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39家上市银行中报:三家缩表 近半息差中间收入下降
39家上市银行中报:三家缩表 近半息差中间收入下降

在39家上市银行的比较分析中,惊奇地发现了很多变化。首先,股份行的资产规模增速罕见地低于大行,这主要源于同业业务的收缩。[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01日  07:03
25家银行上半年不良好转 制造运输采矿批零上升明显
25家银行上半年不良好转 制造运输采矿批零上升明显

截至8月31日,A股25家上市银行已经全部披露了2017年半年报,从不良贷款相关指标来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在持续好转,大部分银行的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比率都在下降,而拨备覆盖率也都在明显回升。[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01日  06:34
25家银行上半年赚7746.3亿元 零售业务成必争之地
25家银行上半年赚7746.3亿元 零售业务成必争之地

为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贡献度最大的业务要数零售金融业务。25家银行中,零售贷款余额增幅超过20%的有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5家。[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01日  06:34
五大行中考放榜 净利润增速回升个人房贷增速减缓
五大行中考放榜 净利润增速回升个人房贷增速减缓

2017年半年报显示,五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另一方面,随着各地出台多项调控政策,此前表现强劲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增速放缓,从2016年30%左右的增速放缓到10%左右。[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01日  07:15
四大行中期业绩信号:不良率齐降 房贷投放增速放缓
四大行中期业绩信号:不良率齐降 房贷投放增速放缓

上半年四大行总资产规模达到87.21万亿元,在银行业243.2万亿的资产规模中占比35.86%;四大行净利润合计5119.15亿元,占据银行业净利润半壁江山达到52.76%,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8亿元。[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01日  05:36

最新新闻

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 银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
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 银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

   综合分析近日披露的25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业绩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部分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趋于好转。不少股份制银行更加重视不良贷款问题,主动加快不良贷款释放,积极核销清收。另外,经济增长呈现底部企稳并局部回暖向好的态势,这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观察银行经营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银行资产质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综合分析近日披露的25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部分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趋于好转。 不良生成放缓趋势显现 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衡量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上,除了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及正常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是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是1.51%,比去年年底降低了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实际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2017年中期业绩发布上,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陈彩虹说。 不仅是建行,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7%、2.19%、1.38%和1.51%,下降幅度分别为0.05%、0.18%、0.08%和0.01%。 五大国有银行半年报显示,资产质量指标全面改善,不仅不良贷款指标好转,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作为领先指标也显著好转。从半年报数据看,工行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和剪刀差等关键指标全面下降,其中不良贷款率是自2013年不良贷款“双升”以来首次实现“单降”。 中行董事长陈四清也表示,中行关注类贷款比率2.77%,比一季度末下降11个基点。逾期贷款金额、比率实现“双降”,6月末集团逾期率1.97%,较上年末下降18个基点。中原证券分析师刘冉认为,这意味着中行贷款质量全面好转。 除国有大行外,城市商业银行也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不良生成放缓趋势,如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下。其中,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86%,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1%,与过去6个季度持平。其他一些城商行中虽然不良贷款率稍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如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主动加快不良贷款核销 相比较而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率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其中,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2.09%,不良贷款余额达633.97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1158.67亿元,占比3.83%,较去年末上升1个基点。对此,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杨荣表示,浦发银行资产质量在恶化,不良率环比大幅回升,估计是事件性因素导致,关注类占比也在回升,逾期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不良生成率在提高。 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还有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等。其中,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1.69%,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至1.76%,较上年末增加0.02个百分点;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则升至1.68%。 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具体来看,截至上半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1.65%,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1%,较上年末减少0.16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1.58%,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 与过去通过贷款重组等方式掩盖不良贷款的做法不同,多家股份制上市银行都正视不良贷款问题,主动加快不良贷款释放,积极核销清收。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对平安银行进行深度调研发现,该行2016年专门成立特殊资产管理部门处理公司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2017年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44亿元,同比增长66.52%,其中信贷资产40亿元,包括已核销贷款17.69亿元,现金回收率达90%,其余则采取以物抵债方式收回。此外,公司明显加大贷款核销力度,上半年核销不良贷款188.9亿元,同比增73%。不良资产处置初现成效。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可期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企稳与大环境息息相关。经历2015年不良贷款呈规模暴露后,2016年起不良贷款出现边际企稳迹象。银监会公布,截至2017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环比持平,不良贷款余额1.64万亿元,环比新增563亿元,增量较一季度下降。关注类贷款率3.64%,环比下降13个基点,余额3.4万亿元,环比下降53亿元。关注类贷款率已连续3个季度处下降态势,且二季度实现关注类贷款“双降”,不良贷款整体放缓趋势确立。 那么,银行资产质量改善的趋势能否持续?对此,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目前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信号更加明显,资产质量出现转折的曙光进一步显现。“当前,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态势比较明朗,这为下半年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尽管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和新旧动能转换问题,但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举措的进一步落地,经济增长呈现底部企稳并局部回暖向好的态势,这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对今年以及今后的不良资产较为乐观。他指出,近期最主要暴露的还是落后的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与此同时,建行在风险防控过程中,贷前、贷中、贷后等各个环节都有较为先进、有效的做法,确保资产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此外,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未来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仍然存在。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敏感多变。从国内看,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过剩产能行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详情]

中国经济网 | 2017年09月06日 07:30
拆解上半年银行资产结构:贷款占比过半 同业理财暴跌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9月06日 05:37
四大行客串被告涉诉金额逾200亿 建行涉案金额73亿
四大行客串被告涉诉金额逾200亿 建行涉案金额73亿

  本报记者 毛宇舟  截至8月31日,上市银行2017年中期业绩已经全部披露完毕,多家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好转,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然而,中报同时显示,上市银行以原告或被告的方式卷入一些未决诉讼。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上半年,四大行作为被告的未决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元,部分银行6月末的金额比年初有所减少。 工商银行中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涉及该行及其子公司作为被告的未决诉讼标的总额为54.83亿元。相比去年年底的55.15亿元,减少了0.32亿元。 农业银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该行作为被告、仲裁被申请人或第三人的未结诉讼、仲裁涉及的标的金额为81.04亿元。根据法庭判决或者法律顾问的意见,该行已作出的准备为人民币68.24亿元,比去年年底增加近8亿元。 建设银行中报披露,截至6月底,该行尚有作为被起诉方、涉案金额约为73.29亿元的未决诉讼案件及纠纷,比去年年底减少4.54亿元。 中国银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该行在正常业务经营中存在若干法律诉讼及仲裁事项,根据法庭判决或者法律顾问意见确认的诉讼损失准备余额为人民币7.23亿元,比去年年底减少了0.04亿元。 据此统计,上半年四大行作为被告的涉案金额超过了200亿元。有银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银行成为被告,很多是因为委托贷款产生的纠纷。 此外,作为贷款主体,银行作为原告的诉讼案件在今年上半年也有所增加。 浦发银行中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作为原告已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有5349笔,涉及金额为434.38亿元;作为被告被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案件有173笔(含第三人),涉及金额人民币28.59亿元。去年年底,浦发银行作为原告已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有4068笔,涉及金额人民币326.8亿元;作为被告被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案件有185笔,涉及金额人民币17.35亿元。可以看到,无论是作为原告还是被告,该行涉及金额都有提升。[详情]

证券日报 | 2017年09月05日 08:01
上市银行涉房贷款逾22万亿元:开发贷重拾升势
上市银行涉房贷款逾22万亿元:开发贷重拾升势

  本报记者 张 歆  商业银行与房企这对“老铁”,在2017年上半年对“友谊的小船”进行了翻修,双方最终决定:去年负增长的开发贷可以重拾升势,但步伐要小;去年高歌猛进的按揭贷则必须降速、调结构。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独家统计发现,25家A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去年合计的涉房贷款为22.6万亿元,较去年年底的20.47万亿元(均采用集团或合并口径相关数据)增长了2.13万亿元,增幅为10.4%。其中,开发贷增幅为8.33%;按揭贷为10.89%。 此外,中报显示,多家国有大行开发贷的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而股份制银行披露出来的数据则要好得多。 12家银行开发贷余额、占比双升 截至今年中期,上市银行对公业务中涉及房地产业的贷款(开发贷)余额合计4.68万亿元,较2016年年底的4.32万亿元增长了0.36万亿元,增幅为8.33%。25家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的开发贷余额较去年年底上升,其中,12家银行的开发贷占比也保持正增长(另有1家银行持平)。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2016年,开发贷的绝对值较2015年年底出现了负增长,且仅有5家银行的开发贷占比增长。 截至今年中期,中国银行房地产业对公贷款的余额依旧在上市银行中保持领先,为8151.34亿元,占其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7.65%;工银行的开发贷余额超过了7000亿元,为7145.95亿元,占比为5.15%;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开发贷余额则在5000亿元上下,分别为5628.79亿元和4926.85亿元,两家银行该类贷款的占比分别为5.41%和3.94%。 股份制银行整体而言对于开发贷兴致较高,开发贷占比在6.8%-10.3%之间。相对而言,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对于开发贷款热情不高,今年中期的开发贷占比均低于年初,其中,兴业银行更是余额和占比“双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期,上市银行开发贷的资产质量分化明显。披露了开发贷资产质量的三家国有大行开发贷不良贷款率均超过了2%,甚至最高达到2.26%。不过,并非所有上市银行开发贷的不良贷款率都较高,股份制银行披露出来的数据要好得多:兴业银行该项指标为0.62%,中信银行为0.07%,浦发银行为0.28%,招商银行为1.07%。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上市银行开发贷的抵质押率去年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其对应的风险有所上升,而且很可能在目前的报表中还未显现”,某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报记者查找上市银行财报发现,某国有大行房地产业贷款中,抵质押贷款的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约八成降至2016年年底的七成以及今年中期的六成。 按揭贷增速放缓 多家银行“调结构” 2016年,楼市行情火热,市场总结其背后原因是“钱太多”。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按揭贷款的增速明显下降。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5家上市银行今年中期个贷业务中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合计为17.92万亿元,较2016年年底的16.16万亿元增长了1.76万亿元,涨幅约10.89%;而2016年的住房按揭贷款较2015年年底的增幅为35%。当然,从绝对值来看,涉房贷款中,住房按揭贷的余额仍远远高于对公开发贷的余额。 25家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按揭贷规模均超过了3万亿元,分别为3.96万亿元和3.62万亿元。此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的按揭贷款占比均超过了20%。不过,上市银行纷纷表示,上半年住房按揭贷款进行了“调结构”。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上半年,工商银行新增个人按揭贷款主要是支持自主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中,首套房贷款占比超过90%。“在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中,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比例大概在1比1,热点城市逐渐下降,16个热点城市的住房占比,较去年年底减少1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副行长刘强在中国银行2017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中国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中把握投放节奏,调整业务结构,抓好发展质量。在新发放贷款中,贷款发放节奏体现了一线城市“控”、二线城市“稳”、三、四线城市“择优”的不同策略。 此外,建设银行也表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百姓购买自住房信贷需求。[详情]

证券日报 | 2017年09月05日 07:56
拆解银行新增信贷投向:七成投向公司贷款 房贷踩刹车
拆解银行新增信贷投向:七成投向公司贷款 房贷踩刹车

   本报记者 王晓  实习生 孙美琦 北京报道 银行2017 半年报透视 2016年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高达91.43%;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51.40%。在房地产调控的要求下,多数商业银行房贷新增比照去年同期不得新增,新增按揭增速已经明显下滑。四大行上半年新增按揭12361.42亿元,去年这一规模为13790.38亿元。 随着半年报披露收官,银行贷款投向秘密揭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6家银行半年报发现,银行业的信贷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上半年26家上市银行(A股25家+H股邮储银行)新增贷款总额53355.57亿元。在国家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上半年房贷狂飙的情况已有所回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规模19123.21亿元,在个人贷款中仍占据半壁江山,在全部新增信贷规模中占35.84%。去年上市银行(15家A股上市)这一数据为20029.03亿元,占比达46.58%。 此外,对公贷款新增规模38679.22亿元,在近两年的新增贷款中占比首次过半达到72.49%;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7958.54亿元,占比41.76%。 房贷下降,消费贷崛起 作为银行业务的“稳定器”,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28625.86亿元,占比53.65%,与去年同期占比相当。不过其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2016年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高达91.43%;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51.40%。在房地产调控的要求下,多数商业银行房贷新增比照去年同期不得新增,新增按揭增速已经明显下滑。四大行上半年新增按揭12361.42亿元,去年这一规模为13790.38亿元。 某国有银行西北地区分行人士介绍,总行今年对房贷新增额度卡得很紧,在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各地额度有限,一般当月额度在月初两天内就已经放完,因此后续申请都要排队等额度。“很多楼盘开盘后都在等放款,有些要等上半年。” 宁波银行个人贷款新增49.57亿元,住房贷款新增减少0.97亿元。一位宁波银行人士介绍,房贷业务利率优势不大,该行希望把信贷资源投向收益更高的项目上。 额度紧张的同时按揭贷款利率八五折、九折等优惠已经基本绝迹。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二套房为1.1倍执行,部分地区甚至上浮1.2倍。 另一方面,消费贷款越发受到重视。一位大行江苏地区人士介绍,该行当前个人贷款力推个人信用贷款,针对代发工资客户开白名单提供快贷。“即便控制规模,信用贷款新增也相当快。” “我已经接到好几家银行打电话问要不要信用贷款了。”华南某股份行员工介绍,现在几家银行的方向都是做大零售,小对公。“我们对公人员现在都要求去做信用卡。” 西南某城商行人士也介绍,该行当前对于消费贷款更为青睐,相较于基准利率的房贷业务,消费贷利率普遍上浮30%-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在个人新增贷款上表现突出。平安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92.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56.27亿元,个人信用卡新增268.74亿元,个体经营贷款新增43.4亿元。 中信银行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1756.91亿元,占新增规模82.42%。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该行信贷资源重点向资本占用及风险相对较低的个人贷款倾斜。当前消费升级对个贷需求较大,零售贷款定价相较新发生的对公贷款有较高收益率。 基建猛增拉动对公,票据成鸡肋 在此前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企业风险逐步暴露的情况下,多家银行对公贷款态度谨慎。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17年上半年新增公司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的上市银行达22家,其中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行、上海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占比均超过100%。 在新增规模上,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突出,分别达7869.47亿和7225.92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随后,分别为5089.56亿、4833.37亿、1891.67亿元。 公司贷款为何突飞猛进?工行半年报显示,中短期公司类贷款增加3000.93亿元,主要是国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生产经营者短期融资需求上升。中长期公司类贷款增加4868.54亿元,主要对接国家重点领域和项目。具体方向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1273.93亿元,主要是上半年公路行业投资快速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增加1273.02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1269.04亿元,为支持重大水利环境和市政设施项目建设。 建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新增3277.67亿元,占新增公司贷款比例达67.81%;邮储银行称重点投向电力、交通、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农行则是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前在新增贷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票据贴现业务,在上半年出现大幅下滑。比2016年末余额减少13949.6亿元。记者统计的26家银行中,除交行、中信小幅增长外,24家票据贴现业务出现萎缩。 “现在票据贴现价格都很高,而且监管越来越严,我们都不爱做了。”一位股份行业务人士告诉记者。以前票据业务价格优惠,而且电票贴现不用发票合同可以加速流通。但当前监管加大对贸易背景的审核,时常会核查以前业务的发票有没有注销掉。“我们现在都不敢接陌生客户拿来的票据贴现。” 农行半年报披露,票据业务平均收益率下降47个基点。规模缩减是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优先保障实体贷款需求。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9月05日 05:36
国有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 网络金融部成标配
国有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 网络金融部成标配

  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 工行半年报最亮眼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发自广州 在经历了多个季度净利润放缓、不良“双升”之后,四大国有银行迎来了转机。 截至8月31日,四大国有银行交出了2017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净利润增速集体回升的同时,资产质量也触底反弹。 今年上半年,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1537亿元、1105亿元、1087 亿元和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02%、3.4%和3.81%。工行仍然是最赚钱的银行。 而在去年同期,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净利润增速仅分别为0.8%、2.52%、0.5%和1.25%。 在资产质量方面,农行不良贷款率依旧最高,为2.19%,其他三家依次为工行、建行、中行,分别是1.57%、1.51%、1.38%,中行最低。但四大行不良率相对上年末均有所降低,显示资产质量有所好转。 四大行半年报透露出的信息不言而喻。在8月30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这是四年以来比较亮眼的一份半年报。这说明外部经济环境在大幅度改善。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也表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从当前新增贷款需求就可以看出”。 招商证券马鲲鹏分析团队指出,目前四大行核心盈利能力、息差与不良改善等方面表现均优于同业,业绩提升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工行拨备覆盖率已经回升至145.8%的水平。该团队预计,此后四大行逐步、持续释放业绩的前提条件便已成熟,四大行业绩持续向上的趋势将继续深化。 工商银行最赚钱 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拨备前利润2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增速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在计提610亿元拨备后,实现净利润1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对于这份成绩单,工行的评价是“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 易会满评价称,工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数据背后隐藏了很多经营绩效改善的能力”:银行内部结构更完善,竞争更有活力,风险控制能力更强,发展也更具可持续性。 中国银行则成功实现正增长。半年报显示,中行2017年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1105亿元,同比增长3.02%;实现该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037亿元,同比增长11.45%。 中国银行8月30日公告称,该行执行董事陈四清就任该行董事长,同时担任该行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不再担任该行副董事长。因此,陈四清第一次以董事长身份出席业绩发布会。 今年上半年中行的业绩较为亮眼,而2016年年报中,中行利润增长还是负数—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645.78亿元,较上一年下降3.67%。 中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上半年中国银行息差出现了上升,达到了1.84%,比去年全年上升了一个基点。如果考虑到营改增不可比的因素,实际上升了5个基点。中行有19万多亿元资产的大银行,上升一个基点,转化成利息收入将近20亿元。所以这是中行上升经营管理重大的亮点。 “我们是逐季改善的趋势,今年一季度环比去年四季度上升了3个基点,二季度环比一季度上升了8个基点。通过我们的分析,这种息差的改善取决于宏观政策的变化,以及我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内部能力。两个方面共同促成。” 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85.93亿元,同比增长3.3%。农行行长赵欢8月31日在业绩发布会上说,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速回暖,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业务平稳增长,上半年农行生息资产规模、贷款规模以及存款规模日均新增都在10%左右;二是息差回稳,今年上半年农行净息差为2.24%,尤其是二季度比一季度回暖了4个基点;三是成本控制良好,上半年农行成本收入比为28.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四是风险控制。 不良率集体下降 四大行利润回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不良“双降”。在经历过2015年国有四大行“不良”全部双升后,到了2017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等都实现了不良率的全部回落。 “不良‘双降’有利于利润回升。”赵欢表示,上半年全行净利润同比增长3.4%,除了因为业务平稳增长、息差回稳、成本控制良好以外,另一个原因是得益于风险控制。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84.31亿元,同比下降1.18%;不良贷款率2.19%,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表示,2017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情况较好,行内风控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目前农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占比依然高于可比同业,农行决定从现在开始实行净表计划,运用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力争今年把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2%以内。 不过,农行依旧是国有五大行中不良率最高的一家。对于这个问题,赵欢回应称,农业银行的拨备非常充分,风险的补偿能力非常强。“不良贷款的余额2300亿元左右,可用的拨备余额是4100亿元,拨贷比在四行里面最高,尤其是拨贷比3.99%,高出同业平均水平1.5%,意味着如果我们加大处置的力度,我们有能力也有资源让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一个快速的下降。” 上半年工行不良率为1.57%,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贷款逾期率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剪刀差”比年初下降32%,不良贷款同比少增115亿元。 “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剪刀差,这些指标改善给不良贷款今后的劣变,减少了一些压力。”易会满称。 此外,他介绍了工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情况。上半年不良贷款绝对额上升了50余亿元,但实际贷款劣变成的不良贷款是960亿元,上半年处置了911亿元。“其中,现金清收达到42.3%,这个水平在同业中是非常高的。” “这三年,工行各年的不良贷款处置都在2000亿元左右,一年拿出‘真金白银’用以核销贷款650亿-700亿元。工行有大量拨备,有强大的财务能力才能支撑1.5%多的不良水平。”易会满称。 中国银行半年报显示,除了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8个BP外,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77%,较年初下降了34个BP;逾期贷款率1.97%,较年初下降了18个BP。不过,该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和不良贷款之比为91%,较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2015年和2016年期末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1.43%和1.46%,可见中行的不良率经历上升之后目前正在下降趋势。 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指出,未来该行资产质量的管控压力仍然存在。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还是存在着不确定性,市场的预期敏感多变;从国内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过剩产能行业加速出清,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从中行自身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新发生不良压力较大,比如东北、山东等地。 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900亿元,较年初增加100亿元;不良贷款率1.51%,较年初降0.01个百分点,是国有四大行中最低的。 “近期最主要暴露的还是落后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但是这些我们是心里头有底的,所以我们对今年以及今后不良资产,一个是心里有底,二是比较乐观的。”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表示。 建行半年报显示,不良贷款主要还是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采矿业,这三个领域的不良率超过了6%。其中,批发零售业不良率较年初的9%下降到7.5%,显示有所见底,但大型企业集中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不良率还在持续上升。 章更生指出,虽然对资产质量仍存一些隐忧,但不良已经基本见底,或曰“心里有底数”,对未来不良资产的看法总体偏乐观。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研究员指出,大行资产质量指标全面改善,不仅不良率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也出现下降。不仅不良指标好转,关注及逾期作为领先指标也显著好转,预计资产质量改善可持续。 网络金融部成标配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国有四大行也没有忽视这股潮流。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以书面传签形式审议通过了《关于组建网络金融部的议案》,董事会决定在该行组建网络金融部。公告显示,网络金融部作为工行总行一级部室,将统筹全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与管理。至此,四大行都组建了网络金融部。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成立网络金融部,此前四大国有行中的农行、中行、建行相继在2014年、2015年成立了网络金融部。 2014年3月,中国银行总行撤销电子银行部,成立网络金融部,电子银行部网银、手机业务等业务全部划给新成立的渠道管理部,网络金融部主要负责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 同年,农行也成立了网络金融部,未直接取消电子银行部,与电子银行部合署办公,重点推进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的网络金融客户新增了5414万户,同比多增5%。“在农行做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累计达到7.6亿户,上半年网络金融这一块的营业收入是62.1亿元,这个数字在四大行中间排在第一。”赵欢说道。 2015年初,建行也将原电子银行部更名为网络金融部,发力五大领域:即三大网络渠道、三大生活平台、三个创新产品、三项智能技术和O2O体系。 工行的网络金融部是在原电子银行部基础上组建而来。时代周报记者从该行获悉,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吴翔江将担任网络金融部总经理。网络金融部将负责该行智慧银行战略的落地实施,统筹全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与管理、全行网络金融平台的用户发展与建设运营,以及全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动、合作。 “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要做一些变革。要尊重科技金融的发展规律,建立有别于传统银行的这么一个用人激励机制、运营模式、研发机制等,在内部我们要做一些机制的配套。”易会满在业绩说明会上说。 自2015年9月,工行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升级发展战略以来,该行持续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截至今年6月末,融e行客户数突破2.67亿户,客户数、用户黏性和市场份额稳居市场第一;网络融资余额7420亿元,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易会满表示:“大家不要对我们传统的商业银行过度担心,实际上银行的传统优势始终是保持着,因为我们有信用,我们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对于整个创新这块只要采取一些措施,我们是能够扬长避短。”[详情]

