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磊:三中全会哪些经济领域改革值得期待?

2024年07月24日09:51    作者:夏磊  

  意见领袖 | 夏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本次《决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纲领性文件,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具体来看,有以下五个经济领域改革值得期待。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提及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放得活”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管得住”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公平竞争。

  促进国有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202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达85.7万亿元,利润总额4.6万亿元,可比口径分别同比增长3.6%和7.4%。《决定》提及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大力度保障国家安全、科技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提出“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进一步完善对国有资本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企也是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50%以上。《决定》提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决定》特别提及“能源体制改革”,“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在供给端,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提高生产效率。在需求端,要充分发挥我国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培育以消费和投资为主的内需体系。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2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8.0%、61.9%和55.6%,明显高于我国。《决定》提及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首发经济”等。在制度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

  破除制度阻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价值链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我国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人才资源大国。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6%,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从劳动资料看,技术突破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加速创新并逐渐成为新型通用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已成为重要劳动对象,大幅拓宽了生产边界和空间。以数字经济为例,国家数据局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超过12万亿元,约占GDP的10%,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四大优势。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现阶段,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效产业协同,亟需集中各方资源来攻关。二是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完整既可以为各领域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生长土壤,又可以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配套支撑。三是海量数据要素和丰富场景的应用优势。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存储总量为1.73ZB。四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2023年,中国总人口超过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均GDP超1.2万美元,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社零总额超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内需潜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充足需求空间。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预算制度。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统筹力度不足、预算约束不够有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有待提高、预算公开范围和内容仍需拓展等问题,影响财政资源统筹和可持续性。健全预算制度,需聚焦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支出标准、预算执行、监督机制等重点环节。深化零基预算,打破常年固化的预算基数,有利于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决定》提出“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当前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表现形式多元,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间财政体制既呈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一般属性,又有各类功能区、乡财县管、省直管县、计划单列市等特殊形态。而在“上级决策、下级执行”的机制下,容易导致事权不断下移到更低一级政府,加剧基层支出压力。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收入划分,优化转移支付,能缓解一些地方“三保”压力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消费税扩围、后移和下划,增加地方自主财力。2023年国内消费税规模超1.6万亿元,占全年税收收入8.9%,是四大税种中唯一的中央独享税。改革消费税,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对于建立健全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转变“重生产、轻消费”理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扩大征收范围。《消费税暂行条例》自1993年发布以来仅在2008年修改过一次,一些条款已滞后于当前形势。比如,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奢侈消费品、高档生活服务业等还未纳入征收范围。二是征收环节后移。目前我国15个消费税目绝大多数都在生产环节征收,将征收环节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能有效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三是稳步下划地方。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提出,“改革调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数,由地方上解中央,增量部分原则上将归属地方”。未来可能会延续这一思路,或重新调整分配比例。

  完善个税制度。个税与广大居民关系最密切,是国家筹集税收的四大税种之一,发挥着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决定》提出要“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聚焦优化综合所得征收范围和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对于征收范围,《决定》提出“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优化抚养子女专项抵扣,《决定》提及“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是以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在淡化对金融总量目标的关注度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逐步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如7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将开展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bp和加点50bp。二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据财政部数据,当前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占比约为7∶3,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占比约为9∶1,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一是提高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决定》提及“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退市制度、大股东和实控人行为规范约束机制等。如证监会5月公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三是促进投融资协调发展,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如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鼓励上市公司加大现金分红力度等。四是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如鼓励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等。

  在发展中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民生”框架下阐述房地产相关内容,重点聚焦于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在住房制度方面,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并发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等作用,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重点工作之一。在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专项债、PSL等政策资金支持下,通过新建、收购已建成商品房、盘活存量等方式,确保保障性住房供给。另一方面支持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实现从“有房住”向“住得好”转变。在市场调控方面,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5.17新政以来,各地已根据市场情况,逐步优化住房限制政策,短期内市场热度提升明显,根据克而瑞数据,百强房企2024年6月销售额环比增长36.3%,销售同比降幅收窄,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同环比均转正。未来,将继续发挥各城市政府调控主体作用。对于取消普宅和非普宅标准,可降低交易税费,支持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北京为例,过去个人出售2年以上的普通住宅,免征增值税;而个人出售2年以上的非普通住宅,征收差额增值税,税率为5.3%。在融资渠道方面,未来在拿地阶段依靠房企自有资金,在开发阶段依托开发贷,在销售环节依靠购房者自有资金和个贷,回归简单规范的融资体系。过去融资渠道多元化,包含开发贷、并购贷、信托贷款、上下游占款、商票等近50类细项,未来非标转标是明确的政策方向。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也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在销售制度方面,预售制度改革将进一步规范预售资金监管,保障新建商品房交付,试点现房销售制度。在税收制度方面,房地产相关税收主要有11种,其中5种是针对不动产的开发建设、交易和保有征收的,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房产税(沪渝)和城镇土地使用税;6种是房地产行业涉及的税收,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对目前税制进行优化。比如,土增税的预缴方式不明确,可调节规范预缴金额。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23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二者相差17.9个百分点,有超2亿未落户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在城镇生活工作,但未能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增进社会流动、释放内需潜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应对少子老龄化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1.48‰。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约1.0左右,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加重社保负担、影响社会创新和发展活力,对经济、社会、家庭、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决定》适应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从完善生育激励、降低生育成本、完善普惠育幼服务等方面出发,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波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国际环境复杂程度加剧,全球经贸摩擦加重,产业政策不确定性等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三中全会哪些经济领域改革值得期待?》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7月23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夏磊

  SAC编号:S0350521090004

  (本文作者介绍: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