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中基协: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管理人
中基协: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管理人

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http://gs.amac.org.cn)已不再公示被注销机构的登记信息。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公告》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详情]

新浪财经|2016年08月01日  15:37
中基协不手软:半天清掉8270家空壳私募 王思聪普思未幸免
中基协不手软:半天清掉8270家空壳私募 王思聪普思未幸免

在募集新规实施、保壳大限即将来临的双重压力下,私募产品备案数量明显增加。上周(7月11日-7月15日),共有1251只私募基金产品在协会登记备案,而较前一周(633只)几乎翻番。[详情]

中国资本证券网|2016年08月01日  13:20

观点荟萃

私募“保壳”意义不大 《暂行规定》或只针对私募投顾
私募“保壳”意义不大 《暂行规定》或只针对私募投顾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对所谓“私募壳”的炒作已经超过理性范围,私募的壳实际上并无太多价值,因为监管层并没有禁止登记备案。[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07月21日  06:52
小知识:有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一定是安全的吗
小知识:有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一定是安全的吗

基金业协会提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信息不做实质性事前审查。公示信息不构成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持续合规情况的认可,不作为基金资产安全的保证。[详情]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05日  18:50

最新新闻

私募基金“大清洗” 逾7800家空壳被注销
私募基金“大清洗” 逾7800家空壳被注销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8月1日通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此次清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事实上,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自2016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 “2015年,民间借贷、P2P等企业以私募基金名义进行非法融资,或者盲目注册私募基金但并无意愿开展业务,这类质量比较低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注册了上万家。”允能基金投资总监刘磊表示,这都是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自私募基金新规实施以来,这类注册的途径被完全堵住了,行业整体明显得到进一步规范。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 但新规发布后,注册机构也出现显著下滑。刘磊列举数据表示,从今年2月5日到目前,注册私募机构约800家,但2014年同期有1500家,2015年同期注册的有3500家。 刘磊接着指出,由于股市低迷、且当前并不是太低的点位,投资者进入意愿不强;叠加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监管依旧没有放松,一些对冲型投资者的要求无法满足,所以私募基金的注册意愿不强。 另一方面,因为私募基金都要提交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所以延缓了上半年私募基金的登记数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对于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业协会重申,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实缴规模约6.5万亿。[详情]

经济参考报 | 2016年08月05日 01:01
私募一夜间少了8248家 王思聪名下普思资本被注销
私募一夜间少了8248家 王思聪名下普思资本被注销

   清理 7月31日 规模为零私募机构5590家 有备案资格私募机构24742家 8月1日 规模为零私募机构1721家 有备案资格私募机构16494家 空壳私募 前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最新数据显示,仍有备案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为16494家。而在7月31日晚间,这一数字是24742家。这意味着,一夜过后,已有8248家私募机构被驱逐出列。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名下的普思资本,也在被注销之列。 数据 累计超万家私募已被注销 记者前日对比中基协官网数据发现,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有1721家,与7月31日晚5590家相比减少了3869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注册资本25%的私募机构有3463家,与7月31日晚6970家相比减少3507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100万元的私募机构有1515家,与7月31日晚4405家相比减少2890家。而据中基协公告,目前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今年2月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圈随之掀起一股“保壳”热潮。根据新规,已登记满12个月且未备案首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管理人,必须在2016年5月1日前备案首只基金产品;如果登记时间不满12个月,则可以延后到2016年8月1日前备案首只基金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就要被注销基金管理人登记。 今年以来,针对私募圈的乱象,监管层先后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等多部新规予以规范。 说法 部分机构借私募之名行骗 前日,中基协发布《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相关事宜的公告》,公告指出,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借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 公告称,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 协会郑重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另外,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协会表示,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本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 关注 明星们名下的私募有喜有忧 记者注意到,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创办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基协网站已经无法查到。该公司无备案产品,而且普思投资的一众高管均无基金从业资格。备案资料显示,普思投资于2009年12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于2015年8月20日在基金业协会备案。 普思资本由王思聪本人100%控股。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已对22家公司作出投资,其中包括云游控股、大众点评、网鱼信息、乐视体育、汉拿山等企业。 新规之后,明星投资人的命运也是大不一样。歌手胡海泉在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显示已经办结法律意见书,胡海泉作为法定代表人已取得从业资格。但是监事、副总经理王昱却没有从业资格,目前也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和天津普思一样依旧存在被注销的风险。 而由演员黄晓明担任董事长的北京明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无法在基金业协会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统查询到。 明星投资机构的先行者,由任泉、黄晓明、李冰冰、章子怡、黄渤共同出资创建的Star VC,在此前也遭遇了注册办公地址无法联系,没有备案产品和唯一公开的高管任泉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三无质疑”。但是Star VC通过更换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方式,满足了基金业协会的规定,从而在新规下安全落地。据北京青年报[详情]

扬子晚报 | 2016年08月03日 08:51
私募基金大清洗:王思聪军团近乎全灭 黄晓明喜忧参半
私募基金大清洗:王思聪军团近乎全灭 黄晓明喜忧参半

  新浪科技 余一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8月1日发布公告称,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已不再公示被注销机构的登记信息。 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公告》实施以来,已经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按照基金业协会的新规,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并且要有备案的首只私募基金产品。 最受关注的当然是“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新浪科技查询公示系统发现,由于王思聪想要坚持普思资本家族投资的定位,不愿意对外募集资金,现在普思资本已经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此外,普思资本投资过的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也几乎全灭,这十家公司中仅有两家存活,其中一家还存在年底之前被注销的风险。 在新规之下,明星投资风潮也遭遇了一场“寒流”。黄晓明的北京明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消失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 胡海泉靠成立新基金公司和取得从业资格证的方式,躲过了这一轮的注销危机,但是注销风险并没有完全过去。而Star VC则是通过变更执行事务合伙人等方式也获得了备案。 王思聪“军团”几乎全灭 在新规颁发之后,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由于不满足备案条件,命运一直备受关注。现在基金业协会网站已经已经无法查询到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 普思资本在几天前曾发布过一则声明,称普思资本采用家族投资公司模式,所投项目资金均为自有资金,并非对外募集资金,未来也不打算通过该平台对外募集资金。普思资本溢价在基金业协会完成管理人备案,但是鉴于普思资本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将按照规定主动放弃管理人备案资格。 对于接下来的投资,普思资本说,已经单独成立了资本管理平台,并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对外直接募集,已经申请获得了私募股权备案资格,高管也完全符合基金业协会对高管团队的规定和要求。 有媒体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发现,普思资本投资过的公司中,资产、投资管理的公司总共有10家,分别是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普惠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普达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昌盛四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珠海横琴普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朗盛二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达德厚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汇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新浪科技查询公告系统发现,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宁波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还能查询到之外,其他的资产投资公司都被清理。这两家公司的其中一家,很可能就是普思资本所谈到的资本管理平台。 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7日,法定代表人是普思资本董事总经理何志坚。但是基金业协会也给出醒目提醒,改管理公司目前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依旧有被注销危险。 而宁波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暂行办法实施前成立的基金为宁波朗盛二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上海朗盛之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是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但执行董事、风控总监平凡也被提醒无基金从业资格。 明星投资人冰火两重天 最近两年内,娱乐明星跨界投资人也成为一时热潮。新规之后,明星投资人的命运也是大不一样。 胡海泉在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显示已经办结法律意见书,胡海泉作为法定代表人已取得从业资格。但是监事、副总经理王昱却没有从业资格,目前也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和天津普思一样依旧存在被注销的风险。 基金业协会规定,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而由黄晓明担任董事长的北京明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新浪科技已经无法在基金业协会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统查询到该公司。 明星投资机构的先行者,由任泉、黄晓明、李冰冰、章子怡、黄渤共同出资创建的Star VC,在此前也遭遇了注册办公地址无法联系,没有备案产品和唯一公开的高管任泉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三无质疑”。 根据Star VC的中文名北京大咖联盟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新浪科技通过查询公示平台发现,Star VC成功度过了本次危机。 虽然任泉没有像胡海泉一样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但是Star VC通过更换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方式,满足了基金业协会的规定,之前在上海强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媒介经理的刘丹,2016年5月开始担任Star VC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任泉是上海强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股东。 Star VC公示的两位高管,刘丹和段文琦都取得了从业资格。而暂行办法实施后,在今年7月,Star VC也备案了新的私募基金产品北京众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从而在新规下安全落地。 虽然注销听起来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但是基金业协会表示,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被注销登记的机构也依旧能重新申请登记。 “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本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详情]

新浪科技 | 2016年08月02日 09:25
8173家私募一夜间出局 业界:私募发行骤减是暂时的
8173家私募一夜间出局 业界:私募发行骤减是暂时的

  ◎每经记者 杨建 从2015年起,私募行业的监管就日趋严格。继今年5月首批空壳私募机构被清理后,第二批清理空壳私募的大限也在8月1日变为现实。截至7月31日,基金业协会统计系统还有24742家私募机构在公示系统中,然而到了8月1日,基金业协会公示系统就只有16569家私募机构了,有8173家私募机构被清理。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虽然前期忙于保壳的私募在7月15日前后出现一波备案高潮,但随着私募基金募集新规实施,让私募基金再度陷入发行遇冷的尴尬。据格上理财最新数据显示,私募募集新规实施后,私募基金发行量不及前一周的10%。7月私募共计发行463只基金,其中在7月前两周发行均破百只,尤其是7月15日的当周发行量更高达259只,而到了7月最后一周仅发行16只。 一夜间8173家私募“消失” 据了解,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461只。但已登记但未开展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总量的69%。这意味着空壳私募机构的数量超过三分之二。一些私募机构滥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从事违法违规行为,对私募行业造成负面影响。于是协会提出三个期限,敦促空壳私募备案首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管理人资格。 第一个大限就是今年的5月1日,登记满一年的“空壳”私募要求在5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第二个大限就是今年的8月1日,登记不到一年的“空壳”私募要求在8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第三个大限则是要求今年2月5日后新登记的私募要在6个月内完成首只产品的备案。同时要保住私募的“壳”还要在首次申请备案私募基金产品之前,补提法律意见书,同时私募的高管要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而随着私募新一轮洗牌的开始,私募行业如何变革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对此有私募表示,从八条底线、私募新规,到最近正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都体现出监管部门对私募行业的关注。从近期频出的监管政策和自律行为看,私募行业的格局或将重新洗牌,新成立、规模小、投资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私募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而现有的合规私募,尤其是实力较强的私募则将因此享受到财富管理需求的大蛋糕。 对此,基金业协会在此前曾表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不是“一备了之”,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持续履行基金产品备案,按要求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向协会报告更新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项信息等义务,避免“临时抱佛脚”似的草率登记备案,给自身经营带来后续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与基金服务机构、投资者的纠纷。 备案高潮后发行骤降93% 每经投资宝发现,从年初开始历时半年的私募“保壳”运动后,行业发生了不少变化。许多私募管理人抢在大限之前备案产品,由此导致私募备案产品数量达到井喷状态。 据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已备案私募基金有41748只,其中13635只是在今年2月5日以后完成备案的。虽然现在市场不景气,私募产品不好发,但私募“保壳”的热情并未消退,平均每个月备案的私募产品数量超过2000只。尤其进入7月以来,私募更是进入备案产品的高潮,7月的单月产品备案数量就达到5133只,其中在7月15日之前备案3296只。 但随着私募基金募集新规的实施,让私募基金再度陷入发行遇冷的尴尬。据格上理财最新数据显示,私募募集新规实施后,私募基金发行量不及前一周的10%。7月私募共计发行463只基金,其中在7月的前两周,发行量均破100只,尤其是7月15日当周,发行量更是高达259只,而到了7月最后一周却仅发行16只,同比减少93.82%。 而在新规之下,私募发行骤减是否会成为常态呢?对此,有私募人士表示,私募基金之所以发行数量大幅下降,主要源于中国基金业协会私募募集新规要求,7月15日后成立的私募基金将采用新版基金合同,备案难度有所提高,此前出现的备案高潮更多的是有私募在新规生效之前抢着突击备案的结果。随着新规执行,部分私募选择观望,所以发行遇冷只是暂时的。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导致7月15日前后私募基金发行数量差距较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5日之后新规开始正式实施,所以部分近期有发行产品计划的私募机构,均努力将产品的成立日期提到了15日之前,导致15日之前产品发行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新规实施后,产品在发行、募集等方面监管趋严,大部分有计划发行产品的机构处于观望状态,导致了15日之后产品成立相对较少。同时该人士也指出,监管层近期出台的相关制度仅会在短期内对产品的发行量造成一定影响,长期来看,私募产品的发行量其实主要取决于市场情况、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以及私募机构的募资难度等。这种私募基金发行遇冷现象只是暂时的,市场需要时间去消化,私募需要时间去适应。[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6年08月02日 08:04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任泉退居二线只做股东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任泉退居二线只做股东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任泉“退居二线”只做股东 ◎每经实习记者 叶晓丹 这两天,整个朋友圈都被“华心夫妇”的婚礼刷屏了,霍建华和林心如十年挚友蜕变挚爱,引得无数欣羨,而娱乐圈内另一对明星组合——任泉和李冰冰的动向也牵动着外界的关注。 7月10日凌晨,李冰冰晒出和任泉去看周杰伦演唱会照片,网友们纷纷调侃“咋还不在一起”、“前阵子老干部和林心如去听演唱会,今儿个你俩也一起看演唱会,有啥事儿该宣布啊”…… 实际上,与霍建华和林心如的婚姻组合不同,任泉和李冰冰在相交多年后成了明星投资合伙人,目前他们正忙着更重要的事情。此前,由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创办的明星风险投资基金Star VC屡遭从业资格的质疑,其中的焦点是任泉作为高管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已不符合当前的基金监管要求。 8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获悉,明星风险投资基金Star VC刚刚经历高管和法人的变更,其中高管已经由任泉变成了两位通过基金考试的人士,而新的法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大咖联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大咖联盟)则成立于今年6月份,或许任泉他们眼下正在忙着处理这家新公司基金备案的事情。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据了解,Star VC成立于2014年7月11日,是由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共同出资组建的明星风险投资机构。2015年10月13日,章子怡和黄渤加入Star VC,成为新合伙人。但随着私募行业的新规日益从严,此前Star VC的高管不具备证劵从业资格被外界所诟病。 按照中基协的新规,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而按照备案新规的要求,有三类空壳私募如果不在相应截至日期前备案产品,就会面临被注销资格的风险。 Star VC的中文名称是北京大咖联盟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北京大咖联盟)。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任泉是公司唯一公开的高管,职务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但还没有基金从业资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8月1日致电Star VC品牌副总张明,其表示“该考的我们都考了,该有的我们都会有,基金从业资格我们按照国家法规来操作。” 记者随后登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官网查询得知,最新公示消息显示,公司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为刘丹,已具备基金从业资格。从刘丹的工作履历来看,其此前在上海强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媒介经理,2016年5月开始在Star VC任职。 今年6月27日,Star VC的法人也发生了新变化,原本的法人为深圳市厚德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后的法人是宁波大咖联盟,其成立时间是2016年6月1日,法人代表是刘昊,股东是任泉。 广泛投资秒拍等8个项目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公共资料整理获悉,Star VC创立以来,对外投资项目包括秒拍、韩都衣舍、坚果电影院、明星衣橱、财加、融360、每日视界、商汤科技等8个项目,涉及短视频、女性时尚电商、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广泛领域。现在这些项目经营状况如何? 韩都衣舍目前已获批登陆新三板,变现渠道打通。秒拍C轮融资5000万元的时候,Star VC出现在了跟投的名单之中。2014年8月那场“冰桶挑战”,让秒拍一夜爆红。2015年秒拍又开发了小咖秀。据了解,此前秒拍的估值曾达到了10亿元。 2015年5月,Star VC宣布战略入股明星衣橱,这款女性时尚电商APP在创立三年的时间中,共积累5000多万女性用户。但在今年6月份,明星衣橱一度陷入了融资不顺利又拖欠员工工资的舆论漩涡之中。 另外,Star VC于2015年4月和10月分别投资了互联网金融平台“财加”和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其中财加此前曾估值为25亿港元,同时太平洋实业以24亿港元价格收购财加96%股权收购,Star VC也间接成为了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东。 从2015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来看,黄晓明在榜单排名第五,收入7900万元,而李冰冰名列第13,收入5500万元。任泉因早年宣布息影,专注于做投资项目,据说目前已经身价过亿。 “他们大多数都是演而优则投,有一些关系、能力和资源,这样他们的投资会带上很强的烙印,会比较倾向于原本从业的背景有关的行业。”中略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剑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不过,高剑峰告诉记者,“近几年明星投资大多还是在影视、娱乐这块,同质性比较严重,另外他们投资的项目和互联网经济的关联度比较大,他们还是受制于行业的背景。”[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6年08月02日 07:59
逾万家私募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备案产品实缴规模约6.5万亿
逾万家私募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备案产品实缴规模约6.5万亿