时代周报 | 2017年09月05日 05:00
邮储银行半年赚266亿再战A股 多家港股银行欲回归
邮储银行半年赚266亿再战A股 多家港股银行欲回归

  赴港上市未满一年 邮储银行再战A股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实习生 向海霞 发自广州 赴港上市不满一年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宣布回归A股。 8月29日,邮蓄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A股发行数量不超过51.72亿股新股,折合不超过A股发行后总股本的6%,且不包括根据超额配售权可能发行的任何股份,每股面值1元人民币,拟上市地点为上交所。 公告称,此次A股发新股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申请A股上市的议案已经获得董事会会议通过,将提请201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2017年第二次内资股类别股东大会及2017年第二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及证监会审议批准。 事实上,不仅是邮储银行,大部分赴港上市的银行都宣布了回归A股的计划。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在港上市的地方银行中,除了天津银行、九台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外,都已宣布将冲击A股IPO以实现“A+H”上市,这些银行的A股上市方案或被各自股东大会通过,或已进入证监会A股上市排队名单,但暂时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但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与城商行、农商行有明显的不同。“相对城商行农商行来说,邮储银行要特殊一点,毕竟是央企当中的大银行,回归A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工农建等国有银行都是A+H股的战略布局。”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邮储银行回归A股没有任何问题。 8月30日,邮储银行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目前本行A股IPO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有关A股IPO的进展,请持续关注本行的对外公告。 净利润大增 半年赚266亿 2016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4.76港元/股,募资规模约合566.27亿港元,这一规模,使邮储银行成为自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 为了在香港上市,邮储银行当时组建了超级豪华的发行队伍:联席保荐人包括中金香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银美林,独家财务顾问为瑞银。此外,还引入了蚂蚁金服、腾讯、中国人寿等10家战略投资者。 从上市之日截至8月29日,邮储银行225个交易日合计跌幅为0.23%,该股去年9月份上市以来,大多数时间都低于IPO价4.76港元。但在宣布回归A股的第二天,邮储银行股价大涨3%,报收4.80港元/股。 邮储银行在公告中指出,回A股上市的目的是为保障本行未来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并满足监管部门日益严格资本充足率要求,本行需通过A股发行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建立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截至今年6月30日,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7%、8.72%和8.72%。勉强满足监管设定的资本“红线”。 在宣布回归A股的同一天,邮储银行公布了半年报。2017年上半年,邮储银行营业收入为1059.73亿元,同比增长13.60%;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为266亿元,同比增长14.51%。 与其他银行资产、负债纷纷“瘦身”不同,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为8.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负债总额为8.17万亿元,增长3.29%。 上半年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3.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84亿元;不良贷款率0.82%,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0.57%,较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两个区域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加10.80亿元和2.12亿元,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导致产生不良贷款。 该行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低端制造行业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企业经营萎缩、应收账期拉长、资金链紧张,导致形成不良贷款。”该行解释称。 该行最大的单一借款人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截至2017年6月30日,该行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贷款余额为1865.63亿元,占该行资本净额的38.41%。这与银监会要求低于10%相违背,不过邮储银行称,过去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高达2400亿元授信额度,该额度获银监会批准。 邮储银行称,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该经银监会批准的额度下的贷款余额为1793亿元,扣除该1793亿元后,该行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贷款余额占该行资本净额的1.50%。 由于出色的表现,市场对邮储银行的价值认可度有所提升。近日,标普全球评级宣布,对邮储银行予以“A”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和“A-1”的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对其长期评级的展望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目前标普予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一致。 此外,惠誉评级宣布,对邮储银行予以“A+”级别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F1+”级别的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对邮储银行评级展望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一致,这是惠誉目前予以中国商业银行最高的信用评级。 多家港股上市银行欲回归A股 邮储银行计划返回A股并非个案。近两年来,在港上市的地方银行除天津银行、九台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外,都已宣布将冲击A股IPO以实现“A+H”上市,但目前未有一家地方银行实现“A+H”。 实际上,内地银行股由于在港股市场知名度较低,估值相对偏低,交易量和流动性均不及A股市场。获得A+H融资渠道,后续融资可以不受制于单一市场规则和行情状况限制,资金层面更加稳健,大部分港股银行都计划回归A股。 “目前A股市场重点解决堰塞湖的问题,一些农商行城商行已经在港股上市,市场不希望他们回来A股抢资源。目前IPO的常态化或者说IPO的扩容是优先满足没有上市的优秀企业的融资需要,像一些在港股挂牌的城商行农商行,目前让他们暂缓也是必要的,因为毕竟他们已经上市了,这样也可以将更多资源给到其他内地企业。”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众多欲实现“A+H”的地方银行中,盛京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青岛银行以及郑州银行无疑是行动最为迅速的。上述银行不但已在证监会网站预披露了招股说明书,而且均先后进入了A股IPO首发排队名单之中。 但这5家H股上市的银行如今在A股正常排队的仅剩下哈尔滨银行和郑州银行两家,而盛京银行、徽商银行、青岛银行等3家银行在两个月内相继被剔除出A股IPO正常排队名单。 其中,“终止审查”的盛京银行撤回A股IPO申请的原因为董事会成员与股权结构出现变动。而“中止审查”的徽商银行与青岛银行,同为触发证监会规定的A股首发中止审查“情形四”,即发行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或者其他导致审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 郑州银行的A股首发处于已反馈阶段,并已完成首轮资料补充;由于锦州银行A股IPO尚未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该行审议通过将A股发行议案有效期延长12个月。 总部位于重庆的两家银行也计划回归A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曾于今年4月28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拟在上交所上市;2016年10月,重庆银行收到了银监会的批复,同意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 “发行A股是重庆银行的长期战略,可以补充资金和持续发展,去年获中银监批准发行A股,目前还在等中证监的审批。”重庆银行高层近日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但与城商行、农商行不同,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其返回A股的步伐会加快。“邮储银行是块头比较大的央企,从发展和规模效应这些方面讲,还是有扩大融资的需要。”董登新说。[详情]

时代周报 | 2017年09月05日 05:00
上海银行半年考:净利润同比增长6.57% 不良率下降
上海银行半年考:净利润同比增长6.57% 不良率下降

  上海银行半年考:净利润同比增长6.57% 不良率下降 文/曾令俊 8月24日晚间,上海银行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个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该行在净利润、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业务结构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截至2017年6月末,上海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96亿元,同比增长6.57%。 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不良压力持续缓释。截止今年6月底,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69.83亿元,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59.06%,较上年末提高3.56个百分点。 由于表现良好,上海银行也获得了基金经理的“青睐”。公告显示,十大流通股东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个险万能、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证上海国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工商银行-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鹏华中证银行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建设银行-上证18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为新进流通股东。 资产质量改善 报告期末,该集团资产总额为17114.16亿元。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6009.08亿元,较期初增长8.47%,其中,零售贷款占比22.64%,较期初提升1.14个百分点。客户存款余额8807.52亿元,较期初增长3.73%。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海银行资产结构出现调整,其中投资类资产、同业资产减少,而信贷类资产增加。 “2017年上半年以来,我行根据市场和自身经营战略要求,加大一般性负债组织力度,同时适当控制同业负债规模。截至2017年6月末相关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即使考虑同业存单因素,同业负债占比也在监管指标内。下半年,我行将根据市场变化及监管要求,持续优化包括同业业务在内的资产负债结构,坚持发展导向,确保实现全年经营管理目标。”在8月29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上海银行副行长黄涛表示。 上海银行表示,集团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增长。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1.90亿元,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0.72%,同比提升2.15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有所改善,报告期末,该集团不良贷款余额69.83亿元,较期初增加4.85亿元,不良贷款率1.16%,较期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59.06%,较期初提高3.5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上海银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43亿元,同比少计提14.63亿元,主要原因是资产质量改善,拨备相应减少。 “我行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控,持续遏制风险新增、加大不良化解,2017年不良率预计继续保持稳定。”黄涛表示,2017年上半年我行对公贷款主要投向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贷款定价的平均水平有提升的趋势。 报告期末,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0%,较期初提高0.2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40%,较期初提高0.27个百分点。 而为了顺应银行业监管趋势、拓宽资本融资渠道、满足更高的资本要求,上海银行计划发行2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优先股,以计入本该行其他一级资本,近日此项计划已经得到上海银监局的批准。 零售业务转型 在上海银行各项指标持续改善的同时,该行也在积极聚焦零售业务的转型升级,报告中表示:“以消费金融发展推动零售资产结构调整。”上海银行曾在2016年报中指出,未来该行将继续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快零售信贷业务转型。 “近年来我行把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居民消费转型升级趋势的机遇,将消费金融作为战略特色业务重点培育,推动零售信贷贡献度整体提升。2017年上半年,加大信用贷营销推广,优化申请和提还款全线上操作功能,提升客户体验;顺应移动互联趋势,加大线上渠道消费信贷客户拓展;大力拓展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丰富分期产品体系,完善分期营销模式。”上海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施红敏表示。 数据显示,2017年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含信用卡)1,350亿元,比2016年末增长14.33%。其中,消费贷款(含信用卡)余额占比42.47%,较2016年末提升4.89个百分点。 就在此次半年报发布之前,由上海银行联合携程等三家公司,发起的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17日完成工商登记。该司已于8月11日获得上海银监局的开业批复,并已于8月28日正式开业。半年报显示,尚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人民币,上海银行持股比例为38%。 黄涛表示,尚诚消费金融公司将坚持走普惠金融发展之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公司将深耕旅游行业,深挖携程在客户、消费场景、客户营销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发覆盖旅游全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建立和形成品牌影响力。 “公司将打造三大能力,即利用股东优势,打造低资金成本管理能力;以消费场景为基础,积极开拓线上和线下的优质资源,打造全消费场景平台能力;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打造高效的风控能力。” 在直销银行方面,该行互联网客户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6月末,客户数已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89.11万人,增幅达36.01%;其中他行客户占比99.5%以上,非分行所在地客户超过8成,有效拓展了该行服务半径,交易金额累计777.45亿元,理财产品销售额53.32亿元,贷款累计发放额35.40亿元,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银行董事会秘书李晓红表示,直销银行继续推进“互联网+企业+金融”的实践,重点打造在线账户、新型支付结算等核心竞争力,完善及创新5大类13小类产品,涵盖支付结算、风险控制、在线融资、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多项产品如电子联名卡闪付业务等均为国内首创,市场应用效果良好。 同时,针对互联网业态中对于金融服务需求的痛点,将各项金融服务融合到大型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及大型企业集团等目标市场客户的生态圈中,使金融服务和产业应用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银行、企业及C端客户的多赢,并在50余家大型平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及合作。 “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直销银行通过加强科技与业务融合,引入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模式,建立了适应互联网市场要求的敏捷开发组织,取得了良好效果。”李晓红说。[详情]

时代周报 | 2017年09月05日 05:00
盈利回升不良下降 银行业业绩好转
新华社 | 2017年09月04日 15:39
上市银行转型进入下半场 零售市场成兵家必争之地
上市银行转型进入下半场 零售市场成兵家必争之地

  往年业绩发布期间,净利增速下滑、不良双升成为笼罩在上市银行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今年上半年虽然这一现状并未完全改观,但是多家银行零售转型的成果初现,增加了不少看点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 8月31日,25家上市银行今年中期业绩全部披露完毕。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与技术脱媒持续加速,银行已基本告别高增长模式,进入比拼转型的“下半场”。 零售业务因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相对较弱、经营风险较低而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在今年中期报告中都强调了其零售业务的提升对业绩的贡献程度。 江苏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零售在银行的利润贡献、信用风险分散、流动性支持、资本节约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零售业务风险也相对分散,业务单笔规模较小,单个个体违约概率也较低。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个人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优于对公贷款。 得零售者得天下? 《投资者报》记者梳理25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在披露了零售银行业务营收的18家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总收入比重最高,接近50%,其次是常熟银行,达到42%。此外,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比超过30%。 平安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银行资产端结构的调整在二季度继续进行,同业资产与证券投资类资产环比一季度继续收缩,资源更多向信贷资产倾斜。而低资本消耗、低不良的零售贷款是信贷资产的主要配置方向。 最早提出向零售转型的招商银行今年的零售业务继续大步领跑。截至今年6月底,招行零售客户数达97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9%;管理零售总资产(AUM)逼近6万亿元大关,较上年末增长6.65%;零售客户存款余额1.3万亿元,继续位居股份制银行首位。零售金融税前利润277亿元,占比57%;零售金融业务营业净收入达561亿元,占比近50%,受益于此,招商银行成为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的股份制银行。 提出“零售突破”的平安银行,今年上半年零售贷款增量是公司贷款增量的9.2倍。平安银行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其零售贷款余额 65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平安银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上半年零售业务利润总额占比高达64%,零售业务成为业绩发展的支柱。 从今年一季度最早提出“缩表”(即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保持负增长)的中信银行也希望通过发力零售来加快向“轻资本”转型。“中信银行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交叉销售力度、推动管理资产增长、加快个贷业务发展等多方面措施探索出零售业务发展的差异化路线。”该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中信银行本来以对公业务为传统优势,但其今年上半年零售板块也实现净收入228亿元,同比增幅近29%,营收占比达近32%,较上年提升近6个百分点。 不仅股份制银行借零售突围,以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也加大了零售业务的力度。江苏银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新富人群的增加和消费转型升级都为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为此,江苏银行将大零售聚焦在财私业务和消费信贷这两大重点上。以零售金融创新产品金e融网贷产品为例,上半年贷款余额近99亿元,比年初增加272%。 此外,银行青睐零售业务的原因还在于个人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江苏银行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个人贷款不良额与不良率较年初实现“双降”,资产质量比公司业务更为优质。 搭上科技快车 不难发现,银行在向零售转型的过程中,科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托账户+、大数据技术等实现精准和场景化营销,我们零售业务网络获客能力快速增长。”中信银行说。 8月29日,平安银行推出首家纯零售网点“智能门店”。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介绍,本次零售战略转型过程中,平安银行将对公业务实行分行集中管理,所有线下网点转型为零售网点。客户在这里可以一站式办理银行零售业务以及综合金融业务;同时新门店还在空间、家具等各方面通过嵌入智能化、人性化的配套设备,构建以“智能化+O2O+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据悉,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缩减了所有费用,唯独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0%,大部分用于零售业务。截至6月末,平安专利申请数已达1458项,覆盖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技术及风险监测等多个技术领域。 江苏银行也在今年提出了“智慧零售”的目标。具体做法就是在线上推动场景升级、体验升级、跨界升级,把个人大额存单、个人结构性存款等更多的零售业务放在线上;在线下试点推广智慧网点,计划年末智能化网点达到100家。同时该行还在进行二期功能开发,将更多的业务迁移到智能设备上。据了解,江苏银行还在进行新零售CRM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客群维护、全流程管理、全渠道投顾、全纬度画像、全终端操作、全条线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业务的争夺战并不局限在存贷款上,理财领域同样是科技的“战场”。招行去年年底推出“摩羯智投”后,截至今年7月底,其规模已突破50亿元。今年8月份,江苏银行也推出“阿尔法智投”的智能投顾服务模块,囊括基金、理财、保险、贷款等多项金融服务,是国内首个“投资+融资”一体化的线上综合服务。■[详情]

投资者报 | 2017年09月04日 08:06
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 银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
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 银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

   综合分析近日披露的25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业绩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部分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趋于好转。不少股份制银行更加重视不良贷款问题,主动加快不良贷款释放,积极核销清收。另外,经济增长呈现底部企稳并局部回暖向好的态势,这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观察银行经营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银行资产质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综合分析近日披露的25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部分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趋于好转。 不良生成放缓趋势显现 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衡量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上,除了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及正常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是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是1.51%,比去年年底降低了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实际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2017年中期业绩发布上,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陈彩虹说。 不仅是建行,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7%、2.19%、1.38%和1.51%,下降幅度分别为0.05%、0.18%、0.08%和0.01%。 五大国有银行半年报显示,资产质量指标全面改善,不仅不良贷款指标好转,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作为领先指标也显著好转。从半年报数据看,工行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和剪刀差等关键指标全面下降,其中不良贷款率是自2013年不良贷款“双升”以来首次实现“单降”。 中行董事长陈四清也表示,中行关注类贷款比率2.77%,比一季度末下降11个基点。逾期贷款金额、比率实现“双降”,6月末集团逾期率1.97%,较上年末下降18个基点。中原证券分析师刘冉认为,这意味着中行贷款质量全面好转。 除国有大行外,城市商业银行也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不良生成放缓趋势,如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下。其中,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86%,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1%,与过去6个季度持平。其他一些城商行中虽然不良贷款率稍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如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主动加快不良贷款核销 相比较而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率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其中,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2.09%,不良贷款余额达633.97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1158.67亿元,占比3.83%,较去年末上升1个基点。对此,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杨荣表示,浦发银行资产质量在恶化,不良率环比大幅回升,估计是事件性因素导致,关注类占比也在回升,逾期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不良生成率在提高。 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还有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等。其中,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1.69%,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至1.76%,较上年末增加0.02个百分点;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则升至1.68%。 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具体来看,截至上半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1.65%,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1%,较上年末减少0.16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1.58%,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 与过去通过贷款重组等方式掩盖不良贷款的做法不同,多家股份制上市银行都正视不良贷款问题,主动加快不良贷款释放,积极核销清收。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对平安银行进行深度调研发现,该行2016年专门成立特殊资产管理部门处理公司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2017年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44亿元,同比增长66.52%,其中信贷资产40亿元,包括已核销贷款17.69亿元,现金回收率达90%,其余则采取以物抵债方式收回。此外,公司明显加大贷款核销力度,上半年核销不良贷款188.9亿元,同比增73%。不良资产处置初现成效。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可期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企稳与大环境息息相关。经历2015年不良贷款呈规模暴露后,2016年起不良贷款出现边际企稳迹象。银监会公布,截至2017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环比持平,不良贷款余额1.64万亿元,环比新增563亿元,增量较一季度下降。关注类贷款率3.64%,环比下降13个基点,余额3.4万亿元,环比下降53亿元。关注类贷款率已连续3个季度处下降态势,且二季度实现关注类贷款“双降”,不良贷款整体放缓趋势确立。 那么,银行资产质量改善的趋势能否持续?对此,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目前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信号更加明显,资产质量出现转折的曙光进一步显现。“当前,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态势比较明朗,这为下半年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尽管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和新旧动能转换问题,但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举措的进一步落地,经济增长呈现底部企稳并局部回暖向好的态势,这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对今年以及今后的不良资产较为乐观。他指出,近期最主要暴露的还是落后的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与此同时,建行在风险防控过程中,贷前、贷中、贷后等各个环节都有较为先进、有效的做法,确保资产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此外,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未来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仍然存在。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敏感多变。从国内看,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过剩产能行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详情]

拆解上半年银行资产结构:贷款占比过半 同业理财暴跌
拆解上半年银行资产结构:贷款占比过半 同业理财暴跌

  本报记者 辛继召 深圳报道 从上半年25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端结构看,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负增长,使得其占比下降;贷款增速大幅下降,但占比近年来首次超过银行总资产的50%。 导致银行资产规模增速下降乃至“缩表”的因素中,除同业压缩外,应收款项类投资是主要原因。 其中,多家银行同业理财大幅减少,甚至在千亿以上。对于债券和非标投资,部分银行一方面增配债券,另一方面压降或不新增非标投资。 同业和投资萎缩、贷款回流“表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末,在A股上市的25家银行资产总额超过1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相比2016年的13.4%大幅下滑。 其中,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出现“缩表”,较去年底减少2.18%、4.72%和2.50%。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也在1%以下,分别为0.34%、0.99%。 其中,从银行资产端而言,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资产类别负增长,占比下降;贷款增速虽然降低,但占比逆势上升。 具体来看,截至2017年6月末,25家银行同业资产(包含存放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贷款增速分别从2016年的-7.2%、-3.4%、12.2%下降为-9.0%、-3.4%、7.3%。贷款占比从2015年末、2016年末的49.3%、48.3%提高到今年上半年末的50.3%。 导致今年上半年银行资产规模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同业收缩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 以同业而言,近年来其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到2017年6月末,25家银行同业资产占比从去年末的7.0%下降至6.1%。 中信银行上半年主动压降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1936亿,下降18.5%,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下降51.5%。民生银行上半年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合计3074.1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544.18亿元,降幅33.44%;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5.33%,比上年末下降2.50个百分点。 对同业资产,“我们会维持去年的规模,最终可能会微增。但是会在结构略作调整。”有北京股份行高管称。 同业还面临负债端的压力。北京某股份行高管表示,去年以来,银行揽储压力巨大。虽然该行一直想压缩同业负债的规模,包括同业存单等的规模,但由于自营存款很难涨上来,因此同业负债也很难压下去。“同业负债的压降幅度还要看自营存款增加的情况。” 此外,多家银行在财报中反应,由于市场资金价格高企,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平均成本率上升。 拆解应收款项类投资 近年来,随着同业资产的收缩,应收款项类投资不断增加。但在2017年上半年,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却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等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下降,上半年分别下降11.3%、18.8%、22.5%、18.0%、39.0%;另一方面,贵阳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等的应收款项类投资猛增,上半年分别增加35.7%、52.4%、46.8%、35.5%。 一般而言,应收款项类投资对应的是银行的债券、非标准债权资产等方面的投资。基础资产较为复杂,分类也不统一。 穿透来看各家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子项目增减,可见其投资及偏好不同。 中信银行财报显示,上半年末主动压缩应收款项类投资8438.95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占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投资的近一半,上半年减少553亿元,下降11.5%;低收益银行票据类资产减少1307.07亿元,下降53.03%。 民生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为资产管理计划,占比88%,上半年减少1420亿元,下降13.6%;信托受益权增加41亿元。 浦发银行上半年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2278亿元,主要是资金信托计划及资产管理计划减少178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1.7%;同业理财减少604亿元,下降81%;但债券上半年增加306亿元,增加40%。 光大银行上半年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1128亿元,主要是同业理财减少,上半年下降1262亿元,降幅83.9%;但信托及其他受益权增加134亿元。 有股份行高管表示,监管此前对“非标”的定义有扩大,开始要求明确的穿透和界定,相比银行自己内部认定的口径有所扩大。出于达标的考虑,该行压缩了非标资产的规模。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加1310亿元,主要是资产管理计划及信托计划增加881亿元,产业基金新增197亿元,委托债券投资新增近180亿元。江苏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加883亿元,资产管理计划及信托计划等新增878亿元。 招行对应收款项类投资披露较为详尽。截至2017年6月末,招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为5823.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4%,主要是非标准债权投资增加。其中,票据资产增加176亿元,非标中的贷款增加779亿元。招行高管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招行上半年理财业务资金余额下降1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监管要求退出了一些同业理财业务,这项下降了1000多亿元。在资产配置方面,今年上半年重点配置了债券类资产,同时配置权益类资产,通过优化大类资产配置更好地管控好风险。 兴业银行上半年同业专营非标投资规模较去年底减少2382亿元,下降21%。兴业银行同业理财减少近2700亿元,余额降至1900余亿元。该行高管在业绩会上表示,同业业务对公司依然有很大贡献。作为大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同业业务依然是战略重点。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四大行客串被告涉诉金额逾200亿 建行涉案金额73亿
四大行客串被告涉诉金额逾200亿 建行涉案金额73亿

