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公布了2019年半年报,报告期末,华夏银行业务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总资产规模达到30226.94亿元,较年初增长12.76%;贷款总额17798.05亿元,较年初增长10.31%;存款总额16770.64亿元,较年初增长12.37%。[详情]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作者:汪晨 六家国有大行的半年报在8月份的末尾悉数亮相。各家大行的半年报中均对自2019年年初以来网络金融、科技建设的成绩做出了总结,下面我们将逐个盘点六大行半年报中出现的金融科技相关内容。 工商银行:上半年网络金融交易额311.26万亿元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重心仍然是三融平台:融e行、融e购、融e联。 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融e行客户达到3.33亿,融e购用户达到1.33亿,融e联注册用户1.59亿。同时工行企业手机银行用户数达到128万。 其次,工商银行2019年上半年也在支付、消费金融、数字普惠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半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对公线上支付品牌“工银e企付”目前稳定发展,同时面向小微商户推出“e支付收款码”聚合收款服务,截至2019年6月末,已为近40万小微商户提供服务。并升级工银e缴费,推出跨境缴费服务,创新党团工会云、物业云等金融生态云服务,有效拓展各类金融及非金融场景服务。同时工行也在消费金融领域丰富了融e借的产品功能、合作模式和场景应用,深入推进“秒授信”“秒支付”场景应用,提升客户互联网融资体验。在数字普惠领域,工商银行着重加强线上普惠产品体系建设,打造经营快贷、网贷通、线上供应链融资三大类产品。 在渠道建设方面,工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网点15530个,智能设备78154台。同时2019年上半年网络金融交易额311.26万亿元,网金业务占比比上年末提高0.3个半分点至98%。 农业银行:加快推进场景金融建设和开放银行建设 农业银行半年报指出,2019年上半年该行加快响应Bank4.0时代银行面临的新趋势新挑战,不断夯实线上平台基础,加快推进场景金融建设和开放银行建设,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大客户规模和平台流量,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在个人金融方面,农业银行继续实施“决胜掌银”战略,加快掌银版本迭代,引入智能引擎,全新推出智能应用丰富、交互体验更佳的新版本。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个人掌上银行客户数达2.8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了10.5%。上半年交易笔数78.6 亿笔,同比增长27.8%,交易金额28.55 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同时农行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数字化精准营销客户2.5亿人次 在对公服务方面,农业银行继续以“一站式、管家式”为目标,按照“平台统一、产品丰富、体验良好、服务定位”的标准,全新升级统一的对公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6月末,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客户数67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0%,上半年交易额83.05万亿元。企业掌上银行客户总数13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8.4%,上半年交易额400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6倍。同时农行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线上贷款余额3436亿元。 在开放银行与场景金融方面,农业银行于报告期内持续优化各类场景服务,加快开放银行平台产品的研发和输出,打造“农银智慧+”场景金融品牌。其中主要包括:一、完成开放银行与场景金融顶层设计,全力推进开放银行平台和产品体系建设,启动相关制度与标准制定,明确了场景建设模式和创新方向;二、全面开展场景金融营销推广。围绕政务民生、消费零售和产业链三大类场景,加快推进场景金融业务发展;三、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对接,积极探索开放银行场景金融建设路径以及推广模式,致力打造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 中国银行:手机银行交易金额同比增长64.14% 中国银行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行网络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手机银行业务增长较明显,电子渠道替代率达到93.73%,电子渠道交易金融达到115.48万亿元,其中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64.14%。 中行半年报同时指出,该行持续迭代升级手机银行,打造集团综合金融移动门户。企业手机银行方面,契合中小企业移动金融便利性需求,从优化基础服务、丰富特色服务、拓展新场景三方面入手,分层、分步推进实施,优先推广生物识别登录、账户管理、移动对账、转账汇款、存款服务和在线预约开户等基础服务功能,基本覆盖企业客户高频交易,提升客户体验。个人手机银行方面,全新发布手机银行6.0版,完善“千人千面”个性化服务,新增收支记录、语音导航、快速语音转账、新版在线客服等功能。推出个人经营贷款服务,申请、审批、放款、还款全流程线上办理,实现实时放款、随借随还。 在网点建设方面,中国银行于业内首家推出与5G和生活深度融合的智能网点——中国银行5G智能+生活馆。全面推进以智能柜台为核心的网点转型,提升网点价值创造能力。上半年,智能柜台累计完成8次迭代升级,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网点客户服务、业务处理和产品销售主渠道。 建设银行:运用5G等新技术打造新概念银行网点 建行半年报中较完整地披露了该行2019年上半年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智能化改造方面的情况。 在电子渠道方面,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3.29亿户,较上年末新增1990万户,增速6.43%;个人网银用户3.22亿户,较上年末新增1729万户,增速5.67%;企业网银用户838万户,较上年末新增82万户,增速10.81%;善融商务6月末注册会员数量3075.51万;网络支付交易金额1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7.20%;交易笔数210.38亿笔,同比增长12.23%。 在物理渠道智能化改造方面,建设银行持续推进渠道智能化转型。运用5G等新技术,打造新概念银行网点“新技术智能银行”,将自助服务与远程“一对一”专家服务相融合。加快推进门店数字化,在21家分行投产31个集成数字化智慧银行网点和8个数字化展厅。 交通银行:加码科技赋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交通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境内电子银行交易笔数达35.78亿笔,交易金额达人民币124.76万亿元;报告期末,电子银行分流率达97.30% ,较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 其中手机银行注册客户数超797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54%。报告期内,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2.44亿笔,同比增长41.04%;交易金额达人民币6.60万亿元,同比增长26.20%。截至报告期末,个人网银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91%;个人网银交易笔数达26.79亿笔,同比增长11.86%。 同时,交通银行半年报中指出,该行将着力加码科技赋能,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及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总投入将逐步增加至当年营业支出的10%,同时开展金融科技人才队伍“三大工程”:启动“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工程,重点招募IT研发、大数据管理、分析挖掘、风险监测、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人才;推出“FINTECH管培生”工程,定位金融科技领域中高端人才,采用“定向招录+定向培养”方式,直接参与总行级、业务板块级、部门和分行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存量人才赋能转型”工程,提升存量人才科技水平和转型能力,强化不同层级人才的培养、交流、转岗,实现能力再充电、素质再提升。 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客户规模达2.97亿 邮储银行H股半年报显示,该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持续开发新的线上贷款产品,充分利用大数据风控、场景获客等新技术,结合科技创新金融理念,主动将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截至报告期末,线上化贷款产品累计放款2412.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43%,贷款余额1373.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05%,且资产质量优良。 同时,邮储银行以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为引领,统筹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不断优化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网络金融渠道体系。截至报告期末,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客户规模达2.97亿户,手机银行客户数2.39亿户,个人网银客户数2.2亿户,微信银行签约客户769.99万户。 报告期内,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实现交易笔数140.43亿笔,同比增长15.31%,交易金融10.6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4%。其中手机银行实现交易笔数30.19亿笔,同比增长10.71%,交易金融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32%;个人网银实现交易笔数2.81亿笔,交易金额0.78亿元。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91.27%,较上年末提升0.83个百分点。[详情]
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走势分化明显,大行整体回落,股份行普遍上行,LPR改革短期对于银行净息差影响有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卓青 实习编辑 刘野 时间行至9月,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披露也正式拉下帷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分析了33家A股上市银行以及邮储银行的半年报之后发现,其中有22家银行的净息差同比走阔,而11家银行的净息差在收窄,一家与上年持平。 与此同时,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净息差走势分化差异明显。记者注意到,6家国有大行中除了交通银行以外净息差都普遍收窄。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中多数的银行净息差呈现上升趋势。 对于近期市场所关注的LPR改革对于银行净息差以及盈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每日经济新闻》也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LPR改革短期内对于银行影响有限,从长远来看,央行有意通过LPR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将有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大行净息差整体回落,股份行全部上行 净息差(也叫做净利息收益率)是指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反映了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通常情况下,市场较为关注净息差这一盈利指标,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2.18%,环比走高1个BP,同比上行了6个BP.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卓青 制图 从目前公布的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记者注意到,如果以不同的银行类型来划分,六家国有大行中除了交通银行以外,净息差都普遍收窄。 其中,农业银行净息差下行幅度最大,同比下降了19个BP至2.16%,农业银行表示该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首先是因为存款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了存款付息率有所上升,其次是因为该行加大了普惠金融、扶贫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以及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该行的债券投资和存拆放同业收息率有所下降。 在大行中,邮储银行的净息差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为2.55%,同比下滑了9个BP,邮储银行表示该行净息差走低的原因是因为受市场环境和存款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略降而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除此之外,上半年工行的的净息差下降了1个BP至2.29%,中国银行下降了5个BP至1.83%,建设银行下行了7个BP至2.27%。 而与国有银行净息差收窄刚好相反,已上市的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中的多数银行净息差都在回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卓青 制图 根据半年报披露的情况看来,8家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全部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招商银行是股份行中净息差最高的一家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2.7%,同比上升了16个BP.而净息差上升最快的则是光大银行,光大银行上半年的净息差为2.28%,同比提升了48个BP,光大银行解释称主要是因为该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导致了该行的负债成本率下降。 股份制银行何以在存款竞争激烈、存款付息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保持净息差走阔呢?交银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相对去年同期而言,银行业流动性状况明显改善,行业同业负债成本率有所下降,带动了整体负债成本的下降,由于股份行同业负债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受益最为明显,平均付息成本率分别下降了20BP。 除了大行和股份行以外,记者在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在13家上市的城商行中有8家的净息差处在上行通道,长沙银行以2.38%的净息差位列上市城商行首位,其次是西安银行(2.3%)和贵阳银行(2.27%)。城商行中上升最快的当属青岛银行,同比上升了68个BP至2.03%。青岛银行表示净息差走阔是因为该行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生息资产规模与收益率共同提高,在负债规模扩大的同时,同业和已发行债券成本率下降。 农商行中,常熟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3.03%,是A股上市银行中净息差最高的。记者注意到,在7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有5家银行的净息差在走阔。除了常熟银行以外,还有张家港行、青岛农商行、江阴银行和紫金银行。 息差分化主要与银行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关 对于不同银行之间为何会出现净息差走势的差异分化,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每经记者分析道,这主要是和银行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关。以往银行的负债端以存款为主,资产端以贷款为主,所以息差走势比较同步。 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少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在资产端,贷款占比在下降,银行持有的债券和同业资产占比在上升,而在负债端,有些银行的存款占比并不高,所以资产负债的整体利率敏感性会有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同银行之间的息差差异。 曾刚认为大行净息差的收窄反映了大行目前在支持小微、民营企业发挥了“头雁”作用,息差收窄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但这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可以看作是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让利。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这样对记者表示:对于大行而言,他们需要履行更多社会责任,在普惠金融贷款方面利率下降比较明显,因此拉低了大行的息差水平。 而对于更加商业化的股份制银行来讲,他们拥有更强的定价能力,一方面降低负债成本,在资产端不断提高贷款收益,所以息差有所上升,再加之上年同期股份制银行基数较低,所以今年才会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他表示:今年上半年整体的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通过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手段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也发挥了较明显的效果,导致了整个市场利率下行,所以银行的整体负债成本还是保持了稳定。 LPR改革短期内对于银行净息差影响有限 近期,央行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市场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多位银行的高管也在银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谈及完善LPR形成机制改革对于银行的净息差以及盈利的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他们都纷纷表示LPR改革在短期内会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但是影响很小。因为只针对新发放的贷款,对于存量贷款并没有将LPR作为定价基准,从中长期来看,央行有意通过LPR来引导市场利率逐步下行,业内认为中期内LPR还有下调空间。 总体来看,银行虽然在短期之内有一定的让利,但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银行的发展,因为银行客户会变得更加健康,长期的信用风险也会降低,客户长期需求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整体来看,LPR机制由于采取新老划断的原则,以及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度的要求,整体来看对2019年银行业息差和利润的影响较为有限,相对来说,对2020年增量信贷以及存量信贷重定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是循序渐进的,静态测算下,对净息差的影响可能不到8BP。” 农业银行的副行长张克秋在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到农行对于LPR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压力情景的测试和测算,她认为对于农行而言,今年影响不大。 她表示,LPR给银行带来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定价能力建设,自己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FTP)收益率曲线的建设,还有一个银行利率账户风险的建设。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则认为从贷款端单边变动角度来看,对于银行的影响还是有限,总体而言,LPR的实施对于该行利差和盈利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他表示按照中信银行目前的贷款定价缺口,如果MLF下调20个BP,加上第一次LPR定价解释中调整的5BP,一共调整25 BP,那么今年年内对于该行收入影响大约为1.7个亿。到了明年,影响为18.6亿元, 那么下半年银行业净息差会出现怎么样走势呢?董希淼预测下半年银行的净息差可能会有所下行,但是下行幅度不会很大。[详情]
