “你工作十年,可以抵人家工作二十年,就这么回事。” 不错,在阿里巴巴工作十年二十年,我可以变成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一个出色工作的人,一个让人羡慕的人。 但是,我拥有了太多的钱,也丢失了太多的时间:缺少了陪伴孩子的快乐,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 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年轻”,我在快乐的年代没有快乐。我的人生货架,不能只堆着工作和金钱。 阿里巴巴改变了商业模式,改变了企业理念,改变了生活方式。 阿里巴巴可以“改变世界”,但不可以改变,我们对法律的遵守,对劳动的尊重,对幸福人生的定义。 毕竟,马云是马云,我是我。 现实当中,总有一小撮商业领袖、管理大师喜欢鼓噪一些云山雾罩甚至不着边际的论调,希望马老师不在此列。[详情]

马云再谈996: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
马云再谈996: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

   相关报道:马云谈996:成功需要超越别人的付出 马云最新回应:任何公司不应该 也不能强制员工996 新浪财经讯,今日马云在微博再谈996工作制,他称,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以下为全文: 再谈996: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 前几天我在公司内部关于“996”的观点,引起热议,批评声也是源源不断,和我预期的一样。有人奉劝我不要卷入这样的“不正确”话题,不讨人喜欢,主动招骂,还展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是在自毁“形象”。 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回应,特别是骂帖,很多人很失望是因为从我嘴里说出这些“不正确”的话。我很理解这些看法,其实我完全可以说一些“正确的话”。但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这事有这么大的争议,我更加觉得有好好讨论一下的必要,理性社会的标志就是客观理性的讨论比结论更为重要……我们要听得进“不中听”的话,更要有人敢于说“不中听”的实话。我从来不怕被骂,所以关于这事我还是要再多啰嗦几句。 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没有人喜欢在一个强制996的企业里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难以持久,而且员工、家人、法律都不允许。长期那样,即使你付再多工资,员工也会跑光。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我想员工会自然选择离开那些毫无前途、希望,瞎折腾员工的996公司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几千万家。 但是这世界确实有很多996,甚至007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大部分成功或有追求的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官员、政治家基本上都是996以上的。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毅力,而是因为他们超爱自己选择的事业,他们为此付出超常的奋斗和努力,才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成功”。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何止是996?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琢磨。他们为什么不去干点别的更轻松的?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愿意干这个,这事的意义超越了金钱利益,干别的再轻松都不乐意,干这个再苦再累都感觉快乐。这样的人其实不少,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996,997,才让上世纪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才让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短短的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才会有“神五”“神六”,才让我们对未来有了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点”,把奋斗者全看成是为了欲望,利益和财富名誉追求的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点。有一句话叫累觉不爱,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叫爱觉不累。 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很多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就是养家糊口。但打工也要有尊严,为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打工的人是有尊严的。 我之前说了: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权利。选择轻轻松松的工作方式,不愿意付出“超人努力”,也无可厚非,但你也体会不到奋斗带来的幸福和回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奋斗了,努力了,但依然没有回报,命运确实很折磨人。努力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 不过,企业不要觉得付钱就可以让员工996。企业负责人应该思考的是,你的成功是否就是员工的成功?你的快乐是否就是员工的快乐?你有没有帮助员工找到他的快乐,还是你只是逼着员工996? 如果你觉得你的干部员工全没有理想,全都不努力,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只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他们的理想,而没有把员工的理想当成你的理想。 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我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很钱,有的人生下来就很会读书,但是有一样是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是24小时,选怎么过这24小时,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生活既不公平,但也很公平! 最后,重申一遍阿里人一直以来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周末愉快![详情]

人民日报: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混日子”标签
人民日报: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混日子”标签

  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段时间,996成为热点话题,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发表看法。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前,需要在价值观层面澄清一个误解,即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今天,从梦想改变命运的个体,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负重前行的企业,再到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复兴冲刺的民族,都仍然需要奋斗精神、需要艰辛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996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反思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劳动供给并不总是与薪酬和收入成正比,因为当薪酬和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会更愿意享受高收入下的闲暇时间。随着中国的人均GDP逐步接近1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随着中国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下半场,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事实上,更加弹性的工作机制,比强制的996更能激发员工自发的工作热情,从而也能让企业更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奋斗与拼搏,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们的“美好生活”具有更广阔的内涵,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善企业治理、设计激励机制。我们不是要在工作与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之间做二选一的排他选择,而是要在兼顾的基础上让员工更好地去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之为“勤劳革命”,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详情]