  本报记者 毛宇舟  截至8月31日,上市银行2017年中期业绩已经全部披露完毕,多家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好转,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然而,中报同时显示,上市银行以原告或被告的方式卷入一些未决诉讼。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上半年,四大行作为被告的未决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元,部分银行6月末的金额比年初有所减少。 工商银行中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涉及该行及其子公司作为被告的未决诉讼标的总额为54.83亿元。相比去年年底的55.15亿元,减少了0.32亿元。 农业银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该行作为被告、仲裁被申请人或第三人的未结诉讼、仲裁涉及的标的金额为81.04亿元。根据法庭判决或者法律顾问的意见,该行已作出的准备为人民币68.24亿元,比去年年底增加近8亿元。 建设银行中报披露,截至6月底,该行尚有作为被起诉方、涉案金额约为73.29亿元的未决诉讼案件及纠纷,比去年年底减少4.54亿元。 中国银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该行在正常业务经营中存在若干法律诉讼及仲裁事项,根据法庭判决或者法律顾问意见确认的诉讼损失准备余额为人民币7.23亿元,比去年年底减少了0.04亿元。 据此统计,上半年四大行作为被告的涉案金额超过了200亿元。有银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银行成为被告,很多是因为委托贷款产生的纠纷。 此外,作为贷款主体,银行作为原告的诉讼案件在今年上半年也有所增加。 浦发银行中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作为原告已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有5349笔,涉及金额为434.38亿元;作为被告被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案件有173笔(含第三人),涉及金额人民币28.59亿元。去年年底,浦发银行作为原告已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有4068笔,涉及金额人民币326.8亿元;作为被告被起诉尚未判决的诉讼案件有185笔,涉及金额人民币17.35亿元。可以看到,无论是作为原告还是被告,该行涉及金额都有提升。[详情]

上市银行涉房贷款逾22万亿元:开发贷重拾升势
上市银行涉房贷款逾22万亿元:开发贷重拾升势

  本报记者 张 歆  商业银行与房企这对“老铁”,在2017年上半年对“友谊的小船”进行了翻修,双方最终决定:去年负增长的开发贷可以重拾升势,但步伐要小;去年高歌猛进的按揭贷则必须降速、调结构。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独家统计发现,25家A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去年合计的涉房贷款为22.6万亿元,较去年年底的20.47万亿元(均采用集团或合并口径相关数据)增长了2.13万亿元,增幅为10.4%。其中,开发贷增幅为8.33%;按揭贷为10.89%。 此外,中报显示,多家国有大行开发贷的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而股份制银行披露出来的数据则要好得多。 12家银行开发贷余额、占比双升 截至今年中期,上市银行对公业务中涉及房地产业的贷款(开发贷)余额合计4.68万亿元,较2016年年底的4.32万亿元增长了0.36万亿元,增幅为8.33%。25家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的开发贷余额较去年年底上升,其中,12家银行的开发贷占比也保持正增长(另有1家银行持平)。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2016年,开发贷的绝对值较2015年年底出现了负增长,且仅有5家银行的开发贷占比增长。 截至今年中期,中国银行房地产业对公贷款的余额依旧在上市银行中保持领先,为8151.34亿元,占其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7.65%;工银行的开发贷余额超过了7000亿元,为7145.95亿元,占比为5.15%;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开发贷余额则在5000亿元上下,分别为5628.79亿元和4926.85亿元,两家银行该类贷款的占比分别为5.41%和3.94%。 股份制银行整体而言对于开发贷兴致较高,开发贷占比在6.8%-10.3%之间。相对而言,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对于开发贷款热情不高,今年中期的开发贷占比均低于年初,其中,兴业银行更是余额和占比“双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期,上市银行开发贷的资产质量分化明显。披露了开发贷资产质量的三家国有大行开发贷不良贷款率均超过了2%,甚至最高达到2.26%。不过,并非所有上市银行开发贷的不良贷款率都较高,股份制银行披露出来的数据要好得多:兴业银行该项指标为0.62%,中信银行为0.07%,浦发银行为0.28%,招商银行为1.07%。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上市银行开发贷的抵质押率去年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其对应的风险有所上升,而且很可能在目前的报表中还未显现”,某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报记者查找上市银行财报发现,某国有大行房地产业贷款中,抵质押贷款的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约八成降至2016年年底的七成以及今年中期的六成。 按揭贷增速放缓 多家银行“调结构” 2016年,楼市行情火热,市场总结其背后原因是“钱太多”。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按揭贷款的增速明显下降。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5家上市银行今年中期个贷业务中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合计为17.92万亿元,较2016年年底的16.16万亿元增长了1.76万亿元,涨幅约10.89%;而2016年的住房按揭贷款较2015年年底的增幅为35%。当然,从绝对值来看,涉房贷款中,住房按揭贷的余额仍远远高于对公开发贷的余额。 25家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按揭贷规模均超过了3万亿元,分别为3.96万亿元和3.62万亿元。此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的按揭贷款占比均超过了20%。不过,上市银行纷纷表示,上半年住房按揭贷款进行了“调结构”。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上半年,工商银行新增个人按揭贷款主要是支持自主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中,首套房贷款占比超过90%。“在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中,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比例大概在1比1,热点城市逐渐下降,16个热点城市的住房占比,较去年年底减少1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副行长刘强在中国银行2017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中国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中把握投放节奏,调整业务结构,抓好发展质量。在新发放贷款中,贷款发放节奏体现了一线城市“控”、二线城市“稳”、三、四线城市“择优”的不同策略。 此外,建设银行也表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百姓购买自住房信贷需求。[详情]

拆解银行新增信贷投向:七成投向公司贷款 房贷踩刹车
拆解银行新增信贷投向:七成投向公司贷款 房贷踩刹车

   本报记者 王晓  实习生 孙美琦 北京报道 银行2017 半年报透视 2016年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高达91.43%;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51.40%。在房地产调控的要求下,多数商业银行房贷新增比照去年同期不得新增,新增按揭增速已经明显下滑。四大行上半年新增按揭12361.42亿元,去年这一规模为13790.38亿元。 随着半年报披露收官,银行贷款投向秘密揭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6家银行半年报发现,银行业的信贷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上半年26家上市银行(A股25家+H股邮储银行)新增贷款总额53355.57亿元。在国家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上半年房贷狂飙的情况已有所回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规模19123.21亿元,在个人贷款中仍占据半壁江山,在全部新增信贷规模中占35.84%。去年上市银行(15家A股上市)这一数据为20029.03亿元,占比达46.58%。 此外,对公贷款新增规模38679.22亿元,在近两年的新增贷款中占比首次过半达到72.49%;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7958.54亿元,占比41.76%。 房贷下降,消费贷崛起 作为银行业务的“稳定器”,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28625.86亿元,占比53.65%,与去年同期占比相当。不过其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2016年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高达91.43%;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51.40%。在房地产调控的要求下,多数商业银行房贷新增比照去年同期不得新增,新增按揭增速已经明显下滑。四大行上半年新增按揭12361.42亿元,去年这一规模为13790.38亿元。 某国有银行西北地区分行人士介绍,总行今年对房贷新增额度卡得很紧,在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各地额度有限,一般当月额度在月初两天内就已经放完,因此后续申请都要排队等额度。“很多楼盘开盘后都在等放款,有些要等上半年。” 宁波银行个人贷款新增49.57亿元,住房贷款新增减少0.97亿元。一位宁波银行人士介绍,房贷业务利率优势不大,该行希望把信贷资源投向收益更高的项目上。 额度紧张的同时按揭贷款利率八五折、九折等优惠已经基本绝迹。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二套房为1.1倍执行,部分地区甚至上浮1.2倍。 另一方面,消费贷款越发受到重视。一位大行江苏地区人士介绍,该行当前个人贷款力推个人信用贷款,针对代发工资客户开白名单提供快贷。“即便控制规模,信用贷款新增也相当快。” “我已经接到好几家银行打电话问要不要信用贷款了。”华南某股份行员工介绍,现在几家银行的方向都是做大零售,小对公。“我们对公人员现在都要求去做信用卡。” 西南某城商行人士也介绍,该行当前对于消费贷款更为青睐,相较于基准利率的房贷业务,消费贷利率普遍上浮30%-4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在个人新增贷款上表现突出。平安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392.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56.27亿元,个人信用卡新增268.74亿元,个体经营贷款新增43.4亿元。 中信银行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1756.91亿元,占新增规模82.42%。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该行信贷资源重点向资本占用及风险相对较低的个人贷款倾斜。当前消费升级对个贷需求较大,零售贷款定价相较新发生的对公贷款有较高收益率。 基建猛增拉动对公,票据成鸡肋 在此前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企业风险逐步暴露的情况下,多家银行对公贷款态度谨慎。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17年上半年新增公司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的上市银行达22家,其中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行、上海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占比均超过100%。 在新增规模上,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突出,分别达7869.47亿和7225.92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随后,分别为5089.56亿、4833.37亿、1891.67亿元。 公司贷款为何突飞猛进?工行半年报显示,中短期公司类贷款增加3000.93亿元,主要是国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生产经营者短期融资需求上升。中长期公司类贷款增加4868.54亿元,主要对接国家重点领域和项目。具体方向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1273.93亿元,主要是上半年公路行业投资快速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增加1273.02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1269.04亿元,为支持重大水利环境和市政设施项目建设。 建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新增3277.67亿元,占新增公司贷款比例达67.81%;邮储银行称重点投向电力、交通、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农行则是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前在新增贷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票据贴现业务,在上半年出现大幅下滑。比2016年末余额减少13949.6亿元。记者统计的26家银行中,除交行、中信小幅增长外,24家票据贴现业务出现萎缩。 “现在票据贴现价格都很高,而且监管越来越严,我们都不爱做了。”一位股份行业务人士告诉记者。以前票据业务价格优惠,而且电票贴现不用发票合同可以加速流通。但当前监管加大对贸易背景的审核,时常会核查以前业务的发票有没有注销掉。“我们现在都不敢接陌生客户拿来的票据贴现。” 农行半年报披露,票据业务平均收益率下降47个基点。规模缩减是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优先保障实体贷款需求。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国有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 网络金融部成标配
国有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 网络金融部成标配

  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回升 工行半年报最亮眼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发自广州 在经历了多个季度净利润放缓、不良“双升”之后,四大国有银行迎来了转机。 截至8月31日,四大国有银行交出了2017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净利润增速集体回升的同时,资产质量也触底反弹。 今年上半年,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1537亿元、1105亿元、1087 亿元和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02%、3.4%和3.81%。工行仍然是最赚钱的银行。 而在去年同期,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净利润增速仅分别为0.8%、2.52%、0.5%和1.25%。 在资产质量方面,农行不良贷款率依旧最高,为2.19%,其他三家依次为工行、建行、中行,分别是1.57%、1.51%、1.38%,中行最低。但四大行不良率相对上年末均有所降低,显示资产质量有所好转。 四大行半年报透露出的信息不言而喻。在8月30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这是四年以来比较亮眼的一份半年报。这说明外部经济环境在大幅度改善。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也表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从当前新增贷款需求就可以看出”。 招商证券马鲲鹏分析团队指出,目前四大行核心盈利能力、息差与不良改善等方面表现均优于同业,业绩提升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工行拨备覆盖率已经回升至145.8%的水平。该团队预计,此后四大行逐步、持续释放业绩的前提条件便已成熟,四大行业绩持续向上的趋势将继续深化。 工商银行最赚钱 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拨备前利润2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增速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在计提610亿元拨备后,实现净利润1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对于这份成绩单,工行的评价是“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 易会满评价称,工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数据背后隐藏了很多经营绩效改善的能力”:银行内部结构更完善,竞争更有活力,风险控制能力更强,发展也更具可持续性。 中国银行则成功实现正增长。半年报显示,中行2017年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1105亿元,同比增长3.02%;实现该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037亿元,同比增长11.45%。 中国银行8月30日公告称,该行执行董事陈四清就任该行董事长,同时担任该行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不再担任该行副董事长。因此,陈四清第一次以董事长身份出席业绩发布会。 今年上半年中行的业绩较为亮眼,而2016年年报中,中行利润增长还是负数—实现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645.78亿元,较上一年下降3.67%。 中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上半年中国银行息差出现了上升,达到了1.84%,比去年全年上升了一个基点。如果考虑到营改增不可比的因素,实际上升了5个基点。中行有19万多亿元资产的大银行,上升一个基点,转化成利息收入将近20亿元。所以这是中行上升经营管理重大的亮点。 “我们是逐季改善的趋势,今年一季度环比去年四季度上升了3个基点,二季度环比一季度上升了8个基点。通过我们的分析,这种息差的改善取决于宏观政策的变化,以及我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内部能力。两个方面共同促成。” 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85.93亿元,同比增长3.3%。农行行长赵欢8月31日在业绩发布会上说,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速回暖,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业务平稳增长,上半年农行生息资产规模、贷款规模以及存款规模日均新增都在10%左右;二是息差回稳,今年上半年农行净息差为2.24%,尤其是二季度比一季度回暖了4个基点;三是成本控制良好,上半年农行成本收入比为28.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四是风险控制。 不良率集体下降 四大行利润回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不良“双降”。在经历过2015年国有四大行“不良”全部双升后,到了2017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等都实现了不良率的全部回落。 “不良‘双降’有利于利润回升。”赵欢表示,上半年全行净利润同比增长3.4%,除了因为业务平稳增长、息差回稳、成本控制良好以外,另一个原因是得益于风险控制。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284.31亿元,同比下降1.18%;不良贷款率2.19%,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表示,2017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情况较好,行内风控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目前农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占比依然高于可比同业,农行决定从现在开始实行净表计划,运用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力争今年把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2%以内。 不过,农行依旧是国有五大行中不良率最高的一家。对于这个问题,赵欢回应称,农业银行的拨备非常充分,风险的补偿能力非常强。“不良贷款的余额2300亿元左右,可用的拨备余额是4100亿元,拨贷比在四行里面最高,尤其是拨贷比3.99%,高出同业平均水平1.5%,意味着如果我们加大处置的力度,我们有能力也有资源让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一个快速的下降。” 上半年工行不良率为1.57%,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贷款逾期率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剪刀差”比年初下降32%,不良贷款同比少增115亿元。 “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剪刀差,这些指标改善给不良贷款今后的劣变,减少了一些压力。”易会满称。 此外,他介绍了工行的不良贷款处置情况。上半年不良贷款绝对额上升了50余亿元,但实际贷款劣变成的不良贷款是960亿元,上半年处置了911亿元。“其中,现金清收达到42.3%,这个水平在同业中是非常高的。” “这三年,工行各年的不良贷款处置都在2000亿元左右,一年拿出‘真金白银’用以核销贷款650亿-700亿元。工行有大量拨备,有强大的财务能力才能支撑1.5%多的不良水平。”易会满称。 中国银行半年报显示,除了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8个BP外,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77%,较年初下降了34个BP;逾期贷款率1.97%,较年初下降了18个BP。不过,该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和不良贷款之比为91%,较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2015年和2016年期末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1.43%和1.46%,可见中行的不良率经历上升之后目前正在下降趋势。 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指出,未来该行资产质量的管控压力仍然存在。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还是存在着不确定性,市场的预期敏感多变;从国内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过剩产能行业加速出清,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从中行自身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新发生不良压力较大,比如东北、山东等地。 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900亿元,较年初增加100亿元;不良贷款率1.51%,较年初降0.01个百分点,是国有四大行中最低的。 “近期最主要暴露的还是落后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但是这些我们是心里头有底的,所以我们对今年以及今后不良资产,一个是心里有底,二是比较乐观的。”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表示。 建行半年报显示,不良贷款主要还是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采矿业,这三个领域的不良率超过了6%。其中,批发零售业不良率较年初的9%下降到7.5%,显示有所见底,但大型企业集中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不良率还在持续上升。 章更生指出,虽然对资产质量仍存一些隐忧,但不良已经基本见底,或曰“心里有底数”,对未来不良资产的看法总体偏乐观。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研究员指出,大行资产质量指标全面改善,不仅不良率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也出现下降。不仅不良指标好转,关注及逾期作为领先指标也显著好转,预计资产质量改善可持续。 网络金融部成标配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国有四大行也没有忽视这股潮流。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以书面传签形式审议通过了《关于组建网络金融部的议案》,董事会决定在该行组建网络金融部。公告显示,网络金融部作为工行总行一级部室,将统筹全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与管理。至此,四大行都组建了网络金融部。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成立网络金融部,此前四大国有行中的农行、中行、建行相继在2014年、2015年成立了网络金融部。 2014年3月,中国银行总行撤销电子银行部,成立网络金融部,电子银行部网银、手机业务等业务全部划给新成立的渠道管理部,网络金融部主要负责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 同年,农行也成立了网络金融部,未直接取消电子银行部,与电子银行部合署办公,重点推进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的网络金融客户新增了5414万户,同比多增5%。“在农行做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累计达到7.6亿户,上半年网络金融这一块的营业收入是62.1亿元,这个数字在四大行中间排在第一。”赵欢说道。 2015年初,建行也将原电子银行部更名为网络金融部,发力五大领域:即三大网络渠道、三大生活平台、三个创新产品、三项智能技术和O2O体系。 工行的网络金融部是在原电子银行部基础上组建而来。时代周报记者从该行获悉,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吴翔江将担任网络金融部总经理。网络金融部将负责该行智慧银行战略的落地实施,统筹全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与管理、全行网络金融平台的用户发展与建设运营,以及全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动、合作。 “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要做一些变革。要尊重科技金融的发展规律,建立有别于传统银行的这么一个用人激励机制、运营模式、研发机制等,在内部我们要做一些机制的配套。”易会满在业绩说明会上说。 自2015年9月,工行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升级发展战略以来,该行持续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截至今年6月末,融e行客户数突破2.67亿户,客户数、用户黏性和市场份额稳居市场第一;网络融资余额7420亿元,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易会满表示:“大家不要对我们传统的商业银行过度担心,实际上银行的传统优势始终是保持着,因为我们有信用,我们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对于整个创新这块只要采取一些措施,我们是能够扬长避短。”[详情]

邮储银行半年赚266亿再战A股 多家港股银行欲回归
邮储银行半年赚266亿再战A股 多家港股银行欲回归

  赴港上市未满一年 邮储银行再战A股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实习生 向海霞 发自广州 赴港上市不满一年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宣布回归A股。 8月29日,邮蓄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A股发行数量不超过51.72亿股新股,折合不超过A股发行后总股本的6%,且不包括根据超额配售权可能发行的任何股份,每股面值1元人民币,拟上市地点为上交所。 公告称,此次A股发新股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申请A股上市的议案已经获得董事会会议通过,将提请201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2017年第二次内资股类别股东大会及2017年第二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及证监会审议批准。 事实上,不仅是邮储银行,大部分赴港上市的银行都宣布了回归A股的计划。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在港上市的地方银行中,除了天津银行、九台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外,都已宣布将冲击A股IPO以实现“A+H”上市,这些银行的A股上市方案或被各自股东大会通过,或已进入证监会A股上市排队名单,但暂时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但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与城商行、农商行有明显的不同。“相对城商行农商行来说,邮储银行要特殊一点,毕竟是央企当中的大银行,回归A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工农建等国有银行都是A+H股的战略布局。”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邮储银行回归A股没有任何问题。 8月30日,邮储银行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目前本行A股IPO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有关A股IPO的进展,请持续关注本行的对外公告。 净利润大增 半年赚266亿 2016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4.76港元/股,募资规模约合566.27亿港元,这一规模,使邮储银行成为自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 为了在香港上市,邮储银行当时组建了超级豪华的发行队伍:联席保荐人包括中金香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银美林,独家财务顾问为瑞银。此外,还引入了蚂蚁金服、腾讯、中国人寿等10家战略投资者。 从上市之日截至8月29日,邮储银行225个交易日合计跌幅为0.23%,该股去年9月份上市以来,大多数时间都低于IPO价4.76港元。但在宣布回归A股的第二天,邮储银行股价大涨3%,报收4.80港元/股。 邮储银行在公告中指出,回A股上市的目的是为保障本行未来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并满足监管部门日益严格资本充足率要求,本行需通过A股发行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建立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截至今年6月30日,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7%、8.72%和8.72%。勉强满足监管设定的资本“红线”。 在宣布回归A股的同一天,邮储银行公布了半年报。2017年上半年,邮储银行营业收入为1059.73亿元,同比增长13.60%;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为266亿元,同比增长14.51%。 与其他银行资产、负债纷纷“瘦身”不同,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为8.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负债总额为8.17万亿元,增长3.29%。 上半年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3.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84亿元;不良贷款率0.82%,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0.57%,较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两个区域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加10.80亿元和2.12亿元,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导致产生不良贷款。 该行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低端制造行业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企业经营萎缩、应收账期拉长、资金链紧张,导致形成不良贷款。”该行解释称。 该行最大的单一借款人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截至2017年6月30日,该行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贷款余额为1865.63亿元,占该行资本净额的38.41%。这与银监会要求低于10%相违背,不过邮储银行称,过去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高达2400亿元授信额度,该额度获银监会批准。 邮储银行称,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该经银监会批准的额度下的贷款余额为1793亿元,扣除该1793亿元后,该行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贷款余额占该行资本净额的1.50%。 由于出色的表现,市场对邮储银行的价值认可度有所提升。近日,标普全球评级宣布,对邮储银行予以“A”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和“A-1”的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对其长期评级的展望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目前标普予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一致。 此外,惠誉评级宣布,对邮储银行予以“A+”级别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F1+”级别的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对邮储银行评级展望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一致,这是惠誉目前予以中国商业银行最高的信用评级。 多家港股上市银行欲回归A股 邮储银行计划返回A股并非个案。近两年来,在港上市的地方银行除天津银行、九台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外,都已宣布将冲击A股IPO以实现“A+H”上市,但目前未有一家地方银行实现“A+H”。 实际上,内地银行股由于在港股市场知名度较低,估值相对偏低,交易量和流动性均不及A股市场。获得A+H融资渠道,后续融资可以不受制于单一市场规则和行情状况限制,资金层面更加稳健,大部分港股银行都计划回归A股。 “目前A股市场重点解决堰塞湖的问题,一些农商行城商行已经在港股上市,市场不希望他们回来A股抢资源。目前IPO的常态化或者说IPO的扩容是优先满足没有上市的优秀企业的融资需要,像一些在港股挂牌的城商行农商行,目前让他们暂缓也是必要的,因为毕竟他们已经上市了,这样也可以将更多资源给到其他内地企业。”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众多欲实现“A+H”的地方银行中,盛京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青岛银行以及郑州银行无疑是行动最为迅速的。上述银行不但已在证监会网站预披露了招股说明书,而且均先后进入了A股IPO首发排队名单之中。 但这5家H股上市的银行如今在A股正常排队的仅剩下哈尔滨银行和郑州银行两家,而盛京银行、徽商银行、青岛银行等3家银行在两个月内相继被剔除出A股IPO正常排队名单。 其中,“终止审查”的盛京银行撤回A股IPO申请的原因为董事会成员与股权结构出现变动。而“中止审查”的徽商银行与青岛银行,同为触发证监会规定的A股首发中止审查“情形四”,即发行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或者其他导致审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 郑州银行的A股首发处于已反馈阶段,并已完成首轮资料补充;由于锦州银行A股IPO尚未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该行审议通过将A股发行议案有效期延长12个月。 总部位于重庆的两家银行也计划回归A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曾于今年4月28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拟在上交所上市;2016年10月,重庆银行收到了银监会的批复,同意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 “发行A股是重庆银行的长期战略,可以补充资金和持续发展,去年获中银监批准发行A股,目前还在等中证监的审批。”重庆银行高层近日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但与城商行、农商行不同,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其返回A股的步伐会加快。“邮储银行是块头比较大的央企,从发展和规模效应这些方面讲,还是有扩大融资的需要。”董登新说。[详情]