原标题:A股上市银行中报透视:不良处置力度加大,理财规模分化迹象明显 来源:蓝鲸银行 近期,A股上市银行2018年半年报正式收官。整体看来,33家A股上市银行交出了亮丽的答卷,资产质量向好发展,各项指标稳步改善。 在盈利方面,33家银行上半年合计实现营收2.38 万亿元,同比增长12.72%,实现归母净利润 8922.39亿元,同比增长6.75%。蓝鲸财经根据i问财统计,今年上半年逾20家A股上市银行实现了净利双位数增长。 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严控新增风险,资产质量方面也取得了较优的成绩。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核销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不良率普遍下降。 另外,通过各家银行中报不难发现,理财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工作深入推进,净值化产品占比不断增加。而从整体理财规模来看,分化迹象明显,除农商行大幅增长外,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则呈下降趋势。 核销处置力度增强,不良下降 今年上半年,在审慎经营、加大存量不良包袱的处置力度等一系列举措下,大多数上市银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各项指标稳步改善。 据国盛证券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核销及转出3650亿元,占上半年利润的比重约为41%。6月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1.48%),较一季度下降4bps。从更客观的指标来看,逾期贷款、 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1.75%、1.15%)分别大幅下降10bps、6bps。 其中,国有大行改善明显。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统计,农行不良率改善最为明显,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双降”,不良率大幅下降了 16 个 bp,同时不良贷款余额也下降 2.57%。 招商银行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降”,不良率较去年年末下降13个bp,不良贷款余额同比下降 3.90%,且降幅在股份行中居首。 在城商行方面,除了贵阳银行和上海银行之外,各家城商行不良率均有下降或保持不变,苏州银行降幅最大,达13个bp;成都银行和郑州银行紧随其后,不良率均下降 8个bp,资产质量优中更优。 而上市农商行不良率改善最为显著,上半年整体不良率较去年均下降 55 个 bp,各家农商行不良率全面下降。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表示,说明上市农商行的资产质量仍较好,缓解了人们对农商行不良爆发的担心。 今年上半年以来,上市银行不良生成率稳步下降。国盛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加回核销及转出的不良生成率(0.93%)较18年末下降11bps。其表示,一方面反映资产质量的稳步改善,另一方面也受益于18年大多数银行将不良逾期缺口补齐后,今年不良认定压力大幅减缓。 在风险抵御方面,上市银行总体能力进一步增强,6月末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210%)较3月末稳步提升2.4pc。 从披露相关数据银行的中报来看,信用卡、消费贷的不良率整体有所上升。蓝鲸财经查阅中报发现,2019年6月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达2.49%,较上年末飙升0.97个百分点,而该行信用卡发卡量、交易额、贷款余额均为负增长。 在国盛证券看来,宏观原因方面,近十年来,居民部门杠杆持续上升,从2008年的18%左右上升到19H的49%;市场原因方面,2018年P2P集中暴雷后,部分共债风险逐步传导至银行消费金融领域。 除此之外,银行自身也有不少的原因。在过去几年经历较快增长后,19年行业整体投放速度放缓。居民信贷不良率的上升一方面有不良暴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银行主动放缓投放力度因素的影响,19年上半年信用卡+消费贷仅新增3500亿,不足去年的20%。 理财规模分化迹象明显 各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中报还透露出,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工作不断推进。从整体理财规模来看,分化迹象明显,除农商行大幅增长外,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则呈下降趋势。整体来看,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显著提高。 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统计,在存量理财产品余额方面,上市银行整体合计18.7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了12.17%。其中,除农商行的理财余额同比正增长11.50%以外,股份行、国有大行和城商行分别同比下降16.27%、9.84%和 3.77%。 在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下降 22.27%,降幅较大;而交通银行较年初上升 6.33%;在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下降比较明显,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实现了小幅正增长;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分别较年初下降了14.73%和 20.56%,而杭州银行和郑州银行分别较年初上升了12.21%和11.34%; 值得一提的是,农商行基本都实现了较大的增长,除了常熟银行较年初下降了14.95%,其他农商行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从理财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来看,上市银行整体为13.60%,较上年末下降了1.62 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占比最高,2019 年半年度末达18.50%,而国有大行占比最低,为7.34%。 值得一提的是,理财新规落地之后,各银行都在主动适应新的理财产品监管政策和导向,加快资产管理模式转型,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从刚兑保本型产品升级为净值化产品,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并降低刚兑风险水平。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从部分银行净值化理财产品余额占比来看,2019 年半年度末,平均已经达到35.45%,较上年末提高了8.46个百分点。目前,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北京银行(58.23%)、青岛银行(56.24%)、杭州银行(55.24%)。[详情]
原标题:华瑞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逾4%,净利润1.41亿元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成立四年有余的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近日上半年成绩单亮相。据其第二大股东美邦服饰公布的2019年中报,截至上半年末,华瑞银行资产规模达到377.75亿元,较年初增长4.17%;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8亿元,实现净利润1.41亿元。 新京报记者翻阅美邦服饰历年中报看到,华瑞银行2015年-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972.83万元、3亿元、4.66亿元和5.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72.03万元、6358.5万元、1.38亿元和1.66亿元。 据官网介绍,华瑞银行是全国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由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沪上10余家民营企业发起。2014年9月26日或中国银监会筹建批复,2015年1月27日获开业批复,5月23日正式开业。 另据财报显示,华瑞银行第一大股东是均瑶集团,持股30%;美特斯邦威以15%持股比例、上海骋宇实业有限公司以13.8%持股比例分列股东榜二、三位。 华瑞银行曾在2018年年报中称,2019年要启动“上市银行对标管理工作计划”,提升全行各项基础管理能力。据2018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存款余额达到215.93亿元,贷款余额175.50亿元。 该行以企业客户为主,2018年末,企业客户活期加定期存款总额208.74亿元,占全行存款余额96.67%;公司贷款余额155.24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86.1%。 这与华瑞银行的定位有关。华瑞银行立足于服务自贸改革、服务小微大众、服务科技创新,已逐步形成了“科创生态金融”、“智慧供应链”、“普惠零售业务”三大普惠金融战略方向。 分行业来看,华瑞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据2018年财报,这三个领域获贷款额分别达到53.35亿元、36.71亿元、25.88亿元,占同期贷款总额比分别为29.59%、20.36%、14.35%。 2018年末,华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5亿元,不良贷款率0.69%,拨备覆盖率382.46%,资本充足率15.10%。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赵泽 校对 柳宝庆[详情]
原标题:农行上半年实现净利1223.72亿元 不良贷款持续“双降” 来源:华夏时报网 8月30日,农业银行交出了一份颇具特色的“中考”成绩单。 上半年,农业银行业务经营稳中有进。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23.9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82.13亿元;吸收存款余额达18.5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8万亿元,增速6.8%;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达12.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万亿元,增速8.8%。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1.0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14.57%。 农业银行上半年顺利发行12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进一步夯实资本基础。资本充足率达15.48%,较上年末提升0.36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25.75%,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农业银行2019年上半年财务运行总体平稳,净利润增长符合预期,实现净利润1223.72亿元,同比增长5.5%,基本每股收益0.34元。 农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张克秋在发布会上表示,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三个,日均的生息资产增速达10.8%,符合预期;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17%,好于预期。 同时,张克秋强调,网络金融已经形成农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对手续费净收入的贡献度已达22%。今年上半年,网络金融贡献净收入137亿元,同比增加40亿元以上,增幅为41%,在各类手续费结构中增长最高。 不良连降三年至1.43% 在资产质量方面,农业银行积极推进“净表计划”,不良贷款余额1853.1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6.90亿元,不良率1.43%,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拨备覆盖率达278.38%。 农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王玮表示,农业银行坚持控新与降旧并重,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净表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从不良资产的结构分布来看,在行业方面,主要集中在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个行业不良贷款合计1049亿元,占了全部公司类不良贷款的70%。此三个行业不良率为:一般制造业4.97%、批零业7.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比例远远高于全行不良率的平均水平。 上半年,制造业和批零业新发生的不良贷款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新发生的不良贷款有所增加。 从区域来看,农业银行新发生不良主要在海南、青海、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区域。这些区域新发生的不良率均超过1.5%,远远高于全行的平均水平。 王玮表示,下半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依然有信心持续改善资产质量。农业银行将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前瞻性做好大额风险化解,严控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反弹,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保证资产质量总体平稳,如期实现三年净表计划。 对于保持资产质量平稳的信心,王纬提到,主要体现为五方面:严格的不良资产分类,公布的数据已经将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类贷款计入不良口径,比监管标准更加严格;先行指标,新发生不良贷款发生率上半年为0.97%,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新发生不良金额567亿元,同比只增9亿元。 同时,逾期贷款实现双降,截至6月末的逾期贷款余额是1942亿元,比年初减少88亿,逾期贷款占比是1.5%,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是104.8%,较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指标好转,截至6月末的关注类贷款余额3149亿元,较年初减少115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2.43%,较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 最后一点是不良资产处置的质效提升,累计处理表内不良贷款605亿元,同比多处置18亿元。 此外,在确保资产质量的同时,农业银行按照“互联网化、数据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思路,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截至2019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109.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4.89亿元,增速36.45%,高于全行贷款增速27.65个百分点;有贷客户数94.6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2.37万户。 下半年严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审核 上半年,农业银行围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贷款投放,上半年贷款比年初增加10511亿元,增速8.8%,贷款增量和增速均居于可比同业的首位。 其中,公司类贷款余额7.06万亿,比年初增长了5443亿元,增速8.4%;个人贷款余额5.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4238亿元,增幅9.1%。 王玮表示,上半年投放的特点优先保证普惠金融、三农县域、脱贫攻坚、民营企业以及国民经济补短板的领域,重点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个人消费等领域。 在贷款投向方面,王玮介绍,首先从结构上来讲,全面达到监管的标准。央行MPA考核,定向降准,银保监会监管考核指标全面达标。 同时,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比较明显。农业银行积极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助力实体经济补短板,在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上增加了3558亿,占法人贷款增量的61.39%。还新增了地方债投资3184亿,同比多增了1127亿。并实现了制造业贷款、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余额三个显著增长。 上半年,农业银行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539亿,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24亿,占比比年初提升了0.18个百分点。制造业的信用贷款比年初增加了245亿元,较年初提升了0.85个百分点。 此外,农业银行全力支持脱贫攻坚、扶贫贷款投向更加精准,对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计划单列,保证精准扶贫贷款投放。上半年832个重点扶贫县贷款余额10331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2%。深度贫困地区贷款余额3724亿,比年初增长12%,这些都远远高于县域和全行贷款的平均增速。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投放1208亿元,余额达到了3635亿元。 构建三农和普惠金融的新模式,依托数字化转型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1号工程。惠农e贷余额达1847亿,增长速度81.4%。同时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线上化、数字化产品,扩幅提质的效果比较明显,加快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模式创新。 农业银行还着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服务,顺应结构调整、动力转化、要素升级的趋势。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11284亿元,比年初增加了780亿元,增速为7.4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5206亿元。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40212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2.23%。 此外,农业银行深度拓展消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个人信贷的结构更加合理。上半年全行非住房类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617亿元,增速是16.1%,高于个贷平均增速的7.07个百分点。 王玮强调,下半年,农业银行将加大对补短板领域、制造业绩高度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金融扶贫、民营和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消费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将坚决按照中央“房住不炒”的定位,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持续加强个人购房类贷款、法人房地产贷款、房企债券投资等涉房信用业务投放的管理和集中度管控,确保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关于在房地产贷款方面的策略,王纬表示,首先将严格审核个人按揭贷款,落实好最低首付款比例、收入偿债比等指标要求,加强借款人资质审核,以及对首付款来源、收入真实性的核查,严防虚假按揭和个人消费贷款挪用于购房。 并严格把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这一关,落实房企资质、资金用途管控等措施,坚持因城施策,加强客户区域项目的准入管理。 另外,稳妥开展房地产企业债券投资、理财融资、债券承销等领域类信贷业务,加强项目合法性、资金用途核查,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详情]