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 不等于强制996
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 不等于强制996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这段时间,996成为热点话题,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发表看法。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前,需要在价值观层面澄清一个误解,即对996有争议,并不是不想奋斗、不要劳动。今天,从梦想改变命运的个体,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负重前行的企业,再到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复兴冲刺的民族,都仍然需要奋斗精神、需要艰辛劳动。没有人不懂“不劳无获”的道理。但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委托—代理”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996引发的讨论,是一个反思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劳动供给并不总是与薪酬和收入成正比,因为当薪酬和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会更愿意享受高收入下的闲暇时间。随着中国的人均GDP逐步接近1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有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随着中国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下半场,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事实上,更加弹性的工作机制,比强制的996更能激发员工自发的工作热情,从而也能让企业更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奋斗与拼搏,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们的“美好生活”具有更广阔的内涵,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善企业治理、设计激励机制。我们不是要在工作与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之间做二选一的排他选择,而是要在兼顾的基础上让员工更好地去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之为“勤劳革命”,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详情]

年薪20万算下来时薪才50元 你的996真的值得吗
年薪20万算下来时薪才50元 你的996真的值得吗

  年薪20万算下来时薪才50元!你的996真的值得吗? “工作996,生病ICU。”最近,这句话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 所谓“996工作制”,即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且一周工作6天的不成文工作制度。“996”的周工作时间最低为60小时。 面对996,有人心存怨念,有人甘之如饴;有人口诛笔伐,也有人左右为难。经纬君采访了两位正在或曾经身处996工作制的在职者,不知他们的感悟与你是否相似? 01“996工作一年,我辞职了” 杨鹏的上一份工作还没到996的地步,但也八九不离十。跳槽到央企做测试工程师的他,为了尽可能节省通勤时间,不得不从北京三环内的家搬了出来,住到了六环外。 杨鹏坦言,其实选择这份高强度的工作并不在他原本的人生计划内,算是一个插曲。那时,结婚已有两年的他背上了房贷,下一代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另寻出路。 “先干两年,等把知识学到手,也算是留了个后路,以后不管怎么样,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他说。 然而,从朝九晚五到996,节奏的转变是个头疼的问题。虽然公司制度并没有强行规定加班时间,但庞大的工作量摆在面前,除了加班并无他法,每季度正常下班的日子能掰着手指头数出来。由于工作日住在六环外的亲戚家,他与妻子只能在周末见上一面,利用短暂的时间好好吃两顿饭。 由于先前的工作专业性不强,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高强度专业工作,杨鹏有些措手不及,甚至一想到上班就开始焦虑。好不容易熟悉了基本操作,但工作压力依然压得他喘不过气。躺椅是他和同事们的必备品,每天中午都需要休息一会,否则整个下午都会浑浑噩噩。 ▲晚上10点,北京后厂村的办公大楼仍灯火通明 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我简直在拿命换钱。”杨鹏粗略算了算,自己的时薪只有50多元。 在岗位上坚持了一年后,他提出了辞职,开始创业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在他看来,一味地为自己不适合的工作拼搏反而不值,虽然一时的收入有所提升,但无法真正拥有成就感。 杨鹏觉得,虽然这份经历能让自己提升不少,但更大的意义是让他认清了自己。“钱很重要,但是没那么重要。” 02“不情愿,但也不离开” 这大概是许多996制度下工作者们的普遍心声。看似矛盾,实为无奈。 崔宇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毕业后一头扎进程序员大军的他,早已接受了这一事实:想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就必须承受996甚至更高的代价。 现在崔宇在一家IT公司任职开发岗,工作日9点上班,11点下班,周六全天加班,下班时间不定。“公司在招聘时并没有对工作时长额外说明,这已经是行业内的‘统一规则’。其他人都是996,我也只能一起。” 为了同时满足休息和工作的需求,崔宇几乎牺牲掉了工作日所有的个人时间。租的房子离公司越近越好,回家后立刻睡觉,保证休息时间。就算在珍贵的周日,他也大多会选择以看书、看电影等方式放松身心,迎接下一轮“战斗”。 大约半年前,崔宇认识了现在的未婚妻,两人决定在今年内完婚。对于崔宇的工作状态,未婚妻阿静说起来也是哭笑不得:“我有时候会去他的公寓,发现上周末没收拾完的东西,过了一周还是原样摆着,动都没动。结婚之后,我们应该只有早上能见一面,因为我的工作也很忙,需要早睡。”阿静说,自己会支持崔宇对工作上的选择,但最担心的还是他的身体状况。 谈论起对996的看法,崔宇的反馈简洁而平淡。“个人看来,长时间的加班肯定是不合理的,但这已经成为了行业内不争的事实。在不换行业的前提下,很难改变现状。” 崔宇表示,自己已经制定了长期的工作计划,未来也会继续在程序员的岗位上坚持。对他而言,对996制度的不满或抱怨,可能只会存在于茶余饭后的闲聊了。 ▲下班途中的人们中新经纬 赵佳然摄 03你的996,值得吗? 996代表着什么?是更多的收入、自我的提升,还是被挤压的时间、日益衰弱的身体? 出于不同的需求,每个人对此的答案都各有差异。4月12日,阿里巴巴官方微博发布了马云在内部交流活动上对996工作制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 所以我们说,加入阿里,你要做好准备一天12个小时,否则你来阿里干什么?我们不缺8小时上班很舒服的人。 随后,马云本人也发微博称“年轻人应该有机会听到真话”、“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截图来源:微博 同日,刘强东也在朋友圈推送了一篇名为《地板闹钟的故事》的文章,并称“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 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杀于江湖,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认为,虽然996工作制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但仍然是违法行为。现行劳动法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如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因此,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加班时长受到限制。实行996工作制的情况下,每月的加班时长肯定超过了36个小时的法定上限,因此是违法的。同时,对于员工加班,用人单位还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 对于互联网单位“时间不够用”的现状,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伟表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设计合理的激励和薪酬制度,使得更多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个人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设计一套固化的加班制度,去迫使员工最大量度的产出。 而关于996的“性价比”,有人算了一笔账:若在996工作制下,一个年薪20万的程序员,时薪不过50多元,性价比与年薪10万的955(朝九晚五一周上五天班)并无区别,而健康、个人时间等代价则无从计算。 你如何看待996工作制?面对996,你会选择负重前行,还是尽力挣脱?请将你的体会与感悟与经纬君说一说吧! (文中杨鹏、崔宇、阿静皆为化名) [详情]

