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成校:国际视野下的养老保险发展之道

2021年10月29日17:45      

  意见领袖丨栾成校 方刚  康东亮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相比于中国,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更早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经过长期发展,已各自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养老服务市场的重要主体。因此,研究国际成熟养老市场经验,对我国保险行业把握机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养老市场经验

  从养老服务支付体系来看,基本均采取分层支付体系,即第一层次的政府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账户和商业养老保险。

  从养老服务模式来看,大体可分成三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中,接受养老服务机构或平台提供的上门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指将养老服务设施引入社区,让老人在社区内接受日托、护理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指让老人到养老公寓、疗养院等专门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养老。

  (一)美国:市场化的社区、机构养老

  1.养老服务支付体系:个人养老储蓄保险占据较大份额

  美国的养老服务支付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联邦政府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障管理局负责管理和运作,职工退休后,参照基本保额领取退休金;第二支柱为政府和雇主养老金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养老金计划以及私人养老金计划,主要通过税收递延吸引人们参与;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养老金,主要形式为建立“个人退休账户”(IRA),通过延迟纳税、免收投资收益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吸引人们参与。美国养老金规模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4150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35.2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其中,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储蓄险(包括IRA和养老年金)增长迅速,2019年已达13.33万亿美元,占比37.8%。

  2.养老服务模式:社区、机构养老受青睐

  美国的养老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既有居家养老,又有社区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既有针对普通大众养老服务,又有针对富裕阶层的高端养老社区和机构。政府、公益组织、私营机构均参与其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总体来看,美国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发展较快,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究其原因,一是相比居家养老,美国老年人更加看重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单位在健康管理和护理方面的专业性;二是相比传统的家庭观念,美国老年人期望得到更多的社交体验。

  3.保险公司参与养老市场

  美国自1974年开始推行长期护理商业保险,20世纪90年代,长期护理险经历了快速增长,到2002年有超过130家公司经营长期护理保险,总保费收入达61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由于巨额亏损等原因导致经营主体数量出现下滑,2017年只剩15家公司经营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规模也下降至10亿美元左右。美国市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多与养老社区紧密结合,当被保险人进入需要护理的阶段后可以入住保险公司认可的养老社区,保险公司报销其护理费用或者直接提供护理服务。除自身社区外,保险公司一般与多家养老社区合作,为保户提供多地区、多类别的护理和住宅选择,同时提供配套的医疗和其他服务。例如美国Alignment Healthcare保险公司针对老年人建立分层护理模型和提供超越医疗保健的全方位服务,将老年群体分为健康体、意外事故人群、即将罹患慢病的人群和慢病群体,有针对性地配置医疗资源,开发Care Anywhere模型,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除医疗保健服务外,公司还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按需护理服务、交通服务、陪伴服务、宠物护理等。

  (二)日本:传统人文带来“居家+上门养老”

  1.养老服务支付体系:个人养老保险年金市场快速增长

  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养老年金保险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养老年金保险体系。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保险,包括养老年金、残障年金、寡妇年金、母子年金和遗孤年金;第二层次为与收入相关的职工年金,根据参与者的职业不同,可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前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统称为公共养老金制度,由日本政府统一运营;第三层次为可任意加入的养老年金保险,主要是私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主要包括iDeCo(个人确定缴费型)和NISA(个人持续账户计划)。iDeCo规模从2011年的5255亿日元上升到2020年的2.2万亿日元,年化复合增速17%;2020年末NISA账户达到23万亿日元。

  2.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上门介护

  居家养老符合日本传统家庭观念,更容易被老人接受,是日本最典型的养老模式。同时,日本自2000年4月开始实施具有社保性质的《介护保险法》,通过鼓励居家养老来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介护保险法》规定40岁以上人群必须参加介护保险,介护申请人(被保险者)向介护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申请人认为自己需要服务时,由介护保险机构指定介护服务供应商,经过一系列评估,出具评估鉴定意见,确定介护等级,匹配介护方案,享受不同程度的介护服务。介护服务费用由个人支付10%左右,其余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财政税收。

  3.保险公司参与养老市场

  日本保险公司在养老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销售养老保险产品,包括个人年金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早期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程度较深,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参保率并不高,随着社会保障收缩和个人责任的增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包括认知症保险在内的新型养老保险产品也不断出现。同时,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各类基金的方式投资养老服务机构,有的也直接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

  (三)德国:居家养老是普遍方式

  1.养老服务支付体系:个人养老保险市场成熟

  与美国、日本类似,德国也建立起“三支柱”养老支付体系。第一支柱为法定养老金保险,是养老金计划的核心,由所有在职雇员支付的养老金来组成的一个公共资金池,费用直接从工资中扣除,雇主和雇员各自承担一半的金额。第二支柱为企业养老金计划,企业通过直接为雇员投保或者提供优惠的养老保险项目来增加今后养老金的额度。第三支柱主要是里斯特计划和吕库普计划的个人养老保险,里斯特计划在2006—2008年受益于政策刺激大幅增长,随后总体趋于平稳;吕库普计划增长势头良好,但增幅日益放缓,其原因可能是目标受众近于饱和以及近年来的低利率大环境。