原标题:六大国有行定座次 控坏账不良率齐降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发自广州 截至8月30日,六大国有银行相继交出了“成绩单”。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与去年年底相比,国有六大行在资产规模上有所变化:工商银行(601398.SH)以接近30万亿元稳居第一,建设银行(601939.SH)紧随其后,农业银行(601288.SH)和中国银行(601988.SH)排在第三和第四位,邮储银行(01658.HK)资产规模超过交通银行(601328.SH),成为第五大国有银行。 在净利润增速上,邮储银行以14.94%的增速位列第一,也是六大行中唯一增速达到两位数的;其他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均不超过5%,整体差距不大。 相比去年末,六大行上半年均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 对于六大行不良率齐下降,9月2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应该从两方面看:增量上,这两年随着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过剩产能的杠杆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导致不良的生成减弱;存量上,银行在监管要求下,过去几年加大坏账的核销力度,存量通过核销在减少。 “存量压力减轻,核销力度加大,两者叠加国有大行的不良降低,整个行业信用风险也趋于平稳,这是目前的行业状况。”曾刚进一步向记者解释道。 资产规模座次重排 今年2月11日,银保监会在官网的信息披露栏目披露了最新银行金融机构法人名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被列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五大行”正式扩容成“六大行”。 8月20日晚间,邮储银行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这是首份国有大行半年报。邮储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73.81亿元,同比增长14.94%,这个增速也是国有大行“之最”。 国泰君安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邮储银行2019年上半年业绩超预期,一方面得益于管理效率提升带来成本端优化;另一方面是贷款占比上升有助于稳定收益率。 半年报显示,过去三年,邮储银行存贷比呈逐年上升态势,由2016年的41.32%至今年上半年,首次突破50%,达到51.66%。“之前市场对我们的印象是‘只存不贷’,这几年特别是上市后,情况已有明显改变,贷款比例增加。”8月30日,邮储银行广东某支行行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其他五家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增速集中在4.5%―5%之间,农业银行(4.90%)、建设银行(4.87%)、交通银行(4.85%)和工商银行(4.70%),中行垫底,净利润增速为4.55%。 如果以净利润数值比较,工商银行是当之无愧的“赚钱王”,上半年实现归属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679.31亿元,遥遥领先于同业。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净利润分别为1541.9亿元、1214.45亿元、1140.48亿元、427.49亿元。 虽然邮储银行资产规模排第五,但其赚钱能力排在末位,上半年实现归属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73.81亿元。 与2018年末相比,国有六大行在资产规模排名上有了变化,以接近30万亿元的资产规模工行排名第一;建行(24.38万亿元)、农行(23.98万亿元)和中行(22.27万亿元)紧随其后,三者差距并不大;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刚突破10万亿元,超过交行(9.89万亿元)晋级第五大国有银行。 不良率齐降 从半年报数据看,六大国有银行不良率整体下降。 “在金融监管的推动下,国有大行对坏账控制有进步,一些逾期贷款已收回,一些僵尸企业被处置,避免继续‘失血’。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资产质量,这是坏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9月2日,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具体来看,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邮储银行,今年6月末仅为0.82%,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从去年末的1.59%下降至今年6月末的1.43%,下降幅度最大;不良率最高的是工行,为1.48%;其次为交通银行,不良率为1.47%。 “邮储银行不良率一直都比较低,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存贷比不高,虽然存贷比已有所提升,但是与其他大行比有差距。”8月30日,深圳某券商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8月21日的中期业绩会上,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邮储银行之所以能够持续巩固资产质量的优势,主要是因为上半年严控新增不良贷款,同时加大排查力度,加强存量不良处置。”邮储银行方面还表示,会考虑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扩大零售信贷占比。 农业银行是上半年唯一一家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国有银行。目前,农业银行已将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类贷款全部纳入不良。 在8月30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副行长王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7年以来农业银行启动三年“净表计划”,坚持控新与降旧并重,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下半年,该行将做好大额风险治理化解,严控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反弹,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如期实现三年“净表计划”和可比同业的水平。 曾刚提醒称,银行不能因为不良率下行,就放弃了对风险的关注。“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银行业、实体经济本身的调整还会导致较大的风险压力,除了信用风险以外,还有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也开始出现,在LPR出现之后,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也必然会带动利率风险开始显现。” “从信用风险角度来讲,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减轻,但是整体风险的压力并没有因此减弱,不能放松警惕。”曾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信用风险本身面临着调整的压力,企业债还面临一定风险,另外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在不断出现。 曾刚强调称,银行仍要把风险管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未来一段时间,防风险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时代周报记者李星郡对此文亦有贡献)[详情]
原标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更精准 编者按 随着上市公司中报基本披露完毕,A股上市银行交出了期中考试“成绩单”。从各银行发布的中报看,粗放型的发展时代已经过去,精细化发展模式成为共识,中间业务成为转型的重要先机和新市场。各家银行公司治理、风险防范和不良贷款情况如何,数字化转型及创新业务有何进展?本版从今天起推出“聚焦上市银行半年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上市银行2019年度半年报已陆续公布。据Wind数据显示,工、农、中、建、交、邮储6家国有银行6月末贷款余额较去年底增加4.11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中报显示,半年来贷款资金主要流向国家重点战略、重点领域以及“三农”等薄弱环节。此外银行业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小微、民营企业。 推进普惠金融 小微兴则实体兴。近年来,银保监会多项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银保监会已对银行提出了“两增两控”监管目标。“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 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正加速流向小微企业。中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8311.22亿元,较上年末新增2210.47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122.59万户,较上年末新增20.79万户。 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较快。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5109.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4.89亿元,增速达36.45%。此外,该行普惠型贷款利率较低,累计发放贷款年化收益率仅有4.68%。 农行副行长湛东升表示,农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业务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各个环节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目前,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保持在2%以下,线上信贷不良率也低于1‰,保持较好水平。“下半年还要继续深耕小微市场,进一步保持贷款利率稳定,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工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01亿元,增速超过40%。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27.07%。邮储银行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126.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6.44亿元,增长12.41%。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是银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11月份,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目标,在新增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三分之一,中小型银行不低于三分之二,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比例不低于50%。 与此同时,银行业也加大了对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工商银行2019年半年报显示,工商银行民营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40亿元,增幅7.6%。建设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25.01亿元,增幅9.58%。农业银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加强高层营销、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银企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截至2019年6月末,在农行有贷款余额的民营企业13.1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35万户;贷款余额15647.2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61.65亿元。 补齐“三农”短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短板,需要资金长期投入。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大银行保险机构乡村服务融合力度,在服务渠道等方面发挥合力,更加便捷有效地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等。 邮储银行积极服务“三农”经济薄弱环节。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35.84亿元,增长8.06%;绿色贷款余额2104.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2%。 农业银行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制度和流程管理,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绿色信贷业务贷款余额11283.86亿元。 此外,多家银行主动用好信贷增量,盘活资金存量,优化信贷投向,着力服务国家重点战略、重点领域。 工商银行境内项目贷款较年初增加2537亿元,占公司类贷款增量的54.9%。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项目。 邮储银行在雄安新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发放公司贷款2090.05亿元,占新发放公司贷款的比例为59.92%。 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比上年末新增7504.62亿元,增长6.35%。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贷款余额占比保持较高水平。同时,持续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累计跟进重大项目超过600个,提供授信支持超过1400亿美元。 严管资金用途 随着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银行在制造业贷款上出现了较高的不良率,这也导致了资金在支持制造业时较为谨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都随之下降。 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末与2018年底相比,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425亿元,制造业贷款在公司类贷款占比从17.4%下降至16.9%;农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503亿元,制造业贷款在公司类贷款占比从18.3%下降至17.7%;中国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123亿元,制造业贷款在公司类贷款占比从14.21%下降至13.47%;建设银行制造业新增贷款余额增加40亿元,制造业贷款在公司类贷款占比从7.95%下降至7.56%。 但是,与制造业贷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家国有银行个人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长相对较快。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末,工商银行个人房贷余额增长3254亿元,增幅7%;农业银行个人房贷余额增长2622亿元,增幅7%;中国银行个人房贷余额增长2513亿元,增幅7%;建设银行个人房贷余额增长3018亿元,增幅8%。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下半年信贷投放将特别注重支持制造业,将更加注重支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及制造业转型升级。 农行副行长王纬称,下半年农业银行将严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审核,落实好最低首付款比例、收入偿贷比等指标,加强借款人资质审核以及首付款来源收入真实性核查,严防虚假按揭和个人消费贷款挪用于购房。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落实房企资质、项目四证、资金用途管控等措施,坚持因城施策,加强客户、区域项目的准入管理。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企业准入标准,对企业的资质、资产负债率、净资产会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严格落实监管政策,加强资金用途等方面监管,确保房地产开发贷款合规发展。[详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截至8月底,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四大行“中考”成绩已悉数出炉。总体看,上半年大行经营较为稳健,净利润增速均超5%,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不良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按照监管要求,各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较快。 展望下半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对银行的净息差形成一定压力,不过银行大多表示“已经做好准备,影响不大”。与此同时,多数银行也表示,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信用风险管理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净息差收窄 LPR改革影响有限 数据显示,四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均超5%。具体来看,上半年,工行净利润1686.9亿元,同比增长5%;农行净利润1223.72亿元,同比增长5.5%;建行净利润1557.08亿元,同比增长5.59%;中行净利润1214亿元,同比增长5.08%。 不过,中报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净息差全部收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分别下降0.01、0.07、0.19、0.05个百分点,且均主要源于存款端支出增加,存款竞争压力加大。 “虽然贷款定价对利润提升有一定贡献,但还是没有抵消掉存款成本的上升。”建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与此同时,近期LPR形成机制改革对于银行净息差走势影响也备受市场关注。发布会上,四大行均表示,早已就LPR形成机制改革对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作出测算,整体来看,LPR形成机制改革对于银行利息收入影响可控。 据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估算,LPR改革预计下半年将影响建行净息差1至2个BP(基点),“如果将存量贷款也考虑上,明年对净利息收入影响的规模可能比今年大一些。”他说。 农行副行长张克秋表示,经过测算及压力情景测试可看出,LPR形成机制改革在今年对农行财务方面的影响不大。“明年农行会在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基础上确保财务收支在同业可比的合理区间。另外,从目前情况看,客户对政策调整的反应较为平稳,可接受程度比想象中更高一些。”张克秋说。 工行行长谷澍表示,工行从2013年LPR报价机制启动以来,就开始应用LPR对贷款进行定价。今年上半年新发放LPR贷款已占工行全部新发放贷款的48%,达到1.4万亿元。“LPR形成机制改革对工行会有影响,但影响有限。”他说。 据了解,工行、建行、农行新发放贷款中运用LPR的比例分别为48%、56%及50%以上。中行未直接披露LPR在新增贷款中的运用情况,但中行副行长吴富林表示,中行将加强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收入,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的贡献,降低对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保持效益的稳步增长。 输血重点领域 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较快 数据显示,四大行资产规模同样稳中有增。工行总资产29.9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9万亿元,增长8.3%。农行总资产规模达23.9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7万亿元。中行资产总额22.2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0%。建行资产总额为24.3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6万亿元,增幅为5.00%。 从四大行披露的信贷投放情况来看,各银行对重大工程项目、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输血”力度。 据中行副行长林景臻介绍,中行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较上年末新增3563亿元,增长7.04%,重点投向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节能环保及服务,另外还有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及民营经济等相关领域。下半年,中行对公信贷准备重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民生工程、产能转移、住房租赁、5G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我们实现了制造业贷款、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余额三个显著增长。上半年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了539亿元,其中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24亿元,占比提升了0.18%。制造业的信用贷款比年初增加了245亿元,较年初提升0.85%。”农行副行长王纬表示。 与此同时,按照监管要求,普惠金融贷款也是大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数据显示,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01亿元,增速超过40%;建行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200亿元,增速超36%;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365亿元,增速为36.45%;中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月末达37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27.07%。 不良率均下降 资产质量保卫战仍持续 中报显示,四大国有银行上半年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上半年,工行不良率比年初下降4个基点,为1.48%,连续十个季度下降;农行不良率1.43%,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建行不良率1.43%,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中行不良率1.40%,比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 建行副行长廖林表示,建行上半年的资产质量总体指标非常稳定,不良率、重新发放贷款的不良率、关注类贷款占比等指标都在下降。其他资产质量指标也非常稳健协调,特别是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率为67%,处于同业中较好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建行建立了全面主动的预防监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的建立耗时近5年。”廖林说。 但伴随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四大行均表示,资产质量保卫战仍在持续进行。 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从下半年来看,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整体来讲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中行来说,信用风险管理依然面临较大挑战。下一步将引导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聚焦重点领域,加强潜在风险管控。并从继续加大对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优化授信管理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技术以及提升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五方面入手稳定资产质量。 王纬同样表示,下半年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但依然有信心持续改善资产质量。“农行执行比监管标准更加严格的不良资产分类,已把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类贷款均纳入不良口径,同时上半年农行新发不良贷款较低,关注类贷款指标也在好转,6月末关注类贷款余额3149亿元,比年初减少115亿元。此外,不良资产处置的质效提升,上半年累计处理表内不良贷款605亿元,同比多处置18亿元,确保了资产质量。”王纬表示。[详情]