上海银行半年考:净利润同比增长6.57% 不良率下降
上海银行半年考:净利润同比增长6.57% 不良率下降

  上海银行半年考:净利润同比增长6.57% 不良率下降 文/曾令俊 8月24日晚间,上海银行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个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该行在净利润、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业务结构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截至2017年6月末,上海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96亿元,同比增长6.57%。 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不良压力持续缓释。截止今年6月底,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69.83亿元,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59.06%,较上年末提高3.56个百分点。 由于表现良好,上海银行也获得了基金经理的“青睐”。公告显示,十大流通股东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个险万能、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证上海国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工商银行-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鹏华中证银行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建设银行-上证18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为新进流通股东。 资产质量改善 报告期末,该集团资产总额为17114.16亿元。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6009.08亿元,较期初增长8.47%,其中,零售贷款占比22.64%,较期初提升1.14个百分点。客户存款余额8807.52亿元,较期初增长3.73%。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海银行资产结构出现调整,其中投资类资产、同业资产减少,而信贷类资产增加。 “2017年上半年以来,我行根据市场和自身经营战略要求,加大一般性负债组织力度,同时适当控制同业负债规模。截至2017年6月末相关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即使考虑同业存单因素,同业负债占比也在监管指标内。下半年,我行将根据市场变化及监管要求,持续优化包括同业业务在内的资产负债结构,坚持发展导向,确保实现全年经营管理目标。”在8月29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上海银行副行长黄涛表示。 上海银行表示,集团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增长。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1.90亿元,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0.72%,同比提升2.15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有所改善,报告期末,该集团不良贷款余额69.83亿元,较期初增加4.85亿元,不良贷款率1.16%,较期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59.06%,较期初提高3.5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上海银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43亿元,同比少计提14.63亿元,主要原因是资产质量改善,拨备相应减少。 “我行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控,持续遏制风险新增、加大不良化解,2017年不良率预计继续保持稳定。”黄涛表示,2017年上半年我行对公贷款主要投向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贷款定价的平均水平有提升的趋势。 报告期末,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0%,较期初提高0.2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40%,较期初提高0.27个百分点。 而为了顺应银行业监管趋势、拓宽资本融资渠道、满足更高的资本要求,上海银行计划发行2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优先股,以计入本该行其他一级资本,近日此项计划已经得到上海银监局的批准。 零售业务转型 在上海银行各项指标持续改善的同时,该行也在积极聚焦零售业务的转型升级,报告中表示:“以消费金融发展推动零售资产结构调整。”上海银行曾在2016年报中指出,未来该行将继续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快零售信贷业务转型。 “近年来我行把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居民消费转型升级趋势的机遇,将消费金融作为战略特色业务重点培育,推动零售信贷贡献度整体提升。2017年上半年,加大信用贷营销推广,优化申请和提还款全线上操作功能,提升客户体验;顺应移动互联趋势,加大线上渠道消费信贷客户拓展;大力拓展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丰富分期产品体系,完善分期营销模式。”上海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施红敏表示。 数据显示,2017年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含信用卡)1,350亿元,比2016年末增长14.33%。其中,消费贷款(含信用卡)余额占比42.47%,较2016年末提升4.89个百分点。 就在此次半年报发布之前,由上海银行联合携程等三家公司,发起的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17日完成工商登记。该司已于8月11日获得上海银监局的开业批复,并已于8月28日正式开业。半年报显示,尚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人民币,上海银行持股比例为38%。 黄涛表示,尚诚消费金融公司将坚持走普惠金融发展之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公司将深耕旅游行业,深挖携程在客户、消费场景、客户营销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发覆盖旅游全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建立和形成品牌影响力。 “公司将打造三大能力,即利用股东优势,打造低资金成本管理能力;以消费场景为基础,积极开拓线上和线下的优质资源,打造全消费场景平台能力;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打造高效的风控能力。” 在直销银行方面,该行互联网客户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6月末,客户数已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89.11万人,增幅达36.01%;其中他行客户占比99.5%以上,非分行所在地客户超过8成,有效拓展了该行服务半径,交易金额累计777.45亿元,理财产品销售额53.32亿元,贷款累计发放额35.40亿元,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银行董事会秘书李晓红表示,直销银行继续推进“互联网+企业+金融”的实践,重点打造在线账户、新型支付结算等核心竞争力,完善及创新5大类13小类产品,涵盖支付结算、风险控制、在线融资、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多项产品如电子联名卡闪付业务等均为国内首创,市场应用效果良好。 同时,针对互联网业态中对于金融服务需求的痛点,将各项金融服务融合到大型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及大型企业集团等目标市场客户的生态圈中,使金融服务和产业应用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银行、企业及C端客户的多赢,并在50余家大型平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及合作。 “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直销银行通过加强科技与业务融合,引入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模式,建立了适应互联网市场要求的敏捷开发组织,取得了良好效果。”李晓红说。[详情]

盈利回升不良下降 银行业业绩好转
盈利回升不良下降 银行业业绩好转

  盈利回升、不良下降,银行业业绩好转  新华社记者吴雨、李延霞  “这是比较有亮点的一个半年报。”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的开场白,道出了此轮银行业半年报的整体表现。梳理多家上市银行中报可以发现,银行业利润增速整体回升,不良贷款有所下降。  从中报来看,利润占据半壁江山的国有大行延续稳健经营,净利润增速明显回升。其中,工行依旧保持挣钱最多,实现归属股东净利润1530亿元;去年净利润增速为负的中国银行上半年增速重回两位数,达11.45%;建行和农行的净利润增速也从去年末的1.5%左右,回升至3%以上。  “前两年,大行净利润增速压力较大,很多大行利润增幅趋近于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上半年大行业绩企稳回暖态势比较明显。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盈利表现分化明显。中报显示,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达两位数,分别为11.43%和18.56%;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快于去年全年,但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有所回落,其中华夏银行净利润增速仅有0.1%。  “中期业绩显示,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长得益于资产质量转好。”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大部分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银行贷款质量向上迁移,不良贷款压力明显下降,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多项不良指标有所好转,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均有所下降。中报显示,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不良贷款率均实现回落,分别为1.57%、1.51%、1.38%、1.51%;农行虽然以2.19%的不良率远超同业均值,但也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同时,招行也在上半年实现了不良的“双降”,兴业、中信和光大的不良率亦有所下降。  “从趋势上来看,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易会满认为,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呈现出了积极的变化,逾期贷款、关注类贷款等不良贷款的“后备军”在逐步下降,这将减少今后不良贷款的劣变压力。  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介绍,上半年农行逾期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呈现“双降”,新发生不良贷款498亿元,同比下降258亿元,不良贷款发生率1.05%,同比下降了0.69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有所企稳,但下半年处置存量和新增不良贷款的压力仍然较大,银行业维持较好增长态势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研究(2017)》报告显示,下半年,一些风险点仍需关注,包括流动性问题、地方债务置换可能提升经营风险;中西部地区及一些传统行业化解不良压力大;受制于MPA考核、同业理财监管,处置和消化不良资产能力面临一定挑战等。  “短期内指标改善不能沾沾自喜,上半年以来,多家银行营业收入、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都在下降,这对下半年盈利增长和抵御风险都带来较大压力。”董希淼说。  上半年,一些银行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建行、中行营收分别下滑3.74%、5.22%,兴业银行营收同比下降15.78%,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也有不同程度下滑。  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表示,上半年股份制银行营收下降,一方面是受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抬升、净息差下降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减少。“金融去杠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预计营业收入下滑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对下半年银行盈利将造成一定影响。”  “近几年,银行业一直在严控成本收入比,压缩成本的空间已经很小;同时,多家上市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下半年银行盈利压力仍然凸显。”董希淼认为,随着监管不断加强,同业、理财、资管等部分银行业务面临调整压力,短期将影响银行收入,不过长远来看对银行健康发展、调整盈利结构较为有利。[详情]

上市银行转型进入下半场 零售市场成兵家必争之地
上市银行转型进入下半场 零售市场成兵家必争之地

  往年业绩发布期间,净利增速下滑、不良双升成为笼罩在上市银行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今年上半年虽然这一现状并未完全改观,但是多家银行零售转型的成果初现,增加了不少看点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 8月31日,25家上市银行今年中期业绩全部披露完毕。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与技术脱媒持续加速,银行已基本告别高增长模式,进入比拼转型的“下半场”。 零售业务因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相对较弱、经营风险较低而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在今年中期报告中都强调了其零售业务的提升对业绩的贡献程度。 江苏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零售在银行的利润贡献、信用风险分散、流动性支持、资本节约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零售业务风险也相对分散,业务单笔规模较小,单个个体违约概率也较低。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个人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优于对公贷款。 得零售者得天下? 《投资者报》记者梳理25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在披露了零售银行业务营收的18家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总收入比重最高,接近50%,其次是常熟银行,达到42%。此外,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比超过30%。 平安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银行资产端结构的调整在二季度继续进行,同业资产与证券投资类资产环比一季度继续收缩,资源更多向信贷资产倾斜。而低资本消耗、低不良的零售贷款是信贷资产的主要配置方向。 最早提出向零售转型的招商银行今年的零售业务继续大步领跑。截至今年6月底,招行零售客户数达97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9%;管理零售总资产(AUM)逼近6万亿元大关,较上年末增长6.65%;零售客户存款余额1.3万亿元,继续位居股份制银行首位。零售金融税前利润277亿元,占比57%;零售金融业务营业净收入达561亿元,占比近50%,受益于此,招商银行成为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的股份制银行。 提出“零售突破”的平安银行,今年上半年零售贷款增量是公司贷款增量的9.2倍。平安银行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其零售贷款余额 65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平安银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上半年零售业务利润总额占比高达64%,零售业务成为业绩发展的支柱。 从今年一季度最早提出“缩表”(即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保持负增长)的中信银行也希望通过发力零售来加快向“轻资本”转型。“中信银行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交叉销售力度、推动管理资产增长、加快个贷业务发展等多方面措施探索出零售业务发展的差异化路线。”该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中信银行本来以对公业务为传统优势,但其今年上半年零售板块也实现净收入228亿元,同比增幅近29%,营收占比达近32%,较上年提升近6个百分点。 不仅股份制银行借零售突围,以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也加大了零售业务的力度。江苏银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新富人群的增加和消费转型升级都为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为此,江苏银行将大零售聚焦在财私业务和消费信贷这两大重点上。以零售金融创新产品金e融网贷产品为例,上半年贷款余额近99亿元,比年初增加272%。 此外,银行青睐零售业务的原因还在于个人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率。江苏银行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个人贷款不良额与不良率较年初实现“双降”,资产质量比公司业务更为优质。 搭上科技快车 不难发现,银行在向零售转型的过程中,科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托账户+、大数据技术等实现精准和场景化营销,我们零售业务网络获客能力快速增长。”中信银行说。 8月29日,平安银行推出首家纯零售网点“智能门店”。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介绍,本次零售战略转型过程中,平安银行将对公业务实行分行集中管理,所有线下网点转型为零售网点。客户在这里可以一站式办理银行零售业务以及综合金融业务;同时新门店还在空间、家具等各方面通过嵌入智能化、人性化的配套设备,构建以“智能化+O2O+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据悉,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缩减了所有费用,唯独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0%,大部分用于零售业务。截至6月末,平安专利申请数已达1458项,覆盖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技术及风险监测等多个技术领域。 江苏银行也在今年提出了“智慧零售”的目标。具体做法就是在线上推动场景升级、体验升级、跨界升级,把个人大额存单、个人结构性存款等更多的零售业务放在线上;在线下试点推广智慧网点,计划年末智能化网点达到100家。同时该行还在进行二期功能开发,将更多的业务迁移到智能设备上。据了解,江苏银行还在进行新零售CRM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客群维护、全流程管理、全渠道投顾、全纬度画像、全终端操作、全条线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业务的争夺战并不局限在存贷款上,理财领域同样是科技的“战场”。招行去年年底推出“摩羯智投”后,截至今年7月底,其规模已突破50亿元。今年8月份,江苏银行也推出“阿尔法智投”的智能投顾服务模块,囊括基金、理财、保险、贷款等多项金融服务,是国内首个“投资+融资”一体化的线上综合服务。■[详情]

强监管下交出好于预期答卷 工行引领行业企稳向好
强监管下交出好于预期答卷 工行引领行业企稳向好

  强监管下交出好于预期答卷 “宇宙行”引领行业走势企稳向好 今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交出了一份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的期中答卷,管理层表示有信心、有举措保持主要指标未来持续回暖 《投资者报》记者 方智 8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业绩。董事长易会满在当天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该行主要经营指标全面改善。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工商银行上半年在计提610亿元拨备后,实现净利润1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57%,这是自2013年不良贷款“双升”以来首次实现下降,拨备覆盖率则较年初上升9.1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多位研究银行业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这是一份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的中场“成绩单”。近年来,在多种负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2016 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走势的企稳,银行业也开始呈现出触底回升的特征。从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情况,上市银行经营情况持续向好、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的趋势进一步显现。 易会满表示,未来工行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不过度冒险、不犯大错”,在稳的基础上奋力前行、积极进取,有信心、有措施保持工行资产质量和利润的持续回暖。一是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天职和本份,进一步做优主业、做精专业。二是把风险管理作为工作的生命线,以大行的担当态度和专业智慧的能力,守好安全防线和风险底线。三是进一步推进转型发展的六大战略提升竞争发展能力,包括重点城市行战略,智慧银行e-ICBC3.0战略,大资管战略,大投行战略、国际化战略和综合化战略。 资产质量向好现曙光 中报显示,上半年工行不良率、逾期率、“剪刀差”3个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全面下降,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57%,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9.12个百分点,达到145.81%。 易会满认为,这些指标的回暖是该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信号,资产质量出现转折的曙光进一步显现”。对未来趋势,他表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做出积极的预判。 第一是看宏观经济环境。目前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态势比较明朗。比如上半年经济好于预期,结构不断优化,这为下半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虽然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但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进一步落地,经济增长正呈现底部企稳、局部回暖的有利态势,这给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是看趋势。该行上半年除了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外,逾期贷款率和“剪刀差”也分别下降42个BP和32个BP,这些主要指标的改善都会为今后贷款的劣变减轻压力。 第三是看管理措施。“信贷资产质量是管出来的”,易会满说,工行这几年深入推进资产管理和信贷基础管理两大工程,实施了严格的新老贷款划断的管理措施。尤其是2013年以来,工行建立了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其后新增贷款的不良率只有0.83%。现在通过存量移位,有74%的贷款都是2013年以后新增的,所以只要这种措施能够续坚持下去,资产质量就有保持良好向上的基础。 第四是看不良贷款的处置能力。易会满表示,工行上半年清收处置了911亿元的不良贷款,其中现金清收比例达到42.3%,在同业里是非常高的,所以拨备是完全可以覆盖的。强大的处置能力是工行保持良好资产质量非常重要的财务保证和专业保证。 成功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细看中报发现,工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7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拨备前利润2578亿元,同比增长7.7%,两者增幅均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盈利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上半年净利息收益率(NIM)为2.16%,与上年持平,较一季度上升4个BP。二是相关条线和板块盈利贡献持续提升。如境内大零售业务板块较好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三是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收入比保持在21.01%的较优水平。 “NIM的逐渐企稳,说明工商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面前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和韧性”,谷澍说,该行之所以较成功地应对了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在资产端,工行积极推动了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受利率市场化影响比较小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 二是加强了成本管理和负债端的优化,推动付息成本的下降。工行坚持以存款性的负债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较低成本、较高稳定性的负债保障资产配置的主动性。“上半年人民币存款的付息率比上年末下降了16个BP,这对于全行的利率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谷澍说。 同业负债明显低于同行 去年年底以来,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治理金融乱象的监管措施备受关注,比如规范票据业务、压缩同业资产,以达到督促银行回归业务本源、降低杠杆,以及控制风险的目的。对此,工行表示,2017年上半年,该行就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工作的“生命线”,重点关注表内和表外“两张资产负债表”,守住了安全防线和风险底线。 中报显示,上半年工行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4.1%,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只有7.2%,皆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易会满称,由于工行的相关业务总体都比较规范,杠杆率也不高,因此强监管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但对过度期限错配、同业比重过高、监管套利较多,甚至用业务违规来美化指标的金融机构来说,一系列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措施就会带来明显的短期压力。 易会满表示,工行坚持以简单、透明、可控的核心原则来规范发展资产管理、同业业务、票据业务,严格规范合作准入和项目管理,严控杠杆比例跟嵌套的投资,简化产品结构和交易链条,实现穿透管理和信息透明。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工行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注重加强关键时点、重点业务的流动性安排,发挥好大行对市场的稳定作用,严格控制期限的过度错配,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同时,工行还将下更大的力气来管好表内的信用风险,使表内表外这两张表能够真正的管好,发挥好工行在治理乱象中的稳定器作用。■[详情]

盛京银行中报不良稳中有降 新常态下四大转型待启
盛京银行中报不良稳中有降 新常态下四大转型待启

  盛京银行中报不良稳中有降 新常态下四大转型待启 随着新任董事长的正式履职,盛京银行将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包括发展轻资产业务、加强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明确市场化管理体制等措施 宋鸿/文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辽沈地区的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金融企业,备受关注的盛京银行日前公布了2017年的中期业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产规模的提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的改善,2017年上半年盛京银行的总体财务表现呈现出了稳步发展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任董事长正式履职,核心管理层的稳定使得盛京银行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并将开启下一轮的转型计划。 资产稳增 不良开始下降 在银行业同业业务监管趋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盛京银行2017年上半年仍保持了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的势头。该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盛京银行资产规模9387亿元,较年初增加332亿元,增幅3.7%;营业收入近65亿元,净利润约35亿元,存款与贷款余额均有大幅提高。其中,存款余额4435亿元,比年初增加282亿元,增幅6.8%。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达2778亿元,较年初增加423.6亿元,增幅达18%。 与此同时,不良状况指标也有所好转。从披露数据来看,2017年上半年盛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3%,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而作为不良贷款的前瞻性指标,盛京银行上半年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占比、逾期贷款余额和占比均较年初有所下降。 “资产总额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客户、产品、渠道的不断建设带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增长。而不良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积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实施差异化信贷投放策略,坚决压缩、退出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放,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盛京银行表示。 据了解,除了加强资产质量管理等举措,今年上半年,盛京银行还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的资金支持,联动开发优质集团客户,同时积极挖掘潜在财政性资金、保险金存放业务,扩大公用事业合作领域,为民生基础产业和城市公共事业等提供有力支持,在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资产质量稳定和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 目标清晰 加速金融转型 在半年报的未来展望中,盛京银行提到了四个与转型相关的方向:一是推动业务向轻资本、轻资产转型,发展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全面优化业务、产品、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二是坚持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改革导向,持续优化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形成边界清晰、责权明确、相互制约、分工协作、监督有效的管理运行体系;三是提高信息科技经营保障能力,加快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增强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和场景化金融服务能力;四是坚持依法合规、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优化风险管理架构,改进风险管理流程、技术和工具,持续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预警和处理能力。 对轻型金融转型的新定义、对市场化管理体制的明确,无疑透露了未来的“秘密”。实际上,盛京银行转型发展的探索早已开始。2016年,在深入推进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盛京银行又发起设立了东北地区首家消费金融公司——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填补了东北地区消费金融领域的空白。 此外,公司的中间业务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根据日前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盛京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10.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9亿元,增幅高达24.4%。 助力实业 履行社会责任 作为一支服务于当地经济、社区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目前,盛京银行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已制定“快速贷”、“商铺贷”等多个序列的产品,为小微企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精简了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手续,同时借助于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搭建的“银税互动”工作平台,利用纳税信用评级结果量身打造“税贷通”产品,为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了多品种信贷资金支持。 据了解,为了支持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盛京银行通过开展科技企业市场调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并不断完善授信审查审批机制,建立绿色通道,为其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而在助力民生改善上,以打造“公用事业代理服务全功能型银行”为目标,盛京银行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物业服务、城建环保、交通服务、行政事业、通讯及煤水电服务等10多类服务中开展一站式缴费,实现沈阳市公用事业代理项目的全覆盖,成为沈阳地区代收费项目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银行机构之一,而为市民生活提供最大化便利,截至去年末,辖属的“社区金融”服务平台就达2141家。 另据了解,为了加强三农建设,盛京银行近年来在沈阳沈北、新民、辽中、法库、上海宝山、宁波江北等地发起设立6家富民村镇银行,除了持续加大对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支持“三农”企业经济转型升级,降低“三农”企业融资成本,还在不断探索差异化的支农小金融服务模式,助推“三农”领域建设发展。■[详情]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 资产质量提升成最大亮点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 资产质量提升成最大亮点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 资产质量提升成最大亮点 在宏观经济企稳和银行风险管控加强的作用下,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不良贷款“双降”,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拨贷比大幅超越同业水平,显示了资产质量改善的向好趋势 《投资者报》记者 方智 8月30日晚间,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披露半年业绩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284.3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4.03亿元;不良贷款率2.19%,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指标的“双将”成为其半年业绩的最大亮点。 盈利能力方面,农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86.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19亿元,增长3.4%,公告称主要是由于净利息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增加。净利息收益率2.24%,同比下降7个基点;净利差2.11%,同比下降5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公告称,主要是由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营改增”后价税分离以及2014年11月至2015年央行连续降息的延续性影响。 不良改善,拨备进一步提升 查阅此前财报可以发现,农行近一年来的不良贷款持续改善,截至今年6月分出现明显下降。其2015年年末的不良率为2.39%、2016年6月末为2.4%、2016年末为2.37%、2017年6月末降至2.19%。同时,其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从2016年末的173.40%提升至2017年6月末的181.8%。 该行行长赵欢在31日下午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资产质量改善的一个原因是今年宏观环境有所企稳,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明显增多,客户在债券等直接融资和信贷融资之间更倾向于寻求银行信贷,该行下半年会优先配置信贷资产,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在回答提问时,赵欢强调说,农行有充足的拨备,风险补偿能力较强。现在农行的可用拨备余额为4100多亿元,拨贷比为3.99%,与可比同业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如果加强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的规模,但具体处置要看市场环境择机进行。“我们有能力也有资源让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一个下降的趋势。”赵欢说。 对于市场关注的房地产贷款,农行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不良率1.63%,均比年初微升。但农行副行长王纬强调,房地产贷款质量稳定,结构比较好,不良率低于法人贷款不良率和全行贷款不良率。下半年农行将适当控制房地产贷款在全行信贷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开发贷优先支持棚户区改造与安全区普通商品房开发,审慎进入房地产泡沫明显的地区,从严控制商业用房开发和经营性物业贷款。 债券投资收益率继续领先 据悉,农业银行启动了总行直接经营体制、省会城市行、综合化经营子公司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型,战略性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积聚了新的增长动能,同时保持了农行资金运作的传统优势,债券投资收益率继续领先同业,并适度加大了地方政府债以及金融机构债的投资力度,投资净额5.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552.13亿元。 同时,该行大力推进理财业务产品和销售模式创新,丰富产品类别。理财产品余额1.5万亿元,其中个人理财产品1.19万亿元,对公理财产品3146亿元。■[详情]