关于“996”马云刘强东之后 顺丰王卫也表态
关于“996”马云刘强东之后 顺丰王卫也表态

  (观察者网讯)近日,一批在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在GitHub上建立了项目996.ICU,抗议公司的“996工作制”。“996”话题一度占据热搜位置,包括马云,刘强东在内,不少企业或高管都对此做出了回应。在4月12日晚间,顺丰速运总裁王卫在“丰声“上发表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谈了顺丰上市后的心路历程,称自己在反省,并表态自己仍然是顺丰的王卫。 王卫表示,“有员工说我变了,我在自我反省,也反省了很一段时间,我有了结论,不是我变心了,只是我是上市还没有适应过来,太看短期了,没有坚定我对员工和客户的初心,可能这就是根本原因。我绝对没有因为上市后我变王老板了!我反而更希望好像以前一样那么自由,更不喜欢我们员工对我的看法或对公司情感都变了,公司内部的氛围都变了,更急功近利了。” 王卫强调,“我们的小哥除了上市那时候的红包以后好像就没有得到好处,我每月都在努力完成上市的对赌承诺,就没有想过大家,还为了完善上市公司的合规,还做了一些调整,想想真很差劲,我对不起大家!特别是我们前线的一哥,我所以在这段时间必须放下眼前和短线的利益,员工的幸福才是我王卫长期努力的方向,尽管公司有压力,我必须要坚持去做对的事。今天我在这里请所有的员工作证,我还是顺丰的王卫!还是你的总裁!我会尽力去做!” 此前,在4月11日晚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上,马云谈到了自己对“996的看法。马云称很多企业都有996问题,他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 4月12日晚间,马云在微博再次就996发声,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他“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目前也于12日晚在朋友圈发文谈及“996”,刘强东表示,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他要求京东员工必须有拼搏精神。他还强调,自己现在的工作节奏是:可以做到8116+8,即周一到周六,早8点至晚11点,周日工作8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每年休一次长假。 当当创始人李国庆12日晚也在微博谈及自己的看法称,坚决反对996工作制,这样影响了员工的恋爱、家庭、社交等个人生活;作为管理者,应该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员工也应该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虽然不支持996,但也反对每周工作40小时(按照正常工作日,每天上班8小时,每周5天,即40小时),还那么多假期。[详情]