六大行半年报收官!业绩全增却减员近3.5万人 营业网点也纷纷“瘦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编辑 廖丹 八月已画上句号,六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半年报也悉数亮相。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业绩均实现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在4%以上,其中邮储银行增速最高,达14.94%。同时,六家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保持较好水平,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均有所下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业绩全增的背后,在去年末的基础上,六大行上半年员工人数合计缩减近3.5万人,已超去年全年人员缩减之和。与此同时,对比去年末,各家银行的网点数量也纷纷“瘦身”。 六大行上半年合计日赚35.23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六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合计达120.57万亿元。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资产总额分别为29.99万亿元、23.98万亿元、22.27万亿元、24.38万亿元、9.89万亿元、10.07万亿元,较去年末分别增长8.27%、6.04%、4.70%、5.00%、3.73%、5.79%。 资产质量方面,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具体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8%、1.43%、1.40%、1.43%、1.47%、0.82%,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4个百分点、0.16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0.04个百分点。 盈利方面,六大行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6377.44亿元,若按181天来计算,则六大行合计日均赚得35.23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工行实现净利润(即“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1679.31亿元,居于六家银行之首,同比增长4.67%;农行实现净利润1214.45亿元,同比增长4.88%;中行实现净利润1140.48亿元,同比增张4.55%;建行实现净利润1541.90亿元,同比增长4.87%;交行实现净利润427.49亿元,同比增长4.85%;邮储银行实现净利润373.81亿元,同比增长14.94%,增速最高。 若同样从日均维度来看,则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分别日赚9.28亿元、6.71亿元、6.30亿元、8.52亿元、2.36亿元、2.07亿元。 上半年减员近3.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近3.5万人。具体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员工总数439150人,较去年减少末10146人;农行员工总数464454人,较去年末减少9237人;中行员工总数305823人,较去年末减少4296人;建行员工总数340404人,较去年末减少5567人;交行员工总数86425人,较去年末减少3117人;邮储银行员工总数168315人,较去年末减少2494人。 实际上,人员缩减的现象并非仅于今年出现。数据显示,2018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员工总数相较2017年末分别减少3752人、13616人、1014人、6650人、1698人、742人,合计减员超2.7万人。如此看来,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员工减少的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减员数量。 银行岗位曾一度是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为何大行的员工数量频频缩减呢?在业内人士看来,大量能够被机器替代的操作类岗位多了,例如汇款、存款等柜面操作类可被机器替代的岗位,这部分员工职能被削弱了。 某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人员减少是因为智能机器代替了柜面,银行现在很多业务通过智能机器操作,部分柜面人员面临离职或转岗。与此同时,营销条线人员增加,不仅包括传统银行的柜面营销、厅堂营销,还包括走进社区、单位等。该客户经理表示,其所在支行柜员人数“砍”了一半,不过今年新进了营销人员。 上述说法在银行的半年报中也有所体现。例如,邮储银行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累计压降台席5540个,优化柜员3384人,其中2372人调整至网点营销团队。 当然,人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银行不再招人,在业内看来,做系统、IT、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型人才是目前银行需要的,也是争抢比较激烈的。 毋庸置疑,当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乃是大势所趋,包括建行、工行、中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近期,交行行长任德奇在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交行正积极跟进金融科技子公司,同时推出金融科技管培生计划,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 网点“瘦身”277个 除了人员的减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6家国有大行半年报发现,截至今年6月末,各家银行的网点或营业机构数量(除邮储银行、工商银行披露信息为网点总数外,其余四家银行网点数据口径为境内)均有所减少,6家银行合计减少网点数量为277个,其中农行减少100个,减少数量最多。 实际上,近年来工行、农行、交行等银行的网点数量持续缩减。例如,工行2016年末有16429个网点,2017年末减少了337个,2018年末网点数量再次减少88个至16004个。 不容忽视的是,网点数量减少的背后,是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的不断提升。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移动技术的逐渐成熟,大大提高了移动端金融业务实现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也加速了银行电子渠道对传统物理渠道的替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倾向于选择线上完成金融交易,线下网点资源利用率偏低,但物理成本高昂,营运压力较大。结合轻型化、智能化的升级转型方向,各银行开始对营业网点重新定位,传统网点缩减成为趋势。 具体来看,今年6月末,邮储银行营业网点近4万个,共有营业网点39680个,较上年末减少39个。其中自营网点7945个,代理网点31735个。从网点的地域属性分布来看,城市网点11935个,县城网点8742个,农村网点19003个。 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实现交易笔数140.43亿笔,同比增长15.31%,交易金额10.6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4%。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达到91.27%,较上年末提升0.83个百分点。 工行半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工行营业网点15973个,较上年末减少31个;自助银行26548个;自动柜员机86331台,自动柜员机交易额43715亿元。今年上半年,工行网络金融交易额311.26万亿元,网络金融业务占比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至98.0%。 根据交行半年报,报告期末,交行境内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合计达3176家,较上年末减少65家,其中,新开业11家,整合低产网点76家。 今年上半年,交行境内行电子银行交易笔数达35.78亿笔,交易金额达124.76万亿元。报告期末,电子银行分流率达97.30%,较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 另外,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营业机构共计14941个,其中境内机构14908个,较上年末减少38个。农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281个,较上年末减少100个。中行内地商业银行机构10722家,较上年末减少4家。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物理网点的减少,对大行而言存在一个结构调整、总量优化的问题,因为六家大型银行的机构网点确实非常多,一方面总量上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一些低产网点的确有撤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结构上进行优化。 董希淼表示,近年来银行业网点数量整体保持稳定,对于六大行而言,网点数量有所调整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存在大量裁撤网点的情况。不过,在金融科技加快发展的情况下,银行要做到线上线下协同,即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都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对于物理网点的布局、结构、功能等都要进行重新定位,线下渠道如何更好地数字化,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详情]
原标题:交银金研中心:五大行净息差有见顶迹象 银行业全年盈利无忧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孙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今日发布了2019年银行业半年报分析报告。 高级研究员武雯在报告中认为,2019年上半年,32家A股上市银行整体经营情况稳健,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拾级而上,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8%,高于一季度增速的0.5个百分点。银行间分化加剧,以股份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业绩持续显著改善。不过,五大行息差出现见顶迹象。 2019年上半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保持回暖态势,净息差同比延续改善,32家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算术平均值同比增加8个基点,环比略下降6个基点,各家银行分化加剧。 其中存款成本优势的红利减弱,导致五大行净息差见顶回落,同比减少3个基点。股份行受益于同业负债成本的降低,净息差回暖最明显,算术平均值同比增加28个基点;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算术平均值同比分别增加7个基点、1个基点。 整体来看,上半年净息差的同比提升,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息资产定价的提升叠加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资产端来看,上半年绝大部分上市银行整体生息资产端定价平均同比有所提高,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平均同比提升8个基点、7个基点、6个基点,但农商行由于资产结构调整,生息产收益率平均下降19个基点。 生息资产中,受益于消费信贷、小微企业等高定价的贷款占比较高的影响,贷款定价平均同比提升14个基点;但受流动性分层因素的影响,同业资产定价平均略有下降为6个基点。 从负债端来看,相对去年同期而言,流动性状况明显改善,行业同业负债成本率平均下降53个基点,带动整体负债成本有所压降,行业平均付息成本率下降6个基点,其中除四大行略有提升外,股份行、城商行受益最为明显,平均付息成本率分别下降20个基点、14个基点,主要由于其同业负债占比相对较高。整体来看,存款竞争依然激烈,行业整体存款成本率提升20个基点,其中存款基础相对较好的大行、农商行存款成本也相应平均提升18个基点、15个基点。 从整行业看,五大行中,工商银行的净息差最高为2.29%,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净息差最高为2.70%;城商行中长沙银行净息差最高为2.38%;农商行中常熟银行净息差最高为3.36%。 展望下半年,武雯表示,由于A股32家上市银行去年同期利润的环比提升,带来低基数红利进一步减弱,收入与利润增速与上半年相比将略有下降,但全年盈利依然无忧。 下半年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将略有趋缓。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效融资需求走弱;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引发金融体系风险偏好趋于下行,整体资产投放可能趋于谨慎。 未来银行行业净息差可能进一步见顶回落,主要由于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加大,由于资金利率的低位运行将不断向贷款端传导,同时LPR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将最先波及贷款久期较短的中小银行,并且随着利率并轨的推进,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显著。大部分银行提出“存款立行”的策略,存款竞争态势依旧激烈,进一步推升存款负债成本;但流动性合理充裕环境下,整体同业负债成本依然有下降空间。[详情]
原标题:从上市银行半年报看“钱去哪儿了”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题:从上市银行半年报看“钱去哪儿了”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吴雨 重大项目最“吸金”、民营小微贷款受青睐、房贷更趋谨慎……通过上市银行2019年半年报中信贷投向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脉动。 国家战略、重大项目最“吸金” 从多家银行的半年报数据看,国家战略、重大项目等领域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 上半年,工行项目贷款增加2537亿元,占整个公司贷款的一半左右,集中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6月末建行在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36088.67亿元,在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中的占比为52.71%;农行上半年新增重大项目贷款5760亿元,重大项目营销入库数增加到13576个。 “我们积极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助力实体经济补短板,在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上增加3558亿元,占法人贷款增量的61.39%。”农行副行长王纬说。 从业绩发布会释放的信息看,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很高,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领域、先进制造业等仍是今后信贷投放的重点。 “预计全年贷款增加量会比去年有适度增长,今后在结构上会更加注重确保对国计民生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特别会加大对于制造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工行行长谷澍表示。 招商银行表示,下半年将重点优化调整贷款结构。“高度关注以新动能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制造业、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绿色环保节能行业等。”招商银行行长助理李德林说。 专家表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血”能力和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加精准到位,充分发挥了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民营小微企业受青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从半年报数据看,几家大型银行已经阶段性完成该目标。 上半年,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01亿元,增速超过40%。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65亿,增速36.45%。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210.47亿元,增速超过36%。 发力小微金融会不会是一时之举?多家银行高管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要把普惠金融作为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要长期坚持下去。”工行副行长胡浩表示,要从资源分配、考核机制、资金价格、产品创新、落实尽职免责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把小微金融真正“做实”。 招商银行也表示,进一步优化客群结构,首先就是稳步发展小企业业务,把围绕核心企业的小企业供应链业务作为破局点,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服务好小企业。 专家表示,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除了各项政策的支持外,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本和风控的难题,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积极性提升。 投放房贷更严格审慎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各家银行对房地产贷款投放更为审慎。 近年来,不少上市银行发力零售业务,但从零售贷款结构可以看出,银行更注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投放更加审慎,有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正在下降。上半年,农行非住房类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617亿元,增速为16.1%,高于个贷平均增速7.07个百分点。 “我们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个人快贷、信用卡、小微快贷,形成零售板块上的百花齐放。未来按照监管要求,个人住房贷款将会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但同时各项其他个人贷款也会稳步发展。”建行副行长廖林说。 对下半年的房贷走势,各行的态度更加审慎严格。王纬表示,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方面,农行将落实好最低首付款比例、收入偿贷比等指标,加强借款人资质审核以及首付款来源收入真实性核查,严防虚假按揭和个人消费贷款挪用于购房。 招行副行长王良表示,对房地产贷款采取更加稳健、审慎的投放策略。今年对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仍坚持限额管理,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会非常少。 专家表示,在居民杠杆水平升幅较快及房地产调控相关政策约束下,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较上半年将有所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 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延续下降趋势。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也均有下降。“下半年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但是我们有信心持续改善资产质量,保证资产质量总体平稳。”王纬说。 [详情]