  逾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目前备案产品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 □本报记者 刘夏村 8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根据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其中,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不再公示被注销机构的登记信息。 《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该公告发布之日起,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强调,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有利于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8月1日前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公示办理状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年底前予以注销。 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质量显著提高。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元,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6年08月02日 07:32
334家机构冲刺备案 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
334家机构冲刺备案 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

  本报记者 何晓晴 广州报道 导读 袁立志坦言,目前的规则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侧重于证券基金,未能根据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和各种另类基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规则;中央层面集中监管与地方延续原来监管体制的冲突;私募基金与整个资管行业的协调发展等,这都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 “近期,尤其是最近两周,大量存量私募机构以近乎冲刺的方式,向基金业协会报送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申请,形成了一个高潮。与此同时,基金业协会也加班加点审核,批量通过了申请。”8月1日,上海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袁立志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仅7月29日,就有52家私募管理人完成登记备案。 当天,中基协在最新发布的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相关事宜的公告中也表示,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目前已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截至目前,在中基协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自协会2016年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 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实缴规模约6.5万亿。 “8月1日到期的私募备案制,至少使三分之一的私募失去了产品发行资格。备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意见书,基金或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当天,广州一家私募机构董事长称。“不过,与前几个月相比7月最近一周,管理层对新产品的批复有所放松,业界有几个朋友收到了新产品的核准。” 袁立志表示,对于大型成熟的私募机构或者政府背景的引导基金来说,满足上述要求并不困难,但对于许多成立不久、尚不成熟的小型民营私募机构来说,有较大压力。主要困难包括运作不规范、基本条件欠缺、募资困难。此外,今年以来各地冻结投资类工商注册的政策也加大了操作困难。 7月334家获准登记 当天,中基协官网统计数据表明,就在过去的7月份,当月备案登记私募管理人累计已达334家,占公告出台后备案私募数量之比超过四成。 “新规实施后,虽然较之前在审核上趋于严格,但只要申请人按照协会的要求准备好申请材料,在公司的运营和投资上操作合规,则不影响正常备案。” 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秘书长、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称。 另据中基协官网统计数据表明,截至8月1日,在已登记私募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有4309家;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共有1721家。 对此,中基协8月1日也强调,按照《公告》要求,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被注销。协会特别提醒相关机构登记后做好及时展业的筹划安排。 袁立志称,此前既未报送法律意见书也未提出产品备案申请的机构,在8月1日被注销登记。而对于已提出申请尚未完成审核的机构,协会已公告给予宽限期,直至今年年底。 “目前,中基协官网显示的管理规模为零的四千多家机构,应该就是这批手续尚未完成的机构,预计今后会陆续完成手续。” 袁立志认为。 当天,协会亦重申,依据《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 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该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 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对于在8月1日前已经提交法律意见书,并已申请产品备案,但尚未通过的私募管理人,中基协也并未“一刀切”的严格执行未完成产品备案即注销的标准,而是公示了以下三种情形,即已经提交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申请,但均尚未通过;法律意见书已经通过,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法律意见书已经通过,未显示产品备案正在办理。 “不过,此类私募管理人的未来并不明朗,因为按协会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对于未完成产品备案的管理人,中基协依然有可能随时注销登记,除非中基协另有公告变更此项规则。”对此,上述业内人士称。 8月1日,中基协也强调,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协会郑重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产品发行难度增加 当天,明曜投资一位负责人直言,私募备案制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剔清过去两年里形成的一些乱象,可以说,国内私募基金业正式从野蛮生长阶段转入到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最终是有利于行业中长期的发展壮大、更好的服务于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国内资本市场法制化、健康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今年以来的相关法规的相继出台和进一步完善,私募产品备案趋于严格,门槛有所提高,信息公开程度增强,短期内私募产品发行的难度有些增加,私募机构需要加强法规学习和适应。”该负责人称。 李春瑜也称,不可否认,包括法律意见书、人力合规成本在内的行业合规成本将有所增加,但并不是不能承受。相反,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净化行业环境,吸引长期资本注意。 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认为,2014年私募登记备案制实施以来,由于当时协会对备案私募并未做出严格规定,大批量的私募机构获得了私募牌照,其中不乏一些从事与投资不相关业务的机构,甚至有部分机构拿着协会颁发的牌照作为协会的信用背书去欺骗投资者,最终导致了众多行业乱象的产生。 此次清壳行动将大部分“不务正业”机构的管理人牌照注销,减小了投资者筛选机构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行业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从产品备案上来看,据格上理财数据显示,7月15日新规实施后,在中基协备案的产品数量达到了3027只(包括证券类和股权类)。 另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7月私募基金全部产品发行规模合计为43.32亿元,较6月发行规模104.03亿元相比,环比大幅缩水近六成。 “现阶段,行业面临监管加强和A股大环境低迷,导致产品发行周期延长,募集规模亦受到影响。” 李春瑜表示。 此外,袁立志坦言,目前的规则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侧重于证券基金,未能根据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和各种另类基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规则;中央层面集中监管与地方延续原来监管体制的冲突;私募基金与整个资管行业的协调发展等,这都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还有,目前运动式的集中治理也需要及时转变为持续长效监管。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6年08月02日 05:41
8248家私募一日注销 最严监管束缚私募做多动能?
8248家私募一日注销 最严监管束缚私募做多动能?

  编者按:证券市场越来越收紧的监管趋势已然明确,与之相关的市场主体也渐渐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8月1日逾八千家私募机构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则是这种压力最直接的注脚。虽然短期来说这种看似粗暴的方式令市场感到忧心忡忡,但长期而言,A股市场正是亟需这样雷厉风行的监管手段。(郑世凤) 本报记者 王丹 上海报道 8月1日,对私募行业来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日子,大浪淘沙,空壳私募迎来了一次监管大清理。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当日晚间的公示信息显示,目前仍有备案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为16494家,相较于7月31日晚间的24742家减少达8248家。也就是说,只一夜过后,就有三成原已登记的私募机构被驱逐出了“正规军”行列。 而除了清理空壳公司外,目前整个私募行业都在经历着“最严监管”的洗礼。7月15日《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业内称之为募集新规)正式生效,7月18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接续出台,这些都强烈拨动着私募机构及私募人士的神经。 在有些私募人士看来,严格的监管有效促进了私募行业向更加规范化发展,但也有的小型私募人士则认为,监管过严已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投资的热情。 过万家私募遭清理 8月1日下午,基金业协会公告称,按照2016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要求,第二阶段,即8月1日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若加上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其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自《公告》实施以来,已累计有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截至目前,仍具有备案登记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约为1.65万家,相较而言,注销比例已经超过60%。“如果说前两年是私募基金踩上‘风火轮’的两年,那么2016年就是这一行业去伪存精的‘淘沙’年。” “空壳私募清理是中国私募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客观上能够提升已取得私募登记机构的含金量,在私募产品、人员业务要求和法律合规上提出准入门槛,也能够起到保护合格投资人的作用”,证大集团私募投资总监谈佳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基金业协会也在公告中称,清理整顿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具体现象则包括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甚至非法集资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因此,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小私募热情受影响 “不过不可否认,短期内私募行业受政策影响,必将有一定的波动,也可能因此影响投资操作,进而影响市场”,上海一家中型私募总经理表示。 在其看来,在监管新政和“保壳”大限叠加之下,大型私募可能受影响小些,但中小型私募大多会因此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产品、投资等方向上的调整,如想保壳的按要求抓紧补交材料,想发结构化产品的放弃发行或改变产品方案,投顾产品改为争取自主发行,投研队伍小的抓紧时间招人或寻求变通方案等等。 上述应对方式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中小型私募的运营成本,这让很多私募人士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毕竟在他们看来,既然看不到发展壮大的希望,还不如自己私下里炒炒股票。 “最近接触了几位同行,大家都忙着‘应付’监管新政,但由于新规缺少明确细则,大家的理解也是靠推测。目前来看,直接的冲击还没有出现,按基金业协会的意思还有两类私募机构超过4000家需要清理,这些阴影确实有些影响心情和投资热情,加上市场有转弱的趋势,加仓意愿较低,减仓意愿增强。”上述私募公司总经理坦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多家私募的调查了解,相较于上个月,目前私募机构的看多情绪的确有所降低,对本月抱乐观态度的私募已为数不多。 而目前来看,私募行业监管是否也影响到公募等机构投资者的情绪还不确定。但此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明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会将私募动向作为投资的一个参考指标,因为私募资金运作灵活,对市场走势影响不容小觑。 事实上,从7月27日至8月1日,沪深两市已有近4个交易日表现不振,前者累计跌幅超过3%,后者累计跌幅超过6%。这让投资者对监管层近期在各资管行业力推的“从严监管”,与市场走弱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 对此,关于私募方面,深圳市融智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李春瑜还是认为,长期来看,从严监管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净化后的私募行业有利于长期资金关注和参与。 另一位上海私募人士则认为,客观地说,市场近期下跌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私募监管。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现在市场上有一些还没有清盘的私募基金,大多是在去年上半年成立的,那么一年或一年半的产品期限,目前到期不少,自然会形成一些抛盘。 此外,诸如私募监管新规中对投顾的要求提出“3+3”,即需要三位有三年以上可追溯投资业绩的投资经理,这一条使得即将到期的投顾产品只敢做“减法”,同时不敢吸收增量资金。这也难免让这些私募产品吸纳增量资金的能力受限,从而影响他们的做多动能。 (编辑:郑世凤)[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6年08月02日 05:40
中基协两次注销超1万家私募 三方面建设失信约束机制
中基协两次注销超1万家私募 三方面建设失信约束机制

  ■本报记者 赵学毅 8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自2016年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以来,两次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其中8月1日注销了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机构。 基金业协会表示,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基金业协会强调,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有利于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基金业协会重申,依据《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此外,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业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 目前,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元,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按照《公告》要求,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被注销。基金业协会特别提醒相关机构登记后做好及时展业的筹划安排。 基金业协会还表示,下一步将抓紧建设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全面覆盖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私募基金产品和基金从业人员三个方面,为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赢得社会公信和行业信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基金业协会将尽快完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和分类公示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自律管理的规则体系,营造规范、诚信、创新的私募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详情]

证券日报 | 2016年08月02日 05:10
超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
超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

  行业人士:目前符合投顾要求的私募机构不多 昨日是《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实施以来第二阶段不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登记的大限之日。当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称,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公告》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中基协称,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基协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 据了解,目前在中基协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元,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 近一月来,私募基金募集新规、资管业务运作新规的先后施行,以及中基协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的规范,使私募机构忙着做各种调整,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虽然我们已经按要求备案了产品,也保住了私募牌照,但资管运作新规针对投顾的要求,让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投顾业务只能暂时停下了。”上海一家通过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原来我们做投顾的时候,走券商或期货公司通道发产品非常简单,现如今我们只能自己发产品了。我们要一边学习新规,一边寻找新的出路。” 在不少私募机构看来,8月1日之前通过中基协登记备案也只是暂时轻松了一些,资管运作新规中对投顾的严格要求成了大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展业面临的新问题。一些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反映,这也给期货公司资管通道业务造成了影响。 “私募监管趋严后,对类似通道性质的资管业务的影响很大,不只是结构化产品杠杆降低的问题,还有就是现在通过中基协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数量减了不少。”申银万国期货资管业务总部产品总监董海洲说:“现在大多数投顾都已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但并不是所有投顾都满足‘拥有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等条件。” 长江期货机构客户部总经理李令强也认为,产品杠杆倍数调低对期货公司资管通道业务确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资管运作新规对投顾的要求更严格,符合该要求且能做投顾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变得更少了。 “中基协对私募机构的规范和资管运作新规对投顾的规定,剔除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投顾。很多私募机构虽已通过中基协登记备案,但他们并不都是中基协会员,那些不是中基协会员的私募就不能开展投顾业务。而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都是顾问型投资产品,包括期货公司的一些资管产品。”李令强表示,因此虽然目前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一万多家,但完全符合投顾条件的不多,“新规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很大,现在包括期货公司、券商等在内资管通道业务都比较难做”。 李令强同时表示,资管运作新规有助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但大家对其中的投顾要求(比如具有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理解还不统一,希望中基协能进一步进行说明。 [详情]

期货日报 | 2016年08月02日 01:00
私募基金“大清洗” 逾7800家空壳被注销
私募基金“大清洗” 逾7800家空壳被注销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8月1日通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此次清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事实上,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自2016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 “2015年,民间借贷、P2P等企业以私募基金名义进行非法融资,或者盲目注册私募基金但并无意愿开展业务,这类质量比较低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注册了上万家。”允能基金投资总监刘磊表示,这都是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自私募基金新规实施以来,这类注册的途径被完全堵住了,行业整体明显得到进一步规范。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 但新规发布后,注册机构也出现显著下滑。刘磊列举数据表示,从今年2月5日到目前,注册私募机构约800家,但2014年同期有1500家,2015年同期注册的有3500家。 刘磊接着指出,由于股市低迷、且当前并不是太低的点位,投资者进入意愿不强;叠加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监管依旧没有放松,一些对冲型投资者的要求无法满足,所以私募基金的注册意愿不强。 另一方面,因为私募基金都要提交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所以延缓了上半年私募基金的登记数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对于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业协会重申,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实缴规模约6.5万亿。[详情]

私募一夜间少了8248家 王思聪名下普思资本被注销
私募一夜间少了8248家 王思聪名下普思资本被注销

   清理 7月31日 规模为零私募机构5590家 有备案资格私募机构24742家 8月1日 规模为零私募机构1721家 有备案资格私募机构16494家 空壳私募 前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最新数据显示,仍有备案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为16494家。而在7月31日晚间,这一数字是24742家。这意味着,一夜过后,已有8248家私募机构被驱逐出列。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名下的普思资本,也在被注销之列。 数据 累计超万家私募已被注销 记者前日对比中基协官网数据发现,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有1721家,与7月31日晚5590家相比减少了3869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注册资本25%的私募机构有3463家,与7月31日晚6970家相比减少3507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100万元的私募机构有1515家,与7月31日晚4405家相比减少2890家。而据中基协公告,目前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今年2月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圈随之掀起一股“保壳”热潮。根据新规,已登记满12个月且未备案首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管理人,必须在2016年5月1日前备案首只基金产品;如果登记时间不满12个月,则可以延后到2016年8月1日前备案首只基金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就要被注销基金管理人登记。 今年以来,针对私募圈的乱象,监管层先后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等多部新规予以规范。 说法 部分机构借私募之名行骗 前日,中基协发布《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相关事宜的公告》,公告指出,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借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 公告称,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 协会郑重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另外,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协会表示,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本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 关注 明星们名下的私募有喜有忧 记者注意到,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创办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基协网站已经无法查到。该公司无备案产品,而且普思投资的一众高管均无基金从业资格。备案资料显示,普思投资于2009年12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于2015年8月20日在基金业协会备案。 普思资本由王思聪本人100%控股。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已对22家公司作出投资,其中包括云游控股、大众点评、网鱼信息、乐视体育、汉拿山等企业。 新规之后,明星投资人的命运也是大不一样。歌手胡海泉在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显示已经办结法律意见书,胡海泉作为法定代表人已取得从业资格。但是监事、副总经理王昱却没有从业资格,目前也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和天津普思一样依旧存在被注销的风险。 而由演员黄晓明担任董事长的北京明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无法在基金业协会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统查询到。 明星投资机构的先行者,由任泉、黄晓明、李冰冰、章子怡、黄渤共同出资创建的Star VC,在此前也遭遇了注册办公地址无法联系,没有备案产品和唯一公开的高管任泉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三无质疑”。但是Star VC通过更换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方式,满足了基金业协会的规定,从而在新规下安全落地。据北京青年报[详情]