银行营收净利背离:营改增效应与计提齐扰动
银行营收净利背离:营改增效应与计提齐扰动

  ⊙记者 金嘉捷 魏倩 ○编辑 陈羽 通过梳理半年报发现,25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1家银行营收下滑、净利逆势增长。即便是营收与净利同向增长的银行中,也有6家银行的净利增速超过营收增速。 上证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营改增是导致今年银行营收与净利增速背离现象的最直观原因。与此同时,银行根据资产质量相应调整计提拨备,一定程度上开始“释放”利润。 不过,随着这一特殊时段过去,营改增导致的调整效应会消除,而计提资产腾挪空间也有限,营收与净利背离的现象或将修复。 “营改增”效应驱动营收与净利背离 “上半年因为营改增价税分离,银行业整体营业收入要保持正增长是比较难的。”在此前业绩发布会上,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向记者解释,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为1.44%,而净利润同比增长5.21%。 自去年5月1日起,银行业全面实行营改增政策,带来了会计核算上的重要变动。一方面,营业收入需要扣除增值税后再入表,直接压低了营收数字,导致收入增速下滑;另一方面,原本作为营业支出的营业税被挪出利润表,变成增值税计入资产负债表,导致税金成本大幅缩水,有助于净利润的提升。由此促成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两者背离的现象。 反映在半年报中,所有上市银行的税金都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减少了七八成以上。其中,税金降幅最大的兴业银行高达87%,较去年同期减少42亿元,降幅最小的中国银行也有68%。 “这其实是对冲效应的体现,整体营改增对综合税负成本影响不大。”某大行计财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一般营改增影响主营业务,按今年口径,会有4至5个百分点下降。如果将营改增影响还原,部分银行营收与净利增长表现还是比较平衡的。 记者注意到,工商银行在半年报中解释,还原营改增影响后,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超过2%的净利润增速。 不过,今年上半年也是唯一体现这一扰动因素的特殊时间段,基本上从三季度开始将恢复均衡。 除了税费上的会计变动,另一项用来调整净利润的直接工具就是资产减值损失。记者梳理发现,营收和净利背离现象较为显著的银行,往往大幅减少了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营收降幅最多的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两者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分别下降50.5%和43.3%。 兴业银行对此解释,减少计提是因为新增不良贷款减少,上半年不良贷款增量仅为去年同期的37%。由此可见,资产质量改善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拨备压力,对利润形成有效支撑。 “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如果主营收入受到影响,又要去杠杆,则会少提拨备。”上述人士向记者指出,业务相对稳定的银行在今年就会加大拨备,以满足监管红线。 当然,银行也在通过其他手段,比如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其他费用支出等手段优化成本收入比,提高经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士表示,未来部分股份行靠拨备腾挪调整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 中间业务推高利润增速 抛开会计处理带来的数字变动,回归业务经营本源,银行在上半年开源之势明显。银行正主动调整经营策略,转向“轻资本”业务,降低资本消耗,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显著提升,为净利润及时“输血”。 “经济转型期,银行盈利能力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表示,投行和资管业务成为带动银行转型的活跃领域。 半年报显示,有19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年初有提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上涨。其中来自信用卡等零售业务以及理财、托管、投行等中间业务的收入开始向业绩“输血”。 在经营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比如,北京银行在报告期内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幅达20.38%,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至27%。 从半年报还可管窥,在“大零售”背景下,部分银行还继续加大了以信用卡等为代表的零售业务转型力度。上半年,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对公司经营贡献显著提升,其中零售业务非利息净收入在非利息净收入中占比42.67%,比上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信用卡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9.30%。 利息收入稳占大头的国有银行也在调整结构。上半年,工农建交四大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均同比提升。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6.0%,占营业收入比重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至24.84%,对盈利增长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详情]

上市银行半年考:资产质量总体好转 区域信贷风险显露
上市银行半年考:资产质量总体好转 区域信贷风险显露

  银行半年考:资产向好 区域信贷风险显露 杨井鑫 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发布接近尾声,大部分银行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银行盈利能力回升,资产质量总体好转,但是贷款区域性风险则逐渐暴露。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分布中,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规模有所下降,东北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却增长迅猛。 在中报披露之前,部分银行在市场已经频频转让不良资产包。从已披露信息看,8家上市银行在东北地区半年的不良贷款新增总和已经超过百亿元,甚至个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翻番。 百亿新增坏账 国有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陆续公布了半年来的经营业绩。虽然目前尚不能轻言行业脱困,但是整体形势却有所好转。 数据显示,国有四大行的贷款不良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也进入了下降通道。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7%、2.19%、1.38%和1.51%,下降幅度分别为0.05%、0.18%、0.08%和0.01%。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上市银行的不良率也有所下降。招商银行不良率1.71%,下降了0.16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不良率1.7%,下降了0.06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率1.6%,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业绩发布中,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规模和占比也在下降。数据显示,国有四大行的关注类贷款的规模和占比均呈现双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部分股份制银行也是如此。 “很多银行在前期将不良贷款释放得比较彻底,所以如今资产质量的好转就反映得比较及时。从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变化来看,上市银行的新生不良的速度正在放缓。”一家股份制银行分析人士称,上市银行业绩的回暖可能与国家政策调控和部分行业盈利能力回升存在一定关系。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对于近两年的坏账高发期,商业银行均通过各种手段实现风险管控。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副行长方合英表示:“不良(贷款)的高发在分行层面,中信银行通过对二级分行权利的上交,实现对坏账的集中管理,总体有保有压。” 但是,在坏账的分布上,记者发现上市银行区域性风险正在聚集,尤其是在东北地区,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比较猛。在8家披露不良分布的银行中,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半年内的新增总和超过百亿元,甚至部分银行不良余额翻番。 工行、建行、农行、邮储银行、招行、光大、中信、民生8家上市银行的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地区贷款规模还有所增加。其中,建行在东北地区新增不良贷款最多,达到了30.4亿元;中信不良率最高,由2.75%上升至4.23%;光大银行则由于占比小,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几近翻番。 具体而言,从建行的不良贷款分布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余额均有所回落。长三角地区的贷款规模在报告期末为22386.58亿元,较年初的21171.33亿元增加了1215.25亿元,但是区域不良贷款规模却从415.39亿元减少至377.35亿元,不良率也从1.96%下降到1.69%。珠三角地区此前是不良高发区,可是如今坏账也得到了控制。该行珠三角贷款规模新增994.75亿元达到18624.38亿元,而不良贷款规模下降了21.88亿元,不良率下降0.21个百分点。 新增不良贷款多数来自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建行东北地区的不良率为2.7%,在所有区域中位列第一。不良贷款规模从年初的147.94亿元增至178.34亿元,半年新增不良贷款就达到了30.4亿元。 区域风险“露头” 事实上,在上市银行的业绩报告中,不少银行针对新增不良贷款亦有表述。邮储银行称,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两个区域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加了10.8亿元和2.12亿元,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导致的不良贷款。 除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之外,东北地区的城商行业绩也能明显体现出区域性不良贷款增长的情况。 截至6月末,青岛银行的不良率为1.69,较年初的1.36上升了0.3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和不良贷款覆盖率均有所下降。在贷款类型中,制造业的坏账率从年初的2.19%升至了4.28%,上升了2.09个百分点。该行称,青岛银行经营机构所在的山东地区经济形势下行,不良贷款压力持续加大。银行作为立足青岛辐射山东省内最大的城商行,不断调整区域授信政策,强化授权管理,对风险较高地区适度下调授权额度。 哈尔滨商业银行在黑龙江地区的贷款不良率从2.66%升至2.79%,也远高于西南地区、华北地区等。该行称,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大部分集中在黑龙江地区,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长放缓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率上升。 据了解,在今年二季度,黑龙江、甘肃、青岛以及贵州等四个辖区的不良率出现了明显上升,且都超过了2%。其中,甘肃辖区的银行业不良率在二季度末达到了2.78%,较一季度增加了0.71个百分点,而2016年同期则为1.95%。 区域风险较严峻的是黑龙江地区,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较明显,不良率超过3%。黑龙江银监局披露,银行业二季度末不良率为3.38%,较一季度下降了0.06个百分点,但是仍维持高位。 与黑龙江等地区对比存在明显差距的是一线城市银行业不良数据。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59%创四年来新低,而北京银行业的不良率仅为0.37%,资产质量情况可见一斑。 “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情况直接影响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产业结构、投资环境、市场经济思维等等都有关系。 该人士表示,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占比接近90%,新兴产业则不到10%,所以在制造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上不良较高。同时,钢铁煤炭等等行业过剩,投资放缓,企业经营亏损情况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 “如今银行多数侧重于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挖掘的是有前景和市场潜力的行业,东北地区‘重大轻小、重国轻民’的观念较深,这一块上就成为了弱势。”该人士表示,东北地区也在进行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来振兴东北。只有区域经济好转,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面临的风险才会下降。[详情]

25家银行上半年不良好转 制造运输采矿批零上升明显
25家银行上半年不良好转 制造运输采矿批零上升明显

   截至8月31日,A股25家上市银行已经全部披露了2017年半年报,从不良贷款相关指标来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在持续好转,大部分银行的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比率都在下降,而拨备覆盖率也都在明显回升。 “上市银行披露的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这在逻辑上符合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的方向,但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环保关停一些中上游落后产能达到的周期性效果,改善趋势能持续多久并不明确。”华创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表示。 另外,虽然整体上银行资产质量在上升,但是从细分来看,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不良情况仍在恶化。比如大部分银行在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仍在上升,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的不良率也有所上升。 不良指标全面改善 25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对今年上半年业务讨论与分析中,绝大部分都有“资产质量好转”的相关表述。 据记者统计, 25家银行,相比于去年年末,有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在下降,7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2家持平。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农业银行,降幅0.18个百分点,其次招商银行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常熟银行下降了0.11个百分点。 从拨备覆盖率上看,也有16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宁波银行上升了47个百分点,从351%上升到398%,其次是招商银行从180%上升了44个百分点至224%。 从不良+关注类贷款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数据看更为明显。据记者计算及统计,除了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和无锡银行以外,其余21家上市银行的不良+关注比率均有所降低。截至今年6月30日,仅有华夏、吴江和张家港银行3家银行的该数据在6%以上,而去年末有5家超过这个比例。 张明对记者称,上市银行不良指标改善符合真实情况,近年来政府一直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就是通过限制产能供给提升上游产品价格和利润,国内银行的贷款主要去向就是产业链中上游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在银行资产层面有直接体现。 尽管上市银行表现如此,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银行业的总体情况,因为相比于非上市银行,从公司信贷上看,上市银行的资金获取成本更低,更有空间选择风险小的领域;零售方面区别更大,大银行有能力开展按揭业务,中型银行可以主攻信用卡业务,而小银行只能在那些更容易产生坏账的领域开展业务。 东北、环渤海地区不良率上升 银行资产质量在具体行业和地区分布上有明显的分化趋势。 从披露了细分数据的几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结构来看,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采矿业以及批发零售几个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较明显。在多家总体不良贷款率下降的银行里,这几个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反而在上升。 比如,工商银行的交通运输/仓储行业不良率上升了0.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上升了0.12个百分点;建设银行的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不良率也分别上升了0.26和0.02个百分点;民生银行表示其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中信银行表示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这两个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提高了0.68和0.35个百分点。 银行业人士表示,近两年来银行资产质量稳步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向制造业领域的资金得到一定控制,其占比越来越低,增量主要在低风险领域。张明也表示,今年上半年制造业领域的贷款占比平均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从13.8%降至12%,照此趋势,年底就会降至10%左右,“从贷款结构、拥抱公共建设、按揭等角度看,信贷风险确实都在降低”。 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大上市银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贷款质量有较为明显的好转,但是在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升,尤其是东北地区,绝大部分的上市银行在该地区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上升。 以整体不良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农业银行为例,其在境内的六大地区中,除东北以外的其他五大地区不良贷款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东北地区的不良率则上升了0.09个百分点。另外,工行在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了0.34和0.01个百分点;招行在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了0.35和0.21个百分点。中信银行更为明显,其在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了1.48个百分点,而且在总体不良率仅为1.7%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在东北地区的不良率达到4.23%。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详情]

四大行中期业绩信号:不良率齐降 房贷投放增速放缓
四大行中期业绩信号:不良率齐降 房贷投放增速放缓

  本报记者 王晓 实习生 冯礼婷 北京报道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交出上半年成绩单。 作为银行体系的中流砥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行的表现也成为银行业的风向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半年四大行总资产规模达到87.21万亿元,在银行业243.2万亿的资产规模中占比35.86%;四大行净利润合计5119.15亿元,占据银行业净利润半壁江山达到52.76%,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8亿元。 8月31日,农行和建行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此前一天,工行和中行也就中期业绩进行了说明。 四大行的半年业绩报告透露了哪些信号? 银行业经营回暖 上半年,四大行利润增速均不低于2%,工、农、建、中四大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3.40%、3.81%和3.02%。相比去年同期1%左右的利润增速已有明显提升,农行净利润增速同比更是提升2.9个百分点,建行也提升2.56个百分点。 利润提升的同时,四大行不良贷款情况均有改善。农业银行实现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降”,不良余额比上年末减少24.03亿元,不良率下降0.18个百分点至2.19%。工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57%,是自2013年不良贷款“双升”以来首次实现“单降”。中行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至1.38%。建行下降0.01个百分点至1.51%。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这是四年以来比较亮眼的一份半年报。这说明外部经济环境在大幅度改善。农行首席风险官李志成也表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从当前新增贷款需求就可以看出。” 利息收入是银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中行上半年息差达到1.84%比上年上升1个基点,作为一家拥有19万亿多资产的大银行,一个点的改善转化成利息收入就是将近20亿。息差改善主要来自于宏观政策变化以及中行优化资产股债结构和内部能力。 农业银行行长赵欢在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农业银行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生息资产、贷款、存款日均新增均达到10%左右,业务平稳增长。此外农行净息差回稳达到2.24%,是可比同业中最高的。加上成本控制良好,风险控制均有利于利润回升。 李志成还介绍,农行将实施“净表计划”,对于不良“控新降旧”,希望将不良率控制在2%之内。赵欢则表示,尽管农行不良基数高于同业,但是农行拨备充分,风险补偿能力强。2300亿左右的不良余额,可用拨备有4000多亿元,拨贷比达到3.99%,远高于同业,如果加大处置力度,有能力、有资源让不良率保持下降态势。 新发房贷中九成是首套房 金融去杠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任务。部分银行通过同业负债做大资产规模,存在资金空转、效率不高的情况。 对此,易会满介绍,该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为4.1%,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7.2%,在同行中较低。将坚持简单、透明、可控的核心原则来规范发展资产管理、同业业务、票据业务,严格规范合作准入和项目管理,严控杠杆比例跟嵌套的投资,进一步简化产品结构和交易链条,实现穿透管理和信息透明。 上半年,农行票据贴现2120.5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62.8%。农行表示由于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压缩票据融资,优先保障实体贷款需求。 房地产市场调控高压不改。6月末,工、农、建、中个人住房贷款总额分别为36155.28亿元、28558.66亿元、39261.9亿元、28609.73亿元,共计13.26万亿元,在四大行总体信贷中占比27.95%。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放缓。 工行行长谷澍介绍,工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中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比例大概在1:1左右,16个热点城市中的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在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较去年年底减少13个百分点。 中行副行长任德奇介绍,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幅9.28%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其中新发个人住房贷款中首套房占比达90%,充分体现“房子是用来住的”。 农行副行长王纬对该行房贷结构和政策做出详细解读。他介绍,农行公司类房地产贷款增长4.18%远低于平均贷款增速,个人按揭贷款增长11.6%增速同比回落21.2个百分点。开发贷不良率1.63%,个人按揭贷款不良余额减少8亿元,不良率0.36%比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 在按揭贷款投放区域上,上半年一、二线城市新增投放占比44%,三、四线占比56%。首套个人房贷余额2.6万亿占比92%,二套房2173亿元占比8%。在利率执行上,北京、江浙等部分省市首套房不低于基准利率,二套房按1.1倍执行,部分热点城市上浮到1.2倍。 “开发贷优先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安全区普通商品房开发,审慎进入房地产泡沫明显地区,从严控制商业用房开发的经营性物业贷款,严禁发放政府土地储备贷款。个贷把握好投放总量和节奏,积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大力推广农民安家贷,支持三四线城市和县域房地产去库存。”王纬说。[详情]

重庆富民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3640万
重庆富民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3640万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孙磊 重庆商报讯 8月28日,瀚华金控(3903.HK)披露了中期业绩公告,重庆富民银行的财务数据首度现身——2017年上半年,重庆富民银行实现净利润3640万元。从2016年8月正式营业以来,重庆富民银行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实现盈利。 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重庆富民银行的资产总额约74.3亿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重庆富民银行资产总额约人民币152.891亿元,负债总额为人民币122.503亿元,其中吸收存款余额为人民币21.689亿元。[详情]

安邦潜伏中行一年半后减持 二季度套现超11.4亿元
安邦潜伏中行一年半后减持 二季度套现超11.4亿元

  中国证券网讯(见习记者 刘飞 记者 李丹丹)安邦在“潜伏”中国银行A股一年半后开始减持。 中行30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守型投资组合”二季度减持中国银行3.27亿股,持股数量降至1.49亿股,持股比例由此前的0.16%下降至0.05%;“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产品”持股比例未变,为0.07%。 以中行二季度最低股价3.49元/股计算,安邦在此次减持中至少套现11.41亿元。 查询中行历年年报发现,安邦于2015年4季度买入中行,此后持股数量和持股比重一直未变。彼时,“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守型投资组合”持股4.77亿股,持股比例为0.16%;“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产品”持股1.71亿股,持股比例为0.06%。[详情]

浦发银行营收增长点:子公司盈利占5% 非息收入占四成
浦发银行营收增长点:子公司盈利占5% 非息收入占四成

  今年以来,在营改增等因素影响下,银行整体 收入保持正增长的难度增加。 在目前已经发布半年报的银行中,虽然大部分银行的净利润仍保持增长,但营业收入普遍呈现下降,股份制银行尤甚。 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该项指标发现,浦发银行营业收入则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其半年报披露,集团口径营业收入833.54亿元,同比增长1.44%,税后净利润281.65亿元,同比增长5.21%。1.44%的营收增速在已发年报的股份行中排前列。 这与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密切相关,负债端继续控制成本,资产端以零售为主要侧重点。 “调结构、保收入”战术 据了解,浦发银行今年全行工作指导中保收入和调结构排在前位。 调结构方面具体来看,包括负债和资产两端的调整和收入结构的调整。 数据显示浦发银行2017年上半年资产总额5.9万亿,增长0.99%。贷款余额3.03万亿,增长9.58%;存款余额3.17万亿,增长5.68%。 观察收入构成,浦发非利息收入占比再度提升。其2017年上半年非利息净收入315.51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增长16.61%,非息收入占比提升4.92个百分点,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7.85%。 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表示,今年非息收入贡献较大主要在资管理财、银行卡和托管业务。 自去年以来,浦发银行对信用卡业务投入较多资源支持。报告期内,信用卡业务总收入218.65 亿元,同比增长94.05%。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解释,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上,从三个方面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零售是主要侧重点,主要体现在增加消费信贷类资产配置;金融市场业务重点在去杠杆,主动收缩同业资产;公司贷款侧重“一带一路”、战略新兴产业等。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消费及小微金融贷款余额 8182.0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0.50%,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 5081.57 亿元,在全部个人贷款中占43%,在全行贷款中占16.78%。 浦发银行副行长谢伟表示,浦发今年上半年资产端同业投资收缩近3000亿元。结构上从非标准化资产投资转向标准化资产投资,如公募及私募资产ABS等。 在负债端延续此前的调整,全力以赴一般性低成本稳定的公司和储蓄存款的基础上,压降高成本的企业型存款,并采取对成本可控负债,如金融债等的主动负债策略。 浦发式不良化解法 资产质量上,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其中不良率达到2.09%,比2016年末上升了0.2个百分点;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633.9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2.19亿元;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14.92个百分点至154.21%。 该数据与银行同业资产质量开始回转的趋势略有差异。对此,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以研解释:“各家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处置和化解的步骤不同,这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 另外,其表示,今年浦发银行防风险工作隐含的重心是出清不良,即把资产质量更加真实的反映和暴露出来,及早化解和处置。 从行业上看,浦发银行不良贷款构成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仍然是重灾区,两者不良率分别达到5.55%和7.37%。区域上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超过1/4,西部地区占比进一步提升。 虽然不良率上升较多,但其资产质量的偏离度指标有所下降。偏离度指标主要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大于100%说明贷款风险分类可能存在偏离。 从五级分类角度衡量,贷款的逾期时间不是衡量贷款是否应划为不良贷款的硬性标准,因此五级分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如果客户超过90天仍无法归还贷款,则形成不良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因此使用偏离度指标一定程度上更客观的反映银行真实资产质量。 从该指标观察,浦发银行2017年上半年的偏离度指标从今年初的120%下降到104%。刘以研表示,希望到今年年底偏离度数据达到100%。即实现无偏离的真实反馈。 另外,浦发银行集团化战略在这半年运行中效果有所体现。 谢伟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浦发银行与子公司之间的协同规模达到1.4万亿,子公司对浦发银行集团净利润的贡献超过5%。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五大行上半年日赚近30亿元 中行净利润增速最快
五大行上半年日赚近30亿元 中行净利润增速最快