李国庆谈996:提高决策科学性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李国庆谈996:提高决策科学性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李国庆谈“996”: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马云谈“996”: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刘强东谈“996”: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是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我现在无法再像创业初期那样拼命工作了!但是以我的体质,做到“8116+8”,(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休假两天,每年也会休一次长假)完全没有问题!我享受拼搏的快感! 4月12日晚间,李国庆在微博发文表示 一批老板倡导996,就是9点到公司,晚9点离开公司,6天工作。我坚决反对。 理由: 1,每天不算路途,11小时工作时长,那恋爱,家庭,社交无暇,而这是生活的目的,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正是一张一弛啊。 2,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 3,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微博原文: 一批老板倡导996,就是9点到公司,晚9点离开公司,6天工作。我坚决反对。理由1,每天不算路途,11小时工作时长,那恋爱,家庭,社交无暇,而这是生活的目的,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正是一张一弛啊。2,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3,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正是当官一句话,当兵跑断腿。4,很多岗位,如程序员,长时间认真写8小时程序,回家基本到头就睡,和业务层面靠开会耗11小时完全不是一个工作强度。5,当今公司办公环境经常是降低工作效率的,西方尝试十多年,每周在家办公一天,对文案,编辑很有效。不坐班,弹性工作时间都更适合一批工种,所以一批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一族出现,就是高产出的自由职业者。6,当然我也坚决反对每周40小时工作,还那么多假期。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我赞成撸起袖子加油干,那是实干,巧干,苦干,不是低效率的耗时间。 在我们早晚读书,大家这时候都是躺在床上,拿着手机在工作群里讨论工作,岂不快哉![详情]

李国庆谈996:坚决反对 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
李国庆谈996:坚决反对 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

  新浪财经讯 4月12日晚间消息,今日李国庆在微博发文表示 一批老板倡导996,就是9点到公司,晚9点离开公司,6天工作。我坚决反对。 理由: 1,每天不算路途,11小时工作时长,那恋爱,家庭,社交无暇,而这是生活的目的,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正是一张一弛啊。 2,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 3,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微博原文: 一批老板倡导996,就是9点到公司,晚9点离开公司,6天工作。我坚决反对。理由1,每天不算路途,11小时工作时长,那恋爱,家庭,社交无暇,而这是生活的目的,还是为工作高价值的调节,正是一张一弛啊。2,优秀的企业是结果导向,效率导向。3,管理者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正是当官一句话,当兵跑断腿。4,很多岗位,如程序员,长时间认真写8小时程序,回家基本到头就睡,和业务层面靠开会耗11小时完全不是一个工作强度。5,当今公司办公环境经常是降低工作效率的,西方尝试十多年,每周在家办公一天,对文案,编辑很有效。不坐班,弹性工作时间都更适合一批工种,所以一批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一族出现,就是高产出的自由职业者。6,当然我也坚决反对每周40小时工作,还那么多假期。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我赞成撸起袖子加油干,那是实干,巧干,苦干,不是低效率的耗时间。 在我们早晚读书,大家这时候都是躺在床上,拿着手机在工作群里讨论工作,岂不快哉! [详情]