私募基金大清洗:王思聪军团近乎全灭 黄晓明喜忧参半
私募基金大清洗:王思聪军团近乎全灭 黄晓明喜忧参半

  新浪科技 余一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8月1日发布公告称,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已不再公示被注销机构的登记信息。 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公告》实施以来,已经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按照基金业协会的新规,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并且要有备案的首只私募基金产品。 最受关注的当然是“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新浪科技查询公示系统发现,由于王思聪想要坚持普思资本家族投资的定位,不愿意对外募集资金,现在普思资本已经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此外,普思资本投资过的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也几乎全灭,这十家公司中仅有两家存活,其中一家还存在年底之前被注销的风险。 在新规之下,明星投资风潮也遭遇了一场“寒流”。黄晓明的北京明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消失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 胡海泉靠成立新基金公司和取得从业资格证的方式,躲过了这一轮的注销危机,但是注销风险并没有完全过去。而Star VC则是通过变更执行事务合伙人等方式也获得了备案。 王思聪“军团”几乎全灭 在新规颁发之后,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由于不满足备案条件,命运一直备受关注。现在基金业协会网站已经已经无法查询到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 普思资本在几天前曾发布过一则声明,称普思资本采用家族投资公司模式,所投项目资金均为自有资金,并非对外募集资金,未来也不打算通过该平台对外募集资金。普思资本溢价在基金业协会完成管理人备案,但是鉴于普思资本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将按照规定主动放弃管理人备案资格。 对于接下来的投资,普思资本说,已经单独成立了资本管理平台,并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对外直接募集,已经申请获得了私募股权备案资格,高管也完全符合基金业协会对高管团队的规定和要求。 有媒体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发现,普思资本投资过的公司中,资产、投资管理的公司总共有10家,分别是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普惠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普达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昌盛四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珠海横琴普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朗盛二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达德厚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汇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新浪科技查询公告系统发现,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宁波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还能查询到之外,其他的资产投资公司都被清理。这两家公司的其中一家,很可能就是普思资本所谈到的资本管理平台。 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7日,法定代表人是普思资本董事总经理何志坚。但是基金业协会也给出醒目提醒,改管理公司目前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依旧有被注销危险。 而宁波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暂行办法实施前成立的基金为宁波朗盛二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上海朗盛之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是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但执行董事、风控总监平凡也被提醒无基金从业资格。 明星投资人冰火两重天 最近两年内,娱乐明星跨界投资人也成为一时热潮。新规之后,明星投资人的命运也是大不一样。 胡海泉在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北京海纳百泉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显示已经办结法律意见书,胡海泉作为法定代表人已取得从业资格。但是监事、副总经理王昱却没有从业资格,目前也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和天津普思一样依旧存在被注销的风险。 基金业协会规定,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而由黄晓明担任董事长的北京明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新浪科技已经无法在基金业协会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系统查询到该公司。 明星投资机构的先行者,由任泉、黄晓明、李冰冰、章子怡、黄渤共同出资创建的Star VC,在此前也遭遇了注册办公地址无法联系,没有备案产品和唯一公开的高管任泉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三无质疑”。 根据Star VC的中文名北京大咖联盟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新浪科技通过查询公示平台发现,Star VC成功度过了本次危机。 虽然任泉没有像胡海泉一样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但是Star VC通过更换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方式,满足了基金业协会的规定,之前在上海强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媒介经理的刘丹,2016年5月开始担任Star VC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任泉是上海强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股东。 Star VC公示的两位高管,刘丹和段文琦都取得了从业资格。而暂行办法实施后,在今年7月,Star VC也备案了新的私募基金产品北京众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从而在新规下安全落地。 虽然注销听起来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但是基金业协会表示,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被注销登记的机构也依旧能重新申请登记。 “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本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详情]

8173家私募一夜间出局 业界:私募发行骤减是暂时的
8173家私募一夜间出局 业界:私募发行骤减是暂时的

  ◎每经记者 杨建 从2015年起,私募行业的监管就日趋严格。继今年5月首批空壳私募机构被清理后,第二批清理空壳私募的大限也在8月1日变为现实。截至7月31日,基金业协会统计系统还有24742家私募机构在公示系统中,然而到了8月1日,基金业协会公示系统就只有16569家私募机构了,有8173家私募机构被清理。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虽然前期忙于保壳的私募在7月15日前后出现一波备案高潮,但随着私募基金募集新规实施,让私募基金再度陷入发行遇冷的尴尬。据格上理财最新数据显示,私募募集新规实施后,私募基金发行量不及前一周的10%。7月私募共计发行463只基金,其中在7月前两周发行均破百只,尤其是7月15日的当周发行量更高达259只,而到了7月最后一周仅发行16只。 一夜间8173家私募“消失” 据了解,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461只。但已登记但未开展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总量的69%。这意味着空壳私募机构的数量超过三分之二。一些私募机构滥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从事违法违规行为,对私募行业造成负面影响。于是协会提出三个期限,敦促空壳私募备案首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管理人资格。 第一个大限就是今年的5月1日,登记满一年的“空壳”私募要求在5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第二个大限就是今年的8月1日,登记不到一年的“空壳”私募要求在8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第三个大限则是要求今年2月5日后新登记的私募要在6个月内完成首只产品的备案。同时要保住私募的“壳”还要在首次申请备案私募基金产品之前,补提法律意见书,同时私募的高管要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而随着私募新一轮洗牌的开始,私募行业如何变革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对此有私募表示,从八条底线、私募新规,到最近正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都体现出监管部门对私募行业的关注。从近期频出的监管政策和自律行为看,私募行业的格局或将重新洗牌,新成立、规模小、投资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私募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而现有的合规私募,尤其是实力较强的私募则将因此享受到财富管理需求的大蛋糕。 对此,基金业协会在此前曾表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不是“一备了之”,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持续履行基金产品备案,按要求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向协会报告更新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项信息等义务,避免“临时抱佛脚”似的草率登记备案,给自身经营带来后续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与基金服务机构、投资者的纠纷。 备案高潮后发行骤降93% 每经投资宝发现,从年初开始历时半年的私募“保壳”运动后,行业发生了不少变化。许多私募管理人抢在大限之前备案产品,由此导致私募备案产品数量达到井喷状态。 据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已备案私募基金有41748只,其中13635只是在今年2月5日以后完成备案的。虽然现在市场不景气,私募产品不好发,但私募“保壳”的热情并未消退,平均每个月备案的私募产品数量超过2000只。尤其进入7月以来,私募更是进入备案产品的高潮,7月的单月产品备案数量就达到5133只,其中在7月15日之前备案3296只。 但随着私募基金募集新规的实施,让私募基金再度陷入发行遇冷的尴尬。据格上理财最新数据显示,私募募集新规实施后,私募基金发行量不及前一周的10%。7月私募共计发行463只基金,其中在7月的前两周,发行量均破100只,尤其是7月15日当周,发行量更是高达259只,而到了7月最后一周却仅发行16只,同比减少93.82%。 而在新规之下,私募发行骤减是否会成为常态呢?对此,有私募人士表示,私募基金之所以发行数量大幅下降,主要源于中国基金业协会私募募集新规要求,7月15日后成立的私募基金将采用新版基金合同,备案难度有所提高,此前出现的备案高潮更多的是有私募在新规生效之前抢着突击备案的结果。随着新规执行,部分私募选择观望,所以发行遇冷只是暂时的。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导致7月15日前后私募基金发行数量差距较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5日之后新规开始正式实施,所以部分近期有发行产品计划的私募机构,均努力将产品的成立日期提到了15日之前,导致15日之前产品发行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新规实施后,产品在发行、募集等方面监管趋严,大部分有计划发行产品的机构处于观望状态,导致了15日之后产品成立相对较少。同时该人士也指出,监管层近期出台的相关制度仅会在短期内对产品的发行量造成一定影响,长期来看,私募产品的发行量其实主要取决于市场情况、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以及私募机构的募资难度等。这种私募基金发行遇冷现象只是暂时的,市场需要时间去消化,私募需要时间去适应。[详情]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任泉退居二线只做股东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任泉退居二线只做股东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任泉“退居二线”只做股东 ◎每经实习记者 叶晓丹 这两天,整个朋友圈都被“华心夫妇”的婚礼刷屏了,霍建华和林心如十年挚友蜕变挚爱,引得无数欣羨,而娱乐圈内另一对明星组合——任泉和李冰冰的动向也牵动着外界的关注。 7月10日凌晨,李冰冰晒出和任泉去看周杰伦演唱会照片,网友们纷纷调侃“咋还不在一起”、“前阵子老干部和林心如去听演唱会,今儿个你俩也一起看演唱会,有啥事儿该宣布啊”…… 实际上,与霍建华和林心如的婚姻组合不同,任泉和李冰冰在相交多年后成了明星投资合伙人,目前他们正忙着更重要的事情。此前,由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创办的明星风险投资基金Star VC屡遭从业资格的质疑,其中的焦点是任泉作为高管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已不符合当前的基金监管要求。 8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获悉,明星风险投资基金Star VC刚刚经历高管和法人的变更,其中高管已经由任泉变成了两位通过基金考试的人士,而新的法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大咖联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大咖联盟)则成立于今年6月份,或许任泉他们眼下正在忙着处理这家新公司基金备案的事情。 Star VC变更法人和高管 据了解,Star VC成立于2014年7月11日,是由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共同出资组建的明星风险投资机构。2015年10月13日,章子怡和黄渤加入Star VC,成为新合伙人。但随着私募行业的新规日益从严,此前Star VC的高管不具备证劵从业资格被外界所诟病。 按照中基协的新规,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而按照备案新规的要求,有三类空壳私募如果不在相应截至日期前备案产品,就会面临被注销资格的风险。 Star VC的中文名称是北京大咖联盟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北京大咖联盟)。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任泉是公司唯一公开的高管,职务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但还没有基金从业资格。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8月1日致电Star VC品牌副总张明,其表示“该考的我们都考了,该有的我们都会有,基金从业资格我们按照国家法规来操作。” 记者随后登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官网查询得知,最新公示消息显示,公司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为刘丹,已具备基金从业资格。从刘丹的工作履历来看,其此前在上海强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媒介经理,2016年5月开始在Star VC任职。 今年6月27日,Star VC的法人也发生了新变化,原本的法人为深圳市厚德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后的法人是宁波大咖联盟,其成立时间是2016年6月1日,法人代表是刘昊,股东是任泉。 广泛投资秒拍等8个项目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公共资料整理获悉,Star VC创立以来,对外投资项目包括秒拍、韩都衣舍、坚果电影院、明星衣橱、财加、融360、每日视界、商汤科技等8个项目,涉及短视频、女性时尚电商、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广泛领域。现在这些项目经营状况如何? 韩都衣舍目前已获批登陆新三板,变现渠道打通。秒拍C轮融资5000万元的时候,Star VC出现在了跟投的名单之中。2014年8月那场“冰桶挑战”,让秒拍一夜爆红。2015年秒拍又开发了小咖秀。据了解,此前秒拍的估值曾达到了10亿元。 2015年5月,Star VC宣布战略入股明星衣橱,这款女性时尚电商APP在创立三年的时间中,共积累5000多万女性用户。但在今年6月份,明星衣橱一度陷入了融资不顺利又拖欠员工工资的舆论漩涡之中。 另外,Star VC于2015年4月和10月分别投资了互联网金融平台“财加”和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其中财加此前曾估值为25亿港元,同时太平洋实业以24亿港元价格收购财加96%股权收购,Star VC也间接成为了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东。 从2015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来看,黄晓明在榜单排名第五,收入7900万元,而李冰冰名列第13,收入5500万元。任泉因早年宣布息影,专注于做投资项目,据说目前已经身价过亿。 “他们大多数都是演而优则投,有一些关系、能力和资源,这样他们的投资会带上很强的烙印,会比较倾向于原本从业的背景有关的行业。”中略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剑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不过,高剑峰告诉记者,“近几年明星投资大多还是在影视、娱乐这块,同质性比较严重,另外他们投资的项目和互联网经济的关联度比较大,他们还是受制于行业的背景。”[详情]

逾万家私募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备案产品实缴规模约6.5万亿
逾万家私募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备案产品实缴规模约6.5万亿

  逾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目前备案产品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 □本报记者 刘夏村 8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根据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其中,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不再公示被注销机构的登记信息。 《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该公告发布之日起,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强调,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有利于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8月1日前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公示办理状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年底前予以注销。 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质量显著提高。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元,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详情]

334家机构冲刺备案 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
334家机构冲刺备案 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

  本报记者 何晓晴 广州报道 导读 袁立志坦言,目前的规则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侧重于证券基金,未能根据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和各种另类基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规则;中央层面集中监管与地方延续原来监管体制的冲突;私募基金与整个资管行业的协调发展等,这都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 “近期,尤其是最近两周,大量存量私募机构以近乎冲刺的方式,向基金业协会报送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申请,形成了一个高潮。与此同时,基金业协会也加班加点审核,批量通过了申请。”8月1日,上海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袁立志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仅7月29日,就有52家私募管理人完成登记备案。 当天,中基协在最新发布的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相关事宜的公告中也表示,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目前已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截至目前,在中基协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自协会2016年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 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实缴规模约6.5万亿。 “8月1日到期的私募备案制,至少使三分之一的私募失去了产品发行资格。备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意见书,基金或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当天,广州一家私募机构董事长称。“不过,与前几个月相比7月最近一周,管理层对新产品的批复有所放松,业界有几个朋友收到了新产品的核准。” 袁立志表示,对于大型成熟的私募机构或者政府背景的引导基金来说,满足上述要求并不困难,但对于许多成立不久、尚不成熟的小型民营私募机构来说,有较大压力。主要困难包括运作不规范、基本条件欠缺、募资困难。此外,今年以来各地冻结投资类工商注册的政策也加大了操作困难。 7月334家获准登记 当天,中基协官网统计数据表明,就在过去的7月份,当月备案登记私募管理人累计已达334家,占公告出台后备案私募数量之比超过四成。 “新规实施后,虽然较之前在审核上趋于严格,但只要申请人按照协会的要求准备好申请材料,在公司的运营和投资上操作合规,则不影响正常备案。” 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秘书长、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称。 另据中基协官网统计数据表明,截至8月1日,在已登记私募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有4309家;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共有1721家。 对此,中基协8月1日也强调,按照《公告》要求,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被注销。协会特别提醒相关机构登记后做好及时展业的筹划安排。 袁立志称,此前既未报送法律意见书也未提出产品备案申请的机构,在8月1日被注销登记。而对于已提出申请尚未完成审核的机构,协会已公告给予宽限期,直至今年年底。 “目前,中基协官网显示的管理规模为零的四千多家机构,应该就是这批手续尚未完成的机构,预计今后会陆续完成手续。” 袁立志认为。 当天,协会亦重申,依据《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 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该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 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对于在8月1日前已经提交法律意见书,并已申请产品备案,但尚未通过的私募管理人,中基协也并未“一刀切”的严格执行未完成产品备案即注销的标准,而是公示了以下三种情形,即已经提交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申请,但均尚未通过;法律意见书已经通过,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法律意见书已经通过,未显示产品备案正在办理。 “不过,此类私募管理人的未来并不明朗,因为按协会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对于未完成产品备案的管理人,中基协依然有可能随时注销登记,除非中基协另有公告变更此项规则。”对此,上述业内人士称。 8月1日,中基协也强调,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协会郑重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产品发行难度增加 当天,明曜投资一位负责人直言,私募备案制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剔清过去两年里形成的一些乱象,可以说,国内私募基金业正式从野蛮生长阶段转入到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最终是有利于行业中长期的发展壮大、更好的服务于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国内资本市场法制化、健康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今年以来的相关法规的相继出台和进一步完善,私募产品备案趋于严格,门槛有所提高,信息公开程度增强,短期内私募产品发行的难度有些增加,私募机构需要加强法规学习和适应。”该负责人称。 李春瑜也称,不可否认,包括法律意见书、人力合规成本在内的行业合规成本将有所增加,但并不是不能承受。相反,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净化行业环境,吸引长期资本注意。 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认为,2014年私募登记备案制实施以来,由于当时协会对备案私募并未做出严格规定,大批量的私募机构获得了私募牌照,其中不乏一些从事与投资不相关业务的机构,甚至有部分机构拿着协会颁发的牌照作为协会的信用背书去欺骗投资者,最终导致了众多行业乱象的产生。 此次清壳行动将大部分“不务正业”机构的管理人牌照注销,减小了投资者筛选机构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行业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从产品备案上来看,据格上理财数据显示,7月15日新规实施后,在中基协备案的产品数量达到了3027只(包括证券类和股权类)。 另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7月私募基金全部产品发行规模合计为43.32亿元,较6月发行规模104.03亿元相比,环比大幅缩水近六成。 “现阶段,行业面临监管加强和A股大环境低迷,导致产品发行周期延长,募集规模亦受到影响。” 李春瑜表示。 此外,袁立志坦言,目前的规则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侧重于证券基金,未能根据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和各种另类基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规则;中央层面集中监管与地方延续原来监管体制的冲突;私募基金与整个资管行业的协调发展等,这都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还有,目前运动式的集中治理也需要及时转变为持续长效监管。 [详情]

8248家私募一日注销 最严监管束缚私募做多动能?
8248家私募一日注销 最严监管束缚私募做多动能?