  【深圳商报讯】(记者 马强)工、建、中、农四大行30日晚间分别披露半年报,加上此前已经披露半年报的交行(中期净利为389.75亿元),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半年报全部出炉。记者粗略统计显示,五大行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5426.69亿元,以半年183天计算,五大国有银行半年日赚达29.65亿元。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工行中期毫无悬念地以1529.95亿元的净利,居于五大国有银行之首。 半年报显示,工商银行(601398)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21.51亿元;净利润1529.95亿元,同比增长1.8%。基本每股收益0.43元。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57%,分别较年初和一季度下降0.05和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5.81%。 建设银行(601939)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203.88亿元,同比下降3.74%;净利为1383.39亿元,同比增长3.69%。至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1887.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0.62亿元;不良贷款率1.51%,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84%,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601988)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82.36亿元,同比下降5.22%;净利润1036.90亿元,同比增长11.45%。每股收益0.35元。6月末公司不良贷款总额1470.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2亿元,不良贷款率1.38%,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52.46%。 农业银行(601288)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为2769.53亿元;净利为1086.70亿元。截至6月30日,公司不良贷款余额2284.3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4.03亿元;不良贷款率2.19%,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3768.5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94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3.62%,较上年末下降0.26个百分点。[详情]

北京银行发布中期业绩 上半年净利达111.6亿元
北京银行发布中期业绩 上半年净利达111.6亿元

  ■本报记者 张 歆  8月30日晚间,北京银行发布了2017年中期业绩。截至6月末,该行表内外总资产达到2.9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实现净利润111.6亿元,增幅4.5%;实现非息净收入74.5亿元,增幅16.3%;资产利润率1.02%,成本收入比21.02%,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同业优秀水平。此外,从该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来看,证金公司二季度增持5665万股,持股比例由一季末的4.62%上升至二季末的4.99%,临近5%这一举牌临界点。 近年来,北京银行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核心和立身之本,不断推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创新,持续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对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4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61亿元,持续满足“三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 此外,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贷款余额467亿元,较年初增加124亿元。其中,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贷款189亿元,较年初增加83亿元,增长78%;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贷款198亿元,较年初增加19亿元,增长11%;支持长江经济带贷款80亿元,较年初增加23亿元,增长40%。 中报同时显示,北京银行累计为2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3000亿元,在北京地区,为90%的创业板上市企业、83%的中小板上市企业、53%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服务。凭借特色优质金融服务,北京银行品牌价值增至365亿元,排名中国银行业第7位。 在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中,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上市银行较好水平。截至2017年6月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18%,较年初下降0.0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稳步提升;拨备覆盖率237.03%,拨贷比2.79%,风险抵御能力始终保持上市银行优秀水平。 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表示,北京银行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辛勤的付出,积极主动拥抱经济新常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稳健经营为原则,不断拓展发展新蓝海,全力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优质服务品牌,建设服务领先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详情]

北京银行上半年不良率降9BP 净利润同比增长4.31%
北京银行上半年不良率降9BP 净利润同比增长4.31%

  证券时报记者 王莹 8月30日,北京银行披露的上半年业绩显示,上半年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规模达到2.9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同比增长7.48%;实现净利润111.6亿,同比增长4.31%。此外,北京银行发放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42亿元。北京银行不良率1.18%,同比下降9个BP(基点)。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银行拟成立中外合资直销银行,而北京银行第一大股东ING集团的直销银行业务一直做得风生水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北京银行的外资合作对象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第一大股东。 上半年,北京银行存款总额为1.2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零售储蓄占存款的20%,提升4个百分点;公司活期存款占比62%,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 从零售业务看,除零售存款占比提升外,该行个贷客户数达到2007年的3.5倍,为1745万户,个贷占比为28%。 就公司业务而言,该行公司存款余额首次迈入9000亿元,达到9652亿,增幅10.3%,增量创历年新高。小微企业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14.6%。 此外,该行个人理财余额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49%。理财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60.6%。值得关注的是,北京银行因上半年监管要求,同业资产及同业负债均进行了压缩。 目前,北京银行定向增发220亿元的方案已获监管部门批复,将非公开发行普通股不超过28.94亿股,约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3.69%,拟募资约220亿元。据悉,按静态测算,定增将能够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近1.6个百分点,将可支持北京银行未来3年发展的资本需求。 核心资本将得到提升外,北京银行资产质量亦有所改善。上半年,北京银行不良率为1.18%,同比下降9个BP;关注类贷款占比1.17%,下降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37%,下降19个百分点。[详情]

四大行上半年净利增速触底回升 资产质量明显向好
四大行上半年净利增速触底回升 资产质量明显向好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8月30日,四大行2017年半年报悉数披露。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大行税后净利润合计超5000亿元,且净利增速触底反弹,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的税后净利润分别增长2%、3.81%、3.02%以及3.44%,其中建行、中行、农行的税后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在3%以上,相比去年底1%左右的增速显著提高。 对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工行表示,上半年经营情况良好,交出了一份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的中场“成绩单”。“得益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和自身强化风险管理等因素,今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全面改善,这是自2014年以来比较亮丽的半年报。”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 除了盈利能力改善外,四大行的资产质量也持续向好,不良率均较去年末出现下降。其中,工行不良出现“双降”,逾期率、剪刀差等关键指标全面下降,中行上半年不良余额较上年末仅增加10亿。 资产质量企稳向好信号更加明显 工行相关负责人称,工行今年上半年持续加固风险防控,重点关注表内和表外“两张资产负债表”,深入推进资产质量和信贷基础管理“两大工程”,把好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不良处置“三道闸口”,资产质量向好曙光进一步显现。 数据显示,工行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全面改善。其中,不良率为1.57%,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贷款逾期率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剪刀差”比年初下降32%,不良贷款同比少增115亿元。 分行业看,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风险可控,工行对开发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保持在0.31%的较低水平,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钢铁等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 “现在工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信号更加明显,我们很有信心实现资产质量的进一步好转。”易会满称。 不过,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认为,尽管今年以来资产质量稳步向好,但未来不良资产的管控压力仍然存在。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敏感波动;从国内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过剩产能行业调整加快,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部分地区新增不良规模持续加大。 净息差改善带动盈利能力增强 上半年大行经营指标的改善,离不开净息差(NIM)改善所带来的盈利能力稳定性的增强。数据显示,工行上半年净息差2.16%,与年初持平,还原营改增因素后较年初上升3个BP(基点)。中行的净息差也出现逐季改善迹象,今年上半年净息差较去年上升1个BP达1.84%,还原营改增因素后较年初上升5个BP。 中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中行净息差改善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从资产端看,随着人民币市场利率的稳步上升,中行在债券投资、同业存拆放等市场化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上升;从境外看,美联储加息推升境外资产的收益率,境外机构息差连续两季度环比提升幅度超10个BP。 二是从负债端看,前两年降息的负面影响在逐渐消化,上半年境内人民币存款成本比去年下降12个BP,特别是活期存款占比的提升,使得存款成本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 三是在资产运用方面,适当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今年上半年中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升2.35个百分点。 “净利息收入是中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中行来说,净息差改善1个BP,就能转化为利息收入超20亿。全年看,上述三方面因素还会持续存在,因此息差会稳定向好。”张青松称。[详情]

得零售者得天下:银行业倾力加快零售金融转型
得零售者得天下:银行业倾力加快零售金融转型

  王勇 截至8月29日,已有17家上市银行发布今年半年度报告。笔者发现,已披露半年报数据的上市银行净利润基本实现了正增长,而为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贡献度最大的业务要数零售金融业务。由此,我们看到了严监管环境下银行业务展现出来的新气象,即高度重视并加快零售金融转型。 从战略视角分析,“得零售者得天下”,这是所有商业银行都明晰的道理。因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尽管各个产业都在加快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但是我国个人的生活需求并未减少,反而随着前期财富快速增长的累积,富裕群体逐渐形成,并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而中产阶级的兴起、个人对生活品味和质量的要求,使得个人客户对零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零售银行业务客户群体不断广大,也就使得银行此方面的利润空间充足,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对此,有专家就专门对某行进行过测算。即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的风险资产权重对某行零售业务占用的风险加权资产进行估计,然后用披露的权重法下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减去零售业务风险加权资产,得到批发及其他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利用披露的分部业务税前利润数据估算出分部净利润数据后,再利用该行权重法下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得出分部业务实际占用的净资产,最后将分部业务的净利润除以分部业务占用的净资产,即得出了分部业务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那么,根据该行2017年半年报估计的零售业务的年化ROE超过30%,批发及其他业务的年化ROE约为12%,而该行上半年整体的年化ROE约为20%。毫无疑问,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好处显而易见。 同时,从现实情况看,如今很多银行都开始注重零售业务的发展,控制批发业务的规模,其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对公司贷款质量和部分行业经济的担忧。但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形势使然。今年以来,“强监管、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大环境和管理层金融去杠杆“三三四”(即3月起,银监会部署开展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的自查自纠,使得银行同业、理财、表外等影子银行业务受到极大的压缩。资金空转、以钱炒钱不可持续,回归实体、着眼零售才是正道。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收缩。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同业业务增速由整治市场乱象之前的正增长转为目前的负增长;同业理财较年初减少了两万亿元;银行理财中的委外投资较综合治理前减少5300多亿元。再根据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披露的情况,从资产负债结构看,上市银行受“强监管”政策影响,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整体压缩,“表外转表内”特点明显,贷款增速明显高于资产增速,其中以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和按揭贷款为代表的零售贷款增速较快;负债端则将存款吸收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保持适当的同业存单发行,以抵消同业负债规模下降的影响。在存款结构上,上市银行呈现和去年存款活期化不一样的特点,即呈现出零售存款占比上升、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的特点。 还有,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加速在中国扩张,不断拓宽零售银行服务渠道和业务品种,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大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积极推进自身零售业务的转型,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零售金融业务并不是商业银行的什么新兴业务,但是,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多大起色,这主要与商业银行重公司而轻零售、重存款轻客户、客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专业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有关。而如今,回归零售,再按照过往那些旧的理念和传统的套路发展零售业务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必须升级与创新。 首先,思想理念必须转型。面对新形势的转变,各家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随市场变化进行战略转移的理念。面对居民个人日益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应树立起重点发展零售业务的理念,从而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 其次,加强零售金融业务分层经营和管理。对于高净值客户,大力发发展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意识的提高,“借钱消费”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消费持开放的态度,这也促进了零售业务消费金融的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场景延伸,在传统信用卡、消费贷等产品基础上,创新信贷产品、延伸消费场景、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等,积极开支致力于消费金融领域的零售金融业务。对于草根阶层,则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再次,让金融科技引领零售金融智能化发展。当前,在广大客户金融行为向线上迁移的大背景下,银行要以金融科技为核心,探索“网点+银行APP+场景”获客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方式,破解零售获客和经营的难题。 笔者坚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银行投身到零售业务中,而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逐步成功转型,会为实体经济和广大零售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详情]

25家银行上半年日赚逾43亿元 “缩表”趋势料持续
25家银行上半年日赚逾43亿元 “缩表”趋势料持续

  25家银行上半年日赚逾43亿元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彭扬 实习记者 欧阳剑环 31日,A股25家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收官。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25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46亿元(平均日赚逾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363亿元,同比增4.92%。与此同时,25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利息收入254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1587亿元。 券商人士指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趋势确立,资产质量改善带动拨备计提减少,将进一步促进行业利润整体回升。预计上市银行营收三季度营收端将有明显起色,二季度收入增速基本稳住后,三季度收入增速向上拐点显现。 银行盈利能力多数回升 2017年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25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612亿元。另外,上半年国有五大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54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1亿元,同比增速4.45%。 其中,中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6.5亿元,同比增速为11.45%;工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5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78亿元,同比增速为1.85%;农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45亿元,同比增速为3.28%;建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3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29亿元,同比增速为1.45%。 招行上半年不仅以392.59亿元净利润卫冕最赚钱的股份制银行,还赶超国有五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同时,11.43%的净利润同比增速,是所有股份制银行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分别以316.01亿元和281.65亿元的净利润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不过,华夏、平安和民生银行净利增速较去年末继续回落。多位上市银行高管坦言,由于金融去杠杆是一个连续过程,预计下半年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会居高难下,对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但是会有所减轻。 多数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上市银行业绩增长分化,但行业盈利能力回升趋势明显,这主要得益于银行净息差的改善。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指出,商业银行二季度净息差为2.05%,环比回升2bp,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原因,一是银行调整负债结构,减少了高利率的负债占比;二是之前预计在资金紧平衡的状态下,负债端成本率将稳定,但是随着同业存单在明年一季度纳入MPA监管,预计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三季度将继续下降,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负债端成本率将继续下降,三季度净息差回升幅度将更明显。 “缩表”趋势料持续 上半年,多个金融监管部门联手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力促金融去杠杆。实施效果在多家银行2017年中报数据中可窥一斑:从下降幅度来看,无锡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从期初余额64.3亿元降至中报本期余额16.3亿元,降幅达74.7%。南京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四家银行同业资产较2017年一季报下降23.64%、18.13%、16.87%和15.74%,三个月内降幅逾一成。 建行中报数据显示,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77.1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1.85亿元,降幅为22.06%,主要是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平均余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3.28%;同时,平均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7个基点。 在压降同业业务的同时,多家银行在表内贷款的投放上持续加大力度。中信银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同业资产减少2817亿元,下降51.5%;同时,为确保信贷资产平稳增长,客户贷款增加2132亿元,增长7.4%。中信银行明确提出了“控表”策略,提出了“降增速、提转速、调结构”。截至6月末,全行总资产5.65万亿元,比上年末减少近2800亿元,下降4.72%。同样出现“缩表”现象的是上海银行,截至6月末,全行总资产为1.71万亿元,下降2.5%。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在一季报数据之后,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印证。中行和工行上半年,两大银行净利润均有明显上升,不良率双双下降。北京银行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18%。同时,拨备覆盖率237.03%,拨备比2.79%。 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在业绩说明会上对记者表示,上半年,中行资产质量管控取得了不错成绩。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38%,较年初下降了8个基点,关注类贷款比率是2.77%,比年初下降了34个基点。逾期贷款率为1.97%,比年初下降18个基点。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该行中报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半年工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绝对额的增加幅度、逾期率和剪刀差等主要指标,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跟继续下降。资产质量企稳向好的信号,应该说更加明显。 不过,商业银行对于报告期内的坏账计提均呈增加态势。 比如,招行不良贷款的总额604.59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552.56亿元有所增加,但是不良贷款率从1.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71%。招行在报告期内大幅计提364.13亿元的坏账准备,让减值准备增加258.12亿元,远高于2016年同期的196.54亿元。由此,该行的贷款拨备率从去年上半年的3.37%升至今年同期的3.8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从去年上半年的180.02%增加到今年同期的224.69%。[详情]

中国信达上半年净利88.8亿元 同比增长10.9%
中国信达上半年净利88.8亿元 同比增长10.9%

  中国信达上半年净利同比增10.9% 中国证券报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HK:1359,以下简称“中国信达”)日前公布的2017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信达总资产达12955.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0.3%;上半年集团实现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88.8亿元,同比增长10.9%。 中国信达上半年实现不良资产经营收入总额176.0亿元,同比增长7.2%。新增收购传统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264.1亿元;提高资产收购和处置效率,提升资产处置价值,处置收益较去年同期增长89.6%。新增附重组条件类不良资产(主要收购自非金融机构)46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同时,中国信达积极参与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支持国有企业降杠杆,中国重工、西昌矿业等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取得进展,上半年债转股股权处置实现净收益为23.8亿元。(徐昭)[详情]

民生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80.88亿 同比增长3.18%
民生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80.88亿 同比增长3.18%

  8月28日,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码:600016;H股代码:01988,简称民生银行)发布了2017年中期业绩。2017年上半年,民生银行集团(包括民生银行及其附属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88亿元,同比增长8.65亿元,增幅3.18%。 2017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积极应对经营环境和监管政策的调整变化,按照“增收入、降成本、控风险、补资本、调结构、拓客户”的主要经营策略,稳步推进经营体制变革,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质量基本稳定,经营效益平稳增长。 2017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扎实推动凤凰计划项目落地实施,改革创新、业务联动、结构优化等进展良好,首次在英国《银行家》2017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跻身30强,位居第29位。 盈利水平稳步提升 2017年上半年,民生银行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88亿元,同比增长8.65亿元,增幅3.1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23%和0.98%;基本每股收益0.77元,同比增长0.02元;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9.71元,同比增长0.59元。 上半年,民生银行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05.35亿元,其中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94.20亿元,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41.71%。非利息净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4.7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率为34.70%;成本收入比为24.90%。 上半年,民生银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数据化风险管理,加大问题及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集团不良贷款余额456.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75亿元;不良贷款率1.69%,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3.33%,贷款拨备率2.58%,比上年末略有下降。 转型变革稳步推进 2017年上半年,民生银行以凤凰计划为主线,持续优化经营体制机制,各业务板块在转变增长方式、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夯实基础能力、加快业务创新等方面初显成效。 一是做强公司业务。全力打造“专业化的商业银行”、“场景化的交易银行”、“定制化的投资银行”三大业务特色,持续改善公司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交易银行大力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结算与现金管理产品、存款增值产品、国际结算以及贸易融资业务等;优化投资银行业务体制改革,聚焦医疗健康、文娱消费、高端制造及信息技术、政府及投资机构四大行业,深耕细分市场,挖掘客户需求。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对公贷款余额(含贴现)16830.92亿元,对公存款余额24384.37亿元。 二是做大零售业务。着力打造客群经营体系、财富管理体系,大力推动信用卡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深化小微金融、私人银行战略转型,推动零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13685.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5.6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5379.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94亿元;零售贷款10071.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9.50亿元。 三是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加强同业客户营销规划管理,深化同业战略合作平台建设,不断丰富资产管理业务产品,深入探索托管综合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外汇和贵金属交易市场竞争力。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同业负债规模12673.56亿元,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2102.08亿元,资产托管规模余额73223.09亿元。 四是做亮网络金融业务。大力布局网络支付市场,围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两大体系,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市场份额稳居同业第一梯队。上半年,手机银行交易笔数2.29亿笔,同比增长13.93%,交易金额4.68万亿元,同比增长20.62%;直销银行如意宝申购总额17174.33亿元;个人网银交易笔数9.71亿笔,交易金额5.29万亿元。 五是做实风险管控。全面实施《法治民生建设三年纲要(2017-2019)》,扎实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和“银行业市场乱象”专项治理行动,强化风险排查与问题整改,狠抓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加强信用风险管控,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加强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科技风险防控,风控合规管理明显加强。 六是全面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海外机构布局,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为客户提供境内外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香港分行资产规模1837.64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51亿港元,同比增长35.32%;民银国际成功收购上市公司天顺证券集团公司,成为全牌照投资银行,截至6月末民银国际资产规模107.31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1.58亿元。[详情]

工行2017中期成绩单:好于计划 好于同期 好于预期
工行2017中期成绩单:好于计划 好于同期 好于预期

  8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中报显示,上半年工商银行的经营情况良好,交出了一份好于计划、好于同期、好于预期的中场“成绩单”。 在计提610亿元拨备后,工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资产质量呈现趋稳向好态势,不良率、逾期率、剪刀差3个关键指标全面下降,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57%,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9.1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工行在转型创新方面也令人称道。工行一向在科技金融方面引领同业,打造的融e行手机银行平台客户达到2.67亿户,上半年增长7.3%;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客户达到9349万户,增长40.6%;融e购电商平台交易额达5239亿元。网络融资规模超过7400亿元,保持国内领先的网络融资银行地位。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业绩发布现场介绍,这是四年以来比较靓丽的半年报。内部结构、竞争活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可持续性都有很好的表现。数据背后蕴含着经营绩效整体改善的能力。 资产质量全面改善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工行上半年实现拨备前利润2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增速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盈利增长的稳定性持续增强,净息差(NIM)为2.16%,还原营改增因素后较年初上升3个BP。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客户存款较年初增加约1.2万亿元,增长6.7%,是唯一一家增量破万亿的金融机构,其中境内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比达51.28%;大零售营业贡献占比显著提高,较好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境外及控股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长21.4%,快于集团和境内平均水平,占集团的比重提升至7.9%。 易会满介绍,上半年,工商银行取得的经营业绩,得益于对商业银行经营规律的不断探寻和把握,得益于专业化能力的执着追求和悉心锻造,得益于不忘初心、深耕主业的固守与坚持。 工行上半年境内新增贷款6248亿元,存量到期收回移位再贷1.04万亿元,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1.66万亿元。非信贷融资与地方债投资合计新增近4500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多渠道、低成本的源头活水。 上半年,工行组建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企业贷款比上年同期增加1568亿元,增幅8%;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075亿元,比年初增长16%。 在盈利能力持续释放的同时,工行资产质量也在持续改善。 易会满介绍,上半年,工商银行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工作的“生命线”,重点关注表内和表外“两张资产负债表”,以大行担当的态度和专业智慧的能力,守住了安全防线和风险底线。 数据显示,上半年工行不良率为1.57%,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贷款逾期率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剪刀差”比年初下降32%,不良贷款同比少增115亿元。 工行强化大数据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管住账户管住人,管控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风险。上半年运用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累计拦截各类风险业务45万余笔,涉及资金23亿元,切实保护了客户权益。 在管控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风险方面,对开发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保持在0.31%的较低水平,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蝉联“全球新兴市场最佳银行” 2017年上半年,工行互联网金融业务保持较快发展,融e行手机银行平台客户达到2.67亿户,增长7.3%;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客户达到9349万户,增长40.6%;融e购电商平台交易额达 5239亿元。网络融资规模超过7400亿元,保持国内领先的网络融资银行地位。打造智慧银行服务体系,实施了eICBC3.0的战略升级,积极推动传统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创新服务向平台化、场景化的生态圈布局转变。 近日,工行董事会还通过了《关于组建网络金融部的议案》,决定在原电子银行部基础上组建网络金融部,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e-ICBC 2.0向e-ICBC3.0智慧银行战略升级。 在移动支付领域创新方面,工行持续发力,在国内率先推出工银HCE云闪付信用卡,先后推出Apple Pay、三星Pay、华为Pay、小米Pay,并将移动支付场景从手机拓展至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陆续推出华为智能手表支付、斯沃琪腕表支付,全面搭建了线下“近场”挥卡支付和线上“远程”一键支付产品体系。 近日,美国《环球金融》杂志(Global Finance)揭晓2017年“全球最佳银行”评选结果。榜单显示,工行凭借良好的业绩表现以及对新兴市场金融的贡献,再次获评年度“全球新兴市场最佳银行”,成为首家蝉联这一全球奖项的中资商业银行。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本次评选中,工行还首次获评“亚太区最佳银行”、第11次获评“中国最佳银行”,并在亚太区电子银行奖项评选中蝉联“中国最佳企业电子银行”和“中国最佳个人电子银行”。 文/张扬  [详情]