996是福气?没人有权定义他人的成功和幸福
996是福气?没人有权定义他人的成功和幸福

  马上评丨996是福气?没人有权定义他人的成功和幸福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勤余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1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内部交流中对员工谈及近期备受争议的996加班文化。在他所发表的长篇大论中,最引人关注也最容易惹来争议的,当属这段话——“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 此言一出,公众的吐槽如潮水般涌来。今天,马云通过微博再发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 “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但又表示“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马云的角度来说,这么说或许不无道理。作为一个历经千辛万苦、一步步从社会底层攀升至高位的成功者,马云有底气,也有资格谈一点自己的人生经验。“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12以上”,相信马云此言不虚,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马云的勤奋和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云想表达的无非是这个道理。当然,这是没错的。 透过马云迂回反复的修辞术,不难概括出其发言的大意。说来说去,他想要勉励年轻人不要满足于眼前的物质收获,而要不忘情怀、追求理想——“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而996,就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最佳手段。比起揣测马云的动机,我倒宁愿相信,这可能真是他的心里话。 但是,为什么聆听了马云的“教导”后,公众非但没有感到暖心,反而颇有被冒犯之感?这位大佬的一番肺腑之言,到底有什么毛病? 一些网友的留言,已经不小心说出了大实话。比如说,“我不认可,生活不只是为了工作。”可不是?马云对工作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马云一样热爱工作。毕竟,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些网友站在马云的立场,眼光更犀利、更毒辣:“你们不996,我怎么成首富呢?”对于马云等大佬而言,996虽然辛苦,但收获的滋味毕竟是甜蜜的。可对芸芸众生来说,就不一定了。不然,“996.icu”(即工作996,生病ICU)项目为何迅速引发共鸣? 原因很简单,996给普通劳动者带来的可能是受损害的健康、虚无缥缈的加班工资,而不是马云们光鲜亮丽的传奇人生。同样一个996,对于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一个必须养家糊口的基层员工来说,有着迥然不同的意味。说到底,马云的视角和观念早已飞越了地平线,正在向大气层不断挺近。说得再明白点,马云或许没有错,但他已很难理解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失去了最起码的同理心。 最令人忧虑的还在于,马云似乎至今无法理解自己成功的原因和本质。不可否认,他拥有过人的才智、非凡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但是,成就马云的还有改革时代的机遇、信息技术的铺垫、幸运女神的垂青等。盲目笃信人定胜天、自我迷恋,只会让大佬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事业和财富到底从何而来。一味强调“努力就会成功”,只会把生活简单化,到最后,又熬出一锅香味四溢却毫无营养的鸡汤罢了。 马云更不该忘记,任何一家企业的诞生,都离不开普通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大佬们心里要有点数。有意思的是,如果细数近年来商界大佬的言论,“飘”起来的绝不仅是马云。在每每大言不惭之前,他们是否当真还记得,自己也曾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绝不应该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定义他人的成功和幸福。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马云发微博:不为996辩护 但向奋斗者致敬
马云发微博:不为996辩护 但向奋斗者致敬

  马云发微博: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新京报讯(记者 梁辰)4月12日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发微博回应996话题。他表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马云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而“阿里巴巴从来也都提倡,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但是年轻人自己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马云还在微博上表示,“今天很多年轻人都面临这个问题,我想,如果你选择通过奋斗努力赢得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我下面的话;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比普通人幸福快乐,但又不愿意付出比普通人更努力的代价,那么那些合法合情合理,永远正确的话更适合你”。 4月12日,阿里巴巴官方公众号披露,11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交流活动上分享了其对于996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马云称,“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 马云表示,并不是所有做996的人都有这个机会真正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并且还能够有成就感的事。 “我为什么是大头目?因为我付出的时间比他们多。我除了上课考试以外,做学生会工作花的时间比任何人都多。” 马云也谈到了阿里巴巴对员工的要求。他说,我们不缺8小时上班很舒服的人,但是公司的使命要求员工在8个小时以外去学习、提升,“如果你热爱(工作),其实12个小时不算太长”。 马云说,“这就是生活,你选择了一个中国今天排名第一的公司,第一是要付出代价的。” 以下是微博原文: 昨晚和阿里巴巴的同事们交流了一次,谈到了时下最热门的工作996问题。今天很多年轻人都面临这个问题,我想,如果你选择通过奋斗努力赢得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我下面的话;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比普通人幸福快乐,但又不愿意付出比普通人更努力的代价,那么那些合法合情合理,永远正确的话更适合你。如果需要,那些我也会讲,而且讲得很好!但我想年轻人应该有机会听到真话。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阿里巴巴从来也都提倡,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但是年轻人自己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详情]