  编者按:证券市场越来越收紧的监管趋势已然明确,与之相关的市场主体也渐渐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8月1日逾八千家私募机构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则是这种压力最直接的注脚。虽然短期来说这种看似粗暴的方式令市场感到忧心忡忡,但长期而言,A股市场正是亟需这样雷厉风行的监管手段。(郑世凤) 本报记者 王丹 上海报道 8月1日,对私募行业来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日子,大浪淘沙,空壳私募迎来了一次监管大清理。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当日晚间的公示信息显示,目前仍有备案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为16494家,相较于7月31日晚间的24742家减少达8248家。也就是说,只一夜过后,就有三成原已登记的私募机构被驱逐出了“正规军”行列。 而除了清理空壳公司外,目前整个私募行业都在经历着“最严监管”的洗礼。7月15日《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业内称之为募集新规)正式生效,7月18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业内称之为资管新规)接续出台,这些都强烈拨动着私募机构及私募人士的神经。 在有些私募人士看来,严格的监管有效促进了私募行业向更加规范化发展,但也有的小型私募人士则认为,监管过严已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投资的热情。 过万家私募遭清理 8月1日下午,基金业协会公告称,按照2016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要求,第二阶段,即8月1日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若加上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其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自《公告》实施以来,已累计有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截至目前,仍具有备案登记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约为1.65万家,相较而言,注销比例已经超过60%。“如果说前两年是私募基金踩上‘风火轮’的两年,那么2016年就是这一行业去伪存精的‘淘沙’年。” “空壳私募清理是中国私募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客观上能够提升已取得私募登记机构的含金量,在私募产品、人员业务要求和法律合规上提出准入门槛,也能够起到保护合格投资人的作用”,证大集团私募投资总监谈佳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基金业协会也在公告中称,清理整顿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具体现象则包括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甚至非法集资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因此,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 小私募热情受影响 “不过不可否认,短期内私募行业受政策影响,必将有一定的波动,也可能因此影响投资操作,进而影响市场”,上海一家中型私募总经理表示。 在其看来,在监管新政和“保壳”大限叠加之下,大型私募可能受影响小些,但中小型私募大多会因此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产品、投资等方向上的调整,如想保壳的按要求抓紧补交材料,想发结构化产品的放弃发行或改变产品方案,投顾产品改为争取自主发行,投研队伍小的抓紧时间招人或寻求变通方案等等。 上述应对方式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中小型私募的运营成本,这让很多私募人士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毕竟在他们看来,既然看不到发展壮大的希望,还不如自己私下里炒炒股票。 “最近接触了几位同行,大家都忙着‘应付’监管新政,但由于新规缺少明确细则,大家的理解也是靠推测。目前来看,直接的冲击还没有出现,按基金业协会的意思还有两类私募机构超过4000家需要清理,这些阴影确实有些影响心情和投资热情,加上市场有转弱的趋势,加仓意愿较低,减仓意愿增强。”上述私募公司总经理坦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多家私募的调查了解,相较于上个月,目前私募机构的看多情绪的确有所降低,对本月抱乐观态度的私募已为数不多。 而目前来看,私募行业监管是否也影响到公募等机构投资者的情绪还不确定。但此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明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会将私募动向作为投资的一个参考指标,因为私募资金运作灵活,对市场走势影响不容小觑。 事实上,从7月27日至8月1日,沪深两市已有近4个交易日表现不振,前者累计跌幅超过3%,后者累计跌幅超过6%。这让投资者对监管层近期在各资管行业力推的“从严监管”,与市场走弱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 对此,关于私募方面,深圳市融智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李春瑜还是认为,长期来看,从严监管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净化后的私募行业有利于长期资金关注和参与。 另一位上海私募人士则认为,客观地说,市场近期下跌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私募监管。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现在市场上有一些还没有清盘的私募基金,大多是在去年上半年成立的,那么一年或一年半的产品期限,目前到期不少,自然会形成一些抛盘。 此外,诸如私募监管新规中对投顾的要求提出“3+3”,即需要三位有三年以上可追溯投资业绩的投资经理,这一条使得即将到期的投顾产品只敢做“减法”,同时不敢吸收增量资金。这也难免让这些私募产品吸纳增量资金的能力受限,从而影响他们的做多动能。 (编辑:郑世凤)[详情]

中基协两次注销超1万家私募 三方面建设失信约束机制
中基协两次注销超1万家私募 三方面建设失信约束机制

  ■本报记者 赵学毅 8月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自2016年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以来,两次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其中8月1日注销了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机构。 基金业协会表示,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基金业协会强调,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有利于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基金业协会重申,依据《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此外,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业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 目前,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元,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按照《公告》要求,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被注销。基金业协会特别提醒相关机构登记后做好及时展业的筹划安排。 基金业协会还表示,下一步将抓紧建设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全面覆盖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私募基金产品和基金从业人员三个方面,为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赢得社会公信和行业信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基金业协会将尽快完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和分类公示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自律管理的规则体系,营造规范、诚信、创新的私募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详情]

超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
超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

  行业人士:目前符合投顾要求的私募机构不多 昨日是《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实施以来第二阶段不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登记的大限之日。当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称,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公告》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中基协称,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基协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 据了解,目前在中基协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元,实缴规模约6.5万亿元。 近一月来,私募基金募集新规、资管业务运作新规的先后施行,以及中基协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的规范,使私募机构忙着做各种调整,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虽然我们已经按要求备案了产品,也保住了私募牌照,但资管运作新规针对投顾的要求,让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投顾业务只能暂时停下了。”上海一家通过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原来我们做投顾的时候,走券商或期货公司通道发产品非常简单,现如今我们只能自己发产品了。我们要一边学习新规,一边寻找新的出路。” 在不少私募机构看来,8月1日之前通过中基协登记备案也只是暂时轻松了一些,资管运作新规中对投顾的严格要求成了大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展业面临的新问题。一些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反映,这也给期货公司资管通道业务造成了影响。 “私募监管趋严后,对类似通道性质的资管业务的影响很大,不只是结构化产品杠杆降低的问题,还有就是现在通过中基协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数量减了不少。”申银万国期货资管业务总部产品总监董海洲说:“现在大多数投顾都已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但并不是所有投顾都满足‘拥有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等条件。” 长江期货机构客户部总经理李令强也认为,产品杠杆倍数调低对期货公司资管通道业务确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资管运作新规对投顾的要求更严格,符合该要求且能做投顾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变得更少了。 “中基协对私募机构的规范和资管运作新规对投顾的规定,剔除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投顾。很多私募机构虽已通过中基协登记备案,但他们并不都是中基协会员,那些不是中基协会员的私募就不能开展投顾业务。而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都是顾问型投资产品,包括期货公司的一些资管产品。”李令强表示,因此虽然目前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一万多家,但完全符合投顾条件的不多,“新规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很大,现在包括期货公司、券商等在内资管通道业务都比较难做”。 李令强同时表示,资管运作新规有助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但大家对其中的投顾要求(比如具有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理解还不统一,希望中基协能进一步进行说明。 [详情]

中基协: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管理人
中基协:超过1万家机构被注销私募管理人

  新浪财经讯 8月1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相关事宜的公告》,内容如下: 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是保障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合规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基金法》赋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重要职责。协会2016年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旨在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督促私募基金管理人依法及时展业、加强私募基金信息报送、强化相关高管人员的资质条件。协会前期已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协会官网以及系统站内提示等多种途径、反复提醒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抓紧落实《公告》要求。按照《公告》要求,2016年8月1日,第二阶段有超过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见书也未在协会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台(http://gs.amac.org.cn)已不再公示被注销机构的登记信息。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机构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公告》实施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一是部分机构盲目登记,实际并无开展私募基金业务的真实意愿;二是部分机构没有基本展业能力,不具备基本的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资本金等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或条件,长期募集不到资金或未受聘成为投资管理人;三是部分机构借私募基金之名,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与私募基金管理无关或利益冲突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假藉私募基金的名义招摇撞骗,欺诈公众。前期大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长期未真实展业、“空壳”现象扰乱了行业秩序,影响了私募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强调,两个阶段的注销工作将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高私募基金行业机构的规范运作水平,有利于保障合法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声誉,对行业发展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协会重申,依据《公告》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工作,不是对相关机构的自律处分。《公告》实施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一直按规定正常开展,相关工作从未停止或暂停。被注销登记的机构若有真实业务需要,可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公告》的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为便利被注销机构查阅其登记的历史信息,自注销之日起的6个月内,被注销机构仍可通过注销之前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用户端,查询及下载本机构的相关申请材料。 此外,针对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申请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正在办理过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协会将适当顺延办理时间,并将公示办理状态。协会郑重提醒相关机构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尽快完成登记备案工作,针对无法满足《公告》相关要求的机构,协会将于2016年底前予以注销。 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并公示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超过1.6万家,其中《公告》发布后新登记机构超过800家,机构登记的质量显著提高。在所有登记机构中,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机构超过1.2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过4万只,认缴规模约7.8万亿,实缴规模约6.5万亿。按照《公告》要求,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被注销。协会特别提醒相关机构登记后做好及时展业的筹划安排。 下一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秉承“自律、服务、创新”宗旨,继续凝聚行业共识,以投资者保护和建设行业诚信为目标,抓紧建设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全面覆盖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私募基金产品和基金从业人员三个方面,为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赢得社会公信和行业信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协会将尽快完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和分类公示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自律管理的规则体系,营造规范、诚信、创新的私募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详情]

中基协不手软:半天清掉8270家空壳私募 王思聪普思未幸免
中基协不手软:半天清掉8270家空壳私募 王思聪普思未幸免

   相关阅读: 史上最大规模清洗:8月1日!万家私募即将消失?! 私募行业开启“大监管”时代 多重政策出台重塑新生态 空壳私募达12579家 王思聪“两无”普思投资铁定被注销 专题:8月1日私募保壳“大限”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中国基金业协会 8月1日,空壳私募清理大限如约而至,截至中午12:00,各项数据均有更新。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有4309家,与7月31日晚间数据相比,半天时间注销掉了8270家。此前广受关注的国民老公王思聪普思投资未能幸免,经查询已没有记录。 本报记者 赵学毅 8月1日,空壳私募清理大限如约而至,对私募行业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日子。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查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示信息发现,截至中午12:00,各项数据均有更新。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有4309家,与7月31日晚间数据相比,半天时间注销掉了8270家。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日中午,在中基协公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16494家,与昨晚公示数据24742家相比,减少了8248家。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有1721家,与昨晚5590家相比减少了3869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注册资本25%的私募机构有3463家,与昨晚6970家相比减少3507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100万元的私募机构有1515家,与昨晚4405家相比减少2890家。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注意到,“国民老公、中国首富之子、万达公子、普思投资老总、分答上最火的网红”王思聪,其创办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基协网站已经无法查到。该公司无备案产品,而且普思投资的一众高管均无基金从业资格。备案资料显示,普思投资于2009年12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于2015年8月20日在基金业协会备案。该公司在暂行办法实施前后均未有成立的基金。 (赵学毅) 若投资者想看你所关注的私募是否被注销了,可以登录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信息公示>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查询即可。 [详情]

最严监管发威私募变天 降杠杆下多个产品胎死
最严监管发威私募变天 降杠杆下多个产品胎死

  “好不容易完成产品备案保住了私募资格,现在产品发行又要调整节奏,新规学习和适应一刻不能停。”上海一家在2月5日新规前刚完成备案的私募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今年以来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今年以来,监管大年风不止,尤其是最近,在7月15日募集新规正式生效、7月18日资管新规出台以及8月1日 “保壳”大限的叠加之下,私募更是忙得连轴转,产品发行节奏也大为打乱。在行业生态加速改变之际,无论大小私募都主动或被动地作出调整。多位私募业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不得不经常加班,寻找变通之道。同时,大家也普遍意识到除了解燃眉之急,提高核心投研能力,增加自主发行产品才是生存之本。 “3+3”挡住投顾之路 自己发产品有点烦 “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做投顾,只能自己发产品了。”上述私募的产品经理赵林(化名)透露。赵林所在的这家私募,刚好在1月底完成备案,属于新规生效后直接受影响的那一批。兜兜转转,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了第一只产品的备案保住了“壳”。由于人员较少,基本都是投研人员,他们发的投顾产品较多。“现在因为‘3+3’规定,我们这样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肯定很难达标。以前我们只有一个基金经理满足条件,刚刚又找了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但目前也还不能公开宣传。” 需要面对这个考验的私募公司不在少数。北京某大型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就算是我们这样的私募,目前符合要求的投资经理也只有两个,现在就等着监管明确,实在不行还要再招人。” 投顾产品无法上线销售,触及的是私募的生存之本。“原来可以做投顾的时候,到券商或期货公司走通道,发一个产品非常简单,只要把劣后资金找好,优先的部分直接由他们配好。券商这样的机构销售体系都很成熟,募资很快就能到位。现在不能做投顾了,自己本身又不具备成熟的销售团队,公司想上规模就很难。”赵林表示。 那找券商、信托等机构代销将会遇到哪些问题?除了成本的增加,最麻烦的还是流程很长。“除了客户要自己找,还要出钱找第三方或者券商等机构代销,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券商的流程很长,我们有个产品前前后后走了半年。”赵林透露。据他介绍,找券商销售产品,需要先要进白名单,虽各家要求不一致,但普遍都比较高。发起产品光走流程通常要一两个月,最终还需要大领导签字,营业部才能上线。预计政策变化后,这一流程将拖得更长。 “现在的对策只能是多点撒网,先与多家券商打好关系,尽量多进几家白名单。”赵林表示。也有一些私募抓紧转移到信托通道发行产品,或者干脆借用符合“3+3”条件的壳公司等不合规方式开展业务。“私募转战信托短期内可能会比较多,但考虑到未来监管口径可能会偏向一致化,这种趋势不一定具有持续性。”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认为。 降杠杆之下 多个产品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很多结构化产品都被扼杀在摇篮里,“对于我们这样的新私募,我们是比较愿意发结构化产品的,借此规模容易提上去。虽然现在老的产品还可以继续,但没办法接纳新的资金。”有私募无奈的表示,“现在的市场1:2结构化产品比较多,新政策降杠杆之后,想要做大规模就更难了。” 苦恼的也不止一家。“最近很多专注量化对冲的私募成立了指数增强量化产品。由于指数增强产品在市场整体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很难赚钱,很多人开始创新做成指数增强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获取的是所挂钩的指数收益加上许诺的确定性增强收益,比如‘沪深300+8%’。我们近期花时间和精力去找这样的投顾和产品,但是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我们原来准备合作的几家,都说现在没有办法发产品了。”另一家私募对记者表示。 对于生存能力更强的大中型私募来说,冲击虽然相对较小,但改变也是刻不容缓。最直接的现象是委外资金受到新规限制变得“犹豫”。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市场人士表示,原本委外资金开始找私募,可谓是私募的源头活水,但是现在监管趋严,私募做投顾要求严格,不知道银行这类大机构委外资金是否会找私募做投顾。 另一家某中型私募渠道人士则透露,“原来有两个银行找到我们,大概是几个亿规模想找投顾。本来都谈得差不多了,打算发产品,但后来因为通道问题遭遇搁置,现在还在等消息。” 自主发行或成主流 投研风控能力是根本 实际上,自去年监管收紧之后,一些大中型私募就未雨绸缪。上海一家大型老牌私募内部人士透露,自2015年年末开始,公司就加大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投入,亦增加了产品运营的投入,在私募基金产品募集方面,公司两条腿走路,投顾业务模式与自主发行模式并行;在产品备案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也配备专业的运营团队,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备案、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皆由该团队亲自完成。虽然不像一些小私募没法发投顾产品,未来公司亦会考虑进一步增加运营投入,增加自主发行的产品数量。 可以看到,新规生效之下,众多不以私募基金管理为目标的私募基金,正在慢慢的退出私募基金的历史舞台,亦被监管新规挡在门外,失联、保壳等事件比比皆是,众多小型私募基金发展举步维艰。而对于有3~5年历史的私募基金,特别是对于10年以上运营历史的私募基金而言,新规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为这些机构运营提供合规底线依据。 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近期一系列新规出台,在增加私募成本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私募行业规范化发展。私募的生存之本是投资研究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资管新规对于投顾的投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拥有顶尖资产管理能力的私募机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未来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巨头化私募逐渐涌现,小型私募或面临淘汰。此外,为覆盖私募成本,私募机构需具备长期获利能力,平台化公司或多产品线、策略丰富化的机构可能会逐渐涌现。”[详情]