金融去杠杆上市银行“缩表” 资产质量恶化趋缓
金融去杠杆上市银行“缩表” 资产质量恶化趋缓

   2017强监管年已过去大半程,截至8月30日,25家A股上市银行相继交出了各自上半年的成绩单。在监管的一系列重拳下,曾连续扩张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悄然发生变化,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整体放缓,有的已出现了“缩表”。不过,积极调整业务结构的银行,也收获了较快的净利润增长率,有7家银行同比净利润增速上双,多于2016年的5家。与此同时,银行的资产质量“保卫战”还在持续,只有不到10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上升。 净利增速持续回暖 近两年来,银行净利润在历经2015年“断崖式”下跌后重新回升。2016年推进转型改善之后,2017年上半年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回暖。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5家A股上市银行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750亿元,上半年平均每天赚43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25家A股上市银行中,除了江阴农商行外,其他银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都实现了增长(平安银行在半年报中只披露了净利润)。其中,净利润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54%的有13家银行,实现两位数增幅的银行有7家,增速最高的为上市一年左右的贵阳银行,达到23.26%。 国有银行净利增长出现了很大变化。此前由于基数过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徘徊在1%左右,但从2017年中报可以看出,五大国有行净利润增速都超过1.5个百分点,其中建行为3.69%,中行甚至冲至两位数,为11.45%。 从利润绝对额来看,五大国有行的“赚钱能力”更难企及,上半年五大行净利润总额共计5425.92亿元,日均赚30.14亿元。 在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一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1.43%。 不过,华夏银行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只增长了0.1个百分点,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相比基数较大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来说,7家A股上市的城商行,净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贵阳银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2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的5家农商行中,此次净利润负增长的江阴农商行是惟一一家自2016年在A股上市后净利润连续两年下跌的银行。 该行2017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2.57%,而去年底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49%。除此之外,其余4家农商行增速也均高于行业水平,尤其是吴江农商行和无锡农商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都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1.8%、10.41%。 收入结构再调整 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银行“吃息差”盈利模式早前就开始难以为继,这也是银行面临的痛点。不可否认的是,利息净收入目前还是银行营业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国有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仍在六七成上下,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更高,例如无锡农商行达到89.66%,吴江农商行超过90%。 在利差受到挤压后,银行普遍在中间业务方面加足“马力”,叠加今年负债成本高企等影响,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进一步出现下滑。例如农行提到,利率变动导致该行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减少63.18亿元。据统计,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幅度多数在6%-15%,兴业银行较高,下滑了25.26%。 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的表现之一,就是银行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收入结构进一步调整。数据显示,上市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多数呈正增长,增幅达到两位数的有7家。值得一提的是,增加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主要的利润点并非来自跨行转账、业务咨询等获得的手续费,因银监会在2014年出台银行服务收费新规,这些业务的手续费已经被大大削减,多家银行年报显示,上半年信用承诺、咨询顾问等业务手续费收入都同比下降。 例如中信银行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7.61亿元,同比增长6.88%,但其中顾问和咨询费同比减少5.83亿元,下降18.4%;民生银行由于代理业务手续费和信用承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等因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2.77%。 银行新的利润增长动力已转为资产管理、理财、零售等。南京银行代理及咨询业务同比下降59.48%,而债券承销收入同比大增99.45%,资产托管业务收入同比猛增141.18%。吴江银行也提到,得益于理财业务增长,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41.36%。 资产质量恶化趋缓 在经济运行企稳和银行风控加强的大背景下,银行不良贷款率增速放缓乃至下降,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5家上市银行中,今年上半年有16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下滑,2家银行不良率没有增长,6家银行的不良率增速在0.1个百分点内,浦发银行增长最快,上半年不良率上涨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资产质量恶化势头得到遏制,不良率稳中向好。 从已公布半年报数据来看,风险数据的边际改善无疑成为一大亮点,在不良率下降的16家银行中,农业银行降幅最大,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2.19%,较去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常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0.16个百分点、0.1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5家国有大行中,农行依然居于不良率最高位,其次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率分别为1.57%、1.51%、1.51%、1.38%。 为了降低不良率,银行普遍祭出多种处置手段,并通过加强授信管理、综合运用贷款重组、批量转让等方式,一边“消化”存量的不良贷款,一边防范新的不良生成。即使不良率仍在上涨的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也出现了积极变化的信号。业内人士指出,需要警惕的是,滋生不良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存量债务仍存在恶化的可能性,需继续保持关注。 去杠杆下银行扩张减速 而在今年上半年,最受关注的是随着MPA考核逐步落地,以及金融业去杠杆不断加码,银行纷纷调整业务增速、压缩资产规模。从25家银行半年报来看,有3家银行总资产规模出现负增长,其他多数银行总资产额增速也有所下滑。 3家总资产规模下降的银行分别为中信、民生和上海银行。具体看来,中信银行今年上半年总资产为5.6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4.72%;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5.77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2.18%;上海银行资产总额1.71万亿元,较期初下降2.5%。 对此,中信银行半年报指出,上半年负债总额比去年末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客户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下降所致。 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银行“缩表”主要受监管影响,尤其是此前同业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今年上半年,不少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规模“刹车”。叠加银行主动控制成本,同业业务出现规模收缩。未“缩表”的银行中,也不乏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者,例如光大、浦发上半年的资产规模增速,分别为0.34%和0.99%。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表示,对银行“缩表”尚不必过于担忧。监管层表态处置风险不应带来新风险,机构对于监管加强也在逐步消化和应对,商业银行缩表即便发生也预计在适度范围内。例如民生银行方面就表示,“缩表”是因为报告期内,在M2增速下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该行主动收缩业务规模,调整资产结构。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 王晗 程维妙 实习记者 袁兰 代小杰/制表[详情]

工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7亿 同比增长2%
工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7亿 同比增长2%

  新浪财经讯 8月30日消息,中国工商银行(股票代码SH:601398;HK:1398)今天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中报显示,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拨备前利润2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增速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在计提610亿元拨备后,实现净利润1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 工行上半年不良率、逾期率、剪刀差3个关键指标全面下降,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57%,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9.12个百分点,客户存款较年初增加约1.2万亿元,增长6.7%,是唯一一家增量破万亿的金融机构,其中境内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比达51.28%。 上半年,工行境内新增贷款6248亿元,存量到期收回移位再贷1.04万亿元,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1.66万亿元。非信贷融资与地方债投资合计新增近4500亿元。持续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主动对接“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及雄安新区建设,项目贷款累放6707亿元,同比多放1833亿元。 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签约金额2000亿元左右;小微企业贷款比上年同期增加1568亿元,增幅8%;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075亿元,比年初增长16%。 截至6月末,工行不良率为1.57%,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贷款逾期率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剪刀差”比年初下降32%,不良贷款同比少增115亿元。[详情]

工商银行:上半年净利1530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57%
工商银行:上半年净利1530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57%

  新浪财经讯 8月30日消息,中国工商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530亿元人民币,预估1525亿元。上半年净利息收入2509亿元,净息差2.16%。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57%,拨备覆盖率为145.81%。[详情]

中国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037亿元 不良贷款率1.38%
中国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037亿元 不良贷款率1.38%

  新浪财经讯 8月30日消息,中国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037亿元人民币,预估947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38%;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93%,去年同期为11.37%。[详情]

农业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085.93亿 不良贷款率为2.19%
农业银行上半年净利润1085.93亿 不良贷款率为2.19%

  农业银行(01288)公布2017年中期业绩,实现营收约人民币2793.19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6.4%;净利息收入2113.23亿元,同比增长6.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5.93亿元,同比增长3.3%;基本每股收益0.33元,不良贷款率为2.19%。 截至2017年6月30日,该行总资产为205735.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035.25亿元,增长5.1%。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净额增加6772.75亿元,增长7.3%;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净额增加5552.13亿元,增长10.4%;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703.77亿元,增长2.5%;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减少6169.78亿元,下降 51.3%,主要是由于存放同业合作性款项减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加2732.53亿元,增长84.6%,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债券增加。 此外,该行负债总额为192151.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666.75亿元,增长5.3%。其中吸收存款增加10669.48亿元,增长7.1%;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减少2305.60亿元,下降15.8%,主要是由于合作性同业存放款项减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减少842.95亿元,下降41.0%,主要是由于卖出回购债券减少;已发行债务证券增加517.71亿元,增长13.3%,主要是由于存款证发行增加。[详情]

邮储银行上半年净利润266亿元 拟申请A股发行
邮储银行上半年净利润266亿元 拟申请A股发行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8月29日晚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简称邮储银行)在香港披露了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59.73亿元,同比增长13.60%;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2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76亿元,同比增长14.51%。“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本行认真研判,积极应对金融市场变化,把握市场有利時机,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資,净利息收入稳步增长;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流程优化,非利息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半年报显示。数据显示,该行利息收入1453.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72亿元,增长2.16%;净利息收入875.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8.77亿元,增长7.20%;占总营业收入82.58%。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分别为2.31%和2.38%,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1个基点和4个基点,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半年报还显示,上半年,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3.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84亿元;不良贷款率0.82%,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对此,邮储银行方面表示,上半年该行持续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强化授信准入、贷款“三查”和信用风险监测预警管理,加强统一授信管理和集中度风险管控,确保资产质量可控。《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还注意到,当天,邮储银行还发布公告称,拟申请A股发行,“在符合上市地最低发行比例等监管规定的前提下,A股发行数量不超过51.72亿股,即不超过A股发行后总股本的6%。”“本行在成功实现H股上市后,为进一步健全本行治理结构,打造境內外融資平台, 推进本行发展战略实施,丰富资本补充渠道,因此进一步拟定了A股发行的相关方案。”邮储银行在公告中称,为保障该行未来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并满足监管部门日益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该行需通过A股发行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建立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早在去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后发售的募集资金净额估计约566.2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88.16亿元。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详情]

上半年不良率和新增不良贷款“双降” 兴业银行继续蝉联中国第一大股份制银行
上半年不良率和新增不良贷款“双降” 兴业银行继续蝉联中国第一大股份制银行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8月29日晚间,兴业银行发布2017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截至6月末,该行总资产6.38万亿元,较期初增长4.91%;净利润316.01亿元,同比增长7.34%;以资产计,兴业银行在8家股份制银行中,继续蝉联中国第一大股份制银行。另外,兴业银行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117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37%,同比大降63%;不良贷款比率1.60%,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其不良率和新增不良贷款继续“双降”。不良率和新增不良贷款继续“双降”2017年半年报显示,兴业银行不良率和新增不良贷款继续“双降”。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117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37%;不良贷款比率1.60%,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这一成绩无疑与上半年金融行业严监管兴业银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持续提升风控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兴业银行表示,上半年兴业银行一方面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认真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乱象整治”等专项自查工作,规范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深化集团“兴航程”内控合规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夯实合规内控管理基础,持续提升风控管理水平,扎紧风险合规内控藩篱。数据显示,上半年该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95.66亿元,其中清收重组49.61亿元,占比51.86%,比去年提升23.47个百分点。对此,兴业银行表示,上边年其资产质量企稳向好,得益于兴业银行坚持风险防控和市场化、专业化经营处置并重的资产质量管控策略。风险递补能力方面,上半年兴业银行共计提拨备142.53亿元,期末拨贷比为3.57%,拨备覆盖率为222.51%,拨备覆盖水平继续位居行业前列。截至6月末,该行各级资本保持充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65%,较期初提高0.10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9.26%,较期初提高0.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1.87%。资产负债结构更优化截至6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较期初增加3135亿元,增长11.63%,增量与增幅双双位居同类型银行前列,其中对公存款增加2361.73 亿元,增长10.09%;个人存款增加772.99亿元,增长21.8%;同业存款减少1703亿元,降幅9.9%。各项贷款余额22846.65亿元,较期初增长9.85%,其中公司贷款余额14282.47亿元,较期初增长12.34%,大大高于同期总资产增速,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同时,兴业银行主动压缩同业非标投资,同业专营非标投资规模较年初减少2382亿元,降幅达21%。从业务结构看,零售业务“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业绩贡献度进一步提升。截至6月末,该行零售客户综合金融资产余额14525亿元,较期初增长10.7%;零售个人贷款余额8272.61亿元,同比增长10.22%,在该行各项贷款中占比36.20%;零售业务净收入169.1亿元,同比增长9.3%,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24.8%,上升9.4 个百分点。对此兴业银行表示,上半年兴业银行坚决贯彻中央“降杠杆、抑泡沫、防风险、扶实体”要求,严格执行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管理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详情]

分析人士评浦发银行中报:不良率在爆发期 短期难好转
分析人士评浦发银行中报:不良率在爆发期 短期难好转

  声明:此文属于专业人士对相关事件的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招行谷子地 最黑暗的时刻降临——点评浦发2017年中报 简单看了一下浦发的半年报,由于之前就预计到浦发半年报要爆大雷,但是实际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更糟糕一些。 1, 股东分析: 半年报股东变化: 2季度证金进行了增持,单季增持了大约9000万股,这已经是证金连续第三个季度增持浦发了。其他大股东基本无变化。2,持股股东数从3月31日的17.31万户增加到到18.78万户,股东人数小幅增加了1.57万户,结合国家队的增持,目前看不到有其他大资金在第二季度介入浦发的迹象。持股集中度比招行还高,持股平均市值略低于招行。总体来看连续2个季度筹码分散和最近半年的走势相吻合。 2,营收分析:浦发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相对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营业收入能够在总资产扩张0.99%的情况下克服营改增取得1.44%的同比正增长还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总的指标中让人比较遗憾的是不良相关的数据,虽然早就知道浦发不良的雷要继续爆,但是2.09%的不良率还是让我三观尽毁。后面在不良的章节中在分析。浦发银行的净息差/净利差,表现中规中矩,净息差=1.82,净利差=1.69,和行业平均的衰退水平相当。对比一下不良贷款率2.09%。短期看资产组合在也是不挣钱的。又一家挣得钱不够擦屁股的银行。就不跟招行比了,人比人气死人。 3,不良分析:浦发的不良余额634亿比年初增加了112亿,半年增速21%,关注类贷款1159亿比年初大幅增加了103亿,关注贷款接近不良贷款的2倍。逾期贷款882亿,比年初增加了60亿。其中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667亿,不良/逾期90天以上=0.95,这一数值比招行和兴业都要差。贷款减值准备978亿,勉强达标150%。可是和不良+关注的1793亿比,刚过一半。对比招行不良605亿,关注607亿,贷款减值准备1358亿,完全覆盖了不良+关注。再看不良的新生成数据,由于浦发银行没有像招行那样公布上半年新生成不良的总量和百分比,因此我们也只能通过公布的数据推测。核销+转出+不良余额增量,大概估算出浦发上半年新生成不良在290-300亿之间。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招行,民生,兴业。如果再考虑到关注贷款里可能还藏了不少东西没有释放出来,目前看浦发银行的不良问题还处在高速爆发期,估计最早也要到明年才能看到好转的迹象。不过,个人觉得敢于加速暴露问题反而说明管理层又底气(营收增加)承接这些不良。这反而好过那些由于利润受损无力承接不良而把它们藏在关注贷款里的银行强。现在的浦发有一点点招行15年的影子,主动暴露问题用盈利能力积极化解问题。 4,其他方面的一些数据,最亮眼的应该是信用卡的数据。可以说没有信用卡的爆发式增长,浦发的报表还要再下一个台阶。其他零售,理财的数据乏善可陈,这里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综上所述,浦发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到是最黑暗的时候,营收企稳,由于盈利能力有所提高,采取了主动暴露不良的策略,虽然很可能不良还有所隐藏,但是,策略上还是走了正路。估计,1年内浦发银行的不良都最多能走平甚至单降,至于双降估计要到18年年报去了。(此处有删减)[详情]

江苏银行发布半年报 净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
江苏银行发布半年报 净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

  8月29日,江苏银行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各项业务稳中向好,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净利润61.77亿元,同比增长10.11%。报告期内,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1.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06%;各项存款余额达9843亿元,较年初增长8.47%;各项贷款余额达7011亿元,较年初增长7.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7亿元,同比增长10.11%,每股收益0.54元;不良贷款率1.43%,与年初持平。今年上半年,江苏银行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扣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守住风险底线,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努力打造“特色化、智慧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上市好银行。报告期内,江苏银行在公司业务、小微业务、国际业务、零售业务、网络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业务、投行与资产管理业务、金融市场业务、金融同业业务等领域保持稳健发展态势,营运管理、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等业务支持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全球银行一级资本排名,江苏银行列第117位,较2016年上升9位,比成立之初上升了243位,是中国排名上升最快的银行之一。在2017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江苏银行排第204位,在入榜的25家商业银行中排第16位。该行还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最佳绿色金融奖”、“最佳贸易金融城商行奖”,“购e融”产品荣获《银行家》杂志“十佳互联网金融创新奖”。责任编辑:靳广瑞[详情]

江苏银行上半年净利润61.77亿元 同比增长10.11%
江苏银行上半年净利润61.77亿元 同比增长10.11%

  中国网财经8月29日讯 8月29日晚间,江苏银行发布2017年年中业绩显示,上半年,江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为170.20亿元,同比上升5.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7亿元,同比增长10.1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31%,同比下降0.95个百分点,上半年不良率1.43%,与上年持平。截至报告期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17271.71780亿元,较期初增长8.06%;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082.19亿元,较期初增长11.6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846.65亿元,较期初增长9.85%。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1.43%,较年初增加7.39亿,不良贷款比例1.43%,与年初持平。关注类贷款总额207.65亿元,较年初增加12.23亿,关注贷款比例2.96%,较年初下降了0.05个百分点。[详情]

5家上市农商行:吴江银行净利增速最快 江阴银行垫底
5家上市农商行:吴江银行净利增速最快 江阴银行垫底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胡志挺 来源:澎湃新闻 随着半年报披露完毕,5家A股上市农村商业银行的业绩排行榜也浮出水面。 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为江阴银行(002807.SZ)、常熟银行(601128.SH)、无锡银行(600908.SH)、吴江银行(603323.SH)和张家港行(002839.SZ),集中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南地区。一般而言,农商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其业绩表现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相关度较高。不过,同属苏南地区的这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上半年的业绩情况可谓天差地别。 在看这5家银行“天差地别”的业绩之前,不妨先看一下今年以来同样“天差地别”的股价表现:截至8月29日收盘,股价表现最好的是今年年初上市的张家港行,涨幅为250.89%,同时也位列A股25家上市银行股票涨幅之首;紧随其后的是江阴银行(14.57%)、无锡银行(9.12%)、常熟银行(9.01%);股价表现最差的是吴江银行,下跌1.61%。 看完股价看业绩。虽然吴江银行股价表现最差,但其净利润增幅却位列5家农商行之首,而股价表现最好的张家港行,净利润增幅处于中等水平。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吴江银行和无锡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43.78亿元和52.18亿元,同比增长11.8%和10.41%,位居前列;常熟银行和张家港行净利润分别为57.10亿元和3.52亿元,同比增长8.16%和5.56%,居于中间;江阴银行的净利润则以3.52亿元同比负增长2.57%位列末位。 从资产质量上看:净利润增幅表现最差的江阴银行,其资产质量也不乐观,截至6月末,江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45%,居于5家银行之首,相比2016年末,升高了0.03个百分点。其他4家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和张家港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9%、1.31%、1.71%和1.97%。 从资本充足率上看,截至2017年6月末,无锡银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行、吴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96%、11.88%、13.13%、13.08%、13.45%,与年初相比均有所下滑。 吴江银行净利润增长11.8%领跑,江阴银行净利润负增长2.57%垫底 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江阴银行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的银行;其余4家银行中吴江银行和无锡银行则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2017年上半年,5家农商行营收和净利润情况。 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吴江银行营业收入为36.40亿元,同比增长19.10%;净利润为43.78亿元,同比增长11.80%;无锡银行营业收入为138.55亿元,同比增长12.86%;净利润为52.18亿元,同比增长10.41%。 作为首家在A股上市的农商行江阴银行,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73亿元,同比下降0.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下降2.57%。从营业收入的主要项目来看,占营业收入85%的的利息净收入总体呈现负增长,较去年同期下降10.66%。江阴银行对此解释称,主要是由于计息负债的规模增加和成本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利息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15.12%。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江阴银行投资收益增长较快,从2017年初的0.38亿元增长至1.56亿元,同比增长309.21%。江阴银行表示,投资收益增长的主要是该银行投资产品的分红增加。 半年报显示,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有3家银行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其中常熟银行为1404.87亿元、无锡银行为1259.17亿元、江阴银行为1047.13亿元。张家港行和吴江银行的总资产分别为979.89亿元、846.64亿元。 除此之外,作为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高低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5家农商行中,有4家银行公布了净息差。除无锡银行的净息差从年初的1.96%升至2.07%外,常熟银行、江阴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从3.22%、2.34%下降至2.93%、2.07%,而张家港行的净息差与期初保持一致为2.24%。银监会公布的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指标显示,农商行的净息差为2.77%,相比一季度上升了0.09个百分点。 常熟银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涨31.53%,吴江银行下降3.94% 拨备覆盖率往往被称为银行利润调节的蓄水池。 在不良贷款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拨备计提与当期利润成负相关。换而言之,银行拨备计提越多,对当期利润的冲减就越多。通过拨备计提的增减,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利润进行调节。 常熟银行在5家农商行中拨备覆盖率最高,为266.36%,相比年初的234.83%,增幅达到31.53%。紧随其后的是无锡银行(212.63%)、张家港行(185.67%)、吴江银行(183.52%)、江阴银行(176.11%)。其中,吴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呈现负增长,与2017年年初相比,降幅为3.94%。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公布的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指标显示,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79.91%,比一季度减少了14.69%。江阴银行是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唯一一家拨备覆盖率低于银监会指标的银行。 5家农商行不良率走势图。 在不良率方面,截至6月末,江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45%,居于五家银行之首,相比2016年末升高了0.03个百分点。其他四家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和张家港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9%、1.31%、1.71%和1.97%。 除了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也可以用来衡量银行拨备计提是否充足。拨贷比的计算公式是“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也等于“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半年报显示,无锡银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行、吴江银行的拨贷比分别为2.79%、3.44%、4.10%、3.66%、3.14%。 一般而言,在拨备覆盖率不变的情况下,当不良率上升时,计提的拨备也随之上升,银行利润就会下降。反之,不良率下降会导致银行减少拨备的计提,利润也会因此上升。江阴银行在半年报中指出,2017年上半年,该银行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4亿元,增长11.00%。主要原因是:本期贷款总量有所上升,为坚持稳健发展原则,进一步提高本行风险防御能力,加大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力度,增加了拨备的提取。 4家农商行同业负债占比下降,张家港行逆势扩张 以同业负债为表现形式的金融杠杆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加码同业业务、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减少的大背景下,A股上市农商行的同业业务总体呈下降趋势。 5家农商行同业负债走势情况。 根据业内对于同业负债的统计口径,同业负债的会计科目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款项等。澎湃新闻统计发现,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有4家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分别是常熟银行(7.47%)、江阴银行(14.42%)、无锡银行(7.29%)、吴江银行(5.81%)。其中,常熟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上年末下降了近50%。 不过,张家港行今年上半年的同业负债规模却逆势扩张,从年初的137.76亿元增长至167.56亿元,增长率为21.63%。其中,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较年初大增708.02%至57.56亿元。对此,张家港行在半年报中表示,“主要原因系融出机构融出线下资金意愿较强,本行适时吸收。”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同业业务监管趋严并不意味着不允许银行开展同业业务。一些原来同业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同业业务也是合理的。 一家上市农商行副行长告诉澎湃新闻,负债必须同资产相匹配。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和贷款需求,做大同业负债只会增加成本,还是应该予以控制。如果想做大规模,可能会多吸收一些同业负债,但盈利和成本或许就不是考虑的重点了。 8月11日,央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 5家农商行上半年有超过20位高管离职 2017年上半年,5家A股上市农商行高管调动频繁。 说到农商行高管调动,则自然离不开省联社的话题。省联社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以提名权为例,虽然银监会和央行等监管部门没有明确提出省联社对基层农商行高管有提名权,但多地省政府却根据几项文件自行赋予了省联社提名权,同时明确省联社对农商行的风险处置责任。 4月下旬,无锡银行、张家港行相继发布公告,称其副行长因工作调动原因辞去相应职务;吴江银行4月20日公告表示,因新一届高管候选人的提名工作尚未结束,从而延期进行换届选举。在多家上市农商行的高管变动中,常熟银行董事联手否决江苏省联社提名的副行长一事备受舆论关注。 4月27日,常熟银行发布公告显示,在第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有两项关于聘任副行长的议案分别遭到9位董事反对,议案未获通过。董事给出的反对理由之一,是常熟银行刚上市,一次性交流进多名外部人员担任副行长,对管理层影响较大,不利于常熟银行经营管理的稳定;其二,新增副行长来源于域外,对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缺少了解,对常熟银行的战略、经营模式等不熟悉,难以传承银行文化,不利于保证原有经营模式的延续。 据证券时报报道,早在2015年,江苏省联社拟把昆山农商行的董事长调至吴江农商行(即吴江银行)任董事长,吴江农商行董事长调至昆山农商行任行长,昆山农商行行长升任该行董事长。但由于吴江农商行董事会和当地政府的强烈抵抗,最后未能执行。 2017年5月26日,吴江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行长谢铁军由于工作调动原因,辞去公司董事、行长职务。据澎湃新闻了解,谢铁军已出任昆山农商行行长。 据澎湃新闻统计,2017年上半年,5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有超过20位高管离职,其中不乏任期届满离任。不过,这5家农商行之间也存在相互调任的情况。张家港行副行长黄步杨辞职后,被无锡银行聘任为副行长;常熟银行副行长黄勇斌,加入张家港行,任副行长。[详情]