  2.养老服务模式:模式多元化,鼓励居家养老

  德国养老服务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居家护理型。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人的选择,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可自行到住所附近服务网点或周边社区服务中心获得必要的生活援助。二是全天候机构。服务对象一般是护理级别较高的老人或是无子女老人。这部分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由养老院提供集中的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和医疗护理。三是互助式养老。发展时间较短,老年公寓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设置性能优化的养老护理服务设施,吸引老人入住。

  同日本介护制度类似,德国于1995年正式实施《护理保险法》,规定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参加护理保险的老年人产生护理需求时,提出领取护理保险申请,保险机构指派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确定护理级别。根据评定的护理级别,老年人或居家接受移动护理服务,或入养老院接受集中的护理服务,保险机构支付相应的护理保险费用。

  3.保险公司参与养老市场

  在德国养老支付体系中,商业保险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美日,德国民众的投资理念较为保守谨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银行系、基金系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十分有限,保险公司是德国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保险公司经营长期护理保险,为被保险人支付护理费用或提供护理服务。在投资端,养老产业也是保险公司重点关注的产业之一。

  二、国际养老市场的经验启示

  (一)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和美、日、德等国一样,我国已初步建立多类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体系,但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滞后,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我国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占GDP比重仅为3%,不但远低于美国的152%,也远低于全球60%的平均水平。2020年,中保协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5—10年时间,中国会有8万亿—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因此,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年金等商业保险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将是保险市场新的蓝海。

  (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亟待创新

  纵观国际市场,商业保险在养老服务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养老三支柱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长期医疗保险等与养老相关的专属型保险产品在这个产业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影响力。随着国内消费者需求日益旺盛和多元化,加之政策逐步放宽,未来养老类产品的创新空间十分广阔。同时,商业保险需要结合养老产业在医疗、护理服务等方面的痛点,将相关养老服务嵌入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三)居家养老是未来趋势

  纵观国际市场,居家养老模式相当普及,尤其是有着传统家庭观念的亚洲国家。居家养老的核心是客户能够及时得到相关的服务,因此居家照护产业必须要高度发达。国外保险公司Unitied Health Care、Anthem通过协同不同类型的居家照护服务机构,为居家养老的客户提供日常生活协助、医疗保健、慢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各类医疗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常见的各类需求。

  近些年,国内也涌现出一大批居家照护服务机构,聚焦于居家医护康养服务体系的打造、信息智能中台的建设,以及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保险企业可以整合这些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提供产品加服务的一揽子养老方案,满足客户居家养老需求。

  三、我国养老市场发展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全国人口共14.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亿人,占比13.5%,相比1991年增加了1.22亿。按照联合国的最新标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14%为轻度老龄化,14%—20%为中度老龄化,20%—40%为重度老龄化;按照该标准,我国已经站在了中度老龄化的边缘。从人口年龄分布来看,未来15—20年将有更多的人进入老龄群体类别,养老需求将有更大的释放和增长。

  (二)养老服务支付的“三大支柱”

  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的支出压力逐渐增大。要实现老龄人群“老而富足”,需依靠养老服务支付的“三大支柱”:养老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三大支柱”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尚不均衡。

  1.基本养老保险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接近6万亿元,覆盖人数近10亿人,是全球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负债型特征十分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支出增速、累计结余增速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从2020年开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转入负增长,全国平均可支付月数也在不断下降,如图1所示。近年来为了减轻企业负担,社会保险费率的下调,更对养老基金结余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

  2.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员工在依法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基金累计规模达到3万多亿元,占GDP不到3%。企业年金参与人数仅为2718万人,覆盖人群有限,职业年金建立时间也不足5年,均无法真正发挥第二支柱的作用,如图2所示。

  3.商业养老保险

  我国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金,是以个人名义自愿参与的养老金,其参与形式可为保险、基金、信托、理财等,目前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只有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被纳入统计口径。税延商业养老保险从2018年5月份试点以来,截至2019年末累计规模只有2.45亿元,占比0.002%。

  而同期,美国养老保险总资产达35.27万亿美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规模2.8万亿美元,占比7.9%;雇主养老保险规模19.14万亿美元,占比54.3%;个人养老储蓄险规模13.33万亿美元,占比37.8%。