“最严监管”发威 私募江湖变天
“最严监管”发威 私募江湖变天

  “好不容易完成产品备案保住了私募资格,现在产品发行又要调整节奏,新规学习和适应一刻不能停。”上海一家在2月5日新规前刚完成备案的私募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今年以来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今年以来,监管大年风不止,尤其是最近,在7月15日募集新规正式生效、7月18日资管新规出台以及8月1日 “保壳”大限的叠加之下,私募更是忙得连轴转,产品发行节奏也大为打乱。在行业生态加速改变之际,无论大小私募都主动或被动地作出调整。多位私募业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不得不经常加班,寻找变通之道。同时,大家也普遍意识到除了解燃眉之急,提高核心投研能力,增加自主发行产品才是生存之本。 “3+3”挡住投顾之路 自己发产品有点烦 “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做投顾,只能自己发产品了。”上述私募的产品经理赵林(化名)透露。赵林所在的这家私募,刚好在1月底完成备案,属于新规生效后直接受影响的那一批。兜兜转转,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了第一只产品的备案保住了“壳”。由于人员较少,基本都是投研人员,他们发的投顾产品较多。“现在因为‘3+3’规定,我们这样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肯定很难达标。以前我们只有一个基金经理满足条件,刚刚又找了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但目前也还不能公开宣传。” 需要面对这个考验的私募公司不在少数。北京某大型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就算是我们这样的私募,目前符合要求的投资经理也只有两个,现在就等着监管明确,实在不行还要再招人。” 投顾产品无法上线销售,触及的是私募的生存之本。“原来可以做投顾的时候,到券商或期货公司走通道,发一个产品非常简单,只要把劣后资金找好,优先的部分直接由他们配好。券商这样的机构销售体系都很成熟,募资很快就能到位。现在不能做投顾了,自己本身又不具备成熟的销售团队,公司想上规模就很难。”赵林表示。 那找券商、信托等机构代销将会遇到哪些问题?除了成本的增加,最麻烦的还是流程很长。“除了客户要自己找,还要出钱找第三方或者券商等机构代销,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券商的流程很长,我们有个产品前前后后走了半年。”赵林透露。据他介绍,找券商销售产品,需要先要进白名单,虽各家要求不一致,但普遍都比较高。发起产品光走流程通常要一两个月,最终还需要大领导签字,营业部才能上线。预计政策变化后,这一流程将拖得更长。 “现在的对策只能是多点撒网,先与多家券商打好关系,尽量多进几家白名单。”赵林表示。也有一些私募抓紧转移到信托通道发行产品,或者干脆借用符合“3+3”条件的壳公司等不合规方式开展业务。“私募转战信托短期内可能会比较多,但考虑到未来监管口径可能会偏向一致化,这种趋势不一定具有持续性。”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认为。 降杠杆之下 多个产品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很多结构化产品都被扼杀在摇篮里,“对于我们这样的新私募,我们是比较愿意发结构化产品的,借此规模容易提上去。虽然现在老的产品还可以继续,但没办法接纳新的资金。”有私募无奈的表示,“现在的市场1:2结构化产品比较多,新政策降杠杆之后,想要做大规模就更难了。” 苦恼的也不止一家。“最近很多专注量化对冲的私募成立了指数增强量化产品。由于指数增强产品在市场整体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很难赚钱,很多人开始创新做成指数增强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获取的是所挂钩的指数收益加上许诺的确定性增强收益,比如‘沪深300+8%’。我们近期花时间和精力去找这样的投顾和产品,但是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我们原来准备合作的几家,都说现在没有办法发产品了。”另一家私募对记者表示。 对于生存能力更强的大中型私募来说,冲击虽然相对较小,但改变也是刻不容缓。最直接的现象是委外资金受到新规限制变得“犹豫”。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市场人士表示,原本委外资金开始找私募,可谓是私募的源头活水,但是现在监管趋严,私募做投顾要求严格,不知道银行这类大机构委外资金是否会找私募做投顾。 另一家某中型私募渠道人士则透露,“原来有两个银行找到我们,大概是几个亿规模想找投顾。本来都谈得差不多了,打算发产品,但后来因为通道问题遭遇搁置,现在还在等消息。” 自主发行或成主流 投研风控能力是根本 实际上,自去年监管收紧之后,一些大中型私募就未雨绸缪。上海一家大型老牌私募内部人士透露,自2015年年末开始,公司就加大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投入,亦增加了产品运营的投入,在私募基金产品募集方面,公司两条腿走路,投顾业务模式与自主发行模式并行;在产品备案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也配备专业的运营团队,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备案、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皆由该团队亲自完成。虽然不像一些小私募没法发投顾产品,未来公司亦会考虑进一步增加运营投入,增加自主发行的产品数量。 可以看到,新规生效之下,众多不以私募基金管理为目标的私募基金,正在慢慢的退出私募基金的历史舞台,亦被监管新规挡在门外,失联、保壳等事件比比皆是,众多小型私募基金发展举步维艰。而对于有3~5年历史的私募基金,特别是对于10年以上运营历史的私募基金而言,新规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为这些机构运营提供合规底线依据。 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近期一系列新规出台,在增加私募成本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私募行业规范化发展。私募的生存之本是投资研究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资管新规对于投顾的投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拥有顶尖资产管理能力的私募机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未来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巨头化私募逐渐涌现,小型私募或面临淘汰。此外,为覆盖私募成本,私募机构需具备长期获利能力,平台化公司或多产品线、策略丰富化的机构可能会逐渐涌现。” 翟超/制图[详情]

空壳私募达12579家 王思聪"两无"普思投资铁定被注销
空壳私募达12579家 王思聪

  编者按:8月1日,对私募机构来说是一个不平静的日子。中国证监会宣布在这一天公布私募注销结果,业内人士初步估计约有8000家私募机构或被清理掉,包括万达公子王思聪的普思投资。这一天,空壳私募机构会有什么话想说?业内专家对私募的“保壳”行动有什么看法?基金业协会的这场合规整改行动会如何演进?直面私募清理大限,让我们来听听相关机构、业内专家怎么说。 ■本报记者 赵学毅 8月1日,私募清理大限如约而至。中国证监会在7月29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8月1日公布私募注销结果。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查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示信息发现,截至7月31日晚间,备案的私募机构24742家,其中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2579家,占比超过半数。接近基金业协会人士估算,“到8月1日被清理的机构约8000家,最终私募机构将剩1.7万家左右。”而“国民老公”王思聪管理的普思投资由于既无备案产品又无从业资格,这次被注销已是铁板钉钉。 约8000家空壳私募被清理 据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信息,截至7月31日晚间,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共5590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注册资本25%的私募机构共6970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100万元的私募机构共4405家。 今年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要求对三类私募基金实施注销备案:第一类是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第二类是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第三类是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 以此来看,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5590家私募机构在注销行列,而第一类与第二类私募机构会有多少家,目前尚未得知。 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如果严格实施注销备案的话,初步估计约有8000家私募机构或被清理掉。 王思聪“两无”被注销铁板钉钉 王思聪有很多称号,国民老公、中国首富之子、万达公子、普思投资老总、分答上最火的网红……也正是因为头上有这么多称号,在这次基金业协会的私募清理行动中格外引人瞩目。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查阅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公开信息后发现,王思聪的普思投资仍无备案产品,而且普思投资的一众高管均无基金从业资格。备案资料显示,普思投资于2009年12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于2015年8月20日在基金业协会备案。该公司在暂行办法实施前后均未有成立的基金。 从业资格方面,基金业协会规定,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而普思投资共有15人,董事长王思聪为法人,基金业协会的特别提示信息显示,王思聪与公司总经理何志坚、副总经理张寒、投资部主管杨涛均无基金从业资格。 根据这两条规定,普思投资必须在8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作为法人的王思聪也必须拥有基金从业资格,否则将被基金业协会注销备案。该公司既无首只产品,最近一次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在9月份。所以,普思投资无法满足上述两条规定,8月1日被注销已是铁板钉钉。[详情]

万家“空壳”私募料出局 两极分化加剧
万家“空壳”私募料出局  两极分化加剧

   柏可林 摄 8月1日大限来临,部分私募放弃“保壳”,知难而退。但拿到牌照也并非一劳永逸,实力不佳者还将面临更残酷的洗牌。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不为零的有4322家,其中九成仍在“生死及格线”(管理规模10亿元)之下。 “协会喊你去备案啦……”眼看着7月的日历越撕越少,网友们为中国首富之子、“国民老公”王思聪操碎了心。截至7月28日,王思聪名下的私募机构北京普思投资仍未有备案产品,一众高管也没有基金从业资格,面临被注销的风险。然而,剧情突变,普思投资当天对外发布澄清指出:普思投资团队已经有7个人具备从业资格;普思投资的资金都是王思聪自己的钱,并没打算对外募资,所以主动放弃管理人备案资格。 事实上,“8·1”大限之下,有“生命危险”的空壳私募恐有上万家,而这仅仅是“初级选拔赛”。今年以来,私募面临最严监管,备案、募集、内控、信披等一个都不能少,“淘汰赛”一触即发。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盲目“保壳”并没有意义,如果不能好好展业,在后面的几关也会被淘汰出局。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认为,在行业洗牌过程中,“壳”私募首当其冲;其次,存在违规操作的私募也将会被行业淘汰;另外,随着成本上升,部分小私募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万家“空壳”或出局 经历野蛮生长后,私募圈迎来“强监管”。今年2月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简称《公告》),要求对三类私募基金实施注销备案。5月1日、8月1日分别是两个清理大限,首个保壳大限过后,登记满一年的1901家私募“空壳”已经遭到清理。 如今,第二个清理大限已至。“法律意见书搞定,首只产品成功备案,募集工作也已完成。”7月28日,上海某小型私募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前段时间的忙碌总算没有白费,真正想要展业的私募应该都会积极应对新规。 不过,仍有一大批私募机构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首只产品备案。截至7月27日,根据中基协最新数据,登记备案时间早于2016年2月5日且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12501家,其中有636家备案时间早于2015年2月5日,法律意见书状态为空的机构约有1万家(含私募证券管理人、私募股权管理人、创投管理人和其他管理人)。 “也就是说此轮‘8·1’保壳大限,这1万家面临被清理的风险更大,其中的600多家是‘5·1’大限给予宽限期的机构,在8月1日仍未成功备案首只产品将直接被清理。”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徐丽称,中基协也有可能像首批大限时那样,再给这一批递交了法律意见书或申请产品过程中的私募一些“宽限期”,因为中基协清理“壳私募”实际上是为了清理那些无展业意愿、缺乏私募基金管理专业能力的机构,以促进私募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不过,若中基协严格按照《公告》执行,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已经给这些私募基金管理人足够的准备和落实时间。 对于“保壳”大潮中出现的炒壳现象,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不解,“很怀疑还有‘炒壳’的现象,从常理与逻辑角度看,‘买壳’没有意义”。 徐丽也指出,“倒卖私募壳”是监管层禁止的行为,而本身买“私募壳”也没什么意义。对于真正想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买壳还不如自己申请登记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买来的壳想要保住,同样需要进行法律意见书的提交、首只产品的备案及履行后续报告义务,缺一不可。 问题私募又“失联” 更可悲的是,部分“空壳”公司还被贴上了“失联”标签。7月25日,最新出炉的第八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发布,又有15家被拉入了“疑似失联”行列。截至7月19日,42家机构被列入失联机构名单,并在中基协官网私募管理人分类公示栏目中予以列示。其中,18家私募机构已被注销管理人登记。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第八批失联机构中,包括中达万通(北京)投资、黑马创投(北京)、北京博创兴业投资、青岛德亨世纪投资、北京恒茏普惠资产管理、北京华众德资产管理、中融鼎鑫(北京)投资在内的9家私募机构目前在中基协并没有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疑似“空壳”。与此同时,中瑞大通投资基金(北京)、北京中金华平国际投资已无法在中基协官网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中查询到,可能已被注销。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每次失联名单发布后,总有那么几家公司并不自知。7月25日下午,当记者致电北京华众德资产询问失联一事时,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晓,她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明确表示,“我们公司还在正常运营中”。 上述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不少私募的合规意识差,对上传财报、规范信息之事并不重视。也有的可能是压根儿就不想要这个牌照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失联私募中有多家被曝过兑付危机。比如,在今年5月30日发布兑付困难公告的上海巨玺资产。此前一天,其“兄弟”公司(巨玺资产和盈玺资产的法人代表均为夏念文,两家公司均未在中基协有备案产品)——上海盈玺资产也已发布公告称,公司资金兑付出现紧张,正常运营出现困难,已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6月下旬,夏念文被曝出突然失联。据媒体报道,两家公司共涉及未兑付资金达12.37亿元、涉及投资者将近5000人。目前公司已公布的兑付方案也遭到投资者的反对。 再如,同样在中基协并未有备案产品的上海晋兴资产也被曝兑付风险事件。今年6月,上海晋兴资产3位高管联名向上海警方举报,公司面临资金流动性问题,老板王冕“跑路”。举报内容称,王冕将公司资金划转到其账户,合计约1.5亿元,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目前尚未兑付投资人2000余人,未兑付金额达4亿元。由于总经理失联、公司发生重大亏损,原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晋兴资产已被摘牌。 “随着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私募行业发生类似风险事件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雷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投资之前应对所要投资的私募管理人进行全面的了解,投资之后要对所投资的私募机构进行日常的跟踪,及时了解管理人的最新动态,以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若投资者了解及跟踪私募机构的时间及精力有限,可以将私募的挑选及跟踪工作交给其他专业的第三方机构。 两极分化加剧 除了严格的备案制、各类“失信”榜单外,等待着私募机构的还有其他一系列行业规则。 据中基协会长洪磊介绍,将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自律行为规范,通过《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守住合格投资者第一道防线,通过《合同指引》使私募基金区别于非法集资,通过《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约束管理人恪守合同义务,通过《内部控制指引》为事后自律执纪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基金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完善基金从业人员管理,通过《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服务管理办法》厘清募集、投顾责任,通过《托管管理办法》防范基金资产运作风险,通过《外包服务管理办法》促进专业化分工。 雷蕾认为,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由于不同私募管理人间存在投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未来私募行业大概率将呈现二八分化格局,而此次一系列新规的出台,只是让部分操作不合规、投资及募资能力较弱的私募机构提前出局而已。 实际上,目前的私募阵营已有明显分化。在大批产品被注销、小私募垂死挣扎时,百亿级私募正上演“排位战”。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117家私募管理人(涵盖证券投资类、股权投资类和创业投资类私募)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接近翻倍,比5月增加5家,相较于2015年底增加30家。 回望阵营的另一端,日子却并不好过。截至6月底,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不为零的有4322家,其中仅413家机构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占比为9.56%,近70%的私募管理规模尚不足1亿元。并且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机构中,小规模私募机构占比在加大,如0至1亿元的占比在提升,而1亿至10亿元的占比在降低。但据业内对私募的运营成本进行测算,私募规模只有超过10亿元,才能达到“生死及格线”,勉强能够存活。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私募生存状况将有比较大的差异。市场规则越来越公平,管理人也将接受市场规则的洗牌。”胡立峰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私募基金管理人会逐步分化,有的管理规模较大的升级申请公募牌照,有的专心耕耘现有的规模做细做精,有的寻机转型为投资顾问。私募基金行业也在酝酿新的专业化分工,有专门的募集机构,例如银行与券商;有专门的外包服务机构,部分擅长做投资管理的私募管理人转型为投资顾问或许是比较好的出路。 雷蕾则指出,对于私募机构来说,要想获取一个长远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资管管理的水平是关键。资管行业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行业,只要管理人业绩长期优秀稳定、操作合规,终将获得市场资金的青睐。[详情]

私募行业开启“大监管”时代 多重政策出台重塑新生态
私募行业开启“大监管”时代 多重政策出台重塑新生态

  今年2月5日证券业协会发布公告,要求私募按规定备案首只产品、提交法律意见书、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等,否则将被注销管理人资格。当时协会统计,有69%的私募为“僵尸”机构。历时近半年,有意愿开展业务的私募积极落实新规,但到7月31日,协会官网数据显示,已经登记的24742家私募中仍有12579家没有备案产品,占比为50%左右;其中有676家新私募是在2月5日后完成登记的,由于未满6个月暂无风险,其余有大约1万家到今日将被注销。 实际上,近半年私募备案产品数量出现井喷,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已备案私募基金有41602只,其中有13635只均是在今年2月5日以后完成备案的,占比超过三成,平均每个月备案数量超过2000多只,尤其进入7月以来产品备案加速,单月备案数量达到4994只,可见私募产品“抢备案”到了最后的白热化冲刺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从年初券商、律师事务所、私募开展声势浩大的“保壳”运动到现在,“保壳”的硝烟已经逐步消退,但仍有机构赶在最后一刻加班加点。有私募向记者表示,8月1日前没来得及备案产品的私募,协会有可能本周出台后续审核处理意见,没通过的私募估计还是要注销,如有开展业务需求,必须再重新申请。 基金从业资格也被视为现在从事私募行业的必备,近期协会发布了最新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从9月起增设科目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考试,参考人员通过科目一和科目三也可获得基金从业资格。同时,协会还公布了首批私募高管从业资格认定结果,33名私募高管通过认定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另外,协会还公布了因未提交2015年度经审计年度财务报告、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的私募管理人,截至6月30日共有4276家,协会表示,一旦私募作为异常机构公示,即使整改完毕,至少6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机构公示状态。 实际上,在部分机构忙着保壳时,7月18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也正式实施,对未来私募作为投资顾问的业务模式加紧监管,业内人士认为,其中对结构化产品的要求将影响深远。 从资管新规来看,私募受到影响较大的有几条:首先,对结构化产品杠杆倍数的控制趋严,其中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能超过1倍,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能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能超过2倍,而且投顾人员不能参与劣后级产品投资。 其次,投顾人员过往业绩要求提高,根据规定,“提供投资建议的证券私募既要满足在协会登记满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会员的条件,又要满足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的要求”,另外,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者人数不能超过200人。[详情]