当我们讨论996时 他们在研究“每周工作15小时”
当我们讨论996时 他们在研究“每周工作15小时”

  夜读丨当我们讨论996时,他们在研究“每周工作15小时”... 来源:L先生说 21君:12日傍晚,马云一番关于“996”的言论再次把这个话题推上了微博热搜。该话题发酵至今,相信已经没有人会对“996”这个概念感到陌生,但你又是否知道,大洋的另一端,已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每周15小时工作制”。这样的工作制度乍听起来也很极端,但其背后亦不乏合理性。21君今晚分享该文章,并不是要认同或者反对上述两种作息制度。只是认为在大致了解“每周15小时工作制”背后的合理性后,你或许能更科学更理智地看待并应对“996”。 1 最近,关于 996 的讨论甚嚣尘上。 从某公司CEO在年会上提倡996,再到最近程序员在 GitHub 上面的 996.icu 项目,‘加班’这件事,似乎还是第一次,这么大范围地被人讨论。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想先和你分享,我最近看到的一些材料。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我们在热火朝天讨论 996 的时候,国外在做什么呢?在热火朝天地研究怎么缩短工作时间。 举几个例子: 2010年,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发表了一份报告,严肃地提出:我们应该考虑,推行‘每周 21 小时工作制’。 报告指出:在条件稳定且工资有利的情况下,21小时工作制会更受欢迎。同时,它可以缓解像过劳、失业、过度消费、碳排放、低福利、不平等、缺少幸福感等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 觉得这非常夸张?实际上,它还不是最夸张的。 英国社会学家 Peter Fleming,在他于 2015 年出版的《Mythology of Work》一书中提出:我们应该推行‘每周三天工作制’—— 他将此称为‘后劳动战略’(Post-labour strategy)。 比利时历史学家 Rutger Bregman ,在他 2017 年出版的畅销书《Utopia for Realists》中提出:预计到 2030 年,‘每周 15 小时工作制’,将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现实。 这并不是学者们的臆想,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尝试这种全新的模式。 2018年7月,纽约时报报道: 一家名为 Perpetual Guardian 的新西兰信托管理公司,开始了一项实验 —— 将每周的工作时间从 40 小时减少到 32 小时。该实验覆盖全公司 240 名员工,持续了两个月。 结果是什么呢?员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做了许多改进:将冗长的会议精简到1/4、减少无意义的流程……公司的高管认为,实验非常成功,公司计划将这项计划永久实行。 据奥地利媒体 ORF 报道: 一家名为 Unterweger 的化妆品公司,全面实行了‘每周4天工作制’。结果,公司销售额不降反增。 澳大利亚金融咨询公司 Collins SBA,于 2017 年试行‘每天5小时工作制’。试行一年多后,公司总裁对媒体声称‘非常满意’,他表示将不会回到之前的工作模式。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技术教育公司 Treehouse,已经实行了十年的‘每周32小时工作制’; 软件开发公司 Reusser Design,从 2013 年起实行‘每周4天工作制’; 甚至,亚马逊在 2016 年也启动过一项计划,试验‘每周30小时工作制’。 当然,这些观点和案例都存在讨论空间,比如:不同国家的福利政策是否需要考虑?除去这些‘成功’的案例,会不会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没有被我们所看到?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承认的: 随着技术和文明的发展,人类耗费在劳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绝不应该是越来越多。 我们绝不应该失去‘享受生活’的权利。 2 看到‘每周 15 小时工作制’,可能很多人第一直觉的反应是: 这能保证工作成果的有效产出吗?会不会导致公司无法运转下去? 可能不仅仅是企业主,很多普通白领也会这么想。 但是,我想请你摸着良心回答一个问题: 每天除去吃饭、午休,就算 8 小时工作好了,那么,在这 8 小时里面,你是真的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吗? 不用想都知道,这绝不可能。 实际上,许多研究表明:在传统的 8 小时工作模式下,大多数办公室白领实际的工作时间,大约在 3-4 个小时左右。 比如:2016年,根据英国网站 vouchercloud 对 2000 名英国白领的调查:平均每天真正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是2小时53分钟。 其他时间人们在做什么呢?看社交媒体、浏览新闻、聊天、休息…… 工作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要工作多少时间,才能产出最大的绩效呢?答案是 4-5 小时。超出了这个时间,人们就会疲劳、分心、状态低落,会导致工作出错或表现不佳。 想一想:每天8小时工作制,真正起到作用的,可能只有3-5个小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让员工每天996上班,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再说,如果员工不愿意加班,强迫员工996,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老板还能全天候360度监控员工的电脑,看员工有没有开小差、偷懒吗? 