江苏银行半年报:净利润61.77亿元 同比增长10.11%
江苏银行半年报:净利润61.77亿元 同比增长10.11%

  8月29日,江苏银行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 ,今年上半年该行各项业务稳中向好,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净利润61.77亿元,同比增长10.11%。报告期内,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1.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06%;各项存款余额达9843亿元,较年初增长8.47%;各项贷款余额达7011亿元,较年初增长7.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7亿元,同比增长10.11%,每股收益0.54元;不良贷款率1.43%,与年初持平。今年上半年,江苏银行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扣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守住风险底线,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努力打造“特色化、智慧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上市好银行。报告期内,江苏银行在公司业务、小微业务、国际业务、零售业务、网络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业务、投行与资产管理业务、金融市场业务、金融同业业务等领域保持稳健发展态势,营运管理、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等业务支持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全球银行一级资本排名,江苏银行列第117位,较2016年上升9位,比成立之初上升了243位,是中国排名上升最快的银行之一。在2017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江苏银行排第204位,在入榜的25家商业银行中排第16位。该行还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最佳绿色金融奖”、“最佳贸易金融城商行奖”, “购e融”产品荣获《银行家》杂志“十佳互联网金融创新奖”。[详情]

苏南上市农商行半年报收官:江阴银行营收净利双降
苏南上市农商行半年报收官:江阴银行营收净利双降

  文 | 申不怵8月28日晚间,江阴银行公布2017年半年报,这也是江苏5家上市农商行最后一份半年报。不过江阴银行公布的这份半年业绩着实不怎么样。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江阴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73亿元,同比下降0.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2.57%。江阴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不仅在5家苏南上市农商行中是唯一,而且在目前所有已经公布半年报的17家上市银行中也是独一份。▲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增长率单看净利润指标,江阴银行上半年的下滑,在这17家上市银行中更是绝无仅有。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江阴银行利息净收入大幅下降。报告期内,江阴银行的利息净收入9.9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66%。江阴银行解释称,计息负债的规模增加和成本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利息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15.12%,虽然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了1.13%,但净利息收入出现下降。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江阴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3%、11.95%、11.94%,相比于2016年末,各项资本充足指标均有所下降,但是在5家上市农商行中排名靠前。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江阴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5%,在5家苏南上市农商行最高,且是唯一一家破“2”的银行,同时呈现连年走高的态势,资产质量堪忧。半年报披露,江阴银行报告期内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4亿元,增长11.00%。盈利能力方面,江阴银行成本收入比在5家上市农商行中位置居前,且与2016年末相比有所上升,不过净利差和净息差与2016年末相比均有所下降。除吴江银行未直接披露净利差和净息差相关数据外,另外四家银行中,常熟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数据最高。(草媒财经是草媒公社成员,原创内容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详情]

江阴银行营收净利三度“双降” 14亿票据大案缠身
江阴银行营收净利三度“双降” 14亿票据大案缠身

  本报记者 张艳芬 上海报道 8月28日晚江阴银行发布的2017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73亿元,同比下降0.88%;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下降2.57%。这是该行继2016年年报、2017年一季度报后,其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连续三度“双降”。 2016年年报显示,江阴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4.69亿元、7.7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了1.39%、4.49%;2017年一季报显示,该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5.51亿元、1.75亿元,同比下降8.34%、1.16%。 目前,上市5家农商行已经全部公布年报数据,作为最后一家公布业绩的农商行,江阴银行成为唯一一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银行。而又因该行涉及的高达14亿元的票据纠纷案,受到监管部门的问询。 今年3月江阴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发行2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并于今年6月份获江苏证监局批准。然而,今年7月24日江阴银行表示收到了证监会反馈意见,要求对公司存在票据业务相关金额较大的未决诉讼等内容进行说明。据了解,此前该行子公司宣汉诚民村镇银行共涉及6个票据纠纷案。 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江阴银行作为原告的未决诉讼案件的标的金额为14.3亿元。 作为去年第一家上市的农商行,江阴银行曾连拉数个涨停板,并开启了农商行上市潮。然而形成反差的是,除了该行的业绩不佳外,江阴银行罚单频繁、票据纠纷以及拟发20亿元可转债“补血”遇阻等情况与其去年风光相左。 尤其是在其资产质量方面,该行不良贷款率为2.45%,较上年末增加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6.11%,较上年末增加5.97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6月30日,江阴银行资产总额1047.13亿元,其中贷款余额541.1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51.68%。对于资本规模和经营地域的局限性,该行在其报告中也表示了贷款和客户集中的风险:“本行现有信贷客户主要集中于江阴地区,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居多,在扩大信贷规模时,可能形成对一些优质客户的集中投放,而本行目前资本规模较小,可能导致本行的信贷集中于若干客户,从而增加了贷款客户集中度风险。” (编辑:朱紫云 校对:张国刚)[详情]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净利润26.597亿元 同比增长10%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净利润26.597亿元 同比增长10%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净利润26.597亿元 同比增10.0% 界面新闻 8月29日,哈尔滨银行(6138.HK)宣布,2017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权益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6.597亿元,同比增幅10.0%。利息净收入人民币63.242亿元,同比增幅16.8%。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分别为3.54元和0.24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8%和9.1%。 2017年上半年,资产总额为人民币5,469.27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79.109亿元。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人民币2,259.0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42.778亿元,增幅12.0%。客户存款总额为人民币3,449.0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7.502亿元。   哈尔滨银行2017年上半年盈利能力保持平稳,实现归属于权益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6.597亿元,同比增幅10.0%。利息净收入人民币63.242亿元,同比增幅16.8%。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分别为3.54元和0.24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8%和9.1%。 报告期内,全行实现营业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8.9%,营业费用为18.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0%。人均净利润也实现持续增长,集团人均净利润达到33.9万元,同比增长10.6%。[详情]

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净利280.88亿 同比增长3.18%
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净利280.88亿 同比增长3.18%

  千龙网北京8月29日讯 8月28日,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民生银行)发布2017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7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705.35亿元,同比下降9.51%;银行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88亿元,同比增长3.18%,银行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5.40%。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有余额对公存款客户达91.4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52万户,增幅8.96%;零售非零客户达3259.7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25.99万户;直销银行客户数达709.8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1.35万户;手机银行客户总数达2798.4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3.26万户;个人网银客户数达1744.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0.05万户。 从零售业务数据来看,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13685.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5.6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5379.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94亿元;零售贷款10071.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9.50亿元;实现零售业务净收入242.85亿元。 报告显示,民生银行加大网络支付市场布局力度,大力开展手机银行产品创新,进一步巩固直销银行同业领先优势。报告期内,手机银行交易笔数2.29亿笔,同比增长13.93%,交易金额4.68万亿元,同比增长20.62%;直销银行如意宝申购总额17,174.33亿元;个人网银交易笔数9.71亿笔,交易金额5.29万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0年12月19日,中国民生银行A股股票(代码:60001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5年10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国内首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商业银行。2009年11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H股股票(代码:01988)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以来,中国民生银行致力于完善公司治理,大力推进改革转型,取得了良好经营业绩,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备受关注和尊敬的上市公司。截至记者发稿时,民生银行(600016)的股价为8.42元。[详情]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净利26.597亿元 同比增10%
哈尔滨银行上半年净利26.597亿元 同比增10%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 8月29日,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尔滨银行”,股份代号:6138.HK)发布该行2017年中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人民币5,469.27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79.109亿元。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人民币2,259.0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42.778亿元,增幅12.0%。客户存款总额为人民币3,449.0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7.502亿元。 哈尔滨银行2017年上半年盈利能力保持平稳,实现归属于权益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6.597亿元,同比增幅10.0%。利息净收入人民币63.242亿元,同比增幅16.8%。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分别为3.54元和0.24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8%和9.1%。 报告期内,全行实现营业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8.9%,营业费用为18.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0%。人均净利润也实现持续增长,集团人均净利润达到33.9万元,同比增长10.6%。 报告期内,哈尔滨银行实现利息收入人民币136.182亿元,同比增加人民币31.396亿元,增幅30.0%。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客户贷款及垫款、债务证券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及长期应收款增加,令本行生息资产平均结余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4,064.675亿元增长30.1%至2017年上半年的人民币5,287.964亿元,以及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从上年同期的5.18%上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5.19%所致。 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人民币66.030亿元,同比增加人民币11.706亿元,增幅21.5%。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人民币55.494亿元,同比增加人民币19.408亿元,增幅53.8%。长期应收款的利息收入人民币3.937亿元,同比增加人民币0.357亿元,增幅10.0%。 2017年上半年,哈尔滨银行随着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移动金融管道的日趋完善,移动银行客户数和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持续增长。移动金融客户数达到273.1万户,比年初增长18.7%。电子银行业务交易替代率84.9%,较年初提高1.9个百分点,移动管道业务替代率为43.7%,较年初提高4.7个百分点。手机银行用户超50万户,较年初增长56.3%;微信银行活跃关注客户数突破123万户,较年初增长44.7%;全新打造的支持APP和微信两种客户端,集投资理财、生活服务、资产和负债业务为一体的直销银行正式上线,上半年注册用户数达到8.9万。 另一方面,本行深挖用户需求,加快全行移动金融创新发展,成功推出了话时贷、云闪付等创新产品,实现了存利宝、私房钱、白领贷、资产通等主要产品的在线办理。在线理财产品销售优势凸显,电子渠道理财销售646亿元;T+0货币基金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较年初增长13倍。在线已经成为我行理财销售最重要的管道。 2017上半年,哈尔滨银行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业务保持扩张发展,跨境支付结算平台系统持续开发建设,全国银行同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哈尔滨银行跨境支付结算平台存量跨境商户达到1,100户,跨境支付交易526万笔,较上年同期增长134%,交易金额1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73.3%,全国银行同业市场占比达到13%,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33万元。该平台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黑龙江路海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持续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管理,列为“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详情]

锦州银行上半年业绩急刹:净利润增幅不足上年同期3%
锦州银行上半年业绩急刹:净利润增幅不足上年同期3%

  锦州银行上半年业绩急刹: 净利润增幅不足上年同期3%该行今年上半年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5.2%,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曾高达164.5% 净利润增幅不足上年同期3% 该行今年上半年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5.2%,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曾高达164.5% ■本报记者 吕 东  伴随着A、H两地上市银行半年报进入披露高峰,市场各方对于上市城商行能否延续去年利润的高增长充满好奇。 近日,曾经在上市后盈利增速屡创新高,在A、H两地荣膺净利润增速“状元”的锦州银行披露中报,该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突然“刹车”:由去年同期的164.5%直线下跌至今年上半年的5.2%;而该行2016年全年的这一数值也曾高达66%。 净利润增幅降至个位数 投资类资产持续扩张 曾几何时,锦州银行业绩异常亮眼。虽然“汉能事件”一度将锦州银行H股上市计划有所打乱,但自2015年12月份H股上市以来,锦州银行此前的年报、半年报盈利增速始终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甚至在2015年全年及2016年上半年实现了净利润翻倍增长。然而,该行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增长受到了严重的阻力,高速增长的步伐戛然而止:今年前六个月,锦州银行净利润增速突降至个位数。 锦州银行日前披露的2017年半年报显示,今年前六个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5.32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9.91亿元,同比增长5.2%。如果说在目前上市银行普遍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的大背景下,锦州银行5.2%的净利润增速还是中规中矩的话,那么这一速度与该行去年同期相比可谓相差巨大。2016年上半年,锦州银行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增速曾达到惊人的164.5%,而即使是该行2016年全年的净利润增速也高达66%,并在所有上市银行中遥遥领先。 受利率市场化、营改增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锦州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差、净息差较去年同期也出现大幅下滑。该行净利差由去年中期的3.49%降至2.51%,净利息收益率由去年中期的3.78%降至2.80%。在考量银行盈利能力时,平均年化总资产回报率也是一项参考指标。锦州银行去年中期的平均年化总资产回报率为1.94%,而今年中期已降至1.36%,下降0.58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银行净息差不断下降,中小银行纷纷加大投资类资产的配置比重,锦州银行投资类资产占比更是连年攀升。截至2016年年末,该行“投资证券及其它金融资产”占生息资产比重高达62.69%,而今年上半年继续上升至64.24%,其投资类资产规模约为信贷资产的2.67倍。 尽管净利润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出现大幅度缩水,但锦州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截至上半年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06%,较今年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 发行优先股补充资本 延长A股发行议案时限 今年上半年,锦州银行资本充足率方面出现下滑,目前该行正推进优先股发行以补充一级资本。而该行虽然也已计划回归A股IPO,但由于未有实质进展,已将A股IPO有效期延长一年。 截至6月末,锦州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7%、9.19%和9.18%,这三项指标均较今年年初下滑0.6个百分点以上。为补充资本充足率,去年锦州银行先后实施了10亿股H股增发及25亿元的10年期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日前,该行非公开发行优先股方案已获辽宁省银监局批准,所募集的不超过100亿元资金将全部补充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曾在A股IPO排队多年的银行,同时也出于对资本补充的需求,该行在H成功上市仅四个月后就宣布将重返A股IPO。锦州银行曾在其公告中表示,拟申请A股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拟发行总数将不超过19.27亿股A股。但是,由于锦州银行A股IPO尚未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该行审议通过将A股发行议案有效期延长12个月。[详情]

银行大幅计提拨备:坏账蚕食利润 对风险态度谨慎
银行大幅计提拨备:坏账蚕食利润 对风险态度谨慎

  坏账“蚕食”利润 银行大幅计提拨备 杨井鑫 时至中报披露期,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了上半年的“成绩单”。部分银行净利润增速重返两位数,部分银行保持经营稳定,还有部分银行的盈利却不尽如人意,但是多数银行在上半年选择了增加坏账拨备和计提,以此应对未来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由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制造业等行业的利润触底反弹,商业银行上半年贷款的不良进入了分化期。但是,不论银行经营的好坏,多数银行对于坏账计提仍不遗余力,对贷款规模扩张中存在的风险持谨慎态度。 应对风险 经历了此前不良贷款连续19个季度攀高的艰难时期,商业银行均感受到了坏账是利润的“杀手”,增加坏账计提来提升拨备覆盖率,已然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手段。 随着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中报的披露,记者发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不良率已经有所分化,但是各家银行对于报告期内的坏账计提却均呈增加态势。 招商银行(600036.SH)在201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长,报告期内达到了11.43%,相比2016年同期6.84%的增速可谓好看了很多。其不良贷款的总额604.59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552.56亿元有所增加,但是不良贷款率从1.87%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71%。 尽管不良贷款率下降,但是招行还是在报告期内大幅计提364.13亿元的坏账准备,让减值准备增加258.12亿元,远高于2016年同期的196.54亿元。由此,该行的贷款拨备率从去年上半年的3.37%升至了今年同期的3.8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从去年上半年的180.02%增加到了今年同期的224.69%。 华夏银行(600015.SH)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98.36亿元,与2016年同期的98.26亿元相比略有增加,但净利润增速为0.1%,远低于去年的6.08%。同时其贷款总规模从1.16万亿元增加到了1.3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8%高于2016年同期1.56%,但是报告期内的坏账计提也达到了76.83亿元,较2016年上半年55.1亿元要多出不少。从资产质量指标上看,华夏银行的贷款拨备率2.65%与去年同期持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从去年上半年158.73%降至今年同期的157.63% 。 此外,无锡银行(600908.SH)、常熟银行(601128.SH)和张家港银行(002839.SZ)三家上市农商行的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所上升。记者了解到无锡银行和常熟银行两家农商行的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资产质量在报告期已经有所好转。然而,上述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坏账计提力度亦未见明显减弱,分别为2.5亿元、5.44亿元和3.72亿元,接近2016年全年额度的一半。 利润“跷跷板”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净利润和坏账计提可以说是跷跷板,分别涉及到的是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通过增加银行的坏账计提,能够提升贷款拨备率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两个指标,有助于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家券商银行分析师称,银行增加“本期计提”项,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不再单纯追求盈利,而是更注重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同时强调,商业银行在调解两项指标时,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银行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计提应对未来的坏账。” 记者发现,在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披露中,青岛银行(3866.HK)和盛京银行(2066.HK)均陷于了“阵痛期”。截至6月末,青岛银行净利润12.75亿元,净利润增速1.13%,较去年末15.15%的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总额15.96亿元,高于年初的11.87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从去年末的1.36%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69%。在利润的压力之下,该行今年上半年计提的规模3.72亿元,贷款拨备率从去年末的2.64%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57%,不良贷款覆盖率从194.01%降至152.17%。 盛京银行上半年的净利润35.06亿元,但是净利润增速却为-3%。尽管不良贷款率由去年末的1.74%降至了今年上半年的1.53%,但是银行的贷款拨备率还是从2.78%降至了2.54%。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称,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质量已经有所企稳,前期不良暴露充分的银行的不良应该会有所回落,对于坏账的计提,银行不仅需要根据业务风险来定,也要考虑一下净利润。“过低的计提可能存在无法覆盖风险的可能,而市场和监管也不愿看到银行利润虚高。过高的计提也要有相应的盈利来匹配,毕竟利润指标也是一个关键指标。” 据了解,银监会在8月中旬发布了商业银行二季度的监管指标数据,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已经回升。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今年前两季累计实现净利润9703亿元,同比增长7.92%,较上季末上升3.3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63亿元,但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与上季末持平。 同时,除了不良贷款之外,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正常贷款余额92.2万亿元,其中关注类贷款3.4万亿元,占比3.68%。 “由于银行扩张的速度、业务的结构、地域差异等等的不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会有一个分化,也会表现在银行盈利和抗风险能力上。”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认为,在强监管之下,未来可能一些业务不好做了,有的银行受到的影响就会大一些。[详情]

光大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9.7亿 同比增长3.06%
光大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9.7亿 同比增长3.06%

  新浪财经讯 8月25日消息,光大银行公布上半年经营业绩。上半年光大银行集团实现净利润169.72亿元,同比增长3.06%;不良贷款率1.58%,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2.17%,较年初上升0.1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1.86%,较年初上升1.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在新的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光大银行合理安排增长计划,6月末光大银行集团资产总额40,335.46亿元,较年初增长135.04亿元,增幅0.34%。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资产结构调整。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总量较年初有所下降;一般存款较年初增长7.09%,贷款总额增长9.42%。上半年日均核心存款占比78.24%,同比提升7.44个百分点,存款增长质量提升,上半年存款成本同比下降19个基点。 光大银行上半年加大零售理财销售力度,零售理财资金增长753.96亿元,增幅20.76%。上半年,光大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9.92亿元,同比增长20.94亿元,增幅15.0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4.52%,同比上升4.93个百分点。信用卡业务表现突出,中收同比增长47.61%。 在优化贷款结构的同时,光大银行持续加大不良清收化解力度。6月末不良贷款率1.58%,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3.32%,下降0.4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2.17%,较年初上升0.15个百分点。[详情]

浙商银行上半年净利增长 18.56%
浙商银行上半年净利增长 18.56%

  中证网讯(记者  高改芳)8 月 24 日,浙商银行(2016.HK)发布半年报,2017 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179.49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 12.43%;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 56.13 亿元,同比增长 18.56%;归属公司股东每股收益0.31元,同比上升0.02元。 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浙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截至 2017 年6 月末,集团资产总额 14,532.90 亿元,较年初增长 7.27%,其中贷款余额 5,308.07 亿元,较年初增长 15.52%;存款余额 8,030.68 亿元,较年初增幅 9.08%。2017 年 1 月 18 日,浙商银行首家控股子公司浙江浙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营业执照,截至 6 月末,浙银租赁资产总额 55.73 亿元。 半年报分析,浙商银行存贷款显著增长主要基于公司业务板块双轮驱动,流动性服务特别是票据池、资产池的深入应用,以及创新的应收款链平台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截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公司客户贷款和存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长 16.54%和 6.04%;资产池(票据池)签约客户 12,152 户,较年初增长 28.57%,池项下融资余额 1905.94亿元,较年初增长 13.05%。 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 2017 年 6 月末不良贷款率 1.39%,较年初上升 0.06 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银监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7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1.74%)。截至2017 年 6 月末,贷款拨备率 3.45%,较年初上升 0.01 个百分点。各项指标显示浙商银行资产质量保持优良,拨备计提较为充分。[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