年报未准时“交卷”4247家私募机构被列入异常名单
年报未准时“交卷”4247家私募机构被列入异常名单

  年报未准时“交卷” 4247家私募机构被列入“异常”名单 ■本报记者 赵学毅 中国证监会及基金业协会要求,已登记私募机构仍须按规定履行季度、年度等信息报送和信息更新义务,如未履行相关义务可能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并进行公示。《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查阅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公开信息后发现,截至7月31日晚间,有4247家私募机构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其主因就是未提交2015年经审计的年报。 这些无法按时提交年报的私募机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私募的季报、年报信披的问题? 海峰科技(基金业协会公示的第二批私募基金外包服务机构)CEO林虹女士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采访时表示,缺少专业人才及有效制度,致使这些私募机构无法按时提交2015年经审计的年报。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规则,在每年的4月底之前需要提交上一年度经审计的年报。通常一个正常的私募机构,二三月份基本可以产生年报,费用则根据财务的复杂程度在几千元和几万元不等。如果,私募机构不能及时提交审计过的年报,的确已说明公司在持续运营方面出现了问题。”林虹分析认为,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的人才;第二,缺乏有效的制度。这是私募机构内部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被异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在信息披露方面,私募机构除了存在上述的挑战外,还需要专业的运营人员管理好数据,信披、管理好外包和托管银行的关系,处理好各自的工作边界,有技术工具提供提醒服务,有专业人员进行数据核对,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林虹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 在私募机构的信息披露解决方案上,林虹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基金业协会应加大对法规的宣传,对一些私募管理人意识不到的问题大力宣传提高重视性;二是,基金业协会应对信息披露的时间、流程、内容进行总结,让私募管理人知道如何去披露;三是,私募管理人应多学习基金业协会下发的法规和信息动态,让私募行业越来越合规;四是,可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可以交给基金行政服务商,比如海峰科技这样的机构,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详情]

空壳私募达12579家 王思聪“两无”普思投资铁定被注销
空壳私募达12579家 王思聪“两无”普思投资铁定被注销

    空壳私募达12579家 王思聪“两无”普思投资铁定被注销   ■本报记者 赵学毅   8月1日,私募清理大限如约而至。中国证监会在7月29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8月1日公布私募注销结果。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查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示信息发现,截至7月31日晚间,备案的私募机构24742家,其中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2579家,占比超过半数。接近基金业协会人士估算,“到8月1日被清理的机构约8000家,最终私募机构将剩1.7万家左右。”而“国民老公”王思聪管理的普思投资由于既无备案产品又无从业资格,这次被注销已是铁板钉钉。  约8000家空壳私募被清理  据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信息,截至7月31日晚间,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机构共5590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注册资本25%的私募机构共6970家;管理人实缴资本低于100万元的私募机构共4405家。  今年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告要求对三类私募基金实施注销备案:第一类是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第二类是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第三类是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  以此来看,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5590家私募机构在注销行列,而第一类与第二类私募机构会有多少家,目前尚未得知。  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如果严格实施注销备案的话,初步估计约有8000家私募机构或被清理掉。  王思聪“两无”被注销铁板钉钉  王思聪有很多称号,国民老公、中国首富之子、万达公子、普思投资老总、分答上最火的网红……也正是因为头上有这么多称号,在这次基金业协会的私募清理行动中格外引人瞩目。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查阅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公开信息后发现,王思聪的普思投资仍无备案产品,而且普思投资的一众高管均无基金从业资格。备案资料显示,普思投资于2009年12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于2015年8月20日在基金业协会备案。该公司在暂行办法实施前后均未有成立的基金。  从业资格方面,基金业协会规定,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而普思投资共有15人,董事长王思聪为法人,基金业协会的特别提示信息显示,王思聪与公司总经理何志坚、副总经理张寒、投资部主管杨涛均无基金从业资格。  根据这两条规定,普思投资必须在8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作为法人的王思聪也必须拥有基金从业资格,否则将被基金业协会注销备案。该公司既无首只产品,最近一次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在9月份。所以,普思投资无法满足上述两条规定,8月1日被注销已是铁板钉钉。 [详情]

私募告别无序发展时代 监管之下彩虹终至
私募告别无序发展时代 监管之下彩虹终至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7月末8月初,私募基金行业又进入关键时期。首先是前阵子热闹非凡的“保壳”运动进入收尾阶段,一大批“空壳”私募恐将注销;其次是经历3个月过渡期,私募募集行为办法、新版私募合同正式实施;最后,近期证券期货私募资管业务新规出台,对私募投顾业务模式提出规范要求,私募行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记者了解到,近期私募行业内对部分问题仍存困惑,比如8月1日尚未来得及备案产品的私募会如何处理,目前看来注销是大势所趋;还有,新规关于投顾的资质要求,需要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具体应该怎么计算,业内存在疑问。尤其是对新推出的证券期货资管规则,私募迫切等待更具体的实操细则。 记者发现,每一次新规发布,行业都朝着健康稳健发展更进一步。比如今年年初监管颁布内控指引、信息披露等自律规则,还有2月5日进一步规范私募备案的公告,都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更有效保障。经历半年的适应、调整和消化,私募行业确实逐步切换到了监管下的新模式,焕发出新的行业面貌。笔者注意到,在规范的过程中,包括监管层会给予私募诸多新规解释、业务辅导培训等,而券商、律所等市场力量也会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助力私募适应新环境。而后我们看到,在信息披露、内部管理、销售宣传等方面,确实变得更加规范有序,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有序,任重道远,但这是必须经历的阵痛期和学习消化期,担忧和恐慌或有,但相信是短期存在的。 今年被业内视为私募的监管大年。而监管升级的背景,是私募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利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来P2P、民间借贷、担保等非私募业务,对投资者利益造成重大侵害,也抹黑私募行业形象。 实际上,私募行业大监管的版图正在逐步形成。第一,从基础备案工作入手,通过引入法律意见书制度、要求高管需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等,奠定从事私募行业的基本规范;第二,搭建一套“7+2”的自律规则体系,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募集行为等诸多环节规范私募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第三,建立私募失联制度、分类公示制度等,同时打击私募违法违规行为;第四,在规范私募作为管理人业务的同时,将私募作为投顾的业务模式也纳入监管,证券期货资管新规对第三方投顾资质等多方面做出规定,防范业务风险、避免监管套利。 可以预期,未来监管体系仍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新规将会推出,私募也必将面临新的适应过程,从应接不暇到规范有序,经历阵痛和风雨,方能见到彩虹。[详情]

“最严监管”发威私募江湖变天
“最严监管”发威私募江湖变天

  监管政策迭出的大背景下,私募江湖也在发生着剧烈改变。对于小私募来说,想要做大规模越来越难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 何婧怡 “好不容易完成产品备案保住了私募资格,现在产品发行又要调整节奏,新规学习和适应一刻不能停。”上海一家在2.5号新规前刚完成备案的私募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今年以来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今年以来,监管大年风不止,尤其是最近,在7月15日募集新规正式生效、7月18日资管新规出台以及8月1日 “保壳”大限的叠加之下,私募更是忙得连轴转,产品发行节奏也大为打乱。在行业生态加速改变之际,无论大小私募都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调整。多位私募业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不得不经常加班,寻找变通之道。同时,大家也普遍意识到除了解燃眉之急,提高核心投研能力,增加自主发行产品才是生存之本。 “3+3”挡住投顾之路 小私募想上规模很难 “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做投顾,只能自己发产品了。”上述私募的产品经理赵林(化名)透露。赵林所在的这家私募,刚好在1月底完成备案,属于新规生效后直接受影响的那一批。兜兜转转,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了第一只产品的备案保住了“壳”。由于人员较少,基本都是投研人员,他们发的投顾产品较多。“现在因为‘3+3’规定,我们这样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肯定很难达标。以前我们只有一个基金经理满足条件,刚刚又找了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但目前也还不能公开宣传。” 需要面对这个考验的私募公司不在少数。北京某大型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就算是我们这样的私募,目前符合要求的投资经理也只有两个,现在就等着监管明确,实在不行还要再招人。” 投顾产品无法上线销售,触及的是私募的生存之本。“原来可以做投顾的时候,到券商或期货公司走通道,发一个产品非常简单,只要把劣后资金找好,优先的部分直接由他们配好。券商这样的机构销售体系都很成熟,募资很快就能到位。现在不能做投顾了,自己本身又不具备成熟的销售团队,公司想上规模就很难。”赵林表示。 那找券商、信托等机构代销将会遇到哪些问题?除了成本的增加,最麻烦的还是流程很长。“除了客户要自己找,还要出钱找第三方或者券商等机构代销,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券商的流程很长,我们有个产品前前后后走了半年。”赵林透露。据他介绍,找券商销售产品,需要先进白名单,虽各家要求不一致,但普遍都比较高。发起产品光走流程通常要一两个月,最终还需要大领导签字,营业部才能上线。预计政策变化后,这一流程将拖得更长。 “现在的对策只能是多点撒网,先与多家券商打好关系,尽量多进几家白名单。”赵林表示。也有一些私募抓紧转移到信托通道发行产品,或者干脆借用符合“3+3”条件的壳公司等不合规方式开展业务。“私募转战信托短期内可能会比较多,但考虑到未来监管口径可能会偏向一致化,这种趋势不一定具有持续性。”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认为。 降杠杆之下 多个产品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很多结构化产品都被扼杀在摇篮里,“对于我们这样的新私募,我们是比较愿意发结构化产品的,借此规模容易提上去。虽然现在老的产品还可以继续,但没办法接纳新的资金。”有私募无奈的表示,“现在的市场1:2结构化产品比较多,新政策降杠杆之后,想要做大规模就更难了。” 苦恼的也不止一家。“最近很多专注量化对冲的私募成立了指数增强量化产品。由于指数增强产品在市场整体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很难赚钱,很多人开始创新做成指数增强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获取的是所挂钩的指数收益加上许诺的确定性增强收益,比如‘沪深300+8%’。我们近期花时间和精力去找这样的投顾和产品,但是资管新规对结构化产品控制后,我们原来准备合作的几家,都说现在没有办法发产品了。”另一家私募对记者表示。 对于生存能力更强的大中型私募来说,冲击虽然相对较小,但改变也是刻不容缓。最直接的现象是委外资金受到新规限制变得“犹豫”。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市场人士表示,原本委外资金开始找私募,可谓是私募的源头活水,但是现在监管趋严,私募做投顾要求严格,不知道银行这类大机构委外资金是否会找私募做投顾。 另一家某中型私募渠道人士则透露,“原来有两个银行找到我们,大概是几个亿规模想找投顾。本来都谈得差不多了,打算发产品,但后来因为通道问题遭遇搁置,现在还在等消息。” 自主发行或成主流 投研风控能力是根本 实际上,自去年监管收紧之后,一些大中型私募就未雨绸缪。上海一家大型老牌私募内部人士透露,自2015年年末开始,公司就加大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投入,亦增加了产品运营的投入,在私募基金产品募集方面,公司两条腿走路,投顾业务模式与自主发行模式并行;在产品备案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也配备专业的运营团队,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备案、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皆由该团队亲自完成。虽然不像一些小私募没法发投顾产品,未来公司亦会考虑进一步增加运营投入,增加自主发行的产品数量。 可以看到,新规生效之下,众多不以管理为目标的私募基金,正在慢慢地退出私募基金的历史舞台,亦被监管新规挡在门外,失联、保壳等事件比比皆是,众多小型私募基金发展举步维艰。而对于有3~5年历史的私募基金,特别是对于10年以上运营历史的私募基金而言,新规更好地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为这些机构运营提供合规底线依据。 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近期一系列新规出台,在增加私募成本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私募行业规范化发展。私募的生存之本是投资研究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资管新规对于投顾的投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拥有顶尖资产管理能力的私募机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未来私募行业鱼龙混杂现状将得到明显改善,巨头化私募逐渐涌现,小型私募或面临淘汰。此外,为覆盖私募成本,私募机构需具备长期获利能力,平台化公司或多产品线、策略丰富化的机构可能会逐渐涌现。”[详情]

私募行业开启“大监管”时代 多重政策出台重塑新生态
私募行业开启“大监管”时代 多重政策出台重塑新生态

  特别策划 私募基金行业开启“大监管”时代 多重政策出台重塑新生态 8月1日是私募备案升级以来,第二批“空壳”私募清理的时间节点,业界普遍将之视为私募行业由乱而治的标志性时点之一。近期监管多次提醒私募尽快落实产品备案要求,“保壳”进入抢备冲刺阶段,部分私募面临注销风险。同时,监管方面新规迭出,私募行业“大监管”时代由此开启。 8月1日是私募备案升级以来,第二批“空壳”私募清理的时间节点,预计将有大约一万家私募在今日被清理,未来仍将有监管政策或细则出台。实际上,半年以来,多重监管加码,已经令整个私募基金生态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8 月1日是私募备案升级以来,第二批“空壳”私募清理的时间节点,业界普遍将之视为私募行业由乱而治的标志性时间点之一。近期监管层多次发布提示,提醒私募 尽快落实产品备案要求,“保壳”进入抢备冲刺阶段,部分私募面临注销风险。同时,监管方面新规迭出:私募募集新规在经历3个月过渡期后正式实施、近期发布 的证券期货资管新规对私募原先的投顾业务模式也提出新挑战,业内认为,私募行业“大监管”的序幕由此拉开。 万家私募面临注销 抢备案已到冲刺阶段 近 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多次发布提示,提醒私募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相关展业要求,包括今年2月5日公告前登记的“空壳”私募,以及此前考虑到实际情况、本应5月1日遭清理,因故顺延3个月办理时间的“空壳”私募,如果在 8月1日前还没有完成产品备案将被注销。 今年2月5日协会发布《公告》,要求私募按规定备案首只产品、提交法律意见书、取得基金从业资 格等,否则将被注销管理人资格。当时协会统计到有69%的私募为“僵尸”机构。历时近半年,有意愿开展业务的私募积极落实新规,但到7月31日,协会官网 数据显示,已经登记的24742家私募中仍有12579家没有备案产品,占比为50%左右;其中有676家新私募是在2月5日后完成登记的,由于未满6个 月暂无风险,其余有大约1万家到今日将被注销。 实际上,近半年私募备案产品数量不断井喷,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已备案私 募基金有41602只,其中有13635只均是在今年2月5日以后完成备案的,占比超过三成,平均每个月备案数量超过2000多只,尤其进入7月以来产品 备案加速,单月备案数量达到4994只,可见私募抢着备案产品到了最后的白热化冲刺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从年初券商、律所、私募开展声 势浩大的“保壳”运动到现在,“保壳”的硝烟已经逐步消退,但仍有机构赶在最后一刻加班加点。有私募向记者表示,8月1日前没来得及备案产品的私募,协会 有可能本周出台后续审核处理意见,没通过的私募估计还是要注销,如有开展业务需求再重新申请。 基金从业资格也被视为现在从事私募行业的 必备,近期协会发布了最新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从9月起增设科目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考试,参考人员通过科目一和科目三也可获得基金从业资 格。同时,协会还公布了首批私募高管从业资格认定结果,33名私募高管通过认定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另外,协会还公布了因未提交2015年度经审计年度财务 报告、被列入异常机构名单的私募管理人,截至6月30日共有4276家,协会表示,一旦私募作为异常机构公示,即使整改完毕,至少6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机 构公示状态。 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认为,新的规范下行业成本的确会增加,但是这个成本相对来说不是很大,只是跟以前相比有所提高。淘 汰一些不合格的私募,可以让那些有专业能力做私募的机构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接下来行业生态会一步步变好,更加规范,会获得更多长期资金包括保险、社保基 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信任。 资管新规剑指私募投顾业务 诸多细节尚待明晰 实际上,在部分机构忙着保壳时,7月18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也正式实施,对未来私募作为投资顾问的业务模式加紧监管,业内人士认为,其中对结构化产品的要求将影响深远。 从 资管新规来看,私募受到影响较大的有几条:首先对结构化产品杠杆倍数的控制趋严,其中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能超过1倍,固定收益 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能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能超过2倍,而且投顾人员不能参与劣后级产品投资。 其次是投顾人员过往业绩要求提高,根据规定,“提供投资建议的证券私募既要满足在协会登记满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会员的条件,又要满足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的要求”,另外,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者人数不能超过200人。 据 记者了解,今年以来私募期货业务发展迅速,不少私募对新规多个方面都存在困惑,比如投顾“3+3”资质要求,如何证明投顾具备3年以上可追溯投资管理业 绩,还有母子结构的产品、FOF产品等该如何计算投资者人数,另外投顾不能直接下单,量化私募操作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细节都需要进一步细化,据了解,一 些私募暂停了发行产品计划,等待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明确。 格上理财分析师徐丽认为,资管新规对投顾的投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未来拥有顶尖资产管理能力的私募机构发展空间广阔。降低杠杆倍数实质上是为了提高私募机构控制风险的能力,要获得收益还是需要依靠投资能力的提升。 历时半年行业大变 经 历3个月过渡期,7月15日“史上最严格”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实施,新规在私募基金的募集主体资格、资金账户监管、产品宣传面向 特定对象、合格投资者确认、投资冷静期和确认回访制度等诸多方面做出要求,并拿出首套《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确立契约型、公司型、合伙型三类产品合同 规则。 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协会逐步搭建自律规则体系,2月1日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针对私募公司内部各个环节进 行规范,2月4日发布《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私募及时、准确、完整披露和报告必要信息,4月15日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 法》,规范私募募集环节,约束“卖者尽责”,保护投资者利益。未来协会还将陆续出台《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业务管理 办法》、《私募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私募基金外包服务业务管理办法》、《基金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规则,搭建一套“7+2”的自律规则体系。 经 历半年时间,记者发现在自律规则影响下私募圈发生了一系列改变。首先,不少私募均设置了合规风控人员,对投资运作等流程进行规范;其次,私募按时进行季度 和年度的信息披露,5000万以上产品每月披露净值;还有,私募对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开宣传途径进行规范,要求客户填写合格投资者调查问卷、出具资 产证明等;另外,私募销售格局悄然变化,原来未持牌的第三方纷纷申请基金销售牌照,证监会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总共有100家第三方机构拿到牌照。 李春瑜认为,新规的一些规定的确会增加私募的一些工作量,但这既是对投资者的保护,也是对真正从事私募业务的机构进行保护。[详情]