在这些情况下,造成996之风盛行的,主要还是同侪压力:你不加班,别人加班,你的工作就会不保。哪怕你离开了,也会有愿意加班、愿意拼搏卖命的人顶上。 这就构成了一个囚徒困境:最好的情况,是大家都不加班。但是,如果别人加班,你不加班,就会吃亏。所以,最终就变成了,大家都不得不加班。 3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自愿加班’的人呢?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加班,意味着工作产出更多,意味着能得到更多的钱。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加班一定意味着工作产出更高吗? 这实质上是一个‘偷懒’的表现 —— 老板缺乏有效的业绩衡量方式,于是只能考察员工的‘工作时长’。员工也未必知道‘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于是只能靠拉时长,来告诉老板‘看,我真的很用功’。 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老板担心员工‘工作不饱和’,于是,只能不断加任务、加活;员工逆来顺受,把活赶完,于是在老板眼中,会感觉‘工作量还是不够啊,再加一点吧’。 最后呢,就会演变成:让1个人干3个人的活,给2个人的工资。 但是,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机构 Business Roundtable 发现:要求员工加班,可能对几周内的短期项目有效,但它们带来的长期危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比如:把每周工作时间从 40 小时提高到 60 小时,最多只能带来25%左右的工作量提升 —— 这还是在不考虑工作质量的情况下。而如果在 60 小时的基础上再提高呢?这个数字必然还会降低。 进一步,他们发现:经过一周的加班之后,从第二周开始,员工的表现就会下降,如果继续保持 60 小时工作制,接下来的每一周都会持续下降。直到8周之后,他们每周的产出与 40 小时工作制的对照组相差无几,甚至,质量还不如对照组。 而如果把工作时长提高到 80 小时呢?那么,时间会迅速缩短到3周。亦即,3周后,员工的工作时间,至少有一半是被浪费掉的。 还不止如此:在将员工从 60 小时恢复到 40 小时的过程中,员工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和恢复 —— 这段时间往往需要几周。亦即,在这几周里,工作产出也是非常低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员工知道老板要的是工作量,于是,为了 KPI 不顾一切。疲于奔命,无瑕思考,按照习惯和本能去行动,一切都为了能把数据做上去…… 但实际上,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好的产出,是需要‘休息’的。 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提高工作产出,最重要的是深度思考:摒弃环境的干扰、分心、影响,抛弃路径依赖和惯性行动,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将素材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思考它们更深入、更内在的链接。 这样,才能产出与众不同、保证质量的成果。 以我为例:当我做课、写作时,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其实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在进行思考。这表现出来是什么呢?是散步、看书、发呆 —— 如果我有一个老板,他一定会觉得我在开小差。 但事实上,这些思考,比坐在电脑前去‘行动’,重要得多得多。 4 除了深度思考,适当的休息也极其重要。 2011 年,《认知》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长时间专注在一项任务上,会导致‘失去焦点’,从而导致表现的降低。 简而言之:大脑是需要新鲜感的。如果你连续几个小时面对一项工作,你的大脑会习惯它,会感到无趣、厌烦,从而降低对它的投入程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心理学家 Alejandro Lleras 的建议是:休息。 当你需要执行一项复杂的任务时,最好是做一段时间休息一下 —— 这里的‘休息’,是指真的转移注意力。比如:看一些跟当前任务无关的东西,来激活不同的脑区,让大脑得以喘息。 这样,可以达到‘重启’注意力的目的。 同样,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如果一个人的一整天,都被工作所充满,那么,他的认知资源一定是超负荷的。他的隐性认知会不断挤压显性认知,造成思考能力的下降和大脑的疲倦。 另一方面,好的状态对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如何保持好的状态呢?生理基础就是血清素。光照,放松的心情,轻度的运动、舒展,这些都有助于合成血清素。 而在办公室里一坐一整天,只会导致员工疲劳不堪、工作却没有多大进展。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出这几个结论: 1、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才叫‘工作’。 2、我们不应以‘坐班时间’来衡量脑力劳动者的价值,而应以‘有效产出’来衡量。 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效的专家、领导者,他们的秘诀都无非是这三点: 1、专注 在每天状态和精力最好的时候,专注在当下最重要的工作上,摒弃其他一切打扰。 