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禁
去年3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说,如果新能源汽车是上半场,智能网联汽车就是决定中国汽车行业胜负的下半场。而仅过去一年时间,这番言论就成为现实。 在日前举行的“2023汽车资本论坛”上,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兼机关党委书记郑波在致辞中提到,今年以来,国内众多车企相继发布实现多城市城区NOA(导航辅助驾驶)的目标。今年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更是助推智能网联汽车由单车智能走向“车能路云”融合发展。
然而,任何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来买单,过去几年乘用车车企过于重视高速NOA,但多数消费者却缺乏买单的兴趣,城区NOA会不会也步其后尘呢?笔者很认同中信证券产业策略首席连一席的观点,城区NOA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只有切实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才能让其真正产生购买的意愿。 从功能上说,城区NOA可以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中实现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用户在导航上设好目的地,车辆可在无需人为接管的情况下,全程辅助驾驶到达终点,其难度相比高速NOA提升了几个数量级,接近L3级辅助驾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城区NOA能在无接管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一些复杂场景,但依旧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并道困难和点刹频繁。
这也是一些传统大厂谨慎开启的原因,反而是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相继公布NOA进入百城的计划。
实际上,其“敢为人先”的底气还来自于政策层面的支持。6月份,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明确表示,将支持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3级自动驾驶),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商业化应用,并将发布新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指南。
笔者认为,随着城区NOA在各大城市推出,通过不断迭代完善,汽车自动驾驶将会由L3级直接跳到L5级,也就是真正的“无人驾驶时代”。一旦进入“无人驾驶时代”,智能座舱将是各车企最重要的卖点,根据用户需求不同,可以打造“移动的家”“移动的办公室”等场景化汽车。 有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汽车智能化渗透率为82.7%,高于全球74.3%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中国车企在智能化方面总体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传统的机械产品发展成为受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的智能化产品,智能汽车产业将是继家电、手机之后又一个在全球大放异彩的产业,并且还是一个万亿元级市场,这里面的投资机会可想而知。
(本文作者介绍:汽车财经媒体人,源于报社,心向网络,回归本心。)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