业内专家:私募“宽进严管”成常态 赔本保壳不值得
业内专家:私募“宽进严管”成常态 赔本保壳不值得

  ■本报记者 赵学毅 随着8月1日私募清理大限的来临,近8000家空壳私募将被撤销。这对整个行业产生什么影响?会否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私募机构的合规整改行动会如何演进?带着这些疑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专访了海峰科技(基金业协会公示的第二批私募基金外包服务机构)CEO林虹女士,在她看来,清理掉这些“僵尸私募”,才能让私募行业更好发展;随着私募行业的不断发展,应该是宽进严监管,后续还会出一些对备案的私募管理人监管政策。 不会出现“法不责众”现象 有出有进才是良好生态 林虹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虽然有近8000家的空壳私募被撤销,但不会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而应该是“有法必依”。就像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5月13日公开表示,针对有真实展业意愿的私募机构,不强行注销,给予一定宽限期。 记者还注意到,在4月底证监会召开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私募基金监管部主任陈自强、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详细解读私募基金监管相关政策,并特别说明“对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展业的机构进行注销登记,不属于自律处分,也不影响该机构在未来需要时重新申请登记。”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政府都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无序的发展只会扰乱市场,在阳光的监管之下才能真正发展。我个人认为,注销大批私募不会出现法不责众的情况,因为清理的私募公司都是空壳公司,把这些‘僵尸私募’企业清理掉,才能让私募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林虹进一步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表示,“被撤销的私募机构从法理让来说,他们不是因为违法或者违规被撤销,他们是不符合基金业协会的自律组织而撤销的,所以只要他们能符合基金业协会的规章制度,协会还是欢迎他们的。有出有进才是行业良好生态的常态。” 备案私募后续监管加强 “赔本保壳”不值得 虽然基金业协会多次声明,私募机构没有必要进行“保壳”,但《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发现,不少私募机构仍为保壳忙发产品,甚至不惜以10%/年以上的收益率吸收优先级资金。 林虹对此表示,如果只为保壳而保壳的话,大家都认为没必要,但是这表达了市场参与者的愿望和热情。因为私募是资本市场中,进行资本配置较活跃、较有活力和较有效率的力量,私人企业较多,创业的较多,对私募有情怀的人也多。 “但是大家为了保壳借钱,赔着本的保壳,是短期行为,会慢慢的稳定下来。”林虹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后续会有一系列的监管政策会出来,现在只为保壳而保壳,后续监管措施的出现,也会因为达不到要求重新被取消资格;第二,“新八条底线”的出台对杠杆大幅的降低,如果以很高的成本募集资金,保壳的成本比较高;第三,如果是以保本且固定收益募集资金,那就违背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如果底下有抽屉协议之类的规定,就有不合法之嫌。从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的抑制资产泡沫,到证监会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中心思想就是从严管理,“新八条底线”明确了私募一系列合规性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对私募合规性的问题只能是越来越严,现在是对私募管理人备案阶段比较严格,随着私募行业的不断发展,应该是宽进严监管,后续也许会出一些政策对备案的私募管理人后续监管的政策。” 申银万国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总部产品部总监董海洲看来,产品的运行状况虽然对私募今后能否保住牌照会有影响,但这个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私募机构发行产品的目的是帮助投资者管理资产并提高资产收益水平,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如果仅仅为了保住牌照而选取谨慎操作,那这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整体操作策略还不成熟。”董海洲说。[详情]

史上最大规模清洗:8月1日!万家私募即将消失?!
史上最大规模清洗:8月1日!万家私募即将消失?!

  【导读】8月1日第二批“空壳”私募清理大限来临 中国基金报记者 林雪 私募圈备受瞩目的、8月1日第二批“空壳”私募清理大限即将来临。 值此“空壳”私募大清洗前夜,基金君纵观行业生态,为您揭示最新的私募行业格局,8月1日明天过后,究竟会有多少“空壳”私募出局?在历时半年的“保壳”大战中,有多少私募突出重围,多少产品被抢着备案了?其中又有多少故事可以分享? 话不多说,一起跟基金君来感受感受,私募全新的时代来了。 万家“空壳”私募面临注销风险抢着备案产品到冲刺阶段 基金君看了一下,在历时半年的“保壳”运动后,行业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已经登记的24742家私募中仍有12579家没有备案首只产品,占比为50%左右;其中有676家没有备案产品的新私募是在2月5日后完成登记的,由于未满6个月暂无风险,其余万家私募机构到8月1日均面临可能被注销的风险。 所以,到“空壳”私募大清洗前夜,仍有万家私募没有完成首只产品备案,恐将出局。 基金君还发现,在“保壳”运动的影响下,近半年私募备案产品数量达到井喷状态。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已备案私募基金有41602只,其中有13635只均是在今年2月5日以后完成备案的,占比超过三成。这意味着,“保壳”以来,在市场不景气,私募产品不好发的情况下,平均每个月备案的私募产品备案数量却超过2000多只;尤其进入7月以来私募们更是争分夺秒,备案产品加速,单月备案数量达到4994只。 7月将近5000只的备案产品数量,可见私募抢着备案产品到了最后的白热化冲刺阶段。 私募圈都感受很明显,从年初券商、律所、私募开展声势浩大的“保壳”运动到现在,“保壳”的硝烟已经逐步消退,但仍有机构赶在最后一刻加班加点。 有私募向记者表示,8月1日前没来得及备案产品的私募,协会有可能本周出台后续审核处理意见,没通过的私募估计还是要注销,如有开展业务需求再重新申请。 超三分之二私募是“空壳”监管列出期限敦促私募备案产品 小伙伴们肯定记忆犹新,今年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采取四大举措完善私募备案登记。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取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第二,私募应当及时备案产品、履行信息报送义务及按时提交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第三,新申请私募、首次备案产品或重大事项变更等需提交法律意见书;第四,私募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当时,协会的统计数据是,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461只,认缴规模5.34万亿元。但协会发现,已登记但未开展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总量的69%。这意味着“空壳”私募机构的数量超过三分之二。这些私募机构滥用协会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从事P2P、民间借贷、担保等非私募业务,对投资者利益造成重大侵害,也抹黑私募行业形象。 于是,协会提出三个期限,敦促“空壳”私募们赶紧备案首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管理人资格。第一大期限就是今年的5月1日,登记满一年的“空壳”私募要求在5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第二大期限就是今年的8月1日,登记不到一年的“空壳”私募要求在8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第三大期限则没有明确时间节点,要求2月5日后新登记的私募要在6个月内完成首只产品的备案。 同时,要保住私募的“壳”还要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在首次申请备案私募基金产品之前需要补提法律意见书,二是私募的高管要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股权私募至少是2名。 “空壳”私募生死时速开展三大运动  行业规范初见成效 至此,“空壳”私募进入生死时速、倒计时阶段。基金君犹记得当时“空壳”私募、券商、律所等前赴后继干了三件大事,件件都似一场运动。 第一件,由券商摇旗呐喊,掀起“保壳”运动,帮助私募发行首只新产品,圈内广传保壳广告,费用没有最低只能更低,产品成立门槛大降,100万、200万即可,托管外包等费用从优,两三万甚至千元都有。听说券商挨个给“空壳”私募打电话,竟有老板都不知道自己还注册了一家私募公司。 第二件,由律师、律所当先锋,法律意见书价格大混战。私募纷纷想要找靠谱的律师来出具法律意见书,但律师也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同时报价也参差不齐,低的千元,高的十几万,一般的5万左右。 第三件,私募全民考基金从业资格,4月全国考试号称史上最热闹,私募大佬、明星人物皆上阵,挑灯夜读、看书做练习题,而后上考场、晒成绩单,回到学生时代,协会数据显示4月23日考试将近8万私募人士参加,私募高管科目一科目二两门通过率49.1%。 当然小伙伴们也记得三场运动后的结果,私募发行产品规模不能无底线,不能为“保壳”而保壳,法律意见书定价需合理,律师需要尽责。在4月中旬,协会曾透露,新增管理人备案、为首发产品补提法律意见书、重大事项变更提交法律意见书三项的通过率均只有10%左右。但后来则逐步走向正常化,涌现出一批拥有法律意见书的私募,备案了首只产品,“保壳”初见成效。 番外:明天过后会如何? 那8月1日过后呢,目前来看,万家“空壳”私募恐怕会面临注销风险。但8月1日以后,究竟会注销多少家,留下多少家,私募行业又将会呈现出怎么样的新生态,其实基金君也不知道,小伙伴们耐心等待吧。一个全新的私募时代会到来。[详情]

基金周评:“空壳”私募注销“大限”将至
基金周评:“空壳”私募注销“大限”将至

  新华社记者谭谟晓、赵晓辉 距8月1日私募“鼻”关口越来越近,按照监管要求,不符合规定的私募将被注销。留给“空壳”私募的时间不多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今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公告发布之日起,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5月1日前仍未备案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8月1日前仍未备案的,协会也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公告直指私募基金行业弊病。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机构滥用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一些机构合规运作和信息报告意识淡薄,一些机构甚至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691家,“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2802家,占总登记数的52%。 此前,约2000家在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5月1日前既未补提法律意见书也未申请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从目前“空壳”私募数量来看,8月1日被注销的私募将会明显超过2000家。 早在5月1日这一关口,有500余家补提法律意见书和600余家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了3个月的缓冲期。 此次想要“鼻”的私募,还是会提交法律意见书和产品备案申请,但此并非一劳永逸之举。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不是“一备了之”,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持续履行基金产品备案、按要求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向协会报告更新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项信息等义务,避免因“临时抱佛脚”似的草率登记备案,给自身经营带来后续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与基金服务机构、投资者的纠纷。[详情]

证监会宣布8月1日公布私募注销结果
证监会宣布8月1日公布私募注销结果

  新浪财经讯,7月29日 证监会在每周五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8月1日公布私募注销结果。证监会宣布8月1日公布私募注销结果。[详情]

干货!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被拒绝常见原因汇总
干货!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被拒绝常见原因汇总

  随着8月1日私募基金管理人“保壳”大限的临近,各家基金公司都在加速产品的备案。 今年6月,产品备案的审核一般在5-7个工作日就能通过,而在7月,多家基金公司的产品备案申请已被拒绝了3至4次,仍未能通过审核。加之监管部门最近在规范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等方面动作频频,无形中又提高了产品备案的难度。本文汇总了常见的产品备案被拒绝的原因及整改方法,并整理了中基协对产品备案一些问题的答复,希望能助力各基金公司的产品备案一次性通过。 【常见产品备案被拒绝的原因及整改方法】 被拒绝原因一:请填写正确的基金全称 整改方法:基金全称应与合同中的名称完全一致。 被拒绝原因二:请填写正确的管理类型 整改方法:可以选择的管理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受托管理、自我管理和顾问管理。自我管理指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公司型基金,通过组建内部管理团队实行自我管理,该公司型基金也应当履行管理人登记手续。受托管理指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将资产委托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管理。顾问管理指私募基金管理人通过担任投资顾问的方式为信托公司、券商资管、QFII等管理资产。 被拒绝原因三:请上传所有投资者签字的风险揭示书 整改方法:将所有投资者签字的风险揭示书扫描在一个PDF文档内上传。 被拒绝原因四:请上传募集规模证明 整改方法:募集规模证明包括托管人开具的资金到账证明,或会计师事务所开具的验资证明,或银行对账单(并加盖银行公章),或工商登记调档材料等第三方出具的证明。 被拒绝原因五:请管理人出具基金是否募集完毕及是否继续对外募集的说明 整改方法:管理人如实出具上述说明,签章确认并上传至其他问题处。 被拒绝原因六:本基金的合伙人信息与工商注册信息存在不一致 整改方法:能变更的情况下完成变更后重新备案,暂时无法变更的由所有合伙人出具承诺函,承诺三个月之内完成整改,并将签章确认的承诺函上传至其他问题处。 被拒绝原因七:请XXX投资者实缴满足100万后再来备案 整改方法:根据证监会于2014年8月21日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的单位和个人,故每个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最低不能少于100万。 被拒绝原因八:请对外募集后再到协会备案 整改方法:基金产品必须要有外部投资者,基金管理人直投或者基金产品仅为基金管理人及其工作人员认购,中基协不予备案。 被拒绝原因九:请上传投资者明细表并加盖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章 整改方法:投资者明细包括序号,姓名/机构名称,证件号码,认缴金额,实缴金额,汇总金额,备注;备注包括GP/LP,优先/劣后,是否是管理人或员工跟投。汇总金额应当与登记备案系统填报的实缴金额一致。 被拒绝原因十:若基金产品无托管,请上传所有投资者签署的无托管协议 整改方法:在管理人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里说明,合同中明确本产品无托管及保障私募基金财产安全的制度措施和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关章节,同时上传所有投资者签署的无托管协议,无托管协议中明确说明“本基金无托管”。 被拒绝原因十一:请管理人确认首轮募集是否结束,并上传投资项目情况表至其他问题处 整改方法:在其他问题处对首轮募集情况进行说明,例如“XXXX基金首轮募集资金已经到位,暂不对外进行募集”,出具说明并加盖基金管理人公章,将PDF扫描件同投资项目表一起上传至其他问题处。 被拒绝的原因十二:请投资者中的基金备案通过后再次提交 整改方法:若投资者中有基金,该基金需通过备案才可成为合格投资者,且该基金投资的基金才能进行备案。 【中基协对产品备案一些问题的答复】 问题一:基金主要投向为新三板,是按照证券类基金备案,还是股权类? 中基协回复:如果投向是已挂牌的新三板,选择证券类基金;如果是拟挂牌的,选择股权类基金。 问题二:私募基金可否发行保底基金? 中基协回复:私募基金不可以发行保底、保本基金。 问题三:私募基金产品,对于基金管理人与员工跟投是否有比例限制? 中基协回复:无比例限制,但是一定要有外部投资人且满足合格投资者的要求。 问题四:异常机构公示状态下,能否发行基金产品? 中基协回复:基金管理人首先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且收到中基协明确的整改完成通知后,才允许发行产品。 问题五:存在外部投资人的情况下,首轮募资是GP的出资可否? 中基协回复:首轮募资必须有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到位。 以上整改意见及对相关问题的回复,均来自于我所律师与中基协的电话、邮件或微信沟通,根据基金管理人及基金产品的不同情况,备案要求和操作上还会存在差别,本文仅为各基金产品的备案提供参考,建议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来源:微信公众号 梧桐树下V 作者:陆雅律师 上海以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微信号echoluya  沙剑律师 上海以恒律师事务所主任 微信号pocky_sha[详情]

王思聪无基金从业资格+无备案产品 私募公司被注销?
王思聪无基金从业资格+无备案产品 私募公司被注销?