  与美国相比,我国三支柱体系发展不均衡,第三支柱处于缺失状态,如图3所示。

  2019年美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占GDP的比例达到62.2%,如果中国按50%的比例测算,则第三支柱规模长期空间可达50万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目前,银行、保险、基金等各个机构都在积极发展第三支柱业务。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自2018年5月试点以来两年时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亿元;截至2021年6月末,养老目标基金共有132只,总规模超700亿元;目前商业银行的养老型银行理财也在不断发行中。2021年7月26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人社部负责人在会上针对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表示,将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养老第三支柱政策框架已上报国务院。可以预计,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三)国内保险企业布局情况

  1.多数险企:开发养老相关保险产品,未涉及养老服务。多数险企参与养老产业主要还是停留在产品层面,未涉及养老地产的投资运营和养老服务的提供。市场上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是储蓄型的“年金+万能”保险,其产品本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养老保险。同时,与养老紧密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长期医疗保险明显缺失。2021年6月,随着《关于专属开展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的出台,部分险企开始推出专属养老保险产品,与之前的产品相比,产品在缴费、投资、领取等方面都更加具有长期养老的特征,采用个人财富账户和健康账户的形式为投保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长期护理保险也在持续研究和试点之中。

  2.部分头部险企:投资运营养老社区。除开发养老保险产品外,部分头部险企已经开始投资、建设和运营养老社区。大部分养老社区将目标客户定位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协助生活、专业护理等生活服务,通过打造“智慧+科技医养体系”,与当地知名医院合作,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等服务。同时,通过将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结合,为客户提供财务规划与养老实体服务相衔接的一揽子养老计划,客户累计总保费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获得养老社区入住权,锁定稀缺养老资源。少部分险企还布局了沿海和旅游城市的旅居养老项目。

  3.部分中型险企:与康养产业合作。部分中型险企通过与康养产业合作的方式尝试融入养老服务产业链。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整合康养资源,为客户提供就医绿通、医护上门、居家颐养、健康管理等综合解决方案。保险企业通过与康养产业打通客户和渠道资源,为客户提供包括保险产品和康养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黏性。

  四、生态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成中小险企破局关键

  由于重资产养老社区投建对于中小险企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我们认为中小险企可以将发展养老保险和服务的方向放在居家养老领域,通过整合或者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生态圈,不仅仅是成为养老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者和协调者,将客户端、服务端、支付端及相关产业连接起来,这将是中小险企发展养老业务的突破口。

  (一)短期:创新养老产品,提升服务能力

  保险企业要利用长寿风险的管理优势,满足客户养老资金储备需求。保险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关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积极研发不同类型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包括专属养老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保险、长期医疗险及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要着重研发具有长期稳健投资能力的账户式养老产品,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提供多种投资账户供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选择。专属养老产品要与养老需求真正结合,锁定投资期与领取期。同时,相较于银行中短期理财和基金,长期投资能力是养老保险产品的核心能力,要充分发挥险资管理和风险分散优势,提升大类资产配置水平和投资管理能力,为客户创造更稳健的长期回报。

  同时,要提升保险企业在养老领域的营销服务能力,在保险营销员、风险管理师、健康管理师的定位之上,增加养老规划师的职能,真正能够为客户养老保障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养老金规划、退休投资建议、家庭资产配置等,满足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需求。

  (二)中期:聚焦居家养老,整合服务资源

  在满足养老资金储备需求的基础之上,保险企业要积极探索如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问题。为适应居家养老和上门服务的趋势,保险企业应积极与专业养老服务平台、养老设备提供商等养老服务供应商合作,研究将居家颐养、上门照护等服务嵌入到保险产品之中,以优质的养老服务吸引和留存客户。

  保险企业可以通过自建照护专家团队,或者通过与养老资源服务平台协作,按需提供上门照护服务。除上门服务外,居家养老模式的另一个核心是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保险企业要建立起数字化驱动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运营体系,提供线上咨询、线上探视、线上诊疗、线上监护、线上关爱交流等一系列远程服务。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提升客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三)长期:嵌入健康管理,完善康养生态

  专业而高效的健康管理和医疗资源是养老服务真正的刚需,也是养老服务供应商最稀缺的优势资源。只有把养老和健康管理及医疗结合起来,完善康养生态系统,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居家养老需求。

  在整个康养生态中,保险企业可以发挥两个角色的作用,一个角色是保险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重点解决养老资金规划、储备与管理;另一个角色是整个生态的整合者和协调者,协调上下游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医、药、健、护、养等一系列康养服务。

  作为整个生态的整合者和协调者,保险企业要发挥类似项目经理的作用,要通过制定统一的机制、便捷的流程和分层的标准,将市场上与养老相关的不同角色的主体整合起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总之,养老市场是未来寿险行业竞争的新赛道,而生态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小险企破局的关键一招。通过短期聚焦产品创新,中期发力资源整合,长期完善生态建设,才能在未来养老市场的竞争中厚积薄发。

  (本文作者介绍:华泰保险集团战略与创新发展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