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双向驱动下,上半年北京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提升9BP;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2.25%至240.5亿元 标点财经研究员 黄凤清 8月27日,北京银行(601169.SH)披露2019年半年度报告。这份中考成绩单透露出,上半年北京银行紧扣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净息差得到提升。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在资产端,北京银行表内资产总额2.67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3.79%。其中贷款和垫款规模较2018年末增长8.5%,高于资产规模增速,因此资产中贷款及垫款占比较2018年末提高2.15个百分点至49.51%。在负债端,负债中存款占比由2018年末的58.27%提升至62.11%。 据悉,上半年北京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提升9BP。有统计数据显示,其一季度、二季度息差分别为1.86%、1.95%,呈持续改善之势。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北京银行息差提升,主要是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所致。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中泰证券分析认为,北京银行息差走阔主要是受资产端和负债端双向驱动。从资产端上看,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上行1bp至4.18%,主要受益于资产结构调整,信贷占比持续上升,且零售转型下高收益个贷占比提升,拉动资产收益率上行;而在负债端,计息负债付息率环比持续改善,二季度环比下降7bp至2.55%,主要是低成本存款增长带来的结构优化所致。 中信证券的最新研报亦认为,北京银行息差二季度稳中有升得益于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在资产端,二季度继续加大高收益的信贷类资产投放,贷款余额占比提高0.6pct至49.5%(当季增328亿),压降低收益的同业资产116亿;在负债端,二季度存款延续较好增势(+365亿),存款支撑加之同业市场波动,二季度公司压降同业负债221亿(含同业存单)。 东兴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北京银行上半年净息差稳中略升。贷款收益率提升和同业负债成本率下行对息差的正面贡献,部分被存款成本率上行冲抵。具体来看,北京银行上半年计息负债付息率较2018年全年下行18BP,主要贡献来自同业负债成本率下行。存款成本率则提升14BP至1.90%,是存款竞争加剧所致。在资产端,上半年生息资产收益率较2018年全年下行5BP;其中贷款收益率上行15BP至4.81%,或与上半年信贷资源向较高收益率的零售倾斜、个贷占比提升有关。6月末,该行个贷占总贷款的30%,较年初提升0.7个百分点。东兴证券给与北京银行“强烈推荐”评级。 中银国际证券则认为,除了贷款收益率的提升,市场资金利率下行背景下,负债端成本压力改善是北京银行上半年息差较 2018年走阔的另一重要因素。其进一步分析称,上半年在存款成本抬升背景下,同业负债成本压力的缓解支持负债端成本率下行,据其期初期末余额测算,二季度负债端成本率环比一季度继续下行 8BP。 受益于息差的改善,北京银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2.25%至240.5亿元,是该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0.69%。[详情]
原标题:无锡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5亿增11% 信用减值损失4亿 记者:田云绯 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日讯 8月29日晚间,无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银行”,600908.SH)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无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56亿元,同比增长4.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长11.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50亿元,同比增长11.7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36亿元,同比增长206.61%。 上周五,无锡银行股价下跌。截至收盘,无锡银行报5.21元,跌幅1.14%。 截至2019年6月30日,无锡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608.69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4.19%;负债总额为1498.12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4.42%。 截至2019年6月30日,无锡银行的存款总额为1271.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80%;贷款总额为823.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36%。 今年上半年,无锡银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89%,比上年同期增加0.41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95%,比上年同期增加0.44个百分点。 2019年上半年,无锡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4.22亿元,同比减少2.86%。其中,利息收入32.46亿元,上年同期为29.94亿元;利息支出为18.24亿元,上年同期为15.30亿元。对于利息净收入减少,无锡银行表示主要因素是付息负债成本增加。 今年上半年,无锡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为4.00亿元。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2.63亿元。 截至2019年6月末,无锡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为26.18亿元。其中,贷款损失准备本期核销5025.7万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9年6月末,无锡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9.15亿元,较上年末的9.37亿元减少2.32%;不良贷款率1.11%,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6.11%,较上年末增加51.35个百分点。 2019年6月末,无锡银行逾期贷款余额为8.93亿元,较年初减少11.58%。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6.87亿元,较年初减少11.12%。 无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无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74%、9.72%、9.72%,分比上年度末减少1.07个百分点、0.72个百分点、0.72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6月末,无锡银行应付职工薪酬为1654.0万元,上年末为4317.9万元,较上年末减少61.69%。 2019年上半年,无锡银行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2.47亿元,上年同期为2.09亿元。[详情]
原标题:股份制银行不良率普降上半年净息差显著改善 图虫创意 图 上市银行披露半年报逐渐步入尾声。截至8月29日,除民生银行外,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7家在A股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陆续公布中期业绩。 从7家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出,经营业绩持续向好,零售业务正在持续推进,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净息差明显改善,同时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零售业务持续发力 经营业绩方面,无论从营业收入还是从净利润比较,招商银行均稳坐股份制银行的头把“交椅”。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83.01亿元,同比增长9.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6.12亿元,同比增长13.08%。 接下来,若按营收排行,则浦发银行位居第二,上半年该行营收达975.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21.06亿元;若按归母净利润排行,兴业银行实现358.79亿元更胜一筹,营业收入899.07亿元,同比增长22.51%。紧随其后的是中信银行,上半年该行净利润、营业收入增速创近年来最高水平,营业收入实现931.50亿元,同比增长14.93%,归母净利润283.07亿元,同比增长10.05%。 单看增速,营收增速最高的是光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63%,达661.39亿元,实现近六年来最快增幅;归母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是平安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2%,达154.03亿元。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一直致力于零售转型。在零售业务规模方面,“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继续保持领跑地位。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42.13亿元,同比增长20.38%,占该行营业收入的57.38%。 在零售业务增速上,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实现大幅增长,增速居各股份制银行之首。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达385.96亿元,同比增长31.7%,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6.9%;零售业务净利润108.10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70.2%,基本达成转型第一阶段目标。 此外,浦发、中信两家银行的零售业务表现也很亮眼。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0.56亿元,同比增长12.32%;中信银行零售板块实现营业净收入337.51亿元,同比增长20%。 资产质量有所好转 从资产质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各大股份制银行均加大对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整体上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上述7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全部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从绝对值来看,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1.24%-1.84%之间,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其次是兴业银行(1.56%)和光大银行(1.57%),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从降幅来看,仍然是招商银行的下降幅度最大,为0.12个百分点,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位列其后,分别下降0.09、0.07、0.05个百分点。 若考虑存量方面,截至6月末,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实现余额和不良率双降。 受种种因素影响,也有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增长。兴业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由于宏观经济去杠杆、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该行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余额有所增加。截至6月末,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较年初增加21.33亿元至661.61亿元。 记者还注意到,不良率数字下降的背后,是各大股份制银行上半年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严格不良贷款分类,使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和改善。 以平安银行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该行共收回不良资产137.52亿元,同比增长11.6%。不良资产收回额中88%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此外,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也均在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通过清收和核销等途径化解风险资产,其中招行共处置不良贷款236.61亿元,中信银行消化不良贷款本金354.30亿元。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内外部环境较2018年下半年均有一定程度缓和,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略有下降,对银行不良率有一定正向影响。下半年如果没有较大的黑天鹅事件,银行不良率应该会进一步改善,而且资金传导也更为顺畅,实体经济得到的支持增加,资产质量应不断向好。 净息差明显改善 今年上半年,7家股份制银行共同呈现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净息差较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据悉,净息差又叫净利息收益率,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用来衡量生息资产的获利能力。 其中,招商银行的净息差以2.7%保持在首位,其次是平安银行(2.62%)、光大银行(2.28%)。从增幅来看,光大银行同比提升0.48%,提升幅度位居首位;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同比分别提升0.36和0.35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水平为2.18%,其中股份行息差为2.09%,环比小幅上行0.01%。 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其中,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较此前的利率出现小幅下降。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的利差或受影响而收窄。在最近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多家股份行高管也被问到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表态来看,大多认为LPR的改革对利差和盈利即便有影响,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在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看来,LPR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通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这个效果在未来会有体现,打通之后,银行利差会有一个稳中趋降的变化。同时,作为量化利差概念的息差,在下半年也会面临较大管理压力。”刘信义坦言。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表示,LPR的实施,从贷款端单边变动角度看影响有限。考虑到贷款客户可能有提前还款的风险,对利差和盈利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净息差会收窄,但幅度非常小,因为一般银行最稳定的净息差来自于房贷,而房贷利率也要挂钩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LPR,同时对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设置了下限,也就是说房贷利率不太可能会降。”上述券商人士直言。 资本补充指标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市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的缺口。截至2019年6月末,7家银行中除了平安银行,其余6家银行都有部分或者全部资本充足指标较年初下滑。 具体来看,浦发、招商、光大、中信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提升至14.1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92%;兴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0.0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降至8.99%和11.84%。 从整个银行业而言,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1%,11.4%和14.12%,较上季末分别下降0.23、0.11、0.06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73%。 为更好地支撑业务增长的需求,上半年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在积极通过多种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开展资本补充。 例如,此前转型长期受资本约束的平安银行,上半年除了发行260亿元可转债用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外,还发行了3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据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透露,倘若260亿元可转债成功转股,资本充足率大概可以达到13.5%,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达9.8%左右。 此外,上半年中信银行也成功发行400亿元可转债,实现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股权类资本补充;6月26日,华夏银行成功发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永续债),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兴业银行于4月非公开发行3亿股优先股,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加上发行费用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后共计299.37亿元,全部用于补充一级资本。今年3月,民生银行发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来补充二级资本。[详情]