   【导读】中基协说了,要是8月1日前还没有备案产品,会被注销管理人资格。这可能会对国民老公的投资事业有影响,不知道低调的小王这几天是不是也在抢着备案产品。 中国基金报记者 林雪   “为人低调的网红小王”、国民老公王思聪,最近遇上了点麻烦事。 他前几年成立的私募公司普思投资,在基金业协会备案都快一年了,竟然还没有发行首只产品。中基协说了,要是8月1日前还没有备案产品,会被注销管理人资格。这可能会对国民老公的投资事业有影响,不知道低调的小王这几天是不是也在抢着备案产品。 基金君发现,这位任性的首富之子看似玩世不恭,这几年竟然投资了不少项目,光普思投资旗下就有20多个,除了他家的地产,什么都干,但最爱还是游戏、直播之类的。 王思聪在娱乐圈是出名的纪委书记、国民老公,他是万达集团的董事,拥有万达院线1%股份,曾经霸气收购电子竞技圈的CCM战队,并将CCM更名为iG,并担任由英雄互娱、昆仑万维、完美世界等17家游戏企业共同成立“中国移动电竞联盟”的第一届联盟轮值主席,还有出任熊猫TV CEO。 这么多身份和标签之下,这次和私募新规撞上了,又能出点什么火花,小伙伴们是不是有点期待。 国民老公的私募公司撞上8月1日保壳大限 虽然身居万达集团董事职位,被说成不务正业,但我们的国民老公王思聪这几年进军投资界,成立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自己当起董事长,搞私募PE,也是玩得风生水起,到现在投资项目多达20几个。 这两年私募圈监管趋严,要求私募备案登记,王思聪也是响应号召在中基协备案。但问题是,公司登记快满一年了,到现在连一只产品也没有在协会备案。距离8月1日第二批“保壳”大限只有5天了,要是再不行动,国民老公的公司可能被注销管理人资格。 基金君不是逗你玩。从中基协私募管理人备案信息中可以看到,王思聪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4日,2015年8月20日在中基协备案,公司注册资本是2000万元,实缴资本也是2000万元,百分百缴纳,看着很规范。但再看产品备案情况、法律意见书状态皆为空,而且公司四名高管王思聪、何志坚、张寒、杨涛均没有基金从业资格。 中基协在今年2月5日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催促没有备案产品的“空壳”私募赶紧来备案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管理人资格。具体要求是,新登记的私募管理人须在6个月内备案首只产品;登记满12个月的“空壳”私募须在2016年5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登记不满12个月的“空壳”私募须在2016年8月1日前备案首只产品。 而且,中基协还要求,从事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2名高管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按备案时间算,王思聪的普思投资正好属于8月1日这一批,要是这几天不再备案首只产品、补提法律意见书,恐怕玩不下去了。而且作为法定代表人的王思聪,必须要具备私募基金从业资格证。 有人说国民老公不在乎这些,因为微博啥的都没有任何迹象。但基金君注意到,王思聪公司却没有被列入异常机构,说明他们公司已经提交了经审计的2015年年度财务报告,看来王思聪还是想把私募继续玩下去的,所以基金君想说不定他最近也在想办法备案产品、找律所做法律意见书,还有学胡海泉挑灯夜战,考从业资格,为了私募投资大业,大家拭目以待,8月1日很快就到了。 王思聪的投资版图和成绩单 当时江湖流传,王健林拿出5亿元,让儿子成立了一家PE基金普思投资,任由其自己投资练手。到现在,基金君发现,王思聪的投资版图,可谓十分庞大,光普思投资就已经有20多个项目,而且不少项目都在各种交易所上市。 基金君查看普思投资的官网发现,介绍说,公司首期投资规模是5亿元人民币,是专注于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公司着眼于除地产、路矿以外的所有行业,主要投资于有潜质成为行业翘楚的创业型以及成长型企业,并积极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使其加速发展扩张达到新的高峰。 这里挺好玩,王思聪的投资范围,不做他们家最擅长的地产行业,但是他非常看好一些新兴成长的行业。网站上展示的投资案例多达22个,基金君看了一下,主要覆盖互联网、游戏、网络视频、餐饮、电影、智能装备、殡葬、体育、园林、新材料等行业,但老公最爱的还是互联网游戏之类,项目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好。 有些人怀疑王思聪投资能力不行,基金君发现,他投资的一些项目已经交出了成绩单,比如比较牛逼的智能装备供应商无锡先导2015年5月在创业板上市,手游发行平台乐逗游戏2014年8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网页游戏开发商云游控股2013年10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电影特效公司韩国Dexter2015年12月在韩国KOSDAQ上市,知名电子竞技游戏研发平台英雄互娱已经借壳塞尔瑟斯在新三板挂牌,而环球数码创意科技公司2014年9月被上市公司华谊兄弟收购。殡葬业的福寿园2013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餐饮概念也即将登陆港交所创业板。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乐视体育、汉拿山、大众点评等,基金君不用赘述,大家也懂的。 业内人士觉得呢,王思聪充分把自己的爱好和投资结合起来了,虽然感觉是玩着投资,有点任性,但是这份成绩单也够金灿灿了。投行人士觉得,现在还很难看出好坏,需要时间检验。 基金君看来,王思聪投的产业都是时下比较火的,比如直播,王思聪曾经说过一段话,算不算他投资的理由,对于直播未来的发展前景,王思聪在“分答”表示:“直播只会越来越火。因为直播是一个新的内容展现模式,它是一个有交互性的展现模式,就像从电台到电视台的一个载体的改变,只会越来越火。我之前没怎么投过,之前只投过17APP平台,但去年6月份我自己出来做了一个熊猫TV,所以不太会投其他的了。女主播和网红的模式会很火,但持续性不会太好。我比较相信直播平台持续火的能力,不太相信个人能火的能力。”[详情]

部分信托私募“火线”备案 监管趋严叹套利空间缩小
部分信托私募“火线”备案 监管趋严叹套利空间缩小

  □本报记者 刘夏村 “产品马上就成立了,法律意见书也在抓紧完善中,所以在8月1日前完成备案问题不大”,近日,某信托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作为已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公司正在抓紧时间完成首只产品的备案。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相关规定,目前44家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托公司中,有29家需要在8月1日前备案其首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期一些信托公司在大限来临之间“火线”备案,但与坊间流传的种种私募“保壳”行为并不相同,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强调相关产品本身就在业务开展计划之内,并非是应急之举。业内人士坦言,信托公司发行契约型基金是对自身业务的有益补充,但随着私募基金管理加强,泛资管领域监管套利空间开始缩小,契约型基金对于一些信托公司而言,重要性也将减弱。 备案并非应急之举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自该公告发布之日起,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20日,共有44家信托公司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且全部在2月5日前登记,但仍有29家尚未备案任何产品。这就意味着,在剩下的十几天中,如果未能备案产品,这29家信托公司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质将被撤销。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已经有一些信托公司在陆续备案或准备备案产品。例如,6月30日、7月18日、7月19日陆家嘴信托、陕国投、中航信托分别备案了其首只产品。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2月23日共9家信托公司有产品备案,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5个月中只有6家信托公司备案了其首只产品,其中3家还是在近期。此外,某央企系信托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公司的首只契约型基金成立在即,同时亦在完善相关法律意见书,在8月1日前完成备案应该问题不大。某大型信托公司人士亦透露,其公司近期在积极备案首只产品,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上述情况显示,部分信托公司正赶在“大限”来临之前火线备案。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这与坊间流传的种种私募“保壳”行为并不相同,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强调相关产品本身就在计划之内,并非只是应急之举。例如,早在今年年初,前述央企系信托公司相关负责人就透露,其公司正在与监管沟通,抓紧发行一只契约型基金,如果进展顺利在8月1日前可以完成备案。公司当初申请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就是想通过发行契约型基金拓展业务。 重要性或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信托私募对于“保壳”的态度并不一致。当初一些信托公司只是因为“占位”、跟风去申请备案,所以其“保壳”的意愿并不强烈,但也有不少信托公司是因为看中发行契约型基金的种种优势而申请备案,因此对这一资质比较重视。 在多家已经备案产品的信托公司相关人士看来,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契约型基金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是一种有益补充。中国证券报记者此前获得的一份信托公司内部报告亦认为,备案的信托公司在业务拓展若采用私募基金模式,可以不用像部分信托业务需要创新业务资格才能够开展。在产品设计方面,私募基金可完成信托业务需精心设计才能达到的目的,如在浮动收益计提方面,信托公司若想提前计提就需要考虑跟投、在信托计划开放期或者结束对应的份额进行计提等;在企业定增或者转板时,不必受到信托计划被穿透的影响,因人数约束导致定增限制或者信托计划持股无法上市。在业务运作成本方面,与信托业务相比,私募基金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成本,比如无须占用信托公司有限的净资本、不用缴纳信托行业保障基金等。 不过,从实践情况来看,如果信托公司想借助发行契约型基金进行“监管套利”并非易事。多位熟悉这一业务的相关人士透露,在实际操作中,信托公司发行契约型基金仍会主动与银监部门进行沟通甚至报备。另有信托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其公司在发行契约型基金中,对于部分需要资格认定的信托业务,亦主动向银监部门表示不会利用契约型基金开展。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强对私募基金的管理,逐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监管与自律体系,特别是近日开始实施的升级版资管“八条底线”大幅降低了资管产品杠杆,禁止资金池业务,使得信托与私募基金的监管套利空间愈发缩小。某信托公司合规部负责人就坦言,泛资管领域监管趋同的背景下,契约型基金对于一些信托公司来说,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详情]

私募保壳备案倒计时 31家信托公司多数或将主动“弃壳”
私募保壳备案倒计时 31家信托公司多数或将主动“弃壳”

  私募保壳备案倒计时 31家信托公司多数或将主动“弃壳” ■本报记者李亦欣 距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公告中规定的期限还有半月,截止到目前,仍然有31家信托公司未完成产品备案登记。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到目前看来,是否备案产品意义不大,是否拥有这个资格,对信托公司来说也影响不是很大。信托公司并非一定要依托该牌照开展业务,因此信托公司对私募基金牌照的热情已经大大消退。 《证券日报》记者从资管规模排名靠前的部分备案信托公司了解到,部分公司表示正在推进产品备案工作,但多数认为为保壳备案产品意义不大。 多种原因导致 备案热情下降 今年2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称,“自本公告发布之日(2016年2月5日)起,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目前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托公司为44家,其中31家信托公司未有备案的产品。记者同时注意到,自今年2月份公告发布以来,再未有信托公司获得这一资质。 这与去年信托公司扎堆备案的情形出现了较大的反差。2015年第二季度以来,信托公司扎堆在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去年7月份,就有5家信托公司进行备案。同时,不少信托公司旗下的私募子公司也完成了备案。 北京一家信托公司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不少信托公司积极备案,更多原因是“跟风”,认为新发的牌照比较稀缺,就一窝蜂的去抢。现在发现,这个牌照申请也没有那么麻烦,即使有实际需求再去备案,也是来得及的。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陈述了几点原因:其一,从成本角度看,增加了非基金行业金融机构的成本。比如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申请该资质,需缴纳会费,除了一开始缴纳10万元到60万元一次性入会费外,每年还有20万元的会费。协会对不同金融机构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非基金行业的金融机构可能会按照最高限制来缴费;其二,从业务渠道看,信托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拥有这一资质,对母公司来说,效果可能是一样的;其三,从监管层面看,不同的金融机构隶属不同的监管机构,若要跨机构监管,略微不合适,因为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尺度会有所不同。 不过,针对会费缴纳的情况,另一信托公司人士认为,“真正把业务做起来了,不会在意那一点点成本的。资质、牌照是拓展业务的前提和条件,而真正做业务取决于能力和市场机会”。 逾期资格或被注销 对信托公司影响不大 按照协会规定内容,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其登记。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亦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根据中基协官网相关数据统计,截至7月14日,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613家,其中未展业的数量为14503家。 根据公告,已登记但是还尚未备案产品的31家信托公司均需要在8月1日之前至少完成备案一只私募基金产品,方可保住该牌照。不过记者了解到,信托公司对于该牌照的态度表现不一,但总体认为为保壳备案产品意义不大。 记者询问了资管规模排名居前的部分信托公司。其中,华东地区一家信托公司表示,目前正在推进备案工作,但是具体细节不便透露。华东地区另一家信托公司回复记者,目前在准备备案产品。华北地区一家信托公司表示,该公司已经提交了产品备案材料,在等待协会意见。也有多家机构人士称并不清楚或不便透露具体进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少信托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拥有该牌照,从业务的角度而言,和信托公司直接做效果是一样的。信托公司在7月底集中备案产品的可能性不大,资格被取消也影响不大。 其实,登记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主要是为了信托公司得以管理非信托计划。契约型基金相比信托计划,在证券投资上资金运用范围更广。不过,目前已经备案产品的13家信托公司中,仅有民生信托备案了3只契约型基金类产品,其余信托公司备案的产品主要以信托计划为主,在“管理基金主要类别”上,证券投资基金较多,少数公司备案的产品为“其他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详情]

第二次私募保壳大限逼近 4800多家私募无展业或被清洗
第二次私募保壳大限逼近 4800多家私募无展业或被清洗

  每经记者 杨建 2016年7月6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向空壳私募再次拉响“防空”警报,提醒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的展业要求,否则,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基金业协会网站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4566家,而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4799家,占比约60%,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75家。7月15日,《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加上第二轮私募产品备案大限8月1日即将到来,未来大批空壳私募或将被无情清除。 第二次私募保壳大限临近 7月6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再度向空壳私募拉响“防空”警报,发布公告提醒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的展业要求。根据中基协2月5日发布的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的相关要求,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此外,协会还提醒此前因故顺延3个月办理时间的“空壳”私募,要尽快完成法律意见书、备案产品。协会表示,根据4月29日发布的《关于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首批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事项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其管理人登记。 为此,协会已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站内信和定向邮箱通知等多种途径,向相关机构发出上述提示。为不影响相关机构正常业务开展,协会提醒相关机构尽快按要求提交法律意见书及申请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 基金业协会网站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4566家,而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4799家,占比约60%,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75家。 据每经投资宝记者了解,前期有不少私募并没有开展私募业务的意愿,只是拿着备案信息从事非法集资等行为。据了解,6月2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第七批“疑似”失联名单,随着部分私募“失联”,投资者资金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事实上,为严管私募行业,监管层已开启大浪淘沙模式,协会提高对私募备案要求,包括私募需备案产品、出具法律意见书、高管需要有基金从业资格等。在今年5月1日第一个备案大限之时,已经有1901家私募被取消了管理人登记资格。 4875家私募或被清理 每经投资宝记者注意到,7月15日,《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再加上第二轮私募产品备案大限8月1日即将到来,未来大批“空壳私募”或违规私募将被清扫出门。7月6日晚间,记者采访了工作在私募保壳一线的证券法律专家,他表示,随着8月1日大限临近,手里的法律意见书越来越多,部分私募提交的法律意见书经过多次修改后几乎没有问题了,首只备案产品也即将“上马”,都想抢在8月1日大限前完成。 广州一位私募老总告诉记者,截至6月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管理人超过24000多家,真正想展业的私募,按照正规流程做,在8月1日前完成产品备案并不困难。但是其中一些在投资能力、公司的投研团队等方面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或者“凑热闹”的私募公司,这类私募由于本身投资管理能力有限,难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难以避免在私募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1日,部分私募已完成首只产品备案、提交法律意见书,顺利保壳,但仍有2000家左右空壳私募被依法注销。此外还有500家左右私募补充提交法律意见书、600家私募提交首只产品备案申请尚未成功,协会给予3个月顺延时间。 基金业协会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系统显示,截至7月7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24566家,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4799家,占比约60%(其中包括2月5日公告后新登记的但未展业的私募),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75家。 对此,上海一私募人士指出,目前距8月1日第二个保壳大限日期不远了,会有更多空壳私募被清理。实际上,为清除空壳或违规私募,监管层连续祭出重拳。基金业协会相继发布《内部控制指引》、《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和《合同指引》,正在抓紧制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业务管理办法》、《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和《外包业务管理办法》,并计划修订《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和《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最终,私募行业要构建一套“7+2”完整的自律规则体系。 对于这些上万家的私募来说,眼前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先保资格。根据今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规定,新注册的私募须在6个月内进行产品备案;已登记满12个月的私募须在2016年5月1日前产品备案;已登记不满12个月的私募在2016年8月1日前产品备案。如果不在规定期限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空壳私募则面临被注销风险。[详情]

8月1日大限将至 中基协要求私募加快首只产品备案
8月1日大限将至 中基协要求私募加快首只产品备案

  证券时报记者 吴君 离第二个“保壳”大限8月1日仅有25天,中基协再度向“空壳”私募拉响警报。昨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告,提醒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的展业要求。 基金业协会称,根据2月5日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的相关要求,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同时,协会也提醒此前考虑到实际情况、顺延3个月办理时间的“空壳”私募,要尽快完成法律意见书、备案产品。协会表示,根据4月29日发布的《关于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首批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事项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其登记。 协会还表示,已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站内信和定向邮箱通知等多种途径向相关机构发出上述提示,敦促相关机构尽快抓紧办理。 据了解,协会对未展业私募的监管始于今年2月5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但未展业的数量超过1.7万家,占总量的69%,其中有不少私募并没有开展私募业务的意愿,只是拿着备案信息非法征信,从事非法集资等行为,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协会提高对私募备案要求,包括私募需备案产品、出具法律意见书、高管需要有基金从业资格等等。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1日,部分私募已完成首只产品备案、提交法律意见书,顺利“保壳”;但仍有2000家左右“空壳”私募因为到期没有任何行动,被依法注销;还有500家左右私募补提法律意见书、600家私募提交首只产品备案申请尚未成功,协会给予3个月顺延时间。 协会官网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系统显示,截至昨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24566家,“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4812家,占比约60%(其中包括2月5日公告后新登记的但未展业的私募);其中“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86家。业内人士估计,到8月1日第二个“保壳”大限,会有更多“空壳”私募被清理。[详情]

中基协:私募8月1日前仍未备案将被注销
中基协:私募8月1日前仍未备案将被注销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 协会关于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相关展业要求的温馨提醒: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的相关要求,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此外,根据协会4月29日发布的《关于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首批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事项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日前,协会已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站内信和定向邮箱通知等多种途径向相关机构发出上述提示。为不影响相关机构正常业务开展,协会温馨提醒相关机构尽快抓紧按要求提交法律意见书及申请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详情]

8月1日私募监管大限调查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