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宋清辉
2014年中国金融业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首先,面对挑战,传统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同时提升服务体验,创新金融服务,比如引入众筹金融服务等,让客户参与进来。再者是,宏观调控方式更加灵活,手段创新更加频繁。
2014年的以银行为代表性的金融业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今年整体经济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出台的各项经济数据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金融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稳步回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014年的金融业发展面临着挑战。年初,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已经很明显,虽然当时对美国强劲的经济复苏持有乐观态度,但欧洲、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底气也不足,另外,美国已经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量化宽松以后的美国加息也令经济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再一点则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阿里巴巴[微博]、腾讯、百度[微博]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金融业,余额宝[微博]、理财通等创新金融产品备受追捧。
年初,出现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论战。互联网金融被称为“银行金融业的革命”,可见对银行的冲击力不容忽视,它对传统金融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倒逼传统银行业必须进行改革。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金融作为一股新鲜活水,打破了传统银行“一直独秀”的局面,在增加百姓投资渠道、提高社会金融服务水平、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压力也是动力。对金融体系而言,由于互联网力量的加入,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清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不断激荡、相互融合,推动着金融业向前发展。
事实上,除了吸纳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以外,2014年中国金融业进行了更为强有力改革。首先,面对这些挑战,传统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同时提升服务体验,创新金融服务,比如引入众筹金融服务等,让客户参与进来。再者是,宏观调控方式更加灵活,手段创新更加频繁。
2014年,银行的重点创新是以整个中国经济改革为导向,利用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并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比如,两次定向降准以及MLF等新创设的流动性工具。这些创新手段的使用,在中国实施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的大背景下,把总量和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改变以往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让实体经济可以“久旱逢甘霖”。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优化信贷管理、清理不合理收费、清理“影子银行”,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民营银行进展。其中民营银行在今年迈出了“破题”的关键一步。资料显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已列入今年改革任务,目前已选择了一些民营资本共同参与首批5家民营银行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开展的试点。
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速度也在加速,人民银行[微博]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新的重大步伐。央行[微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此举不仅能够帮助银行稳住居民存款,还将进一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金融对外开放也加速发展。比如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并形成了一批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
此外,积极推动境内机构到香港发债,发行额已累计超过1000亿。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正式启动了“沪港通”,启动RQDII,扩大RQFII的境外试点,允许跨国企业开展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集中运作。
最重要的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更是表明高层对金融改革的迫切和不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大棋局中,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国际化也是践行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施行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加快更是需要银行金融业提供金融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很棒的成绩单。2014年前10个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近8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约24%,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为15.7%,和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
截至目前,已有28个中央银行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总金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并先后与12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签订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其中今年与英国、德国、法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卢森堡、卡塔尔等8国央行签订了清算安排。至此,除在传统的亚洲地区,人民币货币合作延伸到了欧洲主要经济金融中心,拓展到美洲、大洋洲、中东地区。
当然,这些还需要其他配套改革,比如简政放权、汇率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宏观调控方式、金融监管等。
(本文作者介绍:法治周末、证券日报社论特约评论员,知名经济学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