原标题 六大行半年报出齐了: 净息差收窄、不良率下降 陈洪杰 截至8月30日,上市银行2019年半年报披露完毕,6家国有大行的盈利状况备受关注。六大行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6377.44亿元,平均日赚35亿元。其中,工行以1679.31亿元净利润居首。 从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邮储银行则高居榜首,达14.94%,其余各家都集中在4.5%~5%之间,其中最高的是农行(4.88%)。 利息净收入贡献了绝大部分净利润。不过,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净息差同比普遍呈现下滑趋势。且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净息差未来可能进一步收窄。 上半年净息差农行下滑最多,为19bp(基点),工行、建行、中行、邮储银行分别同比下滑1bp、7bp、5bp和9bp。唯一保持上涨的为交行,不过今年二季度与一季度相比,仍下滑了3bp。 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多家大行高管均表示,LPR目前看影响不大,但明年可能会加大利率的波动性,银行需要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做好准备,提高定价能力。 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在2019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8月20日的LPR初次定价和之前的价格有5~6bp的差距,因为点差非常小,所以影响应该不算太大。我们相关部门测算了一下,今年大概不到1个亿的利息收入影响。下半年净息差可能基本稳定,有可能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再下降1~2个bp。如果加入存量,明年无疑会对利差和净息差影响更大一些。”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称,早在2013年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启动开始之时,工行内部就推广应用LPR定价,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践经验。今年上半年,工行新发放LPR贷款占全行全部新发放贷款的48%,已经非常熟悉这个机制。 “LPR的形成机制是按照风险定价。净息差的取决因素在于,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经营特点。具体来看,在资产端,需要注重结合市场利率的走势,安排好资产结构,控制好流动性风险。在负债端,需要的是通过扩展客户基础来拓展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谷澍称。 “LPR在今年影响不大,但明年会加大利率的波动性。相比之下,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是,银行内部的定价能力建设和账户能力的建设。”农行副行长张克秋在8月30日举行的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六大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全部下降。 其中农行不良率下降最为明显,降幅达0.16个百分点。工行、建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的不良率也分别较去年末下降0.04、0.03、0.02、0.02、0.04个百分点。[详情]
原标题:上市银行普遍涨薪 平安招行上半年人均薪酬超31万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安毅 安毅/制表 翟超/制图 随着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毕,银行业上半年人均薪酬(含2018年年终奖)情况浮出水面。 截至目前,A股上市银行中,有薪酬及员工人数可比数据的共23家,包括5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7家城商行和3家农商行。 数据显示,上半年有20家上市银行人均薪酬增长。其中,12家同比增幅超过10%,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人均薪酬均超31万元,位居前两名。 此外,上述23家银行里有15家银行上半年出现减员现象。其中,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6家国有大行集体减员,员工总数合计减少3.4万人,超过去年全年。 人均薪酬普遍增长 数据显示,23家银行中,除北京、华夏、宁波3家银行上半年人均薪酬微降之外,其余20家的人均薪酬均实现同比增长。 其中,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主要受总薪酬支出减少影响,而宁波银行主要受员工人数增加接近一成影响。 具体来看,23家银行里,上半年人均薪酬同比增幅在10%以上的就有12家。其中,更有5家增幅超15%,分别是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成都银行和无锡银行,前两家增幅分别是23%、21%,后三家也在15%~16%之间。 从人均薪酬水平来看,国有大行普遍在15万元以下,其中员工数量更少的交行接近15万元。股份行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均超过31万元,分别为31.6万元、31.2万元,暂居前两名。 仅次于平安和招行的,则是南京、江苏、宁波、杭州四家城商行,在25万元到27万元之间。 当然,这里的人均薪酬并没有区分所在区域、条线、职务层级。实际上,银行每个时期的经营导向不一样,譬如现在全行业都在大做零售和小微,投入也势必增加,这对整个条线的薪酬都会有直接影响。 而在地区分布上,每家银行不同区域的业务规模、资产质量都有差异。近年沿海发达地区资产质量整体企稳,盈利水平提升,而环渤海及东北地区不良持续暴露,这将影响不同区域的薪酬差异。 国有大行 上半年减员超去年全年 员工人数方面,23家银行上半年的总体变化是:国有大行、股份行继续减员,部分地方银行反而增加人力。 其中,宁波银行是23家银行里唯一员工人数增加超过1000人的——上半年净增员1275人。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该行员工总数也净增加1225人。 如果把在H股市场上市的邮储银行计算在内,6家国有大行上半年合计减员3.4万人,超过去年全年,这还不包括同期减少的740名劳务派遣员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离职的员工往往会在领完年终奖后选择辞职,大多发生在上半年,而企业招人的高峰期往往在下半年。 因此,体现在员工人数上的变化,就是上半年减员多,而下半年增员多。 从上半年情况来看,银行“减员”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包括可替代性比较强的支持性岗位(含劳务派遣员工)、部分管理岗位和运营人员,以及部分学历不占优势的员工。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就在该行中期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数字化以后该行运营人员、柜面人员大量节约,近几年这部分员工数量减少了超过3000人,其中大部分都分流到销售、服务方面去。[详情]
若要问在中国,什么行业最能吸金,那答案一定非银行业莫属。而作为银行圈里的“带头大哥”,工、农、中、建、交、邮储这六大国有银行的赚钱能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8月30日,随着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披露中期业绩,六大行半年报已全部出炉。在盈利方面,六大行上半年盈利保持稳定增长。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1679.3亿元,一骑当先;建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均1541.9亿元,成功突1500亿大关;农行与中行跟随其后,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214.5亿元和1140.5亿元;而交行与邮储银行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27.5亿和374.2亿,仍在500亿以下徘徊。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6大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低均有所下降,且全部低于1.5%。其中,邮储银行再次以0.82%的不良贷款率居于最低水平,其余中行、建行、农行、交行、工行的不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1.40%、1.43%、1.43%、1.47%、1.48%。 六大行上半年秒赚4万元 交行资产规模遭邮储逆袭 从营收和净利润来看,六大行上半年依然表现抢眼。整体来看,六大行上半年合计狂赚6377.9亿元,接近半个茅台公司的市值,日赚35亿、每秒吸金4万元。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实现总营收4429.15亿元,同比增长14.3%,归母净利润1679.31亿元。上半年,工行的营收、净利润均居于六大行之首,日赚9.2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7%。而建设银行则仅次于工行,实现营业收入3614.71亿元,同比增长 6.08%;归母净利润 1541.9亿元。 农行实现营业收入3244.67亿元,同比增长5.36%,归母净利润1214.45亿元,排名第三;中行实现营业收入2767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母净利润1140.48亿元,排名第四;交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81.80亿元,同比增长16.02%,归母净利润427.49亿元,排名第五;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17.04亿元,同比增长7.02%,归母净利润374.22亿元,排名第六。 净利润增速方面,体量较小的邮储银行以14.98%的同比净利润增速摘得第一;建行以 5.59%的净利润增速位于次席;“宇宙行”工行同比净利润增速为5%,排名第三;农行净利润同比增长4.88%,排名第四;交行净利润同比增长4.85%,排名第五;中行净利润同比增长4.55%,垫底六大行。 资产规模方面,工行以29.99万亿元的总资产再次雄踞榜首,建行、农行、中行分别以24.38万亿元、23.98万亿元、22.27万亿元居于二、三、四位。较为出乎意料的是,交行遭到邮储银行逆袭,资产规模为9.89万亿元,排名六大行倒数第一,且是6家中唯一一家低于10万亿元的大行;而邮储银行则首次突破十万亿资产大关,凭借10.07万亿元的资产规模成为第五大银行。 大行不良贷款率齐降 中行、农行实现“双降” 在资产质量方面,相比去年末,六大行在今年上半年均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整体来看,6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全部低于1.5%。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国有五大行,截至今年6月末仅为0.82%,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96.11%。 中行的不良贷款率1.40%,比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7.52%。关注类贷款率2.73%,较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实现“双降”。 资产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则是农行,其不良贷款率从去年末的1.59%下降至今年6月末的1.43%。不仅如此,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53.1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6.9亿元,继续实现不良“双降”。 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样为1.43%,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而交行不良贷款率为1.47%,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在多项指标中独占鳌头的工行,其不良贷款率为1.48%,相比于上年末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0个季度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工行的不良贷款率目前为六大行中最高。[详情]
原标题:农行业绩发布会问答纪要:逾期20天以上公司贷款纳入不良,加强房贷资质审核 8月30日,农业银行(601288.SH;)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并在北京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 中报显示,上半年农行实现营业收入3231.79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223.72亿元,同比增长5.5%。不良不良贷款余额1853.1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6.90亿元,不良率1.43%,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不良双降。拨备覆盖率278.38%。资本充足率15.48%,较上年末提升0.36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4.72元。 截至6月30日,农行发放贷款和垫款12.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万亿元,增长8.8%。吸收存款18.53万亿元,增长6.8%。 上半年,农行净利息收益率 2.16%,同比下降 19 个基点;净利差 2.02%, 同比下降 22 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存款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存款付息率有所上升;农行加大了普惠金融、扶贫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债券投资和存拆放同业收息率有所下降。 业绩发布会上,副行长张克秋提到,网络金融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农行决定,在人员、资金方面大力支持蔡行长(蔡东)。不良双降但拨备提升,反映了审慎、稳健的拨备策略。 副行长王纬在谈及信贷投放时,着重提到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严格按揭贷款审核,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对房企债券投资、理财融资、债券承销等类信贷业务,加强项目合法性、资金用途核查。农行执行了当前业内最严格的资产分类要求,将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类贷款纳入不良口径。 新任副行长蔡东、湛东升、崔勇一同亮相,并分别就数字化转型、零售以及小微信贷问题进行解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现场解答主要内容进行了摘要。逾期20天以上公司贷款纳入不良 Q:不良主要区域和领域,以及下半年资产质量走势研判。 王纬:2017年以来启动了三年的“净表计划”,坚持控新与降旧并重,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净表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到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1853亿,比年初下降了47亿元,不良率1.43%,比年初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实现了“净表计划”双降的目标。 不良资产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个行业不良贷款合计1049亿元,占公司类不良贷款70%。三个行业不良率分别是一般制造业4.97%,批零业7.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行不良率的平均水平。 从区域来看,新发生不良主要在海南、青海、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区域。这些区域新发生的不良率都超过了1.5%,远远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下半年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承压。我们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管控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依然有信心持续改善资产质量,坚定不移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前瞻性做好大额风险治理化解,严控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反弹,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保证资产质量总体平稳,如期实现三年“净表计划”和可比同业同比的水平。 信心主要来自这几方面。第一,严格的不良资产分类。我们把逾期20天以上的公司类贷款都已经纳入不良口径,比监管的标准更加严格。 第二,先行指标,新发生不良贷款发生率上半年是0.97%,同比下降了0.09个百分点,新发生不良567亿,同比只增了9亿元。 第三,逾期贷款实现双降,到6月底逾期贷款余额1942亿,比年初减少了88亿,逾期贷款占比1.5%,比年初下降了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是104.8%,这个也比年初下降了2个百分点。 第四,关注类贷款指标也在好转,6月末关注类贷款余额3149亿,比年初减少115亿,关注类贷款占比2.43%,比年初下降了0.31个百分点。 最后,不良资产处置的质效在提升,上半年累计处理表内不良贷款605亿,同比多处置18亿,也确保了我们的资产质量。严格房地产金融审核 Q:信贷投向和结构。 王纬: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紧紧围绕着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贷款投放,上半年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0511亿元,增速8.8%,贷款增量和增速均居于可比同业的首位。公司类贷款余额7.06万亿,比年初增长了5443亿元,增速8.4%;个人贷款余额5.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4238亿元,增幅9.1%。上半年投放的特点优先保证普惠金融、三农县域、脱贫攻坚、民营企业以及国民经济补短板的领域,重点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个人消费等领域。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加大对补短板领域、制造业绩高度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金融扶贫、民营和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消费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坚决按照中央“房住不炒”的定位,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持续加强个人购房类贷款、法人房地产贷款、房企债券投资等涉房信用业务投放的管理和集中度管控,确保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特别是对市场比较关注的房地产贷款,借此机会也再介绍一下农行的考虑。 一是严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审核,落实好最低首付款比例、收入偿贷比等指标,加强借款人资质审核以及首付款来源收入真实性核查,严防虚假按揭和个人消费贷款挪用于购房。 二是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落实房企资质、项目四证、资金用途管控等措施,坚持因城施策,加强客户、区域核项目的准入管理。 三是委托开展房地产企业债券投资、理财融资、债券承销等领域的类信贷业务,加强项目合法性、资金用途的核查,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Q:零售业务转型,按揭利率走势,下半年按揭投放计划。 崔勇:个贷问题现在整体发展情况很不错,不良率特别低。全集团个贷不良率只有0.58%,其中住房不良率0.26%,整体水平还不错。LPR之后对整个利率的影响和判断,由于国家在完善LPR机制的时候,有更多的想法,是想推进整个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特别是让企业降低更多的成本。在推进改革的部署中确保差异化信贷政策,保持整体个贷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个人家庭申请的贷款利息支出影响不大,更多的还是要保持稳定。 Q:利润驱动因素和新LPR影响。 张克秋:从驱动因素来看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日均生息资产增速10.8%,符合预期;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17%,好于预期。网络金融已经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贡献度22%。现在总行党委决定,蔡行长要什么给什么,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确实新的增长点已经在形成,对全行财务贡献已经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是137亿,同比增加了40几个亿,增幅41%,在各类手续费结构增长当中最高,手续费增长好于预期。 成本效益来说,上半年下降了0.9个点,对农业银行来说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财务贡献也很明显。 下半年情况怎么样?