这种专注可能持续4-5个小时。这里,就是每天生产力产出的峰值。 2、休息 专注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休息,让大脑从疲惫中得到舒展,获取新鲜信息的刺激,激活不同的脑区。 3、思考 在‘专注’的时间段之外,拥有充足的闲暇和自由度,自由获取信息、进行思考,激发创造力和热情。 这就是我所提倡的模式,也是我们的目标: 每天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工作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除此之外,拥有充分的自由度,无需去应付上级和老板。 5 这就能够实现一种平衡:员工产出最大业绩,又不会透支身体、牺牲生活和家庭;老板也无需为员工的‘开小差’‘坐班’去付出额外回报,双方都皆大欢喜。 当然,做到这一点,对于员工和老板都有要求: 员工能够做到‘聪明地工作’;老板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并带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热情。 如何实现这种双赢呢?我曾经分享过一个‘JCM模型’,非常有用。 它认为,让员工发挥最大产出,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 技能多样性:这项工作是有一定挑战的,需要发挥不同的技能。 任务完整性:你不是一条链条上的齿轮,而是独立承担一项任务、一个项目,你需要为之负责,当然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工作重要性:你的职责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它能够实现你的价值。 自主性:你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去工作,更进一步,你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自由度。 反馈:你可以从中得到即时的、有效的反馈,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能够从中获得经验。 具体来说,对于小公司,这几点是可以考虑的,也是我已经验证过的: 1、目标一致 我一直强调,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目标一致。员工并不是把它看作一份收入来源,而是希望长期扎根这个行业,去‘做出一份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所谓的‘加班’。员工的使命并不来源自老板,而是源于‘我要把它做好’‘我要让它变成我的作品’的这么一种强烈的动力和愿望 —— 这就是一种双赢。 举个例子,我在广告公司的时候,许多人都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呢?‘我要做出厉害的创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价值的实现。在这种心态下,就会把每一个项目都看作一种‘机会’,去尝试不同的想法,做出更好的作品。 给予团队伙伴空间、目标和信任,他们能够产出的东西,会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2、充分给予自主性 在(1)的基础上,老板要做的,就是给予目标确立和一定的指导,确保团队不会跑偏。剩下的,最好是采取‘放任’的做法,让大家自由试错。你的约束越少,团队的发挥空间就越大。 好的团队是什么?是有一套模式、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的运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而无需领导者不断去推动和指挥的。 这一点,是需要每位老板去思考的。 3、合适的回报 这就不用说了。报酬不应与‘工时’绑定,而应与质量绑定,最好是采取分成制、期权制,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 4、培养型管理 许多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各级主管不敢使用和培养‘比自己强的人’,害怕自己坐不稳,这就导致了公司的战斗力整体下降。 好的管理是培养‘另一个自己’,让他为你分忧、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6 最后,再分享几点心得,给还挣扎在‘996’和‘加班’海洋里面的你,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第一,想清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一切行动,都不应脱离这个目标。 第二,不妨多去质问内心: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你真的需要买房买车、拥有‘光鲜亮丽’的形象吗?请去找到你‘发自内心’的驱动。 第三,好的决策在于‘放弃什么’,而非‘选择什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远胜于‘把所有的事情做完’。 第四,打造全面的战斗力,让自己能够独立生存。未来的社会,一定会逐步趋向分众、外包,找到愿意投身进去的事业,并让它成为自己的独立商业引擎 —— 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 / Lachel,25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专家,多家媒体专栏作家,36氪年度优秀作者。 [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