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邓立君
如今的监管是值得阿谀奉承的。本来市场上的亏亏赚赚与我确实没多大干系,但是看到一波一波的韭菜幻想着自己是镰刀而冲向真正的镰刀,而且在不停的同化我身边的人,我时常感觉自己活在生化危机里。
证券业协会创新部通知券商,自4月11日起暂停券商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期权业务,券商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这是一篇谄媚当今监管的文章,请慎入。
晚上看到这一则消息,虽然发着烧,也把自己扶起来,完成一下一直以来的一个夙愿。
关于个股期权,我已经憋了很长时间了,也早早答应人,要写相关的文章。今天政策一出,关于个股期权的普及知识也就免去了。巴菲特称衍生金融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其中最厉害的之一,就是期权了。
上市公司海宁皮城开展全市场第一单大股东可交换私募债之后,我创立的第一家公司随即参与了第二单还是第三单的可交换私募债,就是运用了场外期权的模式。它杠杆幅度达12.5倍——找某大型国有券商借8000万参与认购私募债。
当时正值14年熊市,我们唯一关心的就是上市公司股东能不能还得起钱,去当地考察,见了企业融资负责人,董事长的亲戚。
当时如果是大股东不违约,我们应该就有年化50%多的收益,恰好赶上15年牛市到来,标的股票应该是涨了2到3倍,我们持有的债如果转成股票,按照我们720万的本金投入,半年的盈利应该有数十倍之多。。
但是当时的风险是,只要大股东有为违约的行为,720万的本金就全军覆没——即使券商走法律流程最终要回本金,也不再与我们有关。
担惊受怕的情绪随着股票的上涨而逐渐减弱。过了半年,两个极端都没有实现。最终在到期前三天,大股东行使了回购权,最终以本金年化百分之四五十收场,相比几十倍的收益,简直是可怜。
这大概就是一个典型且复杂的场外期权了。我们当时做它的目的更多的是看中固定收益这一块。然而目前市场上现在流行的是直接做个股的期权——买卖双方通过券商做个协议,或者直接与券商对赌,可以把杠杆放到十几倍甚至更高。
而最开始主推这一业务的,是鼎鼎大名的两个中字头券商,其中不乏获很多私人好友,都一股脑的向我推荐他们的期权业务,我都是婉拒。这也是我迟迟没有完成作业的一个小原因——怕他们看到文章尴尬。
直到今天,据说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券商已经全部一拥而入,争取这块“创新业务的沃土”——一个超级赛亚人版本的融资融券。
直到我身边的很多私募,已经开始起来做所谓的个股期权通道业务,我才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了。
如果我站在证券公司的立场,我的想法大概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牛x,那你就放杠杆呗。我的职责就是提供给你最好的服务,大巴接送澳门,输了我借钱给你继续。
券商就在市场上去寻找那些所谓的高手——拥有“确定性机会”的高净值个人和机构客户,而这些所谓的确定性,不外乎就是内幕交易和老鼠仓的藏污纳垢之处。
我只能时常在小圈子里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个股期权就是高净值客户和精英机构的绞肉机。我也常常想不明白,为什么监管机构一直在去杠杆、抑制投机,而到现在还没有对这个业务动手。
直到今晚协会痛下杀手,见微知著,如今的监管是值得阿谀奉承的。本来市场上的亏亏赚赚与我确实没多大干系,但是看到一波一波的韭菜幻想着自己是镰刀而冲向真正的镰刀,而且在不停的同化我身边的人,我时常感觉自己活在生化危机里。
一个人的价值投资是很难坚持的,所以我也要反抗。
就在我写文章的同时,群里有正在学习价值投资的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分享道:“我们以前有个客户就是想以小博大,亏损了5千万,房子都卖掉了 ”——这种不属于内幕老鼠仓,而是带着幻想症的纯天然韭菜。
随后,那家上市公司好像又发行了可交换私募债和一系列其他的融资,当时跟我对接的董事长亲人,几个月前在朋友圈里面看到他跳楼自杀的新闻,打开通讯录还在,甚感唏嘘。
(本文作者介绍:君择控股董事长,个人公众号“与君择道行”。)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