符合年度预期,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一是驱动因素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是稳定的;二是,上半年一个压力是付息成本行业性的上升,农业银行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账面来看好像上升的挺多,但数字后面有两个因素,第一结构的口径问题,比如结构性存款有的行放在投资收益里,有的行放在存款里,对付息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第二策略的问题,大家对市场走势判断的时候,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对负债久期安排有一些策略上的考虑,这都是阶段性的变化。二季度环比来看,付息成本上升的趋势也是行业性放缓,缓中趋稳,全年来看还是在可控范围内。 拨备的情况看,我们不良是双降,但拨备覆盖率从年初252%上升到278%,这个数据反映了管理层对审慎、稳健的拨备策略。新的增长点也在形成,总体来说符合预期,这一点是完全有信心的。 LPR从农行来讲不是新事,从2013年就开始了。从农行应用情况来看,从金额上有一半,按笔数算占比更高。LPR的形成机制对财务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也测算了,还做了很多压力情景的测试,今年影响不大,明年LPR会加大利率的波动性,带来的挑战目前看不反映,当然我们在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基础上也确保财务收支在同业可比的合理区间,这也是管理层努力的方向。 LPR给银行带来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定价能力建设,自己内部的FTP收益率曲线的建设,还有一个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建设,这些事情也不是一个新事,农行这些年一直在随着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些能力也在形成,现在是考验的时候。当下客户对政策的解读,从现在的情况看,反映也平稳,包括客户端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工作,比想象的可接受的程度更高一些。 Q:小微贷款利率4.68%能否覆盖风险?普惠小微贷款低利率情况能否持续? 湛东升:普惠金融贷款定价主要按照商业可持续、保本微利的原则求得量价平衡,特别是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模式、担保方式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定价。 今年上半年发放的贷款利率4.68%,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在业务发展的人力资源成本、效率、客户体验方面大大提升,给定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普惠金融贷款风控方面,主要运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在提升产品设计、客户挖掘、业务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各个环节风险管理有效性。目前总的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保持在2%以下,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线上不良率也保持得很好,低于1‰。 具体措施上,一是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特别是要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合理核定客户的授信额度。 二是加强与政府的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合作,引入比如风险补偿基金、融资担保、保证保险等政府增信措施,建立政府风险共担的机制,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 三是推广实施风险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非现场监测,提高风控预警的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再加上客户经理贴身管理,特别是在确定贷后管理的模板,根据不同的企业状况,规定不同的贷后管理频度和强度,控制普惠金融贷款风险。 下半年保持小微企业贷款合理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要进一步保持贷款利率的稳定,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产在整个信贷资产当中的比重。 Q: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掌银。 蔡东: 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启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全行性战略,目标以互联网化、智能化、开放化为方向,打造一个客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打造一个三农普惠领域最佳的数字生态银行。 目前总行、分行组建了1300人的产品经理队伍,1000人的科技项目经理队伍,450人的数据分析师队伍,加上客户经理队伍密切协同,对后续战略实施奠定人才基础和团队主体架构。 到6月末,全行线上融资余额3436亿,比年初增长了138%。到6月末,农行掌银注册客户达到了2.84亿户,同比增长25.7%。[详情]
原标题:零售转型时代股份行中报众生相:兴业资产规模增速“疲软” 浦发信用卡不良高企 除民生银行外,其余七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期业绩陆续揭晓。 过去几年“你追我赶”竞逐第一宝座的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呈现出分化之势。继2018年资产规模超越兴业重归股份制银行首位之后,招行今年上半年资产总额突破7万亿大关,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而曾经的股份行“大哥”兴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增速疲软。 零售业务在股份制银行中成为日益重要的增长极。招行“零售为王”众人皆知,平安银行过去几年也一直推进零售转型,即便此前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部分银行,在零售化的大背景下,零售对银行业绩的贡献也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在零售规模增长的同时,零售尤其是信用卡不良有明显抬头的迹象,其中浦发和平安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均超过1%,而浦发银行信用卡不良上升明显,达到2.38%,较上年末上升0.57个百分点,成为七家股份行信用卡不良最高的银行。 招行笑傲江湖兴业增速疲软 谁是中国第一大股份制银行一直是行业热议话题。过去几年,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是拼抢第一座次的两大实力选手。从资产规模来看,2015年招行占据股份行的“宝座”,2016年兴业银行反超招行,并在2017年成功“卫冕”,但在2018年又被招行赶超。 截至2018年末,招商银行以6.745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超越了6.71万亿元的兴业银行,而今年上半年,招行资产总额更是突破7万亿大关,达到7.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3%;招行表示,资产规模的增长主要由于贷款和垫款等增长,其中贷款和垫款总额4.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3%;贷款和垫款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60.11%,较上年末上升1.81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兴业银行资产总额69,895.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4%;贷款(不含应计利息)还是有所增长的,较上年末增加3,164.08亿元,增长10.78%;但是各类投资净额较上年末减少593.89亿元,下降2.05%。事实上,2018年年中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已经出现了疲软,较增长同样放缓的招行保持着微弱的优势。 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年中,兴业银行资产总额65,632.21亿元,仅较期初增长2.28%,主要是因为各类投资净额较期初下降4.24%,兴业银行彼时表示主动压缩了同业资产规模,同业专营非标投资规模大幅减少。 今年上半年,浦发银行以6.65亿元资产规模位列第三,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位列其后。 在赚钱能力上,招行依旧“笑傲江湖”。今年上半年,招行实现该行股东的净利润 506.12亿元,同比增长13.08%;继2017年、2018年后,今年上半年再度实现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2018年,招行以归属于股东805.60亿元的净利润超过了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今年上半年仍旧超越净利润为427.49亿元的交行。七家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则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纵观2018年上半年的业绩,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不少股份行都实现了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尤其是平安银行的增速是七大股份行中最快的,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净利润154.03亿元,同比增长15.2%,也是近三年来平安银行交出的最好的成绩单。 浦发信用卡不良率高企 从半年报业绩中可以看到,零售业务在股份制银行中日渐成为重要的增长极。 平安银行过去几年推进零售转型,今年上半年零售业务收入增速超过30%,在股份制银行中增速最高。部分定位于零售的银行,零售板块的贡献占比也越来越高。如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都超过了一半,分别达55%和57%。即便此前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部分银行,在零售化的大背景下,零售对银行业绩的贡献也变得越来越大。兴业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零售银行业务营业净收入264.08亿元,同比也增长29.07%。而浦发银行表示,今年上半年零售总体规模再上新台阶,对该行经营贡献继续提升。 信用卡发卡量方面,中信今年上半年的发卡量最多,增速也最快。该行新增发卡734.11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0.95%,同比增长27.82%;而从交易金额来看,平安信用卡交易量最大,为16187.18亿元,同比增长34%。 平安信用卡在近几年中发展非常迅猛,发卡量连续两年快速增长,2018年流通卡量突破5000万张,交易额2.7万亿元,以76%位居增长速度第一位,成为信用卡业务中的一匹“黑马”。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信用卡的增速依然非常迅猛,至上半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总量为5579.30万张,较2018年末增加427.3万张,增长了8.3%,同比增长21.8%。 兴业信用卡也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2019年上半年末,该行发行信用卡总计4724.03万张,期内新增发卡452.75万张,增长10.6%,同比增长28.93%;交易金额9053.77亿元,同比增长30.98%,已达成2018年业绩的59.6%; 从不良情况来看,各家银行零售板块整体的不良率较低,有升有降。几家股份制银行中,除了浦发和平安零售贷款的不良率超过1%以外,其他几家均在1%以下。 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09%,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其中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1.37%,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新一贷”不良率1.13%,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汽车金融业务不良率为0.62%,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平安银行表示,零售不良上升是因为受到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共债风险上升、汽车消费下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的风险都有所上升。 浦发银行的零售不良率达到1.41%,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信用卡不良上升明显,达到2.38%,较上年末上升0.57个百分点。 具体到信用卡领域,不仅仅是浦发银行,整体股份行的不良情况普遍处于上升趋势。除了中信银行微降了0.11BP外,其余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全部上升。招行信用卡不良1.30%,上升了0.19bp;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1.26%,上升了0.1bp。 浦发银行零售业务相关负责人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信用卡不良率的上升是行业普遍现象,与持卡人收入下降有关。不良率数据有一定滞后性,当前的数据反映的是此前若干年信用卡业务增长较快的情形,目前行内已对信用卡业务进行结构调整。[详情]
记者:朱丹丹 上半年,民生银行净利润、营业收入也保持较好增长。 8月30日,民生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6.23亿元,同比增长6.77%;实现营业收入882.56亿元,同比增长17.02%。 同时,在资产质量方面,今年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率1.75%,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2.37%,比上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连续5年降低。 “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前瞻性防范各类风险,加大存量问题及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力度,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民生银行表示。 另外,在不少银行净息差下降的情况之下,该行净息差同比上升0.23个百分点至2.00%。 对此,民生银行亦解释称,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资产收益,带动净息差改善。 净息差上升至2.00% 资本约束明显缓解 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备受关注。 而根据民生银行8月30日晚间发布的中报来看,该行资产质量改善,稳健水平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556.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83亿元,增幅3.31%;不良贷款率1.75%,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2.37%,比上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连续5年降低;拨备覆盖率142.27%,比上年末提高8.22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表示,报告期内,为有效控制资产质量,保持资产质量总体稳定,该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持续聚焦民企战略,积极支持民企战略客群、供应链生态客群、成长潜力客群、 基础中小企业客群,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组合管理体系,实现以客户评级、风险调整后收益为计量基础的精细化组合 管理,从行业、区域、客户和产品等多维度开展风险限额和组合管理,确保新增业务资产质 量,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三是严格信贷政策准入管理和授信审批,从源头减少信用风险隐患。四是密切跟踪内外部形势,开展风险预警与风险排查工作。五是加强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监控和风险排查,针对资本市场行情变化、监管政策变 化、重点风险项目等相关信息,实施动态监控及预警管理,切实防范和降低风险。 六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七是深化银行业市场乱象治理,加大合规检查力度,严肃问题整改与问责,严格考核评价,加大教育与培训,在全行范围内树立和强化依法合规经营理念。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在中资银行净息差普遍下降的情况之下,民生银行息差有所提升。 中报显示,上半年,该行净息差达到2.00%,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 “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资产收益,带动净息差改善。”民生银行解释称。 此外,民生银行的资源约束缓解,资本实力也有所增强。 数据显示,6月末,该行资本净额6233.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1%;一级资本充足率9.95%,比上年末提高0.7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81%,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表示,“成功发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和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资本净额不断提高,资本约束明显缓解,为业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大战略”初显成效 直销银行客户超2406万户 一直以来,民生银行的三大战略推进情况外界尤为好奇。 2018年4月,民生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改革转型暨三年发展规划方案》,明确了“民营企业的银行、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的战略定位。 2019年,作为改革转型的关键之年,该行持续深化战略定位。 “改革转型扎实推进。“民生银行表示,该行围绕战略定位和转型方向,持续推进改革转型举措落地并取得明显成效,促进实施精益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带动客户价值不断提升。 比如民企战略方面,该行深耕重点客群经营,将民企客户分为战略民企、中小民企、小微企业,为各类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中报显示,6月末,民生银行战略民企客户650户,比上年末增长83.62%;中小企业客户超过14万户;小微贷款4249.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0.17亿元。 而在建设“科技金融的银行”战略方面,该行聚焦科技赋能,强化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 “加强科技与业务协同,以分布式架构转型为动力,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全面提升民生银行科技水平,直销银行、网络金融、远程银行加快发展,智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民生银行介绍称。 数据显示,6月末,该行直销银行客户2406.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89.16万户;个人电子银行客户5,210.5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20.15万户。 此外,民生银行亦称,该行在“综合服务的银行”方面,建立民企客户交叉销售体系,完善企业家客群、金融市场代客、代发工资、信用卡、资产管理五类业务交叉销售营销机制。优化机构布局,大力推动母行与附属机构、境内与境外机构、对公与零售业务、客群与产品部门、营销与风险部门的协同联动。[详情]
原标题:半年净利润近25亿 小微贷款占比近四成 看重庆银行如何过招“小微融资难” 上市银行中报披露正在密集进行中。8月30日,首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重庆银行的半年报数据也正式披露。 截至2019年6月末,重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618.53亿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74亿元,同比增长6.92%;实现净利润24.89亿元,同比增长8.49%。与2018年上半年重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5%相比,今年上半年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重庆银行上半年数据显示,至6月末,其贷款余额为2219.3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60.14亿元,同比增长18.60%。其中,重庆银行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89.01亿元,较年初增长39.58亿元,余额占比各项贷款余额的37.59%。近四成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正是重庆银行“真做小微,做真小微”的写照。 “作为一家地方国有金融机构、首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重庆银行的成长始终与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同音共律,与直辖重庆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是重庆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银行’的初心使命和不懈追求。”重庆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49% 重庆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4618.53亿元,较年初增加114.84亿元,同比增长5.97%;其中贷款余额2219.37亿元,较年初增加160.14亿元,同比增长18.60%。负债总额4248.51亿元,较年初增加90.93亿元,同比增长5.42%;其中存款余额2721.27亿元,较年初增加157.33亿元,同比增长8.28%。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74亿元,同比增长6.92%;实现净利润24.89亿元,同比增长8.49%;实现综合收益28.83亿元,同比增长30.82%。平均年化总资产回报率为1.10%,较年初增加0.22个百分点,归属于股东的平均年化权益回报率为16.66%,较年初增加3.86个百分点 而2018年上半年,重庆银行营业收入为51.19亿元,同比增长0.9%;净利润为22.94亿元,同比增长1.5%;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22.72亿元,同比增长1%。 把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中报数据对比后就会发现,不论是从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及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方面,重庆银行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能力大大提升。“经营效益快速回升。”重庆银行中报中称。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1.34%,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3.09%,较年初下降0.2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7.03%,贷款拨备率2.92%。资本充足率13.2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2%,分别较年初增加0.04、0.25个百分点。“风险指标稳定达标。”重庆银行中报就此表示。 重庆银行成立于1996年,是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重庆37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市联社、10家地方财政局和39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设立了重庆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更名为重庆市商业银行,2007年8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重庆银行。 “成立23年来,重庆银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国资委、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监局等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业务结构优、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小而优’的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和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重庆银行在公司介绍中称。 据悉,标准普尔对重庆银行继续维持“BBB-/稳定/A-3”投资级评级,连续三年保持国内城商行最高评级水平。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千家银行的排名中,重庆银行为247位,较上一期再升5位。重庆银行还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青睐,成为“中国名片—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展”重庆站巡展唯一承办单位。重庆银行长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编制的《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荣获了全国“最佳社会责任管理者奖”。 打通线上线下解困小微企融资 在重庆银行2019年上半年贷款余额中,有一组数据尤其引人注目。 截至6月末,重庆银行贷款余额为2219.37亿元,而在国标口径下,重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了789.01亿元,较年初增长39.58亿元,余额占比各项贷款余额的37.59%。这个比例远远领先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的平均值。来自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3.4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 那么,重庆银行是怎么做的呢? “2019年以来,重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48号)等文件精神,始终保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定力,坚持‘真做小微、做真小微、下沉客户、小而分散、贴近民生、紧靠市场、做大客群、做小单户、一大一小、分散风险’的总体策略,以金融科技为引领,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驱动发展新模式,毫不动摇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重庆银行介绍道。 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散、广”的资金需求,重庆银行不断创新信用评价方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构建了从企业法人到个人经营、从传统信贷到线上秒贷等较为丰富的产品矩阵,持续增加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有效供给。 首创西部地区金融领域第一款服务小微企业的纯信用线上信贷产品“好企贷”,并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网贷平台子系统功能建设,推出了“好企税抵贷”“好企商超贷”等系列线上产品。截至6月末,“好企贷”系列产品余额35.54亿元,较年初增长8.97亿元。 同时,通过线上与线下要素深度交互、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线上化发展,推进“房抵贷”“新六产助农贷”等标准化产品线下投放和线上化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客户体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房抵贷”增长了163%;“新六产助农贷”增长了24%。 小微企业批量做,小微贷款批发做。通过批量准入、批量授信、批量管理的业务模式,对“圈、园、链、会、带”等具备共同特征的小微企业客群,设计具有特别针对性的一整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进行“以点带面、一群一策”开发,实现由“分散”到“批量”的经营模式转变。截至6月末,批量业务项下贷款余额17.57亿元,较年初增长4.5亿元。 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纳入“科创未来”系列产品体系,扩大产品推广适用范围,并作为唯一一家银行业代表参与中央媒体新闻通气会。截至6月末,“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增长了275%。 还有推进“微型企业成长扶持贷款”,加强与重庆市工商局和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支持微型企业发展。截至6月末,“微型企业成长扶持贷款”余额1396万元,较年初增长320万元。 面对经济下行周期中生产经营暂时陷入困难的小微企业,重庆银行坚持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与企业抱团取暖、守望相助。通过推进“无还本续贷”“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等小微续贷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周转“无缝衔接”。截至6月末,“无还本续贷”余额43.53亿元;上半年,累计发放“转贷应急周转资金”1.28亿元。另外,合理提升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推进“年审贷”“成长贷”等小微中长期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年审贷”余额43.53亿元;“成长贷”余额3.1亿元。 另外,重庆银行还在“优化信贷技术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巩固减费让利成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完善内部机制建设,提升敢贷愿贷意愿”、“用好外部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合力”等方面精心耕耘,收获很大。如在“用好用足财税政策红利”方面,成功申请享受符合条件的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对取得的经验和成就,重庆银行表示,重庆银行以成为西部最大的小微金融服务集成商为奋斗目标,扎根巴渝,辐射西部,本着“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市民银行”的发展定位,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贴心人”。为小微企业主圆梦,助力小微金融发展,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详情]
原标题:北京银行转型步伐加快 投资价值彰显 2019年半年报发布 作者:简宁 2019年8月27日,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京银行”)公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北京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科技赋能,实现了业绩品牌、发展战略、服务特色、管理效能等的全方位新提升,在建设“百年银行”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向广大投资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连续六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全行高质量发展。 北京银行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北京市委统一部署,牢记“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行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巡回指导组,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深化党建工作量化与非量化考核的有机结合,推动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有效传导至基层支部神经末梢。 ——资产规模和经营绩效实现稳步增长、全球排名和品牌价值实现同步提升,连续六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 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达到3.41万亿元,其中表内资产总额2.6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75.85亿元,存、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52万亿元和1.36万亿元,增幅分别为9.70%和7.67%。实现营业收入327.42亿元,同比增长19.64%;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8.69亿元,同比增长8.56%;净息差1.91%、净利差1.83%,同比提升9BP、21BP;资产利润率(年化)0.9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3.82%,成本收入比18.34%,经营绩效继续保持上市银行优秀水平。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品牌价值达到548.8亿元,较上年大幅提升100亿元,排名中国银行业第6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第61位,较上年提升2位,连续6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践行服务区域经济的初心使命,全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国家战略。 上半年,北京银行坚持以服务首都为战略重心,全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城南三年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作为唯一合作金融机构,全力做好世园会综合金融服务,成功举办世园会北京银行主题日等活动,累计支持世园会公司客户140余户,支持世园会建设贷款余额5.5亿元。宁波分行、南通分行相继开业,全行开业分支机构达到661家,服务覆盖范围更趋完善。 擦亮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普惠金融三大品牌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擦亮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普惠金融“三大品牌”,强化业务模式创新、服务方案创新、渠道合作创新“三项创新”,小微金融服务特色更加彰显。 科技金融方面,推出科创板服务方案,支持科创板申请企业28家,累计授信超41亿元,北京地区27家受理企业中,17家为北京银行客户。响应国家号召,升级“智权贷”产品,积极延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范围,更好满足“专精特新”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发展势头良好,会员超1.8万家,累计入孵企业66家,为2955家会员企业贷款981亿元。 截至6月末,全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526亿元,较年初新增73亿元,增幅5%。 文化金融方面,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文旅贷”金融服务行动计划,计划未来5年全国范围内文化旅游贷款投放不低于500亿元、支持1000户文旅企业成长壮大。加强文创专营支行和文化创客中心建设,雍和文创支行文创业务占比达到100%,成为首都文化金融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研发“创意设计贷”,发布影视全产业链专属产品“影视贷”,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一站式精细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博纳影业“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制作发行,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截至6月末,全行文化金融贷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新增113.7亿元,增幅21.6%,文化金融首都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并荣获“2019中国文旅企业最佳服务银行”称号。 普惠金融方面,升级“富民直通车”助力实体经济服务体系,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启动“千院计划”,计划3年内支持1000家精品民宿小院发展,为小微企业主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实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魅力”。截至6月末,全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614亿元,较年初增长22%。 ——公司业务坚持“存款立行”、“结构优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强化“商行+投行”服务特色,业务规模站上新的台阶。 公司业务多措并举稳存增存,存款时点突破1.1万亿元,全国市场份额1.85%,较年初提升0.02%。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合理控制存款成本。圆满完成北京市首次地方债柜台发行任务,协助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实现全市非税收入便利缴款,助力首都营商环境优化。发布“京信链”供应链金融创新产品,创新升级“京管+”企业手机银行,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发展取得显著突破。发挥投行业务服务优势,上半年债券承销规模767.7亿元,同比增幅19.5%,银行间市场承销规模较2018年末上升2位,位列第12位,承销只数保持北京地区市场第一位;牵头银团项目放款规模同比增幅163%,并购顾问费、银团手续费同比增幅165%、84%,成为投行业务新的增长点。业内首家创新打造“并购+”生态伙伴合作品牌,并购项目放款同比增幅71.4%。 北京地区储蓄增量稳居同业第一 ——零售业务深化“一体两翼”、“移动优先”,行内占比稳步提升、转型成效持续彰显,蝉联《亚洲银行家》“最佳城市商业零售银行”大奖。 截至6月末,全行零售资金量余额6975亿元,零售存、贷款均实现全国市场份额以及行内占比的双提升,储蓄存款余额3339亿元,较年初增长16%,北京地区储蓄增量稳居同业第一。大力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消费贷业务,零售贷款增量占比突破30%,成为拉动全行贷款增长的主要动力;零售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达34.8%,全行占比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零售存贷利差较年初提升33BP。深化“移动优先”战略,手机银行APP持续迭代升级,平台运营能力和客户体验持续提升,手机银行结算交易量同比增长44%,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90%。 ——金融市场业务坚持“回归本源”、“两高两轻”,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经营效能稳步提升。 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打造“丝路汇通”品牌,国际业务表内资产规模达到882亿元,新增外币债券及结构性投资规模同比增幅178%;自贸区外汇贷款规模在所有开办上海自贸区业务的28家中资银行中排名第6。入选人行营管部“京创通”首批6家试点银行,托管全国首只地方“纾困基金”,创新推出转贷款业务,全力助推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截至6月末,托管、信用证、结售汇、福费廷、票据转贴现、黄金、债券借贷等金融市场轻资本业务营收同比增幅24.8%。拓展基金投资业务,实现分红收入近10亿元。货币市场交易总量达到8.75万亿元,同比增长86%。扩大负债来源,同业负债加权成本较年初下降78BP,同比下降99BP。获得人民币外汇即期尝试做市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同业存款交易业务主参与机构等资质。金融市场业务全行利润“增长极”、结构“平衡器”、客户“黏着剂”作用进一步增强。 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 线上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举全行之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金融科技子公司正式开业,“四项机制”敏捷落地,线上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上半年,北京银行召开全行数字化转型大会,制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规划。北银金融科技公司正式揭牌,并迅速投入重点项目建设,成为全行科技建设的“蓄水池”、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加快“四项机制”实施,打造以项目为单位的扁平化敏捷作战单元,打通财务系统与创新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的互通互联链条,实现财务资源、创新资源、科技资源围绕重点项目的集中优化配置。加快推进理财推荐、知识图谱、风险滤镜等人工智能项目,大数据服务拓展至210项。积极推进分布式金融业务平台、私有云平台建设,荣获工信部金融行业“十佳上云”奖项。全行线上业务贷款余额突破180亿元,授信客户突破800万人,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夯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金融科技对风险防控的有效赋能,实现对重点领域风险的前瞻防控和妥善应对,确保全行资产质量保持上市银行良好水平。 完善风险防控策略,持续加强房地产、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重点领域风险管理。从严管控大额风险暴露,完成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系统第一期项目建设,实现对集中度风险更为科学审慎的有效管理。截至6月末,全行不良贷款率1.45%,拨备覆盖率212.53%,拨贷比3.0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03%、9.92%、12.09%,在经济下行期继续保持良好的风险抵御能力。[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